为何明朝的犯人听到要“梳洗”会吓得大惊失色?

天空之尽
“梳刑”仅次于凌迟,怎能不让人害怕。明朝有“剥皮填草”之刑,现在研究对其刑法是死后剥皮还是活剥没有定论,如果是活剥那残酷方式比梳型要更甚之。
古代刑罚,凌迟是极刑,最是残忍。因为这种刑法是使用小刀,把人的肉一片片割下。而且有刀数限制,最高3600刀人不能死,有时要割好几天。
梳刑和洗刑太过残忍,首先保证犯人是活着的。在此说着都感觉残忍,我就说个大概吧。
先洗再梳,用开水洗,用铁刷子刷洗过的地方。直到刷死或洗死。这也是技术活,后世几乎不用这种刑法。因为难度很大。
古代刑法最残忍的是,凌迟,梳刑,点天灯,腰斩。之所以最残忍,是因为这些刑法行刑过程中,都要让犯人活一段时间。残忍等级是和存活时间成正比的。
腰斩后一般可存活半小时,这样的刑法都因为其残忍度被后世废除,可想而知梳刑得多残忍!
清朝时只保留凌迟,是针对于危害国家,颠覆政权的罪大恶极者的。其他的刑法极刑就是砍头,来个痛快!

猫猫芳
所谓的十大酷刑其实是我国古代残酷刑法的一种集中表现,是封建时代借法律之名作为武力威慑手段维护当权者统治的产物,这些酷刑的主要内容有剥皮、腰斩,车裂,俱五刑,凌迟,缢首,烹煮等,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而十大酷刑中有一种酷刑就是题主所提出的“梳洗之刑”,大家别看“梳洗”二字看起来娇柔妩媚,但是其本质确实非常残忍。据说梳洗之刑的灵感来源于古代民间的杀猪过程,有一定生活经历的朋友们都知道,民间在杀猪一般都会在猪死亡之后将其放置在开水中褪毛,其过程就是屠夫拿着粗糙的石头或者器具来回刷猪皮。
而梳洗之刑的过程和杀猪的过程非常相像,唯一不同的就是罪犯承受整个过程的刑法中都是活着的,据说这一刑法的发明者是朱元璋,主要刑具是铁刷子,算的上是十大酷刑中令人毛骨悚然的一种。
据沈文的圣君初政记记载。将要实施此刑时刽子手会将罪犯剥光衣服绑在刑床上,此时便用滚烫的开水泼在罪犯的身上,连续的热水使得罪犯哭天喊地而且皮肤受到严重的烫伤,此时行刑官使用铁刷子一遍遍的刷去罪犯的皮肉,令其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这一刑法要行刑至罪犯的皮肉皆无,浑身都是森森白骨才能作罢。
而有史可查的经历过此刑的就是旧唐书.桓彦范传记载武三思曾派周利贞逮捕桓彦范,桓彦范被捕之后就饱受此刑折磨,最后白骨都被刷出来了然后又被杖杀而死。
除了梳洗之刑,另外历史上很多臭名昭著的酷刑也都出自于朱元璋之手,明初朱元璋称帝之后颁布了历史上最为严苛的《大明律》,其中的酷刑更是数不胜数,例如什么挑筋、切指头、割膝盖等等,其中的"剥皮楦草"和"贴加官",更是让各路贪官胆战心惊。
值得一提的是,在朱元璋的苛政下明朝迎来了将近半世纪的清廉时代,以至于到了明惠帝朱允炆,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赡基的统治时期,明朝几乎都没发生过重大的腐败案件。

喵咪咪新家
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了,我便认认真真的回答你。
首先,这个“梳洗”和我们日常所说的“梳洗”不是一个概念。
这个梳洗是一种十分残酷的刑罚,所以囚犯听了会吓得大惊失色。
其实是明朝时朱元璋创立的一种酷刑。
由于存在自己全家被贪官污吏陷害至家破人亡的童年阴影,朱元璋对手下官员非常不信
任,对贪官污吏更是绝不手软。他给官员制定的俸禄很低,而对于贪污行为又制定了极
为严厉的刑罚,梳洗之刑就是其中之一。朱元璋还规定,凡贪污60两银子以上的官员就
要杀头。
一说梳洗,不在特定环境下,我们会以为就是正常的梳妆打扮的意思,可是这个词如果
放在明朝,你要说梳洗的话,大家绝对会露出惊恐的神色。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梳洗到底
是什么样的刑罚呢?
这个“梳洗”其实是错误的写法,它真正名称是“刷洗”,而刷的是什么呢?是囚犯身
上的肉,明朝人称:“国初重辟,凌迟处死外有刷洗,裸置铁床,沃以沸汤,以铁帚刷
去皮肉”。明清史书沈中圣君初政记、祝允明野记和吕毖明朝小史都有记
载。
听起来很是吓人,这些手段都是朱元璋用来对付贪官污吏和党政大臣们的。
这个刑罚叫做梳洗,其实它不是用木梳,而是用一把铁质的全部是铁刺的,像梳子的形
状。行刑过程是先将犯人衣物除去,背部朝上趴在铁板上,然后用开水浇在犯人背上,
烫出白肉,用铁梳子刮下去,反反复复,直到露出白骨为止。犯人往往在用开水浇背时
已经晕死过去,等到梳理出白骨时早已气绝身亡。
这么可怕的刑罚据说是朱元璋看杀猪得来的灵感,由此我们可以看见,朱元璋对贪官污
吏深恶痛绝,才会想到这么残忍的手段来折磨这些人。这也是与朱元璋的少时的经历有
关系,朱元璋饱受贪官污吏之苦,当了皇帝之后绝对不允许有贪官出现,刑罚也是相当
的严苛。
虽然朱元璋用这种严酷的刑罚来反贪,但效果仍然欠佳。其中原因就是朱元璋给官员们
的俸禄太低,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官员们手握重权,久而久之就想为自己谋
福利。因此,朱元璋虽然是治贪手段最狠辣的皇帝,但不是治贪最成功的皇帝。

lynesey
古人在取名字的时候总是非常具有诗意,当然连刑法也不例外!
“梨花带雨”,乍一听,还以为是美景或佳人,其实它是针对女性的一种残忍刑罚。具体做法是将蜜糖淋在犯人的身上,然后放入一些喜欢甜食的昆虫,这场面和痛苦程度可想而知!(类似于《天龙八部》中康敏的结局)
“仙人献果”,这是有人在作寿吗?其实它又是一种刑罚。这种刑罚是让戴着枷锁的犯人跪在破碎的瓦片上,然后在他手上施加重物,很多犯人因此双腿残废,甚至活活压死。
所以明朝犯人听到“梳洗”时,知道自己将要承受十分残酷的刑罚,往往会大惊失色、十分惊恐!
那么“梳洗”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刑罚呢?
传说“梳洗之刑”是明太祖朱元璋发明的。行刑时,差役会将犯人的衣服剥光放在铁床上,然后滚烫的开水浇灌身子。等到烫得差不多的时候,再用订满铁钉的铁刷子一遍又一遍的刷犯人的皮肉,直到皮肉刷尽露出白骨。整个过程和“凌迟处死”较为相似,但痛苦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多犯人往往熬不到最后便已经气绝身亡了。
为什么这种残酷刑罚会叫“梳洗”呢?
一种残酷的刑罚被冠以“梳洗”的优雅名字,在现在看来是一个多么大的讽刺。但在古时候,由于掌管刑名立法之人往往是士大夫阶层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们在想名称的时候往往不自觉的注入了诗意。可能他们出发点是想取一个美好的名字,让犯人听了不觉得恐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刑罚内容被人广为知晓,美好的名字更显得格外的讽刺。
另一方面,在“梳洗”这一刑法中,的确是有梳有洗,倒也十分形象。
再就是古代有“断头饭”这一说,对于即将处死的犯人,通常会在前一晚吃上一顿有酒有肉、十分丰盛的晚餐,让他能够安心上路。而“梳洗”一词也暗含打扮干净、体面上路的意思,这也昭示着实施这种刑罚基本上是有去无回。
【文/若木 图/网络】
(关注@若木小记 ,为您分享更多精彩)

邹雨豪_ZZZyyy
因为此“梳洗”非彼梳洗,并不是给烦人梳妆打扮,“梳洗”与腰斩、剥皮、车裂、俱五刑、凌迟、缢首、烹煮、宫刑等十大酷刑的残忍程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类似于十大酷刑中的凌迟之刑,光是听着就令人头皮发麻。
“梳洗之刑”真正的发明者是明太祖朱元璋,但在朱元璋之前也有类似于此的刑罚,旧唐书中就有过记载。“梳洗之刑”的梳子非正常的梳头梳,而是一柄铁刷子。
行刑时将犯人扒光放在铁床上,用滚烫的开水浇上几次,再拿铁刷子在身上一点一点,一层一层刷去犯人的皮肉,直至露出白骨,犯人受不住咽气为止。
残忍非常,光是写着我就觉得背后凉飕飕的,跟凌迟之刑片肉一样,“梳洗”令人感觉仿佛死了千百次。杀人不过头点地,而“梳洗之刑”则让人求生不得,求死也得受尽非人所能忍受的知觉和视觉的双重折磨。
“梳洗之刑”就像民间杀猪一样,烫水刮毛,开膛破肚,却比杀猪残忍十分,猪死后才会被烫水刮毛,而遭受“梳洗”的犯人活生生的感受着被铁刷子刷去一身皮肉。酷刑之所以被称为酷刑,在于它的反人道主义,不应当存于世,遭受“梳洗之刑”的犯人只有死的那一刻才能得到解脱。
不禁想到施行刑罚的行刑者,心理素质想来也强于普通人,不是已经麻木不仁,司空见惯,想来也是残忍嗜血之人吧?或者不得不听从命令,行刑完后噩梦连连,寝食难安?

staraine
往往酷刑都会有一个文雅的名字,“梳洗”不要以为是简简单单的梳洗打扮,其实这是一种酷刑的名字,大家就随着我的文章一起来揭开“梳洗”究竟是什么样子的酷刑。
“梳洗”是指行刑者用铁刷子把人身上的肉一下一下地抓梳下来,直至肉尽骨露,犯人往往经受不住痛苦最终咽气,“梳洗”之刑最早见于盛唐时代,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虐杀桓彦范时,先把他在竹槎上拽来拽去,直到肉被拽完露出白骨,然后又将他杖杀。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他参照以前的酷刑,这时候梳洗之行正式成立,根据明代的圣君初政记记载,实施梳洗之刑时,会先把犯人剥光衣服,然后裸体放在铁床上,用滚开的热水往其身上浇几遍,再用铁刷子一下一下地刷去他身上的皮肉,直到露出白骨,一般受刑之人等不到最后早就气绝身亡了。
这种酷刑听起来都让人毛骨悚然,可以想象受刑者是多么的凄惨和无助,用滚烫的热水把人身体浇得皮开肉绽之后,然后再用梳子一下一下的去梳洗,那种疼简直就是钻心刺骨,这种酷刑非常人所能忍受,简直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生不如死。
这种让人无法忍受的酷刑,都是古代当权者用来对付不听话的手下所发明出来的,其目的就是让人胆怯,让人望而生威,朱元璋一向暴虐,只有想不到没有他做不到,传说胡惟庸最怕痒,朱元璋处死他死,就是把他活活的痒死,把他扒光衣服之后,然后捆到山上,山上有很多蚊子,这些蚊子就来咬他。最后胡惟庸受不了折磨而死。
除了朱元璋之外,武则天也是一位喜欢发明酷刑的人, 她朱元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残忍,暴虐,在折磨人这方面,武则天简直巾帼不让须眉啊。

宝贝宝贝宝贝
“梳洗”是误写,这个刑法的真正名称是“刷洗”,明朝人称:“国初重辟,凌迟处死外有刷洗,裸置铁床,沃以沸汤,以铁帚刷去皮肉”。明清史书沈中圣君初政记、祝允明野记和吕毖明朝小史都有记载。
这里的“重辟”向我们道出了“刷洗”刑法的性质。大概来说,除了普通的刑事犯罪之外,明太祖惩处贪污与党争两种犯罪很严格。贪污有处以弃市,处以凌迟,最为著名的针对贪污的刑罚就是剥皮实草。但参考明太祖时期编撰的大诰,贪污并没有处以“刷洗”的例子。那么就只剩下第二种可能:这种刑罚是针对党争的大臣而生。明初党争的功臣主要是身为武官的勋贵。
众所周知,朱元璋以流民身份加入红巾军后,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九夫长,直到第二年才“归乡里,募兵得七百余人以还”,得以依靠招募的兵力和同郭子兴的关系从一个低层军官跻身郭子兴部的中级军官,成为赫赫有名的“朱镇抚”,并开始建立自己的班底。
这一批人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元从中涓”的淮西集团功臣,这一集团在政治和军事上的代表人物为洪武初年所封的“六公二伯二十九侯”。但是帝王通常都有一种心理,总想自己身后江山永保与太平永固,这就好比一个骤然成为暴发户的老乞丐,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守住他手里这笔财富。
清代史论家王夫之在针对秦始皇的评论当中对于这种帝王心理有很生动的刻画,“顾盼惊猜,恐强有力者旦夕崛起,效己而劫其藏”。朱元璋本身又出身乞丐,他的这种心理就更强烈,这从他和太子朱标的一段对话当中就可以看得出来,他称被诛杀的功为“杖”之“棘”,可见他对于这些开国功臣的不满情绪。
到了洪武初年,随着天下逐渐安定,当年和朱元璋一起创业的这些“老哥们”随着天下太平也因此失去了利用价值逐渐被“内部优化”;要么养尊处优供起来,不让摸枪杆子;要么直接扣个“胡惟庸党”的帽子,杀鸡儆猴,代之而起。这些做法看似只有明初是这样(汉初刘邦在大众的印象是杀功臣,可其实刘邦主要针对的对象是具备一定实力的诸侯王,同属功臣的列侯在高帝朝基本没有受到大的打击)。
实则朱重八也是师法前人故智,比方当年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玩的也是以新换旧的把戏,只不过他比朱元璋高明很多。嘴上说优待功臣,给官位,给待遇,给开国元勋们几块免罪金牌;又一方面压缩编制,废了殿前副都点检及侍卫马步军都虞侯,罢免了石守信等人后又从中层军官提拔了一批人。
所以洪武中期继之而起,以蓝玉为代表的“一公十三侯二伯”掌握了兵权,可是明初这帮军人都是出身起义军,阶层意识不强,比五代宋初那帮军官叛逆多了(五代中央乱是军官只听军阀,不听皇帝,所以中层军官还是服从命令,至于地方的牙军是另外一个情况,不能等同来看)
加上当时南有梁王,北有北元,军事上又不得不放权给将领,长此以往往往将骄兵傲。朱元璋用的这第二批人,就是洪武中期产生的新勋贵,他们随后也被冠以谋逆的罪名而被杀,军权也就从他们手中转移到与太祖更加亲近的徐达与李文忠家族的成员当中,这一格局一直延续到建文时代。直到靖难之役,这些太祖朝被信用的勋贵仍然是少帝朱允炆的主要将领来源。
正是因为有关军权的问题涉及到封建时代的立国根本,所以明太祖对于做一类功臣惩罚也相当残酷,洪武二十六年二月十九日锦衣卫百户郝进传奉圣旨:
“蓝总兵通着军前卫指挥千户百户总旗小兵造反,凌迟了。著王那里差的当人同郝进去,将会宁侯并他的儿子都凌迟了,家人成丁的也废了,妇女与晋府配军。马匹多时,牵两三匹回来,其余的交在晋府。家财解来京城,来东胜马匹多。好生机密。著那里不要出号令,钦此”。由此可见当时朱元璋对于勋贵集团的态度,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态度,才会以“刷洗”这样的法外之刑来应对勋贵集团。
明初的新贵都安于享乐,不论是心理和生理都受不了这样残忍的刑罚。第一代勋贵能够比较冷静的面对处刑,可第二、第三代勋贵“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往往在这样的刑罚面前恐惧异常。景川侯曹震的儿子曹炳、蓝玉的儿子蓝闹儿出卖乃父,东莞伯何荣更是一口气供出会宁侯张温、东平侯韩勋、宣宁侯曹泰、淮远侯曹兴与全宁侯孙恪等五侯,由此我们也可以得知“刷洗”刑法的威力。
我是篱上青,欢迎吐槽,评论,点赞,喜欢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哦!

旅途如诗
趣谈答案:梳洗这种刑罚,几乎是把活人往死了逼的一种刑罚。
杀猪刀大家见过古代农村杀猪吗?我是见过的,而且是亲眼见过的。
这一点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小时候就是从农村里面爬起来的,对于村里面的什么事情也都能够有个大概。简单来讲,村里面杀猪的时候往往会把猪一刀给剁掉,然后剁了之后因为已经死掉了,没有任何意识了,再把滚烫的水倒在它的身上,把它的毛剃干净。
大家都知道,如果猪毛没有剃干净的话,吃起来非常的恶心,尤其是猪皮这一块根本没有办法去蒸了,一蒸一口全都是......,在这里就不再详细的解说了,大家都应该晓得。
梳洗的正规程序接下来我们需要讲一下梳洗的正规程序,正常情况下,在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就把他固定在一个板子上,然后拿滚烫的开水去浇他的身子,如果大家的双手或者双脚沾过一些开水的话,就能知道随着热水起泡并且难受得很,对不对?
这也就不难发现,开水对人的伤害是巨大的。
只不过在梳洗的过程中是整个身上全身上下全都弄上热水,然后全身都起泡,紧随其后,拿着一个大木杆子或者对应的梳洗的工具把全身上下刮一下,这个时候身上的皮已经全部都没了,只剩下了大骨头。
而这个人在梳洗过程当中,早已经崩溃甚至死掉。
朱元璋的小心思这个刑罚并不是从明朝就开始有的,在唐朝在宋朝的时候就有过与之对应的刑法,只不过明朝的时候发扬光大了,全天下人都知道了。
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朱元璋执政的时候动用了很多刑罚,而这些刑罚及其严酷,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所有的刑罚通常都是针对官员的、针对不法的商人的,针对于农民百姓的似乎并没有多少。
于是我们不难得出一个大胆的结论:梳洗这种刑罚就是为了告诫官员不要贪赃枉法,不要做不法的事情,只不过在明朝特殊薪酬的制度压迫之下,在明朝特殊的政治体制之下,官员不贪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但无论如何,朱元璋为之努力了,也为之奋斗了,唯一不可控的就是自己去世之后,明朝反而成为了一个最为腐败、最为黑暗的王朝,这一点听起来有些搞笑,说起来有些打脸。
欢迎大家关注@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EaouryMuno
中国最早的有记录的刑罚出现在夏朝,夏朝是一个奴隶制的社会。夏朝的刑罚是我国古代记载的最早的刑罚,里面主要包括五种,第一种是墨刑:脸上刻字;第二种是劓刑:砍掉鼻子;第三种是刖刑:砍掉双脚;第四种是宫刑:破坏男女的生育能力;最后一种就是大辟刑,把头砍掉。这是所有刑罚的基础,后世的酷刑都就在这五种刑罚上渐渐演变,发展和完善的。
在数千年的王朝更迭政治斗争中,古人创造性的发明了一系列酷刑,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当然一说起酷刑来,最有名的还是属于满清十大酷刑。说是满清酷刑,但这些刑罚并不是在清朝时期才出现的,而是在清朝达到一个顶峰,清朝是一个封建专制非常空前的时代,无论是在政治,文化还是律法方面都有所体现。这十大酷刑不分上下,每一种都无比的残忍,令犯人生不如死。
十大酷刑,竟包括二十种,其中个个说出来都是能让大家不寒而栗的酷刑,比较出名的有凌迟,腰斩和五马分尸等。但今天我们来详细讲一讲梳洗之刑。
在汉语词典中,梳洗就是指梳头洗脸,也泛指装扮,但梳洗的另一个意思截然不同,并不跟女子的梳妆打扮沾边,它是一种非常残酷的刑罚。虽然这种刑罚有一个比较温暖委婉的名字,但也改不了它残酷反人类的事实。
所谓梳洗之刑,首先拿就是拿一把铁刷子,刷子从刷头到刷毛全是用铁制成的,行刑的时候刽子手先将犯人背部朝上固定住,然后将煮沸的开水多次浇到犯人背上,把后背的肉烫得半生不熟,再用刷子在后背朝着一个方向使劲刷,这个动作类似于梳头,故而取名梳洗。之后人就在极端的痛苦与折磨中死去。
梳洗在唐朝时就出现了雏形。当时,桓彦范因为得罪武三思被流放到瀼洲。之后武三思仍不解气,于是“乃遣周利贞矫制杀之,利贞至贵州,逢彦范,即缚曳竹搓之,肉进,杖杀之。”但真正给这种刑罚命名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把这种刑罚列进刑法之中,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之一。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黑暗血腥的时代,大屠杀,文字狱,重税,海禁等都是从明朝开始的。朱元璋农民起义成功后,坐在皇位上的他深深地感到不踏实,害怕还有人起义推翻自己的统治,也害怕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弟兄们心里不平衡,不服自己的管教。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将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弟兄们和他的家人甚至同乡都杀了,最后死了30多万人。
朱元璋认为“元以宽失天下”,意思就是元朝的管理太宽松,老百姓可以随意地谈论天下大事,书生可以随意的论述政治得失,最后造成天下大乱,元朝因此亡国。朱元璋觉得他应该从严治国,于是把屠刀挥向了商人和文化人,禁止他们讨论政治。
把诗人画家杂剧作家全部重罚,学唱戏的,割了舌头;会下棋打双陆的,打断手脚;做买卖的,发配到边远地区;收藏词曲杂剧的,把全家杀了;养鸟的人,被困在楼上活活饿死。除此之外,朱元璋废掉了丞相制度,认为丞相不仅分割了君权,还有威胁君权的可能。朱元璋为了维护明朝的封建统治,还不断招收太监,在那个时期太监数目多达十万,为以后的宦官专权打下消极的基础,还设立了锦衣卫这个特务集团,用来监视大臣们的行为,百姓和官员都战战兢兢。
在这种情况下,明朝的刑法也是非常严峻。史料记载,“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军嗜食人,以小儿为上”。淮右军就是朱元璋的军队,据说他们把小孩和女人杀死后,用热水泡,再用竹子抽打去掉人皮,然后再烤了吃掉。
朱元璋在打天下的时候就不把人命当回事儿,可以在挨饿的时候吃人。当他成功登上皇位后,为了镇压百姓,维护统治,制定了更严厉更反人类的刑罚。在这种背景下,梳洗之刑被合理化了成为官方认定的律法。听说,关进监狱的犯人听到梳洗之刑时,就会吓得瑟瑟发抖。

EnotHome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并不难,無月就简单和大家说一下这个“梳洗”是怎么回事。
一般来说,说到梳洗,大家肯定第一时间想到俊俏女子对镜贴花黄,梳洗妆容之类的闺中举止。
似乎除了美丽动人软玉温香之外,并没有什么让人不舒服的地方。
但这个“梳洗”则大不同了。
明朝是个刑罚制度非常严苛的朝代。
开国皇帝朱元璋带头,创立了很多让人毛骨悚然的刑罚,包括把人皮剥下来填入稻草示众,用湿纸一层层改在人的脸上直到窒息等等的刑罚。
这个梳洗也是丝毫不逊色于上述的一种酷刑。
整个行刑过程是这样的:
犯人被绑在一张板上,手脚都被固定。
刑具是一个巨大的铁梳子,两个行刑的人站在犯人的两边各抓住一边,然后就将这个尖锐锋利的铁梳子在犯人身上、背上反复地来回刷。
几遍下来,犯人身上的皮肉都给刷没了,露出森森白骨。
再刷几下,命也就没了。
是不是听听就觉得很恐怖了呢?
明朝的沼狱里,有的是这样恐怖的刑罚。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24Kヾ
说到梳洗,我们普通人想到的肯定是梳头、洗脸,整理清理自己的仪容,但在明朝时,尤其在锦衣卫的诏狱里,这是一项令人闻风色变的酷刑,任你钢嘴铁牙,听到这个名字,都会吓得两股战战,精神崩溃。
梳洗是哪种刑罚呢,在这里,木子君给大家介绍一下,由于该刑法略有重口,精神承受能力差的人可以劝退,毕竟,这是一个带着血腥的回答。
一、何为梳洗?梳洗是明朝建立锦衣卫之后,在锦衣卫的诏狱之中,为了审讯犯人,由朱元璋根据前朝的刑罚,发明出的一种极为残酷的刑罚。
他就是用一个铁刷子将人身上的皮肉一下一下的刷下来,只到肉尽露出森森的白骨。
据沈文的圣君初政记中记载,实施梳洗之刑时,刽子手将犯人剥光衣服,放置于铁床之上,再用滚烫的开水慢慢浇到身上,在犯人的惨叫声中,再用铁刷子一下一下刷去身上的皮肤及肌肉,直到露出森森的白骨。
往往受刑的犯人等不到最后,就已经痛得气绝身亡。
二、第一个受过梳洗之刑的人而在中国历史上,最早受过类似此刑的,是唐代武周时的桓彦范,桓彦范,字士则,润州曲阿县人,是唐代宰相,他为人慷慨豪爽,曾受到狄仁杰的赏识,后来,联合张柬之、敬晖、崔玄暐、袁恕己发动神龙政变,逼武则天退位,拥戴唐中宗李显复位,被封为扶阳郡公。
据旧唐书.桓彦范传记载,李显即位之后,桓彦范受到韦皇后与宰相武三思的排挤和陷害。于神龙二年,武三思以诬陷韦后的罪名,将桓彦范被流放贵州,遭到周利贞虐杀,时年54岁。当时,周利贞将他在竹槎上曳来曳去,肉被尽,露出白骨,然后又把他杖杀。
结语锦衣卫作为一个暴力组织,他里面刑讯副供的手法,惨无人绝,除了梳洗之外,还有很多恐怖的刑法,让人听到名字就不寒而栗。
比如说油煎,将一个平铁盘放在火上烧热,再将犯人推上去,很快,犯人的皮肉都会被烧焦,比如说灌药,他们先给犯人灌一次毒药,然后,给他解药延续他的生命。之后,灌另一种毒药,再给他解药维持生命。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折磨犯人,直到这个犯人撑不下去,主动放弃活着的希望。
根据野史记载,明朝的厂卫处罚犯人的酷刑还有许多,甚至有的比上述的刑罚还要痛苦,由于锦卫衣直接听从于皇帝的命令,而东厂等更是由皇帝亲近的大监统领,三司没有权利干涉他们,所以,他们相当的跋扈,在当时世人眼里,锦衣卫和“诏狱”才是国家最高的刑法审理机构。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法司可以空曹,刑官为冗员矣。”
由此可见厂卫的可怕。

咖啡绿
这个梳洗,可不是常规意义上的那个打扮梳洗,而是古代的一种酷刑。
中国古代,发明了很多酷刑,以折磨人的身心为终极目的,它们屡屡挑战人的痛苦极限,让人生不如死。我觉得,发明这些酷刑的人,应该是心理不正常的变态。
这些酷刑虽然都是酷刑,但其严酷程度,还是不尽相同的。
炮烙之刑,据说是商纣王发明的。具体的行刑办法是,横着搭起一根铜柱,在铜柱的底下架起柴火,烧烤,待铜柱滚烫,再让犯人站到铜柱上行走,犯人无法忍耐脚底的疼痛,便跌落到火中烧死了。
这个其实看起来吓人,实际上就是活活烧死。
和这个类似,又比这个更残酷的,是唐朝酷吏来俊臣发明的。他找来一个铜瓮,把犯人扣进铜瓮里,然后在铜瓮的周围铺满柴火,烧烤铜瓮。可想而知,里面的犯人会何其痛苦,直至被活活烤死。
一个是烧死,一个是烤死,看起来相差不大,其实天壤之别。后者的痛苦,要比前者强烈一百倍。
为什么呢?因为前者死得痛快,后者死得漫长。而酷刑的真谛,就是让犯人死得漫长,因此也就痛苦得更加漫长。
所以,汉朝的人喜欢把人煮死——用大锅里滚烫的热水,把人活活煮死,秦朝的人喜欢把人五马分尸——用五匹马,把犯人撕成五块,这两种酷刑,都比不上后来的凌迟之刑。
我们咒骂一个人时,时常咒他遭受千刀万剐,以发泄心中愤恨。为什么要咒他千刀万剐呢?因为这是酷刑中的极致了。
凌迟,俗称就是千刀万剐。刽子手手握锋利之刀,一刀一刀从犯人的身上往下削肉,要轻轻地削,慢慢地削,真正的高手,会让犯人只剩下一副骨架,心脏却还在跳动。
这是何等的痛苦?
梳洗,我觉得,比凌迟更甚。
因为梳洗增加了一道工序。它先把犯人的后背浇上热水,热水必须温度适宜,恰好让皮肉五六分熟。为什么不能全熟呢?因为全熟,犯人就会对背部产生麻木感,不利于第二步工序的发挥。
第二部工序是什么呢?
是用铁丝做成的梳子——类似于鞋刷子,但上面不是柔软的猪鬃,而是坚硬的铁丝——在犯人五六分熟的背部肌肉上轻轻地、一遍一遍地刷过,把肉丝一条一条的刷下来,伴随着犯人呼天抢地的哀嚎。
直至断气。
据说,梳洗的发明者是朱元璋。我个人认为,以朱元璋的暗黑,发明这样一种酷刑,恰恰合适。要是别人发明了它,我反而觉得不配。

苏门答腊胖胖
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自己的后世子孙费尽了心机,出身草根的朱元璋深切地知道这些贵族阶层的通病,也非常清楚底层百姓的生活。朱元璋在位期间做得最多的一件事情就是杜绝贪官的出现。为此,朱元璋发明了一系列惨无人道的刑罚,用来惩罚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
朱元璋发明这些刑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让那些贪污腐败的人感到害怕。进而形成自律的习惯,让明朝的政治变得清明起来,以此让明朝达到最大程度的延续。在这些刑罚之中,最令人毛骨悚然的一个应该就是梳洗了。据说,明朝的犯人如果听到梳洗这两个字,就会大惊失色,甚至很多人会立刻浑身发抖,并晕厥过去。
梳洗刑那这个名叫梳洗的刑罚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它为什么会让很多犯人感到害怕呢?据说,这个刑罚的诞生还与朱元璋的童年经历密不可分,朱元璋幼年时期曾经遭到过贪官污吏的陷害,并因此家破人亡。也正是因为幼年时期所遭受的这个伤害,才让后来成为皇帝的朱元璋如此痛恨贪官污吏,并绞尽脑汁地为这些贪官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胆寒的刑罚。
梳洗的表面意思是指,梳头洗脸也泛指装扮自己。而当这两个字作为惩罚方式使用之时,它所表达的意义就截然不同了。在明朝时期,对一个犯人实行梳洗之刑时,首先要拿出一把铁刷子。这把刷子的刷头和刷毛都是用铁制成的,它的刷毛全部都是根根直立的铁刺。在行刑之前,执行处罚的人会让受刑之人背部朝上,把他绑定在一个地方,让犯人无法动弹,以此来保证行刑过程的顺利。
然后,刽子手会把准备好的热水分多次浇灌到犯人的背部,在把后背的肉烫得半生不熟的时候,就是刑罚真正开始之时。这时候刽子手会拿起这把准备好的铁刷子,在犯人的后背上从一个方向到另一个方向,反复地使劲刷。因为这个刷后背的动作,与古代人梳头的动作十分相似,所以这个刑罚被取名为梳洗,只不过这里进行梳洗的工具是铁刷子和热水而已。
惨不忍睹的刑罚一般情况下,受到这种惩罚的犯人很难坚持到最后。正常情况下,在用滚烫的开水一遍一遍冲刷犯人后背的时候,受刑之人就已经晕过去了。但是,这个时候执行刑罚的刽子手,却不会去管犯人的身体状况,他只会按照原本的刑罚步骤进行自己的工作。在他用铁刷子刮犯人后背的时候,来回个两三次,犯人的后背可以想见。
当然,这个惩罚不会因刽子手的怜悯而结束,刽子手会一遍又一遍地去梳理犯人的后背。正常情况下,在刽子手停手之前,犯人就早已没了气息。这些受此刑罚而死去的犯人大多都是疼痛致死,由此可见这项刑罚的恐怖之处。这也是为什么明朝犯人在听到自己将要遭受这个刑罚的时候,会表现得大惊失色,露出生不如死表情的主要原因。
有想法的朱元璋?不,是有想法的武三思作为此项刑罚的发明者,朱元璋的一生堪称传奇,从孤儿到和尚再到皇帝的这漫长时间里,他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梳洗这项惩罚的诞生,就与他在此期间的一段经历有关。据野史记载,朱元璋曾经在流浪期间,见过一屠户人家杀猪的经过,在杀猪之前,他们会准备很多很多的热水,然后把猪的皮毛用热水一遍一遍地烫过之后,再进行梳洗去毛。
很多人都说,朱元璋所发明的这个梳洗的刑法就是从杀猪的经过中获得的灵感,这种说法的真实性其实不大。准确地来说,梳洗这个惩罚在唐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雏形,当时,首先受到这种惩罚洗礼的是被武三思所陷害的桓彦范。根据《新唐书》记载,当时的情形是这样的:三思乃遣周利贞矫制杀之,利贞至贵州,逢彦范,即缚曳竹槎上,肉尽,杖杀之,年五十四。
正式入刑却仅对官吏使用?不过,在当时这种处置犯人的方式只是武三思自己所想出来的恶毒办法而已,并没有纳入朝廷的刑罚体系当中。直到朱元璋在位期间,他才赋予了这种刑罚一个新的名字,并把这种惩罚方式纳入了正统的刑罚之中。朱元璋对于贪官污吏的痛恨是造就诸多残酷刑罚诞生的主要原因,但是他自身的猜忌之心,也是促使他利用这些残酷刑罚疯狂掠夺朝臣性命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朱元璋在登上皇位之后,一直对于自己的地位存有一定的忧患意识。曾经与他一起合作并攻下大明江山的兄弟,如今都站在了高位之上,虽然他的地位是这些人中最高的一个,但他依旧害怕明朝皇位会从自己的手中掉落。而且,他也害怕在自己死去之后,这些位高权重的兄弟会夺走朱家的皇权,所以他不得不选择未雨绸缪,并由此对曾经的兄弟屡下毒手。
在除掉诸多反叛之人之后,梳洗之类的残酷刑罚,也成为了他警告某些人的一种重要手段。从诸多的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发明的这些残酷刑罚,主要运用在了官员的身上,几乎找不到在平民身上使用的案例。
结语这些残酷的刑罚,既是朱元璋震慑有异心之人的手段,同时也是惩罚贪官污吏的一种方式。不过,因为朱元璋在惩罚贪官污吏的同时,并没有就此提高官员的俸禄,所以在明朝时期,贪官污吏依旧比比皆是且屡禁不止。
由于财帛动人心,因此,大多数官员在如此残酷的刑罚震慑之下,还是走向了贪污腐败的道路。而且,这种贪污腐败的现象在朱元璋去世之后,变得日益严重了起来。虽然梳洗之类的惩罚令人毛骨悚然,但是,朱元璋的高压政策还是没有达到他心中的理想效果。这项令人大惊失色的刑罚,也仅仅只是把朱元璋的痛恨与残酷展现了出来而已。

何需端午
明朝的“梳洗”之刑,可谓“凌迟”之刑的清蒸版本。
别看和咱们梳洗打扮用的一个词儿,就觉得这个刑法没啥了不起的。因为你梳洗那是往下搓泥,“梳洗”之刑是往下搓肉。
根据沈文的圣君初政记中记载,“梳洗”之刑始于明洪武年间,行刑的流程是这样的:
刽子手把犯人脱光衣服,让其趴在铁床上,是不是感觉有点凉?别着急,马上就热了。
犯人趴好以后,那边烧开的水就来了,从头到尾给趴在床上的犯人浇几遍,小时候农村长大的朋友一定见过杀猪的时候褪猪毛的流程,跟那个差不多,只不过换成了人,而且暂时还是活的。
接下来就到了“梳洗”环节了,刽子手这时拿出一把鞋刷子,刚被开水烫过的肉肯定软,鞋刷子一刷,皮肉就下来了,刷着刷着,肉就不够用了,森森白骨就出来了。
往往受刑的人挺不到一半就疼死了,所以明离子觉得这是一个比凌迟还要恐怖的刑法,专门针对的就是那些罪大恶极之人。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mengruier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一个独守闺中的女子,为等待心上人的归来,每天精心打扮(梳洗),多么美的画面。这是唐朝词人温庭筠的词,几个字,就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凄美的画面。
可是,等到了明朝的时候,却有一种人人听了胆颤心惊的酷刑,也叫梳洗,只是血肉翻飞恐怖场面再没了美感。
“梳洗”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刑罚手段呢?所谓“梳洗”之刑,就是将犯罪之人身上的衣物尽去,赤身裸体的固定在铁床之上,先用滚烫的水在犯人身上淋洗几遍,再在犯人的惨叫声中,用一种特制的铁梳子反复刷。用刑的人很快就会皮开肉绽,白骨森森,很多人等不到用刑完毕就痛死了。由于这种刑罚像极了女人用梳子梳理长发,所以被称为梳洗。
梳洗这种刑罚手段据一些资料记载是朱元璋首创的。朱元璋起兵于元末乱世,取得天下后,制定了严苛的刑罚手段。《大明律》就记载了明朝名目繁多的刑罚方式:笞、杖、徒、流放、死、枷号、刺字、戮尸等等。而对于犯了死罪的犯人来说,死并不是一件轻松且容易的事。
明朝规定了一系列的置犯人死地的方法,斩首、腰斩、绞刑、肢解、凌迟等方法听到都让人胆颤心惊。而梳洗皮肉这种让人在极度痛苦中慢慢死去的做法,真正的能让犯人感受到什么是生不如死。所以,明朝的犯人听到这种刑罚都会大惊失色了。
古代的天下是家天下,为了树立统治者的权威,以维护皇帝一姓的江山永固,封建王朝一般就会采用严酷的刑罚来震慑老百姓。而各种刑罚当中,最能使人害怕的当属直接加诸在肉体上的惩罚。犯人用刑时那种极端的痛苦和场面的惨状,能够让其他人极度恐惧,不敢生出任何反抗的心思。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古代,越是残忍的刑罚,越是要在人多的地方进行,比如菜市场这些地方。甚至于,被酷刑杀死的犯人尸体会被抛弃在行刑地,或者是把头悬挂在城头这些地方,无一例外都是要增加对老百姓的威慑。
为了达到这些效果,统治者在设计刑罚时,各种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很多刑罚较之于“梳洗”这种手段更为残酷,犯人在统治者的眼里,那根本就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只是施展自己淫威的工具罢了。
然而,人对生而为人的权益的企求,不管统治者设计了多少让人毛骨悚然的酷刑,人们的反抗都始终没有停止,最终促使人类社会慢慢地从野蛮走向了文明,酷刑注定会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