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哪些“奇技淫巧”让人叹为观止?
珊珊宝贝公主
首先我们理解一下奇技淫巧这个词儿,作为我国经典的成语,他的释意很简单,就是指过度新奇而无大用的技艺和作品,对于这些东西的认知,那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首先说一下我的看法。
在这里我们说一下由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说白了就是地动仪,在东汉时期,多发生一些大大小小的地震,所以张衡灵光一动,根据各种的物理现象,做了一个精度还算行的地动仪,在早些时候,地动仪刚发现的那一刻,人们很是欣喜,各种对地动仪的夸,但是现在少多了,因为这东西本来就是个鸡肋,但凡有物理知识的都知道,哪怕他很灵敏,你相信它会准确性吗?我们不需要它有准确的对地震预防,将一个木棍立在平地上也不过如此,二叔不是对历史文化的不尊重,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对待。如今它存在的价值,也不过是历史价值罢了,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是古代走出地震探测的第一步,显的鸡肋也是无可厚非了。
顺便二叔再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事件,那就是有一家包装厂,在传输带上经常会出现一些碎屑纸张什么的,对工作的进程影响很大,技术部花一百多万研发清理这些东西的机器,经过研发出来之后,不仅仅效果不大,而且经常出故障,后来几个老工人看不下去了,直接搬来几个电风扇,放在了传送带旁边,竟然彻底解决了问题,花一百多万研发一个机器,不如几个电风扇,这和地动仪也没有多大区别。
椒盐君。
今天,大部分智能手机里,有一项传感器几乎机机必备,那就是陀螺仪传感器。
陀螺仪传感器能被安置在如今的智能机里,其科技含量一定不可小觑!可是,世界上最早的“陀螺仪”却是中国人所发明,而且,它的颜值一等一的高!
这玩意儿,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鎏金鸿雁纹镂孔银香囊。
就是图中这一大一小两枚球球。
在法门寺被打开之前,考古人员在其他考古遗址有过类似的发现。由于没有确切的名称,一直以来,考古人员根据它的样貌和功能,替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熏球”(有些骂人的意思)。
1987年,考古人员在清理法门寺地宫时,发现了9件熏香器文物,两只球球赫然在列。考古人员根据一同出土的唐衣物帐碑记载:
“香囊两枚 , 重十五两三分。”确定了这两只球球并不叫“熏球”,而应该叫香囊。
香囊饭金成型,通体呈圆球状,纹饰部分夔金、饰10朵双蜂团花纹,蜜蜂两两展翅飞花丛之中。上半球体为盖,下半球体为托,上下以合页相连、子母口扣合。下半球体内有两个同心持平圆和一枚焚香盂。
两个同心持平圆环托住焚香盂,在重力作用下,焚香盂表面始终与地面平行。
因此,古人将香料置于香囊之内,不论如何转动香囊,由于焚香盂始终朝上,香料绝不会洒在香囊之外。加之香囊镂空花纹,香料被点燃之后,烟通过镂空花纹溢出,可以扩散烟的面积。
如此一来,香囊就可以被放在比较隐蔽的地方,比如说被窝、衣袖、怀里,或者更隐私的地方。
最关键的是,这种设计完全符合现代陀螺仪原理,称之为现代陀螺仪原型,毫不为过。
据史书记载,香囊出现最早时间,很有可能是东晋。
成书于东晋的《西京杂记》记载:
“长安巧工丁援者…作卧褥香炉,一名被中香炉。本出房风,其法后绝。至丁援始更为之。为机环转运四周,而体内常平。”不论是使用的场所(被窝、袖口),还是工作原理,均与法门寺出土的香囊别无二致。不过,由于没有更早的实物出土,仍然无法确定在东晋时期,已经有同类型的“陀螺仪”被发明。
安史之乱以后,唐玄宗带着一帮大臣逃亡西蜀。逃亡路上,因大臣的不满,唐玄宗的爱妃杨玉环被高力士缢死。后来,唐玄宗返回长安,思念杨玉环成疾,派人前往杨玉环被埋葬的地方,将其挖出来。但是负责此事的人,只带回一枚香囊:
“初瘗时以紫褥裹之,肌肤已坏,而香囊仍在。内官以献,上皇视之凄惋。”可见,香囊在盛唐时期,几乎是上流贵妇的标配。就像如今的各种名牌包包一样,出门不带个像样的包包,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唐时亦如此,上流贵妇出门不戴个极品香囊,如何显得出自己的身份?
同款类型的“陀螺仪”,欧洲人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呢?
直到大航海时代到来,欧洲的航海家们为了更容易识别海上方向,发明了“陀螺仪”作为导航仪器使用。医院的急救担架,很多也使用“陀螺仪”装置。
古人常言道玩物丧志,此言不虚也。
这么好用的东西,中国古人却用来熏香,真真“熏球”也!
peterhk
奇技淫巧的意思很容易让人误会,然而,这个词实际上是指过于新奇、让人着迷,但又没有什么用处的技艺和作品,有时候,奇技淫巧也用于形容新奇的技艺和制品。在中国古代,确实存在着许多的奇技淫巧。
这里金兔就简单介绍几个吧。
古代的冰箱——冰鉴。
冰鉴是古代用于盛冰,并把食物放在里面的容器,简单来说,冰鉴就是古代的冰箱。冰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周代,比如《周礼》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祭祀供冰鉴。”
说起来,冰鉴的原理并不复杂,把冰块放在一个木制或青铜制作的箱子里面,然后再把食物放在冰块上面,这就是冰鉴了。
比较难解决的是冰块问题,因为冰不是一年四季都有的,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冰可谓弥足珍贵。因此,虽说冰鉴早在周代就出现了,但一般只有上流社会才用得起。
那时候的冰块,不管是挖掘还是储存,都是一件费时费力费钱的工作,为此,朝廷还专门设立了一个掌管冰块的职位——凌人。
凌人下面有下士、府、胥等近百个下属,如周礼·天官·凌人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
也就是说,那时候贵族在夏天用的冰块,一般都是在十二月份开采的,而且还要按三倍的量储存下来。在周代,夏天的冰块尤为珍贵,所以到了伏天,朝廷还会举行一个发布会,美其名曰颁冰仪式,将冰块作为珍贵的赏赐分给士大夫们,那时候的冰鉴贵重如金子,寻常的百姓压根就用不起。
发展到宋元时期,虽说冰依旧由朝廷储藏和掌管,但因为采冰和制冰技术有所发展,夏天的冰量猛增,冰也慢慢出现于市场上。
这时候的冰鉴,也由原来的青铜制冰鉴发展到木制冰鉴,一般由红木和梨花木制成。此时冰鉴,高约一尺,外部刷漆,再用铜片或铅包裹,这样,冰块搁进去可整日不化。
在古代,冰鉴称得上是一种新奇的制品,也就是题主所说的奇技淫巧。
“三国白领的餐具”——越窑青瓷方格盒
这也是一个比较新奇的制品,它在1984年出土于三国东吴大将朱然的墓中。之所以说它新奇,主要就是它太熟悉了,和现在食堂使用的餐具几乎没什么区别,因而就有人称这个越窑青瓷方格盒为“三国白领的餐具”。
聊完制品,再来说说技艺吧。
这里金兔说一下禽虫戏。
禽虫戏也算是古代的奇技淫巧之一,在唐朝时期就流传着一种特殊的职业,他们专门训练禽虫表演,走街串巷,借此来谋生。
比如,唐朝有野史笔记记载,当时有一个人叫韩志和,此人就是这方面的高手。韩志和曾给唐穆宗表演过禽虫戏,他所表演的禽虫是一种名为蝇虎的蜘蛛,平时韩志和以朱砂喂养这只蝇虎,所以就让这只小蜘蛛看起来通体呈现鲜艳的红色,煞是好看。
当天,韩志和就在宫廷乐队的鼓乐下,指挥着自己的小蜘蛛从空中托盘跳下,接着拉丝螺旋,随后缓慢地盘旋飞舞,组成了一幕幕十分奇特的景象,看得唐穆宗连连称赞。
轻松生活
奇技淫巧一词,出自书·泰誓下:(商王)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奇技好理解,就是令人称奇的技艺,淫巧则是过度工巧的意思,奇技淫巧就是指过度工巧的技艺或者作品。
总之,奇技淫巧不是一个什么好的词汇,一般总是和不务正务、玩物丧志等联系在一起,像纣王就是用奇技淫巧来取悦妇人,最后导致亡国。不过,话又说来,奇技淫巧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文明发展的程度。
那么,中国历史上有哪些让人叹为观止的奇技淫巧呢?下面就来盘点一下。
第9名 曾候乙编钟编钟作为一种古代传统的打击乐器,早在西周就有了,随着编钟的不断完善,编钟的组建也是相当的复杂,而曾候乙编钟就代表了编钟的最高水准。
曾候乙编钟音色、音域包含的特别广,与现代的钢琴相比只少了一个八度。不得不感叹,两千多年前,古人对事物钻研的工匠精神。
第8名 战国水晶杯如果你第一眼看到这个杯子,可能会觉得平平无奇,这不就是我们家里常用的水杯嘛。但是,这个平平无奇的玻璃杯,其实是来自战国时期,距今已经有两千多年了。
这个杯子是用一整块水晶,经过工匠悉心雕刻打磨而成,其价值不言而喻。现如今这个水晶杯被放在浙江博物馆,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属于64件禁止海外展出的国宝之一。
第7名 蛋壳黑陶杯这也是一个杯子,此杯高22.6厘米,口径9厘米,为泥质黑陶制成,整体呈细管形高柄,圈足底座,杯腹中部装饰六道凹弦纹,细柄中部为中空,且装饰有细密镂孔,其内放置有一粒陶丸。
称为蛋壳黑陶杯是因为其杯壁厚度如蛋壳一般,最薄处仅为0.2~0.3毫米!全重仅约40克!而且若想要陶器存放至今,烧制温度必须保持在900℃以上!
900℃环境中得保证杯身不变形,还要使表面细腻,质地坚硬,即使放在今天,没有极高精密的工艺水准也难以做到。最最关键的是,这个杯子的出土年代是新石器时代,可见古人的智慧有多高。
第6名 战国齿轮齿轮想必大家都见过,也都熟悉,通过齿轮的传动作用,可以提高机械效率。但是如果我跟你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出现了齿轮,你信不?
下面这个看似和现代齿轮没什么区别的齿轮,就出自战国时期。195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洛阳东周王城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考古发掘,就在清理粮仓遗址时,考古人员意外挖出了一块硬疙瘩。
从露出泥土的部分看,这块硬疙瘩应该是一件青铜文物。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将表面的泥土一点点清理掉,当这块青铜文物完全呈现在人们眼前时,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
这竟然是一个青铜齿轮!专家立刻对齿轮进行了鉴定,初步估计这是公元前4世纪的文物。而且专家在看到这个青铜齿轮后,同样也吃了一惊,甚至直言:“这和现代齿轮一模一样!”
第5名 东汉摇钱树这株摇钱树顶端是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树冠分为6层,每层两片叶子,顶端面两片树叶是两条龙的造型,口中各衔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其下两层树叶,枝端各有一只造型生动,振翅欲飞的凤鸟,并饰有传说中的神兽、枝下则悬挂串串铜钱,最后三组树叶,装饰着仙人和奇花异草。树干上则有三只向上攀爬的猴子,底座之上是以钱币为主体的一对神鸟。
能在这么一株小小的摇钱树上,用青铜做出这么多栩栩如生的动物,充分体现了古代匠人高超的工艺。这株摇钱树现存于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属于64件禁止海外展出的国宝之一。
第4名 北魏蓝玻璃小碗根据历史记载,罗马使者曾经5次来到当时北魏的都城平城(今天的大同市),并且带来了一批玻璃器,考古出土有实物。
而在大同的北魏墓里也出土了一批当时由中国人自己烧制的玻璃器,推测是当时学习国外烧制玻璃技术后自行烧制的。这批蓝色的玻璃小碗就是古人用玻璃烧制技术做出的艺术品,简直美的无法形容!
第3名 青铜弩机青铜弩机其实不算是奇技淫巧,这是在军事上有重大的实际价值的发明。
青铜弩机的发明时间不晚于战国时期,这是一种非常精巧、坚实的机械装置,由牙(包括望山,瞄准器)、悬刀(扳机)、郭(机匣)、钩心(或称牛,中间杠杆)和枢轴(或称键,销轴)等铜质部件构成的联动机构。郭将整个弩机固定于弩臂(木质托柄)后端的空槽内,再与弩臂上的矢道(长条形浅槽)、弓弦及连接件组成了一把能施放箭矢的弩。相比于弓箭,怒不仅射程高,威力大,而且上手容易,一个弩手的要求比一个弓箭手的要求要低多了。
汉朝时期,改进后的青铜弩机实用性更强,并且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射击表尺-在望山的后侧立面上加上刻度,使得弩具备“三点一线”的瞄准功能。弩机大约11-12世纪随蒙古西征传至西欧,影响也很大,衍生出其他类型的弩机。
第2名 清朝的象牙萝卜和象牙白菜这两件清朝时期的“萝卜和白菜”,是用象牙雕刻而成,并且还上了色。要知道象牙上色极为困难,但是这两件艺术品却形貌色泽都栩栩如生,连白菜上的纹理,昆虫的纤毛都可以看见,并且直至今日光鲜依旧,丝毫没有褪色,令人难以想象。如今手艺人和制作工艺已成失传,现在即使有人勉强给象牙着上色,过了三五年之后也会慢慢褪去,光彩不复存在。
第1名这又是一件穿越品。此铜卡出自王莽新朝时期,和今天使用的游标卡尺构造大体相同,由固定尺和活动尺两个主要部件构成。固定尺上端有鱼形柄,长13厘米,中间开一导槽,槽内置一能旋转调节的导销,循着导槽左右移动。在活动尺上有一环形拉手,便于活动尺移动。使用时,右手握尺,拇指牵动环形拉手,左右移动,使用方式与现代卡尺完全一样。
这件铜尺既可测直径,又可测其深度以及长、宽、厚,方便实用。可惜年代久远,卡尺上的刻度和铭文已经不可辨认了。东汉青铜卡尺与现代游标卡尺相比较,除了在测量精度上有一定差距,卡尺长度短于现代的以外,其原理、性能、用途和结构与现代游标卡尺已经非常相似了,比西方卡尺的出现早了1600多年。
潘帕斯之舞520
随着工业革命时代的到来,中国人有个印象就是外国人在发明创造这块,脑洞大开,比我们强得多,其实这是个误区,中国人的发明创造一点都不比外国人差,只是古代思想的禁锢,使得人们对于发明创造的不够重视,而对于那些发明创造,中国有个专有名词,叫“奇技淫巧”。首先这个称呼就带有一定的贬低性,也成为了发明创造的一大阻碍。然而,这依旧挡不住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性。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种劳动人民的“奇技淫巧”。
一、瓷器
瓷器的产生比较久远: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之间的汉朝,艺术家们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在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视;六朝时期(公元220年—581年),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70年)被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的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是当今的技术检测来衡量,它们亦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地兴起,产品在色、品种上日益丰富;
明朝的统治从1368年开始,直到1644年。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作业在世界水平工艺上绝对是最好的,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民国成立以后,各地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
二、翻车
翻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又名龙骨水车,是我国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后汉书》记有毕岚作翻车,三国马钧加以完善。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力驱动。龙骨叶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于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于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循环,把水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率大大提高,操作方便,还能转移取水点,我国古代最早的链传动就应用在翻车上,是农业灌溉机械的一项重大改进。
三、算筹和算盘
算筹和算盘。算筹可能对你很陌生,算筹是中国古代用来记数、列式和进行各种数与式演算的工具,又称为筹、策、算子等。算筹起源于春秋战国,《老子》中就有“善算着不用筹策”的记述。算筹不仅是正负整数与分子的四则运算和开方的运算工具,而且还包含着各种特定的演算。
算盘大家就很熟悉了,其实它就是古代人们用来珠算的工具,因为它灵便准确,至今还能见到它的身影,不仅如此它还受到外国人的青睐,被西方国家赞为“小小珠子转动地球经济”!算盘最早的记录出现在东汉末年徐岳的数术记遗中。
总而言之,每个新生事物的诞生,在它不被人们所接受的时候,总是会被称为“奇技淫巧”,如:火药、云梯,浑天仪。高表、算盘、圆周率。然而当这些发明创造给人带来实质性的便利、以及利益的时候,人们又总会把它们捧上神坛,这也正是历史的意义
思思有颗bigheart
“奇技淫巧”意思是新奇的技艺和作品。本是推动技术革新进步的工匠精神,然而中国古代帝王基于对正统权威和思想禁锢的考量,大多对其抵制与打压,其中尤以明清为甚。说起中国古代的“奇技淫巧”,最著名者莫过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它们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影响深远,“整个古代没有能与之相匹敌的发明。”
四大发明中,指南针出现的最早,之前的名称叫“司南”。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的磁针,磁针在天然地磁场的作用下可以自由转动并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南极指向地理南极(磁场北极),利用这一特性可以辨别方向。
指南针发明后,先被阿拉伯人采用,后经其传入欧洲,被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大大加速了世界航运的发展,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中国已经有了纸,后来经东汉蔡伦改进并大规模制作。蔡伦发明了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让纸成为普通人也能够使用的书写材料。
欧洲直到1150年才建立第一个造纸厂,比中国相差1000多年。造纸术的发明,为人类提供了经济、便利的书写材料,掀起了人类文字载体的大变革。
火药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他们在炼制丹药中发现:硫磺、硝石和木炭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能够得到爆炸的火药。火药经过印度传给阿拉伯人,又由阿拉伯人和火药武器一起经过西班牙传入欧洲。
后来,西方人将火药武器应用到战场,改变了作战方式,加速了欧洲的历史进程。
11世纪,宋仁宗时期,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用刻刀把木板上的字雕刻成凹凸不平的阳文,同时把木板上的其他空白地方去掉,使文字凹陷,然后刷上墨汁,拓印到纸上。
中国的印刷术,比西方早了整整800年。大大便利了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流通交流。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其发明之后,经由不同途径传到了世界各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我们古代统治者的狭隘思想,一定程度上将其禁锢起来,未能得到广泛应用;相反,自从传入西方后,他们如获至宝,广泛应用并不断进行改进,最终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也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发展。
HB-_-
锯子的发明
小时候学课文,知道木匠鲁班发明了锯子,这个虽然不是什么高超的发明,但是这项发明用了几千年,甚至直到现在有的做木工活的还在用鲁班发明的锯子。
鲁班是春秋时期的鲁国人(今山东人)有一次,鲁班奉命建造一座宫殿,工程规模浩大,工期却要求很短,而且干到中途,木料又用完了。所有的人都不得不停下来,赶去采木料。鲁班也亲自起早贪黑地带领徒弟们一边上山砍木头,一边加紧施工,生怕耽误了工期。鲁班在用斧子砍树时,觉得又费力,速度又慢,斧子用不了多久就钝了,还要去磨,能不能造出一种工具来代替斧子呢?这个想法一向萦绕在鲁班的心头。
有一天,他去山上砍木料,山路很陡,他用力抓住两边的杂草,吃力地向前行进。当他松开手时,一片茅草叶从他的手指间轻轻滑过,带来一阵剧痛,他仔细一看,手上留下了一条口子,鲜血正从伤口中渗出。
一片又轻又软的小草叶,竟能把手指划破!鲁班留意地摘下那片茅草叶,仔细地观看,发此刻叶子的边缘有一排又细又尖的细齿。他试着用叶子在斧柄上拉过,叶子软软地歪到一边了,可还是在斧柄上留下了一条印迹,这给了鲁班以启发。他兴奋得转身就向山下跑,也顾不得身边的杂草,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回了工地。他找来了一把竹片,把它削薄,又在它的边缘削刮,在上边刻出一个个的“牙齿”,用这些齿在木料上来回地拉,果然拉出了一条深深的沟。但只用了几下,竹片上的齿就被磨平了。
他想,如果用比竹片更坚韧的铁片来做这些齿,不就能把木头很轻易地弄断了吗!于是鲁班拿着这些竹片来找铁匠,让铁匠照着竹片的样貌打造出几根带齿的铁片来。他又给这些铁片装上了木制的柄,于是锯子就这样产生了。工匠们用锯子伐木头,又快,又省力。鲁班和他的徒弟们很快就把木料凑齐,宫殿也如期完工了。
两千多年过去了,锯子在工匠们的手中一代代流传至今,即使是现代化的电锯,也没有脱离开鲁班发明的锯子的基本原理。
城南
宋代发明的“水转大纺车”,绝对让你叹为观止。
它的经历很传奇:它在明代时的中国绝迹了,而后来竟奇迹般地为英国纺织工业做出了贡献。
水转大纺车是怎么回事?百字不如一图,我们先来看看宋代水转大纺车的示意图:
下面这是原理构造复原图:
这是中国博物馆学家兼古代科技史学家王振铎先生根据元代王祯的农书古文记载复原的。
水转大纺车是一种麻纺合线机,是用当时的大纺车改进而成的。
宋代手工业发展很迅速,原来用手摇纺车和脚踏三锭纺车加工麻缕,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于是在三锭脚踏车的基础上产生了有32个锭子的纺麻大纺车。
水转大纺车原理简述水转大纺车,32个锭子基本上还是按照脚踏纺车的原理,采用绳弦集体传动的方式来带动锭子旋转。
但在原有基础上做了改进。一般的手摇或脚踏纺车,在锭子旋转时,手持一段麻纱绕在锭子上使其加拈和合并。但在大纺车上却颠倒过来。它将待加拈的麻缕先绕在锭子上,在纺纱时锭子一边旋转,一边给从锭子上抽出的麻缕加拈,同时这些加拈的麻缕穿过一个铁叉(即今导纱钩)绕到一个木框上。这样,加拈和卷绕可以同时进行。
由于加拈和卷绕可以同时进行,增加了有效纺纱时间,提高了生产效率。再加上大纺车有30多个锭子,锭多效率高,这是我国纺织机械史上的重大发明之一。
但是,大纺车锭子多,传动起来比较费力,要专人用双手摇动转轮做动力。有的地方用畜力来代替人力。
我国南方水力资源丰富,当农具已发展到利用水力做动力时,水转大纺车也就相应地产生了。
水转大纺车的意义水转大纺车不仅为当时纺织生产提供了有利的工具,也为现代的机器纺纱开创了新的道路。
大纺车采用竖立式的锭子,有利于多锭传动和操作,其他机构也能充分利用空间,这与现代纺纱机的构造是一致的。这在世界纺织史上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直到1769年英国人理查·阿克莱才制作出水车纺车和建立起欧洲第一座人力纺纱工厂,比宋代水转大纺车晚了400多年(阿克莱纺纱机与水转大纺车的关系后面会说)。
水转大纺车的发展为什么后继乏力,以致于在中国失传了呢?我国虽然早在宋代就发明了水转大纺车,应用也很普遍,但并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水转大纺车只适合纺织麻线,而元、明之后的布匹消费,随着棉花的普及,逐渐转向了棉布。
如果想要用水转大纺车能高效地纺织棉线,那么需要对其进行大幅度的技术改进才能实现。
这个改进之处所需要的机械构件,中国古代始终没有发明出来:需要纺棉机械具备5锭以上的能力,同时还要有锭子直立、罗拉牵伸喂入棉条的装置。这样才能让水转大纺车能够高效地纺棉。
第二,以今天工业化的思路来回看古代中国的纺织业,古代中国把纺织这事普遍当作一个副业来看待,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工场。这样就很少有人有能力和金钱持续地进行机械改进。
第三,在元朝以后,社会管理趋向禁锢化,政治经济制度等因素也不鼓励人们在这方面投入精力。
最终,水转大纺车从明朝开始竟然绝迹了。
水转大纺车的技术和原理却在异地的英国落地生根,大放光彩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初,欧洲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对中国的纺织技术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并绘制了大量纺织机图寄回法国(现仍存在巴黎国立图书馆)。这些中国的纺织机械,耶稣会士详尽地做了描绘和说明。
1735年出版的杜赫德的中华帝国通志,详细地刊载了中国纺织机的插图。这些图与徐光启农政全书中的图几乎一模一样。
而英国阿克莱水力纺纱机是在1769年发明的,因此,不少学者推断中国的水转大纺车对阿克莱的发明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对比阿克莱纺纱机与中国水转大纺车的构造和原理,极其相似。
众所周知的英国珍妮纺纱机极大地提升了纺织效率,而阿克莱纺纱机比珍妮纺纱机更胜一筹。不但如此,阿克莱纺纱机还促使英国出现了第一家工厂制度的水动力棉纺厂。
结语:中国近古时代的政治对经济和技术的影响不容忽视,古代不少发明都在明清戛然而止,甚至失传中国古代机械方面的发展,在诸多领域一直是领先的。比如水转大纺车,在元朝还有大规模应用,而到了明朝就绝迹了,清朝也没有出现。
这不能不说是巨大的遗憾。
但水转大纺车的技术和原理却在英国纺织工业中重新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算是中国人对全人类的贡献吧。
(完)
以上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关注、评论、转发,有不同看法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米仓之约
我仅挑选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讲讲,欢迎大家补充:
列子·汤问记载,在周穆王西巡途中,一位叫做偃师的匠人献上了一个真人大小的人偶,这个人偶可不是用来摆着玩儿的,他不仅外表与真人无疑,还能走能跑,能唱能跳。
周穆王大喜之下把后宫佳丽们招来一起观看人偶的才艺表演,谁知道,这个人偶(外表为男)在表演过程中竟然对众美人儿暗送秋波,惹得她们面红耳赤,这还了得!周穆王顿时勃然大怒,挥剑就要杀了这个给自己头上染色的人,并命人拿下偃师问罪,偃师为了自保,亲自操刀剖开了人偶的肚子以证清白。
果然,只见人偶的皮肤和骨骼全部由木材、皮革和胶水等材料制成,其腹部器官也是人造的,拿走他的心脏,口不能言,去掉肝,眼不能视物……见此,周穆王才放了偃师一马,免了他死罪。
如果这则故事是真的,那么西周时期,我国已经具有制作初级版“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技术了。
众所周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是在18世纪的英国诞生的,其源头就是因为一种叫做
阿克莱水力纺纱机的机械出现,取代了原始纺车,解放了劳动力,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类似的机器我们早在宋朝就有了,它的名字叫做“水转大纺车”。其原理,与水转碾磨之法类似,农书这样描写了当时的盛况:
“缘渠所置碓硙纺绩之处以千万数,四时流转而无穷“,”众家绩多,乃集于车下,秤绩分纑,不劳可毕。中原麻布之乡,皆用之。每车每天可纺麻纱100多斤,是脚踏纺车的30多倍,除了效率高,最重要的是,它完全用机械代替人力。
此技术于元代传到了欧洲,后世英国的阿克莱水力纺纱机也是在其基础上改良的。但在中国本土,因被士大夫们认为是“奇淫巧技”,最终绝迹于明清时期。
英国汉学家伊懋曾感叹道:
“虽然这种机器还不是非常有效,但如沿其所代表的方向进一步发展的话,那么中古时代的中国很可能会比西方早四百多年就出现一场纺织品生产上的真正的工业革命。”如果你有幸回到汉朝,没准会在路上碰到这种非常独特的“马车”:
车身上站立着两个木偶人,一个敲鼓,一个司镯(某种钟铃),每当车前进一段,木偶人就会发出敲击声,坐在车上的人就会把相关数据记录下来,最后得出此行的车程距离。
其原理是:设计者巧妙利用车内齿轮的转动,记录相应行程——车行1里,木偶人击鼓1次;车行10里,则敲镯1次,两者相加,即可得到总行程数。
此车名叫“计里鼓车”,它的发明者我们也很熟悉,他就是鼎鼎大名的张衡,可惜,后来也失传了,现代虽然有学者根据描述和图片复原了出来,但是否比得上原版,就不得而知了。
vivi1021
现今社会最火爆的技术变革当属人工智能了,随便翻出一个概念都是火爆异常,从生物学的生命3.0,到脑科学的人机互联,再到制造业的工业革命4.0,都是各自领域的顶尖存在。
在列子·汤问中也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先秦机器人。
相传是一位来自洛邑的偃师,利用皮革、木块、胶、漆等材料制作而成,偃师还曾当着周穆王的面快速将假人拆解。和现在一些工业机器人的复杂构造相比,能够做到免工具快速安装,修理、保养和升级体验绝对好评。
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王谛料之,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具者。按照偃师献技里的记录,这个假人唱起歌来优美动听,跳起舞也是舒展自如,光凭这一点,在现代出道,是不是也应该跟洛天依一样火?
穆王惊视之,趋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领其颅,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更何况这个假人还有感情,能够眉目传情,怎么也比虚拟偶像更有魅力吧?
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如此稀缺的技术,注册个专利,引领一下人工智能的大潮,从此走向人生巅峰,赢取白富美,想想还有些小激动呢。
穆王始悦而叹曰:“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就连鲁班和墨翟也都对偃师的技艺心服口服。
夫班输之云梯,墨翟之飞鸢,自谓能之极也。弟子东门贾、禽滑釐闻偃师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终身不敢语艺,而时执规矩。不过这些奇思妙想和精湛技艺最终都只是为统治阶级的娱乐服务,如此暴殄天物,多少有点让人惋惜啊。
我是贺五窝,很高兴和你一起畅聊历史,期待你的点赞和关注!
oldsailor
在介绍那些作品前,得先了解下奇技淫巧是什么意思。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指过度新奇而无大用的技艺和作品。那我觉得巧夺天工,富有想象力的都可以称之为。我说说我了解的一些。
一、飞鹊
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墨子-鲁问这部典籍向我们展示了鲁班以竹子和木头发明了一种飞鹊,可以在空中飞多日而没有落下。
放到今天也是超级无敌的存在,只是没有实物传下。
二、连弩车
矢长十尺,以绳矢端,如如戈射,以磨卷收。矢高弩臂三尺,用弩无数,出人六十枚,用小矢无留。十人主此车。---墨子·备高临以上是墨子设计的连弩车的效果,由十个人 一起去操作,一次射击可同时放出六十支大弩箭和无数的小弩箭。
堪称那时候的机关枪或者火箭炮。
三、周穆王的机器人
周穆王西巡狩,越崑,不至弇山。返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日以俱来,吾与若俱观之。”越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趣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顉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列子-汤问翻译过来就是有个叫偃师的人给周穆王设计了一个能唱会跳的机器人。行走站立仰面低头,和真人一样。摇摇他的头,就合着音乐唱歌;捧着他的手,就跟着节拍翩翩起舞,根据不同指令会做出各式各样变化。
堪称仿生机器人。
四、浑天仪
百度百科中给的解释: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浑仪是测量天体球面坐标的一种仪器,而浑象是古代用来演示天象的仪表。浑仪发明者是我国西汉的落下闳,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张衡进行改进
五、地动仪
地动仪是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通过多年研究发明的,可以知道在哪个方位发生地震,这也是世界上的第一架地动仪。
六、木牛流马
这是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的运输工具,其载重量为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汉大军提供粮食,分为木牛与流马。
七、神火飞鸦
明朝军队所装备的火器。由火箭的反作用力向前推动,下绑两个火箭,上方类似飞机,整体像个现代微型战斗机。
可视为战斗机鼻祖。
总结:中国上下五千年,能人巧匠辈出,发明了很多超时代的物件,我所了解的很有限,只知道这几个,还望继续补充。shanshanlate
“奇技淫巧”指的是各种过分巧妙的技艺工巧,是中国古代对很多新奇发明或小物件的称呼。
1.躺椅
图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人已经有了十分舒适的躺椅,且可以折叠,携带方便。
2.墨镜
可以看到对面商铺里是在买眼镜,店主似乎是在试戴,还是一种“墨镜”。3.隐几
外形酷似现在的长板凳,用处却比现在的长板凳要多一个,除了可以休憩时坐一下,它还能拿来躺一躺,图中的人就是将腿搭在上面做放松腿部来用,看上去好不惬意。
4.香饮子
听上去像是什么泡澡神器,能够给人身上添香什么的,但其实是可以喝的,这是古代的冰饮的叫法,图上就是清明上河图中,街上卖饮料的小商贩的小推车。
5.学步车
看上去与今天的儿童学步车已经非常相近了,儿童可以推着车子做依靠,现在的一些学步车也还是这样的,可见古人的智慧。
6.人字拖
谁也没想到吧,其实在中国古代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拖鞋,而且还是人字拖,图上就是一位南宋的男士在干活,身边就放着这样一双蓝色的人字拖。
7.小炭炉
这幅图出自清朝名士姚文翰之手,但这是在仿宋人的画,图上妇女的手中拎着一件物什,看上去是可以加热上面茶水的小炭炉,而且十分方便携带。
8.熨斗
图上的妇女手中拿着一个类似于长勺的东西,而且里面燃着红红的炭,平放在一件衣服上做熨斗用,其实与今天熨斗的原理是一样的,只是危险系数比较高而已。
9.罗盘
宋朝建的一座寺庙中墙壁上的壁画上的这幅图,那位老先生腰间是系着一个罗盘,这也是我国早就出现使用罗盘的有力证据。
10.枕凳
也许大家在现在已经不常见了,其实这种凳子古代人既能用来随处落枕,还可以在行医时用作诊脉的工具,上面会用带子系着一个绵绵的小垫子。
我们今日所用之物,实则在千百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已发明出了原型,并且在生活中应用自如。古人的智慧,有时真是令人惊叹!
锋
“奇技淫巧”是一个主观色彩非常浓厚的成语。东西虽然新奇出巧,但在人们眼中却很无益。对照这个标准,我们看看下面这个木雕壶:
木雕壶材质一流,纹饰精美,尤其是龙饰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如此工艺,让人惊叹,堪称大师级别,你很难将其与皇帝联系起来。
成功的木匠没错,木雕壶的创作者正是明熹宗朱由校。朱由校是明朝有名的“木匠皇帝”。除了木雕壶,在文献记载中,朱由校还亲手设计建造了很多木质和建筑作品。
天启年间,朱由校亲自设计图样,动手锯木钉板,花费一年多时间造出来一张折叠床。折叠床移动方便,花纹精美,这有别于宫内匠人制造的极为笨重的大床。据说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折叠床。
不止木匠作品,朱由校还仿乾清宫,亲自在庭院中造了一座微型宫殿。宫殿高三四尺,曲折微妙,玲珑巧妙,堪称一绝。
朱由校在位期间,有很多作品问世,除了上述之外,还有蹴园堂、傀儡木像、亭台楼榭等也都让人啧啧称奇。
寄园寄所寄载“明熹宗天性极巧,癖爱木工,手操斧斫,营建栋宇,即大匠不能及。”作品好则好已,但大都是消遣游玩之用,况且创作者还是一位皇帝,人们很难不会将其看作“奇技淫巧”。
名声很臭的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是明朝的第十五皇帝,也是一个短命的皇帝。他只活了不到23岁。如此短暂的年龄,朱由校留给世人的除了“奇技淫巧”之外,还有动荡不安的朝政。
朱由校在位时期危机四伏。在外,辽东后金屡屡犯边,努尔哈赤率领后金军进攻宁远,局势日趋严峻;在内,以魏忠贤为代表的阉党专权,大兴冤狱,并残害政治改良派人士-东林党人,主要矛盾不断激化。内外交困还只是一方面。天启六年五月,北京王恭厂一带发生了比较诡异的大爆炸,紫禁城笼罩在烟雾废墟之中,大约有2万余人或死或伤,场面极为恐怖。朱由校不得不下罪己诏,向天忏悔。
皇帝与木匠作为皇帝,朱由校对以上局面是无法掌控的,况且他对魏忠贤和乳母客氏多有纵容之举,就连左副都御史杨涟被害时,也浑然不觉,他实在不是一位合格的皇帝。作为皇帝,朱由校喜好木匠活远超治国本身,你可以说他不务正业,也可以说他误国误民,但不能不承认他是一位很有天分的木匠。
如同李后主、宋徽宗等不务正业的皇帝一样,朱由校博得了一个名声很臭的皇帝,却留下了关于“奇技淫巧”的种种传说。
马赛
古代的哪些“奇技淫巧”让人叹为观止?
首先一定要先澄清一下,“奇技淫巧”这词看起来有些外门,其实是地地道道的正经词。奇当新奇、奇特讲;技指的是技艺、技巧;淫指沉迷、过分、上瘾的意思;巧是巧妙,精妙。连在一起就是令人痴迷的奇特发明。
自古以来的奇技淫巧实在是太多太多,有的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使用;有的跟现代的物件几乎类同;更有的失传后直到现在还没人能够仿造出来。今天我们就例举几个比较有趣的聊聊。
1、木牛流马
史书记载,这是三国时期蜀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北伐时蜀军运输粮食时所用。木牛流马是由两部分组成,分为木牛和流马。
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现(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晋·陈寿三国志 ·蜀志·诸葛亮传记载:“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只可惜的是,诸葛亮之后,再也没有人能够制造出来这样的巧夺天工之物了。即使是科学发达的今天,人们仿造的木牛流马也不及当时十之一二的精妙了。
2、地动仪
在历史课本中我们都见过地动仪,但可惜的是,我们所见的无一例外的都是仿品,真正的地动仪早已经消失。
地动仪是汉代科学家张衡制作的测量地震的仪器。地动仪为人们及时监测发生地震和肯定地震大体地位有一定的作用。虽然地动仪失传已久,但范晔撰写的《后汉书》其中的张衡传中,有196个字是一直介绍地动仪的,这196字便成为了证明地动仪存在的经典依据。只是不知道是何缘故,地动仪于公元190年~220年莫名消失了。
3、王莽青铜卡尺
读历史的人都知道,历史上最像穿越者的人中,王莽必须要算上一个。而作为穿越依据的,除了王莽的近似土改和经济国有化的新政外,就要数王莽发明的青铜卡尺。
王莽发明的青铜卡尺无论是使用原理,还是外观几乎跟现代的游标卡尺一模一样,比起英国的游标卡尺要早2000多年。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是王莽的青铜卡尺比现代的游标卡尺的精度稍差了一点。可我想说那是两千年前的工具,精度上就是差了一点那又如何呢?丝毫不影响我们这些后人对此叹为观止。
历史上的奇技淫巧还有很多很多,例如鞭炮、造纸、水车等等不胜枚举。我们只需要记住我们的祖先有着无与伦比的智慧,我们要为此深感骄傲,要为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自豪。网友们,大家怎么看呢?
亲~,点一下右上方的“关注”呗,各种历史和时事评论等你呦~@骇浪无波澜
meecy
马王堆汉墓是中国考古史上一个奇迹般的发现,墓中不仅出土了各种国宝级的漆器文物,而且还有一件薄如蝉翼的“素纱禅衣”。这件素纱禅衣折叠起来,可以放进一个微小的火柴盒子里。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工作主要发生在1972年至1974年初,墓主人就是赫赫有名的西汉长沙国丞相夫人辛追。在考古工作进行时,墓中出土了一块刻有“妾辛追”的小印章,被用来证明墓主人的身份就是辛追本人。
这座汉墓发掘时距离马王堆女尸下葬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但墓主人一直保持着不腐的状态,皮肤还有一定的弹性,这在潮湿的南方或者说整个世界范围内都是极为少见的。更让人吃惊的,就是墓主人辛追身上这件素纱禅衣。
薄如蚕翼,轻若烟雾,若隐若现,纹理分明,这是当时的考古人员对这件衣服的评价。我们很难想象在汉朝时期,当时的中国古人靠人力就已经能够纺织如此精美的衣物了。而且这件素纱禅衣是墓主人的贴身衣物,反映出2000多年前的汉朝贵族妇女们已经懂得追求高档材质的贴身衣物了。
在辛追所处的年代,大致相当于秦朝末年至汉文帝这段时间。汉朝初年,由于社会经历过反秦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摧残,民生凋敝,经济衰退,皇帝要求各级贵族厉行节俭。汉文帝自己就以身作则,提倡节俭。
可是身为长沙国(汉朝封国)丞相夫人的辛追墓葬却极其奢华,墓中不仅有精美的陶器、漆器,还有各种奢华的衣物、被子,这件素纱禅衣就是其中之一。这说明西汉的贵族并非完全听从皇帝,不少人还是过着比较奢靡的生活。
这件素纱禅衣袖长1.9米,上下长1.28米,重量只有区区的49克,比一枚鸡蛋还要轻,居然可以折叠缩进一个小小的火柴盒子里。即使科学家用今天的技术也无法复原这件衣服,因为复制品比文物足足重了5克,实在让人匪夷所思,同时也反映出了我们古代中国人民高超的纺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