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魏晋之风?

提到的作品

[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文学巨著,它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曹雪芹

[作品]千金方

父亲这本作品选的特殊之处在于它的结构,这是它和目前众多选本之间的主要区别。从目录上可知、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是小说,中编是散文,下编是曲艺作品。选集虽然篇幅有限,但所包含的作品有许多是老舍先生的代表...

孙思邈

最新跟帖
hchlee

hchlee

魏晋之风,与当时文化崇尚相关联。那时候崇尚老庄之学。

王弼在论语释疑提出圣人的境界——有情而无累。 离形去知,冥灭是非,不为物役,任运自然,此庄子逍遥游也。

洒脱自然,妙赏深情,八个字奠定了魏晋玄学的基础。时人见面无不谈玄,这种逍遥游的精神帮助他们解脱现实带来的痛苦,而带来心灵的满足感。

魏晋名士像:



不仅谈玄辩难,还要对人物进行评品,这也是“九品中正制”带来的危害。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魏人的审美观开始发生变化,他们认为长得漂亮就可以当上大官。如果长得丑,基本上就没有前途了,连教书的老师都找不到。

“时人目夏侯太初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又说“魏明帝使后弟毛曾与夏侯玄共坐,时人谓蒹葭倚玉树”,把皇后的弟弟毛曾和夏候玄的俊美比做青娃和王子。

这种审美观发展到晋朝更是了不得,“俊朗”已经没有了市场,“伪娘”开始大红大紫。大才子卫叔宝身体虚弱,长相柔美,但是晋人偏爱于他这种病态之美。

伪娘:

当他的车子过豫章的时候,万人空巷,所有的老老少少都来看他的美丽,那些少女、阿姨、老婆婆纷纷将瓜果、香囊抛到他的车上,表示爱慕。

卫叔宝回去之后大病一场,就死了。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

“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赴客皆一作驴鸣。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死了,曹丕去祭拜时说,王粲生前喜欢驴叫,我们大家都学着驴叫吧。

建安七子:

曹丕作为七子之一,哀伤于挚友逝世无有不可。但是他本身又是皇帝,这么干,这个风气便传扬开来。

可以想象一下,在一个个坟墓前有着一大帮的人在学驴叫,真是莫名的喜感。

世说新识鉴里有记载,西晋名士张翰张季鹰辟为齐王东曹掾,在洛阳为官,因见秋风起,便无比思念故乡吴郡的菰菜羹和鲈鱼脍,叹息道:

“人生贵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我爵乎?”

于是命驾归乡。。。之后张翰放任不羁,时人便问他,“卿乃可纵一时之意”,难道不考虑身后之名吗?张翰便答道,“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

其实张翰这个干是有原因的。永嘉年之前,中原爆发了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

永嘉大乱:

王爷难当,官也难做,特别是幽州刺史王浚引进慕容鲜卑来对付成都王颖,鲜卑回师途中一路上大肆奸淫掳掠,把这些汉族少女充作军粮,宰杀烹食。

国家内忧外患和大规模的杀戳,导致士大夫心灵上的崩溃。

永嘉年间,晋怀帝司马炽在位,国家疲弊,直接导致了永嘉时期的民族斗争。

永嘉四年(310年),晋军主力在(今河南鹿邑)被击败,洛阳被大肆屠杀焚掠,化为灰烬。

晋朝的官民实在无法忍受,大量南逃,以建康(今南京)为都,史称为“永嘉南渡”、“衣冠南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相比于北方的混乱和血腥,偏安于南方的东晋平静得让人安心。

王羲之呼朋唤友、畅游山水;谢安隐居在会稽东山,携妓悠游林下,继续养望以等待时机;江左崇尚风度和仪表的名士们宽袍大袖,服五石散、挥着麈尾清谈、驾着牛车游玩、谈音乐、论书法、寄情山水。

各种潇洒豪放,各种不拘礼法,他们寄情于山水之间,追求个性解放,挣脱世俗的束缚,叹人生之苦短,相互劝告对方要及时行乐。

世家子弟不再去试图寻找图存、北伐之策。便慢慢的沉溺于酒色,放浪于形骸,裸体,夜饮,驴鸣、服散此等流弊。

最为令人所诟病的就是“服散”了,服散和现在的吸毒没有什么两样。

“寒食散”最先起于东汉医圣张仲景的《千金方》,起初是治疗伤寒所用,其最主要的功效就是发生麻醉作用。

玄学大家何宴对“寒食散”进行改进,推行开来,叫做“五石散”。

五石散:

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服了“五石散”,身体发热,如梦如幻,思路清晰,这对于“谈玄辩难”有着巨大的好处。

“礼岂为我辈设也?”有服散日以继夜谈玄辩难的;还有女子服散的,发散时袒胸露乳、纵酒狂歌的;有男子服散导致疯狂的,直接拉起主人家小妾当场行云布雨的,之后主人也不以为怪。

时人便称主人雅量高致,而把这种大庭广众伤风化称为行为旷达。

现在我们看到的七贤图片,大部份都是袒胸露腹,也是因为服散太多,皮肤变得非常敏感,衣服上的麻会刺痛皮肤。

因为不敢洗澡,才会量产虱子,“捉虱而谈”这可是风雅之事。

“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这就是所谓的东晋名士风流。但前提是你必须是名士,名士则无所不可,嬉笑怒骂皆成其名,换了其他人那就是耽于肉欲的蠢物。

晋朝跟宋朝有相似之处,宋朝的文风比不上大唐的气势磅礴,也是来自于被北方游牧民族不断欺负的结果。

当杜甫在曲殇流宴上,徐徐吟出“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抒发了他远大的抱负和惊天豪情时候,他怎么会想得到,后世宋朝大量写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类冷歌艳词。

杜甫:

浮华之风的盛行起源来自于国家的疲弱。找不到强国强种的方法,那不如在神州陆沉之前,及时享乐一把的心态,于国于民百害而无一利。

这大概就是混吃等死的典型了,魏晋之风,冷眼旁观北方同胞被胡人屠戮,实是垃圾的美誉。

瘫坐: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千古亭榭

马Sorry

马Sorry

魏晋之风,又称魏晋风度,主要是指东汉末年到西晋初期,魏晋名士所表现出来的那种率真旷达情景脱俗的行为风格,特别是那种钟情山水的那种生活态度。中国历史上,魏晋时代的文人所表现出来的自由主义精神是最早的理想之风。

它的产生是由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但同时又是一个思想极为活跃的年代,士大夫阶层要面对严酷和高压的政治环境,为了面对这样的政治环境,政治上又不能有所表达,只能转向思想人格上的极度的潇洒风流,不滞于外物,放浪形骸,不拘礼节,行为上特立独行,又颇喜雅集。

在文学上的表现出的是玄心洞见的。文学上出现了像曹植、阮籍、嵇康、陶渊明、庾信,表现出超然不群的的面貌,虽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文人士大夫的高傲形象。,在五言和辞赋上的表现出特别明显,如曹植的《洛神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他们更承袭汉代乐府文学的优点,将玄心洞见,旷达表现的淋漓尽致。

魏晋风度,表现的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度,是士族在意识形态的表达,有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变态审美观念,这也是被历代所诟病的一点,究其原因是,由于当时政治环境导致他们在政治上不能舒展,表现出一种醉生梦死,过于狂放,忤上背理,有悖常理。如竹林七贤的阮籍、山涛等。

kesike

kesike

提问者在这个问题下面加了一句话,看得我乐了:“清谈误国,实干兴邦,你对魏晋之风怎么看?”

人都要死了,国也不是你的,没死的人连话都不敢多说,谈什么实干?兴谁的邦啊?真是笑死我了。

魏晋之风固然有玄学背景,但更有时代的大背景。

先简单说说什么是魏晋风度:这个词应该是鲁迅在著名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首次正式提出来的。返之古代,主要指的就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这短时间,一批士人在学术文化上尊崇玄学,甚至用玄学来解读儒学;在思想上追求超脱,崇尚自然,所谓越名教而任自然;在生活上寄情山水,服食一些丹药,不拘凡俗礼法,热爱饮酒等等。

这批人的代表,在东汉末年到魏国,主要是建安七子,以及杨修等人;在魏晋交替之际,主要是正始之音,代表人物是何晏、王弼、夏侯玄等人;到了更晚一点,就是著名的竹林七贤。

怎么评价呢?那角度太多了。

我就只从问题里那句“清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质问来说吧:

这是魏晋时候的历史背景决定的。大家都知道,东汉因为一百多年的儒学的涵养陶冶,同时加上东汉皇权不太稳固(东汉的建立是刘秀与诸多军阀妥协的成果),所以,东汉的士风非常强悍,为了捍卫真理和士大夫的名节,是不惜粉身碎骨去对抗宦官、朝廷的。所以,东汉末年两次党锢之祸,杀了不少人;但这种格局在汉魏交替、魏晋交替时,不断重演。曹操杀孔融,杀杨修,借刀杀祢衡;司马懿杀何晏,司马师杀夏侯玄,司马昭杀嵇康……等等,基本上过个二三十年,就会杀掉一批士大夫。原因很简单,这批士大夫要么卷入政治太深,要么是前朝的亲信、亲戚、忠臣,不服新贵。

讽刺的是,在这种剧烈的朝代更替中,越是那些叫嚣着忠于汉室、忠于魏国的士大夫,口口声声把名教挂在嘴边,比如王朗,却趋炎附势,马上就投奔了新的掌权者。

正是这种背景下,这批魏晋风度的人,说白了,或者是已经被排挤出政治的圈子;或者是不愿意被拉拢,因为掌权者是仇人;或者是看不惯那些伪君子,这才逐渐生发出所谓的魏晋风度,朝廷上不合作,文化上不沟通,生活上不主流。

这是一种消极的反抗啊,哪里是“清谈误国”了?你的国都被灭了,你不想为灭国的朝廷做事,这就叫清谈误国了?

清谈误国,最好还是从六朝时期,从晚明时期,以及从今天的网络上整天指点江山的键盘侠里找吧。

sushe

sushe

魏晋风流是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人格美,或者说是他们所追求的艺术化的人生,利用自己的言行、诗文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

冯友兰认为构成真风流的四个条件

玄心——超越之心

妙赏——审美欣赏

洞见——直觉体悟

深情——一往情深

这些都能在魏晋人士身上看到。

六朝人的生命体验、玄学境界,以及一往情深,为百代之下的中国人所永远追慕。首先是人格的美,而后才是文章韵味。唐杜牧润州“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

江南之翼

江南之翼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脂粉香娃割腥啖膻”中说到贾宝玉和史湘云拿了块生鹿肉来烤了吃,刚刚进贾府的薛宝琴也在一旁,湘云笑道:“傻子,过来尝尝。”宝琴笑说:“怪脏的。”宝钗道:“你尝尝去,好吃的。你林姐姐身子弱,吃了不消化,不然她也爱吃。”刚刚进贾府的薛宝琴,不一会儿就成黛玉的小迷妹。听宝钗这么说,她便也跟着湘云他们吃起来。接下来便有黛玉、湘云和宝钗一段对话。

黛玉笑道:“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广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广一大哭!”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膻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宝钗笑道:“你回来若作的不好了,把那肉掏了出来,就把这雪压的芦苇子摁上些,以完此劫。”

在史湘云的口里,“是真名士自风流”,这话,大体就反应了魏晋风度所要表达的意思。他们自在潇洒,不向权贵屈服,也不受外界思想的束缚和左右,充分展现自我的个性,这一群体的人有思想有才华,用鲁迅的话来说,他们是“简约云澹,超然绝俗”,凡是俗世的东西都是与他相悖的,他们要回归人性的本真。你们说按照什么样的规矩执行,我偏偏不认可。就像史湘云那样,你们或许觉得这样的大家闺秀应该怎样怎样,然而,对她来说,能够有好吃的肉,不违背人的本性,大口大口地吃,吃完了以后诗照作,“锦心绣口”,这份洒脱大观园里谁人能比?

至于说到清谈误国,这个帽子扣得太大了,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具体到某个人,可以就某个人的实际情况去讨论。整个魏晋时期,数百年的时光,社会虽动荡,却不是简简单单地说哪个人清谈就误了国的。

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和分享!

yiran0311

yiran0311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这就是魏晋风度的本质!

“诗圣”杜甫说起自己的文学追求时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而对于魏晋时代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们的人生追求来应该是“行不惊人死不休”。他们鄙视平庸,追求与众不同。摇滚诗人张楚说“孤独的人是可耻的”,而对于魏晋名士们来说,平淡无味的生活是可耻的;循规蹈矩是可耻的;遵守三纲五常繁文缛节更是可耻透顶。魏晋名士们追求惊世骇俗,反对一切禁锢心灵和身体的枷锁,而这个枷锁就是以儒家为中心的伦理,魏晋哲学中把这个叫做“名教”。

魏晋哲学的核心,其实就是要解决是自然与“名教”关系的问题。换言之,就是人的本性与礼教的问题,也就是人的个体与社会伦理纲常的矛盾和冲突的问题。

中国文化在本质上是人伦哲学,始终关心我们究竟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究竟如何去做人问题。儒家要人做道德高尚有功于社会的“圣人”;道家想要做无为清净,如婴儿般纯净无瑕的,游心于自然游心于世的“神人”“至人”;墨家要做专门利人毫不利己的“雷锋”。在经历了从东汉开始的思想大解放之后,经过儒家与道家思想的浸润与冲突之后,魏晋时代的知识分子,到底想做什么样的人呢?

他们要做与众不同的人,做反抗一切礼法的人。在我们眼里,是“垮掉的一代”“颓废的一代”。这种价值观与西方的嬉皮士相似。嬉皮士在后现代的思潮中,为了反抗技术高度发达、物质极端丰裕、但人的精神受到控制的社会,他们有“回到史前”的冲动,希望在史前时期寻找精神力量。而魏晋思想家阮籍,则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这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嬉皮士们常常在头发上插一朵花,被人称为“花童”,而魏晋名士们更加彻底,干脆裸体与人坦诚相见;嬉皮士们吸毒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魏晋名士们饮酒服药穿着宽袍大袖酣畅淋漓地游走;嬉皮士们搞摇滚音乐,一曲“加州旅馆”成为经典;而名士嵇康临刑前一曲“广陵散”,至今令人心醉神迷。魏晋风度和嬉皮士的最大共同点就在于,勇敢地反传统反世俗反对一切羁绊身体和心灵的东西,他们价值观的天空,写满了自由。

所以说,魏晋是一个充分张扬个性的时代。所谓魏晋风度其实就是高扬自我个性,显示与众不同;魏晋风度就是崇尚美色,最好把自己弄得像女孩子一样花枝招展;他们高度重视身体感官上的快乐。按照学术界的观点,魏晋风度有三个特点,第一是任诞行状;第二是崇尚自我个性超凡脱俗,行为越出位越好;第三重视容貌。长得好看的,赢者通吃;长得难看的,砖头拍死。

“任诞行状”最能代表魏晋风度的核心精神。“任诞行状”就是不受约束,就是放浪形骸,就是以一种傲视人生礼教的姿态的狂妄放荡。在他们看来,一切礼教都是假正经,追求灵魂自由才是真性情。

道教哲学家葛洪曾经充满鄙夷地描写了魏晋时代的精神风貌。他说,魏晋时代流行蓬头垢面衣衫不整,你要是“西装革履”,那就是个俗人。他们常常毫无顾忌地接待客人,朋友见了面,谁要是切磋学问道德,那绝对不入流。客人一见面就称主人是贱奴,主人则称客人是老狗,这样才够味。假如太客气太文雅,那就不够朋友,第二天可能就要断交。真正的兄弟在一起,就要像狐狸一样蹲着,像牛一样饮酒。朋友之间要你争我夺,喝醉的时候你扶墙走,我是墙走我不走,大家酣醉一场,这样才是高人,否则就是俗不可耐。原来,反世俗的枷锁,反人性的羁绊,追求人性的本然,才是人生的真谛。

魏晋时代最不把礼法放在眼里的是阮籍,他专门写了一本大人先生传,把遵守礼法的人比成呆在裤裆里的虱子。母亲去世,他照常谈笑自若喝酒吃肉。阮籍有个美少妇的邻居,开个小酒店,那少妇常常当垆酤酒。阮籍和朋友王戎经常到去喝酒,“阮醉,便眠其妇侧”,少妇的丈夫一开始恨不得把阮籍乱刀砍死,后来发现他纯粹是任性而为,绝无他意,也就不以为怪了。

阮籍的嫂子要回娘家了,他却肆无忌惮公然跑去和嫂子告别。有人说他违反礼法,阮籍则说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心声——“礼岂为我辈设也”!

阮籍不受礼法傲视王侯,只是魏晋时代的一个缩影而已。

刘伶天生爱酒,号称“喝死便埋我”,经常赤身裸体在家里思考人生。

大名士周伯仁在朋友家参加宴会,看见主人的小妾风姿绰约,当场露出自己的丑东西,要和人家做不可描述之事。

一代文坛领袖准皇帝曹丕,因为朋友王粲喜欢听驴叫,竟然在王粲的葬礼上学驴叫。

王平子组织了八个人的“天体艺术团”,没事聚会脱掉衣服喝大酒搞趴体。

名士王忱的老丈人亲人去世,王忱竟然带着一帮朋友坦荡荡赤条条精光光,出现在葬礼上,还郑重其事地围着悲不自禁的老丈人转了三圈,以示哀悼。

魏晋是苦闷的时代,也是中国人的人性思想青春勃发的时代。那些惊世骇俗的、疯狂的甚至是不可理喻的行为,那些你无法想象的叛逆行为,其实都深藏着对命运朝不保夕的焦虑感;隐藏着充分彰显自我的强烈冲动,;隐藏着冲破伦理纲常天花板的叛逆的力量。

这正是“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的境界。

张瀚文

张瀚文

魏晋南北朝本来就是由很多朝代组成的,所以不能说属于哪个朝代。 朝代其实就是国家。秦汉隋唐之类的朝名其实就是国号,也就是国家的名称。 魏晋南北朝处于秦汉和隋唐之间这个时期。秦汉隋唐是全国大统一,而魏晋南北朝则是分裂的时期。 久分必合,久合必分,这个是规律。春秋战国分太久,秦就统一了天下,接着是两汉。期间都是相对统一的。统一太久,然后就又开始像战国那样的乱世,也就是接下来的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分太久,所以隋唐又成为统一的大国。 具体在魏晋南北朝,按照顺序国家政权换得走马灯一样。三国(三个政权外加各方军阀势力,也有把三国归入东汉末年的)、曹魏(曹操家的)、西晋、然后是南北分裂时期,统称南北朝,就像战国那么多国家统称战国一样(东晋<南>与十六国<北>,也有把东晋灭亡算做南北朝正式开始的标志,但事实上从东晋开始就是南北分裂了、宋齐梁陈<南>与魏齐周<北>)南方和北方各自都经历着自己的朝代变更,南方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统称六朝时期。北方的十六国是大大小小十六个征战中的国家,直到北魏统一北方,然后又被北齐替代,北齐北周同时存在过,到最后被北周的杨坚取代建立隋朝,隋打过长江灭掉南方的陈,统一全国……

cheeeer

cheeeer

伪近是为金,为金是为发光,地宫没光没电没火,所以就算习得字,他也没半点办法教,也没办法改我根服务器。位今是因为那个位子上的人有毛病,前几人都昏昏沉沉智症几年。这才找到我治他

hcarrie

hcarrie

魏晋之风虽然受到很多批判,但也一直为人向往。它倡导了一种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正因为这种追求才让我们不得不钦佩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精神自由的追求,影响了李白苏轼等不同时代的文人的精神世界。

由于魏晋之风对儒学的冲击,产生了不同时代对他的褒贬不一。在以儒家学说为正统的时代,贬的同时却又受到知识分子的接受。

kancamshop

kancamshop

魏晋之风的表现如下:

一,社会崇尚白富美;

二,士大夫喜欢吃药饮酒;

三,喜欢宽大的衣服;

四,喜欢谈玄(迷幻于成仙);

五,文章向形式主义发展;

以上魏晋风度的社会原因有两点,一是瘟疫经常流行导致人的自然寿命很短,社会整体悲情笼罩;一是政治黑暗,尤其司马氏为巩固政权对异己大肆杀戮,导致人们不敢谈论政治。

冰雪皇后

冰雪皇后

魏晋之风是一个综合的评论体系,在这个体系下的文学,绘画,音乐都有所体现,而这种体现表现审美思想的变化上,同时也体现在对于人物品藻的变化上,从对艺术的道义入理到对于其审美的要求中,审美的要求和主题已经从对于物质本身道德内涵的体现,转移到了客观事物本体上的审视,这种审视包含着客观事物自身的美的表现,脱离了文以载道内涵的要求,而魏晋之风中的高士名家的隐逸之风也常常坐而论道,对于政治很少关注,更多的是体现自我精神,自我感觉的表达,肆意畅达的精神抒发,故而魏晋名士多纵酒狂欢。

在竹林七贤与荣启期中魏晋名士画像多位宽衣博带,主要原因在鲁迅先生的分析中,魏晋名士多食用精神发散类药物------寒石散,食用此药身体发热,皮肤变得很容易破裂,故而魏晋名士多宽衣博带,足蹬木屐,给人以清新飘逸的感觉。而魏晋之风也是在这样的现实下生发出的对人生,对艺术,对自我观照世界方式的反思和变化的原因之一。

toto021

toto021

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来说,你说的魏晋之风不知道是不是指的魏晋风度,魏晋风度和玄学清谈其实不太一样。曹氏为了巩固统治,(原因比较多,落到根子上就是维护政权,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汉末以来文人对于天授皇权的思考)对于文人采取高压手段,杀了不少名流大儒,孔融、杨修、崔琰、刘帧等(有些名字忘了,反正很多,凭记忆,不准确的地方勿怪),建安风骨被一棍打断了脊骨,恐惧了,麻木了,瘫软了。

司马氏的统治虽然对文人没有那么高压,但是也没给文人留下太多空间,允许他们相对的言论自由,但不愿他们过多涉及政治(就是进高层很难)。建安风骨被打折后,就不得不说到竹林七贤了,竹林七贤各有特点,但除了山涛之外(他就是刷声望想从政的,不过也是个不错的人),其他人都对政治不太热衷,不耐世俗束缚,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为人处事。所以嵇康打铁,阮籍载酒啸歌,刘伶买醉,显得特立独行,豁达洒脱,甚至有点离经叛道。

当时,他们只能算是一群志趣相投的朋友,经常在竹林里开小群体趴体,搞搞团建活动,喝喝酒,弹弹琴什么的,就是手挥五弦,目送归鸿。他们的行为恰好又契合了当时文化人的心态和状态(这两个词有点不准确),并受到了追捧和效仿,文人不能学而优则仕了,不能或者不敢过多参与政治了,满身心的热血无处泼洒,就慢慢冷却了,虚无了,开始酗酒嗑药了,转而研究一些高难度的哲学命题,比如宇宙等等很莫名其妙的东西,并喜欢攒局辩论,或者开论坛,他们这些人辩论的内容其实对国家、民生没什么卵用,所以,才会说他们清谈误国,不过也是迫于无奈吧。

1加1旅行

1加1旅行

谢邀答。

首先,纠正一下题主的说法:魏晋时期的清谈之风和现在倡导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八竿子都打不着,完全两码事。

在回答什么是魏晋之风之前,咱们先看一下什么是清谈:

东汉后期,宦官专权,外戚把持朝政。造成政治腐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们渴望贤能之士管理天下,还百姓一个太平世界。于是,一种品评人物,议论政事的社会风气流行开来,这种现象史称‘’清议‘’。清议是一种古代文人自觉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形式。



‘’逮桓、灵之间,主荒政谬,国命委于阉寺,士子羞于为伍,故匹夫抗愤,处世横议。婞直之风,于斯行矣‘’。————后汉书.党锢传

由于清议的主题是"品核公卿,裁量时政‘’,最终酿成第一、第二次的党锢之祸。大批名士身首异处,于是,天下文人再也不敢清议朝政 ,继而,话题从清议转为清谈(又称玄言、清言、玄谈、谈玄),其主题再不直接介入尤其是直接批评政治。而专门谈一些玄学,文学,人物品藻,艺术审美等话题。这种谈论就是"清谈"。



魏晋之风指的是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纵情山水是魏晋名士们所崇尚的生活方式。

说起魏晋之风,人们自然而然的就会想到"邺下放歌","竹林酣畅","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等等风流故事。的确,魏晋时期是"人的自我觉醒"的一个时代,魏晋名士有特立独行的人格,有放荡不羁的个性,有对清虚寂寥的"无何有之乡"的向往。远离政治,淡泊名位,归隐田园,怡情竹林,甚至放浪形骸的背后又背负了多少凄苦与无奈。



从正始才俊,竹林七贤;到元康名士 ;江左名流。有几个不是在矛盾中纠结,逃避。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则是:残酷的政治清洗和身家性命的朝不保夕,使名士们对人生的感叹夹杂着无边的悲苦和沉重的忧惧。

两百多年的魏晋史,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字恐怕就是"杀"了,从曹操杀孔融,杨修,到司马氏杀何晏,李胜,毕轨,嵇康,夏侯玄,潘岳,张华,陆机,陆云,刘昆,郭璞……当时天下名士尽去其半。

"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



然而,侥幸活下来的还要活下去,于是便有了对悲苦的消释,对动荡之心的安顿,或饮酒,或清谈,或药石,或山水,或诗词,或文章,或书法,或绘画,或美女,或宗教亦或放浪形骸。这些都是他们灵魂安顿的所在。于是,一种独特的人生风范飘然而出。这便是魏晋之风了。

魏晋之风有几个特征,随性,叛逆,潇洒飘逸,独具一格,才华横溢。

以魏晋之风为开端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happyever

happyever

魏晋之风,看似洒脱,实则无奈!

魏晋风流脱离不了那个时代!魏晋时期是门阀贵族上位的时代,是从分裂统一再分裂的乱世,是玄学盛行的时代,是豪杰辈出的时代,是世事风起云涌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有一代枭雄曹操,有合格对手司马氏。在这个政局动荡不安的时代,名士们无法入世,唯有崇尚老庄,在神仙境界中寻找寄托,排遣苦闷!他们“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哮聚竹林,喝酒纵歌,不拘礼法,清静无为,是“最早裸奔的名人”!

魏晋士人所追求的一种具独特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他们所追求的是艺术化人生,用言行、诗文、艺术让人生多姿多彩。魏晋玄学盛行,它改变着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时尚、价值观念。

他们秉承玄心、洞见、妙赏、深情之操守,展现颖悟、旷达、真率之性情,道风仙骨,自由洒脱。

这种舍我其谁,为自己而活的自由豪放,岂能不让人羡慕嫉妒恨?但背后的故事又怎说的清,道的明?陶渊明、王羲之、“竹林七贤”,固然光耀千秋!但生逢乱世凄苦道与谁听?






 Amy

Amy

魏晋风,实际民族融合期,北方南方,不同的民族相互争斗,朝代的更迭,动乱中南去北往,使不同的文化,野蛮与文明,在相互大参杂,由此正统的独尊受到了冲击,多元化的文化思想进行了一次大洗牌,正值此背景,文化思想艺术,也随之活跃生机景象。

首先是思想的开放,自由,政体由于自顾不暇,士大夫之族,文人思想兴起,玄学风气,其中由外来的佛教,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也受到了青睐,备加推崇,正因为这我多元化,使一部分文化艺术,有了自由的氛围,毫无忌讳,散漫放荡,个性化得以充分的发挥,特别显著的书画艺术,出现了艺木领军人物,中国汉字书写文化,也从此独特的貌相独立出世,将以前的书写得以发扬广大,书写形式,大变化,形成了楷行草,遂成雏行,也由从实用性,真正成了汉字的双重性,赋予了欣赏性,在此成为文人书写,称为书法。

这一切变革,由晋代之社会背景离不开,同时都是在民族的分分合合,战乱不断,民不聊生,苦苦挣扎,纵观历史,只要有了朝代动乱,文化艺术都会进行一次质的飞跃。也正是动乱,使各民族不同的文化思想融合期。

客观分析每时期的政治思想的变革,魏晋风,也乃如此而形成。


斑斑夏目

斑斑夏目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