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什么感悟?

weiping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多么痛的感悟”,本为“月落”,而问题却出来个“夜落”。应该是提问者笔误所致,若是有意为之,却确实不应该,经典作品,不容有误,更不要轻意篡改。
枫桥夜泊,是晚唐诗人张继所作的经典七言绝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对这首千百年来名动诗坛的至尊名篇,有什么感悟呢?
感悟良多,一言难尽……
浅析一下作者张继的感悟吧。这诗就是翻译成现代语式,也非常精致优美:
天边月已落,一声鸦啼惊起了满天寒气,
船靠枫桥边岸,伴着星点渔火忧愁而眠。
寂寞寒山寺,远远地耸立于姑苏城外边,
半夜的钟声,就那么清析地传到了孤独的客船上。
作者张继,历经安史之乱,为避战乱到处流离失所。夜晚偶停船在枫桥江边,看到月落,渔火,听到乌啼,钟声,一种寂寞孤独感油然心起,感叹时局维艰,社会动荡不安,自己飘泊流离,人们生活异常困苦,听到那远处寒山寺的钟声,真想皈依佛门,去度过那清静孤苦的余生。
文之戈的感悟:不要听那寒山寺的钟声,就是前面两句,读来就让我寒从脚底起,寂向心边生。月已落,一片昏黑,几声恐怖的夜䴄惨啼,早就让人不寒而慄,加上这点点渔火映在冷冷的江面上,明天不知又该飘归何处,怎一个“愁”字了得。
现在已是渐热的初夏时节,但读起“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时,我还是感悟到了阵阵寒气,赶紧关了空调,捂紧了被子,这就是文字的感染力了。好经典而又形象生动的诗句,说什么书中自有颜如玉,妈呀,这书中还读出了空调冷气。
就不要去读下面俩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了。这俩句实在太凄苦了,我会孤独到哭的。还是找一首陈小奇的《涛声依旧》来听听吧:“……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沙,涛声依旧,不见当初的夜晚,这一张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
也许这一刻,让我们穿越千年的风沙,虽感悟不到诗人的真正痛楚,但在泊在枫桥边的这条旧船上,让我们诉说着各自的寂寞孤独与忧愁吧……
肥崬
这首应该家喻户晓的诗居然写错字实在不应该!
我很喜欢这首诗,也很喜欢寒山寺。这首七绝,以一愁字提纲挈领,前二句情景交融: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既描写了秋夜江边之景,又表达了作者思乡之情。后两句意象疏宕:城、寺、船、钟声,是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四句诗中包蕴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诗意的语言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寒山寺,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思乡忧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寒山寺位于苏州市姑苏区,始建于南朝萧梁代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寒山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三千四百余平方米。寒山寺属于禅宗中的临济宗。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1000多年内寒山寺先后5次遭到火毁(一说是7次),最后一次重建是清代光绪年间,文革期间又受到严重破坏,80年代初大规模改造。历史上寒山寺曾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寺内古迹甚多,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寒山寺殿宇大多为清代建筑,主要有大雄宝殿、藏经楼、钟楼、碑廊、枫江楼、霜钟阁等。寒山寺的建筑布局没有严格的中轴线,寒山寺寺院布局并不追求左右均衡,照墙和山门基本是一线相承,后边的大雄宝殿、藏经楼,并不在一条中轴线上。新建的普明塔院,则按南北向中轴线布局,寺中处处皆院,错落相通。
寒山寺是中国文化、佛教文化和中国私家园林一一苏州园林有机结合的伟大杰作。
值得注意的是巜枫桥夜泊》诗在日本几乎家喻户晓。日本的小学生把这首诗作为课文来讲授和背诵。日本也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建筑发扬光大,精益求精,做为中国人应该要认真警醒。

lcssdy
我是清悠初见,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这首诗出自枫桥夜泊(第一句是月落乌啼霜满天),诗人张继在中国并不算太出名,但是在日本,却是妇孺皆知,每个儿童都会背,很多来中国的日本人,必会到枫桥和寒山寺去拜祭,可见这首诗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
张继,一位落魄的书生,赶考失败,在回乡途中,诗人秋夜泊舟苏州城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静美丽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愁绪的异客,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从而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这首诗原名并不叫枫桥夜泊,而是叫夜泊松江。当时的姑苏城外原本没有枫桥,而是封桥,就是开封的“封”,封的原意也是取得功名,而不是取景色。
后来因为张继写的这首诗名气实在是太大了,“封桥”就被改成了“枫桥”,从此以后,在唐诗三百首里,就把夜泊松江改成了枫桥夜泊。
这个事例再次说明了中国目前流传的诗歌是全民参与的结果,也让我们看到了文学作品反过来影响乃至改变社会现实的奇特现象。

巨子
苏州寒山寺因枫桥夜泊各闻天下,而唐·张继因枫桥夜泊千年来依然受到人们铬记传颂。据说张继寄宿枫桥客船上,因“忧愁”而写下了枫桥夜泊,为何愁呢?
张继当年考中进士后,在铨选时被淘汰,以至与文官无缘。之后张继弃笔从戎,到军队某智囊团服务,表现不错被提拨为盐铁判官,可是个美差。那为什么忧愁呢?
其实,诗人的忧愁,不是因个人的前程,而是为国家的前程而担忧。“安史之乱”后的晚唐局势动荡,张继开时四处飘零的生活,原先还算稳定的生活,现在却变得跟浮萍一般。后路过苏州时时至深秋,泊舟城外枫桥边,看着落月、啼乌、渔火、孤舟寒夜等景象,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人在迷茫失意时,夜显得格外平静,连寺院传来的钟声都那么惊心动魄,搅碎了静谧的夜晚。或许人在无奈之时,更多的选择麻木来对待,匆匆忙忙度过了这一生。有时也会想,活得太明白,也未必是件好事。
难得糊涂!

凉薄者人心ye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 枫桥夜泊
这首七绝,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继的一首传世名作。张继流传下的作品很少,《全唐诗》一卷,其中仅收录此一首。然而,就此一首诗已使其名留传千古。
有记载说,唐天宝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56年),作者乘船经水路到达姑苏城外时,已近黄昏,唐代规制,地方城门未时关闭,因而无法入城,只好泊船于江上过夜。
说到诗,想必大家都知道,诗人是不会无缘无故地写诗的,或借物遣怀,或咏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有感于四季、天象之变化无常,节日花卉,鸟兽鱼虫等。在都市、乡村寻访古迹之间,生慨叹先哲、感念离别之意。漠北塞外与水乡江南并举,名山大川与江河湖海同叹,琴、棋、书、画、酒,爱、恨、情、仇、怨,馈赠酬答,恣肆写意,就象今天的很多人玩个自拍、晒个美颜,情景上应该是差不多的吧!
作者运用凝练的白描笔法,寥寥地勾勒出六种景物——落月、啼乌、满天霜、江枫、渔火、不眠人,营造出一种意韵浓郁的审美情境;又点逗出四种具体的实物——城、寺、船、钟声,构成一种空灵旷远的意境。这些景,最终统归于一个“愁”字。全诗意境疏密错落,浑融幽远,一缕淡淡的客愁被点染得朦胧隽永,在姑苏城的夜空中摇曳飘忽,为那里的一桥一水,一寺一城平添了亘久不衰的千古风情,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寻梦者。
诗人运用非常直白的记叙的方式描写了自己夜泊枫桥时的情景,用静态与动态交互的手法渲染了寒夜中渡船与周边夜景的环境。本来不过是很平常的一架桥、一条江、一座寺,被诗人用极其洗练直白的笔法一一题咏,便从此成为了一处流传至今的名胜古迹。由此可见,高超的语言文字的能力确实是非常强大的,它可以使无性的自然景致获得有情的生命,这或许也就是今天我们正在大力探求的,文化产业的魅力之所在吧。
"月落乌啼霜满天"一句,诗中的“乌啼”应该并不是真指乌鸦在啼叫,而是指月亮从乌啼山渐渐落下的一种意境。按照乌鸦的生活习性,晚上它们一般是不会飞翔并啼叫的,除非是受到了惊吓,当然了夜半时分寒山寺的钟声还是可以惊到乌鸦的。其实,到底是月亮渐渐落下的借代,还是月落过程中有什么惊扰了乌鸦,这其实都不重要。苏州地处江南,要农历十一月才会有霜,江风微寒,水天相接,地面上的霜广阔而辽远,延伸到江岸的尽头。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出此诗庄是作于冬月期间,当时最有可能的情形就是作者为了躲避安史之乱的战火,乘船到江浙一带逃难,锦绣前程和欲有一番作为的仕子之情在安史之乱的战火中消失殆尽。作者的心境肯定是不会有多美的!
"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据说寒山寺前的松江上有两座桥,一座叫江村桥,另一座便是枫桥。当初船夫应是将船停泊在枫桥之下。渔家的生活是很辛劳的,早出晚归,半宿了还要为第二天的劳作而做准备。动火做饭,缝补渔网,收拾渔具什么的都是有可能的。此时作者仕途渺茫,失落之情无以言表,虽然入夜已深,但是愁烦之心尤胜,根本无法入眠,辗转反侧间,孤身一人侧立船头。这个意境不难想像,肯定是孤独中带着忧伤的。那一刻,恰逢渔舟与客船之间灯火相映,星火点点,霜夜凄凉。作者于寂寥之中有感于自然环境的霜寒之劣,触景伤情,思绪喷涌而发,一首千古名诗顷刻间便一挥即成了!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文章千古好,仕宦一时荣。船头上的作者,一定是又有了新的领悟,换一种置身事外的心情来看待周遭的环境,以一种置身事外的心境来倾听这静寂夜晚的一切,远处寒山寺的钟声分外响亮地传了过来……这一声声幽远的钟鸣声打破了原本夜晚的寂静,空灵又悠扬。它惊醒了乌鸦,它荡涤着人的心灵……终于,寂静的夜晚在经历了短暂的喧闹之后,又恢复了刚才的宁静。
"物我两忘 勿喜勿悲″,惠根对于凡夫俗子的我们而言,恐怕真的是很难做到的一件事情。人在社会上行走,有时真的很渴望拥有一份老僧入定般的胸怀。然而人的一生兰中,受影响更多的恐怕还是那一份无可奈何的身不由己吧!
(图片采自网络)!

ninedaycat
这是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写的是他在苏州城阊门外六里枫桥晚上的感受,月落乌啼,江枫渔火,流露出旅居孤独的情感,夜半钟声,客船靠岸,更让人有一种漂泊之感,现在读来,也令人感慨。

紫色阳光
这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大概意思是:月亮已经偏西,几声乌鸦啼叫,使整个夜晚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上。
这首诗诗人写出了所见所闻所感,层次分明,寄情于景物之中。作者用"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搭配颇具匠心。
整个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愁思,把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寂清寥写得一览无余。

yanm
谢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朝诗人张继的名诗枫桥夜泊。
理解一首诗首先要从三个方面去了解。
一,作者的创作背景。二,诗句的白话译文。三,主旨。
这首诗写的是唐朝安史之乱后,作者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这首羁旅诗。这首诗也将作者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至于我的感悟,试写一小段。
月隐去了,乌鸦凄婉鸣叫。
枫树,渔火,沽酒的旅客,
在沉沉的夜里,互相对望。
江面寂寂,夜未央,
寒山寺,钟声问客,
酒可解您愁否?

downs
感谢悟空邀请
晚唐诗人张继这首枫桥夜泊是一首很有名的佳作。不仅中国,即便在东南亚以及日韩地区这首诗也非常受欢迎,而且还进入了日本课堂教育里。
江枫渔火
枫桥夜泊.唐.张继/全文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译文:月落隐去,乌鸟啼出满天霜色,枕着江边秋天飘零的枫叶和渔火惆怅而眠。静谧的夜里,苏州城外寒山寺的无常钟一声声落进眠宿的客船。
作品出处《全唐诗》七言绝句
霜色
1,
寂寞成诗 苍凉成诗作者张继,湖北襄阳人,字懿孙,唐代诗人进士,洪州(今江西南昌)盐铁判官,管财赋。诗风爽朗,淳朴自然,事理双切,意境幽深。对后世很有影响。这首枫桥夜泊是他在途经寒山寺时的一首羁旅诗,时代背景是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
作品特点:全诗形象鲜明,可感可画,字句之间逻辑清晰合理,通俗易解却又意境绵长。整幅作品用一个"愁"子紧密贯穿,为国家的动荡、为人民的困苦,为寒山寺的人寂寥落而苦闷,忧国忧民之心情真意切,读之让人感慨万千。
"安史之乱"后晚唐局势动荡, 作者本人命运也开始四处飘荡 ,原本安稳生活 ,现在却和飘萍一样,随波逐流。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情?或许只有历经过漂泊的人才能有所感受。
几点离人泪,片片枫叶情。
2,
人生如诗,诗意人生一个秋天的夜晚,漂泊的客子面对乱世寒秋,江枫、渔火、凄寂的钟声,独卧江船,辗转反侧。家国又在哪里?明天又在哪里?"覆巢之下,岂有完卵"一切让人不愿意去想,却又不得不想。
诗中最具神韵的后两句,夜钟拂响,也重重地撞击着客子的心,既是历史的,也是宗教的,更是现实的 ,更是整首诗诗眼。虚实相间中,中国诗词艺术韵味滴墨入水,隽永绵绵。
水墨中国风
3,
一切漂泊的心灵都有所安放这种情愫这种心境,我们很多人都有过。一切浮云障目,茫茫然无可奈何中思想和灵魂随风飘零。看乌鹊南飞,绕树三匝,却又无枝可依。人最怕是什么?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苦,也不是累,更不是什么生活的坎坷。而是一颗始终无处安放的心、永远疲惫在路上的找寻。
那种落寞,那种焦躁的寻找让人整个精神世界泥泞不堪,那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苦闷。而作者正是基于此,眼中才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高密集度的愁思。
古寂江南
结语:
触景生情也好,心随意动也罢。任何时候唯有家国稳固,心有所依才是最大的幸福,愿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太平盛世。论鉴@今日头条文化领域创作者.评论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xiaobu09
夜半钟声到客船,一直是我心中的怀疑,不管历来的文学大咖怎么理解和解释,却没有一种解释能消除我心中的疑问。想不通,寒山寺为什么半夜三更要敲响钟声呢?

mmaiw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记叙诗人夜泊枫桥时所看到的夜景和自身感受的诗。
一个秋天的夜晚,作者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夜景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人。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桥,平凡的寺,平凡的钟,使他领略到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一幅情味隽水江南水乡在夜景中展现出来,成为流芳千古的名作。
霜天凄清,残月朦胧,莺啼悲凉,疏钟远送,游子愁对渔舟,独伴渔火,诗中景象喧染了清冷寂寞景象。刻画了幽深的意竞,诗人运思细密,短短的四句诗中包蕴了一景一事。一动一静,一明一喑。江岸上景物与人物构思非常吻合默契。脍炙人口!
首句:诗人午夜时分三个密切关联的景象,一、月落,二、乌啼,三、霜满天。残月西沉,令人压抑!乌啼凄哀,催人泪下!霜华满天,寒气逼人。三管齐下,写出一遍清冷凄凉的意景。
次句: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轮廓,之所称“江枫”。透过雾气的江面可看隐约的灯光渔火。“江枫,渔火”景物搭配颇为用心。
前两句十四字写了六种景象,后两句写了一件事情,“夜伴钟声”不但衬托出长夜的宁静清冷及悲哀凄凉。

妖月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独自眠。
落泊才子宿桥边,无限惆怅暗伤感。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如讥贤。
名落孙山心不甘,头忱浪涛梦金殿。

wangwen4465
落寞中有情怀,失意时有欢愉,夜幕中有画面!景因人生,情景相依,豁达与自律并存,梦幻与现实共融。

猪猪丫头MissT
一千二百六十多年前,唐朝天宝十二年进士张继,以朝廷检校祠部员外郎的身份乘船游览江南美景。
张进士在一个深秋暮晚,让船家把所乘的木船停泊在苏州城外距寒山寺不远的一座码头边。此时月亮已经落下,寒霜铺满大地,不知被什么东西所惊吓的乌鸦边飞边叫令人心烦。
江边的枫叶被霜浸染后,白天看上去红的泛紫,到了夜晚又与渔家灯火交相辉映。诗人看到的,听到的给人的联想是烦燥不安的,加上连续车马舟辑劳顿,索性拿出随身携带的美酒和船家提供的美味佳肴吃喝起来,待酒足饭饱之后,倒头大睡。
零晨时分,寒山寺的僧人们撞响了大钟,低沉、浑厚的钟声惊醒了正在船上休息的诗人。僧人们开始了每天的早课,也就是诵经。而此时的诗人早已没有了睡意,索性拿出文房四宝,将这一天所见所闻记录下来,这便是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的这首七言绝句,不仅在中国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就是我们的邻国日本、韩国也有不少人每年秋天慕名而来,到苏州旅游,专为听寒山寺的钟声来到枫桥古镇。
至于题主问人们读了枫桥夜泊后有什么感悟?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根据专家解读,这首诗描述的是在深秋季节,乍暖还寒冷落的自然景色和寂寞的地理环境互相呼应,渲染了作者旅途的孤愁情怀。也就是说作者是一人外出,在枫桥这个偏避的小地方,没有幕僚和亲人陪伴,所见所闻令诗人顿感情绪低沉。(2020/09/09)

樱桃小叶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什么感悟?
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寒山寺里,有一个无眠的诗人,他叫张继,刚刚经受落榜的打击,准备踏上回乡的路。唉,十年寒窗啊,谁能料到竟是这样的结果!多少次悬梁刺股,多少次清水沃面,多少次对月长吟……都说苍天不负苦心人,为什么我的努力终不能开花结果?
皇榜前,有人手舞足蹈,有人捶胸顿足,而我,只能默然转身,消失在汹涌的人流中。苍茫人世,谁能读懂我的忧伤,谁能读懂我寂寞的身影?家乡的妻儿,你们还好吗?真心对不起,辜负了你们的期待。我说过,一定会给你们想要的生活,但是,这次,我真的无能为力啊!现在,我只求,在村口,我们执手相望的时候,你们还能给我一点点尊严……
既然睡不着,索性披衣而起,来到外面。此时,月影西斜,森森的树林间传来几声乌鸦的啼叫。寒霜落在双肩,凉气砭骨。
江面上,还有星星点点的渔火。岸边,是两排枫林,秋叶染霜,醉了长夜。唉,谁能理解我此时的哀愁,谁能与我同醉?“当--当--”,寒山寺里传来悠扬的钟声,啊!已经半夜了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我是不是应该重整旗鼓,迎接明天的来临?都说山重水复之后,一定是柳暗花明,这次的打击不应该是我消沉的借口,我要振作起来!
人生在世,谁都不能一切如意,这次落榜,并不能说明什么,我命由我不由天!为了父母妻儿,为了心中的梦想,我还要搏一搏!
夜色深沉,霜浓雾重。星光渔火,碎入江心。一个不眠的人,一个凄冷的夜,一首不朽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