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浙江省2020年高考作文满分范文《生活在树上》?

提到的作品

[穿越]惊雷

“谍海多凶险,于无声处听惊雷。” 余惊鹊,代号惊雷,冰城不见硝烟的战场之中,像是一道春雷,炸响在无数人耳边。 他是伪满洲帝国心脏上的一根刺,时不时就要刺痛他们一下,却又难以拔除。 惊...

只爱煞英雄

[作品]平安经

《平安经》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立足众生个体命运,放眼人类命运、世界命运、宇宙命运,进行全新探索与尝试。 反映时代呼声。世界要和平,国家要稳定,各业要安全,人民要安宁。 服务社会大局。平...

贺电

[作品]树上的男爵

卡爾維諾羅曼史小說最佳代表作之一。故事背景以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期,義大利半島地中海沿岸的熱內亞共和國的翁勃薩地區。大意敘述一個父親為過氣的男爵,母親為曾經身經百戰的女將軍家中,十二歲的長子柯西謨...

最新跟帖
bowbow

bowbow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浙江一考生写的生活在树上作文,近日成为争议热点。该篇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终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

高考作文要求写自己的人生目标、未来的美好期望、家庭的不同预期、社会的别样角色,在不同变化中,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我想这类的文章应该在平时操练过多次,其中不乏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得高分者。而这篇满分作文,则另辟蹊径、别具一格。

通篇文章,用了很多生僻字,受西方哲学影响,哲学家的名字如数家珍。如果是平时看这篇文章,可能看到一半都难以看下去:生僻字晦涩难懂,西方哲学家离我们太遥远,只可高瞻远眺。虽然文章难以浅显易懂,但博学多才、旁征博引、立意鲜明,真的看不出是出自一高中生之手。

我是@薰衣草乐学斋 ,愿有理想期的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mad115

mad115

脱离现实的胡诌,故意卖弄学识却文理不通,问作者他要表达什么思想,什么主题,他可能也说不出所以然!西方的杂乱书籍已使他不知生活在什么时代了!此风不可长!

Thusyy

Thusyy

生活在树上的作者是一位高中毕业生,平时读书甚多,且都是读的西方哲学,在这篇作文中他迫不及待地将自己所读的东西倒出来,也不管你懂不懂。作为一个当代中国的高中生有这样的阅读水平实属不易。从作文看,他有一定的理论素养,也有一定的文字表达水平,达到甚至超出中学的要求。但是,文章一般来说不是给自己看的,而是要进入交流系统,让大家来读。这篇短短的文章字句并不流畅,甚至拗口,说明作者对于写作还没有进入炉火纯青。其次,千字短文引用他人之说竟有五六次之多,拿别人的词句装饰自己的门面,这有点拉大旗作虎皮之嫌。自己的思想要尽可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引用他人之语要精而少。毛泽东曾经说过,他反对别人引用他的话来写文章,他自己作文也很少引用他人的话。你去看古今中外凡是优秀之作,有几篇老是在引用他人之语的?老是引用别人之语说明一是自己底气不足,二是有显示自己读书多的自吹自擂,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这篇作文得满分是非常勉强的。我个人认为可评45一50分之间。

卟栀

卟栀

浙江省2020年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平心而论,确实写的不错。但我个人觉得,满分实在是有点过高了!

生活在树上一文有理有据,立意新颖,辞藻华丽。在高考有限的时间里,写出这样一篇作文,说明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与平时的积累密不可分。

然而文中故意写一些晦涩难懂的辞藻来炫技。嚆矢、振翮、肯綮、玉墀、祓魅、婞直,等生僻词语比比皆是。标准十足的“掉书袋”。

难道是阅卷老师被这些“高大上”的词句给“唬住”了?自己不懂就给打满分?

遥想自己小时候,也是一个十足的文青,喜欢读书,喜欢做笔记,喜欢随身携带一个小本本,每每看到好文佳句,还装模作样地记下来,时时诵读。

当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是开放、包容的态度。

我们应该允许,应该欢迎,应该鼓励这样有个性,有态度的作文,但如果成了一阵风,大家争相模仿,那就矫枉过正了!

西游日记

西游日记

浙江卷2020作文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这是浙江的高考作文题,从材料来看,审题并不困难,主要是引导考生结合个人体验思考当个人的理想(人生坐标与对未来的期望)与家庭的期望以及社会赋予的角色(责任)不一致(有落差、错位)有冲突时怎么办的问题,围绕这个中心展开论说。

生活在树上这篇满分作文,乍一看时,的确很容易看走眼,如果阅卷老师的文字理解水平不够或是积累不多时,很容易判低分,如第一位阅卷老师打了39分的低分也就不足奇怪了。

考生在文中,阐述个人的理想追求自由与向前看,希望人生能站上浪涛之巅,不愿意被古旧坐标约束,但也不赞成否定传统的虚无主义,不赞成逾越规则。人有社会性,理想须立足现实“因风借力”才能实现,当个人的理想与家庭、社会或是现实冲突时,个人的理想会随着社会的需要而不断调整,最终与社会的期望期相匹配。作者反思,当个人因为追求而摈弃过去的时候,也很容易过度美化膨胀的自我,容易割裂社会造成丢失自我,并以柯希莫为例佐证自己的观点;反思追求个人理想时容易产生的否定传统、否定现实的反智倾向,以尼采精神的三重境界为例,阐述如果否定了骆驼负重隐忍的阶段,就不会有狮子的独立思考、积极进取,更没有孩子的本真与大爱,借此来表达一个观点:个人的理想追求不能割裂传统、家庭与社会,再以陈年喜为例阐述理想不断调整最终适应社会需求并不可耻的观点。综观全文,表达的中心就是既追求个人的理想,保持对理想的热忱,保持个性有激情,但不能脱离家庭和社会的期许,否定传统和历史,换言之,就是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整篇文章充满思辨性,充满哲学味道,体现了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更令人惊讶的是,考生对一些典型例子的应用仿如手到擒来。一些生僻词、生僻典故的娴熟运用,充分体现了考生的阅读的广度与深度,体现了考生深厚的语言功底。

但是,我不赞成考生在写在时过多使用生僻词和生僻典故,运用过多就难免有掉书袋之嫌,有堆砌卖弄之嫌,有故弄玄虚之嫌。个人认为,写作的最高境界,便是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最深奥的思想,写作虽然是很个人的行为,但表达的思想也需要得到他人的共鸣,得到共鸣的前提就是他人能读懂你的思想,感受到你的情感。白居易创作诗词后,首先念给妇孺老人听,“老妪能解”才算成功之作,通俗质朴易懂并不影响他成为伟大的诗人。生活在树上一文,过多使用“振翮”“赋魅”“祓魅”等一堆生僻词和生疏的理论主义(如达达主义、尼采的骆驼狮子孩子三重精神境界、反智倾向),整篇文章晦涩难懂,就很影响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感受。我读这篇作文的时候,也反复看了三遍才觉得大致读懂考生要表达的意思,还不敢说真正读懂,而高考评改作文,绝没有这么多时间去反复咀嚼一篇文章,语言艰涩难懂,首先就是可能会造成评分的失误,受到损失的自然是考生。本篇作文,如果后面遇到的两位评卷老师也认为这篇作文只值30多分,它就绝没有翻身的可能。39分与60分,是怎样的一个差距。只能说,幸好这名考生幸运,遇到了两位能读懂他的文字的评卷老师。但这种幸运,不是每个考生都能遇到的。

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评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批评杨雄喜欢用艰深的辞藻来文饰浅显易懂的意思,“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认为假如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就人人都能明白了,认为杨雄的写作方法正是他自己批评的“壮夫不为” 的童子“雕虫篆刻”那一套。生活在树上其实表达的思想并不艰深,但因为堆了一堆生僻词、生僻典故和一堆生僻主义,无端端地制造了许多阅读障碍,跟杨雄所讥的童子“雕虫篆刻”没有什么区别了。

拥有18个头衔的副厅长的“儒林巨著”《平安经》至俗至简,未曾有太多阅历的18稚子的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却至艰至涩;一个用“1岁平安,2岁平安,3岁平安,4岁平安……100岁平安”的“伪诗经”重章叠句式来咏岁岁平安,一个用超浓缩的达达主义来诉说飘渺的虚无主义;一个满身烟火味游曳在人间,一个不食烟火生活在树上:有趣得紧。

如果我是评卷老师,我的打分可能也是55-58之间,不打60分满分。理由如上,而且作为高考满分作文范例,并不推荐大家仿效。

BEAN扁豆籽

BEAN扁豆籽

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怎么看都晦涩难懂,引用不少别人书中的名言,却表达意思很不明确,很不舒畅!很不痛快!读起来让人很费劲。这又算是啥好作文!要我看,最多这样的作文只能给70分。真不明白打分的老师有4个,居然有3个给了满分!可见现在教学的老师水平,也是十分有限。难怪如今怎么选拔,看分数高都是很值得怀疑的。实际情况远不是那么回事。

cherryvy

cherryvy

只觉文词句义不明,晦涩

暗淡无光。似雾霾中的曲

径,难以通幽……

hufont

hufont

如果是在十年前,看到这样的文章,我会惊叹一声,哇,这个人好厉害。但放到现在,说实话,我真的欣赏不来,不过我也能够理解这种年轻时想要炫耀自己才学的心理。

有几个生僻字什么的,我觉得也并不是什么大的毛病,因为凭着语句的氛围,也能大致懂得其中的意思。最不喜欢的就是那种做作的表达方式,句子真的很拗口,读起来真的很费劲,比看好多专业书籍都累。明明可以很简单地表达出来的东西,却偏偏不肯说人话,故弄玄虚的痕迹太过于明显。

仔细读几遍之后,就会发现文中引用的那些东西,其实也不需要很深入地去读一些哲学书籍,只需要粗略地浅尝辄止一下,便可信手拈来。只是作者用了一种完全不同于我们平常的表述方式,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让人觉得高深莫测而已。这是作者的聪明之处,但也是最大的失败之处。

或许你真的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但却不要忘了,你是在干嘛。你在写作文,写文的初衷是什么,是要给人看的,是要在表达自己的同时,要能引起别人的共鸣。但如果别人根本就不明白你在说什么,那你这篇文章的意义何在?

也许你会说是你自己才疏学浅不学无术,看不懂我这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文章。如果只是我一个人这样说的话,我必须得承认这是自己的无能。但如果有天太多这样的声音,你是否需要重新审视一下自己的定位。

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之后,就会发现,最美好的东西,往往蕴藏在最朴素的事物里。就像饮食,不需要大鱼大肉,简单清淡的,其实才是最佳康最有有营养的。但年轻的时候,却往往喜欢与众不同,喜欢凸显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这是他们的共性。毕竟,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点,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加丰富多彩。所以,我虽然不喜欢这篇文章,但却可以理解你想要展现自己,想要获得认可的心情,毕竟我们都曾年轻过。

jediwen

jediwen

孔乙己知道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这位考生估计不知道!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晦涩难懂,逻辑混乱,生僻字横行的所谓一些作品大行其道,充斥在我们的互联网平台。不以为丑,反以为美,呜呼哀哉!

去年一首流行歌曲《惊雷》全部堆砌的语句不通的歌词,尽然火的一塌糊涂。随便摘录几句。

“惊雷通天修为天塌地陷紫金锤

紫电玄真火焰九天玄剑惊天变

乌云那驰骋沙场呼啸烟雨顿”

真想爆粗口,这TM写的什么玩意。在看这位浙江省今年的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全篇大量使用生僻晦涩的文字,“嚆矢、滥觞、振翮、肯綮、祓魅…”。

就是这样一篇全文充斥着大量生僻字,逻辑不通,读起来让人摸不写头脑的高考作文。浙江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陈建新尽然给了满分,而且对这篇文章大加赞赏。

鲁迅在小说《孔乙己》中,用茴香豆的四种写法,就已经在批判这种迂腐的思想,故意卖弄,实者毫无意义。试问一下,这位考生知道“茴”的四种写法吗?对比一下早年的高考文言文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谁优谁劣,一经对比,立见分晓。

以这样的反问语气责备这位考生,未免有些苛责,毕竟还只是一个在考场中写作文的高中生。但是我想指责的是背后的风气,以及阅卷组组长陈建新,特意网上查了资料。

一个担任高考作文阅卷组大组长21年,担任阅卷组组长期间,自己还编著关于高考作文的辅导书,走进学校进行付费讲座,网络上做付费课程,真的是一位优秀的商人。

有网友扒出陈建新主编的高考作文实战实训里面有一篇文章书写自我的生活和生活在树上在遣词造句,名人名句引用,文风上面高度相似。这简直细思极恐。

试想一下,只要你买我的书,写的作文按照我教材里面的风格写。我就可以给你高分,这不就是变相的作弊吗?

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路上。仅仅一两分的差距就有可能和自己向往的大学失之交臂。更何况是占据语文60分的高考作文。高考要给莘莘学子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更要对得起考生整整12年的辛苦付出和背后千千万万的家庭。

回顾这些年,关于教育的热点话题层出不穷,山东大学生被冒名顶替,老师私生活混乱被爆,前几年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等等。无不触动大众的底线。教育工作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为了自我的利益和欲望而牺牲群众的公平,自媒体时代的今天,每个人发声,将会让这些牛鬼蛇神无处遁形。

总结:我们抛开这次浙江高考满分作文背后的利益链不说,仅仅以高考作为分析。好的文章应该是朴素自然,大道至简。用情感去书写的文字才有灵魂。而不是一位的堆砌,按照所谓辅导书上的套路文去写。如果这次事件没有被曝光出来,以后考生都仿照这这篇生活在树上,为了拿高分而去模仿。想想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小米特

小米特

这篇文章真要认真读,也不难读懂。文章没太多实质性内涵,车轱辘话来回说,不过是用晦涩的概念讲了一些人人都能理解的问题。



我们逐段解释一下这文章说了什么吧:

原文第一段:

现代社会以海德格尔的一句“一切实践传统都已经瓦解完了”为嚆矢。滥觞于家庭与社会传统的期望正失去它们的借鉴意义。但面对看似无垠的未来天空,我想循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的生活好过过早地振翮。

说人话的翻译:现代社会改变了传统社会的期望,人们有更多的可能性。



原文第二段:

我们怀揣热忱的灵魂天然被赋予对超越性的追求,不屑于古旧坐标的约束,钟情于在别处的芬芳。但当这种期望流于对过去观念不假思索的批判,乃至走向虚无与达达主义时,便值得警惕了。与秩序的落差、错位向来不能为越矩的行为张本。而纵然我们已有翔实的蓝图,仍不能自持已在浪潮之巅立下了自己的沉锚。

说人话的翻译:现代化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现代性给予了人们批判传统的工具,人们因此不假思索地批判过去的观念,这使得现代社会难以建立共识,现代人也难以有明确的行为处事准则。



原文第三段:

“我的生活故事始终内嵌在那些我由之获得自身身份共同体的故事之中。”麦金太尔之言可谓切中了肯綮。人的社会性是不可祓除的,而我们欲上青云也无时无刻不在因风借力。社会与家庭暂且被我们把握为一个薄脊的符号客体,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而这种偏见的傲慢更远在知性的傲慢之上。

说人话的翻译:人无法脱离于社会而存在。但我们却把社会和家庭看做是与我无关的客体,把“社会”和“家庭”把握成浅薄的符号概念,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我们尚缺乏体验与阅历去支撑自己的认知。这其实也是一种傲慢的表现。



原文第四段:

在孜孜矻矻以求生活意义的道路上,对自己的期望本就是在与家庭与社会对接中塑型的动态过程。而我们的底料便是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角色的觉感与体认。生活在树上的柯希莫为强盗送书,兴修水利,又维系自己的爱情。他的生活观念是厚实的,也是实践的。倘若我们在对过往借韦伯之言“祓魅”后,又对不断膨胀的自我进行“赋魅”,那么在丢失外界预期的同时,未尝也不是丢了自我。

说人话的翻译:我们的「自我」是如何被塑造的?我们在实践中塑造了「自我」,我们在家庭和社会的互动中,被定义了「自我」。假如我们不断批判传统家庭和社会观念,又没有足够好的参照物来定义自我,那么,在不断为自己「赋魅」的过程中,我们未尝不是丢失了自我。



原文第五段:

毫无疑问,从家庭与社会角度一觇的自我有偏狭过时的成分。但我们所应摒弃的不是对此的批判,而是其批判的廉价,其对批判投诚中的反智倾向。在尼采的观念中,如果在成为狮子与孩子之前,略去了像骆驼一样背负前人遗产的过程,那其“永远重复”洵不能成立。何况当矿工诗人陈年喜顺从编辑的意愿,选择写迎合读者的都市小说,将他十六年的地底生涯降格为桥段素材时,我们没资格斥之以媚俗。

说人话的翻译:毫无疑问,从家庭和社会角度来定义一个人有些狭隘。但我们应该做的是批判它的狭隘,而不是对此完全否定。



原文第六段:

蓝图上的落差终归只是理念上的区分,在实践场域的分野也未必明晰。譬如当我们追寻心之所向时,在途中涉足权力的玉墀,这究竟是伴随着期望的泯灭还是期望的达成?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不妨让体验走在言语之前。用不被禁锢的头脑去体味切斯瓦夫·米沃什的大海与风帆,并效维特根斯坦之言,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

说人话的翻译:在我们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浇铸我们。



原文第七段:

用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保持婞直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上天空。

说人话的翻译: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继承传统观念,用超越的目光继续前进。



拆解完全文,我们发现,全文的思想可以用3句话简单概括:


1.在传统社会中,家庭与社会的期望塑造并定义了每个个体。

2.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假思索地批判过去的观念,解构家庭和社会的期望,人们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但现代人也难以有明确的行为处事准则。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办?

3.我们应该批判性地继承传统观念,用超越的目光继续前进。



文笔好的一个最基础的标准是「准确性」。

准确性指的是你的文字能更好地表达你的想法。你的文字能被别人更准确理解。

别人看懂了你想说的。这是最初级的准确性。

别人感受到了你想传递的情绪、体验。这是更高级的准确性。

这篇作文毫无准确性。


评阅老师说这篇作文「层层递进」,还不算错。

但「毫无多余的废话」,就完全不是了。甚至我们可以说「这篇文章全是废话」。

它既没有充分地去表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也没有让文字被别人更准确理解。


晦涩的概念、看起来丰富的论据,只能掩饰思想的贫瘠。

文章引用了这么多哲学家,用了这么多厚重的概念,表达的却是一些特别浅显的内容。

这些名词、这些概念、这些观点是在数十数百次论战或文章著作中中被确立起来的,学者们塑造专有名词是为了让表达变得更加清晰、更加准确,而不是让表达变得更加复杂。

作为一个高三学生,其实能够有这样的思考,我觉得非常厉害。我不认为这位学生是浅薄的,但他在文字表达上,确实是走了歪路。而且高考阅卷组也在赞同这种歪路。

若高考阅卷组要把这种丧失准确性的文字评判为「满分范文」,那可是歪上加歪,错上加错。高考作文有一定的规则,考生需要在不到一小时内展现思想,展现阅读面,展现文笔。所以晦涩的概念,生僻的动名词,罕见的思考角度都能够为考生增加权重。


高考作文要求考生炫耀文笔,炫耀思想,炫耀阅读面,但这绝不意味着这篇生活在树上是一个好的范本。

高考作文可谓是带着枷锁跳舞,但不是带着枷锁装疯卖傻啊……

底下有留言的朋友认为,这篇文章为了增加文学性,才引用了这么多的名人名言和概念,自然会导致削落准确概念的表述而使得语意模糊化。

我认为不是的。增加文学性色彩并不等同于增加阅读难度。文学理论中有两个词汇,一个叫做「陌生化」,一个叫做「含混」。「陌生化」本质上是通过把熟悉的事物/思想变得陌生,从而让读者在这种陌生的视角中找到美感。这种文学修辞方法没有丧失语言的准确性,也没有增加阅读的难度。而「含混」则是通过降低文字表达的准确性,使文本有多种理解角度,从而增加文字的美感。

「含混」和「陌生化」都会提高文字的美感,但不会提高文字的阅读难度。

但这篇文章相反,不仅没有美感,还增加了阅读难度。


为了证明这篇文章既可以保留相同的思想表达,也可以兼具文学性,我改写了这篇作文的前两段,放在评论区里。大家自己感受一下,是否能够在保证文学性的前提下,充分表达思想。我觉得是可以的。是作者用生僻词和厚重的概念把这么简单的思想变得复杂了。



同样是带着枷锁跳舞,2017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是「车辆与时代变迁」。下面这篇车的诗学,也在炫耀,也在八股文,但就没有这篇生活在树上这么强烈的油腻感,甚至看完有一种强烈被洗脑的感觉。多看几遍,甚至会击节赞叹。

比如开头第一段,作者把车和诗学这两个完全不相干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凸显出了巨大的矛盾,也呈现了文字的张力。

后面几段,先讲古代中车是「抽象性的力量」,转换到了现代中车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工业化的象征」,这与诗学相对立。

这个过程中,作者运用了时间转换、空间转换、从整体到局部的论述手法,显得车无所不在,但又在诗学中缺席。作者点出了车中的缺席,读者惊醒。惊醒后,读者回想车的存在,沿着刚刚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时间到空间,从局部到整体,读着从多个角度增加了对车的认知,车的诗意在多个角度的认知中显露出来,也按扣了高考题中「时代的变迁」。

明明也是炫耀,明明也是应试作文,却让人读着惊叹。这才是难以模仿的文字功底。一个年长10岁的文字工作者,恐怕都难以模仿出这样的文字。

而生活在树上,模仿起来并不难。因为它的思想性不难;它的文笔,更不难。

suraheart瑶...

suraheart瑶...

如果是一个作家或者成年的文字工作者之笔,这篇叫做生活在树上文章可以说散发着装X的恶臭。我会给零分。但这篇文章仅仅是一个阅世不深的高中生的写的高考作文,我个人认为没什么可指责的,但我不会给满分,顶多算合格。

我也是高中生过来的,所以我非常了解这种文风。

那个时候的我,会在笔记本抄录一些高大上的句子,古训箴言、格言警句....之类的逼格太低,是初中生玩的。

我专收集那种越冷僻古怪,诘屈聱牙,越显得B格高:

有什么公知们喜欢引用的乔姆斯基、哈耶克.....等等。

哲学界的康德、维特更斯坦更是装X利器,再冷僻一点,还有什么东欧思想家.......等等之类的。

我艹,深刻呀,满满都是人性呀。

然后在写文章的时候,会将这些平时攒下来的句子,牵强附会的加进去,形成一种「似懂非懂、可解与不可解」的无病呻吟文风。

其实,我后来才知道,我对这些句子都是理解错误的,或者说一知半解。

所以,人家是为写文章而引用,那个时候的我,却为了引用而写文章。

生活在树上文章就是这样「为了引用而写的文章」。

所以,个别阅卷老师给出高分,我可以理解,毕竟价值多元,文无第一。

但是,拿出当作范文,简直就是滑天下之大稽。

而且阅卷老师陈建新给出高分的理由是——逻辑严谨,说理到位,引证准确:

这位陈建新老师评语真的让我无语。

什么「麦金太尔、达达主义......」等等国外作家和「XX主义」,我懂不了。

我只说我能懂的哲学概念,引用都是错的,

比如:该文引用的维特根斯坦「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错得离谱。

这是一个认知论命题,这句话跟哲学名言「我思故我在、存在即合理」一样,并不能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有一长串的论证。哲学家对同行说,通常会省去论证,将结论浓缩成一句话。就好比将数学方程简化成不可约分,使其最简洁。

「对无法言说之事保持沉默」这个命题说简单一点:诸如「上帝、存在、实体、自由」这些语言概念,根本无法对应真实世界中的某一个东西,逻辑上不存在真假值,而不同的人对这些概念理解不相同,由此,导致了很多不能回答的形而上学问题。

「无法言说之事」实际是指形而上学中一些跟经验无关的哲学概念。

维特根斯坦等人的哲学思想,也就西方哲学中所谓的「语言学转向」,也即:澄清语言的概念和定义,分析语言的逻辑结构等方法来研究哲学问题。

文章中的「祓魅、赋魅、实践场域的分野、理想期望范式」就是维特根斯坦说的「无法言说之事」。

维特根斯坦看到这样的文章和陈建新的评语,恐怕也会哑然失笑。

我并不反对高考作文炫技,用晦涩的冷僻词,因为高考作文就是考察考生对母语的驾驭能力,词汇量越丰富、越冷僻,只要用词准确,反应考生阅读量大。

这篇文章的问题在于跟「逻辑严谨、引用准确」毫不沾边,完全是言之无物,废话连篇,不知所云的作文。

高中生写出这样的文章不磕碜,作为阅卷学者的陈建新打满分,给出匪夷所思的高大上评语,非常磕碜,是想把天下人当傻子?

最可怕的是这篇文章如同「皇帝的新衣」,一堆名人不懂装懂的说好。比如:马伯庸竟然说引用都是准确的。

他们觉得高考满分文章都是最权威人士阅卷,也跟着人云亦云?

我搞不懂。

正所谓我手写我口,文章以简洁有力为佳,古往今来都是这样。

如果你碰到生活在树上这种文章,请记住:根本不是你水平低看不懂,而就是写得烂。

一句话总结:给这篇文章打满分,且拿出来当范文,是天大的笑话。

馨轩蔷薇

馨轩蔷薇

一篇高考作文成为热点,说明它的与众不同。怪不得评卷老师之间有分歧呢,一个39分,一个55分,最后还是评卷组研究,认为此文不俗,判定满分,评价颇高。

许多人看了这篇作文,都被惊呆了,一堆不常用的词汇,什么嚆矢、振翮、婞直、玉墀、孜孜疙疙;还有翻译的词汇,祓魅(祛魅)、赋魅;同时出现好几个外国作家、哲学家的名字,卡尔维诺、切斯瓦夫.米沃什、尼采、海德格尔、维特斯坦根。涉及古今中外,文学、哲学,可谓洋洋洒洒。

其实,这篇作文说的道理很简单,就是说生活要有理想,但又不能脱离现实,找到其中的平衡才是最好的生活。

卡尔维诺的小说“树上的伯爵”说的就是追求自由、理想生活的人,还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

这篇作文从立意上来说,并无高深之处,而且一直围绕理想与现实展开来写,只是把话说得比较玄。

写文章一般是两个目的,写给自己或写给别人。写给自己,自可无拘无束,密码符号病句都行,写给别人,就要符合大家习惯。要简洁、表意清楚、符合语法逻辑。比如文中“薄脊”一词,人们就不懂,“薄瘠”“贫瘠”“瘠薄”都是土地不肥沃或贫乏微薄的意思,但“薄脊”是啥呢?单薄的脊梁吗?还有一个词“觉感”,大家都知道有个常用词是“感觉”,是心理学的词汇。但是写成“觉感”,就让人感觉深奥了。也可以这样理解,“感觉”,是先感知,再觉悟。那么“觉感”就是先觉悟,后感知,但不符合规律的。莫不是佛教用语?研究佛学的高人也许知道。

但是,必须承认,这名同学读了许多书,这是值得赞扬的。在考场上,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想起好几个外国作家、哲学家的名字,并且写出两句原话,这是真读书的表现。否则,高考如此紧张,一般人围绕一个主题,是想不起来这么多信息的。

从提倡读书这个角度,得高分是应该的,从作文角度给满分,是不合适的。因为大家都看不懂的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而且这种文风根本不值得鼓励。非要把你挺“倔强,刚直”,写成你挺“婞直”,弄得大家还得现百度,没准批卷老师也蒙圈呢,你说有啥好处?

这篇作文已经给满分了,但此风不可长,高考还是要说当代语言。即使是读书,也不提倡过早读那些晦涩难懂的书,引用只言片语,很容易断章取义,成年以后再读,应该更好。

sheepstop_

sheepstop_

谢谢邀请。看完浙江考生的这篇满分作文,顿生无限感慨。在慨叹自己“吾已垂垂老矣,后生可畏”之余,尝试用老手在现代化的键盘上敲击出自己的“一孔之见”,和大家共同热闹一番。

首先,我们当为作者敏捷的思维与文采喝彩。阅读此文,给我的感觉不像是一个高中生所写,仿佛自己又穿越到了古代,特别是明朝时期八股文时代,又迷糊在清朝大辫子时代迂回。尽管此文读来有一种晦涩,还有许多陌生文字的面孔。但从作者文字驾驭能力和素材的遴选上看,作者的功力可见一斑。据此,我首先为这位考生点个赞,预祝作者将来能成为大韬略家或者是辩论家。

其次,评分组长引爆了一个时代的“焦点”。此篇作文在评卷组长冒着被违规处分的高度危险向社会公布,我想这绝不是这位组长的一时冲动,而是这位仁兄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战略”行动。不管出于什么目的,我想他起码看到了这篇作文延伸的“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这位仁兄亲手点燃了一个时代的“焦点”,或者准确地说是抓到了一些“痛点”,这才备受社会关注。

第三,满分作文究竟揭示了什么?看完这篇作文,掩卷深思,我感觉不仅仅是这篇文章本身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维和文采,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教育走向将会去向何方?高考作文如何命题?孩子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活动状况是什么样子?诸如此类的问题才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

这就是我对这篇满分作文的看法,至于这篇作文到底该不该得满分,就需要看大家综合评价了。

zapia

zapia

您好谢邀!8月2日,浙江省2020高考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引发网友热议,有的非常推崇考生才华,认为该文引经据典,思想深刻,有的网友持反对意见,认为文以载道,通俗易懂才是好文章,如此晦涩深奥,有故居炫技的嫌疑,不值得提倡,判为满分,殊为不当等犀利言辞,各个大学教授及文学大家对此也都作出了评论。

作文开篇就是哲学家海德格尔,文中还引用了哲学家麦金泰尔以及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特别是用了许多生僻词,如:嚆矢,肯綮、祓魅、婞直等,全文读起来根本没有办法按照日常思维惯性来理解,并且很晦涩,给人的感觉是在读一篇当代八股文。逐字逐句的认真阅读后,会发现作文的核心思想大概是想表达年轻人的傲慢、张狂,只是因为年轻缺乏阅历,向往自由,对生活的复杂性不断对抗和妥协。年轻人有朝气、有傲气是对的,但也要对自己、对人类、对社会体制的充分认知,就像树上的伯爵里的柯西莫也是要脚踏实地的。简单的人生道理被这位考生用拗口的语句和堆砌的生僻字包裹,然后再用哲学的手法推上一个高度,相信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在咬文嚼字、不说人话,甚至是标新立异、有悖常理。

高考作文最应该考察的是学生的诚实、诚恳的品性和真才实学。这篇作文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39分,但后面两位老都给了55高分,经商议后最终被作文审查组判为满分,还有阅卷老师直言不建议学生模仿。

我觉得文章写出来是给大众读的,不是给小众读的,这是文章基本的社会价值;平白如话是写作的至高境界,这句话仍然没有过时;读书多,记得的专业术语多,不等于有思想,不等于会写作文。我想,浙江满分作文鼓吹的是晦涩文风是一种病态,在我国文学史上曾遭批判,重拾历史沉渣,对语文教育贻害无穷。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xxxvivian文

xxxvivian文

我们常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但在每年的高考季,各省市县的高考状元,总是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热议。同样,对每年的高考满分作文更是众说纷纭,网评不绝于声。

今年浙江的一篇满分作文,一经媒体公布更是引起热议,批判和赞美两种声音可谓针锋相对。

这篇生活在树上的满分作文,据说第一位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后面两位老师都给了55分的高分。最后作文审查组老师认真细读这篇作文,把此文打成满分。

专家组认为这篇作文文字老到,虽然晦涩但其实思维深刻,而且稳当具备。

文章从头到尾逻辑严谨,说理到位,没有多余的废话,所有的引证也并非为了充门面或填充字数。

有人认为此文故弄玄虚,显摆学识,没有货真价实,辞不配位;有人认为其文写作手法高超,思想深远,令人回味无穷,该得满分。

笔者认为,如果从学生的角度看,写此文他(她)完全没有错。通过此文,一方面展示其所学综合知识和文化课程的掌握运用能力,致于用什么体,用什么词和表达何意,是学生的自由和权利。另一方面,高考作文所面对的是阅卷老师和评卷专家,一切以得高分为目的,一切以投其所好为出发点,就像写专业论文针对其专家一样,这是客观现实。

从阅卷老师和评分专家的角度看,一篇作文的优与差,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化的评判标准。正因如此,才会出现同一作文,一位老师给评了39分、第二位老师给了55分、最后却给了60分满分三种差别如此之大的结果。

其实给作文多少分,这是专家老师的权力,且已成定局。如过去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但总体是绝大多数人给予好评。现如今的满分作文似乎比那篇用文言文表述的满分作文更晦涩难懂。这也许是遭诟病的主要原因。

其实我想,满分作文的评出并公布一定要慎之又慎,因为,一旦进入公众视野,它就会成为一种方向标和导向旗,后面的莘莘学子就会学以看重。所以语文中的作文应更在于文笔流畅、通俗易懂中反映思想性或哲理性,在叙事、论述中表达真情实感。

我是@石润居 您对浙江2020高考满分作文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大家讨论点评!

阿雪的某颗烂牙

阿雪的某颗烂牙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