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的侦探小说中,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杀人动机是什么?
liana6699
相棒里有一个人,权利,金钱样样不缺。相貌,才能都是时上品。可他却是一个杀人狂,他杀的都是公务员和政府高官,还总想搞出大动作来。
他说“我做这些不是为了什么理由。这就像你回到家发现厨房里放着咖喱和土豆,于是你顺手做了一顿咖喱。这需要理由吗?我有能力犯罪,并且有能力脱罪,那我干嘛不杀人?”
京极夏彦的络新妇之理的动机,然后看完涂佛之宴才知道前面的几部全是这部布局的动机……
zhangjun0103
看到这个题目立刻就想到了《恶意》,不过既然已经有这么多人提过,我想简单讲讲另外的两本:东野圭吾的《杀人之门》和阿加莎的《牙医谋杀案》。
令我感到不寒而栗的杀人动机往往在揭晓时会让我对死者产生一种“为什么偏偏这么倒霉是他”的同情念头,包括但不限于:没有具体诱因的恨意、因巧合造成的误杀、无差别杀人等等。这类动机的共同点在于它们很有可能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发生在我自己身上,让我无法从情节中抽脱出来。假设你不偷不抢不骂人不打架尊敬师长团结同学,还常常扶老奶奶过马路,结果突然有个人跳出来一刀砍死你只因为你太优秀了或者你运气差,这种动机怎会不让人害怕。
《杀人之门》私以为和《恶意》有些类似,都是因嫉妒而起,但这本描写的嫉妒更为复杂,读完后感受到了比《恶意》更深的恐惧和无力。可能你一直以善意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也可能你并不是这个群体中最优秀的那个,但偏偏是你,招惹来了最深的恨意。
《恶意》之中,野野口修和日高邦彦的生活还算有一定的交集,嫉恨来源于对方拥有比自己更好的生活,而《杀人之门》中,仓持对田岛的嫉恨来源于小时候家境的差异,却没有因为田岛家破人亡而得以消减。这种嫉妒不止是要毁了你,要将你的尊严和名誉践踏于脚下,更要你无法摆脱我,要你为我铺平通往成功之路。对仓持而言,田岛是他最嫉妒的人,却也是他最信任的人,信任到将其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弃子”,而弃子“不可以幸福到失去身为弃子的作用”,因此,每每在田岛有可能获得幸福时,仓持都会如影子般跟随而来,将他的一切夺走,再在他身处绝境之际伸手拉他一把,让他无法彻底沉沦。这种可怕的执念,让仓持成为田岛生命中的梦魇。
其次是田岛一直以来对仓持的态度,每次都对仓持怀有极深的恨意,但常常因仓持的几句花言巧语而消解,紧接着则是陷入更深的绝境,积攒了更深的恨。如此往复,却始终无法跨越杀人这道界限。
更细思极恐的在于你可能会在书中看到令人愤怒的自己。书中始终充斥着令人窒息的压抑之感,在忍不住怒骂田岛懦弱无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同时,你可能会想起自己生活中也有或多或少被人作为“弃子”的情景,然而选择的处理方法却与田岛没什么不同。不得不说东野圭吾的好几部社会派作品都写得很不错,这部对人性的描写更是细腻深入,真实到让人恐惧。
《牙医谋杀案》中的杀人动机是死者的记忆力太好,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他一眼,估计至死都没想明白自己到底知道了什么秘密,却因为凶手的心虚而被灭口。类似的巧合动机在很多推理小说中其实也有出现,比如《放学后》里,或许死者都没注意到他们看到了什么吧。每当看到这类剧情,都会想想自己会不会在无意中侵犯了他人的利益,毕竟这种因对方的“以防万一”而死怎么想都太冤枉了。
饥饿艺术
这个问题我知道,我知道!!
话说两家人是邻居,院子只隔了一面矮墙,东家的梨树结的梨子伸到了隔壁,被隔壁大娘摘下吃了!第二天东家的主人吊死在了隔壁大娘家!留字书:偷我梨,不要脸,明早先吓你一跳!再让你内疚一辈子!
yoyoyoyou
你走在路上看到脚下有一粒石子,你就自然想踢一脚,又或者你察觉到了这种想法而为了和自己做对故意不去踢这一脚,杀人的动机仅仅是我当时想杀而己,而对于将杀人做为艺术或某种享受没有任何兴趣,更不用说为利益或情感杀人。如果想从杀人之中得到什么都是下乘,而以杀人本身为目的依旧是有所依凭,杀人的动机应当不滞于物,无所依凭。无所依凭,才能无懈可击。
wishmengxi
记得是港剧里面有个情节讲到美国FBI对于杀人犯一个心理测试题,一个女子在亲戚葬礼上遇见了一个陌生人一见钟情,回家后拿刀杀死了姐姐,答案千奇百怪,但是杀人犯90%回答到,再办一场葬礼去见那个陌生人
一天天
最可怕的杀人不是为了利益,也不是为了仇恨。只是单纯地喜欢“杀”本身。
凄苦了丶绚烂年华
个人觉得嫌疑人x的献身,石神为了替自己心爱的人脱罪可以去毫无顾忌和感情的去杀害一个毫不相干的人,并为此设了一个很大的局。虽说这是由一份很真挚的感情所演化的献身,但仍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居然会有人利用他人的活着的权利去换取另一个同样剥夺他人活着的权利的自由和解脱。而石神在设局的过程中的表现可以看出他已经精神失常了,甚至想要报复自己爱着的女人,我私认为他的献身不完全是为了靖子,更是对自己苦闷人生的报复,但却搭上了活的苟且却仍然努力活下去的人。
一点点愚见..有不同意见的欢迎评论交流~
(当然,东野圭吾的《恶意》其实也厉害的不行)
jx18f
“恶意”的杀人动机很正常。
嫉妒本来就具有毁灭人的力量。
中国的“七出”有一条是嫉妒,外国的“七宗罪”也有一宗是嫉妒。
恶意精彩的是剧情反转设计吧。
私以为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杀人动机是没有动机,纯粹以杀人为乐的无差别随机杀戮。
抢劫、强奸、报复、财杀情杀仇杀……面对这些有动机的杀人犯,受害人起码还有妥协求饶的余地,还有保住性命的希望。
但是无差别随机杀戮,受害人除了祈求虚无缥缈的上帝,毫无生还可能!
遇到这种变态,想想都不寒而栗!
——————————
所以我看恐怖片,中国日本的鬼片(午夜凶铃之类的)基本看过就忘了,因为自己比较无神论吧。
但是看欧美的暴力杀戮片(隔山有眼、致命弯道、人体蜈蚣)之类的会特别心堵。因为知道世界上会有这种变态存在,像炸弹一样埋伏在一个阴暗的角落里,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被无辜的路人遇到,beng,爆炸了!
曾经看完伊甸湖,好几天都没缓过劲,超级致郁的电影。
后来听了好久的四大名著之一的郭德纲相声选才缓过来。
PS:心理承受力不好的妹子不要去看。
浦东小八
嗯,恶意,看完后背发麻。
人居然可以为了毁掉另一个人,做那么多那么可怕的事情,取你性命不够还要毁你名誉,即使死了,也是被人唾弃的,何其残忍。
还有另一部,也是东野大大的,《放学后》具体情节忘记了,但是结局还是被吓到了,女人真的很可怕,虽然我也是女人
有思想的豆子
阿加莎《怪屋》里的杀人动机,真的很吓人,凶手只为证明自己的能力,结局我就不说了后面的真相真的大跌眼眶有十分震惊自己去看书吧(200多页阅读很快的)
类似《无人生还》但比那个要更黑暗,人性的扭曲才会培养出这样的杀手人格,冷酷无情,性情乖张。但是一个是为了正义(伪正义怎么说杀人了都是犯罪)一个纯是好玩。所以细想起来后者的恐怖性真的很高,而且杀的都是亲人,想一想身边一个整天对你笑的人,你还特别信任他,又和他是血缘关系的人其实背后一直想要杀死你,你害不害怕恐怖恐惧。
真相离自己越近去却什么都看不到,里面的侦探也是被这样的身影蒙蔽了,说到这里还想到了另一个小说《龙文身的女孩》最后改编成电影了里面的凶手也是在家庭里扭曲的,所以富人家的孩子们还是不要惹,有钱当个富二代还好,如果智商还超高的话一般人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对不起哈!蝙蝠侠我不是说你哈,你又帅又有钱又高智商还是个好人,666666┗( T﹏T )┛
ps:不想看小说的懒人们可以去看电影,电影的名字叫 ↓ ↓ ↓ ↓ ↓
↓ ↓ ↓
自己查度娘~( ̄▽ ̄~)(~ ̄▽ ̄)~
薇薇猫儿
TVB剧心理追凶,跟白夜行如出一辙的杀人动机,女凶手不喜欢自己的出身,想换个爸爸,然后把爸爸杀了,自己被富家人收养,上学时不喜欢自己的班主任,又把自己的班主任杀了换个班主任,大学时喜欢其中一个舍友的男朋友,又教唆暗恋自己的学校工人杀了自己的另外四个舍友,当她如愿以偿的跟舍友的男朋友结婚了,后来成了大明星,功成名就之后觉得丈夫配不上自己了,眼睛也不眨一下的杀了自己丈夫。。。。
七星点心
之前看的一篇短篇小说,大学寝室一个姑娘漂亮温柔人缘又好,与她同寝室的是女主,来自乡下内心一直敏感又阴暗,学校的保安是女主青梅竹马的男朋友,女主一直介意自己的地位和身份还有这个男朋友,同时又对寝室的姑娘嫉妒。有一天这姑娘回宿舍撞见女主和保安在缠绵,道了歉退出去了,姑娘第二天跟她说那是你男朋友吗,什么时候找的,有点眼熟哦,什么时候一起吃个饭吧。女主觉得这姑娘在嘲笑她,又嫌丢人怕她说出去。结果那姑娘在阳台晒衣服的时候女主男朋友抱着她的腿直接把她掀下去了。坠楼,死亡,看的时候我就觉得特别吓人,碰见这种室友怎么死的真的不知道
人山人海miracle
“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看他不爽!”
日本作家东野圭吾曾写过一部小说,叫做《恶意》。书中野野口修杀死了自己的好友,而他的犯罪动机让人细思极恐:
明明是一个破烂街区中的小孩,凭什么获得大家的喜欢?
明明打不过那些实施暴力的人,凭什么要去多管闲事?
凭什么他能成为畅销作家,而我只能做儿童读物的作者?
凭什么得癌症的是我,而不是他?
凭什么让他握着关系我名誉的证据?
凭什么?
这是自负与自卑的结合所产生的强大扭力,是不甘与嫉妒以诱发的心理畸形,从此,恶意便如同生长在野野口修身体里的癌细胞一样,慢慢扩散以至万劫不复。
01
这份“恶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嫉妒心理确实是大多数人常有的 但有“恶意”行为的就可以称之为是“小人”了。
朋友曾和公司里的一位女同事关系很好,两人说话投机,也经常约着一起买买买。但有一次,她无意中听到这个女同事在以一种很不屑的语气谈论她。
女同事说,她啊,上班的时候,总是趁着老板不在就网页、刷某宝、聊天,用着一切公共资源不遗余力地做私事;到了下班的时间,无法按时完成任务只能加班,搞得像个劳模一样,其实还不是做给老板看的。
朋友听到后,心内恐惧,手心冒汗,好一段时间都回不过神来。因为她真的以为,她和那个同事的关系是很好很好的。
后来,朋友每次看到她,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背后的那张脸,她心里膈应,可人家女同事却依然笑靥如花,谈笑风生。单纯的朋友自此开始怀疑人生。
咪蒙采访过一个特别棒的重点中学老师:作文课,她会分析娱乐新闻的写法;她布置大家写我为什么喜欢我的偶像,真正去了解学生的偶像;她出的试卷,会加入很多的动漫元素,比如银魂……
她教书不仅有趣,还非常走心——学期末,学生给老师打分,她的得分是8.5分,其他老师是四五分。
于是,她成功地引起了同行的嫉妒。同年级的另一个语文老师,直接把她高中时得过抑郁症的事情散播了出去,并且添油加醋:
“一个疯子怎么能当老师?万一她发起疯来杀了学生怎么办?”
曾经的抑郁症本就是她最大的痛点,可这却成了嫉妒者恶意攻击的理由。她被举报到了教育局,然后,她被开除了,就算学生联名上书恳请保留她的职位也无济于事。
后来,她去了另一座城市的私立学校教书,她再也不敢过于创新,因为创新意味着出风头,意味着被嫉妒、被打击。从此,那个有趣幽默的语文老师消失了。
在这个世界上,“恶意”有许多种,但从一个自卑和嫉妒的心灵中萌发出来的真实“恶意”里,包含的怨念可能深到连自己都无法解释。
他们往往不会嫉妒跟自己无关的人,而是嫉妒自己的“利益相关者”——譬如自己的同事、自己的朋友。这是最微妙的,看起来不可理喻但又现实存在着的,极合理的人性黑暗。
02
王尔德曾经说:一个人总是可以善待他毫不在意的人。
许多人都可以发自内心地祝愿素不相识的陌生人过得比他好,也可以平淡接受远在天边的人们通过努力走向成功,但却始终无法正视身边的朋友们过得比他好,比他幸福,比他成功。
“我希望你好,但不希望你太好。”当一个人无法正视自己失败的时候,便会把自己失败的愤怒转嫁到与己相关的利益者身上,进而将他抹黑和丑化。
冰心和林徽因是同乡,在当时的文化圈里也都很有魅力,两人的丈夫吴文藻和梁思成还是清华的同事。低头不见抬头见,按理说两人做到和睦相处应该不难,让人料不到的是,两人却是互看不爽。
冰心有才可是样貌普通,不大会讲话;而林徽因容貌出众,举手投足间洋溢着贵族气质,赢得了许多男性精英的爱慕、尊敬甚至崇拜。
当梁思成和林徽因搬到北平总布胡同的四合院后,他们的周围很快聚集了一批当时知识界的文化精英,他们高谈阔论,好不热闹。
据说当时林徽因在其中谈古论今,所说的观点很是让人叹服。慢慢地,梁家便形成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北平最有名的文化沙龙,时人称之为“太太的客厅”。
可冰心公然嘲讽,她写了一篇名为我们太太的客厅的小说,重笔写到:“我们的太太自己虽是个女性,却并不喜欢女人;她觉得中国的女人特别的守旧,特别的琐碎,特别的小方。”
又说:“在我们太太那‘软艳’的客厅里,除了玉树临风的太太,还有一个被改为英文名字的中国佣人和女儿彬彬,另外则云集着科学家陶先生、哲学教授、文学教授,一个‘所谓艺术家’名叫柯露西的美国女人,还有一位‘白袷临风,天然瘦削’的诗人。此诗人头发光溜溜地两边平分着,白净的脸,高高的鼻子,薄薄的嘴唇,态度潇洒,是天生的一个‘女人的男子’。”
林徽因是何等聪明之人,冰心的公开讥讽,聪明而孤傲的她怎能容忍,“结怨”势在必然。于是,好强的林徽因送了冰心一坛醋,此举再次刺痛了冰心的自尊心。
对此,李健吾得出的结论是:林徽因与冰心之间“她们是朋友,同时又是仇敌”。
03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冰心为什么看林徽因不爽?
-因为林徽因像一枚镜子,映出了她强烈的不自信与自卑感。
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可能更甚于此。我们总是更容易原谅别人做错的事,却很难原谅别人做对的事。就像考试得第一名的学生总是对差生很关照,但对同样的优生却心怀敌意。
这些“敌意”可大,可小,可以显为行动,现为语言,也可以只在心里郁积。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敌意”,确实都是存在的。
我们没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好恶,但我们有义务控制自己的行为。这个世界并不是一个人独有的,我们必须要与别人共同分享这个世界。
如果你做不到消除敌意,那也不要无缘无故地萌生出对别人的“恶意”。
如果你正经受着别人的敌意,那也无须太过在意——
因为啊,无论你怎么做,做得有多好多完美,也不可避免会有人对你心生敌意,甚至于是“恶意”;而且有时候,你的“好”都可以成为别人伤害你的槽点,你要一一去在意,难受的终归是自己。
-END-
图片源自网络
mIao-_
《恶意》的动机的确让人发寒。
注意,这不是冲动杀人。愤怒杀人、冲动杀人是最普遍最常见的动机,也是侦探小说很少起用的动机。
最让人不寒而栗的动机都是有理由的,只是其理由全都“跑偏”了。
——比如“上帝肃清式杀人”。以为人类铲除邪恶等跑偏了的宗教动机而杀人。CSI这样的美剧里,常用这个动机梗。
——比如“公报私仇”或“私报公仇”式的杀人。这是同一银币的正反面,后者更让人不寒而栗。
对此需要解释一下:
柯南道尔的同代人、英国侦探小说家、神探布郎神父的创造者切斯特顿有句名言:隐藏树叶,就在森林里;隐藏尸体,就在战争里。
——这句名言极大地影响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她的很多故事里都用到这一点。
这话是说,当时代环境发生了大动荡的时候,个人的恩恩怨怨都淹没在其中看不清楚了,心怀杀意的人就可以找机会动手了。因为家国大事,可以变成隐藏你个人动机的“森林”和“红鲱鱼”(塞耶斯的名言,意为凶手用于转移注意力的“迷惑性线索”)。
在现实中,希特勒也在他的战争里报了当年犹太人的一箭之仇,同理还有中国30年代某三线女星一朝登位、利用“运动”开始“整人”的故事。
不过呢,比“公报私仇”更让人不寒而栗的,其实是它的反面“私报公仇”。
在意大利作家迪诺·布扎蒂的某短篇小说里,有一家人被杀。警察来了,判断是私怨杀人。
其实真相是:是这个国家政府为了“机密”而灭口了这一家,并布置成一个小小的私人案件。
——欢乐杀人也属于让人发冷的杀人。不过这里有很多亚类型,最可怕的不是那种亢奋型的凶手,而是科学家型的,细腻而逻辑严密;比科学家型的更恐怖的,是凶手自己都来不及体会的自我动机中,隐藏于最深处的快意。——把这种微妙性体现出来的,常常是在“日常推理”小说中。
——恩将仇报式的杀人。因为扭曲的心理逻辑,不能负载“恩人”的重量。这在日系推理中比较常见。凑佳苗、阿刀田高这类作家,常常揭露这种幽微的心理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