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中,你认为哪一段最精彩,为什么?
东东的丝绸庄
整个明朝历史都精彩,请看明朝那些事一书,明月著,光精彩的段落我抄了三大本,现在阅读起来,记忆犹新。
Excel
明朝历史精彩的事迹非常多,但在我看来,最精彩的当属于谦保卫京师之战,这场战争创造了一个奇迹,缔造了一个英雄。
一、土木之变
这次土木堡之失败,是明朝对外战争中少见的彻底失败,尤其当时所处的时代不是明末,而是仁宣之治后。所谓大难兴邦,正是土木之变,从新激起了大明的王霸之气,激起了众多将士的报国之志,这才有了之后的北京保卫战。
正统十四年,瓦剌在太师也先的统领下,大举南下,入侵大明边境。毫无经验的英宗朱祁镇,听信王振的谗言,随即决定御驾亲征。
事实上,当时朱祁镇所统领的二十万明军,都是精锐部队,战力并不弱,只不过因为王振的错误指挥,才导致了最后的失败。由于是皇帝亲征,部队也带上了大量文官、幕僚,这次失败让大量中央高级官员丢了性命,甚至导致官员队伍的断层。
史料记载:
“南行未三四里,敌复四面攻围,兵士争先奔逸,势不能止。铁骑蹂阵而入,奋长刀以砍大军,大呼解甲投刀者不杀。众裸袒相蹈藉死,蔽野塞川,宦侍、虎贲矢被体如猬。”
二十万明军就在瓦剌的铁蹄下,土崩瓦解,辎重装备等损失殆尽,英宗朱祁镇也成为瓦剌的“座上宾”。虽说明军损失惨重,但好在王振也在乱军中被杀,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二、于谦统筹备战
正统十三年,于谦就升任兵部侍郎,兵部的二把手,三杨曾经很器重于谦,而于谦也因正直和卓尔不群的才能,位居高位。在王振利诱朱祁镇亲征之时,于谦和兵部尚书邝埜曾经极力劝阻,但朱祁镇根本听不进去,随即在土木堡惨败。
好在邝埜多了个心眼儿,把于谦留了下来,给明帝国留下了最后的火种,于谦也不负众望,成为那个力挽狂澜的勇士。
国家危亡之际,朱祁钰临时摄政,有人就提出南迁,换言之就是逃跑。事实上,当时有不少大臣有此打算,只不过由于于谦的那一句:
“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这个提议才偃旗息鼓了,随即坚守京城被决定下来。
除此之外,另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新皇帝的任命,国不可一日无君,在群臣和于谦的强烈要求下,朱祁钰勉为其难地答应了,成为了景泰帝。
这个决定意义重大,它可以直接把朱祁镇判定为过期产品,瓦剌也就无法再利用朱祁镇来威胁大明王朝。于是下面一些措施才能有效展开,因为已经迫在眉睫,瓦剌大军马上就要兵临城下,为了国家存亡,所有人都要飞速运转起来。
要想取得胜利,一方面是粮草物资,一方面需要调集军队,最重要的就是要激起军队士气。于谦首先命各地后备军队入京勤王,并要求守卫京城部队抓紧时间招募、操练部队。为了运粮入京,于谦还想到一个好办法,让勤王的部队,在路过通州的时候直接把粮食运到京城,可谓一举二得。
于谦被任命为“提督各营军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短时间内,于谦调集了二十二万各地部队,武器、装备、物资一应俱全。只剩最后那一项,也是最重要一项,于谦要想办法提高作战的士气。
很多将领提出在京城内坚壁清野,理论上来讲,这并非一个坏主意。而于谦果断拒绝了这个建议,因为现在的明军士气低落,土木之变已经把敌人传言成了三头六臂的怪物,如果一退再退,那必定是有死无生。
史料记载:
“都督陶瑾安定门,广宁伯刘安东直门,武进伯硃瑛朝阳门,都督刘聚西直门,镇远侯顾兴祖阜成门,都指挥李端正阳门,都督刘得新崇文门,都指挥汤节宣武门,而谦自与石亨率副总兵范广、武兴陈德胜门外,当也先。”
于谦选择出城迎战,在城外直接面对敌人的马刀,不仅是那些武将,为了激发士气,于谦也披挂整齐,亲自到城外迎战。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人在抱定必死的条件下,才能爆发出惊人的战力,于谦深知此道,于是他发布下一道命令: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这个命令便是有进无退、有死无生,只有杀光眼前的敌人,才有可能活命,撤回会直接被杀。于谦也发布了另一条命令,只要迎敌的军兵出城,城门就马上关闭,想回去根本不可能。将士们对于谦也是钦佩至极,皆愿以死效力。
三、死战不退
也先终于到了京城脚下,因为土木堡明军的不堪一击,他们认定大明的京城也将一触即溃,只是当他们看到严阵以待、军容整齐的明军士兵,他们忐忑了。在仅仅两个月时间,大明竟然再次集结了二十万大军,这实力可不是一般的强。
瓦剌大军首先在德胜门开始进攻,于谦在此之前就巷子中安排的大量的神机营军兵,等到敌军一到,火枪、砖头、弓箭就招呼上去。瓦剌的先头部队遭遇重创,也先的弟弟孛罗也在乱军中被杀,明军打了开门红。
也先当然不可能就此停手,他继续转向攻击西直门,孙膛率兵继续殊死厮杀,战况空前激烈,双方互相拉锯多次,明军损伤惨重,有后退趋势。此时,石亨的援军赶到,明军士气大振,一鼓作气击败了这股敌人。
副总兵武兴和都督王敬坚守彰义门,武兴战死,而瓦剌部队也被击溃。明军和瓦剌足足在京城下拉锯了五天,太师也先感受到了空前的压力,如果继续下去,他的部队将损失殆尽,于是也先下令撤退,
于谦继续派兵追击,直接把瓦剌人赶出了长城,这才算是作罢,北京保卫战取得胜利,明帝国终究还是度过了这场危机,于谦厥功至伟。
此战中,于谦表现出空前的勇气、智慧和威信,他率领着这支“二线部队”,竟然打出了最好成绩,大地为之呐喊、山河为之震撼,于谦很了不起!
查无此人123
闹剧一般的宁王之乱;
朱元璋的五世孙朱宸濠,嗣封于江西南昌。他自命不凡,野心极大,经常派人去打听朝中的虚实。明武宗没有儿子,大臣们劝武宗立亲王的儿子为嗣子。从血缘上讲,朱宸濠一脉离武宗很远。但他想入非非,贿赂武宗近臣,想让自已的儿子被召进宫,承继大统。他先是用金银二万贿赂刘瑾恢复护卫军,刘瑾被杀后,护卫被削夺。
正德九年(1514年)三月,他又利用兵部尚书陆完、宠臣臧贤等再度恢复护卫,加紧为叛乱作准备。与此同时朱宸濠私制兵器,搜罗亡命之徒,先后网罗巨盗杨清、凌十一、闵廿四等数百人为心腹,自称国主,称护卫为侍卫,改令旨为圣旨,把书院称为离宫。他又先后贿赂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员,南京留守太监刘琅,太监张锐,近臣钱宁、江彬等均被其收买。
另一方面,他与广西士官及南赣、汀、漳等地的土司相勾结,壮大日后叛乱的势力。朱宸濠谋叛的迹象愈来愈明显。对于他的谋叛活动,大学士费宏、江西按察副使胡世宁、巡抚江西右副都御史孙燧等先后力加阻止,并将情况奏报武宗,但武宗受近臣挑拨,对此置若罔闻。这些官员反而先后遭到贬谪,甚至下狱,这更助长了朱宸濠的气焰。
谁知就在朱宸濠得意之时,形势突变。江彬与钱宁之间发生了矛盾,江彬与太监张忠合谋,想借朱宸濠谋反之事除掉钱宁与臧贤。适逢朱宸濠祭父,大肆张扬,场面搞得很大,惊动朝廷。张忠乘机对武宗说:钱宁、臧贤勾结宁王谋叛,陛下可知道?称宁王孝,讥陛下不孝。称宁王勤,讥陛下不勤!”武宗一改过去的态度,开始注意起朱宸濠的举动来。张锐等曾帮助朱宸濠恢复护卫,得知消息,怕株连自身,连忙协助策划削夺朱宸濠护卫。
御史萧淮借此机会上疏说:“宁王不遵祖训,包藏祸心,招纳亡命,反形已具。”武宗于是派官持谕前往南昌,准备收其护卫,令其自新,并下令到臧贤家搜捕朱宸濠布置在京的耳目。朱宸濠知道谋反之事败露,遂与心腹李士实、刘养正等谋划,决定利用正德十四年(1519年) 六月朱宸濠生日之际,宴请江西众官,起兵反叛。次日,众官到宁王府谢宴。
朱宸濠伪称奉“太后密旨,令我起兵讨贼”,布置军士挟迫众官跟从他叛乱。巡抚都御史张燧要他出示诏书,朱宸濠说:“你不要多说,我往南京,你当扈驾。”张燧大怒道:“天无二日,我岂从你为逆!”按察司副使许逵也大声呵斥。两人被军士当场捕杀。朱宸濠悍然称帝,以李士实、刘养正为左右丞相,王纶为兵部尚书,集兵号称十万,并挟持地方官员发布檄文指责朝廷过失,宣布废除正德年号,派人四处招降。
七月初一,朱宸濠留儿子宜春王朱拱鰷和内官万锐守南昌,亲率大军顺江而下,攻克九江、南康,围攻安庆。王守仁平叛正在福建视察的提督南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听到朱宸濠叛乱的消息,立即会同吉安知府伍文定等起兵征讨。王守仁得知南昌防守空虚,急率军至樟树镇,指挥将士攻打南昌。双方一交火,守城叛军即逃散
七月二十日,官军攻下南昌,活捉朱拱橼。朱宸濠率军久攻安庆不下,又得知南昌已被攻克,被迫回援。二十四日,朱宸濠前锋两万人在黄家渡被王守仁击败,第二天主力又败,退守南昌东北的樵舍。官军乘胜收复九江等地。二十六日,以火攻大破朱宸濠军,朱宸濠父子及郡王、谋臣均被俘获。朱宸濠从起兵到被俘,前后不过四十多天。在平定朱宸濠之乱中,建有奇功的是王守仁,人称阳明先生。但在平叛胜利后,却并没有收到封赏,直到明世宗继位之后,才赏赐王守仁。
sanblueber
公元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大明皇帝朱厚熜被海瑞给臭骂了一顿。
海瑞不是当面骂的,他当时正在户部任当主事的小官,没资格见到皇帝,他只能把所有的怒怼和怨气都写在奏疏里。
这份奏疏的大意是说:皇上,您登基之初还算干过一些好事,可是现在,不管百姓、不理朝政、远离太子、不务国事,越混越不像话了。您修道不就想长生不老吗?可当年给您修道的那些个道士不都死了吗?他们都死了,您觉得您能长生不老吗?连长生不老这么荒唐的事您也相信您傻缺吗?您不是一向自认为看人很准吗?严嵩后来不就被证明是个奸臣,您不是还把他的尸首从棺材里挖出来过吗?奸臣您也信任,您不是傻缺谁是傻缺?
最难听的是这两句:“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也。”所谓嘉靖,就是家家净的意思,有了您做皇帝,老百姓都成了穷光蛋了。“天下人不直陛下久矣。”天底下的人早就看您不顺眼了。
整个奏疏里,将当朝皇帝从品性到能力,批贬得一无是处。
嘉靖读罢自然是龙颜大怒,他把上疏狠狠地摔在地上,对身边人大喊:“快抓住他,别叫他跑了。”站在一旁的宦官黄锦听说过海瑞的事迹,也佩服他的为人,他压低声音小心翼翼地说:“海瑞是个死脑筋,听说他上疏时就自知免不了一死,早已买好了棺材,诀别了家人,在朝候听处置,所以陛下放心,他绝对不会逃跑的。”
听完黄锦的话,嘉靖命人捡起奏疏,又连读三遍,字迹依旧斑驳苍劲,字里行间仍是恨骂激烈,可他此时的心情却平复了很多,他叹息道:“这倒是个忠臣,可与比干相比,但我不是纣王啊!”
接下来的日子,海瑞一直被关在牢房里。当年嘉靖处理严世蕃干净利落、绝不留情,而今他对海瑞却下不了手了。嘉靖修道,修的不是庄子“恬淡宁静、虚无无为”的道学,却是“长生不老、独裁万世”的道教。道学讲究无为而治,不敢为天下先,嘉靖看似无为,实则乾坤独揽、予取予夺。世人都说他是昏君,其实他并不是那么“昏”,谁奸谁忠他还分得清楚,奸臣善于迎合,相处起来总让人心情愉悦,忠臣心中只有君道臣职和万世治安,不得不语出针砭,说出来的话自然没那么好听。这个海瑞更是忠臣中的忠臣,他要以生命为代价,用自杀式的谏言摒除皇帝的懒聩,挽救江河日下的大明王朝。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道理归道理,这些天嘉靖反反复复读着奏疏,还是时常感到愤怒,他说海瑞是“那个咒骂我的畜物”,心情不好时就拿宫女出气,被责打的宫女都在背后偷偷地说:“他自己被海瑞骂了,就找咱们出气。
经过这场风波,海瑞宛然成了大明王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的道德楷模,史书上写:“直声震天下,上自九天,下及薄海内外,无不知有海主事。”而他这个骂皇帝的治安疏因为主旨为“直言天下第一事”,故又称为直言天下第一疏。
两个多月后,海瑞被提牢主事从狱笼领到一处单独的小房间,房间的餐桌上摆满了酒菜。海瑞以为这就是他的断头饭,反正后事已准备妥当,也没什么好悲忌的,于是举箸端杯大吃起来。等吃好喝好之后,提牢主事告诉他:“皇上今天驾崩了,先生您要出狱了,而且还会得到重用。” 《明史》记载,海瑞听闻此语后,“即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终夜哭声不绝。”他非常悲痛,吃的东西全都吐了出来,昏倒在地,后来整整一夜哭声不绝。
看后多多点赞,多多包涵,不胜感激RhymeeXie
说到明朝历史中的精彩片段,大部分人都会想到那些具有鲜明时代特点的皇帝,或者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战役。
确实有明一代,各时段都有相当精彩的历史事件值得我们回顾和品味,这是一个有着七下西洋壮举的时代,有一个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帝王家风,还是一个以小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崛起的文学盛世...随便哪一段都可以浓墨重彩大肆书写。
明代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就是“心学”创始人王阳明,他的一生颇为精彩。关于阳明先生的传记现在有很多书籍,我们选择一些精彩片段,一起追忆仰止。
名传后世1905年,日本,带领舰队打败了俄国海军的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要上一直悬挂着一块牌子,上书“一生伏首拜阳明”。
在17世纪传入日本的阳明心学,很快被当时的社会各阶层所接受,对后来的明治维新运动起到推动作用,明治维新的骨干如西乡隆盛,伊藤博文等人,都深受阳明心学思想的影响。
禅师的心灵交锋书有记载一个小故事,提现了王阳明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认知。
在杭州的一座寺院里,他慕名去拜访一位远近闻名,佛法高深的禅师。
再讨论了高深的佛经禅理之后,双方互相钦佩不已。他又接着问禅师,有家吗?禅师说,有。又问,母亲呢?想她吗?禅师沉默许久,坦言,想啊!说完,禅师羞愧不已。
王阳明却开导禅师,说,这是人的本性,应该尊重和正视,不需要去羞愧。
正是有了对人性的深刻理解,让他在后来的危难时刻里,能够洞察人心,灵活应对。
南贬脱险在京城为官的王阳明,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贬至贵州龙场驿。在他离开京城之后,刘瑾派出了杀手对他进行追杀,势要除之而后快。放眼在古代,但凡被贬官之后又被追杀暗杀的,几乎没有幸免的,个别运气好的,都是因为皇帝突然收回成命。而全凭自己的智慧逃脱的,王阳明可说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了。
他得知刘瑾的追杀,走到杭州时,把自己的衣服鞋帽丢进钱塘江里,还留了一封遗书,成功的骗过了杀手。再后来辗转福建南京,最后还到了贵州贬谪之地上任了。
江西剿匪去江西剿匪是王阳明作为军事家发挥其才能的开始,他的知行合一的指导思想,在军事谋略上的应用,大放异彩。
他用兵诡异,经常能出奇制胜,还洞察人心,抓住土匪人性上的弱点,采用攻心致胜,连打带拉,一套组合拳下来,为祸江西十几年的匪患,仅仅在几个月时间里,被王阳明平息了。
平宁王之乱这应该是王阳明走上人生巅峰的最经常的一幕了。当宁王在江西起兵叛乱之时,王阳明几乎是只身达到吉安,为了等待援军到来,他连续施出疑兵计和反间计,成功造成了宁王战略行动上的迟疑,为援军的到来赢得了时间。之后趁宁王攻打安庆而老巢南昌空虚的机会,又施展攻心之计,一举端了宁王的老巢。在后续几次战斗中,王阳明充分践行知行合一的思想策略,连战连捷,最后一举平定叛乱,总计费时约四十多天。
王阳明真正做到了内圣外王,立德立功立言,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心目中的不朽圣人。
丰收的小猪
我认为朱棣统治的时代最精彩,朱元璋在世时,就认为他众多的儿子中,朱棣性格跟他相像,正因为如此,才派他镇守北方。而朱棣懂得避锋芒,故意装疯卖傻,骗过了朱允汶的耳目,从而赢得时间扩充实力,积蓄力量,最后造反成功。而他当皇帝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国富民强,扬威国外。而郑和七下西洋,一边做生意,一边宣扬明朝国威,海外诸夷,无不心服口服。
小珠
明朝是个非常与众不同的朝代,说它与众不同,是因为这个朝代几乎在每个阶段都有非常精彩的故事。当然,这也和明朝的史料比较丰富有关,史料丰富,人物、事件就非常的立体!
个人认为,最精彩的莫过于北京保卫战,于谦是真正的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明朝第一人。他的功绩、他的才能、他的人品,有明一代,无人能及。
其次精彩的就是崇祯年间的内忧外患,外有清军虎视眈眈,内有流寇四处作乱。朝中党争不断,民间灾祸连连。而崇祯却是亡国之君里少有的勤政、奋发、简朴的皇帝,读着那段历史,会让人悲从心来,悲愤、惊叹、惋惜、甚至绝望…各种情感都涌上心头,人生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在这段历史中全能感受到…
再次就是徐玠和严嵩斗法,两个都是道行高深的老狐狸,老滑头,再加上嘉靖这个权谋高手,真可谓是各种阴谋、阳谋层出不穷,让人不禁感叹人类智谋所能达到的高度…
当然,除了这些,还有很多都非常精彩,诸如朱元璋的创业史、朱棣的传奇人生、郑和下西洋、万历三大征…这些都是让人拍案叫绝,百读不厌的故事。
devil7777777
最精彩的莫过于王阳明一个月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堪称知行合一,出将入相的典范。有兴趣的可以去查看相关史实。
任性e小孩
整个明朝时期,个人觉得明成祖朱棣时期是明朝最精彩最辉煌的时期!
在这段时期,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对外的影响力都达到了顶峰。这一时期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永乐盛世!
明成祖朱棣是明太鱼朱元璋第四子,公元1360年~公元1424年!最初被封为燕王,镇守大明北部疆域,明太祖朱元璋死后通过靖难之役夺得侄子的皇位,成为大明第三位皇帝,其也是明朝历史上少有的文治武功方面都很有成就的皇帝。
永乐皇帝在位期间,建立了内阁制度,同时完善了官僚体制,为加强对群臣的监视,重新设计锦衣卫,并增设了东厂来加强皇权!在经济方面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实行军民屯田制度保证军粮及军饷的供应减轻百姓负担等其他有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军事上南下征安南,使得从北宋开始脱离中央的安南重新被中央王朝控制,进一步扩大明朝的疆域;同时六次北上亲征蒙古,彻底维护大明北部边界的稳定!文化方面则编纂了《永乐大典》这部巨作,并派郑和六下西洋,加强与东南亚沿海国家及红海沿海国家的文化沟通及交流,加大了明朝对世界的影响力!
明成祖朱棣是唯一一位对游牧民族亲征的皇帝,其在位期间多项措施巩固了明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也极大的扩大了明朝疆域,使周围国家都对明王朝臣服,使得国家稳定下来!所以我认为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是明朝最精彩最辉煌的时期!
cathy002
明朝历史中,有太多的精彩故事了,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比现在的谍战影视还要精彩!对于我来说,我还是比较喜欢“京师保卫战”这一段,喜欢于谦的:“德胜门,于谦”!
明朝那些事所讲
“九门为京城门户,现分派诸将守护,如有丢失者,立斩!”
“安定门,陶瑾!”
“东直门,刘安!”
“朝阳门,朱瑛!”
“西直门,刘聚!”
“镇阳门,李端!”
“崇文门,刘得新!”
“宣武门,杨节!”
“阜成门,顾兴祖!”
他停了下来。
这不是一个寻常的停顿,因为所有的人都知道,还有一个门他没有说,这个门就是德胜门。
德胜门是最为重要的门户,因为它在北京的北面,且正面对着也先的大军。一旦开战,这里必然是最为激烈的战场。
这里实在不是个好去处啊。
众人并没有等待多久,因为于谦很快就说出了镇守者:
“德胜门,于谦!”
他用坚定的眼光看着每一个人,这种眼光也告诉了众人,他没有开玩笑。
文武大臣们又一次吃惊了,可让他们更吃惊的还在后面,因为于谦马上要颁布的是一道他们闻所未闻的军令。
“凡守城将士,必英勇杀敌,战端一开,即为死战之时!”
“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立斩!”
“临阵,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敢违军令者,格杀勿论!”
可以说于谦挽救了明朝政府,对于于谦,可能正如他诗中所写的一样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顾,要留清白在人间。
熊宝
在我看来,明朝最精彩的当属朱元璋北伐。在此之前,从北宋起,中原百姓一直被外来游牧民族侵扰,汉民族一直对燕云十六州的丢失感到痛恨惋惜和无可奈何,到后面逃到杭州偏安一隅,最后甚至君臣崖山殉国,一直是华夏民族心里的创伤,真如岳飞将军所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然而,英勇而智慧的汉族人民是不可能一直被压制的。元朝末年,华夏大地终于等来了一个放牛娃—朱重八。朱元璋就是他自己起的名字,朱同诛,元意指元朝,璋是一种杀人的利器,可见这个放牛娃真是了不得。他先是消灭了陈友谅,接着消灭了张士诚,终于在1367年10月,派遣大将徐达和常遇春,开始了北伐统一中原的大业。
“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记,救济斯民。”随着震天的口号响起,这一刻,无数华夏男儿压制了四百年的郁闷心情终于得到释放了。最终,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大明帝国开启了中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精彩的篇章。
huohuo
每年7月11日是中国航海日,纪念明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郑和航海也是开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最主要的是郑和下西洋传播和平)。郑和航海是明代和朱棣皇帝的伟大功绩。
郑和下西洋外交语言包括明初外交语言是波斯语。元代有三个官方语言:蒙古语、波斯语、汉语。郑和是元代波斯政治家赛典赤后代,祖籍布哈拉塔吉克(今天有DNA父系单倍基因证明)。
元代是打通中国和中亚、西亚的各方面交流,加上蒙古人旭烈兀在伊朗西北建立伊尔罕王朝 ,明代承元制,郑和出使西域就是这个原因, 和西域各国继续保留友好往来。东南亚伊斯兰是郑和间接传播 ,带去的也是撒马尔罕地区的波斯文化。
最后一张图片是当代著名画家阿里雷公老师创作郑和细密画。
猫猫妖娆
有明一朝,个人认为太祖皇帝朱元璋最牛,从乞丐和尚到九五至尊,个间艰辛,无言足以表述。但若任其间精彩,我更倾向于成祖永乐大帝,朱棣。
成祖以藩王身份起兵登基,虽然得位不正,但观其一生功与绩,足可担当永乐大帝这一光辉称号。足以和唐太宗李世民并论,虽于家族有害,但于国家社稷有功,实乃千古一帝。
1.一统国家,平定漠北,疏浚大运河迁都北京,加强对北方地区的控制,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为后世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为中国最后一个汉族王朝挺直了脊梁腰杆和尊严。
2.朱棣在位时期,励精图治,延续洪武政策。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使司和贵州承宣布政使司。
3.委派郑和七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和对南海地区的经营,万国来朝,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号召力,文化上,编修《永乐大典》这一当世文学经世巨著,其文治武功、战略谋略,终明一朝乃至千年以来帝王之中堪称“大帝”。
大海的情怀
说起明代历史,有很多经典的故事广为流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明代有一个职业的发展达到了顶峰,那就是太监。甚至明朝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就是由一位太监所做的,那就是郑和下西洋。郑和在明朝永乐,宣德年间曾先后七次率领大明船队下西洋,累计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的地方甚至到达了东非。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海上航行,对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也是明朝历史上最精彩的一段。
明朝时期为什么要举全国之力不断进行航海活动?并不是所有朝代都有能力去进行世界范围内的航海活动,下西洋的活动首先是符合了明朝的外交政策:试图构建一个以中国为主导,有等级秩序的,和谐的理想世界秩序。通过下西洋来建立自己的朝贡体系;其次明朝在早期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沿海城市发展十分繁荣,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另外明朝造船业极度发达,航海技术世界领先,有着大批有经验的水手和专业技术人员。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为大明王朝向其他亡国展示国威,宣扬德华。还有史学家认为是为了去寻找逃亡海外的建文帝。
郑和下西洋的政治影响通过七次下西洋,郑和为大明王朝建立了新的政治秩序,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提升了当时中国在世界的政治地位。同时也拓展了朝贡体系,郑和船队展现了大明王朝政治,军事和经济的实力。这也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大明建立了贸易往来。在当时很多国家都称郑和为明朝的“和平使者”。
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影响刚开始下西洋并没有把经济做为重点,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无论是官方的贸易往来还是民间的商业交易都得到了极大的促进,甚至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外贸体系。我国之前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自产自销,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在经济发展却有很大的制约。通过郑和下西洋彻底贯通了贸易路线,拉动了内需,其他国家的商人也不断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这个比之后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强了无数倍,可以说明朝通过努力好不容易为中国打开的对外发展大门被清朝重重的关上了。
郑和下西洋的文化影响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明交流,留下了航线沿岸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地理著作和航海图。其中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为世界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参考。随着航线的不断开展,郑和还促进了伊斯兰教和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在文化发展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由此可见,郑和下西洋是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影响最深远的事件之一,也是最精彩的一段历史。因为它向世界宣告了华夏民族的强大,建立了庞大的朝贡体系,无论是从政治意义还是从经济发展上来看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们一起来讨论。
selena同学
明朝历史最精彩的就是万历年间,在朝鲜狂揍日本。
1.两次都是客场做战
2两次都是以少胜多
3.两次大财,让丰臣秀吉的阴谋破产提前死了几年,从而使德川家康捡了便宜
4.韩国引以为傲的鸣梁海大捷其实是以明军为主的,朝鲜水师打配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