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现在怎么样了?

最新跟帖
木瓜熊

木瓜熊

七十年代,老家流行的顺口溜:一等人村支书,儿子闺女都外出,二等人进支部,吃了这户我吃那户,三等人跑外交,皮鞋手表大提包……十等人是四类,干一辈子都有罪。除了前三类人,我当时认为最好的是在乡供销社卖肉的。

一等人村支书,儿子闺女都外出,说的是村支书有关系,可以给孩子找工作,脱离农村。那时我们村的支部书记姓郭,他的儿子初中毕业进了县化肥厂,一个月挣29.8元工资。闺女初中都没毕业,在刚刚成立农村信用社时,就到乡信用社(那时交公社)上班,后来就成了正是的农业银行职员。

三等人跑外交,皮鞋手表大提包,说的是当时农村已经开始搞活经济,村村搞副业,办小工厂。村里能说会道的人,才能給村里跑业务,要用现在的话说,应该就是市场营销吧。跑业务的人出门就相当于现在职工出差,车票、住宿都给报销,每天还有伙食补助。我家后院邻居当时就是村副业跑外的,我们小孩子没有什么钱的概念,最羡慕他家总有干的白面馒头吃。

邻居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出门时包里带上两个玉米面饼子和咸菜疙瘩,到了城里总是到饭馆捡人家吃剩的饭菜吃,吃不完就装到包了留着带回家,所以他每次跑外回来,都能带一兜子半拉半块的馒头和窝头。天气热的时候,馒头带回家就已经馊啦,就用馊馒头做面酱吃,让我们还很羡慕呢。冬天带回去馒头,放到灶火坑里烤烤,焦黄焦黄的,一咬咔嘣脆,把我们馋的不行。

在农村买肉也是非常让人羡慕的好工作,上小学时,工作小平的爸爸说卖猪肉的,她们家人一个个都吃的胖乎乎的,我印象里她家总有肉吃,还听邻居们说她家天天炒菜用猪油。那时,是油就稀罕,猪油可是好东西,还传说她家烙的饼,层多还软和,跟叠起来的手绢一样。

syuteku

syuteku

我说的是八几年的事了。我村的高建、郑强、李国、张平四人那年参军,正赶上对越自卫还击战。两年后四人提前光荣退伍,李国荣立二等功,其他三人都荣立了三等功。


那个年代,国家对功臣的待遇很优惠,可以说好工作随便挑。当时,我们县最景气的企业是肉联厂、毛条????、供销公司。于是,郑强选了肉联????,李国选了毛条????,张平选了供销公司,而高建却选择了去铁路客运站上班。在那时,农家子弟端上了令人羡慕的铁饭碗,总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没多久,四个人都各自娶上了十里八乡的好姑娘做老婆。

郑强兴高采烈地去肉联厂上班,被分配到车间当工人。刚经过战争的洗理,工作干劲十足,虽说脏点累点,但每月的工资收入,在四个人中是最高的。


李国因在对越战争中,右腿严重受伤,被分配到毛条厂保卫科任副科长。领导比较照顾,基本上不用坐班,工作时间相对自由,收入比一般工人要高些。


张平选择了离家较近的供销社工作做后勤,大小算个领导,上班清闲,衣食无忧,挺满足的。


高建到客运车站上班,分配到行李房,业务繁琐,工作时间三班倒,他早去晚归、任劳任怨,平时还坚持学习。所以,业余时间读书看报成了他的习惯。


生活就这样,每日都在重复着同样的事。过了几年,他四个人的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先是张平,因在单位和领导关系不融洽,又由于家庭的一些变故,心里受到打击,竟然喝农药自杀了。留下了漂亮的妻子和两个年幼的孩子艰苦渡日。

郑强所在的肉联厂,由于换了厂长,因经营不善,效益一再下滑,最后肉联厂宣布破产。郑成了一名下岗职工,后来因生活所迫,去建筑工地做了一名粉刷工。

李国的情况稍好些,虽然毛条????的经营也在走下坡路,但他是国家功臣,又受过重伤,工资待遇方面也未降低,日子过的解决温饱是没问题。

高建是四人中最稳定的。他团结同事,工作认真、积极负责,重要的是他通过函授,拿到了大学文凭。

现在,国家对军人的福待遇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郑强、李国、高建每年都到民政局领一笔数目可观的复员军人残疾金、退伍补贴。但由于选择的不同,张平英年早逝,郑强成了一名建筑工人,李国成了一名吃老资本的退伍军人。而今年57岁的高建仍在车站上发光发热,由于他多年的努力,他已经成长为车站的中层干部。

(真实故事,人是化名,文图无关)

中科

中科

六:七十年代农村吃香的工作莫过于村医和木工,村医现在还可以,我就是七十年代的木工,哪时的木工在村里是帮忙的,没有工钱,每年都要拿出个多月的时间帮助别人,只挣了个人气,我曾算过一个账,在我干活的二十年里,最少有两年半时间是帮助人的,后来也就两千年以后木工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基本都改行干了其它,到现在基本都过得平平淡淡!

别叫醒猫

别叫醒猫

那时的工作有个顺口溜:

听诊器.方向盘.劳资科长.管理员......

爱江山不爱美人

爱江山不爱美人

那时候,我们村里有乡医院,供销社,粮所,中学,大集。大家都羡慕供销社,买洋火,洋油,红糖,白糖都要求人的,里面人可威风了。粮所的人都比村里人胖,脸长没皱纹。现在他们可不怎么好了,我村的一个所长,灰县城卖早餐了,会包混沌,供销社的倒卖鱼了。

Ekcntrc_Dynamo

Ekcntrc_Dynamo

六,七十年代最羡暮的工作单位是食品站了,他们天天餐餐都有猪肉吃,比过去的皇上都好万倍。

北城记忆

北城记忆

当干部全家人不愁吃不愁穿

紫琳麟

紫琳麟

六、七十年代农村最吃香的工作是:供消部门,不管是领导还是售货员都很有身价。因为是国家实行计划经济,货源紧缺,走后门成风。粮食部门也很吃香,那时粮食完全由国家统筹,粮食制品凭票证供应,所以这个职业不亚于供消部门。现如今最使人噢诲的就是当初见义思迁的转行者!有教职员工、基层小干部等“受害者”。

行知客

行知客

我是80后,那时候我还没有出生。我记事的时候最羡慕的就是我二姨进糖厂当工人了,那时候谁家的孩子进糖厂当了工人,全家人的脸上都会觉得特光彩。那时候家家户户必须种甘蔗,不种的还要被罚款,地里唯一能看见的农作物也只有甘蔗。

到我上中学的时候,农民因为种甘蔗实在收入太低,维持不了一家人的生活,陆陆续续就改种其它的农作物。糖厂经营不下去,工人们也都退了出来自找出路。令人庆幸的是他们退出来了也有生活补助,老了也能领到退休金。他们也算得上年轻的时候为社会做出了贡献。




白夜MOON

白夜MOON

除了大队支书,从开始做工开始,我都做过了。

呼噜zzОo

呼噜zzОo

六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我认为是手艺人木匠、篾匠、杀猪匠。

一、木匠:过去农村盖房子,做家具都是从本村或者邻村找木匠。有一个木匠姓洪,到人家当上门女婿,有八个子女,靠着木匠的手艺,把八个子女养成人。他自己参加过抗美援朝,干木匠活的时候,有时候讲一讲他当兵的故事,谝着闲传,把活干好了。一天三顿饭都是主家管,吃的也不错,工钱一天好像是一块钱,没有钱的,给木匠送些米面。

二、篾匠:陕南竹子多,家里的箩筐、筛子、晒席、笼子、筷笼子、浅子都要请篾匠来家里编。有一个杨篾匠,一辈子没结婚,把弟弟的两个女儿养大。年轻时走乡串户编竹器,一天挣一块钱,吃喝都有人管,攒了不少钱,不存银行,用塑料袋一包,放进一个铁盒子埋在屋里。等到要用钱时,挖开一看,钱都烂了,一张一张都粘在一起,摊到太阳底下晒,都不成形了,后来去银行兑换,损失不少。他自己很抠门的,抽的烟是“羊群”和“红宝成”,买烟也不是整包买,每次买几根。

三、杀猪匠:每逢过年过节,杀猪匠很忙的,一天要杀几头猪,不要工钱,每次问主家要一吊肉、一副下水、猪耳朵 ,年前基本能挣回一头猪。

现在这些职业应该都很少了。生活质量提高了,物质丰富了,机械化程度高了,手工活,也渐渐消失了。

天上之永恒

天上之永恒

我当年最羡慕看山的

smile

smile

粮站!据说大家要饿死了,他还能扫下粮仓扫出半斤米。

素颜烟雨

素颜烟雨

我岳父当年是供销社的售货员,当年也是人人羡慕的工作,悠悠闲闲,自由自在,可是九几年的时候由于大形势的影响,再加上自己的身体原因因病下岗,由于身体和经济的诸多原因,没有承包上商店的经营权,一直赋闲在家,没有经济来源,还要供两个挨肩的孩子上学,全靠岳母一人务农及打零工维持家用,勉强度日。慢慢地,大女儿师范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挣上了钱,生活条件才有所改善。后来二女儿也毕业挣钱了,条件变好了,岳父的身体也变好了,可个人待遇却没有着落,直到2010年,到了退休的年纪,按照国家政策一次性补交了几万元的养老金,落实了个人待遇,现在每个月也有工资,好像一开始是两千多元,慢慢的,这几年不断调资,现在也有三千多元了,在我们这个小县城也足够老两口生活了,工作了一场,能够领到工资,幸福的养老,还不错吧。

bilibili_joyce

bilibili_joyce

我们这里有弟一是粮站,弟二是食品站収派供猪买肉,弟三是供销社。当时在我们这个小地方这三个单位都是实权。

一棵开花的树

一棵开花的树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