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现在怎么样了?

提到的作品

[作品]人民文学

《人民文学》是中国一流纯文学月刊,你可以这么认为——它基本上代表了中国文学的最高水准,是同类刊物的权威。 《人民文学》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以小说为主,包括散文、诗歌及纪实文学。特别是它刊发的中篇小说...

最新跟帖
samdy

samdy

这个问题问的太好了,我来回答你。六七八十年代,什么工作最吃香?当时第一是供销合作社,当时是供销合作社是集供应,销售,收购于一体。供应盐醋煤油(点灯油)糖布料等,供应化肥农药地膜等,供应车車,自行车等日用品。买一斤红糖生孩子用,要有医院或接生员开证明,∵一大小生产队盖章,才能买到,买一辆自行車,那比登天还难,除非儿子结婚,民政,大小队,公社盖章等手续齐全,也非常难买到一辆,有时手续齐全,也确实无货。

供销社并列草位棉花加工厂也是当时最吃香单位,当时农业单一,只种粮棉油,想进棉粮单位,很难很难。我39岁了才进入棉加厂,原因很简单,国家落实插队知青政策,被分配进棉加厂,当时没有走后门。

好景不长干了四年,进厂工资改革刚完成,每月四十五元,前也工作人员都说我真幸运。好景不长,四年后厂倒闭,全部下岗,总共四年没挣两千元,每人集资2500元。入不负岀,还好我家特困,把欠款要回来了,别人就没那么幸运了,厂长把厂里能卖的,包括地皮也卖光了,别人钱也没要回,厂长岀車祸死了。

我们只能一也挣钱,一边自交全部养老金,艰难养家护口,自己交了15年养老保险,2O06年退休,退休532元,虽不多,但比不交强多了,现在15年連长,己每月领2277元,感谢党的好领导,使自己能度过一个幸福晚年。‘

这就是当时最好的单位工作人员的生活经历和单位的经过。

在路上的娜娜

在路上的娜娜

我们这里七十年代光明机械厂,很厉害相去上班,找好多关系都去不了,那是工作一千左右,羡慕死,现在厂也破产,厂长也逮捕了,工人自己找工作,

小宇天天都犯困

小宇天天都犯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吃香的是司机,公社拖拉机站开车很吃香的,秋天翻地各生产队都是好吃好喝招待,还有供销社,粮库工作都很好,还有就是进入工厂,矿山工作,月月开现金,星期六,星期天休息 。我所在的生产队分值是四分,一个劳动力出工一天挣十分,四角钱,一个劳动力一年挣三千多分,也就一百多元,正月不干活没有分,下雨下雪不出工没有分,平时赶集出门不出工也没有分,所以最好的劳动力一年也就三千分多一点,如果一个家庭就一个劳动力,则还要向生产队交钱,就别说学生书费学费了。那时候矿山一天一个班挣一元七角六分,一个月挣五十多元,三个月工资比农村一个劳动力一年挣的都多,那时候职工户生活高于农民,所以只要上班,就是公路道班的工作也比农民强,当然农村大队干部,小队长,会计保管都行,我那时候第一羡慕公社干部,第二羡慕大队干部,第三羡慕小队会计保管,我当时是一个掏粪工,后来当了大队干部,后来进入矿山,再后来恢复高考出来读书成为国家干部提职副局,回想起来,一段难忘的岁月啊。

wuxing

wuxing

上世纪六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在一般乡场上,应该是供销社、放影员、屠宰场、粮站、代销店等等,为什么呢?因为,在那个年代物质匮乏,温饱都成问题,这些单位大都掌管着百姓,衣食住行大量生活物品,近水楼台先得月,在这些部门工作,多少也是要沾点光的。

80年初,我看过贵州作家何四光发表在《人民文学》短篇小说乡场上,说的就是一位屠宰场杀猪匠师傅,因为卖猪肉,人们都想巴结他,他平时走街上,上至公社领导,下至普通百姓,男女老少,对他都是尊敬三分,生怕得罪他,买肉时装怪多给你瘦肉少给你肥肉。这位杀猪匠师傅的威信和影响,可以说,比公社书记都还要大得多,人们宁愿得罪书记大人,也怕得罪他,买肉时秤上平点旺点,或肥肉多点少点,全看他心情好坏说了算。

我看这篇小说,已快40年了,但许多情节至今还记忆犹新。因为我也是生长乡场上,我们公社屠宰场,也有类似小人物,说明小说写得很真实,确实反应了那个年代,屠宰场工作有多么的吃香和令人羡慕。

小小竹排

小小竹排

因为那时医院好药缺乏,生活物资奇缺(钱买不到,汽车太少造成种种外出不方便……),所以那个时代就有了众人都求之于他们的职业: “听诊器,方向盘,人事干部营业员”,这就是那个时代最吃香的四个职业。过来人都知道这个顺口溜。
顺口溜可以知道那个年代的窘迫程度。

promisetina

promisetina

食品站,供销社,粮站,

Taky

Taky

那时是:一抓权,二抓钱,三抓听疹器,四抓方向盘。今天权和钱扔被人向往,听疹器已不那么尊宠,方向盘谁都可以有。

willa_5

willa_5

小售货员

六七十年代作为平头百姓最羡慕售货员,再大的官也没有靠近的机会啊。

七十年代我村一个小男孩,其实是某户的奶娃——他自小吃奶到农村,奶妈奶爸自然疼爱,加之奶爸有一个大的户族,他叫大、伯的自然也少不了,他叫满银。

一日大家伙在街心碾坊避雨闲谈,一个老汉天将黑才回来,大家问他,他说“天刚明,我到了县上,看见人多,我也乖乖排队,近乎十二点马上要到了,人家说没有灯泡了。我还不死心,坐在供销社台台老等,他们下班也没有等到灯泡回来。满满(满银昵称),日后伯就靠你给伯随时留着灯泡了,別怕,伯拿坏灯泡换。”满银的奶爸说“到那时候满满给你留十个”老汉说“今天星期四,家里要摸黑到下个星期四了。”。也有人说“別怕!咱将来有满满”。有人说肥皂靠满满,有人说洋火考满满,有人说碱靠满满,一个青年说“你们说的那些东西都是太小,听说现在有一种布料叫凡立丁,很抢手,姑娘们出嫁都要的,很难买,满满,你长大了这条街都靠你了”。一个中年汉子说“还是太小,将来买水泵、大车胶皮轱辘、洋灰电杆都找我们满满”。满银靠在奶爸身侧,磕巴着眼睛。——他爸在县农机站,妈在县供销公司。他也从此有了一个新称呼——小售货员。

他读初中时物资已经慢慢丰富了,后来他参军了。

wslff

wslff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让人羡慕的工作就是在粮食局,供销合作社,杀猪的食品站,那时吃不到白面馍馍,要到粮站找站长批准才能买小麦粉,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找站长批,日常生活用品紧张,洗衣粉肥皂煤油之类的要到合作社开后门买,猪油要靠食品站的熟人买

晴天_andy

晴天_andy

更多农业养殖知识和种植技术,请关注三农堂广讯,诚邀您的关注,共同探讨三农知识。

刚才看见这个问题,看了好久之后,然后仔细看了下,很多人也是一些不是处于那个年代的人来回答这个问题,我都觉得是不是有点不真实了,其实对于这个问题来说,作者本人属于80后,对于这个在6--70年代的工作问题,实在也是不清除,我就纳闷了,一些70后出生的人,能记得那时候的事吗?所以说,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也是要问下家里的父母在做回答,不然不知道的情况下,如何回答这样的问题呢?

对于这样的问题,毕竟父母也时比较了解,那么对于在60和70年代,哪些工作比较让人羡慕呢?对于在60和70年代,那会不像现在,随处都是公务员,每年还能有考公务员的名额,以前的都是真正的吃公家饭的人,也是咱们所谓的铁饭碗,对于在60-70代的时候,最为吃香的莫过于公社的工作人员了,那会也叫供销社,对于在那个年代里,你真的是不能用钱买东西,啥东西都是要用票,所以那会你要是想买个东西,那真的是要有熟人在那上班了。

其从在那个年代里,像一些吃公家饭的人,都是比较让人羡慕的,还一个类似于供销社的工作,那就是粮站的粮站的工作人员了,那么去买粮食,都是需要拿粮票去买东西,粮票除了买东西之外,还是可以做为其他的流通货币,所以那会粮站的管理人员也是管理粮食的,其次咱们农民交公粮的时候,你可是不能得罪他们的,都是要笑脸相迎,搞不好给你小鞋穿你也是受不了,还有的就是农村放电影的,那么会要是放上电影大家都很开心,如果你村里想看电影,你就要和放电影的搞好关系,不然你们村里看电影就成困难事了,对于以上的几种工作心在也是几乎不存在了,所以今非昔比,该过时的总该过时。

sunnybobby88

sunnybobby88

六、七年代乡村最羡慕的工作是电影放映员。走那吃那而且是吃当地最好的饭菜和烟酒。不过没有点背景的人是担当不了这个工作的。

fengjiabox

fengjiabox

听诊器、方向盘、人事干部营业员这些工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最让人羡慕的几个职业。听诊器从农村的赤脚医生开始直到公社医院、地段医院或再高层次的医疗工作者都是令人尊敬的,那个时候医疗水平比较低,医疗资源更是缺乏,所以对医生这个职业看得是很高贵的。现在的医疗工作者在救死扶伤的行业中人们还是非常看好的,但对很多医疗工作者的医德乃至其品行是有不同看法的。方向盘即汽车司机,在过去因为交通工具奇缺,这个工作岗位也比较少,所以是被大家都看好的,往往是有关系的人才能去做司机的。可现在的司机成了同其他下苦的划等号的职业了,由于效力的主家不同,可能连安排自己生活的时间都未必有。人事干部这个职业一直以来都是比较吃香的。营业员这个工作在过去就是紧缺商品的关系供应者,所以看起来工作并不起眼,但实际操作过程中是有一定的权利的。而且从来不会考虑商品卖不出去,也不操心卖的多少。现在的营业员要么是给自己卖货,要么就是给老板打工,收入和卖货多少有着直接的关系,基本上没有人再去求其“走后门”买货了。

hattie0321

hattie0321

六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我认为是:供销社,食品站,粮站等单位的员工。

那时候,资源缺乏,许多东西都要售票购买,如糖票,布票,煤油票,香烟票。好像只有吃的盐是敞开供应的。所以供销社的员工很吃香。

然后是食品站的人,猪是农村人喂养出来的,但农村人是不能随便宰猪的,肥猪要卖给国家,猪由食品站杀了后再卖,除了过节外,一个公社一天只宰一头猪,想买点肉半夜就要到食品站的窗口外排队等候,想买点肉那是真难。如果哪家有人在食品站工作那一定是人们巴结的对象。

最后是粮站职工,那时候农村人收了粮食后要交公粮,评判合不合格的权利在粮站人手里,他说没有晒干你就要再晒,他说不干净你就要再过风车,霸王的不得了。

时过境迁,那时的好单位已经关门,都是集体户口,好多都卖断了工龄,回到了农村,过普通农民一样的生活,还有许人因为得罪的人多回到农村没有人理他们,真是想不到啊!

GOSUM

GOSUM

六、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现在怎么样了?

六、七十年代的人,特别是农村人,没有太多太大 望,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象有工作的工人那样不缺粮食,能吃饱饭。农民最关心的就是日常急需的生活必须用品。因为,在在六、七十年代一切商品都是按计划生产,计划供应,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是凭票证供应的。在所有票证中,最后取消的票证,就是粮油供应证(粮本)。

在乡村 最受羡慕的工作有:供销合作社的售货员,因为供销社管的商品大多了,从供销社发出的购物票证也特别多。布票,每人每年只有三市尺的布票,也就是说每年每人只能买三尺布。那时候的布布幅都不大,2.8尺,3尺,大幅的三尺二,花色主要有白棉布(那时候六十年代,所有都是纯棉的“高档”货,七十年中期才出现化纤布“的确良”),还有就是黑的、兰的、花布,当时人们穿衣主要就黑、兰色最多∵。三尺布能做什么,农买三尺白布一撕对半,做两条浴巾兼擦汗用。小孩多的家庭,如有5、6口之家可买一丈多的布,可做三件衣服。肥皂票,白糖票,衣车票,自行车票等等。男婚女嫁,衣车、自行车是必须的,不少人排队买衣车,从六、七十年代就排,排十几年都没有排上。供销社饭店的可以吃饱饭。食品站买猪肉的工作也不错,他们可以多买排价肉,手里肉票,饭店的,粮站(所)管粮食管粮票,这些都是民生必须的。当个小学教师,甚至是民办教师也是很多人都想做的。总之,在那个年代,只要是粘公的农民很羡慕。象工商(当时叫市管会,是得罪人的行业。

然而这些行业现在怎么样了?当年,在乡镇一统天下的供销社(圩镇)基本上就是供销社的天下。食品站有一小块地盘,粮所就是仓库,在偏角地方。供销社的固定资产在2000年前就变卖完了,是变卖资产,职工最早、早多下岗的企业,现如今,在乡镇街道的商铺门店都是私人在经营。接着食品站,粮所也跟其后,变卖房地产,职工下岗。那些六、七十年被农村羡慕得口水都流的单位,不仅家当没有了,连家、连遗址都找到了,消失湮灭了,以至20后的乡村人根本不知道在圩镇存在几年令人羡慕的单位,他们以为原来就是如此。真是世事难料,三十年水流东,三十年水流西。这些单位的职工下岗失业,艰难谋生。40、50后的下岗工人退休了,虽然养老金不高,基本生活有保障。但60后下岗还没能退休的工友们,还得放下身段,与进城的农民工一样打拼。

susanks2UK

susanks2UK

六、七十年代,乡镇最令人羡慕的工作单位,当属公社广播站、农村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农村电影放映员、邮递员,除此之外,粮油米店也属于农村的“铁饭碗”。

六、七十年代,由于粮油米面属于紧俏商品,凭票限量供应,如果家里有一位在农村供销合作社或粮油米店工作的人员,不仅拥有了一份“铁饭碗”,而且还可以买到比别人家更多的紧俏商品。

而公社广播员、农村供销合作社和信用社都属于体制内单位,员工的身份属于干部编制。当时,如果一个家庭拥有一位干部身份的人,左邻右舍,街坊邻居都会羡慕不已。

一恍,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随着时光的变迁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农村广播站、供销合作社、电影放映队、粮油米站已经不复存在,将来也不会存在。

一棵开花的树

一棵开花的树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