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现在怎么样了?

最新跟帖
可可和阿崔

可可和阿崔

六七十年代:乡村最让人羡慕的职业是:听诊器,方向盘,木头格瘩,营业员。一:六七十年代看病难,医生最吃香。二:方向盘是开车的司机,那时候交通不方便车辆少,所以可机是个好职业。

三:六七十年代当干部管公章,最吃香(即木头格瘩)。

四.那个年代商品供应制,布票,粮票,油票,糖票……,都离不开供销社,所以当个营业员就不错。

以上这几个职业在六七年最吃香。

还有两个职业最好找对象,六十年代姑娘找闯关东的。七十年代姑娘找当义务兵的。因为六十年代顾吃求穿。七十年代的义务兵都能分配工作成为非农人员,所以好找对象。

时过境迁,几十年前的住事历历在目……。



原图原题

原图原题

现在我认为,农村劳动已经大大减少了,但是没有停止劳动,因为大家都知道如果人一旦不劳动那么等待我们的即将是一个不好的未来,虽然农村劳动力减少了,但是很多农村年轻人都是出门打工,虽然出门打工了但是没有停止劳动,劳动是我们的生活无法避免的,虽然现在是5G时代,但是我们永远不会有不劳而获的,所以劳动是必须的……



mokubaa

mokubaa

最吃香的职业应该是司机,记得一句顺口溜,方向盘一转,给个县长不换[捂脸]

困.小球

困.小球

统称穿解放鞋的

Miffy万花筒

Miffy万花筒

那时候一个公社只有一个公社书记和一个武装部长。

mayday4@sina.cn

mayday4@sina.cn

乡村教师还是不错的

小麦子

小麦子

售货员,在国营粮库上班的,物资局工人,司机,人民解放军!

烟头

烟头

贫穷时代的产物!

zonejin

zonejin

七十年代之前的乡村人最羡慕的工作就是当兵光荣,能被应征入伍的新兵,就是全村、家族和个人一生最大的荣耀。绝大多数优秀的农村青年都十分想往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这个光荣的称号,若能参军入伍,相亲找对象的人群“一拥而上”。再说部队中培养出的军人都是品德优秀,纪律性强,社会经验和知识丰富,大有作为,所以大家都很崇拜这个行业。

Coco TSANG

Coco TSANG

我是过来人,个人认为,六、七十年代最让人羡慕的工作应该是农村供销社,因为那个时候,什么都凭票供应的,连火柴、肥皂、煤油都凭票购买!

真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现在竟然最差的行业了,连供销社这个名字都不复存在了。。。

gaggz

gaggz

要说六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是大型拖拉机手,七十年代初,我们公社有两台东方红大型拖拉机,每台拖拉机配师徒两个师父,我们三个大队共一个大田塅,共有四五百亩田,春耕时公社派一台来大田塅翻地,师徒轮翻作业,大概个把星期就把这一大塅田犁个精光,犁到哪个队的田,那个队派饭,当贵宾招待,看到拖机手坐在驾驶坐位上熟练操作拖拉机,开足马力,哗哗一下子就一大片,那犁坯翻得看都不看不清,眨眼间就梨翻一大片,年轻小伙子跟着看跃跃欲试,羡慕死了,姑娘们却暗想要是能找一个这样的男人那真是美死了,老人们想如果自已的儿也是拖拉机手,脸上多光彩!

大愛609_何张恺玲

大愛609_何张恺玲

为生产隊记公分的,当食堂炊事员的,都是俏工作,记公分的有权利,当炊事员的有油水可占,可以吃饱饭。这些工作都被“长”子号的家属包了。

独登西楼观星夜

独登西楼观星夜

回答这个问题的人,我想大概那时年龄还小,一般都不会记得六七十年代的人羡慕什么样的工作,即使知道,应该也是从长辈们的嘴里听到的。稍微年轻一点儿的人,根本想象不出那个年代的人,会羡慕喜欢什么样的工作。

六七十年代,可以说不管城市还是农村,都处在比较贫困的时期,吃不饱饭也是常事。谁家如果在城里有个富裕一点儿的亲戚,那是很值得自豪的事情。农村孩子如果能够穿到一件从城里邮寄过来的旧衣服,那真是令多少孩子羡慕。不过,城里的亲戚也的确是害怕农村的穷亲戚,唯恐避之不及。看见农村的穷亲戚,就像看见瘟疫一般。那个时候,真的是太穷了。




六七十年代,农村人的欲望很简单,能够吃饱饭,冬天不挨冻就行。说到羡慕什么样的工作,在当时人们的眼里,当然是最羡慕那些有手艺的和吃公粮的人,农村人说有个手艺就能养活家。如果在城里有一份固定的工作,那更是令人羡慕的。不管是在工厂上班还是其他一些商业单位,只要每月能够有几十块钱的收入,那这样的家庭,在农村一定是富裕家庭。即使家里有老有小,人家家里的吃穿用度,也一定会比其他人家的家庭条件好很多。

那时候,我有个远房叔叔在县城的工厂上班,每个月大概也就三十块钱左右的工资,婶子和几个孩子在家种地。每到了过年的时候,叔叔家的孩子,都是每人一身新衣服,每年都会收获同龄孩子羡慕的眼神。因为别人家的孩子,身上的衣服一般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然后老三老四往下接着穿。有时候所谓的新衣服,就是把旧衣服反过来,重新缝制一下。后来,不知道什么时间,叔叔的工厂倒闭了,那个时候,农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家的日子不再像原来那样红火了。




听我老爹说,那时候每个村里有磨坊,就是全村人磨玉米面的地方。那个时候,农村人吃的最多的可能就是玉米面,所以每个村里都设了磨坊,专门给村民们磨玉米面粉。磨坊里的活比较轻松干净,比去山里干农活好多了,用不着风吹日晒,挣工分也一点儿不少,所以很多人喜欢去磨坊里干活。那时候,我们村唯一一个知青是村书记的外甥女,所以就把那个唯一的知青安排到了磨坊里。

现在农民们偶尔吃点儿玉米面,也只是为了身体的健康营养,玉米面只是生活中的点缀品,喝点儿玉米面粥还是可以的,没有谁家一日三餐吃玉米面饼子了,所以磨坊自然而然也就消失了。时代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的改变着,真可谓是日新月异,过去那些令人羡慕的工作,早已经成了一代人的记忆。岁月不再,有很多的人和事,只能成为历史。

极品 ≤zha1-男≥

极品 ≤zha1-男≥

曾经历过那年代,从听家长讲、街坊邻里谈论到成为自己羡慕、首选就业单位的取向,实在讲与如今大大的不一样。

实在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属我国各类物资都相对紧缺,困乏的年代,国家一直实行“计划经济",一般讲“吃、穿、用"的物资都实行凭票计划供应,从而也自然形成,当时的一些“商业企业"较为“吃香",如:人民公社的供销社、粮管所、大队一级所设的购销店;县一级的如:百货公司、贸易公司、供销合作社、饮食服务公司(下设国营饭店、旅社等)、粮食局粮管所、食品公司、电影公司(当时放个新影片买张好座次的票不容,公司有熟人就可提前代买)。

上述这些单位在那“计划经济"年代真的很有优势,在这些单位工作的人也很有优越感,毕竟在这些单位在一切都“凭票供应"情况下,购生产生活用品还是具备“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甚至亲戚朋友也能在代购、代买上多少沾些光,当然,当时这些单位也不容易进。

就我个人来讲,七十年代末,满两年下乡知青回城就业时,有三个百货公司招工指标,所以当时我对工作的首选是“百货公司",但竞争激烈,未能如愿,才选择了学卫生护理工作至今。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我国步入“市场经济"时代以后,上述所提及的那些六、七十年代很让人向往羡慕的单位也渐渐的改制或消失了甚至慢慢的被人遗忘了。




lotus_ida

lotus_ida

看了大家的问答,非常精彩正确。我来说一说名不见经传的保管员,每一个生产队都有一名保管员。会计管钱,保管员管物资。供销社有的,他也有,供销社没有的,他还有,米面粮油,猪牛羊肉等等。保管员的“标配”是一串长长的钥匙,少则几十把,多则上百把,是当时农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种实权人物,在当时是要风有风,要雨得雨,好不风光。


一棵开花的树

一棵开花的树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