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现在怎么样了?

提到的作品

[作品]沙家浜

《沙家浜》是八大样板戏之一。 京剧《沙家浜》由来: 京剧《沙家浜》的前身是沪剧《芦荡火种》。《芦荡火种》是由上海市人民沪剧团于1958年根据真人真事创作的一个抗日传奇,讲的是1939年秋,由叶飞率领的...

北京京剧团集体创作

最新跟帖
天地悠悠

天地悠悠

六七十年代让人求之不得的工作种类很多,公社,大队干部,及公社各事业部门人员。最难熬就是一年到头在田野干话的苦社员,在上述人员的眼中,这些社员根夲不是正常的人

阿君很娱乐

阿君很娱乐

公社的书记主任干事是脱产干部,拿工资,多少人羡慕,大队书记虽不拿工资,但也基本脱产,拿工分,轻松,有权

蓝色之光

蓝色之光

六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的工作,供销社营业员,食品站卖肉的,饭店工作的,粮管所,就连代课教师,只要有工作都很吃香。还有农具厂,用电站,农机站。

七十年代后,公社办了厂,大队办了厂,都很难进。至七八年后,就提昌全家有三个劳动力的去厂里一个上班,困难户优先进厂,还有开后门的,至9o年后,社办厂队办厂都卖给个体,有的关门。

juan_june

juan_june

还是各级帶长的

gz榕猫

gz榕猫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人或工作有谁羡慕,农村以前犹如垃圾桶,我们的村的村民无型中多了三分之一本不该是本村的村民,田还是这些田,地也是这些地,多出村民来源于有一地段的人解放前靠打鱼,农忙时帮人收割,解放后全入我们的村,还有公私合营后,那些没工做的全压入村,还有就是城镇户口的人找不到工作的又下放到村中,还有解放前已经入了城市的在文革时期被打成黑五类还是又回村。农民收工分,工人队工资,还有人说羡慕农村,真是天下中的大笑话

完颜不咸

完颜不咸

农民回答谢邀,

六七十年代乡村最吃香的单位是食品站,粮管所,供銷社,那时这三个单位最好最令人羡慕的单位,人人想进就是不得进,

一是食品站,那时,猪,羊,鸡,鸭,鹅,蛋全都归食品站管,吃肉给肉票买,

二是粮管所,那时生产队的粮,食全归粮管所管收购,群众买粮全凭粮票购买。

三是供銷社,那时的供銷社权力大得不得了,群众购买生活用品全凭票儿买,布票,糖票,烟票,火油票,糖果票,生产资料计划分配,集体统一购买,

由于改革开放,这三个单位全都改制了,变成私人经营,也不吃香了,工作人员改变了其他工作,别人也不羡慕了。

猪猪侠

猪猪侠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村最令人羡慕、引人注目的工作就是供销社、食品、粮站、电影队放映员、邮局邮递员、公社广播站等单位,这些都是六七十年代让人羡慕不已的单位,不知令多少人垂涎三尺、梦寐以求,能在这些单位工作的人,一般都是政治条较好的家庭,如军烈属、干部子女、或者是与大小队干部能沾亲带故的家庭子女们。能在这些部门上班工作,也就意味着自己也不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与黄泥巴打交道、辛辛苦苦的去种地了。

一、供销社营业员:

在那个物质缺乏、商品都是按计划供应的年代,什么物质都是凭票证购买,糖要糖票、布要布票、粮要粮票、肉要肉票,谁能谋上一份在供销社“站柜台”的差事,也算是祖上积了大德了。再就是人们可通过供销社的熟人(那时也称“开后门”)买到紧缺物资,如红糖、白糖、肥皂、电池、火柴、食用大碱、点灯用的煤油、或者是削价布料等。曾记得本队有一青年小伙在公社供销社文具门市部工作,他父亲是村支部副书记,七十年代我托他邦忙买过一幅扑克牌,那时好像是二毛多钱吧。

二、粮管所的工作人员:

粮管所的工作人员最牛的就是粮站的验质员了,别看他官职不大,手中的“权利”可不小,谁也不敢得罪他,你的粮食质量能否“过关”,就他一句话搞定。那个年代粮食紧缺,很多人都吃不饱、饿肚子,生产队的粮食大部分都交了公粮。无论是早前的集体交公粮,还是后来的个人交公粮,见了粮站的验质员,都得笑脸相迎、恭唯不尽,上至大队书记、下至生产队长及社员们。

三、食品营业所:

那时的食品营业所主要是收购农民饲养的生猪、山羊屠宰后,为街道居民及那些没有杀猪的农户提供猪羊肉、鲜鸡蛋的供应,而这些物资也都是凭票供应,也不是随便都能买得到或者是想买多少就能买多少的,所以说有些人便找熟人开后门,可多买一点鸡蛋或者是邦忙买到好一点的肉。

四、电影队的放映员:

过去的农村文化生活就像物资一样缺乏,人们能看上一场路天电影就算是一件很奢望的事了,特别是小孩子;所以说公社电影队的放映员也是很受人羡慕和崇拜的一份职业,上面规定每个月要在各大队放上一两场电影,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帅小伙子,站在电影放映机旁,在白炽聚光灯的照耀下,舞弄着电影拷贝,更是令那些农村姑娘们垂涎三尺、羡慕不已。

五、邮局的邮递员:

那时能骑上一辆绿色永久牌邮递专用自行车、穿上绿色工作制服、肩挎一印有人民邮电字样的绿色挎包,每天穿梭在各村组送报送信件,虽说是相比其他工作略辛苦一点,但也是一份很被人羡慕、很体面的工作。每月不但有几十元的工资,而且每天还可免费看一些报刊杂志及各类画报等读物。

六、广播站的工作人员:

广播站是当时一级政府的重要咽喉和宣传工具,主要是负责转播和宣传国内外时实重要新闻及主持一些会议场所的布置安排,工作人员可获得与政府官员及领导们近距离接触和交流,也是一份很不错的差事,有工作能力的甚至还有得到提拨和重用的机会。

时过境迁、社会变革,这些曾经令人羡慕的香饽饽、盛行一个时期的单位机构及个人,就像小溪的流水而一去不复返,直至被后来的改革开放浪潮所击垮,职员下岗另谋出路或者是干个体经营户等。此一时彼一时,这些都是得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或许说是因改革开放把那些曾经令人羡慕不已的单位和员工推向了市场化,让他们下岗再就业,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而发挥他们的余热;如今这些单位的房子及机构也不复存在了,不但在那儿建起了新的高楼大厦和住宅小区,也换上了新的主人,这就是历史的潮流,谁也无法阻挡。故有“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一说。那些当年曾经在这些单位工作过的职员,现在大都应该在70岁左右的年龄,有些当了爷爷奶奶,有些已成为了外公外婆。而这些人员当中有部分人在当年单位解散时可能为他们买了养老保险,有些可能是单位出一部分、个人在出一部分,不管谁出,他们现在每月应该有两三千元左右的养老退休金吧。也更希望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开心愉快!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以上回答只是个人的分析及观点,你有更好回答也给大分享一下吧!谢谢阅读并分享!

黄大皇

黄大皇

那时顺口溜是,一军,二干,三工人,让人最羡慕!

大仙

大仙

看到这个话题,突然使我想起了我的一个表舅。虽然他的经历与这个话题不怎么搭边,但是我还是想阐述一下他的悲剧人生,在这个社会,一代人的不努力,可以把前一代累积的东西消灭殆尽,还会搭上下一代的前程!

我外公的兄弟60年代开始就在县氮肥厂当一个小领导,那个时候可以说是他们那个村数一数二的人家!听我妈妈讲那个时候他们村我这个表舅家的条件可以排进全村前五,因为那个时候农村基本都是在家务农的农民,能填饱肚子就已经很不错!能有一个拿工资的工人那已经算是特别好的家庭!在这种养尊处优的家庭里面,我那个舅舅也就变成了小伙伴眼中的公子哥!

80年代中期,我这个不学无术表舅成功顶了他爸爸的班,在当时来说还是大家眼中的富裕户。我这个表舅也没其他爱好,就是整天喜欢喝酒,基本上一日三餐都离不开酒!就这样浑浑噩噩的混了大概20年的日子,反正在我小时候我一直觉得他家是有钱人,至少每年去他家拜年摆的糖果在我映像中是最好的,只有在他家里才能看到其他人家里不一样的糖果!

我读初中的时候,我那个表舅的厂子改制倒闭了!由于天天喝酒,过着浑浑噩噩的日子,我舅舅没有任何悬念的下岗了!后面我才知道他居然工作20多年,连在县城的房子都没有,下岗以后没有任何迟疑,直接搬回自己老家居住!

从一个高高在上,受人膜拜的公子哥,到一个别人背后窃窃私语的对象,我表舅终于体会到了那种失落感。于是取消找了一份烧锅炉的活,但是由于酒瘾的问题,最终还是把他开除了!就这样在家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过着种田的日子,处处受人嘲讽,奚落!由于喝酒的原因,导致他对下一代也是放任自由,他的独子也是吃喝嫖赌抽,样样俱全,比他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次过年回家居然听说我表舅居然喝农药,虽然从鬼门关抢救了回来,但是一个大男人就因为过年了,身上没钱感觉自己过不下去了而去喝农药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更让我万万想不通的事这个年代居然还有人手脚健全,无病无灾居然因为过年没钱而喝农药!

曾经全村的羡慕的对象,通过自己三十年的奋斗,居然变成全村嘲讽的对象,曾经的公子哥居然会因为过年的事而自己喝农药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现在表舅家三代同堂还是居住在他父亲70年代建的当时全村最牛的豪宅里面。但是他周边当时的茅草屋已经变成了洋房别墅!他们家70年代的豪宅在洋房别墅旁边显得那么的格格不入!

一代人的逆袭可能成就三代人的辉煌,一代人的作死,同样也可以使你前三代累积的财富化为乌有,而且把你的后代拖入万劫不复的地步!

halibote

halibote

哪个时代吃香的人,现在不吃香了。哪个时代可以耀武扬威,现在落腿了,说话根本就没有人听了。所以这些人和他们的后代,也失去了优越感。当然说现在这也不好!哪也不好了!

好想去游园

好想去游园

六、七十年代,是祖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级阶段,国家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由于中国人囗多,底子薄,要改变当时一穷二白的面貌,却实不容易。需要很长的时间,经过人们艰苦的努力,才能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在六、七十年代,农村实行的是人民公社集体所有制,各村都以生产队为单位,集体统一劳动,按劳分配。这时的人们还没有完全解决温饱问题,国家号召人们仍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

在六、七十年代乡村最吃香的工作是大队书记、会计,其次是生产队队长和会计。因为那个年代,国家的各项建设都在轰轰烈烈的进行着,农村以兴修水利为主要建设。人们农忙时节忙种庄稼,农闲时抓紧时间兴修水利,大家都是你追我赶,起早贪黑的干。只有大队书记和会计不要劳动,他们坐在大队办公室计算、滩派当天各生产队要完成的生产任务,有时到工地上指挥群众如何干,书记一声令下,大队所有百姓都必须照办。生产队的队长和会计也不需要做事,他们只是指挥本队群众如何干,从那里干到那里。所有群众都会踏踏实实的从早干到晚。

在那时农村忙修水利的建设年代,有一项手艺也是比较吃香的。如木匠、篾匠、石匠、铁匠、裁缝等,因为他们一天只要上交生产队几毛钱,就可以不参加生产队紧张的兴修水利的劳动,去做他们的手工业。这样即轻松,又吃人家的、拿人家的,自由自在,还可吃香的、喝辣的,每天工资现金到手。虽然当时工资不高,但他们仍是乡村的上等人。

六、七十年代百姓每天都是紧张的劳动,人们都累得腰酸背痛。如果那时能不劳动或轻松劳动,也能收到比大众多的报酬。那么他的职业就是吃香的职业,也是受人们敬佩的职业。

Angelacaifang

Angelacaifang

不是快递员而是邮递员。

Ivy薇

Ivy薇

吃国家粮拿工资,各级领导干部,医生,軍人,工人各类枝术人才。

长羽毛的多多

长羽毛的多多

食品,粮油,司机,五金百货是最好工作,现在不如做个事业单位看大门的!

七彩阳光多多

七彩阳光多多

六、七十年代不但有令人羡慕的工作是骄傲的资本,哪怕是开矿山,修铁路的只要是吃商品粮,都令农村人羡慕,就是长相差,年龄大,拖稍重(指家境),在农村找对象选姑娘都是调线港(方言:指百里挑一)。

现说一例,

大概70年左右,本地有一俊俏姑娘可是方圆好几里地都难找第二的,这姑娘要人品有人品,要文化也是个初中生,当年在农村搞文娱是《沙家浜》里演阿庆嫂的主角。

当时委托前来做媒的可谓踏断门槛,最后家庭会议选定两位最优秀男士,以求定夺。

第一位是军人,在部队已是连长职务,另一位是国营食品站会计,因是城里人,肯定是商品粮户口。

家庭意见是,军人虽好,农村出身,另有面临战争的危险,当时的传言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战;而这位食品站会计,全家都是商品粮户口,家境好听。且食品站在当时是收购生猪、宰杀卖肉的单位,当年吃肉要肉票,若与食品站里人攀上亲,这口福在当年不亚于公社书记,所以姑娘父亲决定将女儿许给了食品站会计。

后来,连长军人娶了一位教师的女儿,79年随军,八十年代中期转业到当地法院安排为庭长,其妻子也转为商品粮户口,政府给安排了工作。

嫁给食品站会计的姑娘大约享受了十来年的口福,可在婆家无法农转非的情况下,婆家人也瞧不起她。到八十年代,食品站渐渐被社会冷落,转包的转包,工人下岗的下岗。

看着军人一家的优越性,该女子后悔不已,从中可以看出,六七十年代的好职业是一个时期的必然性,并不是长久性。

一棵开花的树

一棵开花的树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