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是哪部?
神抖抖的小疯子
红楼梦。
ジ 回憶「帶著傷
最伟大的小说就是各自人生。
Yihua
明代有四大奇书,今天的四大名著,是将明代的四大奇书,以红楼梦换掉了金瓶梅!
如果说四大名著是中国最伟大的著作,那么相对应的,世界上最伟大著作,应该是这四部!
《源氏物语》、《唐吉诃德》、《战争与和平》、《基督山伯爵》!
人们喜欢拿源氏物语和红楼梦放在一起讨论,这种比较和讨论可以说是经久不衰!
唐吉诃德的故事是以唐吉诃德和桑丘主仆二人,为了理想(骑士精神),而出门去行侠仗义,最后得以大彻大悟!西游记是唐僧师徒四人,历尽艰难险阻,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西天取经得道成佛的故事!
战争与和平和三国演义的共同点很多,都是战争题材,场面宏大,人物众多,都是波澜壮阔的史诗级著作!
基督山伯爵和水浒传也是有许多共同点的,基督山对应梁山,宝藏对应生辰纲,都有黑牢和越狱,都有快意恩仇,内容环环紧扣,惊险刺激,读罢让人热血沸腾!
世界上最伟大的著作,应该还有《金瓶梅》和《飘》,可惜金瓶梅人们看不到完整版,能看到的基本上都是所谓的洁本,金瓶梅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那是非常之高,属于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亦方
明天是世界读书日,趁回答问题的这个机会,分享一下我认为最伟大的十部小说,作为给想读小说的朋友们的一个书单。如果你有志于小说创作,那么这十部书不能不读。
1、《红楼梦》
第一部当然是我们国家最伟大的小说《红楼梦》了。《红楼梦》的价值我从一下这几个方面来讲:
除过前面的楔子部分之外,《红楼梦》的语言是最精致的白话文。我读刘姥姥和贾母闲聊的段落,感觉就像小时候奶奶和其他老人拉家常似的,给人一种熟悉的亲切感。
当然,出于人物塑造的需要,不同的人物会有不同的说话方式,粗俗如薛蟠,只能吟出“两个蚊子哼哼哼”、“一根鸡巴往里戳”这样的淫诗。像林黛玉的清高和尖酸刻薄,薛宝钗的圆滑世故,尤三姐的刚强泼辣。都是通过她们的语言表现出来,简直出神入化。想要写小说,做好仔细研究体会。一般读者也能从中得到会心一笑的乐趣。
《红楼梦》的字词数量很大,用字大概超过12000多字。所以,如果你想增加识字量,使自己变得有文采,那么最好通读三遍。第一遍了解一下故事内容,不认识的字跳过去。比如“盥洗”,前面的“盥”字不认识,跳过去就是了,反正有一个洗字,你也知道他在干什么。读第二遍的时候,把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在书上标注出来。多第三遍,你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和收获。
这就是经典的魅力。他不但可以消闲,也是学习的好材料。比如香菱学作诗那一段,你就可以学到一些古诗词的基本知识。
至于《红楼梦》的文学价值,在文学史上的意义,那么多的红学家已经讲的够多了,我就不讲了。
2、《百年孤独》
这部小说最大的价值在于,他拓宽了小说的表达方式和叙事方式。如果你只是看网络小说和三言二柏之类的通俗小说,那么你那就不知道小说也可以这么写。
就像读古诗词,杜甫是规规矩矩的律诗教科书,但是也还有李白那样天马行空的写法。词本来只是像“花间派”那样写写艳情的,但是苏轼就可以拿他什么都写。这是才力问题,也是眼界问题。
《百年孤独》最少也是开阔眼界的名著。
关于这部小说,我在头条的文章里有介绍,可以去看看。
3、《安娜·卡列尼娜》
托尔斯泰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他的最伟大小说是《战争与和平》,但是我这里推荐《安娜·卡列尼娜》,适合年轻人读。我自己读过两遍。翻译的较好的是夏衍的译本,但是现在不好找了。草婴的译本也不错。但是开头的名句“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是夏衍翻译的,其它的译本可能觉得重复别人不好,都略有改动,就缺少意味。
这部小说对爱情、家庭、宗教和人的成长,都有非常精彩的描写,值得一读。并且这部小说是所有经典名著里最容易读的,不会有读不下去感觉。
4、《喧哗与骚动》
这是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名著,也是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对于读惯了网络小说的人来说,这部小说不是太好读。但是我建议大学生应该读一读。
这部小说是西方意识流小说中写的最流畅、故事性最强的一部。伍尔夫号称是意识流小说的创始人,除了《墙上的斑点》这个短篇小说之外,她的其他小说都比较乏味。国内写意识流小说较好的是王蒙。他的《春之声》好像选入大学课本了,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选。莫言的《红高粱》不算是意识流小说,但是莫言借鉴了意识流小说的技法,对于人的感觉的描写,特别精彩,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我猜测莫言写这篇小说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看过《百年孤独》,但是有些意象很相似。我记得《红高粱》发表的时间和《百年孤独》翻译过来的时间差不多。
5、《边城》
这是一部中篇小说,诗意的山水和纯净的人物,谱写了一曲田园牧歌,其中的爱情是悲伤的,却也是优美的。抒情诗般的语言,表现了汉语文字无限的表达能力。如果要悠闲地、舒适的读小说,我极力推荐沈从文和汪曾祺。他们的短篇小说那是及其的优雅美丽,号称“唯美派”的川端康成也可能比不上。当然。川端康成的中篇小说那是极棒的,可以和《边城》有的一比。
6、《约翰·克利斯朵夫》
这是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名作,也是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傅雷先生的译笔,把这部名著翻译的尽善尽美。岁月像一条河流,克利斯朵夫从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到少年时代的磨难,青春期的友情和爱情,对于音乐的执着的追求,中年时代的彷徨,老年时代的成名,在欲望中的迷失……每个人一生中能够遇到的问题,在这部小说中都有描写。
这部小说还是一部非常励志的小说,是以贝多芬为原型创作的。罗曼罗兰本身是音乐评论家,所以小说中对音乐的描写也非常精彩。
7、《黄金时代》
这是王小波的中篇小说合集。王小波是中国当代最有才华的小说家。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笔法表现了中国人荒诞的生存现实,比莫言的《生死疲劳》和《檀香刑》更具有批判性和穿透力。
王小波小说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显示出他的超凡的魅力。他有着卡夫卡一般的迷茫和虚幻,却直达现实生活的本质。
8、《老人与海》
这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中篇小说,描写了一位老人和大自然搏斗的故事。老人的坚强的毅力在海明威的笔下表现的惊心动魄。海明威的语言向来为人所称道,你可以看看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是如何写的引人入胜的。
这部小说也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9、《静静的顿河》
这是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史诗般的长篇小说,获得了197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部小说展现了苏联“十月革命”前后的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十月革命最后是胜利了,主人公葛里高利在战争中浴血奋战,在白军和红军之间左右摇摆,到最后,十月革命胜利了,他却变得一无所有。爱情没了,妻子死了,家也没了。
中国从辛亥革命以来,发生了那么多的大事件,整个社会翻天覆地,期间的生离死别,恩爱情仇,不知有多少,到现在也没有一部能够像《静静的顿河》那样的小说出来反映这百年期间的巨变。由此可以看到中国小说的差距在哪里。
10、呼啸山庄
这是英国小说家艾米丽·勃朗特的《长篇小说》。艾米丽的姐姐夏洛特大家应该很熟悉,就是写了《简爱》的那一位。这姊妹三个都才华出众,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呼啸山庄讲述了一个贵族家庭的养子和这家小姐的爱情故事。希刺克厉夫爱上了他家的小姐,却因为巨大的身份差距操刀了蔑视和失败,所以他便采取了一系列的报复措施,最后使这个家族几乎毁灭。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讲故事的倒叙手法,作者抒情的笔调把一个凄厉的爱情悲剧讲述的回肠荡气,非常值得一读。我读了三遍,还是喜欢看。
醉生梦死
丧钟为谁而鸣 海名威
HUSBANDBEST
我是大野泽的风,致力于原创问答,我来分享一下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俗话讲,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自然也无法评判出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或许让英国人讲,他们会认为莎士比亚最牛,而让拉丁美洲人讲,他们会认为马尔克斯最厉害,如果让美国人讲,他们会给你选出来惠特曼,海明威等作家,让日本人来选,就会选源氏物语啊,村上春树等,而让我们中国读者来选,或许就是四大名著的中某一个,或者是现代某一位作家如路遥啊,鲁迅啊等等,因为实在没有办法做价值评判,对不对?
不过呢,既然是我认为的,我就谈谈我自己的看法,我个人觉得,西方最厉害的是《圣经》,东方我最喜欢的便是《红楼梦》了,为啥要这样判断呢?圣经不是宗教作品吗?
其实如果你把圣经当做历史小说来读,会发现太多有趣的东西,能够发现很多现代西方历史中很多文化渊源所在,如果一部书能够反映一个地区或者一个民族的文化渊源,无疑这部作品是伟大的。
《红楼梦》也是如此,到现在看了不下十遍,每一次看都会有收获,有的作者说红楼梦是一部社会史大书,让你看到当时的社会发展的现场,而这也只是红楼梦的一个侧面,它里面阐述的人情世故,都是我们值得深入思考的,所以在我心目中,第一的位子,我给《红楼梦》。
yang宝宝
红楼梦是中国最伟大的小说
《红楼梦》开篇从“列位看官”,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这一大篇文字可以看做小说的楔子。
楔子即“引子”,元杂剧中常用,用以说明情节,小说中把它利用起来,也是用来点明正文的来龙去脉,比如《水浒传》的开篇“洪太尉误走妖魔”就可以看做通篇的楔子。
在这一篇楔子当中曹雪芹介绍了小说的创作缘起,修改过程,最值得注意的是石头与那空空道人关于《红楼梦》的一段对话。
由这一段对话当中,我们可以看出曹雪芹对小说这一文学体裁的深思熟虑。
首先这部小说没有朝代纪年,这一点就发人深思。曹雪芹在这里是故意点出“不过只取其事体情理罢了”,明确指出朝代纪年对于小说不很重要。我们中国素来文、史、哲不分家,历史著作中早就有文学成分,《左传》对话大半出于想象,极似后世之院本小说,《史记》“鸿门宴”之情节是否出乎虚构,也极为可疑。
与此相联系,小说出现以后,也没有它的独立地位,被称为“稗史”、“野史”,作为史书的附庸存在。称赞一部小说写得好,大抵要说它写得像史书才显体面,什么“春秋笔法”、什么“盲左腐迁之才”等等。
人们在阅读小说过程中往往忽视它所独具的审美特性,爱从小说中去寻找它的原型原事,这一种观念直到今天也是根深蒂固,人们仍然爱从小说、影视作品中去对号入座,甚至闹到打官司。曹雪芹在小说一开头就故意避免这种传统现象,揭出小说与史书截然不同的品性,即它不是记“史”的,而是记“事体”、记“情理”的。
可惜的是后人一直不理解雪芹先生这一片苦心,在解读《红楼梦》的时候,大大违背了雪芹的原意,以蔡元培先生为代表的“旧红学”,认为《红楼梦》意在吊明之亡,揭清之失,把书中人物逐一与康、乾两朝的廷臣对号。
由胡适开山的“新红学”所运用的手段其实和旧红学一样,都是用考证的方法研究这部小说,不过“旧红学”说曹雪芹写的是别人家的事,“新红学”说曹雪芹是写自己家的事。追寻曹家事迹以研究这部小说的创作动机、创作背景、创作历程,这天经地义,无可厚非。可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超过了这个度事物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如果也如“旧红学”那样,把小说中的人物与曹家的人物逐一对号,恐亦是徒劳无功之举。
第二点,这部小说既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也不“伤时骂世”,“毫不干涉时事”,“大旨谈情”。这一点极其重要,说明这部书不是一部谈政治的书,是一部谈情的书。
中国主流文化是一种权力崇拜的文化,人们对于政治的热情异乎寻常,一部书一件事只有与政治相联系,才具有“高度”、“深度”,才可称“重要”。因之许多人对于曹雪芹这段话表示不相信的态度,认为他这是“画家烟云模糊之法”,是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式的自供,他说不谈政治,实际上就是要谈政治。于是许多人孜孜以求地寻找《红楼梦》背后的“真故事”,什么是他们认为的“真故事”?政治的故事也。
于是乎奇谈怪论纷纷而起,搞得云苫雾罩。我完全相信曹雪芹在这里说的是真话,他是在努力把小说这一种文学体裁独立出来。小说所关心的应该是人的情感、生活态度、人生际遇这些基本的方面,而不能把它作为“讪谤君相,贬人妻女的”某种泄愤工具来对待。
所以我们读《红楼梦》的时候,当我们说到它的反抗性,说到它对于封建礼教的批判,切不可盲目“拔高”,把它当做一部“政治革命小说”来看。它没有用一种新的政治理念去批判旧的政治理念,没有意欲以新的政治形态去取代旧的政治形态。他不过写了一种新的人生态度与旧的人生态度的对立,充其量是想以这种新的人生态度去取代、改造旧的人生态度而已,它拈出一个“情”字,用意全在于此。这是一种很纯粹的文学的关注,是文学锲入生活的最好的切入点,是别的学科无法代替的东西,这才是文学的本质特征。
第三点,他反对那种“淫秽污臭”的“风月笔墨”。国人对于小说素来有两种态度,一种较比正大,把小说作为通俗史书来读。另一种很卑微,把小说做为纯粹的消遣,作为追求感官刺激的工具来读。
两种态度截然相反,但是都没有把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来看待,都没有注意欣赏小说独具的审美特色,因而没有抓住小说的本质特征。正是由于这两种态度,造成中国小说在曹雪芹之前一直不能在正统主流文学中确立自己的独立位置,无法与诗词歌赋平起平坐,虽然有金圣叹等人的大力揄扬,也难以扭转这种大的局面。
曹雪芹在这篇楔子中首先指出小说所重在人,不在“史”,接着就为人的描写划出了底线,指出小说所关注的在于人的情感世界,不是人的感官世界,所重在“情”,不在“欲”。用意在于提高小说的文化品位,强调它独特的审美功能,进而确立小说在中华文学中的独立地位。
第四点,曹雪芹反对那种“千部共出一套”的程式化写作方法,主张人物、情节的独特性,新颖性。由这一段话我们可知道,情节的套路化,人物的脸谱化,语言的程式化,这些在我们当今的文学、影视创作中仍然严重存在的问题,原来是古已有之,而雪芹先生早在二百多年前就已明确地加以反对。
雪芹先生明确提出对治这种现象的方法,他说“至若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则又追踪摄迹,不敢稍加穿凿”。“离合悲欢”是情感的真实,“兴衰际遇”是生活的真实。小说创作只有具备这两个真实,才能写出上乘之作。
第五点,雪芹先生坚持文学的独特功能,他明确指出“世上之人喜看理治之书者甚少,爱适趣闲文者甚多”,小说的独特功能就是在这个方面做文章。雪芹先生强调小说的娱乐功能,但不反对小说的教化功能,只是主张这种教化功能必须以小说独特的质素来进行,他要在娱乐与教化之间确立小说的独特位置。小说是供人解闷的,要写得新奇好看;小说是语言艺术,因而语言表达必须讲究;小说功能有娱乐与教化两个方面,故此既不能板着面孔讲大道理,也不能迎合低下心理一味淫滥,要让人们在愉快的阅读中“换新眼目”。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浸润式的独特方式,它主要作用于人的性情、心灵这些方面。这也应该是一切文学艺术作品所共有的独特方式。
《红楼梦》理直气壮地在中华文学的神圣殿堂中登堂入室,直至高踞宝座,雄视千古。
嫫姳偲念
文武第一,所以没有最只有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