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作有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赤地之恋》、《小团圆》,中短篇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散文小说合集《张看》。张爱玲的小说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时代错综、华洋混杂、畸形存在的沪港洋场世界.古典味与现代味的统一是其突出特色.空间上、时间上的古典氛围、类乎传统说书人的叙事方式、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共同构成了古典味的审美倾向.畸形的社会背景产生的畸形人物和使人走向堕落的人性弱点,则是她对人性的现代感悟.
张爱玲小说茉莉相片
cinor
张爱玲的代表作品有《倾城之恋》《金锁记》红攻瑰与白玫瑰《半生缘》沉香屑.第一炉香等。
说张爱玲的小说特点,要先说一说她的出生背景,她的身世本身就苍凉而精彩。
张爱玲是清末洋务派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但是到她父母这一代,家道已完全败落。
父亲属于典型的富二代,而且是靠家族遗风度日的那种,父亲风雅能文,张爱玲从小就会背唐诗,启蒙就是古典文学,文学嗜好也是从这里开启的吧。
母亲是一个时髦的新女性,张爱玲受母亲向往西方文化的影响,生活情趣及艺术品味都是西洋化的。
从小就接受着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教育,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张爱玲形成了一种中西合璧的人格品性和怪异自立的人生态度。她曾说:我是一个古怪的女孩,从小被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
小说的主要特点:
1、苍凉的氛围、悲凉的心境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中总是带有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特有的苍凉感,女性的生存深受封建文化的影响, 衰落中的文化、乱世中的文明,旧式家庭在现代都市的衰朽,普通老百姓,尤其是上海市民,尤其是上海的女市民,深受封建意识的影响,又想要摆脱命运的束缚而苦苦挣扎,悲凉而又决绝。
2、浓郁的市井、华丽的梦想
张爱玲擅长描写世俗的生活细节,刻画地地道道的小市民,就象她从不避讳自己身上的小市民气息一样,在这繁杂的世界里,只求安生立命。
但是在张爱玲的内心深处,还是对华丽丽的人生舞台心存梦想,渴望站在追光灯下,万人仰望。
3、独特的语言、入神的刻画
受中西文化影响,从小受唐诗宋词的熏陶,文字或古典借用、或西方文化引入,在新旧现代小说之间游刃有余,新旧文字完美交融,个人色彩鲜明,形成了张爱玲独特的写作风格。
她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倒叙的方法来叙述故事,巧妙运用比喻和对比,再烂再糟心的事物,到了张爱玲的笔下都可以有生动形象的比喻,都可以表达她的爱恨情仇,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具有独特的美感。
张爱玲的小说大都取材于沦陷前后的香港和上海,内容多是男女之间的恋爱婚姻关系,那个没落年代小人物的生活俗事。正是这些看起来很世俗的事情,在张爱玲的笔下,其内里的苍凉力透纸背。正是她文字所表达的力量,让我们读懂作品背后的苍凉惨淡。
她的作品总是让人无穷回味和反复思考。
原贴:张爱玲小说写作特色
倩女幽会
她的文总是带有种颓废而华丽的感觉,典型的旧式贵族生活下成长的新式女性,聪明先锋,但是在豪门大族生存带来的不仅是荣华富贵,还有一颗敏感的内心,由此她的文字怎么样都埋藏着一种消极的情绪。
原贴:张爱玲的小说特点是什么?
ziyunannan
这个问题好大啊……
我个人读张的文章感觉她的散文和小说是很不一样的。
张的小说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美,很幽深曲折,是传承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美,而又有一种弥漫朦胧。
张的散文则是灵动的,锐气逼人,锋芒毕露,才情交融那是一种更本色的血性。
原贴: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
amadeus
张爱玲小说的魅力首先来自于传奇的故事以及弥漫其中的梦魇般的氛围。她的小说似梦呓,诱你走入一个传奇而虚幻的小说世界。“说不尽的沧凉故事”便成为张爱玲作品的独特题材。在张爱玲小说中我们能感受到的不仅仅使梦魇般的氛围,梦魇般的故事,梦魇般的文化,还有梦魇般的人性,她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去展示人性的深刻变幻,这是张爱玲小说值得推敲的成功经验。
一、在主题思想上,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这与她的身世密不可分的,张爱玲出生于上海一个封建化和西洋化畸形交织的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文化氛围使张爱玲过早的成熟,并形成了她怪异顽强的性格和自立于世的人生态度。这对其创作心态的形成产生了直接影响。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二、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可以说男女之情是贯穿她全部创作的一条线索。张爱玲认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为生命过程的重大现象,负载着深刻的人性内容,揭示着人生的真谛。她的小说着力表现男女之间的感应、磨檫、摸索、闪避,如此种种,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另一方面,她不象一般的新文学作家要么把恋爱提升到浪漫理想的境界中来肯定,要么试图在社会意义上寻求合理性进而将所有的冲突归结到外界因素上去,她所着力表现的不是恋爱者超凡脱俗的一面,而恰恰是他们凡俗的一面。在她看来,惟有入世的,才是更真实的。她试图于男女之间的传奇故事中寻找普通的人性,于男女之情中倾听“通常的人生的回音”。因此,她的言情并不局限于单纯的言男女之情,而是将之升华到言“世态人情”和“风俗人情”。她对世情的把握极为准确,“冷暖世情,比比入画”,“世态人情隐约其间”。[6]《金锁记》中季泽与七巧之间的感情纠葛,虽然暧昧而畸形,猜疑中透着人性的冷酷,但七巧毕竟也是一个渴望得到爱的光辉,当季泽站在她面前,小声叫道:“二嫂!……七巧”接着诉说了(终于!)隐藏十年的爱以后,七巧低着头,沐浴在光辉里,细细的喜悦……这些年了,她跟他迷藏似的,只是近不得身,原来,还有今天!“她要在楼上的窗户里再看他一眼。无论如何,她从前爱过他。她的爱给了她无穷的痛苦。单只这一点,就使她值得留恋。
三、张爱玲对人物塑造以及人物之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也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
人心的真相,最好放在社会风俗的框子里来描写;因为人表示情感的方式,总是受社会习俗的决定的——这一点,凡是大小说家都肯定,张爱玲也肯定。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得出来的。可是给她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旧小说。她对于中国的人情风俗,观察如此深刻,若不熟读中国旧小说,绝对办不到。她文章里就有不少旧小说的痕迹,例如她喜欢用“道”字代替“说”字。她受旧小说之益最深之处是她对白的圆熟和中国人脾气的给她摸透。
四、张爱玲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张爱玲叙述故事喜欢使用倒叙的手法。
原贴: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
恨铁
张爱玲在上海出生长大,又去香港读过书,她早期的作品写的也是这两个城市的生活。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真正有现代大都市气息的城市,几乎只有上海和香港。北京虽然大,但是现代都市的生活气息不够浓。苏杭、广州虽然生活气息浓,但是城市不够大,时代气息不够浓。
当90年代中国开始城市化和现代化,大都市里的现代生活、人际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怎么处理感情上的问题,大家其实不是很清楚,于是,张爱玲的书就重新成了都市生活教科书。
我们先来看看张爱玲在她的代表作《倾城之恋》中所描绘的几段生活场景,这本书写的是1940年代初期发生在上海和香港的故事。对于很多文学爱好者来说,最关注的当然是女主角白流苏和男主角范柳原的爱情纠葛。但我80年代上大学读这部书,最惊讶的其实是那些城市生活描写。
比如,张爱玲在开篇着这么写的:
上海为了“节省天光”,将所有的时钟都拨快了一小时,有人说:“我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这讲的是夏时制这件事情。夏时制跟根据季节,对标准时进行调节,这本身就是一种现代社会的产物。其实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末,也实施过几年的夏时制。我在大学时读到这一段,既感到惊讶,又觉得特别亲切,因为当时我们四月份也要把表拨快一个小时。
接下来,书中讲白四爷“在万盏灯的夜晚”,咿咿呀呀地拉着胡琴。中国过去江南小镇上拉胡琴的不少,但是却没有在“在万盏灯的夜晚”拉。瞎子阿炳只能在月色下拉,因为中国过去根本没有路灯,而且到了晚上街上就没人了。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以后,我见过的北京夏日夜晚,也是万盏灯火,而且年轻人有了闲暇享受生活。那时,虽然没有人拉胡琴,却有很多人弹吉他唱歌,也就是说,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而言,所体会到的城市化初期的生活氛围,反而是跟张爱玲描写的几十年前的上海非常像。
当中国的城市居民再有点钱,开始出去旅行了,我发现,也能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找到近似的情境。
在《倾城之恋》的第四章里,是这样描写徐先生徐太太一家和女主角白流苏到香港后住酒店的情景。
首先,他们在下了船之后,“上了岸,叫了两部汽车到浅水湾饭店”。到了饭店之后,“他们下了车,走上极宽的石级,到了花木萧疏的高台上,方见在高的地方有两幢黄色房子。徐先生早定下了房间,仆欧们(也就是仆人)领着他们沿着碎石小径走去,进了昏黄的饭厅,经过昏黄的穿堂,往二层楼上走”,这才到了他们预订的房间。然后“仆欧拿钥匙开了门”,帮他们放下行李。
你看,这是不是和今天大家到一个地方出差或者度假住酒店的情形很相似呢?
再接下来,徐太太开着门放白流苏和她的男朋友范柳原进房间请他们吃茶,说“在我们这边吃茶罢,我们有个起坐间。”然后“揿铃叫了几客茶点”。这和我们今天几个朋友出门旅行也差不多,到了酒店,会聚到一个相对大的客房里喝茶聊天。
然后,徐先生从卧室里走了出来道:“我打了个电话给老朱,他闹着要接风,请我们大伙儿上香港饭店。就是今天。”这种接风的场景你也觉得很熟悉吧?
但是,这样的生活,在中国90年代之前,很长时间都难得一见。八九十年代的普通人如果不读张爱玲的小说,其实很难想象出来。不要说巴金、丁玲这批老作家很少写这样的生活,就是90年代年轻的小说家们,也大都不涉及这样的题材。
张爱玲是中国三四十年代大都市的中上层,她的生活后来在全中国普及化了,所以后来的读者,能从她50年前的小说里读到亲近感。
不过,在我看来,张爱玲小说更大的价值,还不只是描述大都市的生活方式,而是非常细腻地写出了,城市社会环境中,男人和女人会怎么相处,人的婚恋观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我还是以《倾城之恋》来说明。
在这部中篇小说中,女主角白流苏是一位漂亮的大家小姐,书中花了不少笔墨描写她的美丽和风韵。她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备受亲戚们的嘲讽,因此看透了世态炎凉。好不容易遇上了有钱未婚的男主角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专门到香港去博取爱情和婚姻。
范柳原则是一位情场高手,原本就有点逢场作戏的意味。两个人从一开始交往,就各自揣着自己的小九九,不肯拿出真心。张爱玲对白流苏的心态写得特别好,把城市女人的那些小心思全写出来了。
两个人斗到后来,范柳原也乏了,准备出国了,白流苏也准备放弃了。但就在这时,老天爷成全了他们。日军在袭击珍珠港的第二天,开始轰炸香港。白流苏开始为范柳原担心,担心他的船被炸沉。而第二天一大早,白流苏听到门铃声,站在门口的居然是范柳原,原来他并没有走,回来保护白流苏。两个人紧紧地搂在了一起。
张爱玲说,“香港的陷落成全了他们”“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这也就是小说名称的来历。
在这部小说,以及张爱玲几乎所有的小说中,描写的都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人,当然那些人放在当时都是中上层的人。这些人不会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不会有什么充满悬念的离奇经历,他们甚至可以讲是一些俗人。但是,一对俗人也可以有惊世骇俗的爱情。他们原本出于防范心态,都不愿拿出真情,但是日本人的炸弹炸掉了两个人用来防范对方的墙,两个人的真心都让对方看到了。
张爱玲自己在小说的结尾讲“他(指范柳原)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指白流苏)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这是城市人的“患难见真情”,有算计,也有真心。
对城市里恋爱中男女的人性特点细致入微的描写,是张爱玲小说的一大亮点。很多人喜欢读张爱玲也是这个原因。她道出了很多男女关系中普遍存在,但未必人人好意思说出来的心思。
也许你听过她的红玫瑰和白玫瑰的理论,即男人娶了美艳活泼的红玫瑰,就会想要温柔理性的白玫瑰,反过来也是如此。这种心态很多人都会有。
而在《倾城之恋》中,作者也有一段关于好女人和坏女人的理论,意思是说,男人就希望对方既是坏女人,也是好女人。在家里关起门来,是风骚的坏女人,在外人面前,是一本正经的好女人。这也是今天的城市生活中,很多人有但不愿意承认的心态。
根据我的观察,这种想法不仅男人有,女人也有。公平地讲,在我的阅读范围里,中国其他作家,还真没有超过张爱玲的。因此,我觉得无论男女,想要了解恋爱中对方的心理,也不妨读读她的书。
说完了张爱玲笔下的现代城市和爱情,最后我要说几句跟写作有关的题外话。
讲到张爱玲,很多人都知道她“出名要趁早”那句话。这句话成为了今天很多人想轻轻松松一夜出名的理由。事实上,张爱玲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
张爱玲家虽然祖上是一个大家族,祖父张佩纶是李鸿章的女婿,但因为父母离婚,张爱玲跟着父亲和后母生活,童年并非无忧无虑。在这样的环境下,张爱玲发奋读书写作,12岁的时候在校刊上写文章,中学还没有毕业,已经开始写稿挣钱了。这让她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父亲对她的态度也改变了。因此,后来张爱玲在书摊上看到自己的书感慨,“出名要趁早啊”。
很多人只记得了这句话,却不知道张爱玲从小就在读书上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她11岁读了《红楼梦》以及大量的古典名著,因此还是中学生的时候,文学素养就极高。这有点像今天一些十几岁就大学毕业的天才,大家不能光看到结果,还需要明白他们十几岁的时候,学问早就不在成年人之下了。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Megan131
1、张爱玲作品:半生缘(十八春)
《十八春》写了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个悲惨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顾曼桢家境贫寒,自幼丧父,老小七人全靠姐姐曼璐做舞女养活。曼桢毕业后在一家公司工作,与来自南京的许世钧相爱,世钧深深同情曼桢的处境,决定与之结婚。曼璐终于也嫁人了,姐夫祝鸿才是个暴发户,当得知曼璐不能生育,便日生厌弃之心,曼璐为了栓住祝生出一条残计……十八年在天才作家张爱玲的笔下一晃就过去了,曼桢和世钧又在上海相遇,而岁月变迁绿树早已成荫......
2、张爱玲作品:怨女
张爱玲这部作品被誉为“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麻油西施”银娣嫁了个软骨病的富家子,忍受着妯娌的冷嘲热讽,哥嫂的阿谀奉承,等到丈夫死了儿子大了,她终于拿起“主宰”这把剑,却日复一日地麻木和肆意着。女主人公的变态心理,被张爱玲描绘得入木三分,苍凉无比。
3、张爱玲:倾城之恋(1943年作品)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的成名作与代表作。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实庸俗的男女,在战争的兵荒马乱之中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于“一刹那”体会到了“一对平凡的夫妻”之间的“一点真心”……本书还收录了张爱玲1943年创作的中短篇小说。
4、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作品)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因为《红玫瑰与白玫瑰》这句话成了脍炙人口的名言……本书收录了张爱玲1944年的中短篇小说作品。
5、张爱玲:留情(1945年以后作品摘选)
本书收录了张爱玲1945年以后创作的中短篇小说。
6、张爱玲作品:红楼梦魇(文学评论)
张爱玲形容自己考据《红楼梦》“是一种疯狂的情形,故得句“十年一觉迷考据,赢得红楼梦魇名”。
7、张爱玲:情场如战场(剧作)
本书收录了张爱玲剧作情场如战场、小儿女、魂归离恨天等三种及小说增补。
文学史上的异数:旷世才女张爱玲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我是这样。读别的书你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你才是快乐的。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的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你,让你自己感觉到!她告诉你,但是她不炫耀! 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父母离婚,父亲一度又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最后只得远走它乡!
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现代女作家有以机智聪慧见长者,有以抒发情感著称者,但是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有保持超脱的,张爱玲之外再无第二人。张爱玲既写纯文艺作品,也写言情小说,《金锁记》《秧歌》等令行家击节称赏,《十八春》则能让读者大众如醉如痴,这样身跨两界,亦雅亦俗的作家,一时无二;她受的是西洋学堂的教育,但她却钟情于中国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少而又少。
关于张爱玲的三轮热潮: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港台文化初入内地,张爱玲是和沈从文一起被发现的“出土文物”。
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去世,文坛开始回顾和讨论她的作品和人生,张的书热卖。
21世纪初,张爱玲以小资鼻祖的身份再次成为热门词汇。
原贴:张爱玲都有什么小说?
唐僧骑马冬冬冬
张爱玲的散文文体特色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独语式的个体语境、孤独感和苍凉感的浓郁渗透、走向世俗的现世精神、独具特色的表现方式,既构成了当时文坛上不同于主流语境的另一种风格,也构成了其散文文体的鲜明特色.思想境界 :在散文中,张爱玲对于千家万户仔细过生活的现时细节,以及人情世故,怀着一股热烈真切的喜爱。正如毛姆曾经从惠特曼的诗里,得到过一份启悟:“诗不一定要从月光、废墟、以及患相思病的少女的悲吟才能找得到。诗一样存在于街头巷尾,火车站、汽车,也存在于工匠的劳动,农妇们单调无趣的工作里,存在于工作以及休闲的任何时刻。一言蔽之,整个生活,以及所有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找到诗。”[6]诗如此,散文也如此,而张爱玲的散文尤为如此。她总是在世俗生活中寻找快乐,整个人都是世俗化的小市民。写作风格:从张爱玲散文中对审美对象的选择处理上看,注重细节场景的现实感,精确化,可信感。现实,是指细节场景本身为生活实存,而不是幻觉中的。明显经过想象加工的那种存在。精确化与可信性,实说再现乐生活原生态的表征,是一种具有较强仿实的,而不是夸张变形的存在。由此给人以实实在在的客观真实感。张爱玲写公寓生活文字,来得逼真细腻,活脱脱一幅旧都市生活景观,同时也让人感到,她的精神倾向,以及对世俗生活的感情;对被窝服饰的解说,电影戏剧美术的评论,读书心得创作自白;到亲朋好友话语记录,贯穿张爱玲散文的,始终是她对日常生活的关注,对历史的独特看法和对人生独特的感悟。张爱玲始终坚持用写实风格来处理题材,而意义相对深埋其中。总结散文中日常生活的叙事,非虚构性的内心真实独白,以及独特的观照乱世的心理方式,最直接切入和反映张爱玲的人生观;同时,小说的以虚构艺术手法,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更加深刻揭示社会意义,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张爱玲无论小说或散文都体现了对苍凉时世的感情,一种忧伤的苍凉荒漠情绪。“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眼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种惘惘的威胁。”
原贴:张爱玲小说写作特色
猫猫芳
任何小说都无法脱离小说家本身,或者说,都有小说家本人的投影。
张爱玲的名句是:生活是一袭华美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虱子。
由此可见,张爱玲的小说特点至少表现两个特点:
第一,华美的袍子,强烈的视觉享受。
第二,爬满了虱子,痛点与颓废与深刻的苍凉感。
具体如下:
张爱玲的小说,表现出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
她通过对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的描写,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享受,同时又带来了出人意料的“痛感”。
她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人物的一举一动,甚至当时的场景,都表现了心理的变化,可谓透彻准确。同时张爱玲对人性和生命也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态度——她用站在高处的视野,鸟瞰人间的争风吃醋,用敏锐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都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她以一种超然甚至冷酷的笔触,表现了决绝的生活态度和苍凉的视野,带我们走进苍凉惨淡的小说世界。她的文字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
原贴:张爱玲的小说特点是什么?
taco小小彤
说到“民国范儿”,首先会想到张爱玲。张爱玲不仅雅俗共享,而且成了“民国范儿”的一个重要指标和参数。国粉们不单迷恋张爱玲的创作,而且说起张爱玲的贵族血统来更是津津乐道。甚至由于张爱玲的走红,连轻薄之徒、汉奸小文人胡兰成也搭着张爱玲的顺风车,成了“民国范儿”的后起之秀。
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大陆出版的张爱玲作品几乎只有一本薄薄的《传奇》。当时,沦陷区文学还是未垦的荒地,因此,我的一位师妹进入了沦陷区文学研究这块未辟的荒地。有关张爱玲的评论,例如胡兰成对她的评论,当时几乎只有在已经发黄的旧期刊上才能读到。我们几位研究生几乎天天在北大西门档案馆读旧期刊,读到精彩的关于张爱玲的评论,经常是奇文共欣赏。有一次,读到了潘柳黛的张爱玲评论,真是妙语天成。潘柳黛的创作几乎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但她的张爱玲评论却称得上画龙点睛。因为胡兰成在张爱玲的评论中将自己的姨太太肉麻地吹捧为自恋的公主,“和她相处,总觉得她是贵族”,“这决不是因为她有着传统的贵族的血液,却是她的放恣的才华与爱悦自己,作成她的这种贵族气氛的。” 所以,潘柳黛用数学式的精确的科学方法分析张爱玲的贵族血液:就好比太平洋里淹死了一只鸡,上海人喝了一口黄浦江里的水,便说是喝了鸡汤。潘柳黛的评论尽管刻薄,却一针见血,因此张爱玲一直耿耿于怀。实际上,潘柳黛的这一评论几乎可以用在所有“民国范儿”身上。我的这位师妹研究了几年沦陷区文学以后,终于自己也“沦陷”了,对沦陷区文学由发掘变成了作呕。
张爱玲有“姨太太文学”之称。姨太太是现代作家张爱玲独特的身份及其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视点。不仅张爱玲的创作有“姨太太文学”的特点,而且作为“海派传人”和“张派传人”的王安忆与苏童的《长恨歌》、《妻妾成群》也都不自觉地承续了这一“姨太太文学”的传统。张爱玲渊源于《红楼梦》,然而,《红楼梦》中的姨太太赵姨娘却是曹雪芹最厌憎、鄙视的人物,因此,曹雪芹与张爱玲云泥自别。《红楼梦》是传奇的传奇,顶峰的顶峰,而张爱玲的创作最根本的特点却是“反传奇”。这既是她卓异的地方,也是其局限所在。张爱玲表现的是被扭曲了的人性。她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变态的。曹雪芹不仅真实地描绘了贾府那个血泪的、黑暗的、腐朽的、扭曲的世界,而且还创造了一个理想的世界——大观园。如果借用一下余英时“《红楼梦》的两个世界”之说,张爱玲仅仅剩下《红楼梦》中贾府那个现实的、晦暗的、肮脏的世界,《红楼梦》里大观园那个理想、纯粹、美好的世界却是缺位的,因此,丧失了《红楼梦》两个世界所构成的巨大的想象空间和艺术张力。换句话说,张爱玲根本没有为《红楼梦》这部中国最伟大的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及其“理想的人性”留下任何空间和位置。那些嗜痂成癖的“民国范儿”心中缺乏高贵、光明与美好,习惯于用一种赵姨娘式的卑俗、阴暗、怨毒的心理来看世界、人物与历史。于是,他们就像张爱玲的代表作《金锁记》里的主人公曹七巧——那个最具张爱玲气质的人物——的女儿长安一样,“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王洪淘3435
在艺术上她把传统与现代、通俗与经典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将小说推向大俗大雅的境界,取得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就小说而言,她的作品既有“古典小说的根底”,又有“市井小说的色彩”。
原贴: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
阿呆snow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感觉。张爱玲文笔冷静,小说常用第三人称即“他”来描写,以一种全知的视角来叙述,小说中虽然没有掺杂太多作者个人的情感,但是感情基调悲凉。如《倾城之恋》中的开头写道“胡琴咿咿呀呀拉着,在万盏灯的夜晚,拉过来又拉过去,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不问也罢!”结尾虽然白流苏如愿以偿嫁给了范柳原,但是作者却冷眼说道“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了。”“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个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以及呼应开头的胡琴声又响起。战争的混乱使白流苏认识到人的生命在大动荡中微不足道,所有关于爱情的实验到头来都经不过乱世的冲击,白流苏范柳原不过的婚姻,不过是两个战乱中的人对未来的迷茫对生命难以把握的结局。这一切实际上都反应了一种个人情绪:大限来临的惶恐和个人的迷失。 再如《金锁记》中一开头从月亮写起,“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比眼前的月亮大、白、圆;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来看,再好的月亮也不免带着凄凉。”小说中的曹七巧用“三十年来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然而'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人还没完——完不了。”
喜用比喻反讽等手法
张爱玲小说的语言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大量的运用比喻,对照、反讽、色彩描写等手。
如在沉香屑—第一炉香里她曾写到“薇龙那天穿着一件磁青薄绸旗袍,给他那双绿眼睛一看,她觉得她的手臂像热腾腾的牛奶似的,从青色的壶里倒了出来,管也管不住,整个的自己全泼出来了”。这是一段以热牛奶比喻女人臂膊之洁白美丽的绝妙描写。这样的描写既通过读者的视觉来让人感受到乔琪的色迷心窍、蠢蠢欲动的形象,又表现了薇龙的竭力自持却又虚荣不能自拔的心态。
在《金锁记》里,她写道:“她到了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样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肩上,清甜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缝里去了,哪儿都钻到了,飘飘拍着翅子。”这是人物处于阴沉压抑的环境中,爱情终归破灭的情境。没有大段的铺张描写和渲染,文字精练动人,却将那种伤感表现的非常深入,自然灵动。
如《金锁记》中借七巧的媳妇芝寿眼睛有段描写:“窗外还是那使人汗毛凛凛的反常的明月——漆黑的天上一个灼灼的小而白的太阳。屋里看得分明那玫瑰紫绣花椅披桌布,大红平金五凤齐飞的围屏,水红软缎对联,绣着盘花篆字。梳妆台上红绿丝网络着银粉缸,银漱盂,银花瓶,里面满满盛着喜果。帐檐上垂下五彩攒金绕绒花球,花盆,如意,粽子,下面滴溜溜坠着指头大的玻璃珠和尺来长的桃红穗子。偌大一间房里充塞着箱笼、被褥、铺陈,不见得她就找不出一条汗巾子来上吊,她又倒到床上去。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张爱玲喜欢用紫色、金色等浓艳色彩的字眼,而本来代表着高贵富丽的紫色、金色在她的叙述中从来给人的都是一种绝望的凄怆,在艳丽的字眼背后掩盖的是满眼满心的荒凉。这段文字中的玫瑰紫、大红平金、水红、红绿丝、银粉、桃红等等一系列标志着喜庆的富丽的色彩和青、绿、紫等冷去的尸身的颜色相对照,一暖一冷,一艳一晦,一喜一悲,这种鲜明而又参差的色彩对照给人强烈的感官刺激,使人视觉上受到猛烈的冲击,烘托出一种晦暗阴森的气氛,给人以无边的联想,让人感到再美的色彩都只是一种凄凉和了无生气,让人觉得喘不过气的压抑和恐惧。这段色彩分明,描写细微的文字写出了芝寿无边的绝望,使读者对芝寿的悲惨处境给予深深的同情。同时通过芝寿的绝望、悲惨也从侧面进一步的达到塑造主人公曹七巧病态人生、变态心理的目的。
作品主题多描写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张爱玲自称:“我甚至只是写男女之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在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素朴也更放肆的。”
不管是张爱玲的小说还是散文都是描述那个时代的人们和生活,如《倾城之恋》描写了白流苏在离婚后,因为受不了家里人的不停给她闲气受想通过嫁给范柳原改变现状,最终如愿以偿的故事。《红玫瑰与白玫瑰》通过讲述振保的情史来展示两性之间对恋爱和婚姻的差别。《色戒》是关于王佳芝通过美人意图计杀害汉奸易先生,最后却发现自己爱上了易先生,而放走了他自己却惨遭杀害。
张爱玲的散文虽然不如小说成就高,但是其中的名篇中国的日夜通过一个妓女的视角描写周遭的一切。其它作品如谈音乐、谈舞蹈、《自己的文章》描写的是关于某种事情的看法,但是张爱玲的散文很“散”即使看是议论文的文章,如上面所说的几篇,也没有一个固定的主题和中心,让人感觉全是作者信手拈来。
原贴: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
tao0z
张爱玲的小说,表现出在那个衰颓的时代,所独有的悲凉和深刻的苍凉感。她通过对一系列女性的生存悲剧的描写,给予读者强烈的视觉享受,同时又带来了出人意料的“痛感”。她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成功,人物的一举一动,甚至当时的场景,都表现了心理的变化,可谓透彻准确。同时张爱玲对人性和生命也有自己的见解,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态度——她用站在高处的视野,鸟瞰人间的争风吃醋,用敏锐又冷酷的笔触描写生活的真实,她笔下的不少人物,都陷在生活的泥潭里不能自拔。她以一种超然甚至冷酷的笔触,表现了决绝的生活态度和苍凉的视野,带我们走进苍凉惨淡的小说世界。她的文字可感可触,彻底而坚决。
原贴:张爱玲小说写作特色
kite
张爱玲中篇小说集
沉香屑
第一炉香
张爱玲中篇小说集
倾城之恋
张爱玲中篇小说集
多少恨
张爱玲中篇小说集
金锁记
张爱玲中篇小说集
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爱玲中篇小说集
小艾(1)
张爱玲中篇小说集
小艾(2)
张爱玲中篇小说集
连环套
张爱玲中篇小说集
创世纪
张爱玲中篇小说集
浮花浪蕊
张爱玲中篇小说集
同学少年都不贱
原贴:张爱玲中篇小说有哪些?
蹦达小青年
1.怨女 [张爱玲] 2.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爱玲] 3.倾城之恋 [张爱玲]
4.等 [张爱玲] 5.茉莉香片 [张爱玲] 6.秧歌 [张爱玲]
7.赤地之恋 [张爱玲] 8.谈女人 [张爱玲] 9.年青的时候 [张爱玲]
10.心经 [张爱玲] 11.花凋 [张爱玲] 12.多少恨 [张爱玲]
13.创世纪 [张爱玲] 14.色.戒 [张爱玲] 15.鸿鸾禧 [张爱玲]
16.连环套 [张爱玲] 17.封锁 [张爱玲] 18.五四遗事 [张爱玲]
19.都市的人生 [张爱玲] 20.留情 [张爱玲] 21.金锁记 [张爱玲]
22.红楼梦魇 [张爱玲] 23.十八春 [张爱玲] 24.琉璃瓦 [张爱玲]
25.霸王别姬 [张爱玲] 26.相见欢 [张爱玲] 27.小艾 [张爱玲]
28.爱 [张爱玲] 29.殷宝滟送花楼会——列女传之一 [张爱玲] 30.夜营的喇叭 [张爱玲]
31.天才梦 [张爱玲] 32.更衣记 [张爱玲] 33.童言无忌 [张爱玲]
34.到底是上海人 [张爱玲] 35.道路以目 [张爱玲] 36.洋人看京戏及其他 [张爱玲]
37.公寓生活记趣 [张爱玲] 38.桂花蒸 阿小悲秋 [张爱玲] 39.论写作 [张爱玲]
40.不幸的她 [张爱玲] 41.沉香屑 第一炉香 [张爱玲] 42.沉香屑 第二炉香 [张爱玲]
43.殷宝滟送花楼会 [张爱玲] 44.对照记 [张爱玲] 45.续集 [张爱玲]
46.流言 [张爱玲] 47.回顾展: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之二 [张爱玲] 48.回顾展:张爱玲短篇小说集之一 [张爱玲]
49.半生缘 [张爱玲] 50.张看 [张爱玲] 51.散戏 [张爱玲]
52.走!走到楼上去 [张爱玲] 53.惘然记 [张爱玲] 54.桂花蒸 [张爱玲]
55.余韵 [张爱玲] 56.银宫就学记 [张爱玲] 57.海上花开 [张爱玲]
58.海上花落 [张爱玲] 59.谈吃与画饼充饥 [张爱玲] 60.烬余录 [张爱玲]
61.自己的文章 [张爱玲] 62.写什么 [张爱玲] 63.有几句话同读者说 [张爱玲]
64.张爱玲作品:倾城之恋 [张爱玲] 65.借银灯 [张爱玲] 66.张爱玲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 [张爱玲]
67.论卡通画之前途 [张爱玲] 68.忘不了的画 [张爱玲] 69.谈音乐 [张爱玲]
70.谈跳舞 [张爱玲] 71.迟暮 [张爱玲] 72.张爱玲作品:怨女 [张爱玲]
73.张爱玲作品:半生缘 [张爱玲] 74.秘密 [张爱玲] 75.雨伞下 [张爱玲]
76.造人 [张爱玲] 77.中国人的宗教 [张爱玲] 78.草炉饼 [张爱玲]
79.警察打人 [张爱玲] 80.中国的日夜 [张爱玲] 81.沉香 [张爱玲]
82.有女同车 [张爱玲] 83.纸上电影:半生缘 [张爱玲] 84.“卷首玉照”及其他 [张爱玲]
85.气短情长及其他 [张爱玲] 86.我看苏青 [张爱玲] 87.双声 [张爱玲]
88.吉利 [张爱玲] 89.炎樱语录 [张爱玲] 90.张爱玲作品:沉香 [张爱玲]
91.说胡萝卜 [张爱玲] 92.张爱玲作品:红楼梦魇 [张爱玲] 93.私语 [张爱玲]
94.张爱玲作品:留情 [张爱玲] 95.必也正名乎 [张爱玲] 96.打人 [张爱玲]
97.张爱玲经典散文 [张爱玲] 98.姑姑语录 [张爱玲] 99.张爱玲文集 [张爱玲]
100.编后记 [张爱玲] 101.今生今世之民国女子 [张爱玲] 102.论张爱玲 [张爱玲]
103.从呐喊到流言 [张爱玲] 104.张爱玲的宽度 [张爱玲] 105.黄金盟誓之书 [张爱玲]
106.张爱玲小说人物形…… [张爱玲] 107.一朝风月二十八年 [张爱玲] 108.另一种张爱玲 [张爱玲]
109.世俗的张爱玲 [张爱玲] 110.王安忆:我不像张爱玲 [张爱玲] 111.张爱玲的眼帘 [张爱玲]
112.惆怅旧欢如梦 [张爱玲] 113.张爱玲的危险意味 [张爱玲] 114.落地的麦子不死 [张爱玲]
115.张爱玲的被腰斩…… [张爱玲] 116.闲说张爱玲 [张爱玲] 117.浮世的悲哀 [张爱玲]
118.张爱玲读什么外国书 [张爱玲] 119.胡兰成的下作 [张爱玲] 120.张爱玲是一口古井 [张爱玲]
121.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 [张爱玲] 122.长沟流月去无声 [张爱玲] 123.“嗄?”? [张爱玲]
124.表姨细姨及其他 [张爱玲] 125.华丽缘 [张爱玲] 126.心愿 [张爱玲]
127.沉香屑-第一炉香 [张爱玲] 128.沉香屑-第二炉香 [张爱玲] 129.经典散文集 [张爱玲]
130.牧羊者素描 [张爱玲] 131.读书报告四则 [张爱玲] 132.被窝 [张爱玲]
133.秋雨 [张爱玲] 134.的几个问题 [张爱玲] 135.国语本译后记 [张爱玲]
136.序 [张爱玲] 137.自序 [张爱玲] 138.题记 [张爱玲]
139.红楼梦魇——自序 [张爱玲] 140.谈看书后记 [张爱玲] 141.忆胡适之 [张爱玲]
142.诗与胡说 [张爱玲] 143.谈看书 [张爱玲] 144.丈人的心 [张爱玲]
145.半生缘(十八春) [张爱玲] 146.存稿 [张爱玲] 147.张爱玲作品:情场如战场 [张爱玲]
148.情场如战场(剧作) [张爱玲] 149.都市里的人生 [张爱玲] 150.张爱玲文集第一卷 [张爱玲]
151.张爱玲文集第二卷 [张爱玲] 152.张爱玲文集第三卷 [张爱玲] 153.张爱玲文集第四卷 [张爱玲]
注明长短篇我就办不到了,因为到现在还只看了一小部分.抱歉.
原贴:张爱玲都有什么小说?
熵胤
张爱玲的文字让你得到视觉享受的同时,又不自觉地会有一种触及灵魂的痛意。她能在自己的作品中,将情与理相互融汇贯通。既有将自我全然投入其中的内心体验,同时又保持了超然的——有时是冷峻的,甚至是冷酷的。同时张爱玲对人性也有自己独到和稳定地把握,技巧方面也都相当圆熟,文字则更趋于化境。
原贴:张爱玲小说的风格特点?
艾宝冰琪
张爱玲的小说,贡献最大的是再现了大上海时期的社会风貌,她塑造了一些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白流苏,曼桢,娇蕊,曹七巧等,文思细腻,感情世界很敏感。并且她的语言很有特点有许多经典语录,她笔下的女人多有悲惨的结局,更多的是精神分裂或心理变态,如心理变态的曹七巧和有恋父情结的许小寒。。。。。我认为张爱玲的文章文学含量并不高,读读解闷倒不错。她的作品以写女性为主。以爱情为主线!
原贴: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
ChriSylvia
《色戒》
张爱玲的电影不如小说,长篇不如中短篇。《金锁记》和沉香屑:第一炉香是张爱玲写得最好的作品,而《金锁记》和《倾城之恋》则是张爱玲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因此,我们读张爱玲的小说最起码要读三篇: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和《金锁记》。
1."香港传奇":沉香屑:第一炉香
她最初的几篇小说都是以她在香港的生活为题材的。《第一炉香》是张爱玲开始作家生涯的第一篇小说。
这是一个关于寡妇的故事,写了梁太太和葛薇龙两代寡妇。从此,张爱玲在创作中形成了一个"寡妇情结",她最好的小说写的大多都是寡妇,除作品中的梁太太和葛薇龙外,还有《金锁记》中的曹七巧等。做寡妇,常常会被看作是女人的悲哀,但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却对做寡妇情有独钟,而且都是目的明确地为了钱而甘愿当寡妇。
同时,这也是一个关于"由良而娼"的故事,一个关于"沉沦"的故事。葛薇龙当初投奔姑妈梁太太是为了更好地读书,可当她的爱情在这里失败后,梁太太已经成为了她的人生榜样,她已经无法回到上海的家中,无法离开梁太太了。在作品最后,饶有趣味的是,当一群水兵喝得烂醉,不约而同地把薇龙当做了妓女,吓得她撒腿便跑后,乔琪笑道:"那些醉泥鳅,把你当做什么人了?"薇龙却说:"本来吗,我跟她们有什么分别?"乔琪不让她乱说,她却坦然地承认自己说错了话,错只错在:"她们是不得已,我是自愿的!" 写尽了葛薇龙沉沦堕落的自觉和无奈。
小说绘制精细,意象迷朦,似古实雅,美艳如初放的蓓蕾,出手不凡,一登文坛便立即引起了轰动和惊叹。
2."双城故事":《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富传奇色彩的小说。
这是一个关于"调情"的故事,重点描写的是范柳原与白流苏的调情表演。傅雷本来是张爱玲小说最早的肯定者,但他惟独对这部作品评价不高。他认为:"一个'破落户'家的一个离婚女儿,被穷酸兄嫂的冷嘲热讽撵出母家,跟一个饱经世故,狡猾精刮的老留学生谈恋爱。正要陷在泥沼里时,一件突然震动世界的变故把她救了出来,得到一个平凡的归宿--整篇故事可以用这一两行包括。因为是传奇(正如作者所说),没有悲剧的严肃、崇高,和宿命性;光暗的对照也不强烈。因为是传奇,情欲没有惊心动魄的表现。几乎占到二分之一篇幅的调情,尽是些玩世不恭的享乐主义者的精神游戏;尽管那么机巧,文雅,风趣,终究是精练到近乎病态的社会的产物。好似六朝的骈体,虽然珠光宝气,内里却空空洞洞,既没有真正的欢畅,也没有刻骨的悲哀。《倾城之恋》给人的印象,仿佛是一座雕刻精工的翡翠宝塔,而非莪特式大寺的一角。美丽的对话,真真假假的捉迷藏,都在心的浮面飘滑;吸引,挑逗,无伤大体的攻守战,遮饰着虚伪。……勾勒的不够深刻,是因为对人物思索得不够深刻,生活得不够深刻;并且作品的重心过于偏向顽皮而风雅的调情,倘再从小节上检视一下的话,那末,流苏'没念过两句书'而居然够得上和柳原针锋相对,未免是个大漏洞。离婚以前的生活经验毫无追叙,使她离家以前和以后的思想引动显得不可解。这些都减少了人物的现实性。总之,《倾城之恋》的华彩胜过了骨干;两个主角的缺陷,也就是作品本身的缺陷"。
但也有人认为,"柳原意在求欢,流苏意在求生,这是女性根本的悲哀,也是张爱玲的洞见所在"。也许,傅雷的意见仅仅代表着男性读者的意见,这个意见对于范柳原是合适的,对于白流苏则有些冤屈。站在女性的立场看,白流苏的调情的背后,是生存的焦灼和无奈。因此,张爱玲对此批评并不服气,她为此写了《自己的文章》反驳说:"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较近事实的。《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他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因之柳原与流苏的结局,虽然多少是健康的,仍旧是庸俗;就事论事,他们也只能如此"。
同时,这也是一个关于"弃妇"的故事,是一个弃妇在进行垂死挣扎和自我拯救之后终于修成正果的故事。因此,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张爱玲版的"娜拉走后怎样"的故事,一个关于"逃离"的故事。白流苏虽然几经努力得到了众人虎视眈眈的猎物范柳原,成功地逃出了家庭,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削弱自己作品中常有的荒凉感。白流苏逃出了狼窝,又落入了虎口,而且,她得到的婚姻只是一座没有爱情的空城,而这座空城的获得也仅仅是因为战争的成全,是"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虽然战争加快和简化了许多人正式成婚的速度,但作者心里最明白,这种婚姻肯定是靠不住的。
原贴:张爱玲的什么小说最好看?
我爱我家。
原贴:张爱玲小说写作特色
Miss Tramp
原贴:张爱玲小说的风格特点?
右手中额济纳
原贴:张爱玲哪些小说好看?
Minus_大M
原贴:张爱玲哪些小说好看?
涵涵一号
自由的人人
裙子小姐爱夏天
jayooliu
原贴:张爱玲小说的艺术特点
daisy的爱爱
1、《倾城之恋》
《倾城之恋》是一个动听而又近人情的故事。《倾城之恋》里,从腐旧的家庭里走出来的白流苏,香港之战的洗礼并不曾将她感化成为革命女性:香港之战影响范柳原,使她转向平实的生活,终于结婚了,但结婚并不使他变为圣人,完全放弃往日的生活习惯与作风。
2、《金锁记》
《金锁记》主要描写一个小商人家庭出身的女子曹七巧的心灵变迁历程。七巧做过残疾人的妻子,欲爱而不能爱,几乎像疯子一样在姜家过了30年。在财欲与情欲的压迫下,她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亲手毁掉自己儿女的幸福。
张爱玲另辟蹊径,讲述了一个母亲对自己亲生儿女迫害摧残的传奇故事,从而反映了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生活环境怎样把一个原本有着温情性格的正常女人变成一个阴鸷狠毒的“吃人者”。
3、《半生缘》
《半生缘》是张爱玲第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原名《十八春》,一九五一年结稿,后来张爱玲旅美期间,进行改写,删掉了一些略带政治色彩的结尾,改名为《半生缘》。该小说通过年轻人的婚姻的悲欢离合,揭示了社会和人性的方方面面。
4、《红玫瑰与白玫瑰》
《红玫瑰与白玫瑰》是张爱玲诸多作品中一部广为流传的中篇小说。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普通人隐秘的心理与情结, 展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中西方文化交汇时人们的情感、婚姻生活, 揭示了传统与现代融合下男权社会中女性难以摆脱的悲剧人生。
5、《烬余录》
《烬余录》是张爱玲1944年写下的篇幅较长的散文,写在战争快结束的时候,记录的则是两年前香港空战时期的人与事。其中有一句文字常被忽略,却很有趣。张写“究竟防空员的责任是什么,我还没来得及弄明白,仗已经打完了。”
事实上,直到张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战争仍在继续。但由这样写下便可看出:在张的心目中原本装不下什么国仇家难的大战争。打仗,就是自己生活的地方太平不太平,而这也恰是最平凡的普通人的真实观念。张是平凡的人,也写平凡的人,只是带一点讽刺的口气,这讽刺不引人厌嫌,因为是自嘲的。
原贴:张爱玲经典作品?
skydizzy
赏析: 《牛》是张爱玲在中学时发表的短篇小说,总共才不过几百字。在这部小说里,张爱玲从她高贵的身世、生活中俯下身来,从她的女性世界里走出来,视点落到了农民身上,开始关注农民的疾苦,表现了她“冷艳”面纱下有着些许的温情脉脉。 中国的农民历代处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创造着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财富,却又受到人们普遍的俯视,他们的辛苦、他们的痛苦、他们的疾苦,非亲历不能祥述。 在张爱玲的小说《牛》里,我们看到了张爱玲对农民生活的关注,看到了牛一般生活着的三十年代中国农民生命的无力挣扎。作为短篇小说,《牛》的故事情节很简短:因为自家的“会吃会做的壮牛”“活活给牵走了”,禄兴家的田到了农耕时节也无法耕种。于是禄兴卖掉家中仅有的两只小鸡去租邻居蒋天贵的牛。 岂料牛欺生,被鞭抽急了起了性子,活活把禄兴顶死了。为了生存,生命做过挣扎,但这挣扎在现实面前多么无力,以惨败告终。张爱玲《牛》的故事情节:禄兴牵走了家里的牛、拿走了银簪子、带走了小鸡,而这些全是他女人的;最后禄兴死了,家里穷困万分,女人在悲痛凄苦中哭泣。
原贴:张爱玲《牛》全文赏析?
qiulin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1955年,张爱玲赴美国定居,创作英文小说多部,但仅出版一部。1969年以后主要从事古典小说的研究,著有红学论集《红楼梦魇》。1995年9月在美国洛杉矶去世,终年75岁。有《张爱玲全集》行世。
张爱玲自幼性情孤僻、自负、极端,写出来的文章也是很反传统的。既然张爱玲的生活态度很糟糕为什么她的文章却受到这么多人的追捧呢?这就首先要说到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精神了。上个世纪到这个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普遍的人们都是很反传统的,而且颇有些性压抑,张爱玲的文章正好能迎合这个社会人的某些这种变态心理,这是张爱玲的作品受到追捧的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像诸如有某某讲坛的一位学者,为了出名处心积虑,迎合时代之风找到“恋父情结”这个时髦的词对张进行继续追捧。某某讲坛中这位学者,从开讲到开讲10分钟,“恋父情结”说了16次,但是都没有见论证一下张爱玲怎样的“恋父”,有的一点简单的论证也都是一笔带过的,论证过程很糟糕,没有内涵,只是用一些出位话语和词汇 吸引人的眼球而已。所以这样评价张爱玲很可能会对我们造成一个误导。排除了这种误导,张爱玲就是就是一个水平很一般的人,她的作品极会给人们以坏方面的误导。张爱玲就是这样一个人,有一定的成就,但绝不是现在文学界把她炒作形成的那样,她的实际成就应该比文坛炒作的更低一些。她迟早会因失去追捧者而一落千丈的。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爱窝的小猪
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异数,一方面,她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及传统文化的熏染,另一方面又较早地接受了现代西方文化的教育,这形成了她独特的文学气质。她的小说里有着浓厚的中国古典小说的气息,例如《花凋》这一小说名字就直接来源于《红楼梦》的葬花词,而张爱玲自己也说主人公郑川嫦就是“现代版的林黛玉”。
但同时,她的小说也显而易见地存在着“市井小说”的色彩,可以看出手鸳鸯蝴蝶派、张恨水等通俗小说作家的影响。张爱玲笔下的“新女性”其实从来没有走出“就女性”的阴影,她们即使受到过西方文化的教育,却依旧没能真正得到解放。
这是当时中国大城市里的普遍现象,这里面包含了她对城市文明的期盼。虽然张爱玲的小说多数以悲剧结尾,但她并不认为这是城市的错,相反,这些都是封建传统思想和文化的罪恶。
张爱玲赋予了文字生命,她自己却是个聪明而极端的人,因为太聪明,所以看得太通透,连对生命的热度都失去。她就像一个旁观者,冷眼看着故事中的她们在红尘中苦苦挣扎,一针见血地指出生命的可悲或是生活的可悲。她自己并不参与其中,甚至连同情都没有,冷静得近乎无情,却又无处不深情。
她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 生命无常,爱情更无常,而她,早已看透。她的文章也正如她其人:冷漠、哀伤、清高以及一种看透红尘的淡然。而这样的气质,恰恰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也许张爱玲算不上一位伟大的作家,却不能否认,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紫檀葫芦
这个寒假,我看完了张爱玲的一本传记,对她的了解更近了一步。在读那本书之前,我对张爱玲的印象是“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以及下图这张用下巴看人的照片。在我印象中,她一直是一个高傲的女子,直到我看完那本传记,才知道原来她最后独自一人死在了美国的公寓里,才知道原来她也会为爱卑微到尘埃里。
同样是民国时期不可多得的才女,她和林徽因是两个不同类型的女子。她世俗、大胆,却也孤苦。她曾说过: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她的人生经历过大起大落,爱过,受伤过,也淡然过。她爱胡兰成,哪怕她只是胡兰成众多女人之一,哪怕是胡兰成吹嘘的谈资,她也愿为他“低微到尘埃里”。她敢爱敢恨,一旦狠下心,便老死不相往来。但她也找到了自己最终的幸福,她的第二任丈夫赖雅。但幸福总是短暂的,赖雅的去世使她备受打击。
辉煌如张爱玲,落寞如张爱玲。我喜欢世俗的张爱玲,也喜欢为爱执着的她。她真的很真实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Lily_suun
谢谢邀请。张爱玲是我国新文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女作家,也是洋场仕女世界的丹青好手。我的理由有以下三点:
第一,悲凉孤独的童年造就了张爱莲不一样的人生。张爱玲出生于1921年,卒于1995年,原名张瑛,曾拥有显赫的家世,祖父张佩纶是“清流派”的著名人物,祖母是李鸿章之女。到张爱玲的父辈,家道开始衰败。张爱玲的童年便在缺少关爱中长大,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她以后的创作“更喜欢悲凉”(张爱玲的话)。在她所有的作品中,童年缺少关爱的境遇都有不自觉的间接或直接流露。
第二,张爱玲的代表作众多,内容丰富。张爱玲的代表作比较多,《传奇》曾在上世纪20年代收录了她短篇小说10多部,其中就包括《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它代表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在她的代表作《金锁记》中,张爱玲写了一个女子在黄金与情人纠缠折磨下,一步步走向堕落变态的故事。而《倾城之恋》则讲述了一个女子为恋爱而恋爱,为结婚而结婚,通过谋爱而谋生的故事。
第三,张爱玲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她对家庭、婚恋、伦理道德、人性弱点、缺点的解剖和揭示都非常深刻。她将心理暗示、象征手法和传统的小说套路有机结合在一起,作品雅俗共赏,既是凡尘言情又能意境深邃,特别是她继承了《红楼梦》《金瓶梅》的创作手法,显示出她别具一格的创作风格。从50年代开始,张爱玲还创作了长篇小说《半生缘》、中篇小说《小艾》等。尤其是香港拍摄的《倾城之恋》和《半生缘》电影更是家喻户晓,收获了众多粉丝,世人把张爱玲的粉丝都叫做“张粉”,以至于凡是有华人华文的地方都有“张粉”。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tracysm
张爱玲,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才女,其文学创作成就与同时期的冰心等知名女作家不相上下,中华民国时期,在文化界、社会上享有较高声望和知名度,应该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却并没有得到,做为近现代文学史上光彩夺目的文学明星,去世于当代的1995年,时间并不长,但当代人知之甚少。
为什么呢?
究其原因,这个主要是不严肃的个人私生活造成的,张爱玲在追求爱情上只注重个人的文化、文釆,不问政治、人品道德;在中华民族关乎生死存亡、全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抵抗日本侵略者的岁月里,却矢志不渝的眷恋日本侵略者扶持的汪精卫伪政权的文化汉奸——胡兰成,与之成婚为汉奸夫人,甚至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胡兰成仓惶出逃至浙江农村,仍然闻讯追随而去,但下场却很悲惨,遭遇胡兰成的始乱终弃!
张爱玲的行迹,与鲁迅的二弟周作人何其相似乃尔,论文学成就周作人不输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屈指可数几员文学战将之一,文化界、社会上声名颇高,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唯其在日伪华北政权充任文化汉奸而沦为不耻文人。
因而,张爱玲与周作人一样,因其有失民族气节的政治、人品污点,虽然文采斐然,却难以被正义社会、热爱祖国的中华民众接纳,自己把自己的路走进历史的垃圾堆!
张爱玲还算有点自知之明,新中国成立前,惶惶如丧家之犬,移居美国,孤独终老、客死他乡!
管见,仅供参考。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原来是蜜蜂
张爱玲是民国四大才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与影视结缘很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心思细腻的读者。文笔惊艳的张爱玲系出名门,祖母为清末北洋大臣李鸿章次女,祖父是清末船政名臣张佩纶。但她少年经历坎坷,情感生活也不如意,这些都让她的作品带着惆怅的幽怨。张爱玲的个人生活也成为读者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拍成了影视剧。而张爱玲自己正是活成了笔下如桃花扇上淡灰调子般清远动人的女主角,那些耳熟能详的角色都带有这位才华横溢女作家的影子。
一、王佳芝:《色戒》中的张爱玲张爱玲的作品大多不长,一盏茶的功夫就能拜读数篇。但是慢慢回味其中的内涵与背后深刻的故事,却能花上数十载。老来再品,令人唏嘘不已。正如张爱玲著名的短篇小说《色戒》,从1953年开始构思,直到1978年才发表,期间她反复琢磨了25年。《色戒》除了影射汪伪时期中统特工郑苹如暗杀汉奸丁默邨这段有争议的史实外,更将张爱玲曾与汉奸胡兰成相恋这段情感剖析流诸笔端。张爱玲是民国才女,中国最著名女作家之一。但是她和胡兰成的情感故事成了她文学盛名上难以抹去的晦暗,给她带来极大的苦恼。其实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婚姻在法律上是无效的,他们在一起时间也不是很长,恶劣的影响却很不公平地伴随张爱玲一生。
《色戒》中王佳芝最后出于私人感情暗示了易先生危险来临,易先生死里逃生后反而将有恩于他的王佳芝处死。现实中的张爱玲对胡兰成一心一意只求岁月静好做个平凡夫妻,但是胡兰成留给他的只有一次次背叛以及“汉奸妾”的恶名。
品读张爱玲作品的读者,都惊叹于当年如此年轻的女作者竟有如此细腻的感情和过于老练的、看待男女之情的经验。只是生活中真实的张爱玲就像终身未婚的爱情小说家简·奥斯汀一样,现实与笔下的爱情世界有着很大的悬殊。正如女学生出身的王佳芝打扮成风月老油条般的妇人,张爱玲第一次见胡兰成还是个二十出头的朴素女孩,但她却穿了件借来的、与她本人毫不相称的华贵貂裘。胡兰成眼中的张爱玲,正如易先生眼中的王佳芝,是个涉世未深却极力遮掩稚气的年轻女人。
年轻正是张爱玲的弱点,尤其是对文艺女青年来说,危险真情是人生的毒药。王佳芝死了,张爱玲离开了胡兰成,一生也没摆脱阴影。张爱玲因为胡兰成被扣上了文化汉奸的帽子,其实她本人对政治并不敏感,对国仇家恨也是斯波逐流的态度。关于这段历史,至今仍有争议。
二、王娇蕊:《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张爱玲“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中的一颗朱砂痣。”
张爱玲名作《红玫瑰与白玫瑰》因对妻子和情妇的著名比喻让人误以为这是宫斗故事,但实际上这两位女主角彼此并不认识。《红玫瑰与白玫瑰》讲述的是一个男人的故事,佟振保是一个灵魂平庸、无甚可圈可点的普通男人,有着市井之人皆有的自私自利、遇事权衡利弊的通俗特质。
张爱玲对世俗男性的劣根性由她的作品看她是了如指掌的,但是和所有沉浸在爱情就失去智商的人一样,她遇到了和自己笔下庸俗男性一样的胡兰成后,就和《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对爱情义无反顾的王娇蕊一般抛去一切追求心中的爱情了。
偏巧在影视剧中扮演《红玫瑰与白玫瑰》男主角振保和张爱玲昔日情人胡兰成的都是同一个演员赵文瑄。
最终张爱玲被胡兰成一次次背叛,正如佟振保先是甩掉红玫瑰王娇蕊,接着又一次次背叛白玫瑰孟烟鹂。我想张爱玲最终是看透了胡兰成这个男人,正如她也看透了笔下的佟振保一样。
张爱玲从最初的王娇蕊活成了孟烟鹂,从红玫瑰变成白玫瑰。最后也和孟烟鹂一样,婚姻尚在,心已飞远。有的时候甚至觉得,王娇蕊与孟烟鹂合起来,正是与胡兰成在一起的那段时间里的张爱玲。
三、白流苏:《倾城之恋》中的张爱玲从张爱玲作品所流露出的思想来看,她对沉浸在爱情中的男女内心深处的感觉是抱有悲观态度的。比如她著名的中篇小说《倾城之恋》中的范柳原与白流苏,一个私生阔少和一个离异女子在炮火连天的战乱中走到了一起。他们的爱情并非如标题所展示的那样为“倾国倾城”,而只是战火纷飞中的两个市井之人因为各自所需而结合,绝非对方有什么感天动地的地方值得自己以身相许。
张爱玲与胡兰成并无法律认可的婚姻,两人只有手写的婚书,而且是张爱玲决定与胡兰成分手。但是离开胡兰成后,张爱玲余生都离不开胡兰成汉奸名号带给自己的伤害,尽管她已经像寡妇白流苏一样开始了新生活。张爱玲后来与热爱文学的德国移民赖雅产生了忘年之恋,两人像白流苏和范柳原一样向往稳定的家庭生活,也正如《倾城之恋》一样,他们在相依为命中结为连理。
读者们怀疑白流苏和范柳原结婚后并不幸福,张爱玲和赖雅结婚后正和《倾城之恋》的男女主人公一样经历了一段穷困的生活。张爱玲因赖雅的年老多病与其渐行渐远。赖雅去世后,张爱玲又回到了孤寂的独身生活中。
张爱玲的一生完全可以写成一部小说,甚至比她笔下那些耳熟能详的爱情故事更要千回百转并富有戏剧性。这恐怕就是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最好诠释。名门闺秀、一代才女谢世的时候孤独地躺在地板上裹着一条毯子,足足七天过后才被人发现。如此凄凉的凋零让人惋惜,同时也让读者更加深切感受到张爱玲生前作品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酸楚是多么痛彻人心。
张爱玲将自己一生的遭遇磨砺成鲜血,她在用自己的人生经历书写这一则则动人的故事,来纪念她凄婉的一生。读者手中托起的《张爱玲文集》并非是几本薄册,而是一个才华横溢、身世凄凉女作家沉甸甸的生命精华。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欢迎点赞和评论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GardyCat
她是民国文坛中的传奇女子,她是集宠爱辱骂于一身的个性女子,她是冷漠高贵的孤傲女子,她是选择爱情大于爱国的刚烈女子,她是执拗坚定的痴情女子,她是民国临水照花人,亦是中国文坛女豪杰。在她的笔下,痴恋情人终是分离,贵族女人终其一生都无法得到幸福。
她是一个与众不同,太过独特的女子。那些所谓的形容词用在她身上也合适,但也并不完全适合她。
张爱玲,原名张瑛。生于1920年,出生于名门贵族,父亲张廷重是清朝大臣,祖母是清朝名臣李鸿章之女。她的生母亦是位知识女性。可叹的是,在她幼年时期,父亲与母亲离婚,母亲远渡欧洲学习,而父亲也另娶她人。
小的时候,她和弟弟在继母的严厉管教下成长,那是清末的官僚家族,再加之继母的偏袒自私,让年轻的张爱玲早早地了解到女性之间的丑恶争执以及人性中的物欲追求和丑陋阴暗。这也就解释了她为何能将《金锁记》中曹七巧这一人物刻画得如此变态、阴暗。
她对那个被世人辱骂为大汉奸的胡兰成爱到骨子里,尽管当时许多人因为她与胡兰成的情感,将她划分为文化汉奸,她也丝毫不为所动。为了爱他一个人,她宁愿放弃爱国。但三年后,大汉奸胡兰成还是抛弃了她。张爱玲曾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胡兰成也曾许诺于她“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誓言。
曾经许诺了地老天荒的人,有一天会分道扬镳;曾经说好了永不相见的人,有一天会不期而遇。这个道理张爱玲早已明白。
她抒写女人,悲叹女人。让人捉摸不透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心经》等重要著作,更有《金锁记》的深刻人物形象让世人记住了这个才华横溢的奇女子,她似是天生对女人有一种轻视感,她笔下的女性大都在封建枷锁的束缚下迷失自我,放弃自我,愚昧而自私,变态而丑陋。她的文字锐利中带有一丝傲气,傲气中带有一丝冷静,冷静中夹杂着一种哀怨。 她是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女子。
就连余秋雨都曾这样评价她:“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不仅世人将她捧为“文学才女”,她的同行,也赞美她的才华。可见她的才情绝非俗尘。
她独立于世,沉心于己她生在乱世,无论社会如何动荡,国事如何紧张,她都不曾过问,醉心于自己的世界,脱离俗世。或许是她出身贵族的原因,她天生带有一种高傲,不曾关心民间疾苦,却将民间女子的物质现实生活刻画得十分形象,将生活琐事情感交错执笔于书面,为世人传读。
她是一个不爱生活的人,在那清平俗世的某个角落,过着不为人知的生活;
她算是个无情的人,却在年轻之时,没能守住心性,放纵自己爱了一场;
她洞明世事,知强极则辱,情深不寿,故而在人生荣辱之时,自减锋芒,华丽转身,坚守孤独。
因她独特的作品,她被世人传颂赞赏,世人在一旁沸腾极至向她喝彩,她却偏是要躲避这世俗荣华,求得隐逸恬静生活。
在她执拗的爱一场后。她因战事远走他乡,走得洒脱,坚决。即使心中万念俱灰,疼痛、伤害缠绕于她浑身上下,她依旧坚挺地走出去,抛弃所有,不带一粒过往灰尘。
曾执着到深不见底,绝望后如利箭般快速撤退。她的人生行事太过简单利落,只顾给自己极致的痛,不愿做纠缠的痴怨女子。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她的二三事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
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心里去。
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
阅读的快乐只有在她那里才可以得到,至少对是这样。
读别的书或许能知道道理,了解知识,得到震撼,但是只有读张爱玲的文章才是快乐的。
即便是有点悲剧意味的《十八春》依然如此。
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
读她的作品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
张爱玲的才情在于她发现了,写下来告诉,让自己感觉到。
她告诉,但是她不炫耀。
张爱玲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其实用传奇来形容张爱玲的一生是最恰当不过了。
张爱玲有显赫的家世,但是到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是不快乐的。
父母离婚,父亲又一度扬言要杀死她,而她逃出父亲的家去母亲那里,母亲不久就又去了英国,她本来考上了伦敦大学,却因为赶上了太平洋战争,只得去读香港大学,要毕业了,香港又沦陷,只得回到上海来。
她与胡兰成的婚姻也是一个大的不幸。
本来在文坛成名是件好事,可是这在解放后居然成了罪状,最后只得远走他乡。
她是中国现代四大才女-张爱玲 张爱玲,1921年9月出生于上海一个门北曾颇煊赫的家庭,祖父张侧重纶,外曾祖父是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李鸿章。 张爱玲的父亲是那种典型的遗少,受旧社会那套风气及传统的影响极深,而其母却是一个受西方文化熏染的反叛女子,与其小姑几度赴法留学。其后父母终离异。其父又纳一“后母”好象青楼女子。她就生活在这夹缝之中,受着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 她有三个家,一是父亲的、一是母亲的、一是小姑的。她就在这特殊的环境下成长着。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变迁,封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张家日渐衰败;一方面这些旧世家旺族仍撑着门面,过着表面优裕,浮华的生活,一方面殖民文化又带来西方社会的靡烂倡导的浪漫自由。一边是吸鸦片,养姨太,逛堂子,一边是钢琴,舞会,女性解放。她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着。 童年时受旧式家庭的影响,读的是家庭“私塾”学的是古文言,后来去了美国人办的圣玛丽亚女子学校,学英文、数、理、西洋史等课程,其母又想把其培养成“西式淑女”教她画琴。她的成长也伴随着中国的殖民史,有着东西的交汇融合。 其自小聪慧8岁就投稿,9岁写小说,中学时还有不少的作品被发表。 但其生活有是不幸的,父亲和继母天天吸鸦片,自然对她是没有什么教育和照顾的了,其下又有小弟,继母乃一无甚修养之人,对其时有拳脚相加之举,其父也因其母的反叛而加怒于她。 她曾被囚数十天,后终于逃离,跟随母亲生活,幻想过西方那种自由的生活,其母便教她西洋的一切生活,但很快发现她不适应那种“西式淑女”的作派,又加无生活来源终于放弃了她。 上海沦陷后她就读于香港大学,在此让她感觉到了许多的变帮,家事,国事,世俗文化冲突,人性的暴露等,都让她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产生一种荒凉的感觉。在她的作品中最突出的就是这两个字。这些在她的散文中尤为突出。《张看》《流言》都有着很平实的语句说着平民的话,但里面却寓着冷峻对世俗深澈的抗拒。 她笔下的人物也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一员。象《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并不象琼瑶笔下的人物那么的空灵不食人间烟火,她是聪慧的却也是生活中的人,感情是为了生存,一座城的毁灭成就了她的一段姻缘,能说是一段佳话吗? 红玫瑰.白玫瑰那个苍白的烟鹂那些个曾经鲜活的红玫瑰都在生活中变得焦黄。连环套的倪喜,那无数的悲凉,还有《金锁记》的七巧,都曾经是多少鲜灵的花呀,却都在短暂的艳丽之后成了庸俗的干草,那被压榨的灵气都变成了什么? 她的沉香屑在那微微的熏香中娓娓道来,道出人生的那种无奈,人性中更深的不为人所理解的情绪,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难以定论。怎样的人生才是满意的人生,如何选择一生的道路,要用怎样的牺牲?薇龙把她自己的一生卖给了她的感情,正如她看到有个十多岁的妓女被几个海员粗暴的拉走却仍要嬉笑时对着丈夫说的:其实我和她一样,不一样的只是她是被逼的,而我是自愿的。那种沉痛重重的敲在人心上。 喜欢看她的《霸王别姬》那份苍凉凄楚不是用“不肯过江东”几个字就能表述的。她的茉莉香片看完后都让人有喉头堵堵的,但那笔下的一切可不都是生活的写照。 她的散文《爱》又让多少人传颂:于千万人之中遇到你所遇见的人,于千成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小,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短短的几句话,可牵起了人心中多少的无奈情缘。 她的《私语》述说了她对家的感受,那份无奈无助还有对旧式家庭的那种悲凉。谈画谈读书谈跳舞谈音乐谈女人论写作《更衣记》无不让人觉得她是一个多么特别的女子,她的散文色彩飞扬,文辞俊俏生风,既锋芒锐峻,又幽默狡黠,灵慧轻盈。在文风上与其他女性作家迥然不同,蔚然自成一家。所写的东西都是市民的生活起居,男女饮食皆深入淡出,泛泛道来却言之有据,用没有修饰的语句道出人性内在的精神。 她和胡兰成的恋情或许对她对人的感情更深的用了两个字“荒凉”来作结,那一种付出令她前半生都在孤独中度过。因着她聪慧的见识和对家庭关系感情的失落等的自我体验和透视,对此她已彻底看透,用一句说概之:“一个潇洒苍凉的手势”,她用其自身的承受力与觉悟力把那层虚伪的外衣撕破,她是觉悟更结底的一个:打破女性神话,而“赤裸地站在天底下了”。 她虽有着绝世的才华却不免不着一生的孤凉,年轻时因与胡兰成的一段感情,因了他的多情,而如旧时代一样的空余恨。至到老年才找到了一个可以依托的人那就是“赖雅”他比她大了十几岁也是一个作家,一个战地作家,“两条冻僵的蛇,为了彼此取暖而彼此靠近”那段生活是平凡而拮据的,但她却找到了心的归宿 ,但不久他却辞世而离她而去。 她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她那不流于俗的写作手法是无人能及的。她把男女之情的本相,婚姻家庭的本质,把浪漫的理想境界还原于凡俗的人间的生存的真实状态,给它一个赤裸裸的本相,一切的风花雪月都归于生活的尘俗。张爱玲超越了那个时代,她在女性作家中是一个奇迹,她的思想和艺术影响力将是深刻而久远的。 我爱着张爱玲,因她那又洞察人性的双眼,也因她有平实却生动灵俏的笔触。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crystaldoll
不敢说评价张爱玲,只能说简单聊聊自己眼中的张爱玲。
张爱玲曾经对弟弟说过,“一个人假使没有什么特长,最好是做得特别,可以引人注意”。这也许就是张爱玲的做人哲学,张爱玲的一生足够引人注意,不论是文学成就还是爱情经历,都赋予了张爱玲以传奇神秘的色彩。
张爱玲原名张煐,笔名梁京,祖籍河北丰润,生于上海,是中国著名现代女作家。张爱玲虽家世显赫,但双亲离异,童年生活并不美好。
在文学方面,张爱玲可以说是天赋异禀。张爱玲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1943至1944年,创作和发表了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小说。
张爱玲的文字细腻,直达人心深处,凡是她所见所感,均能以文字书写表达出来。
张爱玲一生主要有两段感情:
第一段,是与胡兰成的感情经历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这句话想必大家都听过,这是张爱玲在寄给胡兰成的照片背面写的。
可见张爱玲对胡兰成爱慕情深,二人结婚时没有举行仪式,只写婚书为定:“胡兰成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可胡兰成终究是负了爱玲,现世安稳也变成了世景荒荒。
第二段,是与赖雅的感情经历
1955年秋,张爱玲乘“克利夫兰总统”号邮轮赴美国。
1956年2月,搬到纽英伦州,遇见了美国剧作家赖雅;8月与赖雅相识半年后结婚,两人共同生活到1967年赖雅逝世。
张爱玲的一生是特别的,与众不同的,正如她本人一样,正如她的文字一样,她就是这样一位独具魅力的传奇女子。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liutf
张爱玲,这个在20世纪百年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独特位置、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凭着对人生、对社会、对人性的洞察,用她华美的笔,塑造出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对女性生存困境的关注,揭示出人性在现代社会里的迷失、人情在金钱诱惑下的冷漠。
对人性的揭示,对苍凉人生的展现,这是张爱玲作品留给我们的最主要财富。我们在领略张爱玲作品带给我们深深的思想震撼的同时,也深深地领略到她小说中独特的艺术魅力。
其独特的女性抒写方式揭示了她那个时代女性的苍凉人生,隐藏在人性中的自私与冷酷却被她以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出来,典雅又通俗、艳丽又灵透的语言表达使我们领略到了张爱玲以及中国文学语言的独特艺术魅力。
张爱玲,这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奇女子,她传奇的一生,传奇的小说,传奇的文字魅力将会长久地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人生如梦
在我心中,张爱玲是那种缺少爱,所以极其渴望爱,但大部分时候对待这世界持种冷漠的态度。
张爱玲的冷漠很大程度上起源于她的悲惨童年。他的父亲张志沂是位官宦遗少,思想保守,而其母亲黄逸梵虽然也是官宦人家,但其思想开放,憧憬洋人文化。这样一对夫妻注定是走不了多久的,其母亲在她四岁时便随其姑妈出国留学,丢下了她和她的父亲。张瑛本来就极像其母亲,这位专制父亲想必是不会太喜欢她了。过了四年,因为张瑛的教育问题,其母亲与其父妥协回到了这个家,其父也承诺不“浪”了。但其父依旧改不了以前的习惯,很自然,他们离婚了。她的父亲娶了另外一位妻子,终究是后妈,也终究不是以为称职的父亲,张瑛在童年时候也必定受到了许多苦楚。此不一一列举,只举一例,张瑛在一时想离家出走,其父便将其锁进了小黑屋。黑暗,潮湿,阴冷陪伴着她,她哭喊,她控诉,她病了,她快结束她这短暂色人生了,不过她的父亲也许是怕招人闲话,也许是真地不忍,他给了她药,但依旧没有放离她,她依旧在属于她的黑暗里踌躇。
不过后来,她的母亲接走了她,让她学画画,学英文,学新世纪的一切东西,这时候她的人生中才真正多了份光彩。她开始求学,开始接触更多的世界,开始写文章,开始出名。
她的中短篇小说震惊了一大批人,她出名了,她终于脱离了那个束缚自己的家庭,在这自由的天空中无拘地徜徉。可是,不知是不幸,还是有幸,她遇到了她曾深深爱过的胡兰成。
胡兰成说实话还真是个万人迷。虽然是个汉奸,可他有貌有才有情调,也的确让几位女人死心踏地地爱上了他,甚至在晚年还出了一本《今生今世》,里面便有关于他自己的情史。
张爱玲爱上了这位大她14岁的男子,也许是缺乏父爱的缘故吧,而且也许是因为缺少了太多的爱,她极度渴望着这份爱,于是自己也便是深深陷入其中,爱得痴狂,不顾世人言语。可是,胡兰成终究不是一位有担当的人,他一离开她便就找起了新欢,虽然再见到她是依旧爱她,可这泛滥的爱怎么可能不让人难受,可是张爱玲依旧没有放下对他的爱,用稿费养他,甚至被他弄得子宫颈折断也依旧爱他。
直至一日胡兰成又访张爱玲,说了他的几位“爱人”,张爱玲终于是忍不住了,当晚他们分床而睡,次日送别,张爱玲哭成个泪人。后来,张爱玲寄出了分手信,带着30万稿费,一并做了这个决断。张爱玲倾尽了所有的爱一个人最终只落得这个下场。
我为什么说张爱玲冷漠呢?其母客死伦敦,写信望见她最后一面,她以为不过是要医药费,寄100刀以了事。其弟惨淡生活,写信求助,她也毫不搭理,其弟最后甚至孤独终老。还有很多,似乎对胡兰成这么好是她一生唯一盛开的一次。
张爱玲,一个缺少爱的人,缺别人对她的爱,也缺自己对别人的爱。
如果大家想了解更多关于张爱玲的历史,推荐陶舒天的 初妆,盛妆,卸妆三本。(我不是推销的!!!)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christinayinzeng
没有什么太好文笔,也对答题算不上热衷,但看到此条问题还是想回答下,只因我和她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呵呵,别误会我和她生活过哦。
据学者考证,天津赤峰道83号无限接近张爱玲儿时故居,而我也是在这幢法式洋楼里长大的。
在儿时有记忆起,总是会有一些中文系的大哥哥大姐姐来我家门前逛,后来得知他们是为了一个叫张爱玲的人,于是这份好奇心让我也对她有了更多的了解。
不可否认,儿时居住在天津的张爱玲应该是她这一生中最好的时光,后来悲剧式的命运伴随她一生,冷漠疏离,孤独终老。
张爱玲不世出的天才作家,但论其为人,恐饱受质疑,很多人评价她没有爱心,包括与她齐名的梅娘也曾这样说过。
其实我觉得他们似乎没有说错,张爱玲无论对人对己,一直都很凉薄,举几个例子:
1,她母亲客死伦敦之前曾写信给她,希望有生之年能再看她一眼,但她却觉得是母亲没钱了,管她借钱看病,为了老死不相往来便匆匆寄了一百美元给她母亲。几个月后,她母亲的遗产寄到了张爱玲美国的住处,里面全是值钱的古董。
2,据其弟弟张子静说,她离开大陆去往美国 ,半句都未曾和他提及,就这样此生再未相见。而张爱玲去世时所留遗嘱也未提到这个一生过得都很糟糕的弟弟。不留,不是无需,只因无情。
3,疏离朋友,批判父亲,母亲,舅舅。对文坛上赞誉她的前辈亦是无情的讥讽。
不仅对待身边之人表现出来的苍凉,即使对待自己也是苛刻自虐到极致。
在《小团圆》里,她竟然用尽耐心去细细描摹自己流产的心碎经历。
张爱玲文字当中的冷则是她心中的冷,而她心中的冷,追本溯源是她原生家庭里的冷,是其风流成性的丈夫的背叛。
其居住在天津的几年或许是她最美好的童年时代,因为那时父母风华正茂,有房有车,有儿有女,司机保姆样样皆有,生活得很是安逸。
但好景不长,因其父乃封建遗少,有逛窑子,捧戏子,吸大麻,赌钱,讨姨太太等等恶劣行径;其母是那个时代的前卫女,自然看不惯这一切,便毅然决然舍儿弃女,出国留学去了。
其母走后,其父更变本加厉的对张爱玲辱骂责打,后来搬回上海后更因得罪继母险些几次被其父打死。
是一次又一次的责罚与辱骂,让这个原本天真善良的女孩的心开始冷化。
比起父亲,她的亲母也不遑多让,她在香港大学上学时,放暑假时只有穷困潦倒的学生才会被学校收留,而她母亲宁可自己住在半岛酒店里,也不让她一起同住。
更有一次因为她得到了老师给的800元的奖学金,本兴致勃勃拿回让母亲高兴一番,岂料竟被母亲怀疑是靠身子才从老师手里拿到的钱,让她把钱放下赶出酒店,转手就在牌桌上把这钱输了。
正是被父母一次次的否定,忽略,贬低,冷落,遗弃,即使她有着旷世才华,但在心理上她早已是弃儿,她已无法感受到爱,更不会恨,只会冷漠的活着。
下面说到她更大的悲剧,就是与汉奸胡兰成的爱情了。一个女孩,童年时期就缺乏父亲的爱,甚至遭到嫌恶与殴打,那个真实的父爱是得不到了,那就找一个能像父亲一样的伴侣吧!
也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想法,则让她陷入了一段更大的不幸之中,胡兰成这个情场老司机正是抓住了这点 轻易的玩弄她于股掌之间。
张爱玲是一个天才横溢的其女子,也是一个心理受过创伤的病人,但她更是一个苍凉的传奇。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t_tao
谢谢邀请。我认为评价一个人,既要看上半身,又要看下半身;既要看前半生,又要看后半生;既要看生前,还要看死后,实在是复杂的很,再加上本人水平有限,谈不上对张爱玲的评价,在此只谈几点粗浅看法,共参考:
首先,张爱玲是创作界的才女——7岁开始写小说,12岁开始在校刊和杂志上发表作品,23岁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起,陆续发表小说散文百余部,其中《倾城之恋》、《半生缘》、《色戒》等我们耳熟能详,另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14部,学术论著红楼梦靥,翻译作品《老人与海》等5部,贡献了一批文学精品,创造了写实小说的新高,在中国小说史具有坐标价值。
其次,张爱玲是生活中的淑女——出身名门,学上名校:美国教会办的黄氏小学、圣玛利亚女校、香港大学等,是那个年代幸运儿,也练就了张爱玲的淑女范、神女范儿。
再其次,张爱玲是爱情生活里的小女人——爱年长的懂她的会哄她的,不管对方是否已婚,也不管对方老穷丑,前有胡兰成后有赖雅。‘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这是对张爱玲爱情的生动写照。
最后,张爱玲是大众眼里的魔女——她的故事已成传奇,她的作品已拍成电影,我们至今还津津乐道,谁有如此魔力?
总之,张集才女、淑女、小女子、魔女于一身,成就了她独具魅力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值得我们一次次的去解读去品味。谢谢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xiao红帽
一个中了《红楼梦》之毒的女人!
她是现实版的林黛玉,可惜却没有林黛玉的运气。
一个脆弱的女人,用凉薄的文字和孤傲的性情剪裁成一幅纸糊的盔甲,看上去散发金属的光泽,然后牢牢地套在那一款赫色的旗袍之上。
苍凉,刻薄,讽刺,甚至还有咫尺可闻的冷漠,这都是她在小说里给人的印象,于是世人顺手将这个标签贴到了她本人身上,她懒得解释,她毫不在意,或许这正是她所需要的!
翱翔的雄鹰何曾在意那些野鸭的误解呢?
直到那个人的出现,她所有的盔甲都变得不堪一击,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对方不在乎,一个不在乎的男人一定会赢得一个在乎的女人的心。
她根本不是他的对手!
在她眼里,他只是一个男人,一个喜欢自己的男人。至于他身上的那些汉奸、败类,渣男等等的标签,她不理会,更不在意。一个小女人的眼里,只有“爱”她的男人,这并没有错!
林黛玉何曾劝过宝玉什么仕途经济、道德文章?“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是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可是她万万没有料到,上海不是贾府,国难也不是朝堂,而沉在长江里的那些女学生的尸体更不是金陵十二钗,她们绝对不会认同她的不在乎!
她是林黛玉,可是他却不是贾宝玉。面对悲剧,她选择抬头挺胸地离开,她不做饭粘子,更不做蚊子血。而这种傲然背后,没有人知道一定是痛彻全身蜷在地板上的杜鹃血。
以半生为代价!
所有人都在骂她!
她一言不发,把自己锁在爱丁顿公寓里,拉上窗帘,咬牙切齿地不让眼泪流下来!
江山社稷,与一妇人何干?
但这就是中国,这就是中国人,面对国耻,面对国难,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没有人可以无动于衷!
错了,就是错了!
可是她,还是那么骄傲!或者用骄傲来掩饰自己那一碰即碎的脆弱!远赴美国,远离是非。
晚年的她是清贫的,她有太多太多机会可以让自己过得富足,活得滋润,尽管美国人并不认同她的文笔及风格,但是只要她肯提笔,她肯解释,她肯写什么类似《山河故人》的破书,做一个富婆毫无问题。何况她还有那么多朋友,更有无数粉丝,当然也不排除从来都不会消失的别有用心的某种人。
她早有预料,否则不会在那些天一直穿着最爱的赫色旗袍!
她静静地等着那一天的到来!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小可之前曾经借鉴台湾诗人痖弦短诗妇人,模仿了一首短诗,今录上,算是后生小子对她的“不解释”的致敬!
那女人,
发髻紧盘着旧上海的旗袍,
赫红赫红地走来。
如果我敲一敲门,
朵云笺的月亮一定会洒在,
爱丁顿公寓里的泪珠上。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董鑫猩
评价张爱玲的话,她的丈夫胡兰成是一个绕不过的坎。文史学家房向东汉奸的性爱问题一文,就引用何满子的话来表达对张爱玲的愤慨:
大节上的顺逆是非哪个民族都重视,绝不会像中国某些人这样,向丧失大节的叛徒献玫瑰花而行若无事的。
总体来说,在民国的文人中,张爱玲的格局太小。和太多人相比,都大大不如。
就比如《色戒》,王佳芝的原型是郑苹如,因为施美人计刺杀汉奸丁墨村失败,香消玉殒。明明是一个烈士,在张爱玲的笔下,却成为为了爱情,向汉奸告密的王佳芝,可笑至极。
另外,张爱玲 是一个很天真的人。
张爱玲看婚姻,是依稀华美的爬满虱子的袍子,但在和胡兰成的婚帖上,却写着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因为相信爱情,她才一次又一次为胡兰成牺牲。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liufang_819
张爱玲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朵艺术奇葩,是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学土壤里而结出的丰硕成果。她熟练掌握了白话小说的叙事模式与语言技巧,又深刻洞悉了现代人心和日常人情,她小说中有一种独特的“艳异”之美和人情之美,在血脉上重新接通了中国白话小说尤其是《红楼梦》的伟大传统,并使这一传统获得了现代意识,从而发扬了中国古代小说以日常生活为依托的言情叙事艺术。她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在这一点上,是任谁也无法否认的。
一、《红楼梦》是张爱玲一生的至爱。她之所以一生热爱《红楼梦》,是由她的审美观决定的。张爱玲不喜欢神话、历史和英雄故事类的传统旧小说,惟独喜欢《红楼梦》、《金瓶梅》、《海上花》、《醒世姻缘》等文人写的言情小说。张爱玲终生都对《红楼梦》无比喜爱,甚至到了痴迷和梦魇的状态。
贵族出身给她提供了良好的家学环境,博览群书又让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理解人情世态。她八岁时就开始读《红楼梦》、《西游记》、《七侠五义》等古典小说,十四岁时就创作了章回小说摩登红楼梦。定居美国后,张爱玲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研究《红楼梦》和翻译《海上花列传》这两本书,并写、译有《海上花开》、《海上花落》以及红楼梦厣等著作。
张爱玲之所以对《红楼梦》情有独钟,是与她对中国文学的认识密切相关的。在她的作品集《余韵》一书里,张爱玲有一篇谈宗教的文章,她认为中国人表面上没有什么宗教可言,但中国文学里却弥漫着大悲哀。这种悲哀其实是对岁月无情、人生短暂、苦多欢少、聚散无常的感叹。
张爱玲认为,中国文学里的这种“大悲哀”,实质上是一种约束之美:感到人生的悲凉、空虚,却不因此放浪形骸或悲观绝望,而是知道约束而不放松,知道如何去珍惜生命和热爱生活,在这个“大悲哀”里,有一种人情的丰富涵义。
张爱玲发现,中国文学里有一个强大的生生不息的叙事传统——我们可将它称为关于日常生活的叙事传统。而且她一直对此写作路径充满自信,并且一直将它作为自己稳定的艺术风格来追求。于是,在这种“大悲哀”——日常生活叙事——人情美三者的循环、交错、渗透中,渲染出了一种鲁迅称之为“人情小说”的中国特有的文学品种。
二、中国式的“大悲哀”里的人情之美。张爱玲的小说与《红楼梦》,在情感本质上是共通的:一是伤逝往昔岁月;二是中国式的大悲哀。张爱玲和曹雪芹都曾经是荣华富贵的贵族之后,他们留恋那往昔的岁月。只不过是曹雪芹的怀恋明显,而张爱玲更加隐晦些。曹雪芹的挽歌明唱在《红楼梦》大量的词曲里,而张爱玲则唱在那不时咿呀响起的胡琴声里。
中国式的“大悲哀”,一方面是临风洒泪,对月长叹,感慨人生之有限,另一方面则是“并不因此就灰心”,而是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该坚持什么还得坚持什么。张爱玲的小说,大多都是指向这样一个对生活妥协、无奈的情感旋律。意识到人生的种种不如意,但还是肯定、依恋、执着于这样的人世生活。
鸿鸾禧里的娄太太,窝窝囊囊地忙完了儿子的婚礼坐在客厅里,一向百般看她不顺眼的丈夫说了个笑话,一屋子人全笑了,这笑话本不是她应当笑的,但“娄太太只知道丈夫说的笑话,而没听清楚,因此笑得最响”。
《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振保,睡前刚因破败的婚姻向妻子烟鹂掷过台灯座,但“第二天起床,振保改过自新,又变了个好人”。最能代表这种情绪的,是小说留情的结尾:“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然而郭凤和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还是相爱着。”这就是中国式的“大悲哀“里的人情。
三、张爱玲重新续写了“女心的世界”。写出“大悲哀”里的人性美,这正是日常生活叙事的核心,在这一点上张爱玲继承了人情小说的精髓。二十来岁的张爱玲之所以能以如此老到的话语出现在文坛,一方面是家庭出身原因,一方面也正是因为她太烂熟《红楼梦》,她从阅读中了解了真正的人情世态。
在《红楼梦》缜密的日常生活描写中,张爱玲从中学到了细节描写,学到了如何通过礼节习俗、饮食起居、穿衣打扮、摆设器物等的描写,从而为自己的故事和人物塑造服务。从《红楼梦》中,张爱玲找到了自己写小说的语言方式。
《金锁记》里曹七巧和姜季泽调情的场面,就有王熙凤与本家兄弟侄子打情骂俏的味道;沉香屑——第一炉香里梁太太家的摆设,让人想起秦可卿的房间摆设;就连用词也不时冒出类似《红楼梦》里人物常挂在嘴边的“仔细”、“小蹄子”等字眼。
张爱玲是一个创造了自己的“女心的世界”的作家。她的写作资源更多是得益于中国传统小说,并在中国文学精神中找到了伸张自己人生理想的方式。张爱玲所承续和发扬的书写日常生活的文学传统,为现代小说如何进一步在生活世界中展开找到了新的根据。
细节与散文式的情绪相对,日常性与戏剧性相对,这两点正是小说的核心要素。张爱玲的小说看起来叙写的都是阿婆阿妈的琐事,但这样的小说则使小说走向了它的本体——没有对每一个人的身体生活的叙写,小说就无法与现实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更无法获得坚实、准确的真实感。
这些在张爱玲的小说中都做到了。她不多的小说篇章,至今仍是我们研究现代中国都市生活的重要依据,也是现代中国日常生活最重要的写照之一,正如《金瓶梅》、《红楼梦》是明清时期中国日常生活的写照一样。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ada
张爱玲是一位与众不同的文学天才,现在我还要说她是一位专门为写作而生的奇人。这些都体现了在她的作品里对现代都市生活的独到的把握,在她对战争和人性的洞见,这些表现都体现了她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独特的贡献。
一方面张爱玲从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滩通过报纸连载小说,出版自己的小说、散文集。到了80年代张的作品出现在市面,再到90年代形成的“张爱玲热”。另一方面张的作品,在20世纪也是被翻译得最多的作家之一。同时对张爱玲的研究,也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热潮。还有张爱玲研讨会包括来自国外的“张学”研究者等,他们都有研究观点提出。这些张爱玲的作品的讨论,丰富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学界。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些作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作品会逐渐被人忘却,但是张爱玲却越来越被记得,网店、实体书店到处都摆满了她的作品和研究她作品的书籍,所谓“张爱玲的语录”也在网上比比皆是。
当然,在评论界对张爱玲的负评的声音也没停止过,如对《色·戒》的评价,对张的十篇小说的评价,对《小团圆》的评价,还将这些提高到怎样引导青年人读书,关系到国民素质的高度去认识。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无双很无双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上海沦陷时最走红的女作家。她出生在一个前清官宦大族,母亲是新派女性,但是她的童年却是在孤独寂寞和后母的凌辱虐待中度过的,这使她成为一个敏感、早熟、内向和沉默的少女。
作为一个作家她一直用深邃的冷眼观察自己周围的生活,“生的苦闷”和“欲的自由”是她作品的主旋律,她写作的目的就是要剖析人性中最根本的东西,将她的感知和深刻体验告诉读者。通过她的“深而不广”的视野去揭示一个畸形扭曲、而又习见为常的世界。她的作品就是看穿和透底的实录。
张爱玲是一位多才多艺而又多产的作家,既善绘画又好音乐,新旧文学的融合,新旧意境的交错,铸就了她特殊的风格:一如她的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solomonduke
胡兰成是爱她的,至少曾经是爱她的,因为只有他最懂她,他说她是“民国史上的临水照花人”; 他又说“她不必入世,世间的一切自会与她交涉”,她也赠他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只是这“慈悲”期限太短,他给不起她“现世安稳”的承诺。
而我总认为赖雅是自私的,毁了她的黄金年代,30多岁的她正当年,而他却已是暮年。
至于桑弧,
也许是他太羞涩,也许是她太高傲,也许他们注定有缘无分,他们还是错过了。
张爱玲说的没错,“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会永远地等着你”,就像姑姑张茂渊,即使是年轻的时候错过了,可到了晚年还是和爱的人厮守后半生。
炎樱,她的挚友,她们的性格截然相反,爱玲说“孤独的人有他们自己的泥沼。”那么炎樱就是将她拉出泥沼的人。
遇到宋淇夫妇是他们双方的幸运,也是因为如
此,他们保持了那样长久的友谊。
佳人已去,芳华长存,愿爱玲在天国能得到她渴求的安稳。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sandlu
张爱玲是我最喜欢的女作家,至今仍记得求学时一遍遍读她的小说、传记的情形,深深为她奇特的比喻、清冷的笔触、女性的悲哀、无望的苍凉而着迷。
张爱玲的热度一直不减,除了她自身的文学成就,如《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金锁记》、《色戒》等的屡次翻拍,还有大家热衷的名门望族的出身,及与汉奸文人胡兰成深情、赖雅相依的恋情有关。
张爱玲对我而言,不仅影响了我看待女性的观点,更深刻影响了我的文风,曾经刻意模仿过她的文笔,直到今日仍回味悠长。
一、张爱玲之文学成就:1、专家评论:
夏志清(著名中国文学评论家):对张爱玲文学地位最重要的断语有三:张爱玲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秧歌》在中国小说史上是“不朽之作”。王安忆(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惟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白先勇(当代著名作家):张爱玲当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风格很有趣,像是绕过了五四时期的文学,直接从《红楼梦》《金瓶梅》那一脉下来的,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更纯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国传统文化造诣其实很深。
作家王小波:张爱玲的小说有种不同凡响之处,在于她对女人的生活理解得很深刻。
作家贾平凹:与张爱玲同生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
张均:支撑着张爱玲叙事结构的,实是源于中国古典的虚无主义,由时间流逝而产生的虚空之感,构成了张爱玲察人观世的“哲学子”,在叙事层面则形成了物质主义的细节再现。
2、文学青年之我所喜欢:
(1)经典名句:
人生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蚤子。
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 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 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衢,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一样,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说好永远的,不知怎么就散了。最后自己想来想去,竟然也搞不清楚当初是什么原因把彼此分开的。然后,你忽然醒悟,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的。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
以年轻的名义,奢侈地干够这几桩桩坏事,然后在三十岁之前,及时回头,改正。从此褪下幼稚的外衣,将智慧带走。然后,要做一个合格的人,开始担负,开始顽强地爱着生活,爱着世界。
爱上一个人,心会一直低,低到泥土里,在土里开出花来,如此卑微却又如此欣喜。
我要你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个人是永远等着你的,不管是在什么时候,不管你是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这样一个人。
有些人很多机会相见的,却总找借口推脱,想见的时候已经没机会了。有些话有很多机会说的,却想着以后再说,要说的时候,已经没机会了。有些事有很多机会做的,却一天一天推迟,想做的时候却发现没机会了。有些爱给了你很多机会,却不在意没在乎,想重视的时候已经没机会爱了。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爱情要完结的时候自会完结,到时候,你不想画上句号也不行。 爱情,原来是含笑饮毒酒。 爱一个人很难,放弃自己心爱的人更难。 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总会有点害怕,怕得到他;怕失掉他。 你曾经不被人所爱,你才会珍惜将来那个爱你的人。
(2)天才的比喻:
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大,圆,白。然而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凄凉。一出玻璃门,马上像是天下大乱,人心惶惶。汽车把鼻子贴着地慢慢的一部一部开过来,车缝里另有许多人与轮子神出鬼没,惊天动地呐喊着,简直等于生死存亡的战斗,惨厉到滑稽的程度。在那挣扎的洪流之上,有路中央警亭上的两盏红绿灯,天色灰白,一朵红花一朵绿花寥落地开在天边。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锈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一只白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死在屏风上。悠长得像永生的童年,相当愉快地度日如年,我想许多人都有同感。然后崎岖的成长期,也漫漫长途,看不到尽头,满目荒凉。 春山如黛,垂柳画桥。白云出岫,倦鸟还巢。采一束不知名的野花,扎一个紫藤的秋千架;看几只燕子筑巢,或和几只蚂蚁对话。这样美好的时光,仿佛留在那个叫童年的记忆里。悠长,不复与见。爱情还没有来到,日子是无忧无虑的,最痛苦的,也不过是测验和考试。当时觉得很大压力,后来回望,不过是多么的微小。有些人注定是等待别人的,有些人是注定被人等的。缘起缘灭,缘浓缘淡,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我们能做到的,是在因缘际会的时侯好好的珍惜那短暂的时光。
张爱玲在文学上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但她的感情生活并不幸福。
与大14岁胡兰成的短暂婚姻,因为胡的再三背叛被迫结束,因为胡的汉奸身份被迫去了美国。
与大39岁的赖雅结婚,赖雅真心待她,只是经济拮据,有了孩子被迫打掉,后来赖雅中风,大小便失禁,全由张爱玲照料,因为忙着赚钱,眼睛出血都无法休息。儿时父亲对她的殴打禁闭,导致了父爱缺失,她所爱的男人全是年长的成熟男子,父母离婚母亲教育的缺失,导致她对于爱情、婚姻不曾有丝毫的理性和现实考虑,爱了就爱了,嫁了就嫁了,散了就散了,活得寂寞,死得寂寞。
愿她在天堂安好,她所爱的人一直陪伴在身边。
——段晓岚写于2018.10.19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四好阿官
张爱玲和张恨水,都是小说家。都是以专写长篇“才子、才女爱情”为背景和题材,为专长的才子、名伶。前者,张爱玲与林徽因、陆小嫚,还有。。。是同时代人,号称“民国时期,四大风尘才女”之一。
早先,她好象与现代著名才情诗人,徐志摩有不明不白、不清不楚,明析、明了的爱情瓜葛。自古以来,都是才子、才女,腹有才气朝自华,世人都爱以“郎才女貌”,真正有才学跟才气的,真才实学的才子、才女,特别是对那些长相姣艳、姣好,才气横溢和口齿伶俐,伶牙利齿之辈、之流,戏子名伶、市井才子、说书人等,冠以“青年才俊”、或“青年说书艺人”身份;“才子气短,英雄气长”、自古“红颜多薄命”、红颜祸水等,才情、才女、才貌,梁祝,梁山泊与祝英台,二胡映月,蝴蝶飞舞,绕地、匝地,真是“余音袅々,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于民巷、于市井,成为流传千古,千古流芳、凄美,凄惨、凄凉的爱情故事。张爱玲仗着自己自身的条件,与自己自身的才情、身段、才学,自恃、自命不凡,令徐志摩是“空中的花,水中的月”,可望而不可及。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张爱玲的作品、小说等,咱也没多读几本。只是早先上小学和上中学的时侯,学校校园里、城镇的大街小巷上,刮起了一种“琼瑶、三毛”热。其间,期中也夹带、捎带上,读了些琼瑶的《窗外》、《一帘幽梦》、《鬼丈夫》和三毛的《撒哈拉沙漠》系列作品。接下来,就是张爱玲与张恨水的一些散记、散轶作品。也许,是自己年纪小和当时理解能力的不够和局限,只好象是“坐山车”,隐々约々、模々糊々的,至今也就只记了“大概的轮廓”的概念。现在,现就“张爱玲”三个字的一本书,和她、与她的三帧黑白老照片上,理解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民国才情、才女张爱玲,才情、才学跟才艺,绝对的一流,冷艳、绝伦,决无一人能比。张爱玲的身材、身段,“三位、三围一体”。胸、头、臀,三围曲线、凸凹,错落有致。身体、身材,妖娆、分外、格外迷人,冷艳、惊艳,喧宾夺主,婀娜、柳腰眉。貂蝉、褒姒、西施转世,“关々雎鸠,在河之洲;窕窍淑女,君子好逑”,《诗经》中真正的淑女也,淑女之形象者也。从上至下,从才情、才气等,民国时期的四大“风尘才女”张爱玲,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牡丹中的牡丹,女子、才女中的才女”,再配以美艳、惊艳,凄美冷艳绝伦的气势、气质等才气,可以说,是“绝配中的绝配”,绝对美艳绝伦!无以伦比。
L:2018年8月24日。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king
她是个怎样的人 说实话 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非要说的话 那她一定是一个对世间有着价值和贡献的人
她世俗 冷漠 无情却又多情
众所周知 她从小便是一个文学天才
有人总把她与萧红进行比较 不管是文学方面还是做人方面
要真说的话 我自然更喜欢张爱玲
张是一个在爱情方面把自己放在尘埃里的一个人
而萧红却是一个缺了男人就不行 把自己的人生放在了尘埃里
张爱玲出身一个落败的名门贵族 即使落败 但骨子里的那一种骄傲和高人一等是与生俱来的
因为家庭原因 她所受到的教育是先进的 开放的 而她自己也是很独立的 脱离家族 自己靠才华谋生
而文学在她的笔下 才有了生命
我喜欢她的清冷 她的骄傲 她的敢爱敢恨 她勇敢又坚强
她有着敏感的灵魂与精致的生态
她风韵犹存
她本人就是传奇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happy
谢诚邀。
偶尔读过张的作品,谈不上精读。感觉其作品文采过人,文笔犀利,而不做作。没有花拳绣腿的招式,直指事件的本质。尤其喜欢她关于内心活动的描写。
张爱玲的爱情观与大众有区别。物质与财富,在张的爱情观里几乎会忽略不计。她喜欢有才情的男人。胡兰成,桑弧,赖雅都是极有才的男人。胡兰成是一个作家,抛开其政治立场和在感情方面的渣男本质,其文字功底相当了得。读过其作品,就文笔来说,应该略高于张爱玲。张爱胡的文采,甚至于到了崇拜的地步。那种低到尘埃里去的姿态,应该是其内心写实。如果不是胡的滥情,也许张会一生伴其左右。胡在婚姻外的滥情,不再对张爱玲“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正是这段感情的致命伤,婚姻终结的最主要原因。桑弧是一个导演,欣赏张爱玲多一点,他懂张爱玲,也是一个才高八斗之人。懂得,爱了,但碍于外部环境,并没有把张爱玲请进婚姻。只因此时张爱玲仍然顶着汉奸前妻的帽子,而且桑弧在意张有过婚史。才情都有,张爱玲爱的仍然不是对的那个人。张爱玲后来远渡重洋,在美国与赖雅成婚,赖雅也是一个才情满满的作家。据说张爱玲为赖雅怀过孩子,但做了人流,原因是她不想有人向她索债。张在赖雅去世后没有再婚,孤独终老。
张渴望得到家人的爱,但她自觉被排除在家人的亲情之外。“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因为不是张爱玲本尊,无法理解其真实感受。只是根据个人感受分析。据传张爱玲的才情,多受其父张志沂的影响。如果这是真的,那么父亲手把手的教导,假设没有对子女的爱,没有足够的耐心,绝对做不到。母亲把她送到香港读书,在当时的社会,如果没有对子女的爱,有几人肯付出这样的代价?张爱玲可能是因为童年对温情家庭生活的极度渴望,所以后来对爱的要求极高,过度敏感而导致其安全感的丧失,一味地自艾自怜,她一直扮演着家庭的弃儿,情感上的孤儿的形象。这是我所不欣赏她的地方。
笔者自己才疏学浅,仅仅表达个人不成熟的观点。也许与诸君观点相左,不喜勿喷。谢谢!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kimura02
张爱玲,不只是上海滩的传奇,而且是文学史的传奇。这位自嘲有个恶俗不堪的名字的文学才女,不管现在或是将来,她都会是中国文学史的一部分。
张爱玲是名门之后,她是清朝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也许是由于对家族的纷繁变迁的不满,她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这是对张爱玲性格的突出体现。她的魅惑如流言,她的一生是传奇.显赫的家世,到了她这一代已经是最后的绝响了,张爱玲的童年并不快乐,父母离婚,再加上与胡兰成一段不幸的婚姻。1995年,张爱玲于洛杉叽去世,当时身边没有一个人。看过许多她的散文,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因此,有人说她的性格聚集了一大堆矛盾。而我,却偏爱她的这种性格。她不是那种哭哭啼啼的小女人,从不迎合别人,也不要别人迎合她。
同时她的童年也是黑暗的,生母流浪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或许这是导致她后来的作品充满悲观跟势利的主要原因。她笔下的女性是实实在在的——自私、城府,经得起时间考验。就是这些近人情的角色的永恒性加重了她文字里苍凉的味道,反复地提醒着我们所有现今的文明终会消逝,只有人性的弱点得以长存于人间。至于她本人亦是斤斤计较的小女人——摸得到、捉得住的物质远较抽象的理想重要。后来,张爱玲离开了父亲逃到了母亲那里,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张爱玲毅然选择了后者,然而,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而母女间的矛盾也在一天天间慢慢地、以一种不易察觉的形式在激化。张爱玲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考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对于这件事,她轻轻地说了几句话:“那一类的努力,即使有成就,也是注定了要被打翻的罢?……我应当有数。”大有一种奈若何的惋惜。
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是她的成名作,这两部作品的出世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之林中的重要地位。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却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pioneerwork
谢邀。张爱玲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我自私的认为她这一生并不快乐。或许只有面对胡兰成的时候,才享有片刻的温存,得到了身为一个女人的幸福感。可惜并不长久。
张爱玲从小被父亲冷待,被母亲嫌弃,她与唯一的弟弟,感情也一般。在她幼年时几乎命丧黄泉,重病之下父亲没有给予她温暖,若不是姑姑给了她打了一针,她小命都要不保了。
可能是她见过男人的凉薄,所以在她的笔下,男人总是满嘴谎言,自私自利,将女人利用完之后,就丢弃到一边。在她的小说里,几乎没有一对情侣又美满的结局。我想她大概也写不出来吧,因为她无法想象幸福是什么模样的?一个人对于她自己都不相信的事,自然也写不出来。
张爱玲旷世才女,无人能及。用一种讽刺又凉薄的态度,道尽男女情爱。遗憾的是,连她自己也无法逃过情关。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五道口张楠
如果你问我如何评价张爱玲,我会借用作家贾平凹先生一句话"与张爱玲同生在一个世上也是幸运,有她的书读,这就够了"。我也看过很多过张爱玲的作品,包括倾城之恋,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等,也常常思考是什么造就了那个出生在封建迷信年代的她如此开放前卫的思想。
对于爱情,婚姻,她态度是大胆的,敢爱敢恨,思想上却是前卫的,在张爱玲的眼里,爱情就是女性求的经济保障的一种手段,一个女人对男人经济的依附需求,可能对于那个封建的年代里,世俗的婚姻没有爱情可言,所有的一切都是造就自己的需求,所有的文字,在她笔下,才有了真的生命,直钻进我们心里去,或者队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不懂欣赏,甚至说她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类”,但最真实的一定是喜欢她的人,能从她的书中得到阅读的快乐,至少我是这样的。
作家余秋雨也曾评价过她,她死的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很庆幸她能存在这个世上,也留下痕迹让我们知道她存在过这个世上。
原贴:如何评价张爱玲?
期待
原贴:张爱玲都有什么小说?
零落成尘18
原贴:张爱玲都有什么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