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皇子的称呼,有以下几种,首先出生以后就叫阿哥,然后根据册封的顺序被子,然后倒背了,然后到郡王再到,亲王,册封为王之后,王字前面要加1个册丰的字,只能交给你,你不行你书上来,然后皇上的亲封.贝子以上的都带爵位,母凭子贵亲生母亲也跟着册封
清代后宫的真实历史
[作品]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
编辑推荐:本书通过精选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历史人物,排列组合,形成纵横比较,考察历史棋局,反映历史大势,启迪思维,以供评说,以供欣赏,视角独特,读来使人兴味无穷,100历史伟人,上下五千年,作者...
四月的安琪
其实这东西是没有任何级别的,只不过由于发生了一件事情,所以大家觉得这东西是有级别的。
慈禧太后乃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由此大家就认为这个阿哥是有级别的,所以大家一听清朝的电视剧里面,一旦撑哪个人是阿哥,那这个人肯定级别特别高,其它人就必须得让着她。
但事实上这件事情说慈禧自己弄出来的事儿,由于光绪皇帝没有孩子,所以必须得找一个继承人,但是慈禧又看不惯光绪皇帝,所以自己去找了一个人来当大阿哥,有兴趣的可以去稍微翻一下慈禧和光绪之间的矛盾,为了能够取代光绪的地位,慈禧才弄了这么一处,说这个大二哥以后将会继承你的位置。
其实在整个清朝的历史上面大阿哥通常带称的就是皇帝的一个儿子或者是太子,一般都称他为大阿哥,因为他最有可能继承位置,但是说实话,这个继不继承是皇帝自己说了算的,普通的皇子之间互相称谓也是阿哥,不仅如此,在满清八旗子弟之间,内部年轻人之间互相称谓也是阿哥,这只不过是八旗子弟互相之间的一种尊称而已,并没有任何特殊的含义,所以即便你是一个无名小卒,或者是你是一个皇子,你们之间的称谓也差不多,都是阿哥,又没有什么实权。
唯一一个让人尊敬的那就是大阿哥,因为这个职位只带成一个人,这个人往往是整个朝堂上面实力最大的人,但是这个实力大,也只不过是仗着他父亲的面,她父亲如果说她不是,他什么都不是了。所以后来大家也没有把这个大阿哥,当成一件事儿,甚至于由于伴君如伴虎,这个大二哥随时都可能出事情,因此大家对这件事情也表示有一些避嫌的嫌疑。
但是事情就出在慈禧身上,到了慈禧,大家都知道慈禧整个就把控了朝政,掌握着朝廷的实权,光绪就像一个囚徒一样,被这个老女人囚禁了大半辈子,但是工序后来知道要反抗了,维新变法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从慈禧的手里面夺权,别看光去,表面上来看十分的开明,但实际上正是因为权力的缺失,才会让他走此下策,如果不是因为权力缺失,光绪说不定就和慈禧一起沆瀣一气,狼狈为奸。
但是工序后来反抗,反抗的情况之下,慈禧也拿这个皇帝没办法,毕竟你是皇帝,(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有这个身份在这儿搁着,那谁也不敢拿你怎么办,所以慈禧就想了一出主意,就说我能不能找另外一个人能够随时取代,你能够随时把你皇帝的位置给拿过来,那你没了这个皇帝的位置,你拿什么和我横!
慈禧太后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儁为大阿哥,很明显就是来告诉光绪,你的位置可能不保,在我手底下做事小心一点,由此大家都认为大哥很有可能继承皇位,因此大阿哥就基本上有的尊贵的象征,这个东西有级别了!
但是我在这之前就已经说过了,这玩意儿没有任何级别,甚至是于还是看别人的脸色,大阿哥一开始风光无限,和当时的皇后一起,就欺负光绪,慈禧在一旁鼓掌,但是后来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城,慈禧仓皇出逃的情况之下,慈禧也觉得这个时候不能够把光绪逼的太狠,所以在皇后和这个大二哥例行一次的欺负光绪之后,光绪上去就给这俩人一人一个巴掌,并且把这个大阿哥给赶出去了,由于在这之前,这个大阿哥的父亲因为出了事情被人摘了帽子,所以这个大阿哥的也无依无靠,最后和难民一起西逃去了。
表面上面风光无限,可是事实上最后的结果,也都算得上是情理之中吧,但是无论如何大阿哥,甚至于这个阿哥这个称号也变成了一种尊贵的象征,所以慈禧又得出来背锅!
maggie_秋天的童
满族人家,儿子都叫阿哥。
亦如满族人家女儿都可称格格一样,比如努尔哈赤女儿就直接叫东果格格。
皇太极建政,仿照中原建立爵位制度,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入八分公,不入八分公。下面还设镇国将军等。
所以,满清皇帝儿子被称呼阿哥,亲王儿子同样称为阿哥,以下类同。但皇帝儿子不加限制词。
通常,皇帝给予儿子以类似亲王的待遇,如乾隆之前的亲王与皇子都是侧福晋2人。不过,清代皇子最低基本封爵为贝勒,最高封爵为亲王。
简单地说,阿哥只是一个称呼,没有级别。
当下,清宫剧仍是荧屏上热播的题材,各种阿哥、贝勒、公主、格格在电视中你来我往,好不热闹。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编剧对于历史的无知,在很多清宫电视剧中,阿哥的地位能够等同于亲王,这让土鳖君看的是啼笑皆非。
为了一正视听,土鳖君就给诸位看官盘一盘,清朝皇子那些事儿,以好好抽打一下那些不负责任的编剧们的大脸盘子。
清朝问鼎中原之后,使用了宗室觉罗世爵、异姓功臣世爵和外藩蒙古世爵三套不同的爵位系统。
顾名思义,宗室觉罗世爵就是爱新觉罗家的直系亲属才能得到的爵位,这些宗室们可以享有系黄腰带的特权,因此也被称作“黄带子”。从和硕亲王到奉恩将军共分为14个等级,这些爵位以“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为界,所受礼遇截然不同。所谓的“入八分”马车就是可以用朱轮、紫缰、紫垫,车上可以放背壶,可以带宝石顶双眼花翎,出行可以让太监拿着皮鞭开道。
宗室爵位自第八等不入八分辅国公往上是超品的,从第九等镇国将军开始依次从正一品武官递减,最末等的奉恩将军相当于四品武官。
为了防止出现明朝王爵泛滥的情况,清朝宗室爵位的继承分为世袭罔替和降等世袭两种。
降袭,即爵位传给世子时,会降一个等级,比如亲王降为郡王,郡王降为贝勒,但从历史来看,亲王的爵位一般会荣恩加赐一代或者两代,以示皇恩浩荡。亲王的其他儿子要想得到爵位,还要参加满语、马箭、步箭三项考试,根据成绩确定爵位的等级。
当然,爵位的降等也有个限度,亲王降至镇国公,郡王降至辅国公,贝勒降至不入八分镇国公,贝子降至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公降至镇国将军,辅国公降至辅国将军便不再降了,改为世袭。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的后代需要降到闲散宗室,依然享受四品官的待遇。
清朝实行的这套袭爵制度非常有效地控制了宗室贵族的数量,到了清朝中后期宗室里面只有4%的人有爵位,绝大部分还只是镇国将军、辅国将军之类的低级爵位。
世袭罔替即俗话说的“铁帽子王”,也就是世子继位不会降级,清朝总共只有“十亲二郡”12个铁帽子王,属于凤毛麟角中的凤毛麟角。
贰丨说一说,清朝的皇子们阿哥,即满语中未受封的儿子的意思,在清廷文书中满语中的“阿哥”对应的汉语就是“皇子”。
其实,这阿哥也不是皇子的专用名词,只要是未成年的八旗子弟都可以称为“阿哥”。
所以,“阿哥”并没有什么等级,至于以后做到什么等级,完全看他自己的造化了。
根据规定,皇子长到15岁时,就有资格封爵了。但清朝对于皇子的要求比较严格,一般会在其成年后派遣一定的差事,差事做得好才给个爵位。另外,在某些年份一般也会统一搞一次封爵。皇子封爵之后才能出宫建府,没有封爵的成年阿哥只能依然住在紫禁城的北五所或南三所内。
阿哥们被封什么爵位取决于自己的才能、受宠爱程度和母亲的地位,最不受待见的那就封个贝子,比如康熙四十八年第二次大封皇子时,老九允禟就只得了个固山贝子,而他弟弟胤䄉则封了敦郡王。
至于,这些阿哥们的命运如何,那完全看他们自己的造化,康熙20个获得了爵位的儿子中,有的当了铁帽子王,有的还成为了阿其那,赛斯黑。
好了,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很期待能与您在评论区深入探讨一番。
我是土鳖君,一位爱极了中国的书生。
点关注,不迷路。
为您持续输出有质量的答案。
陈桃桃
【一看就知道上面几位是复制粘贴过来的,拜托,以下内容可是我亲自看过的,且是一字一字打出来的。】
《秀丽江山》,讲述东汉开国者光武帝刘秀与其妻阴丽华的一生,虽然女主是穿越过去的,但总的历史描述很真实但又不枯燥,足见作者的文笔水平。该文与一般的穿越文很不一样,很有真实感,值得一看。(强推鉴)
《魅惑帝王爱》,非穿越,女主生来相貌丑陋,但贵为皇后,一开始帝后不合,慢慢的两人惺惺相惜,最终相伴一生,据说那宋朝皇帝是历史上唯一架空后宫的皇帝。(不过很YY,部分情节虚构。这方面的作品还有《步步惊心》《独步天下》《梦回大清》等(不过是穿越的))
《大漠谣》《云中歌》为上下两部,非穿越,分别讲述两代人的爱情,阴谋故事。上部讲霍去病·卫青与一个女人的故事,下部讲霍的女儿与刘弗陵,刘病已(还有一个男主,忘记名字了)的故事。总的来说,虽然有些部分虚构,历史情节不多,但描述真实,能轻易把人带入汉朝。
《寻找前世之旅》,虽然是穿越的,但胜在讲述了中外许多朝代的历史故事,无形中让人见长了许多见识。
《兰陵缭乱》,女主竟然女扮男装兰陵王高长恭,郁闷死我了。蛮多人说好看,其实一般般啦
《寻樱丝》,讲述女主穿越与慕容冲、嵇康、潘安、公子鲍、高长恭、吕布相遇的故事,有点魔幻色彩的说···
芳草吟,非穿越,讲南朝梁元帝萧绎与其妃纠结一生的爱情故事,“徐娘半老”的主人就是女主徐昭佩,男主一只眼睛不好,女主就以半面妆待之,很羞辱男主啊··史书上有一个细节,说“妃性嗜酒,多洪醉,帝还房,必吐衣中。” 可男主竟然能忍受,不知历史上为什么最后男主要赐死她,而小说是想保全女主才赐死的···唉
其实,唐宋元明清很多这方面的穿越小说,但多为YY之作,暂时想不到什么比较真实的历史小说。我很多小说上连城看,你可以去那找找。或者,在百度上直接打“历史言情小说推荐”,就会很多网页跳出来,你可以慢慢筛选。
原贴:真实历史言情小说
蘼蓎先生
《秀丽江山》,讲述东汉开国者光武帝刘秀与其妻阴丽华的一生,虽然女主是穿越过去的,但总的历史描述很真实但又不枯燥,足见作者的文笔水平。该文与一般的穿越文很不一样,很有真实感,值得一看。(强推鉴)
《魅惑帝王爱》,非穿越,女主生来相貌丑陋,但贵为皇后,一开始帝后不合,慢慢的两人惺惺相惜,最终相伴一生,据说那宋朝皇帝是历史上唯一架空后宫的皇帝。(不过很YY,部分情节虚构。这方面的作品还有《步步惊心》《独步天下》《梦回大清》等(不过是穿越的))
《大漠谣》《云中歌》为上下两部,非穿越,分别讲述两代人的爱情,阴谋故事。上部讲霍去病·卫青与一个女人的故事,下部讲霍的女儿与刘弗陵,刘病已(还有一个男主,忘记名字了)的故事。总的来说,虽然有些部分虚构,历史情节不多,但描述真实,能轻易把人带入汉朝。
《寻找前世之旅》,虽然是穿越的,但胜在讲述了中外许多朝代的历史故事,无形中让人见长了许多见识。
《兰陵缭乱》,女主竟然女扮男装兰陵王高长恭,郁闷死我了。蛮多人说好看,其实一般般啦
《寻樱丝》,讲述女主穿越与慕容冲、嵇康、潘安、公子鲍、高长恭、吕布相遇的故事,有点魔幻色彩的说···
芳草吟,非穿越,讲南朝梁元帝萧绎与其妃纠结一生的爱情故事,“徐娘半老”的主人就是女主徐昭佩,男主一只眼睛不好,女主就以半面妆待之,很羞辱男主啊··史书上有一个细节,说“妃性嗜酒,多洪醉,帝还房,必吐衣中。” 可男主竟然能忍受,不知历史上为什么最后男主要赐死她,而小说是想保全女主才赐死的···唉
其实,唐宋元明清很多这方面的穿越小说,但多为YY之作,暂时想不到什么比较真实的历史小说。我很多小说上连城看,你可以去那找找。或者,在百度上直接打“历史言情小说推荐”,就会很多网页跳出来,你可以慢慢筛选。
原贴:真实历史言情小说
老乃
阿哥不是什么级别,而是一种称呼,相当于汉人口中的“公子”,更加直白点说,就是满族的父母称自己的儿子为“阿哥”,放到汉人那就是“儿子”的意思。
也就是说,阿哥就是一个称呼,放到清朝皇室,那就意味着这个被称为“阿哥”的人是皇帝的儿子,除此之外什么也代表不了。所以,“阿哥”不是什么爵位或者官职,更加没有级别。另外,清朝的皇子成年后都会受封,要么是亲王、君王,亦或者是贝勒、贝子,但无论哪一种,都不会像还珠格格中那样直接称呼“五阿哥”,因为永琪早已经成年,甚至已经被赐婚,那必然已经有了爵位,那宫中的太监亦或者大臣只会以爵位称呼永琪,而不是高喊什么“五阿哥到”,要知道,喊错了话,可是要挨耳刮子的。
并且清朝皇子可以获得的爵位分为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以及一二三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等,也就是说在爵位之中也根本没有“阿哥”这个名称。对于这些已经受封的皇子们来说,他们更愿意人们用爵位称呼自己,如果听到谁用“阿哥”来喊自己,那心里就该老大不高兴了,因为这代表着自己尚未成年,或者是连一个爵位都没混上。
所以啊,清代的“阿哥”不是什么级别,就是个称呼,什么也代表不了。
咫尺
第一级、和硕亲王 岁俸银1万两,禄米1万斛;世子岁俸银6千两,禄米6千斛; 第二级、多罗郡王 岁俸银5千两,禄米5千斛;长子岁俸银3千两,禄米3千斛; 第三级、多罗贝勒 岁俸银2500两,禄米2500斛; 第四级、固山贝子 岁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 第五级、奉恩镇国公 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第六级、奉恩辅国公 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第七级、不入八分镇国公 岁俸银700两,禄米700斛; 第八级、不入八分辅国公 岁俸银500两,禄米500斛; 第九级、镇国将军 1、一等镇国将军岁俸银410两,禄米410斛; 2、二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85两,禄米385斛; 3、三等镇国将军岁俸银360两,禄米360斛; 第十级、辅国将军 1、一等辅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335两,禄米335斛; 2、一等辅国将军岁俸银310两,禄米310斛; 3、二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85两,禄米285斛; 4、三等辅国将军岁俸银260两,禄米260斛; 第十一级、奉国将军 1、一等奉国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235两,禄米235斛; 2、一等奉国将军岁俸银210两,禄米210斛; 3、二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85两,禄米185斛; 4、三等奉国将军岁俸银160两,禄米160斛; 第十二级、奉恩将军 1、奉恩将军兼一云骑尉岁俸银135两,禄米135斛; 2、奉恩将军岁俸银110两,禄米110斛。 扩展资料 古代皇宫里面的等级制度十分严谨,任何一个小小的部门或者机构都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就像是身份尊贵的皇子也是如此。清朝时经常将皇上的儿子称为阿哥了,其实这并不能体现出阿哥的身份。 和硕亲王,这个爵位不是谁都可以获得的,只有宗室的皇子以及皇兄弟才有这个权利,是第一等爵。不过它和摄政王也是有很大区别的,像是多尔衮,集二者于一身,而和硕亲王多半都是世袭者。 多罗郡王,是清朝的第二等爵,一般像皇子以及宗室子会被封为多罗郡王,也就是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听到的“郡王”。剩下的就是贝勒、固山贝子以及奉恩镇国公等等,这里就不一一详细介绍。 没有哪个皇子一辈子会愿意是阿哥的,上面也说过,最高的是亲王,最低的就是贝子了。就像是康熙的大儿子,按理说也比其他皇子年长,身份也应该高一些,但是却只是一个固山贝子的封号。而十三阿哥因为深受康熙帝的喜欢,所以被封为怡亲王。 还有还珠格格中的五阿哥永琪是荣亲王。不过一些古装剧中经常看到的是十三阿哥穿着石青色的朝服,与其他阿哥是格格不入,但是再看八阿哥又会是另外一个颜色了,这就会给别人一种误导。 其实历史上不管是哪个级别或者封号,阿哥们的朝服颜色应该都是一样的。其实纵观一些历史剧,可能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小错误,虽然历史上的皇子们身份的等级不一,但是在衣服上也没有独树一帜的情况。 不同的只有可能是他们的封号,至于为什么会有像十二阿哥这样的嫡子反而是众多皇子中地位最低的,只能说皇上的宠爱是一方面,皇子母亲与皇上的关系也很重要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清爵位 追问: 清朝皇子们被封的爵位共有多少种?从高到低排序是什么? 追答: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这是爵位啊,不是封号,哪些和硕亲王, 多罗郡王等等,是全称。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贝子。这就完了,皇子最低就是贝子了,其他的什么镇国公,护国公,不是皇子的封号,而是世子或宗亲什么的有突出贡献的人的封号,可能是清宫剧给闹的都混淆了,比如顺治的时候有摄政王,感觉爵位特别大,其实摄政王也是亲王,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可以给你补充
陈小二丶
在清朝,阿哥就是满族人之间的称呼,用于父母对儿子之间、同辈的兄弟之间,类似于小哥儿、大兄弟之类的,没什么特殊含义。所以阿哥本身没什么级别,但作为皇帝的儿子,一旦受封,获得爵位,就分出个三六九等了。
清朝的爵位分为三种,分别是宗室爵位、蒙古爵位和异姓功臣爵位。而皇子们如果受封,肯定是封宗室爵位了。宗室爵位共分12级,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一般来说,皇子的爵位是世袭的,但多数是降等世袭,即每一代承袭爵位时都要降一级,但也有一些拥有特殊功勋的宗室成员在受封爵位时,被钦定可以不用降等世袭,这就叫做世袭罔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铁帽子王”。这样的宗室家族在大清朝历史上共有12家,即大清12大铁帽子王。
在清朝,当朝皇子要想被封为亲王,这还是有难度的。一般来说,需要母家势力强大,表现极为出众,或是极受皇帝喜爱的才能够受封亲王,但皇子基本最低都能封个贝子。当然也有一些会低于贝子,而被封为镇国公之类的。如果没有爵位,那就是闲散宗室了。
宝贝熊8345
坤哥9597
有这么几本
1、国家意志,以未来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为背景,对于空战和坦克战的描写绝对一流,非常有真实感,是最好的军事小说
2、火力,谍战加特战双重题材,真实感非常强,弹痕那种男版琼瑶给他提鞋也不配
3、烽火逃兵,小兵群作战,轻步兵作战,堪称经典中的经典
同心斋
一般来说,单单是“阿哥”这一称呼在清代并无级别一说,它仅仅是满清宗室皇子的一个统称。
但是,等到皇子序齿之后,皇帝一般会按照对皇子的喜好与其生平业绩、功勋、贡献封爵。这个封号就比较有地位等级象征了。
据清史稿.皇子世表载“顺治六年,顺治帝为陟罚臧否遂将宗室等级厘定为十二个等级,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子、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其中,自奉恩镇国公之后均为不入八分品秩,他们可不在京述职,比较自由,但地位偏下。
其中讲的不入八分的八分分别指的是八种穿戴配饰或者随驾特权:朱轮、紫缰、背壶、紫垫、宝石、双眼、皮条、太监。
朱轮、紫缰、紫垫顾名思义是皇室子弟出入车驾的配饰红色轮匡、紫色缰绳、紫色坐垫。背壶既盛水用的暖壶。
(紫缰)
宝石与双眼则分别指顶戴宝石(不同颜色宝石代表不同品级)与双眼花翎(一片孔雀翎上分别有两眼状纹路)。
(双眼花翎)
皮条为用于疏散人群鞭打地面用的响鞭。太监既随侍太监。
满清皇帝一扫我汉人几千年嫡长子继承制,宣扬任人唯贤。比如我们知道的满清的皇帝里除了道光皇帝与咸丰皇帝外均非嫡出。而任人唯贤的贤能之人一般多从十二等级里面品秩靠前的人里面去选,前赴后继。
据清实录载“康熙晚年胤禔虽为长子,但是因为在九子夺嫡中在太子被废后对太子落井下石而品行不堪遂不重用仅封固山贝子,十三阿哥胤祥因受雍正信赖,被封怡亲王。”
(胤祥)
乾隆时期,乾隆颇喜五阿哥永琪,遂封其为荣亲王,几欲令其继承大统,无奈永琪英年早逝。而十二阿哥永基虽贵为乌拉氏皇后所生,但因乾隆与乌拉氏不和而致使其终究只是在嘉庆封为多罗贝勒。
(还珠格格里五阿哥永琪)
所以,满清对于每个宗室子弟或者朝廷大员的吃穿用度、衣食住行都有严格品级要求,不得越秩,否则将以大逆论,我们也经常看到古装剧中经常有人以越秩礼仪接待某王公大臣来给其下套达到自己诈害目的。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回答!
几米
《三国演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国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础上,才进行再发挥,进行夸张、美化、恶搞、丑化等等。其实这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历史演义小说都是虚实相间,穿越恶搞;古今兼顾,讽古说今;一段故事,说两朝事情,一个人物,兼具两朝特点。《三国演义》把这种艺术方法发挥得很好,一方面,既尽量地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明朝社会肯定有与三国人物相似类型的人,所以又尽量去符合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美化、恶搞、丑化等等,给予读者一些启发或引导,照顾到读者希望增长见识,统治者希望巩固统治的需要。从历史演义小说的创作套路可以知道,《三国演义》不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历史的真实面貌,还反映了许多明朝社会内容。 三国时代是迥然不同于明朝的一个时代,三国时代没有青楼和赌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奉行儒家文化,宣扬仁、义、道、德、礼、信、忠、贞、孝、廉、真、善、美,是很单纯、很典型的汉文化;而明朝有大量青楼和赌场,虽然儒家文化是官方推崇的文化,但佛教却是朝廷把控政局的定海神针,在佛教超越国界的强大影响力面前,宋朝、元朝时代的官场和战场都成了游戏场,浪漫主义风行,岳飞遭遇莫须有罪名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民间实际奉行的更是以市井文化为主,骄、奢、淫、佚、假、丑、恶、作奸犯科、强取豪夺思想在民间可以广泛宣扬。三国时代与明朝时代相比,统治思想、官场风气、社会生态、世态人心差别巨大,古今对比强烈,能充分发挥历史演义小说穿越、恶搞的艺术特点,让文字更诙谐有趣,人物形象更有艺术张力,知识含量更丰富。三国时代最适于作历史演义小说,所以《三国演义》是第一部被集结成书的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演义》描写的英雄不像英雄,小人不像小人,战争不像战争,“写其书中所崇拜之人,往往费尽力气,仍无丝毫是处:如写刘备,成了一个庸懦无用的人;写诸葛亮,成了一个阴险诈伪的人;写鲁肃,简直成了一个没有脑筋的人”。三国风云人物都成了徒有其名、华而不实
?之徒。反而李儒、王允这些龙套角色,虽然文字不多,却给人一种大隐隐于朝,背景深厚神秘,幕后坐庄老手印象。其实在三国时代,刘备、曹操、袁绍才真正是背景深厚神秘,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人物。“大隐隐于朝,幕后坐庄老手”这样的角色只有在隋唐之后,宗教组织得到大力发展之后才会出现。战斗写得比较儿戏,经常出现单挑场面,不符合三国历史,三国时代战斗都是混战,单挑场面在隋唐时代才开始出现。战争场面和战争谋略基本都是虚构的,《三国志》很少描写战争场面和战争谋略,虚构情节一般都不符合三国时代特点,而更符合宋朝、元朝的时代特点,其中写了很多比较隐蔽的整蛊情节,曹操、刘备、关羽被整蛊得特别惨。罗贯中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的战争活动,其描绘的战争场面可能是元末农民起义战争的战争场面。“战争不像战争”指的是《三国演义》描写的战争不像是三国时代的战争。从《三国演义》可以看到,在宋朝和元朝的官场或战场上,性格和志向类似曹操、刘备、关羽、岳飞的忠良人物往往会遭受整蛊和算计。 《三国演义》五分史实,五分虚构,虚构情节有许多恶搞内容,以第一回为例:玄德看招兵榜文时,张飞在背后历声说话,是恶搞刘备。张飞对刘备说:“吾颇有资财”,是恶搞张飞和刘备。刘关张结义配桃花,是恶搞刘关张和“结义”两字;张飞说:“我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是恶搞张飞,张飞“豹头环眼,燕颔虎须”,最多只会说“我庄后有一园”。“桃园结义”桃园两字还昭示了更恶毒的恶搞行为,一般人想不到,与上火有关。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是“用浪漫主义的想象'改造'史实的范例”,在唐传奇故事把佛教文学艺术初步本土化基础上,进一步把佛教文学艺术应用到历史演义小说领域。自此以后,文人纷纷效仿,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大部分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演义小说,但成就都没有超越《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在对三国态度上,尊刘反曹鄙吴是民间的主要倾向,而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尽管这些旧有观点已不容于今日。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国演义时,把明代流传下来的版本中不实讥望、怪力乱神之处删除勘正。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称:“因为三国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底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 而书中亦刻画了近二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而当中的战争,手法多样,读者往往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将史书上所没有的情节描写得十分细致。不过,前33回写了从桃园结义到曹操统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写了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27年,而以后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场。 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范围、影响程度,都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独一无二的,这就造成了普通民众,甚至一部分专家学者对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也就是小说所描述的历史时期的概况、事件、人物缺乏正确的常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在国人心目中已经占据了真实历史的地位,这种现象在近来的电影、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应。民间也一直对这类现象有不少争论。 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浅近的文言,构成了《三国演义》的主要特色。
叮当林林
我来回答。
阿哥是一个满族俗语,即对兄长子辈的互称,在皇室,则指没有受封的皇子,也指对年纪跟自己相近的男子表示亲热的称呼,尤其是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年轻未婚女子对自己异性朋友的称呼,比如还珠格格对五阿哥的称呼。所以在称为阿哥时,也就是说是没有级别的!
我猜题主是想问清代的阿哥都曾被授予哪些爵位,级别都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一下清代的爵位制度。
大清爵位主要分为三个系统: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和蒙古爵位。和我们今天所讨论的阿哥相关的就是宗室爵位。宗室爵位,又称宗室觉罗世爵,掌于宗人府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将军。如下图所示。清朝总体来说,在皇子的爵位分封上制定的制度相对比较严格,当然这个相对也是与明朝相比较得出的结论。明朝皇子生下来就是王,子子孙孙都是王。而清朝分封爵位就严格了。清朝除了铁帽子王可以世袭王位外,其他王位传承不过几代、爵位依次递减,如果王子皇孙不勤勉努力,建功立业,几代以后爵位就没有了。当然,有建树的王公子弟也可以通过立功求得王位。只是发展到后期,这个制度也逐渐松弛。
清朝皇子封号的高低主要是取决于嫡庶、长幼、才华,当然还有皇上的喜恶。
例如康熙一朝,嫡长子胤礽两岁被封为皇太子,皇位的接班人。
老三胤祉、老五胤祺都被封为和硕亲王,老四胤禛先是贝勒,后被封为和硕亲王。庶长子胤褆封为直郡王,后被褫夺。
老十三胤祥不被康熙所喜爱,在康熙朝始终是阿哥的身份,后来因为扶持胤禛有功,在雍正执政后封为和硕亲王,铁帽子王。
老十因夺嫡之争被雍正削爵圈禁,乾隆时期释放,但仅仅给了辅国公的称号。
老十四是乾隆的亲叔叔,被释放以后得了个郡王的二等爵位。
乾隆嫡子十二阿哥永璂,因为母亲不受宠,连累自己不受父亲待见,乾隆一朝竟然没混上一个封号。
生在帝王家,是幸也是不幸!
(图片及资料来自网络)
_2ou
【一看就知道上面几位是复制粘贴过来的,拜托,以下内容可是我亲自看过的,且是一字一字打出来的。
】
《秀丽江山》,讲述东汉开国者光武帝刘秀与其妻阴丽华的一生,虽然女主是穿越过去的,但总的历史描述很真实但又不枯燥,足见作者的文笔水平。
该文与一般的穿越文很不一样,很有真实感,值得一看。
(强推鉴)
《魅惑帝王爱》,非穿越,女主生来相貌丑陋,但贵为皇后,一开始帝后不合,慢慢的两人惺惺相惜,最终相伴一生,据说那宋朝皇帝是历史上唯一架空后宫的皇帝。
(不过很YY,部分情节虚构。
这方面的作品还有《步步惊心》《独步天下》《梦回大清》等(不过是穿越的))
《大漠谣》《云中歌》为上下两部,非穿越,分别讲述两代人的爱情,阴谋故事。
上部讲霍去病·卫青与一个女人的故事,下部讲霍的女儿与刘弗陵,刘病已(还有一个男主,忘记名字了)的故事。
总的来说,虽然有些部分虚构,历史情节不多,但描述真实,能轻易把人带入汉朝。
《寻找前世之旅》,虽然是穿越的,但胜在讲述了中外许多朝代的历史故事,无形中让人见长了许多见识。
《兰陵缭乱》,女主竟然女扮男装兰陵王高长恭,郁闷死我了。
蛮多人说好看,其实一般般啦
《寻樱丝》,讲述女主穿越与慕容冲、嵇康、潘安、公子鲍、高长恭、吕布相遇的故事,有点魔幻色彩的说···
芳草吟,非穿越,讲南朝梁元帝萧绎与其妃纠结一生的爱情故事,“徐娘半老”的主人就是女主徐昭佩,男主一只眼睛不好,女主就以半面妆待之,很羞辱男主啊··史书上有一个细节,说“妃性嗜酒,多洪醉,帝还房,必吐衣中。
” 可男主竟然能忍受,不知历史上为什么最后男主要赐死她,而小说是想保全女主才赐死的···唉
其实,唐宋元明清很多这方面的穿越小说,但多为YY之作,暂时想不到什么比较真实的历史小说。
我很多小说上连城看,你可以去那找找。
或者,在百度上直接打“历史言情小说推荐”,就会很多网页跳出来,你可以慢慢筛选。
原贴:真实历史言情小说
花花畅想
在满语中,“阿哥”可以用做对任何男子的尊称。
哥哥和弟弟之间,都可以用“阿哥”相称。这个用法,跟满语中的“格格”一样。
所以,阿哥没有级别。清朝皇帝的儿子在未受封之前,也叫做阿哥。但是,等他们有了封爵以后,就该冠以爵位名称了。例如,大皇子在未受封爵之前,可以被尊称“大阿哥”。但是,当他封为“贝勒”以后,就该称他为“大贝勒”。老四,就是四贝勒。如果是被子,就是四贝子。
再说说清朝的皇子级别。在努尔哈赤称“汗”以后,满清当时只有一个“和硕贝勒”爵位,这个爵位源自于部落制度,相当于“酋长”或者“部落长”。当时的四大贝勒(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地位仅次于“汗”。
后来,为了分权,又在“和硕贝勒(俗称大贝勒)”之下,又加了“贝勒”和“台吉”。能获得以上爵位的,都是立有军功的皇亲国戚。
等到满清统一天下以后,皇室子孙繁衍增多,爵位不够用了。于是,就将爵位细化为十四级,依次是: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皇帝的亲儿子在15岁成年以后,最低可被封为贝子。当然,有时候皇帝也会偷懒,晚几年或者早几年封爵,或者不封爵。例如,道光皇帝第七个儿子奕譞,在十岁时(道光死的时候),就被哥哥咸丰皇帝封为醇郡王。
而且,某些英年早逝,或者活着的时候不受宠的皇子,虽然活着的时候没有封爵。但是,在他死了以后,皇帝会进行追封,将爵位补上。
所以,你也可以认为,皇子的最低封爵是贝子。
(文|勇战王聊历史)
翡翠猫咪
清代的阿哥是皇帝没有受封的皇子。这其实不是什么尊称,因为被称为阿哥说明你还是没有什么地位的皇子,相当于在家里面一直被当成小孩子,未成年人。
阿哥的词义(1).哥哥。宣和遗事后集:“如今阿哥被 灵州 同知使往 燕京 下文字,不久亦须此来。”《官场现形记》第八回:“难末,倪又勿懂哉。倪格娘有个过房儿子,算倪的阿哥,从前也勒一爿洋行里做买办格。”
(2).对年纪跟自己相近的男子表示亲热的称呼。《水浒传》第三回:“ 鲁提辖 道:‘阿哥,你莫不是 史家村 甚么 九纹龙 史大郎 ?’”白雪遗音·八角鼓·酒鬼:“我将阿哥送到府上,反惹的大嫂子出来数落了我一场。”《中篇小说选刊》1983年第2期:“一个小伙子奔过去趁机找便宜:‘叫我一声阿哥,我教你们踏黄鱼车。’”
(3). 满族父母称儿子为「阿哥」
(4).为父母对儿子的称呼。《儿女英雄传》第十二回:“老爷听了这话,把脸一沉,问道:‘阿哥!你在那里弄得许多银子?’”
阿哥的级别都是什么?在清朝年间,阿哥的级别一共有十四个。第一个级别也就是最高的叫做和硕亲王,也就是在电视剧里面经常看到的亲王。
一般只有皇子或者皇兄弟才可以获得这个封号。而且亲王的头衔是可以世袭的。
第二个级别就是世子,世子其实就代表了亲王的继承者。
第三个级别是郡王,郡王也就是清朝中的二等爵位,只有宗室的子弟和皇子才可以获得这个爵位。
第四个级别就是郡王的继承人。
第五个级别就是我们常说的贝勒,
第六个级别跟贝勒很像,叫做固山贝子。
第七个级别叫做镇国公,
第八个级别叫做辅国公。
第九到十四个级别分别叫做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以及奉恩将军。
而且镇国将军的官职跟一品武官是一样的。其中不入八分的意思其实就是说可以不用在京城待着。
其实阿哥的级别跟出身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庶出的人肯定没有嫡出的级别高,但是会讨皇阿玛欢心的肯定也能获得更高的级别。而且其实这些皇子并不是说出生在皇家就可以一生无忧的,皇子也需要拼命的立功来获得更高的爵位。这样才能几代几代的世袭下去。
在清朝的时候,就看康熙的众多阿哥中,其中作为嫡长子的胤礽由于身份尊贵,所以年仅两岁的时候就已经被康熙认定是皇位的继承人,早早的立为太子。而三阿哥和五阿哥也因为母亲的地位显赫,早早的被封为了亲王。四阿哥虽然刚开始是贝勒,但是后来深受皇阿玛喜爱,也因此封为了亲王。
有哪些历史依据?阿哥虽无品,不过由于他们都是皇帝的亲生儿子,作为皇亲贵胄他们即使再无品,地位也不是寻常人可比的,在清朝无论是王爷,还是大学士亦或是军机大臣,都不会轻视于皇家的阿哥们,因为谁也不知道这些阿哥中谁会是未来的九五之尊。至于以上的说法有什么历史依据。我只能根本就不需要什么依据,想想看作为皇帝的儿子,地位能差到哪里去?即使是这位阿哥再落魄,身份在低贱,他也是皇帝的儿子,也是这个帝国最尊贵的皇族爱新觉罗氏的嫡系子孙,所以无论如何阿哥们都不会被人轻视,即使他们是无品的,那些封疆大吏们虽不会太过于奉承,但是绝对不会轻视的。
根据资料记载,和硕亲王的岁俸银也就是一年的工资是一万两,同时还要加上禄米1万斛,古代的俸禄是指两样工资,俸是银子禄则是指粮食。就连宗室爵位里最低等的奉恩将军也有110两的俸银,以及禄米110斛。虽然这样的待遇看起来比和硕亲王的待遇少了不止一点,但其实对于古时的人们,这些就算是比较高的待遇了。起码能够保证他们一个正常小家一年的花销,还会有结余。这样的政策也是为了让宗族子弟,在无权无长辈扶持的情况下能够生活的相对好一点,毕竟百姓一家几口一年的花销也不过一二两而已。
同样是皇子,为什么爵位、等级会有很大的不同呢?其实这并不复杂,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看皇子生母的身份、地位,母亲如果是皇后,她生的孩子一般是亲王或者郡王;母亲如果是低等嫔妃,那么孩子的封爵也不会太高。二要看皇帝的喜爱程度,如果皇帝非常喜欢某位皇子,那么他的封爵会相应高一些,反之亦然。
在清代皇室中,皇子直接被封为亲王或者郡王的人数不多,大都是贝勒或者贝子。一般情况下,皇子的最低封爵就是贝子,但也有例外,有的皇子就被封为镇国将军,当然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总结:阿哥们的等级不同,所按规定设置的护卫、典卫和蓝甲、白甲也不同。而像雍正朝的二号首长、和硕怡亲王胤祥,在康熙临终时已三十七岁,但还只是“十三阿哥”。像他这样在康熙朝只是普通皇子的阿哥,甚至不如的、毫无话语权的,还占了大多数。
布丁妹
清朝宗室爵位分: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等镇国将军、一等镇国将军、二等镇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二等辅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一等奉国将军、二等奉国将军、三等镇国将军、奉恩将军。笔亲王至公均为超品,镇国将军为正一品,辅国将军为正二品,奉国将军为正三品,奉恩将军为正四品。
choc
所谓阿哥,其本身既不是一个职务、也不一级爵位。最初阿哥只是女真人、包括后来的满州人对子侄辈一种称呼而已,并没有太多特殊含义。爱新觉罗氏崛起、尤其是清王朝入关之后,阿哥开始慢慢具有了特殊含义,那就是无封爵的皇子称阿哥。但是,清王朝的阿哥称呼并没有成为特定称谓,在称呼无封爵的皇子为阿哥的同时,清王朝并没有明确限定其他人不能使用。实际上,宗室子弟也是可以被称作阿哥的,甚至一些满洲贵族子弟、乃至普通满洲旗人,私下里也有人使用阿哥这个称呼。
所以说,清王朝的阿哥只是一个称呼,没有什么级别可言。即便是皇子,在没有获得封爵之前,也没有级别!清王朝的皇子不同于明王朝,明王朝的皇子生来就是亲王,只要是皇子,无论嫡庶,到了年龄都会被封为亲王。清王朝则不同,皇子没有“功绩”是不能被授予爵位的。当然,这个“功绩”全凭皇帝老爹一张嘴,皇帝老爹认为这个儿子有“功绩”,其他人自然也不好多说什么。可即便如此,清王朝的皇子与明王朝依然是有巨大区别的。清王朝的皇子并不是生来的亲王,事实上清王朝、尤其是前中期,皇子能够获封亲王的也是凤毛麟角。清王朝皇子因功封爵,起步只是第四等的贝子,而不是亲王!换言之,如果皇帝老爹不待见,皇子可能一辈子都没有封爵,比如乾隆帝的嫡出十二子永璂,因为其生母废后乌拉那拉氏的缘故,终乾隆一朝都没有得到任何封爵,直到嘉庆四年才被弟弟嘉庆帝追封了一个贝勒爵位。即便封爵了,不少皇子起步也仅仅是被封为了贝子,如著名的“九爷”允禟、“十四爷”允禵都是贝子起步。当然,皇帝老弟如果乐意,往高了封也是可以的,如雍正帝,起步便是贝勒。还有起点更好的,如电视剧里经常出现的“草包老十”允䄉,因为出身高贵、背景深厚(温熹贵妃的儿子、遏必隆的外孙),虽然能力平平,但封爵起步便是敦郡王!
雍正十一年之前,除了康熙帝的一兄二弟福全、常宁和隆禧,没有以封爵以亲王起步的皇子。而且,福全等人封亲王那是康熙帝是给兄弟封爵,而不是给儿子。雍正十一年,雍正帝封乾隆帝和弘昼为亲王始,皇帝给皇子初封亲王开始出现。之后越来越滥,但也并不是所谓皇子初次封爵都能获得亲王爵位。到了晚清,同治帝、光绪帝连儿子都没有,也就没有什么给皇子封爵了。值得一提的是光绪年间出现的一位特殊阿哥,那就是“大阿哥”溥儁。他本身并不是皇子,而是咸丰帝五弟奕誴的孙子,慈禧曾经企图用他取代光绪帝,因此将其过继给同治帝为嗣,名为“大阿哥”,实际上就是变相的皇储。只可惜,在列强的干预下,慈禧未能如愿。后来溥儁的父亲载漪卷入了义和拳乱,成为了列强要求惩处的“祸首”之一,最终被慈禧当成了替罪羊。而溥儁也因此失去了“大阿哥”身份,认祖归宗。
清王朝没有爵位的皇子称阿哥,如果这位阿哥封爵起步是贝子,那么他还得经过贝勒、郡王两级才能成为亲王。因此,并不是所谓阿哥都是亲王或者王爷!当然,阿哥也是有特权的,皇子无论是否获封王爵,都有资格穿四团正龙补服,反倒是非皇子的亲王只能穿两团正龙、两团行龙补服……
木木_WANG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宗室觉罗贵族是清朝的皇族。凡清太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世(封显祖宣皇帝)本支子孙后裔称宗室,系金黄色带,俗称“黄带子”;旁支(叔伯兄弟之支)子孙后裔称觉罗,系红色带,俗称“红带子”,均属皇族。
其近支有功者得封爵、爵分14等:和硕亲王、世子(亲王之子)、多罗郡王、长子(郡王之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人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爵位世袭降一等。
唯清初礼、睿、肃、豫、郑等八王立有大功,世袭不降等,称为“铁帽子王”。无封爵者,为闲散宗室,相当于四品官职。宗室觉罗贵族驻于京城,独立于民间社会组织,自成一统,设长以治族务,不理民事,不务生业。
虽然绝大多数宗室觉罗贵族与皇帝的亲族关系都出了五服,但仍以“裔出天璜,均是皇家之派,岂可轻犯”而受到法律的特殊保护。按规定,殴打宗室觉罗比殴打一般人罪重九等(殴伤者重十等);宗室觉罗犯轻罪,不加鞭责,仅罚俸;犯重罪甚至命案,不抵命不监刑部,仅圈禁,地方官不能过问。大逆之罪方由皇帝革除宗籍,拟以极刑。
一般革退宗室改系红带,革退觉罗改系紫带,革退后再犯罪,与一般旗民同罚。经济上,宗室觉罗分有大量庄田,不纳田赋,并从宗人府领取俸禄和养赡银。随着宗室觉罗人口繁衍,清前期这一寄生阶层逐渐扩大,多数闲散宗室觉罗挥霍日绌,又受到“不事生业”的限制,逐渐贫困、成为社会腐朽和不安定的因素。
亲王、郡王嫡长子,年至20岁,经负责皇室事务的宗人府请旨考试后,亲公子可封为世子,郡王子封为长子,以待袭爵。其余子及非嫡子,经届期考试后,别给爵位。为了避免皇室宗亲积年后支派繁衍所带来的无穷麻烦,清廷规定除少数勋劳卓著,爵位可世袭罔替者外,余皆每一代降一等、直至闲散宗室。
皇子授封后,其居室、服用、设官、俸禄给养,均按爵位等第拨给,不得随意逾越。亲王、郡王府设长史,贝勒府设司礼长,“掌董帅府僚,纪纲众务”。又有散骑郎若干人,协助长史等理府事。另外,掌文移遣委的有管领,供食荐羞的有典膳,监守库藏有司库,掌营建修葚有司匠,蓄养牛马有牧长,具体名额按爵位高低而有所不同。
仪仗护卫是体现封建等级的一个重要标志,从亲王、郡王直到贝勒、贝子、公,都有规定的护卫、典卫和蓝甲、白甲,特别有勋劳者,还可以“奉旨倍增”,或加额设置。另外还有权蓄养使用太监。
清廷对分封后的诸皇子,在经济上的待遇也是很优厚的。首先是俸禄,亲王每岁给银10000两,世子6000两,郡王5000两,长子3000两,贝勒2500两,贝子1300两,镇国公和辅国公700两,等等。其次,拨给田土,据康熙元年(1667年)所定则例,亲王有粮、银庄和瓜果等园42座,约合田地六、七、八万亩;郡王庄园19座,约合二、三万亩之间,这还不包括同时拨赐的所属佐领下户人和炭军、灰军、煤军、薪丁等,和按丁配有的田上,以及带地投充人、给官地投充人的田十,除此而外,各王府在门外均有滋生牧场、“采捕山场”。
清代在皇子分封上,充分吸取明代的教训,除前提到的不滥予封爵外,还严格规定按受封等第赐予庄园田土。他们都从内府经管的皇庄中拨给。又规定诸王公均“不锡土”,“不加郡国”,府第均建于京师,“无故出京师六十里,罪与百官同”。
从而避免了像明代那样,庄田数额无定,每当亲王之国,为修治宫殿、搜括田土,弄得民怨沸腾,怨声四起。之国后,又在藩封地大事骚扰,鱼肉百姓,藐视官府,成为一方之大害。清朝皇帝尽管重视诸皇子参与政事,还让其领兵作战,但鉴于康熙后期诸子争夺储位所造成的种种悲剧,雍正初在确立秘密建储法的同时,十分关注皇子结党串连等事,禁止交结外吏。
乾隆十八年(1753年)下诏严申雍正时有关朝臣与诸王交结往来之禁。嘉庆十年(1807年)颁旨,再次申饬诸王干预外事。十六年(1811年)禁旗下太监进宫当差后再回本主私宅,以防漏露宫内机密,违犯者要严加处置。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当弘历得知颇受眷爱的皇长孙绵德与礼部郎中秦雄褒私下“相见送礼”的事实后,便以“阿哥在内廷读书,理应谨慎自持”,“若不示以惩做,恐诸皇子、皇孙无所畏惮,渐失我朝家法”,当即革退了绵德的郡王爵位,并将秦雄褒发遣伊犁,连绵德的师傅也因“不能教戒管束”而受到处分,嘉庆初,编修洪亮吉因请成亲王永理转递谏疏,被认为“违例妄为”,受到斥贵。洪则差一点给送了性命,后因皇帝开恩,才减等遣戍伊犁。
正是由于皇帝的处置果断严厉,使诸子、诸孙十分注意约束自己的行动,防止触犯禁例。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山西巡抚喀宁阿在向六阿哥永瑢及绵恩呈递请安片子时,附“送鱼数尾”。绵恩等惧不敢受,将其奏报给皇帝,得到弘历的褒奖,喀宁阿则受到传谕申斥。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葛德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于其皇室是满人,属于“北狄入主中原”的类型,所以清朝政治制度比较特殊,和汉人王朝有很多的不一样,比如清代的皇子被称为阿哥,皇子们叫皇帝也不是父皇而是皇阿玛。
那么清朝的皇子待遇如何呢?清朝的阿哥没有等级,只是简略的对“未成年皇子”的一个模糊称谓,虽然阿哥没有等级,但是由于他们都是皇帝的儿子,所以个个都是潜力股,拥有继承大统的地位。如果皇帝认可,一般是阿哥们成年后就会加上不同的爵位,就会有等级,比如贝子,郡王,亲王之类的,爵位越高,自己这个“阿哥”等级就越高了。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牛轧泡泡
现在人们都喜欢看宫廷剧,而宫廷剧中自然少不了阿哥们,随着宫廷剧越来越多,人们对于阿哥这个称呼也开始熟悉起来,接受度也很高,所以很多皇子都用阿哥来称呼。当然我们也清楚,电视剧和正史是有一定差异的,其中有很多编排都是为了迎合现代人来进行的,那么清朝时期的阿哥究竟是什么级别,有什么历史依据呢?
简单来说,清朝时期只有皇帝的儿子才可以被称作是阿哥,所以只要是皇帝的儿子都可以用阿哥来称呼,为了方便,也会对阿哥进行排序,例如皇长子就是大阿哥,皇次子就是二阿哥,以此类推,这样不仅好区分,也比较方便。这些皇子在长大之后就可以封爵,在大阿哥长到十五岁时,宗人府需要负责题请封爵事宜,这样皇帝可以为皇子定下爵位,从高到低的爵位等级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清史稿.皇子世表中也有关于阿哥的相关记载,其实阿哥这个词是源自于满语,阿哥本来只用于称呼兄长等人,对于没有成年的男子也会用阿哥来称呼,但是由于阿哥这种说法渐渐普遍起来,所指代的范围也开始增加。
在清朝建立后,皇子的称呼其实并没有指定为阿哥这个称谓,我们现在经常用这个词是因为受到影视剧的影响。而且严格来说,阿哥只能用来称呼没有成年的皇子,如果皇子已经成年,就不可以再用这个词,而且在宗室中,没有成年的阿哥也是没有任何封号的,他们唯一的身份就是皇帝的儿子,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宫中的人在称呼这些皇子时也会用大阿哥、二阿哥等称谓来进行区分。所以很多影视剧的编排都不是很严谨,因为阿哥这个词不会用在已经成年或者封爵后的皇子身上,只有未成年的小孩子才会用阿哥来称呼。
如果皇帝已经给皇子定了爵位,就会用爵位来称呼他,以示尊重,这一点在皇宫中是不可以出错的。例如在咸丰皇帝没有被封爵位之前,在诏书中会用皇四子来称呼。乾隆也是同样,在乾隆皇帝被选为继承人之前,诏书上所写的是宝亲王皇四子弘历,可见他在被选为继承人之前,都是用宝亲王来称呼的,而不是用四阿哥来称呼他。
topfelix
我们通过许多的清朝影视剧了解到了,清朝的皇子都是被称为阿哥的,为了区分他们,都会在阿哥两字之前加上他们的序齿,也就是把他们按数字进行排序。
而有些皇帝的处于婴幼儿时期的皇子,是在没有序齿的时候就夭折了的,这些皇子则是连被记载在册的机会都不会有。虽然都被称呼为阿哥,但其实这都是他们在没有职权和册封之时,区分于其他世家宗族子弟的称呼而已,当时被称为阿哥的不只是皇帝的儿子,只要是皇室宗族的子弟都可以被称呼为阿哥。
“光头阿哥”就是说明阿哥是没有实权的,有的只是光秃秃的身份,而皇族子弟的等级都是由皇帝册封得来的,而清代阿哥的等级还是不少的。
这些都是针对皇室宗族的爵位等级划分,至于其他异姓功臣的爵位和蒙古爵位的等级划分是另外有相关规定的。虽说清代偏袒自己的族人,但是也不会让他们的后人一直世代继承这些爵位的,一般情况下,这些爵位在后代世袭的时候都是需要降级继承的。
毕竟这些宗室的后代子弟是越来越多的,如果不限制世袭制度,就会造成爵位过多的结果,然后就会进一步的增加国家财政的压力,严重一点就会带来灭国之相。
根据资料记载,和硕亲王的岁俸银也就是一年的工资是一万两,同时还要加上禄米1万斛,古代的俸禄是指两样工资,俸是银子禄则是指粮食。就连宗室爵位里最低等的奉恩将军也有110两的俸银,以及禄米110斛。
虽然这样的待遇看起来比和硕亲王的待遇少了不止一点,但其实对于古时的人们,这些就算是比较高的待遇了。起码能够保证他们一个正常小家一年的花销,还会有结余。这样的政策也是为了让宗族子弟,在无权无长辈扶持的情况下能够生活的相对好一点,毕竟百姓一家几口一年的花销也不过一二两而已。
一般来说,当朝皇帝的儿子也就是皇子,他们最低的封号也是从固山贝子开始的,当然也有例外存在,在清朝初期的时候,还是有个别的皇子是只封为镇国将军的。
这可能与清朝初期封爵的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在清朝初期,只根据他们的功绩来进行册封,因为那时的清朝最需要的就是用实力来扩充疆土,以实现定天下的目标,而封爵正是一项用来激励臣子建功立业的手段。
这在《清史稿》中有过相关记载:“清初封爵之制,未尝釐定,武功、慧哲、宣献诸王,皆以功绩而获崇封。”后来经过演变之后,形成了十二等级的封爵制度,并确立了可以永久世袭不用降级的“铁帽子王”爵位,只有八位,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末期。
“顺治六年,复定为亲、郡王至奉恩将军凡十二等,有功封,有恩封,有考封。惟睿、礼、郑、豫、肃、庄、克勤、顺承八王,以佐命殊勋,世袭罔替。其他亲、郡王,则世降一等,有至镇国公、辅国公而仍延世赏者。若以旁支分封,则降至奉恩将军,迨世次已尽,不复承袭。”这里就说明了,在这些爵位之中,能够世袭罔替的只有八王而已,其他的爵位都是每代降级的,等到降到最低级的时候,下一代的后代就成为了平民的身份,没有爵位可以继承了。这其实是为了让这些八旗子弟能够有上进心,不要把祖先打下的爵位肆意的挥霍,最终变成“废物”而制定的规则。
所以清朝的宗室子弟即使身带爵位也是不会轻易颓废的,他们对于子女的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毕竟他们也不能够保证在几代之后,自己的后代会不会沦为庶民。
而只要他们足够努力有才能创造功绩的话,有可能会被当代皇帝允许几代的世袭罔替,或是得到晋升爵位的机会,让自己身上的爵位可以在继续世袭几代。而在清朝时期,就算是身为皇子的阿哥也不是就一定能够晋升为和硕亲王的,因为皇子数量的不同,不同的皇帝对于自己儿子的划分是不一样的,有些儿子比较多,自己又活的比较长的皇帝,在册封的时候都是比较小心的,不会一下就封的太多、太高的。
比如康熙时期,每一次的册封都是几个几个的进行,而且一般都是从底层的固山贝子册封开始的,后来的晋升都是根据自己办事的功劳,以及康熙的满意程度进行逐级晋升的。
而因为康熙帝的较长的在位时间,他比较大的几个儿子都成功的熬到了和硕亲王的地位。而在雍正时期,又册封了自己的几个兄弟为亲王,其中与他关系较好,对他十分忠心的几个包括怡亲王都被封为了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总的来说,清代的阿哥都是满人的称呼,他们获得的爵位也是属于宗室爵位体系中的,但是却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容易就可以得到的。
每一位的爵位不是自己祖辈用命拼回来的,就是自己对于朝廷有贡献才得到的,能够一直受祖辈恩惠的几乎没有,而且没落的很快。
而关于清代阿哥的等级制度,在《清史稿》等许多的文献之中早就记录在册了,而这项制度最终的目的还是给所有的皇室宗族子弟一个生活的保障,维护这些宗族的特殊地位和待遇,只不过它也不是无限制的就对了。
玻璃信封
首先问一下您是要看真实历史还是要看小说呢?小说都含有文学手法,其中会有真实历史的偏差和夸大,
如果要真实历史那就读24史和清史稿,这是学历史的主干,二十四史是我国古代二十四部正史的总称。
《史记》(汉·司马迁)、
《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
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梁书》(唐·姚思廉)、
《陈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
《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看这些需要耐心,当然有时候可以穿插的看些评论和小说,比如明代的《万历十五年》清代的《雍正皇帝》《康熙大帝》《爝火五羊城》《光绪皇帝》乾隆皇帝乾隆十二大贪案
原贴:推荐一些有真实历史的小说
点绛唇
《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其中的故事有虚构成分,不完全是真实的。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
《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后有嘉靖壬午本等多个版本传于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岗对《三国演义》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
扩展资料:
《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
《三国演义》不仅使当时的读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继续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的热情。自嘉靖以后,各种历史演义如雨后春笋,不断问世,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当代。据不完全统计,今存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约有一二百种之多。
清代乾隆年间,有一侍卫被擢拔为荆州将军,家人皆大喜祝贺,唯此人不乐反哭,众人奇怪,问原因,此人答道:荆州这地方,连关公关爷爷尚且守不住,现在派我去,明明是害我呀。
这则载录于竹叶亭杂记中的趣闻,不正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三国演义》对后人精神世界影响之深么,都已经让这位老兄拎不清文学与现实了。
《三国演义》名播四海,也受到了外国读者的欢迎。在明隆庆三年(1569)已传至朝鲜,崇祯八年(1635)有一种明刊三国志传就入藏于英国牛津大学。
参考资料来源:
原贴:三国演义是真实历史吗
Ariel
历史小说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小说。它往往以忠实于历史事实和逼真的细节等手段,艺术地再现历史风俗和社会概况。它不同于历史著作,可以有细节上的想象和虚构,允许适当的艺术夸张和必要的集中,但在大的史实方面不能杜撰、篡改、违背。可以涉及真实的历史人物,也能用虚构的人物同历史人物相混合,还可以集中描绘一个历史事件。一句话历史小说源于历史但不等于历史。
国内的:
最早的历史小说是元代的讲史三国志平话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孙皓晖的《大秦帝国》
姚雪垠的《李自成》
唐浩明的《曾国藩》
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
熊召政的《张居正》
国外的:
司各特的威弗利《艾凡赫》
意大利乔万尼奥里的《斯巴达克思》
阿·托尔斯泰的《彼得大帝》
恰科夫斯基的围困
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
美国库柏的皮袜子故事集
埃及学家鲍勃·布雷尔的《小法老之死》等。
黄艳
在满清时期,阿哥们的身份是皇子,皇子在当时的封爵一共是分为了四等,从上到下分别是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四等,其中贝勒,贝子两级一直到了满清才出现的,亲王和郡王两级爵位则早在西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在汉朝以前,皇子一般除了继位的嫡长子,其他的皇子一般会被封为公爵,分封土地,后来到了汉朝,则是给皇子,还有皇帝的兄弟们加封王爵的封号,后来到了西晋时期,官员系统开始趋于细化,于是王爵也就划分成了两档,分别是亲王和郡王,亲王是专给皇帝的儿子,兄弟的爵位,郡王这个爵位在最早才出现的时候是只给皇太子的爵位。
所以按理来说最开始郡王的地位应该是高于亲王的,在古代皇太子才是真正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在这之后到了唐宋时期,郡王这个爵位的地位开始下降,除了会封给皇子,一些皇室宗亲,还有朝中权势较大的节度使,武将等人也会受封郡王。后来在明朝亲王爵位还是赐给皇子,还有皇帝的兄弟,亲王死后长子世袭亲王爵位,其他儿子降一级为郡王,郡王除了嫡长子世袭郡王,其他的儿子降为县主。
我们今天常说满清是养八旗子弟养跨的,其实历朝历代情况都差不多,只是没有清朝时期那么严重罢了,清朝除了十位世袭罔替的王爷,其中八位亲王,两位郡王,给皇子,皇兄弟们的爵位又加了两级,贝子,贝勒这两个爵位,其实在满人没入关之前贝勒,贝子就是给贵族的封号,但是也有例外,贝勒的封号有时候也是会封给蒙古贵族的,这四级封给阿哥们的封号全称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
其实满清封给阿哥们的爵位什么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在级别上其实是相同的,都是皇帝的儿子,真正有区别的是体现在他们的后代享受世袭罔替的待遇上有明显的差距。
aA'
小说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
而且有的地方夸张
有的地方还要根据作者的喜好而定来删改,所以我不推荐小说
而且是历史小说,
真正的历史
和
历史小说差别是很大的。
而真正的历史往往是让人感觉乏味的,没趣读性。
你如果想了解真正的历史,去查阅历史文献。
如果你是想读关于历史类型的小说,那太多了
原贴:推荐一些有真实历史的小说
行在湘中
看了很多回答,都没回答到点子上。
阿哥的解释大家都差不多,就不多说了。咱就说皇子。
皇子未分封的时候,没有爵位,但因为是皇子的缘故,服饰和所享受的礼仪仅次于皇帝。具体表现在:
除宗室近支长辈亲王郡王贝勒外,以及除了皇子的汉族师傅外,其他王公大臣见到皇子都要伏地叩拜。
皇子的龙袍为杏黄色,仅次于皇帝的明黄色。
皇子所穿的、对应王公大臣补服的常规服装,和皇帝所穿的衮服一样,一样被称为“龙褂”,而且也像皇帝的衮服一样,是绣四团正龙的(只是两肩正龙没有日月图样)。
亲王补服,前后两团正龙,两肩两团行龙。
郡王补服,四团行龙。
上面三图,从上往下,依次为:皇帝衮服(龙褂)、皇子龙褂、郡王补服。
皇子一旦分封,其实就等于降格,因为就算封爵第一等亲王的补服规格也低于皇子,而且亲王最多只能穿金黄色朝袍。为了让皇子不至于过于丢份,清朝还有一个规定,就是皇子受封的爵位如果低于郡王,那就按照郡王的服饰穿戴,而郡王则是能穿四团龙的最低爵位。
不夜侯
“阿哥”一词,在清代宗室中,是指“未受封的皇子”。广义上来说,是指对男子的尊称。在清代,真正体现出阿哥身份的是在女眷之外,皇家子弟及宗亲王室所谓的“十四等爵制”(见表一),据大清会典事例卷二宗人府·封爵·封爵等级所记载,“十四等爵制”定于乾隆十三年(1748年),目的是保证皇亲国戚的优厚待遇,显示他们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另外在俸禄制定上也有不同(见表二),避免引起僭越纷争。
表一:清朝宗室等级
五阿哥
表二:清代宗室俸禄标准
八阿哥
(注:文中数据引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第八卷)第357页,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四爷
(康熙年间,九位阿哥争夺皇位,最后皇四子胤禛胜出)
(康熙第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从两表可知,清代宗室中从亲王到贝子,薪俸岁银均在1000两以上;镇国公以下都在千两以内,最少的奉恩将军只有110两。因此,清代宗室中,血统纯正的“阿哥”享有得天独厚的富贵特权,对于未成年的皇子,清廷依然优渥待之,乾隆时期,对于未成年的皇子,按其应得的俸禄米石,减半赏给,甚至全俸赏给。此外,皇子们还领有庄田及各种赏赐。
风影零落
清代的阿哥是皇帝没有受封的皇子。这其实不是什么尊称,因为被称为阿哥说明你还是没有什么地位的皇子,相当于在家里面一直被当成小孩子,未成年人。
宗室的爵位制共十二级,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大清的皇子,也就是阿哥,跟明代不一样,明代,只要是皇子,都会被封为王,而清代完全不一样,能被封为亲王的还是比较少数的,一般来说第一次受封主要是根据他们的母后的地位,还有他们的次序、年纪,再考虑一下他们的能力表现,会被封为郡王、贝勒、贝子不等,当然也有一些会低于贝子,而被封为镇国公之类的。
阿哥们的等级不同,所按规定设置的护卫、典卫和蓝甲、白甲也不同。而像雍正朝的二号首长、和硕怡亲王胤祥,在康熙临终时已三十七岁,但还只是“十三阿哥”。像他这样在康熙朝只是普通皇子的阿哥,甚至不如的、毫无话语权的,还占了大多数。
小蔡一盘
看清朝电视剧,经常会听到“阿哥”这词,而且它还是称呼皇子的专用词汇。一般老百姓甚至不是皇帝之子的王公贵族,都不能擅用。
其实,这是有历史依据的,根据清稗类钞记载:“诸皇子皆称阿哥,以行列之大二三四等数目冠之于上。皇帝与人言及,亦称之为阿哥,且有见之于谕旨者。”
这里说的是,皇上的诸位皇子,都被称为是“阿哥”,然后按照其排行,在前面加上“大”、“二”、“三”、“四”等等数字。
比如雍正排行老四,于是就有了我们经常听到的“四阿哥”。 皇帝的儿子们称之为“阿哥”,那其他王爷们的儿子,又是如何称呼呢?
《皇太极事典》记载,“天聪九年正月二十六日”,也就是公元1635年的农历正月二十六,“令称太祖庶子为阿哥,六祖子孙为觉罗”,也就是说,皇太极下令,称太祖(努尔哈赤)的后代,也就是皇子们为“阿哥”,而努尔哈赤其他兄弟所生的孩子,则被称为“觉罗”。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蒙古王公世子,也是称“阿哥”的,在称呼上,他们享有与清朝皇子一样的权利!
如您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留言、转发,记得点击右上角【关注】一下哦!
④邪灵④
导语:清朝爵位分为宗室爵位、异姓功臣爵位、蒙古爵位。而代表着清朝皇室阿哥爵位的宗室爵位分为十二等,每等若干级。十二等大致可分为超品、品级: 超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公。品级: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
清朝宗室爵位分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以康熙朝为例,对阿哥等级进行分析:
康熙皇帝生前,曾经两次大范围晋封皇子封号,一次在康熙三十七年,将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一次是在康熙四十八年,将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晋封为亲王,皇七子胤佑和皇十子胤俄封为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祯封为贝子。
在这两次阿哥晋封中就出现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四种皇子等级,这也是清朝当朝皇子最为常见的四种爵位等级。在康熙皇帝的35位皇子中,爵位最低的就属皇九子胤禟,为固山贝子爵位,爵位最高者则是皇十三子胤祥,和硕亲王爵位,而且“世袭罔替”。
由此可见,虽然龙生龙凤生凤,皇帝的儿子是王爷。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过,凡事都有例外。清朝时期,皇帝的儿子不一定是王爷,有可能只是一个贝子。而且在以战功金峰三个爵位的清初时期,皇帝儿子的爵位甚至更低。
以清朝建立者皇太极为例进行分析;
皇太极共抚育皇子十一位,最高爵位为和硕亲王,最低爵位仅为辅国公。按照清朝降级承继爵位的爵位世袭办法,竟被晋封为辅国公的皇四子爱新觉罗·叶布舒和皇七子爱新觉罗·常舒还有皇十子爱新觉罗·韬塞的后代怕是很快就会成为奉恩将军一下的闲散宗室。
lupin
清代主要有两种爵位制,一种是宗室的爵位制,也就是爱新觉罗氏的,还有一种就是非室室的爵位制,用于封非爱新觉罗氏的。宗室的爵位制共十二级,依次为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
加上追封,清朝八十八位皇子,亲王三十人、郡王十一人、贝勒四人、贝子二人、辅国公一人,可见清朝皇子爵位主要是亲王和郡王。贝子以下爵位主要是康熙皇子封,这也与康熙朝皇位的争夺有很大关系,所封辅国公者为康熙皇十子,其最初封敦郡王,是八爷党的拥护者,所以雍正即位被幽禁、夺爵,直至乾隆才被封为辅国公,以贝子品级祭葬。两位贝子为康熙皇长子、皇九子,二人也是皇位斗争的牺牲品。除此之外,还有乾隆时期皇十二子,终身未封爵,直至去世后才被追封贝勒。
阿哥们的等级不同,所按规定设置的护卫、典卫和蓝甲、白甲也不同。而像雍正朝的二号首长、和硕怡亲王胤祥,在康熙临终时已三十七岁,但还只是“十三阿哥”。像他这样在康熙朝只是普通皇子的阿哥,甚至不如的、毫无话语权的,还占了大多数。人比人,气死人啊!
话说回来,清朝阿哥也不一定是非要自己努力才可以获得高爵位,有的阿哥,因为生母受宠的原因,也会获得爵位,有的阿哥因为生母受排挤,一辈子也得不到封赏,所以有个好母亲也是非常不错的,当然也不排除皇帝的情感因素,比如皇帝认为哪个阿哥聪明、可爱,从而封爵。
但是在没有封爵之前,阿哥们都是赐名之后,称为皇子,按位次称皇长子、皇次子、皇三子等,但是阿哥们如果到了十五岁就会由宗人府题请封爵,所封爵高低由皇帝钦定。
模澌Moss
其实阿哥一词是满族语言,是满语中父母对儿子的称呼,在清代社会中普通的满族人是都可以称呼自己的儿子为阿哥,而问题中问到阿哥是什么级别,一般的满族人家阿哥肯定是没有级别的,所以这个阿哥指的就是清朝皇子。
真实历史上即便是皇子也就是皇阿哥,如果他们没有封爵,没有在朝廷任职,也是没有级别的,他们想有什么级别爵位待遇那是需要看很多方面的。
清朝虽然在政治制度上承袭于明朝,但是清朝也和明朝的制度不大相同,可以说清朝的政治制度是在明朝的基础上进行了革新进步,明朝的皇子是天生为王,而清朝的皇子最终是什么爵位那得看多方面,主要在于皇子母系家族背景、皇子本人对清政府的贡献以及与皇帝的关系。
先说一说清朝的爵位制度,清朝皇室的爵位分为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以及一二三等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这些爵位。其实这些爵位主要区别就在于俸禄多少,如果不在朝廷出任职务也就是富贵宗室而已。
清朝在初期,也就是清初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顺治祖孙三代时期,皇室封爵还主要依靠军功来封爵,谁在战斗中立得军功大谁的爵位就高,所以在清初时期好多皇室嫡系都只有镇国公、奉恩将军等爵位。
比如在努尔哈赤的16个儿子中,只有次子代善、十二子阿济格、十四子多尔衮、十五子多铎获封亲王爵位,这主要就因为努尔哈赤这四个儿子为清初开国建立了很大的功绩,尤其是代善和多尔衮都是有机会可以做皇帝的人。
代善早期为帮助父亲努尔哈赤后金建国立下大功,如果不是被内部构陷,在他大哥褚英被废太子之位后,他是妥妥的继承人。同样多尔衮也是,多尔衮帮助皇太极奠定了入关争霸天下的基础,后来更是为清朝入关做出巨大贡献,但多尔衮如果不是有皇太极之子豪格跟他争位,外加开国功臣索尼和鳌拜等人坚决不服多尔衮继位,否则皇太极死后他很可能继承哥哥皇太极的皇位。
因此来说在请朝初期皇子们想获得封爵就得靠军功,靠对清政府的贡献来封爵,而能征善战的皇子就那么几个人,所以在清朝初期皇子们普遍封爵比较偏低。
到了清朝初中期也就是康雍乾祖孙三代时期,这时期由于清朝基本进入太平盛世阶段,可立军功的机会比较少了,但是老子还得疼爱儿子,皇帝还得团结兄弟,所以这一时期皇子封爵普遍比清初时期要高得多。
康熙的三个兄弟,老二福全、老五常宁、老七隆禧都被亲政之后的康熙册封为和硕亲王的爵位,康熙尤其是对二哥福全极好,福全在康熙朝成为裕亲王兼议政大臣,还曾在康熙生病时替代康熙统率大军御驾亲征噶尔丹,福全死后他的后人本应降级承袭爵位,但是康熙特许福全的儿子保泰不用降级承袭爵位,虽没有赐予福全家族世袭罔替的殊荣,但康熙特保泰少降一辈等级承袭爵位也算是清朝历史上少有了。
福全能获得康熙如此信任和喜爱,主要在于福全与康熙兄弟感情深厚,当然也在于福全本人没有野心,他比康熙年长,但在顺治在福全和康熙童年时期考查他俩,问他俩未来的志向,福全直接就回答了“愿为贤王”,而康熙则回答了“愿效法皇阿玛”,这就代表了福全自幼就没有野心,愿意把权力让给弟弟康熙,所以康熙作为回报也要对哥哥福全恩宠一世。
福全与康熙兄弟感情深厚,再加上他在康熙亲政后就成为议政大臣,积极参与康熙朝初期的政治事务,为康熙擒鳌拜、平三藩以及亲征噶尔丹都立下大功,所以康熙更得对福全比其他两位弟弟还要好得多。福全就是典型的既与皇帝关系亲密,还对清政府有巨大贡献而被封王的皇子。
雍正最喜爱的十三弟怡亲王胤祥,在康熙时代胤祥始终没有封爵,胤祥在最初很受父亲康熙喜爱,但是在一废太子时期卷入其中,从此失去了康熙的喜爱,因此终康熙一朝胤祥都只是闲散宗室。
直到雍正继位,胤祥此前就与雍正关系极好,所以雍正继位立刻开始重用胤祥,雍正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册封胤祥为怡亲王,直接封亲王爵位,并且还任命胤祥为总理事务王大臣,委以重任,胤祥在雍正时期的权力极大,基本上已经等同于副皇帝一样。
而胤祥也确实是十分有才能,为雍正一朝改革利弊做出巨大贡献,甚至可以说是他和雍正联手为后来的乾隆盛世奠定了基础。胤祥也和福全一样,与皇帝兄弟感情极其深厚,并且还对清政府做出巨大贡献,胤祥对清朝的贡献要比福全还大得多,所以胤祥死后雍正下旨胤祥的爵位世袭罔替,胤祥的怡亲王爵位也成为了满清十二家铁帽子王之一。
胤祥和福全都说明了既要对清政府有巨大贡献,还要与皇帝关系处的到位,福全与康熙的关系就不如胤祥与雍正的关系那么深厚,所以胤祥得到的好处比福全要多。
雍正的十六弟胤禄还有二十四弟胤祕就是全凭着与哥哥雍正感情好才获得亲王爵位。
胤禄在雍正继位之后就被强行过继给庄亲王博果铎家族,在这里指的强行过继可不是胤禄不同意,而是庄亲王家族不同意,庄亲王爵位是顺治的哥哥硕塞家族的爵位,硕塞为清朝统一全国立下大功,所以获得了世袭罔替的殊荣,硕塞的儿子博果铎承袭了爵位之后没有子嗣,但博果铎的兄弟都有子嗣,按照清朝继承法来说理应由博果铎过继亲侄子辈来传承爵位,但雍正存了私心,因为胤禄与雍正关系比较亲密,所以雍正在博果铎去世后,强行将胤禄过继给博果铎为子嗣,承袭了庄亲王爵位。
雍正的二十四弟胤祕是康熙24个儿子中最小的儿子,他是康熙老来子,在雍正继位时年纪还很幼小,但老幺永远都比较受宠爱,雍正对幺弟胤祕非常喜爱,在临终前雍正特意下旨将刚刚成年的胤祕与儿子弘历、弘昼一同册封为亲王爵位,胤祕被册封为和硕諴亲王,但雍正还没来得及为胤祕举行册封典礼就突然去世,还是乾隆继位后为小叔叔举行了亲王册封礼。不过雍正毕竟是将胤祕安排明白了才去世了,否则胤祕在封爵比较吝啬的乾隆时代很难获封亲王爵位了。
除了要和皇帝关系处的好还有对清政府有巨大贡献之外,在康雍乾时期还很注重皇子母系家族身份地位。
康熙的第十子胤䄉就是凭借生母家族出身地位较高的优越条件获封了郡王爵位。胤䄉是康熙初期四大辅政大臣之一遏必隆的外孙,他的生母是康熙比较宠爱的贵妃温僖贵妃,胤䄉生母温僖贵妃是姐妹俩同嫁康熙,温僖贵妃的姐姐就是康熙的第二任皇后孝昭仁皇后。
温僖贵妃出身遏必隆家族,而遏必隆是清朝开国功臣额亦都的儿子,遏必隆的钮钴禄氏家族也是清朝的政治豪门。遏必隆的儿子阿灵阿是康熙时期比肩于明珠和索额图以及佟国维的重臣,所以胤䄉母系家族政治势力十分强大,在康熙诸子之中除了废太子胤礽之外,胤䄉母系家族出身最为高贵。
康熙在册封成年皇子爵位时通常都是从贝勒起册封,连雍正在内当初都是先被康熙册封为贝勒,第二次才被册封为雍亲王,而胤䄉在康熙最后一次册封已成年的诸子时,直接被册封为敦郡王爵位,起点就从郡王开始。
胤䄉在康熙时期基本对清政府没有太多贡献,他本人还为人粗莽,喜好舞刀弄棍和满洲贵族的玩乐风气,在朝廷中也是不得人心,在这种情况下还能直接被册封为郡王,主要就是依靠了母系家族的强大政治势力。
胤䄉的母系家族强大政治势力不止让他获封郡王爵位,还让他在后来的政治斗争中得以捡回一条命。胤䄉是雍正的政敌弟弟老八胤禩一党,雍正登基后对胤禩集团进行了疯狂的政治打击迫害,八阿哥胤禩和九阿哥胤禟直接被雍正囚禁折磨致死,而胤䄉却毫发无损,只是被雍正褫夺爵位圈禁起来。
这主要就在于胤䄉母系家族政治势力强大,还有他的两任嫡福晋妻系家族政治实力的强盛,胤䄉的第一任嫡福晋是蒙古博尔济吉特郡王的女儿,第一任嫡福晋去世后,胤䄉的第二任嫡福晋是赫舍里氏,而赫舍里氏是康熙初期首辅大臣索尼的曾孙女,是康熙原配孝诚仁皇后的亲侄女,胤䄉有了母系家族和妻系家族的强大政治势力加持,即便雍正再强硬在对待胤䄉时也是顾忌三分。
作为皇子如果母系家族既没有政治势力,还和皇帝关系处的不太好,再没啥能力,在政治上对清政府没有贡献,那么即便是皇子也不会获得太高封爵。
康熙的第二十三子胤祁就是这么又没出息、又没关系还轻佻浮躁的皇子,胤祁是康熙的晚年的庶妃汉八旗出身的静嫔石氏所生,生母家族石氏身份地位低微,所以胤祁本身就不受皇室重视。
雍正对待没有参与争夺皇位的兄弟还算可以了,但唯独对没有参与争夺皇位的幼弟胤祁十分不喜爱。主要在于胤祁为人没出息,生母家族本身就没地位,自己还不争气,为人轻佻浮躁,没有能力,所以雍正十分不喜爱这个幼弟。
雍正的弟弟们在康熙时期没被封爵,在雍正时期基本都被封为亲王、郡王、贝勒这些爵位了,但雍正却只封了胤祁一个奉恩镇国公的爵位。这个爵位在康雍乾时期基本都是封给血缘较远的宗室成员爵位,在康雍乾时期皇子的最低爵位也都是固山贝子,而胤祁却被封了个镇国公,可以说是雍正对这个弟弟十分不喜爱。
虽然雍正不喜欢这个弟弟,但是大侄子乾隆对他还算不错,乾隆在他晚年觉得这个小叔叔也不容易,将他逐步晋封为多罗贝勒,不然的话胤祁可就真的尴尬了,他会成为康熙诸子中爵位最低的人。
所以说在康雍乾时期母系家族背景、与皇帝的关系以及对清政府的贡献都是影响皇子封爵位高低的重要指标,但是到了清朝中后期也就是乾隆朝之后,皇阿哥们基本都会被获封亲王爵位或郡王爵位。
这主要在于乾隆朝之后的清朝皇帝生的皇子比较少,也要让皇室家族兴盛一些,因此乾隆朝之后的皇子们基本爵位都会比康雍乾时期的皇子们爵位高得多。
所以说想看清朝的阿哥们是什么级别那就得看他们获得什么样的封爵了,封爵的差别还是很大,亲王爵位每年俸银就1万两,禄米1万斛,亲王世子每年都有俸银6000两,禄米6000斛,而最低级的奉恩将军相当于正四品官,最低级的奉恩将军每年俸银110两,禄米110斛,就算不拿亲王爵位与最低级的奉恩将军比,与皇子中封爵最低的固山贝子比的话,差距也很大,固山贝子每年俸银1300两,禄米1300斛,和亲王爵位比依旧是差距很大。
但没有任何爵位的闲散宗室,也会每年拿到100两左右的开销费用,得到的赏赐,所以说即便没有任何爵位的皇阿哥他们的收入也会比一般官员高得多,更是远高于普通百姓了。
清朝其实对于皇子的封爵管控还是很严格,已经比明朝皇子生而为王好很多了,但即便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清朝皇室成员越来越多,这些皇室阿哥们即使没有封爵也会得到比普通百姓几年的收入还要多的收入,久而久之大清的财政也就被这些皇室阿哥们拖垮了,间接导致了清朝的灭亡。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ywang111
阿哥系满语,以拉丁文标音为“age”,有两层意思,一层是同辈男性之间的称呼,相当于老兄、先生、君等,另一层意思是指皇子。皇太极在天聪九年为了划分“宗室”和“觉罗”下了一道上谕,在上谕中他说“凡称谓者,就其原名称为某阿哥、某觉罗”,那么后来凡宗室子弟都可称阿哥。所谓宗室子弟,即努尔哈赤、穆尔哈齐、舒尔哈齐三兄弟的后裔,那么阿哥是指那些宗室子弟在他们的爸爸还活着的时候的称谓。
若说阿哥的级别,就要分成皇子和王子两种。皇子很好理解了,皇上的儿子,老皇上在位的时候,他的阿哥根据能力和皇上的喜爱程度可以封为大致亲王、郡王、贝勒、贝子这四种爵位,比如雍正在当皇子的时候,就是一路从贝子封到亲王的。当然,也有很多不封爵位的,比如十三阿哥允祥,在康熙有生之年,虽然他已经成年,但一直只是个皇子的身份。
而王子,也就是王府中的阿哥就比较复杂了。可参考刘小萌师的爱新觉罗家族史一书中的封爵表,爵位分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如八分镇国公、不如八分辅国公,以及一二三等镇国将军、一二三等辅国将军、一二三等奉国将军和奉恩将军,其中亲王、郡王的嫡孙出生便有爵位,即亲王世子的嫡子出生便是不入八分公,其余为一等镇国将军和三等镇国将军及三等奉国将军,郡王嫡长子的嫡子出生便是一等镇国将军,其余为二等镇国将军、一等辅国将军和奉恩将军。总之,所有宗室爵位均按嫡长子、嫡出余子、侧福晋之庶出子和低级侍妾的庶出子这样的标准,按级别分享爵位待遇。
大狮子
清代的阿哥指的是还没受封的皇子,如果非说有啥级别的话,那就是他们是皇帝的儿子。当然,王爷的那些儿子们也可以叫阿哥、
其实在满语里面的阿哥并非是很牛的称谓,其类似汉人的公子、少爷这样的称呼,也就是说你在街上看到某个满人,跟他打招呼都可以尊称“阿哥”,就跟汉人见面尊称公子一样的道理。
当然,这些皇子等到受封时,你那就不能叫阿哥了,得按封号来称呼他了。在清文启蒙中都有记载了当时清代中很多生活场景,而阿哥和格格的之间互称最正常不过。
自家的哥哥叫阿哥,朋友间也叫阿哥,包括满人的格格(gege)叫法也一样,这是满人宗女的互相尊称,是女子之间的叫法。但这种叫法绝不会对汉人使用。因为可能大家比较早受清宫剧还珠格格影响,这个电视剧从头到尾都在演皇宫中的戏,所以大家误认为只有皇子才会这么叫。但就像上面说的,皇子未受封只能叫阿哥,如三阿哥、五阿哥、永琪阿哥等等,等到皇子受封后别人就不会这么叫了,都会带着封号来称呼。
比如胤禛(雍正)继位后,封十三阿哥胤祥为和硕亲王,那么别人就不会叫他十三阿哥,而是根据他的封号称呼。
关于清代阿哥的等级这里说下,清代宗室一宗有十四个等级,但阿哥是还没受封的,所以没受封的阿哥自然也没有什么等级,有的只是清代宗室皇子的头衔。十四个宗室等级为:
和硕亲王:第一等级。
世子:第二级是和硕亲王的继承人。
多罗郡王:这个比较少听到。
长子:多罗郡王的嫡长子。
多罗贝勒
固山贝子
奉恩镇国公
奉恩辅国公
不入八分镇国公
不入八分辅国公
镇国将军
辅国将军
奉国将军
奉恩将军
以上的等级列表是清代宗室的排行,并非特定官职头衔,而“不入八分”的意思是,不能获得旗分,也就是不能成为大小旗主。
曼谷ecohouse
现代清宫戏的泛滥,使得我们对阿哥这一称呼根本就不陌生。阿哥其实就是指的就是清代皇帝的未成年儿子。在满语中,阿哥的称呼一开始是父母运用于儿子的称呼,也用于平常比较熟悉的平辈之间称呼。所以我们看到一般成年以后的皇子,是不是就不能叫阿哥了?也不正确,因为平辈之间也可以相互称为阿哥。另外满清时期不同的说法,阿哥也有不同的含义。清初时候,一般皇帝的长子都叫大阿哥,其他儿子都叫阿哥,并没有什么二阿哥、三阿哥之分,除了老大以外,大家都一视同仁。而皇帝的儿子区分不同正确的笔录叫法,应该是皇长子、皇二子以此排列下去。康熙年间的时候,由于康熙太能生,加上晚年九子夺嫡,因此才出现阿哥排号,但是也多用于阿哥之间称呼,皇帝是不这么叫的。所以也能看出来,在清代阿哥除了指是皇帝的儿子以外,基本上没什么地位。之所以在康熙年间会有九子夺嫡,是因为皇帝经常派遣各个阿哥在政府各个部门行走,所以这部分人掌握了一定的实权导致的。阿哥不代表爵位,只是代表一种称呼。而清代爵位中除了封给异姓大臣的爵位公侯伯子男以外。皇室有单独的爵位,分为十二个等级,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这些满清皇室的爵位,也是有各自品级的。其中和硕亲王就是皇子所能争取到的最高爵位(太子除外)。当然皇子们想要获得这些爵位,一般也要立下大功以后才能授予,康熙活着的时候,开始给儿子大肆封爵位。康熙三十七年,封皇长子胤禔为多罗直郡王,皇三子胤祉为多罗诚郡王,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佑、皇八子胤禩,俱为多罗贝勒。看到了吧,此时的胤禛仅仅只是一个多罗贝勒,不过能在爵位中排第三等,已经是非常难能可贵了。康熙四十八年,玄烨在复立胤礽为皇太子的同时,将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晋封为亲王,皇七子胤佑和皇十子胤(é)封为郡王,皇九子胤禟、皇十二子胤祹、皇十四子胤祯封为贝子。大概大家也就明白了,其实八阿哥胤禩在康熙活着的时候,仅仅只得了一个贝勒,是雍正继位以后为了拉拢他,才封他为亲王的。当然有清一代,无论是什么爵位,都是采取降级的方式,父亲是亲王的,儿子只能输郡王,然后儿子的儿子只能是贝勒,以此往下排列,直到不能再降为止,不过大清王朝还有铁帽子王,也是授予皇室子弟的,是不用降级的,有清一代,也只有12个铁帽子王,开国就封了八个,后来陆续加了四个。值得一提的是,格格和阿哥一样都属于非正式称呼,公主和王爷一样,也有各自的品级,一般皇帝的女儿,不一定能得到呢?
暖兮小悠princess
因为受清宫剧的影响,在人们的印象中,阿哥已经成为了对皇子的一种固定称呼。但是实际上,阿哥这个词,只是满族人的一个打招呼方式,类似于现在“小李”、“小张”这样的称谓。一般是满洲的父母对儿子的称呼。
因此,在清朝不光皇室贵族可以称呼男子为阿哥,就连普通百姓也可以相互称呼对方为阿哥。因此这个词,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级”。
当然如果真的要将清朝的皇子们按照清朝的爵位排序的话,根据清朝爵位的十四个等级,一般皇帝会将成年的皇子分封为亲王或者郡王,不受宠一点的就是贝勒往下,甚至没有爵位了。当然,贝勒这个爵位在努尔哈赤时期,并不是不受宠的代表,只是一个爵位而已,比如皇太极就是四贝勒。
当然,如果要解释的更清楚一点的话,就一起来看看清朝的分封制度吧!
清朝的爵位一共有十四个等级,分别是,和硕亲王、多罗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这些都是赏赐给皇室成员的封号,一般旗人立大功也有可能得到这样的称号;至于赏赐给非皇室成员的称号这里就不多赘述了。
清朝的额爵位继承是从顺治时开始确立的,因为吸取了明朝的教训,为了节省在爵位上的开支,除了清朝的十四个“铁帽子王”之外,清朝的爵位在继承时都是要降级传承的,比如说你的爵位是郡王,那么传给儿子就是贝勒,传给孙子就是贝子;直到传到奉恩将军这一代爵位没得降了,再往下传就不会降了。
不过奉恩将军的爵位一年只能够领到俸禄110两银子和110斛禄米,折合成现在的银钱也就6万/年;而亲王能够拿的就不止这些了,一个亲王一年能够领到553万/年。如此算来。清朝的皇室如果被封为奉恩将军一能够领到的钱损失就太大了。
一般来说,皇帝因为心疼自己的儿子,都会将儿子的爵位封高一点。比如清朝最宠儿子的康熙,他将他成年的儿子们爵位封的都比较的高,光是亲王就分封了11人(包括后来被雍正降等或者升等的),儿子们都分封的这么高也就造成了后来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了,毕竟谁都觉得他最有希望。而康熙给儿子分封的最低的爵位是贝子,分给了他最不喜欢的老九爱新觉罗·胤禟。
但是清朝的爵位,是能够“升降自如”,全靠皇帝的心情,比如我们众所周知的四阿哥雍正,他在康熙三十七年还只是一个贝勒,不过随着康熙对儿子的喜爱程度提升,四爷雍正后来直接被封为了亲王。当然了,能够升爵位就能降爵位了,毕竟皇帝的喜恶比较的重要。比如说曾经参与“九子夺嫡”被关进宗人府的十三阿哥胤祥,一开始是没有爵位的,雍正一登基,就直接将十三弟封为了亲王。
不过在康熙之后的皇帝,对儿子们就没有那么大方了,除去已经夭折的皇子们,很多的成年皇子因为不受皇帝重视,只被封了一个奉恩将军,甚至有的皇子连爵位都没有,在整个大清朝,没有被封皇位的皇子就有32人之多。
同样是皇帝的阿哥,为什么有的阿哥能够成为年薪百万的亲王,而有的只能够成为可怜的奉恩将军,甚至有的连爵位都没有呢?
其实原因有三个,第一个原因就是生母的身份,毕竟前朝和后宫向来密不可分。一般皇子生母的身份越高,那么他能够被封为亲王的概率也会比较高;而那些皇子生母只是普通旗人甚至是包衣出身的话,那么这个皇子多半没有机会获得高等爵位。
第二个原因就是皇子的功劳,自从康乾时期之后,皇子获得爵位的要靠战功或者别的功劳来换。也就是说如果皇子什么功劳都没有,会有一定概率没有爵位。第三个原因就是皇帝的喜爱程度了,以上两个条件,只是皇帝的参考标准,真正决定的还是皇帝喜不喜欢这个儿子,这个就不用多解释了吧。
清代的阿哥,是没有等级的,只是一个称谓。真正有等级之分的是出身皇家的“阿哥”们,他们有十四个等级制度,由皇帝直接决定给他的儿子封什么爵位。
菲蓝都市
阿哥
阿哥这个词汇在满语里,本意是侄子的意思。后来满清入关建了国后,阿哥指的是“未受封的皇子”。所以阿哥起初是很普通的称谓,只是后来加入了皇族思想,这才使得这个平凡词汇变得不平凡。阿哥、阿玛之称不是皇族专称,而是整个满族所用的称呼。实际上正式场合的称呼,都是皇子。比如康熙遗诏里称“皇四子胤湛”,就是皇上的四儿子胤禛。满族人称呼儿子都是阿哥,女儿都是格格。皇室的女儿是称公主的,也不是称格格。格格一词也是民间用的。至于宗室内部可以这么称呼,但是外人绝对不行的做法,是很多影视剧的一个讹传。
阿哥有级别吗?在清代,阿哥没有级别之分,真正体现出阿哥身份的是在女眷之外,皇家子弟及宗亲王室所谓的“十四等爵制”,目的是保证皇亲国戚的优厚待遇,显示他们高人一等的社会地位。清廷沿封努尔哈赤之父显祖塔克世诸子孙的十二等爵位,此制遵行长达95年。乾隆十三年(1748),始将两公爵中未入八分者划分出来,别立不入八分两爵,合构成十四等封爵。此即:一、和硕亲王,二、世子,三、多罗郡王,四、长子,五、多罗贝勒,六、固山贝子,七、奉恩镇国公,八、奉恩辅国公(以上“奉恩”两字,乃雍正八年世宗胤禛所加),九、不入八分镇国公,十、不入八分辅国公,十一、镇国将军,十二、辅国将军,十三、奉国将军、十四、奉恩将军。第八爵以上皆入八分,第九爵以下概不入八分。公爵入八分与否,用不同等级固定,一目了然。十四等封爵制,沿用至清末。
清代皇子爵位等级清代宗室一共分为十四级,从高到低排序分别是: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多罗郡王、郡王长子、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其中的亲王世子和郡王长子两个爵位,由于很多亲王、郡王继承者在承袭爵位之前并没有受封,所以实际上只有十二个等级。一般来说, 贝子是当朝皇子的最低封爵,但也有例外,有个别混得比较差的皇子会“沦落”到镇国公甚至镇国将军。清廷规定除著名的12家“铁帽子王”,其爵位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余都每一代降一等,直到降至规定最低封爵或闲散宗室。
清朝历代皇子爵位速览太祖努尔哈赤有十六子,封亲王者四人,三人为铁帽子王;贝勒五人、镇国公一人、镇国将军三人、辅国将军一人、奉恩将军一人,无爵位一人。
太宗皇太极有十一子,封亲王三人,二人为铁帽子亲王;镇国公一人,辅国公三人,因夭折无爵位者三人,继承帝位者一人。
世祖福临有八子,封亲王三人,因幼年夭折无爵位者四人,继承帝位者一人。
圣祖康熙有子二十四人,封亲王十一人,其中一人为铁帽子王;郡王五人,贝勒以及贝子四人,因幼年夭折无爵位者四人。
世宗雍正有子六人,封亲王者两人,封郡王者一人,无爵位者三人。
高宗乾隆有子十七人,封亲王者六人,郡王一人,其余诸子无爵位。
仁宗嘉庆有五子,除长子早年夭折外,其余四子都是亲王。
文宗咸丰有二子,长子夭折,次子同治帝因是独子,便没有封爵,按太子培养。穆宗同治,德宗光绪都无子嗣。
清代的爵位制度清代主要有两种爵位制,一种是宗室的爵位制,也就是爱新觉罗氏的,还有一种就是非室室的爵位制,用于封非爱新觉罗氏的。宗室的爵位制共十二级,如果是女子的话,分为八级,分别是固伦公主、和硕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六品格格。驸马爷也叫额驸,跟公主相对应。其中固伦的意思是天下的,国家的,和硕的意思是一方,所以固伦公主的封号是要高于和硕公主的,一般用于皇后所生的公主。多罗的意思是礼、道、理,固山的意思是一角。入八分,指享受八种待遇,不入八分,即不享受这种八种待遇。爵位的世袭有两种,一种是世袭罔替,铁帽子王指的就是这种,另外一种就是降等世袭,也就是每继承一次,就降一次。
非宗室的爵位制是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其中伯爵以上是超品,子爵是一品,男爵是二品,后面依次类推。
清朝十二大铁帽子王乾隆皇帝诏定清朝初年的八大铁帽子王:和硕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努尔哈赤十四子;和硕郑亲王:爱新觉罗济尔哈朗,舒尔哈齐六子;和硕礼亲王:爱新觉罗代善,努尔哈赤次子;和硕豫亲王:爱新觉罗多铎,努尔哈赤十五子;和硕肃亲王:爱新觉罗豪格,皇太极长子;和硕承泽亲王(后改为庄亲王):爱新觉罗硕塞,皇太极五子;多罗克勤郡王:爱新觉罗岳托;多罗顺承郡王:爱新觉罗勒克德浑,(其中,爱新觉罗岳托和爱新觉罗勒克德浑是爱新觉罗代善的儿子。)另外,清朝中后期也恩封了四个铁帽子王:和硕怡亲王:爱新觉罗允祥,康熙帝十三子;和硕恭亲王:爱新觉罗奕䜣,道光帝六子;和硕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道光帝七子;和硕庆亲王:爱新觉罗奕劻,乾隆帝十七子永璘孙;总共12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清代六大亲王清代六大亲王分别为:礼亲王代善(努尔哈赤时期)、睿亲王多尔衮(皇太极时期)、安亲王岳乐(顺治时期)、康亲王杰书(康熙时期)、怡亲王胤祥(雍正时期) 、恭亲王奕訢;(咸丰、同治、光绪时期)。
lee890209
三国演义3分实7分虚,博望坡 新野其实是刘备烧的,不是诸葛亮,诸葛亮重在政治才能,军事不是他的长项,诸葛亮被确立为蜀汉军事一把手其实是因为法正死了,之前刘备的第一军师不是诸葛亮不是庞统而是法正,根本没有七擒孟获这一说,赤壁之战完全是周瑜的功劳,跟诸葛亮无关,而且周瑜很大度,没那么小气,跟诸葛亮也没什么交点,郭嘉遗计定辽东其实是曹操想的,曹操才是那个时期最雄才伟略文武兼备的政治家,六出祁山中前三次魏国的统帅都是曹真,不是司马懿,曹真的军事才能其实在司马懿之上,了解那个时期的历史千万别看演艺,要看三国志,就好比看商纣时期历史也千万不能信封神榜,帝辛其实是一个很伟大的帝王
yingtian_shao
一般大家说的阿哥都是指的皇子。皇子的地位有爵位区别。如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但是重要的一点就是皇子身份的加持,不管爵位高低地位比其它王公大臣郡要高。比如康熙曾多次跟皇长子说要其尊重伯父康熙的亲哥哥裕亲王福全。
楽其NN
fisher
醉艺仙
Bigfafa
原贴:推荐一些有真实历史的小说
chanyawang
珍Vivian
原贴:历史的后宫是什么样子
愿时光待你好伴你终老@
中国古代的史书首推《二十四史》。这部书是官方认可的书,一般也是官方组织编纂的,史料比较详实,水平较高。
但由于是官方史书,也有一定的问题。比如说一般当代王朝不写当朝事,有的王朝出于制造天命所归的神话,给自己添彩,给前朝摸黑。尤其是元清两朝为前朝编的历史。但如果你有自己的判断能力,这些书都是可以看的。其中的《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都写得很不错。
这些书按照中国的惯例,人物传记一般在世家和列传部分。前者为帝王传,后者为有影响的人物传记。建议读原文,这样能更接近历史人物。
现代的人物传记看各人爱好了。我推荐一本吴晗写的《朱元璋传》,看后获益良多。
国外的我就推荐《罗马十二帝王传》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还有写拿破仑的传记都写得不错,究竟拿破仑是西方人集中研究的人物,各人写得有各人的切入点,参照的看比较有意思。我读过英、法、意、俄、前苏联、德等几个国家的。
暂时先推荐这几本,以后再说吧。
yamasaki
我列举一些比较真实的历史人物传记和它们的出版社
1.曾国藩传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诸葛亮全传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3.李鸿章传 湖南人民出版社
4.李白传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5.胡雪岩全传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6.苏东坡传 湖南文艺出版社
7.杜甫传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8.曹操大传(上下册)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9.杜月笙全传 中国文史出版社
10.张国焘传 天地出版社
11.曾国藩大传(全二册) 百花文艺出版社
12.左宗棠传 中国书籍出版社
13.狄仁杰传 商务印书馆
14.梁启超传 台海出版社
15.岳飞传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6.张居正大传 湖南人民出版社
17.明太祖朱元璋 现代出版社
18.孔子传 九州出版社
19.杨贵妃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成吉思汗传记2册 中国长安出版社
21.汉高祖刘邦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2.秦始皇嬴政 现代出版社
23.王莽传 人民出版社
24.李自成全集4册 长江文艺出版社
25.吕后 现代出版社
26.胡雪岩全传共6册 文汇出版社
27.中国皇帝全传全套12册 线装书局
28.屈原传 长春出版社
29.司马光传 作家出版社
30.墨子传 作家出版社
………
还有很多,有的书是一个朝代的帝王或者人物进行传记的,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喜欢的可以看一看上面的书。
小明是冠军
谢谢悟空邀请。
最真实的人物传记莫过于正史中的传记了。
比如《史记》中的本纪、列传都是属于个人传记,也是了解历史人物最重要最权威的史料,不可不看。
而二十四正史中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属于传记类型。
其他历史人物传记基本都是根据各种史书史料撰写而成的。
比如XX会典、XX实录、各种文人笔记都是属于史料的一部分,也都是研究历史人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与其花时间精力看那些花里胡哨的各式各样的人物传记,不如静下心来读一读正史里面关于历史人物的真实描写或历史人物自己的文字或同时代学者对于这些历史人物的评论,这些才是最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是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人物的第一手资料。
爱折腾闲不住
《岳飞传》作者:还珠楼主
岳飞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他是南宋杰出的爱国将领,毕生保家卫国,一生叱诧疆场,奋斗于惨烈的战场,以保家卫国拯救苦难同胞为己任,最后却被人诬陷,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可以说是非常的可惜。而这本岳飞传考据详细,将岳飞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处事艰难,写得非常的清楚,理清了很多以往从岳飞全传中得来的错误。将岳飞的一生刻画得十分详细。
虽然有些事情特别的毁三观,原来岳飞也不是那么的完美,他也会酗酒,酒后还会经常殴打手下的士官。虽然这本书写的不是那么的讨喜,对于岳飞的生平事迹,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写的十分的详细,岳飞作为一位民族英雄,性格之坚韧才能直接出,通过这本书的刻画,都给予人深刻的印象。
《杜月笙全传》作者:高大安
杜月笙可以说是20世纪上海滩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人物,无论是在生意场,社交场他都善解人意,机灵诡诈。从一个小瘪三混成上海最大的黑帮帮主,他文质彬彬却又心狠手辣,阴险狡诈却有着爱国之心,杜月笙所塑造的神话,因为历史的原因充满了传奇色彩。
这本书将杜月笙的亦正亦邪,写得十分的出彩,叙事的方式也特别的有意思,用评书的写作方式让人读起来感到非常的愉快。读这本书时你会有这种感觉,只是想看一下杜月笙,但是却把清末的风云人物都看了个遍,而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了杜月笙的交游广泛,虽然她曾经做过不少坏事,但是他的贡献却是不可忽视的,这本书的文学性不高,但是故事性却很强,特别适合闲暇事翻看。
《曾国藩传》作者:何国松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之一,大家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有人说他的成就震慑古今,但有人说他是民族罪人,如此大毁大誉之人,在中国历史上,除曾国藩外,屈指可数。而这本曾国藩传用历史实事求是,总结了曾国藩的功过,见解深刻观点新颖,是中国近代研究历史人物创作之中不可多得的传奇之作。
这本书对于曾国藩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追溯,从他消灭太平天国,拯救了清朝,知人善任。到后来的思想中庸,丧权辱国,不顾民族大义,被人民指责中国饭,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位大奸臣,其实大家都对他有很多的误解,其实他是一个很苦的人,他一心想要为清朝效力,却得到人们的猜疑,直到50多岁才得到了重用,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为了清朝政府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清朝政府给他的回报却是丢弃了国家,让我们对于曾经的封建社会痛恨不已!这本书通俗易懂,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苏东坡传》作者:陈鹏
这本书,是中国近代史长篇传记的巨作,我们都知道苏东坡是一个乐天派,一个大文豪,他比其他的诗人更具多面性,拥有天才的丰富感和变化感,但是心智却像天真的孩童一般。通过这本书,让我们可以更加的深刻的理解苏东坡这个传奇诗人。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充满力量感得意仰慕。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一边看一边思索着自己的人生,想象着自己应该如何向他学习成为一个更优秀的人,这个过程让人十分的快乐。观苏东坡的一生无人,无不对他的才智而感到赞叹!苏东坡,热爱生活,幽默风趣。你们只知道他是一个才华诗人,却不知道他竟然还是一个非常好的厨师,一个美食家,他一生交友无数,日子过得十分的快活啊,虽然他的肉体已经死了,但是他的精神一直在传承着。
《蒋介石传》作者:杨树标
蒋介石可以说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风云人物,深刻影响到了现代中国历史的走向,长久以来人们对它的评价褒贬不一,但蒋介石这一生的传奇经历是让人不得不承认的。蒋介石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这本传记对于蒋介石的生声可以说是评价得十分中肯,在他对于攘外必先安内的执着以及陨落都描写得十分详细。
最重要的是做到了客观叙述,通过各种史料以及照片让人对蒋介石这位历史人物更加的了解,通过蒋介石一生,我们可以看出这个人拥有着十分落后的古代君王统治思想,他的不抵抗政策,还有攘外必先安内,就是古代君王的一贯主张,虽然也抗日,但因为他的固执以及执政党自身的腐败,都成为他失败的原因。仁者见仁,智者见义,为我们带来的借鉴意义非常值得我们深思。
viviol
民国四大传记:
吴晗著《朱元璋传》
朱东润著《张居正大传》
梁启超著《李鸿章传》
林语堂著《苏东坡传》
吴晗著名明史专家,朱元璋明代开国君主(说实话,这本没觉得多好看,也没有啥思想,可能明朝那些事儿,万历十五年通俗读物比这本好吧!其他明朝专著南明史,明史讲义啥的比他有学术价值)
朱东润古代文学专家(我考研教材就是他编写的……)张居正万历首辅(张居正名字有意思字叔大号太岳)这本我有,感觉考据的不错,研究张居正真的应该好好看看。
这两个人不用解释了,但是总感觉梁启超赞美李鸿章,有点别的意思,不够客观,其他感觉换角度看历史人物也不差。
林语堂(作家,学者)说实话,总觉得林语堂接受教会教育太多,传统文化和历史水平跟同一时代的鲁迅差一点,所以这本书不差,但是没有特别推荐。
哆啦美小鱼
唐太宗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有功也有过,其赫赫功业已携刻在历史的丰碑上,其缺点过错也永存于历史的长河中,如何用一句话来评价他,那就是“功大于过”。唐太宗一生的功业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立唐朝和统一全国过程中的武功,二是贞观年间的文治。本文主要讨论后者。贞观之治的出现和唐太宗之所以能够成为杰出的,进步的历史人物,绝非偶然,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的时代因素。首先,唐太宗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隋末农民起义是针对隋炀帝的暴政而发生的,人民反对横征暴敛,要求轻徭薄赋;人民反对生杀任刑,要求赏善惩恶;人民反对穷兵黩武,要求偃武修文,休养生息。唐太宗李世民看到了这些,并围绕这些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他时刻牢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居安思危,不敢懈怠。他的努力适应了历史的潮流,这正是贞观之治出现的重要因素。二是唐太宗君臣关系和谐,形成了良好的政治风气。贞观之初。唐太宗君臣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来正视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他们形成了一个荣辱与共的整体。君主的纳谏如流;臣下直言相谏,君主选贤任能,臣下间竭尽职守;君主执法严明,臣下克已奉法。人人奋发,见贤思齐,这种良好的政治风气和宽松的政治环境,极大地调动了各级官员的积极性,充分显示了国家机器有序运作的活力,从而为贞观治世的出现提供了保障。再次,唐太宗本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各种政策的制定上,唐太宗能够审时度势,洞察全局,尽量避免政策的失误。在人才的任用上,唐太宗对臣下的品德优劣和才能高下乃至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所以能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对古今历史上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唐太宗都能很好地吸取和继承,在处理军国在事之时,常常引经据典,运用自如;对自己和国家政策中存在的弊端和疏漏,也都能及时纠正。所有这些,都决定了唐太宗在贞观群体中地位和作用无人能取代的。他那高人一筹的思想见解,是贞观治世不可缺少的营养素。但是唐太宗并非白壁无瑕。他虽然英明,也有其昏庸的一面。他的一生不乏光辉灿烂的闪光点,也有他黑暗的一面。特别是贞观后期他骄傲了,他沉湎于成功的观庆之中,沉醉于歌功颂德的喜悦之中。他由纳谏如流变得听不进不同意见,由宽大仁厚变得偏执猜忌,他身上的英明灵光渐渐被昏庸取代。一代明君变得老态龙钟、毫无生机。这种变化的原因和教训是深刻的。一方面,封建体制自身是唐太宗发生蜕化的温床。在君主专制的封建制度下,皇权独尊,至高无上。尽管唐太宗是一位明君,但他不是神,他自身也有这样和那样的不足,在君主专制体制下,这种不足是不可能得以完全纠正的,相反却会日益增大,并最终成为国家机器有序运转的障碍。另一方面,骄傲自满是唐太宗蜕化的催化剂。贞观前期,唐太宗经比较谦虚谨慎,随着国家形势的好转和政权的巩固,到贞观中期,在他的思想里滋长了骄傲自满的因素,这种骄傲思想越到后来越严重,成为他蜕化的催化剂。再一方面,太子事件的打击严重影响了唐太宗的情绪,使他日益变得猜疑和偏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唐太宗前后变化,贞观前后期的政治有明显的不同,但不能说前期绝对地好,后期绝对坏。作为一个封建帝王,他的言行有一定的多面性,有时自身也就是一个矛盾体。虽然他晚年犯有一些错误,但仍不失为我国历史上一位出的封建帝王,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人物之一。他执政的贞观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的盛世,也是我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暮色童林
推荐:《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作者:张大可,王慧敏
精选的人物有古代名人:人文始祖——皇帝,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盛世君主汉武帝——刘彻,还有汉高祖——刘邦,周武王——姬发,唐太宗——李世民等等的帝王人物;精选的近代名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人物。还有在某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物,如:文字创造代表者——仓颉,治水英雄——大禹等,在思想方面有作为的人物,如:道家老子——李耳,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胡适等
独爱小珂
秦始皇( 公元前259 --- 公元前210年 ),嬴姓,赵氏,名政。因生于赵都邯郸,故又称赵政。13岁即王位,39岁称皇帝,在位37年。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战略家、军事统帅。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朝的开国皇帝,秦庄襄王之子。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统一文字和度量衡,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把中国推向了大一统时代,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开创了新局面,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2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
硕饱儿
陈寅恪(1890.7.3一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前辈史学四大家”所著《柳如是别传》应该是比较严谨的历史人物传记吧!
《柳如是别传》,是史家陈寅恪晚年的封刀之作,约八十余万言。
《柳如是别传》描写的柳如是乃明末清初的名妓,嫁给钱谦益。陈寅恪对柳如是评价极高,认为是“民族独立之精神”,为之“感泣不能自已”。
陈寅恪自言“世所传河东君(柳如是)之事实,多非真实,殊有待发之覆。今撰此书,专考河东君之本末,而取牧斋事迹之有关者附之”。
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缘起有一诗:“平生所学惟余骨。晚岁为诗欠砍头。幸得梅花同一笑,岭南已是八年留。”
lyy_show
盘点中国十大最经典的历史名人传记,不得不看的经典之作。
1《曾国藩》
唐浩明
了解千古名臣曾国藩的唯一经典,读懂国人处世智慧的殿堂之作,政商必读。
共修订了人民文学等老版讹误106处,是唐浩明先生唯一作序版本,同时也是这部经典最值得收藏的版本。
2知行合一王阳明
度阴山
本书通过讲述王阳明的辉煌传奇,为您剖析知行合一的无边威力。
即使纯粹作为王阳明传奇一生的故事书来看,也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书,难得的是,作者把心学体系形成的脉络和精髓基本蕴含在王阳明的人生故事中了,对于读者来说,阅读快感是双重的,这也是本书区别于其他王阳明传记的最大特点。
3《朱元璋传》
吴晗
在吴晗的笔下,一个历经艰辛磨难、英勇睿智、气度恢宏、勤政爱民、夙兴夜寐又猜忌心极重,杀戮成性的矛盾复杂多面的帝王形象活灵活现。
大家小书,文理晓畅,对明初官僚体制、皇权膨胀的分析甚佳。
4武则天:从三岁到八十二岁
王晓磊
武则天82年的人生,前31年,她卷入权斗漩涡,为活命从宫女杀到了皇后的宝座;后51年,她掀起腥风血雨,用女皇的龙袍确保了自己的安全。
武则天的传记不少,但不是抹黑,就是根本不懂历史,真实还原武则天82年人生乃至盛唐历史场景的,只有这一本,比起处女作卑鄙的圣人:曹操,王晓磊的这部武则天:从三岁到八十二岁写得更醇熟,更“走心”。
5《康熙大帝》
二月河
“清帝小说鼻祖”二月河重磅之作!1本有关隐忍、铁血、预见力的书,被誉为“二十世纪清帝历史小说的里程碑”。
二月河“清帝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虽然从历史感和文学造诣来看略逊于之后的《雍正皇帝》,但已经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极具文化底蕴和历史感的语言风格,并且对年轻一代的优秀历史作者影响深刻。
6《雍正皇帝》
二月河
权威、鲜活、启迪人智慧的雍正大帝小说。1本关于“少说话,多干事”智慧与智力的经典博弈,总销量已突破500万册的经典历史巨著。
这是真正奠定了二月河大家地位的历史小说巨作,也是被公认为“清帝三部曲”中艺术水准最高的一部。
7《红顶商人胡雪岩》
高阳
他从店伙计到大清首富用了三十年,从首富到倾家荡产只花了三天。讲透中国传统政商关系的至高经典。经商的看到生存的安全边界;从政的看到权力的雷区。
马云读了两遍,强烈推荐,冯仑视此书为“商界生存手册”,小编最喜爱的则是高阳先生凝练传神的语言功力。
8《李鸿章传》
梁启超(著)雾满拦江(译)
梁启超笔下的晚清改革总设计师李鸿章,看他如何突破政治、经济、外交的困局。
以梁任公笔力之雄、政论之精、立论之公,且为李中堂同时代之风云人物,为其作序不仅是一时之选,更为后人树立了一道太高的标杆。
9卑鄙的圣人:曹操
王晓磊
一件件讲透,曹操收拾三国群雄的卑鄙、奸诈、狠毒计谋;一页页浸透,曹操体恤天下众生的柔情、仁义、圣人情怀。
殿堂级的长篇历史小说,封面上那句“曹操去世1791年来,曹操本人最服气的曹操全传”,其实并没有太过夸张。
10《慈禧全传》
高阳
高阳以小说形式全景式描绘晚清社会的一部皇皇巨著。他将头绪纷繁、变幻莫测的一段晚清历史,写得跌宕起伏,生动还原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东方的维多利亚女王”——慈禧!
potdeer
姜太公-第一部姜太公全传 作者:焦安南,李建义揭去神秘,还历史巨人的本来面貌 马连礼 姜太公是世界级的历史文化名人。他是古代日照人。我少年时爱读许仲琳的《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