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柯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小说
这别去研究,但堂·吉柯德的确是一部举世闻名的讽刺小说,具有深刻的醒世意义。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让后人倾佩。
《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译文名著文库)050》内容为:高尔基(1868-1936),俄罗斯著名作家,《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他的自传体三部曲。 《童年》回忆了主人公阿廖沙在外祖父家度过的...
lee0918
堂·吉柯德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小说
这别去研究,但堂·吉柯德的确是一部举世闻名的讽刺小说,具有深刻的醒世意义。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让后人倾佩。
叫熊猫的老虎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自有其经典之处。对于我们的成长来说,读那些文学经典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学修养和气质,更能给我们以人生之启发。以此二点评判,则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当今之众多低俗网络小说绝不可能成为经典这个问题了。
sumi
先锋小说在中国的出现具体应该说在1986年以后,以马原,余华,苏童,格非为代表一批作家在文坛的集体亮相为主要标志,在他们之前中国当代文学刚刚结束了惨不忍睹的十几年的文革文学,相当程度上造成了文学的萎缩甚至死亡,而后的知青文学,不过是类似于解放的农民对地主进行血泪控诉的一场揭发式的表演文学,这个(知青文学)当然有它进步的一面。但换一个角度来讲,它的出现和功能还是超越了文学本身,成为了某种社会思潮和政治的传声筒,它的泛滥最终导致政治上的强压。这样它在艺术上达到的层次不可能很深,甚至说不能说是真正的文学,因为它的主要功能仍然是热衷于对文革时期经受苦难的书写,并且这种书写越来越表现出模式化的趋势,把苦难作为书写的材料和对象,甚至是无条件的夸大来换读者的眼泪,这样知青文学自然就走到了尽头。紧随其后抬头的寻根文学,表现出了五四一代作家的精英意识和启蒙意识,到现在为止,我仍然不明白寻根文学的“根”应该如何去理解。文化之根?生命之根?“寻根”是不是就一定要把题材放到过去或者荒蛮的生活中去,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弄的跟出土文物似的,这就叫寻根。对于文学来说,更主要的还是面对文本,“寻根文学”的代表作表现出了很大程度上文学性,相对于此前的文革文学知青文学作品来说,几乎是一个飞跃。但是它对某些问题的处理上(不是具体的文本),还带着80年代中国社会处于那种历史时期的模糊感,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情绪。作品试图去启蒙人,但在解读上仍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作家的写作姿态,都显然带有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的气息。但在今天看来,我觉得这种姿态过于做作。不知道其他人怎么看,既然是启蒙又为什么高高在上?搞的云里雾里的?应该说随着先锋文学的出现,中国小说真正迎来了一次革命,是脱胎换骨的革命。技术和精神上双重的革命。我们把它定义为“先锋小说”。那么这个定义能不能和西方人所说的先锋小说同指呢?我觉得不能。在中国如火如荼的进行先锋小说的同时,西方的文化已经进入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他们的“先锋”已经结束。先锋应该是一个进行的词汇,在西方,我们看到先锋相对来说是指现代主义之前的十九世纪的巴尔扎克等文学传统。现代主义或者说先锋的出现就是重新更正或者说调节旧有的文学传统,这个过程不可能是所有的人能够一下子意识到的,只能是少数的天才作家才能看清楚艺术发展的前进方向,所以他们可能面临着重重的困难扛起颠覆和创立文学传统的历史使命,这批人可能在同时代不为人理解,这批人可能为艺术而承受巨大的牺牲和苦难,这批人我们把他们定义为“先锋”。这样在西方,所谓的先锋指的就是基于此前流行于十九世纪的文学传统,以它为敌人,颠覆的是它而不是别的什么。而且这些工作是由西方的艺术家们独立完成,是他们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顺畅而必然的发展时期。在中国,先锋小说也有其要颠覆的传统,但不是西方的那个传统,而是此前以十七年文学为代表的文革文学等,颠覆的甚至不是文学本身,而是要为文学松绑的革命。同样就文学本身来说,中国文学也绝对没有发展到成熟的地步,值得颠覆的地步。现代文学的一大部分文学和非文学因素发生了联系,无论现代当代,中国文学一直是支离破碎的状态,同时由于80年代下半期,中国社会面临的状态,打开国门后,无论文学文化甚至整个社会都处于急速的转型前期。大家东张西望,面对五花八门的世界,几乎是慌不择路。对于中国文学来说,一些带有民族情节的文学人士,出于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对话的良好目的,一些作家,出于对文学的悟性和理解,大口大口贪婪的吸取着外国文学的营养。这里要强调两点:一,对西方文学的学习不一定要引进文化殖民的话题。当然这个现象是存在的。在文学领域,西方文学的到来和影响要经过两道程序才能发生作用,一个翻译,二是阅读。无论是翻译还是阅读,实际上都对作品进行了形式上的中国化处理。实际上在中国受到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影响的大部分人是受到李文俊的影响。翻译成汉语的《喧哗与骚动》的叙述状态是李文俊的首创,而不是哪个先锋作家的首创。现在看来先锋小说的叙述状态与翻译过来的或者说是中国版的西方著作有一脉相成之处。这是在技术上需要指出的,而实际上我们谈到的先锋小说两重革命之一就是形式上的叙述,它占据着十足重要的位置。现在就是说对西方文化的复制,也不可否认的是这中间翻译家的作用。倒是这一点,常常被人忽视。还有,阅读的过程是用中国的眼光或者说是文化的尺子去衡量西方的著作的过程,这个过程自然要进行中国化的处理。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不然的话,学完了西方的中国先锋小说写出来的人物读者看了怎么还相信他们是生活和行走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呢。地域性的一个问题。这些我想都足以反驳那些言说中国先锋作家抄袭西方著作的评论家的嘴巴。二,就是艺术的相通性,它有地域性的东西,但是也有地域性所不能割断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形成了交流的基础。
中国的先锋小说的形成是多方面作用而成,它主要表现在叙述革命和精神革命上。分别举一个例子,不能穷尽说明这些东西。一是叙述上的革新,比如格非的叙述空缺,马原的叙述圈套。这些很明显的技术上的痕迹是以往我们看不见,我们以往看见的是“写什么”但是现在“怎么写”终于被提上了日程。关于叙述革命作用的优劣一直有人在讨论,现代小说实际上就在解决一个“时间”的问题。哲学对于“时间”的无可奈何给文学带来了希望,文学终于变的灵活起来,对“时间”的把握实际上是对先锋小说“叙述的方法论活动”。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分离使文本获得了以前所不能扑捉到的叙述节奏。由于两个时间的分离,我们的叙述视野变的宽敞灵活起来。“叙述借助这道语式(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连诺上校将会想起那个久远的一天下午,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促使故事转换,中断,随意结合和突然断路。”另外就是先锋小说在精神上的革命,它是更主要的,无论传统和现代是否是两个并置的文学系统,我们还是说,先锋小说并没有颠覆我们的传统,我们古典的文学传统实际上并不是先锋小说所要颠覆的对象。巴特说:“现代并不是一个来自单纯对立面的死字眼,而是社会变革时期的困难活动。”我们在这里不能一味的纠缠就是由于五四运动和文革运动实际上形成了两道文化断裂。文化的鸿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很难添平的。去除先锋文本和古典文本上不同,它们在文本的深处有着神秘的联系。比如说弗洛依德的“性”学说在中国的广泛影响。与其说是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我看倒不如说是给中国性文化带来的导火索,正是中国有这样的土壤才能有性文化的繁荣。先锋小说表现在对“性”的处理上,对“性”书写的开放和多样性,几乎是一往无前,带来了崭新的精神面貌。“性”在文学作品中已经成为裸露的书写。并且常常瓦解文化的深层涵义。比较明显的是吉林作家洪锋,他作品中的“性”多用来瓦解代表权威的“传统”“父辈”“生命”等庄重的文化涵义。从而到达亵渎的目的。而在余华马原的手中,“性”完全消失了它的神秘性,不过是叙述的一件工具,信手拿来。苏童则是以“性”为材料编制一张生存的大网,由此开始他的人物命运走向。先锋小说从各个方面书写出的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对人性深度的挖掘都使先锋小说到达了当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度。总体来看,先锋文学五花八门的书写也消解了传统的启蒙意识。从这个角度出发,先锋文学实际上是对五四以来断断续续的启蒙文学的颠覆。那么也就是说中国的先锋小说只能是加上中国的标签,它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产物。而不能等同于西方的先锋文学。陈晓明把中国的先锋小说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文本去解读,实际上,在80年代传入中国的外国文化中既包含着现代主义又夹杂着后现代主义,揉杂在中国特有的社会泥土之中,很难确定的说到底是什么主义。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回头看看先锋小说,由它出发进入到90年代的个人写作就不足为怪了。先锋小说所带来的先锋文化导致写作姿态的调整,最终使作家失去了原有的统一的任务,从而靠近文学本身,靠近个体生命和生存,特别是随着市场化在中国的发展,文学的边缘化越来越明显,原来负荷在文学身上的任务几近全部解除,文学只剩下文学本身,当文学从圣坛上走下,我们迎来了百花齐放的个人写作的90 年代。
原贴:什么是先锋文学?
背个背包
文学就是社会、人生、人性的生动反映和其中包含的深刻思想、丰富情感。
文学与新闻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记录是通过提炼,通过作者思想感情过滤并加以再创造的。
因此,文学虽然是生活的镜子,却永远比生活比事实有序。
“所谓文学,就是人们想要的生活。即使描写黑暗,也有着真相和秩序”,这是我杜撰的格言。
另外,文学是美的。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即使丑,也丑到极处。
而“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
有歪果仁甚至说,作为艺术一种的文学,“与道德无关”,“既不在金钱之上,也不在金钱之下,而在金钱之外”。
所有观点都指向文学超脱世俗物质烦恼的功能,指向精神、秩序与美。
同时,文学让我们正确深刻地认识世界,认识自身。因此,文学是我们心灵的避风港、游戏之地,也是指路的明灯,思考的启发地。
重要的是:许多人是按照历史传记和小说里的人物来做人的,人类的美好理想是由文学来描绘的;人类对于黑暗和凶恶丑陋的憎恶与批判,也能通过文学来完成。文学推动了社会进步。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叶自飘林
先锋文学文学特征: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
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一小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家和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
先锋派的艺术家们经常自我表现出“离异”既定的秩序,从中宣布自己的“主体性”,他们的目标是震撼感传统影响的读者的感受能力,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
扩展资料:
优缺点
挑战传统千篇一律的文学模式,先锋初出道的确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先锋作家以语言狂欢和形式狂欢的手法来赢取读者的注意,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感官的刺激毕竟是短暂的,如果先锋写作没有经过“去谎言”这一环节,则大多数先锋文学后来要么走上了文字游戏的道路,要么重新回归谎言文学,彻底离开了文学的轨道。
只有极少数作家经过严格的“去谎言”,进而对生活本质和人的根本问题的苦苦探索,最终使先锋文学成为文学中的一枝奇葩。而先锋文学中的伟大之作必定是这些奇葩中的佼佼者。
参考资料来源:
原贴:先锋小说的文学特征
LugarSugar
世界名著浩若银汉,究竟哪十部是世界之最呢?世界十大名著有哪些?根据《纽约时报》和美国《读者文摘》2000年组织的横跨欧、亚、美、澳、非五大洲百城十万读者的投票调查,精选出以下十部经典长篇名著。这十部名著代表了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最具世界性代表的世界文学大师和其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应该说,称之为世界十大名著是当之无愧的。
世界十大名著
书名
作者及其国籍
主人公
《战争与和平》 (俄)列夫·托尔斯泰 安德烈·保尔康斯
《童年》 (苏联)马克西姆·高尔基 高尔基(阿廖沙)
《大卫·科波菲尔》 (英)狄更斯 大卫
《悲惨世界》 (法)维克多·雨果 冉·阿让
《约翰·克里斯托夫》 (法)罗曼·罗兰 约翰·克里斯托夫
《巴黎圣母院》 (法)维克多·雨果 卡西莫多、爱斯美拉达
呼啸山庄 (英)艾米莉·勃朗特 凯瑟琳、希斯克力夫
《红与黑》 (法)司汤达 于连
《安娜·卡列尼娜》 (俄)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渥伦斯基
《飘》 (美)玛格丽特·米切尔 思嘉
世界十大名著①-《战争与和平》(俄)列夫·托尔斯泰
内容介绍:
一八一二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在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将陷于敌人之手了。罗斯托夫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去运送伤兵,娜达莎方能于伤兵中发现将要死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热诚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彼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爱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亡。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彼尔于莫斯科巧遇娜达莎,两人便结为夫妇,而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妹妹玛莉亚也与娜达莎之兄尼克拉结婚。
作者介绍;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28~19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及自传体小说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还有《一个地主的早晨》《哥萨克》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等。他也创作了大量童话。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还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宁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世界十大名著②-《巴黎圣母院》(法)雨果
内容介绍:
“丑聋人”卡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克罗德收养,做撞钟人,外貌正经的克罗德神父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美拉达后,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指使卡西莫多强行掳走爱斯梅拉达,途中被福比斯骑兵上尉队长所救,爱斯美拉达因而爱上了福比斯。但福比斯生性风流,被怀恨在心的克罗德刺杀,却没有死,并嫁祸于爱斯美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行刑时,卡西莫多将爱斯美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乞丐群众为救爱斯美拉达而冲入教堂,误与卡西莫多大战,爱斯美拉达被由克罗德带领的军队绞杀在广场上,卡西莫多愤然将克罗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之后抚着爱斯美拉达的尸体殉情。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
雨果1802年生于法国南部的欠尚松城。祖父是木匠,父亲是共和国军队的军官,曾被拿破仑的哥哥西班牙王约瑟夫·波拿巴授予将军衔,是这位国王的亲信重臣。1885年,雨果逝世。
世界十大名著③-《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苏)高尔基
《童年》内容介绍:讲了小主人公高尔基(阿廖沙)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岁月。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而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高尔基(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在人间》内容介绍:讲了高尔基11岁时,母亲又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产,他无法继续过这种生活,便走上社会。他先后在鞋店、圣像作坊当过学徒,也在绘图师家、轮船上做过杂工,饱尝了人世间的痛苦。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高尔基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五年后,高尔基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准备到喀山去。《我的大学》内容简介:讲了高尔基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那年,他便到喀山去上大学。梦想破灭后,他不得不为生存而奔波所发生的故事。
作者简介: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1936)是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创始人,也是世界社会主义文学的卓越代表。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于1868年3月28日出生在伏尔加河畔的尼日尼·诺夫戈罗德(即今高尔基城),父亲是细木工。他4岁丧父,随母亲寄居外祖父家,10岁时外祖父因遭火灾而破产,他便被抛到“人间”,开始了自谋生路的流浪生涯。16岁到喀山,原想上大学,结果喀山的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在那里,他接触了进步青年的革命团体,并阅读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1899年,高尔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1901年,高尔基因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而被捕。著名散文诗海燕之歌就是他参加这次示威游行后写的,他以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同年,他写了第一个剧本小市民,其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革命无产者(革命工人尼尔)的形象。1902年,写了剧本在底层,它是作者20年观察流浪汉生活的总结,是高尔基戏剧的代表作。在1905年革命形势高涨的岁月里,高尔基作为战士参加了革命运动,他的住宅成为1905年莫斯科武装起义的据点之一。
他将自己的一生写入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从此登上文坛。1901年发表海燕之歌,标志着高尔基创作的新发展。主要作品还有《母亲》、小市民、最后的一代。《母亲》是他最优秀的作品。
1934年高尔基主持召开苏联作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主席。1936年6月18日病逝。
世界十大名著④-呼啸山庄(英)艾米莉·勃朗特
内容简介
一个爱到极致的男人,做出了疯狂的行为。他用“爱”杀人,却也用爱自杀。凯瑟琳生前死后,他都活在痛苦里。凯瑟琳弥留之际,他还用说话去刺伤她。但是,希斯克力夫承受的却是两份伤痛,他自己的和凯瑟琳的。我很欣赏用情如此的男子。虽说有点变态和残酷,却怎么也恨不起他。还满同情他的。甚至很感动于他的疯狂的爱。相对来说,凯瑟琳就太自私了。她爱希斯克力夫,又嫁给富有的伦敦,可以说,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的悲剧有一大部分是她亲手造就的。希斯克力夫,很疯狂。但很迷人。当然,伦敦也不失为一个好丈夫。只是,笨了一点。凯瑟琳:她坏、她自私、可是她对爱的执着,使她也因此散发着好女人与坏女人的混合着的魅力。
作者简介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19世纪英国小说家、诗人,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仅仅度过了三十年便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间,然而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此外,她还创作了193首诗,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型的女作家。
世界十大名著⑤-《大卫·科波菲尔》(英)狄更斯
内容简介:
《大卫·科波菲尔》通过主人公大卫一生的悲欢离合,多层次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突出地表现了金钱对婚姻、家庭和社会的腐蚀作用。小说中一系列悲剧的形成都是金钱导致的。摩德斯通骗娶大卫的母亲是觊觎她的财产;爱弥丽的私奔是经受不起金钱的诱惑;威克菲尔一家的痛苦,海穆的绝望,无一不是金钱造成的恶果。而卑鄙小人希普也是在金钱诱惑下一步步堕落的,最后落得个终身监禁的可耻下场。狄更斯正是从人道主义的思想出发,暴露了金钱的罪恶,从而揭开“维多利亚盛世”的美丽帷幕,显现出隐藏其后的社会真相。
作者简介:
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特别注意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至今依然盛行,对英国文学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作品《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
世界十大名著⑥-《红与黑》(法)司汤达
内容简介: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文学的一座丰碑。小说围绕主人公于连的个人奋斗及两次爱情经历的描写,揭示了复辟王朝时期的波澜的阶级大博斗,反映了政治黑暗、教会腐败,贵族反动和资产阶级利欲熏心的广阔生活画面。于连的两次爱情动机都是以爱情占有为出发点最终要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
通过于连这个文学形象,一方面描述了法国七月革命前夕在人民革命浪潮冲击下的贵族以及中小资产阶级的恐慌情绪;另一方面又塑造了一个出现于社会剧烈变革中的个人野心家的艺术形象,美化了资产阶级的生活观和幸福观。小说的结构严谨匀称,语言简洁流畅,人物形象和人物性格与环境紧密相连,善于揭示人物的内心冲突和思想感情的瞬间变化,以此来突出人的个性特征,这是本书最大的艺术特点
作者简介:
司汤达(1783年-1842年)是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一生并不长,不到六十年,而且他在文学上起步很晚,三十几岁才开始发表作品。然而,他却给人类留下了巨大的精神遗产,包括数部长篇,数十个短篇或故事,数百万字的文论、随笔和散文,游记。他以准确的人物心理分析和凝练的笔法而闻名。他被认为是最重要和最早的现实主义的实践者之一。最有名的作品是《红与黑》(1830)和《巴马修道院》(1839)。
世界十大名著⑦-《悲惨世界》(法)雨果
内容简介:
《悲惨世界》一书中,雨果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雨果的这部传世之作,创造了一部反映法国现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长篇史话。全书时间跨度长达近半个世纪,个人命运与历史题材的结合,气势磅礴,色彩瑰丽,最大限度地体现了雨果在叙事方面的过人才华。在内容上的丰厚、深广与复杂而言,它无疑在雨果数量众多的作品中居于首位。
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2.26~1885.5.22),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世界十大名著⑧-《安娜·卡列尼娜》(俄)列夫·托尔斯泰
内容简介: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本书通过女主人公安娜的追求爱情悲剧,和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150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
作者简介:
全名: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是大多数人所崇拜的对象。他的作品描写了俄国革命时的人民的顽强抗争,因此被称为“俄国十月革命的镜子”列宁曾称赞他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他的作品七颗钻石《跳水》《穷人》已被收入人教版和冀教版小学语文书。
世界十大名著⑨-《约翰·克里斯托夫》(法)罗曼·罗兰
内容简介:
它是一个音乐天才的艺术发展过程的精雕细琢的记录。罗曼·罗兰描绘书中主人公的心灵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外,他还消除了法国与德国之间的艺术隔阂。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经历也就是每一个丢掉过去、开拓将来的天才人物的经历,也是贝多芬的身上引申出来的。1915年罗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是由于约翰·克利斯托夫这部巨著。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1866-1944),法国思想家,文学家,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音乐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世界十大名著⑩-《飘》(美国)玛格丽特·米切尔
内容简介: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的前夕,塔拉庄园的千金小姐郝思嘉爱上了另一庄园主的儿子艾希利,但艾希利却选择了郝思嘉的表妹--温柔善良的韩媚兰为终身伴侣。郝思嘉出于妒恨,抢先嫁给了韩媚兰的弟弟查尔斯。不久,美国南北战争爆发了。艾希利和查尔斯作为征兵上了前线。查尔斯很快就在战争中死去了。郝思嘉成了寡妇,但她内心却一直热恋着艾希利。
一天,在一次举行义卖的舞会上,郝思嘉和风度翩翩的商人白瑞德相识。白瑞德开始追求郝思嘉,但遭到她的拒绝。郝思嘉一心只想着去追求艾希利,结果也遭到拒绝。
在战争中,美国南方军遭到失败,亚特兰大城里挤满了伤兵。郝思嘉和表妹韩媚兰自愿加入护士行列照顾伤兵。目睹战乱带来的惨状,任性的郝思嘉成熟了不少。这时,从前线传来消息,北方军快打过来了,不少人家惊惶地开始逃离家园。不巧韩媚兰要生孩子了,郝思嘉只好留下来照顾她。
在北方军大军压境之日,郝思嘉哀求白瑞德帮忙护送她和刚生下孩子的韩媚兰回塔拉庄园。白瑞德告诉郝思嘉他不能目睹南方军溃败而不去助一臂之力,他要参加南方军作战,他留下一把手枪并和郝思嘉拥吻告别。郝思嘉只好独自勇敢地驾驶马车回到塔拉庄园,这时家里已被北方军士兵抢先洗动一空,母亲在惊吓中死去。
不久,战争结束了。生活依然困苦。北方来的统治者要庄园主缴纳重税,郝思嘉在绝望中去亚特兰大城找白瑞德借钱,但得知他已被关进监狱。归来的途中,郝思嘉遇上了本来要迎娶她妹妹的暴发户弗兰克,为了要重振破产的家业,她骗取弗兰克和自己结了婚。
郝思嘉在弗兰克经营的木材厂非法雇用囚犯,并和北方来的商人大做生意。此时,白瑞德因用钱贿赂而恢复了自由。两人偶然碰面,再次展开爱恨交织的关系。
弗兰克和艾希利因加入了反政府的秘密组织,在一次集会时遭北方军包围,弗兰克中弹死亡,艾希利负伤逃亡,在白瑞德帮助下回到韩媚兰身边。郝思嘉再次成为寡妇。此时,白瑞德前来向她求婚,她终于与一直爱她的搞私运军火和粮食致富的白瑞德结了婚。婚后,夫妻二人住在亚特兰大的豪华大宅。一年后,女儿邦妮出生,白瑞德把全部感情投注到邦妮身上。郝思嘉偶然翻阅艾希利的照片被白瑞德发现,终于导致了二人感情的破裂。其后,在艾希利的生日会前夕,郝思嘉与艾希利相见时热情的拥抱引起旁人非议,但韩媚兰不相信他们之间有暧昧关系。白瑞德可不这样想。
当郝思嘉告诉白瑞德她已经再次怀孕时,白瑞德怀疑地问那是谁的孩子?郝思嘉在羞怒之下欲打白瑞德,却不慎滚下楼梯引起流产。白瑞德感到内疚,决心同郝思嘉言归于好,不料就在他俩谈话时,小女儿邦妮意外坠马摔死了。与此同时不幸的事也在另一个家庭里发生,韩媚兰终因操劳过度卧病不起。临终前,她把自已的丈夫艾希利和儿子托付给郝思嘉,但要求她保守这个秘密,郝思嘉不顾一切扑向艾希利的怀中,紧紧拥抱住他,站在一旁的白瑞德无法再忍受下去,而转身离去。面对伤心欲绝毫无反应的艾希利,郝思嘉终于明白,她爱的艾希利其实是不存在的,她真正需要的是白瑞德。
当郝思嘉赶回家里告诉白瑞德,她是真正爱他的时候,白瑞德已不再相信她。他决心离开郝思嘉,返回老家去寻找美好的事物,被遗弃的郝思嘉站在浓雾迷漫的院中,想起了父亲曾经对她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唯有土地与明天同在。”她决定守在她的土地上重新创造新的生活,她期盼着美好的明天的到来。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米切尔(1900—1949),美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生于亚特兰大市,曾获文学博士学位,担任过亚特兰大新闻报的记者。1937年她获得普利策奖。1939年获纽约南方协会金质奖章。1949年,她不幸被车撞死。她短暂的一生并未留下太多的作品,但只一部《飘》足以奠定她在世界文学史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心花怒放却开到荼蘼
作为一个中文系毕业生,我可以坚强勇敢地大声说,文学对人生,很多时候并没有什么意义。
文学是怎么产生的?鲁迅先生说,劳动,先民扛木头,嘴里杭育杭育喊着号子,这就是文学的起源。遗憾的是,伟大的鲁迅在文学理论上,经常犯低级错误。一般认为,人类的文艺,科学,哲学等诸多学科,都起源于原始巫礼。原始人乃至人类进入文明时期后相当一段 历史 ,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打仗和祭祀。打仗,是生存的需要。祭祀,则是发展的需要。祭祀天地鬼神,了解世界和自我的规律,于是就有了仪式,有了音乐舞蹈,有了美术,有了口头的文学作品。
从这个角度,文学对人类有着巨大的意义,文学伴随人类前进,文学是人类的灵魂家园。
然而,人类不等于人,群体的意义不能代替个体的意义。就如国家的自由独立,不等于公民的自由独立。作为一个个具体的人,不存在普遍适合的文学的意义。人,有不同的需求,也有不同的满足需求的方式。文学只是选项之一。很多时候,人,不需要文学。
事实上,文学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一个重要形式,是语言文字的高级升华,对于提高人们的人文气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艺术一样,文也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如说,西游记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孙悟空这个活灵活现无所不能的文学形象,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虽然他是一个猴子的化身,但是,即便如此,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他的原形!总的来说,一直以来,文学对于开启民智,开化人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学不仅只是对一个人的意义重大,而是对于人类的文明, 社会 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华厦五千年优秀的 历史 文化,是通过文学的方式传承到现在,那可歌可泣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也是以文学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弘扬。当这些具有优秀文化和民族气节的文学作品,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深受教育和感动。文学中那些优质的内容,那些正面人物祟高的气质,那些充满着正能量的只言片语,对我们都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
文学的字里行间,来源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却超越了我们的精神境界。文学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净化着我们浮燥的心态,给予着我们生活的力量。
我没什么文化。可我知道,世间的学问无非两种,一种是是自然科学,一种是 社会 科学。自然科学不言而喻,就是研究,探讨自然的学问。而 社会 科学说白了就是人学。其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就是文学。
人要生存,首先得保证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的基本条件。所以,人得用智慧和劳动换取金钱。于是,关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等自然科学就应运而生。换句话说,人要生存就必须学习自然科学。
另外,人是群居动物。如何立足 社会 ,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满足人的心理欲望和生理欲望,能更好的活着。如何化解人生活中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于是,人就必须学习另一种学问,那就是 社会 科学。而文学则是 社会 科学中主要内涵之一。
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学包罗万象,凡是与人生存有关的意识问题都属于文学范畴。比如: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等。而狭义的文学,是指文化传承发展的学问。比如,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以满足人精神生活的需求。
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解释一下文学。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 情感 ,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 社会 生活。
那么对于搞文学的人来说,他们把文学当做使命,用笔触去感知这个世界,在他们笔下,有一览无余 社会 现状,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有炽热或悲凉的爱情,温暖或冷漠的亲情,天长地久或不欢而散的友情,等等等等,总之文学家们借笔来表达 情感 ,吐露心声,甚至是展现自己的心灵,进而获得生命的意义。
大概这就是所谓的视文学如生命的吧。
然而对于欣赏文学的人来说,或许能够使他们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读书万卷的人,给人一种"行走的百科全书"的感觉,它能给人以经验或者启迪,让人在困难中坚持,在痛苦中前行,甚至,能让抑郁的心在这之中找到依托,让狭隘的心变得宽阔,让善良的心更善良,让美丽的心更美丽。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相信能够欣赏文学的人气质应该好好吧。
以上,拙见,谢谢阅读。
文学对于人的意义很大,大到人生的必须,一个刚刚面世的婴儿她见到一束鲜花她在注目,跳跃,脸上现出愉快的表情,这就是美的表述,美的向往。一个经历人生不断洗涤的人她的心灵必然在文学的影响下心向美好,思维激荡,在文学的激励与感悟下逐步完善与走向美好的生活未来与精神境地,这就是文学的意义,文学的需要。
一个人从丑到不丑,不但不丑而且美,这一巨大变化的过程在于心灵美、作为美,这又是文学给予赋予的意义与价值,文学就是这样的塑造人、成就人,感化人,文学的意义最能激励与感悟人的作品莫过于天津作家冯骥才的作品,影响深远,感悟极大,诸如:啊!、《雕花烟斗》,爱之上、雾中人,更能剖析人与 社会 关系的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令人叫绝而又感悟深彻,这不就是文学的最高意义与境界吗?规范与揭露,激励与感悟,奋发与励志都在文学自然的状态下起到了人生的意义,也就是文学的意义,以此文学就是人学。
曾经有一位学法律的同学问我“我们都是文科生,法律有它的规则,去判定一个人是有罪还是无罪的。而一部文学作品是好是坏如何界定?文学的意义是什么?”
无论对作家、文学系老师、文学爱好者来说,这似乎都是一个永恒的问题。
红颜秀的我认为,对一个人而言,对一部文学作品的喜好、观点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必然的年龄增加、阅历的增多、心态的变化和偶然的人生中的遭遇、意外或惊喜都会使你对一部文学作品好坏观点,它的意义产生变化。
一部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评判很复杂,对于一个人而言,你是否喜欢一部文学作品、认为它有什么作用都取决于你自己。
意识流的开山作品法国作家的《追忆似水年华》、19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人间喜剧》、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小说”的《战争与和平》无一例外都是长篇巨制,
可能你抱着一颗期待又崇敬的心看了十几页,却发现太过冗长、人物关系太复杂、提不起兴趣,对你而言,这些书暂时的就是“没用的、没兴趣的文学”,有可能在你的后半生你永远都不会再翻开这本书,又或许今夜在梦中见到了书中的人物,于是第二天你一口气读完了整个系列,并且深深的爱上它,随之读完了这位作家所有的作品。
不要急着对一部作品下定论,它是好是坏,你是喜欢还是讨厌。
那本书,它就在那里静静地躺着,如果你们有缘分的话,在将来,总有一个契机,你会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全身心沉浸在这本书中,爱上它,并且在余生,无论你经历了苦恼还是收获了幸福,都会再一次捧起它,寻找对你而言新的意义。
直到你悟出了这部文学作品中对你而言独特的力量时,你会发现,有些书你早晚都会去读,很多年后还会再看一遍。
很多年前看两三行介绍,就知道你终究有一天回去找来读的书,就像和一个人对视两秒,就知道你们是否能心灵相通一样。
我一直认为,对一个人而言,一部文学作品有什么作用,要看这个人与这部作品是否有缘分。
不用刚看完或者没看下去就急着下结论,“它没用”或者“我不喜欢”,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一个热爱文学的人总会和某部文学作品产生某种神秘性的联系。
在遭受了打击、在被人打击了、在下班回家后坐在 汽车 驾驶室里感到孤独和疲惫时,或许你会想到某种书的某句话,然后跨越时间空间年代国籍性别的鸿沟,感到心中某种难以言说的感觉被柔软的、致命的击中,在那一刻,你和那部文学作品、那位作家就达成了一种神秘的联系,他生前孤寂的无人理解只能写在书中排遣的心境与后世的你感同身受;
而他在多年前的一种感受对现在的你来说感同身受,他跨越时间的鸿沟,将之表现了出来。所以,我的建议是,不用刻意去追求文学的作用,去等待;
放下别人加之于你、你被教育的思维模式,用自己的直觉和心去感受,属于你和那部作品的神秘的一瞬。
文学作为人类的精神结晶,对人具有多重意义。对创作者、读者、 社会 和 历史 的意义,又是不同的。可以说,文学对人的意义等同于文学价值和意义问题。
答主前日曾有幸到刘禹锡谪居十年的朗州(今湖南常德市),作了一场关于文学价值和意义的讲座,今天,把讲座的提要分享于此,还望读者诸君多多批评。
1. 文学是参与政治,改变命运的手段。
在中国古代,参与政治的途径有三种:世袭、选举和建立王朝。
世袭,是贵族的特权。皇族的核心成员,世袭政治权力,处在权力 游戏 中心,一般皇室宗族,则只能享受荣华富贵,反而难以政治参与政治了。
建国立业,乃非常之人才能够成就的非常之业。寻常百姓,既无此才能,更无此胆量了。成功了是建国,失败了就是造反篡逆!这条路,不是常人常走的。
只有选举制度,是普通人有可能走得通的。
选举制度中,隋唐至清末的科举等考试,对普通人进入统治集团,参与国家和 社会 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科举考试,如今天的高考,可能是普通人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途径。
而科举考试,特别是唐宋时期,多考察诗歌和辞赋,其时,文学对士人乃至其家族的意义就非常重大了。
1905年,张之洞废除科举制度后。科举之途便被废弃了,而读书特别是文学,仍在一定程度上具备参与政治、改变自身命运的作用。今天的公务员考试,考察内容包括对 历史 文化知识的掌握,申论的写作,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对考生文学水平的考察。
2. 文学是表白心曲,传达意愿的工具。
“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刘禹锡的这首视刀环歌,把目成心许的暗恋情状呈现出来。当处在暗恋之中,不知如何表白自我时,可以此诗传情。
情诗在人们传情达意时具备日常语言难以替代的作用,达到让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而含蓄有节的文字表达,对朋友之间,上下级之间,尊卑之间的交往,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今日国人之粗鄙的一大表现是,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欲求时,非常直露,缺乏一种含蓄文雅的气度,有些言语仿佛出自衣冠禽兽,其人似未尝被文化熏染过。
举个例子,恋爱之中,一方热切思念对方,自己常主动联系对方,时间久了,内心可能有所不平——你就不能主动点儿?你就不想我吗?不要老让我主动,好吗?
周代的人这样表达:“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郑风·子衿)
翻译成白话:
现代人这样表达:
虽然这两首诗(歌)内容略有差别,但两首作品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同,子衿含蓄委婉,而我要你的爱直露奔放,都是文学化的表达,然而前者更为文雅,是经过升华的艺术,而后者略显粗俗,近似于发泄的情欲。前者更具有文学性!
3. 文学是融入 历史 ,丰富传统的津渡。
文学创作是作者进入 历史 的方式 ,屈原被流放到南方,他的诗文就写了曾在南方巡游的舜帝。刘禹锡被贬谪到常德时,便想到曾经流放于此的屈原,并模仿屈原,改造当地的民歌,写出了竹枝词杨柳枝词竞渡曲等作品。
文学作品可能促进 历史 的变化,有些作品催生景观的产生 。刘禹锡曾到过的地方,大多修建了与其作品相关的景观:1986年,安徽和县修葺了“陋室公园”;1990年,南京市在石头城旧址上兴建了石头城公园,2017年,常德修建了柳叶湖大唐司马城。
文学作品和作家言行也可能成为文化传统的一部分 。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著精神,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担当精神,都丰富了我国的文化传统。
4. 文学是抒情言志,表达自我的载体。
诗言志,歌咏言。
这点几乎是常识了,就不作展开了。
5. 文学是自我救赎,坚守自我的媒介。
文学是弱者的职业,在人生低谷,作家用创作突围,以文字自我救赎。苏东坡最伟大的作品,多半在贬谪失意的人生阶段写出。
失意的阮籍,写作咏怀诗,追怀 历史 ,把内心的积郁、失望、痛苦倾泻而出。五百多年后,刘禹锡亦步武前贤,写了学阮公体三首:
“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 。只言绳自直,安知室可欺。 百胜难虑敌,三折乃良医 。 人生不失意,焉能慕知己 。
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 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
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 。 目览千载事,心交上古人 。侯门有仁义,灵台多苦辛。不学腰如磬,徒使甑生尘。”
刘禹锡一生70多年,有20多年贬谪在地方,如果不是文学,他将怎样安放自己的内心呢?
强弱并非绝对的,强者也有失意之时。处在低谷的强者,也是弱者,文学可能成为他们找到生命新的平衡的砝码。
6. 文学是维护公正,守卫道义的堡垒。
文学是弱者的职业,更是维护弱者权益,守护 社会 公正和人间道义的堡垒。
孟子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古代的士大夫,与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在精神气质上近似。能够超越一己之利害,甚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7. 文学是记录生命,抗拒死亡的利器。
生命短暂,时光飞逝,死亡无法避免。怎么才能死而不朽呢?
《左传》给出了答案: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立德是极为罕见的圣贤们的事业,立功是人中龙凤的帝王将相的职业,而立言则是众多在现实 社会 中缺乏行动欲望,渴望在精神过度封王成圣者的追求。
何况,相对德业和功勋,文字更能传之久远。文学家通过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自己的生命,传播了笔下人物的生命,也延续民族的文化生命。
8. 文学是丰富生活,滋 养生 命的源泉。
与其他动物一样,人有食色的生理追求。然而,人又不能停留在动物阶段,还应当有一些精神性、超越性的追求和价值实现。这种价值,主要通过艺术、哲学、宗教和文学等来达成。特别是文学和艺术,以较为直观感性的方式,丰富了尘世凡夫们的生活,滋养了被琐碎庸常所消磨的生活。
“只有一个今生是不够的,人还应该有个诗意的世界。”文学便是通往诗意世界的大门!
更多人文精彩,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文学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有启蒙发聩的意义。
文学是华美而弥久的人类生命与人生之载体。它既蕴涵着人类丰富的人生经验,也浓缩着古圣今贤们深邃的生命体悟。它一直在诱导着人们对于更高层的人生境界之向往与追求,也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文学创作人对于人生流程奥秘的领悟。在文学中,人类的 历史 和生命都变得鲜活起来!
因此,文学对人的意义主要有三:
首先,文学对人而言,它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文学告诉了人们,我们生活有什么的意义;
其次,文学帮助我们建立并且确定了人生自我的价值观念;
最后,文学让人们认知而且接受了人生存在世上的意义进行自我确认。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末语
谈先锋派文学90年代后的“转型”�����
汤 红
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从肇始之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马原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第一次把叙事置于故事之上,将几起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拼贴在一起,突破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写什么”的范式和困囿,转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衷,先锋文学由此徐徐拉开帷幕。之后,一批作家紧随其后,充分发挥文本实验的技能和才华,在叙事的迷宫中自由穿行,他们的创作实绩使先锋派的作品成为文学界一道耀眼的风景。先锋派作家共同的叙事特点表现为元小说技法(即用叙述话语本身言说叙事本身),注意调整叙事话语和故事之间的距离,追求故事中历史生活形态的不稳定性等,但叙事话语的个人化特点,如叙述人角色的设置,故事人物的符号化,叙事圈套,叙事猜测等,又使他们的作品面目各异而显得摇曳多姿。正是这种对文本形式及其结构叙事空间的探索,不仅为这些作家赢得先锋派的称号和评论界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先锋小说的出现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先锋派文学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①“先锋文本对于传统的文体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因为它对于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既不是文体变异也不是文体嬗变,而是一种文体解构。”�②的确,先锋作家们是以一种反叛和激进的姿态来实现自己关于文学的“有意味的形式”。在抛开种种旧有的叙事成规的同时,先锋小说成为一种纯技术的操作,复杂性的叙事实验——零散片断拼贴后的空无一物,间离效果的营造等,给读者设置了繁难的阅读障碍。然而,语言从它产生那天起就包孕了形式与意义的两层内涵,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语言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③小说“怎么写”与“写什么”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形式的创新必然要求和包含着内容的革新。先锋作家们从初登文坛那天起就将着力点锁定在“怎么写”这一单向维度上,以致不可避免地走向语言的狂欢,它在使创作者获得语言快感的同时也付出文本意义丧失的沉重代价。�
进入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预示先锋作家减弱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不少论者认为这是先锋作家为迎合大众而走向通俗化,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先锋派作家创作上的变化——从对形式的极端重视回复到对意义的关注,这种反复,并非简单地回归,其作品中不乏现实主义的因子,但对题材与主题的处理仍与现实主义的方法迥然有异。如果说从肇始之初,先锋派作家对传统文体形式的颠覆和解构存在着矫枉过正的先天不足,这一缺陷根源于先锋文学萌发的现实土壤。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中国,伴随着神性光环的消褪,民族群体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迁徙,“人”不仅面临现实经济潮流的挑战,而且遭受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人们一直信奉和崇尚的理想与价值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外部历史情境为文学史提供了新转机的现实条件,加上文学史内部始终存在的艺术形式变革的自觉性力量,先锋派们从存在主义哲学以及博尔赫斯等大师们的作品中汲取精神能量踏上探索之程,他们绝非缺乏传统的写实能力或者说为了赶时髦,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驱策着他们。先锋派们所作出的激进姿态实际上是用行动表明只有颠覆旧有的传统才能以期开辟新的战场,有其必然的合理性。步入90年代,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用短短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二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省略性的工业扩张使社会充满了滑稽、荒诞的人情世象,生活中的精神气质却贫弱不堪,外部条件再一次为文学提供了转向的契机。如何逼视庸常或反常的生命形态,以更适合的表达方式体现在社会变革中人们的真实伤痛以及人类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成为先锋派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再者,艺术形式的探索创新显示了创作主体自我实现和自由程度的提高,但主体话语的丧失,人性的消隐,历史的叙事化等等却使先锋作家陷入了主体精神的迷失。先锋派作家们是以叙事的形式游戏对社会历史深度模式的反叛赢得了“先锋”之名,先锋作品中显露出的诸如无中心、无深度、不确定性和零散化的风格又使其呈现出后现代主义征候。然而,后现代叙事理论及其实践在中国的出现并非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中国的先锋派作家们“站在文化仿制的立场上”,在“互文”意义上的外向接受,他们从博尔赫斯、福克纳、海勒等的作品中顿悟原来小说可以有别样的写法,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先锋派作家首先是对其叙事层面的仿制。先锋文学适时的转向,并非偶然的由后现代向现代主义的回返、迁移甚至合流,他们终于走出了博尔赫斯们的领地,“从整体上显现出‘中国先锋文学的特色’”�④。叙事空间的探索由非经验的抽象渐变为与特定的语境相适应。
因而,先锋文学90年代以后的转型缘于社会生活、审美对象和审美感受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调整势出必然,先锋文学的转型或者说精神流变既是文学创作个人化的结果又是历史的要求。从这一时期起,随着探索的逐步深入,先锋作家们力图走出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困境,作出适时的调整,重新认识和解决文学创作中“怎么写”与“写什么”这一相互对立的矛盾。质言之,先锋文学的转向既不是为迎合大众走向通俗化,也不是先锋精神的式微或撤退,而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和渐趋成熟的标志。先锋文学的先锋精神远未“终结”,先锋作家们一直“在路上”。�以余华为例,他的创作可以说是与先锋文学的发展同步的。余华早期创作的四月三日事件和《世事如烟》可以看出他对人、对人所构成的生态和人文的深刻质疑。“四月三日”本身即是一种隐喻和象征;《世事如烟》则在叙事空间显示出更为前卫的姿态,算命、婚丧嫁娶等方面的荒诞事件被强行拼置在一起,人物的姓名也被舍弃,代之以抽象性的阿拉伯数字符号,人物及其性格淹没于数字符号的序列中,对人的苦难和生活的残酷表现出一种彻底的冷漠,语言操作节奏却是流畅而有节制的。无论四月三日事件还是《世事如烟》,对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怀疑,对人的苦难的思索并不直接来自于经验世界,而是高悬于世象之上的本质真实,形而上的主旨显露充分。从《活着》开始,余华疏离了繁复的语言实验,不再给读者设置阅读障碍,故事的叙述简单、朴实和直白,仿佛重归现实主义的地平线。但创作的前后期艺术反差并不意味着这位先锋派的领军人物已回归到旧有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张清华在《文学的减法》中认为余华创作前后期的差别仅仅在于:“前期可能更注重于使经验接近于人性和哲学,而后期则更注重使之接近历史和生存。”�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有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的生活态度,福贵、许三观等都实实在在生活在真实语境中,但余华基本上“摘除了小说中人物‘思’的能力,让他们‘简化’为生命本能驱使的符号……他们因此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而只能听任命运的驱遣安排。余华也正是借助这一点得以更多地在‘人类学’而不是‘社会学’意义上来把握他的人物,并构建他的人性探求与哲学主题的”。“他不是一个简单地从道德意义上面对历史与血泪的作家,而是一个从存在的悲剧与绝望的意义上来理解人性与历史的作家。”�⑥先锋文学的审美向度应该是话语形式和精神内涵的有机统一,历史也好现实也好,在优秀的小说家那里不过是充当一个恰当的叙事载体,人、人性、人的命运以及这个世界的存在和虚无才是最终所要表达的旨归。“先锋的品格应该体现为它的精神高度,体现为一种对现实永不停止的质疑和创新,但这种质疑和创新决不仅限于叙事形式而同时公然对意义与价值进行放逐,反过来却必须以对现实生存的关注与体现为前提。”�⑦从此种意义上说,叙事是对现实和历史的再创造。无论从叙事空间还是精神向度上,余华抵达了先锋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先锋小说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虽然有的作家已过了自己的创作高峰期或进入“蓄势”状态或陷于停滞,但先锋形而上的主题与叙事空间的探索并未终结。苏童、叶兆言、格非、北村、潘军……这些先锋派的作家们依旧笔耕不辍,不断有新的作品面世。艺术探索之路绝不是直线向前而是迂回曲折的,毕加索周期性地回复到新古典主义,伍尔芙周期性地回复到比较接近于传统的小说形式,既可以看作是作家酝酿突破之前的“蓄势”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其对综合艺术形式组合的尝试。实际上,在今天文学的创作领域,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既相互平行又彼此交叉、重叠,小说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独创性,自由地进行各种形式实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世界。“我们今天的文学之所以呈现多元并存,百花竞放的审美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于无数先锋作家不断颠覆传统创作模式,探索各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审美理想的结果。”�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文学活着,先锋就不会消亡。只要文学还在发展,先锋就永远存在”�⑨。
��
注释:�
①陈晓明:文化溃败时代的馈赠,艺术广角1993年第4期。�
②张向东:文体解构:先锋文本的存在状态,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③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转引自徐剑艺小说符号诗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
⑤⑥张清华:《文学的减法》,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
⑦丁增武:先锋叙事:漫游和回归,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1年第1期。
⑧⑨洪治纲:永远的先锋,《小说评论》2002年第6期。�
(本文作者系暨南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原贴:什么是先锋文学?
天朝动物园
文学,即人学,是用形象思维概括世界发展,展示人物风貌,探讨人生意义,人们精神的力量所在。所以读文学作品可振奋人心,让世界更美好,让自己内心更充实,更热爱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人生是需要追求的,如果没有目标和追求,无异行尸走肉。在当前人们精神空虚,无所追求的情况下,极需一本好的文学作品来提振人心。改革已到深水区,对利益集团的冲击会更大,改革越艰难,人们追求平等的欲望越强烈,希望能出类似好的文学作品来提振人心。
当然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幸福的生活不能一簇而就,需要人们去努力,加油吧。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vanessa_yeung
snoopy6449
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发展史上,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经典的文学作品。譬如,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论语》,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表现庄子哲学的《庄子》,中国著名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等。
其实,对于古代的经典文学,我们一点儿也不陌生。在这一系列的经典文学作品当中,我们从小耳濡目染,多多少少都对它们有着一定的了解,并且对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发生着巨大的影响。
君不见,现代人都在苦苦追求着如何处理好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人们把处理好人际关系当做一个巨大的学问,要想在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深入研究它。然而,这些思想归根到底,其实都是受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儒家的思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绝对服从于君、父、夫,同时也要求君、父、夫为臣、子、妻作出表率。虽然其反映的是封建社会中君臣、父子、夫妇之间的一种特殊的道德关系,然而这种思想又何不都在影响着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呢?当今社会,男权主义依然十分严重,绝大多数的男性始终认为,做家务活理应是妻子的职责,而男性的职责就是工作赚钱养家。家中的的事情无论大小,都必须要经过丈夫的抉择,做妻子的就理应顺从丈夫,支持丈夫。其实,夫妻双方在家庭当中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两个人只有互相理解,互相体谅,互相配合,才能使一个家庭幸福美满。
儒家思想一味地强调忠孝,所以导致当今社会上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当人们明知道自己的亲人或者朋友违法的时候,他们只会一味地包庇他们,最终导致他们越陷越深。
又如,庄子的思想,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它的意思是说,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庄子的这种思想向我们传递的是一种消极的主张。而当中社会上,许许多多的人也把庄子的这种思想当做挡箭牌,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过于消极,认为这是为了另自己的人生不必充满太多的疲倦。
当然,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对于我们现代人也有着积极的影响。比如,当前社会上一直强调的“和合”思想,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人提出来了,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就是典型的“和合”。他认为,和合是治理个人、家庭、国家、社会关系的原理、原则。和合是社会和谐、安定的调节剂,也是家庭、社会、国家不分裂的聚合剂。 “和谐社会”,在中国古典文本中就有着系统的理论论述和实施的一些措施。有像《左传》、《国语》治国处事经验的对话叙事,又有像总结历代统治经验的《资治通鉴》的记叙,这些对建构现代和谐社会都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建构和谐社会,长期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价值理想。商周以前禅让制的王道之治,礼运篇“大同”的理想世界,以至孙中山“天下为公”的共和理想,都没有放弃建构和谐社会的追求。
hezizi
飘、傲慢与偏见、茶花女、简爱、百年孤独、莲花、哈姆雷特、雾都孤儿、荆棘鸟、基督山伯爵、追忆似水年华、苏菲的世界、我的名字叫红、狼图腾、呼啸山庄、巴黎圣母院、安娜卡列妮娜、悲惨世界
原贴:文学小说
雨中的云007
先锋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一小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家和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先锋派的艺术家们经常自我表现出“离异”既定的秩序,从中宣布自己的“主体性”,他们的目标是震撼感传统影响的读者的感受能力,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
原贴:什么是先锋文学?
深沉
先锋小说在中国的出现具体应该说在1986年以后,以马原,余华,苏童,格非为代表一批作家在文坛的集体亮相为主要标志,在他们之前中国当代文学刚刚结束了惨不忍睹的十几年的文革文学,相当程度上造成了文学的萎缩甚至死亡,而后的知青文学,不过是类似于解放的农民对地主进行血泪控诉的一场揭发式的表演文学,这个(知青文学)当然有它进步的一面。但换一个角度来讲,它的出现和功能还是超越了文学本身,成为了某种社会思潮和政治的传声筒,它的泛滥最终导致政治上的强压。这样它在艺术上达到的层次不可能很深,甚至说不能说是真正的文学,因为它的主要功能仍然是热衷于对文革时期经受苦难的书写,并且这种书写越来越表现出模式化的趋势,把苦难作为书写的材料和对象,甚至是无条件的夸大来换读者的眼泪,这样知青文学自然就走到了尽头。部分先锋派代表作家作品表
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
马原 《冈底斯的诱惑》叠纸鹞的三种方法大元和他的预言等
洪峰 奔丧、翰海、极地之侧等
叶兆言 状元镜、枣树的故事、《花煞》等
扎西达娃 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野猫走过茫茫的岁月、等
北村 谐振、陈守存冗长的一天、逃亡者说等
原贴:什么是先锋文学?
永远不被盗号
“三分法”就是把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依据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划分为三个大类: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这种分类标准在外国相当流行,从亚里士多德到别林斯基都是采取这种分类法。亚理斯多德(公元前384一前322年)早就明确地指出:文学模仿现实有三种方式,“既可以像荷马那样,时而用叙述手法,时而叫人物出场〔或化身为人物〕,也可以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还可以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摹仿”①。这是“三分法”最早的说明,所谓“像荷马那样”指的就是叙事(史诗)类;“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指的是抒情类;“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模仿”指的就是戏剧类。亚理斯多德以后,西欧一些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都沿用这种分类标准。例如,贺拉斯(公元前65一前8年)虽然没有专门讨论文学体裁的分类,但当他说到“用什么诗格来写”时,实质上也是按亚理斯多德的说法分成三大类。②波瓦洛(1636一1711年)就谈得更加明确,他在《诗的艺术》中,专章地讨论了被他看成是“次要的诗类”的抒情作品的写作,文专章地讨论了所谓“主要的诗体”悲剧、喜剧同史诗作品的写作③,同样是采取了“三分法”。到了别林斯基(1811一1848年),“三分法”这种分类标准就得到更详尽、更充分的说明。别林斯基不但明确地把文学体裁划分成史诗类、抒情类和戏剧类,而且研究它们的各种具体样式及其演变,认为“诗只有三类,再多就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了”④。
原贴:文学体裁的文学体裁的分类
t1ng44
先锋文学思潮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5—1989),在文学创作领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之后出现的又一大文学创作(主要指小说创作)浪潮。代表作家有马原、余华、残雪、孙甘露等。先锋小说以其更具小说本体意义的先锋性受人瞩目,把小说的文本审美和形式创新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既是新时期文学前十年小说创作在观念变革和技法发展上对传统现实主义范式的一次彻底决裂,也是随后而至的以“多元化”、“个人化”、“商业化”、“边缘化”为特征的小说创作局面的一个有效过渡。其实验性质与颠覆精神对整个上世纪90年代的小说创作影响极深。
附:部分先锋派代表作家作品表
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
马原 《冈底斯的诱惑》叠纸鹞的三种方法大元和他的预言等
洪峰 奔丧、翰海、极地之侧等
叶兆言 状元镜、枣树的故事、《花煞》等
扎西达娃 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野猫走过茫茫的岁月、等
北村 谐振、陈守存冗长的一天、逃亡者说等
原贴:什么是先锋文学?
花小白
先锋文学
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一小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家和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先锋派的艺术家们经常自我表现出“离异”既定的秩序,从中宣布自己的“主体性”,他们的目标是震撼感传统影响的读者的感受能力,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
先锋派文学
何为“先锋”?其原义来自法国著名的拉鲁斯词典——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这支武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备(军事术语),“先锋”这个术语的历史,始于法国大革命,再转向文化和文学艺术术语(始于19世纪初);无论是军事先锋还是政治先锋,抑或是文化先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说白了现代主义也就是“先锋派”!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从肇始之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马原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第一次把叙事置于故事之上,将几起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拼贴在一起,突破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写什么”的范式和困囿,转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衷,先锋文学由此徐徐拉开帷幕。之后,一批作家紧随其后,充分发挥文本实验的技能和才华,在叙事的迷宫中自由穿行,他们的创作实绩使先锋派的作品成为文学界一道耀眼的风景。先锋派作家共同的叙事特点表现为元小说技法(即用叙述话语本身言说叙事本身),注意调整叙事话语和故事之间的距离,追求故事中历史生活形态的不稳定性等,但叙事话语的个人化特点,如叙述人角色的设置,故事人物的符号化,叙事圈套,叙事猜测等,又使他们的作品面目各异而显得摇曳多姿。正是这种对文本形式及其结构叙事空间的探索,不仅为这些作家赢得先锋派的称号和评论界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先锋小说的出现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先锋派文学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①“先锋文本对于传统的文体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因为它对于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既不是文体变异也不是文体嬗变,而是一种文体解构。”�②的确,先锋作家们是以一种反叛和激进的姿态来实现自己关于文学的“有意味的形式”。在抛开种种旧有的叙事成规的同时,先锋小说成为一种纯技术的操作,复杂性的叙事实验——零散片断拼贴后的空无一物,间离效果的营造等,给读者设置了繁难的阅读障碍。然而,语言从它产生那天起就包孕了形式与意义的两层内涵,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语言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③小说“怎么写”与“写什么”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形式的创新必然要求和包含着内容的革新。先锋作家们从初登文坛那天起就将着力点锁定在“怎么写”这一单向维度上,以致不可避免地走向语言的狂欢,它在使创作者获得语言快感的同时也付出文本意义丧失的沉重代价。�
进入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预示先锋作家减弱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不少论者认为这是先锋作家为迎合大众而走向通俗化,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先锋派作家创作上的变化——从对形式的极端重视回复到对意义的关注,这种反复,并非简单地回归,其作品中不乏现实主义的因子,但对题材与主题的处理仍与现实主义的方法迥然有异。如果说从肇始之初,先锋派作家对传统文体形式的颠覆和解构存在着矫枉过正的先天不足,这一缺陷根源于先锋文学萌发的现实土壤。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中国,伴随着神性光环的消褪,民族群体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迁徙,“人”不仅面临现实经济潮流的挑战,而且遭受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人们一直信奉和崇尚的理想与价值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外部历史情境为文学史提供了新转机的现实条件,加上文学史内部始终存在的艺术形式变革的自觉性力量,先锋派们从存在主义哲学以及博尔赫斯等大师们的作品中汲取精神能量踏上探索之程,他们绝非缺乏传统的写实能力或者说为了赶时髦,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驱策着他们。先锋派们所作出的激进姿态实际上是用行动表明只有颠覆旧有的传统才能以期开辟新的战场,有其必然的合理性。步入90年代,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用短短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二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省略性的工业扩张使社会充满了滑稽、荒诞的人情世象,生活中的精神气质却贫弱不堪,外部条件再一次为文学提供了转向的契机。如何逼视庸常或反常的生命形态,以更适合的表达方式体现在社会变革中人们的真实伤痛以及人类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成为先锋派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再者,艺术形式的探索创新显示了创作主体自我实现和自由程度的提高,但主体话语的丧失,人性的消隐,历史的叙事化等等却使先锋作家陷入了主体精神的迷失。先锋派作家们是以叙事的形式游戏对社会历史深度模式的反叛赢得了“先锋”之名,先锋作品中显露出的诸如无中心、无深度、不确定性和零散化的风格又使其呈现出后现代主义征候。然而,后现代叙事理论及其实践在中国的出现并非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中国的先锋派作家们“站在文化仿制的立场上”,在“互文”意义上的外向接受,他们从博尔赫斯、福克纳、海勒等的作品中顿悟原来小说可以有别样的写法,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先锋派作家首先是对其叙事层面的仿制。先锋文学适时的转向,并非偶然的由后现代向现代主义的回返、迁移甚至合流,他们终于走出了博尔赫斯们的领地,“从整体上显现出‘中国先锋文学的特色’”�④。叙事空间的探索由非经验的抽象渐变为与特定的语境相适应。
因而,先锋文学90年代以后的转型缘于社会生活、审美对象和审美感受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调整势出必然,先锋文学的转型或者说精神流变既是文学创作个人化的结果又是历史的要求。从这一时期起,随着探索的逐步深入,先锋作家们力图走出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困境,作出适时的调整,重新认识和解决文学创作中“怎么写”与“写什么”这一相互对立的矛盾。质言之,先锋文学的转向既不是为迎合大众走向通俗化,也不是先锋精神的式微或撤退,而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和渐趋成熟的标志。先锋文学的先锋精神远未“终结”,先锋作家们一直“在路上”。�以余华为例,他的创作可以说是与先锋文学的发展同步的。余华早期创作的四月三日事件和《世事如烟》可以看出他对人、对人所构成的生态和人文的深刻质疑。“四月三日”本身即是一种隐喻和象征;《世事如烟》则在叙事空间显示出更为前卫的姿态,算命、婚丧嫁娶等方面的荒诞事件被强行拼置在一起,人物的姓名也被舍弃,代之以抽象性的阿拉伯数字符号,人物及其性格淹没于数字符号的序列中,对人的苦难和生活的残酷表现出一种彻底的冷漠,语言操作节奏却是流畅而有节制的。无论四月三日事件还是《世事如烟》,对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怀疑,对人的苦难的思索并不直接来自于经验世界,而是高悬于世象之上的本质真实,形而上的主旨显露充分。从《活着》开始,余华疏离了繁复的语言实验,不再给读者设置阅读障碍,故事的叙述简单、朴实和直白,仿佛重归现实主义的地平线。但创作的前后期艺术反差并不意味着这位先锋派的领军人物已回归到旧有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张清华在《文学的减法》中认为余华创作前后期的差别仅仅在于:“前期可能更注重于使经验接近于人性和哲学,而后期则更注重使之接近历史和生存。”�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有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的生活态度,福贵、许三观等都实实在在生活在真实语境中,但余华基本上“摘除了小说中人物‘思’的能力,让他们‘简化’为生命本能驱使的符号……他们因此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而只能听任命运的驱遣安排。余华也正是借助这一点得以更多地在‘人类学’而不是‘社会学’意义上来把握他的人物,并构建他的人性探求与哲学主题的”。“他不是一个简单地从道德意义上面对历史与血泪的作家,而是一个从存在的悲剧与绝望的意义上来理解人性与历史的作家。”�⑥先锋文学的审美向度应该是话语形式和精神内涵的有机统一,历史也好现实也好,在优秀的小说家那里不过是充当一个恰当的叙事载体,人、人性、人的命运以及这个世界的存在和虚无才是最终所要表达的旨归。“先锋的品格应该体现为它的精神高度,体现为一种对现实永不停止的质疑和创新,但这种质疑和创新决不仅限于叙事形式而同时公然对意义与价值进行放逐,反过来却必须以对现实生存的关注与体现为前提。”�⑦从此种意义上说,叙事是对现实和历史的再创造。无论从叙事空间还是精神向度上,余华抵达了先锋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先锋小说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虽然有的作家已过了自己的创作高峰期或进入“蓄势”状态或陷于停滞,但先锋形而上的主题与叙事空间的探索并未终结。苏童、叶兆言、格非、北村、潘军……这些先锋派的作家们依旧笔耕不辍,不断有新的作品面世。艺术探索之路绝不是直线向前而是迂回曲折的,毕加索周期性地回复到新古典主义,伍尔芙周期性地回复到比较接近于传统的小说形式,既可以看作是作家酝酿突破之前的“蓄势”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其对综合艺术形式组合的尝试。实际上,在今天文学的创作领域,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既相互平行又彼此交叉、重叠,小说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独创性,自由地进行各种形式实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世界。“我们今天的文学之所以呈现多元并存,百花竞放的审美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于无数先锋作家不断颠覆传统创作模式,探索各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审美理想的结果。”�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文学活着,先锋就不会消亡。只要文学还在发展,先锋就永远存在”�⑨。
先锋”本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有着很大的流动性。时运推移,人事递变,昨日的先锋,今天也许会变成后卫。不但为大众所接受的先锋文学已经失去其先锋性,而且先锋派作家忽然写起大众文学来,反体制文人终于接受体制的安抚,也是并不新鲜的之事。但本书属于史论性质,它的任务是理清一定时期的历史潮流,就像用摄影机来拍摄飞艇,将其某一时段定格在底片上,仍有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当我们随同作者回顾“文革”前夕的“太阳纵队”、文革时期的“野草诗社”、“白洋淀诗群”和“文革”刚结束不久的饿朦胧诗的崛起时,仍然感到神往。那时的先锋牵动着整体社会思潮,围绕着先锋文学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文化思想斗争。而这种文化思想上的争鸣,却正是先锋文学的是的使命。
原贴:什么是先锋文学?
水吉草玉
比起地球板块的支离破碎来,我们每个人精神世界里东拼西凑起来的文学板块恐怕会显得更加支离破碎,残缺不全。人类已经利用飞机这一伟大的航天器破除了地理的阻隔,可是世界各国语言和语言之间的阻隔就不能像乘坐飞机那么可以轻松地飞跃。受到国家政治、文化权衡、势利考量等等复杂因素影响的文学翻译家们,有时候也不得不对某一国家、某一区域的文学现象视而不见,好像封闭了临海窗户的主人,再也瞧不见海景和帆影,甚至他对一丝一丝腥咸的海风都失去了嗅觉。
《世界文学》副主编高兴绝对是一位追求完整文学拼图的人,这些年文学翻译界被欧风美雨吹淋得至今还廊檐水滴沥不断,高兴主编的大型东欧文学丛书蓝色东欧,却有如一股潮汐自亚得里亚海、波罗的海、多瑙河向我们的心扉涌来。
蓝色东欧的第一辑把阿尔巴尼亚作家伊斯梅尔·卡达莱的3部小说、罗马尼亚作家加布里埃尔·基富的小说、波兰作家塔杜施·博罗夫斯基、罗马尼亚诗人卢奇安·布拉加等诗人的抒情诗选目不暇接地铺叠于我的视线。这些作家都是我未曾阅读、了解的作家,所以除了诗歌和博罗夫斯基的小说未及披览而外,剩下的几部小说读来给我的震撼远远超出原先肤浅的预料,阅读的体验里不时有闪电的弧光扫过脑海。
从收入第一辑的几部当代小说来看,我发现东欧文学的想象有着极为深厚的纵深空间。以前在拉美文学里弥漫着的与远古丛林世界一脉相承的魔幻气息,在东欧文学里,以另一种渊源有自的精神气脉,闪烁出异样的光彩。非常有意思的是,不论是来自阿尔巴尼亚的伊斯梅尔·卡达莱,还是来自罗马尼亚的加布里埃尔·基富,他们的小说里都不约而同地回响着遥远的神奇故事的声音。按照原型批评家弗莱和世界著名的民间故事研究家普罗普的勘探,欧洲传奇故事有着与古希腊传奇、11世纪骑士传奇、哥特式浪漫小说有着隐秘的关联;真正的神奇故事是长着长翅膀的马、喷火的蛇、幻想中的国王和公主等,这显然不是资本主义所能产生的,它显然比资本主义还要古老。
卡达莱和基富把小说的触须延伸到了更为广阔深远的世界里。卡达莱的长篇小说谁带回了杜伦迪娜,故事原型来自巴尔干半岛的一个传奇故事:死去三年的康斯坦丁为兑现自己的诺言,从墓中出来,把远嫁他国的妹妹带回到了母亲身边。这个事关复活神灵的小说框架,一下子让整部小说叙述的格调进入到了幽灵的格调里。小说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巨大的悬疑:远嫁国外的杜伦迪娜为抚慰母亲无尽的思念,在某一天回到了故乡。负责调查的斯特斯上尉于是展开了一次次的侦探。美丽迷人的杜伦迪娜告诉大家,是信守承诺的兄长康斯坦丁在充满尘土气息的暗夜里,穿越欧洲平原,将她带回到家乡,包括斯特斯上尉在内的所有人一度陷入怀疑、惊慌和恐惧之中,因为大家都知道她的哥哥康斯坦丁早已在三年前入土为安。“究竟是谁带回了杜伦迪娜?”这个悠长的疑问,既是斯特斯上尉和他家乡的人们的发问,又是阅读者的疑问。正如本书的译者邹琰所言:卡达莱的故事我们猜中了开头,却猜不中结尾,最初一直抵制幽灵故事的斯特斯上尉,最后变成了幽灵故事的捍卫者。正是康斯坦丁的幽灵给阿尔巴尼亚、给剩下的世界带来与这个世界结合的信息。而小说所要试图接近的一个理想境地就是康斯坦丁生前的一种梦想:从自己的内心最深处建立和承诺一种崇高的制度,它不是纯精神的规则,不是意识的乌托邦,而是零散分布在阿尔巴尼亚人生活中的一种精神种子,是一种集体主义价值观之外新生的一种以个人的承诺、对主体自立的渴望为基点的现代个人主义。这显然是对身处消费主义、物质主义时代,面对私有化不断扩大、社会认同受到侵蚀、政治与意识形态遭到弱化、疏远的情形下,小说家触摸到的一种新的生活逻辑、新的生存伦理。
权力之图的绘制者(加布里埃尔·基富著),乍见这样一个书名,会把它当作是一篇描写暴君、独裁者的小说,是亚历山大大帝、尼布甲尼撒二世们开疆扩土的传奇。而实际上的情节却是政府官员马太·帕维尔某一天忽然接到了一封从天而降的遗产通知书,之后便是帕维尔踏上寻找遗产馈赠人远在他国的神秘伯父的漫漫路途。
一封遗产继承的信函神奇地把现实一分为二:一半是人们熟悉的生活,它遵循自己的规律;而另一半,脱离正常生活的时间和空间。在寻找的过程里,帕维尔遇见了有着许多名字的瘸老头撒旦。撒旦承认是他导演了一切。帕维尔和同样受到捉弄的画家布莱诺维奇为此而痛苦而愤慨,最终他们决定联手对抗撒旦。在这个过程里,帕维尔不仅发现每个人都有可能受到撒旦的捉弄,更大的发现是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撒旦,得到这个启示,帕维尔们便获得了一种新的能力:不用碰铅笔就把铅笔削了,用眼神就可以弄弯一根管子、改变街上一辆汽车的颜色、推倒一棵树、止住一场雪。撒旦的魔力还能让他们飞着去旅行。空间旅行之后,帕维尔还独自一人进行了一次时间旅行,他被送到了一辆正在原野上闪电般疾驰的夜间列车上。他从第一节车厢的过道里开始逆行往后面的车厢走,在短短的两分钟里便进入了孩提时代。成功后,帕维尔新的愿望就是探究未来的生活,他选择的时间正好是走进新千年的那个夜晚。可是一直折腾到天亮他都没有成功。小说最后的结局是觉醒了的帕维尔,不愿凭借撒旦的魔力生活下去,他想结束让他灵魂不宁的生活。于是,他走向了教堂新能量的来源。在信仰的支持下,他最终摆脱了内心的恐惧,战胜了恶魔马太·帕维尔感到逐渐恢复了原样,有了寒冷和疼痛的感觉,记忆也回来了:从前的生活场景潮水般涌入了他的脑海。他,还是原来的他,但是没有了那个被称之为“恐惧”的器官。
合上书本,这几部小说带给我的新鲜体验,一浪一浪震荡于心,目力不及的遥远处,还有更其阔大的蓝色,它们隐示着异样的冷静、忠诚、渴望、幻想,骚动如凡·高的《星空》
记得采纳噢!
原贴:文学星空50字新闻 文学
Susanshuo773
不知你有没有学过政治课本必修课中的文化生活部分
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文学经典作为优秀文化,对人的思维方式,思想道德修养,认知能力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对健全人格的形成有良好的塑造作用。
利比里亚fish
知道分子
janelizzy
谢谢邀请!
就是休闲娱乐吧。
还有就是YY,发财啊做大佬啊得到许许多多爱情啊人生梦想大实现啊。
当代人活得特别享乐同时特别累,所以精神需要休息。
当代人面对的世界空前庞大,所以恨不得奇幻穿越,三头六臂。
另外,网络小说也不能一概而论,例如《都挺好》等,完全可以当纯文学看。
至于说网络小说是文学的毒药则太矫情,当文学边沿化,网文却成功另辟蹊径而且走向世界,成为与美国大片、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并列的世界四大文化现象。
Dejan Jay
那要看小说的内容是什么。网络小说如果写得好,也可以发表;已经发表的小说好看,也会被挂上网。内容不好,都是“毒药”,跟发表的平台没有什么关系!
windy
文学作品会以多种形式出现的,不能一概而论有毒或无毒。人们喜欢的,阅读量大的,就是受欢迎的,就好作品。再说网络有网监,踏红线的作品,不会发表的,会被封号的。
特例独行的大笨笨
1988年,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法国,在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举办了一次见面会。张贤亮在会上调侃文学是什么。他说,“有一次,他路过卢森堡公园的门口,看见一个法国小女孩背着书包也路过那里。小女孩看见一群鸽子正在地上觅食,边安静地绕过鸽子。发现张贤亮注视着她,便对他笑了笑”。张贤亮接着说“文学是什么?什么都不是,还不如这小女孩美美的一笑”……。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笑嫣
文学对人的意义可以概括为三类:
一是认识的意义
文学往往会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而这些本质往往不是常人能发现得了的,或者常人感觉到了但不能很好地概括描述出来,因为文学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真,真就能打动人,当然有些作品看起来非常不真,如朦胧诗、魔幻主义等,但这只是表面的,其本质任然是真,只是变异夸张了的真,是变异夸张是为真而服务的,所以文学具有认识事物本真的功能,文学家往往凭借其敏锐的发现力和优秀的语言总结能力,从而让其作品具有认识的功能。
二是教育的意义
好的作品能让人产生共鸣,而其深刻性又加深了这种共鸣,从而具有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的效果,这种效果让读者在认同它的同时也使自己的看法和行为不自觉地趋向于它。特别是影响力大的的作品,被社会广泛接受的作品,其教化人的作用就更大。当然这种教育有的是正面教育,有的是反面教育,但无论是哪种,它都具有教育的意义。
三是美学的意义
这里我把文学的精神作用统归为美学的意义。人类不仅有物资的需求,也有精神的需求,而文学正是提供了这种需求,可以说文学家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判断文学作品的好坏的第一标准就是其精神性,语言、结构什么的都是其次。而精神需求里最高层次是对美的需求,这里的美不是指好看,而是指美学上的美,是欲、技、道的游戏说,是最深刻、最自由的精神享受。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快乐使者
我觉得更多的是精神信仰。
有人把它当做娱乐,有人把它当做装B的神器,都没有什么错。
你肚子里有东西了,你才能跟别人侃侃而谈。
不可否认现在社会急功近利,连读书都极具功利性,也滋长着一批精致利己主义者。
这里说说我的感想。文学你可以看,也可以不看,并不影响生活。
就像读书的肯定也有混得不好的,没有读过书的肯定也有当老板的。
纵观历史,有学识的比没有学识的人成功几率高很多。就像不懂法律的人比懂得法律的人犯罪几率高得多。
如果只看到了那些特例,就来判定“事实”。更何况这还不是事实,眼见都不一定为实,更何况那些听来的事情。这种以偏概全的观念,就是因为读书少的缘故。读的书多了,自然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不会别人说一是一,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那些缺少自主观点都是如此,连思想都不独立,还指望经济独立吗?
究竟文学有什么意义。我觉得最主要就是排遣寂寞。不会让人觉得精神空虚。为什么现在国学盛行,为什么那么多明星吸毒?“饱暖思淫欲,饥寒起盗心”在物质丰盛之后,自然就会想到精神层面。
我们需要交流。不管是情感交流,还是工作交流,我们在交流中成长。而最好的见闻都来源书籍。那些奇闻趣事都可以作为聊天资本。连销售最不要求学历的,都需要了解心理学,懂得人文历史,礼仪什么的。否则跟不同人怎么打交道,总有聊天资本吧。有些人喜茶,有些人嗜酒,而书籍是你了解的最佳途径。
至于说什么读书可以让人变得有气质。那都是长期沉淀的效果,当自己有思想内涵了,举手投足中都可以显露出来,读书久了,谈吐气质,待人接物都有明显不同。为何人家都喜欢用“素质”,不就是标榜自己是读书人吗?
最后,凡事都讲究是否有用,这样的人生未免太无趣了。
事实上,人生也没什么意义,那何必为人?死后终究会成为一堆白骨,如果后继有人不肖子孙,又有何用?这些担心都是多余的,只有读书太少的人,才会如此多忧思杂虑,最后引用杨绛先生的话,“你所有的烦恼,都是读书太少了,而想得太多了。”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вi.凓
关于阅读与文学,美国评论家布鲁姆有句话,我一直很喜欢。在如何读,怎么读一书的序言中,他说:“我们读书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自我,了解自我的真正利益”。简单来说,阅读有益于我们完善自我。
当然,所谓的“自我”,并非是指个性,而是面对世事时,我们拥有独特的主张与意见,我们有清晰的判断,既不随波逐流,亦不哗众取宠,而是有一颗澄净的内心。自我跟赚多少钱没有关系,而是一种内心的力量。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柏拉图、莎士比亚、曹雪芹、李白、托尔斯泰、卡夫卡、鲁迅等伟大作家作品,去增强自己内心的力量。
有一点必须承认,世界上大多数人都过着平凡的人生。即使在年轻时有着改变世界的梦想,但随着年龄的增进,而愈发现实。工作、买房、教育孩子以及日常生活里各种琐碎的事情,都会困扰着我们。面对着压力和无聊,每个人都会有逃离与逃避的念头。同龄人赚得自己多,看起来自己很失败,这种对比会让人内心焦虑,进而迷失自我。至少,经典文学的教诲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平静下来,不再汲汲与人攀比,专注于自己的生活。
王小波说:“一个人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所谓的“诗意的世界”,就是与世俗生活无关的,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精神园地”。你可以像王小波一样,沉溺于“思维的乐趣”,也可以像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那样,把小说视为“第二生活”。因此,文学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让自己暂时屏蔽世俗生活的纷扰,让自己的内心平静。
当然,务实一点,可以文学为生。即使不能成为一名作家,提高自己的阅读量,写点小文章,亦可赚取些许的零花钱。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向阳走不丢
人刚开始吃饭时,是没有调味品的。经过多少年进化,味蕾发达了,调味品也就随之登上了大雅之堂。文学也是这样,原始时代只求单纯的生存,进化后欲望增加,伴随社会生产力提高,人们发现文学可以总结经验,娱乐人们的业余生活,从而大大提高劳动效率。于是乎文学开始作为人类的一个标签进入大众视野,演变到现代社会,已俨然成为人类精神进化的象征,是人类智慧最完美的表述。说到底,是为提高社会生产力而生、而创、而进。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lucyah
在我看来,文学对人的意义很大。文学对人可以产生一种精神上的影响。好比某些文学作品,即便是语言风格或文字都有艺术魅力,它能引人入胜,也能陶冶人的情操。当一个人心情不好时,他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那样的话,他便会觉得那个过程是一个完美的享受。尤其是,精神上的享受。文学能让人心旷神怡,这是文学独特的魅力,也是文学对人产生的重大的意义。
文学对人也能让人有感而发。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读过不少书,而且,也对自己感兴趣的书有感而发。好比一些文学爱好者,他十分热爱写书评,对自己读过的书有感而发后,也不忘记去点评一二。还有,随着人生阅历的提高,他们也会把自身的所见所闻或所思所想写下来。为此,这也是文学对人产生的作用。
文学对人也有教化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文学的文化底蕴浓厚,它让无数文学爱好者前仆后继,尤其是对于读书和写作方面。好比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对文学的热爱,那可以说是达到一种癫狂的状态。为此,不少学习文学专业的学生,其毕业后,不是当老师就是去对文学进一步研究。可见,文学具有教化的作用,尤其是,那些教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老师们。
总而言之,文学对人的意义非凡,只要我们留心观察,一定会遇见更多关于文学的美好。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StanleyJiang
事实上,文学是人类文明和文化的一个重要形式,是语言文字的高级升华,对于提高人们的人文气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艺术一样,文也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比如说,西游记曾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孙悟空这个活灵活现无所不能的文学形象,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虽然他是一个猴子的化身,但是,即便如此,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找到他的原形!总的来说,一直以来,文学对于开启民智,开化人类,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枫糖大包子
多数的文学应该是作者思想,世界挂,价值观,生命观的体现,它是作者对世态的态度与观点!想向读者表现得是一种观念或者是思想!但是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渐渐地文学也呈现多元化,复杂化!慢慢的很多其他的文学也崭露头角,他们不再是作者思想的体现,也不再反映的是一种现象,跟多的是迎合某些读者的体积趣味,这时候文学也就不再尤其原本的价值!比如现在的网络文学就是以最好的证明,当然,大多数还是好的,这里说的是比较极端的!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vitamin77
文学是作家通过形象(意象)对社会生活和人生轨迹的描述、概括、提炼和浓缩。对大众或者广大读者来说,它是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窗口;是接受教育,树立自己的品德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良师益友;是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的加油站。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voita
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所以对人影响是巨大的,如“雷锋日记”这著作,当时就激起很大影响。社会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人人争做好人好事,社会风气是有事众人帮,有困难共同克服。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间歇性抽风
文學,可以說是能夠走進每一個讀者內心深處的文字描寫藝術。文學告訴我們怎樣的社會怎樣的人生怎樣的親情友情鄉情怎樣的江河湖海崇山峻嶺怎樣的森林草原高原平原怎樣的城市建築市井風貌怎樣的人類歷史怎樣的經濟發展怎樣的社會進步……文學告我們,文學的作家與作品有可能是每一個讀者一生最好的陪伴。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sundayevening
谢谢您的邀请:文学做为语言文字艺术这个问题太丰富我确实不知从那方面回答,为了促进大家文学作用的认识,仅从最近说些看法,现代文学对现代社会的促进作用:一是五四前后各种新文学如鲁迅的白代文狂人日记,郭沫若的女神,西方语剧茶花女,胡适,陈独秀的散文,当时的新文学促进了一个新时代的产生。二:文革结束后的反思文学,许多作家站在现代社会发展的高度,反思大跃进,十年动乱期间中国人民的各种命运,尤其是知识分子的悲惨遭遇,启发广大人民团结一致朝前看,为改革开放起到了启蒙促进作用。当前正处于深化改革艰苦的阶段,如果文学界再出一批大师,在文化思想领域多出一些有正能量的作品,引导社会建康的向前看,这应该是文学的实际作用。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Nicole.G
文学对于人的意义很大,大到人生的必须,一个刚刚面世的婴儿她见到一束鲜花她在注目,跳跃,脸上现出愉快的表情,这就是美的表述,美的向往。一个经历人生不断洗涤的人她的心灵必然在文学的影响下心向美好,思维激荡,在文学的激励与感悟下逐步完善与走向美好的生活未来与精神境地,这就是文学的意义,文学的需要。
一个人从丑到不丑,不但不丑而且美,这一巨大变化的过程在于心灵美、作为美,这又是文学给予赋予的意义与价值,文学就是这样的塑造人、成就人,感化人,文学的意义最能激励与感悟人的作品莫过于天津作家冯骥才的作品,影响深远,感悟极大,诸如:啊!、《雕花烟斗》,爱之上、雾中人,更能剖析人与社会关系的高女人与她的矮丈夫。令人叫绝而又感悟深彻,这不就是文学的最高意义与境界吗?规范与揭露,激励与感悟,奋发与励志都在文学自然的状态下起到了人生的意义,也就是文学的意义,以此文学就是人学。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尼基兔
讨论这个问题,必须界定这里“文学”的内涵。
文学,一般指语言艺术,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体裁大致有: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分类主要有:中国文学,外国文学,新闻传播学。
基于上述内涵看:文学对大众的重大意义毋庸置疑!
从文学的社会属性看: 他是一种意识形态,他要反映真善美,鞭挞假丑恶,使大众可以分辩是非黑白!
从文学的功能属性看:他是一种传播的手段,他以多种形式,不同的语言传播历史,记录现在,使大众走出封闭,开阔视野!
从文学的学术属性看:
他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受众分出了各种体载。使不同需求的人群汲取精神营养,传承文化,教育后代,交流传播!
所以,文学之路,生机勃勃!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卡特兄弟
文学对人的意义应该是寻找未来更期待的自己。
我们读所有的文学作品,最终的目的都是读到自己。你会发现焦躁的心平息下来了,突然有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千百年来被无数的人思考过,并且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答案。真正使阅读成为一种深刻而愉悦的体验的,是你从中找到了自己,塑造了自己。
大量的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你可以阅读千千万万的人,你可以书中去遨游世界及宇宙,这样的文学累积获得后,你会发现自己先知先觉,对自己的未来有预知,不惧怕前路——没有惧怕前路的人心是最幸福和满足的。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qiqiorama
什么样的“文学”对“人”产生什么样的“意义”!
什么样的“作品”对“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就是说,好作品对人产生好的影响,坏作品对人产业坏影响;这是不容质疑的。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sunmoon
文学的意义对于个人来讲,可以让人获得愉悦的感受,陶冶情操,提高发现生活中美的能力。
对于社会乃至于时代来说,有类似于“诗”的功能,即风雅颂,风,即讽,讽刺或者揭露社会现实;雅,陶冶高雅的情操;颂即颂扬,可以颂扬时代,歌咏祖国和人民。
以上便是我的一些浅见。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小时的胖子
套用王小波的一句话,有钱的人很多,有趣的灵魂很少。这也许就是文学的意义吧。文学可以塑造人类的各种情感,让人们在短暂的人世中,不再孤旅无依。枯燥的现实,需要感动。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志伟
文学脱胎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它使人共情,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
它使人共鸣,在文字的流淌里找到自我的心。
可以让人消遣,让人得到慰藉,得到力量,得到目标,得到方向。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洧铭
南无阿弥陀佛:日:求教与探讨:共同领悟也!人:文:学:三者是分不开的:无可争义!人:乃是自然产物皆为高级动物而然:文:皆是:天规:天伦:天理而形成或组成:学:乃是天地人合为导向乃生有万物之灵气:在善爱之理中:巡找答案:而是必然追求和擦索大自然和宇宙生存为目地!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sandrazhang1
文学对人的意义不亚于空气,食物和水,人要生存离不开上面物质的东西,但是人要是更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文学是最好的濡养。人的思想和修为是文学素养的积淀,这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所在。
许多人会认为我从来不读书也活得很好,如果说过去这种事还有可能,那么今后这种概率微乎其微。
社会发展一日千里, 千变万化,人所遇到的问题也千奇百怪,如果没有通达的思维和认知,遇到难题往往会爱钻牛角尖,将自己逼进死胡同或行为爱走极端。避免这一切必须平时注重心性的培养,眼界要高,胸怀要宽,这些都不能凭空拥有,都必须多读书,读好书,汲取养份和他人的人生感悟,方能在挫折面前临危不乱,在荣誉面前进退有据。
胸无点墨逞的只是一时之强,不会行的远。文学素养高,不一定大富大贵,但是心里会底气十足,活得通透豁达,无惧无惑。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luzhen
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解释一下文学。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比较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那么对于搞文学的人来说,他们把文学当做使命,用笔触去感知这个世界,在他们笔下,有一览无余社会现状,有天马行空的想象,也有炽热或悲凉的爱情,温暖或冷漠的亲情,天长地久或不欢而散的友情,等等等等,总之文学家们借笔来表达情感,吐露心声,甚至是展现自己的心灵,进而获得生命的意义。
大概这就是所谓的视文学如生命的吧。
然而对于欣赏文学的人来说,或许能够使他们陶冶情操,修身养性。读书万卷的人,给人一种"行走的百科全书"的感觉,它能给人以经验或者启迪,让人在困难中坚持,在痛苦中前行,甚至,能让抑郁的心在这之中找到依托,让狭隘的心变得宽阔,让善良的心更善良,让美丽的心更美丽。
"腹有诗书气自华",我相信能够欣赏文学的人气质应该好好吧。
以上,拙见,谢谢阅读。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拂晓700
文学对人的意义可从两个层面讲。一是生活运用层面,它在现实生活中有实际应用作用,中文系毕业生或者文学或者写作爱好者,他们都有文学的基本知识,都有一定的写作水平。一个笔杆子,一个枪杆子,这是社会公认的两个重要的领域或叫重器,说明对社会具有广泛的实用性。写作好,哪个单位都需要这方面的人才,这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道理。二是基本素质的需要或者说审美的需要。审美感这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无论是社会交往或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均离不开这个基本素质的要求。文学对培养个体审美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卟應該.."
文学不仅只是对一个人的意义重大,而是对于人类的文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复兴,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华厦五千年优秀的历史文化,是通过文学的方式传承到现在,那可歌可泣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也是以文学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弘扬。当这些具有优秀文化和民族气节的文学作品,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深受教育和感动。文学中那些优质的内容,那些正面人物祟高的气质,那些充满着正能量的只言片语,对我们都有着潜移默化的感染。
文学的字里行间,来源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却超越了我们的精神境界。文学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净化着我们浮燥的心态,给予着我们生活的力量。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葵_小羲 xī
想读懂自已,读懂人生,想贯古知今通往,想在短时内了解不一样的人生经历、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奋斗向往、光明黑暗,并随其中人物经历而感动并融入其命运经历,于是,人生更丰富,激励帆满,因为,人生匆匆,却经历了那么多,我想,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阿里
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白三个概念:什么叫意义?什么叫文学?文学对人有什么意义?
在词典里面解释意义:
意义—价值,作用;指的是人们为某种行为所带来的作用和价值。
文学—用语言文字形象的来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小说、散文、戏剧、诗歌等等。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文化。
文学并不一定是客观的,一名成功的文学家能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展现自己,对于文学客观看法,抒发自己的情绪和感受。
中国文学成就最大的是诗歌,从《离骚》到唐代律诗,民国时期武侠小说风靡海内外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通俗小说。
我们知道了什么叫文学,什么叫意义,接下来我们说一下文学对人有什么意义?
我们明白文学是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是人内心情感表达的一种形式之一。
我个人认为文学对人的意义有以下3点:
一、表达内心情感的意义。作者可以通过文学的形式表达作者对世界、人生、感情的看法。比如路遥作家写的平凡世界,很多读者看了《平凡的世界》和路遥作家达成了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了情感和对生命价值的意义。路遥的作品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二、表达美学的意义:人通过文学可以找到语言美、结构美、人情之美。如我们中华民族的诗歌。通过时隔能够享受语言、意境的美;美的意义。
三、文学承载着人类的思想的意义,情感可以源远流长,传承一代又一代。我们经常说人类有可能会灭亡,但是文学永远不会灭亡。因为文学通过文字的记载,可以永远存在地球上。这或许是文学对人的意义。
我国著名的作家贾平凹在他的文章文学大道里面谈到:在消费化娱乐化的年代里文学是否还有它的神圣和意义?在人性善与丑充分展示的当代社会中文学该有怎样的立场?
文学是虚无的,但世界是虚与实组成的,一个民族,没有哲学、文学和艺术是悲哀而可怕的。加缪说过:“文学不能使我们活得更好,但文学使我们活得更多。”
总结: 人对文学有敬畏之心,文学对人才会产生更多的意义。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你的守护天使
我觉得文学对人类以及人的影响依然巨大,并非边缘化,只是没能写出好的作品而已。
首先,文学贵在潜移默化地一点点进入灵魂深处,使人不知不觉受到影响和教育。象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影响巨大,二战时的苏联青年就是读着他的作品上的战场,终于打赢了一场卫国战争。岳飞的《满江红》激励了古今多少仁人志士,每当国难当头,《满江红》就成了热血青年的座右铭。
其次,文学的愉悦性,读好的文学作品,能使人眼界大开,净化人的心灵,改变人的思想和意识,修正人的不当行为和言行,腹有诗书气自华,读着读着人的气质就自然而然流露出来。
再次,文学也是人学,你写作的目的,是让人看,当然要引导人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你看孟郊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多么朴实无华的诗句,但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引起古今之人共鸣,可见文学的功能是多么强大!
今天传播的手段更快捷更方便,你只要能写出憾动人心、超越时代引起大家共鸣的文学作品,还怕没人看?!恐怕到时弄得洛阳纸贵!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浅蓝漫到深蓝天
文学是个很奇特的东西,因为它能使人们产生共鸣。但产生共鸣的人们必然都是使用同一种语言和有共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人们想要了解其他民族的文学作品,就要先学习这个民族的语言文字。要不你给非洲土著说段相声人家也不会乐。文学吸引着人们想要更多的了解其他民族。所以文学是本民族的文化传播载体。对个人来讲文学就像一种调料,用的好可以使你这盘菜人人夸赞,用不好别人都不屑动筷子。但切记不要借文学之名装天下之B。ོ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阿咸不爱吃泡饭
杂文论坛:“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诚谢邀请,及时答复)老夫子才疏学浅,知之不多也。然而,少小初心,耳熏目染,鉴赏光鲜的人文理念,字里行间之精准注释与简明分解,令吾辈此等貌不惊人,艺不服众的普通平凡小人物,由此心领神会,触类旁通。诸如文学客体存在对社会种族人类主观意识所产生的众说纷纭之启迪心灵,引发联想较比现实的人生命运何去何从?未来前途怎样掌控?如此举足轻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传经布道教育意义及深沉久远之社会影响。老夫子历经六十六载春夏秋冬的风吹浪打,饱尝六十六轮一年四季生死轮回的甜酸苦辣。少小初心,阳光雨露。青春年华,浪漫人生。人到中年的理想求索,老来作伴所暮岁眷恋的夕阳红丶重晚情。忆往昔:中小校园书声朗朗,鲜花灿烂。文心雕龙,诗歌曲賦,催征奋进,令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看今朝:夕阳漫步,桑榆唱晚,老当益壮,力举图腾。思前想后,左顾右盼,在当今天下社会文明进步丶创新发展,哪朝哪代能够离开人文理念的文化熏陶或传经布道?!而文学天地,星移斗转,周而复始,如牛负重,举步维艰。一言蔽之,是文学天地的神圣信使,为整个地球村全人类不同种族丶不同肤色的男女老少带来了视野全程关注的光明前景,以及充满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希望。试问,此等慈心善举,功德建树的修身养性难道不是文学本质与天然属性的社会价值及人生意义吗?!有个中文系毕业生,自命不凡,出言不逊,恶意中伤或侮辱中华民族的国魂擎天玉柱鲁迅先生,对文学之认知,犯下了一个小学生都不如的低级错误。不,不,不!!正是这位不知尊姓大名的现代浮噪社会丶虚张声势丶狐架虎威的无中生有的谣言惑众者,妄图毁我江山社稷,颠覆文化理念,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抢占市场,夺人眼球。其用心之阴险,手段之毒辣,实实在在可以称之为空前绝后的欺世盗名,贩卖一己私利的惊天爆料之可恶小人,狼子野心原形毕露,根本目的显而易见。值此,老夫子奉劝那些追逐时尚,向往人权自由,浪漫人生的俊男秀女们,一定要明辨是非,擦亮眼睛。摆正三观,励志前行。不做人云亦云的盲目崇拜者,不做名不正丶言不顺的诽谤者的附庸。举红旗,走正道。讲道义,做善事。利国利民利己。焕发青春闪光,热血沸腾的生命无限活力。用创新发展的人文理念与丰富多彩的文学意识修养,铺装爱我家园的绿色天地,装点你我她心中那一团生命不息的世纪风采!!(本篇散文特写创作者:江湖浪子丶风情豪客,写于长春社区兴隆山镇丶幸福街心灵畅想创新风采编辑室供稿)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
文学作品,如果是文学小说,长篇、中篇、短篇,对普通大众应响不大,因为普通大众没有时间欣赏这些文学作品,目前;一切文学作品都让手机和電视所代替,文学作品一般都发到网站,拍成电视连续剧才能被普通大众所接受。
文学作品是了解世界人生观的窗口,同时也是全国各族人民交流的文字工具,文学对于渴望知识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把开鎖的钥匙,是人文、地理、天文、政治、军事、工农业所需要的精神食粮,文学是为第一生产力服务的,人民接受到文学的审美,就能鼓足干劲发展经济、抓好农业生产,文学能促进社会进步,增强人民的文明意识,一部好的文学作品正能量足够应响一代人。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痛扎的棉花糖
年少的时候,文学的意义大概只在于要么消遣,要么考试,要么装逼,很少有人去深入地琢磨这样的问题吧。
就算是努力去想,大概也是想不明白的,最终的答案可能会归结于“提高自身素质”,但能不能提高,到底怎么提高了,也不是那么清楚。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这样的问题就会忽然变得在意,会去刻意和主动地思考。
主要的原因,大概就是某一天开始,忽然想到了死亡。忽然意识到了时光如白驹过隙,死亡原来并不遥远,人生短暂,又如草芥般的轻飘。
于是,开始希望探寻这短促的一生的意义,希望可以解脱内心的迷茫和恐惧,希望可以弄明白,什么才是对自己而言的不朽。
这是每个人的必修课,答案却没有人告诉你。在这种时刻,任何物质层面的东西都是无意义的,最终还要回归精神的世界。
如果翻开那些时隔多年依然不朽的名著,就会发现,许多前人都曾认真地思考过人生,而只有拥有文字表达能力的人,才能将自己的答案记录下来,隔着时空告诉你知道,那就是文学。不仅是名著,那些不以商业目的为第一要务的作品,那些深沉和厚重的,大多都承载着这样的使命。阅读这样的作品,可能会比较辛苦,甚至是痛苦,但却可以从中找到心灵的共鸣。
几百年前,张若虚站在江边,望着春江之上的明月,吟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句子。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读着他的诗,抬头望着明月,理解我们看着的终究是同一个月亮,便会觉得几百年的光阴在不可思议地流转。
在大道面前,人人都是个孩子,而文学,可以成为保护你的一层薄薄的外壳。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黑猪部落
文学属于文化范畴,文学也是艺术的别类之一。
首先,文化是所有群体动物中与生俱来,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的一种东西。它跟衣食住行一样重要,它不需要如何特地产生,它只会发展,延伸。比如说吃,所有动物生来就知道,饿了就得吃,文化也一样,群体动物,两者之间总需要交流吧?从动作手势,再到语言,这些就是文化,这就是群体动物之间交流沟通的文化。
可以说,早期的沟通是最早的文化,那么后面所发展形成的推举领导者,立下规定法律,再到为了陶冶情操所产生的音乐,美术,文学等等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那么,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接上面所说的,文学是属于文化范畴,文化的对人的最大意义就是使人类从无到有,从个体到群体,从原始社会到如今智能社会所经历和转变的直接推动者之一。而文学呢,首先文学的产生是语言交流,引领人类思想,抒发个人情怀和反讽暗喻一些现象的演变成果。
所以,文学对人的意义是,它可以让你在开心、悲伤、痛苦、离别、思念、振奋、努力……时发泄或者分享的一种手段和方式。
它也可以是你交流学习,思考和探索的最简单直接引路者。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此烨非彼业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文学能陶冶你的情操,使你高贵典雅。文学能净化你的思想,使你富贵不骄淫,贫贱不沉沦。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应是高山流水阳春白雪,快餐文化不是文学。古今中外能够走入我们心中,引领我们向前的作品都是文学。文学只对喜爱文学并接受文学洗條的人有用,对于不喜爱的人来说连一块抹布都不如。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fushan
文学对人的意义于理之解!是超越数学意义的分解!是人类意识的文字化体现,表现与记录!是为了产生共识而设立!所以宇宙语言于量子化意识,而并非任何形状与形式的语言!用世界言去与外星人沟通!等于无用!无意义!我们与外星人的分歧在不同空间环境下的语言性认智!一切生物间沟通于感于情!而群体社会国家间沟通于语言!所以一切文字翻译及理解都或多或少的偏离偏见于事物及人的本意!这是任何人也无法改观的真理性现实!一一一引航者!在用真理导航!愚人的寓言!牟志法!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瑶瑶春春杂货铺
曾经有一位学法律的同学问我“我们都是文科生,法律有它的规则,去判定一个人是有罪还是无罪的。而一部文学作品是好是坏如何界定?文学的意义是什么?”
无论对作家、文学系老师、文学爱好者来说,这似乎都是一个永恒的问题。
红颜秀的小编认为,对一个人而言,对一部文学作品的喜好、观点不会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必然的年龄增加、阅历的增多、心态的变化和偶然的人生中的遭遇、意外或惊喜都会使你对一部文学作品好坏观点,它的意义产生变化。
一部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评判很复杂,对于一个人而言,你是否喜欢一部文学作品、认为它有什么作用都取决于你自己。
意识流的开山作品法国作家的《追忆似水年华》、19世纪法国最重要的《人间喜剧》、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小说”的《战争与和平》无一例外都是长篇巨制,
可能你抱着一颗期待又崇敬的心看了十几页,却发现太过冗长、人物关系太复杂、提不起兴趣,对你而言,这些书暂时的就是“没用的、没兴趣的文学”,有可能在你的后半生你永远都不会再翻开这本书,又或许今夜在梦中见到了书中的人物,于是第二天你一口气读完了整个系列,并且深深的爱上它,随之读完了这位作家所有的作品。
不要急着对一部作品下定论,它是好是坏,你是喜欢还是讨厌。
那本书,它就在那里静静地躺着,如果你们有缘分的话,在将来,总有一个契机,你会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全身心沉浸在这本书中,爱上它,并且在余生,无论你经历了苦恼还是收获了幸福,都会再一次捧起它,寻找对你而言新的意义。
直到你悟出了这部文学作品中对你而言独特的力量时,你会发现,有些书你早晚都会去读,很多年后还会再看一遍。
很多年前看两三行介绍,就知道你终究有一天回去找来读的书,就像和一个人对视两秒,就知道你们是否能心灵相通一样。
小编一直认为,对一个人而言,一部文学作品有什么作用,要看这个人与这部作品是否有缘分。
不用刚看完或者没看下去就急着下结论,“它没用”或者“我不喜欢”,未来充满了无限可能,一个热爱文学的人总会和某部文学作品产生某种神秘性的联系。
在遭受了打击、在被人打击了、在下班回家后坐在汽车驾驶室里感到孤独和疲惫时,或许你会想到某种书的某句话,然后跨越时间空间年代国籍性别的鸿沟,感到心中某种难以言说的感觉被柔软的、致命的击中,在那一刻,你和那部文学作品、那位作家就达成了一种神秘的联系,他生前孤寂的无人理解只能写在书中排遣的心境与后世的你感同身受;
而他在多年前的一种感受对现在的你来说感同身受,他跨越时间的鸿沟,将之表现了出来。所以,我的建议是,不用刻意去追求文学的作用,去等待;
放下别人加之于你、你被教育的思维模式,用自己的直觉和心去感受,属于你和那部作品的神秘的一瞬。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也許是兔子
我没什么文化。可我知道,世间的学问无非两种,一种是是自然科学,一种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不言而喻,就是研究,探讨自然的学问。而社会科学说白了就是人学。其中,最主要的要素之一就是文学。
人要生存,首先得保证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睡的基本条件。所以,人得用智慧和劳动换取金钱。于是,关于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等自然科学就应运而生。换句话说,人要生存就必须学习自然科学。
另外,人是群居动物。如何立足社会,如何与人打交道,如何满足人的心理欲望和生理欲望,能更好的活着。如何化解人生活中的爱恨情仇,喜怒哀乐?!于是,人就必须学习另一种学问,那就是社会科学。而文学则是社会科学中主要内涵之一。
文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学包罗万象,凡是与人生存有关的意识问题都属于文学范畴。比如: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等。而狭义的文学,是指文化传承发展的学问。比如,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以满足人精神生活的需求。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鬼妹
还是用伟人的话来解答这个问题吧!
文学包括文学艺术的多种形式,她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文学艺术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
在革命战争年代,文学的意义和作用实在大了。她能够号召动员千百万劳苦大众,能文能武,勇敢的奔向战场。
战胜了武装到牙齿的日本军国主义和蒋家王朝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解放后,文化及艺术方面的意义是:教育人民抛弃旧习惯,旧风俗。树立新风尚。
比如说评剧小二黑结婚,就是从封建主义思想影响下,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自由恋爱。
总之,文学艺术,文化产品是人民的精神食粮。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文化文学艺术将更加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dengyi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学就是一面镜子,既可以帮助我们观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可以照照自己。
文学作品是描写社会环境,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来反映社会生活。
阅读文学作品不同于教科书,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往往结构精巧,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独特。让你阅读时欲罢不能,与书中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与他哭,与他笑,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共鸣。
文学作品能产生共鸣,这就是区别于我们阅读其他文字不同的地方,这也是文学的魅力所在。我们读哲学、读物理化学课程,味同爵醋,而我们阅读文学就完全不同,无不为作品中人物的生活沉浮而悲伤叹息,与他一起悲欢离合,为他笑,为他哭,为他担惊受怕。
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经典的文学作品更是一个时代,一个社会形态的缩影。如《红楼梦》,它反映了中国社会由盛而衰的现实,表现了封建制度腐朽没落,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没落,正是中国封建社会没落的缩影。由此可见,文学自然是反映社会现实的。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丽斯
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死亡诗社》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风霖
曾经看过一个这样的短文,也是说文学的。比如诗人看到秋日落霞,会有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诗意可以不懂,总给人以美好的感觉。同样的,一个文盲看到秋日落霞,可能会说,“他妈的,霞光里的鸟儿真好看”。虽然两者看到的东西相同,表达的意思也相同,但给人的感觉就是不一样。诗人的描述会让人看了带会回想,会回味无穷。而文盲所说的,让人听了,不就是一只鸟吗?或者说这就是文学的意义。
文学在实际的生活之中没有一点用处,不能当饭吃,不能当水喝,但它能给读者以无穷想象的空间,并能参与到文学之中去。以自身的感受来说,二十年来读过三遍《平凡的世界》,不管读没有读懂,反正这部文学作品给我以积极向上的生活勇气,在糟糕的生活面前能勇敢的抬起头。或者可以说这就是文学的意义。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原品木纯
我国古代经典有一本《诗经》,这应是我们公认的最早文学作品,孔子曾经有一句话描述:《诗经》三百,思无邪!这是对《诗经》最为重要评价。
文学这个东西,看似“无油盐味”也不接地气,其实它才是作为人升华的最好见证。至少,动物不会有此兴趣抒情感叹一会吧?
正因为文学的“不接地气”(太接地气都是动物),彰显了人的精神追求,也就脱离了纯动物本性,我们是有思想有情感的宇宙性生物,是区别其它地球生物的。
我认为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想象力,就是甚至一些没有见过的东西,我们都把它若有其事地写在书里,读书的人再去想象,如此这般进行着。
据考,因为我们特有的想象力,人类挽救了一次被毁灭的命运。在约几十万年前,人类只剩下3000人左右,我们祖先和许多动物一样过着迁徙的生活,由于干旱,当时很多生物都灭绝了,一个聪明人想到用鸵鸟蛋壳储存水,挽救了人类(故事来源央视:人类我们的星球)。
当然,文学主要表达人的精神情感,提升人们对社会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意义追求,对人类未来的向往,甚至无意中间接影响到人类文明进程。
一句话,“文学三百,思无邪”,文学是我们人类特有的东西,既然是特有的就是必须去发掘的。
曾经有一位哲人讲,完整的人生要读五本书:宗教,哲学,心理学,文学,历史。看看,文学历然在目。
就说到这,请各位审阅批评!
感谢提问!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Helena
激励和消遣。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多少人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角保尔柯察金所感动,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六十年代又有张思德、白求恩、老愚公等正面的榜样。进入到商品经济时代,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文学作品也由单一的教化作用,发展为激励与消遣两个方面的作用。现在一些反映战争年代的重头戏,就是为了达到这样一种激励的作用。而数量众多的反映城市生活以及武打、言情的电影和电视剧,则是供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之用;同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受到一定的启发和教益。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等下去信物
心中有了文学,有了对文学的追求,你的心会平静柔和,白雪也会罩上一层暖色。眼睛眨巴眨巴,清澈明亮起来,看得见风看得见雨,看得见阳光与月色,看得见天地万物的相向而立结伴而行。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
Tina Chen
这个问题提的好大。
大家都知道文学是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却远远高于生活,但是再高,它也是人类最基本生活的反映。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沈从文的边城,基本都是原汁原味的把那个年代的人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人性的良善刻画得淋漓尽致。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那个特定的时代。
文学本身就是在传承文化,传承思想,传承艺术,让人变得灵动,让每一个个体的心灵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得到慰藉,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世界,认识自己,并思索人类本身存在的意义。这是大的方面了。
小的方面,当你枯燥无味的时候,一本好的文学作品能够让你的心灵愉悦,让你对现实和生活充满感激之情,激发出内心的爱和善。让你了解生活本身。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一个世界,都是一部人生的总结。当你在文字间穿梭悠游的时候,你就是在经历不同的人生,从而获得更多的人生体验和思想认知。自由是相对的,但是心灵的自由是无限的。在文学作品的世界里,那种神游万里的洒脱,是现实世界不能给予的。不敢想象,这个世界没有了文学,那得多么苍白啊
原贴:文学对人的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