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锋小说的阅读感受
嘘~~
原贴:先锋小说有什么特点?
sumi
先锋小说在中国的出现具体应该说在1986年以后,以马原,余华,苏童,格非为代表一批作家在文坛的集体亮相为主要标志,在他们之前中国当代文学刚刚结束了惨不忍睹的十几年的文革文学,相当程度上造成了文学的萎缩甚至死亡,而后的知青文学,不过是类似于解放的农民对地主进行血泪控诉的一场揭发式的表演文学,这个(知青文学)当然有它进步的一面。但换一个角度来讲,它的出现和功能还是超越了文学本身,成为了某种社会思潮和政治的传声筒,它的泛滥最终导致政治上的强压。这样它在艺术上达到的层次不可能很深,甚至说不能说是真正的文学,因为它的主要功能仍然是热衷于对文革时期经受苦难的书写,并且这种书写越来越表现出模式化的趋势,把苦难作为书写的材料和对象,甚至是无条件的夸大来换读者的眼泪,这样知青文学自然就走到了尽头。紧随其后抬头的寻根文学,表现出了五四一代作家的精英意识和启蒙意识,到现在为止,我仍然不明白寻根文学的“根”应该如何去理解。文化之根?生命之根?“寻根”是不是就一定要把题材放到过去或者荒蛮的生活中去,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弄的跟出土文物似的,这就叫寻根。对于文学来说,更主要的还是面对文本,“寻根文学”的代表作表现出了很大程度上文学性,相对于此前的文革文学知青文学作品来说,几乎是一个飞跃。但是它对某些问题的处理上(不是具体的文本),还带着80年代中国社会处于那种历史时期的模糊感,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情绪。作品试图去启蒙人,但在解读上仍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作家的写作姿态,都显然带有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的气息。但在今天看来,我觉得这种姿态过于做作。不知道其他人怎么看,既然是启蒙又为什么高高在上?搞的云里雾里的?应该说随着先锋文学的出现,中国小说真正迎来了一次革命,是脱胎换骨的革命。技术和精神上双重的革命。我们把它定义为“先锋小说”。那么这个定义能不能和西方人所说的先锋小说同指呢?我觉得不能。在中国如火如荼的进行先锋小说的同时,西方的文化已经进入了所谓的后现代主义。他们的“先锋”已经结束。先锋应该是一个进行的词汇,在西方,我们看到先锋相对来说是指现代主义之前的十九世纪的巴尔扎克等文学传统。现代主义或者说先锋的出现就是重新更正或者说调节旧有的文学传统,这个过程不可能是所有的人能够一下子意识到的,只能是少数的天才作家才能看清楚艺术发展的前进方向,所以他们可能面临着重重的困难扛起颠覆和创立文学传统的历史使命,这批人可能在同时代不为人理解,这批人可能为艺术而承受巨大的牺牲和苦难,这批人我们把他们定义为“先锋”。这样在西方,所谓的先锋指的就是基于此前流行于十九世纪的文学传统,以它为敌人,颠覆的是它而不是别的什么。而且这些工作是由西方的艺术家们独立完成,是他们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顺畅而必然的发展时期。在中国,先锋小说也有其要颠覆的传统,但不是西方的那个传统,而是此前以十七年文学为代表的文革文学等,颠覆的甚至不是文学本身,而是要为文学松绑的革命。同样就文学本身来说,中国文学也绝对没有发展到成熟的地步,值得颠覆的地步。现代文学的一大部分文学和非文学因素发生了联系,无论现代当代,中国文学一直是支离破碎的状态,同时由于80年代下半期,中国社会面临的状态,打开国门后,无论文学文化甚至整个社会都处于急速的转型前期。大家东张西望,面对五花八门的世界,几乎是慌不择路。对于中国文学来说,一些带有民族情节的文学人士,出于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对话的良好目的,一些作家,出于对文学的悟性和理解,大口大口贪婪的吸取着外国文学的营养。这里要强调两点:一,对西方文学的学习不一定要引进文化殖民的话题。当然这个现象是存在的。在文学领域,西方文学的到来和影响要经过两道程序才能发生作用,一个翻译,二是阅读。无论是翻译还是阅读,实际上都对作品进行了形式上的中国化处理。实际上在中国受到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影响的大部分人是受到李文俊的影响。翻译成汉语的《喧哗与骚动》的叙述状态是李文俊的首创,而不是哪个先锋作家的首创。现在看来先锋小说的叙述状态与翻译过来的或者说是中国版的西方著作有一脉相成之处。这是在技术上需要指出的,而实际上我们谈到的先锋小说两重革命之一就是形式上的叙述,它占据着十足重要的位置。现在就是说对西方文化的复制,也不可否认的是这中间翻译家的作用。倒是这一点,常常被人忽视。还有,阅读的过程是用中国的眼光或者说是文化的尺子去衡量西方的著作的过程,这个过程自然要进行中国化的处理。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不然的话,学完了西方的中国先锋小说写出来的人物读者看了怎么还相信他们是生活和行走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的人民呢。地域性的一个问题。这些我想都足以反驳那些言说中国先锋作家抄袭西方著作的评论家的嘴巴。二,就是艺术的相通性,它有地域性的东西,但是也有地域性所不能割断的东西,正是这些东西形成了交流的基础。
中国的先锋小说的形成是多方面作用而成,它主要表现在叙述革命和精神革命上。分别举一个例子,不能穷尽说明这些东西。一是叙述上的革新,比如格非的叙述空缺,马原的叙述圈套。这些很明显的技术上的痕迹是以往我们看不见,我们以往看见的是“写什么”但是现在“怎么写”终于被提上了日程。关于叙述革命作用的优劣一直有人在讨论,现代小说实际上就在解决一个“时间”的问题。哲学对于“时间”的无可奈何给文学带来了希望,文学终于变的灵活起来,对“时间”的把握实际上是对先锋小说“叙述的方法论活动”。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的分离使文本获得了以前所不能扑捉到的叙述节奏。由于两个时间的分离,我们的叙述视野变的宽敞灵活起来。“叙述借助这道语式(许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连诺上校将会想起那个久远的一天下午,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促使故事转换,中断,随意结合和突然断路。”另外就是先锋小说在精神上的革命,它是更主要的,无论传统和现代是否是两个并置的文学系统,我们还是说,先锋小说并没有颠覆我们的传统,我们古典的文学传统实际上并不是先锋小说所要颠覆的对象。巴特说:“现代并不是一个来自单纯对立面的死字眼,而是社会变革时期的困难活动。”我们在这里不能一味的纠缠就是由于五四运动和文革运动实际上形成了两道文化断裂。文化的鸿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很难添平的。去除先锋文本和古典文本上不同,它们在文本的深处有着神秘的联系。比如说弗洛依德的“性”学说在中国的广泛影响。与其说是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我看倒不如说是给中国性文化带来的导火索,正是中国有这样的土壤才能有性文化的繁荣。先锋小说表现在对“性”的处理上,对“性”书写的开放和多样性,几乎是一往无前,带来了崭新的精神面貌。“性”在文学作品中已经成为裸露的书写。并且常常瓦解文化的深层涵义。比较明显的是吉林作家洪锋,他作品中的“性”多用来瓦解代表权威的“传统”“父辈”“生命”等庄重的文化涵义。从而到达亵渎的目的。而在余华马原的手中,“性”完全消失了它的神秘性,不过是叙述的一件工具,信手拿来。苏童则是以“性”为材料编制一张生存的大网,由此开始他的人物命运走向。先锋小说从各个方面书写出的人类的生存状态,以及对人性深度的挖掘都使先锋小说到达了当代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度。总体来看,先锋文学五花八门的书写也消解了传统的启蒙意识。从这个角度出发,先锋文学实际上是对五四以来断断续续的启蒙文学的颠覆。那么也就是说中国的先锋小说只能是加上中国的标签,它是中国社会特有的产物。而不能等同于西方的先锋文学。陈晓明把中国的先锋小说作为后现代主义的文本去解读,实际上,在80年代传入中国的外国文化中既包含着现代主义又夹杂着后现代主义,揉杂在中国特有的社会泥土之中,很难确定的说到底是什么主义。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纪,回头看看先锋小说,由它出发进入到90年代的个人写作就不足为怪了。先锋小说所带来的先锋文化导致写作姿态的调整,最终使作家失去了原有的统一的任务,从而靠近文学本身,靠近个体生命和生存,特别是随着市场化在中国的发展,文学的边缘化越来越明显,原来负荷在文学身上的任务几近全部解除,文学只剩下文学本身,当文学从圣坛上走下,我们迎来了百花齐放的个人写作的90 年代。
原贴:什么是先锋文学?
叶自飘林
先锋文学文学特征: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
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一小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家和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
先锋派的艺术家们经常自我表现出“离异”既定的秩序,从中宣布自己的“主体性”,他们的目标是震撼感传统影响的读者的感受能力,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
扩展资料:
优缺点
挑战传统千篇一律的文学模式,先锋初出道的确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先锋作家以语言狂欢和形式狂欢的手法来赢取读者的注意,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感官的刺激毕竟是短暂的,如果先锋写作没有经过“去谎言”这一环节,则大多数先锋文学后来要么走上了文字游戏的道路,要么重新回归谎言文学,彻底离开了文学的轨道。
只有极少数作家经过严格的“去谎言”,进而对生活本质和人的根本问题的苦苦探索,最终使先锋文学成为文学中的一枝奇葩。而先锋文学中的伟大之作必定是这些奇葩中的佼佼者。
参考资料来源:
原贴:先锋小说的文学特征
末语
谈先锋派文学90年代后的“转型”�����
汤 红
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从肇始之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马原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第一次把叙事置于故事之上,将几起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拼贴在一起,突破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写什么”的范式和困囿,转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衷,先锋文学由此徐徐拉开帷幕。之后,一批作家紧随其后,充分发挥文本实验的技能和才华,在叙事的迷宫中自由穿行,他们的创作实绩使先锋派的作品成为文学界一道耀眼的风景。先锋派作家共同的叙事特点表现为元小说技法(即用叙述话语本身言说叙事本身),注意调整叙事话语和故事之间的距离,追求故事中历史生活形态的不稳定性等,但叙事话语的个人化特点,如叙述人角色的设置,故事人物的符号化,叙事圈套,叙事猜测等,又使他们的作品面目各异而显得摇曳多姿。正是这种对文本形式及其结构叙事空间的探索,不仅为这些作家赢得先锋派的称号和评论界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先锋小说的出现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先锋派文学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①“先锋文本对于传统的文体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因为它对于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既不是文体变异也不是文体嬗变,而是一种文体解构。”�②的确,先锋作家们是以一种反叛和激进的姿态来实现自己关于文学的“有意味的形式”。在抛开种种旧有的叙事成规的同时,先锋小说成为一种纯技术的操作,复杂性的叙事实验——零散片断拼贴后的空无一物,间离效果的营造等,给读者设置了繁难的阅读障碍。然而,语言从它产生那天起就包孕了形式与意义的两层内涵,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语言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③小说“怎么写”与“写什么”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形式的创新必然要求和包含着内容的革新。先锋作家们从初登文坛那天起就将着力点锁定在“怎么写”这一单向维度上,以致不可避免地走向语言的狂欢,它在使创作者获得语言快感的同时也付出文本意义丧失的沉重代价。�
进入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预示先锋作家减弱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不少论者认为这是先锋作家为迎合大众而走向通俗化,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先锋派作家创作上的变化——从对形式的极端重视回复到对意义的关注,这种反复,并非简单地回归,其作品中不乏现实主义的因子,但对题材与主题的处理仍与现实主义的方法迥然有异。如果说从肇始之初,先锋派作家对传统文体形式的颠覆和解构存在着矫枉过正的先天不足,这一缺陷根源于先锋文学萌发的现实土壤。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中国,伴随着神性光环的消褪,民族群体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迁徙,“人”不仅面临现实经济潮流的挑战,而且遭受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人们一直信奉和崇尚的理想与价值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外部历史情境为文学史提供了新转机的现实条件,加上文学史内部始终存在的艺术形式变革的自觉性力量,先锋派们从存在主义哲学以及博尔赫斯等大师们的作品中汲取精神能量踏上探索之程,他们绝非缺乏传统的写实能力或者说为了赶时髦,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驱策着他们。先锋派们所作出的激进姿态实际上是用行动表明只有颠覆旧有的传统才能以期开辟新的战场,有其必然的合理性。步入90年代,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用短短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二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省略性的工业扩张使社会充满了滑稽、荒诞的人情世象,生活中的精神气质却贫弱不堪,外部条件再一次为文学提供了转向的契机。如何逼视庸常或反常的生命形态,以更适合的表达方式体现在社会变革中人们的真实伤痛以及人类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成为先锋派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再者,艺术形式的探索创新显示了创作主体自我实现和自由程度的提高,但主体话语的丧失,人性的消隐,历史的叙事化等等却使先锋作家陷入了主体精神的迷失。先锋派作家们是以叙事的形式游戏对社会历史深度模式的反叛赢得了“先锋”之名,先锋作品中显露出的诸如无中心、无深度、不确定性和零散化的风格又使其呈现出后现代主义征候。然而,后现代叙事理论及其实践在中国的出现并非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中国的先锋派作家们“站在文化仿制的立场上”,在“互文”意义上的外向接受,他们从博尔赫斯、福克纳、海勒等的作品中顿悟原来小说可以有别样的写法,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先锋派作家首先是对其叙事层面的仿制。先锋文学适时的转向,并非偶然的由后现代向现代主义的回返、迁移甚至合流,他们终于走出了博尔赫斯们的领地,“从整体上显现出‘中国先锋文学的特色’”�④。叙事空间的探索由非经验的抽象渐变为与特定的语境相适应。
因而,先锋文学90年代以后的转型缘于社会生活、审美对象和审美感受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调整势出必然,先锋文学的转型或者说精神流变既是文学创作个人化的结果又是历史的要求。从这一时期起,随着探索的逐步深入,先锋作家们力图走出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困境,作出适时的调整,重新认识和解决文学创作中“怎么写”与“写什么”这一相互对立的矛盾。质言之,先锋文学的转向既不是为迎合大众走向通俗化,也不是先锋精神的式微或撤退,而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和渐趋成熟的标志。先锋文学的先锋精神远未“终结”,先锋作家们一直“在路上”。�以余华为例,他的创作可以说是与先锋文学的发展同步的。余华早期创作的四月三日事件和《世事如烟》可以看出他对人、对人所构成的生态和人文的深刻质疑。“四月三日”本身即是一种隐喻和象征;《世事如烟》则在叙事空间显示出更为前卫的姿态,算命、婚丧嫁娶等方面的荒诞事件被强行拼置在一起,人物的姓名也被舍弃,代之以抽象性的阿拉伯数字符号,人物及其性格淹没于数字符号的序列中,对人的苦难和生活的残酷表现出一种彻底的冷漠,语言操作节奏却是流畅而有节制的。无论四月三日事件还是《世事如烟》,对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怀疑,对人的苦难的思索并不直接来自于经验世界,而是高悬于世象之上的本质真实,形而上的主旨显露充分。从《活着》开始,余华疏离了繁复的语言实验,不再给读者设置阅读障碍,故事的叙述简单、朴实和直白,仿佛重归现实主义的地平线。但创作的前后期艺术反差并不意味着这位先锋派的领军人物已回归到旧有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张清华在《文学的减法》中认为余华创作前后期的差别仅仅在于:“前期可能更注重于使经验接近于人性和哲学,而后期则更注重使之接近历史和生存。”�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有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的生活态度,福贵、许三观等都实实在在生活在真实语境中,但余华基本上“摘除了小说中人物‘思’的能力,让他们‘简化’为生命本能驱使的符号……他们因此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而只能听任命运的驱遣安排。余华也正是借助这一点得以更多地在‘人类学’而不是‘社会学’意义上来把握他的人物,并构建他的人性探求与哲学主题的”。“他不是一个简单地从道德意义上面对历史与血泪的作家,而是一个从存在的悲剧与绝望的意义上来理解人性与历史的作家。”�⑥先锋文学的审美向度应该是话语形式和精神内涵的有机统一,历史也好现实也好,在优秀的小说家那里不过是充当一个恰当的叙事载体,人、人性、人的命运以及这个世界的存在和虚无才是最终所要表达的旨归。“先锋的品格应该体现为它的精神高度,体现为一种对现实永不停止的质疑和创新,但这种质疑和创新决不仅限于叙事形式而同时公然对意义与价值进行放逐,反过来却必须以对现实生存的关注与体现为前提。”�⑦从此种意义上说,叙事是对现实和历史的再创造。无论从叙事空间还是精神向度上,余华抵达了先锋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先锋小说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虽然有的作家已过了自己的创作高峰期或进入“蓄势”状态或陷于停滞,但先锋形而上的主题与叙事空间的探索并未终结。苏童、叶兆言、格非、北村、潘军……这些先锋派的作家们依旧笔耕不辍,不断有新的作品面世。艺术探索之路绝不是直线向前而是迂回曲折的,毕加索周期性地回复到新古典主义,伍尔芙周期性地回复到比较接近于传统的小说形式,既可以看作是作家酝酿突破之前的“蓄势”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其对综合艺术形式组合的尝试。实际上,在今天文学的创作领域,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既相互平行又彼此交叉、重叠,小说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独创性,自由地进行各种形式实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世界。“我们今天的文学之所以呈现多元并存,百花竞放的审美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于无数先锋作家不断颠覆传统创作模式,探索各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审美理想的结果。”�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文学活着,先锋就不会消亡。只要文学还在发展,先锋就永远存在”�⑨。
��
注释:�
①陈晓明:文化溃败时代的馈赠,艺术广角1993年第4期。�
②张向东:文体解构:先锋文本的存在状态,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③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转引自徐剑艺小说符号诗学,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年。�
⑤⑥张清华:《文学的减法》,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
⑦丁增武:先锋叙事:漫游和回归,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1年第1期。
⑧⑨洪治纲:永远的先锋,《小说评论》2002年第6期。�
(本文作者系暨南大学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原贴:什么是先锋文学?
soon小兔子
欧亨利的结尾都很创意啊。。容易看进去。
莫泊桑大多反映世间百态。。看完比较好写读书报告啥的。
契诃夫。亲第二个字同喝音。。他的我看得不多。。但是貌似跟人家聊天聊到他的作品的时候。会让人觉得很有内涵。。介是为毛我也不太晓得。
推荐的话。自然是代表作啦。
欧亨利 警察与赞美诗(这个很搞笑。但是仔细想想觉得世态炎凉啊~~~) 、麦琪的礼物(经典啊。以至于有点俗。结尾看得我一阵心酸。)、汽车等待的时候(这个貌似总出现在英语阅读里。那女的蠢爆了有木有。)
莫泊桑 项链(这个也有翻译成首饰的。我记得貌似高中课本里会有。)、羊脂球(这个都不知道就好好去补补文学常识吧。)、蛮子大妈(内容跟战争有关。总之也就算战争时期老百姓那点儿事呗。读后感还是很好写的。)
契诃夫 变色龙(这个很讽刺啊。)、小公务员之死(看完没嘛感想。小市民的悲惨小日子。)、套中人(课本里翻译的是装在套子里的人。我一直觉得主角比起可怜更让人觉得BT啊。)
契诃夫的作品都很讽刺。而且之后的作品貌似都是些戏剧。
都在上面了。。我觉得你要是有时间把我写的几个都看看吧。都不长。小文章而已。
雨中的云007
先锋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一小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家和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先锋派的艺术家们经常自我表现出“离异”既定的秩序,从中宣布自己的“主体性”,他们的目标是震撼感传统影响的读者的感受能力,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
原贴:什么是先锋文学?
深沉
先锋小说在中国的出现具体应该说在1986年以后,以马原,余华,苏童,格非为代表一批作家在文坛的集体亮相为主要标志,在他们之前中国当代文学刚刚结束了惨不忍睹的十几年的文革文学,相当程度上造成了文学的萎缩甚至死亡,而后的知青文学,不过是类似于解放的农民对地主进行血泪控诉的一场揭发式的表演文学,这个(知青文学)当然有它进步的一面。但换一个角度来讲,它的出现和功能还是超越了文学本身,成为了某种社会思潮和政治的传声筒,它的泛滥最终导致政治上的强压。这样它在艺术上达到的层次不可能很深,甚至说不能说是真正的文学,因为它的主要功能仍然是热衷于对文革时期经受苦难的书写,并且这种书写越来越表现出模式化的趋势,把苦难作为书写的材料和对象,甚至是无条件的夸大来换读者的眼泪,这样知青文学自然就走到了尽头。部分先锋派代表作家作品表
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
马原 《冈底斯的诱惑》叠纸鹞的三种方法大元和他的预言等
洪峰 奔丧、翰海、极地之侧等
叶兆言 状元镜、枣树的故事、《花煞》等
扎西达娃 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野猫走过茫茫的岁月、等
北村 谐振、陈守存冗长的一天、逃亡者说等
原贴:什么是先锋文学?
tminic
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反映中国现代生活中的情感享受、物质追求和底层人们生活的合理性,先锋小说更趋向于人本主义的描写,追求人格平等。
原贴:先锋小说的概念
-饭饭-梵梵-
先锋小说“先锋小说”是指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包括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技巧,通过新的价值取向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发生决裂。
目录先锋含义范围艺术特征先锋作家主要作品先锋小说的变化对中国先锋派的影响对先锋小说的修正和冲刺展开先锋含义范围艺术特征先锋作家主要作品先锋小说的变化对中国先锋派的影响对先锋小说的修正和冲刺展开
编辑本段先锋含义“先锋”的原义来自法国著名的拉鲁斯词典——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 先锋小说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这支武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备(军事术语),“先锋”这个术语的历史,始于法国大革命,再转向文化和文学艺术术语(始于19世纪初);无论是军事先锋还是政治先锋,抑或是文化先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编辑本段范围小说概况说白了现代主义也就是“先锋派”!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原贴:先锋小说的定义是什么
夏小小小默
先锋文学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一小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家和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先锋派的艺术家们经常自我表现出“离异”既定的秩序,从中宣布自己的“主体性”,他们的目标是震撼感传统影响的读者的感受能力,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
先锋文学 - 流派简介
《我是少年酒坛子》“ 先锋文学”这个概念的基本定型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一些文学史家在梳理新时期文学史的时候,逐渐把原来不算清晰的作家群落归到先锋这个大旗之下。现在所说的先锋文学通常指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一批作家的创作,在这个大旗之下有余华、格非、苏童、莫言、洪峰、孙甘露、残雪等。
从1979年开始,出现了以全国都关心的事件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创作浪潮,这些创作关心身边的人群,关心自身处境和周围人的处境。这种浪潮持续了五六年之久,文学在这一时期特别蓬勃、特别热烈,与公众的关系也前所未有的接近。但到了1985年,文学仍在平稳向前移动的时候,像阿城和一些对写小说有热情的年轻人慢慢觉得出了问题:大家都在关心小说写了什么,而没人关心小说怎么写。1984年末阿城的《棋王》和1985年初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 ,吹响了先锋文学的号角。而后莫言、刘索拉、徐星、何立伟等一批作家的创作,把写作的焦点从写什么转到了怎么写。小说的方法论是先锋文学运动的主题。
先锋文学“先锋文学”作家们的创作也不完全一样。格非的小说优雅,有书卷气,他的学养是我们这一代人中的佼佼者。余华和苏童都是江南才子,但二者没有多少可比性。余华特别狠特别残忍,也特别神经质;而苏童,温婉细致,比女人还解风情,写作非常成熟老到, 《妻妾成群》几近完美,简直无懈可击。孙甘露的小说充满奇幻、有一种飘渺的诗意,人物都像影子,文字也特别有美感,随便抽取一段都是诗。残雪小说中的人物也像影子,但读起来特别渗,他们过着自己的生活,完全无视外人的存在。莫言的小说一点也不精致,汪洋恣肆,他的创作一直大气磅礴,充满雄浑的力量。这些不一样的作家,也不满足于被扣在“先锋”这一个帽子之下。但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把“先锋文学”这个名头定位到1985年我们这些新出现的作家身上来。
先锋文学 - 兴起原因
孙甘露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在山花第2期撰文认为,所谓“先锋文学”并不是一个明确清晰的概念,而是具有高度的暧昧性的一个模糊的存在。它有许多不同的表征。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有关“戏剧观”的讨论、“朦胧诗”的崛起和“后新诗潮”的兴起、阿城等人的“寻根文学”的潮流、有关“现代派”的论战和对于西方现代派的再认识等等无疑是先锋文学的关键的部分。一般文学史叙述的从刘索拉、徐星的小说到马原、洪峰、苏童、格非、余华、孙甘露等人的小说的历史应该说仅仅是这一历史氛围中产生的一个潮流和线索而已。在刚走出“文革”梦魇的80年代,一种个人主体的解放的承诺,一种从计划经济的社会文化选择中脱离出去的个人的自由的承诺开始成为文学的主题。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再到“先锋文学”其实是一条“主体性”的自我的追寻的精神道路被勾勒了出来。这种“主体性”在“先锋文学”中是从两个方向上展开的:一是体现为一种激进的脱离计划经济的个人的新的生活方式的表现,二是通过“寻根”回到五四的追问“国民性”的传统。而主体的解放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也异常直接地体现在形式上。这种形式的追求也是五四以来“纯文学”想像的一种满足和完成。从国际的角度看,当时全球仍处于冷战的格局,而中国乃是一个希望之地,一个西方的新发现。“先锋文学”的应运而生为这种新的想像提供了可能的资源,于是许多西方汉学家争相译介中国“先锋文学”,许多当时的“先锋文学”作家也成了国际性的“中国”写作的象征。
先锋文学 - 衰退原因
进入90年代后,“先锋文学”为何逐渐黯然退场?对此评论家有不同的解读。
广西民族学院中文学院副教授翟红在南方文坛第1期撰文认为,自身的稚嫩以及对西方小说的明显学仿等等,使得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一开始就让很多人看成是无聊的“语言游戏”。于是先锋小说兴起后不久便不可避免地处于一种孤独和边缘的境况,“先锋小说”似乎成了“滞销小说”的代名词。
张颐武则认为,90年代将80年代抽象的“主体”变成了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实实在在的“个人”,“先锋文学”的转型也不可避免。先锋一方面变成了绝对小众的“纯文学”,如前卫诗歌的发展就是一个越来越走向特殊的“圈子”的进程;另一方面,则是走向了一种高雅化的、与一个新的中产阶层读者相互依存的大众化的文学之中。这些读者需要的是在激进的前卫实验和通俗小说之间的文学。“先锋文学”当年对于计划经济中的解放的承诺如今似乎已经实现,但这种解放却是以“先锋文学”的消逝为代价的。在一个新的全球化和市场化的社会中,这种“先锋性”不得不让位于一种“消费性”。
先锋文学 - 风格转变
《活着》(海报)进入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 《妻妾成群》 、 《活着》 、 《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预示先锋作家减弱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不少论者认为这是先锋作家为迎合大众而走向通俗化,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先锋派作家创作上的变化——从对形式的极端重视回复到对意义的关注,这种反复,并非简单地回归,其作品中不乏现实主义的因子,但对题材与主题的处理仍与现实主义的方法迥然有异。如果说从肇始之初,先锋派作家对传统文体形式的颠覆和解构存在着矫枉过正的先天不足,这一缺陷根源于先锋文学萌发的现实土壤。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中国,伴随着神性光环的消褪,民族群体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迁徙,“人”不仅面临现实经济潮流的挑战,而且遭受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人们一直信奉和崇尚的理想与价值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外部历史情境为文学史提供了新转机的现实条件,加上文学史内部始终存在的艺术形式变革的自觉性力量,先锋派们从存在主义哲学以及博尔赫斯等大师们的作品中汲取精神能量踏上探索之程,他们绝非缺乏传统的写实能力或者说为了赶时髦,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驱策着他们。先锋派们所作出的激进姿态实际上是用行动表明只有颠覆旧有的传统才能以期开辟新的战场,有其必然的合理性。步入90年代,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用短短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二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省略性的工业扩张使社会充满了滑稽、荒诞的人情世象,生活中的精神气质却贫弱不堪,外部条件再一次为文学提供了转向的契机。如何逼视庸常或反常的生命形态,以更适合的表达方式体现在社会变革中人们的真实伤痛以及人类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成为先锋派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再者,艺术形式的探索创新显示了创作主体自我实现和自由程度的提高,但主体话语的丧失,人性的消隐,历史的叙事化等等却使先锋作家陷入了主体精神的迷失。先锋派作家们是以叙事的形式游戏对社会历史深度模式的反叛赢得了“先锋”之名,先锋作品中显露出的诸如无中心、无深度、不确定性和零散化的风格又使其呈现出后现代主义征候。然而,后现代叙事理论及其实践在中国的出现并非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中国的先锋派作家们“站在文化仿制的立场上”,在“互文”意义上的外向接受,他们从博尔赫斯、福克纳、海勒等的作品中顿悟原来小说可以有别样的写法,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先锋派作家首先是对其叙事层面的仿制。先锋文学适时的转向,并非偶然的由后现代向现代主义的回返、迁移甚至合流,他们终于走出了博尔赫斯们的领地,“从整体上显现出‘中国先锋文学的特色’”
先锋文学 - 影响评价
《兄弟》(余华) 先锋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端,到现在已有近20年。虽然一些作品今天仍在出版,但大部分读者却已经对它产生隔膜。这表现出历史残酷的一面,它在对人事进行重新定位、判断,渐渐把一些作家作品筛选、淘汰。那些在今天被约定俗成称作是“先锋文学”的作家,当时各自的创作、倾向、方法、态度,其实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只是泛泛而谈,就会遮盖各个作家写作上、美学上的细微不同,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哈佛的宇文所安教授在研究唐诗的著作中提出,我们不是要从一个时代的最伟大的诗人身上去发现时代的标准,而是要从那个时代的普遍标准来观察那个时代的诗人。从当时的社会环境看,先锋文学在出现时是异端,很多人怀疑这样的写作方式和内容,虽然它现在已经被概括成一种文学现象,已经成为历史中的一部分。
现在,先锋作家们的写作也各自有了很大变动,有写作的变化,也有大环境对个人境遇的影响,这些最终都转换成作家作品中的态度。而我们以前的作品,也是我们写这些作品之前的经验、阅读、判断、想象带来的。
把文学作品放在文学史的关系上来观看它的意义,是一种方式。但还可以有其它的方式。文学和理论关心的东西不同。理论直接通过抽象的思维活动对事情进行归纳总结,但文学永远不是直接说出来的,某种意义上它是诉诸感官的。西方的新批评、文本分析等方法,都是接触文学作品的通道,能帮助人们进入文学作品,发现文学的意义。但小说,或者说广义上的文学艺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影响人,如何建立它的意义,是有多种途径的。当观赏者接触文学作品时,在某些时刻需要把自己的逻辑理性思维放开,动用感官。文学作品中会有很多精妙的细节,有时会通过积累潜移默化,或者在结构中与其它细节构成关系,忽然使人“怦然心动”。这样的阅读方式,可以超越很多批评方法,发现作品的意义。
20年过去,再回头看先锋文学对中国文学的意义,看它带来的变化、影响,看它自身的问题,是不是可以有更客观、更理性的角度,来看待先锋文学?
尽管“先锋文学”已退场,但关于“先锋文学”的反思对当前和未来中国文学的发展仍具有不一般的意义。翟红认为,先锋小说的语言实验促使了叙述观念的变化,并以面貌一新的小说文本为文学的发展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先锋作家力图从不同的途径和层面使自己的写作贴近人的生存状态,试图在自身视阈对世界的理解中还原生命的原初性感受。小说的语言实验使得一个重要的问题得以凸显,即现代汉语书写如何传达现代中国人个人的生存感受。先锋小说贵就贵在一种先锋精神,这是一种敢于创新的青春锐气,因此“先锋文学”现在的退场不见得就是一曲广陵散 。
先锋文学 - 代表作家
生平
余华余华,浙江海盐人,1960年4月3日出生于浙江杭州,后来随父母迁居海盐县。中学毕业后,因父母为医生关系,余华曾当过牙医,五年后弃医从文,进入县文化馆和嘉兴文联,从此与创作结下不解之缘。余华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与北师大中文系合办的研究生班深造。余华在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并与叶兆言和苏童等人齐名。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荷兰文、挪威文、韩文和日文等在国外出版。其中《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曾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1998年),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2002年)。 著有短篇小说集《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和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及《战栗》。他也写了不少散文与文学音乐评论。
余华自其处女作《十八岁出门远行》发表后,便接二连三的以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和关注,他亦因此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事实上,余华并不算是一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包括短篇、中篇和长篇加在一起亦不超过80万字。他是以精致见长,作品大多写得真实和艰苦,纯净细密的叙述,打破日常的语言秩序,组织着一个自足的话语系统,并且以此为基点,建构起一个又一个奇异、怪诞、隐秘和残忍的独立于外部世界和真实的文本世界及文本真实。余华曾自言:“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
《活着》是余华改变风格之作。在叙述方面,他放弃了先锋前卫的笔法,走向传统小说的叙事方式,然而结构上,仍能给读者剧力万钧、富于电影感官和想象的感觉。
主要作品
《星星》、《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鲜血梅花》、《在劫难逃》、《世事如烟》、《古典爱情》、《黄昏里的男孩》、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
t1ng44
先锋文学思潮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1985—1989),在文学创作领域继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之后出现的又一大文学创作(主要指小说创作)浪潮。代表作家有马原、余华、残雪、孙甘露等。先锋小说以其更具小说本体意义的先锋性受人瞩目,把小说的文本审美和形式创新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它既是新时期文学前十年小说创作在观念变革和技法发展上对传统现实主义范式的一次彻底决裂,也是随后而至的以“多元化”、“个人化”、“商业化”、“边缘化”为特征的小说创作局面的一个有效过渡。其实验性质与颠覆精神对整个上世纪90年代的小说创作影响极深。
附:部分先锋派代表作家作品表
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
马原 《冈底斯的诱惑》叠纸鹞的三种方法大元和他的预言等
洪峰 奔丧、翰海、极地之侧等
叶兆言 状元镜、枣树的故事、《花煞》等
扎西达娃 西藏:系在皮绳扣上的魂、野猫走过茫茫的岁月、等
北村 谐振、陈守存冗长的一天、逃亡者说等
原贴:什么是先锋文学?
花小白
先锋文学
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一小群自我意识十分强烈的艺术家和作家,根据“不断创新”的原则,打破公认的规范和传统,不断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引进被忽略的、遭禁忌题材。先锋派的艺术家们经常自我表现出“离异”既定的秩序,从中宣布自己的“主体性”,他们的目标是震撼感传统影响的读者的感受能力,向传统文化的教条和信念发起挑战。
先锋派文学
何为“先锋”?其原义来自法国著名的拉鲁斯词典——所谓先锋是指一支武装力量的先头部队,其任务是为这支武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备(军事术语),“先锋”这个术语的历史,始于法国大革命,再转向文化和文学艺术术语(始于19世纪初);无论是军事先锋还是政治先锋,抑或是文化先锋,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的狂热,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本质上类似比它更早也更广泛的现代性概念。”说白了现代主义也就是“先锋派”!它包括了“象征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意象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派,意识流派,荒诞派等等”其倾向就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个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个人与自我间的畸形的异化关系,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变态心理,悲观情绪和虚无意识。
“先锋派”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反对传统文化,刻意违反约定俗成的创作原则,及欣赏习惯。片面追求艺术形式和风格上的新奇;坚持艺术超乎一切之上,不承担任何义务;注重发掘内心世界,细腻描绘梦境和神秘抽象的瞬间世界,其技巧上广泛采用暗示,隐喻,象征,联想,意象,通感和知觉化,以挖掘人物内心奥秘,意识的流动,让不相干的事件组成齐头并进的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难于让众人理解!
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从肇始之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马原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第一次把叙事置于故事之上,将几起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拼贴在一起,突破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写什么”的范式和困囿,转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衷,先锋文学由此徐徐拉开帷幕。之后,一批作家紧随其后,充分发挥文本实验的技能和才华,在叙事的迷宫中自由穿行,他们的创作实绩使先锋派的作品成为文学界一道耀眼的风景。先锋派作家共同的叙事特点表现为元小说技法(即用叙述话语本身言说叙事本身),注意调整叙事话语和故事之间的距离,追求故事中历史生活形态的不稳定性等,但叙事话语的个人化特点,如叙述人角色的设置,故事人物的符号化,叙事圈套,叙事猜测等,又使他们的作品面目各异而显得摇曳多姿。正是这种对文本形式及其结构叙事空间的探索,不仅为这些作家赢得先锋派的称号和评论界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先锋小说的出现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先锋派文学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①“先锋文本对于传统的文体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因为它对于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既不是文体变异也不是文体嬗变,而是一种文体解构。”�②的确,先锋作家们是以一种反叛和激进的姿态来实现自己关于文学的“有意味的形式”。在抛开种种旧有的叙事成规的同时,先锋小说成为一种纯技术的操作,复杂性的叙事实验——零散片断拼贴后的空无一物,间离效果的营造等,给读者设置了繁难的阅读障碍。然而,语言从它产生那天起就包孕了形式与意义的两层内涵,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语言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③小说“怎么写”与“写什么”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形式的创新必然要求和包含着内容的革新。先锋作家们从初登文坛那天起就将着力点锁定在“怎么写”这一单向维度上,以致不可避免地走向语言的狂欢,它在使创作者获得语言快感的同时也付出文本意义丧失的沉重代价。�
进入90年代,苏童、余华先后发表了《米》、《妻妾成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小说,预示先锋作家减弱了形式实验和文本游戏,开始关注人物命运,并以较为平实的语言对人类的生存和灵魂进行感悟,现实深度和人性关注又重归文本。不少论者认为这是先锋作家为迎合大众而走向通俗化,这一转向标志着先锋文学向现实主义传统的回归。�
先锋派作家创作上的变化——从对形式的极端重视回复到对意义的关注,这种反复,并非简单地回归,其作品中不乏现实主义的因子,但对题材与主题的处理仍与现实主义的方法迥然有异。如果说从肇始之初,先锋派作家对传统文体形式的颠覆和解构存在着矫枉过正的先天不足,这一缺陷根源于先锋文学萌发的现实土壤。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中国,伴随着神性光环的消褪,民族群体意识向个体意识的迁徙,“人”不仅面临现实经济潮流的挑战,而且遭受各种外来文化思潮的冲击,人们一直信奉和崇尚的理想与价值不可避免地受到质疑。外部历史情境为文学史提供了新转机的现实条件,加上文学史内部始终存在的艺术形式变革的自觉性力量,先锋派们从存在主义哲学以及博尔赫斯等大师们的作品中汲取精神能量踏上探索之程,他们绝非缺乏传统的写实能力或者说为了赶时髦,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驱策着他们。先锋派们所作出的激进姿态实际上是用行动表明只有颠覆旧有的传统才能以期开辟新的战场,有其必然的合理性。步入90年代,随着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市场经济的确立,中国用短短的时间就走完了西方二百年的工业化进程。省略性的工业扩张使社会充满了滑稽、荒诞的人情世象,生活中的精神气质却贫弱不堪,外部条件再一次为文学提供了转向的契机。如何逼视庸常或反常的生命形态,以更适合的表达方式体现在社会变革中人们的真实伤痛以及人类存在的各种可能性,成为先锋派作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再者,艺术形式的探索创新显示了创作主体自我实现和自由程度的提高,但主体话语的丧失,人性的消隐,历史的叙事化等等却使先锋作家陷入了主体精神的迷失。先锋派作家们是以叙事的形式游戏对社会历史深度模式的反叛赢得了“先锋”之名,先锋作品中显露出的诸如无中心、无深度、不确定性和零散化的风格又使其呈现出后现代主义征候。然而,后现代叙事理论及其实践在中国的出现并非中国本土社会文化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是中国的先锋派作家们“站在文化仿制的立场上”,在“互文”意义上的外向接受,他们从博尔赫斯、福克纳、海勒等的作品中顿悟原来小说可以有别样的写法,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先锋派作家首先是对其叙事层面的仿制。先锋文学适时的转向,并非偶然的由后现代向现代主义的回返、迁移甚至合流,他们终于走出了博尔赫斯们的领地,“从整体上显现出‘中国先锋文学的特色’”�④。叙事空间的探索由非经验的抽象渐变为与特定的语境相适应。
因而,先锋文学90年代以后的转型缘于社会生活、审美对象和审美感受已经发生了变化,新的调整势出必然,先锋文学的转型或者说精神流变既是文学创作个人化的结果又是历史的要求。从这一时期起,随着探索的逐步深入,先锋作家们力图走出自己为自己设置的困境,作出适时的调整,重新认识和解决文学创作中“怎么写”与“写什么”这一相互对立的矛盾。质言之,先锋文学的转向既不是为迎合大众走向通俗化,也不是先锋精神的式微或撤退,而是与时俱进的表现和渐趋成熟的标志。先锋文学的先锋精神远未“终结”,先锋作家们一直“在路上”。�以余华为例,他的创作可以说是与先锋文学的发展同步的。余华早期创作的四月三日事件和《世事如烟》可以看出他对人、对人所构成的生态和人文的深刻质疑。“四月三日”本身即是一种隐喻和象征;《世事如烟》则在叙事空间显示出更为前卫的姿态,算命、婚丧嫁娶等方面的荒诞事件被强行拼置在一起,人物的姓名也被舍弃,代之以抽象性的阿拉伯数字符号,人物及其性格淹没于数字符号的序列中,对人的苦难和生活的残酷表现出一种彻底的冷漠,语言操作节奏却是流畅而有节制的。无论四月三日事件还是《世事如烟》,对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怀疑,对人的苦难的思索并不直接来自于经验世界,而是高悬于世象之上的本质真实,形而上的主旨显露充分。从《活着》开始,余华疏离了繁复的语言实验,不再给读者设置阅读障碍,故事的叙述简单、朴实和直白,仿佛重归现实主义的地平线。但创作的前后期艺术反差并不意味着这位先锋派的领军人物已回归到旧有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张清华在《文学的减法》中认为余华创作前后期的差别仅仅在于:“前期可能更注重于使经验接近于人性和哲学,而后期则更注重使之接近历史和生存。”�⑤《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有完整的故事,清晰的情节线索,达观的生活态度,福贵、许三观等都实实在在生活在真实语境中,但余华基本上“摘除了小说中人物‘思’的能力,让他们‘简化’为生命本能驱使的符号……他们因此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而只能听任命运的驱遣安排。余华也正是借助这一点得以更多地在‘人类学’而不是‘社会学’意义上来把握他的人物,并构建他的人性探求与哲学主题的”。“他不是一个简单地从道德意义上面对历史与血泪的作家,而是一个从存在的悲剧与绝望的意义上来理解人性与历史的作家。”�⑥先锋文学的审美向度应该是话语形式和精神内涵的有机统一,历史也好现实也好,在优秀的小说家那里不过是充当一个恰当的叙事载体,人、人性、人的命运以及这个世界的存在和虚无才是最终所要表达的旨归。“先锋的品格应该体现为它的精神高度,体现为一种对现实永不停止的质疑和创新,但这种质疑和创新决不仅限于叙事形式而同时公然对意义与价值进行放逐,反过来却必须以对现实生存的关注与体现为前提。”�⑦从此种意义上说,叙事是对现实和历史的再创造。无论从叙事空间还是精神向度上,余华抵达了先锋文学创作的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先锋小说经过二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虽然有的作家已过了自己的创作高峰期或进入“蓄势”状态或陷于停滞,但先锋形而上的主题与叙事空间的探索并未终结。苏童、叶兆言、格非、北村、潘军……这些先锋派的作家们依旧笔耕不辍,不断有新的作品面世。艺术探索之路绝不是直线向前而是迂回曲折的,毕加索周期性地回复到新古典主义,伍尔芙周期性地回复到比较接近于传统的小说形式,既可以看作是作家酝酿突破之前的“蓄势”过程,也可以看作是其对综合艺术形式组合的尝试。实际上,在今天文学的创作领域,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既相互平行又彼此交叉、重叠,小说家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独创性,自由地进行各种形式实验,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世界。“我们今天的文学之所以呈现多元并存,百花竞放的审美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也正是由于无数先锋作家不断颠覆传统创作模式,探索各种新的表达方式和审美理想的结果。”�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只要文学活着,先锋就不会消亡。只要文学还在发展,先锋就永远存在”�⑨。
先锋”本是一个时间的概念,有着很大的流动性。时运推移,人事递变,昨日的先锋,今天也许会变成后卫。不但为大众所接受的先锋文学已经失去其先锋性,而且先锋派作家忽然写起大众文学来,反体制文人终于接受体制的安抚,也是并不新鲜的之事。但本书属于史论性质,它的任务是理清一定时期的历史潮流,就像用摄影机来拍摄飞艇,将其某一时段定格在底片上,仍有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当我们随同作者回顾“文革”前夕的“太阳纵队”、文革时期的“野草诗社”、“白洋淀诗群”和“文革”刚结束不久的饿朦胧诗的崛起时,仍然感到神往。那时的先锋牵动着整体社会思潮,围绕着先锋文学的争论,实际上是一场文化思想斗争。而这种文化思想上的争鸣,却正是先锋文学的是的使命。
原贴:什么是先锋文学?
marvelda
takuya
原贴:先锋小说的文学特征
FlowerSton
原贴:先锋小说的文学特征
苏梅足迹
原贴:先锋小说的文学特征
甜酒妈
原贴:先锋小说的定义是什么
tywendy919
原贴:先锋小说的定义是什么
Davisson
原贴:什么是先锋文学?
smalltiger238
原贴:什么是先锋文学?
我爱甜食
最孤独的时候,你的身体被冷落,你的灵魂被冷落,你的思想被压抑。
天空变得很小,很暗。
世界很虚空,很落寞,很无奈。
甚至没有人笑话你,批评你,被世界抛弃了一样的感觉。
接近死亡的气息。似乎只有死神在瞪大眼睛看着你。
周围寂静的时候,静的窒息。喧闹的时候,让人崩溃。
如果说孤独很美,那不是真正的孤独。
孤独可以使人绝望,更可以使人重生。
davidzoo
▲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看别人的欢声笑语,再怎样的繁华和热闹,都与我无关。
▲陡然看到好看的段子,精彩的视频想与别人分享,翻遍了手机,却不知该告诉谁?
▲听着音乐,会自己发呆;看着电视,会自己发呆;走在路上;会自己发呆。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却不知道因为什么发呆?
这就是孤独,寂寞同行,无人诉说,不知所措。
孤独,是人生的必经过程。
孤独时我们可以看看书给自己找找乐子,也可以出去走走,爬山观海,欣赏自然的美景,总有几个好友吧,约出来一起疯狂,也不错!
孤独,我们可以品尝,却不可沉沦。
不吵不闹_23790
我是思想者,他们是俗人。深遂的思想,独到的智慧,岂非人皆有之?看一下卢梭的,黄昏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想。看一下老子道德经中的话。他说,人们都在忙忙碌碌啊,而且都好象很有成就啊,只有我愚昧无知,孤陋寡闻,守着我清贫而可怜的道阿!
溪崽fearless
孤独,我的孤独,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这是个好问题。
人因为是一种社群的动物,所以,人离开了社群,基本上是很难独活的。因为有这种社群性,那孤独感就会相应而生。
基本上,人从出生开始,孤独的感觉就如影随形地存在着。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孤独的感受都会不一样。比如说,刚刚出生的婴儿,她虽然口里面说不出什么是孤独,可是孤独在她心里面会有感觉,比如,被独自放在一个房间的婴儿,他的孤独感就好像死亡了,这是人类最初的孤独感,在心理学上把它叫做没有安全感。那基本上这部分的感觉,因为太久远了,不会有人记着,包括我,我也不记得那时候的感受,但这种濒临死亡的孤独感确实存在。
随着年龄见长,孤独的感觉,它的表现形式,各不相同。
等到有一天,我长的足够大,足够老的时候,啊,我终于发现,从灵魂上看,人终究是孤独的,因为,我终于知道,不可能有人完完全全的懂我,也许我深处闹市中,也许我周围遍布亲朋好友,在一起嬉笑娱乐,可是即使身体肌肤上在亲近,可是灵魂却相距甚远。
于是,我习惯了和接受了这种孤独,有时候,我甚至开始享受这种孤独,因为这种孤独让我充满自由,我可以尽情的独自一个人天马行空的思想,甚至天马行空地行走。
当我彻彻底底的理解,孤独是我生命中宝贵的精彩的时候,我的人和我的灵魂都得到了彻底的自由。
rainbowyoko
刚玩头条的时候加的第一个小组是出国小组,曾经在里面发过一个名为:“出国对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的帖子。而我自己的回复是:孤独从此渗入我的骨髓。
孤独是你心中理想的世界和现实中遇到的一切不大相符合,甚至有的时候事与愿违、背道而驰。
孤独是你试图融入一个本不属于自己的环境和圈子,因为语言文化的差异,常常觉得词不达意、格格不入。
孤独是你喜欢爱好的那些事物在别人眼中不值一提,甚至无法认同。有的时候连家人和朋友也无法理解你的一些想法和感受,你也不知道向谁倾述你的迷惘和困惑,唯有在书籍、音乐或是电影中需求认同和慰藉,默默地进行自我调整。
孤独是你仍然相信这世间有许多美好的事物,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世界。即使没有遇到,但并不代表它们就不存在。比如你想和某人一起看尽世间的美景,尝尽世间的美食,但是此刻却只能刷着手机或是周末忙着在中餐馆给客人开单端菜,或是像个苦逼一样在图书馆记着那些枯燥的语法单词。但美景一直在那里,她也一定存在于某个地方。
孤独是周围的环境越热闹,越反衬出你内心的寂寞。孤独是渴望被人认可,希望有人可以推心置腹,倾听彼此内心的声音,喜欢的人也能恰好喜欢你。只是这些也不过是自己的期待和憧憬罢了。
孤独是你喜欢的歌大部分都是老歌,仍然会想起过往的一些人和事,但是你知道你回忆里的人不会再来找你,甚至可能早已把你忘记。
孤独是你也想活在当下,放眼未来,却有一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却寻不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温暖的场所的落寞。
孤独是静下心来自己和自己交流谈心,通过文字或音乐让自己和过往的一切重逢,从现实中的纷纷扰扰中隔离出来,渐渐明白了自己内心深处想要的是什么。
孤独是曾经对未来做过种种假设,后来才知道原来自己可以选择的事物实在不多。 某天回头望的时候 ,青春已经以另一种方式走了一大半 ,心心念念的那些似乎不曾改变,却早已在岁月的流逝以及异国他乡的环境中渐行渐远 。
而生活仍要继续,孤独也如一位忠实的老友般相伴左右。
打开头条不知为什么又掉了一小波关注, 明明我最近也没发自拍,也没啥恩爱可秀。然而早上醒来看到一位豆友的私信, 说是看了我的文字很久,很想和我打一个招呼,看我的文字有些许共鸣。而发现我的专栏也多了几个人订阅, 内心还是感到高兴的。在几乎没人在意我文章写得好坏的现实生活里 ,知道网上有人会阅读关注自己的文章, 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 或许是时候该与孤独和解了, 静下心来看看书学点东西。也但愿自己不要总是在一个贫瘠的圈子里打转,重复着相同的调调。有一天展演在自己眼前的可以是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而我也能更加心平气和地描述那些遇见的人和事,不管是如意的还是不如意的。 相信所有的经历都有它们的意义, 即使不能转化成甜蜜 ,也希望是我有天可以写作的素材和谈资。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但又希望在别人身上寻找理解和共鸣,觅得认同感,却也因此感到失望、寂寞甚至无助。彷佛这世间唯有孤独才是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能量,甚至维持了地球在宇宙中的运转。
如来ò不动
单身girl/boy最有发言权
1.每年寒暑假,一个人去外地上大学
2.一个人去学校/公司饭堂/快餐店吃饭,吃到一半,中途离开回来饭被收走了(要么就是后来的人以为你吃完了,坐了你的位置,把你的饭挪到了一边)
3.一个人去电影院,前面后面旁边都是成双成对
4.一个人吃火锅,点菜的小姐姐说你一个人点个锅底不划算,要不你就吃冷锅吧
5.一个人在办公室,听扎堆的同事嬉笑打闹,心里默默羡慕不已
6.一个人搬家,左手一麻袋,右手一麻袋,背上一箩筐,活生生把自己逼成大力水手
7.一个人去医院,大冬天凌晨2点过敏,费了半天劲把自己裹成粽子,在马路边顶着大雪拦车,一步一个脚印走到急诊挂号,看病,领药,一边安慰自己终于不用排队
8.一不留神腿瘸了,医生说要休息一个礼拜,请完假,一个人在家除了上厕所一瘸一拐,其他时间都躺床上,叫了一个星期年度最高频率外卖。
9.养死了好多好多鱼,养死了凤梨,养死了薄荷,仙人球,黄毛掌,养死了郁金香,养死了迷糊桃,甜瓜,牛油果,草莓,苹果,梨,小台芒各种水果种子和花花草草,就是不肯收手,害怕一个人的时候,找不到人说话。
10.一个人过年,窗外霹雳吧啦地响,春晚的歌红红火火地唱,床上堆满了各种各样爱吃的零食,怎么都开心不起来
11....12....13....14.....99...100.....
ài祢b戎铱
孤独是拥有的联结与渴望的联结之间的落差。每个人的目标不同,感受到的孤独也就因人而异:
欢迎点赞并关注头条号“知我心理学”——2017年度健康头条号、悟空问答最佳干货科普答主获得者,400万用户信赖的心理学社区,在这里找到你的幸福生活。
骆驼祥子
对于我来说,孤独就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法,我在一个人的时候大脑会安静下来,变的很冷静,渐渐的便会产生一种凄凉的感觉,可能是和从小的生活环境有关系吧。
我小时候是一个农村留守儿童,老家住在重庆的大山里。父母在我四五岁的时候便去了新疆打工,家附近没有什么人家,也就谈不上有啥朋友了。好在还有爷爷奶奶陪我,虽说小时候调皮挨了不少揍但心里却是辛福的,家中还养了一条大黄狗,和一只胖胖的橘猫,这两只动物便成为了我的朋友。每隔一两年父母便会回来看我,记得母亲几次想抱我,但都被我挣扎开,或许是因为长时间不在身边变的很生疏吧,我记得当时母亲哭了,小时候不懂,现在想起来心里好难受(也许大家会好奇了,我那时候还小那能体会的到孤独啊)
没有记错的话,我在9岁的时候和姑妈一起去了新疆,我基本上是一步一回头,哭了多久我也不记得了,爷爷奶奶站在门前看着我们离开,现在想起来除了难受还是难受,到了新疆才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孤独。父母在新疆包地采棉花,真的太忙了忙到没有多余时间来管我,就这样我的学校住宿生活便开始了,一直到13岁,这段时间我都是在新疆读的住校,刚开始的时候衣服脏了也不洗,就往旁边床上一扔,鞋破了就换好的继续穿,就这样慢慢的过,好不容易熬了两个星期可以回家了,可以见到爸爸妈妈开心的不要不要的,但因为小时候成绩不好,特别是数学,那成绩真的是差的离谱,因为这个爸爸没少揍我,慢慢的就算放假我也不想回家了,周末放假一个人呆在宿舍,这时候便会想起想爷爷奶奶,眼睛止不住的往下流,我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滋味。感冒了自己忍着,受伤了也自己扛着,就在第一年的冬天宿舍门前有一大块冰我滑上去刹不住车右腿就撞上了前方的水泥花坛,当时裤子全都破了,回到宿舍把裤子脱了才发现皮都擦烂了,我就这样扛着也没有去医务室,为了不让其他人知道,故意找借口走在后面。
新疆的沙漠大家都听过吧,我放暑假还去沙漠里住过一个多月呢,什么样的感受呢,孤独深深的孤独,那是我去新疆的第二年也就十岁左右的样子,父母包的棉花地忙完了经人介绍在靠近沙漠的地方有一些水稻地,就这样我们一家三口去了,早上他们7点出门,中午不回来,我自己热饭吃,晚上6点才回来,不要以为我可以去沙漠里面玩,父母走的时候就把门从外面锁上了因为在房子旁边200米的位置有一条大渠,那渠很深是专门用来给田供水的,像我这样的小孩子,下去头都不会漏出来,就这样我没了自由。我的活动空间就只限于那么3间房间,那个时候可没有手机,没有现在这么多的电子产品。
08年的时候刚好碰上新疆大暴乱,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在加上奶奶在老家身体不好便回来了,回来以后爷爷奶奶在老家,父母在重庆,我一个人在区里读书,好在离学校不远,每天都回家,父母会固定给我打钱,一个人在家过日子,买菜,做饭,我都不知道自己这么活过来的。
这便是我童年时的孤独,只有经历过的人才明白,当你一个人时,特别是晚上,你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熬的过去,更何况还是个孩子。有多少个夜晚躲在被窝里偷偷的哭泣。其实吧,孤独不可怕,要有一颗战胜孤独的心,学会在孤独中锻炼自己,提升自己。使自己的内心变的更加的强大,渐渐的你会变的更加的优秀。
只有先接受孤独,最终才能走出孤独!
小蝎子的小心思小情调
孤独是什么感受?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我写过拙作莫为孤独遮望眼,其中说的很好。但在这里我重新回答。孤独是什么,“孤独”源来自于古典上出现的词语,演变到今天主要是表达一种寂寞落寞的心情。孤独产生的原因很多,本题只讨论感受。孤独的感受可以从三种类别划分。
一,从人的性格看。“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的性格以及能力对待孤独以及孤独感受是不同的,性格强者的孤独就像毛毛雨,很快轻描淡写地就过去了,几乎没有什么感觉;性格弱者的孤独就像暴风雨来势汹汹,受到打击后一蹶不振,痛苦不堪。
二,从人的财富看。自古以来“富者少孤独,穷者多孤独”,如同“贫穷百事哀”。富者偶有孤独,但是很快被美事给掩饰了,所以富者之孤独感如香槟、美酒,从未有浓烈过;穷者之孤独感如普通的劣酒、烈酒,苍凉而多无奈。
三、从年龄阶段看。年轻人之孤独感,随时都有但症状很轻,更多是孤独的感慨而非真孤独,完全可以自我调节或呼朋引伴地处理掉。老年人如果产生孤独感就很严重了,而且大多不可弥补,老年人之孤独感如高浓度的陈年老酒,沧桑而无助。
珍爱桢勋言言
谢邀;孤独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虽然我不是孤独的人,但把自己对孤独的理解分享一下
痛苦
感到失落,没有方向感
一种虚无的感觉
一种持久的感觉
一种压倒性的感觉
无法控制寂寞
感觉没有情绪,感觉麻木
我分类了7种与孤独相关的不同感受。
1,痛苦寂寞是痛苦的。毫无疑问,这是人们常提到的孤独感觉。用来描述这种痛苦的词包括,伤害,悲伤,抑郁,撕裂,流血和破碎等。显然,痛苦是孤独的个体感到的精神损伤,已经到了精神被压碎神经崩溃状态。因为我们没有任何人可以与之分享,所以感觉孤独和伤害就更加感到痛苦。,2,感到失落,没有方向感
孤独的人有一种迷失的感觉,他们一般是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该干什么。还有其它包括黑暗, 盲目,无能和缺乏意义。当我们孤独时,为什么我们会感到如此迷茫?当我们孤独,没有人来支持我们时,我们就会开始失去我们的认同感,没有人能指出我们的错误,给我们一个不同的观点,当我们做好工作时没有人来赞美我们。我们可能就会被自己的妄想症般的思想所包围,从而使我们无法摆脱恶性循环。难怪那些孤独的人会有这种迷失和困惑感,这是因为没有人能够给予我们的认同感,起码在孤独者意识里这样认为。3,一种虚无的感觉
另一种常见的感觉就是虚无。它也被描述为空洞,黑洞,深渊。基本上总感觉缺少些什么。当我们与一个我们不想分手的人分手,或者我们想念一个我们非常爱的人时,我们常常会形容我们心里很空,我们内心感觉很空虚。我们觉得这种空虚是什么?这种空虚是对别人的渴望和关注,是需要别人的亲近,需要别人来爱我们。当我们渴望食物,我们的肚子咆哮,我们的肚子里有一种饥饿感时,我们不能停止思考食物,有时它甚至会饿到疼。以同样的方式,孤独是对他人的渴望,必须满足它的心理需求。我们是社会动物,我们需要理解关爱和交流。这些对人来说是一种非常现实的需求,因此当它得不到满足时,饥饿感,空虚感也就油然而生。4,一种持久的感觉
对于一些人而言,孤独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 有一位诗人将其描述叫一种持久的感觉。因此,这些人经历了特质孤独。为什么有人会在如此长的一段时间内经历孤独?有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这个人处于不可避免的境地,这是由于他非常的孤立。例如,一个人的工作需要不断地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可能没有时间来建立安全的友谊而经历孤独。第二个原因是一个人在被拒绝或者成长在被虐待冷漠的环境中长大。在这种情况下,我相信,这类人出至自我保护目的保持与所有人之间的安全距离,来保护自己免受他人的伤害。这些人会不相信任何人,他们长期自闭,形成排斥社会的状态。当他们成年后,会以自己经历过的同样方式来对待别人。他们将自己的空间构建成一个非常孤立和孤独的世界,为了保护他们自己免受伤害。5,一种压抑的感觉
孤独可能是压抑的,孤独的人觉得他们即将崩溃,在某些情况下有一种绝望的感觉。不知道能够承受多少多久这种痛苦和孤独,好像感觉你爱的人会在任何时候和你分手。爱离你而去。这有多么痛苦!这就像吹气球超过正常容量。孤独压抑,空气静止,精神崩塌的感觉。因为很多时候人们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情感和经历,但是没有人可以与之交流和理解,没有人可以与之分享。想象一下,做出一生中最伟大的事情,然而没有人可以与之分享。这种感觉会被压在我们的脑海里,只有我们的思想才能处理。如果我们不告诉别人,如果我们不分享,如果我们不以某种方式让它宣泄出那将会怎样,所以我们有些人就换了一种形式把它爆发出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寂寞可能是我们生活中最具创造力的时期之一。这是因为没有谈话或分享的途径,我们就会发掘解压的途径包括写诗,创造艺术品甚至写日记。这些事情可能有助于宣泄压抑的一些情绪。因此难怪我能在互联网上找到千百首寂寞的诗歌。在这些时候,我们可以获得艺术的美妙礼物。6,无法控制寂寞
一些诗人形容无法控制他们的孤独时候,孤独被刻化为一个人,而孤独会带来一种个性。通过这种方式,它有自己的想法和幻想,它会表现出任何感觉。有诗人将其形容为一所监狱或一间牢房。不管他们去向任何地方,都会被寂寞追随。很多有这种感觉的人可能没有面对生活的勇气,他们避免直面社会生活,内心比较脆弱。这种孤独感源于童年时代留下的烙印,通常这些人被困在他们不愿意介入想挣脱的精神世界里。不能自拔无法控制。列如情人之间,当你失去了他/她的爱,情感的对象消失了。这样情况下要求我们接受这种情况并坦然继续前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在这种情况下,孤独寂寞感就会战上封。孤独是一个小水池里只有一条鱼;寂寞是水池里什么也没有。孤独是在很多人的地方,身边却没有人陪伴;寂寞是在很多人陪伴的时候,也只能沉默。
Diane爱旅游
孤独的感觉就象是独自身处荒山野岭,举目无亲,形单影只,没有倾诉的对象,没有情感的寄托。
孤独这个词除了描写现实孤单的人,更多的是形容孤僻的心。
孤独是一种心理上自我封闭的落寞。凡是不合群,又不懂得孤芳自赏的人,即便身处在闹市或亲人之中,也会感到他们无法真正理解自己的思想,心事重重,闷闷不乐,从而产生孤独感。
谨此回复,谢谢邀请。
lovEMON
谢邀。孤独是一种什么感受,不知道别人是怎样,只知道我自己,这些年感觉是越来越孤独了。具体感受就是,常常在一个人的时候会发呆,默默地流眼泪,常常回忆过去的人多热闹的岁月。
我在家里是父母最小的孩子,一出生,就得到了父母和哥哥姐姐以及后来嫂嫂姐夫们的宠爱。我一不高兴,家里人会千方百计地哄我,让我高兴。小时候哥哥姐姐已经出去工作,我最盼望他们回家,家里菜园有一棵高大的椿树,上边搭了一个大大的喜鹊窝,里边住着两只大喜鹊,哪一天飞到家门口,喳喳地叫,母亲就催我,快去外边看看,是不是你的哥哥姐姐回来啦。老家有个说法,喜鹊叫,喜事到。我跑出看,十有八九是没有来,也有准的时候,或是哥哥来了,或是姐姐来了,也可能是他们的信寄来了。我是最高兴的,我最喜欢家里人多了。哥哥经常笑话我,故意气我,有时我又会赶他出家门。
姥姥家也是我最喜欢去的,姥姥家里人更多,三个舅舅两个姨,都已经成家,也有了许多孩子,大的孩子又都成了家,又有了孩子,几代人,几十人,还在一起过,几个舅母表嫂轮班做饭,要做好多饭,表嫂擀面条要擀多半天,才能够这些人吃,姥爷和舅舅们以前做烧瓦盆生意,买卖不错,据说当时有“京东盆于”之说,小有名气。到我小的时候,农村是生产队了,他们不再烧瓦盆了,瓦盆也逐渐退出家庭,被结实耐用的搪瓷盆取代。
姥姥家旁边有条小河,河水清澈,河水里的小鱼小虾好多,轻轻地搬开水里的石头,就可以捉到小鱼小虾,姥姥家里来了客人,或是几个姨家的人来啦,我们去啦,舅舅们常常到小河里,很快捞回一桶鱼虾,招待大家。
到了我成家立业,公婆家也是人很多,上有奶奶婆,下有小叔小姑几个,每周日从单位回家,热热闹闹,做饭要做好多,吃饭一桌做不下的样子。
一直处于这样的大家庭,习惯了热闹,习惯了人多。可是逐渐地姥姥那一辈人离开了我,父母公婆那一代人离开了我,后来兄嫂辈的人也有的离开了我,越来越多的亲人离开了我的人生列车,他们的离去,让我倍感孤独,心里无比难过,在人前不能表露,永远给自己的家人、孩子无比坚强乐观的样子,整天笑嘻嘻地。可是一到自己单独呆着时,脑海里翻腾着那些离去的亲人,翻看家里那一摞相册,看着那些亲人的遗像,泪珠就不由自主地掉落。
为了不再回忆,为了避免孤独的情景出现,只要自己独处时,努力多做家务,多多看书,和书中人物交谈,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最近一年,又与头条结缘,跟头条老师学习弹琴,学习画画,学习做饭等等,与头条朋友互评互赞,很开心,孤独感已经少了许多啦,真心感谢头条,给了我这样一个开心的平台,今年继续与头条坚守,从此不再孤独。
杨坤山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或许每个人内心都有孤独的时候。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只是男孩的孤独感和女孩的孤独感来源不一样。
在男孩的世界里,他们的孤独感往往来自于不被爱人所理解,有时候自己明明很努力,努力的工作,努力的照顾她,努力的爱护她,可是很多时候女孩没有体会到自己爱人的压力和承受了多少东西,还因为一些小事或者之类的事情和他吵架,无理取闹,冷战等等。其实男孩也会有很累的时候,如果作为女朋友或妻子没有办法换位思考,这样只会把男孩越推越远,哪怕他再爱你,但是很多时是不是忽略了他也是需要被理解,被呵护的。如果男孩不被爱人所理解,这样很多时候就会出现借酒消愁,等等。当自己的男孩喝酒回来,很多女孩都只是知道责怪,可是却不曾想想,他为什么要喝酒呢? 因为内心孤独呀!很孤独!
在女孩的世界里,她们的孤独感往往来自于没有爱人的陪伴,有时候男孩为了事业,往往付出了大部分的时间,上班、加班、出差、应酬,有时候会因为忙甚至都忘记多久没有陪伴自己的女朋友了。事业固然是很重要的,因为没有事业男孩就没有办法给女孩幸福,没有办法承诺女生的未来。但是男孩们有空的时候要多回去陪伴自己的爱人,陪她喜欢做的事情,因为一个女孩愿意用她的青春只为等待你一个人,男孩应该感到很幸福的,得到的时候就应该好好珍惜。上天把她最好的年华赐予你,你若不珍惜,自然会有别人来珍惜。所以不要等到错过才后悔。如果男孩可以多花时间陪伴自己的女孩,不要让她在需要你的时候永远找不到你的身影,她生病的时候,照顾她的人不是你。她哭的时候需要安慰的时候你不在,她生病需要人照顾的时候你也不在,她开心需要分享快乐的时候你依然不在。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也是最深的浪漫。那么,除非她不爱你,便不会孤独。她若爱你,而这些时光都没有你的陪伴,她内心是无比孤独的!!
而单身的人对孤独是什么感觉呢?有的人是享受,享受一个人自由的生活,享受心里毫无牵挂的轻松,享受一个人在星空下安静的气氛。而有的人是无奈,他们会想摆脱一个人的生活,羡慕那些有人想念,有人牵挂,有人管,有人爱的人;那就努力吧!相信所有的爱都不会被努力付出真心所辜负的。
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陪伴彼此的每一段时光。不管是爱情,亲情还是友情,都不能是单方面一味的付出,这样的爱总有一天会因为我们的不珍惜而消磨殆尽的。活在当下,且行且珍惜!
所以,你们觉得孤独是什么感受?每个人对孤独的理解都不一样,不知道你们心中的孤独是来源是什么呢?而这些年,有没有人因为你而感到孤独,你又因为谁感到孤独了呢?
Joa
谢悟空
孤独,在孤独的心态下,常常感到寂寞、郁闷.空虚、焦虑、无助、冷漠甚至绝望,常伴有刻苦铭心的精神空落感。
轻微、短暂的孤独不会导致精神与心理上的紊乱,但严重的长期的孤独会引起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一些无端行为及思想问题,应引起想当关注。
孤独产生的原因复杂多样性,环境不利因素容易让人产生孤独感,在人烟稀少的环境,在陌生的环境中,没有亲朋好友,常常感觉到压力,很少与人交流,独自一人要面对诸多问题,无人倾诉,这样的状态下很容易让人产生孤独。情感原因也会导致人的孤独,不良的心态,缺少自信都是制造孤独的因素。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孤独的。现代的社会,孤独是常态,怎样让自已变的自信强大,需要努力自已。通往成功的路上,人烟稀少,我们依然选择坚守,勇敢的走下去,只要还有明天,今天永远是起跑饯。不畏惧,不退缩,迎难而上,耐得住寂寞,守得的繁华,通往成功的路是弧单的。
小仙
孤独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孤独。一个能够承受孤独的心,必将变得更加强大和成熟!
所谓孤独,不过是害怕孤独。于是你耐住了寂寞,挨过了失落。学会了安静,抗住了绝望。
所谓孤独,不过是一场无人递粥的重感冒。我要放肆吃喝,放肆笑闹。我要跟自己的灵魂说话,我孤独到我不寂寞。疼总是外界给的,但病永远是自己好的。
真正孤独的人才不会觉得自己可怜需要同情,反而是相当享受孤独的每个时刻。只有不懂孤独的人,才会觉得孤独是一件可怕的事。
love_ys
看到这个提问,我的脑海一下子想起了我们的老市长——柳宗元。他有一首诗,大家都很熟悉。通过柳市长的诗,我们可以直观感受一下什么是孤独。
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现在的我们,坐高铁,乘飞机,就是为了能够亲眼看到下雪,一睹雪的万种风情。然后各种拍,拍雪景,拍自拍,拍合影;各种发,发头条,发抖音,发朋友圈。
可是,在柳市长的雪景里:
看不到一个人走——孤独的世界;
听不到一只鸟叫——死一般的寂静。
只剩下一个孤独的蓑笠老头在钓鱼。
他钓的是鱼么?分明是孤独寂寞啊!
试想一下你在这种情形,没有手机,更没有wifi ,也没有“吃鸡”,估计你一定是一副“生无可恋”之状吧?
有些专家解读说这首诗里饱含着万千禅意,我却并不觉得,这明明是孤独莫过柳宗元的那种溢出心间的无处消退的只能咽进肚里的寂寞孤独寒冷!
事实上,孤独不止柳市长,孤独是现代人的常态。为了学习,工作,人们常常会告别亲人,远离故土,生活在异乡他国。夜深人静之时,逢年过节之际,难免遭受孤独寂寞的侵袭。那种孤独让你对亲人的思念更加深切。至于单身狗,有人说,孤独是心中没有人,寂寞是心中有人,却不得。不知道你是属于哪一种的呢?
在我眼里,孤独是满城灯火阑珊,却没有一盏等你归来的灯;孤独是一桌美味佳肴,却没有一个进屋就喊饿了的人;孤独是一个人开车上班,又一个人开车下班;孤独是一个人打包行李,又一个人浪迹天涯;孤独是手机里没有一个你期待的来电显示;孤独是衣柜里满满的清一色的丝袜和裙子。孤独不仅是坐在客厅的落地窗前看楼下的车来车往。
孤独还是:你对我就那么随口一提想吃宵夜,我这里就满屏攻略地告诉你说:
“去吃螺蛳粉啊,荣军路进去100米有条巷子里的螺蛳粉很好吃,汤料很正宗,真正的螺蛳和筒骨熬成的。辣味很地道。可以加鸭脚,卤蛋,豆腐包。
快9,6路,62路,70路,54路等都是在荣军路口下车,骑电驴就更快到那。店主打包时会温馨提示记得拿筷条……”
其实没别的原因,只是太久没人过问而已。我是【湘里妹子爱生活】。有人说,构成完美人生的四重奏是心上人,盘中餐,枕边书和天涯路。要我说,还需要一颗精致的心。一颗精致的心能给人温暖和力量。把内心整精致了,生活也就精致了。关注湘里妹子,和湘里妹子一起努力,把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_℃縼。律^
正好看到马德老师的文章说到孤独,他说,“孤独的意思是,你活得精彩没有人欣赏,活到落魄没有人疼惜,尽管身边人来人往,却好像被全世界遗忘。”
孤独的感受就是,你站在车水马龙,人潮人海中,可言说你的孤独的人。
你孑然一身,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你发现能依靠你的,只有你自己。
最深的寂寞伴随最深的孤独。孤独就是,你在午夜梦回,所有的心事只能说一自己听;孤独就是,在你所在的地方,你的紧急联系人里,居然写不下一个名字;孤独就是,忙了一天工作“无人问你粥可温,无人为你立黄昏”。
chelance
大家好,我是落成,专注于生活领域问答。
结合自己本人经历,我觉得人没有最孤独只有更孤独。以下我来分享几个最孤独的场景:
1.出门没带伞,忽下大雨。一个人毅然决然地慢悠悠地在雨中漫步。等那种很长的斑马线,分两段信号灯的,这头绿灯走到中间地带,对面还是红灯的时候。我环顾一周,周边的人都撑着伞,似乎与我隔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只有我和雨作伴。
2.晚上通宵上班。白天一个人睡觉直接睡到天翻地覆。在傍晚时分醒来,整个房子就只有我一个人。不知道是昨天的黑夜还是今天的白天还是明天到黑夜。莫名的孤独感,瞬间上来了。
3.一个人去逛街,吃火锅,看电影的时候。正好迎面走来一对恩爱的情侣或者对桌。自己突然想起一个人,立马点几瓶酒,猛喝的时候。
4.异国他乡,连个铁锅都见不到,炒菜都吃不到,什么中国零食都没有,周边的人肤色长相跟我相差特别大的时候。每次都是我的嘴巴最先感到孤独。
5.自己老了的时候,一个人。没有老伴,膝下无子无女。除夕夜自己炒两个菜,一个碗一双筷子。静悄悄地吃着饭听着隔壁欢身笑语,看着春晚喜气洋洋,外面烟花爆竹响声不觉,好不热闹。这个时候,自己更是孤独!
以上便是我分享的一些孤独场景,有些自己亲身经历过,有些自己看到过。如果有同样经历过的,下面评论里见。
欢迎大家点赞留评,喜欢的话给个关注呗!
keroro
秋雨冲刷了暑日的酷热与都市的喧嚣,张狅的夜色只浸染了清寂。隐约的霓虹似跚跚不及,回忆也变得清晰。像似偶尔的不经意,抽出一本尘封已久的藏书。又或似随意无拘的涂抺几行积酝已久的言词。
人生原本也需要健忘,否则又怎能躲避生命的肆虐。
人生原本也需要吝啬,才能留住原本会一纵即逝的生命芳华。
人生原本也需要孤寂,简洁纯净的钟自己所爱,回归到拥有一颗,能在纷争逐鹿的尘世间,平和而洞悉一切的心。
雨声如禅,我惊喜的发现,孤寂的馈赠竟会如此丰厚,坦然融入孤独,才似拥有了生命中常被忽略的美丽!
Veronica_S
对于这个问题吧,讲真的,“孤独”每个人都会有,尤其是当一个人的时候,有时和一群谈不拢的人也会有这种“孤独”。孤独对不同的人来说是有不同的感受的。
有的人平时生活特别充实,忙忙碌碌的,但是当这个人一旦闲下来,刚开始还不觉得什么,但是过不了多久,会感觉孤独,这是一种突然没事儿可做的孤独,因为以前太忙碌了。
而有的人,为了应付酒局,饭局等等一群人和他不能交心的人,他也会有孤独,表面言谈举止和谐,但是,他内心是孤独的,这是一种没有知心人的孤独。
也有的人,一个人在外漂泊,没有家人陪伴,也没有亲人能够给予帮助,所有事情都是自己扛,在外面苦了,累了,也不好和家里说,这是一种远在他乡的孤独。
最后,我想说的是不管是什么样的孤独,请记住这就是人生,这就是生活,生活给了你孤独的时候,它不是让你去感受孤独,而是让你去真正意义上的冷静思考。
老农贼阔
人生来就是孤独的,所以你必须要习惯孤独,享受孤独。孤独是一种情调,比承诺更可靠。其实人有时需要孤独,孤独的时候可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的过去,想想以前的人和事,虽然听起来孤独是一种伤,但等你习惯孤独时,你就会慢慢喜欢孤独。有时孤独也是一种享受。
也许你觉的孤独是一个人吃饭,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中午睡了一觉,结果一直睡到了晚上,醒来已经天黑了,你摸到手机一看没有来电提醒,没有短信,也没有微信。其实孤独的不是你的人,而是你的心。比如有的人虽然平时看着有很多的朋友,但其实内心还是孤独的,有时候翻遍通讯录也找不到一个可以联系的人。
孤独是种淡淡的忧伤,但并不代表是痛苦,而是一种自由的享受。也只有人在最孤独的时候才能冷静的思考人生。我们必须要学会享受孤独。
pdslinguangya
孤独是每个人的伴侣,外表合群内心孤独。外表孤独内心并不一定孤独。
如果不是工作,事业,家庭需要交际的话我想我会选择孤独。因为我喜欢一个人思考,一个人静思……朋友同事虽然聊得很欢很愉快但是谁又能知我心呢?谁又能真正了解我?
玉寒轩
孤独,在中国文字里解释,孤是王者,独是独一无二,独一无二的王者必需永远接受孤独,他不需要接受任何人的认同,更加不需要任何人的怜悯,王者绝对可以在很平静的环境下独行。
孤独并非是在自己心情压抑,或是失恋的时候出现的,那种感觉只是空虚和寂寞,称不上是孤独。孤独 是一种状态 ,是一种圆融的状态 ,真正的孤独是高贵的,孤独者都是思想者,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他面对的是真正的自己,人类的思想一切都源于此处。孤独者, 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他都能让自己安静,他都能自得其乐。
孤独有时候也是一种财富 ,人只有在孤独时,心才会真正的安静下来,才会很理智,孤独不苦,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孤独≠寂寞
这个我有资质回答,因为我有轻微抑郁症和自闭症,每天都能体会到孤独,抑郁症犯了的时候更是孤独泛滥成灾,深入骨髓,时常觉得几乎被孤独吞噬和淹没。尼采和梵高因为孤独自杀,卡夫卡也因为无摆脱孤独的囚笼,最终放弃生活的权利选择用自杀结束这一切,丢下了心爱的女人。最近我经常在微博里看到“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人应当适当的孤独”,“一个人的孤独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一个人很好,孤独是一种享受啊”……诸如此类的言论。
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懂得何为真正的孤独,但是就我而言,我是畏惧孤独的,每当我抑郁症复发的时候,我每天都像在受酷刑,像一个犯罪的囚徒,每天都接受命运的惩罚,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总之很累,很乏,很孤独,是那种似乎全世界只有我一个人活着的孤独,仿佛我生活在另一个平行时空,而世界的其他人则生活在另外一个国度。我曾读过独木舟的我亦飘零已久,这本书谈论到了孤独,它里面有一个章节让我印象深刻,书中谈到了一个风度翩翩的中年男人,待人亲切友善,真挚温柔,不论是做人做事都让人信服。他在公司里被上司青睐,被下属尊敬,人人都觉得他非常好,趋于完美,他是一个少有的真正能做到平等待人的好主管。然而,从没有人知道,每天他都会在睡梦中惊醒,然后奔到海边,对着大海嚎啕大哭着,然后某天他开枪自杀了。他太孤独了,他对每一个人都友善体贴,然而他还是孤独,别人探寻不了他的内心世界,他的内心几乎独立于这个世界产生不了连接,就如卡夫卡一般。卡夫卡是一只寒鸦,他的头脑永远清醒,保持独立的思考角度,他对人友善亲切,外人看来他是亲切幽默的,是开朗的,是一个很讨人喜欢的英俊小伙儿。然而,事实上,他时常觉得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他似乎很懂这个世界,然而世界不懂他。他每天都感觉与世隔绝,或者与这个世界平行前进,但是就是没有交接,没有交接,所以找不到默契和共鸣,没有人理解,尽管他有人爱,并且爱他的人或许不少,然而,这些爱根本不够安抚被孤独焚蚀的悲凉,于是选择自杀。
结合我自身的经历和认知,我认为孤独是可怕的,而人人都是孤独的,但微小的孤独或许会让人觉得优越和自信,认为自己与众人不同,但如果是深入骨髓的孤独,每一分每一秒你的每一寸皮肤每一个细胞都在提醒你,你与其他人不同,你与这个世界不一样,你太孤独了,孤独到无助,到绝望,到恐慌,到歇斯底里想要结束这一切恐慌绝望和深入骨髓的孤独。在我眼里孤独不是一个好东西,与世界隔绝不是一个好东西,需戒备,需留意,需偶尔糊里糊涂不甚了解,需必要的没心没肺。
以上是结合我个人经历和对杰出人士关于孤独的见解,望对你有帮助。(抱歉,我没有具体回答你的问题,只是谈到关于孤独的理解,至于你的问题,我觉得人人都有,可以不放在心上,并转移注意力,不纠结于孤独这个话题,如果真的觉得孤独,那么可以找几个信赖的朋友,如果那些朋友你都不信赖,而你也懒得参与社交活动,那么,你可以多看一些书,来审视你的孤独。不过你作为一个高中生,貌似没有太多空暇时间,其实说实在的,克服孤独最好的办法大概就是糊里糊涂,不去较真,并适当的没心没肺,尽全力让自己快乐。)
我们都怕孤独,活在过去,宁愿做受害者,也不敢面对自己。存在是孤独的,不要怕一个人,这是生命给我们的纯粹启迪,不带有任何意义。和自己修补关系,学习宽容,懂得尊重彼此的自由的话,两个人和一个人,并没有太大分别,而一个人比两个人也可以更好过。你相信了,会好过一点,明白自足的幸福。人最大的心结,是只看到别人的错,认同自己是受害者,不幸的可怜人,却看不透,受害者往往是自害的,借别人的存在加害自己,胡思乱想活坏了关系,不知所谓。能不能认真一点对待爱?把自我稍稍放下,自爱多一点?自爱的人不容自己活在自怜和受伤的阴影里,那是懦弱的表现。要分得清爱和害原差一线。对亲人如是,爱侣如是,面对自我更如是。当你还是你,我还是我的时候,才懂得尊重和相爱,大家一起走一段关怀的路,是缘分的礼物,要感谢也来不及。不害怕孤独时,一个人和两个人,女人和男人,温柔和暴力,忠贞和背叛,爱和恨,已经无需再二分了。 人的能量是这样的,当你把变坏的感觉和情绪内化,让自己一个人承受和承担时,你迟早会崩溃。理论上,人是必然孤独的,没有人能代你活下去,可感情上,你无法找到一个依靠点的话,无依无靠便容易崩溃。当能量掏尽了,世上最强的人也会倒下。我们累了,能量跌到谷底,情感受创,助长负面想象,一切顿然变得灰暗,失去意义。必须提醒自己:这感觉只是脑神经倾向负面反应的惯性循环回路,而不是生命真实的反映,别认同它。当能量下滑时,不要死命地撑,人是孤独的动物,但不用执着孤独。找个感情的依靠点,譬如爱人,譬如宠物,譬如自己,譬如神,放在心里,爱着他/它,然后对自己微笑,说声感谢。不要计较这依靠点是否真实存在,人就是人,要依靠比自己更强的感情支柱活下去。不要介意依靠,毋需顾存面子或什么,人本来就是群体的动物,没有执着孤单的理由和需要。抓紧一个让自己定心的依靠点,平静自己,然后超越自己,能提升的话,才能体会生命的意义。
jingrui18
每个人都有自己孤独的时候,当感到孤独时,我自己的选择方法是享受孤独。我觉得一个人如果能把孤独当成一种享受。带给我们的是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孤独,会给人带来压力,带来恐惧,但是孤独会给人带来一种安静,一种期待。孤独不一定会是寂寞,但是寂寞一定会很孤独。
藍莓
孤独的感觉在我上大学之前没怎么体会过,但是上大学之后我就经常体会到。
在大学里,不是没有朋友,但都不是深交。向小说里面寝室里面能成为闺蜜的寝室少之又少,不碰到奇葩室友已经非常好了。我们寝室还好,没有什么奇葩,但大家之前都有玩的好的,所以遇到什么事都不怎么会跟寝室的人说,所以寝室的人没什么深交。
有时候在操场散步的时候,看着周围成双结对的人,你会有深深的孤独感。你走着走着就会特别想家,但是你在跟家人聊天的时候,又不好说,所以只有自己承受着。
一个人吃饭的时候也是,很多都是跟朋友啊室友啊,男女朋友啊一起吃饭,一个人吃饭特别明显,而且看着就很孤单,更别说自己觉得了。
上课一个人的话,就真的是孤独到极点。我们寝室还好,还会结队去上课。
虽然说大学就要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但不免有时会感到孤单。
Flowersam
1
孤独是一种怎样的感受?
我们总是在不经意间问起某人是否孤独,也在不经意间被问起自己是否孤独。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朋友说有个问题问我,但是不知道怎么开口。我对朋友说,没有什么是不能问的,只要是我可以回答的必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此,也避免了朋友的担忧和尴尬,也满足了我自己内心对这个问题的好奇。
只是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又和“一个人”这个话题有关。其实之前也有一位朋友写过在成长的过程中是怎样对待孤独的,以及对待自己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的看法。而我想表达的是:一个人并不一定孤独,孤独并不代表一个人。很多人都觉得那些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的男孩或者是女孩内心或多或少是孤独的,其实我也不否定这个看法,可是也觉得这种看法并不具有普遍性和准确性。一个人喜欢独来独往也许只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一个人在性格或者是在心理上有缺陷,也不能认为人家有社交障碍症或者是情商低。如果你有这些想法你就会步入一个怪圈——孤独和一个人独来独往是相等的。而这个怪圈会导致你对这个人的判断有少许失误。
孤独等于独来独往吗?
孤独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人就会孤独?
如果人类的社交状态可以分为两类,那大概就是独来独往和群聚。独来独往的人肯定是一个特点鲜明的人,但是肯定也有一些固执、倔强,而我也相信独来独往的人大多数处于极善和极恶的两端。所以独来独往的人是与大圈子相互排斥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独来独往的人无法融入到大圈子中去,因为进不进得去可能和个人意志有关。如果他们不愿意融入到一个大圈子中去,那么必然是有自己的想法的。站在个人思想的角度来考虑,我并不认为他们坚持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最起码他们从不为迎合什么而加入某一个圈子。
但有一点我也不否认,那就是一个人的时候真的有可能会感到孤独。比如说吃饭的时候别人总是成群结队,上体育课的时候别人也总是成群结队的,有些人总是被叫出去玩,而自己几乎成为了宅男宅女了。如果猛然一想,这好像确实是挺孤独的一个问题,但是再细想一下好像又不是那么一回事。而在我看来,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无疑是这个独来独往的人触景生情觉得自己一个人好像确实有些孤独。但其实,也许他们真正想要的是知己,是伯乐。他们可能并不要求朋友的数量,但是肯定会要求朋友的质量。有些独来独往的人在有些情况下可能会加入到一个大圈子中去,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往往是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重新回归自己的独来独往的生活。说的直白一点就是独来独往的人和那些群聚的人其社交方式不一样,社交生态也不一样。
他们只是比较安静。
也许深藏角落从不被人关注。
还有人认为独来独往的人往往不会吸引大众的眼光,所以独来独往的人基本上是属于上了几年学,老师和同学对他都不太熟悉的人。但是这也并不代表独来独往者不会在乎别人的眼光,甚至他们更加敏锐,更加能清晰地感受到其他人那些微妙的变化。记得高中甚至是初中班里面总是有一两个学生是属于特别独来独往的,一学期结束,你甚至都和他们搭不上一句话。但是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依旧有属于自己喜欢的事情,依旧在开心着,快乐着。但是,有一点,那就是他们其实也是在乎大众的眼光的,所以他们不会去伤害别人,也不希望别人来伤害自己, 基本上处于一种楚河汉界只剩下一帅一将而互不干扰的局面,由此可见,独来独往的人很喜欢倾向井水不犯河水这种概念。而事实上,很多时候,他们也的确是这样做的。
其实独来独往的人并不是不喜欢结交朋友,只是独来独往的人就好像是与世隔绝的修士一般,很多人对他们的初步印象都是高冷,但其实他们可能只是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喜欢保持着一种观望状态,看看哪些人适合和自己成为朋友,所以等他们观望结束再想进入大圈子的进行社交时不仅是比别人慢了半拍,甚至发现如今的自己其实并不适合这样的社交圈,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独来独往的人似乎总是孤零零的。
4也有人关注他们。
其实也被关注过,但是也许自己从来都不知道。
那么这些独来独往的人究竟有没有人关注他们呢?当然是有的,原因嘛可能是出于好奇,或者是其他因素。然而无论如何,独来独往的那些人的想法很少被人认同和理解,哪怕是问清楚了他们喜欢独来独往的原因,过后却依旧发现自己搞不懂。
i时光
PS:曾经有朋友对我说:若不能忍受孤独那就去享受孤独。
我把这句话送给感到孤独你,希望你可以在不久的将来,真正找到属于自己的朋友,真正填充自己内心的孤独感。
卿蛇暴君
孤独,就是每天晚上睡不着的时候,翻着手机却不知道要看什么,只能无聊的锁屏又打开。
孤独,就是当你想念一个人的时候,那个人却不知道已经身在何处,而你,也许已经早就失去了想念他的资格。
孤独,就是当你知道前路渺茫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无助的在每个夜深人静的夜里,偷偷掉眼泪。
孤独,就是我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却清楚的明白,我的身边已经再也没有了你。
这种孤独,是孤独,更是绝望。
圣马可广场的鸽子
我的老伴,我的老婆,我的妻子己经走了两个多月了。我好想念她呀!不知怎的我心里感到无必的孤独。特别是每天晚上睡前和早上起床,到公园心里孤独极了!心里感到空得很,知心话儿没人说,没人赔着走走,没有人......
ericwangteng
谢谢邀请,孤独分为没人陪伴的孤独和心理上的孤独,有的人不善于人际交往,与别人的关系不是很密切,身边没有什么朋友,平时也是孤家寡人一个,走到哪做什么事都是自己一个人,有的人无论身边有没有人陪伴,有没有多少朋友,心里都会感到孤独,大部分感到孤独的人或多或少都同时存在这两种情况,没人陪伴是因为自己人际交往方面的缺陷,这类人往往不善于言谈,有的甚至笨嘴拙舌,不懂得现实社会的虚虚实实,这种孤独其实并不是很令人痛苦,因为如果身边没有人陪伴,只要你内心丰富,就不会因此感到过多的苦恼,而另一类是心理上的孤独,有的人往往因为身边没有朋友陪伴,很少有人邀请参加聚会,因此心理上而感到孤独,还有的人身边朋友很多但仍然会感到孤独,这类人只能说他的朋友与他并不是志同道合的人,心理上感到孤独的这类人通常会比较敏感,更容易多愁善感,
这种孤独带给人的痛苦要远远大于无人陪伴的痛苦,当一个人心灵上感到孤单的时候,他就很容易迸发出许多和常人不同的想法,这类人通常都具有和常人不同一些很另类的爱好,但也正是因为如此,这类人在思考出大部分事物时想的会比普通人复杂的多,因为心理上的孤独让他的心变得很脆弱,很敏感,他们很渴望有人能懂自己,这类人一般都比较异类,因为长期的心理上的孤独让他们养成了一些异于常人的爱好,常常会做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举动,说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话语,脑袋里有一些十分异类的想法,这类人能够长时间的钻心于自己喜爱的事物中,而且这类人通常也缺乏良好的社交能力,长期的心理上的孤独也很容易扭曲他们的心理,甚至会做出一些危害他人的事情。
nasicy
在我的生活里,孤独已经是到了脱离学校,家庭的范畴,才慢慢体会到。
孤独是繁琐生活里,一个单调,灰暗的色彩,也是工作中一个专心,却又落寞的工具。
自始至终,都逃离不了的一个数字。
从跨出学校,家庭,在社会上,压力,环境,一切的造就,形成了我的孤独。
看似笑的天真烂漫,看似喜欢热闹人群,可实际上,心里那份田地,依旧是荒凉一片。
孤独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的,有的成了荒地,只此一块。
有的成了沙漠,无处逢生。
心里期待着播种,却又抗拒着。
心里期望着大雨,却又厌恶着。
早已习惯的孤独,是不管多少人,什么场景,什么人,自始至终,都一直存在的。
我从没高兴过,因为荒地成了荒野,风沙吹刮,正朝着沙漠走进。
tududujin
是一种找不到人倾诉或想闲聊放松放松心情的时候,竟四下无人,唯有风继续吹~
孤独也有好几种境界,第一种是“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迷茫中夹着几分孤独,对前途有种淡淡的不确定性……
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心心念念的自己,没人能体会~
第三种境界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孤独有了相呼应的回报,所以不再感到孤独,而是满足和幸福!
不过,据我个人最深体验的孤独是当夜深人静,上完夜班回家时,家里没有一盏温暖的灯光为我照亮,此时的我彻底崩溃了,既而放声大哭,让泪水尽情渲泄,哭够了,心情才会平静下来,与孤单的自己来个彻底的拥抱,然后洗澡睡觉,安然入眠,明天,又是一个崭新的一天!
bluebluefly
谢谢邀请:
孤独的感觉很不好,我是一个性情内向的人,不愿好给人接触,自己觉着一个人很孤单,很想找个知己,聊了天,交流一下心情,放松一下压力。
年轻不显,随年龄增加,越感觉到孤独不安,一个人没意思。
愚娃
孤独是分开的,孤代表周围无人支持,独代表独自面对所有负面得东西。所以我可能会孤但绝对不会独,我亲人也绝对不会让我独。平常人们追求的孤独其实是独立于世,而不是真正孤独,那太可怕。
q í .
孤独啊!
它是深夜邻家散发的灯光
他是清晨厨房滋滋的香气
它是按下电饭煲时叮的一声
它是电视里综艺节目夸张的笑声
是你在房间里装作精神分裂的样子想象所有东西都在辱骂你
是你明明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装的却依旧沉溺与幻觉当中
它是你永远无法逃脱的梦
没关系啊后来你开始喜欢这种感觉
没有人爱你没有人关心你有什么关系呢
这种感觉围绕了你这么多年你不还是好好的活着
你不在乎了你还是那个自己
在凌晨饿醒之后你可以起来做个饭泡碗面了
这是一种惬意只有孤独的人才能感受到
别总说自己是如何的孤独活着 本身就是最大的孤独莎乐美
记得有人这么说过:孤独的人是这世上最孤傲的人。虽不尽然,但却不无道理,因为他们不会把心透彻给别人看,而是把自己尘封在一个俗人很难进入的世界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在知识的海洋里耕耘着卓尔不凡的硕果。闲暇之余淡淡的看着阡陌的变化 ,红尘的纷扰,独享着这份超凡脱俗的悠然与冷静。
lg
每个人每个年龄对孤独的理解都不一样,小时候我们因为缺少玩伴会感到孤独,那时候是因为没有朋友而产生心里的焦虑。而到成年看到一对对的恋人甜蜜的微笑会感到孤独,这时候会因为却没有陪伴而感到难过,创业的路上总是会感到孤独,那是因为能坚持到低的人很少!到了老年,儿女成家会感到孤独,那是因为缺少亲情的陪伴产生的失落!总之,孤独,每个人都会有体会,还是感受不同,我们有时要学会排解自己,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份片刻宁静
A dan
.一个杯子从桌边滑落,你眼疾手快,把它接住了,可是谁也没看见这一幕,没有人知道你刚刚有多么酷炫。
你在路边看到了一棵奇怪的树,很开心地把它拍了下来,你想和别人分享这桩“奇遇”,打开微信,却不知道要把照片发给谁。
你发了一条朋友圈,明明没有人评论,还是忍不住写了一条“统一回复”,装作好像很多人理你的样子。
这些是孤独吗?
不,不是的。
这只是寂寞的表象。
孤独。
这个词在我脑海里化成一个画面:
夕阳的余晖洒落,幼儿园里的小孩子一个个随父母离去,人声鼎沸的园区渐渐变得安静。
但是我爸妈没来,一直没来,直到天色变暗,外边开始刮起呼呼的风,夕阳的光也被风吹散。
满坑满谷的小孩子都被接走了,他们一个个离去,就像做减法一样,但是减到最后还剩下我一个人,应该把我减掉的“那个数字”却迟迟未来。
负责值班、守着小孩等父母来接的那个老师变得焦躁起来,她打电话给我妈妈,电话没通,打电话给我爸,响了一声又挂掉了。
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早就不记得了,如果现在问我爸妈这件事,他们肯定也是一头雾水。
但是,那一定是我的孤独感最初的起源。
我已经习惯了这种孤独,一旦对生活失望,我就开始主动寻找它们,甚至成为一种瘾。
尼禄大仁
小的时候 有次跟小朋友闹别扭了 我回到家谁也没说 一脚踢翻了凳子 奶奶后来回忆说 你小时候就有啥事都自己闷着
初中的时候 流行随声听 我爱听邓丽君郑智化 周围没一个跟我一样喜欢听他们的 我有时候会把漫步人生路单曲循环一整夜
还是初中的时候 有一天我忽然顿悟了 就觉得时间很珍贵时间不够用 那段时间我日夜发奋学习 走路上学路上一张卷子就做完了 我对历史地理什么的完全不理解不懂 考试差点就满分了 别人问我怎么学的 我不会告诉他们 我把书全背下来了
高中的时候 网络兴起了 大家都在玩魔力宝贝 传奇 我不懂是什么就没玩 大家都不完了玩魔兽世界去了 我对传奇上瘾了 那时有个朋友经常自己玩魔兽争霸 我也看不懂 后来人家都不玩了 我又上瘾了
大学毕业了 大家都在考研考公务员 我觉得那样的人生太无聊了 就去流浪了
看《货币战争》 网上大家都说只是小说而已 我把小说里的事情大致串了一遍 很多事情好像真的不是妄加猜测 我觉得这个小说里说的事并非不可做到
上网看新闻 好多人批评政府怎么怎么不好公务员不干活城管又打人了 我翻了翻内地富豪榜 觉得政府智囊实在是太厉害了 能把一穷二白的国家发展成现在这样 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佩服的五体投地
孤独 很多时候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但有的时候我不想只做别人世界的拼图 我想创造自己的世界
夏商周
孤独有两种感受方式。
1.孤独是一种无聊人生,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这种人天生爱热闹,一旦一个人面对的时候会感到特别空虚、寂寞,脑子里一片空白,平时也没什么兴趣爱好,充其量除了睡觉就是打游戏、玩手机,白天黑夜不分,吃饭喝水无规律,年纪大的不会玩游戏的长时间孤独很容易得抑郁了,这种人的内心世界很封闭不善于发泄、交流。久而久之形成病态,与外界格格不入,最终把自已走向极端或灭亡。
2.还有一种表面看了孤独,但内心有货,既使一个也觉得拥有全世界,就比如我。我们每个人都会面对孤独,都喜欢热闹,但其实一个人的时候你才知道你真正需要什么?真正该做些什么?可以把孤独当作一份享受、一种修行、一种动力。尤其是一个人的时候静能生慧,可以学习想学的,可以在书的海洋游戈,可以有规律的做自已的事,练练字、好好听听音乐也未尝不可。一个人的世界其实并不孤独,孤独的是他的内心,一个人真的不寂寞,其实可以把寂寞熬成路,通向你成功幸福的彼岸。孤独是歌、寂寞是酒凑成你我生命的乐章。
铿锵芋艿
记得刚出来工作那年,中秋回不去家,在家待了一天看了一天电影晚上肚子饿了,懒得出去吃饭,泡了一碗方便面,掀开盖的一瞬间热气喷了我一脸,那一刻不自觉的就流泪了。一个人的时候,无论在工作中还是应酬自己都是最欢乐的那个,自己一个人吃饭,哪怕是有时家里一次性筷子被掰段了,都能在一瞬间把我击倒。
天上爬的鸟
孤独 大概就是特别害怕到晚上吧 没人和你说话 看着外面的人们 总会有想落泪的冲动 去吃饭想上厕所都不敢走开 怕别人以为没人吃了 订了外卖都不敢去洗澡 大概就是这样吧
biying_ng
当你一个人面对一个困难,一个你迈不过去的坎,你会发现身边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求助,可以帮忙,只能窝在被窝里手足无措。这一种状态也就是孤独吧
seaofstars
谢邀
我认为孤独一般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情上的,一种是心理上的。
感情上的孤独通常表现为没有一个交流沟通的对象。例如:没有交心的朋友,没有恋爱对象等等。这种孤独形成的原因可能是性格使然,不擅长和人交流,或者情商低,说话总捡惹人不爱听的说。
心理上的孤独表现为没人能够理解自己。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无人能懂,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受。
人是群居社会型的,性格不善交际的可以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感觉自己曲高和寡的,不妨换个角度,让其他人容易理解自己。以此来尽量减少孤独的感受。
jolene_zhang
我尝过最孤独的感觉是,曾经以为的一切是自己能掌控的,直到后来发现什么你都控制不了,所有的事所有的人跟你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一切的切让欣你觉得又熟习又陌生。
所谓的生有何俱,死有何难,当时觉得死去是最好的方式。后来才知道死不了,活也活不好,那时才知孤独为何物。
汐夏旅人°
在抖音上看到过一个视频,一个女孩子一个人上班下班做饭理财投资自己,慢慢有了自己车和房子每天过好自己的生活。精神独立,财政独立,生活独立。评论区有句话我现在都记忆深刻:独立很孤独但并不寂寞。
一个人在变优秀的路上肯定是独立的也必定孤独!但孤独不可怕,这感觉就像是你在过自己向往的那种生活,快乐但不寂寞。
台风
首先感谢官方的邀请。
孤独,每个人对于它的衡量程度不一样,无外乎两点,看的见的孤独,与看不见的孤独,接下来我来分享一下我对于孤独的定义吧。
看的见的孤独:就像是街头匆匆的行人,留给你一个孤单的背影,但这只是表面现象,或许他急匆匆的脚步是为了见异地来的女朋友,所以,孤单的背影并不一定是孤独的!能看出来的孤独并不一定是孤独!
看不见的孤独:内心深处的孤独才是真正的孤独,一个人独处生活,习惯了一个人吃饭,习惯了一个人上班,习惯了一个人睡觉,所以,不再惧怕孤独,可当自己静下来的时候,不知道该找谁聊天倾诉,会莫名的伤感,像是一个刚失恋而无助的哑巴。欲哭无泪,欲说无言。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没有谁比谁过得开心,开心的人并不一定不孤独,孤独的人不一定会表现出来。
这个社会上有很多跟你类似的人,他们只是没有表达出来而已,你要做的是努力学习,工作,挣钱,然后提升自己,你要知道,或许你未来的另一半正在忍受孤独,熬过了这段最难熬的时光,你会遇见更好的她!
翠儿
心智坚定、超脱的人都是孤独的。孤独就像山坳里的树林,在山雨欲来的风声中摩擦作响,哗哗地。偶尔有远处的闪电划过,雷声也是滚滚低沉的。
你的想法做法不被他人理解、欣赏,而你又摆脱不了世俗的羁绊,所以常常也是苦恼的。不过这又算得了什么呢?你不孤独别人怎么绽放呢?
舟自横zhao
独处是可以让一个人变得不再那么盲从、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665930857148652800%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会思考,是另一种智慧的形式的源头。不必在意他人眼光,同时,虽一个人在生活中、在学习、工作中总是独处。
maldini03cll
不见得真是孤独,有时孤独是种更请醒的写照。与人交流谈不上有障碍,但累、无奈进而备感无聊。站在各自立场都自以为正确,实为都对又都不对。执著心起因造果,颠沛流转不息,本无意有却必定存。孤独者未必空,忙碌人不尽有。世事万缘其性本空。造化弄人,心不动一一孤独。(病态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