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豪,对文艺复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著有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和《威尼斯商人》。中学时候就学过他很多篇戏剧节选,除了课本内容之外,我都没读过。
2、维克多·雨果,法国文豪(这也是我最喜欢的西方文豪),著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前两部已拜读。
其中长篇巨著《悲惨世界》是我首推的西方文学作品,没有之一。这本著作对人性的刻画太深刻了,对善的诠释淋漓尽致。最喜欢里边的那几句话:“善,必须纤尘不染”;”最重要的司法是良知“;”善人睡觉时,心灵在瞻望神秘的天空“;“良心觉醒,意味着心灵的高尚”;”一个孩子屡屡失望,却仍满怀希望,那是崇高而美好的事“。
3、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文豪。高中、大学一直就想白读老先生的《战争与和平》(听书名就感觉肯定很有趣)、《复活》、安娜·卡列妮娜,但是至今未读,太遗憾了 。。。
4、欧内斯特·海明威,美国文豪。善于塑造硬汉形象。凭借《老人与海》获得诺贝文学奖,但是我至今未读这个中篇小说。”人不是为失败而生,人可以被毁灭,但是不会被打败!“
不过,丧钟为谁鸣(海翁作品中,个人最喜欢这个)、《永别了,武器》、《死在午后》、《太阳照常升起》都已读过。
记得高三时候上自习把同桌苹果啃了一大口,被班主任在窗外看到,以为我在看小说,就翻我的桌洞,结果把我的那本《永别了,武器》给没收了,当时他说”你刚才看的那本大的呢?“我嘴里含着苹果,不敢让他知道,所以就不说话,但是他一直问”不是这一本,另一本呢?“我刚要张口回答,苹果汁差点就要从嘴里溢出来了,因此我只能继续保持沉默,让他带走了我这本小书。
海明威自己也是一个硬汉。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炸伤,全身弹片200多片,依然坚强的活下来。还有一次,他作为记者,感到不过瘾,冒充了上级军官骗着人家去敌方轰炸。另外他来过中国,与【周总理】见过面。
海明威最终是持双管猎枪含在嘴里自杀的。
5、勃朗特三姐妹,英国。其中姐姐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是我最早接触的外国名著,这本书我高二就读了两遍。随后就去买了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不过没大看懂。
6、简·奥斯汀,英国。《傲慢与偏见》,知名度不亚于《简爱》,可惜我大学才看,所以看多了描写人性的,此类的就不太能触动我的心灵了。尤其是女生必看。
7、玛格丽特·米切尔,美国。《飘》,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获得多项奥斯卡金像奖。初中,看看我爹买的《鹿鼎记》,然后我爹就说,看这东西没用,我给你推荐一本,结果把这本书拿出来了,不过我也没看下去,而且导致我直到大四才看完《鹿鼎记》。直到高二,才带到学校,用报纸包上书皮,写上《现代汉语词典》,每到语文课上翻着看,语文老师都不会怀疑。斯佳丽·奥哈拉最后那句话”反正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 ,让我多少次灰心丧气的时候燃起对明天的希望。
8、大仲马,法国。著有《基督山伯爵》(又名《基督山恩仇记》)、《三个火枪手》。长篇巨著《基督山伯爵》刚看完感觉还好,但是看完雨果的《悲惨世界》,感觉直接将他秒了。因为我感觉《基督山伯爵》就是一个复仇过程,人性方面刻画的不多。一个屌丝水手被诬陷入狱,结果跟着教士学了些文化知识,得到一笔宝藏,竟然出来不到一年的工夫,什么世界奢侈品都懂得,什么宝物都会鉴赏。现在想想金庸的《连城诀》和这个有些类似,狄云也是因为情,被诬陷入狱,遇到丁典,学了高深的内功。金庸很多小说其实受大仲马影响,但是感觉《基督山伯爵》却不如《连城诀》对人性的研究深。
9、小仲马,8号的儿子。去年才看了他的《茶花女》,写的不错,爱情写的很感人。以前我不看好小仲马,不过看了《茶花女》,印象反而比对他爹的深。
此外国内近现代作家,推荐一下金庸先生。不要认为武侠世界就是打打杀杀,金庸的小说没有血腥恐怖的渲染,他的武术描写有对舞蹈的融合,凸显了人的形体美;也没有无聊的打怪升级,而是巧妙地情节构思;更没有对历史的大规模篡改,而是在对历史大致骨干框架下,虚构了几个人物,那种感觉好比是金庸带你去历史里游览了一番又回到当时,没有破坏掉当时的那些人那些事儿。尤其是看了《天龙八部》,你会知道什么才是大义,大义不是局限于国家为国,而是升华到到国家间、民族间、整个世界的战争与和平;金庸先生对人生、人性、对善恶的认识也是那么的深刻、那么的独到,善人会做坏事,坏人会做好事,为善即善,为恶即恶,好人坏人的转变仅仅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