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这个问题呢,就像老中医看病。
资历差的江湖郎中,给你一锅药乱炖,乱枪打鸟,打死一只算一只。
资历深的老中药,知道对症下药,给你开两三味普通中药,就能药到病除。
我是后者——老中医。
让我先给你们号号脉。
中医呢,讲究的是“阴阳调和”、“五行相补”,你们先看看,自己五行缺了啥吧!
杜甫有句千古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目前,大部分患者的病症,都是“读书万卷,下笔无神。
病根找出来了——五行缺了一个“破”字。
接下来,开始对症下药。
这个“破”字该怎么解呢?
不排除部分"患者"会采取心理疗法——把书翻破,以求得一些心理安慰。
临床表现为:疗效不够,疗程来凑。
这种心理疗法呢,确实有一定的疗效,毕竟一本书多翻几遍,就算没有吃透书本里的知识,记性好的“患者”,起码能倒背如流嘛!
但是归根结底,这部分“患者”,目的并不是为了“治病”,而是为了自欺欺人。
为了避免大家病急乱投医呢,我还是抓紧开个方子吧!
先说药引子——“破”求的是质变,“万卷”求的量变,这两者的先后关系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根据诸多“患者”的病例总结,一味地追求量变是行不通的。
还剩下两种治疗方法:双管齐下好?还是先质后量好?
“双管齐下”,逻辑上,是行得通的,融会贯通嘛!东边不通西边通,一通则全通。
这种治疗方法,很符合一个中医治疗理论:病从浅中医,求的是一个缓。
但这种方法呢,有一个弊端——到底啥时候才能通?
说一个骇人听闻的结果: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通。
这就很吓人了,现在的时间成本多昂贵呀!
就拿我来说,一天除了工作,还得为一部长篇小说蓄稿,闲暇时间,才能在头条上码几篇文章。
别说一辈子不通,就算一年不通,我的生活轨迹,也得绕开写作这条路(大家深有同感吧!)
所以,治疗方法,只剩下一种:先学会“破卷”,再去“破万卷“——先求质变,再求量变。
一切的根源,都在,怎么学会“破卷”?
有个很残忍的现实,一切看天赋,天赋不行的人,这条路会走得很难!很难!
但是有一点,天赋一般的人,走写作这条路,也不是绝无可能。
要不然,我写这篇文章,意义在哪里呢?
正药来了,大家做好笔记,准备划重点!
良药苦口,大家且喝且珍惜!因为这篇文章,可能是我在头条的封笔之作。
待会儿,先别着急喊痛啊,我用的疗法叫“刮骨疗毒”。
说说自媒体平台的生态环境吧!
我不敢说自媒体平台没有大师,只能说少之又少。
大部分人都在干嘛呢?他们的作品我简单概括为“上山打老虎。”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在家,打屁就是他。”
说出来,肯定让你们难以接受,但这个病症,确实存在于大部分作者身上。
“上山打老虎”这句打油诗呢,之前,在小学生群体中,广为流传。
如今,这个现象,又出现在各大自媒体平台。
两者有一个互通性。
小学生喜欢的打油诗嘛!押韵就好,有没有内在含义,无所谓!关键还能起到调侃同学的作用。
以此类推,目前,很多自诩为“作家”的文字工作者,你们没看错,他们是这样介绍自己的,而且大部分,都给自己冠以“诗人”的称呼。
他们的大部分作品呢,别说别人看不懂,就算让他们自己解释,也会被整得晕头转向。
他们的作品一味地迎合市场需求,迎合读者的口味,究其根本,其实并没有什么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是什么呢?
“奶奶告诉我,小孩子不要去河边玩水”,这话话,它也有普世价值。
没有什么普世价值,可想而知,他们的作品吸引的读者,能从中学到啥有用的道理?
有人说:“近代之后,中国文坛再无大师。”
大师去哪里了?
大师也得生存,也得赚钱养家呀!
运气好的大师,改头换面,投入了影视圈,时运不济的大师,因生活所迫,从事了其他工作。
在粉丝经济,这个一切都能商业化,都可以变现的时代,大师没有多少生存空间。
真正活跃在大家视野中的,大部分都是那些自诩为“作家”、“诗人”的伪大师。
某人放了一个屁,他们都能以此作出一篇文章,把屁里面各种成分的化学结构,都给你列出来,让读者没有一点想象空间。
想象空间没了!换言之,读者看书,不需要思考了!
这是好事啊!有什么不对吗?
短时间呢,确实给读者带来了很多便利,长此以往,读者将丧失思考能力。
因为读书,丧失了思考能力,还不如去搬几块砖锻炼身体呢?
一味地迎合读者,使得读者养成了一种惰性——不愿思考,那些作者又一味地迎合读者,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在一个恶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中,大师是插足不进的。
为什么?
很简单,大师的作品需要思考,读者丧失了思考能力。
说了这么多,再回归正题,“读书万卷,下笔无神”的根源在哪里?
生态环境决定,创作者,你们读的是什么书?
大部分都是没有营养的废书。
真正要学会“破卷”,首先要读一些有普世价值的名著,阅读的过程中,多思考作品的深层含义,从而形成一个有积极意义,能引入向善的世界观。
把这个世界观融汇到自己的作品中,下笔有神,而且能满足真正渴求知识的读者需求,如此,你的写作之路才能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