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的文化水平没有这个能力评比,15岁以前爱看巜西游记》。15至30岁爱看《水浒传》。30至45岁爱看《红楼梦》。三国演义老幼皆宜。
形容文学水平高的成语
小宁
angelscd
四大名著,名副其实。能延续至今,其一确实写作水平高,其二巧妙的避免了历代朝政的打压。
就四著的比较我认为西游较次,重复的写作手法,重复的描述,比较俗,无渐进新意。也难怪它是一部虚无而作的神化小说。
不是阿拉
瞎胡地答吧。四大名著当然也能挑出毛病,这不假。这问题就是瞎胡地问了,关心的其实不是四大名著的排名,就是看你怎么挑毛病。虽然说公认红楼第一,其实还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的事。大约还是一般高低,难分胜负。……反正还没有语言上胜过这四大的?
youthhome
能称为四大名著,文学造诣都是顶尖,四部有幸都粗略读过,非要排个顺序,可能每个人的排法不一样,因为红楼梦里假作真时真亦假,我想大部分人都会把红楼梦排首位。我心中的排法,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
球球和媛媛
本人认为水浒传是最低的,写点市井无赖,泼皮流氓,拔高到英雄好汉,无非是些流寇,于国于民没啥益处,成不了大事。
最高的是红楼梦,文笔细腻,写尽了世态炎凉,人间冷暖
zhaonian_
写长篇小说根本不需要什么文化水平,有基本的逻辑思维,会写字就行。我们知道高玉宝,才小学文化,不照样写出了闻名遐迩的长篇小说。所以,写长篇小说并不是需要文学水平有多高。有素材故事,有逻辑,有一个主题思想,也就是人物、环境故事情节组织起来就行。至于文学素质之类,当然越高越好,这个通过写作实践慢慢培养。
穷的响叮当
何谓文学水平?许多人对这个概念并不清楚。它相对于一部作品的思想性而言,就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来讲,包合三大要素:人物、情节、环境。文学大师鲁迅评价:《水浒》和《红楼梦》的有些地方,是能够从语言对话听出这个人物(是谁)的。可以说,这两部作品在人物的塑造上取得了最大的成功,李逵、鲁达、林黛玉、王熙凤这些形象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并且互不雷同。情节结构上,茅盾也认为《水浒》和《红楼梦》一样都是有机的。所以单单从这些艺术成就上来说,两部小说都是古典章回体白话小说的高峰,它们在四大名著中应排前两位。反观《西游记》,热闹有余,也已经深入人心,但其艺术价值值得商榷。比如每次观音菩萨出场,必定是如何打扫,捉住唐僧,妖怪怎么着,都成了固定的套路,有千篇一律之嫌。而小说的写作是最忌雷同的。它有点象后世《平凡的世界》,故事感人,但是写作水平实不敢恭维。
黑格尔
第一,西游记,第二、三国演义,第三、说唐,第四,水浒,第五,红楼梦。这是按我小时候看过多少遍来排名的,红楼梦我第一章都没看完就想睡觉,因为有点难懂。
麦当雄
这个问题我想了半天,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两点想说的:一是题主所说的文学水平是什么意思?二是大多数人回答的是对这四个小说的喜爱程度的排名,和文学水平没关系。
purpleeyes4444
西遊記列入四大古典名著名不符實。
就神話古籍而言西遊記遠不如山海經;就神話小說不如封神演義。
就民族情感而言西遊記代表了外來宗教對本土宗教的壓迫,起到了十萬個和尚起不到的作用。潛移默化間,我佛如來、觀音菩薩深入人心。本土宗教除了昏庸的玉皇、老邁的太白、無所事事的土地外,就剩下一個個不堪入目的壞人了。
四大名著本無此書,這是衛道士們用來替換淫書《金瓶梅》的道德文章。
水滸傳、三國演義、紅樓夢都是朝廷禁書,西遊記不是。這也說明大家相互之間有著相當大的差距與不同。
我是小一讀的西遊記,小四讀的水滸傳,中一讀的三國演義,中三讀的紅樓夢。
蓶、 ̄羙
看读者是什么年龄段与文学修养了,你让初中及以下读者评,肯定是西游记最好,红楼梦没什么故事情节,打的也不热闹,如果有文学功底的,哪红楼梦就是一个宝,红楼梦对高中生来讲也很有吸引力,云雨初试,性启蒙!
绘歆斋主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stanleyp
文学鉴赏的能力提高主要在于提高文化素养,而提升文化素养的主要方式就是多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种优秀作品的熏陶下,文化素养就会不自觉的提高,也就是说,可以利用这种环境来提升自己的文学嗅觉,正因为这种能力提高是无形的,所以要在细节方面去提高。
原贴:怎样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cutoly
西游、三国、红楼和水泊草莽,目标群的针对性不一样,写作风格自然不能千篇一律。比如,水泊梁山那旮瘩可不相信眼泪,更难有诗情画意般的儿女情长,但那里侠肝义胆的豪情、与封建专制下的压抑与无奈……放眼世界文坛,如此笔触,刻画得难道不经典吗?
十三月木槿
不以内容喜好排的话,那以时间来排,越晚水平越高。红楼梦是清代的,其余是明代的,显然清小说比明小说水平要高一些。所以有以下排序
红楼梦--- >西游记--- >水浒--- >三国演义
囍感君
既然是中国的四大名著,就不能说谁的名气大,谁的名气小。不能这样比。都是中国小说中的上乘作品。不然也不会流传千年而不衰。四大名著,年代不同,作者不同,写意不同,所以见解也不一。但其最大的主旨就是反对封建统治和压迫,追求自由的生活。
楼主如果刻意的想让人去热意四大名著的高低孰劣,我觉着,你能写一篇比四大名著更好的作品来,才可以对它们评头论足。如果对中国名著有大不敬的想法,那就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形而上学认知。
琴子
三国演义值得一看,文韬武略絕不一般。水浒传诵英雄好汉。少小儿郎不宜观看。红楼梦里内涵糟粕。文笔绝代光辉灿烂,西游记中善恶分明,普渡苍生做过贡献。四大名著万载流传,各有千秋不敢妄言。[捂脸]
818416
甄嬛传
真实性强,整体风格统一。小说虽然是架空的,但就像《红楼梦》一样构建了一个独立完备的世界。宫廷生活的制度礼仪(从甄嬛待选就开始,涉及选秀、入宫教导、请安、侍寝、晋封、庆典等)、饮食(各种点心和美食的做法)、医药(催情、安胎、绝育、去痕等)、娱乐(打花牌、剪纸祈福、绣工、秋千等)、音乐(箫笛琴曲、惊鸿舞等)、服饰(各种材质和式样)等等,还涉及熏香、茶道、花卉等精致的生活趣味,让人眼花缭乱。
虽然这些细节没有经过严谨的历史考证(也没有必要),但是架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环境,很有代入感。
人物塑造立体,个性鲜明。甄嬛从少女到熟女的成长过程细腻真实,曲折处令人心酸动容。读者仿佛陪伴着人物一起经历这些辛酸苦辣,对她的言行也就非常能理解。其他主要人物也不是脸谱化设计,眉庄端正优雅,温顺贤惠,还可以为爱打破桎梏,显现出坚毅果敢的一面;陵容因自卑而产生的种种心理变化让人又恨又心疼;华妃狠毒跋扈,但所做一切也算是出于对皇上真心之爱,爱到最后才知晓为皇上所骗,也很可怜......
情节设计缜密,扣人心弦。女人工于心计,在宫斗中体现尤甚。搬弄是非者、苦心设局者、借刀杀人者、栽赃陷害者,36计轮番上演,算计之周密不输战场,而且害人于无形。其间又映射出宫廷等级的隐形枷锁、主仆一致对外的同盟关系、嫔妃间合纵连横的复杂阵营、几段非伦理感情的矛盾纠葛......虽然局限于一宫一室,却包罗了人性的各种可能。
细节的艺术感。甄嬛初入宫住的是棠梨院,眉庄是存菊堂,从名字上看,(海)棠梨(花)清新,菊花端正,正符合人物个性,不由想到《红楼梦》中林妹妹住的潇湘馆;海棠盛开之时甄嬛情窦初开又得盛宠,人花荣衰互为映照。还有人物的名字,浣碧、流朱、槿汐、剪秋......比桂花、秋香更风雅古朴对不对?
更多情感话题分享请关注mojiugn哦~
一横一撇加一口
个人观点:三国演义,红楼梦两部书各有千秋。三国演义诠释了政治,军事,文学,医学,天文,计谋等。红楼梦描述的文学,经济,人情世故,家风,计谋,政治。水浒细述政治,军事,医学,道学,计谋等。个人认为:西遊记在四大名著中的名气要低于前三部,虽是神话,但也重点描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坚强意志和为民造福的慈悲心怀。也变向吹捧了李世民一代明君的爱民之衷。
醉在异乡
中国四大名著是中国古典章回小说中的精典,他们的文学价值和深远的影响力,是当今任何小说不能相比的。呵呵,其中的任何一部作品,都能把诺文学奖作品甩出十八条街之外。
zhuoru_wang
四大名著从文学水平来说,而不是从受欢迎程度来评价,文学水平最低的是《西游记》,《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太公式化,无非是孙悟空打不过要吃唐僧肉的妖精,然后孙悟空找到妖精的主人或克星,最后打败妖精把唐僧救出,当然作者在每个故事后面多少还有他要表达的东西,但故事公式化影响作品的高度,就象琼瑶阿姨的小说一样:小三恋上男主角,然后欲生欲死,历尽磨难修成正果,每部小说都差不多。四大名著中文学水平最高当然是《红楼梦》,它堪称古代的百科全书,当然巜红楼梦》粗读感得无非是一个男人和几个女人的爱情故事,还有家长里短,但当你年龄大了多读几遍就会发现巜红楼梦》写得好的地方。巜三国演义》《水浒传》的故事性比较强,三国写权谋,历史性较强。水浒写打斗,写人物比较成功,比如鲁智深,武松的故事比较吸引年轻读者。
honghaier
四大名著,风格题材并不一样,而每个读者的爱好不一样,所以,评判谁高谁低,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红楼梦》写的是豪门恩怨,青年男女的爱恨情仇,从布局到细节,精雕细作,人物繁多而不乱,个性鲜明而不重,明暗线索交织,虚实写意并进,不愧为精品,好比皇宫的满汉全席,读者须细品,方明其妙。
《西游记》是神魔小说的代表,其构建了中国神话世界和体系,佛道相争相融,从而形成中国独特的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在西游世界中,神,仙,妖,魔,鬼,怪,人并存的时空。宏大的场景,丰富的想像,有趣好玩的情节,是其特色。把神话与现实巧妙构建于一体,把玄妙高深的儒释道理论进行通俗的演绎,堪称大作。读完后,心潮澎湃,心生向往。
《三国演义》是王侯将相,英雄豪杰争霸,权力与阴谋,手段与手腕,谋略与胆识,成败与得失,各色人物在这竞技场上亮相争夺。小说无论是写人,还是情节,场面,都是杰作。读后全是感慨。
《水浒传》是江湖英雄,绿林好汉,黑道人物,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旨,对社会的揭露,世情的描述,都有独特之处。小说中的梁山人物,也是各具特色,他们的所作所为,行事风格,与众不同,也是江湖草莽人物的英雄梦。
这四部是长篇小说不同风格的代表,能数百年流传,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当然,如《聊斋志异》,《金瓶梅》,《封神演义》等小说,也堪称佳作。
黄黄黄
各有千秋,红楼梦是文学作品,西游记是修真作品,三国是战争作品,水浒是暴打不平作品。不论其是什么作品,都是真假虚实而已!20%可能是真的,80%一定是假的!
马秋瑜
四大名著是我国古代的经典作品,文学成就都非常高。如果一定要在这些优秀作品中分一下高低,那么主要标准就是人物刻划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反映当时社会的深刻性。在这两个方面红楼梦无疑是最优秀的;其次是三国演义和水许传;再就是西游记。当然题材不同,表现手法也不同,这样去比较也未必很科学。
yhfbbi
我国的四大名著,文学水平都不低。不放在一起,都是第一,但偏要放在一起评比而言,“西游记”的文学功夫稍微浅一些。因为它是故事的描述,没有历史背景和典故解析,更无诗章词歌的搭配………。[作揖][作揖]
不会游泳的鱼
中国四大名著要论哪一部的文学水平最低的话,那就只有《三国演义》了。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文学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家是通过现实生活创造出文学作品的,并通过文学作品来反映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真善美假丑恶,从而体现出作者的价值观。但文学作品一定不是现实生活的原型照片,而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的逻辑规律想像加工出来的艺术生活再表现,是供人们欣赏的各类文学样式。也就是说,文学作品中的生活不等同于现实中的生活,但它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中的规律和道理。所以,文学作品中的生活是作家创造出来的,特别是文学作品中生活的细节创造和艺术再现,更具有创造性,它不是现实生活中本来就具有的。
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三国演义》的文学创造性就不如其他三部文学名著。因为《三国演义》相当于是根据陈寿的《三国志》改编的,尽管其中有很多虚构加工的成份,但它毕竟是历史小说,从大脉络上反映了历史的真实走向。特别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多数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这一点上,它大大不同于《水浒传》。《水浒传》中的人物除历史人物宋江和宋朝庭中的一些少数官员和皇帝是真有其人以外,108将中大多数是虚构的,体现了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创造性。而《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基本上都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尽管作者在写小说的时候,同样创造性地刻画虚构了历史人物的的再现形象,但他相当于是在原有的真实历史人物身上涂脂抹粉,把历史人物装饰了一翻。而《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等三部文学名著中的很多典型人物形象,完完全全是作者艺术虚构的,它们没有真实的历史人物所依托,所以,人物形象的艺术创造性就自然比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强多了,进而在文学水平上《三国演义》和其他三部名著相比就要低一些。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也有很多相同之处,那就是人物之间的武打场景很多。但《水浒传》的人物打斗刻画就要比《三国演义》的人物打斗刻画要生动、细腻、吸引人得多。这也是《三国演义》在文学水平上要低于《水浒传》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整个文学作品中的想像的丰富性上,它又更差于《西游记》。当然,《三国演义》的综合性文学水平上和《红楼梦》相比,那就更比不上了。比如说,语言造旨、故事情节的展现、人物刻画、文学艺术作品的思想深度、对封建社会思想的批判等等,《三国演义》就比《红楼梦》逊色得多了。
总之,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三国演义》的文学水平都要约差于其他三部文学名著。
云游
中国的4大名著,已经是家喻户晓,达到8岁小孩都能说出一些故事来的程度。但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同的人对中国四大名著的喜爱是不一致的,喜爱的次序也不一样。
所以至今真的没有人能排出一个权威服众的1234的次序来。
然而从社会的反映和人们的引用上看。
水浒应该是第一。
这就是全国范围内帮派们的组织结构,和哥们义气,多多少少沾着一些水浒气。
实际上这就是江湖规矩里的规矩,被写水浒传的人引进他的作品里面去了。
三国应该是第二。
因为江湖规矩里面的讲义气,带一些忠义性质。所以关羽被奉为武财神了。
而各个戏文以及古代建筑上的雕塑装饰,三国人物是经常见到的。可见广泛性了。
西游应该是第三。
6岁以后的小孩子们都愿意听这些故事。普遍性也很高的。
红楼应该是第四。
其实很少人能真的深入地去读红楼梦的。而且在社会上应用的并不多。
但是这是民间的排序。
学术界,应该是红楼梦第一,三国演义第二,西游记是第三,水浒传是第四。
如果学术界不限定这4本书。
那么文学价值方面的学术界,应该是金瓶梅第一,红楼梦第二,西厢记第三,天仙配第四。三国水浒西游记还不如白蛇传呢。
因为所谓的文学价值就是撩情。讲究的是把读者一会儿弄笑了,一会儿弄哭了,一会儿弄气愤了,一会儿弄得安静沉思了。这就是所谓的文学跌宕起伏的状态。
因此严格意义上的讲,中国到目前为止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存在。
因为中国的小说都含有大量的社会教化的含义,目的,目标。而与撩情方面确实缺少色彩。
或者这样说,中国人的小说都是树立一个榜样,让读者去学仿这个榜样去,或者痛恨这个榜样去。这就是正反人物的效果。
正反人物的效果就是中国小说和艺术作品的刻画要求。
中国小说艺术这方面的追求,就是中国小说在撩情方面的笔墨风采并不多。
但是中国并不是没有撩情方面的文艺作品。这就是中国的古诗词,可以将人的情绪和自然风景联成一体。可见中国的撩情作品都在诗词歌赋当中。有人说成是抒情。
所以可以看一下中国古代的小说里面的开头篇,愿意用一些不对仗的诗词进行开头的。也带有一些风景和人物融为一体的情愫在里面的。
可见中国的小说艺术不注重撩情,而是遵循着神话和魔化人物形象展开的。
从而在欧洲人的标准下,中国就没有正规的文学小说作品了。
中国五四运动以后,留洋的学生返回中国以后,才在文学作品中用风景景象,与人们的心情相结合起来,进行作品的写作了。
但是并没有中国诗词的景色与人们的心情结合得好,因为中国的诗词是情景交融的文学作品。只不过更多的被说成是诗情画意了。也就是每句诗都是一幅画。
所以中国的文学如果按照欧洲人的标准进行的话,也不应该按欧洲人的写法学习。而是应该把中国的诗词的诗情画意融入小说写作当中,用于表达人们的心情,心绪和情绪变化。
只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神化和魔化一个人物。避免进入教化的功能上去。而用中性的人物去描写人的情感的跌宕起伏。以便引发读者的喜怒哀乐,忧思恐惊,随着故事的展开而出现。
用小孩子的话说,别写成了谁最厉害,谁最不厉害,谁最好。谁最不好,谁是恶人这类的作品。
而是写成随着人物的事迹展开,舞者随着故事的进展,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怒,一会儿担心害怕,一会儿安静沉思,等等,情绪的跌宕起伏。
怎么把人给弄笑了,实际上中国有实例作品格式存在的。这就是相声和小品。
怎么把人给弄得紧张了,以及对故事人物担心,在有些电影一个好人受到危难的时候,观看者会替他担心,已经有实例格式了。
怎么把人给弄得发怒了,中国解放战争时期,用斗地主的方法演的戏,都可以激起观众的愤怒出来。也是有实例格式的。
而中国解放以后,编撰的十万个为什么是可以把人引入安静沉思的程度的。
可见在中国各个文学写作的实例格式是有的,只是没有人把它们综合成一个整体进行完善和写作而已。
所以中国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篇世界名著。
实际上中国的小说文艺,停留在小孩子们分辨好人坏人上,以及后来咋回事咋样了这个程度上。
而没有进入纯粹的文学作品中的,一会儿令读者哭,一会儿令读者笑,一会儿另读着怒,一会儿另读着紧张担心,一会儿令读者进入沉思安静的艺术效果当中。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上面留上点啥。
LaMei
有些老是拿“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说事,好像有了这句话做挡箭牌,文人、文章、文学作品就没有高下之分了。这纯粹是扯淡!若真是如此,是否普通作者的文章也可以笑傲东坡居士?一般唐代诗人也可以替代李杜?说到四大名著,也一定会有高下之分,只不过差别不一定很大。个人以为,第一非《红楼梦》莫属,不解释。第二《水浒传》较为合适,主要从人物性格生动、形象鲜活的角度考虑,因为长篇小说是否塑造出一些“这一个”人物是成败的关键,而《水浒传》成功了。第三当为《三国演义》,该作品的叙事很成功,超过了《水浒传》,而人物塑造略逊色一点。《西游记》只好敬奉末座,盖因叙事方面许多故事套路相似甚至相同,而人物形象的塑造虽不能说是无特点,但就鲜活而言,按理说主要人物就是唐僧师徒四人,一个个的精雕细刻,应该非常突出,而结果是没能达到《水浒传》的高度,与《红楼梦》相比,差别更明显,而叙事比《三国演义》还是有不小的差距的。当然,要细细说来,可能一部专著也未必能面面俱到的讨论清楚的,只能粗略说一下个人的看法。如此而已。
alancole
[转] 转载:很全的文学常识~怕找不到了,好好收藏 分享 转载 复制地址 日志地址:
请用Ctrl+C复制后贴给好友。
转载自 凤丫头 2010年08月14日 23:29 阅读(2) 评论(0) 分类:个人日记
举报 字体:小▼ 小 中 大
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13. 第一部断代史:汉书
14. 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
15. 文章西汉两司马:司马迁。司马相如
16. 乐府双璧:木兰词 孔雀东南飞,加上秦妇吟为乐府三绝
17. 史学双璧:史记 资治通鉴
18. 二拍:初刻拍案惊奇 二刻拍案惊奇 (凌蒙初)
19. 大李杜:李白 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
20. 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鲁迅 郭沫若
21. 三不朽:立德 立功 立言
22. 三代:夏 商 周
23. 《春秋》三传: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24. 三王:夏禹 商汤 周公
25. 三山:蓬莱 方丈 瀛洲
26. 三教:儒 释 道
27. 三公:周时,司马 司徒 司空
西汉,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清明,太师 太傅 太保
28. 三曹:曹操 曹丕 曹植
29. 公安三袁:袁宗道 袁宏道 袁中道
30. 江南三大古楼:湖南岳阳楼 武昌黄鹤楼 南昌滕王阁
31. 岁寒三友:松 竹 梅
32. 三辅:左冯翊 右扶风 京兆尹
33. 科考三元:乡试,会试,殿试和自的第一名(解元,会元,状元)
34. 殿试三鼎甲:状元 榜眼 探花
35. 中国三大国粹:京剧 中医 中国画
36. 三言: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冯梦龙)
37. 儒家经典三礼:周礼 仪礼 礼记
38. 三吏:新安吏 石壕吏 潼关吏
39. 三别:新婚别 垂老别 无家别
40. 郭沫若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 湘果 棠棣之花
41. 茅盾“蚀”三部曲:幻灭 动摇 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 秋收 残冬
42.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 雨 电
“激流”三部曲:家 春 秋
43. 第一部国别史:国语
44. 第一部记录谋臣策士门客言行的专集:国策 战国策
45. 第一部专记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46. 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47. 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357句,1785字)
48.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论文(曹丕)
49. 第一位田园诗人:东晋,陶渊明
50.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
51. 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南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
52. 第一部科普作品,以笔记体写成的综合性学术著作:北宋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53. 第一部日记体游记:明代的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54. 第一位女词人,亦称“一代词宗”:李清照
1.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2. 我国第一部介绍进化论的译作:严复译的赫胥黎的《天演论》,他是一个由不懂外,却成了翻译家的人。
3.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4. 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短篇小说是:狂人日记
5. 第一位开拓“童话园地”的作家是:叶圣陶
6.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西游记
7. 第一篇报告文学作品是:(夏衍)包身工
8. 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 .其作品是; 龙须沟
9. 先秦时期的两大显学是:儒 墨
10. 儒家两大代表人物是:孔丘和孟子,分别被尊至圣和亚圣。
11.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有两大词派,: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 以王维,孟在为代表的其风格,前者雄浑豪,后者恬淡疏朴
12. 常把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
13. “五四”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反对旧礼教,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4. 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 我国的鲁迅
15. 世界文学中有两大史诗:伊利亚特 奥德赛
16. 佛教三宝是:佛(大知大觉的) 法(佛所说的教义)僧(继承或宣扬教义的人)
17. 三从四德中三从:未嫁从父 既嫁从夫 夫死从子
四德:妇德 妇言 妇容 妇功/品德 辞令 仪态 女工
18.初伏,中伏,末伏统称三伏。夏至节的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节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第一天。初伏,末伏后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
19.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 群为臣纲 夫为妻纲
五常:仁 义 礼 智 信
20.三姑六婆:三姑:尼姑 道姑 卦姑
六婆:媒婆 师婆(巫婆) 牙婆 虔婆 药婆 接生婆
21.三皇五帝:三皇:伏羲 燧人 神农
五帝:黄帝 颛琐 帝喾 尧 舜
22.三教九流:三教:儒 道 释
九流:儒家 道家 阴阳 法 名 墨 纵横 杂 农
23.三山五岳:东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
五岳: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24.三性:祭祀用的牛羊猪(太牢)(无牛为少牢)
25.三一律:欧洲古典广义戏剧理论家所制定的戏剧创作原则,就是地点一致,时间一致,情节一致。
26.佛教三昧:止息杂虑,心专注于一境。(修行方法之一)
27.佛教三藏:总说根本教义为经,述说戒律为律,阐发教义为论(通晓三藏的叫三藏法师)
28.三省六部: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六部:吏 户 礼 兵 刑 工
29.三苏:苏洵 苏轼 苏辙 三军:上中下/左中右/海陆空
30.三吴:吴郡 吴兴 会稽(丹阳) 三国:魏 蜀 吴
31.三秦:雍王(西) 塞王(东) 瞿王(陕西北)
32.三楚:港陵-南楚 吴-东楚 彭城-西楚
33.三原色:红 绿 蓝
34.三坟五典:三坟:伏羲 神农 黄帝
五典:少昊 颛顼 高辛 唐尧 虞 舜
35.三体石经:尚书 春秋 左传/古文 小篆 汉隶三种字体书写
1.经典四书: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
2.四大类书:太平御览 册府元龟 文苑英华 全语文
3.战国四君:齐国的孟尝君 赵国的平原君 楚国的春申君 魏国的信陵君
4.初唐四杰: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王
5.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 欧阳修 苏轼 黄庭坚
6.元曲四大家:关汉卿 马致远 白朴 郑光祖
7.明代江南四大才子:唐伯虎 祝枝山 文徵明 周文宾
8.北宋四大书法家:苏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9.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洵 元-赵孟頫
10.书法四体:真(楷) 草 隶 篆
11.文房四宝:湖笔 微墨 宣纸 端砚
12.中国四大藏书阁:北京的文渊阁 沈阳文溯阁 承德文津阁 杭州文澜阁
13.古代秀才四艺(文人雅趣):琴 棋 书 画
14.国画四君子:梅 兰 竹 菊
15.书四库:经 史 子 集
16.兄弟四排行:伯(孟) 仲 叔 季
17.五胡: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18.五花:金菊花-卖花女 木棉花-街上为人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酒楼上的歌女 火辣花-玩杂耍的 土牛花-某些挑夫
19.八门:巾-算命占卦的 皮-卖草药的 彩-变戏法的 挂-江湖卖艺的 平-说书评弹的 团-街头卖唱的 洞-搭蓬扎纸的 聊-高台唱戏的
20.竹林七贤:嵇康 阮籍 山涛 向秀 阮咸 王戎 刘伶
21.建安七子:孔融 陈琳 王粲 徐千 阮瑀 应瑒 刘桢
22.七政(七纬):日 月 金 木 水 火 土
23.战国七雄:赵 魏 韩 齐 秦 楚 燕
24.七情:喜 怒 哀 惧 爱 恶 欲
25.七大古都:北京 西安 洛阳 开封 南京 杭州 安阳
26.神话八仙:铁拐李 汉钟离 张果老 何仙姑 蓝采和 吕洞宾 韩湘子 曹国舅
27.唐宋散文八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王安石 曾巩
28.文起八代之衰中的八代:东汉 魏 宋 晋 齐 梁 陈 隋
29.四时八节中的八节指:立春 春分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立冬 冬至
30.八卦: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分别象征天 地 雷 风 水 火 山 泽
31.八股文中的八股:破题 承题 起讲 入手 起股 中股 后股 束股
32.扬州八怪指;汪士慎 李鳝 金农 黄慎 高翔 郑燮 罗聘
33.九州指:冀 兖 青 荆 扬 梁 雍 徐 豫
34.九族指:高祖 曾祖 祖父 父 本身 子 孙 曾孙 玄孙
35.九章指:惜诵 涉江 哀郢 抽思 怀沙 思美人 惜往日 橘颂 悲回风
36.九歌指:东皇太一 云中君 湘君 湘夫人 大司命 少司命 东君 河伯 山鬼国殇 礼魂
37.十家指;九流加上小说家
38.中国历史上十女诗人指:班婕妤(班固之祖姑) 蔡琰 左芬(左思之妹) 苏惠谢道韫 鲍令晖(鲍照之妹) 薛涛 李清照 朱淑贞 秋瑾
39.中国十大古典悲剧:《窦娥冤 《赵氏孤儿》 精忠旗 《清忠谱》 《桃花扇》《汉宫秋》《琵琶记》《娇红记》《长生殿》《雷峰塔》
40.中国十大古典喜戏:《救风尘》《玉簪记》《西厢记》《看钱奴》《墙头马上》李逵负荆幽阁记中山狼《风筝误》
41.十天干: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42.中国十部著名歌剧:《白毛女》王贵和李香香《小二黑结婚》《刘胡兰》《洪湖赤卫队》草原之歌红霞《刘三姐》《红珊瑚》《江姐》
43.十二地支: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44.十二生肖:鼠 牛 虎 兔 龙 蛇 马 羊 猴 鸡 犬 猪
45.十二时: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脯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46.十二律:黄钟 大吕 太簇 夹钟 姑洗 仲吕 蕤宾 林钟 夷则 南吕 无射 应钟
47.十三经:《易经》《尚书》《诗经》《周礼》《仪礼》《左传》《礼记》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48.七夕指:七月七日
49.十恶不赦中的十恶指:谋反 谋大逆 谋叛 恶逆 大道 大不敬 不孝 不睦 不义 内乱
1. 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 峨眉山 普陀山 九华山
2. 中国四大发明:指南针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3. 中医四诊:望 闻 问 切
4. 戏曲四行当:生 旦 净 丑
5. 道教四大名山:湖北武当山 江西龙虎山 四川青城山 安徽齐云山
6. 四大石窟: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麦积山石窟 敦煌莫高窟
7. 黄山四绝:奇松 怪石 云海 温泉
8. 泰山四大奇观:旭日东升 晚霞反照 黄河金带 云海玉盘
9. 中国四大名楼;岳阳楼 黄鹤楼 腾王阁 太白楼
10. 四大古典小说:《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11. 四大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李宝嘉) 二年目睹之怪现状(吴研人) 老残游记(刘鄂) 孽海花(曾朴)
12. 民间四大传说:牛郎织女 孟姜女寻夫 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与许仙
13. 古代四美女:西施(沉鱼) 王昭君(落雁)貂禅(闭月) 杨玉环(羞花)
14. 古代四美:音乐 珍味 文章 言谈/ / 良晨 美景 赏心 乐事
15. 苏门四学士:黄庭坚 秦观 曾补之 张来
16. 四史:史记 汉书 君汉书 三国志
17. 历史上四大书院:庐山白鹿洞 长沙岳麓 衡阳石鼓
18. 商丘应天府
19. 古代祥瑞四灵:龙 凤 麒麟 龟
20. 宋中兴四诗人:陆游 杨万里 范大成 尤袤
21. 科考四级及录取者称谓:院试-秀才 乡试-举人 会试-贡生 殿士-进士
22. 千古文章四大家: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苏洵 苏轼
23. 有很高史学和文学价值的三史:史记 汉书 后汉书
24. 三班父子:班彪 班固 班昭
25. 三书指:魏书 蜀书 吴书 后人将其合为一本称三国志。
26. 左思的三都赋指:蜀都赋(成都) 吴都赋(南京) 魏都赋(邺)
27. 南朝三谢:谢灵运 谢惠连 谢眺
28. 三瘦词人指:李清照 三个名句是:
29.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30. 知否,知否?应是肥红瘦。
31. 新来瘦,非千病酒,不是悲秋。
32. 旧书塾使用的三种教本简称为三百千指:三字经 百家姓 千字文
33. 郑板桥(郑燮)的三绝指:绘画 诗作 书法
34. 鲁迅的三部短篇小说集:《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35. 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三大散文作家是:刘白羽 杨朔 秦牧
36. 高尔其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 《在人间》 《我的大学》
37. 世界作品中三大吝啬鬼指:老葛朗台 夏洛克 泼留希金
38. 老舍小说《四世同堂》也是三部曲指:惶惑 偷生 饥荒
39. 我国古代有四个大城市称四京:东京-汴梁 西京-长安 南京-金陵 北京-顺天
40. 汉字的字音的四种音调叫四声指:平 上 去 入 现代则分为: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
41. 元末明初吴中四杰:高启 杨基 张羽 徐贲
42. 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荆钗记》 《白兔记》 《拜月亭》 《杀狗记》
1. 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佩斯》
2. 四言诗是:我国汉代以前最通行的诗歌形式,通章或通篇每句四字。
3. 四体不勤中的四体指:人的四肢
4. 四大皆空是指:(佛语)地水火风组成的宇宙四种元素
5. 管仲把礼义廉耻四道德看作治国的四个纲。
6. 四六文指;骈文的一种,全篇多以四字或六字相间为句,盛行于南朝。
7. 春秋五霸指: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公 秦穆公 宋襄公
8. 五等爵位指:公爵 候爵 伯爵 子爵 男爵
9. 五经:诗 书 礼 易 春秋
10. 五行:金 木 水 火 土 /仁 义 礼 智 信
11. 五常(五伦):君臣 父子 兄弟 夫妇 朋友
12. 五教:父义 母慈 兄友 弟恭 子孝
13. 五音:宫 商 角 徵 羽
14. 五刑:(隋前)墨 劓 刖 宫 大辟(隋后)笞 杖 徒 流 死
15. 死的五称:天子-崩 诸候-薨 大夫-卒 士-不禄 平民-死
16. 唐代五大书法家:柳公权 颜真卿 欧阳洵 褚遂良 张旭
17. 五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传》本游记《红楼梦》《金瓶梅》
18. 五谷:稻 麦 黍 菽 麻
19. 五彩:青 黄 红 白 黑
20. 唐代以后的五代指: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21. 五帝:黄帝 颛顼 帝喾 唐尧 虞舜
22. 五毒:蝎 蛇 蜈蚣 壁虎 蟾蜍
23. 五更与时钟的对应是:一更(19-21) 二更(21-23) 三更(23-1) 四更(1-3) 五更(3-5)
24. 五官:耳 目 口 鼻 身
25. 新中国五位语言大师:郭沫若 茅盾 巴金 老舍 赵树理
26. 五荤:(佛语)大蒜 韭菜 薤 葱 兴渠
27. 五岭:越城岭 都庞岭 萌渚岭 骑田岭 大庾岭
28. 五味:甜 酸 苦 辣 咸
29. 五香:花椒 八角 桂皮 丁香花蕾 茴香子
30. 五脏:心 肝 脾 肺 肾
31. 五陵:高祖长陵 惠祖安陵 景帝阳陵 武帝茂陵 昭帝平陵
32. 五湖:洞庭湖 鄱阳湖 太湖 巢湖 洪泽湖
33. 四大洋:太平洋 大西洋 印度洋 北冰洋
34. 六艺经传指: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
35. 通五经贯六艺中的六艺指:礼 乐 书 数 射 御
36. 造字六书:象形 指示 会意 形声 转注 假借
37. 诗经六义措:风 雅 颂 赋 比 兴
38. 六部;户部 吏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39. 六亲;父 母 兄 弟 妻 子
40. 古代婚嫁六礼:纳采 问名 纳吉 纳徵 清期 亲迎
41. 六朝;吴 东晋 宋 齐 梁 陈都建都建康,史称六朝。
42. 六畜:马 牛 羊 狗 猪 鸡
43.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 秦观 晁补之 张来 陈师道 李麃
44. 六甲:六十甲子/甲子 甲寅 甲辰 甲午 甲申 甲戌/妇女怀孕
45. 六尘佛教名词)声 色 香 味 触 法六种境界
46. 六合:天 地 (上下) 东 西 南 北
47. 佛教六根(佛教名词)眼 耳 鼻 舌 身 意
------------------------------------------
猫小二Miao
hello_敏双
四大名著,原本是六大名著,其中還包涵《金瓶梅》、聊齋誌異。
儘管學術界並沒有確切的排名,但大體上人們認為紅樓夢的造詣最高,三國演義次之,西遊記第三,水滸傳末座!
polinchen
当年也有这么一群儒生,他们对杜诗指手画脚,说杜甫前期的诗英气勃勃,到了晚年变得随意了,不如年轻时了。
这时候,诗坛盟主黄庭坚站出来了:老杜晚年,居然能写到这等境界!不可及,不可及啊!
于是他们又转而听信黄庭坚的说法。
百年之后,朱熹对这群人做了尖锐的评价:“正如矮人看戏一般,见前面人笑,他也笑,他虽眼不曾见,想必是好笑,便随他笑。”
我相信楼上说《三国演义》最差的各位,未必就真的认为《三国》挤在四大名著中间有多么不堪。恐怕也不过是道听途说了些观点,人云亦云罢了。
就算真如各位所说,《三国》有种种的缺陷,也希望各位在批评时,能常常想起毛姆的这句话
当我一想到小说家们不得不克服多少障碍,避开多少圈套,于是最伟大的小说也有缺陷也就不足为奇了;我所惊奇的反倒是,它们的缺陷何以如此之少 。——毛姆 《巨匠与杰作》
猪八戒游泳
鲁迅跟胡适都是民国时期的大师级人物,我们不好作评价,那看看历史名人对他俩的评价吧:
胡适去世后,蒋介石送给胡适的挽联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很矛盾的一副挽联,旧道德的楷模、新思想的师表。)
梁漱溟晚年接受采访的时候,谈到他一生最佩服两个人,一个是章士钊,一个是章太炎。有后生在章太炎面前议论哲学时谈及康有为、梁启超,并问“先生对于胡适之怎样看”,不料章老先生竟哈哈大笑:“哲学,胡适之也配谈么?康梁多少有些‘根’,胡适之,他连‘根’都没有。”
旅美学者唐德刚,乃近代史大家,唐先生曾整理过《胡适口述自传》,并著有《胡适杂忆》。他对胡适颇有高评,但对其学问也不以为然:“胡适之那几本破书,实在不值几文。所以我们如果把胡适看成个单纯的学者,那他便一无是处。连做个《水经注》专家,他也当之有愧。”
北大孔庆东在其微博中也对胡适作了一个入木三分的评价:“胡适参与了很多开风气的文化事件,有他应该肯定的历史地位。但其学问才华品德都是三流的,无一句超过普通教授水平的话。”
再来看名人们对鲁迅的评价: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怀鲁迅郁达夫
胡适总结五四白话文学的成绩,称“成绩最大的却是一位托名‘鲁迅’的。他的短篇小说,从四年前的《狂人日记》到最近的《阿Q正传》,虽然不多,差不多没有不好的”。1922年时的胡适对鲁迅推崇备至,几乎把短篇小说的创作成绩归于鲁迅。
金良守(韩国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法捷耶夫(Alexander Alexandrovich Fadeyev,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竹内好(Takeuchi Yoshimi,日本文学评论家):“鲁迅是现代中国国民文化之母。”
小闹钟
文学水平低点要数《西游记》了,其整个故事情节皆是虚构。俗话说:“写书无路,神仙一度。”故事中许多章节是出人意料的,不合乎人性化的特点和逻辑。因此,不需要长远的构思,从创作手段上是比较容易的。
南山菊叟
如果您问得是哪位作家的武侠小说文学水平高。
那当然非金庸先生莫属!
很多人,甚至很多学者都认为晚小说算不得文学,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作家王朔。
可是这只不过是文人相轻的一个典型事例而已,对于我们这一代看着查先生的数从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的人群来说,查先生的小说是我们那个时代男生的精神食粮。很难想在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电脑的时代,如果没有他老人家的武侠小说,我们的学生时代是该多么乏味啊。
武侠小说在我的眼里至少是属于通俗文学的范畴内的,可是以我的才学自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来评说查先生作品的文学性。
在我眼里查先生创作的人物中最具文学性的当属《鹿鼎记》中的韦小宝,《鹿鼎记》是查先生的收官之作,也是他说创作的最后一部武侠小说。
记得当年有个同学告诉我他找到了一本他也无法确定究竟是不是金庸先生写的书,名字叫做《鹿鼎记》。因为这个原因,寝室里分成了经纬分明的两派,我当然是坚定的认为这本书是有人冒牌的,绝非查先生的风格。
我的理由在今天看来非常的可笑,那就是在我看来韦小宝这个主人公实在是算不得一个好人。要知道我当时是我们寝室中读查先生小说最多的人,15部作品中已然读了除《鹿鼎记》、《越女剑》和《白马啸西风》之外的其他12部。
对比他老人家的其他作品,我实在无法相信这个韦小宝凭什么能做金庸先生笔下的主人公。
可是当我把这本书彻底读完之后,再回头看《鹿鼎记》我却发现这几乎就是查先生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我可以肯定的说《鹿鼎记》就极具文学价值。
静子
严格地说,《三国演义》的文学水平最低。
为什么呢?因为《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也就是说它的整体结构其实是按照史书照抄下来的,只不过进行了一些艺术加工而已。《三国演义》的大多数情节和史实都是一致的,这样一来,就省掉了许多作家苦心构思整部作品结构的麻烦。这就好比以前有人在网上写《明朝那些事儿》,结构都是现成的,作者只需要对史料进行一些选择就可以了。因此创作起来自然就省力,不过,作者省力了,整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却必然会因此而降低。
《三国演义》对于人物的刻画也不是很好,正像鲁迅所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智而近妖”,《三国演义》对于人物的刻画基本都是单线条的,只表现人物的一个侧面,结果使得人物的形象过于单薄,而且往往不可信。
《水浒传》虽然在整体结构上颇有些短篇小说连辍起来的意思,但是每个故事还都颇为生动,特别是人物性格刻画得很好。林冲、鲁智深、宋江、李逵等人物写得《三国演义》生动多了。
《西游记》的结构也是那种串珠式的,不过,这部书胜在精彩的故事多,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成为了最大的看点。
至于《红楼梦》,那更是出类拔萃的。《红楼梦》的艺术水平已经超越了所有的中国古典小说,进入更高的境界,是其他作品根本无法与之相比的。
kimmypenglin
不带这么玩的,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被你带沟里去了。
即是四大名著,那是经过时间的淘沥,大浪淘沙以后披沙拣金的结果,只要是名著,必然在文本创作中有很多他人无以企及的过人之处,能长久的驻留于人们的心目中,其独到的文学内核与高超的表达技巧,自有傲人之姿,水平不可能低。
不然的话,怎么经得起岁月的洗礼和文义的锤锻?
要说是低,也只是相对的低,是名著之间的个体文意差异,而不是真的如他人想的水平低到和普通作品混为一谈,泯然于众人矣。
所以,只要是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在人民中间享有声誉的,在诸多的典籍中获有地位的,都不可能一无是处,其文学表述更不可能低到不忍卒读,无以拜读。
拿我个人来说,小时候喜欢妖魔鬼怪的《西游记》,后来又喜欢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品格,直到通读了《红楼梦》以后,就沉浸其中再也无法自拔,也被其高妙的叙事结构和表达意境所征服,再也无法走出曹雪芹营建的那种文学境界,怕是一辈子都甘愿沉沦其中了。
而我绝不可能说其他三部作品的文学水平都很低,毕竟是我少年时期最珍爱的文学读物,自有其可宝、可贵之处。
否则的话,也不可能跻身文学名著系列。
图片来自网络
爱上泡沫
从直接阅读入手
任何文学鉴赏活动都以特定的文学作品为对象,因而,作品是文学鉴赏的客观前提和基础。没有作品,便谈不上文学鉴赏。完全脱离开作品本身,仅通过听人介绍、读一些评介赏析类文章或内容提要式的文字来了解作品,尽管不能说一点作用没有,却如同吃别人嚼过的食物一样索然无味,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鉴赏。真正的文学鉴赏必须从阅读作品入手,通过潜心阅读、咀嚼品味逐渐理解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得到美感体验。正如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所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读者只有具体阅读作品,进入作品所描绘的艺术世界,才能真正领会此中的真义,并与作家产生强烈共鸣。
文学鉴赏从具体阅读作品入手,首先就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把握作品内容与作家流露的思想感情。语言文字的理解包括许多方面,如字、词的本义、暗示义和联想义;隐喻、象徵、反语、讽刺等特殊修辞手法的运用;词句、段落之间的语法联系或结构关系等。这些虽然只是文学鉴赏最初阶段对作品的表层理解,看似简单,却是文学鉴赏的基础。假如语言理解上存在障碍,连读懂作品的最低要求都难以达到,就更谈不上能够把握作品的深层意蕴而进入文学鉴赏的高级阶段了。例如诗经·豳风中的「七月流火」一句,现在有些人想当然地将其理解为写盛夏酷热的情景,并常在报刊发表的文章中这样引用,而原诗中的「七月」则指「夏历七月」、「流火」是指「火星西降」,该句原意是指酷暑渐去而凉秋将至,前後两意显然相去甚远。这种误读现象在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中较多,如古诗文中常常出现的通假字、典故等,容易成为现代人阅读的语言障碍。遇到这种情况时,应养成勤翻字典、辞书等工具书或向人请教的好习惯,切忌不求甚解、望文生义。
文学作品的语言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字词运用上的细微变化往往导致情感意趣的显著区别。因而,鉴赏者阅读作品时仅满足於对语言文字的一般理解远远不够,还应进一步品味、体会作品中语言运用的精妙独特之处,对语言的丰富表现力能够敏锐地感知和把握。这也就是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所提倡的,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他认为,「本著这个精神,……随处留心玩索,无论是阅读或写作,就会逐渐养成创作和欣赏都必需的好习惯。」 朱先生举到郭沫若创作剧本《屈原》的例子。剧中原有婵娟骂宋玉的一句台词: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郭沫若嫌这句话不够味,本想在「没有骨气的」下面加上「无耻的」三个字,後经一位演员提醒,只将原句中的「是」改为「这」字。「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只换一字,痛骂的语气比原句大大增强。像这样的地方,读者如果没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粗粗读过或听过,就会忽略作家的苦心,难以体会到语言内在所包含的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
文学鉴赏从作品入手,还应重视对文学作品形式特徵的感受和把握。任何文学作品都呈现为一定的形式,形式是内容的具体体现,同时又往往成为显现作家创作意图和风格的标志。有时候,文学作品的形式甚至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读一首古典诗歌单单从语言形式上就给人以韵律和谐的美感,一篇小说单单从故事情节上就有著强烈的悬念和吸引力,一部戏剧单单从矛盾冲突上就会让人对其巧妙的构思赞叹不已。因而,对作品形式的感受和把握,成为文学鉴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经典作品都是「有意味的形式」,显示出作家高超的语言修养、圆熟的艺术技巧和出色的形式创造能力,但要品出其中的「意味」,就需要鉴赏者在领悟作品内容的同时,多注意作品在语言形式、韵律、表现手法与技巧、结构、体裁等方面的特点,养成对形式美的敏感。
文学鉴赏从作品入手,往往要经历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鉴赏者首先从作品的形式入手领会其内容,获得形象具体的感受,继而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想像、认识等,透过表层内容进一步把握作品的深层意蕴,最终达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有学者将这一复杂的过程概括为三个审美层次: ① 各种形式因素唤起的意象;② 意象所指示的历史内容;③ 象徵意蕴。其中最核心、最高的层次是作品的象徵意蕴,它是潜藏在作品的具体内容中的某种人生精义或人性、人情最隐秘、最深刻的秘密,「是一种哲理和诗情」。象徵意蕴在作品中隐藏得最深,必须在深入把握作品的历史内容的基础上,才能逐渐领悟。这种审美层次说告诉我们,文学鉴赏不能仅仅停留於读懂作品的浅表层次,更不能只满足於欣赏作品生动有趣的情节,而应努力通过精细的阅读逐层深入地去探索和体会作品内在的深意,「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只有这样,才能从文学作品中得到更丰富、更深刻的审美体验。
了解作家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文学作品属於作家的精神创造成果,总是不同程度地体现著作家在现实生活中的思想感受、对於社会与人生的态度和看法等,并且受到作家所处社会地位、生活经历、时代环境的制约或影响。因此,对於作品的鉴赏不能完全脱离开作家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就提出「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鲁迅也曾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可见,对作家及其所处时代背景的熟悉,将有助於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家创作的作品,这也是文学鉴赏的一种基本方法。
文学作品都是有感而发,有的是作者对现实感受的直接抒发,有的是作者生活经历的曲折显现。只有对作者的情况诸如生活经历、性情爱好等方面内容有所了解,读者才可以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作品中这些有所感发的内容。特别是那些意蕴含蓄、别有寄托的作品。否则,就会与作者的创作原意大相迳庭,难以领略到作品的真义。以曹植的美女篇为例。该诗描写一位体态婀娜、容貌艳丽、装饰华贵、气质高雅的世所罕见的美女,表现出佳人虽「慕高义」却难以找到理想的意中之人的感伤、抑郁心情。单从作品本身客观呈现的意义来看,这样理解没什麼问题。但是,如果熟悉曹植的生平,了解他与其兄曹丕在争立魏王太子的斗争中失败後屡遭排挤打击、不被赏识重用的经历,再来读这首诗。你就会感觉到,曹植在诗中是以美女自比,「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实际是在美女难寻托身之人的慨叹中寄寓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感伤、怀才不遇的苦闷。正是领悟到诗中的这层深意,清初评论家叶燮称此诗为「千古绝作」,认为「美女篇意致幽眇,含蓄隽永,音节韵度皆有天然姿态,层层摇曳而出,使人不可仿佛端倪,固是空千古绝作。」 同样,读李清照的《声声慢》最好先了解词人南渡後痛失亲人、流离失所的经历,读陆游的《钗头凤》也应先熟悉词人与唐婉那段凄绝感人的爱情悲剧,然後才可以更好地感受作品。
作品往往能够表现出作者一定的创作意图,是作者的创作主张与审美追求在创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很多时候,了解作者有关的创作意图和创作主张,也有助於我们对作品更好的鉴赏。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的《荒原》是一部表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後现代西方人精神没落的史诗,被公认为西方现代派诗歌的经典。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复杂难解的象徵手法的运用,这些象徵来自经典的多,取自现实的少。诗人用大量人类学、神话学、巫术学、历史、传说、哲学、文学之类的丰富资源,从整体到局部,展开或隐晦或明朗的象徵,据说出现於诗中的语言文字有7种之多,涉及35个古今作家的56部作品。诗人为什麼那麼乐此不疲地喜欢在诗中广徵博引?其实,这恰恰是基於艾略特的一种创作主张: 在包罗万象的现代文化状态下,诗人的作品必然是难懂的,诗人必然会变得越来越广博,越来越喜欢徵引,越来越不直接。原来,诗人之所以创造如此难懂的诗歌形式,就在於以此象徵现代文化本身的内容复杂、包罗万象。知道了诗人的这一主张,我们就会将诗中的广徵博引视为诗人自觉的审美追求,给以理解和赞赏,而不是看作纯粹「掉书袋」式的卖弄学问。
鉴赏作品时,还需要对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必要的了解。这是因为作品不仅是作者的创造,而且也是时代的产物,它在不同程度上要受到时代环境的影响。西方著名文艺社会学家泰纳就特彆强调时代精神对於作品的影响,明确指出:「作品的产生取决於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 (泰纳《艺术哲学》)黑格尔也曾说过:「每种艺术作品都属於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各有特殊环境,依存於特殊的历史的和其它的观念和目的。」 (黑格尔《美学》)因此,要想真正读懂鲁迅的作品,就不能不了解近代以来至现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要想真正读懂屈原的作品,就不能不对产生诗人的那个特殊时代及楚文化背景有所熟悉;要想真正读懂莎士比亚,同样不能对这位「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所处的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思潮一无所知。
为了熟悉作者的情况,鉴赏者应首先重视对作品的「前言」或「後记」的阅读。这些地方,一般是作者用来交代作品写作的缘起、经过、创作意图甚至涉及个人经历、时代背景等内容的文字。在小说集《呐喊》自序中,鲁迅就详细介绍了他因意识到文艺对於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重要性而弃医从文的经过,并明确指出当时所写的小说是通过呐喊「聊以慰藉那在寂寞中奔驰的勇士,使他不惮於前驱」。这些对於我们理解《呐喊》改造国民性的启蒙主题与反封建的战斗精神,都有著重要的启示意义。除了「前言」与「後记」,作者的有些作品也会帮助我们了解有关作者生活境遇、思想情绪等方面的情况,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曹植的赠白马王彪、陶渊明的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等便都有这方面的作用。因而,想要了解一位作家,多读其作品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此外,还可以阅读有关作者的传记性、评介性的文章以及作者个人已公开发表的日记、书信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作者的了解固然有助於对作品的鉴赏,但了解本身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於鉴赏。如果将任何作品都与作家直接联系起来,读作品就是要从中找到作者的影子或踪迹,作品中的一字一句都要从作者的身上或其生活中找出来历,这就陷入穿凿附会的繁琐考证中,使鉴赏误入歧途。要知道,文学作品出自作者的创造性想像,并不一定实有其事。而且如果将精力都倾注於处处有来历、字字有根据的考证上面,就会失去感性体验与想像品味的机会,和真正审美意义上的文学鉴赏无缘。朱光潜先生曾明确指出这种偏爱考据做法对文学鉴赏的危害,他说: 考据家的「错误在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既然把作品的史实考证出来,便以为能事已尽,而不进一步去玩味玩味。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以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後,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对作家的了解应该有助於对作品的鉴赏,而不是代替对作品的鉴赏,这是从熟悉作家入手理解作品时需要特别加以注意的。
善於「进入作品」和「跳出作品」
文学鉴赏说到底是读者的鉴赏,读者只有充分调动各方面因素,发挥自身的优势,进入鉴赏阅读的理想状态,才能真正获得精神上的收益和享受。从西方接受理论的角度来说,无论多好的作品,只有经过读者阅读并在情感上吸引或打动读者才有意义,否则,便如同废纸一样,毫无价值可言。法国作家法朗士曾说:「书是什麼?主要的只是一连串小的印成的记号而已,它是要读者自己添补形式色彩和情感,才好使那些记号相应地活跃起来,一本书是否呆板乏味,或是生气盎然,情感是否热如火,冷如冰,还要靠读者自己的体验。」这就是说,读者的感受和体验在文学鉴赏中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学会从审美角度去感受和体验作品,才能真正掌握鉴赏方法,步入文学殿堂去领略文学世界的神奇魅力。
那麼,读者如何才能够进入到鉴赏阅读的理想状态?要想达到这样的状态,应当使自己融入作品,与作品进行情感的交流,以切身的体验去具体感受作品中的喜怒哀乐,领略作品中的艺术魅力;同时,又需要与作品保持适当距离,以将其同现实中的生活区别开来,对作品取纯粹观赏的审美态度。南宋陈善曾提出读书的「出入法」,他说:「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知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尽得读书之法。」这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读书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道理,虽是就一般读书方法而言,但也非常适用於文学鉴赏。
鉴赏作品首先需要进入作品,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作品,要以作品中的角色身份去感受和体验作品。这样,才能充分领悟作品中的妙处,获得审美鉴赏的愉悦和享受。而在鉴赏实践中,有些读者往往由於主、客观方面许多因素的影响,难以很好地进入作品。有的是前面提及的一味地考据而忘了欣赏,有的是为了寻出题外之旨、微言大义而忽略了对作品本身的感悟,还有的甚至是因过分执泥於内容的真实、细节的合乎情理而产生与作品的隔阂或本能的拒斥心理。现实中常会听到有人指责「某某小说不真实」、「某某剧是瞎编的」,但仅从真实性来要求文学作品很容易形成接受心理上的偏见而难以进入真正的文学鉴赏。对此,鲁迅先生曾有一段精辟论述:「只要知道作品大抵是作者借别人以叙自己,或以自己推测别人的东西,便不至於感到幻灭,即使有时不合事实,然而还是真实。……倘有读者只执滞於体裁,只求没有破绽,那就以看新闻纪事为宜,对於文艺,活该幻灭。而其幻灭也不足惜,因为这不是真的幻灭,正如查不出大观园的遗迹,而不满於《红楼梦》者相同。倘作者如此牺牲了抒写的自由,即使极小部分,也无异於削足适履的。」
读者进入作品,感受作品,同时又要求读者必须跳出作品,同作品保持适当的审美距离。法国作家司汤达曾讲述过1822年发生在法国巴耳地冒尔剧场因观剧引发的悲剧事件。当时正在上演莎士比亚的悲剧《奥瑟罗》,担任剧场警卫的一位兵士看到奥瑟罗扼住苔丝德蒙娜的脖子要杀死她时,喊道:「我决不允许一个该死的黑人,当著我的面,杀死一个白人女人!」随著喊声,举枪便向饰演奥瑟罗的演员射击,将其胳膊打伤。这种将虚构的艺术情境误认作生活现实而导致「感情用事」的做法,在文学鉴赏中也经常会遇到。比如读了司汤达的《红与黑》就学著於连的样子不择手段地去追求女性,读了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要在失恋的时候像维特一样去自杀,读了琼瑶的言情小说就期望生活中出现情缘奇遇而想入非非,读了金庸的武侠小说就要离家出走像武林豪侠那样去闯荡江湖……这些做法,都是由於读者不能跳出作品所致。而要想跳出作品,首先就要能够将生活中的现实世界与作品中想像的审美世界区别开来,对作品保持一种超然的观赏态度。
跳出作品,还体现了读者在文学鉴赏中相对的独立性和能动性。由於读者在生活阅历、知识水平、审美经验等方面与作者的不同,决定了读者的理解与作者的初衷不可能达到完全的一致。同时,作品本身潜在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也为读者能动性的发挥提供了客观的条件。读者的理解只要与作品隐含的能指意义相契合,即使超出作者创作时的最初意图,也是可以肯定的。「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有时候,由於读者较高的认识水平和敏锐眼光,在对作品的领悟和把握上甚至会远远高於作者的见解。
跳出作品,还需要读者具有较高的审美鉴别力。审美鉴别力高的读者,才能分辨出作品艺术水平的高低,对作品思想内容的正确、进步、深刻与否作出准确的评判。在这方面,列宁对插在革命背上的十二把刀子一书的评论,就充分显示出敏锐的眼光和高度的鉴赏力。他在一本有才气的书一文中针对该书指出:「这是忿恨得几乎要发疯的白卫分子阿尔卡季·阿威尔岑柯所写的一本书。」而列宁认为「考察一下,切齿的仇恨怎样使这本极有才气的书有的地方写得非常好,有的地方写得非常糟,是很有趣的。」 「他的惊人的才华刻划了旧俄罗斯的代表人物——生活优裕、饱食终日的地方和工厂主的感受和情绪。在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看来,革命就是这样,并且正应该这样。烈火般的仇恨,有时(而且多半)使阿威尔岑柯的小说精彩到惊人的程度。」 由列宁的书评可以看出,一位高水平的鉴赏者不仅能够鉴赏优秀的作品,而且可以去鉴赏有问题、有缺陷的作品,在後一种情况下同样可以显示鉴赏者出色的鉴赏能力和水平。
原贴:怎样提高文学鉴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