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英雄传》第一名
《神雕侠侣》第二名
《天龙八部》第三名
《鹿鼎记》第四名
《连城诀》第五名
《笑傲江湖》第6名
《倚天屠龙记》第七名
《白马啸西风》第八名
《碧血剑》第九名
《鸳鸯刀》
《侠客行》
《书剑恩仇录》
《越女剑》
东北龙五
第一名:榕树。榕树作为网络中的最早文学网络,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综合影响力,榕树可以排在第一,在万千文学青年心里,它就是一座文学圣殿,几乎所有的网络写手都在那里发过作品,他留给网民的记忆是其他任何网站都无法取代的。时至今日,榕树已经成为网络文学的代名词了。
第二名:起点。论人气,论知名度,起点都应当排在前三甲。大陆玄幻作品,尽出于起点。在玄幻写手中,起点与幻剑一样,都是他们心目中的圣殿。许多流传于网络的玄幻作品,都是最先发在起点。因此,要想看到最新的玄幻作品,最好还是去起点。
第三名:猫扑。说到猫扑,很多网友都不会陌生。网络上有许多流传甚广的幽默的网文,大多是出自猫扑。在猫扑,你会流连忘返,因为那么搞笑的帖子层出不穷,千奇百怪的帖子都有。许多帖子可以让你捧腹大笑不已。在国内网络上,论幽默论搞笑,没有网站可以比得上猫扑。因此,猫扑排在第三,也是合情合理的事了。特别是在出了一个“比我聪明的没我漂亮,比我漂亮的没我聪明”的小天女后,猫扑更是名震网络,几有不知猫扑不称网友之势。
第四名:天涯。天涯也是网络上最有知名度的网站,几乎每一个网民都听过天涯的名字。有很多网民感叹说:天涯的水太深入,一不小心就被淹死。的确,天涯藏着许多的高人,有很多其他网站的精英和名人都曾在天涯驻足过,并且留下了文字,只是我们有很多人没注意到罢了。可以说,天涯是一个小型社会,君子与小人共处一室,绅士与流氓兼有。换句话来说,天涯就是一个江湖,在这个江湖里,很多人留连忘返,这又吸引了更多的网友前来。
第五名:清韵。说人气,清韵的人气并不是很旺,为什么清韵也能排在前五名呢?
原因就是清韵的定位非常鲜明,坚持文学本色,做一个纯粹的文学网站。在清韵,聚集了一大批网络写手。在那里,你可以看到各路高人。而且清韵的气氛也很好。在那里,完全只有心平气和的交流,看到的只有高手论剑,偶尔也能看到高手坐而论道。这对于新网民来说,无疑是一个极高的学习提高机会。因此凡是新网友,一律都要去清韵看看,那的确是一个好地方。
无可讳言,清韵的水平相当高,差不多和榕树相当。特别是它的武侠,几乎代表了大陆武侠的最高水平。清韵能做到这一步,的确很不容易,值得赞一个。
更加难得可贵的是,在清韵基本上看不到什么广告,看到的只有文学作品,而且其页面设计也非常简洁大方,看起来很舒服。在这里,不得不为清韵的苦心赞一个,网络中如果多一些这样的网站,那将是网络文学的幸事。
第六名:红初添香。红袖"这个名字,带着婉约的气息,让人立刻想起古代书生夜读,夜阑人寂,有佳人白衣胜雪研磨添香,这是古代士子心中最最不沾烟火气的美。
红袖创立于1999年,原本是一个个人网站,元老除了今天的站长孙鹏,还有他当时的四个网友。原本只是个人浓厚的兴趣,想不到却慢慢地做出了点名气,叫"红袖添香"是五个人谁的主意,今天已不可考证,只记得当初是为了办出鲜明的女性特色来,后来,这种概念渐渐地模糊起来,红袖成了纯粹的原创文学网站。
人世几番变化,今天,当年的五个人只剩下孙鹏和disha还在坚持。网站的80多位志愿编辑,则都是网站的网友,分散在各地,无偿地为红袖服务,就是为了不让这一片净土沦陷。从1999年7月到今年5月,红袖在没有任何资金援助的情况下,苦苦支撑了近5年。5月,红袖终于找到了同盟,双方以成立公司的形式合作,由对方出资30万,双方各占50%的股份。
对于红袖,我也要赞一个,因为红袖和清韵的情况差不多,也是纯粹以文学为立身根本,似乎和清韵一样,红袖也不想走上商业化道路。
第七名,晋江。晋江是晋江电信局所发展起来的,当时只有五个管理者在努力操持。后来几经变更,现在的管理层已经是第三度换血了。
晋江的发展和清韵有相似之处,又有着不同之处。相似之处是晋江和清韵一样,走得也是综合文学的路子,但是清韵是以武侠见长,代表了大陆武侠文学的最高成就。而晋江则是以言情见长,代表着大陆言情文学的最高成就。
在晋江走出了不少的写手,像明晓溪、藤、飞天红猪等都是先在晋江发表作品,然后再出版作品的。这里不得不提及,晋江的出版机会也很发达,居出各大网站之冠。如果网友们在晋江发过帖的话,一定还记得出版有ABCD四个级别吧?可以这样说,如果是得到读者认可的作品,只要发在晋江,一般都有出版的机会。就这一点而论,晋江要比清韵做得好,因为在晋江,写手有了出版的保证,作品质量自然更有保障了。
晋江作品的文风大多是华丽的,连回帖都是华丽的。在晋江呆的时候,常看见这样的回帖“大人好华丽的文字阿”“一篇华丽的文字又要出来了”,实在有趣。
第八名:汉网。说起来,汉网是一个奇怪的网站,因为它宣扬大汉族极端主义,我也时常去那里玩,有时候也不免被其中的文字激发起血性。在汉网中,“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成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几乎每一个帖子都要来这么一句话。对此,也不能有太多的非议,毕竟他们也是出于一片爱国之心。
在汉网中,提到的最多就是卫青、陈汤、李世民、冉闵、岳飞、袁崇焕等这些中华民族英雄,讨论最多的朝代就是汉朝和唐朝,最痛恨的朝代就是清朝了。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汉服也是汉网最先提出来的,记得汉网有过不少的帖子传遍网络,像“遥想我伟大汉人当年”“千古第一英雄冉闵”等文章都是很有爱国激情的文章,不可不读。
作为中华民族子孙,还是有必要去一下汉网,了解一下我们民族伟大的过去。只有了解了我们民族辉煌的过去,才能充分建立起我们的自信心。如果有网友是一位爱国愤青的话,建议不妨去汉网看一下。
另外不可不提的是,与汉网对立的满网则经常有贬低汉人的帖子出现,汉满之争也成为网络上的焦点。
第九名:西祠。西祠和榕树一样,也是将自己定位在文学综合网站上了。但是西祠一直是榕树的追赶者。曾经与朋友谈论,文学论道也就榕树、红袖、西祠、清韵可道,其他的不足为人道也。
其实西祠与榕树、红袖的写手资源是共享的,有很多文章基本上是贴遍三家的。换句话来说,西祠与榕树、红袖形成了一个网络文学圈子,他们三家与清韵共同代表了网络文学。他们的发展历史就是整个网络文学的发展历史。他们的发展趋势就是网络文学未来的发展趋势。
但是西祠的发展比起榕树和红袖来,具有较大的风险,因为西祠没有吸引到足够多的写手,榕树是以综合文学见长,红袖是以女性文学见长,清韵是以武侠见长,晋江是以言情见长,西祠又是以什么见长呢?
不过凭着人气,西祠还能排进十大,以后能不能排进十大,谁也不知道。
第十名就难以排出了,现在心中的候选名单就有铁血、幻剑、龙空、碧海银沙、西陆、水木清华、中青在线、强国论坛、凯迪等,均是难分伯仲啊~~~
网上看的
原贴:文学网站排名
fdpotato
就是晋江要整改,重点在即日起这字眼之后,告诉大家古代纯爱中的东方架空栏目与衍生纯爱中的东方幻想栏目以后没有了,不会有这两类纯爱小说出现在晋江上,同时这类原创现在有更新的分站停更15天,我是这么理解的的哦
原贴:有关晋江文学
emmwr
金庸自1955年闯入武侠世界,至1972年9月封笔,前后十七年写了十五部作品。70年代中期,金庸对其作品作了逐字逐句的修订;有些作品删改较大,某些章节甚至重写,至80年代中期才完成全部修订工作,可见金庸创作态度之严谨。
,为金庸的好友倪匡所列。小说家兼评论家倪匡的金庸小说排名录如下:
1.《鹿鼎记》(倪匡称之为古今中外第一好小说)
2.《天龙八部》
3.《笑傲江湖》
4.《神雕侠侣》
5.《雪山飞狐》
6.《倚天屠龙记》
7.《射雕英雄传》
8.《书剑恩仇录》
9.《连城诀》
10.《侠客行》
11.《飞狐外传》
12.《碧血剑》
13.《鸳鸯刀》
14.《白马啸西风》
倪匡是以排名开金学研究之先河,他从《我看金庸小说》写到《五看金庸小说》,文字活泼、调侃,见解标新立异,可谓精心研究“金学”之杰出成果。
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面对博大精深的金庸小说世界,爱好者各有所见,如作家三毛与评论家董千里,就认为金庸作品最佳者是《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笔者试以自己一得之见,另作一种新的排名,以期引起金庸小说研究者的争鸣。
原贴:金庸武侠小说文学价值排名
ryanzouyx
答:
金庸自1955年闯入武侠世界,至1972年9月封笔,前后十七年写了十五部作品。70年代中期,金庸对其作品作了逐字逐句的修订;有些作品删改较大,某些章节甚至重写,至80年代中期才完成全部修订工作,可见金庸创作态度之严谨。
,为金庸的好友倪匡所列。小说家兼评论家倪匡的金庸小说排名录如下:
1.《鹿鼎记》(倪匡称之为古今中外第一好小说)
2.《天龙八部》
3.《笑傲江湖》
4.《神雕侠侣》
5.《雪山飞狐》
6.《倚天屠龙记》
7.《射雕英雄传》
8.《书剑恩仇录》
9.《连城诀》
10.《侠客行》
11.《飞狐外传》
12.《碧血剑》
13.《鸳鸯刀》
14.《白马啸西风》
倪匡是以排名开金学研究之先河,他从《我看金庸小说》写到《五看金庸小说》,文字活泼、调侃,见解标新立异,可谓精心研究“金学”之杰出成果。
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面对博大精深的金庸小说世界,爱好者各有所见,如作家三毛与评论家董千里,就认为金庸作品最佳者是《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笔者试以自己一得之见,另作一种新的排名,以期引起金庸小说研究者的争鸣。
原贴:金庸武侠小说文学价值排名
湾湾ltd
金庸自1955年闯入武侠世界,至1972年9月封笔,前后十七年写了十五部作品。70年代中期,金庸对其作品作了逐字逐句的修订;有些作品删改较大,某些章节甚至重写,至80年代中期才完成全部修订工作,可见金庸创作态度之严谨。 ,为金庸的好友倪匡所列。小说家兼评论家倪匡的金庸小说排名录如下: 1.《鹿鼎记》(倪匡称之为古今中外第一好小说) 2.《天龙八部》 3.《笑傲江湖》 4.《神雕侠侣》 5.《雪山飞狐》 6.《倚天屠龙记》 7.《射雕英雄传》 8.《书剑恩仇录》 9.《连城诀》 10.《侠客行》 11.《飞狐外传》 12.《碧血剑》 13.《鸳鸯刀》 14.《白马啸西风》 倪匡是以排名开金学研究之先河,他从《我看金庸小说》写到《五看金庸小说》,文字活泼、调侃,见解标新立异,可谓精心研究“金学”之杰出成果。 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面对博大精深的金庸小说世界,爱好者各有所见,如作家三毛与评论家董千里,就认为金庸作品最佳者是《射雕英雄传》与《神雕侠侣》。笔者试以自己一得之见,另作一种新的排名,以期引起金庸小说研究者的争鸣。
原贴:金庸武侠小说文学价值排名
小虎
晋江文学城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北京的原创网络文学网站与网络文学交流论坛,占据中国大陆女性图书市场的八成分额。
晋江文学城创立于2003年,是中国大陆范围内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女性向原创文学网站之一。拥有在线网络小说396余万部,已出版小说近万部,签约版权作品25万余部,平均每个月新增签约版权在2800部以上。注册作者数逾171万,平均日更新字数超过3600万,网站累计发布字数超过985亿。
自2008年1月网站VIP业务开通起,网站注册用户数增加580万。截止到2021年2月,注册用户数已超4533万,日平均在线时间长达94.19分钟。在访问晋江的国内用户中,有67%以上来自上海、北京、台湾、香港、广州等经济活跃的一线城市。
历经十几年的风雨,晋江文学城已经从一个简单的文学爱好者的集散地快速且稳健地成长为覆盖PC、WAP、APP等各类终端的行业头部网站;
网站流量从2007年末的1500万,增长至现在的日均pv超4个亿,全球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访问晋江,其中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占到很大比重,海外用户流量比重超过15%。
扩展资料:
网站主旨
打造多样化生态:公平对待,不歧视,让每种类型的文章都有生存的空间;不推波助澜,强求作者追逐热点;鼓励创新,鼓励脑洞,让更多的灵感落地生根;提供便利条件,让小众读者找得到小众文章;打造以文学为核心的女性化泛娱乐生态平台。
主体业务
影视、游戏等版权输出:影视&游戏、动漫等版权输出贸易。
海外版权合作:与海外网站及出版社合作的电子阅读业务;吸收海外作者作品版权。
电子版权业务:VIP付费阅读&包月库业务;电子无线业务;电子版权采购业务。
实体出版业务:出版代理大陆简体版权;大陆以外地区繁体、外文出版代理;设立出版专区。
参考资料:
原贴:晋江文学是什么?
小六子
晋江文学指发布在晋江文学城的小说。晋江文学城是中国大陆著名的女性文学网站,创立于2003年8月1日,以耽美、爱情等原创网络小说而著名。主要提供由网友独立创作的小说。日均页面浏览量超过1个亿,日登录固定用户220万。中国网站排名98,世界网站排名1071。
原贴:晋江文学是指什么?
小狐Molly
原贴:金庸武侠小说文学价值排名
千姿29
原贴:金庸武侠小说文学价值排名
bunkhiun
Yuki漫游兔
tiancaiyu
10、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被誉为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文学家,在诗歌、哲学、小说等领域有着无数的代表作品,以独特的现实主义和艺术性风格被后世所赞颂。
9、高尔基
高尔基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位苏联作家,在当时的社会之中,它的文学作品被誉为是“无产阶级的财富”,经典无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尤其是《童年》、《在人间》等系列作品。
8、泰戈尔
泰戈尔是印度著名的文学家,在文学历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有着众多代表作品,比如《飞鸟集》、《吉檀迦利》以及《新月集》等等。
7、屈原
屈原是我国古代楚国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开创了独特的“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也是楚辞的创始者,被冠以“中华诗祖”的称号,也是因此被列入到了世界十大文学巨匠之中。
6、雨果
雨果是19世纪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家,对于法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被人们称作是“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它的诗歌、喜剧以及小说等作品看成是文学界“最宝贵的遗产”。
5、普希金
普希金是一个俄国文学家,有着“小说之父”的称号,他的作品充满了艺术性,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4、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是闻名世界的戏剧家,他的文学作品极具个人色彩,许多代表即使在21世纪,依旧受到了无数观众的追捧,被誉为是“西方文艺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巨匠之一”。
3、歌德
歌德是德国著名文学家,它在科学、戏剧、散文以及诗歌等领域有着非常多的经典作品,尤其是《浮士德》这部著作。
2、但丁
但丁是意大利著名的文学家,他对于文艺复兴的开拓是非常重要的,有着“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的称号,也是欧洲最具代表性的一位诗人。
1、荷马
原贴:世界八大文学泰斗排名?
小卷哥哥
晋江文学城”上的文章/小说或这个网站文风相似的小说风格。 由于晋江文学城是中国大陆著名的女性文学网站,上面的小说风格更贴合女性心理,多以耽美、爱情等原创网络小说而著名。也把晋江文用来代指这类文风。 而由于晋江文学城的标志为绿色,也被网友戏称为绿江文等等。
原贴:晋江文学什么意思?
happyocean
答:文学是人学,它是现实生活通过人们头脑的反映,最早起源于人们的劳动实践,它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也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中国先秦时期曾将哲学、历史、文学等书面著作统称为文学。神话也是以现实为基础的。在有阶级的社会里,文学具有阶级性。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故又称“语言艺术”。
文学艺术的真实不等于生活中的真实的人和事,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从而更具有真实性和感染力。它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的结合体。行在路上。
奔跑的面包
“文学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其实指的是文学的来源和产出分别是两种真实:
文学来源于生活真实,作品表现的是艺术真实。文学的本质是虚假的,有赖于对生活的抽象对于文学,人们惊叹的是它“说得和真的一样”,仿佛从其中可以看到生活现实,但本质上只是“一样”而已,其实是假的。
但是,这种“假”却来自于对无数真实情况的抽象。
文学要想对读者、社会产生影响,必然要寻找共鸣。只有被很多人都认可的观念,才能更好地传播。
作者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无数真实现象进行归纳、总结、抽象,得出其中共性或近似成分,然后将其写入作品之中。
所以读者看过作品之后,才会感觉作品中的世界与现实世界是非常相似的,作品中的人物在现实生活中似曾相识。
鲁迅笔下有很多经典的角色,如孔乙己、阿Q、闰土等等,其实这些都是“假人”,他们是经不起推断的,稍一认真思考就知道,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存在。
但为什么还能成为深刻反映现实社会的经典呢?
当时鲁迅写完《阿Q正传》,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的讨论,很多人都感觉,鲁迅在写自己。这是因为当时的很多人都在阿Q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如果换个角度来说,阿Q就是无数人近似性的集合体,它是不存在的,但它表现了很多人都拥有的劣根性。
这是无数生活真实中抽象出来的共性和近似性,这就是艺术真实,即经过作者主观处理、升华之后的生活真实。
生活是善变的,就像二十年前的我们还无法想象智能手机的出现。但艺术真实却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因为人性是有共性的。
几千年之后的《离骚》在今天依然可以给人爱国情操的陶冶,一百年前的鲁迅同样可以给今天的国人发出警醒,正是因为文学作品中的艺术真实。
文学用虚构的手法,来创造真实的世界文学不仅在人物的表现上做抽象地概括,对于作品中的“客观环境”同样需要特定手法来掩饰。
也就是说,人物是对生活真实抽象之后的人物,世界也是对生活真实抽象之后的世界。
阿Q只有在《阿Q正传》当中才有意义,如果放在真实的生活中,这就是一个引人发笑的“傻子”,没有人会去关注他的命运如何。
同样的人物有着不同的观感,就是因为所处环境的差异所造成的。
读过麦家《暗算》这本小说的读者,应该知道里面讲述了很多“奇人异事”,这些人物或有原型,或纯属虚构,但却与作品中的环境相契合。
这样的环境里就应该有这样的人,如此才没有缺陷。
我曾经问过麦家,这里面的故事都是虚构的吗?还是某个人物确有原型?
他明确地讲,除了瞎子阿炳之外,所有人物都是虚构的。但这种虚构却是因为环境的需要。
说到瞎子阿炳,现实生活中其实是一个视力非常好的聋子,但是在《暗算》中,因为需要对电码的倾听,所以才将其塑造成了一个拥有极佳听力的瞎子,给他换了一个特长。
一切都是为了契合作品的环境。
瞎子阿炳就是由“生活真实”抽象成“艺术真实”的典型案例。
不同体裁的作品,都需要将生活真实提炼为艺术真实追求“艺术真实”是文学的共性,不分时代和体裁,只不过小说因为篇幅较大,人物、环境、事件等内容比较丰富,所以表现得更为鲜明。
我们可以看看诗歌和散文中如何对“艺术真实”进行追求。
诗歌里往往会用很多种手法,比如夸张就是对“艺术真实”的表现。
李白写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庐山瀑布可以看到边际,自热也没有三千尺那么高,但是如此来写就更容易让人体会到当时的场景。
辛弃疾写自己酒醉之后的形态: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众所周知,一个醉成这样的人肯定是写不出来这样传神的描摹,虽然生动,但并不是真实发生的。如此写的目的只是为了表现其内心的无奈而已。
对应小说,诗歌的生活真实就是情感,艺术真实就是情怀,这两者是有很大差别的。
情感是私人化的产物,而情怀是大众的共鸣。比如杜甫面对家国破碎的境况,对百姓因战乱而流离发出的控诉,就是情感,其内里饱蕴着对苍生的悲悯就是情怀。
正是因为情怀的存在,所以古代诗人的作品会传唱古今;也正是因为情怀的缺失,以情感为主要表达对象的现代诗歌才变得如此狭隘。
只描摹生活真实的诗歌,远不如表现艺术真实的诗歌有长久的生命力。
散文同样如此,最典型的就是杨朔的散文。
中国现代散文三大高峰,第一座是巴金,第二座是杨朔,第三座是余秋雨。
其中杨朔的散文就很好地描述了什么是“艺术真实”。
杨朔写散文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在文章的结尾处,一定会出现一个旧时代的人,来与新时代作对比,然后突显出新时代生活的美好。
当今作家中,贾平凹也是这种套路,在文章的末尾,安排一个老人,饱含深情地讲:“娃呀,……”。
哪有那么巧合呢?杨朔每次写文章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个没有名姓可考的旧时代人物,贾平凹写文章的时候总会出现一个饱经世事的老人?
其实都是“艺术真实”而已。
历史的要求是记录生活真实,而文学必须要对生活真实进行提炼、升华,将其变为“艺术真实”来传递给社会。
这就是所谓的“文学来源于现实,却高于现实”的缘由。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人潮拥挤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它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和形式,用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再现人类每个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
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网络图片)
“文学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这句话应该是“文学源于现实生活,而高于现实生活”吧?笔者认为:任何文学体裁和形式必须是源于现实生活,高于现实生活的。也许有人会质问:神话小说也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吗?对!神话故事的人物与生活,都是从当时的社会现实中选择出来的事件和人物,来源于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认识与观念,然后,经过高度提炼,艺术想象和加工,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例如,《西游记》,我们对照现实生活,包括现在的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有没没有?我们的回答肯定是有。这就是“文学源于现实生活,而高于现实生活”的社会作用。
文学的体裁与形式决定不了文学所要表达的主题和立意,而主题和立意却决定着文学的体裁和形式。例如,曹禺的话剧《雷雨》,所设计的人物与故事情节,都是为了揭露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剧中以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三十年的恩怨为主线,构成的人物矛盾,达到作者的写这一剧本的立意。但是,写小说的话虽然也可以,但是那跌宕起伏情节,扣人心弦的人物命运,肯定没有舞台剧展现的酣畅淋漓了!
古典小说《封神演义》(网络图片)
我们从历史上看所有的小说,诗歌等文艺作品,每部作品都记载着时代风云。从古代《封神演义》和四大名著,再到近现代和当代的《狂人日记》《子夜》《山雨》《红岩》《闪闪的红星》《红高粱》等等,所有的这些文学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否则,作者根本就想不出,更写不出如此流传至今。
研究历史的学者,很多是从文学作品中得到启示,去进一步开拓研究历史的。为什么?就是因为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艺术扩张,只是文学艺术的技巧,是表面现象,历史学家们心里很明白:文学作品的实质就是反应现实社会的,无论是什么内容和形式,例如神话,科幻,小说,戏剧,散文和诗歌等等,所以这些里面都蕴含着历史的真实,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舞台话剧《雷雨》剧照(网络图片)
我们只要这样去理解“文学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真实性,那么,我们的文学生命会长盛不衰,否则,就会走向反面。
阿哲阿
我始终坚持文学书写了人性和世界的真实。
文学中所写的具体的人可能是虚构的,但人性肯定是真实的。
文学中所写的故事的细节可能是不真实的,但所揭示的真相肯定是真实的。
大脚CL
文学來源于实践,有所见必有所思,有所思就想來抒发自己的情感,为了能使自己的叙说能感动别人并得到广泛认同与传播,必需对原有内客在影响事实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艺术加工成各种类形的文学形式。
莲藕猪蹄蹄
文学作品源于现实,高于现实,这话没毛病。
这就牵扯到了文学创作中的还原真实,也是每一个创作者的必修课。离开了这个创作法宝,那写出来的作品就会虚无缥缈,十三不靠,成为脱离现实、孤悬半空的半吊子,半成品,甚至垃圾品。
现实真实这是生活的本来面目,是我们耳闻目睹的周遭社会实际发生的真实事件,带有原始的原生态,原创性、独特性,还有普遍性。
现实真实也叫生活真实,就像我们的张三李四,家长里短,没有刻意的雕琢和虚饰,都是本色本位的自然表现,都有生活真实的淳朴性,还有单一性,以及重复性。
我们一般作品中呈现的,鲜有原汁原味的生活真实,因为原汁原味的生活不是典型性的生活浓缩与提纯,而是像流水账一样的纷繁琐碎,漫无边际,甚至这件事和那件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成为不了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事件,也不具有文学普遍意义,象征意义。
文学真实这是源于生活真实基础上的文学真实,力图还原生活真实的部分场景,但绝不雷同,也不琐碎,更不芜杂。
创作者发掘出生活真实的有效性和文学表现性,必然要进行素材提炼,使得原本散乱杂沓的生活原型更为具有表现力,更能突出作者苦心孤诣营建的叙述氛围,更加凸出了矛盾的集合性与冲突性,具有生活真实的穿透性,强化了事件的针对性,使之更具有现实生活中的指导性。
这就是文学真实的功用性了。
但这种所谓的文学真实必须建立在生活真实的原则基础上,不能是空穴来风的闭门造车,也不能断章取义的拼凑嫁接。
这也是最考验作者创作功力的素材把握能力。
细节真实要想在作品中突出生活的真实性,又要具有代表性和引领性,使读者看不出来这是在杜撰,这是在胡掰,这是在扯谎,这是在编排,那就必须把握叙事过程中的真实还原原则,不能让读者看出假来,看出破绽来,这就要求作者不能违背生活常识性原则而让文本假的离谱,距离生活的真实十万八千里。
而所谓的真实还原原则,并不是回退到生活的原始状态,而是根据素材的提炼结果,进行生活真实的细节嫁接,赋予文字生活气息,不能脱离生活真实的轨道,更不能想当然的信马由缰。
这是个最难完成的工作,其难点就在于它的真实性不容破坏,完整性不容置喙,而又要撷取生活的精华独立成篇,这是很考验作者创作功力的一项细活儿。
细节活了,整个篇幅都活了,细节死了、僵了,那整个篇幅都完了,这就是细节的力量。
这个细节,就是我们绝不能违背生活的真实,既不能架空生活像在雾里行船,又不能记录生活像回到最初。尤其是在一些转折、起伏、承接处,都不能露出破绽,更不能人家一看就说是假的。
一句话,细节必须真实可信,细节决定成败。
总结文学创作向来是费力不讨好的艰辛劳动,一旦破绽露出,势必前功尽弃,这就要求每一个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个体创作者不能天马行空,不能凌驾于生活本身,更不能搞那些灵虚宫里的鬼把戏。
作品骗不了人,文字骗不了人,真心更不能白白消耗。
图片来自网络
美人鱼的地盘777
真实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但文学并不完全服从自然界的必然之理,而是有它自己的规律。
因为,文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发现和创造,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它不能、也不应该等同于现实,忽视创作的主体性和艺术自身的要求;机械地复制现实,也就没有艺术可言。这便是文学真实源于生活真实,但高于生活真实。
文学的真实性有着与现实相似的含义,即与生活有着某种相似之处,但相似不等于相同,而是既似又不似。另外,文学的真实性还包含可信性的含义,只要令读者相信,完全不必拘泥于事实究竟如何。
所以,与其说文学的真实性是一种对现实的符合,还不如说是对现实的虚构、想象和再创的结果,从而达到如真似幻、出神入化的境地,高于现象的真实。所以歌德曾指出:
“每一种艺术的最高任务即在通过幻觉,产生一种更真实的假象。”文学的真实性同样是一种假象,它是藉幻觉产生的一种更高的真实性。文学的真实性实际上是多种对立因素的统一:
1、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2、可能与现实的统一;
3、个别与普遍的统一。
我将根据以上三点,回答问题。
01 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文学艺术本身就是主客体在实践基础上互相交融的产物,也即对象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反映在真实性方面,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机械唯物论美学把艺术的真实性看成是纯粹客观性的,而唯心主义美学又把艺术的真实性看成是纯然主观性的,两者在理论上都是片面的,也与艺术实际不符。
这里关键的问题都在如何看待艺术中的客观和主观。
在艺术中,客观不同于科学认识上所说的客观,它不再独立于主体意识之外,而是为主体所把握的客观,同时也就是主体力量的对象化,是他的情感、意志、理想、自由的外在的物质表现。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这颗围绕着地球运载的无生命的行星,总是被赋予最浓厚的感情色彩或哲理意味,比如杜甫月夜忆舍弟中的“月是故乡明”;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李白把酒问月中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等等。
一些普通的植物、动物,也被赋予人的思想、意志和感情,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刘邦:鸿鸽歌里的“鸿鸽高飞,一举千里,时翼已就,横绝四海”;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等等。
可见在文学中,大自然的一切都被当作有生命的、情感的存在,成了人的本体生命的一部分,而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本体和客观现象。
所以,在艺术中并不存在纯粹的客观真实性,所谓客观的东西同时就是主体自身的客观化,即既反映了客观,也体现了主观。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同一个对象在不同作家那里可以得到不同的反映,而只要是成功的,都可以被认为是美的和真实的。
如果说艺术中的客观是主观化了的客观,那么艺术中的主观则是客观化了的主观。这又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主体的思想感情、意志情绪、心境或本能,同样是艺术所要表现的客观对象;另一方面,在艺术中主观内在的东西只有客观外在化,即通过感性物质的表现才能够成为可供交流接受的艺术作品。
如李白在《行路难》中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类感性外在的形象来象征人生道路的艰难险阻,表现自己怀有伟大抱负却不能得到施展的悲愤感情。
而结末又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一大海行舟的外在活动形象来表达自己的乐观自信、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显然,在这首诗里“冰塞川”、“雪满山”和“直挂云帆济沧海”,都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实际描写,而是作为喻体或象征物,将主观的思想感情客观化,成为易于感知的艺术形象。
所以文学的真实是一种主客观相互转化、渗透、合一的独创性初真实,体现了作家对生活独特的感受、体验和发现,既表现了作家的个性,又揭示了生活的本质。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
“独创性是和真正的客观性统一的,它把艺术表现里的主体和对象两方面融合在一起,使得这两方面不再互相外在和对立。从一方面看,这种独创性揭示出艺术家的最亲切的内心生活;从另一方面看,它所给的却又只是对象的性质,因而独创性的特征显得只是对象本身的特征,我们可以说独创性是从对象的特征来的,而对象的特征又是从创造堵的主体性来的。”这个观点完全适用于对文学真实性的理解。
02 可能与现实的统一文学的真实不仅是主客观的统一,也是可能与现实的统一。文学固然有再现现实的一面,但免不了要虚构和想象,否则就不可能使生活真实变为艺术真实,使生活原型上升为艺术典型。
因此,即使在现实主义作品里,也同样充满了各种可能和假定的因素,即假定在某一特定的情景下,某个角色按照规定情景,以及按照生活逻辑和他的性格逻辑会怎样想,怎样说和怎样做,他与周围的人之间会发生什么事,他可能有怎样的命运和结局等等。
有时作家写的就是历史上发生过的真实事件,现实中存在的某个人物,并且用了真姓实名,这类题材自然受着较多的生活事实的限制,但同样不能排斥合理的虚构和想象,有时还可以达到很大的自由度。
《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曹操、刘备等诸多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鲁迅在一《故事新编》中塑造的老子、孔子、伯夷、叔齐、后羿等人物的艺术形象,都在史实基础上作了很大程度的加工、改造和虚构、想象,同历史记载有着不少出入,有的绝粹出于作者的杜撰,但由于艺术描写的成功,人们都自然的相信了。
事实上只要企图把一个真实事件写成小说,变成艺术品,就必然要有所虚构和变形,否则就无法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品,表达一个意味深长的主题,并在情感上打动读者。
可见在以现实生活或历史上的真人真事为题材的作品中,仍然包含着许多假定、虚构的成份。
而且,几千年来的文学发展还证明了,即使在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文学也同样可以加以描绘,这不仅指远古的神话,还包括了其它想象力极端丰富的作品。
作者尽管写了不可能的事,但只要达到了艺术的目的,产生了好的效果,那么这井不是什么“错误”,在艺术中是完全可以允许的,有时甚至是必要的。
霍桑
十九世纪美国的小说家霍桑就自称他的小说是“罗曼史”,不要求在细节上的忠于人类生活经验的可能性,而只要求忠于人心的真实,认为作者有权按照自己选择或创造的条件来表现这种真实。
霍桑在许多故事中全凭想象力的驰骋,其中描写的对象不仅早已打破了现实生活的可能性,有的甚至与时空中的存在毫不相干,完全是想象的产物。
例如他写的拉帕西尼的女儿就是这样一部代表作。小说写一个名叫拉帕西尼的科学家从事毒品研究,他所种植的奇花异草都带有强烈的毒性,以致昆虫闻到花香都一一丧命,连科学家自己也不能轻易接近,唯有他的女儿、比园中最毒最美的花还美的碧阿蒂斯才百无禁忌。
来这所城市求学的青年乔万尼爱上了碧阿蒂斯,但他惊奇的发现自己送给她的鲜花顷刻枯萎,经她呼吸触及的小虫也昏厥而死去。
原来这位绝代佳人,竟是她父亲从小用毒药养大的,毒药是她生命的要素,她的爱情也会是毒药,她的拥抱则是死亡。
在同碧阿蒂斯交往以后,乔万尼的呼吸也开始带上了毒气,原来科学家通过无辜的女儿,使乔万尼也成了他的试验品。
为了获得爱情,乔万尼决定试一试另一位科学家送给他的解毒药,而要求先试的碧阿蒂斯竟顷刻残命。因为既然毒素就是她的生命,所以解毒也就是死亡。
显然,霍桑写的这个故事是十分荒诞离奇的,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但在故事中居然发生了。
他写得如此逼真和引人入胜,而且又是寓意深长,不得不令人击节叹服,对于这类出色的作品,仍然承认它有很大的真实性,因为它的确写出了“人心的真实”,这决不亚于生活经验范围的真实,而且是一种更高的真实,是属于真理、哲学范畴的真实,但它又是通过具体可感的人和事表现出来的,所以既有非现实的一面,又有现实的一面。
由此可见,艺术世界的真实性可能近似于生活真实,近似于创造一个日常现实生活的幻境。
但是,作者也同样有可能表现一个观念、一种理想,或一个与我们所了解的世俗存在的细节和行动几乎没有什么明显联系的存在状态。
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对生活现实的变形会达到这样的程度:
它所创造的语言和故事是现实中从来不曾有过的,或者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人们可认出熟知的生活事件也可以被合并和纳入在一种新的、富有独创性的方式之中。
文学的真实就是这样;它有近似于生活真实的一面,因为它要创造一个日常现实生活的幻景,即使神话传说、浪漫传奇或魔幻现实主义都不能例外,另一方面它又不同于生活真实,因为它写的只是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或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
但无论哪种情况,都要求使读者相信在那种情境下可能和必然会发生的,否则就无真实性可言。这便是文学的真实是可能与现实的统一。
文学真实还是个别与普遍的统一,这是由艺术反映现实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在艺术中,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现象与本质是不可分离地联系在一起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艺术。
文学真实的内涵亦是如此,否则就无真实可言。所谓个别或特殊,在这里不仅仅指作家描绘了个别的感性现实,例如角色的独特经历、命运、性格和感情,而且包括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个性化的艺术表砚。
“个别”,反映了对象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显示出来的特征,也反映了创作主体此时此刻的独特感受和表现,所以具有不可重复的特征。
比如,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和俞平伯在1922年仲夏之夜结伴同游秦淮河,后来又同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为题作文,尽管两人同泛一舟,共游一地,所见所闻相同,但正如朱自清所说:“每一刹那间有每一刹那间的意义和价值”。
他们对所见所闻感受到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同的,不同的性格、气质、处世哲学和艺术个性,使他们对眼前的景象有相去甚远的感受和评价,对秦淮河的风物人情作出了各具特色的描绘,他们所抒发的个人情怀也是迥然有别的。朱文有一种难以排遣的郁闷和惆怅,而俞文则显得超脱和闲逸。
可见“个别”或“特殊”在文学中不仅指对象的特征,而且也包括主体的特征,对象的特征是主体所发现的特征。
主体的特征是对象中所显现的特征,只有达到这种互相渗透的境界,才能表达出这“一刹那”以外或他人所不可重复、不可替代的“这一个”,才达到了文学的美和文学的真实。
若朱、俞两人写得如出一辙,只有“一般”而无“特殊”,那么也就无真实性可言。
所以艺术描写的逼真性和内在情感的真挚性,都是文学真实的必要条件,矫情和作假不能产生真文学。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不满足于感性现实的真实,而要追求一种更普遍、更隽永的意蕴。
但是如果文学要达到更高的真实,就必须触及到宇宙人生、社会及生命本体中一些带有普遍意义的方面,尽管对某些作者来说可能是不自觉的。
如果不能达到这一点,那么文学与历史也就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亚里斯多德说:
“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有哲学意味,更受到严肃的对待;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之所以比历史著作《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更真实,就是因为作者把古代的文明和智慧集中在这一艺术形象身上,使之比历史原型带有更普遍的意义。
这种普遍性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可能是反映了社会历史的某些本质方面或者某种集团意识,如阶级性、民族性,乃至更为广泛的人性的普遍内容或人类的某些共通的感情,也可能是表现了某种哲理或人生的真谛,或者在艺术创造中表现了人的自由的本质。
自然,这种普遍性在艺术中是与个别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达到了直接的合一,否则就是概念的,不真实的。
所以,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生活真实是指实际存在的一切具体的生活现象,即生活的原生形态和原始面貌。
艺术真实则是对生活真实的提炼、加工和变形,是处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创作主体根据他的个性、气质、审美观念以及艺术媒介的特性,进行艺术虚构和艺术想象的结果,艺术真实在外观表象上可能近似于生活真实,但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或揭示生活的本质和底蕴,或表现人生的意趣和真谛,体现了美的规律和理想。
对于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鲁迅在给徐懋庸一文中曾作过概括:
“艺术的真实非即历史上的真实,我们是听到过的,因为后者须有其事,而创作则可以缀合、抒写,只要逼真,不必实有其事也。然而他所据以缀合,抒写者,何一非社会上的存在,从这些目前的人、与事,加以推断,使之发展下去。这便好象预言,因为后来此人,此事,确也正如所写。”最后补充一点,不同的文学流派对艺术真实往往有不同的理解或着重点,及与之相应的表现方法。
如现实主义往往更强调生活的逼真性和对本质规律的揭示;浪漫主义侧重抒写内心的真实,按照理想的样子反映生活;而现代主义多半忽视外在实际,突破事物的表相表现所谓内心实质、内在灵魂、内在真理这样一些最高的真实。
不管其形态的表现方法如何不同,艺术真实是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基本属性。
回答完毕。
豆苗了了
文学源于现实是真,高于现实不实际,现实的文学已有,而高于现实在哪里,文学是随着现实社会发展,文学是为现实社会服务的,没有高于现实的,无论走到任何年代,文学都高不出现实去。
王公子6617
文学源于现实:文学的起源来源于现实,现实也是文学发展的产物。文学可以反映现实生活,也能折射社会万象。它是现实的真实写照,也是现实的缩影。为此,文学源于现实。
文学高于现实:文学虽是源于现实,但经过自己的文学艺术的加工,文学具有高于现实的作用。文学在现实的世界里,它被作家添油加醋或添枝加叶后,其文学的原汁原味也失去了。但是,文学的风韵犹存,尤其是那种文化及艺术魅力。为此,文学高于现实。
文学的真实性:文学本就没有真实性可言,因为文学的虽然是特指人学,但没有艺术的加工,文学就没有艺术魅力。而没有艺术魅力的文学,也太过于单调,不够引人入胜。文学的真实性是需要考证的,并不是所有的文学都是绝对的真实,为了艺术魅力,文学往往会偏离真实性。
综上所述,文学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我们该深入现实,不断去挖掘或考证文学的真实性。
wwxibing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来理解,一般的说法都是文学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文学作品的一个常态,想要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必须要以生活为原形,再通过虚构和提升,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哲理,是忠于生活的真实,但不是生活的照搬。为了进一步的说明这个问题,我说几点,举些例子叙述一下。
第一,文学一定要源于生活。在唐诗有一首李绅写得悯农,把农民在烈日下的辛劳写得淋漓尽致:"除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当时生活在农民中间,对这种生活有切身体会,所以写出了千古绝唱。后来李绅作了大官,鱼肉乡里,欺压百姓,就再也写不出名作了。
第二,作品需要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比如唐代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先写了多是悲秋伤感,而作者不然,反其道而行之,胜过春朝。借一鹤排云上,抒发了把自己比作鹤的形象,在晴空万里翱翔的乐观豪迈。
第三,文学作品可以虚构和提升。
在描写生活的时候,对情节的渲染,对故事的虚构,都是为了提升作品的高度,这不是不真实,而是在忠于生活的真实。如果不允许虚构和提升,那就叫报告,没有生活的虚构那叫神话。简单举个例子,李白写长度高度时惯用高万丈,深千尺的比喻,量过吗?是为了气势,豪迈所需,虚拟的。但是大大提升了作品的高度,也不愧为一代詩仙。
最后,文学作品要在生活的基础上,作者与读者产生共鸣,要有提升让读者有回味和联想,才是好作品。
所以看真实要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去看。
谢谢悟空问答平台,谢谢大家的鼓励支持!
naples
文学创作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是文学创作的必然规律。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场景,来源于真实的时代背景和真实的历史事件。是作者脚踏实地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生活寻找创作的源泉,集无数个人物形象于一体,去描写他们的精神风貌,去展现他们能够打动读者的闪光点。使读者感觉到小说中的人物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才能体会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从而起到教育人、启迪人、陶冶情操的作用。所以说文学来源现实而高于现实是文学创作的根本要求。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为了创作这部小说,搜集素材翻阅大量的资料,并亲自深入矿井、深入田间地头,花费了一年多时间才开始伏笔创作,历时六年创作出了这部巅峰之作,赢得了读者的掌声和认可,赢得了茅盾文学奖的桂冠,就是因为他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使读者感受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并把普通人群的普通故事提升到文学的高度,塑造出了完美的文学艺术形象和感人的故事情节,把大变革时期人们经历的阵痛和思想变化,用艺术的语言表现了出来,让人们感受到在平凡的世界普通劳动者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wayle
我们受过的文学教育都是说写真实,又说文学起源于摹仿。无论是现实主义的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摹仿的现象真实,还是浪漫主义按事物应当有的样子来摹仿的本质真实,还是现代后现代主义的按事物为人们所说所想所体验的样子来摹仿的超验真实,都要求文学传达某种真实。
真实如真理,让人安心,让存在获得思考、自我观照,有所依归。
其实,我们可以问的是,文学能写假吗?
写作本质上是实现个体心灵的自由。当代网络小说的大爆炸对于写作的解放功不可没,甚至可能因此迎来一个新的文艺大复兴时代。网络文学的某些特征已经具备文学从写真到写假的大转变。
当然,这种写假,本质上还是一种写真。无论故事多么离奇荒诞,与现实相差很远,但它要告诉读者说,我叙述的这件事是真的。即使我们明知道它是假的,作者也声称纯属虚构,但作者必须假作真,而为了这种真,它得写得活灵活现,煞有介事,它得有其在内在叙述上的真实、连贯与自圆其说。
因此,文学的写假是可能的,只要合乎一脉相承的生活和在内在逻辑上成立、自证就可以了。
文学本质上是语言的故事。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我们完全可以从写假开始,致力于人的生成和自我的发明,发现并展示与生活不一样的生活,为人类的存在、探索、参照创造出各种可能性。
假,其实给文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
飞奔的鱼
文学作品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违背这个规律则不是文学作品,只能是其它了。
文学作品为什么要源于生活呢?
因为源于生活是基础,脱离这个基础,就成了悬在空中的楼阁,属于胡编滥造。比如抗日神剧手撕鬼子,那是人做的事么,明显是神仙才有的本事。比如告诉战士们,八年抗战还剩最后一年。抗战还没结束,他怎么知道是八年抗战?明显是胡编滥造的。不源于生活的文学作品,搭眼就能看出是假的。目前许多文学作品之所以缺少读者,皆缘于此。
文学作品为什么要高于生活呢?
因为如果不高于生活,文学作品就成了生活的复制品,复制原有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不高于生活,文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有从生活中提炼素材,经过加工升华再创作出来的东西,才能回味无穷,有嚼头,才能产生启迪陶冶精神世界的功效。因此,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须臾不可分开。
关于文学作品真实性的问题,则又回到了源于生活上来。
怎么才能既高于生活又保持真实性呢?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单纯说教难免空洞无物,举个实例就会加深理解。就拿法果大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为例吧。
一个穷苦小职员的妻子,羡慕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为了参加人家一个晚会,去朋友家借了一条价值昂贵的项链。晚会上,她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却乐极生悲把项链弄丢了。怎么办,只好借债买了一条同样的项链还给了人家。为了还债,夫妻俩节衣缩食拼命打工,多年后才还上这笔债,却已把自己熬得寒酸无比落魄不堪。走在街上,当年的朋友已经认不出她了。她说,我之所以这个样子,都是为了还你那条项链啊!朋友很诧异地说,那条项链你当时不就还我了么?她说,我把项链弄丢了,是借债买了相同的项链还给你的。这些年,我就是为了还债才累成这个样子的。朋友大吃一惊,说,我那是条假的项链,值不几个钱啊!
每当读到这篇作品,内心总会泛起难以平静的波澜。以小见大,以短见长,发人深醒,拨人心弦,余音萦绕,回味无穷,这就是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但是,单纯借项链丢失又借债买回还给人家,这种事情在生活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既使有也是极个别现象,不具有普遍性)。可如今在我们身边,这种爱慕虚荣打肿脸充胖子的类似事例却屡见不鲜不胜枚举。这种辛辣苦涩恨其不争又无可奈何的艺术形象,毫无疑问是从真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它不是真事,但谁能说它不真实呢?
这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是文学作品的真实性。
psychelinlin
我曾经说过:
“所谓文学,就是人们想要的生活。即使描写的是黑暗,也有作者心中的光明和读者同在,也有作者暗中分明的秩序,不像生活中的黑暗那么混乱那么没有真相没有是非。”这是文学高于生活的第一点。
其次,文学的真实是本质的真实,而现实的真实只是事实的真实。真正的作家总是比一般人站得更高同时也站得最低站到生活的最里面,能够从现象中提炼出本质,看见那些最深刻的真实。例如从喜剧中看见悲剧——鲁迅笔下那些滑稽可笑的人物,其实在上演着发人深思的悲剧,周星驰的喜剧里面表演的也是悲剧。
第三,真正的作家都是正直公正的人,他们甚至不袒护自己不袒护善,正如余华在《活着》的前言里所宣告的那样,“对善和恶一视同仁”。后现代文学回归写实,甚至主张主题模糊、作者退出,“事实即真理”。这是比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派文学提炼、表现本质的真实更加成熟和先锋的真实观。
所以,我又曾经说过:
“所谓文学,就是对一切的理解与同情”。文学进步的表现之一,就是一步步益发逼近真实。
例如现实主义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是经作者整理的,而现代主义意识流的描写,更加逼近人类生理的真实——谁的意识不是跳跃无序而是井井有条的呢?
在后现代文学,价值多元、价值解构,是因为人类对于世界和人的认识已经无法系统,再要系统地表达,那是伪崇高、伪深刻、撒谎。当代作家,应该能够剖析新冠病毒,而不是说些人定胜天的大话、套话。
真正的作家笔下的真实,永远不是现成结论的重复。真正的作家,应该是比普通人目光更犀利或者通俗地说目光更毒的人。
所以,作家笔下的真实,包含着人类未来,真正的作家,不仅看得更深,而且看得更远。他们有想象力。
文学区别于科学,是采用形象思维而非逻辑思维。
2011年,我有一首诗,叫非逻辑与无益的思考。人类未来,越来越充满不确定性。
说回去,文学的真实,既要高于生活,也要源于生活,哪怕是来自生活的直觉,也高于胡编乱造。所谓荒诞不经,所谓杂乱无章,所谓一切空无,因为作家体验和看见的生活就是那样。配图是我认为说真话的作家。依次为莫言、残雪、苏童、阎连科、余华。
阎连科写一个村庄,全是残疾人,正常人反而不正常。
这真实吗?
现实不可能这样,但这是本质的真实。有没有成群结队的非正常?有。
阎连科《受活》中一个人物柳鹰雀,想要购买列宁遗体,想为自己修建水晶棺,生活中似乎没有这样的人,但生活中不乏惊人的权力控制欲,不乏乡土权力的畸形运作。
还有,莫言一篇小说的题目,居然是《透明的红萝卜》,有吗?可他通篇没说一句假话。
所以,最后,文学的真实性还表现在不管作家用什么手法——超现实、荒诞派、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神实主义、新新闻主义……创作,他们都在极力说出最诚实的真话。真正的作家,用儿童那样的目光看世界,然后像安徒生童话里的儿童那样说真话。
人类,有时候真的没穿衣裳。流水-小桥-人家
大家知道,一个艺术性、可读性、思想性完美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给读者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和碰撞,就是因为他紧紧抓住了人们的真实思维活动,与读者之间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和交流,并深深的打动了读者的内心深处,产生了最直接的共鸣。
那么,为什么经典的文学作品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能直击读者的心田?这就是“文学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的真谛。
任何一个有成就的文学大家,要么他曾读书万卷,行路万里;要么他历尽沧桑,阅历深厚;要么他勇于实践,勤奋创作。要知道,现实,因为现实是我们一切有志人士走向成功的最好老师!
不言而喻,一切文学创作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这是文学创作的必然规律。所有文学作品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或者基本真实性,因为一个作家、一部文学作品的问世,首先必然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离不开现实生活的经验积累和总结,都需要很多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来铺垫和修饰。不管它们描写的是什么,不管它们要向读者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文学目的,但是最终结果它们都必须出自现实,也必然要反映现实。我们说鲁迅的文学作品为什么具有那么长远的艺术生命力?就是因为鲁迅先生所处的正是中华民族灾难深重、面临生死存亡严重威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年代,鲁迅是那个时代的革命家,同样也是那个时代的猛士,正是处于那样的乱世年代和环境背景,所以鲁迅才能写出象《故乡》、《孤独者》、《呐喊》、《彷徨》、《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这样具有重要的历史时代感的震撼人心的经典作品来,他用手中的笔作为匕首、投枪与反动派战斗,用嬉笑怒骂唤醒沉睡的国民。这就是鲁迅精神千古不朽的意义所在!
所以,我们说“文学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就是这个道理,是任何作家都不能违背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
穗穗是SUI--不是
只听过“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的文友吉成为写小说,曾经去过金沙江支流会泽县的小江沿途体验生活,从而写出三个太阳照着的峡谷在人民文学发表。小江那里,是红军曾经走过的地方。这是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如何理解?那个题目,天上一个太阳,映在江面的一个太阳,还有一个太阳是老百姓心中的那个。故为三个太阳!也是文学的真实牲而不是胡编乱造。
Murphy8501
谢邀。你提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但人们习惯说法是″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文学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不得不提到″古代的、外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学艺术作品,难道不是源泉吗?这一问题必须搞清楚。过去的古代人和外国人是根据他们当时、当地所得到的、人们生活中文学艺术″原料″创造出来的作品。所以,我们称这一类不是源,而是″流″。这只能是作为文化去吸收、利用,决不是创作的″基地"和″源泉″。无限丰富的现实社会生活,为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资源,也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因此,文学又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是,文学创作不是照搬生活,也不是超越整个社会生活的空想。而必须是经过作家的思维″咀嚼″、加工、改造、集中、概括、修改、再创作等。
因此,经作家这样描绘出来的生活,就可以而且也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的生活事实,更具″典型″性,更能″揭示″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
当然,关于文学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生活中的事实,远不止这些,有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背包走天涯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经过作家的创作与升华,成了高于生活,最美的世间芳华!好的文学作品离不开作家的努力与奉献,其实看是文章最美而那背后作家的付出又是多么的艰辛了。所以一部受世间传颂的作品其实就是现实生活的升华与再现,就像红楼梦,这是一部伟大的传世之作,因为曹雪芹呕心沥血,对世间的百态都浓缩再红楼梦里面的贾府里,把广阔的社会背景也都放在贾府里演绎,无论是封建制度的腐朽与阶层的斗争都在贾府的活动范围展开,人间唯美的爱情也是再现实生活的无情打击与摧残下悲剧收场,宝黛的爱情悲剧实则是阶层斗争的结果,更是表象。文学作品的成功塑造了诸多人物,却都来源于生活,却更有突出性表现性,读了让人熟悉,感动作家的才华!
老梁
四人帮语言,什么叫来源于实际,高于实际?人类社会的文化艺术,当然来自于人类社会,艺术,是文化,是创作,体现出人类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人们社会生活!
DJ夏博士
文学的真实性严格的讲是一个审美概念。
文学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有关联但又有重要的不同。
打一个通俗比方吧。肉包子是由面粉+肉馅经过蒸而成的。肉包子自然不在是面粉和生肉泥了,蒸,就是创作过程。
生活真实就是面粉和肉泥,包子就是作品。
生活真实是人们的社会生实际,是生活中发生了的人和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文学作品的真实(高于生活),换言之,文学作品中展现出来的人和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未必都在实际生活中发生过,但是,他们一定是会发生或将会发生的人和事以及他们之间的那些关系。这些人和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将引发读者去思考,去评价,去选择,去取舍,这就是文学作品的社会功和审美功能所在。
读者对作品中人和事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思考、评价、选择、取舍就文学的美学价值所在,也即文学的生命所在。
晓鱼飘无声
不妨记住 —— 文学的本源,不在现实而在批判。原委很简单,文学的真实价值,不在颂扬而在眺望。
如果以为,这仅仅只是某一审美意趣,那就大错特错了。批判现实主义文艺思潮的澎湃汹涌,适是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的必然结果。
i依莎貝
笔者从学术的角度来回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文学小说作品可分为两类,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生活和工作中接触的是应用文、商业评论等。
现实主义
现实(reality;actuality),是汉语词汇,即客观存在的事物或事实解释,真实的即时物。组词有客观现实、现实意义等。
现实不是冷漠,理性不是没有情绪。
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细节真实,形象典型,描写客观。
现实主义作家代表
中国——柳青、路遥、张炜、鲁迅、茅盾、莫言、老舍等。笔者阅读过路遥的《人生》、莫言的《檀香刑》等作品。鲁迅、老舍的文章以中学课本入选为主,在此不加赘述。柳青(不是滴滴的柳青)作品《创业史》待阅读。
美国——马克·吐温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中挖掘现实最深、批判性最强的作家。其后有欧·亨利、杰克·伦敦等,欧·亨利的《身价》写的不错。
法国——现实主义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首先形成于法国,其奠基人为司汤达和巴尔扎克。其后的福楼拜、莫泊桑等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写的很好。
英国——现实主义文学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产生并得到发展,四、五十年代达到高潮,出现了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夏洛蒂、勃朗特等一大批作家。
俄国——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普希金在创作上完成了俄罗斯文学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接着出现了果戈理、车尔尼雪夫斯基、屠格涅夫、冈察洛夫、奥斯特罗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一大批现实主义大师。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文学的特点:它不主张用文学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们的压抑和扭曲。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
现代主义作家代表
加缪《局外人》,卡夫卡《变形记》,马尔克斯《百年孤独》,萨特《恶心》、《存在与虚无》等。
电影作品
王家卫的都市青年男女系列,表现扭曲的还有《霸王别姬》、《飞越疯人院》等。
故事
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已经发生事或者想象故事。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为依据,想象天地万物都像人一样,有着生命和意志。
西纳蒙
文学是内象的表现形式,任何情感可以通过这个载体阐述出来,因为我们感官感受的事物有限而内在的力量无限大,现实无非就是那么点东西,文学的力量和情感远高于现实存在的任何事物。
maiyou60
最初说这句话的人无法考证,但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这句话有较完整的阐述。艺术素材来自生活,生活素材需要艺术家筛选,再创造。 含义大体意思是: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
一切的所谓“艺术”都是人眼中的艺术,而人是生活的产物,人的全部鉴别标准当然也是生活的产物,所以说完全脱离生活的所谓艺术不可能与人的鉴别标准接轨,逆而论之,人类艺术必来源于人类生活。
wdlcj
“文学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最初说这句话的人无法考证,但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这句话有较完整的阐述:艺术素材来自生活,生活素材需要艺术家筛选,再创造。
所以说,生活原形和现象是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
文学来源于现实,而作品是对生活的比喻: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曾写道:故事是生活的比喻,而生活是在时间中度过的。
这就是说故事是我们对生活中的事件进行感受和思考后的表达和表达。
好的故事体现了作者的观察力以及对生活的感受能力。
作家通过对生活中的真实感悟,对文学作品中进行加工创作。
他们通过对生活的提炼,描述出精确的体验,促使观众在心中也自然生出一种似曾相识情感。
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其痛苦,但也有其喜悦。那些促使我们性格转变或命运转折的大事件发生在生命里不同的时间节点。
但是,除了这些“激励事件”以外平时的生活便是大多数人都会经历的日常。
罗伯特麦基在提到日常和故事的关系中说过,在日常生存状态中,人们采取行动时总是期望得到世界的某种有效反应,而且总能或多或少地得到他们所期望的东西,而在故事中,这些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则被扬弃。 在故事中,我们将精力集中于那一瞬间,且仅仅是那一瞬间,人物在那一瞬间采取行动,期望他的世界做出一个有益的反应,但其行动的效果却是引发出了各种对抗力量。
如果一部文学作品耗费大量的笔墨去描绘无关紧要日常生活,吃饭睡觉,上班上学,那么不要说引起人们共鸣,恐怕连看都很难让人坚持下去。
因此,文学作品的创作就是从生活的日常中提炼出对人们产生影响的“激励事件”,然后通过故事的创作,让人们带入情境产生共鸣。
这就是文学来源于现实,但经过提炼之后可以高于现实,让人们在作品中感觉既“似曾相识”又精彩绝伦。
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紧密联系。文学作品的原材料都是符合生活真实性的客观现实的碎片。
用埃德蒙德·胡塞尔的话来说,是我们意欲向观众灌输的情感和见识的“一种客观关联”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里展示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在这里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虽然这篇文章很多显示湘西的影子,但更多的是作者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沈从文先生融合自己的主观情感创造出一个美好的世界,并借此表达对人性的善良美好。所以《边城》既不是不是对生活真实的照搬,但又来源于生活感受的真实表达。
它在符合事理逻辑或符合情感逻辑的基础上,令读者对其所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
所以,好的文学作品能让观众又足够的代入感,它滋养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给予我们在抵御现实世界的苦难的力量。
这就是文学来源于现实,经过个人情感感受,在作品中营造初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用于寄托人们的精神世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水云轩之过客
你写出来了就是真实的存在。
“文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前苏联现实主义文学或“革命现实主义”的文学理论,是一句口号式的写作指导方向,由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它的目的性很明确,就是选择生活材料(源于生活),进行加工处理(高于生活),产生方向性的批判或者宣传效果,达到思想要求的目的,可以说是文学政治化的导向原则。
至于文学的真实性,包括面很广,也很复杂,关键在于你自身的真实表达,内容可以是生活中有的,也可以是杜撰的,但要符合一定的逻辑性。我们看到的许多影视剧的情节觉得不真实,比如“手撕鬼子”,明显缺乏逻辑,所以显得不真实。但如果把“手撕鬼子”放在科幻题材里,找个机器人来撕,就符合逻辑关系了,也就显得真实。或者放在想象场景中,表示愤怒,也符合情感诉求的逻辑关系。
真实性取决于作者和读者的认知程度,认知程度体现在你自身具备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还是用“手撕鬼子”的情节来说,比如相信气功杀伤力的人,会觉得这个情节是真实的,因为他们觉得人具有这样的能力,不过,这只是你“相信”的真实性,并不代表它就是真实的,你无法证明气功的存在,那么整个逻辑链就不成立。认知程度同样代表了写作者的文学作品表达程度,也就是写作能力,通俗点说,就是作品的“好坏”与作者的认知程度有关。
文学创作是复杂而多样化的,按罗兰•巴特的说法,文本完成发表以后,就和作者没关系了,他的大概意思就是,评判的权利在于读者。真实性也是这样,你认为真实的,在部分读者的眼中未必是真实。比如,我们在谈论剧本创作中,首先是针对逻辑关系,一部作品的故事线索和人物情感发展必须符合逻辑关系才能成立,每个人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是不同的,不能因为“我生活中没见过”或者“我没听说过”而否定作品内容或人物的真实性,要选择一个考察方式,逻辑关系就成为了最基本的考察方法。
对于个性化写作,真实性就是符合你自身的情感真实,信马由缰、天马行空怎么写都行,写出来就是真实的。但真实性,只是文学性中很小的一部分,不能单靠这一点去分析作品的好坏。
在开放的社会里和互联网时代,现实的信息量是空前庞大的。在过去闭塞的社会环境中,所见所闻都被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文学创作就主要靠个人的想象力去编织。在当下社会,你随便可以从网络中选取事件去钩织自己的故事,逻辑关系就变得非常重要。所以,这些年流行“非虚构文学”,就是因为时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个人的想象力永远无法超越现实发生的事件,纯粹靠个人生活经历来创作的文学时代已经过去,作品的真实性就完全靠你个人认知方面的“真实能力”。
city_autum
说到底,任何文学体裁对创造者而言都是一种内心外在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文学的创作而反映内心真实的诉求,这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源泉。所以说任何的文学作品,其实它的本源都来源于创作者所了解掌握和臆想的现实世界。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文学源于现实。但任何文学作品又不可能把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原封不动地照搬到文学创作中。他要高度的浓缩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还有作者内心的诉求和表达,他的时间空间和创作形式上都比较高度集中。有时候为了突出表现,作者内心想要表达的东西,有可能把现实生活中诸多矛盾,诸多人的事情,其中到一个人或者一个桥段里面。有可能把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和人的喜怒哀乐都浓缩在一起。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她又是高于现实生活的。一个好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很远。能够被很多人所喜欢甚至成为名篇大作。这就说明创作者所要表达和表述的内容,能够被广大读者所喜欢。一个被广大读者所认可的作品,肯定是一个能够触及人的灵魂深处的好作品。能够和广大读者产生共鸣。
chad
你用照相机照一个虾的相片一分钱都不值,画家齐白石,画一个虾值一亿元。这就是文学来源现实,高于现实的具体体现。不看表面,看内在,看规律性,你就能理解到她的真实性了。
mikong0911
任何一位作家,任何一部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如果作者没有自带的文学天赋、丰富的成长经历、深刻的社会观察、多元的知识储备、扎实的写作功底、迷人的语言魅力,是无法完成创作的。但捕捉并遴选后的现实生活素材必须经过作家的再创造才能上升到文学层面,是经过作家脑力劳动后的艺术再创作。所以“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提法是正确的。
皮夹里的站台
文学源于现实:文学的表现素材,手法,思想等都来源于现实世界,因为这是人生活在世界中的真实事件。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情感等问题。
文学高于现实:要解决这些问题的矛盾点,就在于“高”,不高解决不了问题,也需实事求是,不求是则是虚妄;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性,这个高如何把握,他是现实也不是现实,处于零界点之间,所以人们误以为高于现实,其实他来源于现实,处在零界点,就是准备回归到现实中去。只是个人俗谈,望大家指正!
lovelylinrui
文丨李怡
文学是文化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而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的所涵盖的全部内容,覆盖的领域十分广泛。文化源自于现实生活,文学也必然是源自于现实生活的,它是否高于现实生活呢?我认为高于现实生活的论述也是正确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文学或是文化都是现实生活的升华体现。
既然文学反应的是现实生活,那文学通常通过写实(叙述)、抒情(寄情)、映射(比拟)这三种方式以不同的文学创作方式对现实生活的展现与升华,与读者产生共鸣,从而也反应出文学的真实性。文学是一门艺术。
文学作品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这四种不同表现体裁,下面我通过这三种方式具体进行论述。
写实(叙述)“写实(叙述)”这种文学创作方式是文学作品的最基本表现方式之一。在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中都有大量的运用。运用最多的如史记、小说、故事等。
一、“写实(叙述)”内容的表现有三个层次:
①文本作者的主观意思。
②文本的社会意义。
③文本的个性意义。
二、而叙述(写实)类文学名家一般都会通过下面这三种方式构建文本的生态场景。
①一个前提:知人知事
“知人知事”是写叙述文的最基本也是最关键的点。文学作者通过文本与读者的对话,叙述文的时代背景、作者背景、经历、创作意图是读者更进一步感知文本内容的重要要素之一,就像很多人在深入解读古诗词时先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经历等是一样。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在更加深入的了解文本作者的主观意思的基础上去理解文本的社会意义,从而启发读者的感悟和思考,最终实现文本的个性意义。
比如《小橘灯》是冰心的一首叙述性散文,在文中冰心以小女孩为中心人物叙述了她的家庭状况和遭遇,这是作者的主观意思;通过小橘灯橘黄色的灯光映射出文本对社会的意义;在面对艰难的生活际遇小女孩说“我们都会好起来的”等反映出小女孩镇定、勇敢、乐观的富有爱心的个性意义。
②两个视角:故事内视角和故事外视角
在写叙述类的文本时,有的以自己为文本视角,有的以故事中其他人为故事视角,这都属于是故事内视角;将自己(读者)置身于其他视角走进文本故事,去理解和感受人物的事件的情感或目的变化,从而获得更加丰富和深入的阅读感受亦或写作思路。
《小橘灯》是以我为叙述视角,读者们也常常会把自己当做冰心的视角去读《小橘灯》,其实不妨以小女孩为视角去感知下故事情节和小女孩的情感。
③三个叙述点:聚焦点、矛盾点、空白点
有聚焦点、矛盾点、空白点的文学作品一定是一篇有“灵魂”的作品。
聚焦点:通过对人物刻画、故事情节、环境等都是塑造文本的聚焦点的思路,通过对聚焦点的连线,贯穿整个故事情节。
正如《小橘灯》在对小女孩、小橘灯、寒冷的天气、年夜饭这些聚焦点上进行生动塑造然后惯穿如一,来体现了在艰难的环境下小女孩的性格。
矛盾点:文本中的矛盾点塑造可以产生出独特的效果,好的故事总是会有很多矛盾点,可以突出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等。
空白点:“空白点”也叫“留白”,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形式。“留白”并非是作者的疏忽,而是“无奈”或者是“言外之意”在或者是“弦外之音”。
中国的《论语》是文言文中的叙述文,现已经流传千年。大量运用叙述的莫言在2012年也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抒情(寄情)作者常常以“抒情(寄情)”的方式对自己或其他人物、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品味进行抒发,或者通过借人、借物、借景来抒发情感。通常运用在散文和诗集中。
一、抒情(寄情)散文
①借景抒情:代表作品矛盾的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是矛盾的一首现代散文,通过对黄图高原上坚韧,像哨兵般白杨的赞美来歌颂勤劳的农民。通过和高贵的楠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章立意高远赞美抗日军民的艰苦卓绝。
②借物抒情:余光中的催魂铃。
催魂铃是余光中作为一文人墨客喜爱清净生活却总被电话铃声打搅所写的一篇抒情散文,这是一篇借物也是借事的抒情散文,中间用了幽默的表达方式,比如:
“王维的辋川别墅里,要是装了一架电话,他那些静绝清绝的五言绝句只怕一句也吟不出来了。”借“催魂铃”抒发了他喜欢清净的生活。
③借事抒情:林清玄的故乡的水土鲑鱼归鱼。
故乡的水土是林清玄在准备出国的时候,他的妈妈在他的行李箱里放了一个黑色的袋子里面装的是家里的泥土和水,作者林清玄借妈妈给他远行时准备的泥和土来抒发他的妈妈对他的关心和柔情。
鲑鱼归鱼是林清玄在温哥华听朋友说鲑鱼在九月的时候都会从海里奋力游向河里的上游产卵。鲑谐音归,鲑鱼用壮丽也可以说是壮烈的凄美方式返回“河内故乡”产卵,来抒发自己会到故乡“产卵”的情怀吧。
二、抒情(寄情)诗
“抒情诗”和“抒情散文”最大的区别就是“直抒胸臆”,不会详细的描故事情节、人物和景物细节。抒情诗更多的都是借景和物来抒发感情的,近代最气势磅礴的当属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其中“沁园春”是词牌名,说的简单点就是诗词的“格式”和“曲调名”,因为在古代“词”是伴曲子唱的。“沁园春”、“如梦令”、“长相思”、“涴溪沙”、“念奴娇”。。。等等都是常用的词牌名。
毛主席的的沁园春.雪,词牌名:沁园春,诗名:“雪”。是毛主席带领红军长征到达陕北胜利后视察地形时见漫天雪封的壮丽河山有感而发的豪放词句。
前半部分描绘了祖国的壮丽河山,后半部分叙述和点评了历代“风流人物”,一句“俱往矣”,一笔带过了封建社会的英雄人物,转而“还看今朝”。全诗气势磅礴、直抒胸臆,堪称中国词坛杰作。
自古文人墨客都常将“情”寄予“景”寄予“物”,寄予“山水”、寄予“梅兰竹菊”以述其情。
映射(比拟)“映射”在“叙述”和“抒情”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都是必不可少的。“比拟”的用法也非常之多,除了小说、诗词以外,在寓言、童话中更运用十分之多。用“事”比“事”,用“人”比“人”,用“事”比“人”,用“人”比“事”,用“甲”比“乙”等把事物道理简单、有趣的展现出来。
一、寓言
“寓言”作为有中国兴起的文学体裁,通过比喻的方式寄托道理在其中,具备很强的教育意义,在中国的中小学生教材中广泛使用。
其普及性已经十分广泛,这里就不举例叙述。
二、童话
“童话”的故事情节通常为虚构的,其情节富有想象、夸张、幻想、和象征,以用来塑造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代表作品有《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和“寓言故事”一样是儿童教育的重要文学体裁之一。
虽然情节是虚构的,但它的教育意义却又“真实”的作用。
小结
对于“文学的真实性”定义如能反应和阐释自然、社会、情感“道法”无论是源自现实的文学还是虚构的都是真实的。
关注我,期待追梦路上与你同行。
rabbit9950
我们写的小说、散文等里面的文字还是那些文字,久经风霜的打磨,也被前辈们抚摸着,但还是用这些字,让它们活起来。那就用笔、用心、眼神、动作等艺术的呈现细节的微妙化。文学从现实中取材,凝练的作品高于现实的生活。
bunny兔浅浅
文学是对生活素材的再加工,没有生活的基础,文学只能是空中楼阁。
《平凡的世界》被众多文学青年喜爱,就是因为它书写的就是我们的人生。虽然时代不同了,社会进步了,但生活的本质没有变。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平凡人,都会度过平凡的一生。
我们一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很多挫折,但我们都会像孙少平孙少安那样,永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我们一生都会面对很多抉择,无论感情还是事业。孙少安面对着润叶和秀莲的抉择,一面是美好的爱情,一面是现实的生活,孙少安选择了后者。虽然少安没能得到向往的爱情,但他得到了幸福的生活,谁又能说孙少安的选择是对还是错呢?
孙少平面对着留在家乡当一辈子乡村教师还是走向外面的世界追求梦想和自由的抉择。孙少平选择了后者。虽然小说最后也没有写孙少平事业成功生活美满,但相信作者给读者的想像空间大概如此。即使孙少平一生平凡,但当他回首往事时也会为自己曾经追求过曾经奋斗过而感到欣慰感到幸福。
孙少平,孙少安都源于我们身边的人物,但小说中有些意外,有些巧合的设置就是高于现实。晓霞的去世,秀莲的重病,金波对自由和爱情的执着,这些冲突和意外让人们对生活的艰辛和美好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路遥写《平凡的世界》用了六年时间。六年时间,深入基层,休验生活,查阅资料,写出了这部鸿篇巨制。没有对生活的体验,没有对文学的热爱,没有对梦想的执着,路遥不会写出这样一部被一代又一代文学青年喜爱的作品。
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现实。只有源于生活才能打动人心,高于现实才能照亮人心!
阿七
文学的真实性,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是有区别的。其一,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是指客观的真实存在的事物;文学的真实性,是指可能存在的事物。亦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必须符合事实;文学的真实性,必须符合情理。其二,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是经过耳闻目睹,或经过一定手段的研究分析认识或发现的;文学的真实性,是经过耳闻目睹,借助一定的艺术思维和艺术手段,创造出来的。亦即,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性,来源于对客观的正确认识,文学的真实性,来源于主观的正确创造。我们之所以说,文学源于现实生活,那是因为,我们所说的文学的真实性必须符合情理,这种情理只能是现实生活中的情理。脱离了一定现实生活时间空间的情理,也就不成其为情理。我们之所以说文学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那是因为,文学作品,在符合现实生活情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审美化,典型化等等艺术手段加工。因而,文学作品才是艺术,而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复制品。
evianF
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
艺术,就是超越现实的审美观,简单如时装设计(有点跑题),最能兑现的如广告文案,说白了,奢侈品本生就是一种精神高度,也可以叫做境界,好比如写诗最讲究境界一样。
艺术,就是来源于生活,比如李白写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八十老太太也懂啊,因为简单,所以伟大。作用于教育,就更为重要了。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有源源不断的创作力,就叫做“文思如泉涌”,也可以叫做创意。
所以,文学高于现实,也来源于生活(现实)。
花卷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却有高于生活,文学的根在生活中生长,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生活中最真实的写照。文学作品传递生活的喜怒哀乐。
古灵精怪之紫
总听说“文学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到底该如何理解文学的真实性?
“文学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这句话我印象中它最早来自阐述现实主义文学基础理论的《文学原理》、《文学概论》等,它还有一种说法是“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实质是想表达文学与生活、文学与现实的关系,由于文学1、是人写的,而人总是生存在现实中的,也即生活中的人,所以任何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都必然源于作者本人的现实生活之思想认识和经验提炼;2、文学核心内容的素材以及大量的基础细节内容的素材,也都必然是作者采集于现实生活,或者是基于现实生活的种种想象,无论这种想象多么虚空,它终究不可能脱离作者的现实生活经验;3、文学的终极意义终究是关于人的问题、人在现实中的问题,无论多么虚构,它脱离不了对人个体的研究、对人与人的关系的研究、以及对人在现实中行为的研究,并必然会将这些研究“成果”“反馈”现实和人、“指导”现实和人、“教训”现实和人、“引导、启发”现实和人——
所以,文学源于现实生活,其实是一个普遍性的、真理性的理论观念,无论什么主义的,现代派的种种主义、流派或者新小说,我印象中还没有哪一家文学理论反对这个说法的。
但这句话的后半句即“高于生活”就有争议了,起码跑出“现实主义”圈子,它就未必可以“站立”的那么稳固,我们假设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其无论主题还是内容构思,说它们都“高于生活”或者说“高于现实”,好像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约瑟夫·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等小说,其中大多数内容都是无法用“高于现实生活”来分析的,《百年孤独》里的人的生活如果你还用“高于现实生活”去分析,一定会感觉苦恼不已,其中不仅有太多的近乎奇幻的内容细节,尤其是它们还不是一般性的奇幻情节,其中很多残酷性的对人性的揭示,会叫人感觉实在是“低于”现实生活的,同时还有大量的细节内容,大概也只能说是纯属拉丁美洲的人的历史真实。而《第二十二条军规》则是作者对美军真实状况的没有一丝高于现实却处处是真实虚构的描写,深刻、细腻、完全贴地的、丝毫不拔高、却不免有矮化嫌疑的现实展示,所以这本小说会被标签以“黑色幽默”。
中国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开始的各种文学潮流,无论“伤痕文学”,还是后来的“寻根文学”、“知青文学”等等,其实都和“高于生活”、“高于现实”的主义不符,无论内容还是思想主题,都谈不上高于生活,它们只是对生活的揭露、对人性的挖掘,确切的说,它们其实是在思考过去的现实生活、试图反映过去的现实生活,同时表达对它们诞生之际的当下生活的一种惶恐、疑虑。所以,它们一点也不高于生活。包括莫言的大多数小说、残雪的小说、余华的小说等等中国当代文学,其实都和“高于生活”、“高于现实”无关。
——“文学源于生活”,是一句文学真理,它应该会永恒正确,或者说它就是文学的一个基本规律。但“高于生活”或者说“高于现实”的说法,它已经过时了,它可能仅仅适合于西方古典现实主义文学,适合于中国八十年代以前的文学,但不适合描述世界性的现代派文学、先锋文学,或者所有非传统现实主义的文学,也不适合描述八十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学。
至于“到底该如何理解文学的真实性?”到了今天,我个人认为这已经属于一种谈论价值很低的问题,无论在文学哪一个层面、无论是严肃文学还是大众文学,除非你是打算谈论纪实性文学,或者你就是专门研究“文学真实性”这个“老破旧”问题的人,因为虚构类的文学作品只有品质高低区别、艺术价值多少的区别、人性挖掘是否深刻的区别、思想内涵是否深厚而广阔的区别等等,谈论文学艺术,谈论具体的文学作品,我们往往会要么谈论其具体的人物塑造、情节内容构思、全文布局以及认识内涵等等,要么谈论它给人以什么样的启迪、有着什么样的暗示隐喻、或者谈论了多少人的问题,等等诸如此类,除非纪实性文学作品,为什么还要去讨论真实性问题呢——没有一部(篇)文学作品是完全真实的,也没有一部(篇)文学作品是完全不真实的,虚构的文学作品它总是处于真实与不真实之间的,至于多少真实、多少不真实,并不重要,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高低,真实性并不是评定的标准之一。
jxrczlh
文学艺术的源泉来自现实生活,但作为作品是不能完全全搬的,需要去粗存细的加工成作品,这当中必有一些附精加入调制才能成品,文学艺术的作品质量必然会高于现实生活,这就是艺术的价值所在,文学艺术已成作品,人们千万不要去造访,那不是真实的。
ccop
反应真实和虚伪是文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文学也是可以虚构的,以提高文学的艺术性,不能说虚构就脱离了文学的神圣使命。记住一点至关重要:虚构也要有度,不能太脱离真实,好像已不食人间烟火,虚构是为了更形象真实的反应社会现实,艺术的体现现实。沈从文的小说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他的文字极富乡土气息,对话也是地域特色浓厚,读他的小说,有一种湘西风情扑面而来的感觉。这大概就是沈从文独一无二的主要原因。当然,过度虚构也是可以的,譬如神话,荒诞小说。不可否认,这种小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会逐渐衰落。
viviansawers
张小弱喝可乐
原贴:现当代文学排名
luckyland
原贴:现当代文学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