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或许是金庸小说里最暧昧,最众说纷纭的一部长篇。近来由于新版《天龙八部》电视剧的关系,在影视评论观各位网友的口舌之战,贬者认为新天龙血腥粗糙,褒者中亦有人以为天龙是金庸小说中最庸俗的一部。
鉴于目前只有20集面世,角色争论多在萧峰身上,纵观网上议论,不喜新天龙者认为萧峰当是侠之典范,他当如成年郭靖一般的仁爱和义烈;推崇新天龙者,却看出萧峰身上唤醒对“侠”的怀疑――正如陈墨所言,金庸小说经历着“侠之立,侠之变,侠之疑,侠之反”,金庸写郭靖是侠者之立,杨过是侠者之变,萧峰是侠者之疑,韦小宝是侠者之反。无论仁爱义烈,还是武功绝伦,那些天神般的英雄高士在《天龙八部》逃不过恐怖和惨伤,这是对射雕三部曲里侠义至上的怀疑,所谓的侠义在《天龙八部》里,犹如天人五衰:
天龙八部里最高的天神,“天”本来是有情众生中最享福报的一道,但他们也逃不过轮回之苦,死前有天人五衰,郁郁不乐,亦如《天龙八部》里那些极顶高手,最完美的道德,最光明的人格,天神般的武功,都逃不过冤孽和悲悯。《天龙八部》描述的是衰亡,充溢的是同情。
《天龙八部》是庸俗之作吗?《天龙八部》里金庸本人在五卷之后附上的陈世骧先生书函颇有意味,这一段是对“结构松散”的辩解:
“读《天龙八部》必须不流读,牢记住楔子一章,就可见‘冤孽与超度’都发挥尽致。书中的人物情节,可谓无人不冤,有情皆孽,要写到尽致非把常人常情都写成离奇不可;书中的世界是朗朗世界,却到处藏着魍魉和鬼蜮,随时予以惊奇的揭发与讽刺,要供出这样一个可怜芸芸众生的世界,如何能不教结构松散?这样的人物情节和世界,背后笼罩着佛法的无边大超脱,时而透露出来。而在每逢动人处,我们会感到希腊悲剧理论中所谓恐怖与怜悯,再说句更陈腐的话,所谓‘离奇与松散’,大概可叫做‘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罢。”
不喜欢《天龙八部》的人们,或者是无法接受“离奇和松散”,或者是无法在书中找到侠义道的善有善报,婆娑世界“无人不冤,有情皆孽”,这和射雕三部曲里善恶果报的鲜明世界完全不同,而又异于《笑傲江湖》和《鹿鼎记》里嬉笑怒骂的世俗红尘。电视剧《天龙八部》如果愿意在通俗性之外保持一点对原著的敬意,就不太可能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惩恶扬善,扬眉吐气,仁义无敌。
【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中人物离奇,情节的合理性让位于意境和寓意,无不有过人之处,有帝王公卿,有江湖豪客,有长生的术士,有俊雅的少年,有神仙天人般的美女,有匪夷所思的武功,有阴谋,有复仇,有陷害,有误会……天龙八部,人与非人,同聆佛法,从南海到北国,从姑苏到天山,果然是北冥有鲲,化而为鸟,横绝四海。这么恢宏超常的众生,结篇却是发了疯的慕容复在坟园沉浸于帝王的幻想,一群小儿嬉笑着扮演臣民换糖吃。一个明白不过的寓言:红颜转瞬白骨,才能、功业、野心、爱恨如露如电,梦幻泡影。在这个寓言之下,那前面五大卷的热闹同归于一个幻影,悲天悯人,《天龙八部》里奇异的缘法,未必是颠覆英雄主义,但至少有着深刻的悲伤和疑问,亦正是这悲伤和疑问,成全了英雄之所以为英雄。
金庸在释名篇里暗示,他乃是以佛教中的天龙八部象征小说中的人物,这八部神道精怪“各有奇特个性和神通,虽是人间之外的众生,却也有尘世的欢喜和悲苦。”天龙八部的神道精怪,来源于印度教,诡异神奇,佛教在和印度教的竞争中往往编造些他们皈依佛门的故事,佛经中也将其列为八部护法。如廖朝阳先生(天龙八部的传奇结构)所言,虽然八部精怪同聆佛法,但在世界中他们却各有不同的缘法和解脱之道,便如《楞严经》所言
“若有诸天,乐出天伦,我现天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有诸龙,乐出龙伦,我现龙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若诸非人,有形无形,有想无想,乐度其伦。我于彼前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
小说里写的也正是众生相的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段誉的出世和萧峰的入世互为印证,他们是倾盖如故的兄弟,虚竹的巧遇和乔峰的苦难亦互为印证,他们也是同参大道的朋友。
有人把天龙八部对应于书中人物,譬如萧峰为天,段誉为龙,这颇为牵强,恐怕金庸本人写作时也不存在这种清楚的映射,他只是写出了一批离奇的人物,如同佛教神话中那些和凡人共存于天地间的“非人”众生。倒是书中武功最神奇,福泽最深厚的逍遥派高手很象天道中人,临死前的“散功”便是天人五衰,光华褪尽,枯萎而亡。
【萧峰】
曾经见文章说萧峰是深受儒家仁义观念的堂堂大侠,甚至说什么萧峰有诗人气质,儒家气质,这比较费解。孔子说,勇而无礼则乱,萧峰后半生被中原武林所谓的礼义之道贬斥,告白无门,他也索性睥睨了“礼和义”,奔走杀戮,凭着天性中的清白和骄傲,为所欲为,实在是孔夫子所谓君子之乱。
《天龙八部》起始时的乔峰的状态,应当是一个努力履行礼义的所谓“侠义领袖”,他的行为标准类似成年后的郭靖,可是他的生活突然中断,无论是出于如何荒谬微小的理由――一个女人微小的愤恨拉开了癫狂世界的幕布,乔峰的光明道路中断了。整个天龙八部,写的是乔峰从这样一个稳定的状态走向灭亡,他在天龙里的经历纠缠着自我认知和复仇雪恨,他被陷害,又夹杂着血统带来的原罪,他被那些教养他的中原武林大豪怀疑,被所谓的忠义爱国者疏远排斥。他的确充满了重重疑窦,矛盾,激愤,误会,价值观的崩溃,在复仇和雪冤的道路上,逃不过灾难的天罗地网,他是一个受天谴的英雄,最终虽然坦白接受了自己的契丹身份,却无法再对所谓的中原武林有价值认同。但同样他也无法融入契丹阵营,于是在极端的孤独中死去。萧峰身上有经典的西方悲剧因素:自我认知和复仇,萧峰冲冠一怒,杀人如麻,血性发作时的确凶狠,他追查自己身世杀的人,采取的强硬和坚决,是郭靖不会做的。的确他也自认:我蛮性发作,就什么也顾不得了。萧峰胸前的狼头刺青,他的仰天长啸,都是不可忽视的隐喻,象征一种原始的爆发力,来源于神秘的血统。
胡军的萧峰,在我看来是比黄日华的乔峰更接近原著里那个癫狂世界中竭力保持着清醒的英雄,乔峰活了三十岁,天赋神勇,为人上进,又有名门正派侠义道的自幼教育,世界在他看来无疑是非分明,他自信他的武功才艺也能让他扶正锄奸、洞察秋毫,他自制禁欲,仁义果决,自信朋友和下属对自己的服膺和爱戴。然而,杏子林中,这三十年来他所熟悉的世界突然天翻地覆,背叛、陷害、误会,一切他无从辨白,他看惯了的信任和友谊也都瞬间变成了怀疑和疏远。而这一切迷雾中,最让他震惊的是他的身份血统,他自认为清白无私的前提被质疑。甚至可以说,萧峰从此走上的,是痛苦的自我重建。
世界的无理和癫狂压迫着萧峰,他在诬陷中越陷越深。聚贤庄上,萧峰以一套太祖长拳应对其他汉人来自四夷八方的武功,这时他已经起了对汉族正统的讥讽之心。雁门关外,对着族人共同仰天长啸,那时他已经彻底嘲笑民族正统观,剩下的就是复仇之心了,而一件件血案如幽灵铁定了他和中原武林的对立。有人评价胡军的眼神时常迷惘,以为是弊病。我不知道是否演员故意如此,萧峰在和阿朱相处时,也依然不忘他的重重疑惑,杏子林之前他的心地有多清明镇定,复仇路上他的心地就有多震惊迷茫。也正因为这种迷茫,让他失去了阿朱。萧峰受康敏之骗追杀镇南王,并不是处于很镇定清醒的状态。误杀阿朱,让他突然清醒,也意识到他和阿朱之间的深情,他的复仇在这种爱情牺牲下显得荒谬可笑,等到他找到康敏,连复仇之心他也淡了。萧峰远走辽东,后来出入辽国和女真部落,不再认中原为故土,实际上他的还乡却为永恒的流浪。
萧峰失落了故乡,早年乔峰显然是无条件的尽忠效命于国家,后来他虽承认了自己的出身“勇猛的契丹人”,但对辽国的效忠,却已经有所保留。他的道德观,无疑还有汉民族游侠观里的重然诺,行高洁,抗强暴,悯贫弱,但所凭借的,已经是一己之良知。北宋时代的侠士纠缠于民族纷争,所有入世的侠士都必需效忠一个国家,不能做先秦时代个人主义的游侠。萧峰早年所受的教育又使他无法象虚竹那样出世,仅仅满足于个人的幸福。这个离开了土地的英雄高高在上俯观世间,不胜寒冷。等燕云十八骑少林寺认父,他所持的自我认知大概就是对慕容复的那一句:可惜萧峰大好男儿,竟然与你这等人齐名! 萧峰是孤独的。少林寺后的萧峰是一个纯粹的“大好男儿”,他为了制止辽汉间的战争失去了最后的容身所,再没有故乡可以让他回归。面对民族战争的尸横遍野,段誉感叹“乃知兵器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深入萧峰的心,他对武力的信任也意兴阑珊。萧峰长吟匈奴的祁连山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亡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却并不意味他愿意为契丹的疆域扩展效力,他哀伤惨然的,只是战祸带来的六畜不蕃息,妇女无颜色,四海列国之大,却无这个“大好男儿”的立足之地,萧峰最后致力的不如说“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逼迫辽帝定下和平契约,但这是癫狂世界的生存之道么?这一点辽帝明白,萧峰未必不明白。他意兴索然而自尽。
我不欲评价胡军和黄日华的演技,各人欣赏习惯不同,剧本改编的思想也决定着角色的深度,只能说新天龙剧组和胡军更不辱没《天龙八部》原著中的“恐惧和同情”。但是黄日华的乔峰,是一个典型的堂堂大侠,他一直很清醒英明,状态稳定,很难看出个人的成熟和变异。在他和阿朱的感情中也表现清醒而钟情,却不象书中的萧峰直到阿朱一死才从复仇的困惑中清醒过来,没有了激愤和荒谬感。但黄日华完成的无疑是电视观众熟悉的那一类典型的“大侠”,黄日华的萧峰是伟大而可靠的,理智而光明,可这恐怕不是《天龙八部》癫狂世界里从信仰到怀疑,再摆脱了怀疑的萧峰。
【朱紫双姝】
朱紫姐妹在《天龙八部》萦绕着萧峰命运,印证着萧峰这个英雄,也先后为萧峰而牺牲。
不得不佩服林夕写词的身份架子,新天龙片尾曲起首便是佛经用语“如是我闻”,空穴来风一般广大无涯,接下去虽然便是儿女恩怨相尔汝,但《天龙八部》那种佛教世界寓言境界已出。其后的歌词全是大白话,但有一句于通俗中一针见血,“你英雄好汉,需要抱负,而你欠我幸福,用什么来弥补。”阿朱是萧峰复仇的牺牲品,阿紫是萧峰道德的牺牲品。快意恩仇和道德高蹈,造就了英雄萧峰,却以朱紫双姝为英雄的献祭。
新天龙对萧峰和阿朱恋情的处理相当成功。阿朱在和萧峰的关系中,是完全占主动的,这完全是为萧峰而生死的女子。萧峰最初在聚贤庄舍命为她求医,一则是为她是一位“神交”的侍女,二则多少也有点被中原武林诬陷后的快意宣泄,这里他第一次和过去的朋友正面为敌,抛开了他自己对礼让情义的执着,在中原武林一面,是早就认为萧峰“非我族类”。聚贤庄一役的九死一生让萧峰彻底摆脱了和中原武林的身份认同。阿朱在萧峰众叛亲离后追求萧峰,这不能不让萧峰感到她所爱的是他“大好男儿”的本质,而并非他的身世和荣辱。
此刻萧峰摆脱了身份的困惑,却依然不能从复仇的执着里超越出来,他陷入一系列侦探小说式的追查,他的生活被迷惑和悲愤占据,成全阿朱的爱情需待复仇之后,阿朱的相伴让他欢乐,但在这欢乐中他必然神不守舍,仇杀的阴谋和疑团一再扩大,他的生活象《百喻经》里的火宅,火势蔓延,他急急地扑救,却忘了火宅外清朗乾坤。原著中的描述恰好对应新天龙电视剧第16集开头夕照里杨柳岸饮马一场,良辰美景佳人,两人所谈的却非赏心乐事。我也猜测新天龙里萧峰面对热烈的阿朱却总无法倾情欢乐的神态应该是演员有意而为。一段爱情就这样被复仇挥霍掉了。
阿朱完全追随萧峰的思路,她的聪慧使她完全能体味萧峰的内心,她对萧峰的崇拜又使她不怀疑他认定的事情也会出错。因此当她发现自己是复仇对象之女,她便相信爱情已无法抵达,只盼以爱情殉葬来延缓萧峰的复仇。阿朱临死,萧峰才突然清醒到塞上牛羊之约的可贵,复仇的烈火被暴雨浇熄,爱情在失去之时才优先于复仇。电视剧里对此的表现发挥是他抱起垂死的阿朱奔向那个偕老塞外的诺言,然而幸福之门已经关闭。萧峰原有殉情之心,但旋即发现康敏的谎言,他面对段正淳的字迹捶胸出血,那种疯狂骇人的痛楚,倒证明了他的清醒,从此复仇不再是他生命的第一信仰了。
阿紫没有象阿朱那样改变过萧峰,但她和姐姐一样被萧峰决定了命运。金庸所谓“恶紫夺朱”,在西方文化里,紫色却有尊严、受难、重生多种寓意。阿紫自私恶毒,然而她对萧峰执着的爱,却有如阿朱的重生。阿紫的邪恶和受难,目的是要求萧峰对他爱情上的尊重,一如他对待阿朱。邪恶者一样有爱和尊严。阿紫最终攻破不了萧峰的道德壁垒。阿紫虽然作恶,举止可怖,但她不是萧峰的灾难,相反地萧峰的光明和正直却是她的惊惧和灾难。
萧峰毕竟是受最正统最严格的甚至苦行者般的道德训练成长的,他的导师们无不对他的异族血统提心吊胆,加倍苛求他道德的完美。当萧峰对王道正统、仁侠忠义,快意恩仇等等都意兴索然之后,他还保持着个人操守上的禁欲和洁癖。阿朱为爱而死,他自然也认为自己不当再有新欢,男儿自死心如铁,禁欲和自我惩罚相结合,完全埋葬了个人幸福的欲念。阿紫即使不刁蛮邪恶,也攻不破他的情感壁垒。他对阿紫的救护,也无非对阿朱之死一种聊胜于无的弥补。而他对阿紫的爱,才是阿紫唯一的救赎希望。
阿紫的故事的确带有无限的同情:凡是不解同情阿紫的人……亦不会自觉他自己生命黑暗的痛苦(罗龙治)。阿紫最根本的愿望难以满足,她便越发沦入邪恶,生命的黑暗无限展开,她的失明,她的宁可还目于游坦之而随萧峰自尽,亦是深有寓意。阿紫最终抱着萧峰的尸体最随他于永恒的黑暗地府,成全她黑暗的尊严。
【虚竹】
要在《天龙八部》里找一个和萧峰最对映的角色,莫过于虚竹,倒并非和萧峰齐名的慕容复。若以八部神怪比喻天龙中的诸位高手,虚竹和萧峰无疑属于不同的物类,他们的根源相似,命运迥异,同为纵横天下的极顶高手,一死一生,却并不意味着价值的相互否定,却呈现天理大道的多态和无常,这便是《天龙八部》书中开阔无尽的世态。
虚竹和萧峰相同的,是同样面临着身份沦丧的难题:恭谨持戒的小和尚,被命运的奇遇逼迫,不能容身于自幼安身立命的少林寺。虚竹和尚身份的丧失,与萧峰汉人身份的丧失一样令其人惶然。萧峰的真正出身是血统上的原罪,虚竹的真正身份是道德上的原罪。然而虚竹并不因此而受谴,他只为父母悲伤。他对江湖或者说社会,并无萧峰那样超人般的自觉负担,因此他身具大能,也只做一些拔除生死符之类的善事,并不能当正义的权威。他从小受的佛教出世解脱思想,使他牢记‘众生无我,苦乐随缘’。萧峰是天才和英雄,禁欲主义者,抗争宿命的不祥;虚竹却因为他的平凡和驯顺,对宿命的得失随缘,自然地生存了下去,而且助他最终“随缘”宿命的,是他对情欲的不可抵制。
虚竹和萧峰相反的是,他资质平庸,于武学之道也不太热衷,驯顺善良,很难看出他父亲的领袖气质和母亲的偏激性情在他身上的影子。如果中原武林能预计到他将会掌握横绝天下的武功,恐怕虚竹也会象萧峰一样受到道德上的苛刻训诲,操守和义务的严格教育,那么他就不太可能坦白面对人之初的欲望。虚竹的破戒,无非是破除执着,虽然逍遥派似乎是道家门风,但助虚竹完成少林和逍遥间身份转换的,却依然是他自幼的佛教思想。
虚竹子武功高到不可思议,但他的难以被伤害,恐怕不是出于武功的保护,而是他无所执着的灵魂。他最后的归宿,大约可以用庄子《逍遥游》里一段寓言描述:“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漠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灵鹫宫就是这无何有之乡。
【逍遥派】
逍遥派的门风,是世外高人式的,据说男女都俊秀聪颖,武功优雅卓越,在洞天福地般的山水胜境中享受精致的趣味,无崖子更是通晓一切雅玩,天山童姥驱使江湖豪客,生杀予夺随心所欲,李秋水是绝世的美貌无数人拜倒石榴裙下,世间的苦难好像离他们很远。虚竹抵御不了个人幸福的诱惑,破戒还俗,逍遥自在,他们就如天龙八部中的天人。
佛教说有情众生在六道中轮回: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天道是六道中最享福报也是最快乐的去处,他们的寿命比人更长久,能力更灵通广大,享有音乐和文艺的供奉,投生天道,必是前生修习十善业道者。虚竹入逍遥派,也似乎是虔诚的佛教徒在轮回冥冥中天赐的奇遇。然而,诸天虽然处于诸有情界中最高最优越的地位,能获得种种享受,但仍未脱离轮回,一旦前业享尽,则亦会死亡重堕轮回。“天”临死之前有五种征状:衣裳垢腻、头上花萎、身体臭秽、腋下汗出、不乐本座,这就是所谓“天人五衰”,是诸天最大的悲哀。天山童姥,无崖子,李秋水一生飘逸骄傲,最终的死亡却是肢体枯萎破碎。
天部的领袖帝释天,原为古印度教天神之一,在梵天的座下,百业经记载帝释天在出现“天人五衰”征兆后,惨伤不欢,率八万天子,阿修罗女,乾达婆子向佛求告,帝释天请问:“世尊,人与非人、天龙、夜叉等轮回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世尊告曰:“各位,众生沉溺于轮回的根本是嫉妒心和吝啬心。”世尊从嫉妒心和吝啬心的本体、性相、因缘等方面一一广作宣讲。帝释天随喜赞叹世尊的功德,禀白道:“世尊,我已断除一切疑惑和痛苦,得到了殊胜的智慧。”帝释天得以重生,不再礼敬梵天,皈依了释迦牟尼,成为护法。
天山童姥和李秋水的争斗,因为有情生命的妒忌天性而沦入痛苦,她们临死发现无崖子耿耿不忘的并非她们中任何一个,参破了妒忌的荒谬,疑惑和痛苦消除,“同一笑,到头万事俱空。”无崖子的苦难来自希腊神话中比马龙(Pygmalion)式的痴迷和徒弟的贪婪,无崖子以多方面杰出的才艺,,使他难以沉浸于对真实世界女子的爱恋,他如塞蒲路斯国王比马龙一样,雕刻出尽善尽美的石像,为此冷落了现实中的女人。我宁可相信他对李家小妹迷恋不只是一个借口,金庸写李秋水和天山童姥临终是感到的是虚无,而不是转移的妒忌。无崖子真正不可自拔的,是自己制作或幻想中的完美女性,无崖子的才干高如万能的造物者,这却只给他的凡俗生活带来灾难。“天”毕竟不能脱离有情界的苦厄和局限。
逍遥三老毕生功力输入虚竹体内,也类似“天”的重生,“天”的再生是刹那间心识转生,神通与生具足,善业来自前世愿力。从老庄思想看,求道者也提倡无所用心虚静恬淡。然而逍遥三老化身再世为丑陋平凡的虚竹子,也可以看出金庸给予的嘲弄和同情,以及更超脱的悲悯。
逍遥派很少宣扬仁义兼爱的世俗道德,不谈长幼之序的世俗伦理,只尊从才能的高下来定尊卑。即便不从老庄思想里找根源,他们神仙般的灵通,也能让他们无视道德。逍遥派的旁支末流,丁春秋是贪婪邪恶且好谄媚,苏星河是善辩多才而无能,函谷八友各怀文艺和技艺上的绝技,都有悠游出世者的风度,他们都或多或少有“天”的奇才异能,却也都脱离不了人世的痛苦。星宿海诸人更是疯狂,人的才能和巧思如脱疆之马,在人性之恶下变成无边阴暗的噩梦。逍遥派一系,是《天龙八部》里最飘逸最离奇的一群,也给《天龙八部》带来神怪世界般的优雅和诡异。
【段誉】
段誉是联接萧峰和虚竹的人物,段誉和萧峰赌酒赛脚力,倚阑千杯不醉,疾行百里如风,豪迈洒脱令萧峰倾盖如故;段誉和虚竹把酒话衷肠,谈佛经叹相思,美人如花隔云端,痴情良善让虚竹心有戚戚。段誉的一时胡涂或者灵光一现让他在和虚竹结拜时把萧峰也牵连在内,但如果萧峰和虚竹相遇,一定是话不投机,不太容易立刻结拜成生死兄弟,虽然同出少林师门,同是襁褓间离开亲生父母,但他们的差异也和一致同样巨大,他们两人和段誉的一见倾心,恰好体现两个极端在隐秘层次的融洽。廖朝阳说,“没有段誉,虚竹的驯顺会显得昏庸,萧峰的高蹈也会有酷烈之嫌。有了段誉,两人才能纳入一个三缘互通的意义空间。”
段誉的结局也是萧峰和虚竹的联结,当大理皇帝体现了萧峰入世式的社会责任感,娶了绝代佳人实现了虚竹式个人生活上的幸福。然而不好说段誉就是金庸的理想人物,他只是个折衷。段誉作为大理国王子,身份和教养所在,不可能如虚竹一样独善其身,他又深受佛教影响,厌恶暴力,对权力也无多留恋,悠游于出世入世间。他和虚竹和萧峰一样,有身世上的秘密,然而身世秘密给他带来的困惑和苦难最小,秘密突然爆炸,全无征兆,虽然给他带来尴尬,但也让他在个人幸福上柳暗花明――可以如愿以偿地娶心上人。
段誉的武功,来得比萧峰轻松,比虚竹费时,他没有攻击性,武功也不稳定。虽然段誉被世界目为痴狂,他的存在带有一种轻喜剧的性质,但却对癫狂世界起着遏制,无论这遏制实现得是多么惊险和神奇。在整个故事中段誉总是能够打断他人的暴力和欲望,牵扯出更离奇复杂的场景,他本人的恋爱是如此,充满出奇不意。小说开始是他拒绝父辈让他学武的要求而出走,失笑打断剑湖宫的比武,南海鳄神反拜他为师,阻止鸠摩智,阻止慕容复,最后以他身份秘密的暴露打断段延庆的皇位争夺。他本人的一场场恋爱也都因为发现对方是父亲的私生子而罢休,直到遇见王语嫣,难以自拔。段誉对情欲的控制,亦在萧峰和虚竹之间。段誉对王语嫣的痴迷,不能说是虚竹式的情欲迸发,而更接近一种审美上的膜拜,让人想起托马斯曼《威尼斯之死》故事里著名作家对美少年的那种至死不渝的跟踪。
段誉是翩翩浊世之佳公子,无视自己贵族身份的贵族。他的自甘平凡,世俗中人难以理解,他对王语嫣的爱慕,完全类似一个痴人,却又仿佛大智若愚,这一切使他成为游走世间百态间的通灵者。
【慕容复】
慕容复是伪贵族。金庸设计慕容复,并不似创造了一个和结义三侠对等的角色,也并未赋予慕容复和三侠对等的人文内涵和性格魅力,却是他们的镜子。
后燕慕容氏享国不过短短三十余年,到慕容复的时代,亡国也六百多年,旧时王谢子弟,今日姑苏人家,这六百年后的复国欲念,无论如何超出常理。野心如此持久而固执,完全是荒谬,很难归入普通王孙遗老的重振家声,只是个人君临天下的狂妄梦想,和一般的平民野心家没有区别。看不出这种荒诞就是误解了金庸。慕容家族的复国比起段延庆的争夺王位,更是执着到滑稽的地步,这也就是《天龙八部》世界里的离奇和讽刺。慕容复身上充满了和结义三侠的对立,同样三侠的成就无不是对慕容复的嘲笑。
虚竹虚静退让,恬淡天真,慕容复热衷功利,城府深沉。慕容复遇见三十六洞,七十二岛的聚会,主动加入他们的同盟,刻意收罗羽翼,完全不顾王语嫣的安危和部属的惊诧,众人欲杀小女孩(天山童姥)盟誓,他也不加阻挡。然而,最后得这些人死力的却是虚竹。虚竹顺从人欲重人情,慕容复禁欲自制,一切都为了复国的野心,他为求得西夏的援助向西夏公主求婚,结果王语嫣伤心离去,得到西夏公主的是虚竹。
段誉每每在慕容复潇洒自信的时候六脉神剑灵验,令慕容复披头散发,狼狈不堪。段誉信奉“乃知兵器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不到关键时刻不发挥武力,慕容复却因为比武失手于段誉,下暗器取段誉性命。段誉对美痴心膜拜,为追随和保护王语嫣不顾旁人白眼,慕容复虽然视王语嫣为未婚妻,却对她不甚爱惜,在公众场合刻意避免对她施加关照。磨坊一场,化妆为西夏武士的慕容复对段誉和王语嫣的恼怒,与其说是出于嫉妒,不如说他感到王语嫣和段誉挑战了他的尊严,对他慕容复倾心过的女人,岂能再看中其他男人。慕容复这种自大式的嫉妒,倒是和康敏相近。一片痴心的王语嫣最后移情于段誉,慕容复一心认段延庆为父,岂知段誉才是段延庆的亲生子。
慕容复与萧峰本来南北分庭抗礼,萧峰赏识慕容门下四士,也视慕容复为神交,而少林寺一役萧峰对其人的按语是“萧某大好男儿,竟然与你这等人齐名”,鄙视到不置一评。慕容复于汉人王朝也“非我族类”,一心一意要恢复鲜卑王国,他不惜借助外国势力来建立自己的武装,求婚西夏,认父于段延庆,但他却未被中原武林排斥;萧峰是契丹人,不容于中原,出入女真和辽国,与国君生死之交,最后为了平息辽汉战争而难容于本民族。正在崛起的女真酋长阿骨打和大理国王段誉竭力相邀,也被萧峰拒绝。萧峰几乎只有扶弱济困平息兵戈的社会责任感而无个人野心;而慕容复连扶弱济困礼敬天下也是为了收罗人心。萧峰为一个交情不深的少女甘冒奇险出生入死于聚贤庄;慕容复虽然一身武功,为了让段延庆不起疑心能刺死忠心耿耿的包不同,令数代死忠的邓百川等人也决然舍他而去。
慕容复容貌俊秀,智计深沉,谈吐有礼,武功出神入化,完全是金玉其表,而三侠都多少有点不拘泥形迹,慕容复名声赫赫,自诩贵族,虽然是江湖布衣却在武林里有王孙公子般的崇高地位。慕容复解不开珍珑棋局,原因是不能舍,他的贪婪和野心让他丧失了他所拥有的名誉、爱人、朋友,乃至清醒的头脑。最后他是孤家寡人,活在君临天下的疯狂中,王图霸业一场笑谈,他兀自不醒,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