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下坤上

——(先秦卜商子夏易传

  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彖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類,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與類行,東北喪朋,乃終有慶。安貞之吉,應地无疆。

  坤,順也,承於乾而成乾之化也。臣禀命於君,而致君之治也。有大通始生之德焉,萬物由之得焉。萬物由之而形也,無有逺邇而奉順之勤。不敢怠柔,不失正牝,馬之貞也。臣道也,待君而後成也。君子攸行,初離乎族,迷而失道,後保其所,乃其常也。西南同類,安無成也。東北喪朋,出而得正,終有慶也。地承天而體方,臣奉君而為正,逺無不至,多無不能,無疆之德。故君子定其分,行其事,則叶。夫無疆之永也。

  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地無不載,勢順而上,承於天。君子修博其德,而當承上之事也。

  初六,履霜堅氷至。象曰:履霜堅氷,隂始凝也。馴至其道,至堅氷也。

  隂始凝以極於積柔而為堅,罪始於小欺以至於累惡而為賊。故為上者不可以不辨,為下者不可以不愼。不早辨也,馴而順之以至於大也,則無及已。夫隂陽往來等也。乾始於潛日之南至而生也,隂生於日之鶉首至履霜,而五隂成而為氷。何也?陽天下之大也,隂輔成其内,而其體一也,萬物化也。陽胎於坎而老於乾,則凝為霜,積而成氷,此隂自成形,而為賊害之始也。非生之始也。雖隂盛也而陽潛焉,終得其正也,故賊臣者世皆有之有,隨而滅之,此其象也。故聖人作為戒云。

  六二,直方大,不習无不利。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不習无不利,地道光也。

  靜然而待其天氣,直也。物得宜而遂生,方也。無不載焉,大也。地道之上,居體之中,盡地之理,無私而生成也。承命而化之,動無不中,何習之有乎,故無不利也。

  六三,含章可貞,或從王事,无成有終。象曰:含章可貞,以時發也。或從王事,知光大也。

  體順也,為下之長,守臣之分也。内含其明而不敢遂,故可因時而發,不失其正。王或有命,則從之也。不果首成,代終而以知之,光大能全其道也。

  六四,括囊,无咎,无譽。象曰:括囊无咎,愼不害也。

  純隂之升,無陽以明之,則隂不能獨化也。下體地也。上又非陽,無天無君之象也。天地不交之道也。賢人何由明乎敬愼而懷其道,包括而不敢發,可以無咎譽也。戒其位於上行也。

  六五,黄裳,元吉。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

  黄,中之文也。裳,下之飾也。柔以文治,中而能通,貴而體正,不敢違背,致君之化也。為臣以之盡道矣。故大吉也。

  上六,龍戰于野,其血玄黄。象曰:龍戰于野,其道窮也。

  隂之極而陽戰之,曰龍戰也。戰則兩傷矣。隂道極,極斯窮,窮則傷,將復壯,因萬物而見焉,故曰于野。則柔脆者枯死,而堅强者内生也。

  用六,利永貞。象曰:利用永貞,以大終也。

  柔戒於邪,長正乃利也。故君子之用六也,順上而保其正,合其剛大而終也。

  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

  坤順也,靜而含光,能畜治萬物而不敢先也。順於上而時動成,其終而不怠。堅剛而得於久,至柔以為剛也。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氷至,蓋言順也。

  君子之辯於初也,既形於履霜則堅氷至,順而致之,然也。其辯,於君子小人蓋愼乎此也。

  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无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

  敬而不謟,直内也。非義而不合,方外也。敬義不孤,德之大也。可執一而當之,事至而決之,何習而後爲乎。是以,不疑其所行也。

  隂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終也。

  含而守下,代其終也。

  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譽。蓋言謹也。

  地本下矣,而上無天純隂之用,閉之道也。君子謹而晦之,免於害也。

  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

  文在於中者,能通天下之理也。得其樞矣,於何而不利焉。是以為,臣體柔能正大位,揚君之大化也。則美在其中而四肢暢矣。正德於時而天下形矣,舉事而可乆也,天下則之以之為業,美之至也。

  隂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无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类也,故稱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黄。

  隂,純隂者也。雖盛衰之無盡窮也,故爲治之主焉,為君道焉。在於四時而消息則迭興,而未始相離也。陽極則隂生,其中隂極則陽復其中,至於交會,則有進退之事。陽勝隂,理固然也。隂勝陽,悖之道也,故稱隂老而乾戰焉。堅氷之至也,隂之盛,陽憚而疑,故戰也。勿以隂盛而謂之無陽乎,陽潛而運,乃在中也。慮其將來,疑於無陽也,故稱龍焉。外由隂也,故类稱血焉。戰而兩傷,故云玄黄之雜色也。

《子夏易传》
子夏易传中国古籍,作者卜子夏。《子夏易传》一为二卷,一为十一卷。旧本题卜子夏(前507一?)撰。
《子夏易传》热门篇章

【卜商】简介

子夏易传


  史载孔子弟子卜子夏传《易》,并有著作《子夏易传》传世。


  对子夏易学的一些问题,学者存有争议。《子夏易传》作者是卜子夏还是汉人韩婴,本文对古籍所记载初步考察《子夏易传》确有古《易》面貌,确为卜子夏,韩婴不是的。


  另一方面,子夏既熟知《易》之中的“象数”、“卦气”等仲尼古义,又能秉承仲尼古义所创发的“观其德”,并以哲学“新义”深入的契会,显现的反映出子夏易学秉承“古义”,兼容“新义”的思想特色.子夏于诸经也皆有钻研,各有所侧重。


  他尤善于《诗》《乐》,曾作《诗大序》;他也研习《尚书》,但不如他经;他擅长《易》理,今传孔子《易传》很可能出于子夏的传述;他于礼学则长于丧服研究,撰有《丧服传》;于《春秋》学,发挥《春秋》微言大义的《公》《谷》二传都出于子夏的传授。子夏修习儒经,擅长发掘经文的微言大义。孔子“述而不作”,他整理编订六经,寄寓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子夏所传经学,对弘扬孔子学说起了关键作用。


全面继承孔子


  孔子的高徒子夏,在孔子去世后的六七十年间,办学成就与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子夏的教育思想在全面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础上,又在教育目的论、教学过程论、学习和借鉴历史、慎交益友等方面有发展创新,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和《大学》、《中庸》等光辉篇章的重要一环。

0

更多卜商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