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传第四十五

——(宋代欧阳修新五代史

  ○李崧

  李崧,深州饶阳人也。崧幼聪敏,能文章,为镇州参军。唐魏王继岌为兴圣宫 使,领镇州节度使,以推官李荛掌书记。崧谓掌书吕柔曰:“魏王皇子,天下之望, 书奏之职,非荛所当。”柔私使崧代为之,以示卢质、冯道,道等皆以为善。乃以 崧为兴圣宫巡官,拜协律郎。继岌与郭崇韬代蜀,以崧掌书记。继岌已破蜀,刘皇 后聪谗者言,阴遣人之蜀,教继岌杀崇韬,人情不安。崧入见继岌曰:“王何为作 此危事?诚不能容崇韬,至洛诛之何晚?今远军五千里,不见咫尺之诏杀大臣,动 摇人情,是召乱也。”继岌曰:“吾亦悔之,奈何?”崧乃召书吏三四人,登楼去 梯,夜以黄纸作诏书,倒用都统印,明旦告谕诸军,人心乃定。

  师还,继岌死于道。崧至京师,任圜判三司,用崧为盐铁判官,以内忧去职还 乡里。服除,范延光居镇州,辟崧掌书记。延光为枢密使,崧拜拾遗,直枢密院。 累迁户部侍郎、端明殿学士。长兴中,明宗春秋高,秦王从荣多不法,晋高祖为六 军副使,惧祸及,求出外籓。是时,契丹入雁门,明宗选将以捍太原,晋高祖欲之。 枢密使范延光、赵延寿等议将,久不决,明宗怒甚,责延寿等,延寿等惶恐,欲以 康义诚应选,崧独曰:“太原,国之北门,宜得重臣,非石敬瑭不可也!”由是从 崧议。晋高祖深德之,阴遣人谢崧曰:“为浮屠者,必合其尖。”盖欲使崧终始成 己事也。其后晋高祖以兵入京师,崧窜匿伊阙民家,晋高祖召为户部侍郎,拜中书 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丁内艰,起复。

  高祖崩,出帝即位,以崧兼判三司,与冯玉对掌枢密。是时,晋兵败契丹于阳 城,赵延寿在幽州,诈言思归以诱晋兵,崧等信之。初,汉高祖在晋,掌亲军,为 侍卫都指挥使,与杜重威同制加平章事,汉高祖耻之,怒不肯谢,晋高祖遣和凝谕 之,乃谢。其后汉高祖出居太原,重威代为侍卫使,崧亦数称重威之材,于是汉高 祖以崧为排己,深恨之。崧又信延寿之诈以为然,卒以重威将大兵,其后败于中渡, 晋遂以亡。

  契丹耶律德光犯京师,德光素闻延寿等称崧为人,及入京师,谓人曰:“吾破 南朝,得崧一人而已!”乃拜崧太子太师。契丹北还,命崧以族俱行,留之镇州。 其后麻荅弃镇州,崧与冯道等得还。高祖素不悦崧,又为怨者谮之,言崧为契丹所 厚,故崧遇汉权臣,常惕惕为谦谨,莫敢有所忤。

  汉高祖入京师,以崧第赐苏逢吉,崧家遭乱,多埋金宝,逢吉悉有之。而崧弟 屿、HX与逢吉子弟同舍,酒酣,出怨言,以为夺我第。崧又以宅券献逢吉,逢吉 尤不喜。汉法素严,杨邠、史弘肇多滥弄法。屿仆葛延遇为屿商贾,多干没其赀, 屿笞责之。延遇夜宿逢吉部曲李澄家,以情告澄。是时,高祖将葬睿陵,河中李守 贞反。澄乃教延遇告变,言崧与其甥王凝谋因山陵放火焚京师,又以蜡丸书通守贞。 逢吉遣人召崧至第,从容告之,崧知不免,乃以幼女托逢吉。逢吉送崧侍卫狱。崧 出乘马,从者去,无一人,崧恚曰:“自古岂有不死之人,然亦岂有不亡之国乎!” 乃自诬伏,族诛。

  崧素与翰林学士徐台符相善,后周太祖入立,台符告宰相冯道,请诛葛延遇, 道以延遇数经赦宥,难之。枢密使王峻闻之,多台符有义,乃奏诛延遇。

  ○李鏻

  李鏻,唐宗室子也。其伯父阳事唐,咸通间为给事中。鏻少举进士,累不中, 客河朔间,自称清海军掌书记,谒定州王处直,处直不为礼。乃易其绿衣,更为绯 衣,谒常山李弘规,弘规进之赵王王镕,镕留为从事。其后张文礼弑镕自立,遣鏻 聘唐庄宗于太原。鏻为人利口敢言,乃阴为庄宗画文礼可破之策。后文礼败,庄宗 以鏻为支使。

  庄宗即位,拜鏻宗正卿,以李琼为少卿。献祖、懿祖墓在赵州昭庆县,唐国初 建,鏻、琼上言:“献祖宣皇帝建初陵,懿祖光皇帝启运陵,请置台令。”县中无 赖子自称宗子者百馀人,宗正无谱牒,莫能考按。有民诣寺自言世为丹阳竟陵台令, 厚赂宗正吏,鏻、琼不复详考,遂补为令。民即持绛幡招置部曲,侵夺民田百馀顷, 以谓陵园需地。民诉于官,不能决,以闻。庄宗下公卿博士,问故唐诸帝陵寝所 在。公卿博士言:“丹阳在今润州,而竟陵非唐事。鏻不学无知,不足以备九卿。” 坐贬司农少卿,出为河中节度副使。

  明宗即位,以鏻故人,召还,累迁户部尚书。鏻意颇希大用,尝谓冯道、赵凤 曰:“唐家故事,宗室皆为宰相。今天祚中兴,宜按旧典,鏻虽不才,尝事庄宗霸 府,识今天子于籓邸,论才较业,何后众人?而久置班行,于诸君安乎?”道等恶 其言。后杨溥谍者见鏻言事,鏻谓安重诲曰:“杨溥欲归国久矣,若朝廷遣使谕之, 可以召也。”重诲信之,以玉带与谍者使为信,久而无效,由是贬鏻兗州行军司马。

  鏻与废帝有旧,愍帝时,为兵部尚书,奉使湖南,闻废帝立,喜,以谓必用己 为相。还过荆南,谓高从诲曰:“士固有否泰,吾不为时用久矣。今新天子即位, 我将用矣!”乃就从诲求宝货入献以为贺,从诲与马红装拂二、猓犭然皮一,因为 鏻置酒,问其副使马承翰:“今朝廷之臣,孰有公辅之望?”承翰曰:“尚书崔居 俭、左丞姚顗,其次太常卢文纪也。”从诲笑顾左右,取进奏官报状示鏻顗与文纪 皆拜平章事矣。鏻惭失色。还,遂献其皮、拂,废帝终不用。

  初,李愚自太常卿作相,而卢文纪代之,及文纪作相,鏻乃求为太常卿。及拜 命,中谢曰:“臣叨入相之资。”朝士传以为笑。

  鏻事晋累迁太子太保。汉高祖即位,拜鏻司徒,居数月卒,年八十八,赠太傅。

  ○贾纬

  贾纬,镇州获鹿人也。少举进士不中,州辟参军。唐天成中,范延光镇成德, 辟赵州军事判官,迁石邑令。纬长于史学。唐自武宗已后无实录,史官之职废,纬 采次传闻,为《唐年补录》六十五卷。当唐之末,王室微弱,诸侯强盛,征伐擅出, 天下多事,故纬所论次多所阙误。而丧乱之际,事迹粗存,亦有补于史氏。晋天福 中,为太常博士,非其好也,数求为史职,改屯田员外郎、起居郎、史馆修撰,与 修《唐书》。丁内艰,服除,知制诰。累迁中书舍人、谏议大夫、给事中,复为修 撰。汉隐帝时,诏与王伸、窦俨等同修晋高祖、出帝、汉高祖实录。初,桑维翰为 相,常恶纬为人,待之甚薄。纬为维翰传,言“继翰死,有银八千铤。”翰林学士 徐台符以为不可,数以非纬,纬不得已,更为数千铤。广顺元年,实录成,纬求迁 官不得,由是怨望。是时,宰相王峻监修国史,纬书日历,多言当时大臣过失,峻 见之,怒曰:“贾给事子弟仕宦亦要门阀,奈何历诋当朝之士,使其子孙何以仕进?” 言之太祖,贬平卢军行军司马。明年卒于青州。

  ○段希尧

  段希尧,河内人也。晋高祖为河东节度使,以希尧为判官。高祖军屯忻州,军 中有拥高祖呼万岁者,高祖惶惑,不知所为。希尧劝高祖斩其乱首,乃止。高祖将 举兵太原,与其宾佐谋,希尧以为不可,高祖虽不听,然重其为人,不责之也。高 祖入立,希尧比诸将吏,恩泽最薄。久之,稍迁谏议大夫,使于吴越。是时,江、 淮不通,凡使吴越者皆泛海,而多风波之患。希尧过海,遭大风,左右皆恐惧,希 尧曰:“吾平生不欺,汝等恃吾,可无恐也。”已而风亦止。历莱、怀、棣三州刺 史。出帝时,为吏部侍郎,判东、西铨事,累迁礼部尚书。卒,年七十九,赠太子 少保。

  ○张允

  张允,镇州人也。少事镇州为张文礼参军。唐庄宗讨张文礼,允脱身降,庄宗 系之狱,文礼败,乃出之为魏州功曹。赵在礼辟节度推官,历沧、兗二镇掌书记。 入为监察御史,累迁水部员外郎,知制诰。废帝皇子重美为河南尹,掌六军,以允 刚介,乃拜允给事中,为六军判官。罢,迁左散骑常侍。晋高祖即位,屡赦天下, 允为《驳赦论》以献曰:“管子曰:‘凡赦者小利而大害,久而不胜其祸;无赦者 小害而大利,久而不胜其福。’又汉之吴汉疾笃,帝问汉所欲言。汉曰:‘惟愿陛 下无赦尔!’盖行赦不以为恩,不行赦不以为无恩,罚有罪故也。自古皆以水旱则 降德音而宥过,开狴牢而出囚,冀感天心以救其灾者,非也。假有二人之讼者,一 有罪而一无罪,若有罪者见舍,则无罪者衔冤。此乃致灾之道,非救灾之术也。至 使小人遇天灾,则皆喜而相劝以为恶,曰:‘国将赦矣,必舍我以救灾。’如此, 则是教民为恶也。夫天之为道,福善而祸淫。若舍恶人而变灾为福,则是天又喜人 为恶也。凡天之降灾,所以警戒人主节嗜欲,务勤俭,恤鳏寡,正刑罚而已。”是 时,晋高祖方好臣下有言,览之大喜。允事汉为吏部侍郎,隐帝诛戮大臣,京师皆 恐,允常退朝不敢还家,止于相国寺。周太祖以兵入京师,允匿于佛殿承尘,坠而 卒,年六十五。

  ○王松

  王松,父徽,为唐僖宗宰相。松举进士,后唐时,历刑部郎中,唐末,从事方 镇。晋高祖镇太原,辟松节度判官。晋高祖即位,拜右谏议大夫,累拜工部尚书。 出帝北迁,萧翰立许王从益于京师,以松为左丞相。汉高祖入洛,先遣人驰诏东京 百官尝授伪命者皆焚之,使勿自疑,由是御史台悉敛百官伪敕焚之。松以手指其胸, 引郭子仪自诮,以语人曰:“此乃二十四考中书令也。”闻者笑之。后松子仁宝为 李守贞河中支使,守贞反,松以子故上书自陈,高祖怜之,但使解职而已。松有田 城东,岁时往来京师,以疾卒。

  ○裴皞

  裴皞,字司东,河东人也。裴氏自晋、魏以来,世为名族,居燕者号“东眷”, 居凉者号“西眷”,居河东者号“中眷”。皞出于名家,而容止端秀,性刚急,直 而无隐。少好学,唐光化中举进士,拜校书郎、拾遗、补阙。事梁为翰林学士、中 书舍人。事后唐为礼部侍郎。皞喜论议,每陈朝廷阙失,多斥权臣。改太子宾客, 以老拜兵部尚书致仕。晋高祖起为工部尚书,复以老告,拜右仆射致仕。卒,年八 十五,赠太子太保。

  皞以文学在朝廷久,宰相马胤孙、桑维翰,皆皞礼部所放进士也。后胤孙知举, 放榜,引新进士诣皞,皞喜作诗曰:“门生门下见门生。”世传以为荣。维翰已作 相,尝过皞,皞不迎不送。人或问之,皞曰:“我见桑公于中书,庶寮也;桑公见 我于私第,门生也。何送迎之有?”人亦以为当。

  ○王仁裕

  王仁裕,字德辇,天水人也。少不知书,以狗马弹射为乐,年二十五始就学, 而为人俊秀,以文辞知名秦、陇间。秦帅辟为秦州节度判官。秦州入于蜀,仁裕因 事蜀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唐庄宗平蜀,仁裕事唐,复为秦州节度判官。王思同 镇兴元,辟为从事。思同留守西京,以为判官。废帝举兵凤翔,思同战败,废帝得 仁裕,闻其名不杀,置之军中。自废帝起事,至其入立,驰檄诸镇,诏书、告命皆 仁裕为之。久之,以都官郎中充翰林学士。晋高祖入立,罢职为郎中,历司封左司 郎中、谏议大夫。汉高祖时,复为翰林学士承旨,累迁户部尚书,罢为兵部尚书、 太子少保。显德三年卒,年七十七,赠太子少师。

  仁裕性晓音律,晋高祖初定雅乐,宴群臣于永福殿,奏黄钟,仁裕闻之曰: “音不纯肃而无和声,当有争者起于禁中。”已而两军校斗升龙门外,声闻于内, 人以为神。喜为诗。其少也,尝梦剖其肠胃,以西江水涤之,顾见江中沙石皆为篆 籀之文,由是文思益进。乃集其平生所作诗万馀首为百卷,号《西江集》。仁裕与 和凝于五代时皆以文章知名,又尝知贡举,仁裕门生王溥、凝门生范质,皆至宰相, 时称其得人。

  ○裴羽

  裴羽,字用化,其父贽,相唐僖宗,官至司空。羽以一品子为河南寿安尉。事 梁为御史台主簿,改监察御史。唐明宗时,为吏部郎中,与右散骑常侍陆崇使于闽, 为海风所飘至钱塘。是时,吴越王钱镠与安重诲有隙,唐方绝镠朝贡,羽等被留经 岁,而崇以疾卒。后镠遣羽还,羽求载崇尸与俱归。镠初不许,羽以语感动镠,镠 恻然许之,因附羽表自归。明宗得镠表大喜,由是吴越复通于中国。羽护崇丧至京 师,及其橐装还其家,士人皆多羽之义。羽,周太祖时为左散骑常侍,卒,赠户部 尚书。

  ○王延

  王延,字世美,郑州长丰人也。少好学,尝以赋谒梁相李琪,琪为之称誉,荐 为即墨县令。冯道作相,与延故人,召拜左补阙。迁水部员外郎,知制诰。拜中书 舍人,权知贡举。吏部尚书卢文纪与故相崔协有隙。是时,协子颀方举进士,文纪 谓延曰:“吾尝誉子于朝,贡举选士,当求实效,无以虚名取人。昔有越人善泅, 生子方晬,其母浮之水上。人怪而问之,则曰:‘其父善泅,子必能之。’若是可 乎?”延退而笑曰:“卢公之言,为崔协也,恨其父遂及其子邪!”明年,选颀甲 科,人皆称其公。累迁刑部尚书,以太子少保致仕。卒,年七十三。

  延为人重然诺,与其弟规相友爱,五代之际,称其家法焉。

  ○马重绩

  马重绩,字洞微,其先出于北狄,而世事军中。重绩少学数术,明太一、五纪、 八象、《三统大历》,居于太原。唐庄宗镇太原,每用兵征伐,必以问之,重绩所 言无不中,拜大理司直。明宗时,废不用。晋高祖以太原拒命,废帝遣兵围之,势 甚危急,命重绩筮之,遇《同人》,曰:“天火之象,乾建而离明。健者君之德也, 明者南面而向之,所以治天下也。同人者人所同也,必有同我者焉。《易》曰: ‘战乎乾。’乾,西北也。又曰:‘相见乎离。’离,南方也。其同我者自北而南 乎?乾,西北也,战而胜,其九月十月之交乎?”是岁九月,契丹助晋击败唐军, 晋遂有天下。拜重绩太子右赞善大夫,迁司天监。明年,张从宾反,命重绩筮之, 遇《随》,曰:“南瞻析木,木不自续,虚而动之,动随其覆。岁将秋矣,无能为 也!”七月而从宾败。高祖大喜,赐以良马、器币。

  天福三年,重绩上言:“历象,王者所以正一气之元,宣万邦之命。而古今所 纪,考审多差,《宣明》气朔正而星度不验,《崇玄》五星得而岁差一日,以《宣 明》之气朔,合《崇玄》之五星,二历相参,然后符合。自前世诸历,皆起天正十 一月为岁首,用太古甲子为上元,积岁愈多,差阔愈甚。臣辄合二历,创为新法, 以唐天宝十四载乙未为上元,雨水正月中气为气首。”诏下司天监赵仁锜、张文皓 等考覈得失。仁锜等言:“明年庚子正月朔,用重绩历考之,皆合无舛。”乃下诏 班行之,号《调元历》。行之数岁辄差,遂不用。重绩又言:“漏刻之法,以中星 考昼夜为一百刻,八刻六十分刻之二十为一时,时以四刻十分为正,此自古所用也。 今失其传,以午正为时始,下侵未四刻十分而为午。由是昼夜昏晓,皆失其正,请 依古改正。”从之。重绩卒年六十四。

  ○赵延义

  赵延义,字子英,秦州人也。曾祖省躬通数术,避乱于蜀。父温珪,事蜀王建 为司天监,每为建占吉凶,小不中,辄加诘责。温珪临卒,戒其子孙曰:“数术, 吾世业,然吾仕乱国,得罪而几死者数矣!子孙能以佗道仕进者,不必为也。”然 延义少亦以此仕蜀为司天监。蜀亡,仕唐为星官。延义兼通三式,颇善相人。契丹 灭晋,延义随虏至镇州。李筠、白再荣谋逐麻答归汉,犹豫未决,延义假述数术赞 成之。周太祖自魏以兵入京师,太祖召延义问:“汉祚短促者,天数邪?”延义言: “王者抚天下,当以仁恩德泽,而汉法深酷,刑罚枉滥,天下称冤,此其所以亡也!” 是时,太祖方以兵围苏逢吉、刘铢第,欲诛其族,闻延义言悚然,因贷其族,二家 获全。延义事周为太府卿、判司天监,以疾卒。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新五代史》,宋欧阳修撰,原名《五代史记》,后世为区别于薛居正等官修的五代史,称为新五代史。全书共七十四卷,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三卷。记载了自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后周显德七年(960年)共五十三年的历史。《新五代史》撰写时,增加了《旧五代史》所未能见到的史料,如《五代会要》、《五代史补》等,因此内容更加翔实。但《新五代史》对旧“志”部分大加繁削,则不足为训,故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
《新五代史》热门篇章

【欧阳修】简介

早年经历
  北宋景德四年六月二十一日(1007年8月1日)寅时,欧阳修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当时他父亲任绵州军事推官,已经56岁了。3年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父亲去世。欧阳修是家里的独子,与母亲郑氏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只得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叔叔家不是很富裕,好在母亲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荻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读书写字。欧阳修的叔叔也不时关怀,总算没有让童年的欧阳修失去基本的教育。


  欧阳修自幼喜爱读书,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他天资聪颖,又刻苦勤奋,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少年习作诗赋文章,文笔老练,有如成人,其叔由此看到了家族振兴的希望,曾对欧阳修的母亲说:“嫂子不必担忧家贫子幼,你的孩子有奇才!不仅可以创业光宗耀祖,他日必然闻名天下。”十岁时,欧阳修从李家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甚爱其文,手不释卷,这为日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播下了种子。


科举之路
  欧阳修的科举之路可谓坎坷。天圣元年(1023年)和天圣四年(1026年)两次参加科举都意外落榜。


  天圣七年(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举,欧阳修就试开封府最高学府国子监。同年秋天,欧阳修参加了国子监的解试。欧阳修在国子学的广文馆试、国学解试中均获第一名,成为监元和解元,又在第二年的礼部省试中再获第一,成为省元,也算是“连中三元”。欧阳修觉得,在即将到来的殿试中,自己肯定也能夺得状元,于是特意做了一身新衣服,准备到时候穿。欧阳修在广文馆有个同学,叫王拱辰,才19岁,也获得了殿试资格。一天晚上,王拱辰调皮地穿上欧阳修的新衣服,得意地说:“我穿状元袍子啦!”没想到,殿试那天,真的是王拱辰中了状元。 天圣八年(1030年),由宋仁宗赵祯主持的殿试在崇政殿举行。殿试放榜后,欧阳修被仁宗皇帝唱十四名,位列二甲进士及第。据欧阳修同乡时任主考官晏殊后来对人说,欧阳修未能夺魁,主要是锋芒过于显露,众考官欲挫其锐气,促其成才。


步入官场
  虽然没中状元,欧阳修也获得了不错的名次,被授任将仕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充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金榜题名的同时,他也迎来了洞房花烛。宋代有“榜下择婿”的风俗,朝中高官都喜欢在新科进士中挑选乘龙快婿。欧阳修刚一中进士,就被恩师胥偃定为自己的女婿。


  天圣九年(1031年)三月,欧阳修抵达洛阳,与梅尧臣、尹洙结为至交,互相切磋诗文。同年,在东武县迎娶新娘胥氏。当时他的上司为吴越忠懿王钱俶之子、西京留守钱惟演。


  钱惟演对欧阳修这样的青年才俊非常好,简直是把他们“贡”起来。不但很少让欧阳修等年轻文人承担琐碎的行政事务,还公然支持他吃喝玩乐。有一次,欧阳修和年轻的同僚到嵩山游玩,傍晚下起了雪。忽然,钱惟演的使者赶到了,带来优秀的厨子和歌妓,并传钱惟演的话说:“府里没什么事,你们不用急着回来,好好地在嵩山赏雪吧。”


  当然,这些青年才俊们,在吃喝玩乐之余,也会吟诗作赋。当时文坛上流行骈文,文风华丽,但是免不了说大话、套话,欧阳修他们就是用这样的文章去参加科举考试的。终于可以毫无压力地创作了,他们当然不满足于那样死板的文风,而是凭借自己丰富的学识,以效法先秦两汉的古人为手段,力图打破当时陈腐的文风,推行“古文”。在钱惟演的支持下,欧阳修等人有了充分的时间去琢磨古文创作,后来古文的创作在宋代繁盛一时,留下了无数千古名篇。钱惟演“富养”这几个小文人,真可谓是功在千秋。


  后来,钱惟演政治失意,被迫离开了洛阳。欧阳修等人为钱惟演送行,双方都流下了惜别的泪水。


  钱惟演的继任者王曙是位年逾古稀的“老干部”,管束属下向来十分严格。到任后,他看到钱惟演留下的这些年轻人整天游山玩水,十分不满。有一天,王曙把欧阳修等人集中起来,严厉地教导他们说:“你们看寇莱公(寇准)这样的人,尚且因为耽于享乐而被贬官,何况你们这些人在才能上比不了寇莱公,怎么还敢这样呢?”大家都被训得不敢做声。只有欧阳修年轻气盛,反应敏捷,回嘴说:“寇莱公后来之所以倒霉,不是因为耽于享乐,而是因为一把年纪了还不知道退隐。”一下把王老爷子噎得说不出话来。


  在洛阳的奢华生活,不仅奠定了欧阳修一生的文学基础,更成为了欧阳修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后来他被贬官的时候,还深情地写道:“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虽然我现在被贬到穷乡僻壤,在春天都看不见花,但我曾经在洛阳享受过那样绚烂的青春,这一生还有什么不能承受呢?)”


  景祐元年(1034年),召试学士院,授任宣德郎,28岁的欧阳修回京做了馆阁校勘,参与编修《崇文总目》。他在京中继续把“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当成座右铭。不过,此时的欧阳修,毕竟不再是那个享受青春的少年,他开始担负起社会责任。


仕途崎岖
  当时,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弊病开始显现,贫富差距拉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景祐三年,与欧阳修交往颇深的范仲淹着手呼吁改革,他把社会问题归咎为腐败,而欧阳修看得更深刻,认为冗官冗员才是根本问题。最终,范仲淹的改革冒犯了既得利益者,受到了打击,被贬饶州。欧阳修作为范仲淹一派也受牵连,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


  欧阳修高中进士时所娶的胥氏夫人,新婚不久便去世了。被贬后不久,欧阳修娶了已故宰相薛奎的二女儿。值得一提的是,薛奎的大女婿不是别人,就是跟欧阳修一起参加殿试而获得了状元的王拱辰。后来,王拱辰的夫人去世了,他又娶了薛奎的三女儿,继续做薛家的女婿、欧阳修的连襟。欧阳修写诗调侃他说:“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康定元年(1040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复任馆阁校勘,编修崇文总目,后知谏院。庆历三年(1043年),任右正言、知制诰。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欧阳修参与革新,成为革新派干将,提出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主张。但在守旧派的阻挠下,新政又遭失败。五年,范、韩、富等相继被贬,欧阳修上书分辩,因被贬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后又改知扬州、颍州(今安徽阜阳)、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在滁州,欧阳修写下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古文艺术达到成熟。


  他依旧保持轻松慵懒的态度,为政“宽简”,让自己和百姓都过得轻松。但就是在这样的执政方针下,滁州反而被治理得井井有条。 欧阳修喜好酒,他的诗文中亦有不少关于酒的描写。一首《渔家傲》中采莲姑娘用荷叶当杯,划船饮酒,写尽了酒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美好。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每年夏天,都携客到平山堂中,派人采来荷花,插到盆中,叫歌妓取荷花相传,传到谁,谁就摘掉一片花瓣,摘到最后一片时,就饮酒一杯。晚年的欧阳修,自称有藏书一万卷,琴一张,棋一盘,酒一壶,陶醉其间,怡然自乐。可见欧阳修很爱饮酒。


  做太守时,欧阳修对饮酒游山的爱好不减当年,经常带着吏民出去游玩,在山中野餐,然后喝醉了,迷迷糊糊地看着大家玩乐。据说,《醉翁亭记》的开头原本花了好多笔墨,描绘滁州四周的山。最后这些描写被欧阳修改成了“环滁皆山也”5个字,简练中见隽永,成为散文史上的名句。醉时能与民同乐,醒后能用当世一流的文笔把游玩的过程记录下来。守旧派的压制,并没影响“醉翁”的好心情。


  后来,欧阳修又做了颍州(今安徽阜阳)太守。在颍州,他照样寄情诗酒,自认为过得比在洛阳丝毫不差。后来要告别颍州时,他怕送别的吏民伤心过度,写诗安慰他们说:“我亦只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仍是不改诗人酒徒的乐天本性。


  欧阳修的官位越来越高,他写过的歌词也在社会上越来越流行。传说,颍州有一位歌妓会唱欧阳修所有的词。后来欧阳修出使辽国,接待官员请来当地一位歌妓助兴,嘱咐她好好款待欧阳大人。歌妓只是答应,并不多说话,大家还以为她毕竟是边远地方的歌妓,什么都不懂。谁知席间歌妓一开口,唱的竟全是欧阳修的词。由此也可见欧阳修的词在当时影响之大。 据传欧阳修与“外甥女”张氏有染,但双方并无血统关系,是欧阳修的妹夫的前妻所生。张氏嫁给了欧阳修的堂侄,以后又和家中的仆人私通,事情败露后,此案在开封府审理。在公堂之上张氏供出和欧阳修有私情。欧阳修百般辩解,最后虽以“查无实据”了事,但在名声上却大受影响。他的政敌钱勰也借此攻击他,最后被朝廷贬到滁州。


  皇祐元年(1049年)回朝,先后任翰林学士、史馆修撰等职。至和元年(1054年)八月,已经在京做了高官的欧阳修,又遭受诬陷被贬。命令刚刚下达,仁宗皇帝就后悔了,等欧阳修上朝辞行的时候,皇帝亲口挽留说:“别去同州了,留下来修《唐书》吧。”就这样,欧阳修做了翰林学士,开始修撰史书。 与宋祁同修《新唐书》,又自修《五代史记》(即《新五代史》)。


  作为一位史官,欧阳修把通达的文笔用于修史,格外得心应手。他主持了《新唐书》的修撰,而实际参与写作的还有很多人。为了防止体例不一,欧阳修负责统筹全稿。当时北宋文坛古文发展得有点过火。大家都愿意写古文吸引眼球,可没有足够的天赋,文章往往会被写得生僻难懂,看着唬人,其实没什么实际内容,更谈不上艺术价值。其中负责写列传的宋祁,就总喜欢用些生僻的字眼。


  从年龄、资历上说,宋祁都是欧阳修的前辈,欧阳修有点不便说他,只好委婉地讽劝。一天早上,欧阳修在唐书局的门上写下8个字:“宵寐非祯,札闼洪休。”宋祁来了,端详了半天,终于悟出了是什么意思,笑说:“这不就是一句俗话‘夜梦不详,题门大吉’嘛,至于写成这样吗?”欧阳修笑道:“我是在模仿您修《唐书》的笔法呢。您写的列传,把‘迅雷不及掩耳’这句大白话,都写成‘震霆无暇掩聪’了。”宋祁听了,明白欧阳修的意思,不禁莞尔,以后写文章也平易起来了。


主考礼部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已届知天命之年的欧阳修做了礼部贡举的主考官,以翰林学士身份主持进士考试,提倡平实文风,录取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对北宋文风转变有很大影响。


  当时有个文学派别“太学体”,领袖刘几是一名太学生,最大的特长就是常玩弄古书里的生僻字词。欧阳修的古文向来是通达平易的,最反对“太学体”的文风。批阅试卷时,欧阳修看到一份试卷,开头写道:“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用字看似古奥,其实很别扭,意思无非是说,天地交合,万物产生,然后圣人就出来了。欧阳修便就着他的韵脚,风趣而又犀利地续道:“秀才剌(音同“辣”,意为乖张),试官刷!”意思是这秀才学问不行,试官不会录取!


  在这次考试中,欧阳修也看到一份较好的答卷,文章语言流畅,说理透彻。欧阳修估计是自己学生曾巩的,这种文风需要鼓励,但毕竟是“自己人”,不好取第一,就把这份卷子取成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这份卷子的作者是苏轼。与苏轼一同被欧阳修录取的,还有他的弟弟苏辙,以及北宋文坛上的一批重要人物。欧阳修以其卓越的识人之明,为北宋朝廷及整个文学史做了一份突出的贡献。


  苏轼考中进士后,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称赞苏轼文章写得好,说读着他的信,“不觉汗出”,感觉自己也该避让这后生三分。他对苏轼奖掖有加,苏轼也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许,最终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化巨人。欧阳修晚年,还经常拿出自己年轻时写的文章来修改。夫人心疼地规劝道:“这么大岁数了,还费这个心。难道还是小孩子,怕先生骂你吗?”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这种文学史意识和认真的态度,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


  放榜的时候,那些写“太学体”而自高自大的考生发现自己居然没有被取中,纷纷闹事,甚至有人说要到街上截住欧阳修痛打。但皇帝充分相信欧阳修的人品和判断力,给予了他极大的支持。历史也最终证明了欧阳修的正确,北宋文风自此一振。就连“太学体”的领袖刘几,也改过自新,更名刘辉,重新参加考试,并获取了功名。


  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庚戊,欧阳修以翰林学士身份兼龙图阁学士权知开封府。嘉祐五年(1060年),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上表请求外任,不准。此后两三年间,因被蒋之奇等诬谤,多次辞职,都未允准。


晚年生活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新法。欧阳修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且未执行。熙宁三年(1070年),除任检校太保、宣徽南院使等职,坚持不受,改知蔡州(今河南汝南县)。此年改号“六一居士”。


  熙宁四年(1071年)六月,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今安徽阜阳)。


  熙宁五年闰七月二十三日(1072年9月22日),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八月,获赠太子太师。


  熙宁七年(1074年)八月,获赐谥号“文忠”。


  熙宁八年(1075年)九月,安葬于开封府新郑县旌贤乡。


  元丰三年(1080年)十二月,特赠太尉。


  元丰八年(1085年)十一月,加赠太师,追封康国公。


  绍圣三年(1096年)五月,再追封兖国公。


  崇宁三年(1104年),改封秦国公。


  政和三年(1114年),改封楚国公。

《欧阳修年谱》

更多欧阳修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