滦阳续录一(3)

——(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赵鹿泉前辈言,吕城,吴吕蒙所筑也,夹河两岸,有二土神祠,其一为唐汾陽王郭子仪,已不可解;其一为袁绍部将颜良,更不省其所自来。土人祈祷,颇为灵应,所属境周十五里,不许置一关帝祠,置则为祸。有一县令不信,值颜祠社会,亲往观之,故令伶人演三国志杂剧,狂风忽起,卷芦棚苫盖至空中,斗掷而下。伶人有死者,所属十五里内,瘟疫大作,人畜死亡,令亦大病几殆。余谓两军相敌,各为其主,此胜彼败,势不并存,此以公义杀人,非以私恨杀人也。其间以智勇之略,败于意外者,其数在天,不得而尤人;以驽下之才,败于胜己者,其过在己,亦不得而尤人。张睢陽厉鬼杀贼,以社稷安危,争是一郡,是为君国而然,非为一己而然也。使功成事定之后,殁于战阵者,皆挟以为仇,则古来名将,无不为鬼所殛矣,有是理乎?且颜良受歼已久,越一二千年,曾无灵响,何忽今日而为神,何乎今日而报怨?揆以天理,殆必不然,是盖庙祝师巫,造为诡语,山妖水怪,因民所荧惑而依砶之。刘敬叔异苑曰:丹陽县有袁双庙,真第四子也,真为桓宣武诛,便失所在,太元中形见于丹陽,求立庙,未即就功,大有虎灾,被害之家辄梦双至,催功甚急。百姓立祠,于是猛暴用息。常以二月晦,鼓舞祈祠,其日恒风雨。至元嘉五年,设奠讫,村人邱都于庙后见一物,人面鼍身,葛巾,七孔端正而有酒气,未知为双之神,为是物凭也。余谓来必风雨,其为水怪无疑。然则是事古有之矣。

  舅氏张公梦征言--亦字尚文,讳景说。沧州吴家庄东一小庵,岁久无僧,恒为往来憩息地,有月作人,每于庵前遇一人,招之坐谈,颇相投契,渐与赴市沽饮,情益款洽。偶询其乡贯居址,其人愧谢曰:与君交 厚,不敢欺,实此庵中老狐也。月作人亦不怖畏,来往如初。一是复遇,挈鸟铳相授曰:余狎一妇,余弟亦私与狎,是盗嫂也。禁之不止,殴之则余力不敌,愤不可忍,将今夜伺之于路歧,与决生死,闻君善用铳,俟交 斗时,乞发以击彼,感且不朽。月明如昼,君望之易辨也。月作人诺之,即所指处伏草间,既而私念曰,其弟无礼,诚当死,然究所媚之外妇,彼自有夫,非嫂也,骨肉之间,宜善处置,必致之死,不太忍乎?彼兄弟犹如此,吾时与往来,倘有睚眦,虑且及我矣。因乘其纠结不解,发一铳而两杀之。棠棣之诗曰: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家庭交 瞭,未有不归于两伤者。舅氏恒举此事为子敕戒。盖是人负两狐归,尝目睹也。

  司庖杨媪言,其乡某甲,将死嘱其妇曰:我生无余赀,身后汝母子必冻饿,四世单传,存此幼子,今与汝约,不拘何人,能为我抚孤则嫁之,亦不限服制月日食,尽则行。嘱讫,闭目不更言,惟呻吟待尽,越半日,乃绝。有某乙闻其有色,遣媒妁请如约,妇虽许婚,以尚足自活,不忍行,数月后不能举火,乃成礼。合卺之夜,已灭烛就枕,忽闻窗外叹息声,妇识其声,盤知为故夫之魂,隔窗呜咽语之曰:君有遗言,非我私嫁,今夕之事,于势不得不然,君何以为祟。魂亦呜咽曰:吾自来视儿,非来祟汝,因闻汝啜泣卸妆,念贫故,使汝至于此,心脾动,不觉喟然耳。某乙悸甚,急披衣起曰:自今以往,所不视君子如子者,有如日。灵语遂寂。后某乙耽玩艳妻,足不出户,而妇恒惘惘如有失,某乙倍爱其子以媚之,乃稍稍笑语。七八载后,某乙病死,无子,亦别无亲属,妇据其赀,延师教子,竟得游泮。又为纳妇,生两孙,至妇年四十余,忽梦故夫曰:我自随汝来,未曾离此,因吾子事事得所,汝虽日与彼狎昵,而念念不忘我,灯前月下,背人弹泪,我皆见之,故不欲稍露形声,惊尔母子,今彼已转轮,汝寿亦尽,余情未断,当随我同归也。数日果微疾,以梦告其子,不肯服药,荏苒遂卒。其子奉棺合葬于故夫,从其志也。程子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是诚千古之正理。然为一身言之耳。此妇甘辱一身,以延宗祀,所全者大,似又当别论矣。杨媪能举其姓氏里居,以碎璧归赵,究非完美,隐而不书,闵其遇悲其志,为贤者讳也。又吾乡有再醮故夫之三从表弟者,两家所居,距一牛鸣地,嫁后乃以亲串礼回视其姑,三数日必一来问起居,且时有赡助。姑赖以活。殁后,出赀敛葬,岁恒遣人祀其墓。又京师一妇少寡,虽颇有姿首,而针黹烹饪,皆非所能,乃谋于翁姑,伪称其女,鬻为宦家妾,竟养翁姑终身。是皆堕节之妇,原不足称,然不忘旧恩,亦足励薄俗。君子与人为善,固应不没其寸长。讲学家持论务严,遂使一时失足者,无路自赎,仅甘心于自弃,非教人补过之道也。

  慧灯和尚言,有举子于丰宜门外,租小庵过夏,地甚幽僻。一日,得揣摩秘本,于灯下手抄,闻窗外似淅淅有人,试问为谁,外应曰:身是幽魂,沉滞于此,不闻书声者百余年矣,连日听君讽诵,枨触夙心,思一晤谈,以消郁结,与君气类,幸勿相惊。语讫,揭帘径入,举止温 雅,甚有士风。举子惶怖呼寺僧,僧至,鬼亦不畏,指一椅曰:师且坐,我故识师,师素朴野,无丛林市井气,可共语也。僧及举子俱踧踖不能答,鬼乃探取所录书,才阅数行,遽掷之于地,奄然而灭。

  杨雨亭言,莱州深山有童子牧羊,日恒亡一二,大为主人扑责,留意侦之,乃二大蛇从山罅出,吸之吞食,其巨如瓮,莫敢撄也。童子恨甚,乃谋于其父,设犁刀于山罅,果一蛇裂腹死。惧其偶之报复,不敢复牧于是地,时往潜伺,寂无形迹,意其他徙矣。半载以后,贪是地水草胜他处,乃驱羊往牧,牧未三日,而童子为蛇吞矣。盖潜匿不出以诱童子之来也。童子之父有心计,陽不搜索,而陰祈营弁,藏一砲于深草中,时密往伺察,两月以外,见石上有蜿蜒痕,乃载燧夜伏其旁。蛇果下饮于涧,簌簌有声,遂一发而糜碎焉。还家之后,忽发狂自挝曰:汝计杀我夫,我计杀汝子,适相当也。我已深藏不出,汝又百计以杀我,则我为枉死矣,今必不舍汝。越数日而卒。俚谚有之曰:角力不解,必同仆地,角饮不解,必同沉醉。斯言虽小,可以喻大矣。

  孟鹭洲自记巡视台湾事曰:乾隆丁酉,偶与友人扶乩,乩赠余以诗曰:乘槎万里渡沧溟,风雨鱼龙会百灵,海气粘天迷岛屿,潮声簸地走雷霆,鲸波不阻三神岛,鲛室争看二使星,记取白云飘渺处,有人同望蜀山青。时将有巡视台湾之役,余疑当往数日,果命下,六月启行,八月至厦门渡海,驻半载始归。归时风利,一昼夜即登岸,去时飘荡十七日,险阻异常。初出厦门,即雷雨交 作,云雾晦冥,信帆而往,莫知所适。忽腥风触鼻,舟人曰:黑水洋也,其水比海水凹下数十丈,阔数十里,长不知其所极,黝然而深,视如泼墨。舟中摇手戒勿语,云其下即龙宫为第一险处,度此可无虞矣。至白水洋,遇巨鱼鼓鬣而来,举其首如危峰障日,每一拨刺,浪涌如山,声砰訇如霹雳。移数刻始过。尽计其长,当数百里。舟人云来迎天使,理或然欤?既而飓风四起,舟几覆没,忽有小鸟数十环绕樯竿,舟人喜跃,称天后来拯。风果顿止,遂得泊澎湖。圣人在上,百神效职,不诬也。遐思所历,一一与诗语相符,非鬼神能前知欤?时先大夫尚在堂,闻余有过海之役,命兄到赤嵌来视余,遂同登望海楼,并末二句亦巧合,益信数皆前定,非人力所能为矣。戊午秋,扈从滦陽,与晓岚宗伯话及,宗伯方草滦陽续录,因书其大略付之,或亦足资谈柄耶?以上皆鹭洲自序,考唐钟辂作定命录,大旨在戒人躁竞,毋涉妄求,此乩仙预告未来,其语皆验,可使人知无关祸福之惊恐,与无心聚散之踪迹,皆非偶然。亦足消趋避之机械矣。

  高密单作虞言,山东一巨室,无故家中廪自焚,以为偶遗火也,俄怪变数作,阖家大扰。一日,厅事上砰磕有声,所陈设玩器俱碎。主人性素刚劲,厉声叱问曰:青天白日之下,是何妖魅,敢来为祟,吾行诉尔于神矣。梁上朗然应曰:尔好射猎,多杀我子孙,衔尔次骨,至尔家伺隙八年矣。尔祖宗泽厚,福运未艾,中癲神、灶君、门尉,禁我弗使动,我无如何也,今尔家兄弟外争妻妾,内讧一门,各分朋党 ,俨若寇仇,败征已见,戾气应之,诸神不歆尔祀,邪鬼已阚尔室,故我得而甘心焉。尔尚愦愦哉。其声愤厉,家众共闻。主人悚然有思,抚膺太息曰:妖不胜德,古之训也,德之不修,于妖乎何尤?乃呼弟及妻妾曰:祸不远矣,幸未及也,如能共释宿憾,各逐私党 ,翻然一改其所为,犹可以救。今日之事,当自我始。尔等听我,祖宗之灵,子孙之福也。如不听我,我披发入山矣。反复开陈,引咎自责,泪涔涔渍衣袂,众心感动,并伏几哀号,立逐离间奴婢十余人,凡彼此相轧之事,并一时顿改。执豕于牢,歃血盟神曰:自今以后,怀二心者如此豕。方彼此谢罪,闻梁上顿足曰:我复仇而自漏言,我之过也夫。叹诧而去,此乾隆八九年间事。

  侍姬明碄,粗知文义,亦能以常言成隽语。尝夏夜月明,窗外夹竹桃盛开,影落枕上,因作花影诗,曰:绛桃映月数枝斜,影落窗纱透帐纱,三处婆娑花一样,只怜两处是空花。意颇自喜,次年竟病没。其婢玉台侍余二年余,年甫十八,亦相继夭逝,两处空花,遂成诗谶。气机所动,作者殊不自知也。

  一庖人随余数年矣,今岁扈从滦陽,忽无故束装去,借住于附近巷中,盖挟余无人烹饪,故居奇以索高价也。同人皆为不平,余亦不能无愤恚,既而忽忆武强刘景南官中书时,极贫窘,一家奴偃蹇求去,景南送之以诗曰:饥寒迫汝各谋生,送汝依依尚有情,留取他年相见地,临阶惟叹两三声。忠厚之言,溢于言表,再三吟诵,觉褊急之气都消。

《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阅微草堂笔记》原名《阅微笔记》,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纪昀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至嘉庆三年(1798年)间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文言短篇志怪小说。在时间上,《阅微草堂笔记》主要搜辑各种狐鬼神仙、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当时代前后的流传的乡野怪谭,或亲身所听闻的奇情轶事;在空间地域上,其涵盖的范围则遍及全中国,远至乌鲁木齐、伊宁、滇黔等地。同时《阅微草堂笔记》有意模仿宋代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曾在历史上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阅微草堂笔记》热门篇章

【纪昀】简介

纪昀与和珅
  传闻二人结怨颇多,事实上,纪昀与和珅的关系就像是忘年交。年轻的和珅处世外向泼辣。年老的、处世逐渐内敛圆滑的纪昀会时时善意地提醒和珅。两人既有政见不同带来的争吵,也有默契的配合。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和珅对纪昀的关照;在人际关系上,更多的是纪昀对和珅的帮助。同时,纪昀对自己的能力也非常了解,在文学上固然无人可比,但在治国和理财上远不如和珅。而纪昀本身就只是一个御用文人,也就是说,纪昀与和珅不会有不可调和的利益冲突,另一方面两个人也是当时清朝最重要的两个支柱,乾隆最仰仗的两个大臣,如果真的斗的不可开交,那就不可能有康乾盛世了。


纪昀与刘墉
  纪昀和刘墉更有着不解之缘。刘墉的父亲刘统勋正是纪昀的乡试主考官。对刘统勋的知遇之恩,纪昀一直是感激零涕。而后来纪昀被发配的案件,又恰是刘墉负责。还有更巧的,举荐纪昀担任四库馆总纂官的,也是这位刘大人。刘墉,刘统勋长子。和珅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趋走,唯刘墉、纪昀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大臣始终不曾依附。他们一个善文,一个工书,却都有收藏砚台的癖好。有时相互赠送,也常为一个心爱之物而互相攘夺,但彼此都恬不为意,并以之为笑谈。


烟袋惹的祸
  纪昀喜抽旱烟,文臣武将暗地里叫他“纪大烟袋”,有次,乾隆急诏,纪昀来不及将烟熄灭,只好把烟袋藏在靴子里去朝见圣上。烟在靴子里燃烧起来,纪昀忍着痛,希望皇上快点结束,直到裤脚冒出烟来,皇上问他怎么回事,纪昀答:“失火了!”皇上赶快让他出去救火,纪昀才颠着一只脚出去了。以后有好长时间,纪昀不得不拄着拐棍。


文字狱牵连
  纪昀在乾隆时期文化专制最残酷的一片风声鹤唳中入主“四库馆”,有清以来的文字狱,到乾隆朝达到了最盛,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思想犯罪”引入法律惩治的范围之内,乾隆朝是为发轫。其文字狱的株连,也远远超过了“大清律”的规定。《四库全书》开馆期间,发生了50多起文字狱案,大多是从修书得到眼线。和纪昀一起担任总纂、总校的大员,或被吓死、或被罚光了家产,除纪昀以外,无一人得到善终。纪昀本人也曾几次被牵连进相关的文字狱中,颇有几番险象丛生。他也被多次记过,出资赔写讹错书籍。所以,在这样的政治高压下,知识分子被异化、被扭曲是难免的。

更多纪昀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