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大论第七

——(魏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顺也。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阴之阴。味浓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病则热,阳病则寒(《素问》作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为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故曰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此阴阳之变也。夫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息粗,为之后闷(《素问》作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闷腹胀死,耐冬不耐夏。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而寒,寒则厥,厥则腹满死,耐夏不耐冬。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曰∶调此二者奈何?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也;不知用此,则早衰矣。清阳上天,浊阴归地。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咽,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暴风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矣。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知过,用之不殆。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声音,而知病所则无失矣。故曰病之始起,可刺而已,其盛也,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形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实宜掣之引之。阳从右,阴从左(《素问》作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之多少逆顺,皆为厥。有余者,厥也。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上不下,头痛癫疾,求阳不得,求之于阴(《素问》作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属不满目。

  春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阴阳皆绝,期在孟春。冬三月之病,病合阳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征,皆归于春(《素问》作始春)。春三月之病,曰阳杀,阴阳皆绝,期在草干。夏三月之病,至阴不过十日,阴阳交,期在 水。秋三月之病,三阳俱起,不治自已。阴阳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起。三阳独至,期在石水,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古代汉医著作之一,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晋皇甫谧(215-282年)编撰于魏甘露四年(259年),共10卷,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
《针灸甲乙经》热门篇章

【皇甫谧】简介

  出身名门


  坐落于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的皇甫谧雕像 皇甫谧出身于东汉名门世族,六世祖皇甫棱为度辽将军,五世祖皇甫旗为扶凤都尉,四世祖皇甫节为雁门太守。节之弟皇甫规是个文武全才,时为安羌名将,官至度辽将军、尚书,封寿成亭侯,为凉州三明之一。曾祖皇甫嵩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拜征西将军,太尉。后来,皇甫氏族渐趋没落,但朝中大仍不乏做官之人,皇甫谧的祖父皇甫叔献,当过霸陵令,父亲皇甫叔侯,仅举孝廉。


  家道衰落


  皇甫谧生后遂丧生母,家道更加衰落,过继给叔父,十五岁时随叔父迁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县),在战乱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自幼贪玩不习上进,跟村童编荆为盾,执杖为矛,分阵相刺,嬉游习兵。年二十(公元234年)。仍游荡无度,犹不好学,人以为痴。一次,谧将所得瓜果进献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何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成仁,曾父烹豕从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纯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与我何有。”(《晋书·皇甫谧传》)因对之流涕,谧甚感痛,遂拜乡人席坦受书。


  发奋著述


  皇甫谧从此改弦易辙,矢志发奋读书;二十六岁时(公元241年),以汉前纪年残缺,遂博案经传,旁采百家,著《帝王世纪》《年历》等;四十岁(公元254年),叔父有子既冠,丧所生后母,遂还故乡;四十二岁(即公元256年)前后得风痹症,悉心攻读医学,开始撰集《针灸甲乙经》;四十六岁(公元260年)时已为名声鹤起的著名学者,魏相司马昭下诏征聘做官,不仕,作《释劝论》,仍耽玩典籍,忘其寝食,时人谓之书淫;五十一岁时(公元267年)晋武帝续诏不仕,相传曾到陕西陇县龙门洞、平凉崆峒山避诏;五十三岁时(公元269年),武帝频下诏敦逼,上疏自称草莽臣,乃不仕;五十四岁时(公元270年),又举贤良方正,不起,自表就帝借书,武帝送书—车;六十—岁时(公元277年),帝又诏封为太子中庶、议郎、著作郎等,皆不应,著惊世骇俗的《笃终论》;六十八岁时(公元282年),《皇帝针灸甲乙经》刊发经世,皇甫谧在张鳌坡去世,其子童灵、方回,尊父笃终遗训,择不毛之地,将其俭礼薄葬于塬边。世人称之为“皇甫冢子”。


  明朝嘉靖年间,皇甫谧得以从祀景惠殿三皇庙。

0

更多皇甫谧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