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第四

——(魏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黄帝问曰∶余尝上青霄之台,中陛而惑,独冥视之,安心定气,久而不解,被发长跪,俯而复视之,久不已,卒然自止,何气使然?岐伯对曰∶五脏六腑之精气,上注于目而为之精,精之裹(《灵枢》作窠,下同)者为眼,骨之精者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精(《灵枢》作黑眼),血之精为其络,气之精为白精(《灵枢》亦作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契(一作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故邪中于头目,逢身之虚,其入深,则随眼系以入于脑,入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系急则目眩以转矣。邪中之精,则其精所中者不相比,不相比则精散,精散则视歧,故见两物也。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是故瞳子黑眼法于阴,白晴赤脉法于阳,故阴阳合揣(《灵枢》作传)而精明也。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所舍也,故神分精乱而不揣(一作转),卒然见非常之处,精气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曰∶余疑何其然也,余每之东苑,未尝不惑,去之则复。余惟独为东苑劳神乎,何其异也?曰∶不然,夫心有所喜,神有所恶,卒然相惑则精气乱,视误故惑,神移乃复,是故间者为迷,甚者为惑。

  目 外决(一作次)于面者,为锐 ;在内近鼻者,上为外 ,下为内 。目色赤者病在病在胸中。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夫胆移热于脑,则辛 鼻渊(一作洞)。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传为鼽懵(《素问》作衄蔑),瞑目,故得之气厥。

  足阳明有侠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属口对入系目本。头痛,引颔取之,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补不足,反者益甚。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跷阳跷阴阳相交,阳入阴出,阴阳交于锐 ,阳气绝则乃瞑目,阴气绝则眠。目中赤痛,从内 始,取之阴跷。

  目中痛不能视,上星主之,先取噫嘻,后取天牖、风池。青肓,远视不明,承光主之。目瞑远视KT KT ,目窗主之,目KT KT赤痛,天柱主之。目眩无所见,偏头痛,引外 而急,颔厌主之。目不明,恶风日,泪出憎寒,目痛目眩,内 赤痛,目KT KT 无所见, 痒痛,淫肤白翳,睛明主之。青肓无所见,远视KT KT ,目中淫肤,白膜覆瞳子,目窗主之。目不明,泪出,目眩瞀,瞳子痒,远视KT KT ,昏夜无见,目 动,与项口参相引, 僻口不能言,刺承泣。目痛口僻戾(一作泪出),目不明,四白主之。目赤黄,颧 主之。 目,水沟主之。目痛不明,龈交主之。目瞑身汗出,承浆主之。青盲KT 目恶风寒,上关主之。青盲,商阳主之。KT 目,目KT KT ,偏历主之。眼痛,下廉主之。KT 目,目KTKT ,少气,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目中白翳,目痛泣出,甚者如脱,前谷主之。白膜覆珠,瞳子无所见,解溪主之。

《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针灸甲乙经》是古代汉医著作之一,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简称《甲乙经》,晋皇甫谧(215-282年)编撰于魏甘露四年(259年),共10卷,南北朝时期改为12卷本。
《针灸甲乙经》热门篇章

【皇甫谧】简介

  出身名门


  坐落于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的皇甫谧雕像 皇甫谧出身于东汉名门世族,六世祖皇甫棱为度辽将军,五世祖皇甫旗为扶凤都尉,四世祖皇甫节为雁门太守。节之弟皇甫规是个文武全才,时为安羌名将,官至度辽将军、尚书,封寿成亭侯,为凉州三明之一。曾祖皇甫嵩因镇压黄巾起义有功,官拜征西将军,太尉。后来,皇甫氏族渐趋没落,但朝中大仍不乏做官之人,皇甫谧的祖父皇甫叔献,当过霸陵令,父亲皇甫叔侯,仅举孝廉。


  家道衰落


  皇甫谧生后遂丧生母,家道更加衰落,过继给叔父,十五岁时随叔父迁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县),在战乱中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自幼贪玩不习上进,跟村童编荆为盾,执杖为矛,分阵相刺,嬉游习兵。年二十(公元234年)。仍游荡无度,犹不好学,人以为痴。一次,谧将所得瓜果进献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何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成仁,曾父烹豕从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纯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与我何有。”(《晋书·皇甫谧传》)因对之流涕,谧甚感痛,遂拜乡人席坦受书。


  发奋著述


  皇甫谧从此改弦易辙,矢志发奋读书;二十六岁时(公元241年),以汉前纪年残缺,遂博案经传,旁采百家,著《帝王世纪》《年历》等;四十岁(公元254年),叔父有子既冠,丧所生后母,遂还故乡;四十二岁(即公元256年)前后得风痹症,悉心攻读医学,开始撰集《针灸甲乙经》;四十六岁(公元260年)时已为名声鹤起的著名学者,魏相司马昭下诏征聘做官,不仕,作《释劝论》,仍耽玩典籍,忘其寝食,时人谓之书淫;五十一岁时(公元267年)晋武帝续诏不仕,相传曾到陕西陇县龙门洞、平凉崆峒山避诏;五十三岁时(公元269年),武帝频下诏敦逼,上疏自称草莽臣,乃不仕;五十四岁时(公元270年),又举贤良方正,不起,自表就帝借书,武帝送书—车;六十—岁时(公元277年),帝又诏封为太子中庶、议郎、著作郎等,皆不应,著惊世骇俗的《笃终论》;六十八岁时(公元282年),《皇帝针灸甲乙经》刊发经世,皇甫谧在张鳌坡去世,其子童灵、方回,尊父笃终遗训,择不毛之地,将其俭礼薄葬于塬边。世人称之为“皇甫冢子”。


  明朝嘉靖年间,皇甫谧得以从祀景惠殿三皇庙。

0

更多皇甫谧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