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果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有什么样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理论?
shuihaozi111
浪漫主义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那到底怎么样的文艺观才真正叫浪漫主义呢?1928年,高尔基曾说过:“浪漫主义的定义有过好几个,但是能为所有的文学史家都同意的正确而又十分全面的定义目前却还没有,这样的定义还没有制定出来。”到目前为止,关于浪漫主义,大多数的文人学者是根据艺术作品的特色来定义的。比如思想特征上,浪漫主义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浪漫主义对法国大革命后的现实极为不满,往往把非资本主义的生活加以理想化;浪漫主义作家深感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枷锁,于是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地位。他们特别重视爱情题材,对人的梦境也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其次,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也成了浪漫主义的一大特征。由于厌恶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反感庸俗丑恶的现实,对工业化的恐惧和憎恶便成为浪漫主义诗人共有的特点,而雄伟瑰丽的大自然和远方奇异的情景,则成为浪漫主义作家寄托自由理想之所在。他们标举卢梭的“回归自然”的主张,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浪漫主义作家不仅歌吟本国自然之美,而且乐于描绘异国风光,如美洲的丛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国,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哥特式的建筑,古代的废墟等等。除此之外,从司各特开始,到雨果、大仲马等大多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但他们的描写却不一定反映历史真实,而有时纯粹是自我的想象,撷取历史的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在史书上语焉不详,可以任凭作者自由驰骋。同时,浪漫主义作品还重视民间文学,尤其是中世纪的民间文学。为此还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而浪漫主义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成了文人学者们研究定义的一大依据。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一路。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这些都离不开对比、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同时忧郁感伤的情调也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浪漫主义因作家的态度不同,分成了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
乔治·戈登·拜伦、波西·比希·雪莱、约翰·济慈、维克多·雨果等作家作为积极浪漫作家的代表在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里都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印记。而维克多·雨果由于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莫测,决定了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他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其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雨果的浪漫主义思想都体现在了他一部部精彩而宏伟的巨著之中。
雨果认为基督教的产生,把诗引向真实,是人们看到肉体和灵魂,兽性和神性,恶与善,丑与美在人性中的共存。这样,就使文学冲破了古代文学只描绘美的典型的藩篱,滑稽丑怪进入文学之门。而这就是浪漫主义的美丑对照原则。雨果的创作中,这鲜明的对照让他的作品更有特色。他在这是六月里里写道:“上帝在地面上创造着麦穗, 葡萄,灌溉着丛林的流水,鲜红的果子,蜜蜂吸取 花粉的玫瑰,橡树,桂花,而你却在建造断头台。”将善的上帝和恶的拿破仑三世、美的大自然和丑的断头台、生命与死亡做了对比。美丑对照是雨果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而《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 义的代表作。整个作品自始至终都体现了这种对照原则,运用这种原则组成惊心 动魄的情节,创造了异乎寻常的人物,给人们展现出一幅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抗争的画面。《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情节始终围绕着三个人展开:美丽纯洁,天真善良的 吉普赛少女——艾丝美拉达,表面道貌岸然,内心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 唐·克洛德·弗罗络·德·蒂尔夏普以及外表畸形丑陋,内心善良崇高的圣母院 敲钟人——卡西莫多。雨果用离奇的情节,巧合、夸张、怪诞、富于幻想的描写让小说的艺术特色更加鲜明。环境与事件,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种法庭、两种审判之间,人物形象的对比等等都让浪漫主义的色彩更加浓重。
同时,雨果还认为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绝对的现实”。“艺术不可能提供原物。” 艺术的领域和自然的领域是不同的,自然和艺术是两回事,彼此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艺术除了理想之外,还有尘世和实在的部分。这区分了艺术真实 与现实真实的不同。他认为浪漫主义文学是一面“集聚的镜子”,非但不减弱原来的颜色和光彩, 而且还把它集中,凝聚起来,把微光变成光彩,把光彩变成光明。在这一过程中,有“伟大的高高飞翔的翅膀”,这“伟大”的事物就是理想, 是一种绝对精神,它照耀这世界,才使世界有光彩。而雨果的“伟大”就是浪漫主义所追求的人道的、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理想,因而是永恒的,伟大的,体现人的真实,时代的精神。它是一种理想的真实。雨果的《悲惨世界》就是根据这一浪漫主义的真实原则创作的。冉·阿让被迫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滑铁卢战役等是真实的,但冉·阿让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又是浪漫主义的突出体现。
另外,浪漫主义戏剧要求打破统一律,打破古典主义规则的束缚。雨果认为,希腊戏剧的一些规则来自于希腊剧场的特殊性和条件,在当时是合乎自然的东西,可是到了十九世纪,就不再适用了。这就是浪漫主义的自由原则的体现。而这具体表现在雨果反对抄袭和模仿。认为古代的作品并不是完美的,模仿古代作品就更加不真实。一个有才能的诗人会因为模仿而失去本色。浪漫主义认为戏剧家要从“最根本的源泉汲取营养”。若以前的作家诗人因为模仿别人而伟大,那是因为他们模仿的只是形式,他们听从着自然和自己天才的特点,保持着自己的本色,而这是他们伟大的真正原因。因此,艺术是天才的产物。同时,雨果反对“三一律”,只保存情节的一致性。时间、地点的一致在浪漫主义作家看来都是荒谬的,只有“剧情或整体的一致是唯一正确而有根据的”,因为它建立在心无二用的这一事实之上,因而是必须的。当然,情节一致和情节单调不能混为一谈。 在欧那尼·序言中,雨果提出:“浪漫主义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剧中完全打破了古典主义戏剧的惯例,地点任意转换,不遵守时间的一致律,并把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糅合在了一起。 在五幕诗剧中,雨果以16世纪的西班牙为背景,叙述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与公爵吕古梅的侄女莎尔相爱,遭到国王卡尔洛阻挠,公爵破坏,最后双双死去的故事。 没有明确的时间,没有统一的场景,但欧那尼和莎尔的爱情和欧那尼与国王的斗争为父复仇的两条情节线却是一致而连贯的。
当然,和其他古典文学大师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样,雨果的浪漫主义也有明显的不足。首先他还没有完全摆脱基督教神秘主义的影响,认为美是基督净化后的产物。同时,他还夸大了天才在艺术创作上的作用。但尽管如此,雨果所创立的积极浪漫主义理论,至今并没有失去它的进步意义,它仍是我们理解积极浪漫主义的重要理论。
兔子很眩Lynne
雨果全名,维克多·马里·雨果(法语:Victor Marie Hugo,法语发音:[viktɔʁ maʁi yɡ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和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作家。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创作了众多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九三年》、和《悲惨世界》等。在法国,雨果主要以诗集纪念,如静观集和历代传说。
像那个年代许多年轻作家,雨果深受夏多布里昂影响,夏多布里昂是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著名人物,十九世纪法国杰出的文学家。年轻时,雨果决定成为夏多布里昂或一无是处。他的一生与夏多布里昂有许多类似的地方,雨果进一步推动了浪漫主义,参政(主张共和主义)并因此被迫流亡。
所有的文学创作都来源于生活和时代经历,雨果也不例外。他所有作品的创作基础都来源于生活和他所在的时代背景,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并进行了较多的实地生活体验和调查,并对各类角色生活状态进行了心理体验,所以才能写出不少传世佳作。
在结婚1年后,雨果出版了第1部小说冰岛凶汉
3年后出了第2部小说布格·雅加尔
在1829到1840年间,他又出了5卷诗集(《东方诗集》、秋叶集、微明之歌、心声集和《光与影》),为他挣得当时最佳哀歌体和抒情体诗人称号。他第一部诗集颂诗与杂咏集于1822年出版,当时他不过20岁,就从路易十八那里争得皇家津贴。虽然,这些诗集因热情和娴熟被喜爱,四年后的颂诗与歌谣更显示出雨果是个伟大的诗人,抒情和创意的天才。
维克多·雨果第一部成熟的小说出现在1829年,反应出他敏锐的社会意识,并贯穿日后的作品一个死囚的末日,这本小说中雨果描述了土伦苦役犯从里出来监狱的场景,他造访土伦苦役犯监狱,做了大量笔记。一个死囚的末日对后来人,如阿尔贝·加缪、查尔斯·狄更斯和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产生深远影响。缧绁盟心是部有关真实杀人犯在法国处决的纪实短篇小说,于1834年问世,雨果日后认为这是就社会不公的著作《悲惨世界》的前奏。
因戏剧克伦威尔和艾那尼,雨果成为浪漫文学运动的领头人物。
小说《巴黎圣母院》于1831年出版。
早在三十年代,经历了社会洗礼的雨果就打算写有关社会苦难和不公的大部头,但《悲惨世界》花了17年才完成,最终于1862年出版。这本小说也成了雨果最为经典的小说。
林麻麻是社会地层人士
雨果用自已独特的浪漫主义思维、理想主义思想来书写作品,深受世界文学爱好者的好评……雨果名言:"人生是花、而爱便是蜜。"送你一个字:益。自己理解。
castingdog
雨果既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文艺评论家。19世纪2、30年代,法国文坛以雨果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曾经对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产生过巨大影响。作为这一文学运动领袖的雨果,不但以数量众多的文学创作丰富和确立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在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而且在一系列出色的作品序言和如莎士比亚论、论司各特、论拜伦等理论著作中深刻阐明了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想,特别是1827年发表的为自己的韵文剧本克伦威尔所作的序言更是精华毕注、影响深远,被视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完整纲领,批评史上的重要文论”,表明了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美学思想,从而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开辟了道理。
事实上,雨果在创作中显示出来的非凡才华正是来自于他独到的批评的眼光。显然,在浪漫主义文学理论探索和建树方面,作为批评家的雨果是卓有成效的,丝毫不逊于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他在思想上接受了社会民主思想的影响,由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不自觉的参加者成长为自觉的领导者,明确而系统地提出了浪漫主义的文学理论,在当时的法国文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对后世的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就是雨果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丰硕成果。
小乐豆豆
雨果作为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带头大哥,他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理论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文学创作必须敢于创新,紧跟时代步伐而不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
2、极力反对过时的古典主义文学,多角度地批判古典主义文学创作理论;
3、辩证统一地看待文艺对现实的关系、文艺的社会功用和文艺的真善美统一等问题。
维克多·雨果
雨果有一个最为基本文学创作观点:文学创作不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而应该勇于创新,永远追随时代而进步。他还从历史、现实和美学三个方面寻找依据进行论证。
首先,雨果在他的浪漫主义文艺宣言克伦威尔·序言中认为“诗总是建筑在社会之上”。在这篇长篇序言里,他考察了文学随社会而发展的历史,列举了大量事实说明,文学发展从抒情诗发展而成史诗,再发展而成戏剧,这是与社会从原始社会发展成古代社会,进而发展到近代社会完全相适应的。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诗有抒情短歌、史诗和戏剧三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和一个相应的社会时期有联系。原始时期是抒情性的,古代是史诗性的,而近代则是戏剧性的。”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雨果论述了新兴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必然性及其对于陈旧的古典主义教条的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其次,雨果直接从社会现实需要的角度,说明了文学随时代而进步,即以浪漫主义文学取代古典主义文学的必要性。
(回答里提到的雨果文章均收录在《雨果论文学》里,这本书里的论文和序言本身也是激情澎湃的浪漫主义美文,具有极高的思想意义和文学价值。)
在1824年写成的论拜伦一文中,雨果抨击当时那些假古典主义者都是“一小撮井底之蛙”,指责他们就像阿利奥斯特笔下的罗兰一本正经地要求一个过路人用一匹活马来换取他的死马一样,企图把文学拉向后退,殊不知法国大革命后新的现实已经对文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1830年,雨果在为青年诗人查理·多瓦勒的诗集天神所写的序言中再次强调,社会的解放必然导致文学的解放,新的人民应该有新的艺术,而浪漫主义文学正是适应了新时代的要求应运而生的。
在雨果的心目中,浪漫主义其真正的定义不过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而已。它必将在公众的正当要求下取得所向无敌的胜利。因此,他为新文学热情地欢呼:
“让人民的文学随着宫廷的文学接踵而来吧”。在莎士比亚论中,雨果进一步发挥了这样的思想。他指出,古典主义文学根本不过是一场重复的独白,而当前的发展要求新的东西,人们必须摆脱古典主义文学的束缚而创立一种以人民为目的的文学。
再次,雨果还从美学方面进行强有力的论证,指出浪漫主义文学较之古典主义文学是时代带来的一大进步,也是文学发展本身的客观要求。
他认为文学的源泉是“自然”和“真实”,文学的极至是真善美的统一,诗人只应该从自然和真实以及既自然又真实的灵感中得到指点,而不应一味模仿古人,受种种人为的清规戒律的束缚。
所以,他宣称诗人的职责是从“自然”和“真实”中汲取滋养,充分发挥自己的独创精神,创造出真善美统一的作品来,给人民以教益和乐趣,以推动时代的前进。
与此同时,他还指出,文学语言亦应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发展而发展,不能把语言固定化,在雨果看来:
“语言是不会固定不变的。人类的智慧始终在向前发展,或者可以说始终在运动,而语言是跟着人类的智慧亦步亦趋的……一旦语言固定不变了,它的死期也到了”。以上说明,雨果对文学乃至语言始终抱着发展的观点。他以文学改革为己任,高举浪漫主义的大旗,向当时的假古典主义猛烈开火。
02 极力反对过时的古典主义文学,多角度地批判古典主义文学创作理论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盛行是反对古典主义文学的产物。雨果认为古典主义是一种过了时的文学,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一些陈规陋习必须予以抛弃,这是以新颖的浪漫主义文学取而代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对此,他从以下4个方面对古典主义进行了批判:
1、批评古典主义坚守僵死的教条和规则典范
在雨果生活的时代,古典主义学院派要求诗人、作家遵守规则,仿效典范。他们所说的规则,无非是一些僵死的古典主义的教条,他们所说的典范就是古希腊、罗马文学的范本。雨果根本反对这些陈词滥调。
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指出:
“什么规则,什么典范都是不存在的。或者不如说,没有别的规则,只有翱翔于整个艺术之上的普遍的自然法则,只有从每部作品特定的主题中产生出来的特殊法则。”诗人、作家应该从“自然”和“真实”这个根本的源泉里去汲取滋养,艺术贵在遵循其本身的规律去进行独创,任何抄袭、模仿都是不可取的,古典主义作家亦步亦趋地追随前人踏出的脚印,把艺术和旧法互相混淆,他们错就错在把车辙当作了道路。
2、批评古典主义不顾时代的变迁,一味崇尚崇高优美,而忽视滑稽丑怪,在悲、喜剧之间人为地划上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他宣称滑稽丑怪是艺术的要素之一,艺术只表现优美崇高而把滑稽丑怪抛弃掉,这是对自然仅仅从一个方面去考察的结果,因而是很片面的。
他认为文学艺术应当像自然一样动作,而在自然的万事万物之中,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
《巴黎圣母院》音乐剧剧照
因此,他要求诗人、作家在自己的作品里,把阴影掺入光明,把滑稽丑怪结合崇高优美而又不使它们相混。
在雨果看来,这是文学发展所迈出的决定性的一步,也是浪漫主义文学同古典主义文学的根本区别所在,如他自己听说:
“正是从滑稽丑怪的典型和崇高优美的典型这两者圆满的结合中,才产生出近代的天才,这种天才丰富多彩,形式富有变化,而其创造更是无穷无尽,恰巧和古代天才的单调一色形成对比;我们要指出,正应该由此出发以树立两种文学真正的、根本的区别。”雨果同古典主义在这方面的分歧主要表现在对待滑稽丑怪的褒贬上。他追溯历史,以事实说明,古代虽也有表现滑稽丑怪的艺术,但毕章处于幼稚阶段,到了近代才在艺术表现中具有了广泛的作用,才逐渐臻于完善,显示出空前的活力、朝气和丰富的创造力,渗透到了艺术、风俗、法律甚至教堂等各个领域。
塞万提斯雕像
在被雨果称之为“近代诗歌的门口”的文艺复兴时期一下子就出现了三个“逗人的荷马”,即意大利的阿里奥斯特、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和法国的拉伯雷就是突出的例子。
(这里补充说一点:在雨果之前似乎还没有一个人对文学艺术中的滑稽丑怪作过如此系统的论述,也没有一个人对滑稽丑怪的美学意义作出像他那样肯定的评价。这是雨果对西方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当然,雨果只是主张在文学艺术中让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融合,发挥配角和对照的作用,并没有进一步挖掘滑稽丑怪的独特的美学价值。
不过,对于这点,他也做过一点说明:
“滑稽丑怪作为崇高优美的配角和对照,要算是大自然给予艺术的最丰富的源泉。”3、批评假古典主义所信守的“三一律”
对于自命为“法国悲剧之神的守卫者”的学院派假古典主义们所信守的“三一律”(脱胎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一种西方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这一定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只允许有一个的故事线索,发生的时间不能超过24小时,必须只有一个地点。)
雨果只承认剧情和整体的一致是唯一正确而有根据的,而所谓的地点一致律和时间一致律则都是假托亚里士多德的名义伪造的,无论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里,还是古希腊的悲剧里都是找不到根据的。
因此,他并不笼统地反对“三一律”,他所反对的只是地点一致和时间一致的“二一律”。假古典主义们扬言,他们的“二一律”是建立在“逼真”的基础上的。雨果指出,恰好就是真实否决了他们的规则。
他首先批判地点一致律不合情理,认为古典主义的悲剧总是乐于发生在过道、回廊和前厅这类公式化的场景里,而把凡是过于特殊、过于隐秘和太富有地方色彩不便发生在前厅和市井中的一切都推到后台去进行,这只能使人看见戏剧情节之“肘”,而看不到戏剧情节之“手”,只听到叙述,而看不到场面,只听到描写,而看不到画面。
他还批驳了这条规则是从古希腊剧场里借来的说法,指出希腊戏剧只服从于对它适合的法则,根据剧情的需要而更换地点,而地点一致律只是人为的和戏剧本质毫不相干的清规戒律。
雨果十分重视在戏剧中准确地再现事件发生的地点,强调准确的地方性是真实性的首要因素。
在他看来,事故发生的地点是戏剧中的不说话的人物,戏剧中如果没有这一事件的不可缺少的见证人,那么,最伟大的历史场面也要为之减色。
雨果对古典主义的所谓时间一致律的批判也相当尖锐,认为这种削足适履的做法不仅可笑,而且十分有害。它和地点一致律交错在一起,严重地摧残了戏剧创作,使得“凡是历史上活生生的东西一到悲剧中就都死了”。
而且,雨果对于“二一律”的批判并没有就此停下,他还针对“把守思想关的关吏”宣称的谬论进行了批驳:
“好些伟大的天才都遵守这些法则,你们竟把它们抛弃了!”雨果针锋相对地指出,如果让这些天才去自由创作,那么他们必定会写出更好的作品,何况高乃依(17世纪上半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代表作家,被称为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是在高压之下才被迫接受“三一律”的。
拉辛(法国剧作家,与高乃依和莫里哀合称十七世纪最伟大的三位法国剧作家)正由于“无言地屈服”才使他的作品损失了不少美。
他们之所以还能写出受人称道的作品,只是因为伟大诗人都会通过重重束缚来表现他们的天才而已。
4、批评古典主义的语言过于雕琢、虚伪、故作艰深和落于俗套的高贵和风雅。
雨果认为语言亦应符合“自然”和“真实”,随时代发展而发展。他对于拉辛因用了“狗”这个单音词而受到指责,非得称多少声“阁下”、“夫人”才能得到原谅的情况所表示的同情,也正好透露了他对古典主义语言规范的反对。
但他并不反对亚历山大诗体(主要特点为诗句每行有十二个音节,在第六个音节后有个顿挫。法国格律诗不讲究音步,但却十分讲究诗行音节数量的整齐,从二音诗到十三音诗都有,使用最多的诗体当然是十二音诗。这种诗歌技法类似于我国的四言诗、五言诗、律诗,以及绝句),主张使用散文语言写作戏剧,认为问题不在于亚历山大诗体本身,而在于使用这种诗体的诗人是不是运用恰当。
在究竟是用韵文还是散文,或者像莎士比亚那样两者兼而用之的问题上,他倒是主张用韵文写作戏剧的。他认为在戏剧里韵文不仅可以写得“像散文一样优美”,而且有助于防止戏剧流于一般化。
雨果要求韵文的语言必须“自由、明晓而忠实”,既朴质无华,又富有诗意,敢于毫不做作地直抒胸臆,毫不雕琢地表现一切,而不受亚历山大体的“单调”格律的束缚。他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郑重声明:
“他所力争的是艺术自由,是反对体系、法典和规则的专制。他惯于盲目地听从灵感的驱使,根据创作去改变模型。在艺术中,他首先规避的是教条主义。”由此可见,他对古典主义的批判,是他自觉地给自己规定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便摆脱旧教条,开辟新天地,让诗人、作家自由地去创造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颖的浪漫主义文学。
03 辩证统一地看待文艺对现实的关系、文艺的社会功用和文艺的真善美统一的理想等问题雨果在批判古典主义的同时,就文艺对一现实的关系、文艺的社会功用和文艺的真善美统一的理想等一系列理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正面主张。
在文艺对现实的关系上,雨果的口号是“自然”和“真实”。他对假古典主义的批判和新兴浪漫主义文学的提倡都立足于这一口号。
雨果认为,“自然”和“真实”既是文学艺术的源泉,又是评判文学艺术成败优劣的依据。凡是符合“自然”和“真实”的,就是可取的,违反的,就是不可取的,所以他说:
“诗人只应该有一个模范,那就是自然;只应该有一个领导,那就是真理”。雨果浪漫主义创作理论中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即来源于“自然”和“真实”。他在(克伦威尔·序中写道:
“戏剧的特点就是真实;真实产生于两种典型,即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的非常自然的结合,这两种典型交织在戏剧中就如同交织在生活中和造物中一样。因为真正的诗,完整的诗,都是处于对立面的和谐统一之中,所以现在可以大声疾呼说,存在于自然中的一切也存在于艺术之中,特别在这个问题上,甚至所有一切例外都证实了这一点。”在莎士比亚论中,雨果竭力称赞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对称”,把它说成是天才的表现,实际上也就是肯定了自己的美丑对照原则,其立论的根据依然是它符合“自然”和“真实”,因为按照雨果的说法,大自然本身就是永恒的双面像。
读了雨果的戏剧和小说,就不难看出,他始终如一地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贯彻了这一原则,以至美丑对照成了雨果浪漫主义戏剧和小说创作的一个极为突出的艺术特点。
《巴黎圣母院》电影剧照
比如《巴黎圣母院》中纯洁善良的爱斯梅拉达、阴险刻毒的克洛德、放荡无情的弗比斯、圣母院的敲钟人卡西莫多。
如前所述,雨果对地点一致律和时间一致律以及僵死的语言规范的批判也都植根于“自然”和“真实”。他对“地方色彩”亦即“准确的地方性”的强调,他要求像现实生活中应有的样子去表现事件的进程,用发展的观点去对待和运用语言,都是把“自然”和“真实”,作为立论的根据的。
但是,雨果并没有把“自然”和“真实”同艺术等同起来。他认为:
“艺术的真实根本不能如有些人所说的那样,是绝对的现实。艺术不能提供原物。……应该承认艺术的领域和自然的领域是很不相同的,否则就会陷于荒谬。自然和艺术是两件事,彼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他同意莎士比亚的“镜子说”,但对之进行了重要的补充。他写道:
“我们记得好象已经有人说过这样的话:戏剧是一面反映自然的镜子。不过,如果这面镜子是一面普通的镜子,一块刻板的平面镜,那么它只能映照出事物暗淡、平板、忠实、但却毫无光彩的形象;大家知道,经过这样简单的映照,事物的色彩就失去了。戏剧应该是一面集聚物象的镜子,非但不减弱原来的颜色和光彩,而且把它们集中起来,凝聚起来,把微光变成光彩,把光彩变成光明。”总起来说,雨果关于文艺与现实关系的论述不乏唯物的因素,它在创作实践上的指导意义是导致了包括雨果自己在内的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主要倾向。
与此同时,它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也相当强烈。首先,他把基督教关于灵和肉的说教看作是“自然”和“真实”的表现,把基督教对于文艺发展的作用夸大到近代文艺创造者的地步,就是一种主观偏见的产物。
其次,当雨果手中操着他的“艺术魔棍”对“自然”和“真实”进行“加工”的时候,他非常强调灵感、天才、想象和幻想的作用,并要求诗人作家对事物作夸张的表现,这也显示了他的浪漫主义文论主观性强的特点,而有别于现实主义的客观性和典型性的原则。
雨果的文学创作,尤其是他的浪漫主义戏剧和小说,题材一般取自异国或本国的历史和现实,大都具有事实的依据,但他并不像现实主义作家那样致力于客观、真实地再现历史、反映时代,而总是任其想象驰骋,构想出奇特的情节和主观色彩浓烈的图景。
最典型代表就是他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内容涵盖了拿破仑战争和之后的十几年的时间。故事的主线围绕主人公土伦苦刑犯冉·阿让的个人经历,融进了法国的历史、革命、战争、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
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也并不在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上下功夫,而是一味从他的美丑对照原则出发,追求强烈的夸张和奇特的效果。
他的诗歌感情奔放,比喻丰富,对照鲜明,格律自由而又富于音乐性,即便是戏剧、小说也充满诗意,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就文学的社会功用而言,雨果认为教育和娱乐是必须兼顾的两个方面。雨果肯定浪漫戏剧能在同一出富有教育意义的戏中包含多种多样的情趣,这些都说明了他在重视文学教育功能的同时,也并不忽视其娱乐功能。
不过,雨果似乎更强调文学的教育乍用,这和雨果特别重视教育,把教育看作是改造社会,改造人心的有效手段有密切关系。
他甚至认为,“未来的革命都要包括和融合在‘免费义务教育’这句话里”。正是从这点出发,他提出对民众进行道德和知识的教化是“作家当前的直接而迫切的任务”。
在<留克莱斯·波日雅>序中,他这样写道:
“剧院就是宣教台,剧院就是讲台”,戏剧“负有一种民族的使命、社会的使命、人类的使命”。又补充说:
“诗人负担着灵魂的责任,不该让群众没有得到一些辛辣而深刻的道德教训就走出戏院。所以,他真正希望,愿上帝帮助,在舞台上永远只演出富有教育和劝戒作用的东西(至少在我们所处的严肃时期都应该如此)。”在莎士比亚论中,他不但进一步指出作家负有促进人类进步的伟大责任,而且还由此出发,肯定了作家和人民的关系、实用和美的关系以及诗人、作家在教育人民方面的特殊作用。
在作家和人民的关系上,他认为一方面是人民生育了作家,作家是人民的儿子,应当为人民服务,或者为人民工作;另一方面作家又是人民的教导者,人民应当对那些以其著作和行动来感化人心的作家怀有感激之情。
在实用和美的关系上,他旗帜鲜明地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主张为进步而艺术,力图把实用和美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他指出:
“为艺术而艺术固然美,但为进步而艺术更加关……任何美都不会因为‘善’而遭损失……愈是多一种用处,艺术就愈增添一种美”。他认为,“有用”和“美”虽有区别,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把“有用”和“美”在文学艺术中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文学艺术达到崇高的境界。
雨果作为19世纪一位比较有代表性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家,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始终倾注了人道主义的激情和理想,对人们进行惩恶扬善的教育,就是他的这种思想观点在创作实践上的表现。
雨果的美学理想是真善美的统一,但是雨果把它具体表述为“真实”与“伟大”的结合,即所谓“真实之中有伟大,伟大之中有真实”,或者把它说成是“通过真实充分地写出伟大,通过伟大充分地写出真实”也一样。
他认为这就是艺术的最高理想,也是所有的天才诗人、作家所能攀登的最高峰,古往今来真正能成就这一艺术高度的只有莎士比亚,因为:
“莎士比亚全部作品中,既有真实的伟大,也有伟大的真实。在他所有创作的中心,都能发见伟大和真实的交切点,就正是在那里,伟大的东西和真实的东西水乳交融,艺术达到了完美的境界。”雨果把道德包括在“真实”之中,美包括在“伟大”以内,用他的话说,即所谓“真实包括道德,伟大包括美”。所以可以认为,他所说的“真实”和“伟大”的结合,实际上也就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
在以上的理论指导下,雨果在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中,始终秉持着赞颂真、善、美,鞭挞黑暗、丑恶、残暴的创作主调,为世界文库留下了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的不朽经典。
回答完毕。
qingqingpark
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是雨果,1930年,他的戏剧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斗争的彻底胜利,但他的最主要文学成就是由小说取得的。
雨果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品是《巴黎圣母院》,这部取材于中世纪的小说,以丰富的故事情节和动人的情感,实现了他关于艺术美丑对照的文学主张。小说女主人公爱斯美拉达,是善与美的化身,而相貌丑陋的加西莫多,却有一颗美好的心灵,相貌英俊的弗比斯内心虚伪,道貌岸然的克罗德阴险无耻。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美丑对比中,作者以宏大的场景,曲折的情节、动人的情感,对善与美进行了讴歌,对人性的丑恶进行的鞭挞。虽然小说的结局是悲剧的,但却体现了爱与美的永恒性。
雨果闻名世界的作品是《悲惨世界》,这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史诗巨作,以1815年拿破仑战败到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前后为背景,将现实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一方面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一方面在离奇曲折的动人故事中,表达了作者以爱为中心的人道主义思想。小说的主人公冉阿让因受到社会的不公待遇,内心充满仇恨。但受到米里哀主教的感化后,改恶从善,在动荡不安的世界中,以仁爱救助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在乱世中将一个孤儿抚养成人,后来又受到养女夫妇的误解而被疏远,后来珂赛特和马吕斯,终于认识到冉阿让人格的伟大,在冉阿让奄奄一息时回到他的身边。小说中米里哀主教送给冉阿让的一对银烛台,是宽恕和仁爱的象征,在人性丑恶,社会动荡不安的世界中,给人以光明和爱的力量。
在这部小说里,虽然主人公依然是精神的人,而且他的精神比以往浪漫主义作品中的人更丰富伟大,但同时小说中的人物,也都更加鲜明的体现出社会人的特点,他们的人格是在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对人格的塑造力量是巨大的。由于雨果的《悲惨世界》完成于19世纪下半叶现实主义成为法国文学主流的时代,因此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多重复杂性,几乎包括了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文学中人的所有方面。
雨果晚期的小说作品,较为重要的有《海上劳工》和《九三年》等。前者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约伯与普罗米修斯相结合的人物,歌颂了人在与狂风暴雨的搏斗中,显示出来的巨大勇气和力量,以及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九三年》是作者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表现革命与人道主义之间的矛盾,但最后作者更倾向于人道主义,将其看作超越时代的永恒价值。雨果在他的小说中,将精神的人、情感的人、社会的人,在广阔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中展现出来,总结了自文艺复兴以来人的形象,并且着力以美丑对照的方式,来体现人的复杂性。这是人的神话,在文学中的一次大总结。
liyunhong
雨果,被人们称为是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他一生当中些了非常多的剧本、小说、诗歌、散文,在法国乃至世界都有着非凡的影响力。雨果出生在法国东部的贝桑松城,在年幼的时候他的父母专门为他请来一位私塾老师。起初,老师为雨果推荐了一些通俗易懂的书籍。可他看完后,抱怨故事太浅显了。见此情景,老师便为他推荐了像莫里哀卢梭、伏尔泰等大作家的著作。结果这一次,雨果完全沉浸到跌宕起伏的故事当中去了。随着书读得越来越多,雨果的文学底子渐渐深厚起来。
有一次,法兰西文学院举办诗歌竞赛,主题是:生活中,读书给予我们快乐。雨果参加了比赛,在比赛中他不慌不忙,洋洋洒洒地写出一首长诗读书乐。一位老师阅读完他的长诗后,情不自禁地大声夸赞道,文坛神童!文坛神童!长大之后,雨果曾经和长兄共同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前后一共出了三十二期,其中大部分的文稿均出自他的手笔。在二十岁那年,雨果将少年时代写的诗歌汇集成册,取名为颂歌和杂诗,此书出版后,他获得法国国王路易十八的赏赐。
19世纪20年代中期的法国文坛,浪漫主义文学和古典主义文学斗争激烈,受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浪漫主义文学逐渐占据了上风。雨果起初并不喜欢浪漫主义文学,认为它只是文人心中的一种美好向往,根本不切现实。可是后来,雨果接触了几部这类作品后,态度逐渐发生变化。到后来,他开始积极投身于浪漫主义文学的创作。不久雨果发表著名的战斗宣言克伦威尔·序,在此文中他矛头直指古典主义,猛烈地抨击它清规戒律太多,极大地约束了人们大语文丛的思想。
他论述说,真正的文学应当解放人的思想,只要能抒发情感,自然中的一切皆可成为艺术题材。雨果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篇序言竟使他成为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此后,他笔下浪漫主义题材的诗歌、戏剧、小说如泉水般奔涌而出。1831年,雨果出版了他的浪漫主义代表作—《巴黎圣母院》,举震惊了法国乃至世界文坛。
雨果的文学创作是和政治分不开的。法国工人起义失败后,他开始沉默,文学创作随即停止。七月革命后,他的文学创作又开始活跃起来,还曾被路易·菲力普授予世卿的称号。在1851年,拿破仑三世发动军事政变,实行军事独裁。雨果闻知后,愤慨不已,他发表文章,毫不保留地抨击拿破仑三世的独裁。拿破仑三世闻知后,勃然大怒,下令全国通缉雨果。无奈之下,雨果只好逃出巴黎,开始了他整整十九年的流亡生活。
在流亡的岁月中,雨果的笔杆子一刻也没有停止,他写出政论小拿破仑,诗集惩罚集、历代传说集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这些文学著作如同一把把锐利的匕首,直播到专制统治者的心窝里。
1870年后,在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新组建的国防政府对公众宣布:法国向普鲁士投降。在国难当头之际雨果结束在外的流亡生活,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回到祖国,他以68岁的高龄参加了国民自卫军,捍卫祖国的尊严和主权。1871年,巴黎公社起义失败,反动政府对人民进行了残酷的大屠杀。面对政府军的血腥镇压,雨果挺身而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写下凶年集,直言不讳地痛斥了反动政府。1885年5月,雨果逝世。在昏迷中,他吟道:“人生便是白昼与黑夜的斗争。”这句话概括了他用笔杆子作斗争的一生。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是驰名世界的法国大诗人、大文豪。他的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已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绮丽瑰宝。
lilyliu_六
雨果的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艺术真实观、美丑对照观、创作自由观和教育功能观等四个方面。 《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也是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是遵循了对比逻辑,没有改变事物本身的性质。在雨果看来,浪漫主义是艺术史发展过程的最高表现,浪漫主义戏剧体现了悲剧与喜剧、美与丑、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的完美结合,因而能够最充分、最全面地描绘生活。雨果认,万物中的一切并非都是合乎人情的。“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滑稽丑怪是戏剧的一种最高度的美。雨果之所以特别强调滑稽丑怪,是因为他把滑稽丑怪表现为近代艺术的新类型,是艺术发展的表征,同时,也是浪漫主义区别于古典主义的重要特征之所在。
以《巴黎圣母院》雨果的浪漫主义手法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创作于1831年)(又称《钟楼怪人》)是法国作家,诗人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普赛女郎爱丝美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这部书的遭禁是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的俄国.因为雨果思想活跃,既有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倾向,又同情刚刚兴起的无产阶级的革命,因此保守顽固的沙皇下令在俄国禁止出版雨果的所有的作品. 小说《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真实历史,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怎样同两股势力英勇斗争。小说中的反叛者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达和面容丑陋的残疾人卡西莫多是作为真正的美的化身展现在读者面前的,而人们在副主教弗罗洛和贵族军人弗比思身上看到的则是残酷、空虚的心灵和罪恶的情欲。作者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使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小说浪漫主义色彩浓烈,且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它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小说的发表,使雨果的名声更加远扬。 内容梗概 1482年,法王路易十一统治下的巴黎城沉浸在“愚人节”的狂欢的气氛中。巴黎圣母院前面的广场上,来自埃及的吉卜赛少女爱丝美拉达以动人的美貌和婀娜的舞姿博得了人们热烈地喝彩。她把人们给她的赏钱,分给穷苦的孩子们,并对他们说:“把这些钱全部拿去,你们去过节吧!”孩子们问她:“那你怎么办?”她说:“别管我,我天天都在过节。” 在众多的观众中,一个面色苍白的中年人,穿着黑色的教袍,躲在玻璃窗后面,也在偷看爱丝美拉达翩翩起舞。他就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炼金术士克洛德·弗罗洛。当他看到色艺双全的吉普赛女郎边唱边跳,她那轻快的舞步,绝妙的舞姿,把他埋藏在心底十多年的欲念突然唤醒了。他无法自控,无法把俘虏了他的灵魂的魔鬼赶走。为了排遣心中的烦闷,他到广场上驱赶正在叫卖的摊贩,声言不准在教堂前面胡闹。这些小贩哪里把他放在眼里,群起而攻之。正在这时,从教堂内冲出来一个相貌奇丑、身材高大、力大无比的男子,他推开众人,救回了神甫。此人名叫卡西莫多。原来他是一个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前的畸形儿,弗罗洛出于怜悯把他抚养成人,因终日敲钟而震聋了耳朵。狂欢的人们正在物色“愚人教皇”,爱丝美拉达一眼看中了又聋又丑的钟楼怪人卡西莫多。人们给他戴上王冠,披上袍子,还给了他一支口哨,让他坐在高高的轿子上沿街游行。卡西莫多正高兴地吹着哨子,忽然看见脸色阴沉的弗罗洛站在轿前。神甫打掉他的王冠,把他拉回圣母院。 可是,弗罗洛在欲火中烧无法入睡,因为牵着小山羊的爱丝美拉达还在教堂门前的广场上唱歌。他高声对自己说:“在人世间我只有痛苦。她长得那么美,难道是我的过错?她舞跳得那么好,难道是我的过错?她能够使人发疯,难道是我的过错?”他实在无法自制,“去!”他命令卡西莫多,“去把她抓来!”钟楼怪人快步跑向爱丝美拉达,把她抱起来就向圣母院跑去。爱丝美拉达拼力抵抗并高喊“救命啊!”恰巧侍卫队长浮比斯正在巡逻,听到喊声骑马率众赶到,救下吉卜赛女郎,抓住了卡西莫多。菲比斯把爱斯美拉达带到一家旅店,要了一个房间,正要对她非礼,机警的姑娘摆脱了他的纠缠,跑回巴黎流浪人和乞丐们聚集的“奇迹王朝”。 在这“奇迹王朝”统治下的“黑话王国”里,乞丐王克劳班正在审理不懂切口而误入“王国领地”的穷诗人干果阿。按照王朝的规矩,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跟绞索配对,要么跟王国中的女人攀亲。可是几个老女人都嫌他过于单薄,没一个人肯要他。这样,干果阿只能被吊死。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爱丝美拉达挺身而出,高喊“我要他”。这样,两人当场举行婚礼。善良的少女同意与他结为夫妻,只是为了救他一命,把他带回家中,供以食宿,但不与他同房。 犯了强抢民女罪的卡西莫多,在被草草审理后,被带到广场上当众鞭笞。跪在烈日下代人受过的钟楼怪人口渴难熬,他向士兵和围观的人群高喊要水,回答他的却是一片戏弄和辱骂。这时,美丽的爱丝美拉达拨开众人,把水送到卡西莫多的嘴边。心中充满感激之情的卡西莫多饱含热泪,不住地说:“美……美……美” 广场上,穷诗人帮助爱丝美拉达上演小山羊认字的节目。小山羊在一堆拉丁字母中,叼出了太阳神浮比斯的名字。这时浮比斯正在广场旁边的王宫中向王后和她的女儿献媚取宠。公主百合花让浮比斯到广场上,赶走爱丝美拉达,以证实他对她的爱情。浮比斯骑马来到广场,大声轰赶着正在演出的艺人,小声和姑娘订下了今晚在老地方见面的幽会。 心神不宁的弗罗洛听说干果阿和姑娘已结为夫妇,怒火中烧十分生气,当得知他们只是名义夫妻,又转忧为喜。他在街上遇见喝得烂醉的侍卫队长浮比斯,听他说要去和姑娘幽会,立即正言劝阻,声言姑娘已是有夫之妇,但浮比斯反驳说:“你何必把爱情和婚姻混为一谈。”他径直向那家旅店走去,弗罗洛像影子一样紧随其后。 浮比斯来到旅店的小楼上,爱丝美拉达正坐在床边等着他。当他们热烈地吻抱时,浮比斯把系在身上的匕首交给姑娘,姑娘顺手把它抛出窗外。恰巧这把匕首落在正在窗外窃听的弗罗洛的眼前。当这对情人再次热烈拥抱时,弗罗洛拾起匕首,从窗外把它刺进了浮比斯的后背。 在审判爱丝美拉达的法庭上,旅店的侏儒老板作证说,看见一个浑身硫磺味的黑衣人,像魔鬼一样,把银币变成了干树叶。坐在审判席上的弗罗洛说:“是魔鬼,而不是这位姑娘刺杀了卫队长。”无辜的爱丝美拉达只关心卫队长的生死,因为浮比斯可以证明她把匕首扔出了窗外。可是法庭告诉她,卫队长不仅活着,而且对被害经过一无所知。他丝毫不肯为姑娘开脱罪责,这使爱丝美拉达十分失望。在酷刑之下,姑娘屈打成招,供认自己施用魔术驱使黑衣魔鬼刺杀了卫队长。法庭判处姑娘绞刑,次日执行。 卡西莫多敲钟之后,在塔楼上看到弗罗洛神色紧张地注视着圣母院门前的广场。穿着白色死刑犯袍子的爱丝美拉达站在夜间匆忙搭起的绞刑架下,绞索套在脖子上,平静地等待着行刑的时刻。卡西莫多不顾一切地从门内冲出,把姑娘抢进了巴黎圣母院。行刑的士兵惊魂甫定,目瞪口呆地看着钟楼怪人独自一人劫持了法场。因为圣母院避难权的原因,士兵们不敢擅入。 卡西莫多把姑娘藏在自己的住房里,他像守护神一样睡在房门口。他把愚人节得到的哨子交给姑娘,告诉她遇到危难时,一吹哨子,他就能赶来救援。 弗罗洛到郊外像发了疯一样,乱跑了一阵之后,回到了圣母院。他发现爱丝美拉达不但未被处死,而且就在身边。他跟随她走进了卡西莫多的房间,爱丝美拉达发现这个人就是刺杀浮比斯的黑衣人,十分怒火。当弗罗洛正要强奸她时,她吹起了哨子。卡西莫多闻声而至,赶走了昔日的恩人,并告诉姑娘那次抢她的事,也是出于他的主意。 卡西莫多对爱丝美拉达怀有无限的感激和纯真的爱慕之情。他快活地看着熟睡的美人,突然醒来的姑娘被他的丑脸吓坏了。卡西莫多急忙逃走,跑到钟楼上用自己的头拼命地撞击着大钟,低沉的钟鸣如泣如诉。爱丝美拉达来到他身边,卡西莫多用手蒙住脸,喃喃地说:“我的脸很丑,总让人害怕。”为了安慰他,姑娘为他跳起了节奏欢快的舞蹈。兴奋异常的卡西莫多,像打秋千一样,用身体的重量为姑娘敲响了圣母院的大钟。他爽朗的笑声充满整个钟楼。卡西莫多在钟楼上牵着绳子飞来飞去,为爱丝美拉达采摘盛开的鲜花。突然姑娘发现了在广场上的卫队长,她叫他的名字,但他头也不抬看她一眼。她让卡西莫多去找他,可是他为了得到公主丰厚的陪嫁和位于圣保罗的领地,对姑娘的请求不屑一听,策马而去。善良的卡西莫多觉得自己辱没了姑娘的使命。 对姑娘强占未成的弗罗洛怀恨在心,跪到国王那里,请示如何解决圣母院避难权问题。国王请教了一位尚在狱中的老学者,终于决定可以不顾避难权,强入圣母院捉拿女巫。卡西莫多趁弗罗洛外出时,把教堂的大门紧紧关住。 乞丐王克劳班听说圣母院避难权将要结束,率领成千上万的巴黎流浪人和乞丐,前来攻打巴黎圣母院,营救大难临头的姐妹。不明真相的卡西莫多怎容这些人冲入教堂,他从楼顶上扔下巨大的石条石块,翻倒灼热的金属液体,企图驱散众人。勇敢的乞丐终于攻破大门,救走了爱丝美拉达。不料严阵以待的国王士兵已从后门进入教堂,雨点般的箭刺向爱丝美拉达和流浪汉们。乞丐王也在混战中被人杀死。卡西莫多站在楼顶上,看着心爱的姑娘又被吊在绞刑架上,痛不欲生。当他发现弗罗洛正在钟楼上对着爱丝美拉达狞笑,他把这个道貌岸然的野兽举过头顶扔了下去。 从绞刑架上解下来的爱丝美拉达的尸体,被人们放在蒙孚贡大坟窟里,卡西莫多找到她之后,静静地躺在她身旁。两年之后,人们发现了两具紧紧抱在一起的尸骨。当人们试图分开他们时,尸骨便化为尘土。 [编辑本段]创作历史 早期创作 从中学时代,雨果便爱好文学创作,开始写诗。1819年,与诗人维尼等人创办保守文艺双周刊,经常在刊物上发表诗作,很多是拥护波旁王朝、歌颂保王主义和天主教的。1822年发表第一本诗集颂歌集,获得路易十八的年金赏赐 。后相继出版新颂歌集和颂诗与长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突破。在此期间,还发表两部中篇小说冰岛魔王与布格·雅尔加。 1824年,自由主义日趋高涨,他的政治态度也有所改变,与浪漫派文艺青年缪塞、大仲马等人组成“第二文社”,开始明确反对伪古典主义。1827年,雨果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是他为自己的剧本克伦威尔撰写的。剧本因不符合舞台艺术要求,未能演出,而这篇序言则成为声讨古典主义的檄文、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浪漫主义文艺理论的经典。雨果本人也因此被公认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序言里提出浪漫主义的美学主张,宣扬滑稽丑怪与崇高优美的对照原则,力图扩大艺术描写的范围。从这一年起直到1840年,他以丰富的戏剧、诗歌以及小说创作显示出浪漫主义的实绩。主要有批判专制王权的戏剧玛丽蓉·德·路尔墨(被禁演),歌颂希腊民族解放斗争的诗集东方吟,批判不合理法律制度的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 1830年 ,发表的爱尔那尼是浪漫主义戏剧代表作。剧本叙述16世纪西班牙贵族出身的强盗为父复仇而与国王抗争的故事,具有明显的反封建色彩,艺术上打破了古典主义关于悲喜剧的界限,显示了浪漫主义丰富多采的风格。此剧在演出时,古典主义派与拥护浪漫主义的文艺青年在剧场内外斗争激烈,最后演出大获成功,标志着浪漫主义的胜利,成为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事件。 1831年,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问世。小说通过描写善良的吉普赛少女爱斯梅拉尔达在中世纪封建专制下受到摧残和迫害的悲剧,反映了专制社会的黑暗,反动教会的猖獗和司法制度的残酷 , 突出了反封建的主题 。故事情节复杂,人物性格夸张,整部作品以色彩浓郁的笔墨写出,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小说的特点。在《巴黎圣母院》之后,雨果又相继发表了浪漫主义戏剧吕克莱斯·波尔吉、玛丽·都铎、昂杰罗,诗集秋叶集、黄昏之歌、心声集、《光与影》,小说穷汉克罗德以及杂文文学与哲学杂论等。这一时期的作品充满了反封建反教会的精神。 流亡期间的创作 七月王朝金融资产阶级统治的建立和巩固,使雨果逐渐在政治上采取了妥协态度。184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此后,他在文学创作上比较沉寂。1848年六月革命后,他逐渐走向共和的立场,在总统选举中,他投票支持路易·拿破仑,不久,又成为他的反对派。1851年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宣布帝制,大肆进行镇压,雨果被迫流亡国外,达19年之久。 流亡期间,雨果从未停止过文学创作 ,并以笔作武器,对拿破仑的独裁政权进行斗争。1852年出版辛辣嘲笑拿破仑三世的政治小册子小拿破仑,撰写了揭露政变过程的小册子罪恶史。1853年著名的政治讽刺诗集惩罚集问世,它充满革命气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鼓舞爱国志士的反纳粹的斗志。1856 年出版的静观集概括了作者1830~1855年间的思想感情。他的历代传说是法国文学史上主要的史诗作品。全书共3卷,以圣经故事、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为题材。雨果在流亡期间的其他文学作品有诗集街头与林际之歌 ,长篇小说 《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文艺批评专著论莎士比亚。 《悲惨世界》是雨果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杰作。小说篇幅浩大 ,共 5部。主人公冉阿让是贫农出身的工人 ,一直帮助姐姐养活 7 个孩子 , 因饥寒交迫,偷了块面包而被判苦役,多次越狱,又被加重处罚。出狱后,在米里哀主教感化下,立志从善,改名换姓,经营工业,促进小城的繁荣,赢得当地人的推崇,当上市长。为了解救被误认的无辜者,毅然自首,再度入狱。为了实践自己对被遗弃而死于贫困的女工芳汀的诺言,逃离监狱,收养她的女儿珂赛特,隐居巴黎。珂赛特长大后,与马利尤斯相爱。马利尤斯参加1832年起义,起义失败时身负重伤,被冉阿让冒着生命危险救出。最终长期追捕冉阿让的警长沙威面对多年舍己为人的人格力量,精神发生崩溃。整部小说突出了贫穷人民悲惨的命运和处境的主题。作者通过冉阿让、芳汀、珂赛特的不同经历真实地表现了劳动人民苦难生活的画面,而且以更加丰满有力的形象描绘把劳动人民的悲惨与不幸完全归咎于社会的压迫和资产阶级社会的“文明”。
2 浏览2033
《巴黎圣母院》体现了雨果的什么创作原则,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巴黎圣母院》是“对照艺术运用得最全面、最奇特、最鲜明、最成功”的一部作品,对照手法无处不在,渗透一切领域,并构成整个作品的基调。陈敬容在重译序中认为,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里程碑,小说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善恶美丑的鲜明对照,“这种对照不是按传统方式把美与善、丑与恶分别集中于不同的两类人物身上,或根本回避丑恶的一面;而是让它们互相交错:外表美的,其灵魂未必善;外表丑的,其灵魂未必恶。敲钟人加西莫多,外表丑陋到了滑稽甚至凶恶的地步,但他心灵之美之善,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而愈益突出;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德外表何等崇高善良,心灵却又何等邪恶毒辣;沙多倍尔(即弓箭队长)是花花公子的典型,贤哲的人们见了他只会摇头,而单纯的少女却会对他一见钟情;天真貌美而心地淳朴的街头卖艺姑娘拉•爱斯梅拉达,对加西莫多的爱情视而不见,却用纯真的感情去爱这个浪荡子,而且至死不渝。”除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还在环境、情节等方面有所体现,收录在柳鸣九主编的雨果创作评论集中的卞昭慈的一曲幻歌辨美丑——的浪漫主义手法以及丁子春的的对照艺术等文章从各个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关于巴黎圣母院教堂的本身,它不仅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场所存在,更是作为建筑艺术的经典被雨果花了整整一章的篇幅加以细致地描绘。法国作家莫洛亚在雨果的传记中写道:“它的真正的主人公是‘圣母院的大教堂,它那两座钟楼的黑森森的轮廓映现在星空中,石制的躯体,巨大的基座,仿佛是一尊蹲在市内打盹的双头斯芬克司……’”“他的这部作品对法国建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他之前,文艺复兴前的建筑被人们认为是野蛮的,他的小说出版之后,它们才受到尊重,被当作是石制的《圣经》。”著名的小说家王安忆在谈到《巴黎圣母院》的时候也指出“巴黎圣母院是一种岩层,是历史和文化积累起来的沉淀,通过它可了解到许多的东西”,因而要首先来了解它,这是“理解整个小说的一个重要的前提”。对圣母教堂的这一描写无疑成为小说的一个亮点,也更增加了作品浪漫主义的氛围。
8 浏览37822016-12-01
分析雨果《巴黎圣母院》体现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包括思想和艺术两方面),人道主义,美丑对照原则
浪漫主义文学类型的基本特点:与"新古典主义对立",是说浪漫主义力主表现个性与感性,不像古典主义文学那样强调理性以及对社会、国家整体的服从;"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得到启发",是说浪漫主义在题材与主题的表现上富于传奇性、奇特性。这些特点都使浪漫主义文学有了与西方传统文学全然不同的面貌。 浪漫主义文学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执着于对人生理想甚至幻想的表现,力图用文学给人类展现出一幅理想的生活景象。用德国作家席勒的话说,浪漫主义"试图用美丽的理想去代替那不足的真实" 。 百度有。。。。懒得复制了= =# 再结合作品就行了。。。
1 浏览1227
求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手法体现在哪些地方
表现在: 1.离奇的情节 这部小说情节曲折离奇,富有戏剧性,充满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如:"奇迹王朝"对诗人奇特的审判;加西莫多的劫法场,抵御千军万马的进攻;母女重逢;加西莫多的尸骨一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 这些曲折多变,但在本质上又是真实的情节,大大加强了小说的戏剧性,从而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非凡的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爱斯梅哈尔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加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哈尔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罗德的禁欲和纵欲的矛盾等。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独具的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3.强烈的对比 作为一种美学理想,对比原则是雨果浪漫主义最重要的特征,贯穿着小说的始终。 首先是巴黎城市和圣母院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与人民阴暗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初版封面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浪漫主义长篇小说。作品通过法国路易十一时期一个天真少女惨遭封建王朝和教会迫害而死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反封建反教会的民主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爱斯梅拉达是个纯洁善良、宽厚正直的吉卜赛姑娘,她面对克洛德的淫威宁死不屈,敢于给烈日下遭受皮鞭抽打的加西莫多送去一坛解渴的泉水。然而,这样一个光彩照人的形象却惨死在中世纪教会的暴虐之下,作家对她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巴黎圣母院的钟楼怪人加西莫多是作者着力刻画的又一个人物。他虽然貌丑,但内心却无比善良。雨果认为,“仁慈”和“爱情”可以出现奇迹,爱斯梅拉达的一口清凉泉水,使他第一次感受到人间温暖,从而唤醒了内心深处判别美丑的本能,激起了善行的激情。从此,他不仅能识别爱斯梅拉达的美,也能判别克洛德的恶,并作出种种非凡的举动。作者借此来歌颂真、善、美。 克洛德是巴黎圣母院副主教,他虚伪、阴险、歹毒,企图占有爱斯梅拉达,而当目的不能达到时,便煽动宗教狂热,诬陷她是女巫,最后把她送上绞架。他是恶的代表。然而,作者没有对他作简单处理。克洛德并不是天生的恶人。早年也是一个聪明可爱、充满幻想的孩子,但在宗教统治一切的年代里,他只得在“弥撒书和辞典中长大”。他也有过爱心,收养过弟弟和被遗弃的加西莫多,但教规逐渐使他的人性异化。吉卜赛女郎的出现,使他的“信仰生存”出现了危机。尽管他认为这是魔鬼作怪,会将他带入地狱,但他仍然无法抗拒这一诱惑。这说明,人文主义的春风不仅唤醒了广大市民争取爱情幸福的意识,同时也动摇了宗教圣职人员禁欲主义的“铜墙铁壁”,“人性”开始冲击“神性”。但是,在宗教毒汁里浸泡太久的克洛德,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爱一个女子,一旦目的不能达到,妒忌便有可能变为可怕的迫害,加上副主教的地位和权力,惨剧更加无法避免。雨果是通过这个性格矛盾的形象更深刻地表达了主题。 小说的背景虽然是15世纪的法国,但富于现实意义。作者热情歌颂“奇迹王朝”游民攻打巴黎圣母院,并指出,流浪汉的暴动虽然被镇压下去,但古往今来,暴政能持续多久?黑夜就要过去,光明必将来临,善终能战胜恶!小说中的这些描写进一步体现了作家的民主思想。 这部作品情节离奇,人物形象怪诞,充满巧合和夸张,尤其是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气氛。如16年前爱斯梅拉达被拐走,而母女重逢之日又是诀别之时;加西莫多独自在圣母院顶楼抵挡众人的进攻;公墓里紧抱在一起的爱斯梅拉达和加西莫多尸骨分开时,立即风化等。又如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个审判法庭的对照,一个洋溢着平民的善良、友爱,另一个充斥着残暴、昏庸、伪善;爱斯梅拉达和加西莫多的善,跟副主教和法比的恶的对照,以及人物自身的光明与黑暗、崇高与卑下的对照等。作者对中世纪绚丽多姿风光的展现,对巴黎圣母院这座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的赞美等,也使作品更具浪漫主义色彩。
我是小然
雨果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有什么样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理论?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被人们称作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在吴岳添著的法国文学流派的变迁书中较详细的介绍法国浪漫主义的相关,现与大家分享一下。
在浪漫主义诗歌方面:
在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在诗句形式和语言的革新方面,雨果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以大量精美的作品奠定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形式。他用诗歌反映了他那个时代的一切主题,因此成为十九世纪的诗魂。他的诗歌既有对夫妇之爱、家庭、孩子、祖国等正常情感的赞颂,也有哲学的探索、死亡的神秘、宗教的演变、对自由和进步的信仰,从而成为一部抒情的百科全书。他写的惩罚集和历代传说,在政治上紧密配合现实的斗争,歌颂了光明和进步,在艺术上则大胆地改变了音节的顿挫,使用富有表现力的跨行,形成了诗人独特的韵律,成为感情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形象丰富的动人篇章,雨果也因此成为法国不朽的民族诗人。他1850年以前的浪漫主义诗歌仍然带有古典主义的色彩,1850年以后为浪漫主义诗歌开拓了新的道路。他改抒个人之情为抒民族之情、抒爱国之情,同时在形式上完全摆脱了古典主义的束缚,从而使浪漫主义诗歌获得了新生,所以他1850年后的诗歌,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
在浪漫主义戏剧方面:
雨果是浪漫主义戏剧理论的奠基者,他的剧作非常丰富,而且情节奇特,人物性格夸张,充满反封建的精神。但从艺术上来说,他的戏剧是不成功的。雨果为是显示自己的戏剧有别于情节剧,坚持用诗体写作,使他的戏剧缺乏舞台艺术效果,人物和情节都显得不真实,纯綷是出于他本人的想象和安排。
在浪漫主义小说方面:
雨果的浪漫主义小说在浪漫主义文学中占据着重要而又独特的地位,也如他的诗歌一样,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他的小说都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且大多是历史小说,但小说里的历史只是框架,是为宣传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和艺术观念而服务。如《巴黎圣母院》的情节本身并无出奇之处,只是情杀故事,但就按照他提出的美丑对照原则,塑造了奇丑无比但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加西莫多,道貌岸然但毒如蛇蝎的副主教克洛德.孚罗洛,并对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作了浪漫主义的夸张和渲染,如法庭的残暴、教会的邪恶、流浪者们的粗野和正义等,使各个人物的善恶美丑,以至上流社会和乞丐王国形成了色彩鲜明的对照,从而使小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请删)
ranran126
雨果的早期创作先受消极浪漫主义的影响,后来逐渐摆脱。雨果在1827年完成了思想上的质变——转向了民主主义,并举起了积极浪漫主义的大旗。
〈克伦威尔〉序言是雨果的创作进入第二时期的标志,他在这篇序言中正式与消极浪漫主义决裂。1830年七月革命前后,雨果的民主主义思想逐渐增长着。另一方面,这种思想还具有不彻底性。三十年代后期,雨果的思想和创作开始发生危机,直到1848年二月革命,危机才结束。
雨果的第三个创作时期,现实主义更加明显,也是作者的批判性达到最高峰的时期。
雨果的最后一个时期,创作仍然是以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为主导思想,一方面,它们在革命事业中起了一定作用,另一方面,消极性更为明显了。
五彩家园
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
作为欧洲文学中的一种文艺思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年代。它在政治上反对封建专制,在艺术上与古典主义相对立,属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一种意识形态。欧洲的浪漫主义思潮,是在人们对启蒙运动“理性王国”的失望,对资产阶级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的幻灭和对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的不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那到底怎么样的文艺观才真正叫浪漫主义呢?1928年,高尔基曾说过:“浪漫主义的定义有过好几个,但是能为所有的文学史家都同意的正确而又十分全面的定义目前却还没有,这样的定义还没有制定出来。”到目前为止,关于浪漫主义,大多数的文人学者是根据艺术作品的特色来定义的。比如思想特征上,浪漫主义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浪漫主义对法国大革命后的现实极为不满,往往把非资本主义的生活加以理想化;浪漫主义作家深感古典主义所宣扬的理性对文艺创作是一种枷锁,于是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把情感和想象提到首要地位。他们特别重视爱情题材,对人的梦境也进行了大量的描写。其次,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也成了浪漫主义的一大特征。由于厌恶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反感庸俗丑恶的现实,对工业化的恐惧和憎恶便成为浪漫主义诗人共有的特点,而雄伟瑰丽的大自然和远方奇异的情景,则成为浪漫主义作家寄托自由理想之所在。他们标举卢梭的“回归自然”的主张,把自然看作一种神秘力量或某种精神境界的象征。浪漫主义作家不仅歌吟本国自然之美,而且乐于描绘异国风光,如美洲的丛林和大草原,地中海沿岸各国,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哥特式的建筑,古代的废墟等等。除此之外,从司各特开始,到雨果、大仲马等大多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但他们的描写却不一定反映历史真实,而有时纯粹是自我的想象,撷取历史的一个小插曲,这个小插曲在史书上语焉不详,可以任凭作者自由驰骋。同时,浪漫主义作品还重视民间文学,尤其是中世纪的民间文学。为此还提出“回到中世纪”的口号。而浪漫主义作品的艺术特色也成了文人学者们研究定义的一大依据。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一路。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这些都离不开对比、夸张和想象的手法。同时忧郁感伤的情调也为浪漫派作家所爱好。
浪漫主义因作家的态度不同,分成了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积极浪漫主义作家,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消极浪漫主义者则不然。他们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出发,反对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
乔治·戈登·拜伦、波西·比希·雪莱、约翰·济慈、维克多·雨果等作家作为积极浪漫作家的代表在西方的浪漫主义文学里都留下了自己不可磨灭的印记。而维克多·雨果由于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莫测,决定了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他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 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了古典主义。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其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雨果的浪漫主义思想都体现在了他一部部精彩而宏伟的巨著之中。
雨果认为基督教的产生,把诗引向真实,是人们看到肉体和灵魂,兽性和神性,恶与善,丑与美在人性中的共存。这样,就使文学冲破了古代文学只描绘美的典型的藩篱,滑稽丑怪进入文学之门。而这就是浪漫主义的美丑对照原则。雨果的创作中,这鲜明的对照让他的作品更有特色。他在这是六月里里写道:“上帝在地面上创造着麦穗, 葡萄,灌溉着丛林的流水,鲜红的果子,蜜蜂吸取 花粉的玫瑰,橡树,桂花,而你却在建造断头台。”将善的上帝和恶的拿破仑三世、美的大自然和丑的断头台、生命与死亡做了对比。美丑对照是雨果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而《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 义的代表作。整个作品自始至终都体现了这种对照原则,运用这种原则组成惊心 动魄的情节,创造了异乎寻常的人物,给人们展现出一幅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抗争的画面。《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情节始终围绕着三个人展开:美丽纯洁,天真善良的 吉普赛少女——艾丝美拉达,表面道貌岸然,内心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 唐·克洛德·弗罗络·德·蒂尔夏普以及外表畸形丑陋,内心善良崇高的圣母院 敲钟人——卡西莫多。雨果用离奇的情节,巧合、夸张、怪诞、富于幻想的描写让小说的艺术特色更加鲜明。环境与事件,两个王朝、两个国王、两种法庭、两种审判之间,人物形象的对比等等都让浪漫主义的色彩更加浓重。
同时,雨果还认为艺术的真实不同于“绝对的现实”。“艺术不可能提供原物。” 艺术的领域和自然的领域是不同的,自然和艺术是两回事,彼此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艺术除了理想之外,还有尘世和实在的部分。这区分了艺术真实 与现实真实的不同。他认为浪漫主义文学是一面“集聚的镜子”,非但不减弱原来的颜色和光彩, 而且还把它集中,凝聚起来,把微光变成光彩,把光彩变成光明。在这一过程中,有“伟大的高高飞翔的翅膀”,这“伟大”的事物就是理想, 是一种绝对精神,它照耀这世界,才使世界有光彩。而雨果的“伟大”就是浪漫主义所追求的人道的、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理想,因而是永恒的,伟大的,体现人的真实,时代的精神。它是一种理想的真实。雨果的《悲惨世界》就是根据这一浪漫主义的真实原则创作的。冉·阿让被迫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滑铁卢战役等是真实的,但冉·阿让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又是浪漫主义的突出体现。
另外,浪漫主义戏剧要求打破统一律,打破古典主义规则的束缚。雨果认为,希腊戏剧的一些规则来自于希腊剧场的特殊性和条件,在当时是合乎自然的东西,可是到了十九世纪,就不再适用了。这就是浪漫主义的自由原则的体现。而这具体表现在雨果反对抄袭和模仿。认为古代的作品并不是完美的,模仿古代作品就更加不真实。一个有才能的诗人会因为模仿而失去本色。浪漫主义认为戏剧家要从“最根本的源泉汲取营养”。若以前的作家诗人因为模仿别人而伟大,那是因为他们模仿的只是形式,他们听从着自然和自己天才的特点,保持着自己的本色,而这是他们伟大的真正原因。因此,艺术是天才的产物。同时,雨果反对“三一律”,只保存情节的一致性。时间、地点的一致在浪漫主义作家看来都是荒谬的,只有“剧情或整体的一致是唯一正确而有根据的”,因为它建立在心无二用的这一事实之上,因而是必须的。当然,情节一致和情节单调不能混为一谈。 在欧那尼·序言中,雨果提出:“浪漫主义是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欧那尼写的是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反抗国王的故事。剧中完全打破了古典主义戏剧的惯例,地点任意转换,不遵守时间的一致律,并把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糅合在了一起。 在五幕诗剧中,雨果以16世纪的西班牙为背景,叙述贵族出身的强盗欧那尼与公爵吕古梅的侄女莎尔相爱,遭到国王卡尔洛阻挠,公爵破坏,最后双双死去的故事。 没有明确的时间,没有统一的场景,但欧那尼和莎尔的爱情和欧那尼与国王的斗争为父复仇的两条情节线却是一致而连贯的。
当然,和其他古典文学大师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样,雨果的浪漫主义也有明显的不足。首先他还没有完全摆脱基督教神秘主义的影响,认为美是基督净化后的产物。同时,他还夸大了天才在艺术创作上的作用。但尽管如此,雨果所创立的积极浪漫主义理论,至今并没有失去它的进步意义,它仍是我们理解积极浪漫主义的重要理论。
coastroc
雨果既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批评家。显然,在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探索和建树方面,作为批评家的雨果是卓有成效的。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的有力反驳;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概括起来,雨果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艺术真实观、美丑对照观、创作自由观和教育功能观等四个方面。在他的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中深有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