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历史和野史差别大吗?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三国志

《三国志》(上下)(图文珍藏本)(精装)图文珍藏本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仍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

陈寿

[作品]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三家分晋一直到五代十国,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分二百九十四卷,共有三百多万字,取材十分广泛,历史资料十分丰富。《资治通鉴》刻...

司马光

最新跟帖
觉悦禅喜

觉悦禅喜

真实的历史是通过历史学家在众多的史料档案中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曾经这个事件是怎么发生的,最终造成了什么后果。曾经历史人物成长轨迹,经历什么。客观还原历史人物。不以历史学家研究自身喜好而来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做出客观公正认识,告诉公众一个真实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野史是口传和演义成分多,没有档案和史料作为支撑。

金芒果

金芒果

对于我们来说,野史往往等于是一些历史人物的趣闻轶事。但是实际上史家眼中的野史则是一些具有一定史料价值的笔记小说。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实自从孔子修“春秋”以来,野史就是古代正史的重要来源,史失求诸野。如果一旦正史记载出现不足,自然需要“野史”来补足,所以野史从来都不是和正史对立的,正好相反,野史是正史的重要来源,甚至可以比正史更加“正史”。

比如清代修四库全书的馆臣曾经评价:“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为南渡以来野史之最详者,言宋事者当必于是有征焉”,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虽然是一部名义上的野史,却是那个时代可信度最高的史书,所以实际上野史的概念最关键并不在于其可信度,而是在于其是否出自“官方”亦或是“大儒”的手笔。

建炎以来朝野杂记

而且野史往往存在一些正史不能说的话的作用,比较典型的就是明末清初等特殊时期的历史记录。由于清代对于南明的历史讳莫如深,所以修撰南明历史的那些史家往往就不得不以“野史”的形式来展现,比如著名的罪惟录也就是明书的蓝本,干脆就直接砌进墙里面,因为这些内容确实对清廷来说刺激极大,直到民国时期这本奇书才从墙里面被翻出来。

其实对于野史的研究,往往也体现出古代学者们的一定偏见,但是正史的正,却也不是那么正的。


【所以你们觉得是什么呢?下方点击回复一起讨论下吧!我是你们的无穷琦说~】

疯吇鱼

疯吇鱼

差距就在于:史书是皇帝和史官商量着写的,不能乱写,必须抹黑上一个王朝,夸赞新王朝!

野史:写的就是那些被抹黑,胡乱夸耀的真面目,但是也夹杂了书写野史人的个人情绪,他喜欢你,就好好评论你,如果跟你天生不和,听到你名字就想吐,能把你写好?

书写着是人不是机器,是人就会有情绪,七情六欲!参考就行

jaesoo

jaesoo

野史是流传在民间的传闻,其中不乏有真实的历史事实,但也有道听途说,添油加醋的虚伪的传闻。

正史是历代的宫廷所编写的历史资料,但是真实性也是有折扣的。


野史和正史都是历史,只要结合两者,经过仔细的研究,就有可能重现历史原貌。还给我们一个真实的历史。

野史是流传在民间的传闻

正史是历代的宫廷所编写的历史资料

cherryley

cherryley

您好,很荣幸能回答这个问题。

不仅真实的历史和野史差别很大,甚至就算是真实历史,不同时代的记载差别也会很大。

这里我们可以拿三国历史举个例子。


1.对比《三国志》和《三国演义


前者是由陈寿撰写的史书,是正史;后者是罗贯中在正史基础上,加入野史传说后创作的文学作品。

我们对比两本书的内容,可以看到很多正史和野史的差别。

从整体基调上看,《三国志》褒曹操而贬刘备,《三国演义》刚好相反,褒刘备而贬曹操。



从历史事件上看,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正史上都没有;华雄不是二爷杀的,死在了孙坚手里,过五关斩六将也没有,蔡阳是被刘备干掉的,青龙偃月刀在历史上应该是长矛一类的兵器,甚至还提了下关羽抢人妻没抢过曹操;子龙也没有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历史记载这事很可能是文鸯干的。

这些还都是真实历史和野史差别的一部分,已经足够推翻很多我们所喜欢的故事了。对了,在历史上貂蝉都是不存在的,你就说扎心不。





2.真实历史在不同时代的差别。


我们刚好可以借文鸯来分析第二点。

很多人认为文鸯是三国正史中的战神,因为《资治通鉴》中有他七进七出杀了千百人的记载。



但是,如果我们把宋代以前的几段史料放一起看看,就会发现这里有点问题。

首先是东晋的魏氏春秋:

钦中子小名鸯,年尚幼,勇力绝人,谓钦曰:“及其未定,击可破也。”于是分为二队,夜夹攻军。俶率壮士先至,大呼,大将军军中震扰。钦后期不应。会明俶退,钦亦引还。

这里简单介绍了文鸯,但还没有出现文鸯单骑退千军的描写。

然后是唐朝时期的晋书:

钦子鸯,年十八,勇冠三军,谓钦曰:“及其未定,请登城鼓噪,击之可破也。”既谋而行,三噪而钦不能应,鸯退,相与引而东。帝谓诸将曰:“钦走矣。”命发锐军以追之。诸将皆曰:“钦旧将,鸯少而锐,引军内入,未有失利,必不走也。”帝曰:“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鸯三鼓,钦不应,其势已屈,不走何待?”钦将遁,鸯曰:“不先折其势,不得去也。”乃与骁骑十余摧锋陷阵,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帝遣左长史司马琏督骁骑八千翼而追之,使将军乐林等督步兵继其后。

这里记载就比较详细了,对话和描写也多了起来。后边出现了千军的身影,但是并没有说文鸯和这八千骑兵有啥冲突。

最后是宋朝时期的《资治通鉴》:

钦子鸯,年十八,勇力绝人,谓钦曰:“及其未定,击之,可破也。”于是分为二队,夜夹攻军。鸯率壮士先至鼓噪,军中震扰。师惊骇。所病目突出,恐众知之,啮被皆破。钦失期不应,会明,鸯见兵盛,乃引还。师谓诸将曰:“贼走矣,可追之!”诸将日:“钦父子骁猛,未有所屈,何苦而走?"师曰:“夫一鼓作气,再而衰。鸯鼓噪失应,其势已屈,不走何待!”钦将引而东,鸯曰:“不先折其势,不得也。”乃与骁骑十馀摧锋陷陈,所向皆披靡,遂引去。师使左长史司马班率骁将八干翼而追之,鸯以匹马入数干骑中,辄杀伤百馀人,乃出,如此者六七,追骑莫敢逼。

这时候就出现了文鸯单骑杀穿司马师八千骑兵,杀穿七次,一次杀了几百人,也就是说,八千骑兵至少被他杀了一千人。

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

可能是因为时代发展了,在整理史料的时候,可以查阅更多的典籍,所以这三本书的记载越来越详细。

但从客观上看,一个人一匹马,杀了一千个骑兵。这得杀多久?这马是不是赤兔马?

所以真实历史会因为时代的不同,撰写人的不同,查阅的典籍不同等很多原因,在同一段历史的记载中出现差别。


3.总结


我们现在看到的历史,是过去所有岁月动态的累积,所以肯定存在和完全真实历史的偏差。

史书典籍往往晦涩难懂,野史多为演义传说,民间故事,传播性本来就广。

这样就造成了有些正史、野史被人弄混的尴尬局面。

平时读书消遣自然没有什么影响,但要是涉及到正经研究,那就一定要擦亮眼睛,仔细区分了。


以上。


我是@漫卷史书喜欲狂,非常感谢您的阅读。

每天我都会更新原创历史内容,感兴趣的话希望您能点个关注,多谢!

泰国旅游通

泰国旅游通

这个不好说。

所谓历史,理论上讲,就是以前发生过的真人真事。

真实的历史,一般而言,是官方的所谓“正史”,跟人感觉好像可信度比较高。但记得一位名人说过: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封建王朝皇权独尊,文字狱这么厉害,正史记载的肯定都是刻意“打扮”后,统治阶级比较满意的,能有几分可信度不好说。

野史嘛,多为老百姓口耳相传的小道消息,跟狗仔队的花边新闻差不多,大多荒诞不经,可信度也不高;但有的东西,官家不让说,不能记入正史,但毕竟管不住老百姓“八卦”的心和“长舌妇”的嘴,从这个方面讲,小道消息反而比较“真”!

沫染7米拉

沫染7米拉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