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赏杜甫千古名篇《江南逢李龟年》?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提到的作品

[作品]妖猫传

沙门空海·大唐鬼宴

梦枕貘

[作品]唐诗三百首

清朝无锡人孙洙(别号蘅塘退士)和夫人徐兰英编选的《唐诗三百首》是数以千计的唐诗选集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选本,至今仍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学习唐诗的基础读物。 《唐诗三百首》自编成以来,屡刻每有增补,此...

顾青注

[作品]杜诗镜铨

《杜诗镜铨》是清代的杨伦对杜甫诗文的诠注。杨伦为诠注以精简著称,不附会,不予会,不呈博,平正通达。《杜诗镜铨》是对杜诗加深了解的一部好书。

杨伦 笺注

[作品]苕溪渔隐丛话

诗话集。书分《前集》60卷,《后集》40卷。《前集》于绍兴十八年(1148)完成初稿并撰自序。至宋孝宗乾道初再加搜辑,编成《后集》,成于乾道三年(1167)。此书为继阮阅《诗话总龟》而作。阮阅编书时因...

胡仔

[仙侠]相思

如果忘记了骨肉相连的事实,那么免不了自相残杀的悲剧。 一夜之间,台湾岛上忽然出现一批神秘的武林中人,也是一夜之间,这些神秘的人同样神秘的消失,隐藏于事实深处不为人知的秘密,却在历史盘根错节的延伸里,...

余涛

最新跟帖
havana007

havana007

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诗中最含蕴、也最富有情韵的一首诗,诗中没有一句直白的描述,身世、时事一句不提,但让人一看就知道写什么,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也正处于落魄潦倒之时,而且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年,所以诗中的感情是凝重而深沉的。(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岐王指的是李范,崔九指的是殿中监崔涤。这两句说的是杜甫和李龟年当年在洛阳诗酒风流的生活,时处“开元盛世”,其中有留恋、有回忆、有感叹、有向往。但是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来,他只是几乎不带有感情色彩地写了两句,平平淡淡,但里面所包含的沧桑却跃然纸上。(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几十年过去了,今天两人又不期而遇,但这次相遇却是在安史之乱之后,国家经过战争已经元气大伤。晚春落花时节正是伤春之时,在这样的情境里遇到故人,那种悲喜交集的复杂情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因为彼此都经历了大动乱,国家的不幸、个人的遭遇、身世的飘零,是两个人共同的沧桑。风景依旧,但物是人非,正所谓: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杜甫把沉重的历史、深沉的回忆用平淡的语调说出来,在他的诗里并没有出现战争、离乱、苦难,他只是轻轻地一声叹息,就已经包含了那么多的内容。这首诗的艺术水准用“含蓄”二字已不足以形容了,它已经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
大大的壳

大大的壳

江南逢李龟年是杜甫一首看似简单,却非同寻常的七言诗。“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个李龟年是个什么人呢?我们知道皇宫里都会有专门的乐工,唐玄宗尤其喜欢歌舞,甚至会亲自演奏乐器。他蓄养了一大批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李龟年就是其中一名善于歌唱的乐工。李龟年这个名字值得推敲,他还有两个兄弟,一个叫李彭年,一个叫李鹤年。兄弟三人和汉武帝时的著名乐工李延年何其相似。李延年就是唱了非常著名的“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那个。所以极有可能李龟年、彭年、鹤年都是模仿李延年而取的艺名,讨个“延年益寿”的口彩。因为龟鹤都是象征长寿的动物,而彭是彭祖(活了800岁)的简称。李龟年是非常受宠的,这从杜甫说的经常在岐王宅里、崔九堂前见到他表演就可以知道,岐王是玄宗的弟弟,崔九是中书令崔湜的弟弟,可见李龟年鼎盛时频繁受到邀请,出入于王公贵族的府邸。但是为什么如今却在江南(如今的湖南一带)和杜甫重逢了呢。这是因为安史之乱,大唐国运自此衰落,玄宗都出逃一路向西入蜀了,更何况这些乐工呢。所以李龟年也流落到了江南,而杜甫自己的身世则更不用说了,四处辗转漂泊,他遇到李龟年时,穷陋衰老,已进入生命的最后一年。所以这首诗在重遇故人背后,藏的是一种无处诉说的凄凉。前两句看似在回忆李龟年当年的荣耀,其实是追思大唐的鼎盛和辉煌时期,而后两句回到现实,感慨两人都流落异乡,实际上也是感慨国家遭难、哀怜自己垂老、身如浮萍四处漂泊的复杂感情,家国情怀萦绕在一起,欲说还休。“落花时节”,大约也是大唐在劫难里飘摇的一种象征。见完李龟年不久,杜甫就孤单死在了一条从长沙去往岳阳的破船上。他的大唐也再也没能回到过去的荣耀时光。
Jeff

Jeff

唐乐之所以繁荣,离不开皇帝唐玄宗的大力支持!有皇上亲自操办:设立梨园、扩教坊、建立立部伎、坐部伎体制、推动宫廷燕乐,优秀乐人自然蜂拥,民间高手自然跃跃欲试,比如许和子、张野狐、李龟年等。李龟年,生卒、籍贯、家庭皆不祥(当然也有人说是星二代,出于音乐世家),后人称之为乐圣。那么,李龟年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呢?据说,岐王李范(就是唐玄宗的弟弟)十分喜欢音乐,对各路乐人才更是看重,因此,有事儿没事儿,总有一帮艺人和雅士聚在一起,要么他们吟诗唱和,要唱歌跳舞,李龟年既然名声响当当,自己受到岐王的邀请,由此常常出入岐王府。崔九,兄弟中排行第九,既是王维的好友,也是王维的妻弟,两人曾同隐山林,可能崔九实在耐不住了,表示要出去做官、潇洒,王维便写了一首送崔九,唐玄宗期间,崔九曾任殿中监,深得皇帝厚爱。杜甫,七岁因凤凰诗初露锋芒,十四五岁更因诗才受到郑州刺史崔尚和豫州刺史魏启心的赏识,与部分文人和官员稍有往来,大约二十岁开始,杜甫走上游历、求官以及后来的流亡。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龟年逃到南方去了,769年夏天,杜甫再次潭州(现在的长沙),准备投靠好友韦之晋,没料到,好友已经故去,举目四望,却没有立锥之地,据说,他摆了个地摊,靠卖药糊口。大概就是在这个时候,杜甫在长沙见到了同样穷困潦倒的李龟年,想当初,意气风发、纵情高歌,出入王公贵族之家,生活安逸奢华,可如今,被皇上极为推崇的大人物,也落得如此地步,而自己从“诗是吾家事”到一生潦倒、国破家散,时移世易、沧海桑田,万千感慨,悲从中来!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初读这首诗,不得不说,这是一首充满欢乐场景的“喜相逢”,你看看,咱们在岐王家见过很多次了,那时你是音乐才子,我是诗坛新锐,好生了得,那时的王公贵族,都以要求到你为荣,这不,崔九常常提到你,说你如何如何……“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飞舞、天高云淡,注意:这里的江南,指的是湖南,几十年后的一个夏天(或者是暮春时节),两人在兵荒马乱中再次重逢,也许脸上都还留着斑斑血迹和扑扑尘土,都可谓死里逃生,再没有当年的模样了!770年四月八日晚,长沙城内爆发叛乱,火光冲天、血流满地,杜甫携妻子和一见如故的诗友苏焕即刻逃离,并写出“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畔”的如泣如诉。另外,据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有云: “此诗非子美作,岐王开元十四年薨,崔涤(就是崔九)亦卒于开元中,是时子美方十五岁,天宝后子美未尝至江南”,而此诗的作者,疑似王维。是这样吗?
liambeiwai

liambeiwai

这首诗的绝妙处在最后一句落花时节又逢君。前面是写盛世相聚常相见,现在虽是江南三月好风景,却是落花时节与君相逢,但已物是人非不比从前了。落花时节虽是自然节候,在这里是用来比喻国家在安史之乱后衰弱了,比喻人也衰老了,就像落花一样无可奈何,往事不堪回首。据记载杜诗圣就在那一年去逝了,此诗成为绝笔之作。
啊宣

啊宣

同是天涯沦落人,今非昔比更伤情。
merryteng2010

merryteng2010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初读这首诗觉得杜甫写得过于平淡了,更不明白《唐诗三百首》为何会收录它。但是还是有少许的不解,本来是江南好风景,本应该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却用了落花时节这个字眼,感觉到诗中有些淡淡的哀伤。后来,发现自己错了,这种忧伤不是淡淡的,而是压抑在内心深海之中,暗潮汹涌,渴望着爆发。诗歌的背后是历史的大开大阖,人生的大起大落。杜甫重逢故友,勾起的是对“开元全盛日”繁荣景象的回忆,是对自己逝去了的生涯的追念。平淡的相逢,摸去的是十年干戈离乱,生民涂炭,是彼此“漂泊西南天地间”的流落境遇。杜甫说,过去在岐王府和秘书监崔涤的故居里时常听到李龟年的歌唱,“寻常见”、“几度闻”都还在当年全盛之日;这时在江南又遇到他,却是经历了安史之乱,许多美好的东西已经随着时间而幻灭了。彼此相逢可能是在强颜欢笑,都不愿提及过去发生了什么,都怕触动彼此的痛点。杜甫这样的感受不至于是在遇到李龟年时,他到夔州看到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叹息着“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如今都流散到这里来了,“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啊。 被伤害了很深的还有白居易,他被贬官到江州,看到长安教坊的琵琶女流落到这里,就不能不感慨“同是天涯沦落人”,以致这位江州司马的青衫都被泪水打湿了。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夜雨翦春韭,新炊间黄粱。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首杜诗也在三百首里,同样是相逢,现在看来,描写得比李龟年要丰富和直白些,时间跨度也更大,都是感怀世事无常的一杯酒,有的浓,有的淡罢了。
Aubrey

Aubrey

一个人有多大的成就,除了自身的天赋之外,还要看你生活在哪个时代。杜甫出生在盛唐,他见证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因为安史之乱,他亲身经历也亲眼见识了民间疾苦,所以他后期的诗歌成为中国诗坛无法逾越的顶峰。江南逢李龟年全诗如下: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李龟年是开元年间的著名乐师,杜甫初次见到李龟年是在少年时候。唐代的王公贵族欣赏有才华的人,于是杜甫就得到岐王的器重,成为了岐王的幕僚。因此他就有机会见到名满天下的乐师——李龟年。安史之乱之后,很多人流离失所,等到再次见到李龟年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多年,时光荏苒,岁月无情,老朋友再次相识,那种激动之情不能够用言语来形容。诗人从初次见到李龟年开始写起: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诗人回忆起与李龟年在岐王府中见到李龟年的场景,那个时候正是开元盛世,天下一片祥和。杜甫也是踌躇满志,希望能够在盛世之中施展自己的抱负,真是意气风发。而作为乐师的李龟年也受到大家的青睐,王府之中演奏过,大户人家崔九堂前也演奏过。杜甫如此写,不仅是追求他和李龟年的旧情义,更是对那个已经逝去的盛世的一种怀念。接下来就是战乱之后重逢的描写: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安史之乱之后,各自失去了消息。谁都没有想到,在风景如画的江南,乐师李龟年在这里与诗人相会。诗中没有描述李龟年的遭遇,也没有写两人之间的寒暄,一切尽在无言之中。“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乱世之中,人就像尘土一样,被风吹来吹去,没有根基。这种感受这有经历过才能够明白。这首诗用个人的遭遇描绘了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变迁。一个人的命运浮沉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整个时代浓缩在了杜甫的这一首绝句里面。
驴子的眼睛

驴子的眼睛

江南逢李龟年(唐)杜甫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李龟年:唐玄宗时著名乐工,据史书记载:乐工李龟年特承恩遇,于东都通远里大起宅第,后流落江南,每逢良辰美景,常为人歌数阕,座客闻之,莫不掩泣。歧王:唐玄宗之弟,封歧王,726年卒。崔九:崔涤,中书令崔湜之弟,与玄宗关系密切,726年卒。此诗作于770年,杜甫流落湖南潭州(长沙),与李龟年相遇时。清代邵长蘅评价此诗:“子美七绝,此为压卷。”此诗言浅意深,耐人寻味。前两句极言昔之荣光。“寻常”“几度”:能频繁出入歧王崔九权贵人士的宅第,突出李龟年身份的不寻常,也暗示了诗人杜甫昔日的才华早著,又暗示了盛唐的荣盛和辉煌:笙箫不断,歌舞升平。后两句强烈对比,“落花时节”四字,足以气象万千,道尽沧桑。既写实。暮春,江南烟花三月,景色秀丽,却国家动乱,国衰运微,自然之秀美,家国之零乱,如此不合时宜。又象征。往昔,李龟年,名噪一时,杜甫,才华横溢,躇踌满志。如今,李龟年,流落江南,沿街鼓板,唱不尽兴亡,杜甫孤身漂泊,穷愁潦倒,梦想无处安放。“落花时节”,不仅是亲历战乱,亲眼目睹家国衰亡,饱尝艰辛的憔悴老人无穷的痛苦与无奈,更是繁华的国家遭受动乱,风雨飘摇,荣枯大变的无限悲哀与绝望。未着“悲”情,而“悲”情”自露。写个人沦落的悲惨命运,却折射出国家败亡,世事沧桑的悲哀,小中见大,语出平淡,没有了“国破山河在”的沉痛呐喊,却依旧有厚重与内敛的爱国情,可见诗人内心的绝望与悲凉。正如评论家所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
小w

小w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作于杜甫晚年流落江南之时,诗人因偶遇当时的音乐大家李龟年,感慨万千,遂而作诗以赠。诗歌乍看是一首偶遇故人之作,但通过凝练简洁的语言却道出了人生的沧桑变化与世道的兴衰治乱,情感郁勃深沉,可谓言浅意深,被称为杜甫的七绝压卷之作,我个人认为诗歌最值得品味的地方是诗歌在空间转换的过程中巧妙的生成了情感体验。诗歌首二句突出的是空间感受,但交织着时间体验。一开始就回溯到数十年前的李龟年的人生际遇,但突出的是空间感受,又伏着作者当年是何境遇的问题。后二句虽然是由江南的空间过渡到末句的落花时节的时间,却整体突出了时间体验。乍看此诗并无特别之处,时间上无非是从过去到现在的单线结构,空间上也是由长安到江南的单向转移。但表达上却委曲婉转,让人想到司空徒《二十四诗品》中“委曲”品所言“似往已回,如幽匪藏”之语。岐王与崔九,在杜甫与李龟年江南相逢的此时早已做古数十年,但李龟年当年出没于二位权豪门第的故事却鲜活地出现在诗人的记忆当中。然而这简单的时空回顾却没有那么简单,它能引发出更大的时空想象,岐王李范曾与玉真公主全助力让王维成为科举魁首,这想来是让作者羡慕不已的操作。而崔涤则是唐玄宗十分信任的殿中监,见到皇帝的机会特别的多。如果得到他们的赏识,想来杜甫在长安也不至于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凄苦拜谒生活。从“岐王宅里”和“崔九堂前”可以进一步联想到那至高无上的“庙堂”,这是杜甫一生想要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伟大理想的政治空间想象,也是他沉潜在潜意识中的愿望,在见到李龟年时再次被激发了出来。在李龟年戴着明星光环大受欢迎时,杜甫也是一个以“班杨”之才出现于翰墨场的少年俊才,这是属于他们的最灿烂的时光。这应该也是杜甫当下对过往年华最美好时光的深刻时间感受。但再次相遇,二人的境遇竟又出奇般的相似,才名仍在,却都是落泊江南,不同的是当年的小杜变成了现在的老杜,而小李也变成老李了。江南的空间意象也有一个转换过程,“正是”二字的作用可谓机巧天成。所谓的“江南好风景”应是在最美的时节来到江南欣赏最美的风景。而如今却是真正到了好风景的江南之地,然而却是在落花时节,看的却是满地花殇,这与乱后的盛世不在,人事飘零何其相近,想来相逢的二人只能凄然对望,无语凝噎了。真是“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值得一说的还有,因为杜甫这首诗,“江南”与“李龟年”组成一种特定的连用意象,代表着凄凉伤感的情绪。如:头白江南一尊酒,无人知是李龟年。 (宋末元初·戴表元感旧歌者)今日岐王宾客尽,江南谁识李龟年。(明代高启闻旧教坊人歌)取次江南好风景,莫教肠断李龟年。(明末清初·钱谦益村庄红豆花诗)如弹尽凄凉天宝曲,江南愁杀李龟年。(清代包彬金陵感怀)流落江南杜工部,他乡又遇李龟年!(清代许南英口占赠台人张端吉)等等,由此可见,杜甫此诗产生的深远影响。关于这首诗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这首诗并非杜甫所写。宋代姚宽的西溪丛语里说:“盖岐王死时,与崔滁死时,年尚幼。又甫天宝乱后,未尝至江南也。”宋代胡元任的渔隐诗评丛话亦主张这个说法。当然,更多的人认为这首诗是杜甫所作无疑,且是杜甫绝句中的压卷之作。如蘅塘退士在编选《唐诗三百首》时评此诗:“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少陵七绝,此为压卷。”《杜诗镜铨》亦云:“子美七绝,此为压卷”有关于杜甫到底在何地得逢李龟年也存在争议,有些赏析并不对江南做更多地考证,江南只做泛指。不过据上文姚宽所提到的,杜甫在安史之乱后,并没到过江南,这个江南显然另有所指,大概是认为江南应属江苏一带。但实际上从先秦时起湖南湖北与江西一带就被称为江南,屈原被顷襄王流放时的地点即是江南。古诗中的“江南”亦多有与“潇湘”“湘水”等词联用,如南北朝刘义恭有《艳歌行》首二句“江南游湘妃,窈窕汉滨女”,沈约江南曲“棹歌发江潭,采莲渡湘南。”隋代孙万寿远戍江南寄京邑亲友:“贾谊长沙国,屈平湘水滨。江南瘴疠地,从来多逐臣。” 唐代王昌龄寄穆侍御出幽州“一从恩谴度潇湘,塞北江南万里长。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这些诗歌都充分说明了江南在当时亦被诗人用来指代湖湘之地。那李龟年避乱到达的江南是否是杜甫买舟出川后所到达的江南呢?全唐诗话有载“禄山之乱,李龟年奔放江潭“并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王维的两首诗,其中一首就是著名的《相思》。范摅云溪友议言:“明皇幸岷山,伶官奔走,李龟年奔迫江潭,甫以诗赠龟年”。江潭,屈原曾被流放之地,自然指的是荆湘一带。关于具体的地点,有人说是荆州,有人说是长沙,笔者以为应在两可之间。潭,长沙的古称,那么李龟年流落在长沙也是可能的。至于杜甫与李龟年如何认识的?按姚宽的说法,以及宋代胡元任的渔隐诗评丛话所云:“岐王开元十四年薨,崔涤亦卒于开元中,是时子美方十五岁。”十五岁的杜甫应还在读万卷书的阶段,还没有正式开始行万里路的漫游生活,因此也就没有到过长安。因此杜甫想来是不可能与李龟年相识于岐王与崔九这两位权豪的门第。但杜甫也是有机会认识李龟年,杜甫年少生活在东都洛阳,因年少有才,所以“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而李龟年“恃恩,寓於东都,大起第宅”(明皇杂录)。既然李龟年有宅第在洛阳,而杜甫少年时便与当时的名流结交,想来是有机会结识李龟年并聆听过他的歌声的。
xuxugongzhu

xuxugongzhu

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译文:以前在岐王、崔九的家里,咱们两经常见面。许久未见,在这“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美好江南,在此相遇,他乡遇故知,人生四大幸事之一。真相:李龟年是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开元盛世时,受唐玄宗赏识。国家安定兴盛时,王公贵族大多爱好文艺。作为知名音乐家的李龟年和年少颇有诗名的杜甫,是岐王、崔九等达官显贵的座上宾。“安史之乱”后,北方战乱不休,江南偏安定,很多文人墨客背井离乡,流落江南,再不富有往日的风采。其中有李龟年、杜甫等、还有枫桥夜泊的作者张继(枫桥夜泊就是张继在羁旅途中为自己,为国家的叹息之作)。本诗语言没有一丝伤感,但含蕴的感情却深沉而凝重,令读者有种压不住的抑郁感。人人都向往美好,至今国人还念叨着“汉唐雄风”。没有见识过真正的“汉唐雄风”,也就附会着念叨下。但经历过曾经的盛世,再看当下的“国破山河在”,如何能压的住内心的悲伤。何况老杜是多么感情细腻,善良真挚的人。想到《妖猫传》中的杨玉环,盛世时,她是大唐骄傲的象征。国家危难时,大唐将不再需要她,她被孤独的葬在马嵬驿。当年“三千宠爱在一身”,后来“花钿委地无人收”。今昔变化,何其巨大。国家兴亡被历史书记载,美人厄运被世人同情,诗人的凄凉境遇有文传唱。唯独平民百姓的悲伤无人铭记。兴,百姓辛苦,亡,百姓岂止艰苦。
爽捏个爽的小霓仔

爽捏个爽的小霓仔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第一句,解者为什么不把"见"字解做"现"字呢?如陶渊明"悠然见南山"中"见"一样。此句意为"寻常现",出入岐王府很寻常。第二句,"闻"也不是实解。不做"听到"解,而作"听闻"解。意为也听闻你多次来到崔九堂前。以上两句,言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第三句,言江南春景好,正宜呼朋引类,寻春、踏春。可惜无人陪伴、共赏。第四句,言落花之时,春去之际,忽逢心知。有喜出望外意。至于诗中更多的意义,读者只能意会了。
大M和老Z

大M和老Z

老杜一向被认为不以绝句见长,写此诗时,当在潭州,已是暮年,“老去诗篇浑漫与”,不经意间,挥洒而有是作。01近乎寒暄语李龟年与公孙大娘,都是开元、天宝年间的梨园红人。在与李龟年重逢之前,杜甫在夔州遇到了公孙大娘的弟子临颍李十二娘,睹今思昔,不胜感怀,洋洋洒洒写出了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且在序文里细细作了交待。差不多的主题,当老杜再遇到李龟年时,意兴似乎已然阑珊,我们看到的,就仅仅是这二十八个字了。当然,公孙大娘对杜甫来说,固然曾在稚年目睹其表演,其人其事,更多还是传奇性质的,惊鸿一现,李龟年却是曾有过交往的旧人,正如诗中所话,“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司空见惯,或者这就是舞剑器行描写更为淋漓尽致的深层原因之一,但我不免猜想,假如老杜在夔州歌筵舞席上先遇到的是李龟年,这两首诗会不会有所不一样呢?我们已经很难去了解老杜与李龟年的真实交谊究竟如何,历史留给我们的并不比这首诗所能给出的多多少。现在所能看到的,就是这样一首,近乎全是寒暄语的诗。02对一个时代的惘然的追溯是的,如老熟人间的寒暄。时间还原到大历五年的某一天,风尘鸿洞中漂泊的杜甫与李龟年偶然相逢:“在岐王的宅子里,我常常见到你。”“记得记得。”“在崔九的堂前,我也好多次听过你的歌声。”“是,那里也常去的。”“今天天气不错啊。”“是啊,正是江南风景好的时候。”“又到落花时节了……”“没想到还能在这里遇到你……”言语寥落,大抵如此。之后,可能是长时间的沉默,彼此都陷入了深渊般的回忆里。不是对某个人的回忆,而是对一个时代的惘然的追溯。在岐王宅里见到了什么?在崔九堂前又闻到了什么?仅仅是李龟年天籁般的歌声?又或者仅仅是惨绿少年的诗酒酬唱?诗中近乎辞费的写出了一般人都会觉得平庸的对仗:“岐王宅里”、“崔九堂前”,但对于曾所见者、闻者为何,却轻轻避开了——避开的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件事,而是文字根本无法轻易托出的一切。表面的寒暄是如此的平淡,连过去的轮廓都疏于勾勒,只如风吹过去了,生起浅浅的一二涟漪,还来不及扩散,就消弭而复归于静默。长安的好风景就此深埋于心内,眼前,是江南的别一番好风景,于是(抑或然而),老杜说:“正是江南好风景。”正是!正是?03花,继续在落落花时节显然是有寓意的,但过于强调寓意,还只是诗义上的把握。在这花朵簌簌飘堕的时节,既有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逝水流年之感,也有着花开花谢“似曾小小兴亡”的伤悼之情,新亭王导“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金城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种种思绪,纷至沓来,于如此之境,而遇故旧一人——“落花时节又逢君。”为什么要说又?曾经遇见过许多故人,今天又遇到了你!曾经多少次在长安相遇,今天却在这里又遇到了你!往事何堪回首,今天风景正好,落花已然神伤,此时此地,偏偏又遇到了你!如果说“正是”二字,是极力转折以压抑,那么所有被压抑的一切,都在“又”处被全部释放出来。甚至很难把这些归结为老杜的字法之精、句法之妙(“见”、“闻”的极力收敛;“正是”的极力转折和压抑;“又”的极力叠加),正如一开始指出的,这就是一场寒暄。只有在完全日常晤对的氛围里,这些平常到凡庸的字句,才能蕴涵如此浑厚的、近乎造化的熔铸之力。二人就此分别。在返回住所的途中,隐隐传来大宅里的歌舞之声,花,继续在落。
那年的梦想

那年的梦想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李龟年:唐朝著名音乐家,受颇通韵律的唐玄宗赏识,曾经红极一时,后流落江南。岐王:唐玄宗最爱的一位弟弟李范,擅韵律,以好学爱才著称。李龟年曾是岐王府里的常客。崔九:崔涤,中书令崔湜的弟弟,曾任殿中监,出入禁中,得玄宗宠幸。江南:这里是指湖南一带,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江南。落花时节:即暮春时节,阴历三月,已到了花儿凋零的季节。公元770年左右,杜甫流寓长沙,与流落至此的李龟年相逢。回忆起当年在岐王和崔九府里听歌时的繁盛场景,忍不住感慨万千。旧时的景况盛,江南的风景好,可是,眼下是落花时节,也是家国衰败之际,抚今追惜,怎么能不令人万分感慨,痛彻回肠?诗中用了极强烈的对比,虽然眼下兵荒马乱之后的情景作者没有说,但是,那一刻,无论是对于写诗的杜甫而言,还是对于看诗的李龟年来说,不都是在眼下明摆着的场景吗?不说,也可见满目疮痍。时代沧桑、人生巨变,家国兴亡、身世浮沉,一起都寄托在这“落花”二字里了。当年越是繁华,如今便越是凄楚,彼此的映衬,当年可像梦一场。不禁令人唏嘘。
き镜☆儿ザ

き镜☆儿ザ

原文如下: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纵览全篇。首先,结合诗人写作背景,知道此诗是偶遇友人感慨世事变迁的。开篇两句引用典故,以开元盛世之景回忆过去,于平淡的语句中流露出惜伤之情。后两句,作者试以落花时节的江南美景结尾,表达自己在颠沛流离的动乱生活之中,恰遇友人的心喜。乐景生哀情。
蚂蜂小子--彩虹

蚂蜂小子--彩虹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