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什么会在成都写下很多诗歌?
提到的作品
最新跟帖
gaga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一生写颠沛流离,写下了大量的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其中有不少优秀的诗歌写于成都,这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安史之乱后,杜甫生活艰难,基本靠亲友接济。公元760年春,在友人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第二年茅屋落成,称 “成都草堂”。杜甫在这里居住了四年,生活还算平静,写下了240多首诗歌。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江畔独步寻花,春夜喜雨…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唐代: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此诗写于茅屋建成的第二年秋天,大风吹破了他新建的茅屋,大雨又倾盆而下。当时安史之乱还没完全平息,诗人贫困交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2、蜀相唐代: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据史料记载,杜甫在成都定居后,他瞻仰了诸葛武侯祠,写下这首千古绝唱。3,江畔独步寻花·其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寻花系列,也是写于这个时期。4,春夜喜雨唐代: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5.《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6.成都府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大江东流去,游子去日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7.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其实秋兴一组,写于杜甫夔州(今奉节),当时也归四川吧。8.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杜甫在四川的诗歌多写于晚年,经历了种种磨难之后,也是诗圣的成就最高时期。也把唐诗推向了最高峰!
晚翠
我也来分享一点吧一、为杜甫正名——其实他也是美男子提到杜甫,人们多半会想到李白,因为他们一个是诗圣,一个是诗仙,合称“大李杜”,是唐朝最著名的两个大V。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最擅长为酒和月亮代言,不光长的帅气,还豪气万丈、放荡不羁,因此俘获了大批量的男女粉丝;他生活条件优越,仕途一帆风顺,曾经做过唐玄宗的御用秘书,杜甫饮中八仙歌中形容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可见当时的李白名望、地位均让当人的文人难及项背。而杜甫当时就是李白的超级粉丝,他需要仰望他,仰视他。在李白的光环下,很多文人都黯然失色,包括杜甫。杜甫,字子美,甫和子美都是美男子的意思,可见杜甫小时候就是帅哥,以至于父母给取了这么一个深寄厚望的名字。其实,杜甫年轻时也很帅,可是连续的落榜、仕途的不顺、颠簸流离的生活一点点磨灭了他帅气,磨灭了他的意气风发。他眼神中开始带点忧郁,忧郁中带点深情,深情中带点坚定。二、从美男子到少陵野老,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杜甫的不幸是从遇到李林甫开始的。李林甫是当时的宰相,他一句“野无遗贤”让当时的科举成为一场闹剧,所有考生全部落榜,杜甫也因李林甫的在位而一直不能得到官职。李林甫成了杜甫仕途发展的拦路虎,也是唐朝发展的拦路虎,因为李林甫封杀了大量平民学子,又引入了安禄山这头中山狼,唐朝迅速从昌盛走向衰败。杜甫是诗圣,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但他年轻的时候,也是富有浪漫情怀的,也是意气风发,对生活信心满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溢满了杜甫的豪情壮志。安史之乱的爆发,带走了杜甫诗歌中的浪漫主义,他看到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他诗歌的风格也转为了沉郁顿挫,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讲述了唐代城管的暴力执法和奇葩执法;垂老别、新婚别和无家别刻画了小民百姓的无奈悲凉和生死离别的血泪历史。而饱受战乱之苦的杜甫,也在生活的磨砺中褪去了帅气,刻上了风霜,四十多岁的他就自封别号少陵野老,意思就是少陵野外的小老头,可见困苦的生活和岁月真是把杀猪刀,从美男子到小老头,也就是一个转身的距离。三、成都成全了杜甫,杜甫也造就了成都在长安被攻陷后,杜甫带着家人避难来到四川,来到成都,在杜甫的眼中,成都是战火纷飞年代的世外桃源,到处是春意盎然、繁华喧闹的景象。成都安逸舒适的生活让杜甫的创作热情再次爆发,他所写诗歌篇篇都是爆文,他所走过写过的风景也个个成为历史名胜和成都名片。蜀相是杜甫刚入成都的时候在武侯祠写的,“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未捷身先死既是他对诸葛亮的奠怀,也是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遗憾。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写的是他在成都的家,也就是现在的杜甫草堂,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他从自己的痛苦,联想到万万千千老百姓的痛苦,他不光喊出了当时老百姓们的心声,也喊出了现代社会万万千千屌丝们的心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杜甫坐在草堂门口所作的《绝句》,随意坐在家门口,不经意的一瞥,就能看到西岭雪山的皑皑白雪,甚至把成都到东吴的游船全都看见了,可以想象,当时的成都生活是多么舒适,西岭雪山的空气是多么的纯净。一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让多少人对西岭雪山充满向往,让多少人对成都之旅魂牵梦绕。遇到成都,是杜甫的幸运,遇到杜甫,更是成都的幸运。
留空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出生于襄阳,后来迁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朝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当时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为了与当时的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另两位称“小李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追捧为“诗圣”。他的诗成为了“诗史”。因他从事的工作,后人又称他为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为了躲避“安史之乱”弃官入川,虽然是战乱时期,但生活相对安定,且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虽然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他也有豪放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云天。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可是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于47岁时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765年,杜甫53岁时,他投靠的好友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 杜甫在成都期间虽然生活相对安定,可他目睹了“天府之国”贫富分化的丑恶。亲眼看到了官府生活的奢侈和穷苦百姓的艰辛及无奈,愤然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流芳千古的悲壮诗句。又如我们在课本里读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lxhabc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出生于襄阳,后来迁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朝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当时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追捧为“诗圣”。他的诗成为了“诗史”。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他在成都两度居住,度过了三年九个多月,更留下了200多首描写成都的诗词。。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于47岁时携家带口由陇右 (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765年,杜甫53岁时,他投靠的好友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携家带口告别成都。 杜甫在成都期间虽然生活相对安定,可他目睹了“天府之国”贫富分化的丑恶。亲眼看到了官府生活的奢侈和穷苦百姓的艰辛及无奈,愤然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流芳千古的悲壮诗句。又如我们在课本里读过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月光灵魂
是的,伟大的诗人杜甫流传下耒的诗歌有一千四百多首,后人编为杜少陵集,其中在成都創造了许多荡滌心胸之作,为唐代诗歌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诗人经过流离颠沛的“一为四行役”,终于在成都草堂定居下来,过着相比较安定的生活,可是政治上还是没有出路,抱负不能施展。但诗人并没有消沉,时时关心着国事,因此在诗中仍然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情绪。如春夜喜雨,这首诗是肃宗上元二年(76l)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所作: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隨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了成都春夜降雨后绚丽多姿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的欢悦心情。杜甫在草堂定下来后,又修建水亭供垂釣、远眺。水槛遣心这首,通过远眺所感,描绘了草唐四周开阔寬敞,开朗清新,幽静舒雅的景色。因为草堂距成都较远,附近村落很少,诗人在水亭上极目远眺,开阔无碍。接着远望錦江,江水清澈,碧波荡漾,萆堂四周花木繁茂,十分宜人。水槛遣心: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的从三家。全诗由远而近,意境开阔。就在此年,七八月间,成都一带发生水灾,统治集团大搞封建迷信活动,石犀行就是对此而进行抨击的。代宗元年(762,)唐军收复了大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安史之乱算是平定了,但这时成都发生兵乱,杜甫避寄梓州(四川三台县),听到安史之乱平定消息不禁欣喜若狂,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里有名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其余的我就不再赘述。.接着他.听到严武被任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的消息,他决定重回成都。遥想自已经营的草堂和水槛,不知离开后是否被江水冲坏,亲手辛苦栽种的青松长得如何,重回成都经营成参天大树的想法,途中写下了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这首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之作。(严郑公即严武)。说明诗人虽叹自已坎坷漂泊,但对重返成都,定居草堂还是充滿信心的。回成都后又写了登楼,杜甫登楼所见,朝政腐败吐蕃侵扰,代宗昏聩,宠信宦官鱼朝恩等人,便借刘禅任用黄皓导致亡国的历史教训,抨击时政,讽谏代宗。“可怜后主还祠庙,曰暮聊为梁甫吟”。在成都草堂又作了《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766年杜甫便移居夔州,創作了.秋兴白帝,咏怀古迹,阁夜,登高观公孙大娘弟孓舞剑器行,后便由夔州出峡768年漂流在江陵,公安等地,冬天到了岳阳,写下了登岳阳楼。以后,就不再赘述。就回答到这里。谢谢,我是草龙书画,爱好文学,书法,绘画,诗词,对联等,请关注。
没心没肺懒女人
【一】悲愤出愤诗,舒适出舒诗,成都能养人,一生此安适。【二】诗到中老最成熟,又逢此年到成都,老年入蜀应舒适,吟作诗篇酬厚土。
am_i_blue
谢谢邀请。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享誉诗圣之尊;令人敬慕心仰。一生不得志,确为国为民为君痴,颠沛流离,本身不顺,为避战乱,两川流寓,暂寄四川成都,浣花溪边盖草堂;"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诗人落难堪书情,诗兴占来忧民声。长安指日妄心机,可叹草堂留古名。
joanzwq
住的时间长,本身成都也湿。
NANA小妍
成都的小酒馆街头
淑女嗯嗯
其实,总的来讲,杜甫的家庭背景是我们的百倍 。杜甫的爷爷是杜审言,也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杜甫的曾祖父叫杜依艺,当过县令。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杜甫少年时期有机会受到各种文化艺术的熏陶,这对他日后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他五六岁时在河南郾城看过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后在洛阳尚善坊的岐王李范宅里,遵化里玄宗宠臣崔涤堂前,听过李龟年的歌声;在洛阳北邙山顶玄元皇帝庙里欣赏过画圣吴道子画的五圣尊容、千官行列,这在他以后的诗歌创作中都有所反映。当时社会名流崔尚、魏启心看到他习作的词赋,夸奖他有班固、扬雄之风。还有李邕、王翰这样的长辈也屈尊来访问他。 尤其杜甫出生名门,从小就不缺吃穿,本来有个大好前程,但是这娃儿不争气,晚年还饿死。在长安十年,为了求官,但是不会逢迎,或者说缺少方法,碌碌无为,把自己的孩子都活生生饿死。“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来到成都投靠了严武,严武死后,从此便没了活路。在成都居住在草堂,他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他当时居住的环境的真实写照。杜甫是一个苦命才子,他的苦不仅体现在他的贫穷上,也体现在他爱国上,因为爱国,所以身心疲倦。自己的孩子都饿死了,还在忧国忧民,还在国破山河在。从历史的角度讲,从民族大义的角度,杜甫是伟大的,但是从现实的角度,他就是窝囊废。杜甫的家室背景是我们的十倍。活的却很窝囊。虽然他是饿死的,但是我不同情。杜甫为啥在成都写下了很多作品,其一,是因为他在成都待的比较长,其二,他在成都渡过了一段相对安逸、平稳的生活,没有流浪,其三,当时他依然在忧国忧民。不管怎么说,杜甫的人格魅力是伟大的。
lemonhada
因为我们伟大的唐代诗人杜甫在成都有豪宅,在成都“度假”过四年,在这段时间内,杜甫写了蜀相春夜喜雨登高江畔独步寻花等,直到他写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后才离开成都,这首诗是在安史之乱后写的,杜甫太开心了,自己国家的内乱平定了,别提有多兴奋,诗中所写是泛舟回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实际上他确实这么做了,当时就买了船按照这个路线走的,但是在到达襄阳时,在船上去世当然了,我们说杜甫在成都有豪宅是按照现在成都房价来看,杜甫草堂那里,那么大一片地方,那么好的环境,价值不菲,实际上当时的杜甫已经是贫困潦倒了,杜甫是因为躲避安史之乱才和家人一起去成都,自己的茅屋也是因为朋友借钱才修建起来杜甫在成都时期,本身国家就在发生战争,再加上唐朝那个时期已经开始衰落,杜甫心情还是很惆怅的,从杜甫的诗中可以体现,杜甫是个有才华的人,但是因为唐朝那个时期官场已经开始腐败,杜甫并没有得到重用,杜甫的诗非常注重细节的描写,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很多,也通过景物来表达自己压抑的内心如今在曾经成都杜甫住过的地方,修建起来的杜甫草堂,就是专门用来纪念杜甫的,纪念杜甫在成都的那些日子
luffyffy
这个问题勿庸置疑,肯定是素有“天府之国”的成都,风情万种,激发了杜甫的创作灵感,自然就很自然地从笔尖泻出成都那时的那景那人和那情了。首先我们说说诗圣杜甫为什么到了成都。杜甫是经历了安史之乱的,与李白虽说惺惺相惜,但是李白毕竟长他11岁,两个人的创作风格又是大相径庭,李白玩的是浪漫,爱的是游山玩水,也就是所谓的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杜甫则没有这么洒脱,他走的是忧国忧民路线,描写的基本上是现实,揭露的基本上是阴暗面,就是我们现代社会所说的“负能量”。但是他的“负能量”又能把你带起来,让你激情满怀的。正因为如此,遇到“安史之乱”的杜甫,没那么淡定从容,便携妻儿从甘肃入蜀,最后到达成都,在友人的资助下于成都风景美丽的浣花溪边盖了几间茅草屋,籍以度日。进入那个时候还算安稳的成都,他并没有改掉自己忧国忧民的习惯,却又惊叹大自然赋予成都的身姿,所以一边忧心国家大事,一边参观武侯祠、赏春雨、游江村,还绘雪景、待宾客,生活除了贫困,其它似乎没什么顾虑。其次诗圣能够创作出这些诗篇,除了与景致有关、与心情有关外,我想与他这一段还算安定的生活也有关。我们初中时就学过杜甫的石壕吏,那首诗描写的是因为战乱朝廷到处拉壮丁,连老妇都不放过,诗人通过这些描写展现了当时战乱的可恨与民众的痛苦生活。而诗歌开篇就是“暮投石壕村”,就这一句,就表明这个时候的杜甫正在躲避战乱,找寻可以栖身的地方,也就说明了他这个时候生活环境是不稳定的。我们再看看他在成都写的一些诗:堂成(草堂刚刚落成写的)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 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 旁人错比扬雄宅,懒惰无心作解嘲。江村(在成都住下后,对浣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华,一派恬静幽雅景致的描绘,虽然后面有思乡之情,但也不影响他眼前的美景。)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 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 微躯此外更何求?还有我们熟知的春夜喜雨、蜀相、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登高、客至等,都是描写的安定生活里看到的繁华景象。虽然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有些调侃和忧伤,但也改变不了他这几年在成都的安稳生活,没有战乱影响,生活是困苦一点,但时常还可以得到友人的眷顾。以至于他四年后离开成都时,坐船离开,在船上还写下了旅夜书怀,表达自己离开成都后,不知道再去哪里才算心安。最后说一点的是,他能在成都写下这些诗歌,同样还是脱离不了他那腔忧国忧民的热情。也是在成都,因为听说了官军收复了失地,喜极而泣(哭没哭不知道,反正提笔作诗了),挥笔写了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里面那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至今让人心情激荡。我是青鸾惊鸿,70后蜀女,编故事写小说,喜读书好行走,信奉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感谢喜欢我的文字,感谢邀请。
卜卜
文化成都一片热土!
kaka_max
成都是杜甫为躲避安史之乱而游寓的地方。他就居住在浣花溪的成都草堂,那里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诗人一边陶醉在归隐的情趣之中,感受着大自然赐予的美景,享受着暂时的宁静。而他那颗忧国忧民的心,却又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国家的离乱、人民的流离失所。在这两种情绪的交汇下,诗人情绪激荡,内心深处的小火山被触动,创作激情喷涌而出。蜀相,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犹以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开颜”,将诗人忧怀天下的高尚情操展露无遗,“诗圣”之名实至名归!
Doraemon爱旅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杜審言(官至学士,诗人)之孙。原藉湖北襄阳,生于河南鞏县。因居杜曲,在少陵原之东,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据史料载:杜甫举进士不第,玄宗时献三大礼赋待制集贤院,又为宰相李林甫所抑。安禄山攻陷长安,玄宗奔蜀,甫逃至凤翔肃宗行在,任左拾遣。官军收复长安后,因疏救房琯,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入蜀,依剑南节度史严武,在成都西郭筑草堂以居。武荐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武死,出蜀入湘,病没于衡阳至耒阳的湘江途中。可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诗圣)杜甫当时为避“战乱”、对时政痛心疾首,心怀国难民苦之任。为著诗,他几经辗转而至成都。成都乃百璞之地,“古蜀都”的天府之国。平原腹地,风光秀丽;物产丰害,四季如春。因唐玄宗幸蜀驻跸,升成都府;时又分剑南为东西两川,为西川节度使的治地。唐代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造纸印刷技术进步;宗教盛行,在此开发了摩诃池、百花潭等景观及建元寺庙,它有“川西第一丛林”之称。为此,有大批文学家、骚人墨客们云集而来。诗人杜甫经战乱流离,西南漂泊至“成都府”域,在友人的帮助下,寄居“浣花草堂”数载;望银杏、观溪流、听民怨、欲著诗歌,亦作“润笔”耳。杜甫虽工诗歌,但因生活在唐由盛转衰的安史战乱年代,经历长期流亡生活,饱经沧桑。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语言精炼,风格沉郁,被称为“史诗”。他与李白同为我国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又依其官职,称杜拾遣杜工部。并著有杜工部集,且新、旧唐书有传。~正是: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谢邀!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