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还有其他诗人写出类似《琵琶行》和《长恨歌》的叙事文吗?
wolfwolfgod_
有,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最具代表性。
我们今天重点品读木兰诗——
木兰,女子上阵杀敌第一人在中国古代,男权思想主导社会,女人因受“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束缚,多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所有公开的、露脸的、面上的事,女人都得靠边站。
现实如此,文学作品亦如斯。
然而,木兰代父从军,上阵杀敌的飒爽英姿,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她也因此成为女子上阵杀敌第一人。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中的一首叙事诗。
诗歌以诚挚的感情,并运用铺叙、对照、渲染的表现手法,叙述了农家少女木兰,女扮男装,毅然出征,代父从军,保家卫国,屡立战功后功成返乡的传奇故事。
塑造了一个勤劳朴实、勇敢坚毅、不贪功名、热爱家乡的巾帼英雄形象。
木兰所处的南北朝时期,军阀割据,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北魏最大的祸患不是南朝、也不是其他北方割据势力,而是盘踞漠北、气势旺盛的柔然。太武帝拓跋焘登基时,决定扩充军队,进行一场大决战。
但由于长期战争,青壮年已经死的死、伤的伤,只好征召老人和孩童。
据史载,太武皇帝(拓跋焘)神鹿二年,“秋七月,车驾东辕,至黑山,校数军,实班购王公将士各有差。”(《魏书》卷世祖纪)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木兰闪亮登场。
木兰诗在情节安排上,紧扣主题,详略得当。可谓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详写从军原因,由忧虑叹息到决心从军,突出木兰的果敢坚毅。“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她为什么忧愁?她由因何而叹气?
是因为“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啊!
思来想去,想去思来。孝顺的木兰看着头发花白,腰背佝偻,步履蹒跚的老父,她拿出剪刀,毅然决然地剪掉满头青丝,用白绢束平刚刚隆起的胸脯,换上父亲年轻时的男装,手提宝剑——“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远离故土急速奔赴战场的途中,发出了“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瞅瞅”的感慨。
详写木兰归乡,家人相迎的热闹场面,改换女装,伙伴惊讶,体现木兰的机智干练。“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多么感人的场景,多么动人的画面,多么深厚的亲情。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脱掉战袍,还原了邻家小妹的清新可人,温婉可爱,战友们又何尝不惊讶,何尝不爱惜。
略写十二载征战生涯,虽然概括简略,但艰苦卓绝,险象环生,给读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描写了木兰军情紧急,部队急行军的状态。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描写了北方寒冷的天气下,士兵身披铠甲,和衣而眠的艰苦。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场面的惨烈,和时间跨度之漫长。
不顾女儿身,敢挑男儿担。战袍洒热血,剑舞敌胆寒。转战十二载,功成把家还。
挑战自我挑战旧俗挑战旧观念。谁说女子不如男,巾帼不让须眉成为典范。
不贪功名不恋富贵不把浮华挂心间。婉拒“尚书郎”,渴盼“还故乡”,回归“旧时裳”,哪一件不是真性情的体现。
所以,既爱红装又爱武装,既上得了战场又下得了厨房的木兰,又何止是上阵杀敌的第一人?
小熠
有啊,典型的代表是《木兰辞》和《孔雀东南飞》,这两首是都是长篇叙事诗,分别讲述了两个女子的故事。
花木兰
刘兰芝
《木兰辞》1、《木兰辞》简介关于“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很久,也流传了很广。只要是中国人,几乎都知道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就来源于《木兰辞》这首长篇叙事诗。
《木兰辞》是乐府诗集中收录的一首著名的长诗。讲述的是南北朝时期,北朝一名女子,因为战争爆发,家中没有成年男孩,而父亲年老体弱,于是自愿女扮男装,代替父亲上战场,并在军队度过了十二年生涯,最后衣锦荣归的故事。
木兰从军图
2、关于花木兰的争议
关于《木兰辞》所讲述的花木兰的故事,除了流传广泛之外,就是一直存在着的很多争议。
争议之一:这首诗诞生于什么时代?现在公认的说法是,诞生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朝,诗中的战争是北魏和柔然之间的战争。而花木兰是北魏的一名女将军。
争议之二:花木兰这个人是否存在?是真实的历史人物,书写在了诗篇中,还是仅仅是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被大家当做了真实的历史而传诵?
3、花木兰的意义何在?
《木兰辞》诞生于什么时代,花木兰是否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这个人是否存在,其实都不重要。我们更愿意相信她是一个真实的人物。
对镜贴花黄
而最关键之处在于,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存在的意义。花木兰这个人物形象,代表了中国古代女性勇敢、坚强、忠孝两全的英雄形象。
中国古代女子的地位很低,基本上处于从属地位。即使是相对开明的唐朝,即使是儒家文化还没有完全统治人们的思想,中华文明奠基和大发展的春秋战国时期,也很少有女性站在历史和文化的制高点上。女性除了从属于男性的地位,困守家庭之外,很难在社会上生存,更是难以站稳脚跟,更别说做出令人瞩目的成绩了。
尽管如此,在男性政治统治下的中国古代,仍然诞生了数不清的杰出女性,她们不仅突出了男性政治统治下的社会重围,而且闯出了一片天。即使是受时代的困厄,也遮不住她们身上所散发出的璀璨的光华,使得她们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和形象,被后世不断传扬和赞颂。
古代杰出女性代表——李清照
这就是《木兰辞》中的花木兰存在的意义,也是中国古代无数个花木兰们存在的意义所在。
《孔雀东南飞》1、《孔雀东南飞》简介
《孔雀东南飞》实际上是一个凄美婉转的爱情故事。讲述的是汉末庐江府小吏焦仲卿,与妻子刘兰芝新婚才两三年,夫妻感情深厚,恩爱无比。然而刘兰芝不被婆婆喜欢,经常挑剔她,责骂她。最后无奈之下,夫妻分离,刘兰芝回到了娘家。
回到娘家后的刘兰芝,可能是因为美貌的缘故,不断的有人来提亲,从县令到太守,最后在父母哥哥的逼迫下,刘兰芝答应嫁给太守的儿子。
《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
然而刘兰芝和焦仲卿夫妻情深,两人见了最后一面后,决定殉情。结果刘兰芝在新婚之夜投水而死,而焦仲卿听说后也吊死在树上,全了两人之间的爱情。
2、《孔雀东南飞》的启示
《孔雀东南飞》是两个相爱的年轻夫妻为情自杀殉情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古代,但是千百年来,哪怕是到了现代,这样的故事也经常在发生。
那么这个故事带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启示之一:
生命是可贵的,即使是为了爱情,也不要轻易的放弃自己的生命。
生命的可贵
启示之二:
对于中国式婚姻来说,两个人的结合其实是两大家族的结合,如何处理好个人与家族的关系,是需要智慧和耐心的。
启示之三:
人生既短暂又漫长,美好的事物很多,在每个人的人生路上,有很多风景,不仅仅是爱情。
启示之四:
既然两人爱得很深,有没有别的道路可走呢?真的除了殉情之外,无路可走吗?
启示之五:
中国自古以来,婆媳关系就是最难处的家庭关系,那么,如何处理好婆媳关系,不仅是女人需要思考的问题,也考验夹在其中的男性的生活智慧。
还有很多的启示,需要我们用头脑和智慧去发现和解决。
人生,不只有爱情
人生,不只有爱情的甜美,亲情的关怀,家庭的矛盾,人生还应该有自己的道路去走。只有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只有自己掌握了自己的人生,你,就会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曹阳lucky
说到长篇叙事诗,不得不提这首悲愤诗。我国和西方的古代诗歌相比较,其中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我国古代诗歌多是抒情诗,而西方古代诗歌多是叙事性史诗,比如我们所熟知的《荷马史诗》。实事求是地说,在汉语言文学中,我们没有能与《荷马史诗》相匹敌的史诗作品,但这首悲愤诗已经具有了相当一部分史诗的特点。
悲愤诗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还顾邈冥冥,肝脾为烂腐。所略有万计,不得令屯聚。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机微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岂复惜性命,不堪其詈骂。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旦则号泣行,夜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感时念父母,哀叹无穷已。有客从外来,闻之常欢喜。迎问其消息,辄复非乡里。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号泣手抚摩,当发复回疑。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匈臆为摧败。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为复强视息,虽生何聊赖。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1悲愤诗的作者是东汉末年的蔡琰。说到蔡琰,也许有人并不太了解,但若是提到她的字“文姬”,那大家一定会非常熟悉了。
游戏《王者荣耀》中的蔡文姬形象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时期的一位名士,他不仅精通文章、辞赋、书法,并且在音乐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传说四大名琴之一的“焦尾”便是他亲手所制。
蔡琰和其父亲一样博学多才,通晓音律。东汉末年群雄讨伐董卓,董卓的部队东下作战、大肆劫掠。这些部队中有很多胡羌兵,蔡琰被他们所掳,后来辗转流落到南匈奴,在那里生活了12年,并且和匈奴左贤王生了两个孩子。后来蔡邕的故人曹操知道了蔡琰的消息,派使者将她赎回,并嫁与同乡的董祀为妻。
悲愤诗是蔡琰重返故乡后的作品,叙述了她由被掳走到赎回的过程。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汉末天下大乱,作者被掳的过程;第二部分写作者在匈奴的生活以及将返汉时母子分别的痛苦;第三部分写对儿子的思念及归家后所见所感。
东汉末年皇帝大权旁落,宦官、外戚相继把持朝政,最终酿成内乱。董卓借平乱之名率军入京,操控皇帝,引得群雄讨伐。诗的一开始就描绘了董卓军队的残暴以及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他们围攻城邑就像在打猎,所到之处积尸盈野,白骨相撑。而胡羌兵带着他们的“战利品”返回的场景是“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残忍且恐怖。被掳的人稍不称贼兵的意,便会遭到毒打和痛骂,“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便是引用当时贼兵骂人的话,用口语将他们蛮横狰狞的样子表现得活灵活现。被掳途中的种种切身痛苦,诗人用“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加以概括,最后不禁问苍天“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
随后作者跳过了如何流落定居的过程,直接讲述了在南匈奴的经历。作为一个汉族的知识女性,匈奴的人文环境是她无法接受的。但是经历了那样惨烈的场景后,能活下来就是一种侥幸,已经不敢再对生活存有什么奢求了。因此她仅用“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这两句诗表现被抛离了原有的生活轨道,置身于一个陌生、落后、蛮荒的环境时所带来的绝望感受。
接着作者写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她还不知道父亲已经死了,每当有客人来时,她总是满怀欣喜地去打听消息,而结果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来的人都不是她的同乡,也没有得到一点消息。
作者日夜盼望着回到家乡,但当曹操终于派使者来接她回去时,她的心里又面临着另一种折磨。若要回去,就必须和两个儿子骨肉分离,并且恐怕是再也不能相见了。诗中用孩子天真地责问和自己闻言后的感受加深了这种痛苦。面对孩子的问题,她无言以对,只能一边痛哭一边抚摩着他,而在离别时又犹豫不决,不忍离去。接着作者的视角又转向了来送行的同时辈,她们同被掳夺至此,羡慕作者能够回去而自己仍在这边受苦。在一片哀哭声中马不肯行,车不转辙,过路人也为之落泪。
尽管不舍,但终归还是要回去的。一天天地疾行,距离孩子也越来越遥远,想着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见不禁令人肝肠碎裂。然而回到家中就能回归幸福了吗?家中至亲已经死尽,连亲戚也没有了,庭院里长满了荒草,不知是谁的白骨纵横交错躺在那里。虽然回到故乡,但作者仿佛成了一具空壳,曾经骄傲的她只得将今后的人生依附于再嫁的丈夫董祀,还常常担心会被抛弃。最后作者发出绝望的叹息“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
游戏三国杀中的蔡文姬形象
3蔡琰的这首悲愤诗在长篇叙事诗中非常优秀,相比较同时期的《孔雀东南飞》,它的叙事背景宏大,更具有史诗的特性。同时作为一首叙事诗,这首诗中的叙事方法和抒情能力也相当突出。
在叙事方面,诗中的描绘细致生动,画面感极强。同时作者的视角变换也很有特点,比如从描写俘虏战战兢兢的样子转向士兵残暴的言行,以及离开匈奴时对送行人的描写都很传神。另外在写到回乡后面对经历劫难后的残破时,所表现出的沉痛也极为激烈,超出了一般叙事诗的情感。
前面说过抒情性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特点,这首诗叙事和抒情的配合非常地贴切自然。比如诗的第一部分前面全是叙事,到了最后四句“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是作者的抒情,通过内心的惊恐绝望来反映董卓军队的残暴。这几句抒情刚好作为前一段叙事的结束,继尔引出下一段在匈奴的生活。而下面这部分中又用了以景带情的手法,不言生活艰苦,只说霜、雪和风。特别是其中对风的描写-“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北方的风和家乡不同,吹到耳边都是萧索之声,作者通过写风带出思乡之情,技法高超,真挚动人。
本诗中抒情的另一个特点是写出了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单一的情感描述往往显得不真实,因为人类的情感基础就是建立在相互交织、重叠甚至是背离冲突之上。诗中用返乡和母子情深的冲突以及再嫁和封建伦理道德的矛盾增强了情感的复杂性,从而提高了艺术感染力。
最后一段的抒情也非常精彩,如果了解作者的背景,就会很明白看到一个有才华的女性,一个原来美好的生命,经历了被掳和失子之后,是怎样变成了一个谨小慎微、心有余悸的人。这种美好生命被摧残被打压直至凋落,而不是按照原本的期待得以绽放,正是读完这首诗后让我们感到悲痛的地方。
诗人本身也是音乐家,《后汉书》李贤注引刘昭幼童传中说,“邕夜鼓琴,弦绝。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断一弦问之,琰曰:第四弦。并不差谬。”古代的诗都是和乐而歌的,本诗在韵律上的处理也极为出色。尽管当时诗歌的格律化还未开始,古韵和现在又有很大区别,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全诗在节奏的把握、压韵换韵的处理都非常和谐自然,符合全诗情感的走向。
文姬归汉图
4悲愤诗的三个部分实际上写了三个主题,如果把这三个部分作比较的话,历来被人们所称道的是第二部分,也有人说第三部分写得好。问题来了,第一部分中明显带有家国情怀以及对现实的控诉,为什么讲述国破家亡、生灵涂炭反而没有作者与年幼孩子的分离更令人感动和同情呢?想来是时代背景过于沉痛和宏大,唯有浓缩到不幸的个体身上才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时代洪流下体现个人的渺小与无奈、生命的脆弱及无望,比起宏大的叙事更能体现出时代的悲剧性。
以往人们谈到建安时期反映现实的文学作品,多数谈论的是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等,蔡琰的这首悲愤诗在揭露与批判方面不逊于这些作品,而在情感描写上又有超出,因此的确称得上是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中的伟大篇章。
stephy_
有清代诗人吴伟业,擅长长篇歌行。此人号梅村,所以又称为吴梅村。鼎鼎大名的圆圆曲就是他写的。
主要描述了秦淮名妓陈圆圆,沦落风尘,以及她和吴三桂之间悲欢离合的故事,其中有一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非常出名。
在金庸的小说《鹿鼎记》中,陈圆圆成了美女阿珂的母亲,还曾经把这首圆圆曲唱给韦小宝听。
吴梅村曾经在明朝清朝都做过官,是个非常有名的才子。只是变节降清以后内心常常很苦闷。他一生写过二十多首长篇叙事诗,这在中国历代诗人中是独一无二的。除了圆圆曲之外,还有石公山、归云洞、缥缈峰、矾清湖、临江参军、吴门遇刘雪舫、遇南厢园叟感赋八十韵、洛阳行、永和宫词、琵琶行、鸳湖曲、萧史青门曲、风月宝鉴、遇旧友、琴河感旧四首、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等佳作。
清代就曾经有人评价说:
吴梅村模仿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而作圆圆曲讽刺吴三桂,其中“冲冠一怒为红颜”这一句,是按照历史事实记述的。
吴梅村的长篇歌行,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情韵俱美,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唯一与白居易创作的区别就是吴梅村的长诗往往使用很多历史典故,不像白居易的作品那样通俗易懂。
圆圆曲全诗太长,摘录其中佳句供大家欣赏: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大家好,我是观象斋主人,专注于传播国学传统文化,周易风水知识,欢迎关注交流。
BH4SFX
孔雀东南飞
曼联死忠
蔡琰胡笳十八拍:血和泪凝聚的长诗,艺术感染力超过琵琶行。
温度☆余味
蔡文姬的“悲愤诗,”“胡茄十八拍”;“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等。
naonao215
木兰辞,孔雀东南飞
迟到千年@
琵琶行和《长恨歌》都是长篇叙事诗,这是诗歌的一种体裁。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呢?它是通过写人叙事来抒发情感的,以诗的语言来刻画人物,一般情节比较简单,但是结构非常完整,其间运用夸张、比兴、拟人、排比等修辞,充分展示了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甚至尾声,在中国文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最初的叙事诗就是中国古代的民间叙事诗,它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刻画,叙述当时的历史人物或者事件,《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叙事诗,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到了中唐时期,政治动荡,白居易和元稹等文人有感于时政,大量创作叙事诗。当时两人齐名,并称“元白”。
自安史之乱后,外族入侵,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大唐由盛转衰。唐宪宗改革朝政,有了一些中兴气象。公元817年,国内暂告安定。此时的元稹在通州任司马,曾对宫廷生活颇多了解,被贬到下层后,在一定程度上又接触了许多民间传闻和社会生活,他有感而发,写出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
这篇叙事诗借连昌宫旁的老人之口,说出了连昌宫的兴衰史。当时唐玄宗和杨贵妃在此夜夜笙歌,不理朝政,导致奸臣误国,引发了安史之乱。民生凋敝的混乱局面持续了五十年,连昌宫也被废弃了,狐兔出没,荒凉不堪。唐宪宗贤明,任用了丞相裴度,平定了吴蜀两地的藩镇割据,又攻克了吴元济的叛乱,暂时没有了战争杀伐。末尾部分写老人殷切地盼望皇帝出巡,为了迎接皇,甚至今年不让子孙在连昌宫前耕种了。
元稹的这篇叙事诗,用连昌宫的兴与衰作对比,写出了帝妃的荒淫无度和老百姓对天下安定的渴盼。尤其是此诗最后一句,“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庙谋休用兵”,有积极的政治意义。
另外,清代吴伟业的圆圆曲也属于叙事诗,只是篇幅稍短一些。余不赘述,因为经典,所以这些叙事诗都传唱至今。
Knight
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陳詩V韻
最早的长篇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东汉时期。
描写焦仲卿和刘兰芝夫妻的爱情悲剧。一个举足赴青池,一个自挂东南枝。
另一个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北朝的木兰诗,写一个替父从军的女英雄的故事。两兔傍地走,焉能辩我是雌雄。
这两首诗合称乐府双壁。
此外还有羽林郎和陌上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