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把一把烂牌打活了的君王?
冬岩
康熙皇帝玄烨,完全可以说是一位把烂牌打活了的君王。
康熙是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其实康熙小时候并没受到到父亲顺治帝的重视,因为父亲最喜欢的妃子是董鄂妃,对其他嫔妃是不理不睬。当董鄂妃的儿子出生后,顺治帝更说这是我的第一个儿子,显然顺治帝是把董鄂妃当皇后对待的,而她的儿子就是将来的储君。但是不巧的是,这个天命所归的小皇子不久就夭折了,董鄂妃大病一场也去世了,顺治帝悲痛欲绝,也跟着去了。当然这是官方的说法,民间也有说顺治帝是出家当了和尚的。
但不管怎样,玄烨仅仅8岁就接过了这沉重的担子,改元康熙,是为康熙帝。
当了皇帝的康熙接过了一手烂牌。外部边疆未靖,内部三藩未平,甚至父亲留给自己的辅政大臣也是潜在的政敌。因为康熙过于年幼,主少国疑,大臣们都把康熙当做一个人形印章,以顾命大臣鳌拜为首的朝臣们没人重视康熙的意见。
然而我们看看康熙的一生,十四岁就设计擒下了权臣鳌拜,而后更是平定三藩,在东北方向击退了企图入侵的沙俄,西北方向平定了藏区的叛乱。可以说是内修外王,千古一帝了。康乾盛世,正是由他而起,把一手烂牌,盘活打顺,康熙帝可以说是个中典范。
Yellow_y莹
历史上有哪些把一把烂牌打活了的君王?——孙权。
为什么是孙权呢?三国志·孙策传有一句话“业非积德之基,邦无磐石之固”,就是这句话形容孙权当时的境况非常贴切。那孙权当时拿到的是怎样一副牌呢?
首先孙权年纪轻。孙权大概十八岁时接过父兄的基业和权力,按照“二十而冠”的说法,孙权还算是“未成年人”。不过,孙权也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兄策既定诸郡,时权年十五,以为阳羡长。郡察孝廉,州举茂才,行奉义校尉。”孙权在十五岁时,孙策就任命他为阳羡县长,虽说有孙策这个后台,但也跟他自身能力强有关,否则轮不到他坐这个位置。
其次,内存忧患。三国志·吴主传有说到孙氏集团只控制了江东的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五郡。还指出问题:“深险之地犹未尽从”,“天下英豪布在州郡”,“宾旅寄寓之士以安危去就为意”,“未有君臣之固”。那五郡的边远地方还并未臣服,且有许多英杰散布在各州郡,客居的士人则只关心自己的安危决定去留,君臣间还没有建立起牢固的关系。
孙策去世后,还有些官员反了,当时的庐江太守李术就是其中之一。孙策去世以后,他不但不肯臣服于孙权,还招降纳叛,专门收留那些背叛孙权的。
最后是外敌强大。孙策去世时,曹操和袁绍正相持于官渡,战火迟早要烧到孙权的吴地。西边则有刘表,此时已是“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在曹操与袁绍之间敷衍周旋,坐山观虎斗。刘表手下的大将黄祖,是孙策兄弟的杀父仇人,此刻正在江夏,也是个虎视眈眈的。
此时的孙权,远有强敌(曹操),近有世仇(刘表),内存忧患(江东士族不服),身无寸功。好在当时有两名大臣坐镇,就是张昭和周瑜,他们认定孙权“可与共成大业”,“委心而服事焉”,帮助孙权建立起自己的权威。
在君臣共同努力下,吴地政权稳定下来。建安十三年(208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曹操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孙权初期确实深谋远虑,唯才是任,只是晚年在继承人问题上反复无常,引致群下党争,朝局不稳。可惜了!,
Zoe_小胖
明朝崇祯皇帝朱由检...
Rashell
刘秀祖籍南阳,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
西汉建平元年十二月初六(公元前5年1月15日),刘秀出生在陈留郡济阳县济阳宫后殿第二间屋里。他出生的当晚没有灯火,却有赤光照耀整个房间。父亲感到奇怪,立即召来功曹史充兰,派他去问会占卜的人。充兰与马下卒苏永一起去卜人王长孙的住所。王长孙卜卦后,对苏永和充兰说:“这是件吉利的事情,不用多说了。”这年,在刘钦房前栽景天的地方有小米长了出来,共有三株,每株一根茎九个穗,比一般小米要长一二尺,真是好小米。父亲刘钦因此为其取名为“秀”。
寄养人家
元始三年(3年),父亲刘钦在南顿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县令任上去世,年仅9岁的刘秀与兄妹便成了孤儿,生活无依,被远在南阳郡蔡阳县的叔父刘良所抚养,成了普通的平民。
由于刘秀勤于农事,而其兄刘縯好侠养士,雄心壮志的大哥刘縯经常取笑刘秀,将他比做刘邦的兄弟刘喜。新朝天凤年间(14年―19年),在兄长支持下刘秀到长安,学习《尚书》,略通大义。
宛城起兵
西汉自汉元帝以来,朝政日益衰败。到了汉成帝之时,成帝昏聩不堪,委政母族。致使以太后王政君为首的王氏外戚集团独揽了朝政大权;又专宠赵氏姐妹,从而形成了“赵氏乱于内,外家擅于朝”的局面。
汉哀帝死后,王政君之侄王莽连立汉平帝、孺子婴两幼主,其地位历经“安汉公”、“摄皇帝”,表面上几乎就是昔日周公摄政的再次重演。初始元年(8年),王莽废孺子婴(刘婴)为定安公,正式代汉登基称帝,建立了新朝,建元“始建国”,西汉在历经214年的统治后终于灭亡。[1]
新莽末年,因其推行的改革盲目崇古,不切实际,又触动了上至豪强、下及平民的利益;加之水、旱等天灾不断,广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鸿遍野。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大批豪强地主也乘势开始倒莽。顿时,海内分崩,天下大乱。
刘秀虽名为皇族后裔,但他这一支属于远支旁庶一脉。刘秀的为人与其长兄刘縯不同,刘縯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豪杰,和南阳皇族诸多子弟都欲趁乱起兵,欲图大事;而刘秀则为人“多权略”,处事极为谨慎。刘秀经过了深思熟虑,见天下确已大乱,方才决定起兵。
地皇三年(22年)十月,刘秀与李通从弟李轶等人从宛城起兵,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刘秀于是带领宾客从宛城来到舂陵,时值大哥刘演会众起兵。刘秀和李通等人起兵来到了柴界,碰到王莽的军队,惊慌逃回济阳县原来的出生的小屋。汉哀帝初年,就有凤凰飞到济阳宫,到刘秀时,济阳宫还有凤凰庐。等刘秀回到那里,看见光芒像火烧得正红,在原来小屋靠路的南面,光芒闪烁得直上天,可是一会儿就不见了。
刘秀兄弟和南阳宗室子弟在南阳郡起兵,史称刘秀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舂陵军的主力为南阳的刘氏宗室和本郡的豪杰,兵少将寡,装备很差,甚至在初期,刘秀是骑牛上阵的,这也成为了后世演义中的一段佳话,即所谓的“牛背上的开国皇帝”。后经过激战杀死了新野尉,刘秀才有了战马。为了壮大声势,加强反莽力量,舂陵兵与新市、平林、下江这三支绿林军中的最大的主力进行了联合,从而扩大了相互的力量,并先后于沘水、育阳等地与新莽的征讨大军激战,大破莽军,并击杀了新莽大将甄阜、梁丘疵等人。
更始元年(23年),西汉宗室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是为更始帝。对此,刘縯及南阳刘姓宗室极为不满,只是迫于在联军之中,绿林军人多势大,又有强敌在前,只得暂且作罢。刘縯被封为大司徒,刘秀则受封为太常偏将军。更始政权建立,复用汉朝旗号,此举大大震动了新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万扑向昆阳和宛城一线,力图一举扑灭新生的更始政权。[2]
昆阳之战示意图
同年五月,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今禹县),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迫使刘秀的部队从阳关(今禹县西北)撤回昆阳。昆阳汉军仅九千人,众恐不敌,欲弃城退守荆州故地。刘秀以“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为由,说服诸将固守昆阳。此时王莽军已逼近城北,刘秀率13名骑兵乘夜出城,赴定陵县、郾县调集援兵,后有步兵、骑兵一万七千精兵赴援昆阳。
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王邑军向昆阳城发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昆阳守军别无退路,坚守危城。此时王莽军久战疲惫,锐气大减。刘秀于六月一日率领步骑万余人驰援昆阳。刘秀亲率千余精锐为前锋,反复猛冲,斩杀王莽军千余人,汉军士气大振。随后又以勇士三千人,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渡昆水(今叶县辉河),向王邑大本营发起猛烈的攻击。王邑依旧轻敌,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自行和王寻率及万人迎战,王邑兵马陷入困境,王寻战死,诸将未敢出援。昆阳守军见城外汉军取胜,乘势出击。王莽军大乱,纷纷夺路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野。此时突然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涨,王莽军万余人涉水被淹死,滍水为之不流。
新朝号称百万大军的主力覆灭于昆阳城下,三辅震动,新莽政权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之中,新朝覆灭。[2]
出抚河北
在昆阳之战中立下首功的刘秀则马不停蹄的南下攻城略地,此时一个噩耗传来,刘秀的长兄大司马刘縯被更始帝所杀。哥哥无故被杀,对刘秀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但是刘秀能强忍悲伤,益发谦逊,而且悲愤不形于色,正是彰显出了刘秀的韬光养晦、隐忍负重。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刘玄谢罪,对大哥刘縯部将不私下接触,虽然昆阳之功首推刘秀,但他不表昆阳之功,并且表示兄长犯上,自己也有过错。更始帝本因刘縯一向不服皇威,故而杀之,见刘秀如此谦恭,反而有些自愧,毕竟刘秀两兄弟立有大功,故刘秀不但未获罪,反而得封武信侯。刘秀回到宛城并受封武信侯后不久,在宛城即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门千金—阴丽华。
刘秀其他百科词条
东汉王朝建立者
“娶妻当得阴丽华”
汉光武帝刘秀(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人(今湖北省襄阳枣阳市),东汉第一位皇帝(公元25年8月5日-57年3月29日在位)。[15]
西汉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刘秀生于陈留郡济阳宫。适逢王莽篡立新朝,群雄相争,民不聊生,农民起义不断。地皇三年(22年),刘秀与其兄长刘????在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起兵。更始三年(25年),在鄗县(今河北省石家庄市高邑县)登基称帝,改元建武,定都于洛阳,立南阳为南都,国号为“汉”,史称东汉。自更始三年(25年)至建武十二年(36年),历经十二年,刘秀逐步扫平各方势力,最终统一全国。
平定动乱之后,刘秀励精图治。政治上,提倡“柔道”治国,改革官制,整饬官风吏治,精简结构,优待功臣;经济上,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经济;文化上,大兴儒学、推崇气节,开创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光武中兴”时代。
建武十七年(41年),光武易后改储,废郭氏,立阴氏为后。初建武十九年(43年),光武又以阴氏长子东海王阳聪敏有君人之度,皇太子疆又上表辞位。乃废疆为东海王而以阳为皇太子。阳改名庄,即日后之汉明帝。
刘秀在位三十二年,励精图治,开创“光武中兴”时代。建武中元二年(57年),刘秀崩于雒阳,葬于原陵,享年六十二岁,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刘秀
性别
男
出生日期
公元前5年1月15日
视频百科
人物关系
相关合集
大事件
人物生平
刘秀出生
半身像
刘秀祖籍南阳,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
西汉建平元年十二月初六(公元前5年1月15日),刘秀出生在陈留郡济阳县济阳宫后殿第二间屋里。他出生的当晚没有灯火,却有赤光照耀整个房间。父亲感到奇怪,立即召来功曹史充兰,派他去问会占卜的人。充兰与马下卒苏永一起去卜人王长孙的住所。王长孙卜卦后,对苏永和充兰说:“这是件吉利的事情,不用多说了。”这年,在刘钦房前栽景天的地方有小米长了出来,共有三株,每株一根茎九个穗,比一般小米要长一二尺,真是好小米。父亲刘钦因此为其取名为“秀”。
寄养人家
元始三年(3年),父亲刘钦在南顿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县令任上去世,年仅9岁的刘秀与兄妹便成了孤儿,生活无依,被远在南阳郡蔡阳县的叔父刘良所抚养,成了普通的平民。
由于刘秀勤于农事,而其兄刘縯好侠养士,雄心壮志的大哥刘縯经常取笑刘秀,将他比做刘邦的兄弟刘喜。新朝天凤年间(14年―19年),在兄长支持下刘秀到长安,学习《尚书》,略通大义。
宛城起兵
新末绿林、赤眉大起义示意图
西汉自汉元帝以来,朝政日益衰败。到了汉成帝之时,成帝昏聩不堪,委政母族。致使以太后王政君为首的王氏外戚集团独揽了朝政大权;又专宠赵氏姐妹,从而形成了“赵氏乱于内,外家擅于朝”的局面。
汉哀帝死后,王政君之侄王莽连立汉平帝、孺子婴两幼主,其地位历经“安汉公”、“摄皇帝”,表面上几乎就是昔日周公摄政的再次重演。初始元年(8年),王莽废孺子婴(刘婴)为定安公,正式代汉登基称帝,建立了新朝,建元“始建国”,西汉在历经214年的统治后终于灭亡。[1]
新莽末年,因其推行的改革盲目崇古,不切实际,又触动了上至豪强、下及平民的利益;加之水、旱等天灾不断,广袤中原赤地千里、哀鸿遍野。终于,在新莽天凤年间,赤眉、绿林、铜马等数十股大小农民军纷纷揭竿而起,大批豪强地主也乘势开始倒莽。顿时,海内分崩,天下大乱。
刘秀虽名为皇族后裔,但他这一支属于远支旁庶一脉。刘秀的为人与其长兄刘縯不同,刘縯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豪杰,和南阳皇族诸多子弟都欲趁乱起兵,欲图大事;而刘秀则为人“多权略”,处事极为谨慎。刘秀经过了深思熟虑,见天下确已大乱,方才决定起兵。
地皇三年(22年)十月,刘秀与李通从弟李轶等人从宛城起兵,打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的旗号。刘秀于是带领宾客从宛城来到舂陵,时值大哥刘演会众起兵。刘秀和李通等人起兵来到了柴界,碰到王莽的军队,惊慌逃回济阳县原来的出生的小屋。汉哀帝初年,就有凤凰飞到济阳宫,到刘秀时,济阳宫还有凤凰庐。等刘秀回到那里,看见光芒像火烧得正红,在原来小屋靠路的南面,光芒闪烁得直上天,可是一会儿就不见了。
昆阳之战
中年画像
刘秀兄弟和南阳宗室子弟在南阳郡起兵,史称刘秀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舂陵军的主力为南阳的刘氏宗室和本郡的豪杰,兵少将寡,装备很差,甚至在初期,刘秀是骑牛上阵的,这也成为了后世演义中的一段佳话,即所谓的“牛背上的开国皇帝”。后经过激战杀死了新野尉,刘秀才有了战马。为了壮大声势,加强反莽力量,舂陵兵与新市、平林、下江这三支绿林军中的最大的主力进行了联合,从而扩大了相互的力量,并先后于沘水、育阳等地与新莽的征讨大军激战,大破莽军,并击杀了新莽大将甄阜、梁丘疵等人。
更始元年(23年),西汉宗室刘玄被绿林军的主要将领拥立为帝,建元“更始”,是为更始帝。对此,刘縯及南阳刘姓宗室极为不满,只是迫于在联军之中,绿林军人多势大,又有强敌在前,只得暂且作罢。刘縯被封为大司徒,刘秀则受封为太常偏将军。更始政权建立,复用汉朝旗号,此举大大震动了新朝,王莽即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万扑向昆阳和宛城一线,力图一举扑灭新生的更始政权。[2]
昆阳之战示意图
同年五月,王邑、王寻率军西出洛阳,南下颍川(今禹县),与严尤、陈茂两部会合,迫使刘秀的部队从阳关(今禹县西北)撤回昆阳。昆阳汉军仅九千人,众恐不敌,欲弃城退守荆州故地。刘秀以“合兵尚能取胜、分散势难保全”为由,说服诸将固守昆阳。此时王莽军已逼近城北,刘秀率13名骑兵乘夜出城,赴定陵县、郾县调集援兵,后有步兵、骑兵一万七千精兵赴援昆阳。
王邑等人自恃兵力强大,扬言:“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蹀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耶!”王邑军向昆阳城发起进攻,并挖掘地道,制造云车。昆阳守军别无退路,坚守危城。此时王莽军久战疲惫,锐气大减。刘秀于六月一日率领步骑万余人驰援昆阳。刘秀亲率千余精锐为前锋,反复猛冲,斩杀王莽军千余人,汉军士气大振。随后又以勇士三千人,迂回到敌军的侧后,偷渡昆水(今叶县辉河),向王邑大本营发起猛烈的攻击。王邑依旧轻敌,下令各营勒卒自持,不得擅自出兵,自行和王寻率及万人迎战,王邑兵马陷入困境,王寻战死,诸将未敢出援。昆阳守军见城外汉军取胜,乘势出击。王莽军大乱,纷纷夺路逃命,互相践踏,积尸遍野。此时突然大风飞瓦,暴雨如注,滍水暴涨,王莽军万余人涉水被淹死,滍水为之不流。
新朝号称百万大军的主力覆灭于昆阳城下,三辅震动,新莽政权土崩瓦解。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混战之中,新朝覆灭。[2]
出抚河北
在昆阳之战中立下首功的刘秀则马不停蹄的南下攻城略地,此时一个噩耗传来,刘秀的长兄大司马刘縯被更始帝所杀。哥哥无故被杀,对刘秀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打击,但是刘秀能强忍悲伤,益发谦逊,而且悲愤不形于色,正是彰显出了刘秀的韬光养晦、隐忍负重。为了不受更始帝的猜忌,他急忙返回宛城向刘玄谢罪,对大哥刘縯部将不私下接触,虽然昆阳之功首推刘秀,但他不表昆阳之功,并且表示兄长犯上,自己也有过错。更始帝本因刘縯一向不服皇威,故而杀之,见刘秀如此谦恭,反而有些自愧,毕竟刘秀两兄弟立有大功,故刘秀不但未获罪,反而得封武信侯。刘秀回到宛城并受封武信侯后不久,在宛城即迎娶了他思慕多年的新野豪门千金—阴丽华。
画像
但是,刘秀心里明白,即便是一时让更始帝不猜疑自己,以后也可能会得到与兄长刘縯一样的下场,毕竟自己声名远播、功高震主。
当时新莽王朝虽然覆灭,但是黄河以北各州郡都在持观望态度,未曾归附更始政权,赤眉军在山东发展迅速、声势日益壮大,还有“河北三王”、铜马、尤来、隗嚣、公孙述等等割据势力,刘赐对刘玄说:“刘秀是去河北招抚的最佳人选。并且河北一带只能是刘秀去才合适。”再说,能不能摆平河北,决定更始政权的命运。当时南方流行一个童谣:“得不得,在河北。”可是以大司马朱鲔为代表绿林军出身的将领强烈反对刘秀出巡河北。当初刘玄杀刘縯,就是朱鲔和李轶的强烈提议,朱鲔他们不让刘秀去的原因很简单,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他的能力太强了。刘玄很为难,朱鲔这边的反对意见也是很有道理的,让他去,刘秀势力壮大,太危险,不让他去,河北的招抚工作做不好,更危险。就在刘玄犹豫不决的时候,冯异给刘秀出了一条锦囊妙计,冯异劝刘秀,一定要想办法巴结左丞相曹竟,刘秀听从了冯异的建议,“厚结纳之”。
登基称帝
更始元年(23年)十月,更始帝刘玄遣刘秀行大司马事北渡黄河,镇慰河北州郡。路上,刘秀的挚交邓禹杖策北渡,追赶上刘秀,对刘秀言刘玄必败,天下之乱方起,劝刘秀“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邓禹的话,正合刘秀的心意。刘秀到河北后不久,前西汉赵缪王之子刘林即拥戴一个叫做王郎的人在邯郸称帝,而前西汉在河北的另一王室、广阳王之子刘接也起兵相应刘林。一时间,刘秀的处境颇为艰难,甚至有南返逃离河北之心,幸得上谷、渔阳两郡的支持,尤其是上谷太守耿况之子、少年英雄耿弇,一身豪气,对刘秀言道:“渔阳、上谷的突骑足有万骑,发此两郡兵马,邯郸根本不足虑”。刘秀高兴的指着耿弇道:“是我北道主人也”。不久刘秀率军在更始帝派来的尚书令谢躬和真定王刘杨的协助下,攻破了邯郸,击杀了王郎等人。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促成和真定王刘杨的联盟,刘秀亲赴真定王府,以隆重的礼仪迎娶了刘杨的外甥女——郭圣通,此时距刘秀在宛城迎娶阴丽华尚不足一年。
见刘秀在河北日益壮大,更始帝极为不安,他遣使至河北,封刘秀为萧王,令其交出兵马,回长安领受封赏,同时令尚书令谢躬就地监视刘秀的动向,并安排自己的心腹谢躬做幽州牧,接管了幽州的兵马。刘秀以河北未平为由,拒不领命。不久,刘秀授意手下悍将吴汉将谢躬击杀,其兵马也为刘秀所收编,而更始帝派到河北的幽州牧苗曾与上谷等地的太守韦顺、蔡允等也被吴汉、耿弇等人所收斩。自此,刘秀与更始政权公开决裂。
刘秀发幽州十郡突骑与占据河北州郡的铜马、尤来等农民军激战,经过激战,迫降了数十万铜马农民军,并将其中的精壮之人编入军中,实力大增,当时关中的人都称河北的刘秀为“铜马帝”。更始三年(25年)六月,已经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的刘秀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今河北省邢台市柏乡县固城店镇)的千秋亭即皇帝位,建元建武。为表重兴汉室之意,刘秀建国仍然使用“汉”的国号,史称後汉。唐末五代之后也根据都城洛阳位于东方而称刘秀所建之汉朝为东汉,刘秀是为汉世祖光武皇帝。
Johnny H.
在我国历史上一共有400多位皇帝。有开国皇帝的神明英武,当然也有只顾安乐享受,崽卖爷田不心疼的败家子,断送了祖上留下的大好河山。历史上更有谓之中兴之主的。摸到的是一把烂牌,但是不认输,咬紧牙关,奋发图强。他们薄赋敛,省刑法,偃武修文,不尚边功,与民休息。通过不懈的努力拼搏。硬是把一把烂牌打活了,打好了。史称中兴之主。这样的杰出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不在少数。
比较公认的有周宣王、汉昭帝、汉宣帝、东汉光武帝、唐宪宗、唐宣宗、宋孝宗、明孝宗、同治、光绪。
在这些中兴之主中我认为比较杰出的有
西汉的昭宣中兴。汉宣帝刘询早年被养育于掖庭,少时在民间生活,对百姓疾苦十分了解。他在位时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对外大破匈奴,平定西羌,设西域都护府,使天山南北这一广袤地区正式归属于西汉中央政权。西汉在汉宣帝时期达到巅峰。
唐宣宗李忱大中中兴。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宣宗勤俭治国、体贴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阶级矛盾有所缓和,百姓日渐富裕,人思之咏之,人谓小太宗。
明孝宗朱祐樘,弘治朝君子众多、君臣关系融洽等政治特色为这一朝带来了美誉,孝宗在位期间更新庶政,言路大开,令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百姓富裕、天下小康,一改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内忧外患。
而汉光武帝刘秀的光武中兴,我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兴。
刘秀的崛起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刘钦去世,年仅9岁的刘秀和兄妹成了孤儿,生活无依,只好回到祖籍枣阳舂陵白水村,依靠叔父刘良抚养,成了普通的平民。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朝野视为能挽危局的不二人选,被看作是"周公再世"。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建元"始建国",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天灾人祸迫使百姓流落他乡,人相食 的惨状史不绝书。
绿林、赤眉大起义推翻新莽政权后,很快又陷入了混战状态。更始帝刘玄进入长安大封功臣,并醉心于皇帝的生活,整日饮酒作乐。此时,赤眉军另立刘盆子为帝 ,并整顿军队,加紧向长安进军。
当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大军各立天子、相互混战之际,刘秀乘机壮大自己的势力,最终统一了中国,重建了汉室天下。
25年六月,刘秀称帝,沿用汉的国号,年号建武,称光武帝。
刘秀称帝后,控制了中原要地。为了解决各地仍然处于分裂割据的局面。光武帝根据形势,先集中力量消灭了对中原威胁最大的关东武装势力。再挥师向西攻克洛阳,并迁都洛阳,用了四年时间,就将关东地区各个割据势力全部铲除。
为了巩固新建的东汉封建政权,光武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和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措施。而且他也深知天下百姓久遭战祸,财物耗尽,天下太平是众心所向。光武帝决定致力于发展社会经济,安抚周边少数民族。
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书的尚书之权。全国政务经尚书总揽于皇帝。在地方上废除掌握军队的都尉,遣散地方军队。废除更役制度,简政减吏,裁并400多县。
经济上解放生产力,颁布释放奴婢诏令,规定杀奴婢者有罪。恢复西汉较轻的田税制,实行三十税一。组织军队屯垦。放免刑徒为庶民,用于边郡屯田。加强封建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
文化上还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时代。由于以上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刘秀谥号为光武,所以称此时期为光武中兴。
刘秀所以能在一个千疮百孔的乱世中崛起并得到历史上一致好评的光武中兴,除了上面说的加强皇权,缓和阶级矛盾,恢复和发展经济,解放生产力之外。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正确的政策措施。
天地之性为人贵,仁心待人,崇尚人道
23年,他奉刘玄之命,持节行巡河北,进至邯郸时,故赵缪王的儿子刘林劝光武帝说:赤眉军正在河东地区,只要决开黄河大堤放水淹灌,百万之众的赤眉军就可成为水中之鱼。光武帝没有同意,保全了百万生灵。
他善待降卒。 23年秋,光武帝军大破铜马军之后,光武帝非但没有杀投降的铜马军的一兵一卒,反倒封他们的首领为列侯。投降的人还是不放心,光武帝就命令他们各自回本营统领军队,而自己轻装简从巡行各部阵地。投降的人互相交谈:"萧王待人以诚推心置腹,我们哪能不以死效力呢!" 从此都心悦诚服了。
光武帝把投降的士兵全部配给各个将领,于是部众多达几十万,所以关西一带称光武帝为"铜马帝"。
他不计私怨,崇尚"人道"。更始帝刘玄曾亲自下令杀死了光武帝的大哥刘演,其仇可谓大矣。可当更始帝兵败逃亡之时,他却颁布了一道令常人无法理解的诏书,诏告天下说:更始兵败弃城逃走,妻子儿女衣不遮体,游离失所在路途。朕很怜悯他们。现封更始为淮阳王。吏民如有敢伤害他的,罪过如同大逆。后来,刘玄被赤眉军将领谢禄绞杀。光武帝听了很悲伤,诏大司徒邓禹葬之于霸陵,同时将刘玄的三个儿子均封为侯。
光武帝认为,天地之性为人贵。不妄杀生灵。不计私怨,崇尚人道。光武帝能使天下归心。他的人为贵思想起了不小作用。
仁为贵,和为贵,中和矛盾,推行合理政策,宽严结合,赏罚分明
光武帝深谙"中和"之道,并以此道化解了诸多矛盾,破解了一道道难题。即位之初,光武帝任命平狄将军孙咸代理大司马,许多人都不高兴。他没有强制下达圣旨,令大家推举可以担任大司马的人选。这样一来群臣再没什么意见了。
在处理封建土地关系上,光武帝遵循的总原则是抑强扶弱。对土地所有者,他的主导政策是:宽容而又略加限制。在政治方面,他一方面采取给予大地主政治权力,将其中的人才罗织到政权中加以管束。另一方面,他通过树立典范,引导大土地占有者,寻求新的、温和的、道德型的管理手段来缓和阶级矛盾。
光武鉴于西汉后期吏治败坏、官僚奢侈腐化的积弊,即位以后,注意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以为地方官吏;并对地方官吏严格要求,赏罚从严。因而经过整顿之后,官场风气为之一变。
光武中兴东汉政权本是在豪强势力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但豪强势力的发展,土地兼并的逐渐严重,直接威胁到了皇权。也严重影响百姓生活。
为了加强朝廷对全国垦田和劳动力的控制,使得赋税徭役负担合理。于建武十五年下诏"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就是令各郡县丈量土地,核实户口,作为纠正垦田、人口和赋税的根据。
诏下之后,遇到豪强势力的极大的抵制。给汉王朝以极大威胁。面对两种不同性质的反抗,光武帝采取镇压与安抚并用的手段,一方面"遣使者下郡国,听群盗自相纠拖,五人共斩一人者,除其罪"很快,贼便解散了,另一方面,把捕到的作乱首领人物迁往他郡"赋田授廪",切断他们与原所在郡的联系,给了豪强地主严重的打击。经过度田事件后,郡国大姓的抗衡平静下来,出现了"牛马放牧,邑门不闭"的大好局面。度田也成为东汉朝廷的定制。
遵从儒家,谦和纳士,广纳人才,广开言路
光武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东汉建立后,即兴建太学,设置博士,各以家法传授诸经。光武巡幸鲁地时,曾遣大司空祭祀孔子,后来又封孔子后裔孔志为褒成侯,用以表示尊孔崇儒。作为其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
对于王莽代汉时期隐居不仕的官僚、乃表彰、礼聘,表扬他们忠于汉室、不仕二姓的"高风亮节",企图养成重名节的社会风气。
据后汉书·逸民列传载:建武五年,光武帝征召名士周党、严光入朝,想起用他们。结果是周党,入见俯伏而不拜谒,陈述自己愿意谨守志向,隐居村野。严光不受"谏议大夫"之职,而自愿到富春江去耕地、垂钓。对于周党、严光的"狂放",光武帝不仅没有责备他们,反而表现出一种超乎寻常的豁达。
当博士范升上奏对其二人进行贬斥之时,光武帝却下诏说:"自古以来高明之君、圣德之主,必定有不服的人。伯夷、叔齐不吃周代的粮食,太原周党不接受我的俸禄,也是人各有志。
光武帝的谦和,还表现在他能虚心听取不同意见。太学生出身的任延,被光武帝征用。在调任延任武威太守时,光武帝告诫他说:要好好地对待上级官员,不要损坏自己的荣誉。任延回答说:我听说忠臣不随便附和,随便附和的臣子不忠诚,坚持正义,维护公利,是臣子应有的品德。上下附和,并非陛下之福。要我好好地侍奉上级官员,我不能接受您这个指示。对于任延的"犯颜忤旨",光武帝并未因此而发天威之怒,他冷静地倾听这逆耳之言,虚心地接受了任延的批评,极有感慨地说:你的话是对的。
正确的少数民族政策
东汉建立伊始,匈奴、羌、鲜卑、乌桓、等少数族就对政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与破坏。鉴于王莽的教训,刘秀在"柔道"思想的指导下,一改汉武帝以来对少数民族的征服和王莽的大民族主义。从休养生息的总方针出发,确定了自己的一套民族政策。从而为东汉王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和平的外部环境。
比如实行"逸政"安边,不妄开战端;着眼于合作发展,实施扶持政策;试行"以边制边",采取"自治"政策等。从主流上看,光武帝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的是友好、友善、自治、互助的的政策,属于以德治边。这些政策成功地缓和了民族矛盾,避免了大规模的战争。通都大邑商业繁荣,商人的足迹远至西域和国外。
刘秀的成功不是偶然的
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皇帝之一。史称其才兼文武,豁达有大度,在统一全国之后,光武帝仍能兢兢业业,勤于政事,"每旦视朝,日仄乃罢,数引公卿郎将议论经理,夜分乃寐",乐此不疲。他所实行的各项政策措施,既维护了东汉封建统治,也维护了国家统一,与民休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刘秀能中兴汉朝,个人固然具有极大的才能。但是他是刘邦嫡系九世孙的这个身份,还有从汉高祖刘邦那里开始积累下来的民心不可小嘘。西汉统治者讲究休养生息,得了很多民心。所以,当王莽篡位当了皇帝后,倒行逆施,天下的老百姓更怀念西汉王朝,希望西汉的刘氏子弟能够当皇帝,让他们过好日子。
俗话说得好,得民心者得天下。当老百姓对王莽的新政和王莽本人很失望的时候,他们自然会很怀念西汉王朝的好,自然希望刘氏子弟出来反抗王莽暴政。在这种情况下,刘秀应运而生,在非常时期成就了自己,又成就了老百姓。
刘秀起兵的时候,兵少将寡,装备很差,甚至在初期,刘秀是骑牛上阵的,这也成为了后世演义中的一段佳话,即所谓的“牛背上的开国皇帝”。后经过激战杀死了新野尉,刘秀才有了战马。为了壮大声势,加强反莽力量,舂陵兵与新市、平林、下江这三支绿林军中的最大的主力进行了联合,从而扩大了相互的力量。即使在更始帝无故杀了自己兄长后能韬光养晦、隐忍负重。聚集了自己的力量与威信创造了奇迹。
刘秀就是这样把一把烂牌打的漂亮极了。
南怀瑾:在中国两千年左右的历史上,比较值得称道,能够做到齐家治国的榜样,大概算来,只有东汉中兴之主的光武帝刘秀一人。
失落的另一角
历史上把一副烂牌打活的君王,只有康熙大帝,此人的文治武功,堪称在历代君王中第一。
康熙帝八岁登基,没有一点实权,继位之初,内忧外患!权臣鳌拜欺凌皇上,连孝庄太后也礼让三分!吴三桂拥兵自重,称雄于南方,蒙古则有葛尔丹大军,对朝延也虎视耽耽!沙俄越过西伯利亚,直逼东三省。
康熙大帝以自己的职明智慧,重用周培公,除鳌拜,定三藩!发动了雅克萨之战!又收复台湾,建立了一盛世王朝,统一中华。不愧为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万古流芳!
站在西南角
皇太极绝对是一位将烂牌打活的君主!可以说,如果没有皇太极,清朝别说入关了,甚至连能不能生存下来都是问题。
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在历史教科书上对于努尔哈赤晚年的政策是一笔带过,实际上要讲皇太极的作用,那就必须说下努尔哈赤晚年的情况。
努尔哈赤晚年在辽东推行极其严酷的民族政策,将后金统治区的汉人至于女真人的管理之下,汉人实际上成为了女真人的奴隶。并且努尔哈赤还多次在辽东掀起对汉人的屠杀,例如杀“五谷之人”,就是在整个后金统治区将所有没有存粮的汉人当做敌人杀死,当杀完“五谷之人”后,努尔哈赤又掀起了对汉人富户的屠杀。
经过努尔哈赤的折腾,整个后金统治区的汉人大量逃亡,造成大量的土地被抛荒,粮食产量也是急剧下降。这样说吧,皇太极刚当上大汗时,后金统治区的粮价达到了八两银子一斗,就这还是有价无米,就连后金的大本营沈阳也每天都有大量的人饿死。
此时后金的外部威胁也是非常严重,明朝的辽镇、东江镇、朝鲜将后金围堵的死死,就连蒙古的林丹汗也经常的跑到后金境内抢一把。可以说后金不但内忧严重,就连外患也是非常的严重。特别是东江镇,这帮子东江镇的人甚至还曾打到沈阳城下,也就是东江镇的军队战斗力较差,不然早打下沈阳了。
并且此时的皇太极,名义上是后金国的大汗,实际上就是一个盟主。后金的国政依然是由四大贝勒共同执政,各旗只知旗主,根本就不知大汗,每每要定什么决策的时候,皇太极还必须征求其他三人的意见。所以皇太极的处境要比明朝的崇祯困难的多。
然而这一系列困境都被皇太极解决了,皇太极通过征讨朝鲜,首先解决了朝鲜这个侧后的敌人。然后皇太极趁着毛文龙被杀的机会,带着八旗就绕道蒙古杀进了关内,在明朝腹地大肆掠夺一番。可以说,皇太极通过对朝鲜和明朝的进攻,成功的掳掠了数十万的劳动力,这些劳动力极大的缓解了后金统治区的困境。最绝的是,与后金缠斗十几年的林丹汗竟然病死了,后金在蒙古方向最大的敌人不战而亡,林丹汗留下的军队和牛羊也被林丹汗的媳妇们带着投降了后金,整个后金的实力因此上了一个大台阶。
同样是在皇太极任内,孔有德、耿仲明带着一大票的明朝精锐火器部队来投,从此后金再也不缺火器,并且可以重炮方面压过明朝。皇太极在满八旗之外,又建立了蒙八旗、汉八旗,重用汉官,根据汉制制定了后金政策,阿敏和莽古尔泰也都在这一时期被皇太极整倒,极大的加强了后金的中央集权统治。
如果说以前的后金就是一个部落,那么经过皇太极治理的后金,那就真的已经是一个集权制国家了。
最重要的就是著名的松锦战役了,在这一战中,清军在皇太极的指挥下,成功的歼灭了明朝最后一支精锐的野战兵团,从此明朝再也无力抵御清军的进攻,强弱之势彻底扭转。
可以说,虽然清朝入关夺取天下是在多尔衮手中完成的,但是真正打下清朝统一天下基础的,恰恰就是皇太极。
甜甜
历史上能够力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的政治人物不多,在先天基础有限的情况下,能够把烂牌打活,确实也是一种本事。
靖康之变后,北宋被金国所亡,北宋的徽钦二帝也被俘虏到了金国。北宋之所以灭亡,除了是在军事上长期处于劣势地位外,更为重要的是北宋末年社会经济的崩塌。北宋中后期始终未能摆脱积贫积弱的国势,尤其是在北宋末年统治者的经济改革屡屡失败,恶化了中央财政,以至于后期无法再建立起稳固的防守型统治秩序。
但是北宋灭亡后,并不代表宋朝历史的中断,在康王赵构的领导下,宋政权在南方重建,史称“南宋”。而且南宋政权在强敌林立的环境中,还坚挺了一百五十二年,是中国历史上又一经济富庶,文化昌盛的时代。
南宋政权初建时期,宋朝积贫积弱的经济基础形态并未改变,南宋的军事依然羸弱,官僚体制冗杂且行政效率低下,北宋的烂摊子一股脑的继承到了南宋这里。
宋高宗赵构上位后,将北宋的烂摊子重拾,一手烂牌给重新打活。
第一,在外交上破冰,以屈辱合约换和平。重启宋金外交谈判,将守不住的北方地区暂时划给金国,力求南宋政权在南方扎稳脚跟,为南宋的快速发展创造了稳定的政治环境,以图后发制人。
第二,提出了“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文化理念。极大地促进了知识分子报效国家的热情,南宋给知识分子搭建了施展才能的绝佳平台,涌现出的忠臣良将也是各个王朝中最多的。
第三,大力发展海洋贸易,重建独立的财政体系。因军费开支巨大,而造成了南宋财政困难,所以单靠朝廷土地税、商业税难以弥补财政赤字,南宋除了改良传统地税外,还在海外贸易中拓展财源,南宋的经济呈现出了多元发展态势。
第四,军事战略定位准确。金兵倚仗着机动灵活的骑兵优势大败宋军步兵,而宋军则寻找金人水上的弱点发挥水军的优势,将战场退到长江沿线上的水战,另外,将优势兵力收缩到有险可靠的川蜀、荆襄、江淮之地,通过靠地利和国力优势打持久战。
正是由于宋高宗制定的正确国策,才阻碍了金军南下,为羸弱的南宋政权恢复发展争取了时间,并享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国祚。尽管赵构迫害了岳飞等主站派,留下了千古骂名,但是站在当时的全局来看,也是丢车保帅的无奈之举,赵构也算的上是把烂牌打活的杰出政治家之一。
parklingng
历史上有哪些把一把烂牌打活了的君王?
历史上把烂牌打活的君主有很多,这些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能够力揽狂澜,扶大厦于将倾。
本篇飞鱼要说的这个人物虽不能称其为王,但却是一国之主,他就是魏文侯。
三家分晋后魏氏面临的僵局。公元前453年,被智氏、韩氏、魏氏三家已围困三年赵氏,面临灭族的危险(《战国策》记载:围晋阳三年, 城中巢居而处,悬釜而炊,财食将尽),但上天再次庇护了赵氏,就如曾经的范氏、中行氏围攻赵氏一样,赵氏又一次在最危急的时刻来了一次大翻身。
因为强大韩、魏两家看到了智氏要代晋的野心,于是在赵氏家臣张孟谈的劝说下,这两家反水了,趁着夜色掘开了灌向晋阳的水,而把水引入了智瑶的营地,结果智氏大败,智瑶被杀,三家分晋的格局就此形成。
三家分晋的过程中,赵氏获得土地最多,可以说是最大的赢家,赵氏要了晋国的北部大片土地,韩氏被分在了最南端,而魏氏则被分在了中间,按理来说,中间的土地是晋国的核心,是最为肥沃的,难道不好吗,其实还真不好。
因为魏氏的地理位置处于四战之地,魏国的西部是秦国,北部是赵国,东部是齐国,南部是韩国,越过中条山便是楚国,这样的地理位置可以说是制约魏国发展的尴尬之地,当然也面临着难以向外扩张的僵局。
魏斯横空出世而始称诸侯。魏文侯,名叫魏斯,他是魏国第一位正儿八经的君主(以前只能算家族老大),《资治通鉴》就是以“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作为开篇的,足见这件事在历史上,是相当有分量的。
魏斯从魏桓子手中接过了班,深感惊慌,因为魏国所处的位置,让他明白了,四周列强林立,只有先自强才能图存,最后才能向外发展。
于是,他选贤任能,手下聚集了一大批响当当的人才,文有翟璜、李悝,武有乐羊、吴起,让人惊叹的是,这些人才全被魏文侯收入麾下,并且各自发挥着光与热,更为难得的是,这些人才在魏文侯在位时期鲜有不和,可以说魏文侯是一个相当出色的老板。
魏文侯启用李悝在魏国率先开启了变法,这是魏国强大的基础,国力强大之后,魏文侯重用吴起向西征战秦国,任用乐羊向东攻打中山,进而又打败了强齐,魏国的霸主地位自此巩固,且在接下来百余年里,无诸侯可以撼动。
魏文侯把一手烂牌打活了。魏文侯继位之初,可以说是拿了一手烂牌,但是他却凭借自己的文韬武略把这手牌打的相当漂亮,这也是后世史家著书无不称赞魏文侯之贤的真正原因。
关于魏文侯的贤,飞鱼就其中两则小故事进行具体叙说,其中一则是魏文侯与手下约定了去打猎,这一天魏文侯喝酒喝得多了,正值高兴的时候,突然就想到了和虞人(一种官职)的这个约定,不巧的是,天气正好下雨。
于是魏文侯急忙起身要去赴约,手下的大臣纷纷劝说魏文侯不要去了,但是魏文侯却说,君主既然答应了臣子,那就要做到,君主不守信国家怎么会强大呢,于是冒着雨亲自前去中止了这次打猎的约定(《战国策》记载: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第二件事是魏文侯没事的时候喜欢听音乐,当然对于乐律也是很精通,一天他和田子方一起喝酒,听到了其中的声调不对,于是就想在田子方面前显摆一把,结果却遭到了田子方“审于声而聋于官”的指责,魏文侯听后立即虚心受教(《战国策》记载: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
魏文侯能知人善任而又用人不疑、能信守约定而又虚心纳谏,这可以说是一个明君必备的品质,正是因为魏文侯的“贤”,他在位时期,魏国才会人才济济,愈发强盛,把一手烂牌打得相当出色。
青龙传奇
历史上,把一手好牌打烂的君王大有人在,如唐玄宗、乾隆帝、杨广、朱允炆等等,几乎每朝每代都会出来一个甚至几个,他们接手了大好江山,却一味地瞎搞,瞎折腾,结果搞坏了江山。
与好牌打烂的君王相比,能把一把烂牌打好的君王就凤毛麟角、屈指可数了。
汉宣帝刘病已应该算一个。
刘病已接手的牌不可谓不烂,简直烂透了,他刚一出生,就发生了巫蛊之祸,父亲刘据惨死,两个哥哥惨死,祖母惨死,母亲惨死……一大家子只剩了刘病已一个。
刘病已的童年是在监狱中度过的,像小萝卜头似的,好不容易苟活了下来,长到了五岁之时,又有好事者声称监狱有天子气,汉武帝命人仔细寻找,一一铲除,好在刘病已有贵人相助,才幸免于难,这个贵人是邴吉。
后来,邴吉又把刘病已从牢里捞了出来,送到了其祖母的兄长史恭家抚养,这时候,刘病已终于接受了正规的教育,日子才算顺当起来。
刘病已长到了17岁的时候,政局发生了大地震,先是汉昭帝死了,没有子嗣,权臣霍光拥立了昌邑王刘贺为皇帝。
但刘贺的表现实在令霍光不爽:太急不可耐了,为了赶到京城,累死了一匹又一匹的马;途中还顺道抢了几个民间女子;见到汉昭帝的灵柩,假模假样地哭了两声,一点悲伤之意都没有……
种种劣迹,让霍光觉得选错了皇帝,其实,刘贺昏庸不可怕,无能不可怕,霍光若想大权独揽,找一个低能儿似乎更容易控制。
但刘贺不是一个低能儿,而且似乎很有想法,他还把封地的这些文武百官,好几百口子,都带来过来。
这下子,霍光担心了,因为一朝天子一朝臣,要是刘贺站稳了脚跟,肯定任用自己的亲信,那他怎么办呢?宰相之位肯定保不住了!
于是,仅仅干了27天的刘贺,就被以“荒淫无行,失帝王礼宜,乱汉制度”为由,硬生生地下来了,丢人丢到家了!
霍光重新选皇帝,选来选去,盯上了刘病已。
刘病已最令霍光侧目的,不是他聪明伶俐,不是他少有壮志,不是他身体健康,而是他孤苦无依,势力弱小,没有背景,而且年龄偏小,便于控制。
霍光要找的是傀儡。
刘病已继了位之后,手上的这副牌依旧是烂牌。朝堂之上,到处都是霍光的亲信,就连身边的太监、宫女都是霍光安插的,他的一举一动都在霍光的严密监视之下。
这样的皇帝,十分不自在,不自由!甚至连拜祭高庙,都有霍光陪同他一起前往,刘病已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如芒刺在背,有鲠在喉。
刘病已知道,他不是霍光的对手,要想干下去,只有隐忍,否则刘贺就会是他的下场。
霍光曾经虚情假意地要将大权还给皇帝,但刘病已立即一口回绝了,谦虚地说道:
“大汉不能没有你!”
而且,刘病已事无巨细,都一一向霍光请示,待霍光提出意见之后,刘病已才敢安排下去。
甚至于,霍光的女儿霍成君害死了刘病已最喜欢的女人许平君,刘病已不仅不加以责罚,还封了霍成君为皇后。
刘病已这一系列举动,一步步地消除了霍光的戒心和猜忌。
刘病已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自己唯一的优势就是年轻,他能等,但霍光不能等。
果然,六年之后,霍光死了!
刘病已先稳住霍光的这些爪牙,按皇帝的规格给予厚葬,并委任霍光侄孙霍山为尚书,总揽朝政。
这下子,霍光家族其心稍安,继续作威作福,殊不知,刘病已早已磨刀霍霍。
一步步地,刘病已先是提拔自己的亲信,如御史大夫魏相,数次有恩于己的邴吉,还有许平君的父亲许广汉,并一步步地架空霍光的子侄霍山、霍云。
霍光家族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于是铤而走险,孤注一掷,发动了叛乱,而这正是刘病已想要的结果。
刘病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平定了叛乱,霍云、霍山自杀,霍禹被腰斩,霍家一族被满门抄斩,霍成君被废,后自杀。
至此,霍氏一族被彻底剿灭,刘病已终于大权在握,可以一心一意谋发展了!
fans_z
开局一个破碗、一根打狗棍,一路打怪升级,最后统一天下,成为一代雄主。
这样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仅有三位,其他两位开局好歹还能吃得起饭,可是今天要说的这位真的端着破碗讨过饭、还被疯狗追着拿打狗棍防身。
他就是大明王朝的缔造者,朱元璋。
朱元璋开局的牌有多烂呢?三人中的另一人,这样评价他:
“朱洪武是个放牛娃出身,人倒也不蠢…最终取得了民心,得了天下。”放牛娃出身,小时候还因为弄丢了地主家的牛,被地主老财暴打了一顿。
1343年,朱元璋15岁的时候,老家濠州爆发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的时间,朱元璋的老爹、老娘、老哥,先后被瘟疫夺走生命,只剩下他和二哥相依为命。为了增大生存几率,朱元璋和二哥各奔东西、各自求生。
朱元璋走投无路,跑到濠州附近的皇觉寺当和尚。在皇觉寺里,朱元璋每天还是得忍饥挨饿、天天被老和尚欺负的命。
当了三年和尚之后,朱元璋实在无法忍受老和尚的压榨,捡了个破碗,走上乞讨之路。
别的开国之君在朱元璋这个年纪,都混到什么程度了呢?
西汉创立者刘邦,已经认识了一大帮狐朋狗友,为创业打下积淀;东汉创立者刘秀,阅尽天下兵书,只待时机一到揭竿而起;蜀汉创立者刘备,已经认识了日后十八路诸侯中的至少5路,可谓关系网杠杠滴硬…
为啥一直说老刘家呢?因为老刘家的“穷”,在古代开国之君里,很有代表意义啊!
相比之下,朱元璋是真的惨,都快18岁成年了,还在拄着打狗棒满大街要饭;称他是古往今来起点最低、手牌最烂的开国之君,估计没有人会质疑!
1352年,朱元璋投奔红巾军首领郭子兴,正式踏上反元之路,也开启了他的“开挂”之路,最终当上皇帝。
朱元璋之所以能“一路开挂”,就像评价里说的,因为他得了“民心”。通常,“民心”是最难得的东西;一旦得到,天下岂非囊中物?
洪武十八年(1385年),大明王朝发生了一件这样的案子。
话说,有一个名叫唐润山的兵油子,他的大哥小时候跟邻村一姑娘史灵芝定了娃娃亲。谁成想,唐润山的大哥还没见到姑娘长开的样子,就因病夭折。姑娘长大之后,就嫁给了洪洞县的一个农民,姚晓武,并给他生了3个孩子。
唐润山当兵回来之后,因为年岁已大、人也不咋样,就娶不到媳妇。
当时,元朝还苟活的时候,有个破规矩——哥哥死了,弟弟可以继承哥哥的媳妇。唐润山就以此为理由,强行要求史灵芝与姚晓武离婚,并且要求她孤身一人嫁给唐润山(不要3个孩子)。
姚晓武能愿意吗?俩人自然是大打出手,唐润山挨了一顿啐。
要不怎么说唐润山是个兵油子呢,打不过人家,就开始使阴损的招——跑到兵部去闹,强行要洪洞县令将史灵芝判给了唐润山。对于史灵芝的男人姚晓武,也以“滋事”为由关进大牢。
姚晓武出狱之后,开始为自己和老婆讨回公道。
最后,这件案子直接将洪洞县、兵部、刑部、皇帝全部惊动。皇帝朱元璋咨询刑尚书王峕(音shi),问他这件案子该怎么办?
王旹答曰:古往今来,大家都是这么办的,微臣看来,洪洞县令办的并无差错。
言外之意,史灵芝不过一介村妇,姚晓武只是一名村夫,而唐润山则是为大明江山立过功的军人,给这样的人“分配”一个老婆,那还不是应该的嘛!
朱元璋听了王旹的回道,大怒!但是,他还是忍住了内心的愤怒,觉得堂堂刑部尚书精通律法,绝不会提出如此违背人伦的论调。于是,朱元璋板着脸、耐着性子问道:“这是为何?”
王旹一听,皇帝竟然问他原因,那还不是表现自己的好时候?遂,放开话闸,滔滔不绝地列举先贤婚姻状况,又洋洋洒洒地细说前朝的婚姻法,最后得出一个论据:唐润山娶史灵芝,那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到这时,朱元璋才明白,这帮狗官心里想的什么了!元朝的败亡一点都不冤,就凭这帮狗官,不亡了才怪!
一怒之下,朱元璋下了道圣旨:
“其史灵芝,系人伦纲常之道,乃有司之首务。故违不理,所以有司,尽行处斩。”翻译过来就是:史灵芝这个案子,按照天理人伦、三纲五常,她都是姚晓武的妻子,有关单位没有如此判决,那就是失民心!因此,为了维护天下百姓的利益,所有参与这件案子的官员,全部砍头!
于是,从唐润山,到洪洞县令,再到兵部尚书、刑部尚书,全都被判处死刑。
朱元璋如此判决史灵芝案,在民间引起极大反响,使他在老百姓里的威望更高!像史灵芝案这样的例子,在朱元璋的一生中比比皆是,对于贪官污吏,从不手软。即便是开国功臣+亲家公蓝玉,也敢将他剥皮实草,以儆效尤。
朱元璋的开局烂归烂,可他通过“民心”,终使自己得了天下,实现古往今来最强逆袭。
L· C
把一手烂牌打活了的例子很多,但是打得最有智慧、打得还能创新,而且打得影响最深远的,应该是西魏权臣、北周的奠基人宇文泰。他不仅把一手烂牌给打活了,而且还打出了隋唐大帝国。
01.宇文泰手中的关中牌到底有多烂北魏孝武帝元修,为摆脱权臣高欢的控制,于是离家出走,跑到了宇文泰控制的关中地区。此后,历史上就不再有什么北魏了,而是东西两魏并立,分别是高欢控制的东魏和宇文泰控制的西魏。
西魏的重心在关中地区,统治范围可以延伸到河西地区。但是,此时的关中早已经不是秦汉时的关中。而且,关中残破从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先是羌人作乱,再是魏蜀争雄;五胡十六国又是氐人称雄又是羌人称霸,还有赫连勃勃扫荡一番,再经历南朝刘裕攻略和北魏兼并;再后来就是六镇起义引发的关中民变。西魏就是在关中民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从东汉到五胡十六国再到南北朝开始,关中战乱就没停过。所以,千里关中平原早就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了。
非但土地荒芜、人口稀少,而且这里的人口比例已经出现了深刻的变化。擅长农耕的汉族人口大量外流,入主而来的全是以游牧为主的南迁或东迁的胡人。这个问题在北魏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秦地戎夷混并,虎狼之国,裕亦不能守之。
正是因为这个人口倒挂的形势,所以刘裕能攻略关中,但是他守不住,因为搞不定关中胡人。
关中残破,得跟其他对手比较,只有比较才会有意义。一个是跟死对手高欢的东魏比,一个是跟龟缩在建康的南朝比。
最具比较意义的就是人口,因为古代地广人稀,土地有余但人口不足。公元577年,北齐人口2000万、南朝陈的人口1500万,而北周到580年人口才有900万,开放估计也就1250万。这还是发展了将近50年。
要是比疆域面积和土地开发,关中就更没法比。
宇文泰的西魏,基本上就锁定在关中。而高欢的东魏呢?中原、山西、河北、山东,全是东魏的国土。而南朝呢?一手控建康、一手控荆州,还兼四川这个大粮仓。
再说土地开发,关中这个地方在秦战国时代就开发了,但是开发的基础早被战争给打没了。而高欢控制的太行上以东的华北平原,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成为帝国的经济中心,光武帝刘秀是因为得了河北才得了天下的;曹操也是占了袁绍的河北才能称雄北方的。南朝虽然一直很弱,但是从来不愁粮食的问题。
一块小小的关中之地、一群不好管的杂居胡汉、一副残破的经济形势,还要面对一个强得不能再强的死对手高欢和一个富得从不愁粮食的南朝。这就是宇文泰手中的烂牌。
02.宇文泰是如何经营关中的
东魏、西魏以及南朝梁,这是一个后三国时代。在这个后三国时代里,宇文泰的西魏最弱,高欢的东魏最强,南朝梁居于二者之间。三国博弈,这就是当时的格局趋势。按照这个格局趋势自我演化,那肯定是最强的东魏以及后来的北齐能够统一天下。
但是,在格局趋势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历史趋势,也是一个时势问题。就是胡汉矛盾,谁能解决这个矛盾、谁就能混一胡汉,然后获得最大的力量支撑。而宇文泰就恰恰解决了这个矛盾,实现了混一胡汉。
解决的手段很多,比如府兵制、均田制度、清正吏治以及北周以后的解放奴婢政策。这里只论宇文泰解决胡汉矛盾的方向原则。
一个原则是表面胡化、争取胡人,实际汉化、争取汉人。之所以要表面胡化,是因为北魏亡于汉化或过度汉化,所以宇文泰为了争取胡人支持,也必须胡化,就是让胡人恢复胡姓、让汉人取胡姓。这个手段胡人肯定满意,小区别的自恋变成了国家政策,自然要为国家拼命干活。汉人取胡姓呢?也没什么不满意的,因为关中早就胡化了,你汉人在人口比例上不占优势,再打着汉人标签,肯定受欺负。取了胡姓,就基本上与胡人在名义上是自己人了。但是,宇文泰的西魏政权,可不是胡化部落制,而是清正吏治、拼命汉化。同时,为了争取汉人,宇文泰还搞了复周礼,这也算名义上从根子上汉化了。
另一个原则是局部混一胡汉、全面取消胡汉标签。混一胡汉是好,但直接这么玩,前秦失败了、北魏做不到。所以,守着残破关中、面对一帮彪悍胡人的西魏,肯定也做不到。但是,宇文泰可以搞局部混一融合,具体就是西魏的上层精英,也就是统治阶层搞混一胡汉,而手段就是通婚。跟宇文泰一起打天下的武川将领,无论胡汉全被封成柱国或柱国大将军,然后内部搞通婚,结成了一个内部盘根错节的关陇军事集团。所以,在统治阶层内部,西魏实现了混一胡汉。往往都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楚王好细腰而宫中多饿死,上层这么玩,自然就会传导到基层。而在基层,宇文泰也有手段,就是搞府兵,别管什么胡人汉人,全部授田、编入府兵,然后上战场跟东魏高欢干仗。都已经岂曰无衣了,你们还怎么有心思闹胡汉矛盾。
总体上就是按照这两个原则去整合,于是西魏虽然地少人少,但是能够把资源充分集中起来,跟东魏在战场上死磕。
而关中这一手烂牌,就彻底被宇文泰给打活了。
03.要把烂牌打活,必须得有猪对手配合
要是高欢以及后来的继承者,就是不顾一切、非要灭掉西魏,宇文泰的这些什么原则、什么制度全都没用。到最后,西魏还是必须得死。
但是,高欢以及后来的继承者,要么短命、要么荒淫,就是没下大力气解决掉西魏。
宇文泰新建的六军以及府兵,确实很能打,玉璧一战就干死高欢7万精锐。但是,西魏的国力真得成问题,经不起一次战败。
公元543年的邙山之战,东魏高仲密叛国献关,宇文泰新建六军正要一试身手,所以真是天赐良机。于是,宇文泰带着关中兵马,在高仲密的配合下,就杀进了中原,自以为能够干死高欢。结果,高欢反手一掏,就让宇文泰的六军全部报销,损兵六万、损将四百,西魏已经没有可战之兵、没有百战老兵。宇文泰这还怎么玩?西魏只能等着被灭。
但是,结果呢?高欢带兵入陕,召开战前军事会议。在此次会议上,东魏将领一直拒绝进兵关中,因为大家都想着赶紧分钱、赶紧回家睡觉。这就是高欢控制下的东魏,内部如此混乱,还怎么外部称雄。
高欢死后,就是他的两个儿子高澄、高洋。这两个人虽然荒淫残暴得无可无不可,但是老高家这时候正迎来一波基因红利,个个都是超级天才。所以,这兄弟俩能够一边各种荒唐,还能够一边各种文治武功。
但是,快乐地玩也快快地死。高澄活了29岁,然后就被自己的厨子给捅死了。这个15岁就是少年宰相的雄主,到底是怎么玩的就真不知道了。高洋实际上比高澄还厉害,其主持修订的北齐律,直接影响了后世中华文化的立法思想,但是活了33周岁,就在酒色中结束了自己快乐的一生。再之后的高氏子孙,与高澄、高洋一样荒淫、一样残暴、一样各种快乐,却真得没有他们的能力了。
所以,有着一手好牌的东魏,就是看着西魏窝在关中这个小地方慢慢做大、做强。灭西魏,开始还是动手去灭,后来就只能想想了,再之后就是连想也别想了。
还有南朝梁,八十岁的老皇帝萧衍一边吃斋礼佛、一边老来多梦。突然一天晚上,铁马冰河入梦来。于是,醒来就要收复中原,正赶上北齐侯景要携河南十三州投降梁朝。陈庆之以后,南朝再无猛将,梦醒之时竟然猛将侯景归降;两魏分立,南朝继续挨揍,一觉醒来竟有河南十三州唾手可得。老皇帝萧衍以为佛祖显灵、梦想成真,但是却招致了侯景之乱。
两个猪对手的一通乱操作,关中的北周直接拿下了四川和荆州这两个超级大粮仓。到这个时候,后三国的格局已经发生了物质层面的格局变化。大趋势解决了胡汉矛盾,小趋势迎来了格局利好,宇文泰以及其后世子孙就彻底把一手烂牌给打活了。
04.宇文泰打得这手牌打出了隋唐两大帝国
北周代魏、隋代北周、大唐代隋,宇文泰留下的制度创新和关陇集团就一直被传承了下去。
所以,隋文帝万里战线八道出击平突厥、隋军四千里长江列阵灭南陈,大隋能够如此武功彪悍,因为国力允许。尽管被杨广一通猛操作,把中原帝国折腾残废。但是,回归关中本位、回到宇文泰这条路上的大唐,仍旧继续彪悍。公元626年渭水之耻、公元629年反击东突厥,大唐一战称雄北方草原。再之后,这个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大帝国,就开始四方攻略,向北开疆叶尼塞河,向西一度设置波斯都护府,向东攻灭高句丽,向西南征服南诏。
隋唐帝国之所以空前的强盛,就是因为宇文泰开辟了一条新的演化路径。而这条路径足以支撑他们走得越来越远。在混一胡汉的底层逻辑支撑下,大唐成为唯一不修长城的中原帝国。因为这个帝国的目光早已俯瞰到长城以北,长城挡不住它的万丈雄心。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宇文泰把一手烂牌打成了王牌。
datang801
无疑,要论到把烂牌打活,这里需要提名——雍正皇帝。
有人可能要好奇了,为何“康乾盛世”都不包括的雍正朝,却能算作在两个盛世之下把烂牌打活的君王呢?
今人提到雍正,一般有五个印象:
1、爱卖萌;
2、得位不正;
3、残暴不仁;
4、迷恋丹药;
5、勤俭节约,讨厌贪官。
雍正继位时,虽然之前便是“康熙盛世”,但实则康熙晚年,这个盛世早已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事情要从康熙晚年,纵容官吏贪污有关。
在雍正即位之初,国库严重亏空,户部彻查时,发现有亏空二百五十万两白银。
入不敷出,对于盛世而言,实在有点名不副实。
雍正在清查亏空时,发现江南织造曹家挪用公款300万两,山西巡抚苏克济贪污450万两。
这种贪污现象,落实到地方上,还要更加严重,毕竟钱都是从百姓身上出的。
这位雍正帝一生节俭,便是源自于想要励精图治,他曾发布圣旨,告诫朝野:朕于一切器具,但取朴素适用,不尚华丽工巧。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evonnesnow
每当国家危难时刻都需要一个救世主的出现,但是也不排除有的君王指挥能力太差,把一手大好局势活活作死,让整个国家的黎明百姓也跟着受苦。
明朝崇祯皇帝要说历史上哪个国家亡国最为可惜,我相信不少人都跟我一样认为是明朝,因为这个朝代实在是带给了我们太多的惊喜,太多的回忆。只是没有如果,他还是走向了灭亡,最让人不甘心的是一个叫满清的部落接替了他,导致了华夏这片土地的人民陷入了巨大的灾难。
崇祯皇帝继位以来天下大乱流民遍地,导致整个国家陷入瘫痪,当时关外有建奴作祟,内有李自成的农民军四处烧杀抢掠,由于崇祯性格原因把整个大好局势葬送。当年孙传庭把李自成的农民军打的只剩下18骑逃入商洛山,本来继续追剿的关键时刻崇祯又把孙传庭给调走了,最后给了李自成卷土重来的机会,攻破北京崇祯自杀殉国,这一幕让人实在是痛心疾首。
宋太宗赵光义宋王朝的历史基本是在被打中度过,虽然给历史上留下了文化经济之国的美誉,但是由于领导者太坑,导致了好几次大好机会被生生断送,特别是这赵二绝对是个大坑货。
当年两兄弟一起在孤儿寡母手里夺来的江山,宋太祖赵匡胤为了证明自己比柴荣强也是动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心思,无奈计划还没有实施就被一个“斧光烛影”不明不白的死了,接替他的赵二更是个完全的军事白痴,后来起兵伐辽的他御驾亲征,本来前方攻击顺利让大家非常激动,这心虚的赵二害怕将军夺权就弄了个阵图的玩意儿(就是怎么打,用什么策略提前准备好,必须按照上面的来,不然你就是谋逆)稍微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战场上那是瞬息万变的,如果按照他这个方法能打赢了那才叫奇迹呢,就这么着两次伐辽全部失败告知。他本人也在战场上被敌军射中了屁股,后来伤势复发不久就死了,赵光义基本属于军事上的低能儿。
熊滚_鹅鹅也滚
在司马炎之后几乎被打上“无能”标签的两晋司马氏,也曾出现过一位能够力挽狂澜的皇帝——东晋明帝司马绍:他20多岁登基时,权臣王敦的谋反大业已经成功了一半;但他仅用两年,就以高超的手段平定了这一危机;更传奇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十几岁的小孩子起到了关键作用。
公元307年,对西晋王朝来说很特殊。
上一年,八王之乱已经结束,东海王司马越笑到了最后,但西晋王朝已经走到了悬崖边:在之前的连年混战中,无数精英、将士人头落地,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地,西南氐族李氏兄弟、并州匈奴人刘渊陆续称帝,而在江南,原朝廷官员陈敏也自称楚公、割据江东。
但即使面临这种危机,西晋朝廷也没有见好就收。司马越毒死了晋惠帝司马衷,并且和新上任的晋怀帝明争暗斗,朝野各怀鬼胎、人心涣散。
到了公元307年,陈敏终于被西晋征东大将军刘准击败。相对于赤地千里的中原,富庶的江南地区无疑具有后方根据地的价值。于是,在这一年7月,晋怀帝任命琅邪王司马睿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全权负责经营江南。
而司马睿的心腹,是当朝宰相王衍的堂弟王导。俩人携手抵达建康城后,诚心结交当地世家大族,很快站稳了脚跟。
但默默留后手的并不只有司马氏。没过不久,王衍以安抚地方、羽翼朝廷为名,任命自己的弟弟王澄为荆州都督、堂弟王敦为青州刺史,哥仨的算盘打得很精明:““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居中,足以为三窟矣。”
好一个狡兔三窟!其实可以视为“四窟”,毕竟还有个在江东的王导。在这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危急年代,身为宰辅却只考虑家族利益,西晋王朝的前景可想而知。
公元311年,西晋十余万大军被羯族枭雄石勒全歼,王衍沦为俘虏后被处死;随后匈奴汉国大军攻破洛阳,晋怀帝被抓、数万军民被屠杀,史称“永嘉之乱”。
王敦的运气好得的多,他从北方撤到江南,先后担任扬州刺史、荆州刺史,跟堂哥王导一外一内,为司马睿稳定江南立下了不少功劳。
至于“四窟”之一的王澄,则在公元312年路过豫章时,被自家兄弟王敦杀掉。王敦的狠辣初露端倪。
不过即使只剩下王导、王敦,也足够支撑琅琊王氏的地位。
公元316年,晋愍帝被俘虏,长安被攻破,西晋正式灭亡;第二年,司马睿称晋王,建立东晋,并于公元318年正式称帝(即晋元帝)。由于大量江北世家、百姓逃向江南,与江东本地人面临着新的利益分配难题,而司马睿本人在原本在皇族中并没多高的地位,为了稳定局面,他越发重用王导。
此时的司马睿,称王导为“仲父”、自己的萧何;而王导也投桃报李,尽心尽力帮助司马睿拉拢南北士族,东晋朝廷很快稳定了局面。当时,除了担任宰相的王导、控制着长江中游的王敦,王家宗室、嫡系遍布朝廷内外,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
但随着权势的扩张,王敦的野心也日渐膨胀,他私自任用官员、培养自己的亲信,与朝廷分庭抗礼之势越发明显。而在度过初期的困难局面后,司马睿也对王家的滔天权势心存忌惮,他重用刘隗、刁协等人,对外猜忌防备王敦、对内逐渐疏远王导。
面对这一局面,虽然王导王导淡定自如,但拥有兵权的王敦却不甘示弱,双方逐渐势同水火。
公元320年,王敦跟朝廷抢夺战略地位重要的湘州刺史一职。司马睿这次没有退缩,他根据刘隗的建议,安排宗室司马承出任这一职务。王敦上表喊冤,却让司马睿更加忌惮;
下一年,司马睿采用刁协的主意,征调北方流民为军人,并划归心腹戴渊、刘隗麾下,让他俩以防御后赵的名义镇守合肥、淮阴,与建康城互为犄角,以防备王敦。
同年9月,威震中原的豫州刺史祖逖病逝,让原本还有所收敛的王敦喜出望外,他认为东晋上下再也没有自己的对手,决定彻底撕下面具、武力进京夺权。
公元322年,经过严密策划,王敦在武昌正式起兵、直扑建康;此时在京城的王导比较鸡贼,他一方面带着宗族向司马睿请罪,获得了对方的宽恕;另一方面却顾及家族利益,在王敦攻城时故意按兵不动,坐观成败。
如王敦所料,司马睿重用的戴、刘等人丝毫没有带兵的经验,在建康城外被杀得落花流水。没费多少工夫,荆州军就杀入城中,戴渊、周顗被杀,刁协在外逃途中身亡,只有刘隗投奔了后赵。
一败涂地的司马睿束手无策,只能坐视王敦为所欲为。王敦自封为丞相、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朝中所有事务尽在其掌握,他大肆安排自己的亲信占据朝野要害职务,司马睿纯粹成了傀儡。
在安排好一切后,同年4月王敦返回武昌,遥控朝政。遭受此羞辱的司马睿忧愤成疾,在当年11月郁郁而终,终年47岁,23岁的太子司马绍即位。
司马绍此时面临的尴尬局面不言而喻,但他虽然年轻,在政治上却比父亲成熟得多。刚一即位,他就在两个方面做准备。
一方面,强化防御、密谋应对。他任命华恒为骠骑将军,负责防卫建康城;任命兖州刺史郗鉴为安西将军,都督扬州军事。这俩人都是他早已物色好的人才,能力、忠心方面都没问题;
另一方面,与王敦虚与委蛇、养成其恶。
王敦察觉出司马绍防备自己,抓紧了篡位的步伐,公元323年初,他上表祝贺司马绍登基,同时暗示对方征召自己入朝。司马绍并没有硬碰硬,反而将计就计,让王敦“加黄钺、班剑,奏事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这些字眼我们很熟悉,是所有权臣在篡位篡位前的指定动作。
司马绍如此大度,反而让王敦有些心虚,他担心入朝被人谋害,于是只是移军姑孰(马鞍山市当涂县),更加逼近建康城,同时自封扬州牧,任命堂哥王导为司徒。
此时的形势已经明了,可谓“王敦之心,路人皆知”。但即使在王氏内部,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王敦的野心,不仅王导不愿意拿家族命运冒险,王彬、王舒、王棱等人也都站在司马氏一边。王棱由于态度太过鲜明,甚至被王敦暗杀。
王舒有个儿子名叫王允之,按辈分来说是王敦的堂弟。这孩子“年方总角”,也就是八到十三四岁的样子,但却聪慧异常;王敦认为他跟自己特别像,所以经常把其带在身边。
有一天夜里,王敦跟一群亲信喝酒,陪同的王允之装醉先行入睡。随后,王敦在席上与钱凤等人密谋篡位夺权的计划,躺在隔壁的王允之听得一清二楚。为了不引起王敦的怀疑,他侧着身子偷偷扣喉咙,让自己吐得满床满身污秽,其后闭着眼睛装睡,甚至还稍微发出了一点鼾声。
王敦完事后,果然前来查看,发现王允之的狼狈模样后才彻底放心。没过不多久,王允之请求回京看望升任廷尉的父亲,获得了王敦的允许。
一到建康城,王允之便把王敦的密谋悉数告诉了父亲,其后王舒和王导一起进见司马绍,把这些情况全数汇报,君臣三人做好了应对的准备,而王敦对此还一无所知。
公元324年6月,王敦安排温峤监视朝廷动静,对方却把自己的计划一五一十汇报给司马绍。司马绍当机立断讨伐王敦,他派王导、郗鉴、温峤、应詹护卫健康城,外召王邃、祖约、刘遐、苏峻、陶瞻等边军进京勤王。
得知此消息,正在病中的王敦勃然大怒,派王含、钱凤等亲信率五万大军杀向建康,计划这次斩草除根、破城后直接干掉司马绍。
但经过上次的教训后,这次的东晋朝廷用人得当、上下一心,司马绍亲自指挥击败王含、斩杀叛军前锋何康。愤恨交加的王敦日渐病重,没多久死在军中。
王敦的死讯逐渐传开,同时朝廷的边军逐渐抵达建康城外围,在重压之下,叛军人心涣散、迅速崩盘,沈充、王含、钱凤等头领陆续被杀。7月,王敦之乱被彻底平定。
鉴于王敦家族根枝过广,王导、王舒等人也为平叛立下了汗马功劳,在动乱骨干陆续被诛杀后,司马绍下令不再追究王敦其他下属的责任,有效安抚了王氏的疑虑。
紧接着,他大刀阔斧调整长江中游重镇的将领,任命应詹为江州刺史、刘遐为徐州刺史、陶侃为荆州刺史、王舒为湘州刺史,避免再度出现某个家族尾大不掉的局面,有效加强了皇权。
正当司马绍要大展拳脚之际,仅仅一年之后,他就因病重去世,享年二十七岁,谥号晋明帝。其后的几十年间,东晋一直处于门阀世家与司马氏共同掌权的局面,王、桓、谢等家族你方唱罢我登场,北伐毫无建树、内耗却时常上演,东晋朝廷就按照安而复危、危而复安的狗血剧本苟延残喘,直到出身草根的刘裕横空出世,才终结了这一局面。
通过司马睿、司马绍父子应对王敦的不同表现,我们可以形成这样的结论:东晋王朝并非不可救药,关键还是看在位者怎么识人用人。可惜这些措施无法制度化,那些像样的司马氏皇帝陆续英年早逝,东晋朝廷缺乏持续而高效的中央集权,最终浑浑噩噩、内耗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