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上外出巡访如何证明自己的皇上身份?
陶陶
皇帝微服出访,那可是相当危险的!在古代通讯十分的不发达,又没有身份证,万一皇帝被哪个不长眼的绑匪绑架撕票,远在紫禁城的大内侍卫一时半会也找不到,这一生也就算到头了!
在康熙微服私访记3铃铛记中就有这么一段,说是康熙正在民间微服私访,考察民间疾苦呢,结果突然碰到一群小混混,说是宜妃的亲戚!
结果真康熙还真碰到了大摇大摆招摇撞骗的假皇帝,而且假皇帝配置还挺齐全!太监三德子,佛前替身法印,还有宜妃和小桃红,那是应有尽有!于是两拨人开始大打出手,假皇帝不敌逃跑的时候正好碰上了千户索克木!
宜妃机智,以满族话试探假皇帝,假皇帝不懂满族语也因此露馅!但是换句话说,如果假皇帝也懂满族话呢?地方官员又没有见过真正的皇帝,再加上真皇帝外出匆忙身上没有可以证明身份的物件,那岂不是会被冤死!
正黄色龙袍在古代,黄色是权利的象征,只有至高无上的人才配使用这个颜色!所以黄色也就成为了皇室的专用颜色,一般在民间,除了出殡洒的纸钱和道士画的符咒,一般还真见不到别的黄色!所以,在民间一件做工精致的正黄色龙袍是可以证明来人的身份的,起码官员见到穿龙袍的人一般还真不敢轻举妄动!
在周星驰演的《九品芝麻官》中,包龙星仅仅从床下捡到的皇上龙内裤和皇帝听到军机大臣时的表现,就判断出了和他一块躲在床下人的身份,如此可见一斑!
别人都知道我是皇帝,就我假装不知道除了我们刚刚说到的喜欢民间体验劳苦的康熙外,他的后辈乾隆也编辑喜欢微服出访!但是和康熙不同的是,乾隆出访是出去游山玩水找美女,六下江南留下了多少情种?
而且乾隆的出巡一直都是声势浩大的,就摆明了告诉我,朕要出宫了,你们这些地方官员给我老实点!但是乾隆又偏偏不喜欢按照套路出牌,想起来哪就去哪。
打个比方,比如本来的路线没有济南,他偏偏脑袋一抽就去了,这时候如果地方官员没准备好一副国泰民安的样子,挨查那也是咎由自取了!
再者说乾隆是一个文艺青年,喜欢写诗作画,还是个盖章狂魔,没事就把印章揣怀里看到好东西就盖一个!这天他来到大明湖,看到一个美女叫夏雨荷,然后乾隆帝就伪装成一个书生去追求人家,结果就把人家睡了!睡完以后乾隆帝开始嘚瑟了,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可是当今圣上。不过我现在在微服私访,等我微服私访完了我接你进北京,然后留下了写着字画盖着章的扇子就走了,转头就把人家给忘了,于是就有了还珠格格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您是皇上,但我们不说虽然皇帝久居皇宫,地方官员轻易见不到皇上,但是最起码皇帝身边的红人可得认识吧!不然你怎么贿赂他们?不贿赂他们怎么升官发财?
于是在一条大道上,一个气宇轩昂,迈着龙行虎步的年轻人走在中间,左边一个抽着大烟袋的老书生,右边一个唯唯诺诺,衣着华丽的退休武将,这三人走在路上格外的万人瞩目。
那地方官员一看,嚯,这不是和大人吗。年前还孝敬过大把银子呢!那旁边的抽大烟的肯定是纪晓岚纪大人了,那么中间的保准是皇上了!看来皇上又微服出访了,我得好生照顾着,但是又不能让皇上知道我认出他来了,假装不认识的好好照顾吧!
其实无论微服出访也好,建立锦衣卫督查四方也好,归根结底都是皇帝想了解天下,了解民间疾苦,才能更好的治理国家!
郭露
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特别是清朝的电视剧时总会有皇帝微服私访的桥段,这时我们不禁会联想到既然皇帝是微服私访,那肯定是不可能让别人轻易发现自己的身份,而且古代交通信息不发达,也很少有人真正的认识皇帝。那么当皇帝外出巡游时,他该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呢?
一:随身物品皇帝外出微服私访时虽然会做一定的伪装,但是却会携带一些关键性的能证明自己身份的物件,比如说小小的玉佩、扇子之类的东西。这些小物件既可以证明皇帝的真实身份,还方便携带易于隐藏。
当皇帝遇上了紧急情况需要证明自己身份的时候,只要亮出身上携带的物品,便可以证明自己的身份。
二:身边带有一定量的随从足以证明自己的身份皇帝作为一国之君,他外出巡游时虽然叫做微服私访,但是为了他的安全起见,他身边携带的随从一定是不在少数的。即使他明显上的随从就是那么几个,但是暗地里保护皇帝安全的随从可以说是一大堆了。
所以皇帝根本不需要证明自己的身份,因为他根本不会遇上需要证明自己身份的时候。他只要一声令下,身边一大堆随从立即出现,这便是他身份最好的证明。
三:地方官员的暗地跟随皇帝虽然说是巡游或者是微服私访,但是出于安全起见,势必会通知某些重要地方官员。如果皇帝是有意不通知,但是当皇帝遇上了紧急情况时,只要一亮相,那些需要上朝的地方官员哪个会不认识当朝的皇帝?
所以说,皇帝只要去了哪个地方巡游,哪个地方官员便会拿出全部的力气去照顾皇帝,根本不可能出现要皇帝自己证明自己身份的时候。如果真的要皇帝亮出自己的身份,那么这个地方官员的官场生涯也就到头了。
总结所以说皇帝只要是外出巡游,根本不可能出现要皇帝自己证明自己身份的时候。就算需要皇帝证明自己身份,皇帝也有许多办法可自证身份。只要皇帝一亮出身份,那很有可能就要有一批人要遭殃了。
而且历史上的皇帝一般不会外出巡游,他们每日的工作就已经非常繁忙,根本抽不出时间去外面看看。也就是清朝的康熙和乾隆这两爷孙每日每夜的想要去微服私访,明着说为了国家百姓去巡游,实际上就是想去痛快的玩耍罢了。
各位读者大大,如果您愿意的话能不能点开我的头像,给我点个关注呢! 感谢!昕猪&熊吉
看电视剧,似乎皇帝非常喜欢微服私访,闲着没事就离开京城四处走走,最著名的就是题主所说的康熙微服私访记,其实这种场景在历史上很难出现,大部分出现在戏曲小说影视剧中,是民间的戏说。
由于清宫剧的泛滥,我们看到微服私访次数最多的皇帝就是康熙和乾隆,这两个皇帝都离开过京城,但根本没有微服,私访更是谈不上。
清朝是皇权达到顶峰的时期,皇帝事事都要管两手,权力是大了,可工作量猛增,熬夜加班是常有的事,连个病假都不能请,一请整个国家朝政就面临停摆,而且请假回来,没批的奏折不得补上?
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清朝皇帝连闲暇时光都少,将这宝贵的闲暇抽出来微服私访?安全问题先不说,皇帝自己就不乐意,好不容易休息呢。
康熙帝就曾表示对微服私访的不屑一顾,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五十六年三月庚申,谕大学士,学士,九卿等:“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于外耳。此等事,朕断不行。举国臣民以及仆隶,未有不识朕者,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
康熙帝没有微服私访,但他却是离开过京城的,有亲征,也有巡游,但每次都是浩浩荡荡一群人,身份不需要证明,身边人都认识呢。
再说乾隆,他六下江南是我国小吃三大来源之一,但六下江南可不是带着几个侍卫就去微服私访,寻花问柳顺便搞几个贪官,每次下江南,乾隆基本都是带着一大家子,车队数千人马不在话下,身份也摆在那里。
不过,皇帝微服私访的例子的确是有的,比如我国第一位皇帝秦始皇。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一年十二月,更名腊曰“嘉平”。赐黔首里六石米,二羊。始皇为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米石千六百。”秦始皇在咸阳微服私访,应该是考虑天子脚下,只带了四个人,结果碰上盗贼了,不过秦始皇手下的武士干掉了盗贼,秦始皇应该是没有亮出身份,不然乐子就大了。
总的来说,微服私访的皇帝是比较少的,大部分都是大摇大摆出去,就算是微服私访,以印章、玉玺等皇家专用品作为证明,要证明身份还是很容易的。
hongye_
其实皇帝微服私访,这件事情本身就很矛盾。
自古以来,真的有可能存在皇帝穿着便服离开皇宫,“偷偷”探查民间的事情吗?
真的不可能,有的皇帝的确有爱民之心,但一切的前提是:他能够活下去,而微服私访,本质上就是在“作死”。
微服私访,这个说法最早不是指的皇帝,而是指皇帝身边的“大员”,他们受到皇帝的密令,穿着便服走访天下,调查百姓生活、贪官污吏。
所以,出巡的是这些高级官员,而不是皇帝本人。
作为封建王朝的统治者,皇帝的命可是非常金贵的,不是说一时兴起想微服私访就微服私访,他们也要为自己的生命做考虑。
而之所以说皇帝“微服私访”本身就是矛盾,根源就在于,自古以来的君臣并不像表面那么和谐,皇帝带着大量的亲军,那就不叫微服私访了,但不带,安全就没有保障。
皇帝随随便便亮出身份,能保证地方官员对这个“手无寸铁”的皇帝百分百忠心吗?
压根就不可能!
皇帝的威严在于“皇宫”里的那个龙椅,只有在中央,他才能掌控一切,从博弈论的角度出发也好,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也好,穿着正装龙袍的皇帝,不论如何都要比穿着常服的皇帝更有威慑力。
下面的人惧怕的不是皇帝这个人,而是这个身份。
在影视剧和小说的剧情中,皇帝带着两个心腹装作“富家公子”微服私访,看似极其有趣,但在实际上,就是风险高到不能再高。
就从皇帝出宫这个角度开始梳理,这件事情就等同于在“自杀”。
首先,皇帝出宫,不可能瞒过所有人,宫中有内臣、宦官、侍女,皇帝要出宫,必然有人知道,宫中斗争看不见摸不着,但必然都是“一击毙命”。
皇上微服伪装出宫,下面的人未必是派人暗中保护皇帝,有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顺水推舟。
顾名思义,那就是“暗杀”变成了“平民百姓”的皇帝。
所以微服私访这件事,皇帝除非是对群臣毫无怀疑的情况下,才真的会去做。
但问题来了,既然都不怀疑了,百分百信任了,为什么还要微服私访,微服私访的本质就是在“打假”,就是有了不信任,才有的这一系列动作。
再者来说,一旦被下面的人知道了皇帝出宫,那么地方官员也会迅速地做好“表面工作”,毫不夸张地讲,只要是说到皇帝“微服私访”的典故,十成九都是假的,还有一成可能就是皇帝出去玩,而要真的“探查”民间,那难度不是一般的高,看到的世界也不是一般的假。
自汉代起,皇帝就设有类似于“巡按”的职位。
于朝廷中央,皇帝亲自选出身边的近臣,定时地“巡访”天下,真正“微服私访”的,其实就是最后一个群体。
他们会以各种社会身份进行掩饰,带有专属的“令牌”,名曰“代天巡狩”。
巡狩的说法,自周代便存在了,这也就意味着以皇帝为“监察命令核心”的监察制度,很早便存在了,而在这样的制度,天子只能无条件信任巡臣,自己也不会亲自微服民间,冒着会被刺杀的风险。
而在清代的一些小说话本中,“天子微服私访”的故事非常之多,久而久之,成为了民间的一些“传说”,说皇帝扮成“某某某”和他同桌吃过饭的,说皇帝装成商人卖东西给他的,各种“臆想”层出不穷。
可这种剧情,只能是虚设。
因为皇帝出巡,本来在礼部和兵部就有一套“安保”逻辑,在明、清时期,还有锦衣卫、侍卫处等等机构来负责皇帝出行时的安全工作。
比如今天到了哪里,皇帝想去哪里,那么那个地方就要进行肃清,对当地的父母官员提前打好招呼,以防出乱子。
封建王朝本来就是一个“阶级”机构,不得不说,有时候皇帝亲自给下面的地方官下命令都不好使,一是人家不认识你,二是人家没必要怕你,反过来,“强龙不压地头蛇”,没带任何“保镖”的皇帝,那才真的傻。
当皇帝出巡的时候,有了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他人还没到之前,十里八乡都知道天子要来了,不必特意表明身份,坐在最豪华的轿子里的那个就是。
有些“谨慎”的皇帝,甚至还会用“障眼法”,主轿里面其实是空的,真正的他躲在附近的轿子中,为的就是避免刺杀。
要知道,清代的皇帝惜命如金,就算他们自己想不开作死,底下的臣子都不允许,自明代以来皇帝患上了“被害妄想症”之后,拥有着绝对皇权的天子本来就是相对危险的,有的人亲近他,保护他,需要他,但有的人,时刻都想弄死他。
那么回归这些“不实际”的剧情,假若真的皇帝微服私访,他们会怎么样表明身份呢?
在唐代,有唐玄宗天天出去旅游,因为年少时候风流倜傥,有着足够的民间经历。
唐玄宗出游的时候,身边经常带着当地最高级级别的文臣和武将,有没有“扮猪吃老虎”过很难考究,但是安保工作确却是十分到位的,但这种“微服私访”也就真的变成了“游玩”,效果大打折扣。
到了清代,康熙下江南、乾隆下江南,而且还下了多次,这种自古以来鲜有清晰记载的帝皇出游,成为了天子“微服私访”故事的题材。
包括现如今大多数的“微服私访”的形象,就是来自于这两位皇帝。
人们对于这些天子的出游印象是,亲自到访民间,监察地方官员和百姓生活,本意是好的,而不是游玩。
但实际上,康熙也好,乾隆也好,压根就不可能真的“微服私访”,他们可以一时兴起扮演“平民百姓”,但是不可能瞒过身边的人。
而如何对官员显示他是皇帝的身份。
就拿康熙来说,民间的故事里称他微服私访的时候,喜欢自称“龙公子”。
姓“龙”,这可是大事件,龙字本身比皇帝的名字更加忌讳,能姓龙的,本身就是龙。而地方官员不是没文化的,数千年的文化背景,又怎么不知道“龙”这种民族图腾代表的意义呢。
于是“龙公子”,就成为了康熙行走在民间,偶尔“透露”身份的一个象征。
这也是对于中低级官员而言的,因为只有他们没有亲眼见过皇帝长什么样子,有一些县令一生都未曾见过天子,这种事情并不稀奇。
在清代,举人是可以成为替补官员的,因此他们不是通过“殿试”进入的仕途,没见过皇帝真容,那再正常不过了。
而高级一些的官员,只要是四品左右的,几乎都亲眼见过皇帝了。看到了皇帝,都不用皇帝暗示了,他们自然知道这就是皇帝本人,至于对“民间百姓”,那真的就是不要“透露”身份的好。
大清多年以来一直都对民间的“禁锢”很重,本质是封建社会下对人的压迫,其中有着不少人对天子不满的。若是皇帝跑出去“招摇过市”,那么迎接他的未必是百姓的跪拜,可能是一些人的暗杀。
再说到乾隆下江南,其实乾隆下江南的故事,更难以和“微服私访”扯上关系了,因为他每一次都是提前“肃清”要经过的地方,让当地官员做好迎接的准备,如此劳师动众,本质就是一次次“皇家级别”的出游,不是什么微服私访。
反正说到底,皇帝微服私访,这就是个矛盾的命题,假如真的有这样的皇帝,暗示身份也有着他们独特的方法,可以是玉佩,可以是令牌。
但最后还是那个问题,世事一切不可知,古代的君臣没有看起来地那么温和,如果一个微服私访的皇帝,正自信满满地亮出他的“玉牌”时,这个官员“不认账”还非要抓他冒充天子砍头怎么办?
这一切都皆有可能啊,所以能当天子的,都不傻,与其微服私访,不如多多出巡,勤政,这才是王道。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晴天若彤
举两个活宝皇帝的例子吧,一个汉武帝,一个明武宗正德皇帝。
汉武帝14岁登基,18岁开始迷上了微服出巡,这时候太皇太后还在位,很多大权都不在他手里,心里也觉得郁闷,就经常跑出去转转,在都城周围四处出游。
不过,他毕竟是皇帝的身份,出去也不可能一个人,所以需要带一些随从,但是大白天带着一帮子人出游,难免太招摇,容易被老百姓向官府举报,所以他经常大半夜带着一帮人出去溜达。
这一天夜晚,汉武帝带着随从们来到了柏谷,这里距离长安已经老远了,转了半个晚上也累了,他们就找了个旅馆投宿,顺便向旅馆主人要酒喝,爽一爽。
秦汉法制是比较严格的,这大半夜的一大帮人涌进旅馆,张口就要酒喝,旅店主人就怀疑他们是歹人,至少也是地痞流氓,他于是对他们就没有好印象,直接眉头一皱,喝道:要酒没有,要尿要吗?
然后,旅店老板还暗自让下人去周围联络了一帮青年人,准备抄家伙教训这些歹人。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旅店老板娘站出来了,她怎么看都觉得汉武帝这帮人和一般人不一般,他们衣着华贵,谈吐不凡,万一是哪边的权贵呢?咱小小旅店可是得罪不起的。
于是,老板娘反复劝说丈夫不要冲动,不过老板不听,说:我把人都叫来了,如果不打了,咱的面子往哪里搁?
见丈夫像头犟驴怎么说都不听,老板娘把丈夫索性灌醉了绑了起来,然后把丈夫叫来的人都打发走了。
随后老板娘亲自下厨烧了一些好菜招待汉武帝他们,还请他们喝了不少好酒,并连连对自己丈夫的行为赔不是。
第二天,汉武帝回到宫中,就下令召见了这个老板娘,赏赐了她不少东西,还任命她的丈夫为羽林郎,加入自己的御林军队伍。
从此,汉武帝长了记性,他为了方便晚上住宿,就在各处设立了不少便于自己更衣休息的地方,以后晚上就住在自己的地方,这样就方便很多了。
至于正德皇帝,相对汉武帝,那就属于浪荡公子哥了。
正德皇帝经常带着江彬等随从四处寻花问柳,动不动就在夜间闯入老百姓家里,逼着人家的老婆给自己陪侍,如果觉得满意的还带回宫里,使得老百姓非常不满。
一次,正德皇帝又带人来到了昌平,民女四处躲藏,永平知府毛思义看不下去就贴了告示,宣布凡是没有官府文书,就妄称自己是皇帝而祸害百姓的,一律严惩,这可把皇帝给惹毛了,正德皇帝下令把毛思义抓了起来,关入大牢,过了半年就发配到云南去做知府去了。
后来,皇帝又看上了民女凤儿,就把凤儿纳为妃子,还封她的哥哥为官,只可惜,凤儿还没到北京城就病死了,皇帝很难过,过了不久,她又找上了一个乐工刘氏,把她纳入宫中为妃子,并对她一度宠爱有加。
尹航
一
古代的皇帝微服出访,基本上身边都会带几个大内高手和太监亲随。这样就不容易引起太多外界的关注,顺利达到自己出行的目的。人少也轻装简从,能够提高行进的速度。
那么皇帝微服出访能不能碰到自己不认识的官员呢?这个概率就很小了。因为古代的官僚体系非常简单,一个县城只有一个官员,那就是县官,这还是皇帝任命的。
比如其他的那些师爷、捕快和县丞等,都不是正式编制,属于临时工。这些人不认识皇帝有可能,但县官一定是认识皇帝的。
县官在上任以前,大多数人都是通过科举考上来的,是要经过皇帝亲自面试的,因此被称为天子门生。三年皇帝和吏部就会对各级官员进行一次大考核,官员们都是需要进京述职的。这些工作皇帝们都会亲自参与,没有不认识皇帝的道理。
二
比如明朝的皇帝朱厚照,这是一个既聪明又调皮不按常理出牌的皇帝。他比较不喜欢皇宫里边呆板郁闷的生活,经常向往诗和远方的田野。
朱厚照曾经有一次微服出访来到山海关外,指挥当地的军队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小王子打了一仗。他出宫之前先封自己的一个威武大将军的称号,并且化名朱寿。
朱厚照利用自己威武大将军的称号和官印把各的官兵调到一块儿,把少数民族的小王子所部围起了一通暴打。朱厚照后来回京后,还宣称自己还杀死了一个敌人。战争的规模不详,但打的北方的少数民族十几年都不敢进犯大明。
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看出,皇帝微服出行,你一定会带有一些印章,这些东西足以能够证明自己的身份。皇帝记不住下边的官员长相,但如果官员记不住皇帝的长相,那就该辞职还乡了。
三
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更是敢于冒险,他曾经亲自进入今天的关中,到秦国的地盘儿去侦察敌情。传说还碰到了秦王,秦王一眼看出这不是个一般人物,但万万没想到是赵武灵王。
上边我们提到的朱厚照在他短短的执政经历中,曾经多次微服私防。当然他的目的不是为了体察民情,而是为了找一些民间别有情趣的小妹妹。他碰到看上眼的美女,就会命令身边的人把她们抢进宫中。
再比如清朝的同治皇帝,对于慈禧太后给自己安排的皇后非常不满意。他就经常跟着几个阿哥偷偷溜出宫去,到八大胡同去逛妓院。当然这些活动都是秘密进行的,不会随意让官员知道。
在历史上,大部分皇帝都不会随便去微服私访的。因为在历史上通讯条件太差,现在碰到什么意外,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与大臣们沟通。那些占山为王的土匪也不是好惹的,随便挖个坑能就能网到大鱼。
四
像我们看电视剧里面最多的康熙和乾隆的微服私访,其实都是胡说八道。康熙和乾隆都曾经六下江南,这都是公开去的,有浩浩荡荡庞大的一支队伍。
在沿途到处都修有行宫,因为一般地方皇帝是不愿意居住的。沿途接待这些人是要花费大量银子的,每个地方的接待费用基本都是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这些费用都只能从国库里面支出,最终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去。
在古代历史上,皇帝亲征的例子都不多。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太凶险。在战场上,从来就没有常胜将军。一旦打仗打败了被活捉,那就会引起很大的动荡,土木堡事变中的明英宗就是如此。
其实皇帝微服私访肯定是有自己目的的,本身就不希望让地方官知道。也许是为了体察民情,也许是为了调查一些情况。老百姓不认识皇帝倒也正常,如果碰到正式的官员,不用说皇帝出面,就是随便一个皇帝的随从出面,也能把地方官吓个半死。
喵喵alice
皇帝出巡那动静大了,提前告知各州县衙门路边接驾。一出京前呼后拥旗罗伞盖,鸾驾执事文官武将排老长两溜。就和出大殡似滴!不亚于现在明星出行。
Richard_huang
古代的皇上微服私访,遇到不认识自己的官员,如何证明身份?说实话,这不是问题的关键。
遇到不认识自己的官员怎么办?那最好不过。既然皇上微服私访,就是不想让别人把自己认出来,悄悄的体察民情,官员认识不认识自己无所谓,不认识最好。
如果官员不认识皇上,那么他最真实的一面才能展示出来,好官就是好官,刚正不阿就是刚正不阿。庸官就是庸官,阿谀奉承就是阿谀奉承。
皇上在微服私访的过程中,了解了地方官员的本来的样子,也算是收获满满,不虚此行了。
古代皇上真的喜欢微服私访吗?有,但喜欢的不多。说实话,当皇上的,分为勤政的和不勤政的两种。
勤政的皇上日理万机,比如像雍正皇帝那样,天天忙着处理奏章和大小事务,休息都没有时间,哪有时间去民间体察民情?他完全可以派自己的亲信,儿子们代劳。
不勤政的皇帝,更忙了,忙着享乐,那还顾得民间的疾苦,所以更不会出去微服私访了。
我们了解的皇上微服私访的故事大多来自影视剧:皇上带着一帮子人去民间了,由于人们不知道他们的身份,于是闹出了不少的笑话和麻烦。总是在千钧一发之际,皇上解围了,恶人得到惩治,好人得到回报。
康熙、乾隆喜欢去民间走走。康熙、乾隆这爷爷和孙子真是一脉相承,都有这喜好。而乾隆帝六下江南的故事流传的比较广,关于乾隆帝下去巡查是干什么?
干什么呢?有几种猜测:第一种是说去江南找美女,寻乐子去了。第二种说法是乾隆下江南去海宁陈家。传言是乾隆是海宁陈世倌亲生,被后来的雍正帝用掉包之计换成了自己的儿子。第三种说法是去南方视察水利去了。估计第二种说法流传的比较广,但是可信度估计也不高。
而我认为不论是康熙还是乾隆去江南,首要的目的是体察民情,其次是放松心情,呼吸下新鲜空气,就像是我们过节放假出去旅游一样一样的。
古代的皇帝微服私访,遇到麻烦,而官员又不认识自己怎么办?这个也好办,如果皇上遇到麻烦,自然有证明自己的东西。比如龙袍,皇上个人的私章,信物等等。皇家的东西,地方官员还是认识的。所以官员不认识自己还好说,关键是一些其他人,地痞流氓,二楞子什么的出了麻烦就大了。他们天不怕地不怕的,什么事都能做绝!
如此,皇上外出也是有一定的风险的,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少出去,或者是不出去。
rissha德国小憩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年,出巡频繁,依据相关统计,康熙一共东巡3、西巡3次、南巡6次、北巡48次,此外还曾27次巡幸京畿地区。如此多的出巡,几乎没有迹象表明其为私访,恰恰相反,康熙并不屑于微服私访:
宋太祖、明太祖皆有易服微行之事,此开创帝王恐人作弊、昌言於外耳,此等事朕断不行。举国臣民以及仆隶,未有不识朕者,非徒无益、亦且有妨大体。况欲知天下事、亦不系于此也。(清圣祖实录卷二百七十一)既然没有微服私访,那么也就不需要证明身份,因为庞大的仪仗、左右近臣就是最好的证明。
影视剧中皇帝微服私访
康熙没有微服私访,但是有其他皇帝微服私访,像前面说的宋太祖、明太祖,再往前还有秦始皇、汉武帝、唐高祖等,并且演绎出许多故事。如相传明正德皇帝微服至南雄州保昌县,至保昌县已是晚上,身上未带银两,无法住宿,所以只能在街上晃荡,此时已过宵禁,遂被更差抓至县衙,时任县令问罪,正德说自己是皇上,县令不相信,打了30大板以示惩戒。后来正德回到京城,因县令为官清廉、严于法纪,就擢升县令为知府。
当然,类似的传说也多种,尤其是正德、乾隆等,留下诸多微服私访的传说。但实际上,即使皇帝微服私访,也并不是真正的“微服”,只是大臣们骗皇帝的罢了,表面上只有几个随从,但暗地里护卫森严,每到一地,也会提早“泄漏消息”给地方官。所以,没有绝对的微服,皇帝的身份自然而然有近臣、护卫熟知。
YoungYoung酱
这个问题提的有深度,古代没有身份证,没有照相技术,没有先进的通讯工具,假如有人冒充皇帝巡游地方,地方官大多没见过真龙天子,他说是皇上就是皇上。最多是听上级的指示,假如一时联系不上,古代又没有手机,就是请示上级也得需要时间。不过我觉得没有人那么大胆冒充皇上吧?
不过历史上也有例外,北宋杨金业的大儿子杨大郎长的特像宋太宗赵光义,他不是代替皇上身赴金沙滩死亡之约了吗?当然这是英勇的壮举。
无独有偶,历史上还真有胆大妄为之徒,根据《世载堂杂忆》记载:在1899年,湖北武昌闹市就出现了主仆两人,仆人没有胡须,长得白白净净像个太监,主人却一副精神打扮,穿着“五爪金龙”服,脚踩“冲天履”,手捧金碗,碗上刻着“五爪金龙”。让人一看就是皇宫御用之物。
主仆二人深居简出,并不张扬。主仆住在“悦来客栈”,一日店家去房中添水,走到窗前,听到有叫“皇上”的声音,店家心中一动,透过窗户隐隐约约看到仆人跪在主人面前奉茶,“皇上,天不早了,喝了茶水早点安歇了吧。”仆人低声下气的说道。
“我的妈啊,皇帝微服私访来了。”店家转身消失在了夜色。
第二天,整个武昌城迅速传遍了一条爆炸新闻,“光绪帝”来武昌城微服私访了。无论是大小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一股脑的跑到了“悦来客栈”,希望一睹“龙颜”,摸摸皇帝睡过的床,沾沾龙气。
这些老百姓哪见过真龙天子,一没有电视,二没有照相机,说是皇帝人人都信,因为那个仆人太像太监了,皇帝身边不是跟着太监吗?平常人谁用得上太监呢!当时居然有人看到他蹲着尿泡,还真没有男人独有的“东西”。
老百姓不明就里也就算了,知府大人唯恐见驾来迟,屁颠屁颠的也来了。知府大人哪有心思核对真假,再者说了,知府大人去京城也没机会见到皇上,知府大人入门就拜,连连磕头,口称“万岁、万岁、万万岁,恕奴才见驾来迟,罪该万死。”但看那个皇帝派头十足的说“平身吧”。
随后主仆二人对宫中的规矩和事情对答如流。这让知府大人打消了疑虑,本来他还纳闷怎么没人通知呢?现在想来,皇上微服私访不就是为了不惊动任何人吗?知府大人释然了。
当地的乡绅和地方官更连不跌给“皇上”送钱送礼,希望自己一步登天。
当时这消息传到了两广总督张之洞的耳中,张之洞不大相信,此时光绪因为戊戌变法失败,被老太后慈禧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他怎么能从紫禁城来到武昌微服私访呢? 这里面肯定有鬼,我先别忙见驾。万一是假的呢?
张之洞虽是湖广总督,但毕竟不是皇宫之人,更不可能天天见着皇上,因此他也不敢断定这个“光绪帝”真伪。因此他立刻安排在京师的朋友和眼线,调查光绪帝现在的行踪,等得知仍在瀛台之后。张之洞松了一口气,便派人把这两个假冒的皇上、太监抓了起来,并亲自审问,原来二人用的金碗是假的,是演戏用的道具。
这个仆人的确是皇宫中的太监,因为偷了皇宫中的宝物被赶了出来。而那个男子本身是个戏子,经常去宫里给王爷大臣唱戏,也十分了解宫中的规矩,而且长得和光绪帝也有几分想像。他们二人原本是想骗些财宝再逃走的,没想到越闹越大,真惊动到了湖广总督!
最后这两个胆大妄为的骗子,被张之洞秘密处死了。
撰文/秉烛读春秋
Youren2010
在现代的电视剧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皇帝带着几个亲信在民间微服私访,然后顺路还会抓几个贪官污吏或者破几个案子,也没拿出什么有力证据证明自己的身份。但大家都知道这只是在电视剧中,不能当作历史来看,那么历史上皇帝在微服私访时是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呢?笔者认为讨论怎么证明身份之前,我们应该先讨论皇帝是否有必要证明自己的身份。
其实古代皇帝一生基本上都在宫中度过,出访的情况极其少见。皇帝是整个国家机器的核心,而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出一趟远门花个几个月时间可以说再正常不过了,只有在天下太平、国泰民安的情况下,皇帝才有可能外出寻访一下,而皇帝外出寻访又分两种情况:大张旗鼓的明访和无人知晓的私访。绝大多数出访过的皇帝都是明访,明访时,皇帝带着浩浩荡荡的军队和一批朝廷大员,地方官员在皇帝抵达之前会收到消息,好提前做接待的准备。明访这种全国都知道的情况,皇帝完全不用证明自己的身份,他身边的军队和官员就是最好的证明,像康熙、乾隆的六下江南就是最典型的明访。
而暗访也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皇帝隐藏身份在京城中寻欢作乐,这也是皇帝暗访中最常见的情况;第二种才是我们在电视剧中见到的那种微服私访,不过也都只在都城周边,没有过远距离的微服私访过。这两种情况都是在京城附近,在宫廷势力的触及范围之内,皇帝完全不需要证明自己的身份。历史上第一种情况,比第二种多得多。因为大部分皇帝都是为了寻欢作乐才私访的,都城是一个国家最繁华的地方,所以皇帝们完全没有必要跑那么远去别的地区。这种情况下,皇帝们通常会找一个信得过的太监或是皇亲国戚先给自己牵好线,京中人不认识皇帝,但却认识这些牵线搭桥的贵人,也就对皇帝的身份猜的七七八八了。像汉成帝刘骜经常让富平侯张放为自己牵线搭台,赵飞燕就是这样遇见汉成帝进的宫,宋徽宗和名妓李师师也是这么在汴京相遇的,不过也有倒霉的皇帝,同治皇帝就是由于在青楼染病而在养心殿驾崩。(野史记载)
不过微服私访不为了寻欢作乐的情况也有,像明宣宗朱瞻基就在北京郊区微服私访,还亲自体验了一下干农活的艰辛。这种情况下,见到皇帝的农民只知道面前的是一个地位很高的人,可能并不知道他是皇帝,但也不是自己能得罪的,这种情况下皇帝也没必要证明身份。所以古代皇帝从来上没有像电视剧那样远距离的微服私访,也就不存在什么证明身份,但有一件事情可以大概看出皇帝们可能采取的措施。
在清朝末年,发生了一起武昌假光绪案。戊戌变法失败后,武昌来了一主一仆,两人一老一少,老的那个白面无须,像是个太监,而年轻的那个被盖绣金龙,所用的碗也有五爪金龙,还不时抚弄一方玉印,玉印上刻着“御玺之宝”四个篆字。这一老一少的行为被人看在了眼里,光绪来了武昌这一消息就不胫而走,满城达官显贵都来参拜,连武昌知县陈树屏也亲自来请安,两个骗子收到了大量的财物。最终还是湖广总督张之洞知道消息后密电京中同僚,得知光绪仍然在北京,这才将这两个骗子抓捕归案,将两人处死。
这两个骗子的手段能够蒙骗如此多的人,最重要的还是因为玉印、金碗等物件都是宫廷之物,常人如果逾越的话会被判处死刑。由于古代皇帝并没有真正出远门微服私访过,我们不能肯定皇帝会用什么来证明身份,但根据这一案件我们可以合理推测,如果真的微服私访出远门的话,身边大概也会是依靠这些宫廷贵重之物来证明,毕竟这对民间百姓来说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solon
首先有书君要说明一件事情,古代皇上其实没有几位皇帝真正微服私访过,康熙和乾隆都曾经多次下江南,都是高调出行,不仅让沿途的官府耗费不少银子,而且让老百姓也是不得安生。
但如果说皇上真的没有微服私访,有书君说这话也太绝对。毕竟长年在皇宫中,一些小皇帝也会闷得慌,也会带上小太监“逃”出宫门,出去转转。但一般只是出于猎奇心理,很少是为了了解百姓疾苦。
这样,问题就来了,古代皇上外出巡防如何证明自己的皇上身份呢?下面有书君就与大家一起聊一聊。
证明身份之一~随从。
皇上外出,即便是偷跑出皇宫,那也会带上随行人员,比如一直伺候他的太监,保护他安全的护卫,或许一时兴起还会带上自己宠爱的妃子。
这些人可不会像皇上那样,大咧咧的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游。经常混在皇宫陪王伴驾,哪个人也不简单,就如现在我们出门也得“身手钥钱”一样,这些内侍也会带上必要的东西,其中一项便是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东西,比如令牌。
其实带上令牌也是多余,对于这些内官,哪个不是大臣们极力巴结的对象,他们在私下也与很多大臣交往,更确切地说,他们会经常收受这些大臣的贿赂。
皇上出行,这些内侍当然不会自己承担责任和好处,一般会密报给当地的官员,一来可以暗中保护,分担自己的责任;二来也给这些官员一些好处,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机会在皇上面前表现。
所以说,皇上外出巡游根本不需要自己亮明身份,这些小事随从的太监和护卫就安排好了。
证明身份之二~龙袍
电视剧中不是经常有这样的镜头么?当皇上被民众发现后,就会有当地的大臣带上护卫,将皇上迎接入府,这时的皇上就会穿上龙袍,端坐堂前,摆个威武的样子。
这样说来,皇上虽然是微服私访,也都会带上每日必备服饰。这龙袍可不是我们现在在古代建筑旁,小商摆的做工粗糙的衣服,那可都是顶极工匠的呕心之作。
正所谓“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这皇袍只要一拿出来,有点见识的人自然就可以看得出。
毕竟在那个年代,一般人也不敢冒死伪造龙袍,那可就是真正的找死了。所以说只要不是蓄意冒充皇帝,那一般敢于拿出龙袍的那都是真正的天子。
证明身份之三~玉玺
玉玺可是皇帝最重要的证明物件,不过有书君也不太确定,当皇帝短途旅行时会不会把这么笨重的家伙带在身上。想来如果特别重要的证明时,皇帝也会请专人保管,随身携带啊!
不过,皇帝用的玉玺可是有各种材质的,当然盖在圣旨上的那个是最尊贵的,只是随身携带的可以是一种皇上专有的私章吧!虽然不如传国玉玺价值连城,但是其效用应该也是不容小觑的。
证明身份之四~圣旨
皇上出门,一般会带上几轴圣旨。其实也不完全要证明身份用,有时也为真正处理一些必须当时解决的问题。
圣旨的材质很有讲究,一般都是上好蚕丝制成,圣旨上的轴也是对官员的级别有要求的,一般来说级别越高,所有的材质越是名贵。
最主要的是,圣旨两侧有翻飞的银色巨龙,这可不只是皇家身份的象征,还有一个只有官家才知道的秘密,那就是圣旨的防伪标志。
有些圣旨还有另一个防伪绝招,圣旨的绢布上印满了祥云图案,而且所有的圣旨开头的第一个字,必须写在右上角第一朵祥云上。
以上便是有书君绞尽脑汁搜寻,可以在外证明皇帝身份的物件。在红墙之侧的华表上,有龙之子分别代表着“望君出”与“望君归”。
“望君出”就是希望皇帝可以走出皇宫,去了解百姓的苦难;而“望君归”是希望在外游历的君主,可以回到宫中处理国家大事。
这些无一不说明,黎民百姓对于皇帝的殷殷期盼,但是千年以来,又有多少皇帝真正以平民身份去关注百姓的疾苦呢?
就算是圣旨、玉玺、龙袍可以证明皇帝的身份,可是只知道在外享乐的皇帝这种证明毫无意义。
只有把老百姓的事情真正放在心中的好皇帝,才会被老百姓真正认可,也就无需再多的物件去证明他的身份了。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小洲哥永远25
康熙微服私访记就是大家最熟悉的皇帝扮成普通老百姓一样微服私访到民间体察民情,遇到为非作歹、贪赃枉法的官员,随即亮出皇帝身份惩凶除恶,老百姓交口称赞。
但是告诉大家一个残酷的现实,这样的情节只会出在影视剧中。在清以前汉武帝刘彻、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明宣宗朱瞻基、明武宗朱厚照都有过微服私访的记录,但是也仅仅是了解京郊的农民收成,同百姓说说话。
清朝微服私访的皇帝就不提了,信以为真的,都是被影视剧“毒害”的,在现实中根本不可能出现,只是人们茶余饭后杜撰出来的一些谈资而已。康熙微服私访可以说是巡察,也叫南巡。当然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微服私访,而是一出行几千上万人浩浩荡荡、前呼后拥的。还要带着妃子、皇子、大臣、侍卫,沿途没到一个地方之前邸报都已到达地方,让地方官员做好接待与安保工作,这无疑根本不需要证明皇帝的身份,谁会大摇大摆的这样去冒诛九族的罪名去顶替皇帝呢?康熙南巡更多的是查看黄河水患,解决黄河水患决堤问题,下江南拉拢江南文人,更多的带有直接的目的性。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游玩,也不是为了为民申冤。普通百姓连见一面的机会也没有,怎么让皇帝去伸张正义?
再有一个就是比较熟悉的乾隆六下江南了,乾隆就有点牛了,明摆着我就是去玩的,一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悠哉悠哉的哪有时间去管百姓死活。曾经有一省巡抚不堪其扰又为百姓不堪重负而上奏乾隆,乾隆一怒之下让其罢官回家。乾隆帝是中国史上有名的风流天子,下江南既可游玩又可寻花问柳,更包养江南名伶,经常半夜换便装上岸消遣。
皇后乌拉那拉氏(还珠格格中的皇后)劝谏更是被剥夺皇后位,皇后更削发明志,最后郁郁而终。对于这样一位皇帝你能指望像影视剧中那样为民做主吗?
皇帝微服私访能证明皇帝身份的有印玺、印章、服饰以及皇帝特有的信物。
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些可以有人假冒这些不可信,在封建社会假冒皇帝什么罪名,诛九族的大罪,而且皇帝印玺都是上好的和田玉以及其他珍贵玉石雕刻而成,其中乾隆皇帝的田黄三链章更是其中佼佼者。在古代交通不发达,信息传递不便更是认玺不认人。
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点个赞,您的关注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我叫黑人茶
电视剧里的皇帝到外地微服私访都是文学创作,从戏说乾隆,到康熙微服私访记啊,没有真实的。
皇帝微服出巡,最大的危险不是来自于民间,而是朝堂。权力真空,一些人就蠢蠢欲动了。并非一定是权臣篡位,另立个太子爷也是可行的,与此配合的剧情是皇帝私访出了意外。
同样,皇帝到民间,带护卫人数过多,也就暴露了。带的少,很可能先被赃官恶霸给欺负了,甚至弄死。
极个别的私访,无非是皇帝到了某处视察,化妆到街上溜达一下,但很可能整条街都是演员了。一些史籍载如汉武帝、宋太祖、明宣宗有类似的经历。
皇帝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这个问题很尴尬。皇帝没有身份证,总不能下一道圣旨证明“我是我”。吏部行文只是通知性质。传国玉玺本就是个噱头,正式用的印章也是一套的,可能常用的一个带在身上,给识货的看看。老百姓是不知道这些的,面对一个自称皇帝的人,多以为是疯子。所以皇帝证明自己的最好方法是回到宫里。
明武宗也是著名的私访皇帝,但他不是微服,而是官服。给自己封了了威武大将军、镇国公、太师,改改了名字。这些荒诞不经,未必不是自保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