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到底是谁?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正式出版以来,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学术研究又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到90年代末,该书已明显需要再次进行修订。由于本校的一些老专家曾先后参与《中国哲学史》的编写和修改,使得《中国哲学史》具有...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

[作品]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分“道经”“德经”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它不仅是道家(包括道教)代表作,而且还被尊为诸子之首、万经之王。《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哲学、政治、军...

张景、张松辉

[作品]论语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思想散文集。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辫子和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集腋成裘,最终在战国初年...

[作品]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本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书。近年颇多学者承认,此书的出版,是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

胡适

[作品]读史方舆纪要

《读史方舆纪要》清初地理著作。原名《二十一史方舆纪要》。顾祖禹(1631-1692)撰。祖禹字景范,号宛溪先生,江苏无锡人。他自顺治十六年(1659)开始编纂该书,前后历时二十年成稿。 全书共一百三十...

顾祖禹

[作品]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三家分晋一直到五代十国,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分二百九十四卷,共有三百多万字,取材十分广泛,历史资料十分丰富。《资治通鉴》刻...

司马光

[作品]周书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堂书抄》,宋代有《太平御觉》、《册府元龟》,特别是明代永乐...

令狐德棻

[作品]战国策

《战国策(修订版)》内容简介:《战国策》主要是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言行汇集,也有一些历史史实和人物的记录。其书作者不详,大概不是一人一时所作,故书中不免有自相矛盾之处。《战国策》一书名称为刘向校定其书时...

刘向

最新跟帖
窝

您好,我来回答您的问题。

题主所问老子到底是谁?确为千古之谜,以下做一个“可能性”分析。

这个问题要分两块来说明,一是世人认知的老子是谁?二是写《道德经》的老子是谁?

别晕了头,且听我道来。

首先,我们先讲世人所谓的老子是谁?

在古籍中记载老子的文字非常之少,而且很多记录矛盾、混淆。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老子是楚国苦县人。

而且记录老子的七世孙在给汉孝文帝当差,这样算来老子大概是战国中期之人。

民国时期,很多著名学者梁启超、冯友兰等,皆认为老子是比孔子晚的多的战国中期人。

但孔子是老子的学生,这在很多古籍中是说明很清楚,能确认的。

又,班固地理志记载,春秋时期,苦县不属于楚国,属于陈国。

清代学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有言,苦县在春秋时期还不是县,到了汉代才成为县,且当时不叫苦,而叫相。

后汉书》也说明,陈苦春秋时曰相。

另外当时的楚国是为南蛮,楚王熊渠自己也说:

我蛮夷也。

我们把自己置身在当时人文环境中考量,这样的蛮夷部落之地,要孕育出老子这样的大智慧,恐怕不现实。

综合上述,司马迁之说就很难站住脚。

我们再看,庄子说老子居沛地。

清代著名学者姚鼐通过考证后表示,老子居于沛地,沛位于宋国,而且宋国有老这个姓氏。

这个宋国是周打败殷商后,由殷商遗民组成的封国。

周书》有言:

惟殷先人有书有册。

也就是说在那个年代,只有殷商才是开化之人,有文字与书籍。其他地方还是蛮夷未开化的部落。

这么看来,老子这样的大智慧是殷商遗民的可能性就很大。

老子为周王朝的史官,这个在当时是世袭的,也就是说老子家族世代都是史官。

庄子书中有描述老子之死:

老聃死,秦佚吊之,三号而出。

这里大约能说明老子死于秦地,即陕西。

另外我们还知道,老子老年时经过函谷关而消失。函谷关就在陕西丰镐(西安一代)与河南洛邑(洛阳)的中间。

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可以分析知道,老子家族初期在陕西丰镐,老子后来随周王朝东迁到河南洛邑,老年时通过函谷关回到陕西,最后死在了陕西,这样吻合度就很高了。

这个老子是世人认知的老子,但并不一定是写《道德经》的老子。

为什么不一定是写《道德经》的老子?

首先《道德经》本就不是老子书的原本,它仅仅为老子书的传世通行本,是后世之人的注本。

其中道德经三字也是由西汉的河上公拟定。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用词用语比《道德经》更久远,但也不一定是老子书的原本。

所以我们把这个原本暂时称为老子书。

那老子书为什么不是世人认知的老子所作?

司马迁《史记》记载: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彊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这个记载疑点甚多(站在当时的极低文明程度猜想):

1、 我们观《道德经》(此文本世人所见,暂代老子书),其思考的深度、广度、完整度等都不是一个人能在当时临急的情况下能写出来的。

2、 当时写书用的是简牍,其制作工艺相当繁琐,在一个关卡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简牍用来写五千多字?

在当时那个年代,学者一般是不会写书的,传道都是通过带徒弟的形式,比如孔子。

老子家族因为是当时的世袭史官,写书的可能性是很大。

综上分析,老子书并非上面讲的世人所认知的老子一人所作,而很可能是老子家族一系人共同所作。

而世人所认知的老子因为带了孔子、文子、杨朱、娟子等有名的学生,以及相关有名典故,为世人所认知,可当成老子家族的代表。

最后收题总结:1、 世人所认为的老子,其家族为殷商遗民,世袭史官,初期在陕西丰镐,老子后来随周王朝东迁到河南洛邑,老年时(王子朝之乱后)通过函谷关回到陕西,最后死在陕西。2、 作老子书的老子,并非一人,而是老子家族一系多人。

以上相关考据甚多,为大学者之研,非我之功。

以上仅通过有限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的结论,还需考古学家将来盖棺定论。

奕奕珍惜

奕奕珍惜

道德经》作者李耳,又名老聃,称老子相传是李姓始祖李利贞的后裔,一说今河南鹿邑人(有近代考古资料),另传为楚国苦县历乡曲仁里人,不过这两个地方在春秋时归属于不同的诸侯国已无法考证;根据史料周朝以前未见李姓,自老子姓李后天下始有李姓出现,故老子为李姓得姓始祖,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尊老子为远祖,命天下李姓共同奉今甘肃陇西李氏陇西堂为祖祠并在陇西大兴土木营建李氏宗祠(现为中国最大的李氏祖庙-陇西堂),故后世有天下李氏出陇西一说;论语有记载孔子曾经去周拜访老子求学,后老子在涵谷关留下《道德经》,骑青牛出玉门关后不知所踪,今在玉门石油河边仍有老君庙,故原玉门油田称老君庙油矿!

lffshine

lffshine

老子者,太上老君是也。太上老君之出莫知其源,自混沌而来,无世不出,上三皇号万法天师,中三皇号盘古神王,后三皇号鬱华子,神农时号大成子,轩辕时号广成子,千变万化,难以尽推,或化儒圣,或化释佛,或化道仙,隐现而莫测,或著感应,或著道德,或著清靜,功德以无边。

yealec

yealec

朋友们,在下给你们还原一个真正意义的老子吧。不看的亏了!看了的有福。

据《神仙传》记载:老子者,名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人,母亲怀他七十二年才生出来。生时剖开母亲左腋而出,生下了就白了头发,故称老子。老子的母亲在李树下生的老子,老子生下了就会说话,指着李树说:这就是我的姓氏。

在盘古开天地时期,老子就已经出现了。那个时候他叫老子天尊,受他的师傅鸿钧天尊之托,宣扬天道。在中华的各个时代,都有老子转世做人的身份。

在上三皇时期,叫玄中法师。下三皇时叫金阙帝君。伏羲时叫郁华子。神农时叫九灵老子。在黄帝时叫广成子。在颛顼时九赤精子。在帝喾(ku)时叫渌图子。帝尧时叫务成子。帝舜时就尹寿子。夏禹时叫真行子。殷商时叫 锡则子。周文王时叫文邑先生。也叫守藏史。春秋时期叫太史儋或老莱子。著有《老子》一书。孔老夫子曾经问礼于老莱子。这个事情不会假。
后来,骑青牛出关,而去向不明…

salsa

salsa

先看出生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约公元前471年)。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所以孔子找老子问道是真的。



老子其人其书:

其人;“老”和“子”都是尊称。

其书;老子的《道德经》一共九九八十一章,分为德经和道经。

以长沙马王堆的帛书甲乙本和荆门沙洋郭店村楚墓出土的《道德经》竹简为较早的版本。


至于题者所说的史记记载

以学术圈的角度来建议:《战国策》和《资治通鉴》比《史记》更客观,当然了《史记》也是不错的。


道德经》探讨

希望有哲学和历史本科及以上学习经历的人能一起来参与探讨。

huyini

huyini

可以确定的是就〈道德经〉而言是几个人,几百年的合集,原因如下

从孔子到民国有关哲理方面传承,就民国哲学权威冯友兰先生讲在逻辑上是相通的。

①孔子是不可能見到老子的,两人差尽三百年。

②李耳<老子〉,在公元前的生卒从来都没有确定某年??

③从老子道德经的初传,到孔子时期,最少四代人,几个老子的传承,。

④查了所有的古藉,在孔子前的几百年内的大概率生卒年。

所以你们谈了多少文篇也是无用功,〈生卒年谱〉?

所以从中国古文明,古文化要,也大功夫。

在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中国应最早,关键是有严谨的科学论据,。

查古希腊,古巴比仑,古埃及,古印度,

而古中国多民族大容合的五仟年的战争史,地上物少知又少,在大量的古文明都在中国的大地之下,就城郭一与文字<比甲骨文要早〉

这在这古断代上,????????中国应有一批过硬的考古学者去研究,????????中国真正国民强大之時就是伍仟年到八仟年的,世界最古老文明的铁证一同在献之时。

鱼迩

鱼迩

“老子”到底是谁

“老子”和道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巨大,但对于“老子”其人,历来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老子”到底是个什么人呢?

在历史课本和大部分书籍里都是这样写的:老子叫李耳,是春秋末期楚国人,担任过周王室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大约和孔子同时,但比孔子年龄大,孔子曾经向他问礼。后来老子出关不知所踪,在临走的时候,关尹请他著书,他就写下了五千字的《道德经》(《老子》)。

这些内容来自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几乎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关于“老子”的最完整的记录了。其实这些记载还是非常简略的:“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对这段记述也有人怀疑:孔子去见老子的事《论语》里没有记述,老子出的关是哪一个关口,一般认为是“函谷关”,但孔子时期还没有函谷关的名字。这个地方只称二崤,又称桃林之塞,是晋国的地方。在秦惠王时,秦国才取得这个地方,因险设关,才有了所谓的函谷关。

这些且不论,我们继续往下读,发现司马迁自己对于老子就是上文所说的李耳这一论断也是拿不准的,所以又记录了一些其他说法。

首先,他记述了一个叫“老莱子”的人:“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和孔子同时的还有一个“老莱子”,也是楚国人,也是有着道家思想的,也是隐士,就是民间传说里的七十多岁了还“彩衣娱亲”的那个人。据说老莱子也是有著述的,但早已经失传了,大约司马迁也没有看到,不然就不会这样模棱两可的记述了。老莱子和老子会不会是一个人,大概当时就有人这样认为。司马迁在后面又记了一句话:“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这和前面是明显矛盾的,前面已经说老子出关,既然“莫知其所终”,就不会知道他活了多少岁。老莱子活了多少岁虽然没有记载,但看传说,他七十多岁了父母还在,大约是有长寿遗传的,160岁或200岁的传言,应该指的是他。可见司马迁在这里,对老莱子是否老子,也是存在一定怀疑的,所以记了这一段话。

接着,司马迁又记载了一个“太史儋”:“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战国时候,周王室的一个叫“儋”的“太史”去见秦献公,有人认为这个人就是老子,司马迁也拿不准,所以说“世莫知其然否”。

从上面两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司马迁对于老子是谁,他也是不能肯定的。但后面却突然又写了一段最让我们惊奇的文字:“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

老子有子孙,他的儿子是魏国的大将,后代在汉文帝时还做过官。既然有明确的世系在,又怎么会有上文那些模糊的记述,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我们再仔细查证一下,这里所说的老子的儿子“李宗”,在魏国任将军,被封于段干。战国时魏国的建立者是魏文侯,他在公元前424年称侯改元,直到公元前403年,魏才被周王与各国正式承认成为诸侯国。而比老子年轻的孔子在公元前479年去世,活了73岁,老子的年龄比他大多少,我们不知道,就算大二十岁吧,老子的儿子似乎也无法在魏文侯时担任将领。

这就更让人疑惑了,《史记》这一段的老子又是指谁,还是李耳吗?

还有一个疑问,如果李耳就是老子,依照习惯,人们应该称他为“李子”,为什么会是老子呢?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里说大概有两种解释:一个可能,“老”是“字”,春秋时期人们往往把“字”放在“名”的前面,比如孔子的父亲叔梁(字)纥(名),秦国将领孟明(字)视(名)等,古人名字并称时,先说字后说名。所以胡适猜测,老子可能名聃,字耳,又字老,所以被人称为老聃、老子,就像孔子的学生冉求字有,就有人称他“有子”。第二种可能,“老”或者是姓,古代有姓和氏的区别,老子可能姓老氏李,所以人称老聃、老子。

许多人考证,《老子》一书应当成书于战国时期。(汪中老子考异梁启超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等)

所以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里说李耳和老聃不是一个人,他认为,李耳是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首领,而老聃是传说中的“古之博大真人”,司马迁错误地把两个人混为一谈了,所以《史记》里的《老子传》首尾是历史,中间是神话。他还说,李耳是隐士,所以讲学不愿意标榜自己,就用了传说中老聃的名字,既可以隐去自己的名字,又可以借古人以达到“重言”的效果,所以人们称他为“老子”。

真相是这样吗?当然还无法确证。

老子到底是谁?在没有发现新的史料作为确证前,恐怕还是无法彻底解开谜底的。

lyriczhang

lyriczhang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