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臣子最高待遇是封侯,而不能封王呢?
alal
异姓封王也是有的,汉代可以生前封王自治,唐朝可以虚封郡王,宋朝可以死后封王,宋以后,基本没有封王故事,除非边疆少数民族的首领!
濬濬
封王的有啊。郭子仪,李光弼,三藩什么的。十六国,和五代十国时期更多
ぉぅょぅ
首先在没有皇帝的时期,“王”就是一国最高了,没办法封,也不可能封。
其次在秦汉时期,有封王位的,但都是一些权倾朝野的大臣,而且还加九锡,譬如王莽,曹操。
不过由于臣子的野心,封王成为了谋朝篡位的标志,后世也就很少在臣子活着的时候封王了。
譬如明朝开国大将徐达死后封中山王
christina-J.
首先这个问题得排除宗族亲王,本质上跟皇帝是一家的。然后再来说,原因就是封建社会家天下,讲究君君臣臣这一套,侯还是臣,而王属于君,可以开府建制,性质不一样了,从时间线来看,秦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结束周以来的分封制,汉高祖剿灭异姓王之后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各朝代基本遵循了这一套,没有遵循的,基本都被改朝换代了[我想静静]这是历史教训。
狱卒小萨
在秦始皇以前,王,和皇帝差不多,等级,后来有了皇帝,王是仅次于皇帝的,在古代封建社会,王是爵位,王只能分给,皇帝的直系亲属,很少异姓封王的,就是封了,王也不得善终,作为臣子,再有功劳,只能按公侯子伯,等爵位来封赏
我是大鱼游大海
我们现在看古装剧就能了解到,在古代,一个臣子如果有功的话,皇帝会对他进行一些封赏,除了会赏赐一些金银财物之外,还可能会加官进爵,所谓的王侯将相,这些人很大一部分还是靠着自己的才能而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很好的地位的。不过在对臣子进行封赏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各种“侯”,这是一种爵位,然而侯却可以算是臣子们的最高的待遇了,皇帝并不会将他们封王,这是为什么呢?臣子们为何不能被封王,如果被封王的话又会怎么样呢?
“王”号至高无上,非一般人能享有。在“皇帝”这一尊号还没有出现的时候,称王就已经是一个人的人生巅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天子权威的消失,强大的诸侯纷纷自称为王。
王爵是君主制下的一种爵位,其地位仅次于皇帝,高于侯爵、公爵。他们身份地位尊贵,弹指间就能决定许多人的命运。
什么样的人能封王齐王韩信
对于封王的问题,其实从周朝时就立下了一个基调,即王爵主要都是给自家人的。除非你立下大功,一般情况作为异姓臣子,是很难封王的。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稳定局势,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并分封了一系列异姓王,如韩信、彭越等。不过刘邦很快消灭了威胁极大的几大异姓王,并立下制度,今后非刘姓皇族不得封王。
不过,终两汉一代,异姓封王者依旧不少。一般来说都是权倾朝野者,皇室不得不赐予其王爵,而且还要加九锡才行。比如西汉末年的王莽、东汉末年的曹操等。
于是,封王,加九锡,几乎成了后世臣子取而代之,篡逆称帝的一个显著信号。像三国时期司马昭被曹魏封晋王,加九锡;南朝时期的四个开国皇帝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都是在封王、加九锡后才称帝。
臣子封王,君王将难以驾驭。封王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对于皇室来说,臣子的功越大,其实越危险,而大到功高盖主,取而代之之际,就只能靠封王、加九锡来满足其野心了。而对于臣子来说,能混到封王、加九锡,就意味着皇室对他已经是封无可封,赏无可赏了,要么就洗干净脖子等着被弄死,要么就得准备篡位了。
有鉴于此,历朝历代的皇室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惯例,那就是对于异姓功臣,能不封王尽量不封王。即便后来封爵不再裂土,对异姓功臣封王问题的态度也相当坚决。一般来说,封侯常见,封王则不可。
封王者,通常为国家隐患。西晋八王之乱
汉初,韩信被封为楚王。因为功高震主,刘邦怕韩信利用声望取而代之,不得不捏造罪名杀害。
清初的三藩,不仅封了王,还有封地,形同独立王国。康熙几番试探之后,还是下令削藩,三藩被逼反,清廷不得不仓惶应对。
类似案例还有西晋的“八王之乱”,明初的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
因此,臣子最多只能封侯。否则从封王的那一天起,你就是皇帝眼里的一根刺了,是国家的隐患,除非你是权臣,否则皇帝总会想办法除掉你。
封王可以,但必须毫无威胁。什么样的人对皇权没有威胁呢?那当然是死后的人了。所以,死后封王就更加符合帝王心术。
死后封王有些是生前来不及封,有些是朝代不允许生前封王,总之这类王爵更虚,毕竟人都没了,如无特殊情况,这类王爵是不允许世袭的,所以受封者连钱都收不到。著名例子有鄂王岳飞、中山王徐达等。
总的来说,历朝历代的封爵制度不同,汉朝后出现了公爵等爵位,臣子即便不封王,顶级爵位一般也不是侯,而封王也是常有的,尤其是王朝末期的时候。
一只肥猫
题主朋友,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时候,臣子是可以封到王爵的!
这个封爵问题,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应该分为三个大阶段来看。
第一大阶段是先秦时代,整个先秦时代的大部分时间是天下一王,即土一为王,大地上只有一个王,王是最高统治者的尊号,这时候,臣子(诸候)的爵位分为五等即公,候,伯,子,男。由于先秦时代的分封制有尊亲祖,疏远夷的习惯(即所封爵位高低是根据诸候与周天子的关系,及其祖先是否尊贵和与中原文化的亲近度来封爵,而不是根据诸候的实力大小)如卫国国小,但第一任国君是周王的弟弟,而宋国虽小但是殷商的遗族,都被封为公爵,而南方第一大国楚国却只封了一个子爵,所以楚人很不高兴,很早就僭越称王,却被天下嘲笑,还有了一个嘲笑人的成语:目无楚子。到了战国时代,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以军功高低设立二十级爵位,因为当时秦孝公尚未称王,所以最高级的爵位就只有候爵,分别是十九级关内侯和二十级彻侯。彻侯以一县为食邑,并可以自己设置官吏于封地之内;关内侯有食邑但无置吏之权,只能享用食邑的赋税;而各国也逐渐实行与秦国一样的变法,国君之下的最高爵位都是候爵,当时的候爵有时被人尊称为君。故有了君侯一说,如平原君,信陵君,阳泉君等,实际上他们的爵位就是候爵。而先秦的天下一王制崩坏于战国中期的五国相王事件(即五个国家相互承认对方为王),至此战国七雄相继称王。王再也不是最高统治者的尊号了,
第二阶段是秦汉时代,秦始皇一统天下,尊号始皇,确立皇帝制,皇帝成了最高统治者唯一的尊号,群臣上书请秦始皇分封自己的儿子们去各地为王,但李斯反对,坚持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所以秦朝沿用了二十军功授爵制,臣子的最高爵位为候爵!至汉朝建立,刘邦为夺取并巩固天下,大封群王,以至汉初有七个异姓王和十几个同姓王,但刘邦坐稳江山后,卸磨杀驴,逐一废除了异姓王,汉朝在沿用秦制的同时也吸取秦朝的教训,最终形成二条规矩:非刘姓不得封王,非有功者不得封候!汉朝的臣子的最高爵位也是候爵,但有两人例外晋封公爵:安汉公王莽、魏公曹操。而正是东汉末年,曹操彻底打破了臣子不得封王的传统,先封魏公,后封魏王。
第三阶段,秦汉之后的时代,在后世历代中臣子封王的不在少数。如南朝的刘裕被封为宋王,唐代的神龙五王:即发动神龙政变逼武则天归位于唐的五位功臣,分别是张柬之、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五人,他们是这次政变的主要策划者和实施者,因而在唐中宗李显登基后不久,五人被封为郡王。其后的郭子仪也被封为郡王,北宋的高怀德,宋太祖赵匡胤的妹夫,封渤海郡王,南宋时,高宗封抗金诸将韩世忠为蕲王、刘安世为鄜王、张俊为循王、杨存中为和王、吴玠为涪王、吴璘为信王,加上后来被追封的鄂王岳飞(非高宗追封)合称七王。而清代的三藩平西王吴三桂等!封王是很常见的了。但有两点需要注明:①后世的臣子封王,多为有爵无邑,只能食王爵俸禄,而没有领地的自冶权!②相当部分的王爵是在臣子死后追封的,只有号(荣誉称呼和立庙的荣耀)没有实惠!
wangyue_
自汉朝以后封王的都是皇家宗亲,不是皇亲国戚和皇帝没有血缘关系的臣子最高待遇也就是封公封侯了。
山形新干线
方圆论坛在线
王爵一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尊贵的爵位。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改元称帝之前。普天之下最高等级也就是王。就拿周朝来说,整个周朝就只有周天子一个王。其他诸侯国的爵位基本上都是子,男,伯,侯这个四个等级爵位。春秋时期楚国君主最早称王,号为楚武王。但实际上楚武王受封的爵位只是子爵。而楚武王的封号是楚武王自封的。后来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都称为王。但实际上诸侯王都是伪王。他们所谓的王位不过是各诸侯国自封的罢了。
秦朝时期秦始皇所沿用的是二十等爵制度。在二十等爵制度中并没有王爵。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封王。而到了汉朝,虽然恢复了封国制。但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又宣布“异姓不得为王”。也就是从汉朝起,之后的历朝历代皇室虽然对于后裔都有封国的封赏。但王爵仅是皇家直系子弟所享有的权利。异姓不得封王从刘邦后就成为了历朝历代约定俗成的规矩。而对于臣子来说最大的封赏也就是公爵。而公爵也一般只出现在开国时期的臣子。正常情况下臣子的最高封赏就只是侯爵的爵位。
之所以皇室不会分封臣子王爵也是有原因的。因为封王之后就因为会有封国。而封王爵后就意味着臣子可以开府建牙。而每一个王爵事实上就属于一个个国中之国。要知道除了部分朝代之外。王爵在自己的封国上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他们可以收税,可以征兵,可以设置文武官吏。王国就是国家之内的一个小国家。你认为哪个皇帝会同意在自己的国家内出现一个国中之国呢?权利的欲望是无止境的。真的出现异姓封王建国的话,那么离造反也就不远了。历史上少数朝代分异姓臣子为王。要么是臣子死后追封。要么就是这个臣子已经老得快死了,不具备威胁才会分封。
比如南宋时期的秦桧。秦桧独章掌政之后整个南宋朝廷内部就是秦桧的一言堂了。在秦桧晚年的时候被封为益国公的时候,秦桧就敢撑金根车,设益国府官署、加九锡。后来秦桧病重眼瞅着就不行了。宋高宗在看秦桧的时候两人四目相对也泪流不止。后来秦桧父子请求至仕。宋高宗赵构为了让秦桧体面下野。所以加封秦桧为建康郡王。但当晚秦桧就病逝了。秦桧病逝后南宋朝廷又追封他为申王。由此可见宋朝时期公爵就可以开府建牙了。而权倾一时的奸臣秦桧也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被封王。但封王之后就病死了。这也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ladychan
怎么不能封王?谁说的不能封王?
近些年有一种白酒,叫做“汾阳王”,算是中低档吧。这个名字的典故,就来自于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
什么?你不知道郭子仪?那你知道德云社吗?郭德纲的二儿子,名字叫做郭汾阳,据说就是取得郭德纲老家山西汾阳。
其实在我猜测,郭德纲给儿子取名祖籍,倒不如说是羡慕郭子仪的经历,给儿子以祝福。因为古代功高盖主、位极人臣的,多半没有好下场。而郭子仪“七子八婿,福寿双全”,简单羡煞天下人臣。
除了郭子仪,还有没有封王的?有,多的是。清朝初年,不是有平西王等三藩叛乱吗?这就是三个被封的王爵。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叛乱,清朝才定下祖制:异姓功臣不得封王,以后就没有异姓王爵了。
汉朝也有类似的规定。据说刘邦临终遗言:“非刘姓而王,天下共击之”。但是吕后专权,打破这一规定。到吕后死去、诸吕伏法,汉朝才没有了异姓封王。
《红楼梦》写于清朝,但故意泯灭朝代性,其中提到了东平王、南安郡王、西宁郡王、北静郡王、义忠亲王、忠顺王至少六位王爷,大大违背了清朝现实。作者是以此向“文字狱”的罗织者们表示:清朝异姓不封王,古代异姓可封王。我写的,是古代的故事,可不是“影射”当下。
阳春白雪
简单来说,就是封王会威胁皇权,扰乱血统,从而颠覆政权!
所谓“异姓不王”,是刘邦建立汉朝以后立的规矩。他看到了前朝封异姓王产生的种种弊端,所以立下了这条祖宗家作。
那么异姓封王到底有多糟糕?
我们知道侯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而王爵是凌驾于这个五个侯爵之上的!王爵仅次于天子,天子第一等,下来就是王!
所以王爵的权利比起侯爵,有本质上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土地规模、财税征收和军队规模上。尤其在财税征收和军队规模方面,王爵要比侯爵更加独立自主。
王爵的钱更多,可以建立的军队规模更大,这就导致很多的诸侯拥兵自重,形成地方割据,威胁皇权。周天子在战国时期势力越来越小,说话声音越来越轻,以至于到最后没有人把天子当回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同姓封王已经有这么大的弊端,异姓封王就更麻烦。
同姓王毕竟还是一家人,身体里流的是相同的血脉,造反的可能性至少要比异姓王要小一点。
何况,同样是被造反,同样是被推翻政权,让同姓王当皇帝,至少这江山还是自己家的姓,朝代也还会是原来的朝代。
如果让异姓王当了皇帝,那直接就是改朝换代了!
铮铮小朋友
这并不准确,古代臣子是可以封王的。
在西周,王是天下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底下为公侯伯子男的诸侯。
到了战国,各诸侯纷纷称王,底下臣子最高可以封侯。
秦朝时,废诸王,秦王政称皇帝,从此皇帝才是天下最高统治者。
汉初,汉王刘邦攻灭西楚霸王项籍,诸王列侯推举汉王为皇帝,王成为皇帝之下的第二级称号。
汉初的王一开始是异姓王,后来异姓王纷纷谋反,被皇帝一一攻灭,立同姓宗室为王,异姓不王很长时间成为一种惯例,异姓称王往往成为异姓大臣篡位的前奏,如汉末的魏王曹丕。
到了唐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王公侯伯子男等爵位都趋向贬值,王分两等分别是亲王和郡王,其中亲王食邑一万户(汉朝顶级的侯都有万户),郡王食邑五千户,王由二级君主转化为普通的爵位。
唐初封了一系列异姓王,他们都因为反唐被杀,唐朝中期也封了一批异姓王,其中就有大名鼎鼎再造大唐的汾阳王郭子仪。
唐末和五代也封了一大批异姓王,这个算是例外吧,因为他们都是军阀,封不封都是无冕之王。
这些王朝末年的王是特殊情况的特例,不是惯例,后面就不说了,如明末晋王李定国。
宋朝封了一批异姓王,大部分都是死后追封,剩下的也只是一代而终,不可以世袭。
明清异姓功臣最高可以封公,王只有死后追封。
清初封了五个异姓王,他们都死于非命,所以也不是惯例。
清朝还有一些蒙古王公,算是一个特例,清朝皇帝通过授予蒙古高层爵位和联姻的方式,笼络蒙古人,清朝实际上汉地、满洲、蒙古、西藏的共主联邦。
可见臣子是可以封王的,题主的结论并不正确。
Dora.Ty
九州方圆天下大同,以历史上的周王朝为例,武王伐纣灭商,被拥立为天子,权倾天下,为八百诸侯的共主,其分封的诸侯以,公,侯,伯,子,男,为爵。如战国春秋的五霸,和后期的齐楚燕韩赵魏秦,皆为礼崩乐坏,王氏衰微后崛起的不孝子孙,大多为族兄亲贵,姻亲权臣。自进入秦始皇时代时,他雄才大略,独聚慧眼,分析原因指明了周王朝王氏衰弱的原因是分封制,诸侯过于强大,而中央政府权力分散,所以他废除了分封制,改用郡县制,反而成了大秦帝国早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见一项好制度时机不成熟,是不可以超前运行的。到大汉帝国建立后,刘邦有恢复了分封制,他们认为秦亡于无皇亲国辅政买命。刘邦分了八个异姓王,然皆死于吕后的心狠手辣下,刘邦在其仙逝前,留下遗诏,,,,,非刘姓不可王,非有功不可侯。然有过了约40多年,刘姓的不孝子孙,又发动了七国之乱。可见同宗同族亦是如此,后汉武大帝采用推恩令,一点一点分化弱小其势力。但大汉不信,皇帝无能,岀了刘熬汉成帝这种荒淫无道之徒,王政君族兄放在弟,在风雨飘摇中呈势座大,新都侯王莽假仁假义,买弄风骚,克己奉公,杀了作法儿子,为万民颂扬,因功大被封为安汉公,行九锡有仪帐,类同于帝王。真是衣冠禽兽,猪狗不如的乱臣贼子。异致了西汉帝国的灭亡,然大多王朝皆因大封同姓王而快速亡国,如西晋王朝的司马炎,大封其司马氏十余王,在贾南风乱政下,导致了八王之乱,有引发了五胡十六国,真是万劫不复,人间炼狱。才又了约三百年的南北朝时代,,,,,到大唐天下时,对王公大臣多封为侯爵,公爵。也能相安无事。然由于唐玄宗宠爱杨贵妃,有导致了安史之乱,大唐由盛而衰,军阀割据,番镇做大。德高望重的郭子仪大元帅,因功高盖世,被封为汾阳王,乱世多封王,统治阶级也是无奈之举。到大元帝国时,也多分封皇亲国戚为大王,诸侯,一但势大,多不尊宗主国而骄横拨乱。以大明王朝为列,由于朱元璋对功臣权贵不放心,采用各种手段剪除杀害了众多大将王侯。向明未的辽东总兵官李成梁,为公爵。皇亲国戚们也多行不义必自毙,未世多封王,以成为多个强大王朝灭亡的导火线。
妙尔不语
专制社会是以先亲人、后功臣划分的!以前帮刘帮最大的功臣楚王韩信、淮王彭越、九江王英布均被杀,以至到清朝结束时,异姓封王者,要么夺天下(如魏王曹操助其子曹丕夺汉室:)、要么被斩!
xdipl
提问者说古代臣子最高待遇是封侯并不准确,战国时期秦国确立了十二等军功爵制度之后,彻侯(后因避汉武帝刘彻帝讳改通侯、列侯)才成为了爵位系统的顶端。秦一统天下之后延续了这一制度,彻侯依然是秦王朝臣子所能达到的顶点。
但是,不久之后,西楚霸王项羽就玩坏了这套制度!在灭秦之后,项羽学起了周天子、分封天下,而且跳出了秦王朝十二等军功爵的框架,封了一堆异姓诸侯王。换言之,从这个时候起,臣子的最高爵位就不再是侯,而是王了!
汉高祖刘邦在称帝之后,便拉开了剿灭异姓诸侯王的铁幕。臧荼、韩信、彭越、英布……纷纷落马,连与刘邦关系非同寻常的卢绾也未能幸免、最终叛逃匈奴。晚年的刘邦刑白马盟天下:“非刘姓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自此,异姓失去了封王的机会,只有同姓才有资格封王!但是,同姓诸侯王难道就不算臣子吗?所以说,王爵依然是臣子的最高爵位,只不过它被进行了二次限制,必须与皇帝同宗!
在汉高祖刘邦刑白马盟天下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里,王爵成了异姓的禁忌,即便是改朝换代的王莽,在正式篡位之前也只是给自己安上了“安汉公”的名头,并没有给自己封王。至于“摄皇帝”,那并不是一个爵位,更类似于职务性质。
但是,曹孟德迈出了异姓再次封王的第一步。在晋位魏公加九锡之后,曹孟德依然没有满足。最终,曹孟德给自己带上了魏王的冠冕,成为了汉王朝新的异姓诸侯王。因为曹孟德的身份特殊,此后异姓封王也被赋予了特殊含义——即将篡位的权臣!后来司马昭也是有样学样,将给自己弄了一套晋王的行头。之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又多走了一步,给老曹家退位的皇帝曹奂封了王。自此,异姓王成了特殊封爵,主要就是给篡位权臣和退位皇帝准备的。
正是因为曹孟德玩坏了异姓封王,给异姓封王贴上了篡逆的标签。因此,晋之后历朝历代对于异姓封王都是相当谨慎的。给异姓臣子的王爵,大多以追赠为主。如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经追赠徐达、汤和、李文忠等开国功臣郡王爵。
但这也并不绝对,因为政治需要,有时候皇帝为了拉拢、安抚大臣、尤其是功臣、权臣有时也会给异姓臣子封王,最著名的莫过于汾阳王郭子仪了。除此之外,清初的“三顺王”、平西王、义王也属于这一类型。说白了,这其实就是一场政治交易!因为政治交易的性质,注定了皇帝内心并不情愿。因此,异姓王们往往也最容易遭到皇帝的忌惮!中国历史上活着封王的异姓臣子并没有多少有好下场的。像郭子仪那样异姓封王还能得以善终者,简直是凤毛麟角。
至于说王爵权力太大,所以皇帝才不愿意封,恐怕言过其实了。在汉武帝以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实力之后,诸侯王们逐渐沦为了只食禄、不临民的摆设。之后的大多数王朝,基本上都沿用了这一制度,王爵只和待遇挂钩,并不像汉初那样实封。王爵本身并没有什么权力,更大的还是象征意义和受封者本身拥有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