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将领黄维军事水平到底怎么样?

最新跟帖
孙小美亮晶晶

孙小美亮晶晶

黄维非常擅长打硬仗,忠诚度很高。和黄百韬属于一类人。任何统帅都会喜欢这种人,也能赢得对手的尊重。只是在腐朽的集团中难以施展才华。

黄维在黄埔和陈赓、徐向前、宋希濂、杜聿明、郑洞国等是同学,都是黄埔一期。在毕业、分配、东征北伐和别人并无不同。

相对于杜聿明的际遇,黄维在1929年陆大进修,学习三年,得到了陈诚的赏识,自然进入国军种子部队十八军。28岁就当了旅长,并参加第四、第五次“围剿”。

1、打硬仗被说成“书呆子”

在淞沪会战开始后,十八军作为国军嫡系精锐,自然要投入主要战场。

(罗店区域)

罗店是战场的重要节点,从开战后双方就在血战。黄维在67师李树森将军负重伤后,火线接替任务。黄维在接受任务后,与日军血战整整一周,最后手下的三个团长,一人战死二人重伤。如此血战,国府自然会大嘉宣传,这也成了黄维的成名战。

(罗店作战)

但同僚自然会嫉妒,就说黄当时指挥死板僵硬,就有了“书呆子黄维”的说法。

其实想一想,淞沪战场中日集结部队百万,胜负关系国运。在重要节点上,只是死守死打。哪有什么打巧仗、打活仗的可能。比如大场能守住,中央军就不用放弃江湾、北站间阵地。

黄维在这种条件下坚持那么久,就证明其具备打硬仗的才能,属于难得的将才。

之后武汉会战黄维已经是18军军长,在南浔路马回岭一带作战,再次证明其打硬仗的能力。

2、久疏战阵与搞军事教育

黄维升任54军军长后,驻防中越边境。由于于关麟征的个人矛盾问题,被暂时雪藏,升任军委高参。

到1944年,开始编练青年军。黄维担任“知识青年从军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副总监。

(武汉会战)

到抗战胜利后,任国防部联勤总部任副总司令,又在武汉搞新式军官学校,准备仿照美国西点军校的体制建校,培养国民党陆海空三军军官。

可以说自武汉会战后,黄维基本没有打过仗。

3、与再度打硬仗

到了解放战争后期,为了确保华中战场主动,国军成立12兵团,由第18、10、85、14军组成,属于陈诚系看家子的部队。陈诚想让胡琏,武汉“剿总”白崇禧自然不乐意,最后折衷选了黄维。

黄维估计自己都诧异,我一个教书先生,怎么就成了兵团司令了?

(双堆集作战)

历史就是如此吊诡,很快淮海战役爆发,黄百韬兵团被围碾庄,统帅部决定将黄兵团东调。黄维率部在11月8日出发,侧敌行军,沿途越过多条大河,一路攻击前进。在宿县附近被围,即双堆集。

黄受命固守,到12月15日,全军覆灭。

要指出的是,这是一场硬仗,尤其是对兵团总部的攻击,大王庄之战。

战至下午,国军退回。同日,国军18军以猛烈炮火轰击大王庄1个小时,然后以2个团兵力在坦克掩护下发起反击。双方寸土不让,逐堡逐壕展开空前惨烈的争夺。战至黄昏,华野7纵投入最后的预备队,与中野7纵重新组织进攻,终于攻占大王庄。

可见此战惨烈。

总结:

黄维忠诚度很高,这是为将的重要素质。在作战中,以打硬仗擅长;在军务上,铁面无私。

可惜站错了队伍,没有选择到人民的一面,如果当初跟着老乡方志敏,他的才能与性格优势或许能得到真正的发挥。而不是在那里无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孙士庆. 战后舆论与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研究(1945-1949)[D].上海大学,2017.

张程. 淞沪会战后至南京保卫战前中日两军华东战场作战史实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6.

张程:解放战争战事日志要略。

陈克文. 万家岭战役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

温静静. 陈诚抗战思想及其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2.

李东朗.军队素质、战略计划与解放战争的进程[J].中共党史研究,2009(09):62-70.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西冷健美鬼

西冷健美鬼

黄维幼年家贫,幼年丧父,早年毕业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后因家庭贫困无奈考入师范。因教学任职期间宣扬共产主义被迫离职。

后再方志敏介绍之下进入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后对军阀作战中表现优异收到提拔。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黄维在淞沪会战中坚决抵抗,后收到国民政府嘉奖。后再武汉会战中英勇抵抗日军进攻。

后再解放战争黄海战役中被俘。

个人认为黄维将军在国民政府中属于“奇葩”一个。为人中正,以身作则,清廉耿直。但是军事上比较墨守成规,什么都要依据书本上理论。这就导致了其黄海战役中败与陈赓。

菜菜子0521

菜菜子0521



黄维是一个中国典型的士大夫式的人物,他坚持自己的信仰,任何时候不改初衷。他不喜欢私下拉帮结派,洁身自好。他在国民党中央军中是最喜欢学习的那一类军官,与时俱进,然而他进步的越快,就显得和别人越不搭。

黄维是那种不懂什么叫背叛的人,他一生忠于国民党,忠于蒋介石,做一名不问政治的职业军人。就算在战犯监狱中改造的漫长日子里,他从来不骂蒋介石。黄维在监狱中,借口自己有机械天份要研究永动机,躲避政治学习,拒绝认罪,6次特赦,别人都出去了,他还在要把监狱坐穿。直到1975年,中国大陆的政治形势好转时,他才被放了出来。

如果谈到黄维的军事能力的话,我个人认为那些说他军事能力不行的人都是马后炮,处在战场之上,恐怕也找不到比他的选择更好的出路。

如果说黄维能力不行,他又为什么能在黄埔一期中,脱颖而出,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坐上了兵团司令的位置?



说黄维是书呆子的人,并不准确,但他确实喜欢读书,从小他毕业之后就回家做了小学教员。

经江西同乡的方志敏介绍,黄维来到了广州参加了黄埔一期的学习。黄埔毕业后,他先后参加了两次东征,表现优良,深得蒋介石的认可。

东征结束后,因为黄维的在校成绩特别好,加上他曾做过教员,回到军校后,作为优秀学员的他就成了教官。黄维精心选拔年轻有志有为的黄埔学生担任国民军的连排指挥官,并在不到一年的教学时间内对士兵加强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深得蒋介石的赞许。

北伐时他已担任营长职务,并且在江西和孙传芳的主力决战时,立下赫赫战功。1929年,黄维又进入陆军大学特别班参加了高级军官的培训,毕业后深得老长官陈诚的信任和提拔,被提拨为旅长。

1937年,黄维又被派到德国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因为抗战爆发,他提前回国,于9月担任十八军67师师长一职,参加淞沪会战。罗店之战让他一战成名,他指挥自己的军队和日本的精锐部队血战一周,罗店几经易手,手下三个团长或死或伤,全师上下包括厨师都上了战场,战到最后仅剩1000多人撤出战斗。

这一场战斗打完,有人说他指挥死板僵硬,还送他一个书呆子黄维的称号。然而我们来看日本的作战特点更加死板僵硬,永远不变的打法,却让聪明的中国军队连连败北,原因就在于日本军人的基本功特别扎实,不投机取巧。在战场上,大家拼的就是意志,拼的就是基本战术战斗素质,没有这一点,你的战术再先进,最后也是输。



1938年,黄维被任命为十八军军长,同时被蒋介石寄以厚望,把他的字从悟我改为培我。

在武汉会战中,黄维在自己的老家江西和日本人展开了血战。他经常指挥军队对日军进行分割包围,打的日本人不得不后退,破坏了日军对华中军队进行包抄的战略企图。

1939年,黄维又担任中央军的精锐之师54军军长一职,到云南去阻击日军,因与关麟征发生冲突,而辞职回家。在中央军内和关麟征关系不和的人特别多,这中间不是黄维的问题,而是关麟征自己的问题。

1944年,抗战到了最关键的时候。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蒋介石号召十万年青学生入军,但这些学生又没有军事训练和实战经验,在黄埔时期就担任过教官的黄维就有了用武之地,他被任命为副总监,训练的军队后来被编为三个军。



内战爆发后,蒋介石还是让他发挥自己的特长,参加征兵和训练的工作。在1947年,黄维更是被任命为新制军官学校,仿照美国西点军校的思路,为国民党培养三军将领。

1948年底,内战形势恶化,战事吃紧。黄维被派到淮海战场指挥第十二兵团作战,后来被中野歼灭。很多军官因为都是胡琏的部下,他们纷纷指责黄维指挥不力,但后来胡琏来到了军中,也没有回天之力。

十二兵团被歼灭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并不在黄维指挥的问题,而在于第110师副师长廖运周是共产党,所有的作战计划都被中野知道。不管是十二兵团是进攻还是防守,所有的军事部署都被中野得到,并相应做了有针对性的调整。

甚至在最后的突围中,110师成功的把十二兵团引进了中野的包围圈,并且在阵前起义,对于12军团发起反戈一击。12军团受到了中野炮兵的特殊招待,之后又陷入了层层包围,再无回天之力。

黄维就象济南战役中的王耀武一样,被吴化文的起义给打了一个措手不及,然后才被华东野战军撕开了一道口子,杀进了济南城。王耀武的指挥能力在中央军应该是没有人敢质疑的,他在74军任职期间的赫赫战功在国民党中,也没有几个人能够相比,堡垒总是从内部被打破,黄维和王耀武一样最后结果也不过如此。

淡然一笑_一语馨香-

淡然一笑_一语馨香-

1937年淞沪会战时,67师师长黄维率部在“血肉磨坊”罗店抵御日军。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黄维坚守阵地一个星期。到战斗结束时,黄维手下三个团长两个重伤,一个战死,连炊事班和文员都上了前线,67师所剩人员不足一个团。

罗店一战是黄维的成名之战,其忠勇爱国之精神无可厚非,不过他死板教条的作战方式也被同僚所诟病,因此被称为“书呆子”。其实这样说黄维是不合适的,整个淞沪会战期间,那些“灵活作战”的国民党军队同样损失惨重,为何单单拿黄维来说事?

不过“书呆子”这个名号还是挺适合黄维的,因为他是黄埔一期高材生,毕业后做了很长时间的军校教官,后来还去德国军校深造,其军事理论水平是很高的,而且讲课水平一流,全中国挑不出几个像黄维这样的人才。

当然,黄维的战绩也是可圈可点的,他在抗战时期的实战表现还是不错的,但和他的军事理论水平相比就有些差强人意了,再加上他喝过洋墨水,有些书生气,和其他同僚难免产生摩擦,尤其和关麟征的关系很差。

蒋介石也认为黄维还是比较适合当教官,于是在1944年任命黄维担任“知识青年从军青年军编练总监部副总监”让他重操旧业。日本投降后,黄维训练的青年军被编为三个军。

解放战争初期,黄维被任命为31军军长,准备去台湾。不过黄维到达福建后,又被调往杭州,继续担任教官工作。1947年,黄维赴武汉仿照美国西点军校筹备新制军官学校,并担任校长,负责培养国民党三军将领,成为“黄校长”。

正当黄维卯足劲做军校校长的时候,国民党内战形式急剧恶化,一溃千里。1948年底,蒋介石任命黄维为第十二兵团司令,他这个久疏战阵的军事理论家只能临危受命,参加淮海战役(徐蚌会战)。

11月8日,黄维率部赶赴前线,进驻南坪集,解放军则切断了黄维的退路。当了很长时间教官的黄维哪里见过这种阵势?黄维倒是想运动突围,不想军事情报早已被解放军知晓,最终被解放军分割包围于双堆集地区。12月15日,黄维被俘,除副司令胡琏逃脱外,其兵团12万人被全歼。

黄维被俘后,被送往北平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黄维在改造期间可谓“顽固不化”,一直对国民党心存幻想,并对接受其他努力改造的学员诸如王耀武等人嗤之以鼻,连毛主席都说他头上顶着个“花岗岩脑袋”。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黄维的思想也在发生转变。

1975年,黄维作为最后一批战犯被特赦,被安排在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工作,并对两岸统一作了不少努力。1989年,黄维去世,终年85岁。

Maple

Maple

个觉得一个人的军事水准有多高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不能一概而论,真正弄懂了孙子兵法的人就知道,正常来说没有算不到的情况,只有没有应变对策的力量。王维要是能力不够肯定也当不了兵团司令,说他呆板的人都是事后诸葛。国民党真正输在的地方主要是情报和内耗上,其次是兵员的素质和兵员的来源上。我姑父的亲哥哥就是黄浦系带领的乙种师当兵,小时候就听他说过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上海外围保卫战和南京外围保卫战,哪天方便我发个详细一点的。

Manduroy

Manduroy

黄维国民党高级将领,属于土木系成员,毕业于黄埔一期,后俩在1397年计划到德国深造一年,抗日战争爆发提前召回,回国后的黄维参加过抗战。黄维是教书的出生,迷信书本,墨守陈规,打仗老爱在书本上找依据,动不动就是“兵法云”尔尔,所以是国共双方公认的“书呆子”将领。

黄维的成名之战是抗日期间的“淞沪会战”。1937年8月13日,日本侵略军向上海发动进攻。9月下旬,黄维接任第十八军第六十七师师长职,率部抵抗。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黄维生生守了一个星期,打到最后黄手下的三个团长,一人战死二人重伤,师部除一个电报员,连文书、炊事员都拿枪上去了,战后整编,活着的人连一个团凑不上。 可见黄维打仗还是很有血性,不怕牺牲。

此战之后不久黄维于1938年,升调第十八军军长,十八军是陈诚的嫡系部队,正所谓“土木系”,十一军为土,十八军为木,黄维能成为十八军的军长,就已经成为了陈诚土木系的核心成员,但是成为十八军军长的黄维在任上干了一年就被调任到其它军队。

1944年黄维开始教书生涯,担任“知识青年从军青年军编练总监部”的副总监,培训学员达五六千人之多。如果说黄维一直教育学员对黄维而言也是比较好的结局,因为黄维的军事指挥能力死板,不能应付战场上的随机应变,可以老蒋不让。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组建十二兵团,主要力量为陈诚土木系的十八军,此时最适合作为十二兵团司令的就是时任十八军军长胡琏。胡琏有着“狡如狐,猛于虎”的说法,在解放战争初期,刘伯承和粟裕对胡琏都没有占到便宜,刘伯承当年为了消灭胡琏的一个团,几乎用上了三个纵队的力量,所在在解放战争初期,晋冀鲁豫和华东的解放军基本都是避开胡琏。

作为众望所归的胡琏却没有成为十二兵团司令,只担任了一个副司令,而司令就落在了黄维是手中。因为十二兵团的建制将会放在国民党华中集团,而华中集团的老大是白崇禧,白崇禧又对胡琏有成见,所以为了各派利益间的平衡,蒋介石就将教书的黄维拉出来担任十二兵团司令,胡琏一气之下告病休假。

1948年11月6日,解放军发起淮海战役。黄维遂率第十二兵团于8日由驻马店出发,经蒙城、宿县向徐州靠拢。一周后,到达阜阳。20日上午到达浍河以南地区,发现解放军已经沿浍河占领阵地,黄兵团再前进已不容易。遂将兵团司令部进驻南坪集。此时,解放军乘虚占领蒙城,切断了第十二兵团的退路。25日,解放军在双堆集地区将运动中的黄维兵团四面包围。最后十二兵团全军覆没,兵团司令黄维被俘。

黄维的整个军事生涯来看,黄维有着为党国牺牲的准备,有血性,不拍牺牲,但是他打仗墨守成规,不懂变通,军事战场上的临机决断不足,军事水平比胡琏、邱清泉、黄伯韬还有差距,比起杜垏明和王耀武的差距就更大了。

沿途有你

沿途有你

黄维是陈诚土木系的骨干,成名很早,抗战时期战功卓著,所以晋升也比较快。他在抗战之初的罗店作战中就表现非常突出,但主要是勇猛。相比后来的十八军军长胡琏,黄维的表现是勇猛有余,而机警不足,在需要临机处置的时候,他的反应往往会慢一拍。至于书呆子的说法,主要是说他为人处世的风格,打仗肯定不是这样。

淮海战役期间,黄维奉命东援徐州,起初的命令是让他向东去参与救援黄百韬兵团,但在进入安徽蒙城附近时,即遭到中野层层阻击,解放军在沙河、涡河、浍河等地节节抵抗,诱敌深入,黄维始终未发觉中野的战役企图是围歼他的整个兵团,等到黄维发觉有问题时,已经陷入中野设有坚固工事的袋形阵地,无法突围了。

起初,黄维认为当面的解放军只是负责阻援的中野六纵,所以碰到解放军沿河抵抗,黄维就命令自己的军队迅速击破,继续前进。一直到在涡河渡河战中,十八军的一个团从缴获的解放军的文件中才发现,解放军这次的企图不小,和以前完全不同。十八军军长杨伯涛发现情况异样,尤其是解放军一改以往战法,这次设置了坚固工事,而且遇到的解放军并非阻援的中野六纵,而是中野主力,甚至连桐柏山区的游击队都赶来了。

十八军是黄维兵团的核心主力,杨伯涛发现情况不对后,马上向黄维报告,之后商量了一个蒙城作战计划,仍然是沿用胡琏之前指挥时期的“核心机动”战法,依托蒙城,构筑坚固工事,以一部分部队与解放军保持接触,把拳头抱起来,寻找目标,确定目标后再重拳出击,前进时先占领前方有利地形,作为新的核心,逐步跃进,稳扎稳打。

但按照杨伯涛的回忆,这个计划做好后,刚巧互联时期的兵团参谋长萧锐突发急性盲肠炎,被紧急送往蚌埠治疗,由副参谋长韦镇福负责制订作战计划,而韦镇福初临战场,经验不足,这是黄维兵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为熟悉胡琏那套作战方式的人走了。黄维本人离开军队前线已经五年,资历虽然很深,但没有参与此前的解放战争,对解放军作战风格并不熟悉。

不过,这个方案呈报统帅部之后,并未得到批复。黄维本人的想法则是向蚌埠转移,与李延年兵团会和后,再向北进攻,但同样未能得到统帅部的批准。而当时黄百韬兵团被围困再碾庄圩,等着黄维解围,所以黄维兵团的这些计划都未能执行,只能继续奉命向东攻击前进。一直到在浍河阻击战中遇到解放军顽强阻击,黄维才发现自己正在掉进中野的包围圈。

渡过浍河到达南坪集之后,黄维召集杨伯涛和兵团副司令、八十五军军长吴绍周开会,商讨下一步的行动方向。黄维这时候才发现情况已经非常严重,有全兵团被包围的危险,杨伯涛又给出主意说,这时候只有东南方向尚未发现解放军,整个兵团应该迅速向东南转移到固镇,和李延年兵团会和,固镇和南坪集之间距离只有八十里,急行军一天可到。

这时候是十一月二十一日深夜,一直到十二点,黄维终于下定决心,变更部署,向东南方向转移,跳出解放军的包围圈。杨伯涛回到十八军部署完毕后,又回到兵团司令部,但这时候黄维突然又犹豫不决了,原计划凌晨二十二日五点就开始行动,一直拖到中午十二点黄维还没有下令,等到下午四点才开始行动,这个关键时刻,黄维自己耽误了是一个小时。杨伯涛认为,如果按照原计划行动,这十一个小时,可能已经走了六十里了,接近固镇,就不那么容易被解放军包围了。

下午四点才开始转移行动,但是到六点的时候,因为当时已经是冬天了,天黑得很早,这时候能见度很低,黄维兵团的重装备和大量汽车无法在野地里继续前进,所以黄维又决定在双堆集休息一夜,第二天再行动。结果就是这一夜,中野赶到了双堆集,到二十三日黄维命令部队继续向固镇前进时,中野部队源源不断的赶到双堆集,包围了黄维兵团。

被包围之后,黄维认为,自己有重武器火力优势,所以突围还是有希望的,就下令采用滚筒战法,边打边走,继续向固镇转移。十八军奉命强攻,试图在中野的包围圈上打开一个缺口,突围而出。但解放军顽强阻击,并没有能够打开缺口。而且,这时候黄维又接到命令,要求死守待援,不许黄维突围,黄维只好就地坚守待援。杨伯涛说,这时候黄百韬兵团被歼灭的消息早已传遍,所以听到死守的命令,十二兵团的军官都认为,死守就是守死,毫无机会了。

整个这个过程里,黄维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反应迟钝。十多万人的大兵团,他的判断和决定决定这些人的生死和前途命运,但在关键时刻,他却始终没有发现中野的战略企图,等到他发现了的时候,已经掉进了中野事先已经预设好的阵地。之后虽然从南坪集转移到了双堆集,但这个转移过程中又迟疑不决,失去了最好的突围机会。等到决心在双堆集死守待援的时候,部队已经损兵折将,建制也不完整了,只有第十军和十八军比较完整,其它部队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

该走的时候不走,该守的时候不守,该突围的时候不敢抗命突围,只能坐以待毙。这是不如之前胡琏的表现的。黄维这一点和杜聿明在被包围之后的状态基本上是一样的,在决定命运的关键时刻,迟疑不决,坐失机会,最后葬送了自己,也葬送了军队。

至于影视剧里的桥段中,黄维在被俘后表示不服,认为自己的部队还未展开,就被解放军包围了,以显示其书呆气,其实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从确山出发之后,十二兵团在沙河就已遇到解放军阻击,之后再涡河、浍河都遇到了解放军的阻击,整个兵团始终处于攻击前进的状态,并不是被解放军突然包围的。而且,解放军是且战且退,诱敌深入,黄维自己没有发觉这是陷阱罢了,这是他对战场态势的判断不够灵敏,之后又多次措施机会、耽误时间,都是他自己造成的。

我是mooooo

我是mooooo

黄维是国军一名出色的战将。在双堆集的错误,是所有国军将领都很难避免的,即推翻上级的指令,自作主张。即使换了胡琏,也必须抗上,才有一线生机。

旅游达人

旅游达人

烟酒阁大学士国军将领系列三:12兵团司令官黄维。本文从纯军事角度看待黄维在淮海战争中的表现1948年,国军在各战场节节败退,为提高士气,将整编旅恢复为师,整编师恢复为军,9月以5大主力之一18军为核心组建12兵团,另辖第10军、第14军、第85军及一个军级别的快速纵队,兵团共5个军12万人,由国防部直接指挥,在华中剿总辖区担任进攻中野的主力。由于华中剿总司令长官白崇禧与18军军长胡琏不和,不同意胡琏出任12兵团司令长官,蒋介石为拉拢桂系(指望白崇禧能出兵华东战场)作了让步,以军官学校校长黄维出任司令长官,胡琏、吴绍周为副司令,萧锐为兵团参谋长。胡琏一气之下,借口养病离开部队回家去了。9月初黄维在汉口成立兵团部,兵团驻地驻马店、汝南、漯河一带。10月华中剿总在驻马店开会,准备寻找中野主力决战,但12兵团四处搜索,只与解放军小部队接触,决战计划落空。


图为被俘的12兵团司令官黄维

黄维,字悟我,江西贵溪人,黄埔一期。参加过淞沪会战、武汉会战、缅甸反攻等,是18军的老军长,也是军事理论专家,深得蒋介石信任,命他为高级军官学校校长。黄维其人书呆子气很重爱认死理,性格孤傲倔强,与同事部下不睦、喜欢任用私人,打仗生搬军事理论。上任即告诉胡琏自己是来过渡的,以后兵团指挥权仍交与胡琏,这样也没有留住胡琏。于是临阵换将的后果,马上在不久的淮海战役显现出来。下文看看黄维率领的国军第一主力兵团在淮海战场的表现,再来评判其军事指挥能力。

图为蒋介石与徐州剿总副司令官杜聿明

1948年,国军参谋部已经制定了放弃东北华北的计划,准备将主力逐次撤退到江淮、长江一线,并制定徐蚌会战计划,蒋介石派人征询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意见,杜聿明表示肯定,请蒋介石命刘峙执行计划,收拢徐州周围7个兵团的部队,但是蒋介石犹豫不决没有行动。此时东北被解放军突破锦州,东北国军全部歼灭。此时国军才下决心执行南撤计划,但仍想保全傅作义集团的华北国军南下,由华东国军主力北上接应,傅作义犹豫不能抉择,以至华东国军主力从济南失陷后无所事事,徐州剿总司令长官(草包)刘峙以杜聿明不在徐州为由,不进行各兵团集结,造成数十万国军分散在徐州南北,东西两条直线上,形成一个进退两难的大十字架。

图为12兵团编制

兵贵神速,面对徐州国军的混乱状态,华野迅速制定了淮海战役作战计划,准备吃掉孤立在新安镇的黄百滔第7兵团。淮海战役瞬息万变,国共双方战前都没有完整作战计划,双方在作战中不断变换,规模越打越大,最后形成决定国共命运的大决战。由于第三绥靖区冯治安、张克侠起义,华野部队迅速南下。新安镇的黄百滔第7兵团(辖5个军,10万人)猝不及防,由于没有在运河架设浮桥,黄百滔兵团撤退时损失2个军,余部向徐州方向突破,本应在曹八集掩护黄百滔兵团撤退的李弥兵团,先行丢下黄兵团独自撤到徐州,华野迅速穿插曹八集,将黄兵团包围在碾庄一带。淮海战役一开局国军即混乱不堪,一个绥靖区起义、一个兵团跑路一个兵团被围。蒋介石心急如焚,命刚打完锦州战役的徐州剿总副总司令杜聿明率邱清泉、孙元良两兵团主力救援黄百滔,又命李弥兵团守徐州,同时命黄维兵团迅速赶往华东战场,加入徐蚌会战。


图为12兵团副司令官胡琏

接到命令后的黄维,立即下令兵团各军(缺2个师)在阜阳集结。11月15日18军抵达阜阳,即发动攻击北渡颍河、西肥河,18日夜18军强渡涡河,20日第10军攻占蒙城。黄维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按照蒋介石和刘峙交代的命令攻占宿县。而他的对手陈庚已经设下了口袋阵,在中野部队逐次放弃阻击阵地后撤,连部下都看出是个圈套之时,黄维书呆子气上来了,犯下了第一个错误:不识时务、轻敌冒进。黄维固执的认为,12兵团连续突破中野阵地,是18军强大战力所致。在辽沈战役之前,国军高层都认为兵团级别的战斗,国军比解放军仍有相当优势。特别是12兵团这样的主力兵团,中野一直是避战的。但是辽沈之后,国军上下认为大势已去,士气低落,战斗力一落千丈,而解放军士气大振,一来一去,再加上12兵团临阵换将的影响,人还是那些人,兵已经不是那些兵了。举个简单的例子,辽沈之前18军的拦头炮打的很准,炮兵炮弹可以打在已方冲锋步兵前方50米,而在淮海战役中失去了这种能力,可见士气对12兵团战斗力的影响。黄维作为兵团指挥官,不知道局势变化,甚至不相信中野有胆与12兵团正面作战,轻敌冒进,是失败之源。


18军攻占涡河、南坪集,其他部队陆续跟进。此时各路侦查情报显示中野部队都在向12兵团靠拢,蒙城被解放军重新占领(后路被断)。11月23日黄维召开兵团紧急会议,这次黄维犯了第二个错误而且是致命的:不纳忠言、固执己见。会议上黄维只提了攻占宿县的目标不变,问计于副司令官吴绍周、18军军长杨伯涛,杨伯涛报告了蒙城退路被解放军占领的情况,提出东南方向没有发现中野部队(合围圈没有形成),兵团应连夜向东南方向固镇转移,只有40公里路程,一个急行军可以赶到,即可与李延年兵团汇合并获得补给,再沿津浦线北进,可立于不败之地。黄维同意了这个方案,当晚下令24日兵团向固镇转进,然而24日早晨黄维又改变了主意,仍命各军北渡浍河,向宿县方向攻击前进。12兵团迅速渡河,早晨立即发动攻击。杨百涛责问黄维为何改变主意,黄维以传达改变行军路线的参谋失踪为由搪塞。我们不知道黄维为何改变主意,但是孤军深入退路被断是兵家大忌,唯一选择就是趁合围未形成迅速转进,向友军靠拢,这是任何将领都能做出的正确判断,黄维身为军校校长,连军事常识都不懂,一字不改听从蒋介石的指令,听不进部下忠言,如与李延年汇合,加上赶来的刘汝明兵团,3个兵团20多万人马,最不济也可自保。李延年刘汝明这样的非主力部队,单独作战会龟缩不前,但是围绕12兵团这样的主力作战,掩护侧翼、防守阵地还是有很大作战能力的。

此前黄维犯的第三个错误显现后果:用人不当、贻误战机。黄维用人,喜欢任用私人,而不是凭能力战功提拔军官,让部下心寒。12兵团参谋长萧锐因阑尾炎被送往汉口治疗,兵团副参谋长韦镇福、文修均初经战阵,没有指挥作战经验,兵团顿失作战指挥栋梁,作为精锐主力兵团初战即指挥混乱不堪,朝令夕改部队溃败,12兵团将领对黄维指挥能力非常不满,被围后说如果胡老头(胡琏)在,我们怎么会到这个地步。不得已黄维只好向蒋介石求助,请求务必让胡琏回归12兵团指挥作战。

图为劳教释放的黄维接受特赦令

12兵团攻势受阻,各种不利战报传来,到了下午4点黄维如梦初醒,下令各军南撤,白白浪费了11个小时。这时候包围圈已经合拢,中野各部向后撤的国军发起猛攻,幸亏第10军和18军行动迅速、看情势不妙提早撤退,在中野发动攻击前展开部队,以数百辆汽车为屏障在双堆集建立防御阵地,掩护第14军85军后撤才站住了脚跟(没有杨百涛抗命,12兵团可能当天就溃散了)。至此淮海战场双方态势错综复杂,华野主力在碾庄包围黄百滔兵团,阻击邱清泉孙元良2个兵团;中野主力在双堆集包围了黄维兵团。但是战局还有很大的变数:1是国军还有守徐州的李弥(主力)兵团作机动、蚌埠有国军李延年、刘汝明2个兵团,2是黄维能不能围住,一旦被12兵团突破包围,与李、刘兵团汇合,战局也是会逆转的。


徐州杜聿明也看到了这一战机,作了新的国军作战方案:暂时不救黄百滔了,徐州也不要了,集中邱清泉、李祢、孙元良三个兵团,加上李延年、刘汝明兵团,全力攻击中野,中野与12兵团胶着缠斗状态,然后再调头解黄百滔之围。这个唯一可改变战局计划被蒋介石否定,至此淮海战役胜负已分国民党败局已定,唯一的变化,是杜聿明掌握的三个兵团能不能全身而退了(黄伯滔兵团被歼后,杜聿明率3个兵团跳开解放军追击西撤,又被蒋介石严令回头救援黄维兵团,覆没于陈官庄)。

由于110师战场起义,12兵团第一次突围失败。但是以中野的部队数量、火力与战斗能力,能围住黄维兵团已属相当不易,要歼灭还是有很大困难。所以黄维日子还算好过,控制几十平方公里范围,有简易机场,胡琏也乘飞机到了双堆集,给12兵团官兵打气,并指挥调整了防守战术,与解放军逐村争斗,反突击抢夺粮食。黄维对于被围没有惊慌失措,蒋介石和杜聿明更是把黄维兵团当做重要的棋子,希望黄维兵团靠自身力量往北攻击前进,或者固守双堆集牵住中野部队,坚决反对往东南方向突围与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汇合。而黄维第四个错误:愚忠到底、不知变化。12兵团是国军装备最好的部队,从陈诚手里开始装备就优于其他国军部队,光18军就配置数十辆坦克和数百辆汽车(5大主力之首的74师只有10几辆汽车)、配置轻重武器8万多件,这样的力量要拼死突围中野是很难挡住的。12兵团北进和固守都是死路,唯一机会是往东南方向与李延年汇合,而且近10万大军的粮食弹药补给是巨大的问题,时间越久越困难(实际上12兵团战斗力一半是饿掉的),蒋介石提出的依靠空军补给根本不能满足基本需求。对蒋和国防部的命令,黄维从不反驳,提出正确的战法,一味的唯唯诺诺,不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的道理,最终兵败身俘。即使到了最后决战关头,黄维也不能组织部队有效突围,而是下了个各自突围的命令(实际就是各自逃命),真是可悲亦可笑。

图为12兵团坦克装甲部队

12兵团的下场,大背景是国民党政权的失败,从军事角度讲有以下原因:一是蒋介石过于纠结守江必守淮的理论,做事拖泥带水;打协调不了傅作义、白崇禧,守又使用蠢将刘峙;干预前线指挥,朝令夕改,每一个被围的部队都想救,舍不得黄百滔,赔进去一个黄维兵团,又舍不得黄维,再赔进去杜聿明3个兵团;蒋命杜聿明救黄维兵团,杜聿明提出兵力不够,救黄维至少要增派5个军,否则就不能打,蒋应诺了又抽不出兵力,统帅无能累死三军。二是国军派系相斗,解放军华野中野配合作战,国军华中华东却互相拆台,白崇禧约束不了黄维,却扣下了已经在武汉上船增援徐蚌战场的宋希廉兵团,气得蒋破口大骂又无可奈何。白崇禧只考虑桂系利益,见死不救甚至幸灾乐祸,希望国军早点战败可以逼蒋下野;

第三主帅只求自保,杜聿明帅3个兵团攻击中野被否后,就把黄维兵团当作弃子,根本不想救他,而是希望黄维兵团能吸引住解放军主力,好让自己3个兵团能保全南撤,严禁黄维的突围作战,杜聿明说:12兵团如果突围成功,在没有接应部队的情况下,部队突围后也会溃散,还不如留原地拖住解放军。第四黄维自身的原因,为将只会照搬兵法和理论,不知军事常识、不知战场变化、用人不当、不会团结将领,只听上级命令听不进下级计谋,黄维可能是个适合搞教育、搞技术,带兵打仗不行,算得上是个纸上谈兵之人。从军事角度说,淮海所歼灭国军是野战主力,特别是黄维12兵团和邱清泉2兵团,是国民党最后的精锐野战兵团,淮海之后国军再无能力组织像样的兵团级野战。黄维如推脱不加入淮海战场,白崇禧必加以保全,南撤长江;没有黄维的北上,蒋介石和杜聿明就会放弃黄百滔;黄维如独断专行,在东南方向突围与李延年汇合,也能保全部队不被歼灭。国共决战的命运,就压在这个性格有缺陷的书生身上,只说明一个道理,性格决定命运,自古如此...(麻烦朋友点赞和关注,谢谢)

lilya

lilya

谢头条邀请,国民党上将司令官黄维,是黄埔军校毕业的,学习成绩优良,训练刻苦,出类拔萃的人材,是蒋校长重点培养的军事人材,参加过东征,和抗日战争,在抗日战争中充分展现军事才能,让日本人吃捉苦头。但在内战中,执行了蒋委长的政策,发动内战,特别在淮海战场上被围,没有援军,被消灭了,但他本人被俘。在牢里接受改造,后来改造完成,释放了。回归社会。

哎哟薇

哎哟薇

黄维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他的一生比较具有戏剧性,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反共有罪,抗日有功,改造成功。

黄维(1904年-1989年),江西贵溪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生。他在国民党将领中有“书呆子”的雅号,

军事指挥能力还是比较历害的,一生也身经百战。参加过北伐,也是蒋介石比较信任和器重的学生,他紧跟蒋介石,充当着反共的急先锋。参加了蒋介石组织的对苏区红军的第三、第四次围剿,官至十一师师长。

淞沪抗战时的罗店之战是黄维的成名之战,当时他任18军67师师长,面对日军的猛烈进攻,他辛部顽强作战,生生守了一个星期,打到最后黄维手下的三个团长,一人战死二人重伤,师部除一个电报员,连文书、炊事员都拿枪上去了,战后整编,活着的人连一个团凑不上。1938年,升调第十八军军长,参加了武汉保卫战、缅甸反攻等,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功勋。

在解放战争中,黄维任国民党十二兵团司令长官,俗称“黄维兵团”,1948军在淮海战役中兵败被俘。

黄维在狱中改造初期,态度强硬,拒不服输,也不认罪,仍然为蒋介石辩论,有“杀身成仁”的决心。后来在管教工作人员的耐心教育下,尤其是共产党敢打抗美援朝战争,并取得了胜利,对他的思想、人生观触动很大,他也开始从内心佩服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他在晚年回忆中写到:“现在回想起来,我对共产党和政府对我的教育改造是非常感激的,那真可以说是煞费了苦心, 对我格外地下了大功夫。1975年3月黄维被特赦释放。黄维特赦后任全国政协委员,致力于军史研究。1989年在北京病逝,终年85岁

坐着火车走遍中国

坐着火车走遍中国

军事理论和实操均可以。

说书呆子核心事件:

1.长期从事军事理论和军事教学;

2.做12兵团司令

在陈诚与桂系的斗争中出任12兵团司令,替胡琏挡箭做一个过渡司令。结果在12兵团任上战败被俘结束军事生涯。

双堆集忠实执行蒋的命令与中原野战军主力寻机作战,陷入中野包围看似死棋,实则是夹生,绝地重生决定于决策层。

被围但决战目标明晰,肯定是苦战,外围白崇禧+杜聿明俩个集团能协同中原野战军是吃不消的。

将帅不睦,将将不和是蒋政治集团倒台的核心。

若果白崇禧知道自己到台湾的结局,在知道黄维被围,决战主力已经明确的情况下,果断北援,结果会如何?

3.对廖运周的处置。

廖运周实现了大兵团核心力量临阵倒戈的典范,为后续的张克侠,何基沣临阵倒戈做了示范。

战前战中情报系统显示廖运周可能是共产党,黄维没有确凿证据,因此没有执行战场纪律,而是存疑调用,这是人们说黄维的一个要点。

问题是在一个风雨飘摇而人事大于政事的政治集团,作为主官妄杀部下会有什么后果?——营啸。

也许双规是个好办法。不热中政治的人是不屑于用的。

4.研究永动机,善终

研究永动机看是愚钝,总比孙膑要高明。

中国哲学:善终是最大的功德。

生逢乱世,尽忠守义,善终不是最好的结局嘛!有多少聪明人在和平年代没有善终,这不是悲剧吗!

更重要的是:忠厚守义是对手给的,难到这是一个书呆子能做到的。

lina0856

lina0856

黄维很忠心,但从他在战犯所痴迷于研究"永动机"就可知其思维有问题。

黄埔一期的学生都是百战馀生的,陈诚提黄维做一个主力师的师长,自然黄维在此前的战场上有所表现。黄维在上海罗店抗战能坚持下来除了他的作战能力还有他的性格,一个标准军人的品格,坚决执行命令。武汉战役过后被调去做教育,说明了老蒋爱惜这个黄埔一期的学生之外,还看上的就是黄维的能力,不然不会让军事理论不高的黄维去中央军校做教育,所以黄维军事理论和实战能力应该在中央军中算是优秀的!临阵挂帅在双堆集的战败,但是这不能仅仅是单纯军事失败。

Elle_L

Elle_L

黄维的军事水平远不如白崇禧、陈明仁、王耀武、胡链、关麟征、郑洞国他们,将介石用黄维是犯了大错误。国民党的军队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共产党的军队里有粟裕、徐向前、刘伯承、朱德、彭德怀、徐海东等这样鼎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




Biyinge

Biyinge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