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并不是军事家,但描写战争的场面却非常吸引人,他对战争的描写有什么艺术特色?
Shin
人家有战略思想
sasha_chen
只是在用计谋方面,真的很高,还有人物形象刻画,打仗他看起来不行
tonyallan_f
我认为他肯定有军事理论知识的,否则他是写不出来的。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
黄华-2号
《三国演义》长于从各个角度全面审视战争,重在对战争经验教训的总结,在战争叙事中强调谋略对全局的重要性。
《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见长,一直被称为 “真正的战争文学”。全书 120 回,所写大小战役多达 40 余次,其中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等波澜壮阔的大战役,有濮阳之战、街亭之战等激烈的中小型战役,还有勇将间刀枪相见的搏杀;既写了重大的战略决策,又写了丰富的战术运用,其中有火攻,有水淹,有设伏,有劫营,有围城,有打援,有水上交战,有陆地交锋,有车战,有马战,有攻心,甚至还有间谍与反间谍战……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战役和战斗场面都写得精彩纷呈、引人入胜。
作者主观上有总结战争经验的目的,因此,他描写战争的写法更善于根据战争的不同情况作不同的艺术处理。作者不注重对战斗场面的细致描写,而着重写战略战术上的较量,因此,小说中的大量的笔墨放在了关于战略的决策和部署方面。
魏蜀吴三大集团之所以能够鼎足而立,与他们采取的战略都有极大的关系,刘备奔波半生难以找到一块安身之地,后来听取了诸葛亮的建议,才寻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最终决定了刘备集团的崛起。
曹魏集团的兴起有诸多原因,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也是找到了适合自己集团发展的的劲敌。当时曹操的实力远不如袁绍,因此,是否与袁绍决战,曹操一直犹豫不决。在这种情况下,曹操的谋士们起了决定性作用,其中荀彧的意见至关重要。当袁绍率领 70 万大军来讨伐曹操时,孔融力劝曹操投降,荀彧立即反驳了他的观点,说:
绍兵多而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不用。以数人者,势不相容,必生内变。颜良、文丑,匹夫之勇,一战可擒。其余碌碌等辈,纵有百万,何足道哉!
荀彧来自袁绍集团,他以其对袁绍内部情况的透彻分析,坚定了曹操抗袁的决心,曹操起兵迎战,果然因袁绍迟疑不进而停战。在官渡决战中,曹操一开始就失利,损失极大,粮草又供应不上,曹操心里打起了退堂鼓,于是写信向荀彧求教,荀彧回信说:
愚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是天下之大机也。绍军虽众,而不能用,以公之神武明哲,何向而不济?今军实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公今画地而守,扼其喉而使不能进,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断不可矣。
这封信,帮助曹操消除了疑虑,坚定了决心,曹操接信后立即命令将士竭力死守,随后又采纳许攸的计策,烧了袁军粮草,终于取得了官渡之战的彻底胜利。
在具体的战争描写中,作者也是把谋略放在首位来描写,紧紧抓住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要素,展现作战双方力量的对比、兵力的部署、战略战术的运用、战争形势的转化以及战争结果,从而揭示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原因。
官渡之战是袁、曹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一次大决战,决定这场战争胜负的关键是“粮”,作者就围绕粮做了大量的文章。先是曹军“……粮草不继。意欲弃官渡退回许昌”然后曹军派出重兵粮“操遂差徐晃将带史涣并所部兵先出,后使张辽、许褚引兵救应。”同时,袁军方面也对粮草投入了高度重视,将粮草安全放到了战略的高度:“行军以粮食为重,不可不用心提防。乌巢乃屯粮之处,必得重兵守之。”从战前形势来看,袁绍拥兵 70 万,曹兵只有 7 万,数量上相当悬殊,对袁绍十分有利。交战之初,袁绍兵多粮足,稍稍占据上风,但曹军上下一致,奋力拼搏,因此双方很快形成一种僵持状态,从八月起,至九月终,这种僵局持续了两个月。不久,曹操因军力、粮食消耗过大,有点难以支撑,甚至想撤军回许昌,在关键时刻,曹操听了谋士荀彧的建议,一方面命令将士死守,另一方面又积极行动,拦截了袁绍的粮草,于是双方再次处于僵持状态。
此后,袁曹双方战略态势的一个可能的转折点也出现了,曹操军粮告竭,急派使者去许士许攸抓获。许攸当即拿着曹操催粮的信来见袁绍,并建议道:“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然空虚 ;若分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此机会,两路击之。”
许攸之计,可以说是置曹操于死地的关键性一着,可是“好谋无断”的袁绍不但不能采纳其计,反而以许攸在冀州时曾“滥收民间财物,且纵令子侄辈多科税搜刮民财,钱粮入己”的过错,把许攸大骂一通后赶出帐外,甚至怀疑许攸与曹操有勾结,扬言要杀了他。许攸被逐,羞惭愤恨之情难以诉说,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投奔了曹操。
许攸与曹操相见后就给他出了火烧袁绍军粮的主意,曹操当即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亲自率兵烧了乌巢之粮,使袁绍大军人心惶惶。曹操又用许攸之计,趁袁绍仓促分兵之机突然攻击,结果大获全胜。在这场大战中,作者详细描述了曹、袁两人在战略决策上的较量,袁绍没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关键时刻一错再错,于是优势变劣势,只能以失败告终。
赤壁之战的主战场在长江上,周瑜等一开始就确定了火攻的战略,火攻是战略核心,但成败的关键则是“风”。因此,作者仅紧紧抓住火与风大做文章,逐步展示双方战略形势的转化。曹军号称“百万”,但北兵不习水战,水寨全依仗荆州降将蔡瑁、张允,周瑜在“群英会”后借机诱使蒋干盗书,借曹操之手杀了“深得水军之妙”的蔡、张两位“水军都督”,削弱了曹军的实力。水上交兵必须用船,曹操虽有战船千只,但却都是小舟,加上“北兵不惯乘舟”,江上风急浪大,小舟“颠簸”,曹军“俱生呕吐之疾”。为了给火攻创造条件,庞统受周瑜之托给曹操献了“连环”计,将小舟连锁在一起,变成可以在上面跑马的大船,看似解决了曹军的难题,但一旦“一船着火”,余船“被铁环锁住,无法逃避”,这为火攻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在江上用火攻必须借助火船,而且还得有接近对方战船的机会,于是周瑜和老将黄盖精心策划了两场戏,即黄盖的苦肉计和阚铎“密献诈降书”,使曹操对黄盖带船来降深信不疑。对周瑜而言,这时候已是“万事具备”,但唯一没有考虑的是风向问题,“方今隆冬之际,但有西风北风,安有东风南风耶?”曹军“居于西北之上”,孙刘联军“皆在南岸”,若用火攻,只能是“烧自己之兵”。曹操因此高枕无忧,周瑜则为此急得“口吐鲜血,不省人事”,于是又有了“七星坛诸葛祭风”这场戏。诸葛亮施展“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终于“借”来三日“东南风”。经过这一系列精心的安排,曹军一步步陷入圈套,优势变为劣势,孙刘联军则由弱变强,赤壁大战正式展开。黄盖“乘一天顺风,望赤壁进发”一接近曹营,“前船一齐发火,火趁风威,风助火,撞入水寨,曹寨中船只一时尽着;又被铁环锁住,无处逃避。隔江炮响,四下火船齐到,单间三江面上,火逐风飞,一派通红,漫天彻地。”同时岸上也有“几处烟火”,曹军整个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三国演义》的智慧主要通过五花八门的各种“计”来体现的,如连环计、苦肉计、美人计、上楼抽梯计、反间计,等等,中国古代兵法中所谓的三十六计在小说中大多都得以再现。
反间计,在作品中就多次写到,其中写得最精彩的当属曹操离间韩遂、马超一事。韩遂、马超联兵反曹,大小数战之后,战局开始不利于韩、马,为确保彻底胜利,曹操在决战前夕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反间计:先是在阵前与韩遂单独会见,“只把旧事细说,并不提起军情”,从而使马超“心甚疑,不言而退”;然后又亲笔写一封信给韩遂,其中却多有涂抹、含混之处,马超见到越发疑心;最后又使曹洪当面指实,使韩遂难以置辩,终于使韩遂与马超反目,曹操则乘其内哄一击成功。这件事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有记载,但是史书上简单的文字经过罗贯中的艺术加工就变成了复杂、生动的心理战案例,使读者不能不为之叫绝。
空城计。诸葛亮兵出祁山,大军到处,捷报频传。不料马谡失掉街亭,一切努力都化为乌有,诸葛亮不得不全线撤退。退兵时,又分派众将带兵而出狙击魏军,身边只剩两千五百士兵和一班文官。这时,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忽然杀到,众人大惊失色。在这危急关头,诸葛亮却下令偃旗息鼓,大开四门,每门用二十名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自己则头戴纶巾,身披鹤氅,坐在琴楼上焚香弹琴。司马懿见状大疑,说道:“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于是传令退军,诸葛亮和众人转危为安。这一幕是诸葛亮北伐中最险的一幕,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会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但史学研究表明,诸葛亮根本就没有用过什么空城计,这个故事来自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在《诸葛亮传》注中引了蜀纪记载的晋人郭冲所说的诸葛亮五事,其中第三事就是空城计。裴松之在引了这段资料后就大加驳斥,认为空城计一事无中生有,而且根本不可能有。但这个故事实在太精彩,也太富有戏剧性,非常适合表现诸葛亮超凡的胆略和智慧,因此,罗贯中毫不犹豫地将这段故事拿过来,又做了一些艺术发挥,使整个故事更加合情合理。空城计是诸葛亮和司马懿之间的一场心理较量,司马懿兵临西城,面对意外的空城,他的心理活动是:诸葛亮平生不肯弄险,所以空城定非险招,必有伏兵在内。在这里,司马懿运用了反推的方法,根据对对手的了解做出了判断。而诸葛亮的反推则多了一层,即在“料敌”的基础上进一步推测对手如何“料我”,于是做出这样的决定:司马懿对我的判断是谨慎,我则反其道而冒险。在敌我双方的反推较量中,诸葛亮心多一窍,故笑到了最后。《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是对古代军事史上众多空城计战术的形象概括,作品中对司马懿心理的描写突出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比较好地揭示了运用这一战术的根本原则,因此,虽出于文学虚构,但却比任何兵书中的记载更深刻、更形象。
结语:《三国演义》叙述了汉末三国时期的百年征战,最大限度地描写了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战争形态,尤其是集中笔墨去写战争谋略,写将帅谋臣运筹帷幄的神机妙算,可以说是古代战争智慧的集大成者,“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古代军事百科全书”兵书只写抽象的战争经验,见计不见事、见智不见人不同,《三国演义》将种种计谋的实施与具体战例结合起来,在战描写中蕴含了丰富的哲理性内容,同时又能与将帅谋臣的性格、气质、风度相结合,于是将这些智谋故事写得出神入化,从而给读者一种经验性的示范效应,因而在读者群中有其特殊的魅力。lsp421
一切介可想象,思维的空间是世间万物不可替代的。
davidge10
参考了历史和自己丰富的想象沙
蓦然
主要是重谋略,其实,纵观整个三国及历代战争及兵书,真正排在第一的都是双方主帅及军师,谋士的智谋,而这也正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核心因素,真正纯战争场景的描写倒不那么重要。正所谓兵败如山倒,一旦一方势败,则其败真如山之倾,河之泻,一泻而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