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贯中并不是军事家,但描写战争的场面却非常吸引人,他对战争的描写有什么艺术特色?

如题,罗贯中并不是军事家,但描写战争的场面却非常吸引人,他对战争的描写有什么艺术特色?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东周列国志

“羽翼信史而不违”,是古代文学评论家所认同的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境界。中国历史小说中,真正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也许只有《东周列国志》了。这部煌煌一百零八回的小说巨著,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冯梦龙继“三言”之后...

冯梦龙

[作品]红楼梦

《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文学巨著,它是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颠峰之作,是全人类的文化瑰宝。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

曹雪芹

[作品]金瓶梅

全球首套简体中文完整版双版本《金瓶梅》(一字不删),包括拥有最充分原始信息、最具可读性的“崇祯本”全部内容(该版本曾面向中国高级领导干部和学者及大型图书馆少量印制),并附录万历词话本中和崇祯本内容不同...

兰陵笑笑生

[作品]三遂平妖传

《三遂平妖传》是中国小说史上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可谓神摩小说这一影响巨大的小说流派的先声。 小说讲述的中心事件,是宋代的王则起义,罗贯中根据历史事实的民间传说、以及市井流传的话本进行整理,编成《三遂平...

罗贯中编次

[作品]三国志

《三国志》(上下)(图文珍藏本)(精装)图文珍藏本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仍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

陈寿

[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

據明嘉靖壬午刻本影印。

罗贯中

[作品]粉妆楼

粉妆楼(精),ISBN:9787532519491,作者:

竹溪山人编撰

[作品]杨家将演义

《杨家将演义》是“古代通俗小说精编”丛书中的一本。它通篇洋溢着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激情,故事沿着北宋年间杨门祖孙三代前仆后继、英勇抗辽的事迹展开,雕刻出一组组忠烈勇武、可歌可泣的英雄群雄。不仅有杨老令...

最新跟帖
掉在咖啡里的眼泪

掉在咖啡里的眼泪

因为他那个时代以前不知道有多少次战争!他可以借鉴参考。

莫愁莫愁

莫愁莫愁

运筹帷幄,引人入胜!

taozhaojun

taozhaojun

罗贯中(1330—1400),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对战争的描绘是极其成功的,这一点充分证实他确实参加过元末农民起义的战争活动。所以能够把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场,瞬息变化的战斗形势,描述的那样千变万化,各具特色,显示出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然而,正是由于罗贯中有参加战争的经历,再加上他超人的艺术技巧,以及创作时的苦心孤诣,惨谈经营,才在他的笔下出现了描述战争战役,重点突出,错落有致,疏密相间,虚实照应;铺排战争场面,大肆挥洒,波澜起伏,风驰电掣,气势磅礴;渲染战场气氛,随意勾勒,生动逼真,有声有色。


小妖女妮妮

小妖女妮妮

军事才能卓越,要不写不出来

OO王幸福

OO王幸福

正好在假期里陪娃看三国,我来说说我的观点。

罗贯中非常善于描写战争,在《三国演义》里有一系列战争场面,但不雷同,不呆板,各自独具特色,表现了战争的复杂和多样性。

现实中的战争,是紧张、激烈而残酷的,而罗贯中却并不热衷于描写战争的凄惨画面,只着力于描写战争的双方战略、战术上的运用,双方力量的对比,地位的转化以及主将的性格,显得丰富多彩,使其具有英雄史诗般的格调。


就拿“赤壁之战”举例,他先描写曹操统一了北方,率领“百万大军”长驱直入,而刘备新败,孙权势力单薄,渲染了力量对比的悬殊气氛,似乎曹操必胜,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孙刘联盟形成了,但在决策过程中,孙刘内部和战之争,又不断。


着力笔墨描写了孔明所起的作用和周瑜对形势的分析和对曹操兵力的估计,说明,胜利是可能的。


在双方备战阶段,既写了曹操的军队不习水战的弱点以及周瑜同曹操隔江斗智,双方力图创造优势的种种努力,也极力描写了孔明过人的智慧和周瑜忌妒、刻薄又好胜,显示了孙刘联盟一开始就存在着矛盾的必然,在孔明、周瑜这些人运筹帷幄,深谋远虑下,击败了曹操。曹操失败于骄傲自满。

“赤壁之战”把曹操似乎应该取胜而结果失败的过程变化,写得极为自然,合情合理,符合事件发展规律的同时,也使得人物性格特点更为鲜明。

路西哑哑

路西哑哑

罗贯中是文人,也具备了军事家的智慧,理论与实践在作品中运用得非常巧妙,尤其是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更是描写得十分突出,可谓一代艺术大师

明媚的小阳光…

明媚的小阳光…

罗贯中笔下的三国太精彩!当然作者不非!

tedablog

tedablog

因为罗贯中是优秀的小说家和杂剧作家,他最擅长的就是“纸上谈兵”。同理,金庸并不是武术家,他也可以把各路大侠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另外,《三国演义》是民间文学的脚本,比如演戏或者说书的时候,如果战争场面不是那么跌宕起伏,又如何能够勾引大家,心甘情愿地从口袋里掏银子出来呢?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大概是山东东平(有争议)人。在元末明初的动荡岁月,山东地区距离元大都(今北京市)不远,是各方势力角力的中心,因此,当地民众的生活受到了剧烈的影响。


罗贯中平时是干什么的?可以肯定,他不是一个普通农人。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他本人以杂剧创作为生。剧作家的名声,在传统中国社会之中并不太好。因为,他们往往流连在勾栏瓦肆(民间剧场),与倡优为伍,是如假包换的“下九流”之一。



元代的《录鬼簿》和明初的录鬼簿续编,是记录一众元杂剧作家生平及作品的重要文献。在录鬼簿续编之中,对罗贯中有这样的介绍:


罗贯中,祖籍山西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可见,罗贯中的祖籍也许不在山东。他性格孤僻,浪迹四方,估计是60多岁时去世的。他的文字清新,内涵丰富,是一位很有特点的剧作家。这些就是现存唯一的,与他同时代的文艺评论家,对罗贯中的评价。


录鬼簿续编中还记载了他的创作作品,共有三部,即宋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和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其中并不包含《三国演义》。至少可以说,在录鬼簿续编中收录的罗贯中的作品不全。除了《三国演义》以外,《三遂平妖传》等也未提及。



看他的剧本的内容,也不全是宏大的叙事,反而,多是忠孝节义甚至志怪的题材。这也反映出,当时的平民百姓对戏剧或者评书的偏好特点。经考证,《三国演义》是他晚年的作品。那时,正是他的阅历最丰富和文笔最老辣的时期。


那么,罗贯中这个曾经的青葱少年,去到哪里漂泊了呢?他南下去了杭州。元朝末年的杭州,南下“避祸”的文人云集,是江南文化重镇。罗贯中跻身其间,结识了不少同道中人。他自号湖海散人,就是那一段时期他的个人经历的反映。



罗贯中是不是参加过真正的战斗呢?据相关史料记载,他曾投反元义军张士诚门下。在张士诚幕府(类似于参谋部)期间,罗贯中也曾出谋划策,帮助张士诚的部队打败了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的进攻。不过,总体来讲,罗贯中并不得志,2-3年后就离开了。


有限的“军旅”生涯,丰富了罗贯中的阅历。他在《三国演义》当中,把卧龙、凤雏等文士塑造得栩栩如生,又把三英战吕布以及赤壁大战描绘得那么出彩,是不是与此有关?我认为,这不是主要的因素。他的《三国演义》,受同行和当时的戏剧舞台的影响更大。



褒刘贬曹,是罗贯中封建正统思想的反映。草船借箭、空城计、关公走麦城等等精彩的桥段,多是借鉴了当时的民间故事的情节。罗贯中是一位缝纫大师,他将无数块的小布料,通过精心裁剪、连缀成衫,从而完成了《三国演义》 这部伟大作品的创作。


基于历史,又不拘泥于历史,是罗贯中创作的《三国演义》的突出特点。在民间传说之中,往往有把故事的主角无限拔高的倾向,这是为了吸引读者和观众。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三国演义》的情节,特别是战争场面的异彩纷呈和出乎意料,比正史《三国志》还要吸引眼球,这就是罗贯中本人想要达到的效果。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常山赵子龙长坂坡上七进七出、燕人张飞单枪匹马吓退百万兵等等,都是我们熟悉的脍炙人口的段子。至于其真实性嘛,可以暂时摆在一边了。



当然,在单个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罗贯中下的功夫不算太多。比起《金瓶梅》和《红楼梦》来逊色不少。不过,这也是顺应《三国演义》的受众不得已而为之的。你想啊,泡茶馆听书的粗鲁大汉,哪里会有耐心揣摩那些细腻的内心刻画呢?


另外,现在我们阅读的《三国演义》,并不是罗贯中当时执笔写就时的原貌。后人对《三国演义》多有增删。比如,开场诗就是出自明代才子杨慎之手。杨慎活着的时候,罗贯中已经去世100多年了。


无论如何,这首诗绝对不是可有可无的。让我们再重温一次吧: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jiaoyangjojo

jiaoyangjojo

三国演义》讲的历史故事,是东汉末年,一八四年黄巾起义开始,到二八O年司马氏统一中国为止。《三国演义》在描写近一百年的历史故事,中不但揭露了封建地王阶级对农民起义的残酷镇压,而且揭露了他们之间各种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激烈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愿望。

三国演义》在描写各封建统治集团的斗争中,全书贯穿了一个拥蜀反魏,尊刘贬曹的中心思想。认为蜀汉是正统的,曹魏是篡逆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反陈寿《三国志》的结构篇幅。在《三国志》中,魏志最多,三十卷,蜀志最少,只有十五卷。而在一二O回的《三国演义》中,其中一O四回讲的故事,都涉及到蜀汉。在人物好坏的区别上,蜀汉是好人多,坏人少。而在曹魏是人多,好人少,在对待各方人物的态度上,对蜀汉方面是以歌颂为主,对曹以批判为主。因此,在罗贯中笔下,刘备是「宽仁待民」的好皇帝。他对百姓是「秋毫无犯,民皆感化」。老百姓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进军西川(即四川)时,一路之上都受到百姓们的欢迎和拥戴。这是作者理想化了的「圣君」、「明主」。而曹操诡诈残暴的大奸臣。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三国演义》提供了不少战争经验和各种军事科学知识,对战争的描写,是很出的。写官渡之战,先介绍两军力量的对比。袁绍兵多粮足,拥军七十万。而曹操兵少粮缺,只有七万人。但是战争胜败不但决定于客观军事力量的强弱,而且还决定于主观指挥是否正确。继而再攻,各个击破。相反,袁绍自恃强大,没有利用兵多粮足的优势、结果大而归。实在是指挥不当。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其它如赤壁鏖兵、 陵之战等,都写有声有色,雄伟壮阔,引人入胜。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战略战术经验和教训。后来,农民起义的将领们把《三国演义》当作军事教科书来学习、运用。

三国演义》中,有关政治、外交、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读者从中也将获益不浅。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自罗贯中把三国历史写成小说以来,文人纷纷效法。各取中国历史一段,写成各种历史小说。于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明代比较有名的历史小说,就有《东周列国志》、《杨家将演义》、《说唐》、精忠传等等。直到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近几年出版的五千年演义等,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三国演义》为如何写作历史小说,提供了「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基本经验。《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作和人物,大都是真实的。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赤壁之战等等,在历史上,真有其事。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董卓、曹操、袁绍、刘表、刘备、孙权以及关羽、张飞、诸葛亮等等,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这就是「七分事实」。历史小说的创作,在涉及历史之时,原则上要符合历史的真实,不可杜撰或捏造。否则,就不是历史小说了。但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又不等于三国历史,它毕竟是一部小说。所以,其中不少内容和情节是作虚构的,夸张的。不但历史上不存在「吴国太佛寺看新郎」、「献密计黄盖受刑」和「七星坛诸葛亮祭风」等事件。而且,就是对历史人物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等,也不是从《三国志》里照搬到《三国演义》中来。而是作者依据尊刘贬曹的思想给予加工改造。有的加以美化、神化,有的加以丑化。《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已是艺术的典型。这就是「三分虚构。」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这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但它也有种种不足。如否定农民起义的错误立场,封建迷信等等。然而它毕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sxzq_niu

sxzq_niu

道家的人都有才

shion

shion

罗贯中虽然不是军事家,但描写战争的场面非常吸引人。一方面因为他经历了元末的社会大动乱,参加过起义,目睹现实的纷争,对人民苦难深重的生活处境比较了解。另一方面,他谙熟正史中历史资料,对历史人物有深刻了解,并在创作中搜集、整理了很多当时流传的平话和戏剧,吸收了一些民间话本的精华内容,再加上他的文字润色,自然笔下生花,写出有声有色的战争场面。下面以《三国演义》为例,具体说明战争描写艺术特色。

三国演义》是罗贯中最著名的小说,是我国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古代成就最高的长篇历史小说。它的素材就来源于正史、讲史和戏剧。三国故事早在唐宋时期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金元时期还出现了不少三国戏,到元至治年间就已经具备了《三国演义》的基本轮廓。罗贯中以当时流传的平话和戏剧为基础,削落其荒诞无稽的成分,补充许多正史资料,增加篇幅,润色文字,完成巨著《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创作。后来在流传的过程中又几经后人的修改,艺术上有较大提高,成为后来最流行的版本——毛本。

小说基本依据史书记载的历史事实加以文学性的演义,描述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百余年的历史,艺术地再现了这一时期政治、军事、外交斗争,表现了明君贤相的社会理想。其中尤其长于战争描写。全书共四十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景,写得有声有色,绝少雷同。具体艺术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战争场面各具特色,不雷同。许多大的战争,都能把战事起因、力量对比、彼此的方略及内部争执,把战争的过程及其变化、胜负的决定及其缘由、有关人物在战争中的作用等环节叙述得具体生动。比如赤壁之战,在决策阶段写孙、刘联盟的形成和孙吴内部和战之争;双方备战阶段,抓住曹军不习水站的问题,写周瑜和曹操之间隔江斗智;周瑜妒忌孔明,想用断粮道、造箭杀孔明,计谋却被识破。“舌战群儒”、“智激孙权”、“连环计”、“苦肉计”等都写得波澜壮阔、惊心动魄、扣人心弦。

2.长于利用悬念层层蓄势,波诡云谲的情节变化另读者目眩神迷。还运用侧面烘托和张弛相济的方法。如草船借箭中,取箭过程由鲁肃陪同,用他的惊慌失措来反衬诸葛亮的沉稳镇静,把整个十分紧张的气氛写得悠闲舒缓,愈发显示出诸葛亮超人的政治军事才能。

3.小说还善于在激烈的战争中穿插一些悠闲的场面,以调节气氛。如在赤壁之战中,用抒情的笔调写孔明饮酒借箭,庞统挑灯夜读,等悠闲的插曲,做到缓急交替,张弛相济。

4.在战争中塑造人物形象。描写战争把着眼点放在最富有戏剧冲突的事件和最能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情节上,不使复杂的情节掩盖人物的思想、性格,而是使人物性格、思想在复杂的情节中更加鲜明突出。

cris_gz

cris_gz

关注熟本《三国演义》前言,介绍小说成书及罗贯中早年经历,本人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参加元未黄巾起义,担任张士诚幕僚,经历过大小无数战争,后期游励各地,喜欢听民间“说书",当时的三国故事是民间艺人“说书"的基本素材,深得人们喜爱。常言道“高手在民间",一个艺人一种思想表现形势,其间为吸引民众,增枝添叶,加盐调醋,活龙活现,汇集起来就像无尽的海洋般的基础资料,有了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加上作者本人深厚的历史和文学功底,自然加工出来的战争场面多样化。有人说《三国演义》是描写古代战争大场面的始祖,至今无人能超越一点不假。

高原

高原

mindyamap

mindyamap

感谢邀请。回答这个问题,我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罗贯中到底懂不懂军事?

青年时期参与抗元农民起义的军事生涯,是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描写宏大战争场面的实践基础。

罗贯中曾给元末军阀张士诚做过军师,不过他没有得到重用,郁郁不得志。《三国演义》中之所以要神话诸葛亮,罗贯中是想要借物明志!

1356年,26岁的罗贯中加入农民起义军张士诚幕府作宾,这个职位和诸葛亮类似,都是属于军师,但是罗贯中没有诸葛亮那样受待见,没有受到重用。1363年九月,罗贯中离开了张士诚,回到了杭州。

8年的军旅生涯为罗贯中以后写军事题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之后,罗贯中开始写历史小说。

二,为什么会写出如此气势恢宏的战争场面?

罗贯中的艺术造诣,首先得益于他对历史资料的谙熟、对历史人物的深刻了解。他吸收了陈寿的《三国志》的长处,取得了民间话本说三分的精华,收集了数以百计的大小故事。他对成百上千的帝王将相谋臣武夫的姓名、性格特征,甚至不少人物的社会关系、历史命运和仕途风云,都了如指掌。这一番广采博纳、熟记活用的功夫,使罗贯中将一百年历史尽收眼底、聚整世纪风云于笔端的底气所在。

而做过张士诚军师的罗贯中,有过战场亲身经历,写战争场面也就轻车熟路了。

三,他对战争的描述有什么艺术特点?

三国演义》中的上百场战争都写得各具特色,无一重复。比如赤壁之战,两国交战,却也是三方势力的角力伐谋。军事活动中交叉着大量的外交活动、策反活动,三国时期的谋臣战将在他笔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而罗贯中早年是参加过许多政治活动的。罗贯中在元末群雄逐鹿的过程中并不只是一个看客,而是一个参与者,这就很好地解释了罗贯中为什么能够很清楚的写出三国时代每股势力的发展过程以及为什么他的思路那样的清晰。

三国演义》写战争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它并不是停留在两军对垒、两阵对圆、两将交锋等程式化、简单化的描写上,而是从多方面复杂的矛盾斗争来展现战争的发展进程,将军事斗争、政治斗争乃至外交斗争结合起来描写。《三国演义》写战争不完全是一种军事力量(如兵力、粮草等)的较量,而是更着重于表现指挥员的战略、战术指导思想是否正确,突出了战争中人的主观作用,将斗武和斗智、斗勇结合起来。特别是斗智,也就是谋略的运用,在战争胜负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这种写法其实符合罗贯中军旅生涯中作为张士诚军师的特点。

罗漫漫

罗漫漫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