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许地山的资料

家具店
提到的作品

[作品]吉檀迦利

全彩插图精装珍藏版

泰戈尔

[作品]鹤林玉露

《唐宋史料笔记:鹤林玉露》作者罗大经(1196—1242)字景纶,号儒林,又号鹤林,南宋吉水人。宝庆二年(1226)进土,历仕容州法曹、辰州判官、抚州推官。在抚州时,因为朝廷起起矛盾纠纷被株连,弹劾罢...

罗大经

[作品]空山灵雨

本书是作者作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选集,为1932年的原版本,文章有:《心有事》、《香》、《愚妇人》等。

许地山

[作品]缀网劳蛛

"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我把网结好,还住在中央。"这本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小说集,向你展示了近一个世纪之前在生活之网中挣扎的社会众生像。故事情节曲折,充满异域情调和传奇色彩,具有鲜明的浪漫...

落华生

[作品]中国道教史

1934年中国有二本道教史出版,一是许地山之《道教史》,二是傅勤家之《道教史概论》。至1937年傅氏《中国道教史》出版,方被视为“我国第一部道教史”。 东晋史学家常璩之《华阳国志》,记载道教五...

傅勤家

[作品]新社会

《新社会》是一部复杂的作品,它融会了德鲁克在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高度智慧。这是一部现实的作品,它是对当时正在兴起的工业社会的一个全面、独特、深刻的剖析,最为重要的是,它不仅给出...

彼得·德鲁克

[作品]小说月报

《小说月报》创刊于1980年。是我国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最高月发行量曾达180万册,现仍居全国文学期刊发行量之首)、最为海内外各阶层读者喜爱的文学选刊。几乎所有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中青年作家的名篇佳作都...

[作品]道教史

本书系统地论述了中国道教的产生、分派、流变、发展和现状。时间上起秦汉,下迄当代,对每个时期道教史上的重要人物、主要流派、主要经典和重要思想一一做了介绍,并论述了道教与历代王朝的关系,道教与儒、佛及民间...

卿希泰

[作品]春桃

《春桃:许地山代表作》: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本丛书所选作品,基本上都以该作品初版版本为依据。众所周知,有不少知名作家在政治运动的网游中曾对自己的代表作进了违心的修改。恢复这些代表作的原貌,是对文学史原始...

许地山

[作品]落花生

《落花生:许地山散文菁华集(权威插图典藏版)》简介:许地山散文是现代文学中的一方宝藏。《落花生:许地山散文菁华集(权威插图典藏版)》以他生前著作《空山灵雨》等为底稿,收集了许地山先生一生最菁华的散文、...

许地山

最新跟帖
dianeqi

dianeqi

[编辑本段]许地山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编辑本段]许地山轶事

许地山对于印度的"诗圣"泰戈尔是十分崇敬。 他喜欢泰戈尔的作品,因此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小说月报》、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许地山由于喜爱泰戈尔,又引起他对印度文学的浓厚兴趣。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 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据统计,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这本著作与他深厚的文学、翻译功底是分不开的。

30年代初,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过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册,每册十曲,其中第一册的十曲歌词都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书后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许地山在他的前言中写到的他演奏、研习、教授音乐和谱曲的事都鲜为人知。他在广州文庙当佾生之前就开始研究音乐。他擅长琵琶,能谱曲编词,虽然他所从事的工作似乎与音乐不搭界,但他非常看重音乐和音乐教育,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乐曲和西洋民歌,对英、德、法、俄罗斯、苏格兰、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音乐倾注的热情尤其多,他译的这十曲名歌就是一个证明。这十曲名歌,除小船像摇篮般底摆之外,都是情歌。有写热恋时真挚而灼热的情感:"炙热的手互相执持。嘴唇颤动不息。微音优美直像歌乐,从我这里发出,世界一切你都不要,惟有我是你的所要。"(再一次罢!);有写恋人别后的相思:"野鸟在清唱,野花正在开放,日光所照底水平静如睡,虽然想见底欢乐可以消灭愁苦。但失意的心情不望春归"(罗鲁孟);有写生活中的恋旧情结:"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不放在心里么?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和旧的时日么? 旧的时日,我爱,旧的时日,我们要为它喝一杯。"(你能忘记旧时朋友么?)。从他译的这十曲歌词和前言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挚爱和他那份特有的人间情怀。如果没有对艺术的虔诚,没有丰富人生经历作基础,是很难想象他能译出如此雅致多情的世界名歌。对许地山而言,翻译也就是艺术的创作。所以许地山与他所敬佩的音乐家柯政和相会面后,谈起音乐教育,有着相同的见解,柯政和约他翻译西洋乐曲,他便一口答应了。他在世界名歌一百曲集第一册的前言中说:"民国十五年,我从欧洲回国,过摈榔屿,到华侨办底学校去找几位旧同事,我们已经别离十几年了。可是那学校所授底唱歌不但与十几年前一样,并且和我在小学时代所学底不差只字,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教新的,他们反都问我那里来底新的。这个越使我觉得非赶办音乐学校不可。可是我底 音乐兴趣虽然有,我底音乐底知识却够不上提倡,这事非专门家去做不可。" 这里,我们不难体会到许地山对普及音乐教育的用心良苦,我们看到许地山确实用他的笔为我们翻译,介绍了好的西洋音乐作品。

谈及许地山的翻译风格,我想引许地山孟加拉民间故事译叙中的一段话加以探讨:"这译本是依1912年麦美伦公司底本子译底。我并没有逐字逐句直译,只把各故事底意思率直地写出来。至于原文底辞句,在译文中时有增减,因为编译民间故事只求其内容明了就可以,不必如其余文章要逐字斟酌。我译述这22段故事底动机,一来是因为我对"民俗学" ( Folk-Lore)底研究很有兴趣,每觉得中国有许多民间故事是从印度辗转入底,多译些印度底故事。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必定很有帮助,二来是因为今年春间芝子问我要小说看,我自己许久没有动笔了,一时也写不了许多,不如就用两三个月底工夫译述一二十段故事来给她看,更能使她满足。"

看了这段文字我们不难体会许地山翻译的风格--朴素而真实,正如他的人一样。当然,翻译的风格是与翻译文本的文体息息相关,许地山对此是驾轻就熟的,孟加拉民间故事一书的翻译便是朴实的。这里另附一首许地山译的德国民歌,以此我们可领略他熟捻的翻译技巧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

夜曲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鸣。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西天一片云影,黑暗像要下临。停住罢!别走近来遮片刻底爱光阴,停住罢!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呜,是夜莺底幽呜,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许地山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传播异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其译作孟加拉民间故事和二十夜问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西洋名歌的翻译也对中国普及音乐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

"落华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毕生从教,诲人不倦。他的早逝,确是文学界、学术界一个无可弥补的损失。他所热情倡导的"落花生精神"是难能可贵、深入人心的。他的译著也将永远烙渭生辉。

[编辑本段]全面介绍

原名许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生于台湾台南,甲午之战后全家迁居福建龙溪(漳州)。幼年随父在广东读书,中学饿毕业因家境衰落,到漳州第二师范教书,1913年赴缅甸仰光中学任教,1916年回国。次年入燕京大学,得文学士学位后再入宗教学院,得神学士学位。1923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次年到英国牛津大学研习。他对宗教史有精深研究,也下工夫钻研过印度哲学、人类学、民俗学,掌握梵文、希腊文和中国古代的金文、甲骨文,是著名学者。

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曾与郑振铎、瞿秋白共同编辑新社会旬刊。是我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第一篇短篇小说命命鸟,发表于1921年1月《小说月报》,以虔城的宗教感情塑造了一对青年男女因爱情受阻而厌世。希望转生“极乐国土”,以求解脱。小说以独特的宗教神秘色彩和艺术风格在读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应。收入第一本小说集缀网捞蛛中的早期作品大都表现对宗法礼教和封建习俗的不满,同时也流露出浓厚的宗教观念和虚无思想。著名的散文小品集《空山灵雨》也反映了他早期思想的“杂沓纷纭”。有主题明确内容深刻的佳作,也有宣扬佛教思想的篇章。

1935年赴香港大学任教,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新文学学会理事等职。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这几年写的作品,主题和风格都有转变,结合现实日益紧密。1934年的小说《春桃》塑造了一个劳动妇女泼辣而善良的形象。1940年的铁鱼底腮写了一个旧知识分子学无所用的苦闷心情及悲惨遭遇。这些现实主义作品和他逝世后编辑出版的杂感集都显示出他的人生态度的积极变化。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中,他积极参加进步文化活动,教学任务有十分繁重,劳累过度,不幸因心脏病逝于香港。

[编辑本段][著作书目]

语体文法大纲 1921,生活

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商人妇(短篇小说集)呵住,1925,商务

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商务

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学社

印度文学(论著)1930,商务

解放者(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道教史(上册,论著)1934,商务

春桃(短篇小说集)1935,生活

落华生创作选(短篇小说、散文)1936,上海仿古书屋

扶箕迷信的研究 1941,商务

萤灯(童话故事)1941,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

许地山语文论集 1941,香港新文学学会

国粹与国学(论著)1946,商务

杂感集 1946,商务

危巢坠简(短篇小说集)1947,商务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51,开明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

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册)汇编,1923,燕大图书馆编纂处

落花生

达衷集 编纂,1931,商务

[翻译书目]

孟加拉民间故事 印度戴博诃利著,1929,商务

二十夜间 英国贝恩编,1955,作家

大阳底下降 英国贝恩编,1956,作家

[编辑本段]许地山译作年表

1. 在加尔各苔途中 (泰戈尔著) 1921年4月 《小说月报》12卷4号

2. 可交的蝙蝠和伶俐的金丝鸟 1924年6月 《小说月报》15卷6号

3. 月歌 1925年6月《小说月报》16卷5号

4. 欧美名人底恋爱生活 1928年11月《小说月报》19卷11号12号

5. 孟加拉民间故事 [据戴伯诃利编译的孟加拉民间故事("Folk Tales of Bengal" Lal Behari Day)1929年11月第1版,1956年8月第6版,商务印书馆

6. 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泰戈尔著)1931年1月《小说月报》22卷1号

7. 乐圣裴德芬的恋爱故事 同上

8. 文明底将来 1931年北京晨报

9. 二十夜问 [据贝恩编译的印度故事集("The Stories of India" F.W. Bain)第1卷译] 1955年1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10. 太阳底下降[据同上书第8卷译] 1956年5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许地山的父亲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曾是清朝政府驻台湾筹防局统领。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许南英率部奋起抗击侵略军,但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终因寡不敌众,台湾遭致陷落,并沦为日本殖民地。

许南英出于爱国之心,毅然抛弃全部家产,携带家眷在福建龙溪定居,过着清贫的生活

cellardoor

cellardoor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笔名落华生。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许地山,1893年2月14日生于台湾省台南府城延平郡王祠附近的窥园里。其父许南英是个富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祖籍广东揭阳。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许南英临危受命,担任台湾筹防局统领。他激于民族大义,率众奋起反抗日军的入侵,日寇占领台湾后,遂将全家迁回大陆。当时因清政府不准内渡官员保持台湾籍贯,许南英便在福建龙溪落户。

许地山三岁随父定居漳州,四岁入私塾读书,由于好学聪慧,成绩优异,在漳州城内被誉为“神童”。辛亥革命前夕,他的哥哥受新思潮的影响参加革命,年少的许地山也毅然剪掉辫子,誓与腐败的清王朝决裂。此后,由于家道中落,许地山便开始自谋生活。他曾在石码眉麓小学当教员,后来又到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任教。1913年受聘到缅甸仰光华侨创办的中华学校任职。两年的海外生活,他的思想受到一定影响,后来,他创作的不少作品都取材于此。1915年12月,许地山回国,住在漳州大岸顶(今苍园街一带),后在漳州华英中学任教,1917年,他重回省立二师,并兼任附小主事(校长)。

1917年暑假,许地山以优异成绩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学会多种外文和方言。并经常和瞿秋白、郑振铎、耿济之等人在一起谈论时政,寻求真理,探索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道路。他们在北京青年会图书馆编辑新社会旬刊,宣传革命思想,发表新文学作品。当“五四”运动爆发时,许地山作为学生代表经常上街演讲,在天安门前参加游行集会,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1年1月,许地山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周作人等12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新文学刊物。许地山以落华生为笔名在刊物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命命鸟,写了一对缅甸青年男女在封建礼教桎梏束缚下的爱情悲剧,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他从此开始了文学创作生涯。

1922年2月10日,许地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短篇小说《缀网劳蛛》,为其早期的代表作。小说反映了作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愤懑并给予深刻批判,充分显示“五四”时期新文学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精神。

1922年8月,许地山与梁实秋、谢冰心等到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学习,1924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并以“研究生”资格进入美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及民俗学,两年后又获牛津大学研究院文学学士学位。

1921年到1926年是许地山创作的第一次高潮时期。这期间,他的12篇短篇小说结集为《缀网劳蛛》;44篇散文小品,由商务印书馆以《空山灵雨》为书名出版。脍炙人口的落花生,以童年漳州生活为背景,明确主张做人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1927年许地山学成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宗教学院任助教、副教授、教授,担任《燕京学报》编委。他同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课,并继续从事文学创作。

与此同时,许地山还写了不少宗教书。如大藏经索引、道教思想与道教、《中国道教史》(上卷)、云笈七签校异、摩尼之二宗三际论等,并着手编纂道教辞典。其学术成就,学界有口皆碑。

抗战期间,许地山作为一名热爱祖国的左翼作家,奔走呼号,声讨日寇罪行。然而,却受当时燕大任教务长司徒雷登的排挤而被解聘。后避居香港,被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

许地山在港大任教期间,在改革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从事社会教育和文化活动。他先后发起和组织了“香港新文学学会”、“中国文化协会”,并兼“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中国教育电影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他积极提倡改良中小学课程,建议教育当局创办香港中小学教师讨论会,并担任“香港中小学教员暑期讨论班”主任以及多所中小学校董。对香港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不少贡献,受到各界人士好评,曾被选为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后,许地山更是义无反顾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他走出书斋,奔波于香港、九龙等地,在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讲,帮助流亡青年补习文化课,还在报刊上发表了七•七感言、造成伟大民族底条件等杂文,宣传抗战,反对投降。在上海沦入日寇铁蹄之下时,著名作家郑振铎冒险收藏了3300多本明、清时代的刊本、抄本,打算转移到香港。许地山得知后,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不被敌人掠走,毅然答应帮助寄存。

1938年3月,在汉口成立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许地山和郭沫若、茅盾、巴金、夏衍等45人当选为理事。当时大批文化人与青年学生流亡到香港,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会员通讯处”,许地山任常务理事兼总务。他写了长篇论文国粹与国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他还写了抗日小说铁鱼的鳃,作品通过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人民坚持抗战的意志和坚强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文艺界的极大好评,被认为是“中国小说界不可多得的作品”。

许地山积劳成疾,导致心脏病逐渐严重。天不假年,1941年8月4日下午2时,他心脏病再次复发,英年早逝,年仅49岁。

噩耗传出,第一个送来花圈的是宋庆龄。梅兰芳、叶恭绰、郁达夫、徐悲鸿等许多知名人士送了花圈、挽联。当天,香港学校下半旗,港九钟楼鸣钟致哀。9月21日香港文化界400多个团体近千名代表举行“许地山先生追悼大会”。国内及新加坡等地也都隆重集会,痛悼这位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爱国者

静如熙

静如熙

伦公司底本子译底。我并没有逐字逐句直译,只把各故事底意思率直地写出来。至于原文底辞句,在译文中时有增减,因为编译民间故事只求其内容明了就可以,不必如其余文章要逐字斟酌。我译述这22段故事底动机,一来是因为我对"民俗学" ( Folk-Lore)底研究很有兴趣,每觉得中国有许多民间故事是从印度辗转入底,多译些印度底故事。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必定很有帮助,二来是因为今年春间芝子问我要小说看,我自己许久没有动笔了,一时也写不了许多,不如就用两三个月底工夫译述一二十段故事来给她看,更能使她满足。"

看了这段文字我们不难体会许地山翻译的风格--朴素而真实,正如他的人一样。当然,翻译的风格是与翻译文本的文体息息相关,许地山对此是驾轻就熟的,孟加拉民间故事一书的翻译便是朴实的。这里另附一首许地山译的德国民歌,以此我们可领略他熟捻的翻译技巧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

夜曲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鸣。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西天一片云影,黑暗像要下临。停住罢!别走近来遮片刻底爱光阴,停住罢!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呜,是夜莺底幽呜,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许地山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传播异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其译作孟加拉民间故事和二十夜问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西洋名歌的翻译也对中国普及音乐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

"落花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毕生从教,诲人不倦。他的早逝,确是文学界、学术界一个无可弥补的损失。他所热情倡导的"落花生精神"是难能可贵、深入人心的。他的译著也将永远烙渭生辉。

许地山译作年表

1. 在加尔各苔途中 (泰戈尔著) 1921年4月 《小说月报》12卷4号

2. 可交的蝙蝠和伶俐的金丝鸟 1924年6月 《小说月报》15卷6号

3. 月歌 1925年6月《小说月报》16卷5号

4. 欧美名人底恋爱生活 1928年11月《小说月报》19卷11号12号

5. 孟加拉民间故事 [据戴伯诃利编译的孟加拉民间故事("Folk Tales of Bengal" Lal Behari Day)1929年11月第1版,1956年8月第6版,商务印书馆

6. 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泰戈尔著)1931年1月《小说月报》22卷1号

7. 乐圣裴德芬的恋爱故事 同上

8. 文明底将来 1931年北京晨报

9. 二十夜问 [据贝恩编译的印度故事集("The Stories of India" F.W. Bain)第1卷译] 1955年1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10. 太阳底下降[据同上书第8卷译] 1956年5月第1版,作家出版社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堃,号地山,笔名落华生。是中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

sophiaz08

sophiaz08

张乖崖,恼羞成怒见“狰狞”

张乖崖何许人也,乃宋初较大影响的大臣,尤以治蜀著称。北宋仁宗时期,有人甚至将他与赵普、寇准并列,认为是有宋以来功绩最大的三位名人。但我以为,这张大人怕是被善忽悠的人忽悠出来的。

1995年检法机关扩编时,考试中就有关于张乖崖“事迹”的考题,也就是他那个昭著的一钱斩吏的故事。张乖崖当崇阳县长的时候,看见一个管库的小吏将一枚钱藏在帽子里偷拿出来,便下令打他四十板。小吏不服,顶撞说:“一块钱是小数目,为啥动用大刑,你能打我,不能杀我吧。”张乖崖恼羞成怒,当下提笔判曰:“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书毕,亲手将小吏“正法”。

记得当时参考的考生多以“赞赏”的笔墨歌以咏之。其实,这也难怪,那时,人们还囿于旧的思维下,那张乖崖做的真的象“好人好事”的,有的考生在他的意识中甚至欢呼了:杀的好,防微杜渐……

按宋律,监守自盗一钱是挨不得死罪的,即使是死罪,也要有层报、御批、秋决的程序的,张乖崖一个县令竟敢动杀机、杀功夫,倒很有些学问的。在面上看来,小吏的死是他不守法;稍细考虑,是小吏不识时务,竟敢顶撞领导,领导不发怒才怪呢,看领导啥时好欺负了?但抛开表面琢磨,小吏的被杀,缘于人治。人治可以枉杀,也可以滥杀的,中国的古代史是被血书写的……

记录此案的《鹤林玉露》的作者罗大经在评论时,着实捧了张乖崖的臭脚,啧啧赞曰:“乖崖此击,非为一钱之故,其意深长,其事伟矣。”现在想来,那马屁吹的很响,好在那段历史已远矣,但我还是惶恐,为什么现在有的人还对此赞誉呢?

耳朵她妈

耳朵她妈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___巳 陌 玍

___巳 陌 玍

许地山(1893~1941),男,现代作家、学者。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等。现在徐闻县有他的故居。(引自于豆瓣网)

这是个一直活在我们小学课本上的人,我们来看看他的代表作,代表作有《缀网劳蛛》和《空山灵雨》《春桃》,这部作品它其实讲的是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故事,春桃和礼貌在农村结婚了,但是结婚没两天,他们就碰上了当时的军阀混战、军阀和当时的土匪打架,结果呀,春桃和礼貌就在这场战争当中走散了,李茂被土匪抓走了,春桃呢,逃难逃到了城市,在逃难的过程当中啊,他认识了一个人叫刘向高,这流向高啊,看着春桃长得非常漂亮,她就暗暗的喜欢上了他,这两人一路扶持,一路走到北京,然后,两人在北京住了下来,住到了一起,那么如何生活下去呢?他们找了一个捡垃圾的活儿,可以说,他们是靠拾破烂维持生存的流向高,一直想跟春桃结婚,春桃说,我有老公啊。

我老公叫礼貌,为了生存,我跟你住在一起,这是没问题的,但是,要想跟我结婚或者是发生关系啥的,你就不要想了,春桃啊,是一个非常洁身自好的人,就这样,他俩一起生活了好几年,你可以理解为他俩是室友关系吧,这春桃有一天去捡垃圾,他看到附近有一个乞丐,这个乞丐其实就是礼貌的时候,礼貌是什么状态呢?两条腿已经断掉了,人不人鬼不鬼的礼貌,喊了一声春桃,春桃认了半天才认出来,春桃看了特别心疼,说,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找你,一直在等你,你怎么成这样啦?春桃就把李茂带到家里,然后礼貌就给他讲,这几年她的经历说,一开始啊,我被土匪抓走以后啊,我就趁机偷了一把枪逃了出来,礼貌从小是练过射击的,枪法很准,后来他去参军做了边防军,但这边防军啊,有一次考核礼貌,打枪的特别准。这军官觉得枪法这么准,一定是个土匪,结果就把他轰走了,那这一被哄走啊,他心里不舒服,就参加了一个民间的义勇军。

义勇军有一次作战的过程中,礼貌的腿呢,被敌人打伤了,直到三天以后啊,同伴们才发现,但这个时候两条腿已经废了,最终呢,只能锯掉双腿,接着被这个民间义勇军呢,就给抛弃了,他就开始流落街头,做乞丐了,李茂和春桃在霞里聊得非常开心的时候,这时候流向高,来了就很尴尬了,但春桃特别坦然大方,就给刘高介绍说,这是我老公礼貌,我出去捡垃圾去了哈,你俩聊,这就更尴尬了,这俩哥们啊,就聊了起来,这礼貌啊,人如其名,真的是非常礼貌非常客气,流向高,也是读过好几年书的人,也是非常的绅士,两人没有大打出手,流向高说,你们夫妻既然已经相认了,那我就搬走吧,礼貌说,别别,别啊,你看我现在是个残废,我也照不了这个春桃,呃,嗯,我突然。插进来不合适哈,俩哥们就一个让着一个,结果春桃回来了,让春桃决定,呃,春桃说,我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对于你流向高,我们生活了这么多年,没有感情那是不可能的,对于礼貌,你是我的法定丈夫,我对你有意,那我们三人就一起生活吧,一起再开一个垃圾废品公司,礼貌呢,你就负责在家里进行垃圾分类,流向高呢,你识字儿,你就把值钱的废品呢,挑出来我们去卖,结果呀,后来三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我们知道在以前的社会,很多时候都是男人说了算,但是这篇文章当中啊,是春桃说了算,他暗示着什么呢?我们来看看这一段说,进门是个小院,富人住的是踏胜的间厢房,院子一大部分是瓦砾,窗下还有十几颗晚育晚香玉,其实就是夜来香在这篇文章当中啊,它其实象征的是春桃这样一个人物形象。那这篇文章它反映的是什么?你读到了什么认真品味。

CS

CS

是虚虚的 是个瓜娃子百度地图

逐華流照君

逐華流照君

许地山(1893~1941) 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 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回国途中短期逗留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学。1927年起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编委,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课。1935年因与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不合,去香港大学任教授。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渡而病逝。

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又发表了前期代表作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他虽在执著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又表现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2O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他的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许地山文集等。

父亲许南英:

*简述 :

幼年时期便开始跟随其父学习,于清光绪16年(1890)仕官,但其志在服务乡里,便于次年请假回乡,深入山地致力于开垦与原住民的开化等工作。台湾割让之后组义军反抗,失败后走避,遍游新加坡与曼谷等地。后赴大陆任多地知县,后因政风败坏,不愿同流合污而有退任之意。武昌革命兴起,其心中早已有改革之意,便被举为革命政府之民政局长。

* 贡献 :

生平热心政事,但不被流俗所影响,心中爱国意识强烈,同为科第人物所不可及。

* 经历 :

台湾通志总局协修台湾通志、团练局统领、杨江与阳春等多处知县、革命政府民事局长等。

* 作品 :

窥园留草、窥园词

* 详细信息 :

性别 :男性

生日 :1855/10/5

卒日 :1917

出生地 :台南市

活动地区 :台南、大陆、新加坡、曼谷等

人物类别 :艺术家、文学家

专长 :诗文、画梅

资料出处 :台南市志卷七人物志

建文件单位 : 财团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会

建档日期 :2004/3/31

所有权 :教育部、国家图书馆

影吴

影吴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奔跑的星星

奔跑的星星

许地山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许地山对于印度的"诗圣"泰戈尔是十分崇敬。 他喜欢泰戈尔的作品,因此曾翻译过《吉檀迦利》、在加尔各答途中、《小说月报》、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许地山由于喜爱泰戈尔,又引起他对印度文学的浓厚兴趣。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 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据统计,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这本著作与他深厚的文学、翻译功底是分不开的。

30年代初,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过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册,每册十曲,其中第一册的十曲歌词都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书后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许地山在他的前言中写到的他演奏、研习、教授音乐和谱曲的事都鲜为人知。他在广州文庙当佾生之前就开始研究音乐。他擅长琵琶,能谱曲编词,虽然他所从事的工作似乎与音乐不搭界,但他非常看重音乐和音乐教育,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乐曲和西洋民歌,对英、德、法、俄罗斯、苏格兰、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音乐倾注的热情尤其多,他译的这十曲名歌就是一个证明。这十曲名歌,除小船像摇篮般底摆之外,都是情歌。有写热恋时真挚而灼热的情感:"炙热的手互相执持。嘴唇颤动不息。微音优美直像歌乐,从我这里发出,世界一切你都不要,惟有我是你的所要。"(再一次罢!);有写恋人别后的相思:"野鸟在清唱,野花正在开放,日光所照底水平静如睡,虽然想见底欢乐可以消灭愁苦。但失意的心情不望春归"(罗鲁孟);有写生活中的恋旧情结:"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不放在心里么?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和旧的时日么? 旧的时日,我爱,旧的时日,我们要为它喝一杯。"(你能忘记旧时朋友么?)。从他译的这十曲歌词和前言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挚爱和他那份特有的人间情怀。如果没有对艺术的虔诚,没有丰富人生经历作基础,是很难想象他能译出如此雅致多情的世界名歌。对许地山而言,翻译也就是艺术的创作。所以许地山与他所敬佩的音乐家柯政和相会面后,谈起音乐教育,有着相同的见解,柯政和约他翻译西洋乐曲,他便一口答应了。他在世界名歌一百曲集第一册的前言中说:"民国十五年,我从欧洲回国,过摈榔屿,到华侨办底学校去找几位旧同事,我们已经别离十几年了。可是那学校所授底唱歌不但与十几年前一样,并且和我在小学时代所学底不差只字,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教新的,他们反都问我那里来底新的。这个越使我觉得非赶办音乐学校不可。可是我底 音乐兴趣虽然有,我底音乐底知识却够不上提倡,这事非专门家去做不可。" 这里,我们不难体会到许地山对普及音乐教育的用心良苦,我们看到许地山确实用他的笔为我们翻译,介绍了好的西洋音乐作品。

谈及许地山的翻译风格,我想引许地山孟加拉民间故事译叙中的一段话加以探讨:"这译本是依1912年麦美伦公司底本子译底。我并没有逐字逐句直译,只把各故事底意思率直地写出来。至于原文底辞句,在译文中时有增减,因为编译民间故事只求其内容明了就可以,不必如其余文章要逐字斟酌。我译述这22段故事底动机,一来是因为我对"民俗学" ( Folk-Lore)底研究很有兴趣,每觉得中国有许多民间故事是从印度辗转入底,多译些印度底故事。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必定很有帮助,二来是因为今年春间芝子问我要小说看,我自己许久没有动笔了,一时也写不了许多,不如就用两三个月底工夫译述一二十段故事来给她看,更能使她满足。"

看了这段文字我们不难体会许地山翻译的风格--朴素而真实,正如他的人一样。当然,翻译的风格是与翻译文本的文体息息相关,许地山对此是驾轻就熟的,孟加拉民间故事一书的翻译便是朴实的。这里另附一首许地山译的德国民歌,以此我们可领略他熟捻的翻译技巧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

夜曲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鸣。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西天一片云影,黑暗像要下临。停住罢!别走近来遮片刻底爱光阴,停住罢!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呜,是夜莺底幽呜,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许地山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传播异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其译作孟加拉民间故事和二十夜问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西洋名歌的翻译也对中国普及音乐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

"落华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毕生从教,诲人不倦。他的早逝,确是文学界、学术界一个无可弥补的损失。他所热情倡导的"落花生精神"是难能可贵、深入人心的。他的译著也将永远烙渭生辉。

1916年回国。次年入燕京大学,得文学士学位后再入宗教学院,得神学士学位。1923年赴美入哥伦比亚大学,次年到英国牛津大学研习。他对宗教史有精深研究,也下工夫钻研过印度哲学、人类学、民俗学,掌握梵文、希腊文和中国古代的金文、甲骨文,是著名学者。

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曾与郑振铎、瞿秋白共同编辑新社会旬刊。是我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第一篇短篇小说命命鸟,发表于1921年1月《小说月报》,以虔城的宗教感情塑造了一对青年男女因爱情受阻而厌世。希望转生“极乐国土”,以求解脱。小说以独特的宗教神秘色彩和艺术风格在读者中引起很大的反应。收入第一本小说集缀网捞蛛中的早期作品大都表现对宗法礼教和封建习俗的不满,同时也流露出浓厚的宗教观念和虚无思想。著名的散文小品集《空山灵雨》也反映了他早期思想的“杂沓纷纭”。有主题明确内容深刻的佳作,也有宣扬佛教思想的篇章。

1935年赴香港大学任教,曾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新文学学会理事等职。抗战爆发后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这几年写的作品,主题和风格都有转变,结合现实日益紧密。1934年的小说《春桃》塑造了一个劳动妇女泼辣而善良的形象。1940年的铁鱼底腮写了一个旧知识分子学无所用的苦闷心情及悲惨遭遇。这些现实主义作品和他逝世后编辑出版的杂感集都显示出他的人生态度的积极变化。在抗日战争的洪流中,他积极参加进步文化活动,教学任务有十分繁重,劳累过度,不幸因心脏病逝于香港。

温熊猫Celeste

温熊猫Celeste

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 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 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 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许地山译事

许地山对于印度的"诗圣"泰戈尔是十分崇敬。 他喜欢泰戈尔的作品,因此曾翻译过吉檀迎利(文言文,未发表)、在加尔各答途中(载《小说月报》12卷4号)、主人,把我的琵琶拿去吧(载《小说月报》22卷1号)等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散文。由于喜爱泰戈尔,又引起他对印度文学的浓厚兴趣。1928年他翻译了孟加拉民间故事, 1930年,出版了专著印度文学,1934年,又译出印度故事太阳底下降、二十夜问等等,从而成为一位著名的印度文学专家。经过数年的刻苦努力,许地山为中印文化的交流所做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据统计,许地山从英国留学归来后的几年间(自1927年起,至1935年离开燕京大学止),写有学术论文8篇,学术论著5部。其中1930年出版的印度文学,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印度文学史专著。这本著作与他深厚的文学、翻译功底是分不开的。

30年代初,北平中华乐社柯政和主编过世界名歌一百曲集,共分十册,每册十曲(由北平中华乐社于1932年10月出版),其中第一册的十曲歌词都是许地山翻译的,书前有许地山写的前言和柯政和的序,书后有许地山写的歌词解释。许地山在他的前言中写到的他演奏、研习、教授音乐和谱曲的事都鲜为人知。他在广州文庙当佾生之前就开始研究音乐。他擅长琵琶,能谱曲编词(虽然他所从事的工作似乎与音乐不搭界,但他非常看重音乐和音乐教育),同时许地山精通音律,熟捻西洋乐曲和西洋民歌,对英、德、法、俄罗斯、苏格兰、奥地利、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音乐倾注的热情尤其多,他译的这十曲名歌就是一个佐证。这十曲名歌,除小船像摇篮般底摆之外,都是情歌。有写热恋时真挚而灼热的情感:"炙热的手互相执持。嘴唇颤动不息。微音优美直像歌乐,从我这里发出,世界一切你都不要,惟有我是你的所要。"(再一次罢!);有写恋人别后的相思:"野鸟在清唱,野花正在开放,日光所照底水平静如睡,虽然想见底欢乐可以消灭愁苦。但失意的心情不望春归"(罗鲁孟);有写生活中的恋旧情结:"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不放在心里么?你能忘记旧时的朋友,和旧的时日么? 旧的时日,我爱,旧的时日,我们要为它喝一杯。"(你能忘记旧时朋友么?)。从他译的这十曲歌词和前言中,可以感受到他对生活的挚爱和他那份特有的人间情怀。如果没有对艺术的虔诚,没有丰富人生经历作基础,是很难想象他能译出如此雅致多情的世界名歌。对许地山而言,翻译也就是艺术的创作。所以许地山与他所敬佩的音乐家柯政和相会面后,谈起音乐教育,有着相同的见解,柯政和约他翻译西洋乐曲,他便一口答应了。他在世界名歌一百曲集第一册的前言中说:"民国十五年,我从欧洲回国,过摈榔屿,到华侨办底学校去找几位旧同事,我们已经别离十几年了。可是那学校所授底唱歌不但与十几年前一样,并且和我在小学时代所学底不差只字,我问他们为什么不教新的,他们反都问我那里来底新的。这个越使我觉得非赶办音乐学校不可。可是我底 音乐兴趣虽然有,我底音乐底知识却够不上提倡,这事非专门家去做不可。" 这里,我们不难体会到许地山对普及音乐教育的用心良苦,我们看到许地山确实用他的笔为我们翻译,介绍了好的西洋音乐作品。

许地山的翻译风格

谈及此,我想引许地山孟加拉民间故事译叙中的一段话加以探讨:"这译本是依1912年麦美伦公司底本子译底。我并没有逐字逐句直译,只把各故事底意思率直地写出来。至于原文底辞句,在译文中时有增减,因为编译民间故事只求其内容明了就可以,不必如其余文章要逐字斟酌。我译述这22段故事底动机,一来是因为我对"民俗学" ( Folk-Lore)底研究很有兴趣,每觉得中国有许多民间故事是从印度辗转入底,多译些印度底故事。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必定很有帮助,二来是因为今年春间芝子问我要小说看,我自己许久没有动笔了,一时也写不了许多,不如就用两三个月底工夫译述一二十段故事来给她看,更能使她满足。"

看了这段文字我们不难体会许地山翻译的风格--朴素而真实,正如他的人一样。当然,翻译的风格是与翻译文本的文体息息相关,许地山对此是驾轻就熟的,孟加拉民间故事一书的翻译便是朴实的。这里另附一首许地山译的德国民歌,以此我们可领略他熟捻的翻译技巧以及扎实的文字功底:

夜曲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鸣。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西天一片云影,黑暗像要下临。停住罢!别走近来遮片刻底爱光阴,停住罢!

夏夜底月初升,在沉寂的山顶;远处颤音低微,是夜莺底幽呜,是夜莺底幽呜,唱罢,快乐的夜莺!在银光里唱罢,这如梦的夏夜,我们不能听见别的声。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快乐的鸟,唱给我们听!

同时,我们可以发现许地山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介绍、传播异域文化,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其译作孟加拉民间故事和二十夜问对于研究中国民俗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西洋名歌的翻译也对中国普及音乐教育起了一定的作用。

"落花生"一生追求真理,追求进步,毕生从教,诲人不倦。他的早逝,确是文学界、学术界一个无可弥补的损失。他所热情倡导的"落花生精神"是难能可贵、深入人心的。他的译著也将永远烙渭生辉。

洋蔥小yo寶

洋蔥小yo寶

许地山(1893—1941年)名赞,字地山,笔名落华生。祖籍台湾省台南市,落籍福建龙溪(今龙海)。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早年就读于燕京大学,后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研究文学、宗教和哲学,回国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执教。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他的创作虽不丰硕却独树一帜,作品具有爱国、进步的思想倾向。他以“落华生”为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表明了他的人生态度和高尚品格。

dreamxhm

dreamxhm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翟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
landman

landman

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他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落花生,并被登在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5课,以教育同学。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祖籍广东揭阳。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蓝宝宝小兔子

蓝宝宝小兔子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