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有人拿演义说历史,而《史记》《三国志》等史书却无人问津?

为什么很多人相信小说是真的,很多人拿小说说历史,很多人又喷历史小说?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东周列国志

“羽翼信史而不违”,是古代文学评论家所认同的历史演义小说的最高境界。中国历史小说中,真正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也许只有《东周列国志》了。这部煌煌一百零八回的小说巨著,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冯梦龙继“三言”之后...

冯梦龙

[作品]岳飞传

本书的内容包括北宋、辽、金的对峙斗争。辽与北宋的相继灭亡、宋政权的重建和南迁。岳飞在抗金战争初期的立功与受挫、宋、金对立斗争形势的剧变、岳飞讨平军贼李成、张用和曹成、南宋王朝建立初期对南方人民的残酷压...

邓广铭

[作品]三国志

《三国志》(上下)(图文珍藏本)(精装)图文珍藏本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仍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

陈寿

最新跟帖
蜜蜂探世界

蜜蜂探世界

因为以前读书人是少数,大多数人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看不懂《史记》等史书,现在人基本上都识字,但古文功底有限,也看不懂史书,或者是对历史的真相不感兴趣。

而演义出来的历史故事有作者为了提高读者的兴趣、迎合读者的口味而编造的情节,看起来有趣多了。

加上演义是用通俗易懂的话,就是白话,没文化的人也能听懂,文化不多的人也能看懂,把历史事迹讲述成故事,有的虽然取材于正史但已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者根本就是取材于野史传说。故事内容侧重于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并以此表明作者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历史演义小说里最成功的就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它取材于《三国志》,但《三国演义》却有“清朝第一才子书”之称、这本七实三虚的著作,知名度、影响力远超过了《三国志》。

喜欢扒真相的读者都知道,罗贯中根据自己的观点和好恶,杜撰了很多情节。他偏袒刘备一方,把曹操塑造成了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而把刘备塑造成了“仁爱”的化身;把很多别人的事迹安放到诸葛亮身上,把诸葛亮塑造成了无所不能的神仙,而把本能文武双全、雅量高致、风流倜傥的男神周瑜塑造成了心胸狭窄被诸葛亮气死的倒霉蛋。

历史演义出来的故事过去很多是通过讲评书的形式而被老百姓喜闻乐见,就如同我们现在看影视剧一样。评书在宋代就开始流行,到清末明初,创始人是柳敬亭,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说书人的一张嘴就给我们演义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所以,过去的茶馆里,茶余饭后人们常常围在桌子边上闲侃一些来自东西南北中奇奇怪怪的见闻及乱象,听着评书,各种逸闻怪谈也不胫而走,每个人再根据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再衍生更多的野史、传说。所谓民间故事就是这样来的。

在普及广播和收音机的年代,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当时轰动全国,袁阔成的《三国演义》等。也非常受欢迎。所以,普通大众知道的都是演义出来的历史故事。

历史可以演义成小说,但小说一定不是历史。

我们看正史,可与别史、杂史对照着看。因为所谓正史,根据著作人的不同,有的往往带有国家意志和民族的情绪夹杂在里面,当时或者后代往往曲笔或忌讳一些政治与秘闻,不敢如实记载。《史记》在正史里算是最可信的,当时司马迁著作后,在当时是本历史禁书,后来到东汉中期才渐渐公开。

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只有有心人才去考证它。

木未成舟

木未成舟

说到底还是他自己不看史书,这倒怪起三国演义来了?看完三国演义,想了解三国历史可以去看三国志之类的啊,他自己又没去做深入研究,这真不不怪三国演义。很多人喜欢拿演义说历史,那是他自己没看史书,这和其他人拿史书说历史并不冲突,有的不读史书就来说史还说的头头是道,只能说他读史读错了方向,你这时候还和他争历史,就是你的不对了。你明明知道他不读书的,还去讨论这问题,这不说明你傻吗?

他不读史书的问题,凭什么要大家一起来承担?

还有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史书不可信,那这就搞笑了,史书不可信,你又没经历过那年代,那么问题来了,你的历史资料是哪里来的?自己发明的吗?史书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也会有记录不对的地方,但你一棒子全打死又算什么?去相信野史?历史是严谨的,有孤本不为证,而且需要史料去佐证。或许等野史发现了新的历史资料去佐证,它就是新的历史了,只是,你发现了吗?

闲云野鹤的刷子

闲云野鹤的刷子

没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言文基础,想读通高大上的二十四史(含史记)和资治通鉴等,寸步难行。而演义却在大部分尊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适当加工,以通俗的语言和叙事方式能被绝大部分人所接受。打个比方,历史专家和你谈三国志,一个个人全懵逼,但提起赤壁之战草船借箭,我想谁都能说上个几段,就是这个道理。
sherrylee1211

sherrylee1211

说到底还是他自己不看史书,这倒怪起三国演义来了?看完三国演义,想了解三国历史可以去看三国志之类的啊,他自己又没去做深入研究,这真不不怪三国演义。很多人喜欢拿演义说历史,那是他自己没看史书,这和其他人拿史书说历史并不冲突,有的不读史书就来说史还说的头头是道,只能说他读史读错了方向,你这时候还和他争历史,就是你的不对了。你明明知道他不读书的,还去讨论这问题,这不说明你傻吗?他不读史书的问题,凭什么要大家一起来承担?还有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所以史书不可信,那这就搞笑了,史书不可信,你又没经历过那年代,那么问题来了,你的历史资料是哪里来的?自己发明的吗?史书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也会有记录不对的地方,但你一棒子全打死又算什么?去相信野史?历史是严谨的,有孤本不为证,而且需要史料去佐证。或许等野史发现了新的历史资料去佐证,它就是新的历史了,只是,你发现了吗?
SophiaDian

SophiaDian

正式的历史记载,不是为了阅读的感受而来的,而是为了记录。其必然是枯燥,乏味的。而演义这些,是为了娱乐而创造的,首先是为了好看,历史真实只是用来为好看这件事铺垫的。尤其是过去的演义,往往是收集了大量的民间艺人的评书等内容整合创造。演义这类故事的传播,必然会比枯燥乏味的历史记录便捷的多。分不清演义还是现实的,是民众尤其是低学历见识不够的民众的必然。
牡丹木

牡丹木

历史人物有三种形象,历史形象,野史形象,文学形象,历史事件又何尝不是呢,历史形象即正史形象,这种史书是官方修订的,好处是采集史料全面,编纂者文化水平高,但是也有缺点即大多有王败寇的观点,编史者为统治者代言,毕竟董狐笔少有,第二种野史即民间文人所著历史,优点是少了为统治者唱赞歌,当然如果直贬时弊也不太可能,为世研究提供了参考功能,缺点更加明显,个人能力有限,想全面记录一段历史是不可能的,更容易掺个人喜恶,最后的是文学形象,这是小说家言,为了突出故事,往往是夸张渲染,故事里,时间地点人物也往往移花接木,但是有一个优点,故事大多采自民间,代表了民间喜恶,英雄故事代代流传,故事可能走样,人们对英雄的崇拜向住却不变,三种交代完了,我想说,不管坚信《三国志》还是迷信《三国演义》的人都是傻蛋儿。古人云:尽信书不若无书,正史为主,野史为辅的去看待历史人物,事件才是正确的方法,千秋功过任凭后人说,历史永远是历史,我们永远找不到真相,只有最接近真相,那些大江东去千年,浪犹未淘尽的风流人物还怕大家凭说吗?非专业人士回答,喜欢点赞,留言探讨,非喜勿喷!
Q千婷

Q千婷

因为某些人智障,只会乱喷。你让他读史,他就有一堆理由反驳你,而且你说完道理后,他直接骂一句,然后拉黑。
罗崇斌

罗崇斌

历史?历史是谁写的,这个稍微一想其实就能想明白,胜利者才拥有历史。而关于流传下来的很多所谓正史即史官们所记录的统治者的事迹,多多少少都是要经过统治者授意而做美化的。而野史,小说这样的存在,多数是作为历史的经历者所编撰的,这样的人在历史里面其实可以解释为旁观者,所谓旁观者清,大抵可以这么解释了。而我国著名的中国文化国学大师南怀瑾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光读正面的历史是不够的,还要看小说。所谓历史,常常人名、地名和时间都是真的,内容不太靠谱。而小说,是人名,地名,时间都是假的,但那个故事往往是真的。
桔桔子a520

桔桔子a520

小说很好看比较看得懂而且三国志不连常断断续续。不过三国演义也拉低智商。比如百官看到吕布站在丁原背后就害怕丁原,长得比吕布壮的百官看得多了。为什么怕吕布?吕布信息什么都没有介绍啊
佛山zhihua

佛山zhihua

因为以前读书人是少数,大多数人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看不懂《史记》等史书,现在人基本上都识字,但古文功底有限,也看不懂史书,或者是对历史的真相不感兴趣。而演义出来的历史故事有作者为了提高读者的兴趣、迎合读者的口味而编造的情节,看起来有趣多了。加上演义是用通俗易懂的话,就是白话,没文化的人也能听懂,文化不多的人也能看懂,把历史事迹讲述成故事,有的虽然取材于正史但已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者根本就是取材于野史传说。故事内容侧重于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并以此表明作者个人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历史演义小说里最成功的就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它取材于《三国志》,但《三国演义》却有“清朝第一才子书”之称、这本七实三虚的著作,知名度、影响力远超过了《三国志》。喜欢扒真相的读者都知道,罗贯中根据自己的观点和好恶,杜撰了很多情节。他偏袒刘备一方,把曹操塑造成了奸诈、残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而把刘备塑造成了“仁爱”的化身;把很多别人的事迹安放到诸葛亮身上,把诸葛亮塑造成了无所不能的神仙,而把本能文武双全、雅量高致、风流倜傥的男神周瑜塑造成了心胸狭窄被诸葛亮气死的倒霉蛋。历史演义出来的故事过去很多是通过讲评书的形式而被老百姓喜闻乐见,就如同我们现在看影视剧一样。评书在宋代就开始流行,到清末明初,创始人是柳敬亭,一张桌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说书人的一张嘴就给我们演义出历史朝代更迭及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所以,过去的茶馆里,茶余饭后人们常常围在桌子边上闲侃一些来自东西南北中奇奇怪怪的见闻及乱象,听着评书,各种逸闻怪谈也不胫而走,每个人再根据自己的判断和观点再衍生更多的野史、传说。所谓民间故事就是这样来的。在普及广播和收音机的年代,刘兰芳的评书《岳飞传》,当时轰动全国,袁阔成的《三国演义》等。也非常受欢迎。所以,普通大众知道的都是演义出来的历史故事。历史可以演义成小说,但小说一定不是历史。我们看正史,可与别史、杂史对照着看。因为所谓正史,根据著作人的不同,有的往往带有国家意志和民族的情绪夹杂在里面,当时或者后代往往曲笔或忌讳一些政治与秘闻,不敢如实记载。《史记》在正史里算是最可信的,当时司马迁著作后,在当时是本历史禁书,后来到东汉中期才渐渐公开。历史的真相到底如何,只有有心人才去考证它。
zizi

zizi

我同样想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谈谈《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总有一些逗比出来说这不是历史,是不是历史用你说,我们谈谈小说不行?不就是想卖弄学识嘛
爱旅行的鱼

爱旅行的鱼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如果仅仅只是总结和映射,那么,历史作为一个存在,就应该消失。历史的问题在于不断发现真的过去,在于用材料说话,让人如何在现实中可能成为可以讨论的问题。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 历史小说是小说的一种形式,它以历史人物和事件为题材,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生活面貌;长篇作品则可以展示某一时期的生活面貌和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类作品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和事件都有历史根据,但容许适当的虚构。因此,它虽然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些历史知识,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启示和教育。但由于小说精彩或以成名著,人们忽略了它的虚构。再加之历史模糊无聊无人关心,导致人们对历史人物、事物模糊或误解。
帝姫桃瑶

帝姫桃瑶

三国演义真的是偏袒刘备抹黑曹操?相反三国演义对曹操更多的是美化,开篇就虚构曹操矫诏召集十八路诸侯反董卓,以表现曹操为国为民的英雄气概与强大的号召力,又虚构曹操刺杀董卓,表现曹操的忠勇与机敏,在三国演义中,类似这样美化曹操的情节太多了,三国演义真的丑化曹操了吗?再说刘备,历史上的刘备性格刚毅,武力出众,仁义爱民,到了三国演义里成了只会哭鼻子的窝囊废,军事才能全给了诸葛亮,这样也是偏袒刘备?
CD-Gao2012

CD-Gao2012

谢邀,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事情。草根平民是不需要真相的,他们眼中的真相来源与戏剧艺术,官方新闻,通俗小说,市井段子,娱乐是大众的心态。见识这个东西绝对是和大众违和的,这也就是江湖大师泛滥,天价戏子当道的主因。你看看头条上这些抵制马云,反对外国货,辱骂反对意见的喷子就明白了,他们根本不需要真相,他们也不会听真实的内幕,因为他们就是需要娱乐消遣的草根平民。另外说研究历史真相,是知识分子的任务,但是光有真相还不够,还需要能够有良好的信息渠道让大众了解真相,但是当前的舆论导向,基本上是不许有反对意见,都是主流价值观和新闻联播一类的主旋律,这也导致知识分子发声困难。娱乐至死的大众思想,加上当前主流舆论的限制,导致真实的历史难以大范围传播
肖肖

肖肖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