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活着,可以完全不要文学、音乐艺术和哲学吗?
MORN求不遇小人
一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很难做到这一点,但除了人类以外,其它动物的确不需要这些。
彬儿宝贝儿
一个人活着,就已经在感知,想想背朝黄天面朝地的父辈(没有歧视他们的意思,只是在讲一种生存状态),他们说不出“一叶落知天下秋”的文词雅句,但是他们可能说出,叶子落了,秋天来了。所以说,活着是生命的本色,是最原始的状态。
文学、音乐艺术和哲学,是我们在感知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经历了世事无常后的感悟,是我们精神的食粮、是升华、是慰藉。它们是人类世界文明传承、延绵的纽带。
文学、音乐艺术和哲学是为从活着到生命归于寂然的锦上添花。
水灵珠
不是不要,而是不要去谈!
在今天,如果与人见面就谈文学,谈艺术,别人会觉得我们不可思议!更不要把哲学挂在嘴上,否则,别人的眼光更诧异!
在如陀螺飞转的生话里,我们需要文学的滋养,艺术的熏陶和哲学的指导,更别提音乐了:总有那么一刻,我们渴望放歌,冲动地想欢声歌唱!
生活里有它们,就一切皆好!诗也好,艺术也好,哲学也好,这些东西更适合在冬天的夜晚,一个人向炉而坐,慢慢去体会!更适合在春天的早晨,一个人在树下听风声鸟鸣,去独自思考!
总之,虽不谈诗,但要争取去过诗意的人生。虽不谈艺术,但要有那么一点艺术的趣味。虽不谈哲学,但要有哲学的人生态度:坦然面对挫折失败,从容看淡离别悲喜。
只要能做到这些,无论生活多么沉重,应该还有一团春意思属于自己;无论遭遇多少辜负,不能救赎他人,总还可以救赎自己!
所以,生活在今天,不是要不要文学、艺术、音乐和哲学的问题,而是如何去要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想用它们装点门面,只想用它们充盈自己的内心,那么,不必去苦苦追求,因为,我们已经活成了它们定义的模样,早已与它们浑然一体了。
moony梦伊
如果生活环境恶厉到连饭衣都不足时,只有生存才是一切。艺术与文学是闲散富人们的玩具。
白衫舞神
那不就成了行尸走肉了吗?
immelanieyang
只要活的高兴,没必要琢磨别人都喜欢什么,你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就去追求什么,我不觉得写诗歌比打麻将高尚在哪里?写诗歌的人是因为写诗歌能达到身心愉悦,打麻将也一样,别大赌伤身就行。只要真心觉得高兴,不违法乱纪,不打扰别人,你就是喜欢屎尿屁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icylovelay
文学音乐,艺术,哲学,对于一个生命体存在的条件来说,是锦上添花,不是必不可少。只有经历了苦难才会真正知道哪些是生活必需品。
EVENLONG
这要看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过去(我说的过去是起码七十多年前)我们老家的农民就是没这些玩艺。我们这村子处在深山老林之中,人们穷得很苦得很,绝大多数都是文盲。人们除了日复一日地在地里干活以外,哪有什么文学、音乐艺术和哲学?
笑容
可以,你怎么觉得离了不行吗?
紫云之裳
完全可以,百分百不需要!
文学、音乐、艺术、哲学这些高雅货也是打发时间的。没有这些东东照样可以打发时间,方法不计其数,略举常见四项。
第一项,打牌。大家公认的小打小闹可以娱情。打牌打发时间已经是全社会的普遍做法,没有哪个小区没有棋牌室,很多退休的、原来天天为国家奋斗的人,很多没有退休的、有空闲的、正在为美好生活奋斗的人,都乐于打牌,小输小赢,小挫折激发斗志,小胜利送来好几天的好心情,无数美好的日子就这样高高兴兴过去,人人都快快乐乐,没看到谁会因为没有诗和远方有哪里过得不妥。至于哲学那么深奥的东西,就留给有哲学家在屋子里仔细琢磨了。打牌有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热闹动人的春节联欢晚会,全民最佳的包含文学、音乐艺术精神的高尚娱乐开始的时候,还是有无数个家庭在集体打牌,一个晚上过去,看了春节联欢晚会的,自然精神愉快,没看春节联欢晚会打牌的,也一个个劲头十足,输了点的例外,但来日可以再战,也就说不上特别沮丧。
第二项,聊天。这一点在稍微上了年纪的人中为数广泛,只要碰上头,不管是在什么地方,街头、商场,还是公交车,每个人都可以谈得不亦乐乎,热闹得跟过年似的。
第三项,赚钱。赚钱所带来的快乐,据有经验的人,比什么都过瘾。五颜六色的纸币是可以饱眼福的,穿梭往来的客户令人应接不暇,工作充实且精神振奋。其他时间,与客户应酬,酒桌高声言笑,畅谈商业经,是可以大大增进感情的,还可以学到不少书本以外的知识。一般来说,赚钱的人,大多数都会叫累死了,但听言观行,声音一个个高亢或是清脆,行动无人不利索得像小鸟,哪有什么累、情绪低落的表现。人家那么说,不过是要别人注意他又赚钱了。
第四项,吃饭。吃饭,包括吃主食、菜,还有喝酒、喝饮料等,此项行为可以给人带来无尽快乐。很多人一吃起来就没个完,就因为美食的滋味韵味悠长,口齿留香,令人流连忘返。如果还要喝酒的话,不少人会在酒香中乐不知蜀,直到第二天才会醒来,再重新开始这一天的美食之旅吃。
光上述四项,就足以美好地过完每一天,而不需要掺和一点文学、艺术、音乐和哲学,当然其中也包括头条答问这样高雅的娱乐活动了。
HENRY
活着,倘若无意别样人生感悟、倘若无意想象插上翅膀、倘若无意享用思辨乐趣,远离文学、音乐、哲学,多些搓麻快慰,少些愁肠百结,又何妨?
淘宝名胖妞奇奇
有的人死了
但他依然活着
有的人活着
可他却死了
先把,活着,这问题解决了,好妈。
青年摄影师
一棵树活着,显而易见是离不开阳光、空气、水和土壤的,但它可以不要树根、树干、树叶么?当然不可以。文学、音乐、哲学并非来自人的身外,而由人自身生长出来,只不过人们往往身在庐山,日用不知罢了。
人总是要说话的,同一个意思,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方法,传情达意的效果就更好,这已经是文学了。《诗经》里的很多作品,不是来自职业文学家,而是百姓的口头创作,其文学价值却恰恰很高。
人们合作围猎时,需要靠鼓声统一行动;高强度共同劳作时,需要靠号子统一发力;青春男女相思遥望时,需要靠山歌来互诉衷肠……这些独特的节奏、韵律、旋律,就是最本真的音乐。
人们面对生活各种选择时,需要依靠某种原则,来决定选择哪个而放弃哪个,而这些无时无刻都在运用着的原则就是哲学,正所谓“道须臾不可离,可离不是道”。
不管我们意识到与否,文学、音乐、哲学始终和我们相融、同在,它们和人的文化程度无关,而和个体生命力有关。无非是随着社会分工,部分人从日常生产中抽离出来,专门从事艺术生产,好像艺术作品是从外部输入似的。其实不然,我们要的并不是输入,而是共鸣。
bellatrix
有这样活着的人,但是这样活着太单纯了,做为一个人,这样活着生命最精彩的意义失去了不少,哲学,音乐艺术,文学让人的生活更充实,更舒心,更高雅。
Lancome
在中国现实社会中,最少有1/2的人不需要!不要问我为什么。以文学为例,很多年轻人是为了打发无聊才看基本无聊的“小说”,能说他们是文学爱好者吗?会哼几首流行歌曲,就能算“生活中离不了音乐”了?至于哲学,许多人能说的清楚什么是哲学吗?这些人最少占7亿人口。我没敢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