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急?跟高铁比起来如何呢?
马小莫
最高时速605公里,能一直跑。马最快能跑70公里每小时,但是不能跑太久。古代八百里加急,是每二十里一个驿站,换马换人,最快一天能跑一千里。
彤寶
八百里加急
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得是驿站,一般每隔 20 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 300 里的速度传递。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 400 里、600 里、最快达到 800 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这样,虽然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拼命跑,也可以一日千里,“八百里加急”专用来表示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递。
按照古代的里程,一里相当于450米,八百里就是360公里。在古代八百里加急已经非常快了,结合时代对比,古代的“八百里加急”足足比现在的快递快了几倍。
随着社会的发展,八百里加急已经在清朝慢慢取消,主要是因为汽车和电话的出现,已经不需要人马去送信了。如果放在现在,这八百里加急就相当于从河南到内蒙的直线距离,如今的快速就可以轻松达到,甚至我们坐高铁坐飞机几个小时就可以送过来。
Ryanpique
趁慈禧生病,同治皇帝给山东巡抚丁宝桢下了一道“八百里加急”,诛杀了安德海,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使用“八百里加急”。
八百里加急有多快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人们长途赶路,要么坐车(马车、驴车),要么骑马,要么乘船,要么走路。无论哪一种方式,速度都很慢。富贵人家,当然可以选择骑马,但是骑马对身体的消耗很大,富家子弟吃不了这个苦,所以他们更愿意坐马车。然而,马车很慢,比走路快不到哪儿去。寻常人家,更多的是选择走路。
在古代,人们长途赶路的速度有多快呢?我们举两个古代书生进京赶考的例子。
道光十七年12月初,左宗棠从湖南出发,第三次进京参加第二年春天的会试。这一次他雇了一个书童,在汉口遇到了同样是去参加会试的欧阳兆熊,俩人便一块赶路。道光十八年2月左宗棠和欧阳兆熊到达京城。从湖南到北京,用时不到三个月。
光绪十四年12月20日,丁治棠从四川出发,进京参加第二年春天的会试。他先是坐船到重庆,然后再坐船顺流而下抵达上海,再辗转到天津港,于光绪十五年的二月初七到达北京。从四川到北京,用时一个半月。值得注意的是,丁治棠是坐船去的,大部分路程都是沿长江顺流而下,所以速度比走陆路要快得多。
从长沙到北京直线距离大概1350公里,换算成里,是2700里。但是实际路线肯定要长于2700里,我们按3500里来算。左宗棠用时不到三个月,我们按80天算。那么他赶路的速度大概是每天44里。
而八百里加急,一天要走八百里,其速度是古代人平常赶路的18倍。
八百里加急有多难天宝十四年,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在范阳起兵。军情十万火急,地方官员马上用“六百里加急”给远在长安的唐玄宗上报消息。
送信的人快马加鞭,一路飞驰,中途换马不换人,吃喝全在马上,终于在第六天赶到了长安城。范阳到长安,两地相距三千里,在“六百里加急”的死命要求下才跑出五百里的平均速度。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用“八百里加急”呢?一是唐朝只有“三百里加急”、“四百里加急”,最快只有“六百里加急”;二是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根本达不到“八百里加急”的速度。
别说唐朝没有,到了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宋朝也没有“八百里加急”。根据《梦溪笔谈》记载,宋朝的最快的急递日行四百里,只有打仗的时候才能使用。熙宁年间又增加了金字牌,日行五百里。当年秦桧一天之内给岳飞下了十二道金牌,说的就是这个金字牌。
在中国古代绝大部分的时间里,赶路的速度最快只能达到六百里。这六百里的速度,是靠一个驿站换一匹马,把马跑死、把人累死换来的。所以,除非十万火急,一般是不会用“六百里加急”的,更不要说“八百里加急”了。
八百里加急是如何实现的古代之所以能够实现“六百里加急”,甚至“八百里加急”,关键就在于驿站的存在。
周朝时,我国就有了烽火台和邮驿,用来传递军事情报。孟子·公孙丑:“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驿站是官营的,一般只能用来传递军事情报,能够为过往的送信人员提供食宿、换马服务。
到了清朝,进行赶考的举人也可以使用驿站。举人进京参加会试,可以去找本省的布政使要一笔盘缠,同时领一个火牌。一路上拿着火牌经过沿途的驿站,可以在驿站取马车一驾,然后在马车上插一个“礼部会试”的黄旗,就可以风风光光地进京赶路了。这架马车,名曰“公车”,代指进京赶考的举子,“公车上书”就是这么来的。
古代的驿站,一般每隔二十里设置一个,驿站的一应开支,均由官府承担,这是一笔很大的费用。比如唐朝,全国共有1639个驿站,人员共20000人;清朝共设置驿站1785个,人员两万多。这么多驿站,这么多人,再加上马匹、食宿、草料等费用,着实是一笔巨额开支。驿站的多少、邮驿系统的完善程度,也反映了一个王朝的兴衰强弱。
正是因为驿站运营的成本太高,所以驿站只能用来传递加急文书,用作军事用途,私人是严禁使用驿站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是多么的奢侈,有这样的君主,大唐不亡才怪。
Amoy咔咔啾
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时,常能见到“八百里加急”的剧情。一般来说,随着这个消息传到宫里的,还有乱成一团的臣子跟君主,以及颤抖着打开该讯息的手。
那么具体“八百里加急”有多急,跟当下的高铁比谁更快一些呢?答案肯定是比不上高铁的。
首先来统一一下计量单位,古代一般用的里,只等于现在一半的公里数,也就是400公里加急。
通过数据给出,高铁的时速大约在250-350公里不等,那么400公里加急算一天跑十个小时,时速就是40公里,差距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别说远远比不上高铁的速度,就连火车中的特快跟普快都赶不上,前者为140公里每小时,后者也能达到100公里每小时,也就最慢的绿皮火车的时速,跟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差不多。
站在现在的科技进程中来衡量“八百里加急”的话,相当于送消息的骑手坐着咣当咣当的绿皮火车,每一个小站还要休息和上下乘客,花去20分钟左右,从而完成日行八百里的要求。
这么一看,仿佛“八百里加急”一点都不急了,毕竟现在高速限速都有最慢不能低于时速60公里的要求,相当于现在的最低要求是古代的巅峰需求。
但是跨越时间长河来对比,其实是占了很大便宜,对他们是十分不公平的。
因为工业及电力的发展,放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很大的突破。
比如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李隆基,为了讨好杨贵妃,派人飞马给她送荔枝,搁在当时的科技跟人力进展下,就是劳民伤财的昏君举动。
但放到现在,不就是跨省下了一单生鲜水果,两三天的时间里从南方送到内陆城市,这是一件十分稀松平常的事情。
再比如学子进京赶考,那得背着干粮跟草鞋,足足爬山涉水走上几个月才能到,哪怕是家里富裕,给买了脚程快的马匹,也要花上月余的时间才风尘仆仆的赶到考场。
可当下,别说异地参加一次考试,就算是出国留学,坐上一两天的飞机都能跨越时差了。
所以“八百里加急”要放到清朝以前的历史背景下,才能清晰地估摸出到底有多急。
首先“八百里加急”其实不是一个陈述词,而是形容词,它并不要求日行足量八百里一里地都不能少,而是表示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着急。
因为历史上只用过三百里、四百里、五百里跟六百里不等的加急,其中前三个算是比较常用,比如某地出了不得了的大事,就会根据着急程度等级不同,来选择日行的里数。
而六百里加急,只在唐玄宗遭遇安史之乱时,发出过“六百里加急”的命令。
为何如此火烧眉毛的大事,也没有启用“八百里加急”呢?
不是不想为,而是不能为。骑手通过骑着快马飞奔在官道上,当人马都累了,效率上不去的时候,会在驿站换人换马,以跑接力的形式把消息送到。
那么由于古代没有大型机械辅助修路,所以一是路况不够好,再来就是驿站建得不够密,所以硬件设施没跟上,就一直没有提速到“八百里加急”的档次。
据说“八百里加急”曾在清末使用过一次,是当时的同治皇帝载淳,趁着慈禧太后生病时,下令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让山东巡抚诛杀安德海。
这段历史不知真假,但仅是分析一下的话,同治皇帝要赶在慈禧太后身体恢复前,除掉对方的心腹,那可真是晚一点都不行的事情,由此也能看出“八百里加急”却是万分着急才会下的令了。
就这还需要建立在清末,官道及驿站已经配置相对完善的前提下,毕竟马的速度有限,即使是千里马,也不像当下的火车跟动车,可以随着科技的研发有新的突破,它们只要不基因变异,最快的极限速度,也就是时速几十里左右了。
所以“八百里加急”其实在影视剧中存在的要比真实历史里更多,就像剧中可以大侠吃饭都用金元宝跟银票付账,轻功能够不考虑地心引力,想怎么飞就怎么飞。
君王跟大臣之间的沟通,用“八百里加急”来交流也就没那么不可思议。
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却是实打实要计较现实因素来下决定,不然光说“八百里加急”,但把人跟马都跑到口吐白沫也做不到,依然是毫无意义的一件事。
可类似“八百里加急”一样急得四百里跟六百里,虽然能完成,但依然不是随便能用的。
首先,官道上也有平民老百姓日常行走,那急三火四一路飞奔的模样,会让一路的居民口耳相传,造成不可估计的恐慌情绪,这从而会让有心人士加以利用,再造成揭竿而起的行为,对于君王来说更是愁上加愁了。
再来四百或六百里加急不能任意使用的原因,就跟烽火戏诸侯一样,头几次点燃烽火,各方诸侯以为皇都出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提心吊胆的飞马过来救驾。
结果发现仅仅是为了逗爱妃一乐,大家灰头土脸地散去了。重复来上多次后,该效应的预警程度就自然下降,再没诸侯会把烽火当一回事了,说不定还会站在自家赏玩一番。
类比在四百里或六百里加急中同样如此,正因其格外严重,所以不是火烧眉毛的绝对大事,都是不能启用该命令的。
更别说”八百里加急“了,如果同治皇帝的那次启用真实发生过的话,千百年的朝代更迭中,也仅使用过一次,如果只是传闻的话,那更是一次都没有用过。
综上所述,“八百里加急”因为几乎从未启用过,所以是十万火急一样程度的规模。
忽略时间的长河,跟当下的高铁做一个横评的话,”八百里加急“以时速四十公里对比起250-350公里每小时的高铁,却是写信跟发短信一般悬殊的差距了。
monicazyn
这问题问的特别扯,答案显而易见,肯定比不了现在的高铁,但是也想说说800里加急是怎么回事。
在古代最快的交通工具大概叫上马了,可能会比船的行进速度稍微慢一点,当然那也需要是顺水舟啊,逆水舟的话还没有马的速度快。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提到烽火台没错的,烽火台只能处理简单原始的信息,稍微复杂一点的信息根本就处理不了。
所以码还是主要的信息和交通传递工具。
那么马一天到底能跑多少呢?真的就像传说当中的日行千里夜走800吗?可以负责任说,这根本就不可能,首先马是一个动物,动物有生物性的要求和生物性的限制,400公里什么意思啊?400里地啊!早上骑着一匹马出发,第2天早上就出现在郑州,太原或者是济南,你认为有可能吗?
根据1987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主持编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马驴品种志的记载,我国曾于1903年举办过一场北京至天津的长途骑乘比赛,赛程全长120公里。也就是240里地。
请注意这是比赛啊,这不是全天候的奔跑,全天候的奔跑,要远远低于这个速度,也就是说马一天一夜怜蠕传的话也跑不了多远,300公里撑死了。也就600里地,尽管是这个标准也是好多马,根本就完不成的。
所以800里加急啊,仅仅是一种说法,从海南到北京送一个文书。
按照现在自驾游的标准是2600公里,也就是5200里地。一匹日行千里的马,大概6天就到了,可能吗?显然不可能。
古代的道路条件特别差,路上还要面对各种问题,比如说马的饮食,马的生理标准,马会不会生病,然后有没有可以换乘的马,有了换乘的马,人能不能受得了?马和人都是这个标准吗?等等等等一系列问题都产生了,所以日行千里,夜走800,根本就是一个噱头。从海南到北京5200里地走,一个月,一天走160里地,这已经是很快的啦。
而且即便是这些条件都能达到,还要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沿途是不是都有驿站?驿站,可不一定都是沿途都有的,如果遇到龙门客栈,你该怎么弄?可能就走不了了。
所以啊,不要想着马跑的有多快马,只是一个奔跑能力比较优越的家畜而已,并不是那么神化的。即便是马跑的有那么快,人也不可能一天24小时骑在马背上奔波。
感谢这个时代吧,我发的这些文字,此时此刻全天下的人都能看到,理论是这样的,但是有几个人愿意看呢?
alison_
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就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时间以每天300里的速度传递。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传递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天400里,500里,最快达到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最快最好的马。这样,即使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拼命跑,也可以达到一天千里,但这对人和马的体力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甚至可以说一日千里或是八百里加急。对人和马都是不计得失的,人和马必须一直跑一直跑,人体力不支换人,马跑死了换马。八百里加急专门用来表示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递。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高铁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和今天得高铁比起来,是两个不同级别的比较。在速度,携带的物品重量,经济效益,成本控制上高铁都是完胜古代的驿站得。
sylviezhan
在这里,我要唱个反调,中国古代根本没有“八百里加急”,最紧急的情况就是“六百里加急”,因为古代以马匹为脚力的情况下,日行八百里是不可能实现的。“八百里加急”的说法是受了电视和小说的影响给人造成的误解。
现在人常说,“八百里加急”起始于安史之乱爆发之时。从范阳到长安,三千里路程,玄宗于动乱爆发的第六天得到信息,也就是说其实一天跑五六百里的路程,可以推断,当时使用的其实是最为紧急的“六百里加急”。
到了明清时期,对速度的要求更为明确。重要且紧急的朝廷文件,加盖兵部印鉴,按照“三百里加急”或“四百里加急”,每天须在何时到达某地的驿站,都有明确规定,驿使不能有任何马虎,稍有耽搁就会受处分。尤其是“六百里加急”,更是要换马不换人,一路高喊着到达目的地,路上吃饭休息都是争分夺秒,就怕不能按时送达信息导致脑袋搬家。一般执行一次六百里加急,驿使真的要脱层皮。
在清代,很少使用六百里加急,一旦使用,那绝对是国家要事。地方上给朝廷送六百里加急的文件,不外乎两件事,一是疆土的陷落或收复,二是封疆大吏的出缺。如施琅攻下台湾、南京被太平军占领及后来的曾老九打下天京,都是用六百里加急给朝廷奏报信息。1872年正值同光中兴,满清政府重用汉族大臣,先后平底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又和列强保持了暂时的和平关系,国内的洋务运动又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此时,慈禧突然收到江宁发来的六百里加急,没打开就已经近乎情绪失控,不用猜就知道,是两江总督曾国藩出缺了。
梦梦周
我很生气,为什么就这几个回答,还是乱七八糟的凑数的呢?有的人根本不查询史料,就可以信口开河。
1:到底有没有八百里加急?
我来回答,从驿站的设立开始,就没有八百里加急的说法和例子,有的说同治皇帝给山东巡抚丁宝桢下了一道“八百里加急”,诛杀了安德海,这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次使用“八百里加急”。
这只是个民间故事,或者电视剧演绎而已,很多创作者都喜欢引用这个故事,你抄我来我抄你,和抗战片的徒手杀鬼子一样,没有史料证实这个事情,
关于丁宝桢杀安德海,很少有这方面的史料可查,清史稿·丁宝桢传只有一段话:“(同治)八年,太监安德海私出山东,矫称采办御衣。宝桢奏闻,即饬属严拿,获之泰安,讯实具奏,得旨就地正法,并随从太监人役等,斩绞如律。
上述史料没有任何反应八百里加急的信息,所以这里就引出了“驿站”这个词。
2:清朝的驿站的设置,这个嘛,容易查资料,
清代驿务的管理归属兵部的专设机构——车驾清吏司,任命官员七人,主管全国的驿站。同时又在紫禁城东华门附近设有专门机构,由满汉两大臣会同管理京师和各地的驿务联系,下设马馆,专管驿夫驿马,又设捷报处,收发往来公文和军事情报。
清朝设驿站计为1785处,京师设皇华驿,军机处公文上有其包封封套因而被后人叫驿站封。但由于这些封套上面又常常标注有“马上飞递”、“马递”等字样,人们依据这些标注的字样又习惯称马上飞递封、马封,规定日行三百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日行四百里、五百里,甚至六百里不等,
驿传系统主要负责两项工作:一是官员的交通。二是公文的传递,也是驿站工作中最为重要者。
清朝相比明朝,清朝驿站体系发展的最大亮点是向东北、北部、西北、西南边疆地区的延伸,由京师至广州的驿程距离是5604里,到昆明为5910里,再经昆明至中缅边境也不过7000里。雍正时期,清朝与准部对峙时,北路由京师到喀尔喀蒙古科布多前线的距离是6280里,西路到新疆哈密的距离约为7100里。也就是说,以京师为核心的7000里(约为3000公里)大概构成了清朝在雍正时驿程的最远距离,这个距离也是清朝在当时军事指挥的最大半径。但至乾隆中期,京师至拉萨、伊犁和喀什噶尔的驿站距离则超过了1万里。
3:驿站的大小问题
驿站根据交通原因有大有小,如果是交通枢纽,那么就会很大,比如西巩驿古城南北宽320米,东西长240米,城墙高12米,有东西两个城门,西巩驿见证了这一辉煌。当时,驿站内有28名差役,45匹马,年支银1600多两,可见这是一座规模比较大的驿站。
而小驿站呢?只有三间房而已,房子旁边有马棚,也就能养三四匹马的样子,配置是驿夫三人,马四匹,如下图。
3:驿站的距离。这个要重点讨论。
有一些人说驿站彼此距离20里地,这太可笑和荒谬了,又是道听途说得来的数据,
清朝驿站和明朝驿站设置差不多,先看下明朝驿站的设置,明代在全国皆建有驿站,称为驿递,每隔十里置铺,铺有铺长;六十里设驿,驿有驿丞。沿线每60-80里设一个驿站,全国共有驿站1936个。
想必大家看到了这个数据, 明朝是六十里设驿站,那么清朝是不是呢?这个咱们看下边的证据和资料,直接上图,
上图是大清驿站分布图,你可以大概看下,无论东西南北,驿站设置的距离差不多,没有出现太大的空层,只有在很荒漠的边陲具体才很远,这里没有显示驿站之间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距离,
在继续看下图,乾隆时期宁夏驿站统计图,这个图数据是真实可信的,他至今还保存在宁夏邮政博物馆里面,有附近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大部分驿站都是60,70里地居多,只有很偏远的地方才能达到100里靠上,所以清朝驿站的距离多远,具体不一,大概按照60里地比较靠谱,20里地一个驿站太密集,成本多,距离近,根本没有必要,所以20里是驿站的距离是假的,
因为当时马为主要交通工具,60里地,快马加鞭,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就够了,有了问题一定要明白,马长时间跑的话,达不到风驰电掣的速度,长途的话,20公里/小时,已经很厉害了。
4:清朝送文书的时限
清代规定了各省公文传递的时限,其中朝廷谕旨加急者为每天三百里,特急者为每天六百里。然“六百里加急”会累死驿卒、跑死驿马,若非紧急军情,很少使用。
综上所述:八百里加急是一句戏说,根据六百里加急引申出来的句子,说明情况很紧急的意思,即使真的有八百里加急,一天跑八百里,也完全不能跟现代化的今天对比,高铁一个小时就可以四百多公里,相当于一个小时八百里,
所以古今对比,完全没有可比性。
sayurin
好的,非非空回答!
在影视剧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画面:
屏幕上尘土飞扬,一位手持马鞭的骑手边挥舞着鞭子,边大声哟喝着:“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一闪而过。
镜头里的场景,就是所谓的“八百里加急”。比起高铁来,快倒是没它快,但若是论谁更“急”的话,肯定要比现在的高铁要急得多!
一,首先说说什么是八百里加急。
古代有四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三者不仅有着日行里程的区别,更在于信息事态的严重性。
一般来说,速度越快,对马的品质选择就越高。显而易见,八百里加急的马是跑的最快的良驹。
按每天跑十个小时计算,每小时的里程就是八十里,也就是40公里。这样的速度在当今遍地都是高速公路的情况下,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在古代崎岖不平的官道上,纵使开着如今的越野车,平均每小时能跑40公里就算不错了!
那么,一天跑八百里路,人跟马不吃不喝、不休息吗?
古代人当然有办法?
为了保证皇命下达的畅通、军情传递的及时,各个朝代都设立了专门的信息传递机构,那就是驿站。
驿站是个综合性的派机构,它除了承担传递信息的职责外,还是负责接待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兼有邮局、高速服务区与招待所的功能。驿站里备有食品、马匹、驿差等,24小时待命,一旦快马来就必须承担接力棒的义务。
很多人对河南省驻马店市这个名字感到好奇,其实驻马店就曾是南北交通要冲中的著名驿站,并因南来北往的信使、官宦在此驻驿歇马而得名的。
在驿站里服役的人,一般叫做驿丁、驿夫,他们为了混口饭吃,在烈日之下,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在倾盆大雨之中,都毫无例外地要身背文书袋,匆匆奔驰在驿路上。明末的李自成,年轻时就是一名驿丁。
驿站的设置都是经过历朝历代科学设计、逐步完善的。一般情况下,官道上每隔 20 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 300 里的速度传递。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 400 里、600 里、最快达到 800 里。
所以说,传递紧急文件时,如果马跑不动或跑不快了,到驿站后就赶紧换上备用快马,这样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二,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什么情况下使用八百里加急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八百里加急”只是泛指,并不是说每天就必须要跑八百里、少一里都不行。如果遇到特殊天气,加上道路湿滑,就更没准儿了。
举个例子来说,唐玄宗后期发生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是在范阳(今北京一带)起兵作乱的,距离首都长安近三千里。
叛乱发生6 天之后,各路驿站送来的消息就到了唐玄宗那里。可见,当时的传递速度达到了每天 500 里。这样子速度,在古代简直是不可想象。
同样在唐玄宗时,用“特快专递”为杨贵妃从岭南往长安输送荔枝,速度应该也慢不了多少。否则的话,荔枝到了杨贵妃口中,已是馊臭难闻了。
为了杨贵妃的口欲,当时如果有一千里加急,我想唐玄宗也一定毫不吝啬的启用。
实际上,仅仅靠人马一天行八百里,已经是达到了极限。所以每到一个驿站,就会换人换马。
要说做驿使也不容易,风吹日晒不说,仅仅是马匹快速奔跑的颠簸,一般人就受不了。所以,有些人到了驿站,就已经累得不像样,甚至下了马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另外,这个行业还有生命危险。在古代,但凡八百里加急就是非常紧急的状况,所以一路要喊话清理通道,那就给恶人或敌方的眼线带来了可乘之机,他们如果躲在暗处放冷箭,那重要的信件就会被劫去,信使也可能会表命。
后记
八百里加急相当于咱们现在的特快急件,为了保证最短时间内送达,人的吃喝全在马上,中途不得有片刻停留。当一份急件送到目的地时,甚至连马都有可能累死。而送信人如果体质差的话,也会因为劳累过度而亡。
因此,除了边关告急、某地发生大规模的聚众造反等严重危害国家安全之事,一般不会用八百里加急送信。至于某地发生各种严重的天灾甚至地震,也最多启用六百里加急。
当然,在交通及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下,这八百里加急早已蒙上尘埃。如今的网购,数千里之遥的物品,仅仅一两天就可到达。
所以,时代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会不一样。比如说,我们和万里之外的人通话、视频,现在觉得是司空见惯,可若是放在古代,则完全不可想象!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点评!
包子草莓
800里加急?
连想都不要想!古代虽然口口声声地喊着我们的战马速度很快,我们的驿站速度很快,甚至能够快到800里加急,但这个数据绝大多数都是虚数。
事实上,800里加急是很难实现的一件事情。
这是古代的速度极限。
首先我们要明白在古代是没有火车飞机的,如果想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去,理论上来说只有两种方法:
第1种方法:走陆路。
这个陆路要么你就正常走,要么就是小步快跑,再要么就是骑着马或者牵头骡子来帮自己负担重物。
第2种方法:走水路。
要么乘坐着小船,要么就来一艘大船,但是水路的局限性更大,因为走到北方再碰巧赶到了冬天,水路是行不通的。即便是在南方,如果水路是逆行而上的话,也是行不通的,只有顺流而下才能够走水路。
除了这两种方式之外,其实还有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更为特殊,那就是飞鸽传信。
飞鸽传信有一个极大缺陷就是飞鸽自身的不稳定性,毕竟动物只是动物,想让动物完成人安排的任务,难度极大。
如果飞鸽跑丢了,且恰好传递的信息特别重要的话,那损失就很大了。所以古代但凡遇到什么特殊的事情,尤其是从朝廷的角度出发,比如某个地方闹饥荒了,再比如某个地方发生战乱了,这个时候必须通过驿站的方式进行传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陆路。
那既然如此速度,自然而然的就容易达到一个极限值。这个极限值,一般情况下达到400里左右就差不多了。
我们对照历朝历代的文献来看,不难发现古代一旦需要传递的事件特别重要或者时间特别紧急的时候,就会在这个文献上面做出明确的数字规定,比如每天以300里的速度传递。
除此之外如果遇到更紧急的情况,400里600里也是有可能的,而像800里加急基本不太可能,因为在古代文献当中很难有做到800里加急的文件传递。
我们以唐朝为例,唐朝的一些文献中就曾经说过驿站的作用以及送信件的人每天需要往返的行程。
按照当时唐朝相关的规定来看,普通的马一天最少需要跑180里左右。也就是说,如果遇到一封加急信件,但是这封加急信件的内容或者传递的信息并没有想象的那样重要的话,那么一天跑180里就差不多了。
除此之外,根据不同的情况也会有不同对等的要求。
尤其是叛乱、病变或者有大量流民的时候,这个最高值也不过是600里左右而已。
安禄山在叛乱的时候,唐玄宗居住的地方与安禄山叛乱的地方间隔了3000里左右,在这3000里的信息传递过程中,6天时间唐玄宗才知道安禄山想要反叛。当时的信息传递已经达到了整个唐朝的最巅峰时。因为安禄山反叛对于整个唐帝国而言带来的意义不言而喻,即便如此,唐朝的驿站就算是拼了命,送件人也只能达到每天500~600里左右而已。
千万不要小瞧这个数据,我们可能说一天五六百里路,这个距离实在是太短了,别的不多说,我骑辆摩托车,一脚油门下去几个小时就达到了。这些官员达不到的速度和距离,虽然说古代贫穷落后,但是基础设施也不至于这么差,举全国之力为什么每天往返的距离还是这么短呢?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有两点:
第1点:地理位置的巨大模糊和不确定性
大家要注意,虽然古代的时候,尤其是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各种各样的驿站以及驿站的标准规格都有了,但是根本不能保证一条路是能够从头走到尾的。中间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而这些问题经过信息的实时传递就会出现更大的破绽。
举一个简单例子,比如古代的时候,某个驿站出了点差池,导致这个驿站关门了,就需要走到这个驿站之后,再左拐几十里才能到下一个驿站,而这件事情事发突然刚汇报给皇帝,皇帝那边还没有拿出具体的文献或者文献中又忘记标记了,一来一回的折腾送文件的人,就很容易耽误大量时间。
第2点:自然资源的利用率有限
我们以唐宋元明清任何一个朝代来讲,想要短期之内把这封信件送过去,怎么送?
只能通过人力的方式送,除了人力的方式之外,唯一可介入的可能就是周边能够拿得到的动物。比如挑选几匹好的战马,并且把这些战马做上标签,每隔一段时间就换一批。
除了这些方式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方式能够加快速度呢?
答案是没有。或者说几乎没有。
在这种情况之下极大的限制住了文件的传递速度和传递效率,最终带来的结果就是一封信可能需要来回折腾个三五天才能够送到皇帝或者朝廷的手中。
送公文的具体流程。
大家要注意一点,古代但凡触及到800里加急或者与800里加急相类似的字词,一般情况下是送文件。
换句话来说除了文件之外送其他东西很难实现800里加急。
为什么?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南方生产了一个水果,这个水果的重量就达到了800斤,好,你拿着这个800斤的水果800里加急能送到吗?
当然送不到。
而且从古至今很少有无聊的皇帝通过800里加急来送一些无关重要性的食物或者蔬菜。
当然唐朝可能是个例外,毕竟杨贵妃曾经用过驿站的马送过荔枝。换句话来说800里加急也好,还是其他的运作流程也好,但凡是紧急物品,一般都是个文件,文件里面写好了内容给皇上或者朝廷送去。那再送这些文件的时候,有没有具体流程呢?
答案是有的,一般情况下要先判断一下这个文件的重要性,如果是特别重要,重要到了极限值,那么送文件的官差就需要备用两匹马或者三匹马。这几匹马是同行的,其中一匹马上可能装着粮食再或者这些粮食都放在了官差的背上,每骑一段时间就会换一匹战马。
除此之外,各个驿站也都计算好了精准时间,并且驿站里面养了很多体型健壮的马匹,到了驿站就换一匹马继续骑,这样通过不间断的来换战马来保证文件能够有效传递。
但是有时候不单单是要换战马还会有换官差的情况,比如从云南这个地方运一封文件送到北京去,但是任务特别紧急,云南送文件的这个官差在到了某一个驿站的时候,突然坚持不住晕倒了,那怎么办?
总不能等这个人醒了,然后身体恢复的差不多了,再把文件送过去吧,紧急文件而且尤其是加了红色血渍的文件,那可是人命关天的,所以需要再紧急召唤另一位官差进行一个简单的交接仪式,把文件抓紧时间送到北京去。
800里加急的几大优势:大家要注意,但凡是标记的800里加急的文件,在运送的过程当中都会享有很多的特权。
第1点特权:绿营好汉是万万不敢动念头的大家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尤其是某些特殊时期,治安是非常不好的,甚至有一些人在拦路打劫。拦路打劫的时候真急了眼,不管你是什么人,只要他们想打劫那跑都跑不过去。
就类似于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一样,如果你不能够留下足够的买路财让这些绿营好汉感到满意,可能他们就拿起大砍刀来分分钟就了结了你。
但是800里加急,他们绝对不敢碰,为什么?
因为一旦劫持,甚至哪怕只是怠慢800里加急送件的人,导致送件的过程当中出现了时间偏差的话,那么与之相关联的人,最轻也得关进监狱,严重的可能直接来个诛灭三族,甚至诛灭九族。
800里加急就如同免死金牌一样,一般人是慢慢不敢动了。
第2点:送信的人可能会迎来仕途上的飞黄腾达大家要明白一点,信谁都可以送,但又不是谁都能送的。
虽然送信非常辛苦,但是在送信的过程当中,你可能会见到意想不到的人物,比如这封信是送给朝廷一个大臣的,在送信的过程中,这个大臣找你问话,如果你能够对答如流,又或者引起了朝廷中皇帝的注意力,一旦你做到了这一点,你就会发现送信非但能够让自己仕途飞黄腾达,而且还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但是也注意一点,一旦这个信不能够按时按点的送到朝廷当中,那么也就是你的死期了,对应不同朝代,对此都有极其严厉甚至苛刻的要求。
.ゝ沫蘭
人类高铁跟古人比是快很多,但是也只是跟一个文明周期内的人比,但是对比那些远古时期可以时空旅行的文明来讲,这就是小儿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