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急?跟高铁比起来如何呢?

如题,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急?跟高铁比起来如何呢?
提到的作品

[作品]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中国笔记研究中被研究最多最深的本子之一,一直成为中国科学史研究的重点。然本书内容涉及甚广,人事、官政、权智,下至闾巷之言,亦是研究北宋时期典制礼仪、财役制度、军事制度的重要史料。此次整理...

沈括

最新跟帖
fser2008

fser2008

马的奔跑速度一般20~30公里,最高60公里,可以连续奔跑100公里。

古代设有驿站,每到一个驿站,换一匹马。按照这个速度计算,一天一宿就可以跑800里。

这已经是古代最高速度了,当代的高铁三个小时而已。

mcfling

mcfling

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听到“八百里加急”这个名词。实际上,这是编剧不懂历史。八百里加急只是一种说法,古代历史上并不常见。整个中国封建王朝,也就出现了一次八百里加急。

同治年间,同治皇帝趁慈禧太后生病之际,给山东巡抚下了一道命令,启用了“八百里加急”,诛杀了大太监安德海。这次“八百里加急”是中国历史上公认的唯一一次“八百里加急”。

“八百里加急”实际上是古代传递官方文件的一种行为。古代紧急文书传递主要有“四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比较常见的有四百里加急和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则不太常见。

一般情况下,如果出现紧急情况,朝廷会起用六百里加急。比如,安史之乱爆发之时,唐朝便采用了六百里加急。用了六天时间,才将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递到长安。

一般的文件不需要加急,各个驿站只需要正常运送即可。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朝廷会启用“四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和“八百里加急”。

无论是几百里加急,都需要人和马来传递。人和马都是生物,都需要休息、吃饭、喝水,不可能一直跑下去。

为了弥补这个不足,负责传送急件公文的士兵需要不停的换快马。即使不停的更换快马,想实现八百里加急也比较困难。六百里加急的时候,往往也会累得人仰马翻。

古代马匹驮着人跑步的时速也就是差不多30多公里。能够达到这个速度的马匹,已经算是快马。如果以每个小时跑60里来计算,跑600里也需要10个小时。这还不包括更换马匹、吃饭、休息的时间。

古代没有路灯,骑着马也不适合拿着油灯,晚上骑马的难度更大。一天一夜跑600里已经非常困难,所以“六百里加急”已经算是非常紧急的情况。“八百里加急”更是非常困难,完成的条件也非常苛刻。

“八百里加急”的困难非常大,并不意味着不可能实现,古代还是曾经出现过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跟现在的高铁比如何呢?

我们就按照现在理解的“八百里加急”来看看,“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急。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八百里加急”就是一天一夜要跑八百里。以每个小时跑60里计算,马跑完八百里需要13个小时。

理论上,一天跑完八百里也不是没有可能。这个速度在古代已经非常惊人,几乎是不能达到的数字。这个距离相当于从上海到合肥的距离,一般人可能要走十天半个月,“八百里加急”只需要一天。

由此可以看出,“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八百里加急”代表着古代的最快速度,在古代相当于现代飞机的速度,一般常人根本无法达到这个速度。

“八百里加急”代表着古代最快的速度。为了达到“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可以说是“跑垮了马、累死了人”,不是特别紧急的情况不会轻易使用“八百里加急”。一个王朝使用“六百里加急”的时候都非常慎重,更不用说“八百里加急”。

“八百里加急”代表着古代最高速度,在现代却只是一般的速度。一个普通人可以轻松的实现“日行千里”。一个普通人开车上了高速,只要四五个小时便可以实现“日行千里”。与高铁相比,“八百里加急”算是非常慢的速度。

高铁指的是时速在250千米每小时以上的列车。我们坐高铁的时候,可能会发现屏幕上的高铁时速。我在看高铁时速的时候发现,高铁的时速基本上都在300千米以上。

时速300千米以上的高铁并不是速度最快的高铁。我国部分高铁的速度甚至可以达到近500千米每小时。磁悬浮高铁时速甚至甚至可以达到600千米每小时。

我们就以时速为350千米为例,来看看“八百里加急”与高铁的速度哪个更快。

古代一里的长度和现代可能不一样。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古代一里大约为450米左右;有一段时间一里大约为560米。综合起来看,古代的一里和现代的一里差不多,都大约为500米。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就是现代的“八百里”。高铁一个小时大约可以跑350千米,大约为700里。如果是快速高铁,一个小时就可以跑800里。

高铁的驾驶员不止一个,大家可以轮着开,还有部分高铁是无人驾驶。理论上说,高铁可以24个小时不停的行驶,不受到黑夜和天气的影响。理论上说,高铁一天一夜可以跑8400千米,为16800里。

理论上说,高铁一天跑的长度是“八百里加急”的21倍。当然,高铁在下半夜也太运行。高铁一天的运行时间,大约也就是16个小时左右。

如果高铁连续不断运行16个小时,一天可以运行5600千米,大约为11200里,相当于“八百里加急”的14倍。

“八百里加急”代表了古代最快的速度,在现代却只是非常一般的速度。现在最快的速度当属航天飞行器。

“八百里加急”并不是传递货物或者人员,而是传递信息。现在传递信息的速度只在一瞬间。只需要一个电话,我们甚至可以将消息传递到地球以外。

江南籹仔

江南籹仔

别以为只有现如今才有快递,你在江苏,从浙江买一样东西,走普通快递,也得两到三天。可是在古代,这种距离加加班,一天就能搞定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八百里加急。

其实古代交通压根就没那么发达,和现在一言不合就飞机高铁,那完全是不能比的。那个时候,最牛的交通工具,自然是马匹了。

为了实现快速传递消息和物品的重任,历朝历代都设置了驿站。所谓驿站就是专供官方快递员休息、换马、换人的地方。朝代不同,驿站的距离也各不相同。

比如说唐朝是每隔50里路就设置一个驿站,一般来说一整天不眠不休,不断换人接力跑,一天可以跑600里左右,这已经算是当时的极致水平了。汉朝的时候,一天只能跑400里。至于八百里加急,其实一直到清朝才实现。


一、咸丰年间,出现了八百里加急。

八百里加急,在清朝以前,从技术层面上是搞不定的。毕竟封建时代始终是以马作为主要交通工具,这玩意儿不会伴随时间的流逝,越跑越快。

唯一能提高速度的方式,或许就是中间换乘的速度了。因为驿站里面可以吃饭、住宿、换马、换车、换人等等,每做一件事,都会消耗大量的时间。

一般运送物品,是不可能达到八百里加急的。除非是运送圣旨、奏折、信件等等轻便小巧的东西,还有可能。

快递员到了驿站,手里的东西立马交给已经在驿站等着的另一个快递员,就这么一个接力一个,中间除了传递东西的时间外,啥事情都没有,那是可以做到日行八百里的。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闹得太欢了,军情十万火急,因此南方的战况,要想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京城,就必须要动用八百里加急。

此前清朝可没有这么多仗要打。就算平西北时,打了不少仗,可西北的驿站不仅距离远,而且少得可怜,速度自然也就不能跟中原地区比了,这就好比现在很多店家新疆不包邮,是一样的道理。

战争是技术革新的催化剂,这话一点儿也不假。正是由于太平天国闹了那么一出,才使得八百里加急,成为了现实。


二、六百里加急,才是封建时代的常态巅峰。

刚才说了,在唐朝,日行六百里,那就是极限了。唐朝巅峰时期,有1639个驿站,超过2万人为驿站服务。

这个数据在现代看来,似乎很普通,毕竟三通一达,随便哪家公司都不止2万多员工。可那是在唐朝,而且那时候快递业务只服务于官府,民间压根就用不了。这数据就相当惊人了,由此可见物流业务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了。

唐朝每个驿站间隔50里,快递员每个时辰,可以到达下一个驿站。一天12个时辰,可以跑12个驿站,也就是600里路,这是理论数据,排除了路上遇到的一切麻烦。

因此在唐朝,曾经出现的巅峰数据,那就是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前线与唐玄宗所在的华清宫,相隔3000里路左右,情报员花了6天时间,就把消息传到了唐玄宗耳朵里。

可见每天走500里,已经是快递员们的极限了。毕竟还能有什么事情的重要性,可以超过安史之乱呢?难道是杨贵妃要吃荔枝吗?


三、八百里加急,延误了该咋整?

现代交通工具中,飞机、高铁延误了,工作人员只会亲切地说上这么一段话:尊敬的旅客朋友们,我们抱歉地通知您,您所搭乘的某某航班或某某列车,由于天气原因晚点,请您耐心等待。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除非你买了延误险。

现代的快递业务,如果出现了延误的情况,一般来说,你也只敢呵呵一笑,不了了之。毕竟你敢给差评,就会有人来找你。

可是在古代,你要是敢延误了八百里加急,那真的对不起了,除非你的脑袋是不想要了。

刚才说了,八百里加急,在有战事的情况下,才会用到。很可能会直接累死快递员或者马匹。这就好像跟双十一时期,快递员们加班加点送快递一样,异常艰辛。


可是在路上,如果你延误了时间,从而造成了战事被耽搁了,那等待你的只有杀头了。那么怎么去查探你有没有偷懒呢?

其实很简单,由于战报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如果只派一路人送的话,万一路上被人给截获了,可就麻烦了。

因此清军常常会选择同时派好几路人马一同送情报,这么一来大家在合理的时间里到达即可。但凡有人严重拖延了时间,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四、古代快递基本不接民间单,但可以接私活。

很显然,驿站是朝廷设立的,主要就是为了方便朝廷人员办公所用。驿站里的驿卒,其实也算得上是有编制的事业单位成员了。

比如说,我们非常熟悉的闯王李自成,就曾经是明朝的一名驿卒,好歹有编制。可后来崇祯皇帝大裁员时,李自成不幸被裁了,无奈之下,才走上了起兵的道路。所以说,各路老板们,在裁员的时候,请千万慎重。

驿站只负责朝廷的事情,比如传达个圣旨,传递个情报,押送点官府的物品等等。既然如此,那民间传递书信和物件又该怎么办呢?

其实书信这方面,驿站是完全可以接私活的。八百里加急不是每次都能用到,正常每天跑个300里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说多下来的时间,完全可以接个顺风单,带上一两封书信一点问题都没有。

而且喜欢外出旅游的人,有关系的也可以借助驿站。比如大名鼎鼎的旅行家徐霞客先生,就曾经多次凭借关系,借助驿站的力量,一路上白吃白喝了好一阵子,完全有公款旅游的架势。


总结:马匹的素质,也直接决定了八百里加急的可行性。

很多人觉得八百里加急基本不可能,主要是因为他们以普通的马匹来评估这件事。其实中国西北和北方的草原上,有很多千里马。

这就是为啥清朝能实现八百里加急的原因了。此前汉朝、唐朝、宋朝、明朝,虽然也有不少养马之地,但是千里马却很难得,哪怕有那么几匹,也都被王孙公子霸占了,很少会有用在驿站上的。

可到了清朝,辽阔的北方草原和新疆草原,都成了天然的千里马聚集地。他们可以在这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寻找千里马,马儿的速度提升了,快递速度自然也就提升了。

梓潼

梓潼

古代的所谓“八百里加急”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在当时那样的交通条件下是无法达到所谓的八百里一天的。在古代官府传递信息情报等主要的的交通通讯是依靠设置在各地的驿站才,通过各地的驿站组成一条条直通京师的交通线路。而古代的交通条件有限,越是偏远的的地区路越不好走,有的山高林密有的,有的布满沼泽湖泊,还有的地方只能靠船出行,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想达到800里一天,也就是400公里一天是基本不可能的。古代遍布于各处的的官方驿站最快的运输工具那就是马了,假设一天跑八百里,一天跑十个小时,那就是每小时跑八百里,也就是40公里,现在看来是很容易的,在当时却是很难做到的。因为马不是汽车,马在路上跑不可能一直跑,它毕竟是动物也是要休息的,也是要吃饲料的,以当时的马匹速度是达不到每小时40公里这样一个速度的。况且人也需要休息,不可能十个小时一直跑,这样情报没有送到,送信的人和马反而都先累死了,得不偿失。但是古代有三百里、四百里、五百里加急。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古代的驿站情况

根据最新的考古资料显示,早在周朝时期就设有烽火台和邮驿传递情报的机构。之后的汉朝则是在每三十里设置一驿站,其主要负责人是三公中的太尉。从此后在历朝历代官府都会在各地要道设置相应的驿站作为官方的运输传递机构。

到了唐代,邮驿更是发展壮大,设遍了全国各地,并且把其详分为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三种。唐朝在各地共设有一千六百多个驿站,供职人员达二万余人。如唐代历史上的安史之乱,在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两地相隔三千余里,六天后安禄山造反就传到了京城,可见邮驿的效率。

到了元代,因为其统治的的疆域辽阔,为了维持统治的需要,元朝时又强化了驿站制度。在史书经世大典中就记载了,当时元朝的官府在各地设有驿站一千四百余处。

得到了明代,其制度又进一步发展,除了常规的邮驿外,还另设了递运所,加强了物流信息。最有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则设有驿站一千七百八十五处,京师设皇华驿,军机处公文上有如注明“马上飞递”,规定日行三百里,假如遇到紧急情况,可以日行四百里、五百里等,最高速达八百里,这种最快的时速,一旦到站就人仰马翻,精疲力竭。



为何不能跑到八百里

古代的驿站设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传递情报,把给地的情报汇总到京城,从而针对各地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对策,目的也是为了维护各地的统治稳定。所以一般情况下,驿站是只能公事用,而不能私事用的,否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古代的驿站传递速度依据具体的需要而定,一般情况下都不会要求太快,因为人、马都是肉体都需要休息和补充精力,否则影响日后的行进。除非朝廷有特殊的要求而不顾休息,一定得在指定的时间内到达指定的位置,然后在驿站在换马匹继续传送直到到达京师为止。

特殊的情况一般只适用于国家出现重大的变故或者地方出现严重的叛乱和事件威胁到统治,只有在这样的的时候才会用加急的运输方式,而不顾人员和马匹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一般出现在战争时期,如清末的三藩之乱、太平天国起义等事件。



综上所述,在古代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用到八百里加急的,有其他加急的方式,除非是特别紧急的军情无法避免才能使用,不然人和马都受不了的。

游拉拉

游拉拉

看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时,常能见到“八百里加急”的剧情。一般来说,随着这个消息传到宫里的,还有乱成一团的臣子跟君主,以及颤抖着打开该讯息的手。


那么具体“八百里加急”有多急,跟当下的高铁比谁更快一些呢?答案肯定是比不上高铁的。




首先来统一一下计量单位,古代一般用的里,只等于现在一半的公里数,也就是400公里加急。


通过数据给出,高铁的时速大约在250-350公里不等,那么400公里加急算一天跑十个小时,时速就是40公里,差距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了。


别说远远比不上高铁的速度,就连火车中的特快跟普快都赶不上,前者为140公里每小时,后者也能达到100公里每小时,也就最慢的绿皮火车的时速,跟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差不多。


站在现在的科技进程中来衡量“八百里加急”的话,相当于送消息的骑手坐着咣当咣当的绿皮火车,每一个小站还要休息和上下乘客,花去20分钟左右,从而完成日行八百里的要求。




这么一看,仿佛“八百里加急”一点都不急了,毕竟现在高速限速都有最慢不能低于时速60公里的要求,相当于现在的最低要求是古代的巅峰需求。


但是跨越时间长河来对比,其实是占了很大便宜,对他们是十分不公平的。


因为工业及电力的发展,放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很大的突破。


比如大名鼎鼎的唐玄宗李隆基,为了讨好杨贵妃,派人飞马给她送荔枝,搁在当时的科技跟人力进展下,就是劳民伤财的昏君举动。




但放到现在,不就是跨省下了一单生鲜水果,两三天的时间里从南方送到内陆城市,这是一件十分稀松平常的事情。


再比如学子进京赶考,那得背着干粮跟草鞋,足足爬山涉水走上几个月才能到,哪怕是家里富裕,给买了脚程快的马匹,也要花上月余的时间才风尘仆仆的赶到考场。


可当下,别说异地参加一次考试,就算是出国留学,坐上一两天的飞机都能跨越时差了。


所以“八百里加急”要放到清朝以前的历史背景下,才能清晰地估摸出到底有多急。


首先“八百里加急”其实不是一个陈述词,而是形容词,它并不要求日行足量八百里一里地都不能少,而是表示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着急。




因为历史上只用过三百里、四百里、五百里跟六百里不等的加急,其中前三个算是比较常用,比如某地出了不得了的大事,就会根据着急程度等级不同,来选择日行的里数。


而六百里加急,只在唐玄宗遭遇安史之乱时,发出过“六百里加急”的命令。


为何如此火烧眉毛的大事,也没有启用“八百里加急”呢?


不是不想为,而是不能为。骑手通过骑着快马飞奔在官道上,当人马都累了,效率上不去的时候,会在驿站换人换马,以跑接力的形式把消息送到。


那么由于古代没有大型机械辅助修路,所以一是路况不够好,再来就是驿站建得不够密,所以硬件设施没跟上,就一直没有提速到“八百里加急”的档次。




据说“八百里加急”曾在清末使用过一次,是当时的同治皇帝载淳,趁着慈禧太后生病时,下令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让山东巡抚诛杀安德海。


这段历史不知真假,但仅是分析一下的话,同治皇帝要赶在慈禧太后身体恢复前,除掉对方的心腹,那可真是晚一点都不行的事情,由此也能看出“八百里加急”却是万分着急才会下的令了。


就这还需要建立在清末,官道及驿站已经配置相对完善的前提下,毕竟马的速度有限,即使是千里马,也不像当下的火车跟动车,可以随着科技的研发有新的突破,它们只要不基因变异,最快的极限速度,也就是时速几十里左右了。


所以“八百里加急”其实在影视剧中存在的要比真实历史里更多,就像剧中可以大侠吃饭都用金元宝跟银票付账,轻功能够不考虑地心引力,想怎么飞就怎么飞。




君王跟大臣之间的沟通,用“八百里加急”来交流也就没那么不可思议。


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却是实打实要计较现实因素来下决定,不然光说“八百里加急”,但把人跟马都跑到口吐白沫也做不到,依然是毫无意义的一件事。


可类似“八百里加急”一样急得四百里跟六百里,虽然能完成,但依然不是随便能用的。


首先,官道上也有平民老百姓日常行走,那急三火四一路飞奔的模样,会让一路的居民口耳相传,造成不可估计的恐慌情绪,这从而会让有心人士加以利用,再造成揭竿而起的行为,对于君王来说更是愁上加愁了。


再来四百或六百里加急不能任意使用的原因,就跟烽火戏诸侯一样,头几次点燃烽火,各方诸侯以为皇都出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提心吊胆的飞马过来救驾。




结果发现仅仅是为了逗爱妃一乐,大家灰头土脸地散去了。重复来上多次后,该效应的预警程度就自然下降,再没诸侯会把烽火当一回事了,说不定还会站在自家赏玩一番。


类比在四百里或六百里加急中同样如此,正因其格外严重,所以不是火烧眉毛的绝对大事,都是不能启用该命令的。


更别说”八百里加急“了,如果同治皇帝的那次启用真实发生过的话,千百年的朝代更迭中,也仅使用过一次,如果只是传闻的话,那更是一次都没有用过。




综上所述,“八百里加急”因为几乎从未启用过,所以是十万火急一样程度的规模。


忽略时间的长河,跟当下的高铁做一个横评的话,”八百里加急“以时速四十公里对比起250-350公里每小时的高铁,却是写信跟发短信一般悬殊的差距了。

葛德

葛德

我们在古装影视剧里时常会看到“八百里加急”的说法,这指的是驿站传递公文信息的速度。


众所周知,古代的公文信息传递靠得是驿站。也称为邮驿,后来演变为现代社会的邮局。

只是,古代驿站专门传递公文,特别是传达政令及军情。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

“驿”,指的是人乘骑马匹传递信息。驿站,就是供传递情报的人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

秦汉时期,就已形成了驿传制度。所传递的公文分有等级,不同等级的公文由不同的人和马按缓急次序传递。


一般的公文,以每天 300 里的速度传递。如果是紧急信息,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 400 里、600 里,最快就是“八百里加急”。

这里有个概念:每天多少里,是指通过驿站换人、换马之后,公文当天传递的总里程。

如果一个人一匹马,马不停蹄、快马加鞭,不歇气地拼命跑几百里,是个很大的挑战。人很累,马可能会被累死。

例如唐朝,从南方给国都长安的杨贵妃运输荔枝,为了保证新鲜,采用的就是“八百里加急”。

以致于经常累死邮差和马匹。这也成为劳民伤财的弊政,被人唾骂千年。


即使是千里马,也不可能每天都能保持日行千里的标准纪录,也得歇气、喝水、进食、休养。

因而才有了驿站,可以换人、换马接着跑,实现连续传递。

更何况,古代社会交通设施不像现代发达,会受到地形地貌限制。因而古代设有陆驿、水驿,需要跋山涉水。

就如我们现在开车跑高速一样,连续跑几个小时,人和车也最好停歇一下。否则对人和车都有伤害。因而就有了高速公路的服务区。


好,我们来看看古代的“里”相当于现在的多少距离。

古代每个朝代的度量衡标准稍有差异。

古代的“里”作为长度单位,又称为市里、华里。

古人曾经以三百步为一里,到隋唐时改为三百六十步为一里,沿用至明清未变。

那么我们就用三百六十步为一里的标准。

按这个标准,一步为五尺(约合现在的1.5米),一里等于150丈,约合现在的500米、0.5公里。

那么,“八百里加急”也就等于现在的400000米,即400公里。

日行千里的“千里马”,每天可以跑500公里。


再说现在的高速铁路即高铁。

根据2014年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规定,是指设计开行时速250公里以上(含预留),并且初期运营时速200公里以上的客运列车专线铁路(简称客运专线或客专)。

显然,“八百里加急”一天的传递距离是400公里,而现在的高铁在两个小时内就达到了。

所以这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差距显而易见。这就是时代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

BoYoung

BoYoung

古代八百里加急,应该是出现敌国攻城,地方叛乱,或者重大的天灾人祸等情况才会如此。一般马批也不会跑到八百里,古代官方信息传递都是通过驿站,到一个驿站就会换一匹马。和高铁比,那肯定是云泥之别。高铁平均时速一般是300公里每小时,换算下来就是600里,也就是说高铁一个半小时就能到达800里,而一匹马一天最多也就跑300里,不算人员休整,更换马匹的时间,最快也要两天左右才能到达800里。一个多小时和两天,这差别可不是一般的大呢!

罗小新

罗小新

其中现在各位老板请注意,瞎减人裁员注意了,说不上遇到哪路人员,轻则打你,重者日后收够你公司,让你滚蛋。

今天下雪

今天下雪

"八百里加急“是一个笼统的说法,以宋代为例,最快的“金字牌急脚递”,就是古代羽檄一般,每天可行五百里。

梦溪笔谈》云;“驿传旧有三等曰步递、马递、急脚递,急脚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则用之。”

步递即用步行传递,这种方式是传递大物件;马递用马,但马递的马多是军队挑挑剩下的老弱病马,马递传递文书;最快的急脚递专门传递皇帝下达的紧急军务。

以急脚递笔式送军情的铺兵,要穿防雨衣,头插羽毛,身佩弓刀,腰系响铃,所骑之马颈脖上还佩铃挡。路上车马、行人听到铃声,皆须让道。下站听到铃声,立即备马待发。所递公文,均要装袋封记,挂不同颜色木牌表示缓急之别,如黄牌,黑牌等等,其中最快最急速的用金牌,这种泉漆金字木牌会印有八个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铺“。

一般的军情,铺员到了急递铺后,会与此铺的人员交接,比如何时到的,物品损坏情况,然后再派人拉力传。金牌不用登记,只需换人换马昼夜不断的骑,只到目的地。

当年岳f接到的就是十二道金牌,逼岳f退兵的指令。

“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黄金字,光明炫目,过如飞电,望之者无不避路,日行五百余里。有军前机速处分,则自御前发下,三省、枢密院莫得与也。”

这种急速铺的模式,从元朝开始有了用人力跑步传递,马递也在沿用。到了明朝就彻底改为步递。

当然,铺兵大致跑十里到十五里左右,因为下一个急递铺就在眼前,交接到下一个铺兵,这个铺兵就玩命的跑。如此人力传递,速度大概是日行400里左右。

大家现在看某个镇的”某铺镇“的名称时,大致在明清二代,这里就是一个急递铺。

Haijing1017

Haijing1017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明朝有个快递员,因公司裁员丢了工作,从而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最后皇帝上吊王朝崩溃,此人便是李自成。


(快递小哥 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赚的盆满钵满的快递业大佬,还是挥金如土的剁手党们,对快递小哥都要好一点,否则小哥一生气,后果很严重!

李自成是历史上最彪悍的快递员,但他并非第一个快递员。快递在 2000 多年前便已存在,古人称之为驿站,早已安排的明明白白,只不过交通工具由彼时的人,马,驴换成如今的车,船,飞机罢了。所以,那些和资本一起狂欢的快递业大佬们不必沾沾自喜,颐指气使,因为你们并不是快递的发明者和创造者。

(烽火台)

人类的大规模聚集,天然有信息传递的需求,烽火台就是信息传递的早期形式。烽即烟,火即火,白天放烟,夜晚放火,烟和火的多寡代表着敌人的数量,兵种和战略意图,不那么简单。

为博美人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最后身死国灭,这虽然是个荒诞的悲剧,却也给我们呈现出了早期信息传递的真实场景。

(爱吃荔枝的杨贵妃)

周幽王玩火自焚,说明他并不懂如何讨女孩子欢心。唐朝有个叫李隆基的人就很懂这一套,要逗女朋友开心并不难,无非就是几斤荔枝几斤水果的事情,何必兴师动众去点烽火台?正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然虽然方式不同,但结果似乎一样,一个身死国灭,一个抱头鼠窜!

(古代驿站)

烽火台是单纯信息的传递,驿站便有了快递实物的功能。唐朝时驿站系统已经相当完善,全盛时有驿站1639 个,从业人员 2 万多人,其中驿卒(快递员) 17,000 余人。同时唐朝对驿站的管理也十分严格,比如驿长每年要向官府汇报驿马的死损肥瘠情况,驿马死亡驿长要照价赔偿,那时候的马的价值可不比如今的小汽车低。

对驿卒的要求更是苛刻,比如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晚到两天加倍,以此类推。若是重要军情的延误而导致战争失败,那么流放和掉脑袋就成为必然。所以,影视剧中风驰电掣,帅的掉渣的驿卒的生活其实很艰难,也很危险。

(玩命狂奔的驿卒)

唐朝的驿站每天普通传递需180 米,当然遇到紧急情况就要加快速度,所谓六百里加急, 八百里加急就出现了。

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当安禄山在北京造反的消息传到正在华清宫泡温泉,吃着荔枝唱着歌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手里时,三千里路仅用了六天,每天 500 里,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速度。当然比起如今平均时速 250 公里的高铁,就太小儿科了,唐时的驿站跑一天,如今高铁一小时,唐玄宗要知道这个情况,不得郁闷死?

当然 6 天 3000 里,这也不是一人一马所能办到的。唐朝一般二十里设一驿站,按照规定,驿卒每到一处必须换马,即所谓

“换马不换丁”。到了一定程度也必须换人,这样人和马的更换才能保障信息的更快传递。当然遇到特殊情况,跑死马和累死人的情况也是会出现的。

驿站的传递速度取决于马,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千里马?这是一个让人着迷的问题,个人觉得是有的。千里马在史书上的记载特别多,出现频率特别高,岳飞在向宋高宗的奏折中就说自己有两匹千里马,只不过要用特殊的饲料喂养,从而向宋高宗建议人才的培养和重要性。岳飞是什么人?如果没有那可是欺君之罪,万一送高中喜欢千里马,你到哪里去找?秦桧等主和派正等着抓你的小辫子呢。

如果千里马真的存在,那为什么会遭到如此多的质疑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长度单位的不一,从而导致人们的认知偏差。历朝历代的度量衡其实是不一样的,比如春秋时期的一里约等于 300 米,也就是说春秋时期的千里马一天跑的不是 500 公里而是 300 公里。如今的马匹一天大约能行 150 公里,好的马能达到 200 多公里,这个差距是不大的。

另一方面随着交通工具,战争方式等的改变,马的应用场景变少,加之虎豹等大型野兽的减少,马的天敌也在减少,这样下来马的奔跑能力和耐力自然也会变化,这是生物进化论的普通规律。

(李自成)

言归正传,驿站是传递朝廷政令和军事情报的机构,是国之公器,普通百姓是不能随便用的,但封建统治阶级却可以夹带私货,比如给皇族送螃蟹送海鲜,给杨贵妃送荔枝等。

达官显贵也常常把驿站当成自己的私人交通工具和私人招待所,从而导致驿站传递朝廷政令和军事情报的效率变低,而驿站运营和国家财政负担却与日俱增,所以崇祯皇帝决定整顿清理驿站系统,李自成便失业了,这到底是谁的错呢?

箩箩

箩箩

我觉得既然是加急,那肯定是当时社会速度最快传递信息的方式了,应该是马不停奔跑的最快速度了

庸人自扰Mike

庸人自扰Mike

在真实历史上,“八百里加急”其实并不存在。又或者说,“八百里”只是时人主观上认同的一个极限值、日行八百里是彼时畜力所能达到的极限速度,却很少能够真正达到这个极限值!

举个例子,唐王朝“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安禄山从范阳起兵六日之后,远在华清宫的唐玄宗李隆基便得到了消息。按照部分史料记载,两个相隔三千多里、六日到达,算下来就是日行五百多里。而这,基本上已经接近彼时的“极限速度”了。唐王朝规定:驿马最低要求日行一百八十里,最快日驰六百里。但这只是一个概念值,实际操作起来时是没有那么精确的。所以,前面提到的日行五百多里,其实就可以视为是唐王朝规定的“日驰六百里”这个“极限速度”了。

清王朝对于公文的传递速度同样是有明确规定的。如果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就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准时送达,否则相关人员将会受到严厉处罚。一般情况下,“马上飞递”的最低速度是日行三百里。如果遇上紧急公文,可以注明日行四百里、日行六百里。根据目前存世的史料来看,“六百里加急”已经是晚清时期火车进入中国之前清王朝公文传递的最快速度了。至于所谓“八百里加急”,清王朝并没有这样的说法……不过,清王朝的里并不是现在的500米、而是折合公制576米,算起来,所谓“六百里加急”其实远不止日行现代意义上的三百公里。

至于能不能赶上高铁,您认为呢?所谓“六百里加急”连晚清时期的“龟速”火车都赶不上,就更别说是高铁了。我们姑且按一里折合公制576米来算,日行六百里就是345600米。换算成公里就是345.6公里,差不多也就是高铁一个小时行走的里程而已……现而今,上高速踩几脚油门,也就两三个小时的事情。

请注意,这还只是在清王朝时期。像唐王朝那会儿,一里只约相当于公制531米,比清王朝还要短一些。而秦汉时期的一里还要更短,大约只相当于公制的416米……所以,所谓“六百里加急”看起来速度非常“快”,但那只是对于畜力而言的,与近现代的机械交通工具相比,连“龟速”恐怕都算不上,就更别说是跟现而今我国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的高铁了。

路遥

路遥

我是讲点历史小八卦,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最早期的公文和军情,主要依靠人力步递,故在春秋时期,人们把边境内外传递文书的机构叫做“邮”。邮距为25公里,是一个成年人当天能往返的距离。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所设置的“十里一亭”,是乡以下以维持治安为主体的行政架构,用于实现国家的行政管理和治安职能,而在交通干线上的“亭”又兼有公文通信功能,被时人称为“邮亭”。这种“邮亭”就是秦代以步行递送的通信机构。

汉代开始用骑马传递公文,有了驿站,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驿站相当于今天 高速上的服务区,一般每二十里就有一个驿站,驿使到了驿站可以吃饭喝水稍事休息,换匹马后继续前进传递文件靠马匹。

一旦要传递的公文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按规定每天三百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四百里,六百里甚至八百里。八百里加急相当于咱们现在的特急件,按要求必须使用快马,既紧急又涉及到保密,都是一人送到底,沿途驿站随时必有干粮和好马,换马不换人,人不能休息,换了马拿上干粮,吃喝全在马上,以最快速度送达。

很多人会以为,一天八百里,只是四百公里,骑马似乎很容易达到,但事实恰恰相反,想达到一日行八百里是做不到的。

首先来讲,马的耐力不强,冲刺跑只能维持几分钟,它的耐力比不过人类,人类具有超强耐力的主要原因在于:人类体表毛发稀疏,可以用流汗的方式来散热,呼吸系统高度发达,可以用口腔辅助呼吸,两足直立行走,奔跑时内脏不受挤压,消化系统发达,饮食是杂食性,每天进食时间极少。

而马最大的问题是食草动物,本身消耗的热量非常大,而草能提供的能量太低,马匹一天进食时间非常长,在野外马匹一天有60%的时间在进食,夜晚都必须加餐,不然会掉膘,所以有马无夜草不肥的说法,再加上马匹休息的时间,实际上马每天能用在赶路的时间一般在7-10个小时。

这7-10小时,马也不能长时间奔跑,因为动物一般只靠舌头或耳朵,散热功能很差,有过追兔子经验的朋友就知道,兔子跑的速度非常快,但如果你不停的骚扰它,让它不得不一直跑,它很快就会“跑死”,就是死于中暑和内脏受挤压爆裂。

马全力冲刺奔跑,最快时速可以到五六十公里,只能跑几分钟,长时间冲刺跑,马很容易跑死,南京十运会12000米(12公里)速度赛马,19匹马中有11匹受重伤,其中广东队的一匹赛马被跑死。

而马正常跑,半个小时也必须休息,如果不顾马的死活,马最长可以连续跑一百里左右,匈奴等少数民族作战时,一般是一人配两三匹马,马匹轮换,保障马有充足的休息时间,不然只要一两天,一匹马就跑废掉了。

唐代规定驿站用于紧急公务的快马一天跑180里,折合时速也是二三十公里,纯从理论上讲,十小时左右就可以达到八百里,但是一到夜间,没有路灯只靠星月,速度必然减慢,它还受制于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驿站的多少,多长距离能换马,直接决定了传递速度。一驿在不同朝代里程是不一样的。唐代20里,北宋时期一驿为15里。马可波罗记载的是,城镇之间每隔四十或五十公里之间一个驿站。

唐代最盛时全国有水驿260 个,陆驿1297 个。那时,专门从事驿务的员工共有20000 多人,其中驿夫17000 人。这是一支很庞大的邮政队伍。正因为有这么庞大的服务体系,才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保障唐皇供给。而明末,因为经济吃紧,朝廷曾裁撤驿递,就是减少驿站,把李自成给开除了,然后李自成同学就造反了。

另一个就是地形环境,在草原上纵马奔驰,跟翻山跃岭自是不一样的,唐代岭南荔枝三日可到长安,三国志里“槛车征艾”诏书一号发出,卫瓘在四川涪县10日左右收到,从长安到涪县2100里左右花了10天时间,主要原因当然是四川的地形更复杂的原因。

一个“八百里加急”就会牵扯到上千个驿站,近万人等待这个邮件。近千站点为一封信或消息服务,近万人彻夜不眠。基本上是沿途马会累死,而当消息送到目的地以后,一直不眠不休的送信人本身如果体质差一些的话,也会因为劳累过度而亡。因此,非到万不得已。比如边关告急、大规模的聚众造反这样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事件,是不会用八百里加急送信。

传递文书是件非常重要的工作,唐朝法律中对邮递过程中出现失误处罚非常严凡在驿途中耽误行期,应遣而不遣者,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最重的处徒罪二年。耽误的是紧急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重要的军情影响国家安危,连强盗打劫都不抢驿丁驿使。

历史上最快一次军情传递,也出于唐代,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当时唐玄宗正在华清宫,两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内唐玄宗就知道了这一消息,传递速度就达到每天500里。按照这个速度推测,八百里须要两天才能完成。

所以八百里加急最快的速度,是驿夫以四十公里的速度骑马狂奔,吃喝休息都顾不上,虽然事情十万火急,但速度无论如何也无法跟高铁相比了。

zhangluting0412

zhangluting0412

杨贵妃当年吃到的新鲜荔枝,就是从岭南八百里加急送往长安城,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放到现在来说,这可是古代的最早的快递业务,相当我们今天的特件。


杨贵妃为什么这么喜欢吃荔枝呢?


可以从苏轼名诗中看出端倪:“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的甜美多让人垂涎,也难怪杨贵妃这么钟情于荔枝。


但荔枝并不容易保存,素有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


而荔枝是岭南佳果,距离长安城2100里左右,如果按照当时普通的物流每天120里来推算,起码要走十几天,那送到长安荔枝都要坏掉了。


因此荔枝对于当时的长安人来说,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不过以杨贵妃当时受宠的程度来看,就算是想要个月亮唐玄宗都会想办法满足她,更不要说区区的荔枝了。


于是唐玄宗动用八百里里加急服务,仅花了3天时间,就将荔枝上到杨贵妃的餐桌了。


而这个服务,在当时只有十万火急的军情才会动用,因为需要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

一、那么八百里里特急服务是如何运作的呢?


据史料记载,唐朝在鼎盛时期,陆地上的驿站数量将近1300个,驿站的工作人员就有上万人为了不延误重要信息的传递,隔20里就会建一个驿站。


普通消息的传递要求每天要走6个驿站,也就是120里;加急件的要求是300里;十万火急的军情才会动用八百里加急。


紧急程度不同的信件,所有的马匹也会有等级差别,特级件当然是要用最好的马。


虽然有“千里马常有”的言论,但是真正的千里马数量还是非常罕见的,因此这些马的价格也不斐,通常不轻易使用。

送信件的工作人员通常被称为驿丁、驿夫、驿卒等,他们的薪酬非常低,但从事的工作非常繁重,不但要经受风吹晒,在寒冷的冬天遇上雨雪也不得延误时间,不然会受到非常严厉的惩罚。


在唐朝,规定驿鹰抵达驿站必须换马更行,不然杖责八十;如果执行任务的途中耽误行程,杖一百;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以此类推……如果造成严重的失误,可能会被重撤职流放或被杀头。


二、为什么古人不轻易用八百里加急?

但就算再快马,也不能等同于现代的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送件的马匹消耗大量的体力最终吐血而亡。


唐玄宗八百里里加急送荔枝给杨贵妃吃,也不知累死了多少马匹。可能读者会问,不是有驿站吗,换马不就行了吗?


但由于当时的法律非常苛刻,因此接到加急件任务时,所有相关的驿站都如临大敌,因为出了问题谁都担待不起。


特别是接到八百里加急件,所有人都会胆战心惊,不是所有的马匹都能每天跑800米。


如果接到了八百里加急件,驿卒只能玩命地跑来追速度,而且他们所有的吃喝拉撒都要在马上完成,才能挣取到更多的时间。


这时马匹的体能就会被过度消耗,当到达下一下驿站时,马匹就会倒地不起,因此跑死马列也是常有的事。

长时间在马上颠簸,驿卒的消耗也非常大,加上精神高度紧张,如果身体素质差一点,也可能会出现过劳死。


如此看来,八百里加急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与物力。很多朝廷若非到万不得已,比如这当中最多的是边关告急、大规模的聚众造反等,是不会动用800里加急的,因为这是劳民作财的做法。


而唐玄宗经常谎称有紧急军情,动用到八百里加急为杨贵妃送新鲜荔枝,最后导致国库亏空,这也是唐朝走向衰亡的原因之一。杨贵妃也因吃荔枝被世人唾骂。


三、八百里加急跟高铁有得一比吗?

虽然八百里加急在古代来说是极限的速度,但其实当时并没有达到800里速度。以岭南到长安城2100里的距离来算,3天时间送达,那每天的速度也只有700里左右。


就算是安禄山造反时,他所在的地方离长安城3000多里,花了6天时间将消息传递给唐玄宗,那这些马匹的速度每天也只有500里。


可能有读者要问,800里是多少公里呢?800里其实相当于现在的400公里。


那现在高铁的时速是多少呢?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目前我国开通运营的高速铁路最高时速350公里每小时,武广高速铁路,京津城际铁路,郑西客运专线三条,试验速度最高可达394.2公里每小时;目前最快的有轨列车今后京沪高速铁路最高运营速度380公里每小时,这也是世界上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速列车。


比对数据后就不难发现,古人的八百里加急最快需要耗时一天,而我们现在只需花1个多小时就可以实现,而且行车的过程中非常平稳舒适,也不用遭受风吹日晒,损耗也极少。


由此可见,就算八百里加急在当时有多快,放到现在也只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事情。这不得不让人感叹科技的发达,真的为我们的出行与物流带来非常大的便捷。

milkcandy

milkcandy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