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品大员出差,如果被暗杀或投毒,意外死亡,会有什么后果?

丁逸潇
一品又分为正一品和从一品,正一品对应的官职为—— 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这几个是典型的荣衔,表示皇帝信任你,皇子接触你。
不管是哪个朝代,古代位列一品的官员,肯定是朝廷的封疆大吏,国之重臣,如果是出巡的话,肯定是重兵护卫,即使是微服出访,身边护卫肯定也是高手中的高手,对于官员的安全肯定是慎之又慎,总之不是谁想杀就能杀的。
当然如果是意外死亡的,比如病死或者是什么原因意外死亡的,而且查不出来是人为的,那么肯定是不会牵连到其他人,皇帝只会给于死去官员相应的抚恤和恩赐,比如清朝的林则徐在出差的途中因病逝世,朝廷就没有追究任何人,而只是赠其太子太傅衔,照总督例赐恤,并赐其谥号文忠。
但是如果是被暗杀或者投毒而死的,后果那肯定是相当严重的,堂堂一个国之重臣死在出巡的路上,这让朝廷的颜面何在,让皇帝的脸面何在,只能说注定会掀起一番血雨腥风。
敢这么干的人基本上可以定义为是想谋反了,因为一品大员出差基本上都是带有皇帝钦赐的玉牌的,人人都是见了要下跪的,根本没有人敢违抗,但是如果真的有人不想谋反就是单纯的看不惯或者因为私仇然后把他给暗杀或者毒死之后,谋害者必然没有什么好的下场。
古代一品大员出差,如果被暗杀或投毒,意外死亡,会有什么后果?那么后果到底会是怎样的呢?
第一、护送他的护卫们基本上逃不掉死亡的命运,先是会被酷刑审问,即使查不出什么,他们也必死无疑。
毕竟作为护送重臣的护卫,他们是少数知道官员行踪的人员,而且也是他们护卫的,如果他们的眼里官员被暗杀或毒杀,试问谁相信这件事情跟他们无关?即使真的跟他们无关,他们也必死,理由就是护卫不周。
第二、官员死亡的地方的父母官必定会被问责,轻则处分重则丢官。当然以上仅仅只是此事跟他毫无关系的后果,但是如果查实跟他有关系,那就不是处分不处分的问题啦,最好的结果就是他自己被斩,最坏的结果就是被满门抄斩。总之,一句话不管大官的死跟他有没有关,他都是第二个倒霉的。
第三、当然就是全国通缉杀害大官的凶手,如果找不到也没办法,但是找到的话就看皇帝怎么处理啦,一般情况下这位凶手很大可能会被酷刑折磨,甚至被凌迟处死,毕竟这关乎朝廷和皇帝面子,如果不从重处理,那么朝廷和皇帝的威严何存,以后谁还怕朝廷呢?只有狠狠的折磨凶手,百姓们才会怕,那些本想或者以后想杀害朝廷官员的人才会怕,才会有所顾忌。
第四、当然是查出幕后的指使者啦,一般情况下会杀害朝廷大员的无非就是他的政敌和要造反的人。这种情况的处理的结果取决于皇帝是不是实权皇帝。如果是实权皇帝,如果是政敌,被查出来,轻则处斩重则满门抄斩,毕竟皇帝虽然允许党争,但也只限于朝堂之上,如果动不动就杀害自己的政敌,朝廷和皇帝的威严何在,所以绝对不能开这个头,那个人必须死,甚至如果皇帝的性格很残暴,满门抄斩都算是轻的啦,灭族都有可能;而如果是要造反的人,那么不必说,灭九族的事情,哪个皇帝允许自己的身边有想造反的人,所以杀一儆百,灭九族再正常不过。
但如果是傀儡皇帝,那么基本上不会出现什么事情,政敌可能就是暂时丢官,可能过不了多久风头过了又回来了,就是做做样子,毕竟能够跟一品大员做政敌的,你说他权利能小到哪里去?后者可能啥事都没有,试想想一个要造反的人,权利有可能不大吗?况且如果这个皇帝是傀儡皇帝,只能说这个人就是权臣,这样皇帝能拿他怎么办呢?所以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第五、不管这位大员怎么死,朝廷肯定会追封他官职,并给与抚恤,和对其的葬礼进行安排,再就是追赠他谥号。
第六、还有就是死去大臣的位置如何安排,作为一品大员,其位置更是是十分重要的,大概就是六部尚书一样的职务,所以肯定谁都想顶替上去,而各个党派也都想自己的人上去,那么肯定就会引起一番明争暗斗,不过这似乎跟我们没多少关系。
总结:一品大员不管是怎么死的,都将会引起整个王朝的震动,如果是被杀则更为严重,势必会有一大批人为这位官员陪葬,甚至还可能会有很多的无辜的人被牵扯其中,枉送性命。总之一句话重臣的死会有更多的人陪着他死。

irene_liang
古代一品大员出差其实并不容易死。
首先,一品大员出行到当地,地方官员会全面戒备,保护大臣安全。如果有匪徒刺杀,地方官员将被第一批扣押审问,然后缉拿凶手,最后在惩治大员身边的护卫人员。
当案件审理结束后,凶手是必死无疑,而护卫人员因护卫不利也会被全部处死。当地官员如果有参与案件中,也会被处死,没有参与的全部是革职,治失职之罪。
1808年,淮安发生水灾,五万百姓流离失所,嘉庆立刻下拨二十五白银救灾。不想料到受灾百姓每人只分到一二钱银子,此事让嘉庆怒不可遏,于是派李毓昌为钦差彻查此事。
当地官员得知钦差来此查办此事后,想贿赂李毓昌等人。但李毓昌拒绝受贿,当地官员就买通李毓昌家奴,在饭菜中下毒将其毒死。
李毓昌的夫人见到丈夫尸体时,觉得有蹊跷,便让仵作细查。最后真相大白,李毓昌是被当地知县王申汉等人害死,嘉庆怒极,亲自批示处死当地所有贪污官员。将他们刨心挖肺祭奠李毓昌,而参与此事的家奴全部凌迟处死。
从此事我们可以得知朝廷对钦差大臣的重视,一旦他们出事,那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古代钦差大臣出外办公会有几个安全保护措施:出门军队保护,还有死士贴身防备。
在出差过程中户部、礼部、吏部、兵部等会安排妥当。
当地官员会安排私人武装、江湖侠客帮忙护卫
吃饭时会让家奴先尝试,发生中毒先死的也是家奴。
如果真的发生意外,后果非常严重。其一、按当时法律,所有战死的护卫、随从一律嘉奖为烈士,而活着的护卫则一律斩首,这是预防护卫在危机时候弃主逃跑,同时也鼓励护卫奋勇护主。
其二、发生案件的地方,所有的州、牧、郡、太守、府衙等三品以下七品以上的官员全部就地免职并送刑部受审。然后会有另外一个手持尚方宝剑的钦差大臣过来审理案件。被关起来的官员就算没参与案件,也会被判失职之罪,政治生涯就此结束。
其三、一旦被查实案件指使人是谁,不管此人成不成功,必定会被诛杀九族。
在这样的保护措施下,一般人接近不了钦差大臣,且犯罪成本太高,很不划算。杀害钦差大臣、一品大员是欺君罔上,公然对抗皇权,除非你有能力推翻皇权。

bunnywind
后果很严重,一旦被刺杀,所有直接责任人员都要被满门抄斩,一品钦差出巡安保工作会提前启动,而且都有回避牌,闲杂人等一律回避,因有御赐之物,一切牛鬼蛇神都近不得身前。由于刑罚太过严厉,所以一般没有人敢做傻事。地方官员更不敢有丝毫懈怠,一旦出差错轻则杀头,重则满门抄斩。

何必呢
我的回答是:后果很严重。一人死于非命,轻则千百人为之殉葬,重则改变一国之命运。
官居何职为一品?古代官员制度是按“九品十八级″来排序的。起于秦朝止于清朝。
一品无疑是最高一级,又分正一品和从一品。
正一品的官职为太师,太傅,光禄大夫,文华殿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建威将军等等等等,人数不多,但都是各自部门各自领域的最高首脑,直接向皇帝负责。虽然说不上是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但位极人臣是称得起的。
能走到这一步的人,可以说是久经宦海,见惯官场风云,于政治经营一道可谓驾轻就熟。除此之外,深得帝王宠信更是不可或缺,毕竟伴君如同伴虎,不识虎意,焉能狐假虎威。
没错,用老狐狸来形容这些人,那是再恰当不过。当年康熙朝的两大权相索额图和明珠,便是他们的代表。
索额图是官宦世家出身,所谓的根红苗正,属于那种一生下来就自带光环的那一类人。他能成为一品大员,既有家族势力的扶持,又有其超凡的个人能力,只要不犯大的错误,按部就班自然就能步步生莲,登上高位。
而明珠则截然不同,他乃一介寒流,全凭自已一点点的努力奋斗,加上出众的治政能力和高深的政治素养,才得于由低到高,平步青云,最终位极人臣。
由此可见,任谁要想成为一品大员,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因为其难,可见其权势之大,便成了人人垂涎的对象。
一品大员出差离京,遭遇不测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基本上为零。
身为一品大员,己经是位极人臣,作为皇帝最为宠信的臣子,常伴君王左右,随时等侯咨询,基本上就不会有离京出差的机会。
当然,事无绝对,如果真有一品大员出差离京,那必然是身负钦命,代天子巡幸。皇帝钦赐玉牌,见玉牌如见皇帝,百官跪迎,否则视为不敬。
我们姑且不谈这一品大员平时出行依照惯例该享有的保护措施,既然是代天子出巡,那么其享受的安保措施自然也属顶级。一般来说,每到一地,地方官员携重兵负责外围,内有经验丰富的侍卫拱守,再加上大员信任的贴身随扈,如此层层防护,别说是寻常人等行刺投毒,就是想靠近几步都难如登天,又何来的机会。
如果真的出现一品大员被剌的情况,基本上可以确定是政治阴谋。身为一品大员,位高权重,居高位自然有人攀附,久而久之,就会自成一党,形成势力。
各方势力盘踞于朝廷之上,就必然会引发权力之争。对于皇帝来说,他也乐见其成。因为党争的结果,无非就是权力,而权力来自于皇帝,你要想更大的权力,就得努力卖命效忠于我。这也成了帝王心术下的一种政治常态。
但出现剌杀一品大员案,那就是打破了这种常态,是为皇上所不能容忍之事。何况代天子巡幸如朕亲临,案发即可视为谋逆。因此朝廷处理此类事件,一定是雷声大,雨点小,既要顾及朝廷的脸面,又要考虑到各方势力重新洗牌后的博弈和平衡。
刺马案的始末此类案件中,较为著名的既有唐宪宗时期发生的“宰相武元衡遇刺案”,也有晚清的“刺马案”。.
"刺马案”的马就是当时的两江总督马新贻。他在任上被平民张汶祥以喊冤的名义接近,以短匕行刺其胸得手,致使马新贻当夜死亡。
这看上去是一起典型的仇杀案,却疑点重重。张汶祥以平民之身怀藏凶器,居然能躲过层层搜身检查,这就很耐人寻味了。
当时的矛头指向就是马新贻的前任,有晚清四大名臣之称的曾国藩。曾国藩挟剿灭太平天国运动之威,对大清王朝有再造之功,却得不到应有的信任和器重。据说马新贻接任两江总督最大的任务,就是清算曾国藩势力以及调查太平天国遗留的巨额财富的最终去向。
事涉政治之间的权力争斗,甚至到了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地步。老谋深算的曾国藩自然不会束手待毙,既要出手,必是一招致命。
"刺马案"发生之后,朝廷震怒,下令彻查。查来查去,倒霉的总是那些侍卫兵丁,当地官员,报上朝廷的案由,依然还是私仇报复。
最后朝廷派出刑部尚书郑敦谨和曾国藩共同调查此案。郑敦谨何许人也,乃是官场老油子,他直接就问曾国藩对此案的态度。
曾国藩只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
以前讯问结果结案之。郑敦谨心里自然有数了,明白这就是一起政治暗杀,事涉各方势力角逐博弈,哪里是自己可以惹得起的。当下他也非常干脆,立刻以"私仇报复"上奏朝廷,自己直接辞职,告老还乡,以免祸水东引。
事己至此,朝廷也不敢再追究下去,毕竞曾国藩及其统属的湘军势大,倒不如各退一步,重新洗牌,各取所需,也就皆大欢喜了。
此例也就只是发生在晚清,朝廷式微,才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蒙混过去。倘若是发生在康熙朝,那就必然是杀人无数,一查到底。从当年索额图和明珠党争一事就可看出,形势远比此时的“刺马案”更为严竣,可是二人并未采用这样的方式去攻击对手。不是不能,而是不敢,因为他们一定清楚会引发怎样的一个后果。

风行者
古代一品大员出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钦差大臣,手握皇帝的信物代天子巡视各方,如果发生意外比如被暗杀或者投毒的话,那后果可能有一大批人都得跟着陪葬!或许很多人觉得不可能,但是试想下皇帝安排的人被杀了,不就等于在向皇权挑战吗?那为了杜绝这种情况,就只有痛下杀手,毫不留情。
(一品文官仙鹤补服)
现在我们也经常能听到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基本上都要清场。这不是为了排场,而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是防止潜在的安全隐患。封建社会时期并不像现在这样的法治社会,治安情况很乱。大臣们上朝身边都带着一大帮的侍卫,特别是即将朝代更替的时候。所以当皇帝要求大臣出差的时候,准备工作就必须做好。
那么怎么做呢?先八百里加急告诉沿途地方官什么时候出发,大概什么时候能到。同时皇帝还会给大臣配好侍卫,以防不测。做好了这些后,大臣往往还要携带自己的亲信一同前往,不是说对其他人不信任,而且本着小心驶得万年船的目标,如果大臣全程都好,那大家都好,但是中途发生了意外,那结果可不是简简单单的结束的!
(一品钦差出差场景)
作为皇帝的代言人如果病逝的话,那还好说,毕竟生老病死,人之常情,比如清朝禁烟的林则徐,他就是死在了出差途中,皇帝也未追究其他人的责任。但是如果大臣出差过程中被杀,那么皇威震怒,天下都有大乱之象!
随同护卫必须死如果一品大员死了,但是护卫没死。在将护卫关起来后严刑拷打,逼问是否是其害死。如果是护卫串通外人做的,最严重就是凌迟处死,挖心挖肺。如果是护卫保护不周,大臣被杀,那么护卫也得一同赴死。毕竟皇帝挑选的这些个护卫首先身手都不错,不说一个对付几十个,至少一个对付几个没有问题。如果因为疏忽导致了一品大员被杀,那么就是辜负了皇帝的信任,战死的侍卫皇帝会荣誉嘉奖并侍卫后代享受荣华。但是如果没死的话,皇帝还是会赐死。所以很多时候当有人威胁到钦差大臣时,侍卫只会拼命,因为从离开京城,侍卫跟钦差是在一条船上的人。
地方官一直到布政司,巡抚等(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省委书记)都要论罪这条处罚是非常重的,甚至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后果。首先地方官肯定逃不了渎职之罪,因为地方官的安全工作没做好,没做周密。接下来一层层往上查,最高查到布政司都得论罪流放等。历史上在嘉兴时期,还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嘉庆年间,淮安水患,嘉庆拨款20万两,但是灾情并没有改变,于是皇帝派李毓昌作为钦差大臣调查,当李毓昌调查出部分官员贪污的情况想要回京告诉嘉庆,不料被害死。最后嘉庆知晓了原因,十分震怒,最后当地的所有贪官都被处死,当地总督以及巡抚也因为办事不利,渎职,最后被免官流放新疆,基本上都逃脱不了被折磨致死的命运!
(李毓昌被害发生地-淮安府)
这点不难理解,只要没找到真凶就都是嫌疑犯,而为了防止凶手逍遥法外,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全部关起来,哪怕是一品大臣喝酒的茶楼,打过招呼的人。当真相大白的时候,该放的放,该抓的都要论罪。
最后想说的是,在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时代,一般人都没这个胆子去害出差中的一品大员,结果肯定是自己受尽折磨而死,如果不定还会连累九族。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人,那真的是自私的人!

囧囧兔
殴打朝廷命官是重罪、死罪。杀害嘛,如果是多疑、不够自信的皇帝,会引发大开杀戒。首先皇帝会怀疑被杀官员是发现了什么,所以被灭口,有什么阴谋会威胁到自己,于是会派人彻查,无必水落石出果只。只要答案不能令他满意,那就是查案官员有问题,杀!再派人再查,如果派的是官场老油条,这时谁都知道该怎么做了,查得到造反源头就最好,查不到就制造证据打击政治对手。多疑和高明的皇帝会让两派先后查一次。于是乎腥风血雨,血雨腥风的。

honeymoon_
汉景帝年间大臣在回家途中被杀,皇帝大怒彻查几个月终水落石t出,严罚了不法狂野之血徒,,,

晨の想
被暗杀、谋杀的话,朝廷肯定会彻查到底!如果一品官都被杀,朝廷坐视不管,那其余官员岂不是人人自危!谁还敢拼命卖命,谁还会有安全感!皇帝必须别查到底并且严惩凶手,一来维护自己皇权,维护皇家与整个朝廷的威严!二来给所有臣工吃一颗定心丸,让他们知道皇帝与朝廷是你们的后盾,你们并非“孤军奋战”,背后是整个朝廷!三来给天下百姓一个“警示”,如果一个一品大员被随意谋杀,朝廷而坐视不管的话,这会让大家都知道杀官员不要紧,一品大员都可以随便杀何况那些小喽啰!一句话,朝廷定会别查到底与严惩凶手!如果因公而被杀害的话,朝廷为安抚和暖大家的心,必定死后殊荣,追封啥的也合情合理……

猫咪@躲树上
说实话古代这种一品大员出差被暗杀或者投毒的事情,在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发生过。像这种暗杀一品大员的案件,就和谋反差不多了。
要知道一品大员外出办事,那是得到了皇帝的派遣,可以说他们就是代替皇帝出差办事的。若是在地方皇帝的人被暗杀了,可想而知,这件事情有多么的严重。不用说直接凶手的话,查出来那肯定是要掉脑袋的,严重了灭族的可能性都有。
那么护卫一品大员安全的地方官员呢?
地方官员当然也逃脱不了干系,因为一品大员去地方办理案件。他的人身安全就有地方官员来负责保护了。
一旦皇帝派来的一品大员被暗杀了。经过审查得知,若是这件事和地方官有牵连,那么地方官也会被杀头。
若是地方官不知情,那也没有好果子吃,基本上是被查办革职或者发配到边疆。总之,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我们举一个清朝发生在嘉庆年间的实际例子,来加以说明。
嘉庆年间,南方的淮安一代,发生了水灾。灾情十分的严重,此次受灾的百姓多达五万余人。为了解决百姓吃饭的问题,嘉庆赶紧从国库里拨出来二十万两白银。
可是,这些银两经过层层的克扣,真正的到了百姓的手中,只剩下了两钱。
这也就是说,嘉庆皇帝拨下来的二十万两白银,真正到了百姓手中的仅仅只有一万两。无意之中十九万全部被贪污了。
这件事反应到了嘉庆皇帝那里,嘉庆闻之震怒,真的是太猖狂了,连救命钱都敢贪污。
嘉庆派了李毓昌来办理这个事情,李毓昌出身十分贫苦,因为科举考上进士,被皇帝重用,他深知百姓的不容易。
当皇帝把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办理之后,他就尽心尽力地在当地搜查证据。
等到他觉得证据确凿,要去给嘉庆皇帝报告此事的时候,当地知县就想通过贿赂李毓昌,让他网开一面。
李毓昌拒绝了他,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他那里敢同流合污,再说了他也不是那样的人,否则,嘉庆也不会用他。
当地知县觉得李毓昌不给自己面子,那他只能对李毓昌下黑手了,反正是不能让李毓昌回到嘉庆身边。
他们就买通了李毓昌的家奴和护卫。
这些小人因为见财忘义,就在李毓昌的食物里投入毒,假装李毓昌是意外死去的。
当李毓昌死后,有人通知他的妻子,来给他收拾遗物的时候,他的妻子发现李毓昌之前搜索的证据,她觉得此事绝对没有这么简单。
所以,她让验尸的人化验李毓昌的内脏,结果发现他是中毒而亡的。
这个结果报告给了嘉庆帝,嘉庆就更加的愤怒了。真的是无法无天了,索性嘉庆就把害死李毓昌的家奴、护卫和地方官员全部给处死了。
另外,当地总督,江苏巡抚也因为这件事被革职发配到了新疆。看到了吧,这就是刺杀皇帝外派官员的结果。

fog
后果很严重,犯事的参与者估计全部会被诛九族

蝈蝈儿
严不严重那就要看双方后台硬不硬了

maskhuaxia
封建社会的官场,讲的是排场。这场面可不是吹的。自开始封官为吏那一刻起,没有人不是不企图爬得更高的。地位越高,官位就大,排场也就更喧嚣,威风八面,极能满足为官争风光耀祖宗的目的,让邻里侧目而敬畏之。
至若在位为政,在地方在朝廷。官员的出行是双重保护的。一是官位上的相应配制。比如,萧何在相国位,刘邦增二千人保护。二是,私人的保镖,家将(这在历朝历代官方允许),比如,秦朝李斯上班,护卫人马走了半条街,让秦皇大为不满。——这些位极人臣的一品大员,平日里尚且如此,一旦奉了皇命外出赴任或调研,那户部,礼部,吏部,甚至兵部也有所安排,更別说私人武装,沿途地方,江湖侠客的拱卫了。这样一来,想行刺,劫道的绿林人士遇到的困难就非常的多了。外人想靠近也没办法。至于下毒,人家有试吃的奴才先尝,先死的中毒的是别人。只有意外死亡,如秦始皇崩在沙丘,才叫天意。
总之是,官员一去,大多能安抵目的的。 有如意外死亡。六部中的刑部就有事干了,该怎么着,按刑条办理就是了,后果是谁,逮谁就是了。这一点不困难。

wonderkid
古代一品大员出差,那就相当于钦差大臣,他们代表皇帝外出办事。如果被杀或者意外死亡,那就相当于打皇帝老子的脸,按照法律而言后果会非常的严重。尤其是权力空前集中的清代。
一般来说钦差出行的当地会有地方官员实行戒严,负责保护钦差大臣的人身安全。一旦有匪徒刺杀钦差大臣,首先第一步就是将地方官员扣押审讯,然后擒拿真凶,其次惩治钦差身边的护卫人员。
案件审理结束之后,真凶归案必死无疑,而护卫人员因为护卫不利全部处死。经过查实之后,地方官员如果参与其中,处以死刑,如果没有参与全部革职,治失职之罪。
1808年嘉庆得知淮安地区发生水灾,五万余名百姓食不果腹,已经有了民变的迹象发生。因此嘉庆迅速下拨了20万两白银作为救灾之用,不料受灾的百姓每人只领到了一二钱的银子。也就是说真正用到百姓身上的银子最多也就一万两,这件事让嘉庆十分恼火,于是迅速派了新科的进士李毓昌查办此事。
当地知县王申汉等人得知嘉庆钦差到此,所以准备巨款贿赂李毓昌等人。但李毓昌出身贫苦知道百姓的困苦,而且其为人品学端正,所以拒不接受贿赂。
经过李毓昌的私下查证,搜集了所有当地官员贪污受贿的证据。正当李毓昌准备返回京城时,王申汉等人买通了李毓昌的家奴护卫三人,这三人在李毓昌的饭食中投下了剧毒将其杀害。之后伪造了李毓昌自缢身亡的现场。
当李毓昌的夫人看到丈夫的遗体时,从其遗物中看到了王申汉等人的贪污证据,所以推测丈夫死因不简单。经过仵作查证,李毓昌死因真相大白,嘉庆因此盛怒,下令追查此事。
案件水落石出之后,嘉庆亲自批示处死当地所有贪官污吏,将其抛心挖肺祭奠李毓昌在天之灵,之后也将这些刁奴全部凌迟处死。
这件事发生之后两江总督铁保、江苏巡抚汪日章因为失职革职流放新疆。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也可以看到朝廷对于钦差大臣的重视,一旦有人暗杀钦差大臣,那造成的结果是非常严重的。
当然如果暗杀钦差大臣背后的势力庞大,能够公然抗衡皇权的话,只需要替罪羊即可。比如张文祥刺马案,这件事发生之后,由于其背后势力的阻挡,所以仅有一个张文祥落案,最终结果只有张文祥被抛心挖肺祭奠马新怡。

海豚顽主
古代一品大员出差,如果被暗杀或投毒,意外死亡,会有什么后果?小姐姐来给您解答。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一品大员”。隋唐时期,太师、太傅、太保、王爵、太尉、司徒、司空、国公等都是一品;宋前期一品的有尚书令、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等;而清朝时太师、太傅、太保、光禄大夫、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建威将军、领侍卫内大臣等都是一品。纵然有很多职位我们不知道具体是做什么的,但这些一品官员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都是皇帝身边地位极高的人,例如曾国藩。
(穷秀才成为一品大员的曾国藩)
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大员被杀的事例。嘉庆年间,淮安发生水灾,嘉庆帝在知道这件事之后,赶忙拨了20万白银赈灾。但实际上到百姓手里却是极少的一些。于是,嘉庆帝委派李毓昌彻查此事,当地的知县知晓以后就想贿赂李毓昌。但李毓昌为人很是端正,并没有接受知县的贿赂。
(李毓昌出差图)
后来李毓昌查清了真相,准备回京禀告。但当地知县买通其家奴和护卫,将李毓昌给毒死了。李毓昌的夫人后来在丈夫的遗物中发现了他生前整理的那些证据,便让仵作仔细验尸,才发觉他是死于中毒。
嘉庆帝知道后特别愤怒,下令严查。最后当地的所有贪官都被处死,并把他们的心脏给挖出来,以此祭奠李毓昌。而他的家奴和护卫同样全部被处死,当地总督以及江苏巡抚也因为办事不利,最后被免官发配到了新疆。从此事件中,我们也不难看出他们被杀害后的后果。
(嘉庆帝)
1. 首先,古代一品大员不会随便出差,如果出差那么肯定是受皇帝的指令,奉命做事。那么此时,如果一品大员被暗杀或投毒,意外死亡,那么一定会引起皇帝的重视。这种暗杀行为无疑是和皇帝作对,会被皇帝认为是一种“谋反行为”,皇帝肯定会全力调查清楚,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官员的死亡,在这背后可能隐藏了一场政治危机。所以那些护送他的护卫们基本上逃不掉死亡的命运,先是会被酷刑审问,即使查不出什么,他们也必死无疑。作为一品大员的贴身护卫,他们最清楚其行程安排,若说与他们无关,谁又会相信呢?
2. 一品大员出差却被杀害,在皇帝看来这无疑是在挑战皇室的权威。若其幕后的指使者被捉住,肯定是要被斩首示众的,以示皇帝的龙威。这都算轻的了,还很有可能面对的是满门抄斩、灭九族这样处置。除了这些凶手外,当地的地方官肯定也难逃厄运,也会受到处分,亦或因此丢了职位。
(地方官受处分)
3. 一品大员因出差而死,皇帝不会坐视不理。为了安抚其家人,肯定会在其死后封官加爵。追封他的职位,给他安排好葬礼等一切后事。其次就是这一品大员这么重要的位置不能空着,皇帝定会安排其他合适的人选。

weiwei
堂堂朝廷一品大员,位高权重,为朝廷枢纽,一般的人都是见都见不到,但是若出现被人谋害的情况,一般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其实历史上真实发生过朝天一品大员被杀刺客暗杀的情况,但是后果却绝然不同。
在1870年7月26日,清朝晚期,堂堂的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大清王朝的一品大员,尽然在校阅士兵操练射箭回官署的路上,被刺死亡,这就是晚晴著名的四大奇案之一的“刺马案”。刺马案发生后大清帝国的实际统治者慈禧怒不可遏,要求严惩并抓出幕后黑手。
刺杀马新贻的人叫张汶祥,当天在马新贻去官署西侧箭道校阅士兵操练射箭,结束后步行回官署,刚走到门口,张汶祥的人从旁边突然冲出来,马新贻以为张汶祥想要告状的样子,谁知道张汶祥近身后突然抽出刀来刺向马新贻,刺中了马新贻腋下,次日,马新贻因伤重不治身亡。
朝廷命护督将军魁玉严审张汶祥,张汶祥的供词反复变更。过后魁玉与张之万继续复审,最后上奏供词大意是:“张汶祥曾经是太平军,后来又暗通海盗,马新贻任浙江巡抚时,捕杀南田海盗,张汶祥的同党大多被杀,妻子为人掳掠。马新贻到宁波阅兵时,张汶祥递呈控拆但没有被受理,因此而怀恨在心,并没有人指使他,请以大逆定罪。”
朝廷对这样的供词当然不满意,又派刑部尚书郑敦谨会同新任两江总督曾国藩复审,结果还是不了了之,最后以张汶祥暗通海盗图谋报复定案,张汶祥被凌迟处死,并杀其子。
马新贻被刺案的背后一定有人支持,不然一个堂堂的国家一品大员,谁敢轻易伤害,而这个幕后主使就是湘军。江宁是湘军攻下来的,两江一直被湘军视为私地,他们在那里经营了数年,但是马新贻的到来很明显动了湘军的利益,所以湘军采取了这种极端的手段。马新贻被杀后,朝廷立即派曾国藩出任两江总督,以维持两江的稳定。
虽然有很多人怀疑是曾国藩,但是从整个事件的过程分析,曾国藩极有可能并非“张汶祥刺杀马新贻案”的幕后主使,而是其弟------湘军总督曾国荃,但曾国藩显然知道是其弟和湘军集团所为。然而此案关乎曾氏家族和湘军集团的声誉、威望,也害怕如若揭穿此案可能会牵连出更多的劣迹、更多的人,引发全面崩溃,因此曾国藩不得不曲为遮掩,并想办法消除后患。
由于马新贻案背后的势力涉及到湘军,而湘军的实力当时还很强大,所以这个案子也是不了了之,最后仅仅处死了张汶祥及其家人。
相同的情况,还发生在中国盛世唐朝,只不过此时的唐朝已经不是盛世,而是逐渐走向衰败。在唐宪宗时期,公元815年6月3日,报晓晨鼓敲过,天色未明,大唐宰相武元衡即启门户,出了自己在长安城靖良坊的府第车门,沿着宽一百步的道路左侧行进,赴大明宫上朝,刚出靖安坊东门,被躲在暗处的刺客射灭灯笼遇刺身亡,同时上朝的副手裴度同样遇刺受伤。
这一幕被大唐写实诗人白君易记录下来,当时武元衡是唐朝宰相,由于唐朝宰相的品级都比价低,属于三品(唐朝一二品都为虚职),但是其实际权力相当于后世的一品大员,刺杀朝廷宰相的凶手很快被查出来,幕后主使为平卢节度使李师道。
由于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严重,各地藩镇在财政上自收自支,不向朝廷交税,且在人员继承上,自己决定,无视朝廷指令,可以说,一个藩镇就是一个独立的国家。所以唐宪宗时期想进行整治,而唐宪宗的主要帮手就是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此二人主张铁腕削藩,触及了各地节度使的利益,所以遭到节度使记恨,而被杀害。
武元衡被杀,裴度受伤,各地节度使以为唐宪宗会暂缓削藩,可惜他们打错算盘,唐宪宗继续推行削藩,并且裴度伤愈之后也积极促成皇帝削藩。最终裴度出班请命,亲自督战。在裴度的监督下,战役屡战屡胜,且在十月生擒了吴元济。过了一年,朝廷开始向山东的李师道用兵,也是大获胜利。
唐宪宗与裴度完成了武元衡未完成的遗愿,也帮他报仇雪恨,为唐朝迎来了一个小中兴。
这两个朝廷大员被杀的背后都是有利益集团的冲突,普通人根本做不到刺杀一品大员,而刺杀一品大员的后果就要看背后集团的实力,湘军实力大,朝廷不敢动;而山东节度使实力弱,最终被朝廷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