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韩信、岳飞之死?

同为古代所处朝代的功臣,他们下场都挺悲惨的,对此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提到的作品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宋史

著名宋史专家陈振先生的重要学术成果。对宋朝这个中国历史积弱王朝的政治、军事等制度,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科举教育和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社会生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作了详尽而精确的论述,充分反映了当代宋史研...

陈振

最新跟帖
贪食猪

贪食猪

1.历史背景不同,刘邦和吕后杀韩信时代,汉朝是一个大一统王朝,而岳飞被杀的时候是南宋,南北割据两个王朝,杀韩信可以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而岳飞被杀则是南宋王朝“自毁长城”。

主谋不同,刘邦吕后毕竟为君,而秦桧是臣子

主观目的不同,刘邦吕后杀韩信主观目的为了大一统,避免可能的反叛、割据,为了稳固天下的统治。而秦桧杀岳飞是自私自利。

影响:一个为人所理解,一个为后世所咒骂,那结果自然不言而喻了。

龙光

龙光

韩信著名军事家,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作为统帅,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率军出陈仓、定三秦、擒魏、破代、灭赵、降燕、伐齐,直至垓下全歼楚军,无一败绩,天下莫敢与之相争;作为军事理论家,他与张良整兵书,并著有兵法三篇。

暗度陈仓,京索之战,安邑之战,背水一战,可谓战功赫赫。

但是韩信一直被认为是有反骨的,垓下之战,刘邦需要划地封王,他才出战。

刘邦建汉后,对以前功高盖主的开始清理,先把韩信贬为淮阴侯,他就装病不见,于是刘邦更加害怕他。他当刘邦面说,他带兵多多益善,于是有了成语,韩信带兵,多多益善。

陈狶叛乱,他称病不去征讨,据说他还说私通陈。私通的消息被吕后知道,于是与萧何策划杀了韩信。

也许刘邦觉得局面不够稳定,暂时不处理,可能以后用得着。刘邦平反回来后,知道韩信死了,也是非常高兴,只恨韩信不能忠诚于自己。所以,韩信是死在自己的政治立场上,但是如果他忠于刘邦,会不会善后,会不会死在吕后之手,不好说。

岳飞与韩信不同,岳飞完全没有政治立场问题,他精忠报国,用事实证明了,靖康之难,岳飞一直支持把徽钦接回来的,这确实与在位的皇帝产生了矛盾,虽然岳飞是贤将良臣,但是他本人性格刚直不阿,更不会见风使舵,也不来潜规则那些东西,自然得罪了不少官僚。也得罪了一心求和的皇帝。作为武将生在一个不愿打,不敢打,甚至于为了求和而称臣的时代里,岳飞的内心是痛苦的。

种种矛盾集中,他的政治正确已经超过了皇帝,皇帝自然不能忍,所以他就只有死一种结局了。

wangrui1210

wangrui1210

岳飞是影响深远的民族英雄,韩信是无知的功臣。

yuyu于小千

yuyu于小千

相信我们所有人都记得,刘邦之所以能创立汉朝。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功劳当属韩信。 韩信在历史上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将军。在韩信还没有归顺刘邦的时候,刘邦和别人打仗,输掉战争十之五六,和项羽打仗,基本上无赢可言。 在后期有韩信的加入,刘邦可以说是一扫阴霾,直接变成的常胜将军。胜仗的同时,所有的将领,都避免不了君王的猜忌。正式因为韩信的才能和功劳,韩信才会让刘邦猜忌。毕竟功高盖主的历史比比皆是。 最为关键的是韩信虽说在军事上才能无人所匹敌,但是此人做人字符,品行不加,也就是今天所说的情商太低。因为刘邦年轻时受到的屈辱,导致了韩信的心胸过于狭隘。 最后则因为天下已定,君王必定会除去无法掌控之人。 而岳飞之死,又有不同的概念了,岳飞之死完全是因为自己是个愚忠之人,不懂朝野政治。另一方面因为武将在外,而朝中之人秦桧朝野之间的玩弄权势,被人陷害。帝王之心不可测,忠勇之士不懂反。和 韩信自私一样,同样有功高盖主的现象。也是最为主要的原因。和韩信之死一样,都是属于情商低的一种表现。但是不一样的是岳飞是尽忠之人,问心无愧,即使是死也是出淤泥而不染。而韩信则是由于自己的自负不中人喜欢,做人做事更为心计。历史后评认知各有不同,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mandylaw

mandylaw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来作答。

以书观,韩、岳飞之死,其实真之不怿帝情,实皆是死不赦三宗罪”之。

韩信之“三宗罪”:

第一宗罪:逼胁沛公;

韩信将兵连破四侯,魏、赵、燕、齐。尤为平齐之役,击杀羽麾下最优者将龙且,谓斩项羽之臂。平齐之后,韩信使人送一封书与刘申,其略也者齐平,而齐之势较剧,此方之民彪悍,反复无常,易于为反,宜于此立一王治。韩信乃毛遂自荐,言己欲为其假王。

第二宗罪:震主;

在强项不灭是,沛公谓韩信虽有了戒心,然犹未发,究其故,还得依信以待羽。帝王之术之过人乃于此,宜用之也,能使用之人尽其才,且为无极,然至于不当用者,亦能理地令其牧守除、永。

第三宗罪:谋反嫌疑;

虽信不反,内实,其亦实无谋反之意,而为之与反有之嫌之事。此之谓何?曰治神薄,乏于势之?

岳飞之“三宗罪”:

第一宗罪:拥兵自重,造岳家军;

与韩信比,岳飞与信有诸相似,譬如二人皆善统兵,皆为军事奇,而于政治上也都恨。然比之信,在军事飞也更。信时则甚,不造其兵。然忠而造了一支岳家军。而患在此“岳家军”上。

第二宗罪:迎还二圣,忠也模糊;

岳本为良,功大于宋。后岳飞为北伐,取之甚著者实。然后来,而垂成。究其故有两:一曰朝文武不和,将欲以成功,而文则欲以成功,致飞伐毁;第二类为隐之,而极要之,则飞于北伐也,有声之辞,谓之迎还二圣,此句言最以南宋时之构帝赫居不安者。以此句言,亦发了一个问题,则是岳飞之忠也然茫,他竟是忠于构乎、且迎之二圣乎?

第三宗罪:豫立储君;

绍兴七年,岳见构也,请帝速立之一赵昚为失子。古干立储皆忌,而飞而忌,直言。尤为岳飞,握兵之将,其有情,使上不安者。不安,有以也,若后有缓急,岂有拥立新君,逼之位?此事,前已展过,如苗刘之变,构已是进上之孽,其讳此盖比他帝甚。张戒谓岳飞此行臣之八言:“越职及此,取死宜载。”

金陵少年叹曰:伴君如伴虎,越是身在高位者帝,其安全越为下,欲其安全,则令先帝有断也感乃行。此中机,谓生之至也。

LumLam

LumLam

我是日月千年依旧。读史可以知兴替,明得失。所以背下来是没有用的,要去提炼,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韩信和岳飞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战神。

虽然二人都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丰富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艺术,但在个人政治生涯中表现的非常不堪。

准确地说,韩信和岳飞是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侏儒。

淮阴侯韩信,汉初三杰之一。一介平民出身,投靠刘邦以前,世人几乎不知道韩信是何许人也。

初投项羽,后投刘邦。最初韩信投靠项羽,一直不得重用,一气之下离开项羽。后来经萧何的赏识保举下,一跃成为刘氏集团军事上的顶梁柱。缔造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四面楚歌““半渡而击”等十几项用兵战略。

可就是这么一位“兵神”人物,在政治上却落下个“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

究其原因:韩信是将才,而非帅才。代兵打仗无可挑剔,但是政治上表现的极其优柔寡断。

其一攻陷齐地之后,原本可以以此西进,提前制造中国历史上“三足鼎立”的局面。

其二彭城之战以后,刘邦项羽元气大伤,此时正是拥兵自立的绝佳时机。

其三大汉建立,被封为楚王时,依靠楚地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起兵反刘。

以上三个机会,韩信全都没有采用,却在兵权被夺,爵位削为淮阴侯的时候选择反抗,最终落得个谋逆罪名。

抗金英雄岳飞,其历史功绩不必多说。

无论是正史,还是评书演义,岳飞和死对头完颜兀术上演了一场又一场历史大战。

岳飞也是有宋三百年间杀的两个士大夫之一。在宋朝厚养士人的国策下,一位为国尽忠,一心死社稷的军事天才为何落得如此下场。


其一恢复幽云十六州、迎回二圣。

岳飞最大的问题就在于此,这也是岳飞一生的志向,但是岳飞没有考虑,宋高宗赵构的心情。幽云十六州可以收回,徽钦二圣怎么迎回,迎回之后高宗皇帝赵构该何去何从。

高宗皇帝赵构其实并不昏庸,不止一次点拨岳飞,但是岳飞政治头脑太过于单纯,一再逼迫高宗采取非正常措施。


其二过于清廉,没有政治好友。

岳飞是个清廉之人,他的夫人平时都是粗布短衣,而且岳飞不好女色。有一次韩世忠为了拉拢岳飞,买了几个艺伎送给岳飞,岳飞断然拒绝,而且让韩世忠特别难堪。

后来,南宋政局稳定。韩世忠意识到来自朝廷对武将的猜忌,果断交出兵权回朝廷养老。而岳飞却没有这种危机意识。

等到岳飞被冤杀时,除了韩世忠,整个朝廷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替他说情,实属悲哀。

所以,不难看出:韩信和岳飞都是某一领域的天才,而且将天分发展到极致,其他方面的能力却非常不敏感。


这也许就是他们两个难以善终的原因所在。

菊子

菊子

他们俩都有同样的共同点,都是功高震主,都是死于非命,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一同创业容易,创业成功之后,确很难同富贵,这几乎成了古今历朝历代的通病,开国元勋能善终的人少之又少。

泰好运旅游

泰好运旅游

韩信岳飞之死——集权独裁官僚政治下的悲剧。

韩信,西汉中年著名军事家,为汉初三杰之一。刘邦称赞他为能率百万之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韩信在军事上为刘邦取得天下做出了重要贡献。项羽死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 因人诬告贬为淮阴侯。吕后与萧何合谋,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

岳飞两宋之交著名将领,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抗金爱国英雄,岳家军统帅,南宋中兴四大名将之首。绍兴十年(1140年),完颜宗弼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

韩信岳飞为什么会被杀害?这有许多具体的原因,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但是既然把他们两个放在一起了,我就不再去探讨他们具体而个别的原因,而是探讨他们两个遇害的共同点,在一个历史的高度上去把握!

他们的悲剧实际上是由中国古代集权独裁的血缘官僚政治所造成的。

我们抛开韩信的最后的造反之心不谈,在他刚刚开始的时候,是要绝对效忠刘邦效忠汉朝天下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岳飞就更不用说了,岳飞从始至终都想着,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光复国土直捣黄龙。从头到尾都没有萌生过一丝要造反的念头。但是他们两个都遭受到了统治者的怀疑,统治者必欲除之而后快,必欲杀之而后安。

如果说韩信的死是因为“高鸟尽,狡兔死,敌国破。”汉高祖刘邦已经不需要他这样的大人才了。那么岳飞的死是为什么呢?北伐中原,收复失地,光复国土,直捣黄龙不好吗?就算皇帝再昏庸,只要他不是个白痴,他都应该知道这些,都将是名垂史册的丰功伟业,他将会成为真正的中兴之主。但可惜的是,宋高宗赵构虽然不昏庸,却没有这份雄心。他所想的,只不过是偏安一隅称王东南。

这是从韩信岳飞三死的原因中提取来的,较为集中的两个大原因,而后我们再慢慢的通过这两个原因看到他们两个共有的本质——政权,军权与治权冲突日益激化,为了保证皇权的独裁和官僚政治的整体架构,他们两个必须死。

韩信时代的政权掌握在以刘氏皇族为代表的大汉朝廷手里,岳飞时代的政权掌握在以赵氏皇族为代表的大宋朝廷手里。韩信时代的治权掌握在汉高祖刘邦手里,岳飞时代的治权掌握在宋高宗赵构手里。但是当时的兵权大部分这实际掌握在韩信,岳飞手里。

在封建君主专制的集权独裁统治下,政权,治权及军权应该是集中而统一的。但是很不幸,在皇帝看来,韩信,岳飞他们两个是有异志的,尽管这种猜测有时候是毫无根据的怀疑,但是为了保证权力集中和政治独裁,还有对整个官僚集团的控制。这种怀疑就是最确凿的证据,正所谓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就是这个道理。

那直接解除他们的兵权不就行了吗?为什么一定要置他们于死地呢?因为他们有能力,他们得人心,当一个有足够能力的人,拥有了足够多的人心拥护,那么皇帝就会认为,这个人随时都有造反的可能,因为能力和人心,会加剧他们的野心。故他们必须死!

其实,自从中央集权独裁统治建立以后像韩信岳飞之死的悲剧,几乎在每个朝代都会轮番上演,只不过程度大小不同,这是一个社会的悲剧,整个时代的悲剧。

gongtenglan

gongtenglan

韩信与岳飞都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将领军事家。

论军事才能与军事成就,韩信明显强于岳飞,韩信是西汉头号开国名将,平三秦灭魏灭代灭赵灭燕灭齐,最后十面埋伏消灭强大的西楚霸王项羽一统天下,可以说西汉王朝的天下一大半都是韩信打下来的。

而岳飞只是南宋众多抗金名将中的一位,韩世忠张俊吴玠吴璘刘锜杨沂中等名将的抗金战绩都不亚于岳飞,岳飞抗击的主要是伪齐军队,而且岳飞还镇压了杨幺等很多农民起义。

论对后世的影响力,岳飞明显强于韩信。岳飞对宋朝忠心耿耿,提出直捣黄龙府,迎二帝回朝等气壮山河的豪言壮语,而且岳飞坚决抗击外族政权金朝的入侵,却最终被皇帝赵构与宰相秦桧等冤杀,引起了后世的广泛同情与怀念,作为抗金民族英雄而家喻户晓。

而韩信虽然军事成就远远强于岳飞,但韩信的战绩都是平定国内群雄的内战,缺乏抗击外族入侵的战绩,因此韩信虽然被皇帝刘邦皇后吕雉宰相萧何等冤杀,却基本没有被认为是民族英雄。

韩信岳飞等名将的共同特点是对君主对朝廷忠心耿耿,但都缺乏政治智慧,不善于揣摩君主的心思,在很多事情上得罪了君主,最终落得悲惨的结局,像韩信岳飞这样战功赫赫却不得善终的名将,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比如秦朝名将蒙恬,西汉名将彭越,明朝抗元名将蓝玉,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现代名将林彪等。

盆友叫我小清新

盆友叫我小清新

韩信谋反属实,该杀。

岳飞罪名不属实,冤枉。

张伟

张伟

韩信与岳飞,一位是汉朝的开国功臣,一位是宋朝的抗金名将,两位本来风马牛不相及的历史人物,却有着惊人相似的结局:韩信被吕后诛杀,岳飞则被赵构以莫须有的罪名冤杀。韩信与岳飞的死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巨大悲剧,而这两出悲剧当中,又存在着许多相同的地方。

性格因素是韩信与岳飞被杀的重要原因。韩信的性格缺陷不在于他过于刚直,事实上,韩信是一位情商颇高的人,历史上著名的“胯下之辱”的故事,就出自于韩信。韩信出身贫苦家庭,全靠漂母接济度日,他从小就看惯了人情冷暖。在屠夫当众侮辱韩信说“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时,在市井里摸爬滚打的韩信知晓其中的利害关系,“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

韩信能够忍受胯下之辱,而不逞一时之快,足以证明他并不是一位有勇无谋的匹夫。然而也正是因为如此,韩信的志向和目标显然比樊哙这种人大的多,可是这在君主看来,便是无尽的欲望,而且韩信还有一个致命的性格缺陷,他贪心不足却又优柔寡断。当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时,刘邦命韩信立刻率军支援,然而韩信在平定齐国后,却上书刘邦说道:“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史记·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韩信想要做齐王,虽然是他的野心,但凭借他的功劳是不过分的,可韩信偏偏在刘邦最危及的时刻要求刘邦封自己为齐王。被围困的刘邦自然会觉得韩信这是在借机要挟自己,因此他大骂道:“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刘邦此话非常严重,它透露出刘邦此时对于韩信极度的不信任,即使在张良和陈平的劝说下刘邦同意了韩信的要求,但这只是刘邦迫不得已的不愿之举,猜忌的种子已经在刘邦心中埋下。

汉六年(前201)年,有人告发韩信谋反,刘邦借巡视诸侯的名义想要攻打韩信。韩信当然知道此事,于是他想要谋反,但是他又觉得自己无罪,因而听从他人建议,想杀了好友钟离昧,请求刘邦的宽恕,最终差点身死,被贬为淮阴侯。在被贬之后,韩信深知猜疑心极重的刘邦不会放过自己,因此他与陈豨密谋造反。而在陈豨举兵造反后,韩信自信满满的派人与陈豨说:“第举兵,吾从此助公。”可是韩信久久按兵不动,最终被吕雉与萧何所欺骗,在宫中被杀。

而与韩信相比,岳飞并不是一位优柔寡断的人,他从未想过谋反,他对赵氏宋朝堪称愚忠,却又性格刚直,不容人过,使得许多人都走向对立面。比如权臣秦桧一向主张议和,但岳飞坚决反对,并丝毫不给这位当朝宰相留丝毫情面,他指责秦桧“谋国不臧,恐殆后世”(《宋史》)如果说与秦桧作对是因为岳飞品德高尚,不与奸臣同流合污,但他惹怒张俊却完全是因为他的性格。有一次张俊与岳飞共同巡行楚州城,张俊准备巩固城防以备守卫,岳飞却当着众人的面训斥他说:“当戮力以图恢复,岂可为退保计?”除与同僚相处不和以外,岳飞还时常对皇帝意气用事。高宗稍有主和倾向,岳飞便以辞职归乡相逼,就算高宗下诏请他还职他也不受,经常让高宗颜面扫地岳飞才颇为不满的重新主持军政,这无异于是对高宗的挑衅。

韩信的野心勃勃与优柔寡断,岳飞的愚忠与过于刚直,都是他们性格上的问题,这些在做人方面可能算不上缺陷,反而还是他们的不凡之处,但在政治领域,这些足以让他们踏进深渊。

而且,除此以外,韩信与岳飞都面临着变幻莫测的复杂局势和强大对手的打击。韩信是汉朝军神无疑,他为刘邦立下赫赫战功,但在他最为强大时,汉朝却面临着初步建国,根基不稳的问题,而手握重兵的韩信,此刻便成为汉朝的巨大威胁,而且韩信还有一位强大的对手,吕雉,她就像一条毒蝎一样,紧盯着韩信,并最终亲手将他诛杀。岳飞同样如此,金人势如破竹的将北宋灭亡,却抵挡不住岳飞带领的南宋军的讨伐。如果金国与南宋的战争不断,想必只要不是岳飞一心求死,赵构是不敢杀他的,因为“河"都还没有过,如何敢“拆桥”?可是金国在岳飞的攻势下与南宋议和,当局势变化之后,力主北伐的岳飞就显得格格不入了。而且由于反对议和,岳飞与秦桧等诸多朝中权臣关系恶劣,在这种情况下,岳飞难逃一死。

当然,除上述两个相同点之外,韩信与岳飞之死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功高震主,而且遇到心胸狭隘、喜好猜忌的君主。韩信被誉为“军神”,他手握数十万精兵,战功赫赫,整个汉朝再无出其右者,而刘邦则猜忌心极重,建立汉朝后对许多功臣也都开始过河拆桥,因而韩信不死,刘邦永无安心之日。岳飞对赵构的威胁并没有韩信大,但他在民间的声望却比皇帝还要高,而他手中的岳家军更是以岳飞命令为圣旨。赵构本就是一位心胸狭隘的君主,而且他还是凭借运气才当上的皇帝,因而当岳飞功高震主,且发誓要迎还“二圣”时,他的死,早已注定。

韩信与岳飞的死都不是偶然,他们自身的性格都使得他们不适合参与政治,他们满朝政敌,却又如此的优秀,以至于功高震主,而最不幸的是,他们都面临着飞鸟尽良弓藏的局面以及心胸狭隘的君主。因此,韩信与岳飞的死极其相似,他们是自身因素加上外部环境的必然结果。不过,即使如此,历史依旧不会忘记这两位“军神”,以及他们闪耀的一生,正如岳飞的绝笔:“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参考资料:

史记》 司马迁

宋史

因话录 曾三异

懒冬围炉

懒冬围炉

汉六年(公元前201 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之计,伪游云梦,谲谋擒信。

韩信恍然大悟地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刘邦说:“人告公反。”把信押解到洛阳,降为淮阴侯。但是,并未让韩信去淮阴,而是使他居留在长安。

通过被捕,韩信进一步认识到,刘邦“畏恶其能,常称病不朝从”。但仍很高傲,羞与绛、灌等列。一次,刘邦与韩信讨论诸将带兵的能力。“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刘邦本来就“畏恶其能”,韩信不顾阶下囚的地位,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进一步触动了刘邦的痛处。


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 年),刘邦去代地镇压陈豨的叛乱。韩信的舍人得罪韩信,韩信要杀他。其弟告变,说韩信与叛将陈豨合谋造反。吕后与萧何诈称刘邦已诛陈豨,诱韩信入宫祝贺。“信入,吕后使武士缚信,斩之长乐钟室。

信方斩,曰:‘吾悔不听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遂夷信三族。”

刘邦回到长安,对韩信之死,“且喜且怜之”。并问韩信死时说了些什么。吕后回答:“信言恨不用蒯通计。”

所谓蒯通之计,是韩信定齐后的事。这时,项羽遣武涉说韩信反汉,三分天下。韩信对刘邦授上将军印,予数万众,言听计从,感恩不尽,表示“虽死不易”,婉言回绝了武涉。齐人蒯通知道天下之事,“权在韩信”,便欲以奇策打动韩信,三分天下。蒯通从相面入手,对韩信说:“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面”,指跟刘邦走;“背”,指背叛刘邦。蒯通接着说:“当今两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几天后,蒯通再次敦促韩信反汉。

韩信坚定地回绝说:“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

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那时,韩信要搞垮刘邦,并不难。

但是,他坚定地谢绝了蒯通的献策。“悔不用蒯通之计”,足以说明韩信未曾反。至于说韩信与陈豨有谋,显系诬陷。陈豨叛乱,是养客引起的。陈豨养客很多,门庭若市,周昌怀疑他图谋不规,上报刘邦。刘邦遣人调查,事多牵连陈豨,陈豨恐惧,仓促起兵叛乱。“安得与淮阴有夙谋?”

韩信未有谋反之心,但君王却有畏臣反之意,封建君王一定以其王朝根基及其自身利益出发,大行其道,铲除异已。

岳飞的尽忠也危极到了自私的王权,所以,可想而知,都成了君王扫除障碍的牺牲品。

我们惋惜忠臣的同时,不竟也憎恶自私的王权,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事非曲直让后人评说!

辛勤立业编辑出版!

抓狂的信大人

抓狂的信大人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luirabbit

luirabbit

韩信之死,是为了巩固皇权的一个悲剧,提现了封建社会的本质,皇权必须铲除任何有可能的威胁。

岳飞的才能过高,军权过重,还是个主战派,以岳飞之死来换取宋高宗的利息。

loveicedoll

loveicedoll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