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在“五胡乱华”时期是中国与人类历史最黑暗的时期?
MSN无名蜂蜂
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
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汉人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其中存在时间较长和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有五胡十六国。后北方被前秦统一,中国呈现出前南北朝特征。
西晋“八王之乱”,胡人趁乱反晋。西晋灭亡后,出于避乱,晋朝皇室和北方黄河流域广大居民进入安定的长江流域,史称衣冠南渡。南渡导致了经济重心南移。
五胡乱华的时间一般从西晋灭亡(316年)开始算起,一直到鲜卑北魏统一北方(439年)。有的学者也称之为“永嘉之乱”、“中原陆沉”、“中原沦陷”等。这一时期,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汉民族的一场灾难。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589年灭陈朝,方使中国结束了300年的动乱和分治。
东晋建立时,中原已沦丧于胡人之手。中原汉族在祖逖、桓温等名将的带领下绝地反击,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迁居南方的爱国将士每每以北伐中原、收复失土为己任。东晋与五胡的战争,十六国之间的厮杀,使得这一时期战乱连连。河淮地区为南北交战的主战场。
汉朝以来,就有胡人不断向中原迁徙,在多代皇帝的宽容接纳政策下,胡人逐渐增多,盘踞华北地区,势力不断壮大。到西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西晋首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
晋惠帝时期的八王之乱以后,晋室分裂,国力空虚,民生凋敝,晋朝的军事力量迅速衰退,华夏大伤。胡人趁机起兵,侵扰中原,中原大乱。在百余年间,先后由胡人及汉人建立了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
又因为鲜卑北魏末年的史官崔鸿著有《十六国春秋》一书,该书将较具代表性的十六个政权独立记录,故又有将此一时期称为“五胡十六国”、“东晋十六国”者,实则政权的数目远逾十六个,建立者也不限于胡人。
五胡乱华时期处于中国被外族侵占、北方沦陷时期,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永嘉之乱以后,在胡人的野蛮残暴的统治下,长期陷于战争,民生经济大受破坏,人口锐减,晋室政权南下,改都建康,建立了东晋。
五胡乱华时,又有大量的西北诸胡和北方的鲜卑迁入中原。晋纪、晋书记录当时永嘉丧乱,中原士族十不存一。唐编晋书卷65王导传据说:“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这就是说,南迁的人超过了半数。留在北方的汉人纷纷建立坞堡以自保。匈奴、羯等族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千里(如《晋阳秋》残本所称的“胡皇”石勒一次就屠杀百姓数十万,诸晋史中也有大量屠杀记录,屠杀在数个州开展)。石勒其侄石虎更加残暴。
原先在中原地区的士族、仕人、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等也纷纷逃亡到南方去,他们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江淮和江南地区日渐富庶和繁华,最终在南北朝时期取代中原而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
迁到南方的中原部族与当地的人民和百越各族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包含江南特质的新兴文化。华北的六族(汉族、匈奴、鲜卑、羯、羌、氐)之间进行了长期混战和厮杀。五胡乱华的后期,除汉族和鲜卑族仍保持其势力与明显的民族认同外,匈奴、羯(匈奴中的白奴)、羌、氐战败後或被大量屠杀。鲜卑族拓拔部最终获取胜利,建立北魏之后逐渐统治华北地区,遂开始了后来的孝文帝改革。
第3世纪末,当西晋内部爆发了血腥的权力斗争和内战时,朝廷不能有效地控制境内的游牧民族,这些游牧民族藉此起兵反抗中国的统治,引发了长达300年的战争。
在此时期,汉人被驱逐到南方,建立以建康为首都的5个政权,北方留给游牧民族先后建立了超过20个以上的政权。佛教在此时期发展迅速,取代儒家思想的主宰地位。 [4] 几乎平均11年便有一次朝代更替,成为秦以后中国古代分裂时间最长、动乱频率最高的历史时期。因此,常被史学家称之为“乱世”。
政治上的不稳定,必然导致频繁的战争。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之间,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战争连年不断,持续近150年之久。北魏“孝昌之际(公元525年),乱离尤甚。恒代而北,尽为丘墟;崤潼已西,烟火断绝。齐方全赵,死于乱麻,于是民生耗减,且将大半”。
这种毁灭性战争的结果,便是“人皆相食”、“白骨遍野”、“千里无烟爨之气,华夏无冠带之人”。统治阶级之间的争权夺利,加上对人民的残酷剥削,使得“民尽流离,邑皆荒毁,由是劫抄蜂起,盗窃群行”,贫民起义层出不穷。
南北朝时,南北方发生了多地大量的的流民大起义与农民战争。长期的战争不仅加剧了社会的动荡不安,而且造成社会经济的大破坏,大倒退。
而这段时期是佛教历史中最飞速发展的阶段,当时佛教虽在汉代已传入中国,但东汉、曹魏、蜀汉、东吴及西晋等政权明令禁止汉人出家为僧,“往汉明感梦,初传其道,唯听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其汉人皆不得出家”(见高僧传·佛图澄传等书,据僧传记载与后人追述,汉至西晋间僧人几乎都是西域胡人。)那时的佛教还是胡人的宗教。但是也有少量汉人不顾禁令出家为僧。
后赵建武元年,经佛图澄劝化,后赵正式允许汉人出家。从此,佛教于五胡十六国时期始,乃至北朝逐步普及,甚至影响南朝,从一个小教逐渐发展成后世三教之一。
匈奴
汉朝南北匈奴分裂时,北匈奴可能迁往了欧洲,建立了匈奴汗国,从而导致了日耳曼民族的大迁移,间接的灭亡了西罗马帝国。隋唐以后,不再有记载。
羯
后赵被冉魏灭亡后,羯族作为俘虏几乎屠杀殆尽,仅剩下一万余人投降了东晋。
鲜卑
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但是鲜卑消失的主因是人口枯竭,当年鲜卑族的汉化政策总体而言并不是特别成功,一些鲜卑族先是汉化后来又胡化。经历后来的历史进程,到隋朝时期,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最终消失。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的研究,证实现代锡伯族很可能是拓跋鲜卑后裔。
羌、氐
原本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几支,在唐初年间被松赞干布统一建立了吐蕃王国,消失在历史中;另外南迁的一部分在云贵高原形成六诏,最终统一为南诏。南诏灭亡后分裂为各个民族;其余的继续南迁,与缅甸当时的各族共同书写了缅甸历史。
我是休闲兔,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看到这篇文章的人能平安,幸福~
wendyyao
好的,主妇来答!
“五胡乱华”,即公元316年至439年间,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胡人部落,先后在北方建立了各自的短暂王朝,也称“永嘉之乱”或“中原陆沉”。一,五胡乱华的历史背景。
西晋政权由于“八王之乱”,造成了民生凋碧,国力空虚,军事力量和组织能力迅速衰退。而此时,一直活跃在北方的匈奴贵族刘渊号称汉高祖刘邦后裔,趁机起兵,并在几年时间内壮大。
永嘉五年(311年),刘渊子刘聪派大将石勒,率军攻打西晋,晋军大败,死伤数万。在匈奴贵族刘曜的联合进攻下,大军攻克了洛阳,并在城内大肆抢掠,烧杀无计,给中原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晋怀帝被俘,晋王朝迀往长安。三年后,刘曜又攻入长安,西晋灭亡。
随后,匈奴人建立了前赵政权,少数民族族群各自为政,先后在北方建立各个短命王朝,史称“十六国”时期。
二,“五胡乱华”所带来的危害。
(1),经过连年的族群混战,数以万计的无辜百姓惨遭杀害,中原一带赤野千里,白骨遍地。
”五胡乱华”期间,匈奴、氐、羯等军队所到之处,屠城掠地,百姓几无宁日。尤其是石勒、石虎叔侄更惨无人性,把杀人当做寻乐,石勒一次就杀百姓数十万,幸存者也无不在死亡线上挣扎,朝不保夕。
社会的巨大动荡也造成了经济的迅速衰退。原来富庶的黄河流域出现了土地荒芜、千里赤野的萧条景象,有田无人耕成为北方的普遍现象。
(2),在政治上,由于各个民族所统治的时间相对短暂,地域上互相重叠,造成了政法不一,管理混乱的现象。
各个族群各自为政,“你方唱罢我登场”,从来没有一个长治久安的管理策略。他们只知攻城掠地,不知安抚百姓,恢复生产,发展教育等等。走马灯似的政治变更就造成了政策的朝令夕改,百姓们无所适从。”今天匈奴来收税,明天鲜卑来抓丁”,造成了政治上的极度黑暗。
在官场上也是如此,”唯权力马首是瞻”,是这一阶段官场的主流意识。这就造成了官员无底线无操守,当一天和高撞一天钟,滋生了腐败与贪婪,官场一片黑暗。
(3),文化方面。
五胡族群对中原民族的疯狂残杀,造成了大批士族和文化阶层南迁,史称“衣冠南渡”。留在北方的人民每天都在兵荒马乱中度日,基本的生活已失去保障,更遑论文化教育的发展了。
在这种情况下,曾被沿用数百年的儒家思想,已在战乱面前失去了影响力,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成了统治者灌输的主流价值观。于是,为逃避现实,涌现出了各种宗教派别,比如道教、佛教等就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宗教迷信思潮的泛滥在一定程度上严重阻碍了文化教育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挡路石。
小结:“五胡乱华”阶段,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这一时期,经济上出现了严重的衰退,人口锐减,文化发展受到重创。经此劫难,北方广大地区已失去往日的繁荣,已失去经济文化中心的位置,遗害无穷。我是主妇,欢迎各位阅读,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