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吗?
潇潇暮雨
可能有。
beiliuji
历史上花木兰这个人是存在的,花木兰是古代民族女英雄。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花木兰生于412年,但花木兰的姓氏、籍贯等,史书并无确载。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她是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茄子小猪猪
是
波波
谢邀,不太清楚,可能有吧,建议你多看看关于历史的书籍,看有没有你想要的结果。
victorbin
花木兰,是南北朝时期的叙事诗,出现在《木兰辞》中,是北朝民歌。既然是民歌,就好比戏曲角色里的 窦娥冤,西厢记一样,都有一定的有艺术加工,人物都是构建出来的。但民歌有一定的纪实性,能一定反应当时社会的情况。所以说,花木兰此人不一定有,但当时社会可能有这样的角色。
进击的奶瓶
可能真的存在过,但最有可能的是不只有一个人,《木兰辞》应该是对多个人进行加工出来的。
我国古代有大量的古典文献记载了不同的人,那么花木兰到底是谁呢,是否真的存在花木兰这个人呢?依我来看,我国历史上确认有花木兰这个人,并且这个人也有着与木兰词一样的经历,但只不过为了让人们更好的拉近与英雄间关系,将众多的花木兰艺术加工成了一个人。
现今花木兰的故乡说好有好多个,下面说依次说一下。
1、河南商丘
2、山东任城
3、陕西延安
4、河北魏郡
5、安徽毫州
6、湖北黄肚
花木兰到底是哪个朝代的人已经无法确认,我们只好从古典文献中找推测,花木兰应该是唐代以前的人,原因如下:
木兰诗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就是出现在古今乐录当中,所以花木兰应当是南北朝或南北朝以前的人。唐代李冗的独异志中载,
古有女木兰者,代其父从征。
从这个古字来看,花木兰应该出现在唐代以前。
Jessi喵儿
谢邀。
是不是真有花木兰这个人,尚待考证。
但是,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种事在历史上屡见不鲜,文字记载应该在北朝就有,后演变成花木兰版本。
解放战争时期也有女扮男装到第一线与男性官兵同吃同住共问参加战斗的女性,并被拍成了电影《战火中的青春》。
女性参战在中国是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并升华为一种同仇敌忾全民保家卫国的民族现象,而女性从军则被贴上了独特的文化标签__花木兰!
南 音
2019年6月19日,有华特迪士尼电影公司出品的电影《花木兰》正式定档于2020年3月27日。这部电影根据1998年迪士尼出品的长篇动画电影《花木兰》改编而来。从最开始拍摄的消息传出,这部电影就在华语文化圈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开机,选角,影片制作当中的每一个消息几乎都能上一次微博热搜。
98年上映的动画《花木兰》拥有较高的作画质量和剧情设计。在当年,这部制作水平高超的动画一经引进就立刻取得了很好的反响,笔者小编的老师就曾经在课堂上给同学们播放过这部电影,供大家欣赏。因此这部电影想必是很多人珍贵的童年回忆,这也是为何这部电影的真人改变版已经上映就会引起巨大反响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后早在98年之前,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在中国就已经是家喻户晓。98年的动画电影《花木兰》中对木兰故事的演绎脱胎于中国民间对“木兰”故事的认知,但是和民间的诸多传说版本却又不尽相同。如今我们能在电影,电视剧,小说,戏剧乃至游戏等多种形式的文艺创作当中窥见这一形象的身影。而这一故事能被考据的最早的书面记载,则始于距今一千五百余年的南北朝时期。和诸多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以及故事类似,木兰的故事也是脱胎于民间,逐步发展演化而得出的。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木兰的形象又是如何一步步丰满,成熟,直到变成我们今天所知的“花木兰”的呢。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首木兰诗最早收录于陈代释智匠的古今乐录,后来被收入了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如今,这篇古文泽被收录为了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书第10课的课文。可以说是中国的每一个学生都读过的经典古文。这篇古文讲述了一个叫做“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并且在军中建功立业之后,辞官谢爵,和家人回家团聚的故事。这篇长篇叙事民歌以五言乐府诗为载体,全文详略得当,描写精彩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和文学价值。因此这篇古文被选入了今天的语文课本,起到了教学示范的作用。
然而即使抛去优美的写作手法,这篇文字也有着深厚的文字考究价值。它是有关于“木兰替父从军”这个故事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故事中,北京胡人入侵,可汗点兵出征。主人公木兰是家里的长女,家中只有一个姐姐一个弟弟,然而父亲已老去,子弟未长成。父子二人无论是谁上战场,都几乎必然是有去无回,出于这个原因。木兰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征战多年,当年的战友很多都已战死,木兰不仅活了下来,还策勋列传,得见天子。然而花木兰拒绝了所有的赏赐和官爵。毅然决然回到了故乡,和父母团聚。
故事的核心内容,即“男扮女装,替父从军“这一点,和大多数民间传说,以及电影电视中的情节都是一样的。然而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点,却一直经常被人忽视。
如果你足够熟悉木兰诗,你就会发现,木兰诗中对女主人公的称呼一直只有“木兰“二字,全诗中“花”字只出现了一次,就是“对镜贴花黄”,那如今人们熟识的“花木兰”的花姓,究竟是从何而来呢?
在明代的大才子徐渭徐文长创作的杂剧《四声猿》的第三折雌木兰中,第一次给木兰冠以了“花”姓。不仅如此,他还顺便补齐了木兰所有家人的名字。
“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父亲花弧,母亲姓袁,“当户理红妆”的阿姊称为花木莲,“磨刀霍霍向猪羊”的小弟则叫花雄。
这一个个的人名起的有头有尾,那徐渭大才子难道是挖掘出了什么不为人知的历史资料,经过考据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么?很遗憾,并不是这样。只要是看过这剧本的人一定就会知道,这部剧里面的花木兰甚至还裹着小脚呢。徐才子在创作过程当中明显是用明朝人的认知套用了木兰诗中的故事背景。戏剧作为古代中国重要的娱乐手段,往往是十分注重娱乐性质的,写戏曲无非就是图个老少咸宜,让人看个乐子,作者也自然不会当作写史书一样去用心考究,计较每一个细节。清代的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中国也对此发表了明确的观点:“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然而徐渭编写的这一版本的“花姓木兰”,实在是十分具有影响力,一传十十传百,花木兰的叫法渐渐传遍了大江南北,“花”木兰也渐为公众所接受。最典型的例子是,在著名的清代小说《隋唐演义》中,第五十六回叫啖活人朱灿兽心代从军木兰孝父,基本就套用了用了雌木兰的人物构建,只是因为剧情需要,在此基础上做出了改动,把女主人公妹妹的名字改为了“花又兰“。
那真实的木兰到底姓什么呢?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关注这个问题是否成立,比如说“真实的木兰“是否存在。
网上对木兰诗故事的具体考据有很多,每一个观点都有着自己的道理和论据,然而仔细观察,却会发现这些观点都是凭借历史的碎片中的只言片语做出的判断。难以有有力论据的支撑。
花木兰的百度百科中写道:“祖冲之述异记、李亢独异志皆提到木兰姓花。”然而即使翻遍了述异记的全文,和木兰有关的故事,也只有载“木兰舟“的典故,跟花木兰的故事并没有任何关系。而李亢写的独异志一书中,对则个故事倒是有记载,原文是写道:“古有女木兰者,代其父从征,身备戎装,凡十二年,同伙之卒不知其是女儿。”我们可以发现,这故事中描述的“木兰“形象和故事与木兰诗中的基本完全一致,可是却也并没有提到木兰姓花的说法。
顺便说一下,独异志中的奇闻异事都是按照时代先后排列,而木兰是被排在汉代人物中。唐代成书的此本虽然在木兰诗完诗之后写就,但是却得出了和木兰诗相左的原因,抛去作者瞎编的可能性,剩下的原因就只有一个,就是当时的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找到了金人所没有的独特的第一手史料,这些史料给了他足够的信息,把木兰的故事年代排到了汉代。
在北朝民歌木兰诗中,并没有任何说法认为花木兰是汉朝人。而在后续的文献当中发现同一个故事,以不同的历史细节得以体现,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发现,古今乐录中收录的木兰诗一文所记述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绝非作者一人单纯杜撰而成。早在木兰诗成文之前就应该有关于花木兰替父从军故事的存在。可能是文字记载,也很有可能是民间流传的故事传说。木兰诗的作者(如果确实存在唯一作者的话)应该是吸收整理了这些民间故事的内容,加以文学美化和修饰,才创造出了木兰诗。
以古今乐录和独异志为线索,沿着历史的河岸逆流追朔,探究的线索就至此断绝了。我们知道木兰诗并非第一手记载,也不是作者一人的文学创作。同收编民歌整理出古今乐录的释智匠一样,木兰诗最后的成文作者应该也是从民间传说和史料中整理出的这个故事。而很不幸的是,古代书籍文本是很容易流散在颠沛流离的历史征途中的,在木兰诗之前有关“木兰从军”故事的记载,已经无从寻找。有很大概率,已经烟消尘散,彻底消失了。
但是同时,我们还找到了其他的文本作为考据资料。根据据完县志(完县即今河北顺平县)记载,宋神宗年间,河南名士达世安曾为当地木兰庙撰写汉孝烈将军记,撰写的碑文中包含如下内容:“神姓魏,字木兰,汉文帝时,单于侵境……在军凡十二年,屡立殊勋”。这段记载第一次提到了有关于木兰姓氏的内容,然而出乎人意料的是,并不是“花木兰”而是“魏木兰”。
无独有偶,元代有个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碑,碑文详细记载了木兰的身世和历代修祠情况,此碑立于元宁宗时期(约公元1332年前后),经鉴定确属元代石刻真品,这也是目前发现记载木兰事迹的最早碑刻。而在这块石碑的记载中,这个“孝烈将军”木兰,是隋代人,也姓魏。
两个姓魏的木兰,一个是汉朝人,一个是隋朝人。然而今天可以考据的木兰诗却成文于隋朝之前的北朝,这就几乎证明了即使木兰真的姓魏,也绝对不可能是隋朝人。如此看来,元代石碑有关于木兰生活年代的记载,八成是错误的。
还有的文章中提到,《新唐书》中还有一个任木兰,这条信息,说她生性刚烈,在国家危急之时,她散尽家财,招募了数千义勇保家卫国。为了便于行动,女扮男装,率领自己的数千义勇,一举打败了强大的叛军,为国建功。著名边塞诗人岑参还曾写诗赞她:“甲士千群若障云,一身出能定三年。”
我用工具检索《新唐书》也没有找到这个记录。但唐诗中提到木兰的倒不少,如白居易在戏题木兰花中云:“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杜牧也写有题木兰庙一诗:“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推上祝明妃。”这说明木兰的故事在唐代已经脍炙人口了。
除此外,还有“朱姓”“韩姓”等姓木兰的说法,有的来自地方县志,有的来自野史杂闻,跟着各处开花的“木兰庙”一样,恐怕传说的成分要大些。现在连研究会都有了,还逼贾玲道过歉,说她恶搞民族英雄,不知道有没有啥新的研究成果。
最后说下我自己的观点。其实,早在南陈时期,智匠和尚编的古今乐录里,就记录了木兰诗的题目,而且说:“木兰不知名。”请注意了,这里说木兰没有的是“名”,并不是姓。木兰作为一个复姓,似乎也没什么不妥。鲜卑族就有姓“仆兰”的,今天内蒙古还有木兰围场。为啥叫“木兰”,因为锡伯语中,木兰是哨鹿的故事。顺便说下,锡伯族,英语叫(SIBE),被认为是鲜卑(SIMBE)的后裔。所以,花木兰其实就是《木兰辞》中塑造的一个姓木兰的女子的艺术形象。
北朝民风剽悍,对妇女束缚较少,花木兰的故事又因为情节动人,教化意义强,而被历代统治者当作了宣扬“孝道”的重要工具。在无数次传播和扩散当中,这个故事经过了层层叠代的加工,有了多个版本。花木兰这个形象也被赋予了中华民族巾帼英雄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一个符号象征。她是那个时代中华子民孝敬父母,守卫家国的一个形象缩影。是不是有这一个花木兰,其实无所谓,因为这片土地上确实有着无数个这样英勇的中华子民,努力奋战,保佑我大中华五千年生生不息。
花木兰其实就是你和我,是每一个忠孝仁义的中华子民,从人民史观的角度出发分析,她是一位典型的人民英雄,从民歌中来,一路上被人民的传说和热爱塑造的有血有肉,跨国几千年时间走向近代,走到所有人的面前。这个形象依旧是那么的令人热爱。花木兰是浓缩的中华英雄儿女,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身边。
钱小友
如果只是说“可能”,也确实有可能不存在,因为现在已经无法证实。
但是我认为类似的原型应该是存在的。
首先,从军出征固然是男性占绝大多数,但是女性从军历来都有。从古母系社会的女战斗统领还有到商朝“妇好”,唐红拂女,宋梁红玉。。。。。在历代虚构故事中,诸如武王伐纣中的邓婵玉,宋抗辽家族杨门诸女将也是形象颇多。。。随着儒家思想的逐渐道学化,从女性的认同逐步从抛头露面到三从四德,但是不能改变的客观情况是:在征战频繁特别是军阀割据争斗时期,一旦优质男性壮丁后继无力,老幼妇孺遣送入营本来就是历史常态。
杜甫石壕吏中“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是去军中烧火做饭,那年轻女子参与战斗也会是一件正常事。
第二,大家质疑点往往不在于花木兰能否从军,而在于从军却“不知木兰是女郎”。
通过《木兰辞》内容看,这一情况并非不可能。原因无外乎两点
1是古代还未形成现代的“前凸后翘”的审美,衣着宽大,如果身穿兵甲,第二性征更加不明显。影视剧中女战士在胸部护甲上造型夸张,十分可笑。
2,花木兰并非是普通的兵士参军。从诗词内容看,花木兰应该是被编入军户的较为富裕家庭。更有可能的是花木兰疑为少数民族内迁汉化族裔,具有类似八旗的世袭较高地位。花木兰能够自买骏马并且在未得到骑兵训练的情况下能够“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如此熟练地进行长途骑行,不得不说花木兰本身就接受过较好的骑射训练,并非普通农耕人家。在骏马堪比奔驰宝马的年代,花木兰家能够轻松“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说财力也是相当雄厚。所以花木兰在军中的状况应该是这样的:一个被编入重型骑兵的富家公子,带着自己的骑兵小队,不仅有仆从喂马洗马,更有可能携带一只步兵小队。这个富家公子在军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具有自己的“办公室”拥有一定的私人空间。这就大大降低了被识别性别的可能性。。。。
所以说,是可能存在的。
Trayee
我认为花木兰替父从军一定是有的,只不过其战场上的功劳未必那么大。没有真事,怎会凭空单独出现这个故事,木兰家也不是帝王将相。古代战争时,家家都要出人打仗,木兰父老弟幼,极有可能由女儿替父从军,而且要女扮男装,以避免老父和小弟弟上战场。如果她父是大人物,如杨家将故事,说书连戏越编越玄,木兰家是个普通人家,没有其事就不会有人编造假故事。
wuzhanhui
木兰是真有其人的。
有元代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碑,碑文详细记载了木兰的身世和历代修祠情况,此碑立于元宁宗时期(约公元 1332 年前后),经鉴定确属元代石刻真品,这也是目前发现记载木兰事迹的最早碑刻;另一通为清代孝烈将军祠辩误正名记碑,立于清嘉庆十一年(公元 1806 年),碑文上言:“营廓镇北二里许孝烈将军祠,乃隋末魏氏女,讳木兰,未字真人,闺阁奇英者也……”
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中记载:“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所以木兰应该是真有其人其事的,但是否姓花,还有待考证。
mihu2
历史上的花木兰是否真实存在,在读者当中有三亇看法,有的认为只是一亇美丽的传说,也有的认为是集众多好儿女的缩影,还有人认为真有其人。河南省商丘虞城就被认为是花木兰的故乡,很多商店,街道,车站都冠有木兰,花木兰的名称。我的祖藉是河南,听父亲讲过他的一段往事,在四十年代初期,当时父亲十四岁左右,担着一担菜去赶集,看到城墙上张贴着一张布告,大意是要招铁路工人,父亲就按照上面所写地址去报名了,报了名还要考试,考试的内容就是花木兰随父从军的故事,父亲就用浓浓的河南口音把故事娓娓道来,从这以后父亲在铁道部门工作了一辈子,母亲跟随着父亲的奔波,最后在南方城市扎根,繁衍。举这亇小插曲是想说,花本兰的故事历史悠久,源漂流长,脍炙人口,深受人们的喜爱和传颂,无论它是否真实的存在,都是美好的传说。
|
xionet
花木兰到底存不存在?
从我个人看来,花木兰作为具体的形象应该是不存在的,这其实是一个寓意,或者是一个象征。
为什么这样说呢?《乐府诗集》是北宋人将汉、魏时期民间的一些乐调进行整理,形成一个官方的乐谱。比如信天游曲调,就能编写很多歌曲。作者可能将这个曲调里的意思揉进了自己的思想,于是就形成了《木兰辞》,且许多具体人物情节也都是后来人们逐步完善,才最终有了今天的版本。
从《木兰辞》中可以看到一件事,就是在那个岁月,无数次的战争,导致大批百姓的死亡,特别是作为战争主体的男人,男人都战死了,但是战争却长期不能停止,这种情况下,就绝对存在女人被逼上战场的可能,所以这个历史事实应该存在。
作为诗歌中的花木兰,应该就是这些在战争中搏杀的女人演唱的,她们在歌唱自己,发自内心的控诉战争造成的家破人亡,渴望尽快结束战争,而这个结束战争的方式,在她们看来,唯一的手段就是自己必须要战胜敌人,战胜了敌人,就意味着和平到来,自己可以回家了。
在南方,有一种花叫木兰花,这种花非常美丽,香气扑鼻,有雄有雌,而且有各种颜色,正是作为一个女人的象征,有可能是她们在征战过程中发现了这种花,有所感触,所以就编出了这个美丽的名字。
你们觉得呢?
别样青春
花木兰是中国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女英雄,不过这个女英雄是隋朝时期女英雄。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这首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木兰诗,是一首我国古代著名的乐府民歌,它与另一首《孔雀东南飞》合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叙事诗双璧,收录在宋代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
木兰诗是民间创作的诗歌作品,语言浅白生动,故事情节感人,诗歌描述的是在北魏时期在和柔然的战争中,一个叫木兰的姑娘,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战场征战十二年,屡立战功。凯旋归来后,皇帝重赏并赐以高官,木兰拒绝做官,只愿回乡侍奉爹娘的故事。
隋朝的巾帼英雄魏木兰,在历史上确有其人。隋朝年间,突厥侵犯边境,木兰因父亲年迈体弱,遂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征战十二年,战功赫赫。凯旋归来,隋朝皇帝重金赏赐,并赐尚书官职,木兰辞谢不受,表示只愿尽快返回家乡。隋朝皇帝后来知道了木兰是个女儿身,欲纳其为妃,木兰更是坚决不从,自尽身亡,以明其志。这下惹得龙颜大怒,降罪下来,木兰全族受到牵连处罚,幸存者隐姓埋名,苟且于世。
唐朝建立后,皇帝闻听木兰事迹,大为感动,追封她为孝烈将军,以示纪念,并为她修建木兰祠,令后世敬奉。这个木兰祠就在河南商丘的虞城县城南35公里的大周庄村,至今祠堂中还保留着木兰的戎装塑像,还有元代和清代刻立的记功碑,碑中记载了木兰的生平和她所立战功,以及历代修祠的情况。2007年河南虞城县被中国文化部命名为木兰之乡,而木兰的传说故事也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预以保护。
中国历史上的巾帼英雄很多很多,但是女扮男装的英雄,只有木兰一例。尽管北魏年间的花木兰,和隋朝的魏木兰,时间相差二百年,但人们对木兰的敬慕之心却无有差别。时至今天,我们依然在传唱木兰诗,相信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人们的英雄情怀永远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