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捋清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历史脉络?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三家分晋一直到五代十国,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分二百九十四卷,共有三百多万字,取材十分广泛,历史资料十分丰富。《资治通鉴》刻...

司马光

最新跟帖
阳光温暖心情

阳光温暖心情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的一个阶段,后来人再回首这段历史的,只能用深刻促进各民族融合自慰了。南北朝时期存在在主流政权应该有9个,推动这些更替关键人物有那些呢?

东汉末年,由于整个社会矛盾的尖锐爆发,整个帝国分崩离析,大大小小的军阀混战,最终经过血战,奠定了魏蜀吴三国,而力量最大的魏国也没有逃脱被换代的命运,最后被司马氏窃取了胜利成果,建立大一统的晋朝,可惜不满百年,整个司马家族大内斗,把整个中原王国拖入旷日持久的战争和动乱之中,由此,晋亡而东晋立,在门阀贵族的把控下,整个东晋持续了百年,直至420年,刘裕建立了宋,魏晋时代结束,南北朝开始。

整个南北朝时期,开始于公元420年,结束于公元589年,分裂局面一共持续了170年。

420年,刘裕建立宋朝,刘裕之所以能够建立宋朝,就因为东晋的衰落,他征伐中建立大量军功,使得他在东晋朝廷权势煊赫 ,在418年,刘裕正式接受晋安帝的分封他的作为臣子的最高礼遇,即使位及人臣也是臣,哪有自己做皇帝好呢!

到420年,他正式强迫东晋皇帝禅让给他皇位,不久就处死了废帝。

历史的轮回总是相似的,自从刘裕建立刘宋政权以后,此后南朝的几个政权的更迭都是惊人的相似。

刘宋之后的第二个政权是萧道成建立的南齐政权,建立时间是公元479年4月,被迫禅让皇位的是刘宋的末代皇帝宋顺帝。不久也杀了13岁废帝,刘宋持续时间59年。

南齐之后便是南梁政权,皇帝是著名的居士皇帝萧衍,建立时间是502年,整个南齐政权只有短短23年。

南齐结束以后就是南陈,建国时间557年10月开国皇帝是陈霸先,亡国之君就是“后庭花”的陈后主,后被晋王杨广所灭,唯一不同的是陈后主被俘虏到北方去了以后,没有被杀,自然死亡。

北朝主要包括北朝包括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继承北周疆域的隋完成了统一大业,故不在此列;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北齐取代东魏,北周取代西魏,北周灭北齐)。最后北周的帝位被杨坚所得,然后杨坚在北周原有基础上灭了南陈,统一了中原,建立了隋朝。

漫漫鱼yami

漫漫鱼yami

这是我自己做的一个大事简表,如果没有什么遗漏的话应该基本涵盖了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史事,其实有些不能算是事,比如晋初之政之类的,就是一个长期的持久的持续过程,不过个人认为这样可以比较完整地包含进那个时期的全部人物,意思就是这个时期的绝大部分人物都可以在这89件大事中找到他们的事迹,只要你愿意去找的话。

科技、文化、经济方面的历史事件就没记了,望见谅。

西晋

1. 265:西晋建立,晋初之政

2.【西北】270-279:秦凉虏乱、树机能之乱

3. 280:灭吴之役

4.【西北】294-299:匈奴郝氏之乱、齐万年之乱

5、6并入17

7.【宫廷】?-283:齐王攸、太子之争

8.【宫廷】290:杨贾之乱、楚王之乱(汝南王亮、楚王玮)

9.【宫廷】290-300:贾南风之政及其与太子之争

10. 300-306:八王之乱

11.【汉(前赵)】304:刘渊建立汉(前赵)

12. 304-311:汉晋战争

13. 311:永嘉之乱

14. 311-316:晋愍帝入关中、西晋灭亡

15.【成(汉)】【蜀中】304:李雄建立成汉

16.【凉州】【前凉】张氏割据凉州、前凉建立

17(5、6).【东北】约260-316:鲜卑之兴(宇文部、段部、拓跋部、慕容部)

18.【江南】荆扬之乱

18-1: 303:张昌之乱

18-2: 303-307:陈敏之乱

18-3:王如之乱

18-4: 311-315:杜弢之乱

18-5: 周氏与南渡晋室矛盾、周勰之乱



东晋-十六国

19. 317:衣冠南渡、东晋建立始末

20. 311-323:北方全部沦没、石勒之兴(王浚王弥曹嶷刘琨祖逖之亡)

21.【东晋】322:王敦之乱

22.【东晋】327-329:苏峻之乱

23.【东晋】325-361:成帝康帝穆帝之政、庾氏之经营

24.【前赵】【后赵】318-329:靳准乱汉、前后赵战争、石勒灭前赵

25.【后赵】【前凉】【前燕】333-347:石虎之政、慕容皝建立前燕、后赵前凉战和

26.【后赵】【冉魏】【前燕】349-352:后赵之乱、冉闵诛胡、后赵灭亡、前燕灭冉魏

27.【东晋】【汉(成)】346-347:桓温灭成汉

28.【东晋】351-369:殷浩北伐、桓温三次北伐

29.【东晋】371-373:桓温废立

30.【前秦】350-353:苻洪入关中建立前秦、前秦早期之政

31.【前秦】【前燕】357-370:苻坚之政、前秦灭前燕

32.【前秦】【前凉】【仇池】376:前秦灭前凉、仇池

33.【前秦】316-376:拓跋部中衰、前秦平拓跋部、匈奴铁弗氏

34. 383:淝水之战

35.【翟魏】383:丁零翟氏首叛、丁零翟氏

36.【后燕】【后秦】【西燕】【前秦】384-399:北方大分裂(36-1:后燕后秦西燕建立、前秦灭亡; 36-2:西燕灭亡)

37.【后凉】【西秦】【南凉】【北凉】【西凉】385-400:秦凉大分裂(诸政权在凉州建立)

38.【北魏】386-393:北魏之兴(拓跋珪)

39.【北魏】【后燕】【南燕】【北燕】395-409:后燕分裂灭亡(参合坡之战)

40.【后秦】【夏】406-415:赫连勃勃建立胡夏、后秦胡夏战争

41.【东晋】385-399:司马道子、司马元显乱政

42.【东晋】399-400:孙恩之乱

43.【东晋】【蜀中】402-405:桓玄之乱、谯纵据蜀

44.【东晋】【南燕】409-410:刘裕灭南燕

45.【东晋】410-413:卢循之乱、刘裕平蜀

46.【东晋】408-415:刘裕掌控朝政

47.【东晋】【后秦】416-418:刘裕灭后秦

48.【北魏】408-459:北魏统一北方

48-1:南凉之亡

48-2:西凉之亡

48-3:胡夏之亡

48-4:西秦之亡

48-5:北燕之亡

48-6:北凉之亡

南北朝

49.【宋】422-424?:宋初内乱(少帝之废、刘义康之乱)

50.【北魏】409-423:明元帝之政、宋魏初战争

51.【北魏】423-449:太武帝兴魏

52.【北魏】445-448:北魏较大叛乱(盖吴起义)

53.【宋】【北魏】450-452:宋魏战争、北魏“国史案”

54.【宋】元凶弑宋文帝

55.【宋】454-458:孝武帝大杀诸王、刘义宣之乱

56.【宋】464:前废帝之亡

57.【宋】466-469:义嘉之难、宋失淮北

58.【宋】【南齐】466-479:明帝之政、后废帝之亡、萧道成建立南齐

59.【南齐】479-494:齐高帝齐武帝之政、郁林王之亡

60.【南齐】494-498:齐明帝之政

61.【南齐】498-502:东昏侯之亡、萧衍建立梁

62.【北魏】452-476:太武帝之死、文成献文之政

63.【北魏】466-490:冯太后专朝

64.【北魏】493-498:孝文帝迁都洛阳、孝文帝改革

65.【北魏】【南齐】【梁】齐、梁与魏战争

65-1:479-499:齐魏战争

65-2:503-514:梁初与魏战争

66.【北魏】500-524:宣武帝孝明帝之政、胡太后之乱

67.【北魏】524-528:六镇之乱

68.【北魏】528-529:河阴之变、尔朱荣掌权

69.【梁】梁武帝之政

70.【梁】【北魏】525-529:梁立元颢、陈庆之北伐

71.【北魏】529:孝庄帝杀尔朱荣、尔朱氏专政、前废帝、节闵帝之立

72.【北魏】531-533:齐神武之兴、后废帝、孝武帝之立

73.【北魏】【东魏】【西魏】533-535:宇文泰之兴、孝武帝入关中、魏分东西

74.【东魏】【西魏】536-543:东西魏战争

75.【梁】547-552:侯景之乱、梁诸王争位

76.【梁】【西魏】【后梁】552-554:江陵之变、后梁建立

77.【梁】【陈】555-557:陈武帝之兴、陈武帝建立陈朝

78.【陈】陈初内乱

78-1:557-560:王琳之乱

78-2:地方豪右平定(陈宝应等)

78-3:560-568:废帝、宣帝之争、华皎之乱

79.【东魏】【北齐】549-550:齐文宣帝篡东魏

80.【北齐】550-559:文宣帝之政

81.【北齐】559-561:废帝之亡、孝昭帝武成帝篡位

82.【北齐】561-577?:武成帝、后主乱政

83.【北周】【西魏】551-572:周篡西魏、宇文护专政

84.【北齐】【北周】550-568:周齐初年战争

85.【陈】570-573:陈取淮南

86.【北齐】【北周】575-579:周武帝之政、北周灭北齐、陈失淮南

87.【北周】【隋】578-581:周宣帝周静帝之政、隋文帝篡周

88.【陈】569-588:陈宣帝、陈后主之政

89.【陈】【后梁】【隋】585-589:隋灭后梁、隋灭陈,南北统一。

妖狐藏马sang

妖狐藏马sang

280年,司马昭大儿子司马炎取代魏,统一中原,建立晋王朝。

290年,司马炎的白痴儿子(是真的先天白痴)继位,爆发八王之乱。晋朝国力衰落,天下开始大乱。各地农民揭竿而起,连少数民族也频繁起义。

304年,匈奴等几个少数民族起义首领称帝。当时理论上讲,晋朝还存在,但是先后爆发五胡乱华(五个少数名族统治中原地区)。

307年到312年,中原人口(主要是汉族)被五胡屠杀,灾害原因而导致锐减90%,当时胡人甚至食用汉人人肉。特别是胡人中的女人,特别喜欢吃汉人人肉。伴随着五胡乱华,北方地区又先后或同时存在着十六个小国(实际类似于军阀割据)。十六国中的冉魏政权建立者冉闵被认为是汉民族的救星。冉闵以牙还牙杀戮胡人,保住了汉人的最后血脉。

316年,晋朝被灭。皇室宗亲司马睿逃到江南,在士族支持下,建立继续建立晋王朝(历史上称为东晋)。

351年,前秦建立,并于382年统一北方。并于383年进攻东晋,想一统天下。但是,被东晋大败,前秦一蹶不振,从此北方再次陷入混乱。385年,苻坚被杀,前秦名存实亡。

394年,前秦正式灭亡。北方仍旧是十六国(其实不止十六国)乱战,南方仍是东晋。

386年,北魏建立,439年统一北方。534年,北魏内部分裂,形成东西魏对峙。

同时期,420年,南方的刘裕建立宋取代东晋。之后,齐梁陈相继更替。

550年,北齐取代东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

577年,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

581年,隋取代北周

589年,隋灭南方最后一个政权陈朝,统一天下。

冯阳

冯阳

这个估计是捋不清楚的????

多多5213

多多5213

我喜欢看历史书,而又特别崇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风流人物,所以在网上找了书单。

最近在看的是陈寅恪的魏晋南北朝史演讲录,讲真,可能是学识不够,很多内容对我而言,都是特别新,很晦涩,估计没有一定了解历史概况的人,或者说是还没有对整个魏晋南北朝体系有所了解的人,是很难跟上进度的。

怎么样理清呢?

建议从大范围来先了解,从东汉末年分三国开始,三国时期应该从初高中的必读书籍《三国演义》就有个大体轮廓,到晋取而代之曹魏,不过几年的八王之乱后,变成东晋,再到南朝北朝,南北朝时期的十几个国家政权,再到北周大臣杨坚统一改国号为隋。

有了些简单的轮廓之后,知道政权的交迭更替,某些时候大概发生了哪些大事件,对政权有怎样的影响之后,就可以就开始细分其中的人物、制度、服饰之类的。

估计最混乱的还是在五胡乱华这段时间,五胡十六国说的还是政权有了一定时间的延续,更多的还有没有记上来,或者建立的国家时间几个月、几年就被吞并的。

7元纸币

7元纸币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主要分为魏朝(曹魏)、西晋、东晋和南北朝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及波斯、希腊文化的输入。

三国(220年-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主要有曹魏、蜀汉及孙吴三个政权。汉末三国战争不断,使得中国人口急剧下降,经济严重受到损害,因此三国皆重视经济发展,加上战争带来的需求,各种技术都有许多进步。

晋朝(265年-420年)上承三国,下启南北朝,属于六朝之一。分为西晋(265年-316年)与东晋(317年-420年) 。

265年,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国号晋,即晋武帝。280年,西晋灭孙吴而统一天下,但是和平稳定的局面只维持了短短的十几年。晋惠帝继位后朝廷渐乱,领有军权的诸王纷纷争权,史称八王之乱。晋朝元气大伤后,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316年,西晋灭亡,北方从此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 。

317年,晋朝宗室司马睿于建康称帝,东晋建立,据有中国南方的领土。中原的世族及平民陆续南迁,形成中国北方侨民和南方土著聚居的局面。东晋初期,王导等人采取镇之以静策略,稳定局势。皇权衰落,朝廷大权主要由世族掌握,由于军权外重内轻,朝廷控制力弱,不少方镇心怀野心。383年,前秦出动举国之师,意图灭亡东晋。面对亡国之祸,东晋君臣一心,凭借淝水决战奠定胜局。谢玄等将领乘胜追击,成功的收复大批失土,致使前秦崩解,引发了北方军事和政治格局的变化。然而,东晋后期又发生朋党相争及桓玄作乱。最后刘裕崛起,平定诸乱,凭借军事力量夺得帝位,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


南北朝(420年-589年 )由420年开始,至589年隋灭南朝陈为止,上承东晋、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因为南北两势长时间对立,所以称南北朝。

南朝(420年-438年)包含宋、齐、梁、陈等四朝。

宋乃刘裕于公元420年夺取东晋政权后所建立,国号曰宋,建都建康,因皇室姓刘,故史称刘宋。

强盛时统治区域有今黄河以南、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是南朝当中疆域最大者,后来河南、淮北渐为北魏所夺。公元479年为萧道成所篡,共历八帝、60年。

齐,公元479年萧道成所建,国号曰齐,建都建康,为了与北朝的北齐加以区别,史称「南齐」,也因皇室姓萧而称「萧齐」。

统治区域有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各省,东昏侯时国内大乱,公元502年为萧衍所篡,共历七帝、24年。

梁,公元502年萧衍所建,国号曰梁,建都建康,皇室姓萧,故称萧梁」。梁武帝时国力颇盛,统治区域有今长江及珠江流域各地,曾一度取得淮北和汉中。公元557年为陈霸先所夺,共历八帝、56年。

陈,公元557年陈霸先代梁称帝,国号陈,建都建康。统治区域有今长江、珠江流域各省,是南朝当中版图最小者,589年为隋所灭,共历五帝、33年。

南朝皇族主要是寒门或庶族,因为军权逐渐由寒门或庶族掌握,所以能够篡夺皇位 。

北朝(439年 -589年)包含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等五朝。

北魏乃鲜卑族拓跋部所建,其前身在十六国时代为代国,淝水之战后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曰魏。公元398年建都于平城,逐步并吞十六国中的夏、北燕、北凉诸国。

公元439年统一北方,统治区域北至蒙古高原,西至新疆东部,东北至辽西,南大致以淮河、秦岭为界,与南方的刘宋对峙。

北魏国力颇强盛,孝文帝拓跋宏于公元493年迁都洛阳,进行一连串的汉化运动,但因种种因素,却造成汉化与反汉化两大阵营的对抗,引起「六镇之乱」,瓦解了北魏王朝。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东魏与西魏,隔黄河而治,东魏后为北齐所代、西魏为北周所代。从拓跋珪建魏,到公元557年西魏亡,共历十七帝、171年,是所有魏晋南北朝王国中立国最长久者。

东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受权臣大将高欢胁迫,逃往关中。

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孝静帝,迁都于邺,史称东魏。

统治区域有原北魏领土洛阳以东的地区。公元550年为高洋所代,东魏共历17年。

西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西入关中,将领宇文泰迎之。公元535年宇文泰毒死孝武帝,另立元宝炬为魏文帝,定都长安,史称西魏。统治区域有今原北魏领土洛阳以西的地区及益州、襄阳等地。公元557年宇文觉所代,西魏共历三帝、24年。

北齐,公元550年东魏大将高洋夺取东魏政权称帝,国号齐,为与南朝的萧齐区别,史称北齐,亦称高齐,统治区域相当于东魏领土。公元577年被北周所灭,共历八帝、28年。

北周,公元557年,西魏大将宇文觉夺取西魏政权称帝,建国号周,史称北周,也称宇文周。

公元577年灭北齐,统一中国北方,并继续攻取江北、淮南,统治区域扩大到长江北岸。公元581年隋所代,共历五帝、25年。

公元581年,北周大臣杨坚受禅称帝,国号大隋,公元583年建都大兴,公元589年灭南方的陈朝,结束南北朝分裂的局面,全国再度统一。

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新兴朝代。北魏皇室为鲜卑族,汉族官员受五胡文化影响,多与胡人通婚,鲜卑皇室也受到汉文化的熏陶。

储钱罐de熊熊

储钱罐de熊熊

没办法,去看历史书

喝酒锻炼胃

喝酒锻炼胃

南北朝,光看这名字就知道它是劈两半的,即南朝和北朝。

北朝的前身是五胡十六国,当时,五胡内迁,在中国北方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几个政权。

西晋退缩江东,建立东晋。

420年,东晋的刘裕篡位,建立刘宋王朝,东晋灭亡。这就是南朝的开始。

439年,北魏荡平中国北方大大小小的其他政权。 分裂多年的中国北方重新走向统一,这就是北朝的开始。

一南一北,合起来就是南北朝。

不过,南北朝只是 一种总称,在彼此攻伐的过程中,它们的内部系统都是在不断更新换代的。南朝包括四朝——(刘)宋、齐、梁、陈;北朝包括五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为了便于讲述,先说个总纲,再展开具体内容。

简单地说,南朝就是宋齐梁陈四叠浪,后浪把前 浪拍死在沙滩上;北朝是先有北魏,北魏后来分 裂成东魏和西魏,东魏被北齐取代,西魏被” 取代,北周随后统一北方,之后被隋取代,心 消灭群雄,统一全国,成为最终的大赢家。

按照历史学家的定义,南北朝是从420年开始的。

就从420年开始说吧, 420年和421年,刘宋王朝和北魏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武装冲突。 422年,刘裕一度筹备北伐,筹备还没有完成就去世了。同年,刘宋王朝因帝位之争发生内订,北魏皇帝拓跋嗣趁机南下,把势力推进到了黄河南部。拓跋嗣是个工作狂,经常加班加点的熬夜,可乐咖啡浓茶兑一起喝,身子骨熬坏了,刚到30岁就骑着白鹤飞走了(423年)。

刘裕不幸,去世就闹内证,拓跋嗣命好,继承他的大业的,是他的儿子拓跋素。 拓跋焘文韬武略的水平比他的老爹高得多。按常 理,他应该趁刘宋王朝内订之际,一鼓作气南下,但是,他继位之后并没有这样做。不是不想,是不能,因为北魏后方还有强大的柔然在那里虎视耽眈地盯着呢!

424年,柔然南下。拓跋焘御驾亲征,率领两万人北上抗敌,他的才能是有的,但是这时候的他实战经验不足,被柔然大军重重包围,好不容易才击退强敌。

当拓跋焘在塞外的层层包围中杀开一条血路的时候,刘宋王朝的刘义隆也在阴暗残忍的宫廷内证中冲出重围,成了这个帝国的最高领导者(424年)。

接到这个消息,撤回大本营的拓跋焘长叹口气,他很清楚,因为柔然搅局,他已经错过了南下的好机会。

425年,拓跋焘派遣五路大军北伐柔然。柔然人不敢硬碰硬,一溜烟跑得没影了。429年,拓跋焘派遣远征军,离开国都将近4000里,先展开轰炸式攻击,将敌人击溃,再展开地毯式搜索,柔然人受到重创,内部分裂,元气大伤。

拓跋焘与柔然人打架的时候,刘义隆在解决内部问题。当初他能在混乱的内证中上位,主要是因为得到了权臣的支持。称帝初期,实权有限,他不得不韬光养晦,等权臣被铲除了,大权独揽了,他的劲敌拓跋焘也在与柔然的战争中占据了战略优势,正磨刀霍霍地准备南下。

430年,刘义隆抢先出手,发动大规模北伐,先胜后败,徐羽而归,第一次北伐就此收场。

431年到439年,南北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在此期间,北魏主要在黄河以北活动,消灭了黄河北部的一些小政权。439年,北魏统一中国北方。 至此,南北对峙的格局最终形成。

440年到449年这九年里,南北双方依然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彼此都在积蓄实力,等待第二轮交手。450年,狼烟骤起,这一次是北魏抢先出手。刘义隆大怒,发动第二次北伐。由于准备仓促,决策失误,南军大败。北魏军队长驱直入,饮马长江,兵锋几乎推进到刘宋王朝的国都建康(今南京)。

战后,围绕着二次北伐的责任应该由谁承担这个问题,刘宋王朝闹内江,宫廷斗争激烈,太子刘劲也卷入其中,想害死刘义隆。刘义隆哀怒交加,一度动过废太子的念头,却迟迟不忍下手。

刘义隆很窝火,拓跋焘也很憋屈。虽然北魏在第二次南北之争当中获胜,但是代价是孤注一掷,几乎押上了所有的赌注。北魏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内部的不稳定因素比较多,战后,国内 小规模暴乱此起彼伏,拓跋焘也是被折磨得心交瘁。

一个叫宗爱的太监,跟太子不和,煽风点火,说太子结党。拓跋焘一生气,把太子的“党羽”砍了,太子又气又怕又无奈,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死了。太子一死,拓跋焘又是后悔得不行。

宗爱担心自己掉脑袋,就在452年发动政变,杀了拓跋表。 消息传到南方,刘义隆认为这是个好机会,发动了第三次北伐。然而这次北伐比较潦草,南军稍一试探,感觉难度太大,就无功而返了。

453年2月,刘宋王朝发生政变——太子刘劭派军攻 入王宫,刘义隆惨死于卧室。就这样,拓跋焘和刘义隆这对打了一辈子的老冤家,以相似的死于非命的方式离开了人间。

为了保住帝位,刘劭不惜弑父,灭绝人伦,这可是作大死。他在皇帝的宝座上坐了不到3个月,就被三弟刘骏赶下来,脑袋也被剁了。

刘劭十恶不赦,刘骏的表现如何呢?刘宋王朝的大臣很快就会知道,跟刘骏相比,刘劭简直就是活菩萨。刘义隆的几个儿子当中,刘劭本来是不受重视的,如果不是因为刘劲作死,他这一辈子连龙椅的毛也摸不着。当了皇帝之后,为了防止兄弟们以自己为榜样,他大开杀戒,几乎把有血缘关系的兄弟们杀了个精光。

南边的刘宋宫廷里血流成河,北边的北魏朝廷里也是鬼火飘飘。 太监宗爱杀死拓跋焘之后,立他的另一个儿子拓跋余为帝。没多久,宗爱看拓跋余不顺眼,就把他杀了。其实拓跋余是个很差劲的皇帝,很不招人待见,但是,无论怎么说,他也是皇室子弟,哪能说杀就杀。宗爱这次一动手,有几个大臣怒了,组了一个团,和宗爱对着干,拥戴拓跋溶(jun)登上了宝座。拓跋焘的孙子,曾经被宗爱气死的那个皇太子的儿子。宗爱这一下是彻底完蛋了,拓跋潘一上台,就把他切了喂狗。

拓跋溶上台的时间是452年,去世的时间是465年,执政13年;刘骏上台的时间是453年,去世的时间是464年,执政11年。他们执政的时间基本上是重合的。在他们执政的这十几年里,南北双方基本上处于相安无事的状态,大家还时不时开启双边贸易,做点儿互通有无的买卖。

大致来说,拓跋潜是个文治型皇帝,执政理念和穷兵膜武的拓跋焘是反着来的,注重安抚民生,稳定内部,无奈当时北魏的内部问题实在是太严重,他的想法虽然很好,但是收效很有限。 拓跋溶的统治虽然算不上好,但是至少人家的 是好的,只是内部阻力太大。

刘骏呢?可以说是个十足的昏君,色情狂一个。 北魏不打了,刘骏开心得很,正求之不得呢!除掉了众多兄弟(怕兄弟篡位)和能征善战的武将(怕武将专权)之后,他天天在后宫开“海天盛筵”,听说哪里有美女,不管这美女有没有丈夫,他都统统到皇宫。如果仅仅是好色,那也没什么,毕竟历史上好色的皇帝太多了,但是刘骏做得很出格,突破人伦,破到了天际。如果把他的故事拍成电影,罗马帝国艳情史真是弱爆了。

464年,刘骏去世,465年,拓跋溶尾随而至,离开人间。

刘骏的继承人叫刘子业,是他的儿子。刘子业,刘骏的加强版,刘骏突破人伦只是突破天 际,刘子业则破了银河系。刘骏已经够黄暴了,但是跟刘子业比起来,刘骏简直是谦谦君子。刘骏当年大肆屠杀手足,没有做得太绝,有几个对 皇位没有威胁的弟弟还是活下来了。刘子业上位之后,继承了他的老爹“大义灭亲”的优良作风,把这些苟延残喘的叔叔搜罗到一起,有的关押,有的杀头,还把有的人肢解,挖出眼睛,放在蜜里腌成粽子。

刘子业喜欢恶搞,针对每个叔叔的特点,他给他们分别取了极有侮辱色彩的外号。其中有一个叫刘彧的,因为体形肥胖,被刘子业赐号“猪王”。刘子业把他关起来,在囚室的地上挖了一个坑,灌满泥浆,再往里面放一个装着饭菜的木槽,让刘彧照着猪的样子,用嘴拱饭吃。

刘子业胡闹了一年多,给民间增添了许多禽兽不如的花边新闻,宫里的一些大臣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发动政变,杀了刘子业,扶持猪王刘彧登基。刘子业是个疯子、虐待狂加色情狂,刘子勋被这个失心疯的大哥吓怕了,担心自己被干掉,率先发动兵变,一路锣鼓喧天地奔着国都杀过来了。就在杀往国都的路上,朝中几个被刘子业搞怕了的大官发动政变,干掉了刘子业,扶持刘彧上位。眼看着离皇位只有一步了,刘子勋接到了刘彧的圣旨——朕已经干掉了罪魁祸首刘子业,你们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吧!

刘子勋那一拨人傻眼了——造反图个啥?不就是为了当皇帝?眼看着大业可成,刘彧却捷足先登,算是个啥事嘛!刘子勋朝圣旨吐了一口痰,并没有回老家,而是自立为帝,然后带着大军继续敲锣打鼓奔着国都而来。一开始,局势对刘彧非常不利,刘宋王朝的版图,刘子勋至少占据了80%。但是在权力的刺激下,肥胖的刘彧气喘吁吁地带着拳击手套上台,使出了一套神奇而威猛的组合拳,居然扭转颓势,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把刘子勋打死了。

刘彧搞内斗是一把好手,搞外斗是个怂泡。

467年,也就是干掉刘子勋的第二年,刘彧派军北上,向拓跋弘挑战,结果一败涂地,丢城失地。就是在刘彧手里,北朝的实力压过了南朝,此后就再也没有扭转局面。

刘彧让北魏揍了一顿,也就不想北伐这回事了,开始一心一意地搞内部清洗,铲除所有可能威胁到太子刘昱地位的皇室宗亲。

472年,刘彧去世,他9岁的儿子刘昱继承了皇位。

476年,23岁的拓跋弘忽然驾崩,死因不明,成为历史上的一桩悬案,9岁的拓跋宏继位。

刘昱小小年纪就凶残成性,发明了一大堆锤子、剪子、凿子、刀子之类的东西,经常微服私访,看见谁不顺眼就命令随从把他们杀死,然后带着尸体回宫,藏在密室里用发明的工具肢解尸体,以此消遣娱乐,吓得老百姓白天不敢上街,家家闭户。小小年纪就如此凶残,长大了那还了得?

477年,萧道成发动政变,杀了这个变态的小崽 子,拥立刘昱的弟弟刘准继位。479年,萧道成强迫刘准禅位,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齐,一—史称南齐,刘宋王朝至此灭亡。

年纪幼小的刘准知道大难临头,在禅位大典上怡然哭喊——愿生生世世不再生于帝王家!

在一个孩子撕心裂肺的血泪中,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创建的刘宋王朝烟消云散,被惊涛拍岸的历史巨浪砸成了尘埃。遥远的北方,龙椅上的拓跋宏虽然也只是个孩子,但是北魏并没有上演权臣篡位的历史大剧。因为在幼小的拓跋宏背后,站着一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强人——冯太后。(应该是太皇太后,为了简便,以下简称冯太后。)

冯太后是汉人,执政期间锐意革新,在北魏大规模推行汉化改革,为游牧色彩浓厚的北魏建立了农业大国的雏形,也为北魏顺利平稳地变成一个中原化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82年,南齐首任皇帝萧道成去世,其子萧醚继位。这两个人都是贤君,喜欢搞建设,不愿意打 仗,与雄踞北方的北魏大致保持着友好往来,尤其是萧碱在位期间,南齐还出现了一个短暂的盛世,史称“永明之治”。

490年,感动北魏的冯太后去世,拓跋宏开始主 政。

493年,感动南齐的好皇帝萧啧去世,皇太孙萧昭业继位。同年,在拓跋宏的主持下,北魏迁都洛阳,实施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大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

拓跋宏是鲜卑人,但是在冯太后施政风格的影响 下,他早已变成了一个汉化君主。为了继续推行冯太后的施政理念,使北魏变成一个真正的中原化国家,拓跋宏把国都从山西大同迁到了河南洛阳,并大规模推进汉化改革,准备结束南北分裂的局面,统一中国。

对于北方发生的这场大变局,南方似乎耳目闭塞,并没有什么反应。萧昭业继位之后倒行逆施,南齐接二连三地发生政变,一连串的皇帝在宫廷内斗中被剁得七零八落,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未免过于琐碎,所以这里路过不提,我们只需要知道当北魏进行大改革的时候,南齐正在搞内订。

498年,元宏(就是拓跋宏,拓跋改成了元)大举南下,声势骇人。南齐的一连串皇帝不像话,边疆有几个战将还是很能打的,北魏虽有一些斩获,但是代价极大,伤亡惨重。同年9月,元宏撤兵北归。途中染病,于499年春季去世,继位的是他的次子元恪。

500年,趁着南朝闹内订的机会,元恪兴兵南下,占领了南朝的荆州、扬州、益州等地。

502年,南朝政变,萧衍篡齐,改国号为梁,史称 南梁,而萧衍本人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褒贬不一的“菩萨皇帝”梁武帝。

503年,梁武帝派兵北上,抗击北魏,双方在淮南一带展开了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基本上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

507年,南梁大败北魏,遏制住了北魏的攻势,但是也难以继续把战线向北推进。

515年,北魏皇帝元恪去世,其子元继位。

516年,北魏和南梁在安徽寿县一带剑拔弩张,大有你死我活的架势。梁武帝大耗民力,兴师动众地兴建浮山堰,意图用水攻的计策迫使北魏撤退,结果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击退北魏之后元气大伤,只好暂停北伐。

北魏撤退之后,再次陷入内乱的泥淖,被内部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同样也无力南下。 元格继位的时候还是个孩子,朝政都由他的母亲胡太后把持。经过外战的消耗和内乱的折磨,北魏已经风雨飘摇,如果胡太后有冯太后那两下子,未尝不能扭转颓势。遗憾的是,胡太后离冯太后差得太多。

北魏建国初期,为了抵抗北方的柔然南侵,在边疆地区设立了一支力量庞大的边防军,由鲜卑贵族当中能征善战的人才统御。随着柔然的衰落,边防军的地位渐渐有所下降。元宏推进汉化改革的时候,老派贵族扎堆的边防军极力反对,元宏说服不了他们,干脆选择无视,把他们扔在边疆,任由他们吐槽,还设定了一些政策进行打压。

523年,柔然发生大饥荒,饿急了的柔然人卷土重来,在边疆附近的阴山黄河一带烧杀抢掠,抢光了边防军的军用物资。边防军活不下去,请求朝廷给予支援,胡太后跟打发叫花子一样,只是随便拨付了一点儿物资。

边防军本来就对朝廷不满,胡太后这一下可是捅了马蜂窝,被她气炸了的边防军纷纷树起反旗脱离朝廷。当地有些豪强大族也趁机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其中有一个土豪的势力极为庞大,他叫尔朱荣,当暴动平息的时候,他已经成为北魏境内首屈一指的大军阀。

尔朱荣手下有三个战将——高欢、宇文泰、侯景。

后来,第一个创建了东魏,第二个创建了西魏,第三个搞垮了南梁。这三个人都是腹有鳞甲的一代枭雄,尔朱荣在世的时候,他们却都得俯首帖耳。尔朱荣御下手段之狡诈凶狠,由此可见一斑。

528年,元诩密谋联合朱荣率军到洛阳诛杀胡太后及其党羽,胡太后抢先下手,毒死元诩。

尔朱荣打着为元诩复仇的旗号,呲着獠牙直扑洛阳,把胡太后沉河,立元子攸为帝,接着,他又以为元诩开追悼会为由,把宗室子弟和朝中大臣召集到一起,大肆屠杀,——史称河阴之变。

之后,尔朱荣返回大本营太原,在朝中广布亲信,在太原遥控着洛阳的政局。元宏有一个侄子,叫元颢。 尔朱荣在洛阳大肆屠杀的时候,元颗恰好在外镇压一场农民起义。听闻洛阳惨案,元颍唯恐遭到起义军和尔朱荣的夹击,急忙南下投奔梁武帝。

528年10月,梁武帝派遣陈庆之率领一支7000. 军队护送元颍回国夺位。

529年5月,陈庆之攻入洛阳,元颞称帝。

529年7月,尔朱荣率军离开太原,杀气腾腾地扑向 洛阳,陈庆之提议请南梁派遣援兵,花天酒地的元颍却一口拒绝,还密谋背弃南梁。在内外无援的绝境中,陈庆之腹背受敌,无奈南撤,元颞仓惶逃出洛阳,不久被尔朱荣杀死。之后,尔朱荣在中国北方横扫群雄,荡灭其他割据势力。到530年,他已基本上把中国北方收入囊中,一跃成为能够与南梁分庭抗礼的人物。

530年11月,被尔朱荣捏在手里揉来搓去的元子攸实在是受够了窝囊气,密谋了一次暗杀事件,在宫中埋伏武士,召见尔朱荣进宫,然后亲自上阵,乱刀齐下,在大殿里把尔朱荣捅成了筛子。

同年,尔朱氏一家人发飙,攻入洛阳,手起刀落,砍死元子攸,改立元恭为帝。

元子攸一死,高欢立刻变脸,打起为先帝报仇的旗号,脱离尔朱家族,宣布与弑帝的尔朱家族不共戴天。

532年4月,高欢击败尔朱家族,进入洛阳,杀死元恭,另立元修为帝。当时,在关中一带,还有一股势力强大的军阀,领头人叫贺拔岳,原先也是尔朱荣的战将,趁着尔朱荣死后的大混乱局面割据关中,并在表面上保持着与高欢的友好往来。

因不满高欢把持朝政,元修密诏贺拔岳讨伐高欢,高欢抢占先机,在关中策动内乱,杀了贺拔岳,随后派遣侯景到关中接管贺拔岳的军队。侯景喜出望外,以为自己的好机会来了,大摇大摆地唱着“大王叫我去巡山”,火速奔赴关中。走到半路上,关中传出消息——贺拔岳的部下已拥立宇文泰当了大佬。侯景只好无功而返。

534年,元修逃离洛阳,投奔妹夫宇文泰(元修的妹妹是宇文泰的honey)。高欢一看皇帝跑了,随手立傀倡皇帝元善见。——史称东魏。

同年12月,宇文泰杀死大舅子元修,另立傀儡皇帝元宝炬。——史称西魏。

至此,北魏灭亡,一分为二,元善见和元宝炬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大权都分别掌握在高欢(东魏)和宇文泰(西魏)手中。东魏和西魏对峙的许多年里,大小征战不断。从北魏接盘的时候,高欢占的蛋糕大,宇文泰切的蛋糕小,东魏对西魏占据绝对优势。然而就军事才能而言,宇文泰略高一筹,所以在东西交战的那许多年里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处于攻势的东魏屡攻屡败,处于守势的西魏屡守屡胜。

547年初,一代枭雄高欢去世,临终时嘱咐儿子高澄,务必盯住居心叵测的侯景,这个人有用,但是不好用。不出高欢所料,他尸骨未寒,侯景就起兵叛乱,并打算联合西魏的宇文泰。

然而,侯景想错了两件事:其一,高澄并不像他想的那么弱;其二,侯景追随高欢的这么多年里,早就把西魏得罪了,宇文泰对他的戒心很大。侯景被东魏和西魏逼得走投无路,只好仓皇难逃,投奔南梁的梁武帝。

当侯景来到南梁的时候,梁武帝萧衍已经当了46年皇帝。梁武帝是个狂热的佛教徒。在统治的前半期,他的表现相当不错,在执政的后半期,他大肆耗费国力兴办佛事,搞得国库空虚,田园荒芜,民不聊生,几乎把前半生攒下的家底折腾得底朝天。信佛信成这样,恐怕也不见得比那些残民虐民的军阀好到哪里!不知道他信的到底是佛还是魔?

侯景来到南梁不久,高澄派遣的追兵尾随而来,与南梁大打出手。之后,高澄提议和解,条件是交出侯景。

侯景唯恐被引渡回国,于548年8月发动叛乱,囚禁梁武帝,将他活活饿死。

549年,东魏发生变乱,侯景的老上司高澄遇刺身亡。西魏的宇文泰匆忙出兵,打算到东魏携掠一番,结果,他的军队刚开赴国境,高澄的弟弟高洋就严阵以待,成功地御敌于国门之外,迫使宇文泰不战而退。

550年5月,高洋废掉傀儡皇帝,改变高欢和高澄处其实而不慕其名的作风,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

高洋有精神分裂症,发混账的时候禽兽不如,清醒的时候雄才伟略。宇文泰感觉这个精神病难对付,就把主要精力都放到了南梁。高洋觉得宇文泰这块老姜太辣,不好吃,也来动荡的南梁凑热闹。就这样,南梁成了群雄角逐的一个大战区。

内有侯景叛乱,外有高洋和宇文泰趁火打劫,南梁真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大乱之世,必有天纵英才,沧海横流,必有中流砥柱,南梁也是如此。在平定侯景叛乱的过程中南梁有两个人渐渐脱颖而出,成了力挽狂澜的中坚人物,他们就是陈霸先和王僧辩。

552年4月,陈霸先和王僧辩合力击败侯景,结束了长达4年的候景叛乱,并于同年11月共同拥立萧绎在湖北荆州为帝。萧绎的文艺修养在中国历代帝王当中是数一数二的,然而,其人心胸狭隘,狠毒暴虐,书都念到了狗肚子里,登基之后,他不思安抚流离失所的百姓,整天召集一大帮文艺圈人士在皇宫举办文学沙龙,喝咖啡,抽雪茄,虚伪矫情地谈论诗和远方。为了稳固帝位,他还大肆屠杀同宗兄弟,毫不心慈手软。 在这样一个皇帝的管理下,南梁要是能复兴,可真是见鬼了。

不久,南梁发生民变,起义蜂起,萧绎命令陈霸先出镇江苏镇江,王僧辩出镇江苏南京,以便于弹压民变。

554年10月,西魏兴兵南下,直捣南梁国都荆州。

555年正月初二,城破,文艺帝萧绎被处死(沙袋压死),西魏扶持萧弩(cha)称帝,建立了一个愧儡政权,史称西梁。

当年,梁武帝曾派遣侄儿萧渊明北伐,兵败被擒,成了高洋的俘虏。如今,高洋一看宇文泰占了大便宜,赶快拉着萧渊明出发,带着刀子叉子盘子,风急火燎地派兵直奔南京而来,也想学着宇文泰的样子在南梁身上割一块肉。行军途中,他给镇守南京的王僧辩写了一封信,说老王呀,我带着你们的新皇帝回来了,赶快杀猪宰羊,来城外接我。

起初,王僧辩对高洋的提议是拒绝的,还派兵和高洋打了一仗,结果战败。王僧辩这一下害怕了,大开城门,迎接高洋入城,同意萧渊明继位。 陈霸先一听这个消息生气了,老王这个人太没节 操!——对曾经亲密无间的老战友就此反目成仇。

555年9月,陈霸先发动突袭,老战友王僧辩兵败被杀,萧渊明被迫退位,帝位由文艺帝萧绎的第九个儿子萧方智取而代之。在随后的一年里,陈霸先左右开弓,一只拳头抗击北齐,一只拳头横扫王僧辩的余党,两拳出击,打得虎虎生威。

细心的朋友一定发现了:西魏的宇文泰这时候去哪里了呢?为什么建立西梁佛倡政权之后,他没有再接再厉,而是没动静了呢?因为,宇文泰老了,老得必须考虑后事了。

他的继承人宇文觉还是个孩子,幼子登基而被篡位的事他见得太多了,让这样一个孩子在乱世中压场显然是危险的。当死神的脚步声越来越清晰可闻的时候, 当陈霸先在北齐和王僧辩的余党之间辗转腾挪的时候,宇文泰对无止境地对外开疆拓土已经没有太大的兴趣,而是想趁着有生之年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锻打成铁板一块,然后把继承人扶到不可撼动的铁王座上。

556年正月,宇文泰在西魏推行新官制,削弱地方官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同年4月,他开始启程巡视边疆,巡视的结果使宇文泰很满意一—边疆并无异动。在回朝的路上,他忽然感染恶疾,自知时日无多,急忙派人召来侄儿宇文护,委托宇文护帮他照顾幼子,完成统一九州的大业。

在此时的宇文泰看来,内部已经固若金汤,边疆也无强敌大把朝政委托给最放心的侄儿,由他辅佐幼子,西魏建立王图伟业指日可待,自己亦可含笑九泉。

然而,宇文泰忘记了四个字——祸起萧墙。

556年10月,宇文泰去世。557年2月,宇文觉废掉西魏的傀儡皇帝,改称天王,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

同年,宇文护逼迫宇文觉退位,痛下杀手,拥立宇文泰的庶长子宇文毓继位。

同样是在557年,南梁也变天了,陈霸先逼迫萧方智禅位,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陈。——史称南陈。

559年,陈霸先去世,传位给侄子陈蒨。同年,高洋喝酒喝高了,死了,传位给儿子高殷。

560年,三国都有大事发生。 北齐的高演发动政变,篡了侄子高殷的位。 北周的宇文护打算另立一个听话的傀儡,毒害宇文毓,宇文毓很清楚自己是遭到了暗算,临终时趁着神志清明,当着其他重臣的面传位给弟弟宇文邕,暂时挫败了宇文护的阴谋。

南陈发生叛乱,叛军联合北齐与北周,水陆并进 一起杀向南陈国都南京。

事实证明,陈霸先、宇文泰、高欢三个人当中,陈霸先选择继承人的眼光是最好的。面临强敌之际,陈清镇定自如,两线出击,左掌封锁长江险隘,阻止北周顺江东进,右拳击退叛军和北齐联军,成功地捍卫了疆界,也终于使南陈的国势得以落定。在此后的几年里,陈精励精图治,安抚民生,南陈的综合国力嗖喂上扬。

然而,陈清选择继承人的眼光不如他的叔叔陈霸 先。

566年,陈清去世,传位于儿子陈伯宗。

568年,陈伯宗的叔叔陈项发动政变,篡了侄子陈伯宗的位。

幸运的是,陈预还算是个好皇帝,上位之后并没有七搞/八搞,而是继续沿着陈荷制定的路线大搞经济建设,维护了南陈的和平和稳定。

与陈预相似的是北齐的高演,高演的帝位同样是从侄子手里篡来的,到人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一个好皇帝。然而,他在皇位上只坐了一年多就因病去世,从他之后,北齐昏君成串,势力江河日下。 572年,在宇文护的阴影里隐忍多年的宇文邕发动政变,在大殿上亲自动手,捅死宇文护,扫灭宇文护的党羽,成功地夺回了政权。擦干王座上的血迹,宇文护磨刀霍霍,准备发动对外战争,决定先消灭江河日下的北齐,再消灭南陈,完成宇文泰的未竟大业。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北齐是软柿子,毕竟它也曾经是个强国,家底子在那里搁着呢!为了增加胜算,宇文邕给陈项写了一封信,邀请陈顼共同出兵,夹击北齐。 573年,南陈出师北伐,575年,淮南地区归入南陈 577年,北周消灭北齐,宇文邕连战马都没有下,就马不停蹄地挥师南下,猛攻南陈。

陈项奋起抵抗,却遭到了登基以来最惨痛的失败。 可能是南陈命不该绝。就在陈顼被打得喘不过气的时候,宇文邕忽然去世,继位的宇文赞(yun)是个小混蛋,无心征战,祸乱朝政,大权旁落,渐渐入杨坚手中,杨坚密谋篡位,暂时无心南征,南际就这样有惊无险地躲过了一劫。

581年,杨坚篡位称帝,改国号为隋。

582年到586年,杨坚忙着稳固内部,安抚人心,平定叛乱,培植羽翼,并没有大举南下。

对于南陈,这4年未尝不是一个积蓄实力的机会,但是,陈蒨(582年去世)选了一个不靠谱的继承人,他就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段子手陈叔宝。

陈叔宝是个奇葩,凡是有利于建设国家的,他样样稀松,凡是有利于搞垮国家的,他样样精通。南陈落到他手里,也就只能掰着指头过日子了。

587年,杨坚废掉了傀儡国西梁。

588年,杨坚派遣三路大军伐陈。

589年,南陈灭亡。

590年,杨坚平定岭南。
至此,隋朝一统天下,结束了中国自东晋南迁(317年)以来长达273年的南北分裂状态。

上上签

上上签

谢谢邀请,诚然如题主所说魏晋南北朝的历史纷乱复杂,虽然简略的只用了五个字概括,但是涵盖的国家政权却有几十个之多,而且同名的很多(比如叫燕国和凉国的都有四五个),让后世读史之人非常迷茫。要捋清这段历史的主线脉络,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把握区域政权的南北之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启于三国,终结于隋,这其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南北方分裂割据。因此这段历史就可以按照南北方的两条主线来进行梳理。三国时期,魏国占据北方中原可算北方主线的开端,而蜀、吴两国(尤其是吴国)可以看作南方主线的开端。西晋司马氏统一全国后,没有把握机会建立长期稳固的大一统王朝,反而因“八王之乱”等因素使中国又迅速回归到分裂时代。而此时的南北主线则分别转为退居江南的东晋王朝和以“五胡十六国”为代表的北方诸国;随着公元420年东晋的灭亡和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中国又转而进入以北魏(后分为东、西魏和北齐、北周)为代表的北方政权和南朝四国(宋齐梁陈)对峙分裂时代。最后由代北周而起的隋统一南北,重建全国统一。由此可见,这段历史长期处于南北割据对峙的状态,因此要捋清这一段历史,就首先要从南北两条主线和板块来加以分析。

其次把握胡汉民族之分

魏晋南北朝是汉族和匈奴、鲜卑、羯、羌、氐等民族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从西晋末期开始,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为代表的周边民族,纷纷挺进中原或割据称王,可谓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汉人传统聚集地黄河流域全部沦陷,大量汉人被屠杀,剩下的汉人中很多被迫迁往南方,建立东晋等南方政权,使得长江流域的汉人比例迅速增大,同时南方得到较快的开发,逐步向我国经济中心演变。而入侵中原的胡人民族,也由开始的野蛮杀戮,武力征服逐步转为主动融入,积极汉化,直至南北朝后期演变为汉化的胡人,最终在隋唐时代彻底融入汉族。

第三把握统治阶层的演变之分

从汉代以来,尤其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等一系列制度的推行,汉人王朝统治阶层逐步由士族高门垄断,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两晋时期尤其是东晋时期,甚至皇室也不能撼动士族阶层的利益。如果没有魏晋南北朝四个世纪的剧烈动荡,估计这种体制还会缓慢而僵硬的继续主宰中国的政治生活。但是胡人民族的闯入,就开始冲击和动摇这种体制;虽然他们为了巩固统治不得不依靠这些世家大族,但是自身是少数民族依靠武力征服的背景下,他们不会任由士族控制所有权力。而南方政权自东晋末期动乱开始,也对南迁和江南本土士族冲击很大,南朝(宋齐梁陈)皇帝都是军阀阶层出身,因而也开始逐步摆脱士族控制国家权力的局面。最后随着隋唐的兴起,通过科举制彻底瓦解士族的特权,并最终使士族阶层从中国的历史上消失。

综上,要了解魏晋南北朝的历史,个人认为要从南北区域分裂割据、胡汉民族冲突与融和,再加上国家统治阶层的进化演变三个层面入手。这样也就能了解魏晋南北朝四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带给中国的不仅仅是惨痛的教训和血腥的历史。它还带来了更强的民族凝聚力和更大的国家统一向心力;革新了秦汉时代以来的汉族自身的一些弊端,融入其他民族的尚武革新等新血液,从而促使中国进入了新一批隋唐时代汉人开创的文武相济的的伟大时代;同时南迁的汉人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得南北方趋同化加快,使中国的国家重心从局限在黄河流域扩展为黄河和长江流域的更广阔的一个范围。

gracedj

gracedj

魏即曹魏,正当三国时期;晋有西晋、东晋,西晋是个短暂的统一王朝,而东晋大约与十六国相始终;刘裕篡东晋,开南朝之先,而北魏统一北方,开北朝之先,南朝、北朝基本同一时期,是为南北朝;而后隋朝一统天下。

一、广义的三国起于黄巾起义的公元184年,而实际上的三国,应起自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

220年正月,曹操死,曹丕继位(其实曹魏已建立数年,只是在曹丕篡汉前只是王国),当年十月,曹丕即篡汉,化王国为帝国,三国正式开始。次年的四月,刘备于成都称帝,建立蜀汉。此时,孙权只称吴王,表面上接受曹魏的管理,实际自行其是,到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吴帝国正式建立。

曹魏在魏明帝曹睿死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将曹魏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公元263年,十一月,魏将邓艾灭蜀,曹魏此时实际为司马昭掌控。265年的八月,司马昭死,其子司马炎急不可耐地于当年十二月篡曹魏,建立的西晋,是为晋武帝。

到280年三月,西晋灭东吴,完成一统。

广义的三国从184年起,持续近百年,狭义的三国恰恰一个甲子(60年),想想黄巾的口号“岁当甲子,天下大吉”,事实却是“岁当庚子(280庚子年),天下大吉”,三国却持续了一个甲子。

二、这一大分裂时代极短的统一,西晋王朝

事实上,西晋在265年年末即已建立,到280年统一天下时,晋武帝司马炎已经在位15年左右了。另一个事实是,西晋的真实统一实际上比西晋的国祚更为短暂,皇帝真正能掌握统一皇权的时期,不过晋武帝统一天下后的那十年时期。西晋280年统一天下,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即病死,继位的晋惠帝是个天下皆知的低能儿,从此天下便没有了安宁。

晋武帝死后不久,相继爆发了贾后乱政、八王之乱(西晋司马家王爷间的内战)、永嘉之乱(匈奴、羯族等胡人兴起)等等大乱,历史记载以公元316年晋愍帝出降刘曜(匈奴人)为西晋的灭亡。事实上,早在公元301年晋惠帝被赵王司马伦废黜的时候,西晋皇帝就已经没法掌握任何最高权力了。

也就是说,西晋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不过十年时间,从184年(黄巾起义)到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天下),四百年的大分裂时期,短暂的统一才十年而已。

三、东晋与十六国,东晋在南方,脉络较为清晰,十六国大多在北方,线索极为混乱

总体来说,东晋从317年到420年,持续百年,起始代表事件为司马睿称晋王,到第二年的318年,司马睿才称帝(晋元帝),其灭亡的主要事件便是420年宋武帝刘裕篡晋了。东晋看似一个南方的统一王朝,实则内部斗争激烈,表现为门阀大族之间各自拥兵、类同割据。当他们面对北方强大胡族的军事压力时,往往会团结起来,以对外患,一旦外部平息,他们之间的斗争就非常剧烈。总之,东晋的首都建康,数度受到拥兵权臣的威胁。

十六国从304年,刘渊建立汉赵政权和李雄建立成汉政权开始,直到439年北魏太武帝攻灭北凉,统一北方。它们和东晋几乎是同时的。十六国政权众多,脉络纷繁复杂,但大体上,还是有个先后顺序和主次关系的。除开建立在成都的成汉政权,它们大多在北方。事实上,当时的北方不止十六国,简略来说,北魏的前身代国在当时影响巨大,但不入十六国,什么极为短暂的冉魏、谯蜀、西燕都不入十六国,时间很长但极为封闭的仇池国也不入十六国等等。

然而,十六国依旧是有个前后主次脉络的,这要以当时各国的实力为基础。

第一阶段,以匈奴族的汉赵(前赵)政权为主,因为南匈奴贵族刘渊、刘聪父子是当时五胡的反晋盟主,前赵大体上在北方占主导地位。前赵全盛时在山西平阳,刘曜时期在长安。

第二阶段,以羯族的后赵政权为主,后赵的石勒,本是服从刘渊父子指挥的,后来与刘曜争夺天下,灭了前赵的刘曜。到他侄子石虎时期,基本上掌控了北方广大地区。这个时候,前秦、后秦等国的先祖都在石虎手下效力。石虎极为残暴,虎毒食子,到他死后,其养孙冉闵杀尽后赵首都附近的羯人,建立了极为短暂的冉魏。

第三阶段,前燕入主中原,前秦入主关中,北方两强并立。前燕慕容家早已经在辽碣称雄数十年,趁后赵大乱,打败冉闵,入主中原。而本来归属后赵氐族苻氏,也趁乱进入关中,开启了前秦政权。此时,本与苻氏齐名的羌族姚氏也开始了趁乱谋国的活动,但屡屡失败。

第四阶段,前秦苻坚一统北方,却在淝水惨败。到苻家第三代苻坚时期,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迅速攻灭北方各国,势力甚至深入西域,苻坚在北方的统治看似十分强大,让南方的东晋压力巨大。然而王猛病逝后,苻坚一意南征,却在淝水惨败,前秦迅速瓦解。

第五阶段,前燕吴王慕容垂复国,建立后燕,而羌族姚氏兴起于关中。靠着对苻坚的背叛,姚苌在关中建立后秦政权。而慕容垂在中原建立了后燕,一度是北方最强大的政权。需要注意是,此时,北魏的拓跋珪快速崛起。拓跋珪祖父时期,北魏前身代国被苻坚所灭,北魏也属于复国式的兴起。

以上便是十六国的大致脉络,剩下的政权虽还有不少,但多是地方性政权,其中尤其以凉州一带的好多个凉国政权为多。其它比较重要的,还有成都的成汉、陕西内蒙交界处的胡夏政权等。

四、南北朝,这个时期实际上比较整齐,无外乎以南、北两条线索来看

南朝(420—589),宋、齐、梁、陈前后相接,开始于宋武帝刘裕篡晋,结束于陈后主陈叔宝降隋。

北朝(386—581),这是从拓跋珪建立北魏时算起的,实际情况是,直到拓跋珪孙子拓跋焘(北魏太武帝)统治时期的公元439年,北魏才真正统一北方。北朝结束的公元581年,是隋文帝杨坚篡北周,此时,北周已经灭北齐统一了北方了。

因此吧,南朝、北朝,几乎也是同始终的。

在这个时期,南北朝之间自然互相有战争,有时还很激烈。但说到底,南朝、北朝内部的问题,才是关系其朝代生死的问题。

南朝,宋、齐、梁、陈四朝,都开朝于篡夺前朝,不过其中原因有些差异。总体来说,刘宋最强,萧梁其次,萧齐、陈朝都很短暂而弱小。宋武帝刘裕及其子宋文帝,再加上梁武帝萧衍算是其中较有作为的君主。

北朝呢,北魏占据了大部分时间(386—534),后来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被北齐所篡,西魏被北周所篡,最后由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又被杨坚所篡。中学历史书上,其中最著名的皇帝应该是北魏孝文帝。但论作为,恐怕拓跋珪、拓跋焘、宇文泰、宇文邕等人对统一的贡献更大。

然后,历史便进入隋、唐了,无需多说。

魏晋南北朝似乎纷繁复杂,实际上还是有比较清楚的脉络的。从南北方占据绝对优势的势力来说:

北方:曹魏(统一北方)——西晋(统一天下)——前赵(北方反晋盟主)——后赵(灭前赵称雄北方)——前燕(灭冉魏称雄中原)——前秦(灭前燕等数国统一北方)——后燕(复国,称雄中原)——北魏(灭后燕等国统一北方)——东魏(与西魏同存,但力量更强)——北齐(与北周同存,前期力量更强)——北周(灭北齐统一北方)——隋朝(篡北周又南下灭陈,统一天下)

南方:吴、蜀二国(分割南方)——西晋(统一天下)——东晋(看似羸弱,北方政权却屡屡被其挫败)——刘宋(与北魏一时双雄,各占胜场)——萧齐——萧梁(文化繁盛、然而军事实力却越来越弱、空有其表)——陈朝(南朝最弱,土地最小,后被隋朝所灭)

(本文为星火辰原创,图片来自于网络,更多内容请关注星火辰头条号)

十袭

十袭

首先第一个魏,这是曹操死后曹丕废掉汉献帝建立的国家,自此三国鼎立开始争雄天下。一直到司马家篡位,三家归晋。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去世后,西晋国本就开始出现动摇,一个说了:何不食肉糜的傻皇帝,一个爱搅合事的贾南风太后,直接就导致了司马家的内乱,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消耗巨大,接着外援就登场了,那就是匈奴,鲜卑,氐族,羌族,羯族五胡乱华开始了。西晋灭亡逃至建康建立东晋。之后数百年间北方经历着十六国时代后来由北魏统一建立北朝,而南方东晋曾经一度北伐收复了洛阳和长安二都,但是都因为内斗一直不曾停止而得而复失,之后刘裕灭亡了东晋建立了刘宋,后来萧道成用灭掉刘宋建立南齐,这就是历史上的南朝。

不吃草的牛

不吃草的牛

魏晋南北朝,也叫三国两晋南北朝,指的是从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到公元589年隋灭陈之战,南北一统,长达369年的时段。

这段时间中国北方陷入了五胡乱华、十六国的大乱斗,北方简直就是乱成了一锅粥。

南方相对平静点,不过宋齐梁陈也是交错更迭,让人目不暇接,总体来说魏晋南北朝给人非常乱的感觉,那处长就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脉络。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称帝,东汉灭亡,曹魏建立,紧随其后,吴国孙权称帝、蜀国刘备称帝。

由于司马懿太长寿,熬死了魏国三代皇帝,到曹芳朝,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全面掌控了曹魏政权,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司马昭先后承袭曹魏权柄。

到了司马炎时代,西晋篡魏自立,吴蜀灭亡,天下一统,后来八王之乱爆发,匈奴人刘渊趁火打劫灭了西晋,北方开启五胡十六国时代。

晋室衣冠南渡,东晋建立,东晋十六国局面形成,此时北方前秦崛起一统北方黄河流域。

膨胀自爆的苻坚发起淝水之战打算一鼓作气灭了东晋,结果被打得尿裤子,狼狈逃回了北方,北方再度陷入异族军阀混战的格局。

而此时,刘裕篡晋自代,刘宋王朝建立,北方在大厮杀后,鲜卑族北魏强势崛起一统黄河流域。

紧接着,北魏南迁洛阳,孝文帝改革,胡人汉化,北魏瓦解,分裂成西魏和东魏,南方宋齐梁陈一次更替。

其后,西魏变成宇文氏北周,东魏变成高氏北齐,后来北周宇文邕干掉北齐,北周一统北方。

宇文邕死后,杨坚立马篡夺了北周政权,建立大隋,并派军南下灭陈,589年,陈亡,天下一统!

老七

老七

准确地说,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提问者问如何定好主线,这个真不好说,这个主线大概就是以哪个朝代为所谓的正朔吧,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给了一个参考,他是以曹魏—西晋—东晋—宋—齐—梁—陈为正朔来叙述的,这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不对,毕竟曹魏是承继的东汉,然后以晋代魏,东晋又是承接西晋,此时北方又是五胡十六国时期,肯定应该东晋。之后南朝宋齐梁陈一脉相承,貌似都没有问题。

但是问题来了,南陈被隋朝所灭,隋朝是大一统王朝,妥妥的正朔,而隋朝从哪里来呢,对了,来自于北朝的北周,它是代周而立,随后灭北齐平南陈统一华夏。

如果倒着推,隋朝是正朔,那么北周也是,再往上北魏也是,再往上就到了草原了………

因为北魏的建立者是鲜卑族,在东晋十六国时期,它的前身是代国,后来被灭了。复活后迅速崛起,统一了北方。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不论代国还是北魏,都不是十六国之一。

北魏后来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其实都把持在权臣手里,很快他们废掉了各自的皇帝,建立了北齐和北周。

后边就是隋朝了。

coton

coton

魏晋南北朝给人很杂乱的感觉,其实只要以北方和南方,然后找出对应的传承的确分阶段可以摸清楚前后关系。

北方第一阶段西晋覆灭东晋过江立国的主线,主要是刘渊石勒代表的汉赵两国,分别是匈奴和羯族,他们是一脉传承。

北方第二阶段是前后秦两大国,苻坚家族和姚兴家族分别是氐羌和羌族,前秦是十六国最强的阶段,也就是引发东晋淝水之战的分水岭。

北方第三阶段就是鲜卑各部崛起到北魏出现,慕容鲜卑率先作为后秦并立的争霸者,当时北魏拓跋部还比较弱,虽然早前有过代国,但被灭过,拓跋珪还曾当过前秦俘虏,母亲似乎还被爷爷收继过,就是后来北魏国史案的一大争议源头。

北方第四阶段就北魏逐渐统一北方各部到孝文帝南迁一直是强盛。

北方第五阶段是北魏末年的六镇各部起义,尔朱氏崛起引发边镇军阀和洛阳勋贵的冲突,这就是东魏西魏出现的原因。

北方第六阶段就是北齐和北周对决,最后是北周胜出。

南方基本都和北方能够对应。

南方第一阶段在西晋覆灭期间已经出现西南地区的成汉国,也是氐羌人李特、李流家族的流民入蜀。因此东晋起初在南方是和成汉共存的一直到中期桓温崛起才被灭。

南方第二阶段就是桓温独霸,一度挑战北伐,儿子桓玄扰乱东晋开始促使东晋慢慢衰弱,同时谢氏崛起,以淝水大胜暂时稳住局面。谢氏为了确保家族利益而成立北府军,埋下后来刘裕等人崛起的导火线。

南方第三阶段因为孙恩、卢循的天师道骚乱,促使刘牢之、刘裕等在不断讨伐中壮大实力。直到刘裕开始掌握权势最后建立刘宋。

南方第四阶段宋文帝对抗北魏北伐到萧齐,基本不是自己内部混乱就是维系,所以当时是北魏强盛。

南方第五阶段梁武帝的梁朝比较平稳,当时恰恰北魏开始缓慢衰落。

南方第六阶段侯景南来以后再次造成南方大乱,然后混乱中,西魏占据荆州和巴蜀,形成北周由弱转强的转折点。而陈朝立国就已经是南朝最小的最后被隋朝过江而灭。

周川川

周川川

应该把握大的事项来记。

魏、蜀、吴三家归晋。

“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东晋、十六国。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南北朝。

南朝宋、齐、梁、陈。

隋朝代替北周,灭陈,结束南北朝。

★蓝色★

★蓝色★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