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任江州司马哭得青衫都湿了,真的有这么惨吗?

scubadiving东东
这是琵琵琶行中的最后一句诗,也是最后的亮点。为什么这样说呢?
诗中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的非常真实生动,也许就是白居易真的遇到了这么个琵琶女。
琵琶女的经历,反应了那个时代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艺人们的悲惨命运。面对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多情的诗人怎能不一洒同情之泪呢!
另外,白居易由琵琶女的遭遇,联想到了自己的遭遇:“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由人及已,情感共鸣。所以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
我的诉说,反转来拨动了琵琶女的心弦,似乎感觉到再次弹琵琶的时候,声音更加凄苦感人。因而又影响了作者的情感,以至于热泪盈眶,湿透青衫。
应该是可信的!

knocknockw
喝多了酒,情绪没法控制了。

jacques1
我觉的哭的慘那是肯定的,不过是形容罢了,衣裳都湿了他有多少泪要流,能喝多了水才有那么多泪,再者泪不到衣裳湿眼就会看不见的,奥对了江南天热,爱人的心和悲伤的心哭的非常慘,泪水与汗水衣服肯定要湿的,记事的为了赞美这位好官就只写泪湿衣服了。

月牙泉
诗的语言,这是一种艺术化的渲染,并不是真正哭成如此。如果用冷静的心态去欣赏诗词,恐怕难被打动和感染。就无法与诗人产生共鸣,更无法体悟诗词的美妙的意境。

悠.悠ぃ
文人世界,修辞所需,琴瑟之间,知音互懂。

黑鱼
人生低谷,失魂落魄之际,与琵琶女凄凄惨惨戚戚的琴声产生共鸣,而百感交集,“江州司马青衫湿”完全可能。
至于说只是贬官,尚有司马之职,不至于伤心落泪,泪湿青衫,这种思维是不正确的。
不同“胸怀”的人,对自己的前程,命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认为自己是当皇帝的料,你让他一生只做王爷,虽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仍然会郁闷至死;
认为自己就是做乞丐的料,整天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他会认为这种生活很正常。如果有一天能吃饱穿暖,衣食不愁了,甚至还能吃到一只鸡,他会认为比做了皇帝都幸福。
不同层次的人,有不同层次的追求。

大婷婷Sara
感谢题主的邀请。题主说白居易哭得很惨根据是白居易在其作品琵琶行最后两句:坐中泣下谁做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字面意思就是悲伤过度,流的眼泪把衣服都打湿了。这里面显然有文学夸张之感,这是一种表现手法而已,我们不去理会。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如此极度的悲伤应该是触景生情,由琵琶女悲惨的身世,哀伤的曲调,联想到自己仕途不顺,遭人猜忌,从繁华的京城被贬谪到不毛之地江州(九江),再加上当时的唐朝已经是衰败之势,藩镇割据开始抬头,民不聊生。种种感情聚在一起再也控制不住,喷涌而出,不禁老泪纵横,泪湿青衫,不能自己。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815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表主张严缉凶手,被认为是越职言事。其后白居易又被诽谤:母亲看花而坠井去世,白居易却著有“赏花”及“新井”诗,有害名教。遂以此为理由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
前期仕途得意,兼济天下。后期想独善其身。可惜身为现实主义诗人,面对身旁的种种不公,官场腐败,藩镇割据,民不聊生。种种的感情随着琵琶女哀伤的琴声和悲惨的身世牵引而出,正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触景生情,泪湿青衫。

mmooooo
后人有点夸张吧

大大单色
如果这首琵琶行,记录的是真实的故事,那么,真的很让我觉得不可思议。我在想,那个时候真如传说一般的开放?和现在一样,已婚男女就喜欢搞艳遇吗?
白居易被贬去江州,心情不太好,处心积虑的写写字画画画听听音乐,缓解郁闷的心情。某天在浔阳江头听见琵琶悲凉,不禁唤起他的身世之慨,于是好奇相见,互诉衷肠。
按理说,这不怪白居易。你想想,现在咱们这个时代,各种女子展示蜜桃臀的小视频,满天飞。扭动,炫耀,让男人看,甚至还问价呢。看客和演员,大概已婚和未婚的都有。当时白居易,应该是已婚吧?(懒得去调查了)但是他并不知道琵琶女是已婚啊。你再想想,哪个本分的已婚女子,会半夜跑出去,做幽怨状,以音乐会友?就算放到现在,也得偷偷摸摸,担惊受怕呀!
然后,听这女子哭诉,自己本来出身于风尘,当年算的上红极一时(估计不次于卡戴珊吧),色艺双绝嘛!后来年长色衰,嫁给一个商人,结局算是不错。但她偏偏不知足,埋怨自己的男人为了挣钱,常常出差去外地,没时间陪她。但是男人不得养家糊口吗?不需要负起这个责任而坐吃等死?当初你嫁的就是商人(估计做官的不娶她)应该懂得这个道理呀!
这次(估计之前已经有挺多次了)她出来弹琵琶,为了得到知音,以安慰她的悲苦寂寞的心绪。说真的,如果她为了钱,为了一口吃的,又出来卖弄,我还不能说她啥,毕竟为生计所迫,重操旧业,迫不得已。但是,趁自己男人不在家,自己半夜跑出来,找知音(别的男人),真是让人瞧不起。
白居易也是的,偏偏大张旗鼓把这艳遇的事情写出来,即使,就算,二人没发生什么别的事情,这首诗要是传到皇帝耳朵里,恐怕又得记上一笔账。

燕青徐
都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事实也的确如此,比如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平日得罪权贵多了,最后被打击报复,这类事件,是白居易身上有着很多案例可循。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这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白居易被贬的表面原因是他越职奏事,率先上书请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了当朝权贵,实际上真正的根源在于他平日所作的讽喻诗招致了当权者的嫉恨,故借此机会打击报复。
对此,白居易自言:“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白居易的感伤诗最出色的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
xzzg80q4.jpg
前者为早年(元和元年)所作;后者便是外迁这一阶段的作品。这两首诗均达到很高的思想艺术水平,长期在人民中广泛流传。这一时期白居易还写了不少亲朋间酬赠往来的篇章,如别舍弟后月夜、江南遇天宝乐叟等,感今伤昔,叹老嗟病,有浓厚感伤色彩。
白居易在内外迁调的时期虽然以“独善其身”为处世原则,但他的兼济之志并未完全消失,转而表现在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为人民做好事。在杭州时,他主持修筑湖堤、疏浚水井,造福百姓;离开苏州时,人们泣涕相送,依依不舍。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始终心系民间疾苦。

窝暖
时间不能穿越回千年之前,谁也没有现场看到白老当时是嚎啕大哭还是呜咽轻泣。青衫湿了是肯定的,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还有喝洒的酒。
诗人天生多愁善感,又遇才女现场弹奏,触景生情下肝肠寸断。哭起来肯定惨,又没有服务员给递纸巾。衣服都湿了,江边风大,天有点凉,白老要多注意身体~

陈思oye
夸张说法

晕Si
啊,按琵琶行所记,白居易很同情琵琶女,以至于眼泪掉下来,应该是真的,是因为同病相怜的落泪吧,也是很合情合理的。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于是哭啦,在大家都知道又都只能眼睁睁看着彼此一道沉沦,从而感到个人的渺小和天意的难违。
琵琶行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真是在天偏地远荒蛮处,大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激动。听完琵琶曲互诉缘何来此,随即在心里彼此引为知音,于是就提出让琵琶女,莫辞更作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白居易因越位奏疏,触怒权要被贬江州,说明白居易只是勤于做成事,却不懂权力的游戏规则,才几遭打击报复,所以白居易心情很茫然,穷其一生也没弄明白咋回事儿。
虽然白居易和琵琶女互相劝勉,天大的事情也要暂时放一边,咋可一失意就气馁呢?但想想家人地远天高,还是止不住眼泪啪啪啪地掉下来啦,曾经慈恩恩塔下题名姓,十七人中最少年时,是何等意气风发啊。而今看到琵琶女,恍然昨世知音,把一生心血凝做泪,为其翻做琵琶行。
人是感情动物,所以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知冷知热的贴心陪伴,因为感情是早春床前一片阳光,是盛夏海滨一季风凉,正因为人情比黄金贵重,所以才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写实名句,这篇琵琶行也因此才被完好保存直到今日。

66346046
江州司马把青衫都哭湿了,不是夸张,这是真实的。白居易当时是被贬到江州做司马的,琵琶女也是从京城流浪到江洲做艺人的,两人相识,相知,互为知己,这应了诗中的那句话:“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以情到浓时,男儿的眼泪也就重重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