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战役,战前的预估和战后的结果,是让人大跌眼镜的?

如题,历史上有哪些战役,战前的预估和战后的结果,是让人大跌眼镜的?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上甘岭

《上甘岭(经典珍藏版)》讲述了1952年秋,朝鲜战争进入最后的关键阶段。美国侵略者竟在板门店谈判休会期间,调动六万多兵力.在三八线附近发动了大规模进攻,企图夺取上甘岭阵地,进而攻占五圣山,用武力获得他...

陆柱国

[作品]三国志

《三国志》(上下)(图文珍藏本)(精装)图文珍藏本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仍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

陈寿

[作品]资治通鉴

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录了从三家分晋一直到五代十国,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全书分二百九十四卷,共有三百多万字,取材十分广泛,历史资料十分丰富。《资治通鉴》刻...

司马光

[作品]奇袭白虎团

奇袭白虎团 1964年的现代戏曲汇演,产生了多部具有开拓意义的作品,其中的首选当是革命现代京剧《奇袭白虎团》,“文革”中,该剧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 该剧由李师斌、方荣翔、李贵华根据中国人民志愿...

最新跟帖
oceanflyatqy

oceanflyatqy

在近代历史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战后获得的成果,是敌我双方在战前的无法预估的,如果你看到成绩单,你也会大为惊叹,打的真的神奇!经过战后统计,解放军以仅仅伤亡不足四万人的伤亡,消灭及改编了敌方多达五十二万人,可以说在现代战争拥有1:10比例胜果,极为少数即便是规模浩大,歼灭和改编地方人数最多的淮海战役,也无法与此相比。



三大战役各有各的特点,辽沈战役先撤后胜,最后锦州会战更是神来之笔,虽然敌方猜中了我们会打锦州,可他却猜错了我军的实力,正是这种误判,让解放军用几天时间,拿下对手以为是固若金汤的锦州。这也是辽沈战役胜利的关键。

淮海战役以弱胜强,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利用灵活机动的作战模式,抓住时机,忽而如神龙摆尾,忽而又稳如泰山,忽而又如下山猛虎,最后在用小口吃饭的方法,将这一桌盛宴吃个干净,林帅后来复盘粟总,都由衷地感叹,“竟打神仙仗。”



平津战役通常放在三大战役最末,可它战果之辉煌,连林帅、聂帅都是无法预测到,而最后和平解放了北平,更是为保留中华文明和为新中国首都确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可以说平津战役最后以1比10的伤亡,改编了50万敌军,这是为后来的渡江战役和全国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平津战役为何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可以简要地划分出三个阶段来分析。而其中最早期的规划和预估,直接影响了本次战役的战果,可以说平津战役的特点在于,更像是一场猫抓老鼠的游戏,但是猫如何抓住躲在起来的老鼠,最后将老鼠围困起来,不让其逃脱,就是此战关键之处。


首先看看双方的战前规划和预估。

我方的初期规划

平津战役规划于辽沈战役之后,在1948年末,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全境。此时全国形势一片大好,在中原一带,淮海战役、太原攻坚、等都相继打响,而人民解放军的形式已经度过了最危急的时刻。在战斗力和作战人数上也实力大增,为了进一步打击敌人,快速地解放更多敌占区,胜利后不久,刚刚获得胜利的东北野战军主力携手,华北地区的解放军,以包围之态计划歼灭傅作义领导的集团军。此时,无论是西柏坡还是林帅,担忧的是被傅作义及时逃离,

敌方的预估


傅作义却在危机面前,摇摆不定,南京方面有由于淮海战役的打响,而对傅作义的集团军是撤,还是进攻,或者是救援,摇摆不定。对于战前南京的估算是,解放军在兵力上不占优势,毕竟当时存在多线作战,而刚收复了东北地区,也需要休整和进行有效的管理。推断处林帅率领的东北野战军,不会快速的南下入关。

因此南京方面错误的判读出,在100天内,“华北不致遭受威胁”,这样一来,南京方面就想利用傅作义的几十万人,牵制和挡住东北、华北的解放军,为淮海战役作掩护和牵制。可以说,如果按照常规的判断,南京方是极为正确的。而几十万在北平和天津一带,确实为解放军起了很大的阻难作用,特别是东北野战军的南下。



而傅作义虽然对战局有自己的看法,可是由于南京的指挥,并且当时中原的战局也在每日变化之中。为了不让东北野战军南下,他收拢了自己的集团军和其他协作地方军队,接近了50余万人,将他们入长城一样,部署在一条东西走向长达500公里的的铁路线上。

傅作义派兵布阵,看上去无懈可击,可是却也南京方面有相勃的之处,而正是南京和傅作义的意见不统一,为后来的平津和平解放带了伏笔。不过以老狐狸傅作义的阵势看来,其心态更像是不看好中原的大战,随时有着带着大军撤离的准备。而傅作义撤离很肯定时早晚的问题。

其次:我们看看战役中期敌我双方的反应

平津战役的胜利,完全取决于谁更隐秘和谁更快速,类似于猎手与猎物之间的关系,由于南京方面的预估,被我方查觉,同时我方也打听到了傅作义向南和向西撤离的想法后,为了不放虎归山,为后来的渡江战役增加困难和阻碍,西柏坡和东北野战军指挥林帅等商议,利用机动灵活的快速行军,东北野战军主力立即停止休整,隐秘的奔赴华北战场。



并要求此时的华北军区作为协作,两只军队两面夹击,在敌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切断了傅作义的所有退路,更重要的以优势的兵力,用了不长的时间,夺取了华北的重镇,京城的拱卫天津。在战略要冲的天津被我军夺取以后,此时傅作义的五十万大军,面对上四面八方上百万的人民解放军,左冲右突都毫无结果,最后无奈接受了现在,收缩兵力在被北平一线,等待南京派救援的部队。

战役的后期,攻心战和平解放北平,收编二十五大军。

北平战役的后期,由于天津的陷落,傅作义无处可以逃,虽然他可以只身坐飞机去南京,自己逃走,但是他麾下的几十万人将会如何,是未知数,此时我方鉴于北平是一种历史名城,更是600年的古都,拥有悠久的文化和历史,便是放下了干戈相互进行了多番的洽谈,为了当时北平的和谈成功,我方做出了很多努力,先后派遣了多为和谈的使者,并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当时的傅作义觉得自己手里还有二十五万大军,还有一拼的实力,便以观望的心态进行和谈,随着时间的推移,胜利的天平已经倾斜到了解放军一边时,我军多次敦促其放下心中的执念,为了中华民族为了自己,答应和谈条件,而南京方面为了阻止他和谈成功还做了大量的小动作,但是最后傅作义还为了家国,放下了自己的执念,为保留中华民族的瑰宝做了重大的贡献,他的投诚可以说是让历史文化名城躲过了一劫。



而为何平津战役会获得如此巨大的战果呢?

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第一点:敌我双方在战前预测中,存在着不同的观念,作为人民的子弟兵,为了解放全中国受压迫的人民而努力奋斗,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荣辱和私心,所以当时东北和华北解放军,能够携手合作,并不像敌方一样,上下之间都存在着各种的私心。

第二点:对于常规化的解读,对于东北野战军的错误预估,是平津战役最大的胜利来源,这些都是敌方机械化的解读和对我军情况的不了解有关。最后敌方的常规化推算,被我方利用,为我方快速隐秘的入关,提供了条件,如果一开始他们就撤离了,平津战役无法取得如此辉煌的战果。


第三点:对于古代兵法的合理利用,为了掩饰我军的意图,解放军采用了各种古代的瞒天过海,声东击西等战术,让对方混淆视听,在最重要的时刻,对于东北野战军的入关竟然无法把握其信息的来源准确性,当确认时,我方已经成功的切断了傅作义东南西北的退路,此时他如同西楚霸王一样,陷入了四面楚歌之中。

第四点:化干戈为玉帛,最后这一点最为重要,因为他不但和平解放了北平,还我军提供了新的力量,同时为后来的南方地区敌方将领投诚,提供了可以参考的先例,这样一来,加速了全国各地区的解放。


第五点:人民的力量,此战的胜利,除了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军民如水的典范战例,上百万的解放军,在围困敌人中的吃穿用度,都是后方源源不断的老百姓推着小板车供应的,也正是这样的供应充足,才让敌方双方对比越来越强烈,而投诚的敌方士兵越来越多,对于瓦解敌方士气和更好的做和谈思想工作提供了基础。


可是说,平津战役的结果,确实让敌方南京指挥部大跌眼镜,估计他怎么都想不到,我们会如此快速的入关,更是如此隐秘和如此的摧枯拉朽一样夺取了重要的地方,最后却用和谈的方式结束了此战,可以想象消息当北平和平解放的消息传到南京,是如何的心情。

而此战胜利,也是人民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伟大的三场胜利之一,也是三大战役中损失最小,收获最大的战役之一。阅读此段历史,真的要感谢先辈们的努力,感谢他们为中华的崛起付出,致敬先烈

SelphieDou

SelphieDou

#凌远长著#

一.波斯大军进攻西腊半岛时

温泉关一战

仅三百斯巴达勇士

面对二十万波斯军队

毫不所惧

顽强阻敌三天

给西腊联军赢得宝贵时间

英雄壮举

点燃了联军保家卫国拼命奋战的火焰

看似弱势的联军

最终大败波斯大军

二.秦王符坚号称领雄兵九十万

以泰山压顶之势冲向东晋

东晋谢安领兵八万

与前秦隔淝水对峙

秦军初战不利

符坚江边瞭望对岸八公山

居然将山上的草木也误以为是东晋军

两军决战时

符坚信心不足

指挥失措

居然大败

成就谢安英名

三.蒋军上将胡宗南

令手下二十多万大军

气势汹汹

进攻延安

彭老总领二万多解放军

与胡匪军周旋

捕捉战机

连战连捷

不到一年

就将胡匪军打得七零八落

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四.数十万蒋军精锐

欲围歼解放军粟裕部队

粟裕沉着应战

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

将蒋军能征惯战的整编七十四师

包围在孟良崮上

最终歼灭该强敌

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级

吓得蒋军魂飞魄散

战神粟裕

对手拜服

故,江山代有人才出

#凌远长著#

公主890

公主890

解放战争末期的金门战役,这是我军的少数惨败战例之一,当时福建地区的战役由三野第十兵团负责,而具体负责金门战役的,就是十兵团第28军。

当时从三野到29军,上上下下都以为金门战役是必胜的战役,大家都以为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拿下金门,然而我军在付出全军覆没的惨重代价以后,仍然无法夺取金门。这样的结果,不能不说是让人大跌眼镜。

解放战争后期,第十兵团攻入福建之后,进展顺利,国军一触即溃,根本无法组织像样的抵抗。第十兵团以秋风扫落叶的阵势,击溃了福建的国军部队,解放了福建的绝大地区,只剩下几个离岛还被国军控制着,其中就包括金门岛。

在这样的情况下,第十兵团觉得国军完全是不堪一击,金门完全是我军的盘中餐,飞不了。不需要费多大劲,就能拿下金门。第十兵团的叶飞司令员也对金门麻痹大意,把作战任务交给28军后,就没再过问作战的事了,专注地方事务去了。

当时28军军长因为在外养病,负责作战的是副军长萧锋。萧锋战前对金门战役也很轻视,认为金门是唾手可得,也就没把驻防金门的国军当回事。当时萧锋和28军的领导都认为,只要我军展开对金门进攻,那么驻防金门的国军一定是望风而逃,根本不敢和我军交手,我军攻取金门易如反掌。

从10月24日到10月27日,经过三天的苦战,我军伤亡惨重,负责金门战役的我军部队全军覆没,6000人战死,3000人被俘。即便我军付出了如此惨重的代价,仍然没有拿下金门。直到今天,金门仍然归对岸管理。

金门战役,我军惨败,这是第十兵团和28军的高级将领们都没想到的结果,我军甚至拟定了攻克金门之后,金门县的主要党政领导名单,连怎么快速恢复金门的建设发展都想好了,唯独没想到,金门战役是否有逆转可能。

这其中的原因是很多的,战略层面:我军指战员普遍存在严重的轻敌思想,认为敌军不堪一击;战术层面:不熟悉潮汐规律;不熟悉渡海作战;没有征集到足够的船只;采用添油战术,不能组织优势兵力攻击;指挥混乱,进攻金门的4个团隶属不同的师,而且没有师级领导带队,各团完全是各自为战;情报不灵,敌军增援金门后未能及时掌握...

总之,原因很多,不一而足。虽然金门战役规模并不大,只是师级规模,但其深远的影响,却远非普通的一场师级规模战斗可比。对今天的两岸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尼姆尼姆

尼姆尼姆

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战役,是赵括挂帅,纸上谈兵就是说的他的典故。

mliwsj

mliwsj

奇袭白虎团—缴获白虎团团旗,威名天下杨;


1953年初,朝鲜停战谈判有了重大进展,美方基本接受朝中方面所提方案。然而,正当达成全部协议、准备签字时,韩国的李承晚竟然公然破坏停战协议,还叫嚣着“反对任何妥协”,妄想 着“要进军鸭绿江”“单独打下去”,还说要将韩国军队退出联合国军来威胁,李承晚的这个癫狂引起了全世界的公愤。为了严惩韩国李承晚集团的破坏行为,加深敌人的内部矛盾,给美方以更大的压力,毛泽东主席电告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再歼灭伪军万人,极为必要。”


本来前线谈判比较顺利的,这个李承晚还不死心,真的是跳梁小丑沐猴而冠,其实彭德怀总司令也同意继续狠狠打击韩国军,以配合谈判,促进停战的实现。6月下旬,志愿军决定以第20兵团和第9兵团的一部发起一场金城战役,重点打击金城以南地区的韩国军队,打通金城以南战线,逼迫敌人接受停战协议。于是,经过半个月的准备,至7月10日,我志愿军在金城地区韩国军队4个师25千米宽的正面上,形成了兵力3倍于敌、火炮数量1.7倍于敌的优势金城战役随之拉开了序幕,于是,奇袭“白虎团”战斗就在这一背景下展开了。

“白虎团”,即韩国军队首都师第1团。该团全部使用美式装备,是韩国首批组建的8个团之一。在“三八线”以北的襄阳守备战中,该团战成名。伪总统李承晚亲授其绣有“优胜”字样和虎头的团旗,因而得名“白虎团”。从此,“白虎团”在团旗、军服及武器上都印有凶恶的虎头标志,显得骄横不可一世。

按照作战计划,志愿军第20兵团及第9兵团一部,编成东、中、西3个作战集团,向金城以南地区的韩国军首都师、第6、第8、第3师发起进攻。其中,西集田第68军第203师奉命在佳岘里至直木洞东谷地约5千米正面上实施进攻,任务是歼灭后岘、直木洞南无名高地、二青洞芳通里地区之守敌,占领芳通里、梨实洞、北亭岭以北、下榛岘以西地区,在打敌反冲击中大量消灭敌有生力量,现固既得阵地。


第609团是第68军第203师的第梯队右翼主攻团,任务是向驻守直木洞以南地区的“白虎团”第1营机甲团第2营进攻。师首长意图是,以第609团第1营和第3营在第607团协同下,首先在敌防御阵地上撕开子,尔后第609团渗透迁回支队利用打开的缺口进入敌纵深,向敌纵深渗透迁回,打乱“白虎团”的防御体系。

渗透迂回支队由第609团营、第607团侦察排化装的袭击班编成,任务是利用打开的突破口迅速插入敌后,首先歼灭敌炮兵群和“白虎团”团部,来个斩首行动,然后直插北亭岭、下榛岘等地区,坚守阵地,阻击增援之敌,为全师主力全歼“白虎团”创造有利条件。第609团第2营接受了渗透迁回任务后,全营官兵士气高涨,纷纷递交请战书、决心书,积极要求参加战斗。


1953年7月13日晚21时,志愿军上千门火炮,开始了对“白虎团”猛烈的火力准备。当时,炮声隆隆,前线的一切变成硝烟,“白虎团”部署在一线的3个营首先就遭到了猛烈的攻击。而其右翼的第2营溃不成军,中路的第1营也频频告急。当时“白虎团”上校团长崔喜寅急令团预备队第9连和第11连增援。没想到第9连在途中被志愿军炮火消灭了一半,连长也中弹负伤,士兵们开始争相逃命,根本就不去救援。


另外增援第11连也伤亡惨重,但好歹总算赶到了第1营阵地。尽管如此,也已经无力回天了。“白虎团”在二青洞的团指挥所里面一片混乱,对外的电话联络全部中断,无线电联络也断断续续,而派出的通信员也都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团长崔喜寅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而友邻第26团在志愿军猛烈的炮火轰击和步兵的勇猛冲击下,防线也开始变得摇摇欲坠。

此时,赶来增援的坦克排被志愿军炮火打得履带断裂,成了活靶子,于是残存的坦克掉头鼠窜。面对志愿军猛烈的攻势,“白虎团”团长和第26团团长赶紧向师部求援。师长崔昌颜判定通过前线的消息汇总,分析判定志愿军的主攻方向是“白虎团”方向,马上令坦克团赶快去增援“白虎团”。坦克团团长陆根珠上校驱车亲率第2营赶往二青洞。

这个时候,志愿军第609团第一梯队第1营、第3营还在前沿阵地与敌交战,第二梯队第607团第2营、第608团第2营就超越第609团的战斗队形,直接攻击敌纵深的552.1高地。这种“前后开花”的战法,把敌人打得首尾不能兼顾。顿时,“白虎团”招架不住了,其第2营退守到二线。


但“白虎团”还没来得及站稳脚跟,志愿军便从他们与第1营的接合部地区钻了进来,于是5、6、7连的阵地被志愿军分割包围,在522.1高地上的营指挥所也遭到攻击。增援坦克部队早跑了。在炮火支援没了指望,上级又联络不上,第2营只好各自为战,纷纷溃逃。而“白虎团”第1营的阵地也如雪崩一样垮了下来,最后只剩下30多名残兵败将躲进了一个地下掩体里面。

眼看敌人躲在掩体里面,志愿军就用一个爆破筒塞进了掩体,随着一声巨响,除第1营营长外,全被炸死,于是第1营就这样全部报销。炮兵火力突击为第609团第一梯队突破敌阵地创造了有利条件。第609团担任口子任务的第1第3营几下猛冲就突破了敌军的前沿阵地。几平同时,在白杨里沟壑潜伏的第609团第2营的600多名战士立即按原先计划迅猛地向敌纵深插去。


在第2营前进道路上,有一片宽600-1000米的开阔地。根据战前侦察来的情况,敌人在这里布下了地雷阵,地面上还拉了三四道铁丝网,并以火力加以封锁。在我军炮击之后地雷大部分被引爆,但铁丝网尚未被破坏。此时,敌军阵地上的几个残余火力点正向志愿军疯狂扫射,而敌纵深炮火反应过来开始反击。于是,第2营营长石厂志立即命令第4连分路前进,为全营开辟了一条安全通道。

战士们于是通过了开阔地,第2营的指战员们接近了敌人的一个警戒阵地。当靠近敌人时,石广志营长命令第5连第9班的指战员们以突袭方式解决前面的敌人,掩护后面各分队突击。于是第9班的指战员们奋勇向前,之后,随着前面一阵冲锋枪扫射声和手榴弹爆炸声,突击的指战员们全歼守敌,直接占领了敌阵地。

此时,晴朗的天空开始下起雨来,为了迷惑敌人,同时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各连战士将雨衣反穿,沿着公路两侧跑步急进。在经过三南里时,第5连便从公路上下来,按预定方案向梨实洞突进。而第2营主力则继续前进,刚刚走了约2千米左右,第4连便发现前面约1个连的敌军迎面开来。于是志愿军战士慢慢接近,当敌人走近的时候,第4连指战员迅速端起冲锋枪朝着敌人就是一阵猛扫,敌人被打得猝不及防,当然溃败,残敌乘着黑夜落荒而逃。


于是,部队过了勇进桥,接近了“白虎团”团部的驻地—二青洞。当志愿军的营指挥所刚到一个山包上时,便发现公路上又开来几十辆敌人的增援汽车,而在第3辆汽车后跟着一辆坦克,坦克上海搭载着十几个步兵,战机稍瞬即逝。

“先干掉敌人的坦克!”

第6连指导员郭树昌迅速抓起2颗反坦克手雷,从汽车的一侧悄悄地包抄过去,伏在地面上等待着坦克的靠近,就在坦克开到离他只有2米的时候,他突然跳起,瞅准坦克的履带方向狠狠砸去。随着“轰”的一声巨响,坦克顿时“瘫”了。

与此同时,3个班的数十支锋枪也配合一起扫射那些步兵,接二连三地猛扔手榴弹,在敌群中不断爆出亮点,这场战斗仅维持了十几分钟,歼敌大部。就在这个班的战士炸毁了敌人的增援车队时,结果又遇上了美军的第555榴弹炮兵营一部。只见几十个美国士兵正围着四门多管火箭炮发射。班长黄在渔迅速带领全班向敌阵地摸去,一阵猛打之下,毙敌20余名,还缴获了美军当时最新式的多管火箭炮四门。


另一头,14日凌晨2时40分,第2营插入敌纵深十几千米,按时到达了最后的阻击位置——梨实洞和上枫洞公路的三又路口。由于之前的进攻,部队伤亡较大,而此时四周的山头还都在敌人的控制之下。如不能立即占领山头巩固现有阵地,天亮以后就会处在敌人的包围之中。于是,副团长赵仁虎和营长石广志分析情况,马上安排把第4连和第6连成一线来展开,分别占领了公路两侧的400高地、380高地以及周围高地,并且连夜抢修工事,随时准备抗击敌人的反扑。

果然,没过多久,第4连就发现了从前面溃逃下来的敌军。正在此时,第4连立即派副排长夏长兴带领13名战士主动去迎击。战士张启端着轻机枪第一个冲上公路,向溃敌猛扫。与此同时,增援之敌约2个团的兵力在20多辆坦克的掩护下,开始向第4、第5、第6连的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但都被击退。

14日凌晨7时左右,敌人加大攻势,调来十几架飞机对山头上的阵地进行狂轰滥炸,又投下凝固汽油弹,顿时把山头阵地地区烧成一片了火海。于是,山下的20多辆坦克再次冲击,对志愿军刚抢修起的工事进行猛烈轰击。与此同时,第2营背后月锋山和四周高地上的敌人也集中了各类型的机枪和迫击炮向志愿军阵地倾泄而来。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第2营指战员们采取跳弹坑、钻火障方法,毛发和衣服都被烧焦了,但依然坚守在阵地上。

敌人冲击失败了,又不接受败亡的命运,不一会又纠集了约1个营的兵力,在十几辆坦克的掩护下分多路向第4连阵地发起猛攻。在此危急时刻,班长郑玉成在机枪子弹打完后,拿起爆破筒拉响了毅然冲向敌群。而独臂英雄黄云成则以投弹和射击转换进行一会儿投弹一会儿举枪射击,刚打退左边的敌人,右边的敌人也冲了上来,在这万分危急的时刻,黄云成当即拉响了2颗手雷滚进敌群…于是,激烈的战斗持续了整整一天。


黄昏时分,在第5连阵地上也打得空前惨烈。高地上的战士几乎打光了全部子弹,并相继阵亡,最后只剩下了一个叫李德明的理发员,还身负三处重伤。在敌人端着刺刀冲上来时,李德明冲上去死死地拽住一个敌人,俩人扭打在一起,最后滚下山崖。此时,援兵也及时赶到,迅速投入战场,经过浴血奋战,阵地又转危为安。另一方面,第2营插入敌阵地纵深十几公里,并坚守阵地一整天,打退敌人上百次的疯狂进攻,把前方溃败下来的敌人死死地钉在阵地之前,为后面全面歼灭敌人作出了重大贡献。

7月13日夜,杨育才率领12名侦察员潜伏在进攻出发地的一个小小坑道里。炮火准备开始后,杨育才率领化装袭击班跃出坑道,冲向敌前沿。正在行进当中,突然,一个战士踩到了地雷。原来是一个反坦克地雷,这种地雷没有90千克以上的压力是不会爆炸的。这个小插曲虽然只是虚惊一场,但也使杨育才顿时意识到一个问题,如何通过敌人的雷区?在万分焦急的时候,杨育才突然听见流水声,于是他命令大家顺着大雨刚刚冲出来的水沟往上爬因为这是惟一安全的通道。

绕过雷区,化装袭击班来到公路边。此时,他又发现路边一侧注地里的防空洞内有灯光闪烁,隐隐约约地可以看到里面有人影在晃动。考虑到穿插任务,杨育才果断决定,化装袭击班此时不宜恋战,应该继续快速前进,沿着侦察路线直插敌308高地。进入“虎口”415高地之后,杨育才决定先抓个敌人“舌头”,弄清敌方团部的口令。


就在这时,在化装袭击班队伍最后面的一个人,引起了杨育才的警惕,因为杨育才发现队伍后面多了一个人。真的是要打瞌睡有人送枕头来了,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杨育才派人巧妙地将这个“舌头”抓住。原来,此人是从被志愿军周期爱你炸毁的地堡中逃出来的敌军士兵,他把杨育才带领的化装袭击班当成了自己人,迷迷糊糊地跟在后面瞎跑,谁知道闯入他人的军队了。

从这个人的嘴里,化装袭击班得知了敌人的口令是“古伦姆—欧巴”。杨育才马上命令侦察员把他捆起来,嘴里塞上东西,放在草从中隐蔽起来。刚处理完俘虏,忽然听到草从中有“沙沙”的响声传来,他断定有敌军靠近,命令侦察员抓住机会马上对口令,看看是否正确。

于是,侦察员高喊一声:“站住,你们是哪部分的,要干什么?”

敌军被志愿军这么一喊,本来就胆小了,就怯生生地回答:“报告长官,我们是游动哨的。”

“口令!”

敌军一听马上回答“古伦姆”,侦察员接着对上之前从俘虏嘴中得到的回令“欧巴”。

这样,侦察员验证了这口令是确实无误的,就继续前进。

化装袭击班继续前进。20多辆大卡车满载着美国士兵迎面开来,看来这是敌人的增援部队。杨育才声命令,侦察员们立即向公路上的汽车猛投手榴弹,十几支冲锋枪向车上敌人猛烈攻击。在攻击的同时,侦察员们迅速冲过公路,拐向一条沟口。突然,侦察员们发现沟口有两颗老松树,离沟口三四百米的山坡下停着三、四十辆大小吉普车和卡车。所有车都开着灯并发动着,灯光把整个山坡照得凊清楚楚。


用铁丝网围起来的两排整齐的木板房里,中间有个特别大的房间像是会议室里面透射出强烈的灯光。隐约还可以见到敌人或在走动,或围着桌子,显然是在研究战事。山坡上还有些零散的破旧房子,看来那里是敌人的警卫排、伙房、汽车棚。杨育又特别注意到一些人正忙着往吉普车上搬东西,进进出出那座办公室。显然,这里正是敌人“白虎团”团部,是前线敌人的指挥中枢。看样子,敌人的指挥机关要撤走。杨育才立召集侦察员,分成3个战斗小组,交代了具体任务。

随着杨育才声令下,攻打“白虎团”团部的战斗打响了!志愿军指战员手中的手榴弹和子弹,全都射向敌人团部。敌人被突如其来的猛烈火力晕头转向,车辆被炸。当时敌人师部正在开会。杨育才率化装袭击班突然闯进会议室、警卫室,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敌机甲团团长被当场击毙,敌军事科长、榴炮营副营长等人被俘。紧接着杨育才继续攻打,从一个出口打到另一个入口。

此时反应过来的,敌人凭着对地形的熟悉,企图向西南方向突围。但没走多远又遭到我另一个战斗小组的阻击,于是又倒下一片。在缴获来的手电筒的照明下,杨育才突然看到墙上有只“老虎头”对他着獠牙。原来是这就是“白虎团”的团旗。于是,杨育一把将它扯了下来,就这样,韩国这个“王牌”军队的军旗就这样成了志愿军的战利品。后来,“虎头旗”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成为了“白虎团”一败涂地的历史见证。

此时,乱作一团的敌军,四处逃窜,拼命挣扎。在前有枪口,后无退路的情况下,只好纷纷举手投降。化装袭击班共歼敌70余人,活捉16人(其中8个军官),缴获大小汽车31辆,还击毙了敌机甲团团长和1名美军向。只有敌副师长、“白虎团”团长等几个人落荒而逃。

二青洞的枪声响了1个多小时,12名志愿军侦察兵把白虎团团部搅得天翻地覆。打掉了指挥所以后,他们一口气又千掉了团部附近的油库弹药库。二青洞附近,爆炸声此起彼伏,熊熊烈火映红了天空。而“白虎”团部里面的警卫早就乱成一锅粥,搞不清楚来了多少志愿军指战员,根本无法组织起象样的抵抗,只好四处逃窜。“白虎团”最终落得个全军覆没的下场。

奇袭“白虎团”是志愿军入朝作战以来,歼灭敌人1个完整建制团的漂亮歼灭战。这场战斗胜利大、缴获多、损失少,在志愿军战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后来,它被编成京剧《奇袭白虎团》,在全国各地广为传颂。

沙

无论是抗日战争中还是解放战争中,蒋某人都非常迷信所谓的“南北夹击”或“东西对进”:一部固守城池或重要据点吸引对手兵力,然后再派强力部队两面夹击,达成一举歼灭敌人的重大战果。

他的设想看上去很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是被执行的严重变样,往往非但解救不了被敌军围攻的部队,南北、东西夹击对进的军事集团也被打的七荤八素,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东西对进”的衡阳会战和锦州战役

在蒋某人的规划中,方先觉部第十军在衡阳死死黏住攻城日军,然后第九战区薛岳部从湘江以东向西攻击,归属军委会直辖的24集团军总司令王耀武部(73、74、79、100军)及第六战区部队自湘江以西东下攻击,以达到聚歼衡阳附近日军的目的。

应该说,第十军不但黏住了日军,甚至还打出了“中心开花”的重大战果。但一则因为薛岳部经过第四次长沙会战已经元气大伤,基本无力再战,再则薛岳本人还把残部撤到了湘东,对所谓“东西夹击”提不起兴趣,加之王耀武部等在日军强有力的打援部队阻击下,迟迟接近不了衡阳,以致聚歼衡阳日军的计划全部破产。

解放战争中的锦州战役基本同样如此,“东西对进”的幻想也是迅速破灭了。

蒋某人幻想以守卫锦州的范汉杰集团为磁石,牢牢吸住东野大军,然后让廖耀湘集团、侯镜如集团分别作为西进兵团和东进兵团夹击锦州。结果锦州很快就丢了,廖集团、侯集团分别被阻击在黑山、塔山寸步难行不说,号称最强大的第九兵团也在辽西大地上灰飞烟灭了。

“南北夹击”的解救黄维兵团行动

黄维第12兵团被围困后,蒋某人除了命令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沿津浦路北上解救外,还要求杜聿明必须派出强力部队南下,对中野实施“南北夹击”。

杜聿明没有办法,只好命令邱清泉、孙元良两个兵团向南攻击,以汇同李、刘兵团不但救出黄维,还能对中野造成重大杀伤。

李延年、刘汝明兵团既实力有限,又增援的不太积极;邱清泉、孙元良兵团倒是拼命想与黄维汇合,也是打不进来。

到最后,非但黄维集团全军覆没,杜聿明集团之邱李孙三大兵团也都在陈官庄全部瓦解了。李延年、刘汝明则及时退回了蚌埠,算是保住了实力。

设计“东西对进”或“南北夹击”方案时,估计蒋某人会不禁为自己的“天才般”创意所感动,也坚信一定会马到功成,但实际的战役结果,却给了他一次又一次的耳光,连眼镜都跌碎了一地


我是@司马砸光,敬请关注探讨

AMOR1985

AMOR1985

豫东战役,粟裕以3万人的代价歼灭蒋介石10万人。此战完全超出了毛泽东、蒋介石是预想,对敌人的心里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国民党国防部在事后总结中这样写到:“共军的表现一反常态”,主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敢集中主力同我部进行大规模会战决战。敢于攻击和袭扰大据点,敢对战场上的重要据点投入优势兵力做顽固防守,并进行反复争夺。这三点对国明党的将领和士兵都造成了极大的心里震撼,乃至于在三个月的济南战役中,纵使国军坐有十万兵力,仍然不敢出兵救援。那么此战和战前的预想有多大出入呢?粟裕又是利用怎样的战法歼灭了邱清泉部10万人呢?华野和中野又是怎样配合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问答。



粟裕的军令状和豫东战役的初步构想


自从孟良崮战役之后,粟裕留在中原打大歼灭战的想法愈发的浓烈,但毛泽东却主张放弃后方,实行跃进的战略,认为中原无大歼灭战可打,主张打中小歼灭战。同时电令粟裕率部渡江南下,显然,这和粟裕的战术构想完全不同。为此,粟裕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先后两次电告中央陈述自己的想法,在经过反复推敲,研究之后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终于同意了粟裕的想法,但与此同时给粟裕下达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任务,要求粟裕在4到8个月内歼敌5到10万人,而当时华野的的总共兵力也就10万人。粟裕接下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军令状啊。


豫东战役第一阶段——邱清泉扬言要活捉粟裕


粟裕把自己首战的目标锁定在了邱清泉的第五军,不分昼夜的盯着地图推敲自己的作战计划,无独有偶,蒋介石和他的将领们也在细致的研究怎么 对付他和华东野战军。号称国民党王牌主力的第五军团军长,邱清泉更是放出狠话:”要歼灭华野,活捉粟裕。“



双方的将领在彼此不知情的情况下反复研究和琢磨怎么将对手“斩于马下”,很显然此战对双方都很重要。从粟裕方来说:此时的山东已经尽归国民党所管控和占领,能够提供给华野大规模机动,穿插的面积所剩无几,于是粟裕就将目的地选在了黄河,运河,陇海路徐州乃至开封段的鲁西南地区,而邱兵团恰就驻扎在此。所以打掉他势在必行。



从邱清泉部来说:他的第五军就屯兵于鲁西南,占据着黄河,运河、陇海、徐州乃至开封地段的有利地区。一旦双方交火。驻马店的胡琏部,郑州的孙元良部、南阳的张珍部可随时响应,机动增援。而且他的部队装备精良,人员齐整,战斗力远在华东野战军之上,活捉粟裕完全没有问题。而反观粟裕这边人员和装备都不齐整。而且因为此前要准备和实施渡江战略。兵力还分散在各处。阵地散乱, 不打你还打谁呢?


豫东战役的第二阶段——粟裕的计谋先打开封,后歼援敌


粟裕分析了敌我双方是态势后,发现全歼邱清泉第五军的时机还未完全成熟,一是:华野的兵力过于分散,不能集中主力攻打敌方主要阵地,也不好阻敌增援。二来,一旦渡过黄河那将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把握就不打了,而且在孟良崮战役后蒋介石已经痛失了主力74师和爱将张灵甫,如果邱清泉在被围,蒋介石必然会疯狂的派军援助,此战并不好打。



正值粟裕反复推敲之时,情报部门送来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开封城的守备力量薄弱。粟裕马上构想了一个“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方案。5.23日,粟裕下达了第一道作战命令:由参谋长陈士桀带领3纵、8纵由许昌向南阳方向推进,此举意在吸引第五军南下。达到瞒天过海,调虎离山的目的。



如果邱清泉发现华野大部南下,必然如临大敌,定会令第五军开赴鲁西南南下迎战。趁机他就可以率领1纵、4纵、6纵和两广纵队,特种兵纵队南渡黄河,以最快的速度解决鲁西南守军一部。而当邱清泉发现粟裕的真实目的之后,必然会令部队掉头增援,如此一来陈士桀和粟裕就形成了南北对进,夹击的态势,歼灭邱兵团也就“易如反掌”了。这是最理想的方案。



粟裕的全部构想如此:如果邱清泉部中计,便可南北夹击将其歼灭第五军,战场预设在卢鲁西南地区,如果时机不成熟,也可对蒋介石和邱清泉造成错觉,使他们误以为华野将会在鲁西南和他们展开决战。趁敌人出其不意一举拿下开封,再打援助开封之敌。



邱清泉果然很听粟裕的“命令”,当陈士桀率部向南阳开进时,警觉的邱清泉立即命令部队南下攻击,而当粟裕趁机南渡黄河时,回过味来的他又掉头攻击粟裕,一时间无比慌张。蒋介石很快就察觉了粟裕此次南下的不寻常,仔细研究才发现,粟裕这时要南北对进,要夹击歼灭第五军,遂即命令整编83师、25师,72师,以及整编63师一个旅驰援鲁西南。此举除了援助邱清泉外,意在同华野展开决战。



在孟良崮战役之后粟裕就做了仔细的总结,想要打掉和张灵甫类似的第五军,主攻的突击兵团至少要有4个纵队及以上。同时还要有充分的阻敌增援部队,当初孟良崮全歼74师时他用了9个纵队,而眼下算上陈士桀的3、8纵队也才有6个纵队。在没有兄弟部队参战的情况下,全歼邱兵团已无可能。遂即命令已经进入河南通许、睢县、杞县的陈士桀部往开封方向机动。



“吃其所必趋,攻其所必救。”粟裕心里很明白,开封是整个中原的重镇,倘若开封失守。必将对中原乃至真个解放战争的局势产生重大影响。蒋介石绝不会看开封失守而不救,必定会派重兵救援。而不论从哪一路增援,华野都可以在运动中寻找机会歼灭敌人。



为此,粟裕果断调整了作战部署,具体如下:3纵,8纵为作为开封城的主攻,陈士桀、唐亮指挥,以奔袭战法,趁敌人不备快速拿下开封城。为了确保最后的胜利,集结三倍优势兵力,由粟裕直接指挥,负责阻敌增援和牵制的任务。



此时的战场态势一目了然,刚刚驰援赶来的秦基伟9纵队已经楔入郑州与开封之间,以缓郑州方向之敌,中野的11纵和晋冀鲁豫军区的1旅位于巨野地区,可由南向北从侧后方牵制邱兵团,而叶飞的1纵队,陶勇的4纵队,王必成的6纵队均已楔入定陶,曹县、民权等地区,采用运动战的方式阻击敌人驰援开封,至此作战任务就由原来的歼灭对象改为重点阻击对象。



为了不贻误战机,粟裕在向毛泽东汇报的同时,就已经命令部队开拔,毛泽东对粟裕的机智果断很欣赏。在电报中慷慨放权,说:“要紧时刻,当机立断,不必请示。”开封战役一旦打响,蒋介石定会派机动兵团紧急增援,而粟裕现有的兵力配置,只能阻击邱清泉兵团的增援,其他兵团的阻击任务,就得仰仗友军了。为此,毛泽东特意电令刘邓大军配合粟裕此次的作战任务,在获悉粟裕具体作战计划后,刘、等大军决定抽调5个纵队全力阻击胡琏兵团的增援,要华野、粟裕,不要考虑后方来援之敌,一心一意打好开封之战。




解决了阻敌增援之顾虑,但是南北夹击邱清泉这幕大戏还得继续唱下去,为此粟裕特令许世友和谭震林的第二兵团继续在津浦路、济南段制造攻势,包围山东崇州,以调动黄百韬整编25师、整编83师北援。这样蒋介石就没有兵力调入豫东战场了。同时还命令韦国清在陇海路至海州段制造攻势,牵制国民党军。



此时的蒋介石还蒙在鼓里,依然认为粟裕的主要攻击目标是邱清泉兵团,还在命令增援部队火速推进,以达到歼灭华野,活捉粟裕的战果。但令蒋介石没想到了的是。6.17日清晨陈士桀的部队突然掉头,挥师攻打开封。



开封的守将刘茂恩和李仲新也算是粟裕的“老朋友”了,李仲新更是和粟裕交手多次,苏中战役的时候攻打过海岸,孟良崮战役时也曾担任救援张灵甫的任务,眼瞅着自己的老朋友王铁汉被活捉,自己黄埔学长张灵甫被击毙。自己却平安无事,心里不免有些庆幸。



而他们的固执的认为粟裕的主要战场在鲁西南,开封并无大战可打,而且开封的城墙坚固不可破,易守难攻,倘若没有重炮和充足的补给,想要拿下开封简直是痴人说梦,所以当华野兵临城下时,李仲新和部下顿时乱作一团,只好慌乱迎战。



华野的3纵和8纵最擅长的就是城市攻坚战,在经过5个日夜的激战后,开封城终于被拿下,国明党军的3万多人全部被歼,加上阻敌增援的人马,蒋介石在中原瞬间就损失了4万多的人马,关内第一次丢掉了省城,国民党上下一片哗然。还在南京召开“国民大会”的河南将领们,更是泪雨婆娑,吵着要蒋介石负责。而蒋介石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回过神后,紧急调兵遣将,急令空军快速升空,24小时不间断的轰炸开封,投掷燃烧弹,意在让开封守军葬身于火海之中。



同时电令鲁西南的邱清泉和第4绥靖去司令官刘汝明率部紧急增援开封,又将民权的整编75师,72师和现编21旅组成一个作战兵团,交由第6绥靖去司令官区寿年指挥,从外围迂回至开封。



激战至此,粟裕终于等来了蒋介石的援兵,他电令攻城部队,将开封的核心据点龙婷留下来,诱使蒋介石继续上钩。而在外围,区寿年的兵团是粟裕首先考虑打掉的目标,此时粟裕的手下兵强马壮,除去王炳章的11纵队,秦基伟的9纵队外,他手下现在有足足9个纵队,和当面孟良崮战役师的兵力不相上下,此战必胜。



他迅速发布了围歼命令:由1纵,4纵、6纵、11纵4个纵队组成突击兵团,由1纵司令员叶飞担任总指挥,在睢县、杞县、太康和民权地区集结待命,实施南北对攻策略,围歼区寿年部集团。由华野司令部直接指挥3纵、8纵、10纵两广纵队和中野9纵担任阻击任务。



为了防止节外生枝,粟裕提前预想了两个作战方案,假如区寿年由睢县,杞县歼向河阳镇,长岗集推进,那么就可以将其歼灭于马头集地区。倘若区兵团在睢县,杞县间犹豫不决,则令突击部队分别跃进,逐个击破。歼敌于民权,睢县,期间之间。



对于担任阻击任务的部队,粟裕也做了详细的部署:3纵和8纵由开封机动至通许,至使邱兵团进入开封之路“畅通无阻”。待其与区寿年部拉开距离后。立即掉头东进,与上菜地区的10纵和两广纵队将邱,区兵团隔开,防止邱清泉向东增援。同时,还命令秦基伟的9纵进入郑州东南地区,阻击郑州东援的敌军,同时达到牵制邱兵团的目的。而刘邓大军纵队则破袭陇海路徐州至民权段。直接配合野战军作战。



6.24,粟裕将自己精心筹划的作战方案上报至毛泽东,同时命令各部队待命,随时出动,毛泽东看过方案后,当即同意,同时电令刘伯承,邓小平,陈毅支持粟裕的作战计划。收到毛泽东的复电后,粟裕下令各部主动撤出开封,向通许方向运动,将开封让出来,供邱清泉收复失地,准备开战。



而此时的蒋介石,仍然不相信粟裕有如此大的胆量,敢和他强大的兵团对垒,判断华野”似乎没有多大的企图,必向津浦路推进。“急令邱清泉和区寿年权利追堵。为了达到全歼的效果,还命令黄百韬兵团掉头南下豫东,西面的孙元良火速东进,南面的胡琏兵团北上。大战的序幕正式拉开。



邱清泉仰仗自己兵强马壮,开封又是空城,后方还有增援部队,而自己又立功心切,所以严令各部火速推进拿下开封,但区寿年却徘徊不前,在犹豫之间双方的距离已经拉开40公里,粟裕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他下令隐蔽的叶飞兵团火速出动,迅速楔入邱,区兵团之间,阻断其联系,同时对区寿年发起猛烈攻击。



区寿年被围危在旦夕,急忙呼叫邱清泉来源,而邱清泉此时已被陈士桀的阻击兵团死死拖住,知道落入了粟裕的陷阱,无奈只能告诉区寿年,他也遭到了大批共军的攻击。



区寿年突然被合围,命在旦夕,蒋介石痛心疾首,急令进入开封的邱清泉掉头增援,区寿年的话可以敷衍,“老头子”的话不能不停,邱清泉只能勉为其难的掉头救援,但是上山容易下山难,他进开封的时候畅通无阻,想要出去可就难上加难了,除了堵截他的华野3纵.8纵外,宋时轮的10纵也赶赴桃林岗一线,配合陈士桀阻击。



桃林岗是邱清泉东援的必经之路,有蒋介石的严令,他不敢怠慢,命令200旅用督战队逼迫士兵集团冲锋,一波又一波的冲锋,不断循环,与华野的官兵绞杀在一起,双方打了整整2天2夜。3纵和8纵的也打的非常惨烈,邱清泉每突破一个村长和阵地,阻击部队立马组织反攻,双方兵戎相见,反复冲杀,阵地来来回回,激烈异常。



在邱清泉兵团不惜血本的攻击下,到了下午时分,已经与区寿年兵团仅相差10公里了,而此时的东线却出现了意外情况。黄百韬兵团来了,粟裕本令许世友谭震林率部牵制黄兵团,但是蒋介石救将心切,当天就将黄百韬兵团运至中原战场,又将整编25师和第三快速纵队,第2交警纵队组成一个新兵团,交给黄百韬指挥,由东向西增援区寿年。



蒋介石对黄百韬有知遇之恩,多年苦战终成嫡系,对蒋介石的命令马首是瞻,所以令部队日夜兼程,东面又没有阻击部队,所以在7月1日下午便达到帝丘店地区,距离铁佛寺整编72师已经10公里,这完全出乎粟裕的意料。



邱,黄二人一东一西,两面夹击,近在咫尺,打还是撤,粟裕的大脑在飞速运转,经思考之后,粟裕认为,华野能够全歼区寿年,所以决定从突击集团抽出中野11纵和华野1纵,6纵各部,前往东面构筑阵地,阻力“不速之敌”黄百韬。其余各部继续剿灭残部。



战事紧急,龙王点战役关系到整个战局的成败,双方你来我往打的异常激烈,7月2日凌晨3时,突击集团终于拿下了龙王店主要据点,解决了区寿年的兵团总部,整编75师师部和16旅一个团,区寿年被活捉,至此,粟裕紧绷的神经终于松下来,余下来的部队,是打是撤,就游刃有余了。


豫东战役第四阶段——帝丘店战役3万人歼敌10万乃神迹开封之战

已经连续不断打了10多天,将士们都已疲惫不堪。粟裕经过思考之后,决定要撤出战场了,但此时,黄百韬和邱清泉二人虎视眈眈,虽遇顽强阻击,但仍然在拼命进攻,尤其是黄百韬,对准备撤出战场的华野威胁巨大,如果不打掉他,很难顺利撤出战场,经过苦思后,粟裕做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趁黄百韬兵团跋山涉水而来,疲惫之时,给与其毁灭性打击。而此时的蒋介石也已经杀红了眼,严令胡琏部马不停蹄,夜以继日前进,经商水(周口)向北紧急增援,协助邱清泉兵团,与黄百韬一起夹击华东野战军。势必要全歼粟裕和华野。


对于这一路援军,粟裕早已料到,胡琏兵团与中原野战军的距离相差仅仅几公里,所以粟裕紧急给毛泽东和中野司令部发电询问胡琏兵团的具体位置,说:因我部兵力已全用上,对胡琏北援顾虑甚大,请求中野尽力滞留,并将胡琏部动态随时告知。豫东战役已经被粟裕越打越大,战果也是一个比一个令人惊喜,在接到粟裕的支援电报后,毛泽东当即电令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全力阻击胡琏兵团,确保粟裕部安全。


在解决了南面敌军援兵之后,为防夜长梦多,粟裕要求各部加快攻击进度,争取最短时间拿下黄百韬。敌我双方经过激烈战斗,终于在7月4日凌晨打掉了黄百韬2个团,其余则全部被压缩在帝丘店的10余个村落里。此时的黄百态心里很纳闷,粟裕的胆子为何如此之大,竟然敢接二连三的围攻,国军的重兵团,难道他们就不觉得累吗,在短短20天时间内,几乎和国民党军团打了个车轮战,黄百韬不信这个邪,他不信粟裕手中还有兵力可派,他不信华野将士不知道疲倦。于是严令部队用坦克开道,以飞机,大炮做火力助攻,向华野展开疯狂进攻,力求与仅隔5里的72师汇合。


如果两军合并一处,想要歼灭可就难了。在洞察其意图后,各部拼命还击,经过7小时激战后,最终将其打回原处,这时,心急如焚的蒋介石还在不断催促胡琏前进,刘、邓这边阻挡不及时,急告知毛泽东,全部拉回胡琏,恐已困难。接到电报后,毛泽东做了紧急部署,给了如下两个方案:一是中原野战军,全军尾随敌人北进,直达睢杞地区,二是以4纵队尾18军北进直达睢杞,歼灭吴绍周,毛泽东特意嘱咐说:以上方案择一而行,务必阻胡琏部于7.10日前不超过睢杞。7月6日,胡琏的18军先头部队,率先突破阻击阵地,大步进入太康境内,以抵进粟裕部,就在这时,国民党几路援军也纷纷而来,刘汝明在蒋介石一道一道军法处置的命令的催促已经赶来,而孟良崮战役打散重建的74师,一路奔袭也赶到了开封附近,粟裕急令两广纵队和野战司令部警卫连阻击。蒋介石被粟裕和华野逼急了,不惜调集重兵,势与粟裕决一死战。


但粟裕却不上当,面对多路重兵的逼近,他手中已经没有多于兵力可抽调打阻击了,所以决定撤出战场,他命令10纵29师掩护大部队撤出战场,并做好收容工作。在一切部署妥当之后,粟裕下令向帝丘店发起猛烈的炮火攻击,摆出全面总共的态势,在一片山呼海啸般的炮火之后,战场突然安静下来,时间来到凌晨,粟裕屏气凝神,下来各部悄悄战斗,分路向睢,杞和鲁西南迅速转移。


而还蒙在鼓里的黄百韬以为粟裕要在午夜时分发起总攻,待到第二天早晨,提心吊胆一夜的黄兵团官兵探出头张望时,华野阵地早已空无一人,一片寂静,站起来一看,粟裕早已率部撤退了。顿时欢呼一片。豫东战役第二阶段,粟裕和华野一共歼灭国民党军5万多人,算上此前的歼敌4万多人,共计歼敌10万人的丰富战果。此战大大超出了毛主席和蒋介石的预想。毛泽东要粟裕4到8个月内歼敌10万人,没想到粟裕仅用2个月就完成了任务,面对豫东战役的失利,蒋介石除了慌忙调整部署外,还在8月2号焦虑的说:今后三个月如不能在长江黄河间打开局面,非垮掉不可。至此,豫东战役完美结束。

聆听寂静的鹰

聆听寂静的鹰

淮海战役前,我中原野战军准备对郑州发起攻击,可正当官兵们斗志昂扬,准备打一场艰难的攻坚战时,郑州守军却弃城而去,不战而逃,这倒让我军将士始料不及,还真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结局。

1948年9月,我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向主席和军委提出了淮海战役的设想,并得到了认可,而且确定战役的第一阶段重点是先歼灭黄百韬兵团。但此时的淮海战役的计划远小于后来的战争规模。

10月中旬,为了配合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兵团的作战,主席命令刘伯承、邓小平所部中原野战军准备攻打郑州,牵制敌军。

郑州扼守平汉、陇海两条铁路的交汇处,原是蒋军重兵把守的中原重镇,但济南被我军攻克后,蒋军为加强徐州地区的防御,拱卫南京,便频频调动部队,最终郑州周围的战场上,只剩下了三个兵团分驻不同地区。

而郑州城内,此时只有两个师兵力守卫,已相对空虚,但中原野战军严阵以待,调兵遣将,阻援、攻城部队各司其职,分别进入战前准备。这次攻打郑州的作战目标是牵制附近的蒋军主力,使其不能援助华东野战军准备围歼的黄百韬兵团。

攻打郑州也是中原野战军第一次攻打大城市,为此,他们战前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对战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作出了详尽的预案。

10月22日凌晨,摩拳擦掌、准备大战一场的我军将士,进入了各自的攻击位置,但就在准备发起进攻时,却突然接到报告:‘城内守军已弃城逃跑’。

正常来说,对郑州这种战略重地,势必要加派重兵防御,但对我军的大兵压境,蒋校长却只以两个师守城,明显的有悖于常理,不知是蒋校长有心无力,兵力捉襟见肘,还是另有锦囊妙计。

而城内的驻军,早已军心涣散,惶恐不安,谁都不愿白白送死。官兵们都说:‘既然老头子(蒋校长)都不想要郑州了,还守它干什么?撤吧’!想法非常一致的郑州守军,感同身受,说跑就跑。

攻打如此重要的城市,我军在战前做了各种困难准备。但是,仗还没开打,就取得了胜利,这倒让我官兵们出乎意料,颇有种天下掉馅饼的感觉。

可是我们的主要目标还真不是攻城略地,牵制敌军才是重中之重,所以对逃敌当然不能放过。这也就使原来的城市攻坚战马上又变成了追击战。虽然敌人为了逃命尽力抵抗,但已无济于事。郑州之战,最后以我军占领郑州、歼敌一万一千余人而告终。

本来是配合华东野战军的牵制作战,但由于守敌出人意料的将郑州放弃,主席原来设想的作战任务,已提前完成。这就使战场局面出现了变代,形成了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处于两面夹击徐州的态势,也让主席对淮海战役有了新的规划。至此,从原计划的小淮海战役构想已经开始向大淮海作战意图推进。

攻打郑州,中原野战军战前计划详尽,准备充分,但却没有料到敌守军会弃城而逃,以至战局结果完全出乎意料,让人惊喜交加。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suki_adagio

suki_adagio

如果把上甘岭战役看作一场中美篮球比赛,美军自持实力超强想半场定胜负,我志愿军意志顽强打满全场不落下风还继续打加时赛,战斗过程跌宕起伏,中国军人笑到了最后。

1952年10月14日,美军打算以美七师和韩2师各一个营的兵力付出伤亡200人的代价,用6天的时间拿下这个面积仅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阵地。美国人的自信是有道理的,飞机,坦克,大炮应有尽有,一顿狂轰滥炸岩石都能变成粉末,更别提有什么生命存在了,当美国大兵大摇大摆登上山头以后,我志愿军一个反冲锋就把美军赶下了阵地,美国人纳闷了百思不得其解,这么猛烈的轰炸,山上的人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呢?

连续激战了几天美国人才搞明白,原来我志愿军在山头后面修建了很多条坑道,最深的坑道有80多米,美军打炮时我志愿军就钻进坑道躲避炮击,炮击停止时就出来打反击。美国佬气不打一处来,开始跟坑道较上劲了,想方设法破坏掉,但是美国大兵实在太笨了,面对一个个黑黝黝的山洞洞竟然束手无策,拿不出什么好的办法来。

这样,我志愿军继续同美军打着占领反战领,冲锋反冲锋的阵地拉锯战,飞身堵枪眼的黄继光等英雄更是让敌人魂飞魄散,半个月过去了,美国人承受不住惨重的伤亡,心想哪有这么玩儿的,惹不起还躲不起吗?美军把阵地让给了韩2师,自己脚丫子抹油溜了。

要说这南朝鲜人坏的很,他们对付志愿军的坑道很有一套,用迫击炮往坑道口里吊射,在坑道口上方打眼儿填药爆破,用毒气熏,用石头堵,仅一天时间就把坑道炸塌了几十米,我后方炮兵立刻炮击破坏坑道的韩军,才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坑道危机暂时解除了,但坑道里战士们吃喝成了问题,后方往前沿阵地输送食品和弹药得经过美军严密的炮火封锁线,送上一袋干粮得付出几个运输员生命的代价,祖国给上甘岭将士的上万公斤苹果,最后只有一个苹果被送到了坑道战士们的手里,其余的苹果和运输员生命都一起消失在敌人的封锁线上,家喻户晓的电影《上甘岭》就是以此为素材拍摄的,但现实比电影里反映的情节更残酷和恶劣。

1952年,世界各国除朝鲜半岛外都已进入二战后的恢复建设期基本无战事,朝鲜半岛除上甘岭一带发生激战,基本无其他战事儿。所以,上甘岭战役成为当时世界各国每天报纸的新闻头条,每一天的战况都牵动着世人的心,西方媒体用嘲讽的口气说,美国再多的人也填不满上甘岭这个无底洞,上甘岭是东方的凡尔登。

美军本打算用6天时间解决战斗,没想到跟我军连续打了43天,本想付出200人的伤亡,却付出了15000人的伤亡代价,本想占领上甘岭达成自己的战斗目标,但在我志愿军用跟美国比原始落后的武器的顽强抵抗下,美国人选择了退缩承认失败。

美国克拉克将军说,上甘岭战役的失败对联军士气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从此,美军不敢再对我志愿军防线发动任何稍大一点儿的进攻,为停战谈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上甘岭战役被世界各国的军校包括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作为经典战役列入教材,美国人至今琢磨不明白,在美军如此凶猛的火力下,为什么就拿不下一个小小的山头呢?中国军人不屈的精神在他们心中永远是一个解不开的迷。

上甘岭战役让世界各国对中国人民肃然起敬,重新认识了新中国,成为中国人挺起民族脊梁的一个标志性丰碑。

虎皮海椒

虎皮海椒

1960年,英国元帅蒙哥马利访华,在会见毛主席时,他曾提出一个问题:“主席,你一生指挥过最得意的一场战役是什么?”

毛主席想了想后回答:“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是古今中外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堪称毛主席军事生涯中的神来之笔,一举奠定了毛主席在党中央的地位,也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美国西点军校将四渡赤水列入教材当中,外国人曾多次在沙盘上对战役进行推演,但谁做不到像毛主席指挥得那般完美。

四渡赤水战役之前,红军仅16个团三万人,而国民党军却有140个团四十万人,力量对比悬殊。

蒋介石在战前预估将红军彻底消灭在川滇黔一带,而战后的结果却让他大跌眼镜。

遵义会议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中央红军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大规模的战略转移,这便是著名的长征。

长征初期,由于博古和李德错误的军事指挥策略,让红军蒙受了巨大损失,尤其是湘江血战之后,红军从原来的八万多人锐减至三万多人。

即便遭受了如此重创,李德依然不顾敌人四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坚持按照原定路线北上湘西,试图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将红军置于可能全军覆没的险境。

当时,毛主席已经被剥夺了军师指挥权,但他不忍看到红军葬送在博古、李德等人手中,力主放弃北上的原定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军事上的主动。

毛主席的正确意见,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月,红军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剥夺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

遵义会议上,毛主席被任命为周恩来军事上的助手,但实际上是由毛主席负责指挥军事,这次会议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中央红军在遵义进行休整之时,蒋介石正紧锣密鼓地调兵遣将,企图在长江以南、乌江以北的狭窄地带将红军一举消灭。

蒋介石命令黔军王家烈部、川军刘湘部、湘军何键部、滇军孙渡部等地方军阀部队向川滇黔一带靠拢,还有薛岳率领的八万中央军截断红军的退路。

经过短暂的休整以后,红军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兵力上是三万对四十万。

虽然大军临近,形势危急,但中革军委认为当下并未真的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面对敌人的大军,中央红军至少还有两点优势。

一,敌军部队虽多,但包围圈尚未形成,红军只要争取到战略上的主动权,完全有机会打开一个缺口突围。

二,国民党内部派系众多,彼此矛盾很深,并不团结,甚至相互提防,这也为红军突围创造了有利条件。

土城战役

1月19日,中革军委发布关于渡江的作战计划,在四川泸州西南一带北渡长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师,争取赤化四川。如果渡江不成,则留在川南活动,伺机从宜宾上游北渡金沙江。

24日,林彪和聂荣臻率领的红一军团击溃黔军的抵抗,攻占土城,北渡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

川军的刘湘一直将四川视作自己的地盘,无论是红军还是国民党的中央军都不能染指。

红军入川的意图显露以后,刘湘迅速派出八个旅的精锐,以宜宾为支点,迅速向松坎、温水、赤水一带推进,阻击红军北上的步伐。

26日,红军向北推进至习水与赤水城东南一带,而川军的郭勋祺旅、潘佐旅则先后进入温水,对红军的侧后方造成了严重威胁。

中革军委研究了当下形势以后,决定趁国民党中央军薛岳部尚在乌江南岸之际,集中兵力歼灭川军两个旅,为北渡长江做好准备。

中央命令红一、九军团在赤水以南阻击南下的川军,伺机攻占赤水;红三、五军团在青杠坡一带迎击郭勋祺旅。

28日,战斗在习水南面的土城、青杠坡一带打响。

战斗开始以后,红军才发现之前的情报有误,原以为川军两个旅只有四个团,实际上却有六个团,共计一万多人,而且全是川军精锐中的精锐。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红军虽然对川军造成重创,但自身也承受了很大损失。

见敌人仍然源源不断前来支援,毛主席等果断下令,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古蔺以南地区前进,寻机北渡长江。

土城一战,中央红军损失惨重,不仅北渡长江的战略目的未能实现,还付出了四千多战士的伤亡,而且红军面临的形势愈发严峻。

毛主席重获军事指挥权后指挥的第一仗,竟然以失利告终,虽然有情报失误等客观原因,但这对毛主席在红军中的领导地位无疑是一次严峻考验。

一渡赤水

北上受挫以后,中革军委决定西渡赤水以摆脱当前的险境,并试图从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北渡入川,这便是一渡赤水。

1月29日凌晨,红军兵分三路,借着夜色的掩护,从猿猴场、土城南北地区西渡赤水河,向四川的古蔺、叙永地区前进。

见红军依然试图北渡入川,刘湘命令四个旅在长江沿岸布防,并命令郭勋祺旅、潘佐旅等部队尾随追击。

2月2日至6日,红军屡次试图向北突破,却遭到川军的猛烈还击,北渡计划难以实现。

古蔺位于川、滇两省交界处,红军的到来让云南王龙云十分忌惮,为了阻止红军顺势进入云南境内,他派遣滇军三个旅前往截击。

与此同时,中央军薛岳军团带着黔军的王家烈部也一路尾随红军,追进了川南一带。

红军陷入四面围困的境地,形势十分危急。

2月7日,由于川军的严防死守,中革军委决定暂时放弃北渡计划,转而向云南北部的扎西地区集中,部队休整以后再确定下一步计划。

红军在集结部队,让蒋介石认为是一个聚而歼之的大好机会,立即命令以薛岳部为主力,滇、黔两军配合,集结大军企图在扎西将红军一举消灭。

2月9日,红军在扎西集结完毕,并进行了整编。

与此同时,敌人的包围圈正在逐渐收缩。

滇军与川军从南北两侧向扎西靠拢,中央军吴奇伟部、周浑元部正从黔西、大定向古蔺、叙永包抄。

扎西地区大军压境,唯有黔北地区防备空虚,仅有黔军王家烈一部。于是,中革军委决定再次东渡赤水,杀回贵州。

二渡赤水

2月11日,中央红军分三路纵队,从扎西出发向东行军,经过七天的跋涉,于18日抵达赤水河畔,抢在了敌人包围圈合拢之前。

21日,红军全部渡过赤水河,这便是二渡赤水。

红军二渡赤水让还在扎西收缩包围圈的国民党军始料未及,队伍立刻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渡过赤水河以后,中央命令红五军团向北方的温水一带进发,刘湘认为红军这又是想要北渡长江,立即命令郭勋祺部回援。

这样一来,川军的大部分兵力都被牵制到了温水。

红军主力部队向桐梓方向急速行军,中央军吴奇伟部向遵义方向火速驰援。

然而,由于红军二渡赤水太过出人意料,大部分国民党军都被远远甩在了身后,正面实际上只有黔军的王家烈部。

神兵天降的红军打了王家烈一个措手不及,而且黔军战斗力本就薄弱,红军取得了节节胜利。

2月24日,红军占领桐梓,黔军退守娄山关。

25日,红三军团攻占娄山关。

26日,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击败黔军的反攻,继续向娄山关以南推进。

28日,红军再度占领遵义。

一连五天的激烈战斗,红军连战连捷,士气大振。

国民党军的主力部队尚在云南扎西,短时间内无法赶到贵州,近距离只剩两股部队,一股是与红五军团在温水对峙的川军,一股是抵达遵义以南的中央军吴奇伟部的59师和93师。

攻下遵义的中央红军获得了大量装备补给,中革军委决定乘胜追击,在敌人主力到达之前,歼灭吴奇伟部两个师。

28日上午,吴奇伟以59师为主力,配合黔军两个团对遵义发起攻击,他本人率领93师在后方的忠庄铺做援军。

红三军团在遵义城南的老鸦山与敌59师展开了阵地战,战斗进行得异常激烈,双方阵地多次易手,均伤亡惨重。

红一军团从左侧迂回,直插吴奇伟在忠庄铺的指挥部,打了93师一个措手不及,迅速溃败。

在红一军团的追击下,吴奇伟仅率领少量人马逃过了乌江。

二渡赤水以后,红军连战连克,取得了桐梓、娄山关、遵义等地的胜利,击败了黔军王家烈部、中央军吴奇伟部,获取了大量补给,鼓舞了全军士气,一扫长征以来的低迷。

然而,红军取得的这些胜利仅仅只解除了眼下的危机,数倍于己的敌人依然正从四面八方包抄而来,要不了几天就会形成更大的包围圈。

中央红军在贵州的一系列军事行动让蒋介石震惊不已,他于3月2日从汉口飞到重庆,亲自部署对红军的围剿计划,改以堡垒推进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企图南北夹击,围歼中央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

蒋介石命令:川军三个旅由桐梓向遵义进攻;上官云相部两个师由重庆向松坎、新站进发;中央军周浑元部三个师推进至仁怀、鲁班场一带;滇军孙渡部进至大定、黔西布防;黔军王家烈部收拾残军于金沙集结;中央军吴奇伟部重新整顿为预备队,集结于乌江南岸;湘军三个师沿乌江东岸筑堡,阻止红军东进。

3月5日,中央红军主力向鸭溪、大岗一带进发,试图歼灭中央军周浑元部。

由于有吴奇伟的前车之鉴,周浑元用兵十分谨慎,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并且坚守不出,让红军没有分而歼之的机会。

三渡赤水

由于周浑元避而不战,红军在鸭溪一带停留了三四天时间,而敌人的包围圈正在不断收缩,拖延的时间越久,红军的处境就越不利。

中央红军再次面临生死抉择,在这个危急关头,关于红军下一步的行动方针,中央内部却产生了强烈的分歧。

前敌总指挥朱德和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等人认为,应该进攻位于打鼓新场的黔军王家烈部,因为黔军本就战斗力不强,又刚遭遇了失败,这股残兵败将根本不是红军的对手。吃掉这股敌人以后,红军可以获得大量给养的补充,再进行下一步军事行动也会更加便利。

前敌司令部政委毛主席认为,进攻打鼓新场的黔军胜算固然很大,但即使取胜也无法让红军的处境得到根本改善,而且一旦陷入打鼓新场,很容易遭到滇军、中央军吴奇伟部和周浑元部的围攻,无论被哪一股敌人缠上,都必然陷入恶战。因此,毛主席主张攻打周浑元部,尽管敌方实力雄厚,红军仍有取胜的机会,即使无法取胜,可以再找机会西渡赤水。

在这个时候,毛主席已经开始策划第三次渡过赤水河了。

3月10日至12日,中央召开了苟坝会议,经过激烈的讨论,在周恩来的大力支持下,中央最终采纳了毛主席的意见。另外,会上还成立了以毛主席、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毛主席的军事领导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15日,中央红军在鲁班场向周浑元部发起了猛烈进攻,战斗力最强的红一、三军团从东南、西南两个方向轮番冲锋。

尽管周浑元部的防御工事异常坚固,红军没有攻坚的重武器,但在各种灵活战术的运用下,依然攻下了敌人不少阵地。

战斗持续了一整天,红军重创周浑元部,自身也付出了阵亡480人的代价。

在战斗持续过程中,蒋介石亲自部署的包围圈正在进一步合拢。

川军郭勋祺部已经进驻遵义;吴奇伟部先头部队抵达枫香坝,距离鲁班场一步之遥;滇军孙渡部和黔军王家烈部也已抵达鲁班场附近。

短时间内无法攻下周浑元部,敌人的包围圈又越来越紧,中革军委果断下令,全军脱离战斗向北进发,绕过仁怀向茅台靠拢。

16日,中央红军在茅台附近向西再次渡过赤水河,这便是三渡赤水。

红军全军渡过赤水河以后,将主力部队隐蔽在赤水河以西的山区中休整,派红一军团一个团的兵力伪装成主力部队,直扑西北方向的古蔺县,打川军一个措手不及。

19日,这一个团的兵力在古蔺城外的镇龙山与川军一个团接上了火,川军内部大为震动,火速驰援。

在蒋介石看来,红军这是要集中兵力,再次试图突破川军的防线,北渡长江。

蒋介石立即下令,川军和滇军南北夹击,封住红军继续向西的道路,命令吴奇伟部和周浑元部全部渡过赤水河,尾随追击红军,企图将红军围困在古蔺、叙永一带全部歼灭,而留守在赤水河东岸的,又仅剩黔军王家烈的残部。

这种境况,与红军一渡赤水时是何其相似。

四渡赤水

红军仅仅用了一个团的兵力,便将国民党大军全部吸引到古蔺一带,而真正的红军主力却在赤水河西岸仅二三十公里的地方。

21日晚间,红军主力在二郎滩一带再次向东渡过赤水河,这便是四渡赤水。

红军渡河以后,立即向桐梓、遵义进发,摆出一副要再度占领遵义的架势。

当得知红军又神兵天降般出现在赤水河东岸时,蒋介石恼怒不已,于24日亲自飞到贵阳坐镇指挥。

为了防止红军再度占领遵义,蒋介石又命吴奇伟部和周浑元部火速向东行军,向遵义靠拢。

27日,红军在行至仁怀和遵义之间时,再次派出红九军团伪装成主力,向吴奇伟部和周浑元部发起佯攻。

遭到攻击以后,吴奇伟和周浑元迅速集结部队,准备展开阵地战,却不料正面只有小股红军部队。真正的红军主力在鸭溪一举攻破敌人的防线,继续向南进发。

中央红军的这一系列分兵战术,让国民党军不知虚实,疲于奔命,感觉川滇黔边境上,到处都是红军,却不知道哪里才是真正的主力。

31日,红军南渡乌江,红九军团由于遭到敌人的纠缠,暂时无法渡江,便留在乌江北岸协同作战,直到一个多月以后才与主力部队会合。

南渡乌江

4月3日,中央红军派出一部佯攻乌江南岸的息烽,主力部队却直扑贵阳。要知道,蒋介石本人现在正在贵阳,此时贵阳城外只有99师在驻防,中央军主力尚远,难解近危。

蒋介石既愤怒又害怕,一面命令各方部队迅速救援贵阳,一面命令99师死守住机场,以便万不得已时还能乘飞机逃命。

5日,红军东进至清水江,并且大张旗鼓地搭建浮桥,做出一副要东进的架势。

蒋介石急忙调集湘军和桂军在东面拦截,防止红军进入湖南和广西,又命令滇军孙渡部、中央军吴奇伟部、周浑元部火速向东追击。

8日,在清水江边停留了三天的红军并未向东渡江,却突然调转兵锋,向西南急行军,从贵阳南面绕了过去,让向东追击的国民党军全都扑了个空。

由于蒋介石把滇军孙渡部调到了贵阳附近,云南的防守力量便薄弱了许多,红军趁势钻进了云南省。

红军的这一系列行军路线堪称神来之笔,在敌人几十万大军之间来回穿插,敌人却一直被牵着鼻子走,疲于奔命。

5月9日,红军主力在皎平渡、洪门渡渡过金沙江,与此同时,原本停留在乌江以北的红九军团也从会泽以西的树节、盐井坪渡过金沙江。

红军巧渡金沙江以后,便彻底跳出了国民党四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进入四川以后一直向北进发。

四渡赤水之战,毛主席根据情况的变化,指挥中央红军巧妙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灵活地变换作战方向,调动和迷惑敌人,创造战机,在运动中歼灭大量国民党军,牢牢地掌握战场的主动权,从而取得了战略转移中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这是中国工农红军战争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例。

四渡赤水是两军最高统帅毛主席、蒋介石在军事指挥能力上的一次最直接较量,两人战略思维的优劣,直接体现在了对战争全局的把握上。

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所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到:长征是独一无二的,长征是无与伦比的,而四渡赤水又是长征史上最光彩神奇的篇章。

彼岸等天黑

彼岸等天黑

历史上有哪些战役,在战前的预估和战后的结果,是让人大跌眼镜的?

我认为发生在朝鲜战争时期的上甘岭战役,就是典型的敌人预估的太高,但是通过实战大跌众人的眼镜。

上甘岭战役发生在一九五二年十月四日,战前美国军方高官们估计凭借着他们拥有飞机、大炮、坦克,还有美军的一个师、韩国两个营的兵力准能在6天时间,付出伤亡二、三百人的极小代价,夺取志愿军占领的面积不足3.7平方公里的上甘岭重要军事要地。

拉开战幕后,美军首先用上几百门大炮,对上甘岭倾泻炮弹,顿时把整个上甘岭炸成了岩面。炮声停后他们在坦克的掩护下,暂时占领了上甘岭表面。等到夜里志愿军又对美军发起进攻,重新夺回上甘岭,就这样两军一直持续着拉据战。美军面对着志愿军黑黝黝的坑道毫无办法,只好是采取鞋底摸油溜了。剩下韩军是当地人,他们对付坑道有着独特的办法,主要是用毒气熏坑道里志愿军,这下可急坏了坑道里的志愿军,他们赶紧联系我军炮兵对上甘岭炮击,这样才赶跑了韩军……。

但是坑道里缺粮缺水,导致志愿军在坑道无法生存,还不能出去,外边后勤人员也上不了上甘岭,因为周围都在韩军有效射程之内。这就出现了一个苹果几个人合着吃,谁也不舍得多吃一口的感人场面。

就这样志愿军在上甘岭的坑道里一直坚持到美军在板门店签署了停战协议才结束。这场战役使美韩两军伤亡15000人,战斗持续了43天才算结束。这使美军彻底大跌众人的眼镜。





看著月亮我笑了

看著月亮我笑了

一场战役,战前对战役结果的预估和战后真正的结果相比,往往有所偏差,基本上是对对手的实力预判不足造成的,说白了就是轻敌造成的。但战前与战后的结果相差悬殊,预想与实际情况截然相反,令人大跌眼镜的,朝鲜战场上的很多战役都可以达到这个要求,第一次战役就是其中的经典一役。

第一次战役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10月1日悍然越过三八线,进犯朝鲜袭扰我国东北边境。疯狂叫嚣:“鸭绿江并不是把两国(指中朝)截然分开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威胁新生的人民政权,为了帮助朝鲜政府,保卫人民政权,1950年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抗美援朝战争正式打响。

10月25日,第一次战役打响,而美军在第一次战役中最终取得的战果,绝对让美国及其盟友大跌眼镜,出乎他们所有人的意料,让他们认识到必须重新认识这个东方新生的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轻敌冒进,使这帮武装到牙齿的大兵们损失惨重。

在第一次战役打响之前,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三八线以北一共拥有兵力十三万余人,他们的战略目的很简单,联合国部队以最快速度向北推进,先控中朝制边境,堵住朝鲜人民军退路的同时,防止中国军队介入,随后再对北朝鲜进行全面占领。

狂妄的联合国军,开始分兵,以多路部队向中朝边境冒进,这些快速行军的军队,甚至仅以团或营级建制就敢孤兵深入,争先着抢下饮马鸭绿江的头功。“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甚至狂妄的宣布要在11月23日感恩节前结束这场战争。

但随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开始入朝参战,并随即发起第一次战役,联合国军遭遇了自朝鲜战争以来第一次失败。从1950年10月25日到11月5日,第一次战役历时短短12天,共歼灭联合国军1万5千余人,将进攻到鸭绿江边的“联合国部队”赶到清川江以南。

在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眼里,这样一支装备简陋,没有重武器支援的,被他们视作乞丐一般的中国军队,竟然有如此强大的作战意志和战斗力,这是在与志愿军交手之前,“联合国军”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想象的。

上甘岭战役

而在抗美援朝战争即将结束之时打响的上甘岭战役,更有使美军大跌眼镜的感觉,因为美军无论如何在战役发起前,都想象不到,也不敢想象,就这样两座海拔高度不过500多米的小山包,竟会让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鏖战43天,付出2.7万余人伤亡的代价。

在战役发起前,面对这两座勉强只能放下两个连防御的山头,美第八集团军司令范佛里特自信的认为,只需要付出250人的伤亡,就可以结束战斗。行动被命名为“摊牌行动”,意思很明确,就是让志愿军感受一下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

那时的战斗部署,上甘岭的规模,小到只能称之为战斗而非战役。但是在上甘岭战役打响的第一天,就震惊了联合国军。这一天的进攻行动,美军投入了7个步兵营,18个炮兵营,出动飞机200架次,投放航弹600枚,发射炮弹30万发。

但即便有如此规模的火力准备,志愿军依然死死地咬在阵地上,经过一天的激战,美军伤亡1700余人,仅第一天的伤亡就超过了计划伤亡数字的七倍多,但仍然只夺下了537.7一个高地。

到上甘岭战役战役结束,美军都没能按战斗部署占领这两座山头,但是美军的损失却远远的超过了美军所预想的数字。联合国军方面共投入了6万2千余人参加了上甘岭战役,共计步兵10个团零二个营,空降兵一个团,一个编练师,四个新兵联队。

而在这场战役中,在仅仅两个500多米的小山头上,消耗炮弹1千9百万发,航弹五千枚。虽然没取得什么骄人的战绩,但是因为如此高的弹药消耗,换来了一个名词——范弗利特弹药量也算是不枉此行了。

以上为狼君个人见解,如果您有不一样的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我讨论。

我是狼君,喜欢狼君的观点欢迎评论、点赞,转发加关注

笨毛驴

笨毛驴

抗战之兰封会战,微操大师在战前预估可谓信心爆表,要不然不会集结众多黄埔一期嫡系参加围歼孤军深入的土肥师团。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微操大师黄埔一期开山大弟子桂永清、黄杰、胡宗南、龙慕韩之流各种自我放飞,土肥两万余人非但没吃成反而差点被日军断了退路,十几万嫡系瞬间被逼至墙角差点跳黄河,实在让人大跌眼镜。无奈之下为了逃命微操大师掘开了花园口以水代兵,兰封会战也成了微操大师眼中的“千古笑柄”。

话说国父在广州召开“一全”大会那年,踌躇满志三十七岁的微操大师也参加了,不过不是以代表的身份参加而是列席议员,同处一屋檐下还有后来的对手。此时的微操大师已经是个有十六年工龄的老员工了,但最终连个候补中执委员都没捞着,似乎被国父忽略了。而反观后来的老对手在会间可谓火了一把,多次得以上台发言海豹选上了候补中执委员,微操大师的爆冷地位连一个跨越分子都不如,其心理难免不是滋味。

在会议即将结束时,国父才想起了身边的老员工给了个陆军军官学校(后来的黄埔军校)筹备委员长一职,让其专心办军校,但年轻气盛的微操大师根本看不上这一职务,于是撂担子不干了打道回府玩失踪,后来在国父的教诲下磨磨赠赠两个多月才回到了伤心之地广州,成为了黄埔军校首任校长。而多年之后在回忆这段不愉快的往事时,微操大师曾提及“国父不曾公开委派任何高超职务,直到四十岁才被选中执委员”,可见当时看重的是这一职务而不是军校筹备委员长。

也正因为官场的不得志,微操大师把所有精力都倾注至黄埔一期学员身上,朝夕相处耳提面命可谓情同父子成为了他的开山大弟子,也是后来最为倚重的对象,也难怪每每提起他指导出来的黄埔一期学员时依然红光满面神采奕奕,而对于哪些严重犯错的一期学员只有立场坚定心中有这个校长,微操大师都不忍心挥泪斩马谡,兰封会战理应严惩的第二十七军军长桂永清及第八军军长黄杰都被保下来了,而被桂永清架到火炉上烤了龙慕韩成了替罪羊被处理了,桂永清和黄杰这两日后分别官至海军和陆军一级上将,可见微操大师对他们那可是真爱呀。

日军当年为了连接华北和华中两大战场而发起的徐州会战,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击国军主力,但李宗仁撤得快致使日军远远没达到战略预期,已经过四个多月的连续作战的绷不住了大本营不得不下令按甲休兵。但是,安耐不住的日华北方面第一军擅自违背大本营的命令,下令刚夺取鲁西南重镇菏泽的土肥师团越过兰封以西切断徐州国军的退路。没想到偷鸡不成反蚀把米,土肥用力过猛与增援部拉开了十几日的形成反而落入了国军的重兵包围之中,形势一片大好给坐镇武汉的微操大师看到了战机。

于是集结了众多黄埔嫡系包括俞济时、宋希濂、胡宗南、桂永清、黄杰等在内的开山大弟子,决心在兰封地区一口吃掉孤军深入的土肥师团两万余人,爆发了著名的兰封会战。但在关键时刻桂永清、黄杰、龙慕韩、邱清泉等人马上给校长上了眼药水。所谓崽卖爷田不心疼,镇守在兰封一带的同是的留德归来的桂永清和邱清泉只坚持一天率领自己的部队先跑了,桂永清把兰封扔给了微操大师给其配属的德械师八十八师(原师长孙元良)龙慕韩给卖了,也成功找了个替罪羊,致使困兽之斗的土肥师团轻松跳出了包围圈。

微操大师不得不急电前线总指挥薛岳命令宋希濂务必夺回兰封,宋希濂经历了惨重的代价刚夺回兰封没多久,负责在商丘阻援的第八军军长黄杰又掉链子了,经不住土肥的增援部队第十六师团先头部队的打击开溜了,给出了可笑理由是电台被炸失去了与校长联系而无力作战。黄杰这致命一击致使国军的侧后暴露在了日军面前,而与此同时作为一支从潼关奔赴兰封的生力军、装备补给最好的胡宗南第一军一直在消磨怠工,迟迟无法打开土肥放弃兰封退守的三义寨和曲兴集。至此全歼土肥师团的计划彻底落空了,若再不走等日军后续增援部队都齐了,十几万嫡系就插翅难逃了,于是乎以水代兵炸开了黄河花园口,微操大师至第一战区司令长官程潜“千古笑柄”的密电便不胫而走。

北京自由港

北京自由港

从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中国历史上四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昆阳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都是战争结果与参战双方实力对比完全相反的案例。

但哪一场的结果是让所有人、甚至参战双方自身都大跌眼镜?只有昆阳之战。

以下依据正史资料,看看这四场战役的情况分析。(参考资料《三国志》、《资治通鉴》)

官渡之战前,弱势一方的曹操被很多人看好

关于双方在官渡前线的实力对比,我们普遍认为袁绍军十余万人、曹操三四万,但实际上可能比这还要悬殊。

当时的袁绍,刚刚消灭了公孙瓒,占领黄河以北,旗下“众数十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而曹操的军力与袁绍没法比,许攸在投降前曾劝袁绍:“曹操兵少而悉师拒我,许下余守,势必空弱”;江东小霸王孙坚也计划趁许昌空虚进行偷袭;曹操自家的智囊荀彧则说的更惨:“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也就是说,曹操在官渡的兵力只有袁绍的1/10。

然而让人意外的是,虽然袁绍力量占压倒性优势,但当时的舆论并不一边倒:

袁绍阵营的沮授就认为自家“百姓疲弊,仓库无积”而且“庙胜之策,不在强弱”,认为袁军不一定稳赢;

曹营内部,虽然很多人偷偷给袁绍写信投靠,但荀彧则认为袁绍“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所以压根是个纸老虎;

关中地区的合股势力则也“中立顾望”,也就是说不敢断言谁输谁赢;而凉州牧韦端的从事杨阜直接认为袁绍“宽而不断,好谋而不决”,曹操则“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所以后者必胜;此外贾诩也劝说张绣押宝曹操。

所以最终曹操获胜、袁绍前后被杀七万人的时候,其实很多人都预料到了这个结果。

赤壁之战,双方实力对比并没我们想象般悬殊

对于双方的力量对比,周瑜分析的比较合理: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

而刘备方的力量如诸葛亮所言: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也就是说,孙刘方7万VS曹操22-24万。但我们要注意,前者都是熟练本地自然条件的水军,后者则是由水土不服的北方军人和心怀异志的荆州降兵组成。

而在战前,背水一战的刘备势力自不用说,孙权方的鲁肃、周瑜以及众武将都是信心满满的主战派。所以最终孙刘获胜,谈不上让人大跌眼镜。

其后的结果也一如周瑜预测的那样:曹军打水仗失利,并且由于水土不服爆发瘟疫,最后不得不狼狈北撤。

淝水之战:不被人看好却一意孤行的苻坚大帝

对于苻坚伐晋,前秦内部持反对态度的不在少数,除了在去世时再三提醒他不要轻易南下的王猛外,公元382年的太极殿会议上,尚书左仆射权翼、太子左卫率石越,甚至王室的阳平公苻融、太子苻宏都极力反对,后来他最信任的和尚道安、宠爱的妃子张夫人、小儿子苻诜都劝他放弃南征,这些人的理由出奇的一致:

第一,东晋君臣团结,并且政治稳定,没有可趁之机;

第二,前秦连年作战,士卒百姓疲惫不堪。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虽没点破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前秦刚刚统一北方,各民族的势力还未整合,慕容鲜卑、羌族姚氏以及心向东晋的汉人都各怀异志。

当时,支持苻坚攻晋的只有慕容垂,他的心思其实很简单:等前秦失败,自己趁机带领鲜卑人复辟。

公元383年,苻坚集结全国精兵南下,史书称“步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而东晋的兵力则是谢石、谢玄、谢琰、桓伊带领的八万人,以及带领五千水军的胡彬。

不过在淝水与东晋交战的并不是前秦全部兵马。当带领30万人的苻融在寿阳俘虏胡彬后,苻坚把主力留在项城,自己率领8000人连夜赶去会和。

淝水之战的过程,则颇有些戏剧:

起先,东晋名将刘牢之率领5000北府兵,在洛涧击败秦军前锋梁成,杀敌一万五千人,晋军士气更盛;到达淝水后,双方隔岸相持,秦军压着水边布阵,让晋军无法渡河;于是谢玄派人与苻坚联系,让对方稍退一下以便晋军上前决战。苻坚想来一招“半渡而击之”,答应了这一要求。

然而古时打仗,最怕的就是临战阵型后移,因为由于通讯手段所限,后排的军人根本不知道前面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后退,很容易发生恐慌;军队规模越大,就越难控制。

更让苻坚始料不及的是,当秦军阵型刚刚移动,被自己收编的前晋军将领朱序等人就在后排起哄:“秦军败了!”,士兵们信以为真,立即陷入了混乱:“秦军遂退,不可复止”。前去稳定阵型的秦军统帅苻融,也因为马摔倒而被晋军所杀,秦军瞬间全线崩溃。

因此,淝水之战双方的军力对比实际上是30万VS8万,而且战前前秦内部对此役并不看好,临战时双方的士气和组织也有差距,其结果称不上让人大跌眼镜。

昆阳之战:谁都没想到,2万乌合之众能战胜43万朝廷精锐

公元23年,王莽命令司空王邑、司徒王寻全权负责荡平山东(崤山以东)各路起义军。二王在洛阳征集了各地四十三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准备去灭掉正在围攻宛城的刘玄、刘演等军。

而在宛城北到处抢地盘的刘秀、王凤等人闻讯,吓得逃向小城昆阳,他们一共只有八九千人,而且惊恐之际,各位首领首先想到的是分头带着自己的金银财宝去找老婆孩子逃命:"惶怖,忧念妻孥,欲散归诸城"。在刘秀的鼓动下,他们最后决定由王凤、王常率主力守昆阳,刘秀带着13个骑兵召集留在定陵、郾两地的驻军。

王邑为了鼓舞士气、杀敌立威,带着全部大军围攻昆阳。没几下,王凤就撑不住了,他打出了白旗求饶,然而只想屠城示威的王邑果断拒绝。城里人毫无退路,只得拼命抵抗,一时间双方僵持不下。

而在外围召集了不到1万人的刘秀则一路杀到昆阳城西,并率领3000敢死队直接硬刚城下的几十万人。托大的王邑亲自带着一万人迎战;并且再三交代身后的大军,没有他的命令,不准擅自行动。

然而在王邑作战不利时,身后的大军由于没有得到命令不知如何是好;城里的王凤等人也趁势倾巢而出,内外合击;巧的是,此时狂风大作、雷电交加,暴雨倾盆而下,城旁的滍水泛滥而出,朝廷军队崩溃,大量军人被淹死,河水甚至为之阻断。

眼见大势已去,王邑带着数千心腹逃回洛阳,其他来自各郡的精兵也作鸟兽散,各自奔回老家。

经过这一战,王莽政权开始分崩离析。几个月后,王莽被杀,新朝灭亡。

昆阳之战开打前,谁也没想到这个结果,甚至包括刘秀本人;而就是这群不到两万的乌合之众,硬生生被王邑逼成了亡命之徒,加上对方低级的指挥错误、神奇的天气配合,最终促成了这一惊天逆转。

因此,昆阳之战才是中国历史上最令人大跌眼镜的神奇战役。

风筝与风

风筝与风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